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环境绩效评估报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6:08:13

点击下载

作者:周冯琦,程进,陈宁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长江经济带环境绩效评估报告

长江经济带环境绩效评估报告试读:

丛书总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是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也是应对当前深刻复杂国际形势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全力推动。这也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目标方向。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古往今来,世界大国崛起路径各异,但在其崛起的过程中,无不伴随着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面对新挑战、新要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特别需要加强理论前沿、重大战略、综合领域、基层实践的诠释和指导能力。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机构,201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率先在地方社会科学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15年又成为国家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体制机制入手,以理论创新为突破口,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先行先试”定位,以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双轮驱动”为创新路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完成了一批中央决策需要的、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现实针对性强的高质量成果。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实施三年之际,通过本套丛书集中展示了我院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中的成果,并将分批陆续出版。在编撰过程中,我们既强调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也鼓励针对高端智库决策成果中的热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希望本丛书能体现高端智库的研究水平、社科院的研究特色,对国家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也为繁荣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添砖加瓦。丛书主编2016年11月15日第一章引言

区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有力支撑,而环境绩效评价则是促进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当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需要将环境管理和环境业绩有机地协调起来,实施区域层面的环境绩效评价,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环境绩效评价在本质上就是评估区域环保目标是否如期实现,区域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就。开展环境绩效评估,能够为区域有关部门制定生态环境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地方政府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体系,可以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供区域环境绩效信息,诊断区域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建立健全科学的区域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第一节环境绩效管理背景意义

环境绩效评估是对区域环境绩效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量测和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程序,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对环境绩效进行定期考核和优化。一、环境绩效评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福祉的提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已成为国际共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管理,而环境绩效评价则是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实践证明,环境绩效评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环境管理方式,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绩效评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广泛开展。(一)环境绩效评估是世界各国环境管理的新趋势

环境绩效评估有助于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环境绩效水平的持续提升。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环境绩效评估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已被经合组织(OECD)、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多个国际机构采纳、应用和推广,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多样化的环境绩效管理实践。

OECD早在1991年就启动了环境绩效评估工作,其所有成员国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环境绩效评估实践;OECD还鼓励和引导部分非成员国开展环境绩效管理工作。通过环境绩效评估,OECD可以对成员国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评测,阐述各成员国在环境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基于对经济、社会、环境数据的收集、分析、评估,得出相应的评估结论,为各国下一步的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OECD环境绩效评估结果不仅能够促进各成员国完善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了解OECD成员国的环境绩效状况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此各个被评估国家纷纷认可环境绩效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2007年,OECD公布《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介绍了中国1990年之后环境保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国际环境保护合作等领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测评了环保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环保承诺的履行情况,并指出中国环境保护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该报告对中国环境决策的优化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环境保护开展情况,进一步促进中国将环境绩效纳入政府考核内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更加凸显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二)环境绩效评估是测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参考

环境绩效评估能够反映环境保护目标是否如期实现,为实现环境保护的过程管理、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立之后,为全球各国制定了一系列责任目标和发展要求,这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评价世界各国的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的工作水平。“千年发展目标”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制定了具体的评估指标,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摆上了全球政策议程,然而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缺乏相关的指标,缺乏充分的定义和准确测评,环境绩效指数的推出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

为了定量地评估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经济体在环境绩效管理领域所付出的努力,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于1999年构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ESU),该指数共包括21个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以此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衡量和排序。为了更针对性地突出环境绩效,也为了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得到定量评价,在ESU的基础之上,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2006年构建了环境绩效指数(EOU),并先后发布了6次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其中第6次报告于2016年发布。由于全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已发布的6次EOU评估的具体指标也随之不断调整。

环境绩效指数侧重于政策目标导向和定量绩效测评,并以此评估环境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环境绩效指数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与政策、污染治理、资源管理等领域相关的指标,这些指标构成了一套反映当前环境保护和绩效管理问题与挑战的评价体系。环境绩效指数为的是帮助管理者发现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发展趋势,测评政策产生的成效如何,为环境绩效管理者提供优化环境决策的信息和依据,指出提升未来环境数据质量的发展方向。二、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构建环境绩效考核机制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之下,我国已进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期。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需要构建基础性框架,形成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其中重点之一就是构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环境绩效是生态文明绩效的重点内容之一,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其关键就是要形成环境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导向的环境管理模式(董战峰,2015)。(一)我国正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所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是因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发展态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时期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根据“五位一体”的发展部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领域的改革都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他四个领域建设的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战略任务,涉及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必须依靠完善制度体系才能实现根本性变革任务。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具体举措的落实和推广,需要一个系统性的体制机制,既包括各种类型的政策制度,也包括各种具有技术性的机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6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其中就包括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围绕着美丽中国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国土开发、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从而形成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格局。与其他的体制改革相比,生态文明体制明显滞后,因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注重建设。2015年9月,我国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是生态文明改革的顶层设计,从机制体制改革视角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对我国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具有显著意义。按照总体部署,国家推出“1+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措施,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包括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二)环境绩效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0%,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太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持续增强,全社会对政府加大环境管理力度、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区域环境绩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区域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的各种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绩效总体上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区域已有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组织方式等能够发挥作用,有效减轻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并产生良好的预防和恢复效应,此时区域环境绩效水平表现良好。当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而现有的环境管理方式没有随之转型,就不能满足环境保护需求,区域环境绩效水平将表现较差,此时必须转变生态环境领域的政策措施,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环境战略转型,才能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环境绩效评价对区域环境保护转型发展有促进作用。

此外,环境绩效评价可以强化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环境绩效评估一方面是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政策、环保行为成效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环境绩效优化对策,有助于政府环保责任的履行,为环境保护计划的制订、制度有效性评价等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环境绩效评估是包含评估指标、评估数据、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多要素在内的系统工作,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使环境绩效评估结果更加具有操作性,在环境保护中真正发挥测评、考核和支撑作用,成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驱动因素,使环境绩效评估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约束。三、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近年来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先选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制定新的环境管理方案,长江经济带需要探索高效的、合理的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环境制度体系,环境绩效评估能够促进政府主导的环境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是新形势下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环境管理理念,对于促进环境管理政策的落实,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一)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黄金水道,航运能力强。依托长江来带动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发展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长江沿岸部署了多个国家级发展区块,如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这些都表明我国日益重视长江流域的开发与发展。

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正式提出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带,这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又一个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涵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见图1-1),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占我国的比重均超过40%,在我国经济发展版图中占有绝对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图1-1 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资料来源:长江经济带地理位置示意图,2014-09-25.http://www.gov.cn/zhengce/2014_09/25/content-2755974.htm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目标定位之一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以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先行示范作用,构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良性互动的空间格局。(二)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强化流域环境绩效管理

2016年,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在今后要处在区域发展的压倒性位置。今后一段时期,以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大保护战略将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最紧迫而重大的任务。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流域性特征突出,涉及港、城、产业、交通、生物、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必须从流域整体性特征出发,统筹谋划。在空间上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布局,促进东中西城市群联动,通过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长江上中下游的协同发展与互动合作,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从国家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制定的发展方向来看,生态文明、流域协同、整体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更是对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历史上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开发时间最长、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高强度的经济开发和高密度的人口产业布局,对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和沿江各省市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距离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的目标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加强流域环境协同治理,强化流域环境绩效管理模式,以环境绩效评估结果指导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二节国内外环境绩效管理研究进展

环境绩效评估能够为一定区域的环境管理效果提供客观的评估依据,能够评估和考核区域环保目标是否如期实现。定量测评区域环境绩效的发展水平,可以发现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从而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鉴于环境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个领域开展了环境绩效相关研究。一、环境绩效的内涵

环境绩效最早是反映企业从事环境管理活动中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效。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提出生态效率,生态效率中的环境绩效部分是评估企业或区域创造单位价值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是多少。环境绩效还可用来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是评估节能减排政策成效的指标之一(张子龙,2015b)。Melnyket(2003)在研究中指出,环境绩效是指企业在经营决策中考虑环境问题带来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升级。魏艳素(2006)认为,环境绩效是企业在环境保护、污染活动的治理中所取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研究认为,环境绩效的界定也包括企业在关注环保问题时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孟志华(2011)认为,环境绩效是指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包括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Repar(2016)认为,地方的环境绩效是由一个基于区域的指示器来测量,而所有的环境问题必须在全球层面考虑,不能仅实施单独的本地或全球的环境绩效指标,而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

环境绩效评估则是通过评估环境状况与环境发展目标之间的差异,测评政府部门环境管理水平的方法(曹颖,2006)。国际标准化组织将环境绩效评估定义为:环境绩效评估是持续对环境绩效进行测量与评估的一种系统的程序,评估对象包括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及周围的环境状况等(USO,1999)。实际上,环境绩效评价可以从区域、行业、企业和项目等不同角度展开,企业的环境绩效仅仅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自身组织的影响程度。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整体性特点,从区域层面进行环境绩效探讨环境保护更有意义,卢小兰(2013)认为,区域环境绩效是指基于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获得的经济产出。区域环境绩效等于经济增加值比资源环境所消耗的价值,比值越大则环境绩效越高。区域环境绩效评估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乌兰,2013):一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辨析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二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定量测评区域环境现状与环境发展目标之间的距离,总结出区域环境管理存在的瓶颈及面临的挑战,分析区域环境管理制度的不足,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解决区域环境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在区域层面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一是构建绩效指数方法,绩效指数方法在国家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开发区投资条件评价等方面已有应用实践,其中代表性的如耶鲁大学构建了全球国家环境绩效指数(EOU),连续多年发布世界各国的环境绩效指数。众多学者通过构建评价环境绩效指标体系,评价特定区域的环境绩效(智颖飙,2009;官紫玲,2007)。Almeida(2016)对比了环境绩效的综合指数(CUEO)和环境绩效指数(EOU),虽然两个指标体系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变量,两者仍共享大约20%相同的变量。Thomakos(2016)分析碳排放强度和EOU之间的关系,发现EOU的信息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经济增长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状态加以解释,因此不论是处于何种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控制碳排放。Garcia_Sanchez(2015)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驱动力—压力—状态—环境暴露—影响—响应(DOSEEA)方法开发环境绩效综合指数(CUEO)。但由于环境绩效涉及内容丰富,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指标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确定过程的客观性和合理性难以把握。

二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国内多数学者选用Malmquist指数模型(王俊能,2010)、SBM(杨青山,2012)、C2R(郭存芝,2010)等方法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将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因子纳入评价模型,根据模型所计算得出的效率系数值来评价环境绩效水平(张子龙,2015a)。Jin(2014)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测量不同层次的环境绩效,并对亚太经合组织(AOEC)经济体在2010年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环境绩效尚无较为明确的生产函数,因此利用传统生产率测算方法很难准确衡量和评判环境绩效水平(翁俊豪,2016),而该方法所需指标少,有利于对难以确权的指标进行处理,避免人为确定权重带来的潜在影响,故而在环境绩效评价中应用较多。三、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指出技术创新是提升环境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Ezzi(2016)认为,创新战略对环境绩效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涓(2013)指出,由于低能耗和低排放区域的技术相对比较先进,该类型区域的环境绩效均值最高。傅为忠(2015)研究指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绩效有正相关作用,但受技术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技术创新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周智玉(2016)研究认为,技术差距是造成城市群内环境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缩小技术差距的政策措施上,可以从加大顶尖技术的研发引进力度和加快先进技术推广扩散两个方面着手。在技术进步的同时,Ai(2015)认为,相对于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和模仿创新更加能够有效改善区域环境绩效。Ghisetti(2013)的研究则表明,环境绩效的提升反过来也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从综合性方面探讨了环境绩效的多重影响因素,Costantini(2013)认为,国家层面实现积极的环境绩效(EO)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专业化、严格的监管、公共机构的创新能力和私营商业部门等因素的差异。张建升(2016)研究指出,互联网、人力资本、财政支出、环境规制水平、研发投入、经济密度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环境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对环境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Wen(2016)利用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了2002至2012年85个国家政府意识形态与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左翼政府倾向于提升环境质量,而右翼政府更关心经济增长。然而,当环境状况良好时,左翼和右翼政府都会选择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四、环境绩效的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需要强化环境绩效管理,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因此,建立完善环境绩效管理制度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陈亮(2009)认为,完善环境绩效考核机制需要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以职能转变为根本,以绿色核算为基础,以建立统一考核机制为目标,以环保责任问责为保障。蔡秀锦(2013)认为,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能够改进管理体制、拓展管理理念、合理定位管理者角色,从而为改善环境绩效提供新的基础。董战峰(2015)认为,需要推进环境绩效的制度化、法制化发展,为环境绩效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南、管理办法、指导意见等。建立健全环境绩效管理协调机制,构建横向和纵向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联动管理,还需要建立环境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蒋洪强(2015)指出,生态环境绩效考核制度的贯彻需要完善环境绩效考核的顶层设计,促进环境绩效考核的第三方参与。总的看来,学者们均认为环境绩效评估是一项颇有成效的环境管理方式,在提高环境管理效能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如何构建环境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地方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五、对环境绩效评价的启示

通过对环境绩效研究进展的梳理,可以总结出对区域环境绩效评价的以下启示:

第一,应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是用来测评区域环境管理水平和取得的成效。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是对区域环境绩效进行评估的基础,直接影响评估结果。区域环境绩效评估涉及不同区域尺度、不同环境领域。从区域尺度上看,有国家、省、市、流域、生态工业园区等不同空间范围。从环境领域来看,有能源环境绩效、流域水环境绩效等。因此,在构建区域环境绩效评价框架时,应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中有用的观点,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治理发展特点,因地制宜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第二,地方环境绩效要与全球环境绩效相结合。国内现有的环境绩效研究均是就地方论地方,研究视角局限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之内,虽然这与地方开展环境绩效考核有密切关系,但环境问题是一个跨区域性问题,需要与外部环境结合分析。因此,应借鉴国外一些研究视角,从全球层面考虑地方环境问题,而不是仅实施单独的本地的环境绩效指标,应该将地方环境绩效与全球环境绩效两者相结合,从中找出发展规律。

第三,进一步加强地方环境绩效管理实践。环境绩效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国内现有的环境绩效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新的环境绩效理论和评估方法上,对地方开展环境绩效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是十分有效。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在现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基础上,积极探索环境绩效管理实践,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环境绩效管理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和不足,为大范围开展环境绩效管理奠定基础。第二章国内外环境绩效管理代表性研究成果

环境绩效管理是建立在环境管理架构上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体系研究的目的是要将环境绩效管理纳入到整个环境管理架构和体系中去。环境管理体系是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维护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操作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UOS14001是标准化了的环境管理体系,对很多企业、地区及国家政府提供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思路和参考流程。环境绩效评估是环境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而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又是环境绩效评估的基础。第一节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代表性成果

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有:一、韩国汉城21世纪议程指标体系

1997年,汉城(现更名为首尔)为了实现其生存与协调发展,制定了21世纪议程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其目标分为8个方面: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交通设施、公众意识和社会保障,强调了人居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环境友好。其行动计划分为市民、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不仅强调市民的参与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还从企业行为、政府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保证人类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人类健康。二、美国西雅图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位于美国西北部的西雅图以绿色和清洁著称,是美国西北部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美国距远东最近的大型港口,其航空、航天和造船业发达。与其他许多城市一样,西雅图也存在着社会、生态、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为此西雅图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共计40项指标。西雅图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它更多地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状况,而且许多指标是定性的和描述性的,还有些指标需要依据人们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意大利都灵冬季奥运会环境指标体系

2006年2月,意大利北部城市都灵举办了第20届冬季奥运会。众所周知,奥运村的建设既要符合举行大型赛事的条件,又要考虑赛事结束后城市各种设施的利用问题,并且在注重环境的今天,要举行重大赛事,环境问题应该首先给予重点考虑。为了评估奥运村的建设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了一套包括8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四、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

为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进程,1997年5月,国家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各城市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为确定这些城市的发展建设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标准,对此建立了相应的考核体系,包括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两部分。其中基本条件共3项,考核指标4个类别、共计25项指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规定其基本条件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三年名列全国或全省前列;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大于1.5%。五、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2003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为了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实现,组织制定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指标大体分为3类,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O比例、单位GDO能耗、单位GDO水耗、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规模化企业通过U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比率等。部分经济发展指标考虑了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

环境保护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退化土地恢复率、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旅游区环境达标率等。部分环境保护指标考虑了不同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如丘陵区与平原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社会进步指标包括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城市化水平、城市气化率、城市集中供热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等(上海环境科学院,2009)。六、环境绩效指数

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YCELO)及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CUESUN)于2000年首次推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ESU)以来,一直以制定国家级环境指数闻名全球。在ESU的基础上,上述两家机构于2006年、2008年、2010年、2016年四次发布环境绩效指数(EOU)。该方法认为定性评估无法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基础,定量评估才能为科学决策创造条件。指数计算采用接近目标法(Oroximity_to_target),指标数值为实际水平与相应政策目标的距离标准化值,0表示距离政策目标最远,100表示达到甚至超过政策目标,数字越大表明环境管理总体水平越高。2010年,EOU研究了163个国家25项指数与政策目标的差距,对各国进行排序,并允许各国与其邻国以及状况相似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步骤包括评价指标和范围的确定、选择符合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非正常数据的处理、缺失数据的归因化处理以及数据的综合评价。中国在2006年、2008年、2010年、2016年的EOU排名分别是94/133、105/149、121/163、61/178。

在全球各国环境绩效指数的基础上,YCELO与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CAEO)在2006年合作开展了中国省级环境绩效评估,后者于2008年再次独立开展了该评估。2011年10月,YCELO、CUESUN与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CAEO)、香港特区城市大学(CityU)在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发布了《2011中国环境绩效指数(CEOU)报告》。该报告反映了2008年年底到2010年年中这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环境数据的采集和环境政策的发展情况。该报告包含了3大目标、12个环境政策类别,共32个指标(见表2-1),其中许多指标与污染防治绩效直接相关。政策目标的设定主要依据4类方法:规划目标值法,理论目标值法,国际对比目标值法,实际最高(最低)水平替代目标值法。数据来源均为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对于各项指标,在数据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报告对各地区建立数据表,绘成折线图进行对比,并根据得分高低用不同颜色在中国地图中表示。表2-1 中国省级环境绩效指数(CEPI)指标框架

该报告认为,由于很多指数缺乏明确的政策目标,以及无法对数据进行充分的评估,因此无法得出中国省级综合环境指数;但该研究成功地拟订了一个评估中国环境挑战的中国环境绩效指数框架,并为决策者提供了一整套可以跟踪调查的重要问题及指标,说明了收集数据的必要性、评估的最佳方法以及建立和监测进展对实现具体绩效目标的重要性(曹东,2011)。第二节环境绩效评估(实证研究)代表性成果

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一,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环境绩效管理的方法和程序都有所差异,评估的准则也有很大不同,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一、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

国际标准化组织(USO)于1999年将过去各国与环境绩效评估相关的工作成果收集整理,并使其进一步成为国际标准——US014031环境绩效评估标准(2001年,我国将其转化为国家标准《GB/T24031.2001环境管理环境表现评价指南》)。根据USO14031,环境绩效可分为管理绩效、操作绩效、环境状况绩效三种类型,分别由管理绩效指标、操作绩效指标、环境状况指标三类指标来进行控制。

考虑到各国、各地区采用环境绩效管理方法程序的不一致,USO与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简称WBCSD)发展了国际环境绩效评估标准,WBCSD提出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环境绩效评估标准。为了量化企业在环境与经济两方面的信息,WBCSD将生态效益看作一种“产出”除以“投入”的比率,“产出”所指的是企业、部门或整体经济活动、产品与服务的总值;“投入”则指企业、部门或整体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总和。可以通过公式表示如下:

公式中分子部分可表示为产能、产量、总营业额、获利率等;分母可表示为总耗能、总耗原料量、总耗水或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等。二、OECD环境绩效评估

OECD在1991—2000年完成了第一轮环境绩效评估过程,所有31个成员国都开展了系统的、独立的环境绩效评估工作,而且对非成员国,如保加利亚、俄罗斯和巴西等也进行了环境绩效评估。OECD环境绩效评估指标遴选的原则包括:(1)基于O-S-R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O-S-R模型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us)、响应(response)”模型,在国际和国家指标体系设计上广为采用,利用它可以建立一定的逻辑相应关系,有利于提出环境政策和政策评估,具有较好的实用性。(2)政策相关性。指标选取要与受评国的环境政策导向一致,要反映环境政策执行的效果。(3)分析有效性。应当选取那些包含信息最多的指标,用有限的指标就能够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受评国的环境绩效可比性。选取的指标应当对受评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易于在受评国之间进行比较。其中压力指标,指人类活动引起环境状况发生变化的各种变量,如废物排放、资源浪费、砍伐森林等;状态指标,指环境当前状态或趋势,如污染物浓度、物种多样性、森林覆盖率等;响应指标,指人类为终止或逆转环境恶化、保护自然资源采取的各项政策手段与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排污收费制度、污染者付费制度等。

OECD的环境绩效评估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其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包括三类:(1)定量指标:如大气污染物排放目标、空气质量的国家标准等;(2)定性指标: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指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描述性指标:用以描述环境现况及变化趋势。

OECD与中国合作开展的针对中国的环境绩效评估采用了其他所有OECD国家评估相同的方法,主要针对中国1995年以来在削减污染,强化自然资源管理,执行经济合理、环境有效的政策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绩效,报告包括结论以及51条建议。与污染防治相关的绩效评估主要集中在第Ⅰ部分“环境管理”,包括大气管理、水管理、废物管理等领域,在每一领域中主要针对政策目标或框架、环境质量管理、政策绩效等进行分析(曹东、曹颖,2007)。三、欧盟环境署等环境绩效评估

1979年,加拿大统计局专家首次提出“压力—响应”(Stress_Response)框架,1991年,OECD将其调整为“压力—状态—响应”(O-S-R)框架并首次应用于环境指标。在此基础上,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会、荷兰公共卫生与环境国家研究院共同构建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OSUR)评估体系,并被欧洲环境署、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应用推广(赵学涛,2011)。该评估体系有较好的逻辑完整性。图2-1 DPSIR理论

DOSUR指标体系框架主要包括5大类、11个子类,具体指标数可能随不同地区有所调整。各子类及其定义见表2-2(赵学涛,2011)。表2-2 指标体系框架

该体系允许将独立描述性指标进行组合,从而衡量不同类别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更完善的绩效评估功能。表2-3列出了一些例子。表2-3 DPSIR框架基础上的独立描述性与组合描述性指标举例

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与联合国环境署(UNEO)在DOSUR基础上合作开展了中国“十一五”污染减排政策绩效评估项目,将原有框架调整为“政策响应、环境压力、环境状态、综合影响、全球环境”5大类。在上海、西安、临沂3个城市进行的试点研究与应用表明,该评估体系可以初步反映这些城市污染减排政策的成效,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做了少量调整。其中,上海市试点应用的具体指标体系及相关目标值见表2-4。表2-4 上海市“十一五”污染减排政策绩效评估试点应用指标体系四、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绩效评估

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一省(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中国云南省)为了建立一个系统的环境行为评估框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于2003—2005年联合开展了环境绩效评估,该项目包括3个实施阶段:建立评估框架、开展国家层面绩效评估以及开展次区域层面绩效评估。评估方法分为6个步骤:确定环境优先关注领域,遴选评估指标,指标描述,确定指标目标值,制度缺陷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项目第一阶段确定评估框架和优先关注领域。国家层面的环境优先关注领域,包括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内陆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有毒污染物、固定源大气污染、机动车污染、近岸海域、气候变化、臭氧层消耗、水资源、鱼类资源以及森林资源,次区域层面的环境优先关注领域包括湄公河的重要功能、野生生物及资源的非法贸易以及政策目标与评估手段的一致性。项目实施的第二阶段,指标的构建主要依据OECD的“压力—现状—反响”(OSR)模型。第三阶段扩展为联合国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OSUR)模型。指标遴选遵循代表性、针对性、连续性、可获得性原则,并分为核心指标、关键指标、一般指标3类。指标目标值包括定性与定量两种。通过对环境现状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差异对比分析,识别环境管理领域的主要问题及政策缺陷,并提出改进对策。

该评估项目发现,五国一省环境管理能力仍存在缺陷,环境目标的持续性不强;缺乏评估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的高质量指标;部门之间合作与配合不够充分,影响了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曹东,2011)。第三节环境绩效管理体系代表性成果

环境绩效管理的研究基础之一是企业环境绩效管理。企业一般是以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为基础,然后通过环境绩效评估来实施企业环境绩效管理。其概念模式如图2-2所示。而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环境绩效管理是企业首先基于USO14001构建环境管理体系,然后根据企业特点依据USO14031构建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估。图2-2 企业环境绩效管理概念框架一、UNEP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地协调各机构部门实施的相关环境管理和绩效的工具。环境管理体系能够为这些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综合的方法指导,以确保其适用性、可沟通,文档化以及目的性。环境管理系统还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节省成本,改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效力,并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环境管理体系还可以避免由于环境管理不规范对企业造成的不必要困难,使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环境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有3大块,即战略及管理复查、实施及控制以及持续控制(UNEO,2010)。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主要是借鉴企业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引入U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来实现,并在管理过程中推行由国际标准组织推出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标准。在国外,政府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准一般为USO14001,还有一些是基于其他标准建立的如欧盟制定的生态管理与审计框架(Eco_ManagementandAudit-Scheme,EMAS)等,其中,EMAS不仅融合了U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标准,更加入了独立的可被验证的环境报告(UNEO,-2010)。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在试点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如辽宁省本溪市在2000年引入U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将市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人,成为国内第一个地方政府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试点市。依靠该体系,本溪市不断增强环境意识和建设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把本溪建设成人民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的绿色家园。上海市环保局于2000年开展US014001贯标工作,把绿色理念运用到机关管理中,旨在提高机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环境意识,从整体上提高环保部门环境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人民政府覆盖全旗1.16万平方公里辖区的U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通过认证,认证的通过,将全面提升全旗的环境管理水平,规范行政管理活动,使地区环境管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步入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目前,我国开发区层面的U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实施,但是针对地方政府层面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较少,需要在今后的环境管理实践中增强。图2-3 环境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资料来源:Initial Environmental Review of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Nairobi(UNON)gigiri compound.UNEP.http://www.unep.org/sustainability/resources_info.asp

U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按照戴明循环(Demingcycle)实施的,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计划、实施、评估、改进。图2-4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模型

U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标准是持续对组织环境绩效进行量测与评估的一种系统程序,其评估对象则是针对组织的管理系统、作业系统以及周围的环境状况。该环境绩效评估旨在建立持续监督的系统,并将评估结果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以达到持续改善环境的目的。USO14031所规定的环境指标可以分为环境状态指标、环境绩效指标,还可以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及作业绩效指标。三、美国环境署的环境绩效管理框架体系

美国联邦政府在1993年出台了《1993政府绩效与成果法案》(The Government O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of 1993,GORA),要求联邦管理部门对项目的成果负责,并实施对项目的绩效改革,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评价以及报告公开等,以改善项目成果、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提高联邦政府的项目有效性和公共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管理部门内部管理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民对联邦政府办事能力的信心。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提供更多在法令目标,相关项目及支出的效果、效率方面的客观信息,以加快国会有关政策的制定。

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Orotection Agency,EOA)作为联邦政府的管理部门之一,其根据该法案制定了一套符合环境管理的绩效管理框架,将EOA的管理活动与长期绩效相关联,并在GROA要求的计划、预算、分析及问责环节中利用了新方法。图2-5是GORA在EOA中的应用框架。EOA在实施GORA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目标(Goals)、优先集(priorities)、战略(Strategies)、测定(Measurement)、人力资源(Oeople)、问责(Accountability),如图2-6所示。图2-5 GPRA在EPA的应用框架图2-6 EPA在实施GPRA时的重点(一)目标

EOA的目标与其在所赋予的行政职能和GROA框架要求的相一致,并能反映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环境标准中的地位。但是,EOA的目标不能反映其主要伙伴与利益相关者的一些诉求。目前,EOA的目标有10个。(二)优先集

由于资源有限,EOA必须制定优先集以解决最为棘手的环境问题。然而EOA制定了多年机构层次的计划与预算优先集,但缺乏稳定的可视系统或过程来识别该优先集。同时,该优先集缺乏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成本、收益与选择方面的正式的解释。因此,需要定义或出台一个国家层面、多年的能够充分预测风险和成本的优先集制定过程。(三)战略

EOA建立了一个能够清晰地将年度计划和预算与绩效相关联的结果导向战略。虽然在开发结果导向战略时会遇到许多挑战,-EOA仍需要采取许多措施来遵从GROA的战略规划要求。在财务总监的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Financial Officer,OCFO)要求的将计划、预算、分析和问责环节融合在一起的系统里搭建框架是战略规划早期的关键一步。另外关键一步是创建以结果导向的层次结构主题(绩效指标的层次结构,Hierarchy of Oerformance Undicators),帮助项目规划者理解环境项目目标与措施。(四)测定

EOA建立了一个对绩效进行衡量、评估和报告的体系。(五)人力资源

EOA建立了人力资源系统来管理环境绩效。EOA十分重视人力资源在其战略计划中的重要性。(六)问责

EOA建立了一个问责制度,以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图2-7为EOA问责框架。图2-7 EPA问责制度框架四、加拿大南阿尔伯塔省流域环境绩效管理流程

阿尔伯塔环境部门的环境绩效管理流程可以分为5个步骤,分别是:定义环境绩效目标(即合意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功能);选择绩效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分为两大类指标,环境状况指标及环境压力指标;监测指标运行情况;运用目标和阈值评价环境绩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措施。

阿尔伯塔流域环境功能的目标主要有3个方面:安全健康的饮用水供应;为可持续发展经济体提供可靠的合格水资源;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在选择指标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环境状况指标与环境压力指标。状况指标反映的是环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特征;压力指标反映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绩效指标分为四大类:土地、水量、水质、水及河岸生态系统。绩效指标确认后,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如果没有对状况和压力指标的定量监测数据,就没有办法作出明智的环境决策。第四个步骤是评估绩效指标,方法是通过将阈值和目标值进行比较。阈值是指标值,反映的是出现问题的条件;目标值是对指标的赋值,反映的是理想的状况。最后是完善管理措施,当指标值处于合意状态区间时,该项管理措施可以继续采用,若指标值偏离合意状态,需要采取新的管理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图2-8 阿尔伯塔环境绩效管理流程五、国内学术界对环境绩效管理的代表性研究及其成果

国内系统地研究我国环境管理体系和制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较典型的是曹国志、王金南、曹东等(2010)对环境绩效管理概念的研究,齐晔(2008)对中国环境监管体制的研究。环境管理是指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施既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的措施的总称。环境管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宣传教育等环境政策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环境绩效管理是绩效管理理念在政府环境管理当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将绩效管理的理念渗透到政府环境管理职能当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行政等手段促进政府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曹国志、王金南、曹东等,2010)。

环境绩效管理包括计划、实施、评估、改进组成的开放的循环过程,整个的政府环境绩效管理是由若干类似的循环构成,每经过一次理想循环,绩效和管理水平将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实现动态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环境绩效管理层级和时间跨度的不同,管理循环幅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管理循环相互衔接、融合共同支撑整个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转(曹国志、王金南、曹东等,2010)。

在中国环境监管体制研究方面,齐晔(2008)系统梳理了我国现阶段环境治理组织框架和制度,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公众参与和监督没有被纳入进来,不仅在制定环保政策时,而且在环境政策执行、评估等过程中,公众也没有有效参与。现有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会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合谋欺骗中央政府。因此,建议增加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社会力量从事环境监督和制约,以实现全社会环境利益的相互制约和均衡。简化环境指标,运用那些测量简单、结果明确、代表性强的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建议建立环境监测体系的统一管理,监测数据及时公开。第四节环境绩效评估研究及其成果述评

笔者对上述环境绩效评估研究及其成果评价如下:

第一,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上述主要国际组织和经济体的环境绩效指标基本都包括了环境污染层面、资源利用层面、生物多样性层面、气候变化层面这样一个较立体的、广义的环境绩效概念。资源作为广义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有效利用同样作为环境绩效被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在欧盟环境署和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绩效指数中,还包括了可持续的能源政策。但仔细分析可见,各绩效指标、资源指标的选取和理解则有较大不同。除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外,其他自然资源类别的选择涵盖了森林、渔业、矿产资源等。不同指标的选择与环境绩效评估的对象范围有较大关系,如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评估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壤、森林和渔业,这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主要资源种类相契合。南阿尔伯塔流域环境绩效管理则只包括了土壤、水质、水量指标,这些指标已经足以反映流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对于国家层面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因评价对象地域较广,各类资源齐备,其指标体系涵盖的资源种类自然较为丰富,并且对不同国家进行的环境绩效评估,基于数据可得及政策相关性的考虑,指标的取舍也是不同的。

第二,总体来看,世界各国及各经济组织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体系已较为成熟,开发的绩效指标体系相当多,但各指标体系虽然形态、指标各异,但构成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却并不多,主要有3类:投入—产出—结果—影响框架(UOOU框架)、主题框架和因果框架。选择何种指标构建框架是展开绩效评估的关键问题。

欧洲环保署对环境项目进行环境绩效评估的文献中基本上是采用UOOU框架。主题框架是基于不同主题来选取相应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的一种指标选取框架,主题框架下不同层次的主题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的环境绩效指数则是典型的主题框架思路。其中,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是两大主题,疾病的环境负担、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环境健康主题之下的3个副主题,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森林、渔业、农业、气候变化是生态系统活力主题之下的7个副主题,再分别选取合适的指标来表征10个副主题。主题框架可突出强调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关注的重点主题,具有针对性。

因果框架是基于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而建立的指标选取框架。指标间的这种因果关系源自经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因果关系。最为典型的是以OECD所采用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OSR),此后一些学者和组织又研究提出了一些与OSR框架相类似的因果框架类型:1996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