你的企业有几张王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7:43:46

点击下载

作者:胡景天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的企业有几张王牌

你的企业有几张王牌试读:

前言

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李嘉诚、张瑞敏、史玉柱、张勇这些人可以在商业领域风生水起?为什么你自己却总是籍籍无名?实际上,他们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他们所管理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各自行业当中的翘楚,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王牌。

李嘉诚的王牌是战略眼光和风险意识。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在步步危机的房地产界叱咤风云了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最终李嘉诚成为了亚洲首富,其战略眼光的准确和极强的规避风险的能力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

张瑞敏的王牌是品牌。在国人眼中,海尔是最纯粹的民族品牌,张瑞敏本人更是民族企业家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海尔就是最好的家电品牌,就是质量和服务的保证。而这,正是品牌效应的巨大威力。

史玉柱的王牌是营销。“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征途网络,网络征途”,恐怕这两句广告词没有人不能倒背如流吧。史玉柱把营销做到了极致,让他的产品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于是,巨人集团有了今日的规模。

张勇的王牌是服务。海底捞也许是现如今中国最知名的餐饮企业了。作为一家火锅连锁店,海底捞每一家店面的门口每一夜都有长龙一般的顾客在排队,而且这些顾客在排队时却从来不曾有过任何的怨言,这样的服务质量是张勇的王牌,更是张勇的本事。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王牌,你,有吗?他们是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家,你,是谁?你的企业有几张王牌?不妨这样问问自己。要想让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这个,必须先弄清。

本书运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真实详尽的案例总结了文化意识、品牌效应、战略规划、管理体系、收揽人才、危机意识、资源配置、营销渠道八张企业经营与发展必备的王牌。拥有了这八张王牌其中的任何一张,你的企业都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如果八牌齐出,又何愁不能功成名就,成为李嘉诚、张瑞敏、史玉柱、张勇式的商界翘楚呢!

王牌一:文化意识——主流引导,树立优秀文化精神

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在约束员工的行为方面,企业文化往往比规章制度更有效。因为在规章制度约束下的员工,对待工作的心态往往是“我需要如何做”,而在企业文化浸润下的员工对待工作的心态则往往是“我应该如何做”。其中的高低一望可知。因此,企业文化意识是你应该着力打造的第一张王牌。

文化环境决定企业的未来

企业的文化是一种可以影响员工思维的力量。它虽然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改变一个员工,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会左右一个员工的最终走向,并且让他逐渐变得优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是员工成长的温床,更是一家优秀的企业所必须具备的一张有效王牌。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拥有思想;一家企业从创建开始,就会拥有企业文化,而好的企业文化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最终甚至会决定一家企业的未来。

企业文化虽然看似空洞,但它其实却是企业的最强“内功”,是企业发展的一张最有效的王牌。一家企业想要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这张王牌,公司领导要能创建出与企业相匹配的文化,这样才能让员工认可企业,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贡献。

孟子小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则依靠纺纱织布来维持家庭生活。年幼的孟子不懂世事,每天和孩子淘气玩耍,根本就不知道专心学习。孟母无奈之下,就决定搬家。

一开始搬家的地方离一家铁匠铺不远,孟子耳濡目染之下,就学铁匠样子打起铁来,孟母看到之后,觉得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儿子,又决定搬家。

第二次搬到的地方是一片旷野,非常宁静,但在当时,恰好赶上清明节,旷野上来了很多扫墓的人。孟子看到之后非常好奇,照猫画虎地学了起来。孟母感觉这里也不妥当,于是,就再次搬家。

第三次搬家,孟母把家搬到了一家私塾附近,并且把孟子送到私塾里读书,但是好景不长,孟子又贪玩了起来,索性逃学不去上课了。

孟母见儿子如此,非常生气,就把孟子叫到自己织布机旁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了:“不好好读书的人,长大成人之后就像这些被剪断的布一样,没有丝毫用处,得不到别人的赏识。”

孟子听到母亲的话,感触良多,也了解到了母亲三次搬家的真正含义,从此开始奋发读书。经过多年努力,孟子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学问家。

环境对人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如同蔬菜放到不同的坛子里面去浸泡,最后,浸泡出的味道肯定是不同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把一个人放到良好的环境中去培养,这样的环境就会促使他走向成功;如果把这个人放到恶劣的环境中去培养,这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我们有时会看到某些公司的员工,工作能偷懒就想着办法偷懒;做工作的时候,也只是做到差不多就行了等等,员工的主观态度也许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企业的文化环境,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看到周围人都这样,所以他才敢这么去做,他这样做的同时,也没有受到什么样的谴责或产生什么对自己不利的结果,所以才会不断纵容他去这么做。如果一家企业不把文化环境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那么,这家企业的经营很容易陷入困境。当然,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是,如果一家企业拥有着良好而积极的文化环境,这样员工会拥有更饱满的工作状态,而企业也会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杨娟是一个农村女孩,出门打工时只有20岁,那时的她非常任性,是个典型的“叛逆者”。但五年之后她终于衣锦还乡,杨娟自身所展现的改变全村人都有目共睹,杨娟现在非常的懂礼貌,而且性格温和,做事也非常有条理。这不禁让杨娟的父母非常欣慰,他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自己的女儿,成就了孩子现在的性格。

原来杨娟在五年前来北京找工作,由于自身学历低,找到满意的工作非常难,最后在朋友建议下,她去了附近的一家快餐店工作。

在工作期间,杨娟曾也想过不做服务行业,但是这家快餐店良好的企业文化却深深地吸引着她继续待在那里。有一次杨娟因为情绪不好,加上天生的坏脾气,工作中与一位同事发生了口角,而且还得罪了一个顾客,彼此之间弄得很不愉快。杨娟本以为这次自己肯定会被“炒鱿鱼”的,但出乎意料的是,领导不仅没有开除她,还非常细心地了解事情的缘由,并诚恳地安慰杨娟。

就是因为如此,杨娟打消了离开的念头,而是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去做自己的工作。在这家快餐店独特企业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杨娟也开始改变自己,她不再那么任性,哪怕自己不开心了,她也学会有效自我调节,每天乐观地去面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杨娟的很多朋友都说杨娟不应该一直待在一个地方,应该找个更能够锻炼自己的工作。每次听到朋友的劝告,杨娟总会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但是我感觉在这家快餐店上班,我能够学到很多在其他行业很难学到的东西,这里就像我的家,我暂时不会离开。”其实,只有杨娟知道自己到底能收获什么,品行、修养、内涵……

从杨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这家快餐店这样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她从一个普通的普通人一步步变成了优秀员工。也正是这份独有的文化环境,吸引像杨娟这样的人,愿意留在这样的企业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都是如此,哪怕两个企业起点是一样的,但如果企业内部的文化环境不同,那么时间一长,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显而易见了。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培养出色的人才,员工工作心情舒畅,而企业也会拥有最好的效率。而一个企业文化稍微逊色的企业,员工不会有非常稳定的工作状态,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最终影响企业的运营。一个企业要想在各个竞争者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商业之林中长久不衰,就必须打好手中的这张王牌——文化环境。

树立企业文化,约束员工行为

企业如果不懂得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缺少了应有的标准,员工的行为就很容易变得散漫。如果让这种消极怠慢的气氛充斥工厂的每个角落,那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预防这种情况出现的最好方式,就打造好属于企业的特有文化。

从教科书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文化包括组织内独特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员工行为规范等。打造企业文化,就是给自己的员工树立起基本的行为规范。有这些文化作为引导,员工就会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角色。他会时刻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企业所要求的规范,他会时刻以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作为自己不断追逐的目标。

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无疑是管理者手中一张有效的王牌。无论什么样的人,到达一个工作岗位,很容易进入状态,企业的管理也就会更轻松并且富有效率。相对那些缺乏文化建设的企业,他们的管理也就有可能遇到更多的问题。

欧洲某些国家的公共交通系统售票都是自助的,也就是说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

一位外国留学生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他非常高兴不用买票就可以坐车到处溜达,在留学期间,他最终一共因逃票被抓住三次。

毕业后,他试图在当地寻找工作。向许多跨国公司投了自己资料,可都被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感到非常愤怒。

最后一次,他冲进了一个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给他一个拒绝的理由。“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因为公司一直在开发贵国市场。不过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你有三次公车逃票记录。”“我不否认这个。但这是一点小事。”“小事?我们并不这样认为。第一次逃票是你刚来后的第一个星期,相信了你的解释,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逃票两次。”“那时我口袋中没有零钱。”“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的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我相信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经历,而这只是其中被发现的次数。”“那也罪不至死吧?以后改还不行?”“不,先生。这能证明了两点:一、你不尊重规则,你善于发现规则漏洞并恶意使用;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许多工作是必须依靠信任来进行的。如果你负责某个地区市场开发,公司就会赋予你许多职权。我们没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所以我们没办法雇佣你。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都没人会冒这个险的。”

这个年轻人所面对的,就是缺乏约束的情形。当发现这个管理上的漏洞之后,他就加以恶意利用,他的行为显然逾越了当时社会行为的标准。不过最终他为自己的投机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不能在当地寻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相信这已远远超出逃票所带给自己的好处。欧美国家有着完善而健全的信用体系,任何违规的行为都很容易留下记录,这也成为那些企业聘请员工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惠普公司可以称得上是企业界的一把标尺,同时也是众多企业效仿的榜样。惠普公司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由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一对校友威廉·惠莱特和大卫·普克德筹资创办。

公司刚刚创立时,惠莱特和普克德就明确出了公司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并且把这一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具体体现在了他们对员工的聘用和选拔中。换句话说,他们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标准来聘用和选拔公司人才。在生产过程中,他们不断对公司员工大力灌输企业宗旨和理念,使之最终成为惠普公司的核心观念。在日后的经营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也确实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惠普公司还不忘保持与时俱进,对企业文化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改,以使其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让公司能够时刻摸准社会的脉搏。比如,进入90年代,惠普公司转变经营重点,着力在计算机领域寻求发展突破,时至今日,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打印机制造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惠普总是不断调整公司的企业文化,培育出更丰富、更深邃的文化内涵,以使公司管理长期保持应有的稳定和效率。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步伐的加快、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惠普公司也在同样不断变革自身的文化体系。约翰·科特认为“经过调整后所形成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其主流趋势使得管理对市场经营环境反馈更加及时。因此,它也是一种比原有企业文化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好适应市场环境的企业文化。”

惠普公司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从实践角度证明了:在公司内部建立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金科玉律”。企业文化能够代替企业领导和企业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改造员工,让员工自觉地去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自觉地按照岗位的要求来完善自己的能力,而企业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庞大而又复杂的人力调配工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当所有员工,都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自己的行为应该遵循什么样标准的时候,那企业的管理者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其生产效率会因此而提高很多。

授人以渔,打造学习型企业

学习是对自我的一种改变和超越。一个人如果懂得学习,他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长自己的经验,他的人生之中,也就更容易取得显著成绩。如果一个企业懂得学习,将学习纳入企业的文化,通过采取各种方式来不断增加员工知识素养,那么它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然能绽放出永葆青春的活力。

打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当前管理学中,最为流行理论内容。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对员工进行持续的培训,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

通过培训,让员工具备更专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学习,让员工自身素养获得长足进步,拥有一个这样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无疑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对象。他们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出所向披靡的内在力量。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从这种学习型组织结构中尝到甜头,他们把这种学习型的企业完全地融合到自身的企业文化之中。同时,也有更多的企业,看到了企业未来这种发展趋势,正在逐步加入到这个扩大的队伍当中。

IBM每年为员工在培训方面的投入多达20亿美元,不仅创建各类培训学院,还建立了网上大学,采取“自助餐式培训”方式,为员工培训提供更多便利,正是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企业能够获得对自身发展最为重要的人才。摩托罗拉公司花在培训方面的资金超过美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四倍还多,每年用于教育培训费用超过10亿美元,其著名的大学已有14个校区,分布于世界各地。西门子公司同样把培训看作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在国内外共拥有600多个培训中心,开设50余种专业培训课程,每年参加各种定期和不定期培训的员工多达15万人次。资料显示,全球500强企业中,50%以上都是学习型企业。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80%是学习型企业。全世界排名前10的企业,全部都是学习型企业。我国的海尔、联想、宝钢、小天鹅等知名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可以说,重视员工学习培训,正是这些企业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毫无疑问,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一定要树立起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作为员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型员工”,才能增长自己的“含金量”,在取得更好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获得一份更好的收益。上海复星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现代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就看谁能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足以体现出,学习的意识,在当代企业管理者中被重视的程度。

一个企业内员工学习的过程,就是员工之间思想不断交流、智慧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各拿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则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如果企业中每个成员都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拿出来和其他成员分享,企业的智慧势必增大,最终就会产生出1+1>2的效果,个体的智慧得到增长,团队智商就会大大提高,最后呈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局面。

现在,一个崭新的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那就是:“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很多企业也不惜重金使员工接受这种新的观念,促进、鼓励他们不断地充实新的知识。培训是一种间接投资,虽然培训不是今天投1万元,明天就立刻能产出2万元的利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那些善于学习的团队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广州白云电气集团代表曾高飞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谈到企业文化,他提出培训和学习是企业文化中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指出,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企业的生命周期正在变得越来越短,在任何行业,已经不可能长时间让一两家大型企业保持一枝独秀的局面。面对日益剧烈、变化不定的环境,企业要想获得生存,要想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其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这样能保证自己不落后于这个时代。

曾高飞指出,白云电气打造学习型企业的做法是,对于生产一线的员工,公司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并结合未来发展可能制定出详尽的培训计划,并推行技术工人等级考核制度,实行优胜劣汰,以此督促员工保持持续的学习精神。同时,对各分公司合资公司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也都会进行轮训,以保持管理人员应有的管理水平。

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广州市绿茵阁餐饮连锁有限公司。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绿茵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耗油”到“加油”的转变,他们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做法,那就是两个层次培训格局。

公司董事长林欣介绍,所谓两个层次培训格局,一是“新工培训”,即刚进门的新工要接受三个月“新工培训”,内容包括公司历史与发展、薪酬福利、公司制度、劳动条例、企业文化以及实际操作等知识内容;第二个层次是“梯队培训”,根据餐饮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缺口常常会突显的特点,在培训的过程中,常常会长期储备一定数量后备人才,这样既可以在员工内起到激励作用,同时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在企业内部,培养学习型的文化,有效组织学习活动,会给企业自身带来巨大的活力,也会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更容易获取巨大的成功。依据这种最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保持住自己在市场中的霸主地位。既然知识经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大势所趋,那么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就不再仅仅是某几个企业的事情,而是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事业单位的普遍要求,是广大组织机构的“必修课程”。

给一个人一条鱼,只能喂饱他一天,教会一个人钓鱼的方法,才能使他一辈子不会挨饿。教授员工工作的方法,只能让他满足这个岗位的要求,教授他学习的方法,则会让他主动去寻找个人的进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学会授人以渔,才是自己获取长远有利发展的王道。

用内部竞争铸造企业核心文化

缺乏竞争意识的企业文化,也许可以保持表面的平和,但他却会窒息一个群体所应有的活力。如果不能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最后难免会陷入困境。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时常要给企业内部带来一些新鲜的刺激,让员工保持应有的活力,才能激发出一个组织所具有的最大潜能。

在很久以前,在挪威有一个小镇,小镇上的居民靠捕鱼为生。

小镇紧靠大海,并以这里出产沙丁鱼而小有名气。在这里,当渔船归航的时候,如果沙丁鱼是活的,一定会被人们抢购一空,所卖的价格也非常不错。可遗憾的是,由于每次出海时间比较长,等到归来时,大多渔民所捕捞的沙丁鱼有很多会死去。正因为如此,对于活着的沙丁鱼,人们更是垂涎三尺。渔民们想尽各种方法,尝试着让沙丁鱼存活,但是无一人获得成功。

但在这些渔民当中,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却总是活的,而且非常生猛,自然他的鱼每次都能卖到非常不错的价钱,他的钱包也总是赚得满满的。有许多人向他询问秘诀,不过他总是严守这个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舱,从里边发现了一条鲶鱼。经过反复研究,才终于知道让沙丁鱼存活的秘密。

原来鲶鱼进入沙丁鱼鱼槽后,由于对环境感到陌生,自然就会四处游动,也就会有所接触。大量的沙丁鱼一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就会紧张起来,大口呼吸,加速游动,整槽鱼都会因此上下游动。同时因为水面的不断波动,也为这些鱼带来了充足的氧气,如此这样,最后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在安逸的环境中,人们态度就会变得消极,当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时,却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出一个人的斗志,这似乎是任何动物的本性,人也不例外。面对自然界不断变化的环境,只有调动起自身全部的神经与力量,才能发挥出一个人内在最大的潜能,同时也为自己未来的生存获取到最为有利的空间。没有“异己分子”在沙丁鱼周围的时候,它们根本不愿意游动,在颠簸的航行中,在没有到达海港之前就会全部死掉;当一个“异己分子”出现,搅乱了他们生活的平静时,使它们产生了生存的危机感,激发了内在的潜能,通过不断运动,最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在它们抵港时,还能保持活蹦乱跳的样子。

一个企业就像一个鱼槽,鲶鱼就是企业当中的竞争意识。如果人员长期保持稳定不变,工作局面也总是保持以前的样子,那就会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容易养成员工的惰性,生产效率低下,企业也就会缺乏竞争力。只有适当增加一些压力,制造一些竞争的氛围,员工才会有紧迫感,进而激发出进取心,整个企业因此而产生出应有的效率。想做到这一点,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就必须要适时引进你的“鲶鱼”,把内部竞争引入到企业的文化,营造一种充满竞争的环境,才能使自己拥有一个保持竞争力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美国一家钢铁厂面临倒闭,频繁更换几任总经理,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仍然看不到什么效果,对于走向破产边缘的钢铁厂,所有人感觉已经黔驴技穷,一筹莫展。员工也都士气涣散,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工厂宣布破产清算。

有一位总经理刚刚到任,看到这种情况,似乎也拿不出什么好的注意。不过在他参加过几次员工会议之后,发现了一个特有的现象。公司每次公布决策时,所有人似乎都不愿提出反对意见,管理者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或者以前保持什么样子,现在依然保持什么样子,会议气氛总是死气沉沉。

看到这种情况后,这位总经理果断作出一个决定,在公司以后的会议中,不再区分层级,每个人都有平等发言的权利。发现问题之后,谁能提出解决方案并且没有人能够驳倒他,他就是这个方案项目负责人,公司会给予他相应的权限以及物质上的奖励。

新制度出台后,平常静悄悄的会议逐渐出现了热烈场面。大家纷纷踊跃发言,争相对别人的提案进行反驳,有时候,为某个问题,双方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但在最后走出会议室之前,大家又都会达成一个解决问题的共识,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都要按照所达成的共识去执行。

执行这个政策一段时间之后,奇迹出现了,这家钢铁厂逐步走出了自己经营的困境,起死回生,甚至在几年后进入了美国最优秀的钢铁厂行列。

这家钢铁厂陷入经营困境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文化中缺乏竞争意识,所有的员工都是人云亦云,不能发挥出个人力量,最后使企业失去应有的活力。这个总经理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情况,并且果断采取改正的措施。采取新的制度之后,所有的员工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为工厂的发展建言献策,针对各种意见进行激烈辩论,不过所有的冲突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最后不仅改变了工厂破产清算的命运,还因此获得了超越以往的发展。

在没有任何退路,只能背水一战的情形下,只有发掘自己内在的力量,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尊严。而这种竞争的意识,必然会极大程度鼓舞全部人员的士气。他们的智慧被空前激发,他们会拥有无穷的斗志,在他们不断的开创之中,必然也会为企业带来一个最美好的未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中,纳入竞争机制的内容,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应有的活力。

让尊重成为员工的行事准则

当一个企业可以让尊重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那必然将迸发出庞大的生产力量。管理者懂得尊重自己的员工,员工懂得尊重工作与企业,那他们之间必然会产生最紧密的结合。“要想赢得别人尊重,首先就得先尊重别人。”当一个企业能够将这种尊重有效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中的时候,它也就拥有了一张最强有力的王牌。

尊重是一种文化,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知书达理”向来都是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在彼此尊重之中,达成一个和谐的群体文化氛围,在彼此尊重之中,也使每个个体有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尊重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在管理之中,也同样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只有“尊重”这种文化存在,员工才能尊重自己的公司,尊重自己的老板,尊重自己的同事,尊重自己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会产生出最好的秩序,同时又能充分发挥个人作用,使企业拥有最好收益。

曾经有一位富有的商人在街上闲逛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个卖铅笔的,那人衣衫褴褛,看上去非常的贫穷。这位富有的商人心生怜悯之心,于是,他过去随手丢给了那人10元钱,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摊位。当他走出10米外的时候,他突然感觉自己作为商人,那样对待那个买铅笔的是不礼貌的。

于是,富裕的商人又走回去,并说自己忘记取铅笔了,让他不要介意。在富有的商人拿了铅笔即将离开的时候,他微笑着对买铅笔的老板说:“其实,你和我一样,我们都是商人。”说完就离开了。

当铅笔老板听了这句话后,拿着自己的铅笔默默地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几年以后,当地商业界举行了一个商贾研讨交流会,那位富有的商人自然应邀出席,会上有一个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男子走到他的面前:“先生,非常感谢你,你或许已经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但你的一句‘我们都一样,都是商人’,让我拥有信心,而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尊重所拥有的惊人力量,谁会想到商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能让一个人重获新生。尊重是最伟大的行为,它能给自卑者颓废的心灵一丝光彩,并且能够鼓舞他,让他不断向着未来目标前进。

企业中也是如此,如果一名员工犯了错,领导能够谦卑一些,保持自己的涵养,放下身段,说一些鼓励的话,而不是对员工颐指气使。那么,员工不仅不会自暴自弃,甚至还会对未来拥有更强大的信心,他的未来也许会取得更精彩的成就。而这恰恰是文化作为企业王牌的力量显现。

可以想一下,在企业中,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做到尊重对方,大家就会团结一心,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得到极大提升。一个企业里,如果不能将尊重纳为自己的文化内容,就很容易产生内耗现象,大家的力量就不能聚集在一起,企业也就不会产生出应有的效率。“尊重”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些管理者始终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们认为,自己就没有必要对所有人都做出一副尊重的姿态,偶尔颐指气使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尊重”是种修养,是由内而外辐射出一个人的性格,更是一个人修炼积累的最好证明,只要将尊重纳入一个人的意识,那么在他的行为之中,就会自然而然呈现出这种气质。在这方面,“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可谓深谙其道。

一次,松下幸之助带着几名高层来到了公司的餐厅吃饭。一行人都点了牛排,大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唯独松下先生只吃了几口。松下看到大家用完了餐后,便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

松下特别强调说:“不要找经理,找主厨。”

助理这才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几口,心想过一会儿的场面可能会很尴尬。

主厨很快就过来了,他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请自己过来的人,是大名鼎鼎的松下先生。“有什么问题吗,先生?”主厨紧张地问。“你烹调牛排的技术很不错,”松下说,“但是我只能吃几口。你看看,我如今都80岁高龄了,胃口大不如从前。”主厨与其他用餐者,困惑得面面相觑。

松下说:“我叫你过来,并不是因为你的厨艺不好,而是想告诉你,因为我的年龄大了,胃口大不如从前,所以才只吃了几口而已。如果我不说明原因,你看到被退回的牛排,心里一定会难受。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事。”

松下的言行举止,就体现出了一位成功企业家本应具有的品质——尊重,也正是松下这种处处尊重他人的行为,让松下的企业的员工素质越来越高,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又有一次,松下对一位管理人员说:“我个人要做很多决定,并且要批准他人的很多决定。实际上只有40%的决定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者觉得过得去的。”这种情况让这位管理人员感到非常吃惊。在他的意识中,自己仅仅是一个决策的执行者,没想到自己原来还拥有这么的空间。当管理者以如此坦然的心胸面对自己下属的时候,可以想象,这位下属内心的感动,和在未来的工作中所采取的态度。在他未来的工作中,必然会更加努力,以使自己能够取得更加优秀的业绩。这种情况,是任何管理者,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措施,也都不能得到的结果。

总之,一个企业在文化的建设中,必须要拥有“尊重”这种内涵存在。当尊重意识开始融入企业文化之中的时候,企业中成员的关系开始变得和谐;当这种尊重意识开始逐渐深入人心的时候,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当最终尊重的意识成为企业文化之中一张王牌的时候,必然可以让一个团队爆发出最强有力的凝聚力量。

感恩,企业最应强调的品质

感恩是一种态度,他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感恩更是一种文化,他会决定人们彼此交往的方式。当感恩成为企业文化中所强调的品质时,组织之间必然会拥有更加协调的关系。不仅员工应该以感恩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和企业,作为管理者,也同样需要以感恩的态度,去面对员工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

生活中,懂得感恩,便不会以绝对的视角去看待自己所面对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会有好坏两个方面,当一个人学会这种感恩的态度时,便总能寻找到事物好的一面,从而可以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好的心情,也会有一个积极的对待生活的态度。

如果企业家能把“感恩”融入企业文化中,那么企业领导就会感谢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员工也会感谢企业为他们提供了工作的环境,会以更加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工作。整个企业在这种感恩以及积极向上的氛围里会产生出更好的效率。

安格斯在童年的时候,因大脑受到了伤害,所以在反应上,比正常人慢上许多。他长大后,福利机关认为他不适合工作,他去应聘的几家公司都无情地拒绝了他。

但安格斯没有放弃,也没有为此懊恼,他只是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他认为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有公司接纳他的。事情就如他想的那样,最后怀特金斯公司接纳了他。

他被派到条件艰苦的波特兰、奥根地区开展业务。开始,工作开展得很不顺利,没有一个客户愿意买他的商品。更糟糕的是,他每天需要花在工作和路上的时间达到14个小时,等他晚上回到家时,常常都是筋疲力尽,关节痛、偏头痛经常折磨着他。即使遭受这些磨难,也依然不能让他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在有些人看来,公司没有照顾他的情况,给他安排一个舒适的工作,不过,在安格斯看来,他已经得到了一个他所想要的工作。他感谢公司雇用了自己,他要对公司负责,这种意识推动他不断地努力工作着。

那一段时间里,安格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会一直艰难地爬上楼梯,按响门铃,然后微笑着等待,几句经过深思熟虑的问候语也挂在嘴边。如果没有人来开门的话,或者门开了又很快关上,他就转过身,仍然面带微笑,迫切地向下一户人家走去。

渐渐地,在安格斯负责的地区里,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人们开始乐意购买他的商品,他的业绩由小到大,节节攀升,成为公司销售技巧最好的推销员,并赢得了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份最高荣誉——杰出贡献奖。

安格斯的成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困境之中,只要拥有感恩的态度,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他自己的命运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安格斯能克服自身生理缺陷,能够走过这么多生活所给予他的磨炼,并最终取得优秀业绩的原因。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我们不否认拿业绩说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与此同时也要为自己充实一种彼此尊重、感恩的文化氛围,大家相互感谢机密合作,再能在企业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更积极认真地工作,而不是抱着自私和抱怨,在紧皱眉头的工作中纠结。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其企业文化精神内核之中所包含的感恩态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松下幸之助非常推崇“感恩文化”,他认为,只有一个人懂得感恩,他才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活力并保持信心。

据说,松下先生每天都会给员工倒茶,他不认为这有失尊严。他认为企业所有的成果都是员工努力奋斗出来的,所以他尊重员工,感恩员工,也正是由于松下幸之助懂得感恩,他的企业才会拥有无数敬业乐业、拼搏进取的好员工,因为如果老板能以感恩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员工,那员工也必然能够以感恩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企业。

在某日报上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张涛在杭州桦桐家私有限公司打工,在工作期间,得了肝癌。

为了治疗张涛的病,他家里花光了所有的钱,最后,人体器脏移植的费用需要30万元,在当时,别说30万了,就算一两万他们家也拿不出了。

就在这个时候,公司的老板李国飞,义无反顾地掏出了30多万元巨资,去挽救一名身患绝症的普通打工仔的生命,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资助张涛今后的治疗。

张涛回到公司工作的时候,他已经跟一个正常人没有两样了。他对企业不断地付出,企业也对他回报越来越多。现在桦桐家私有限公司已经从原本只有几十个员工的小企业,发展到5000多人,产品除了国内之外,还主要销往欧美市场。而企业的发展,也许凭借的正是这种感恩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张涛身患绝症,其所在的企业本来不具备承担责任和义务。但老板李国飞所做的,正是源于对员工的感恩。李国飞道出了心声:“因为他们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为公司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的企业,怎能不发展壮大呢?这样的老板,又怎能不会拥有一大批忠诚的员工呢?

一家企业的财富的创造与积累,如果不是员工对企业的一种感恩,他们就不可能真诚地付出,如果没有员工们同心同德地挥洒血汗,也就必然不会有企业的强大。

有的企业家尽管经常把这两个字挂在嘴上,但大多是要求员工对企业、客户、领导要感恩,却不曾想到企业对员工也要感恩。在一些企业家的眼里,员工拿工资为企业干活天经地义,有什么好感恩的?可他们却不想一想企业兴旺的根源在哪里?如果没有员工的兢兢业业,没有员工的齐心协力,没有员工的团队精神,企业的兴旺发达又从何而来?

因此,感恩是企业最应强调的品质,感恩更是一个企业文化最强大的内涵。一个企业实实在在把“感恩”这两个字融入到文化当中,必然会改善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里所有人员的素养,更能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打造充满人性化色彩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绝不是规章制度。制度是靠强制性来执行,而文化是要靠人的自觉性来执行的。那些不够人性化的制度是绝不适合跟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甚至跟规章制度联系在一起都是不应该的。因为企业是人的组织,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一个企业最需要的,也最能发挥作用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一张王牌,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对于一个目标清晰,职责明确的企业,手中具有这张王牌,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会走得更为顺利。相反,对于一个文化理念不是很清晰的企业,他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就比较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于企业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企业管理者在对自身文化的建设过程,却不能操之过急。千万不能东施效颦,迫切地建立起所有文化理念之后,却遗忘了员工对这些文化内容的接受。只有被员工所接纳的文化,才会成为一种合理的文化,换句话说,只有让企业的文化内容,充满人性化,才能让这些文化内容,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充分的作用。

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当代著名企业家马云在做客央视时曾谈及一家反受企业文化之害的公司。

有一次,马云去这家公司参观。当时正好赶上中午,只见公司二楼研发部里所有的灯和电脑都关了,整个楼层一片阴暗。马云进去一问才知道,原来公司最近提倡节约,要让节约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所以研发部的经理要求大家中午都关掉电器,并美其名曰:让大家中午休息一下。如果有人中午不休息,还会遭到严厉的批评与处罚。

马云满腹狐疑地问那个研发部经理:你们老总到底是想省电,还是真的想让大家中午休息一下?那位经理倒也实在,对马云实话实说:“我们老总说了,近期是为了省电,从长远考虑是为了在公司内部形成重视节约的企业文化。”

听到这话,马云心里忍不住“咯噔”一下,暗叫不好:你要省电就直说嘛,犯不着这么拐弯抹角的,大家也能理解你的好意。可是你找这么一个借口,还强制推广下去,电钱没省下多少,却失去了员工们的信任。这样下去,研发部的工作效率肯定要降低,反而得不偿失,这样的“企业文化”,不要也罢!

这家公司就是典型的“画虎不成反类犬”。企业文化毕竟是“文化”,“文化”哪有强制执行的?这家公司的老总分明是既想省电又想赶时髦,结果把两个目标混在一起,弄出了一个大笑话,最后不见得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还会被员工嘲笑为“吝啬”的老板,相信这就会完全违背管理者最早的初衷。

事实上,绝不是什么东西都适合形成企业文化。像节约这种事情,虽然是一种美德,但却不能依靠强制执行。打着企业文化的旗号来省电,让整个公司的员工一中午都在黑暗中度过,这种不人性化的事情要是真形成了“文化”,那对企业所形成的影响必然是负面的。企业文化绝不是规章制度,一个企业要花精力去建设自己的文化,首先一定要摆正自己这个认识。企业是人的组织,人性化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在俄亥俄州的奈尔斯,坐落着美国钢铁和国民蒸馏器公司的子公司RMI。在一段时间里,RMI公司的工作效率低,利润率也上不去。

一个叫吉姆·丹尼尔的人改变了公司这一情况,他所使用的方法又非常简单。

他上任公司的总经理后,只是在工厂里到处贴上了一些标语:“如果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分享给他。”、“只有自己兴致勃勃,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在标语下面都会签有“吉姆”的名字。

吉姆·丹尼尔还制作了一个特殊的厂徽:一张笑脸。令人在办公用品上,在工厂的大门上,在厂内的板牌上,甚至在员工的安全帽上都绘上了这张笑脸的图案。

在公司内部,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吉姆·丹尼尔满面春风地向员工征询意见,喊着员工的名字热情地打招呼,同时,员工们也非常乐意围绕在吉姆的周围,听他讲各种事情,也把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与信息反馈给他。即便是和工会主席列席会议时,吉姆·丹尼尔也能依然面带笑容。

最终,只用了3年时间,在没有增加1分钱的前提下,RMI的生产率却惊人地提高了近8%,公司总体成绩增长很多。

后来,RMI公司的厂徽被美国人称为“俄亥俄的笑容”。《华尔街日报》评价RMI为“它是纯威士忌酒——柔情的口号、感情的交流和充满微笑的混合物”。

吉姆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改变了企业的文化环境。面对一个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他通过书写标语,改变环境,制作笑脸的图像,最后将一种快乐、自由的精神,完全地融入了企业文化之中。这种企业文化是充满人性化的,这种企业文化,同时又是最能激发员工活力的。被这种精神感染之后,所有的人员都迸发出空前的力量,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因此获得彻底改变。

从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尊重每个员工的个性,对他们进行适当激励,相信最后必然会拥有一个最佳的生产环境,RMI公司经营状况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改变,但他的付出成本却又是如此之小。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参考这样的经营案例,并要去思考在自己企业的经营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使它产生出更高的效率。

员工和管理者都是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和性格的倾向,当企业的文化对所有人的性格进行接纳的时候,那也就会赢得更多人的信任与支持。在充满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氛围之中,员工会拥有更加饱满的工作装填,而企业也会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它也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王牌二:品牌效应——树立品牌,打造行业良好口碑

品牌是一家企业的DNA,而这样的DNA所要灌输的是企业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如果我们能让这样的DNA融入企业上上下下,甚至是消费者手中,那么,企业的产品就能形成一种潮流,企业经营就能长盛不衰。

没有品牌,就没有企业的明天

品牌能够为我们带来品牌效益,如果我们做不出品牌,就无法让产品带来我们所希望的利润。品牌策略是企业达成营销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策略之一。打好品牌第一战,让产品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样,产品的价值才会不断放大,而企业也将会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如果我们把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企业技术就是他的外在美,而企业文化则是他的内在美。而企业文化和企业技术能够为我们带来的就是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

没有品质,就没有企业的明天。想要把企业做大做强,最重要的就是打出产品的品牌,如果打不出产品的品牌,就算你做的产品再好,也是没有知名度的。就算产品做得再多,也不可能被多数人知道。

做出品牌就好比在炒作,我们可以在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上做文章,也可以在产品的推广宣传上做文章,只有把这两样都做好了,产品的品牌才能打出来。产品品牌是一家企业的DNA,而这样的DNA所要灌输的是企业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如果我们能让这样的DNA融入到企业上上下下,甚至是消费者手中,那么,企业的产品就能形成一种潮流,就能长盛不衰。

做出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消费者才会注意到你的产品。全世界有200个左右的国家,大多数国家的领土形状和位置,我们都记不太清,但是对那些有特点的国家,我们却记得非常深刻,比如,中国的版图像一只雄鸡,法国的版图类似六边形等。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比如,我们去参加一场聚会,大家都作自我介绍,我们能记住的也只是那些有特色的人,或者是言行举止与众不同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我们才能记忆深刻。

生活中如此,企业产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你做的产品有特色,能够让消费者见之难忘,那么,你的产品就能逐渐形成影响力,这样,产品的品牌效应就会逐渐产生了。打出品牌的产品就像是一个大磁场,只要是和企业相关的事情都会受这个磁场的影响,良好的磁场能够成就一家企业,反之亦然。

周成建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他善于分析自己和企业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完善企业。最后,在社会竞争的大形势下依然严格要求把品牌做好,并且能够坚持屹立不倒,永远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

周成建是美特斯邦威的创始人,而他的成功道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品牌,正因为做出了品牌,才使得他的企业从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

1982年,初中毕业的周成建就走向了创业的道路,在浙江省青田县创办了青田服装厂。周成建知道,越是普通的东西越容易发现它的价值,所以,他选择了最普通的服装行业。

周成建忙于公司的业务,要经常到全国各地推销产品,为此,他结识了江西省景德镇的一家外贸公司,双方签下了一份高达30万元的订单。

欣喜万分的周成建刚回到家,就去当地信用社贷款30多万,然后去城里买来面料,从乡里请来100多名裁缝为自己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货就完成了,等到把货发给对方,意外却发生了,对方说,面料不合格,然后把货如数退回。

周成建的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泡汤了,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失败,等到思考清楚之后,周成建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的,打算东山再起。

当时周成建的手上没有多少钱了,为此,他找到了舅舅,通过舅舅的关系,认识到了很多同行业的人,然后和他们打通关系,终于周成建拿到了自己的订单,周成建亲自监工,每天吃饭、睡觉都在工厂,通过日夜加班,很快偿还了债务。

周成建做的衣服不仅手艺好,而且信誉好,因为订单增加了,业务量自然也就增加了,然而有一天,在操作一批西服的时候,袖子全都裁短了一截,这个失误让周成建大吃一惊,但他并没有慌乱,干脆将错就错,把袖子接上别的布料,把西服的下摆也裁去了一截,接上别的布料。

没想到,就是这样制作出的服装,销售起来却是出奇的好,就这样,周成建开始自我思考,既然如此,要想让企业发展,不如在服装款式上大做文章,这样更能吸引顾客。经过不断摸索,周成建决定自己创建批发市场。

周成建有一次买了一件海螺牌衬衫,很多人都认识海螺这个品牌,就单单靠这个品牌,这件衬衫就比同类衬衫贵了两倍。这让周成建的内心很是复杂,他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规划,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1993年,美特斯制衣公司诞生,生产邦威牌衣服,但是这样很模糊,在当时,又因为同音太多,很难注册成功。于是,周成建就把美特斯和邦威连起来注册成了一个品牌。

在刚开始,周成建非常谨慎,他先保留了自己的批发生意,然后尝试销售。在1994年开业当天,周成建公开成本价,包括面料、纽扣、电费等,然后把主动权交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定价,只要高于成本价哪怕一元钱,都可以成交。这种公开价格是温州零售业的一大创举,而周成建不仅做到了,而且成功了。

刚刚开业,很多消费者和记者都纷纷赶来,所有的衣服在一瞬间卖光,虽然每件商品利润不多,但是数量大得惊人,就这样,美特斯邦威的品牌开始叫响。又经过一年的发展,美特斯邦威就开始全面向服装行业进军了。

经过不断发展,美特斯邦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喊出“不走寻常路”的品牌口号,使得美特斯邦威在同行业中异军突起,牢牢占据着企业龙头的位置。

周成建成功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多的是他懂得思考。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有着一颗冷静的内心,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他依然在坚持走品牌化路线,正因为这样,他的企业才能牢牢占据企业龙头的位置。

品牌能够为我们带来品牌效益,如果我们做不出品牌,就无法让产品带来我们所希望的利润。品牌策略是企业达成营销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策略之一。打好品牌第一战,让产品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样,产品的价值才会不断放大,而企业也将会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现在,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微利时代,重视品牌效应是企业革新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重视品牌,创造品牌,打造品牌,企业的产品才能掷地有声,而企业也将会因为产品的品牌响亮而发展壮大起来。

品牌是最好的营销方式

品牌就是一个企业的面子。人们会因为五官而记住一个人,同样会因一个牌子而记住一个企业。就如同在人际交往中,要努力给人们留美好的第一印象一样,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让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有了好的第一印象,人们随后的交往才会开展得顺利,企业树立起自己的牌子,产品的营销才会变得有效。

营销会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而品牌无疑是营销中最强有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审视一件商品时,品牌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恐怕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曾经无数次,仅仅因为某件商品是“名牌”,便选择了这件商品;因为对一个品牌的喜爱,常常会进行一些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也许会给生活带来一些压力,但自己的心情却会非常愉快。这就是品牌的魅力,而这也恰恰就是营销的最好方式。

一个企业只要在市场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并且将品牌维护好,那企业产品的销售,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只要将自己的产品放在商场中,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就会蜂拥而至,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持续关注,总在期望企业能够推出新的产品。这样就不需要企业向别人不断讲述自己的产品,不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开拓潜在的市场。企业的营销成本就会降低很多。这也许就是那些知名大企业,每年愿意投入如此大的广告费用,勇于宣传企业品牌的原因。

企业品牌有了好的知名度,不仅会对产品销售带来非常有利的帮助,甚至仅仅依靠品牌,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滚滚利润。对于品牌拥有者而言,不需要再做什么,只要给其他生产者进行品牌授权,就可以给自己带来不菲的回报。

20世纪60年代,法国人皮尔·卡丹供职于一家服装设计公司。他设计的时装突破传统,追求创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可塑感强,领口做工精细,他的服装赢得了挑剔的巴黎各个阶层顾客的无比青睐,演艺界名流、社会上层人士、达官显贵等都争相慕名而来,到他这里订制服装。

后来,根据70年代的社会境况,皮尔·卡丹大胆地设计了一种宽条法兰绒上衣,它风靡于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使那些大都市的“绅士们”为之倾倒。一时间皮尔·卡丹成为了法国时装界“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不断引领着世界服装的时尚潮流。

皮尔·卡丹有一个梦想,就是想要他所设计的服装能让普通老百姓也穿得起。于是,在这种大好的背景形势下,皮尔·卡丹离开了他的老板,成立自己的服装公司,并以自己的名字注册品牌。

公司成立后不久,皮尔·卡丹立刻将自己设计出的高雅、领导潮流的新颖时装进行批量生产、加工,本着“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投放到了“大众化”的市场中,使其得以占领最广泛的市场份额。

20世纪80年代,皮尔·卡丹品牌服装在大众中得到普及后,世界各地都有人开始仿制抄袭皮尔·卡丹的时装作品,这时候采取措施来防止盗版计划是不可能阻止这种现象的。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皮尔·卡丹决定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他向全世界宣布征召加盟商。他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标以7%~10%的转让费转卖给厂家,让他们进行生产,细部设计则由世界各地的商人根据当地情况去完成。

后来,皮尔·卡丹还大卖特卖商标使用权,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服饰,使用者什么行业都有,真是五花八门。如自行车、香烟、儿童玩具、床上用品、化妆品……

通过转让商标,皮尔·卡丹品牌在世界各个地方得到了宣扬,皮尔·卡丹的事业又一次被推入一个辉煌时期。

通过转让品牌,庞大的皮尔·卡丹“帝国”迅速得到扩张,而这种扩张又促使皮尔·卡丹的品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上升,为他事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统计,皮尔·卡丹转让商标的年获利能达数亿美元。

在营销中,品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说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营销资产,是市场竞争中的王牌,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要想扩大品牌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不仅要提高品牌竞争力,而且要有持续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开发品牌的价值。皮尔·卡丹正是因为这样,才成为了国际品牌。要知道,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品牌是营销者实力的象征,名牌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在一个具有不对称信息的市场中,消费者和潜在顾客对名牌产品总是抱有极大的信任乃至忠诚。

品牌是企业及产品已有的成功定位,老字号和贵族品牌是成功企业的标志。对于成功企业来说,关键之处在于品牌和企业文化的传承,而非仅仅关注产品本身。如果盲目进行品牌延伸,扩充产品线,有时反而会损害了原有的品牌形象,削弱品牌的营销潜力,使优秀品牌大幅贬值,最终沦为大路货。

派克笔很久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老牌产品之一。拥有派克笔是身份和体面的标志,许多社会上层人物都喜欢带一支派克笔。20世纪80年代,派克公司已经在154个国家销售它的书写工具,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全世界有40多家广告代理机构在为各种各样的派克笔大做广告。

毫无疑问,派克是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品牌,只要能够妥善地维护好自身的品牌形象,派克笔的市场潜力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野心勃勃的派克公司并不仅仅满足于在高端市场的统治地位。因此,派克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R·彼得森制订了“简斯维尔战略”。所谓“简斯维尔战略”,就是让位于威斯康星州简斯维尔总部的新的全自动派克笔工厂大量生产低价格的钢笔。让派克公司携品牌之威一举打入中低端钢笔市场。

1983年,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派克公司将产品向5美元一支的低档产品延伸,并且迅速扩大了产量。但是,由彼得森主导的这一系列的营销举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派克笔不但没有顺利进入低档笔市场,反而丧失了一部分高档笔市场,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野心使人盲目。派克公司贸然延伸品牌,毁坏了派克笔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高贵形象,竞争对手则趁机进入高档笔市场,失败的厄运在等待着派克公司。派克公司陷入了接二连三的生产困境。随着工厂生产出大量次品,生产成本直线上升,终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詹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