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的母语赚点钱——零基础教汉语上手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3:18:39

点击下载

作者:徐贺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用你的母语赚点钱——零基础教汉语上手指南

用你的母语赚点钱——零基础教汉语上手指南试读:

用你的母语赚点钱——零基础教汉语上手指南徐贺 著版权信息

用你的母语赚点钱——零基础教汉语上手指南

DNA-BN:ECFD-N00016921-20190726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 献给● 第一章 几大误区● 第二章 时刻记得这些规则● 第三章 怎么教?● 第四章 如何避免失败● 第五章 你要磨炼的技能● 第六章 如何开始● 第七章 下一步:是真爱,还是权宜之计●【 番外】 如果你不教汉语●【 BONUS】 一些有用的工具●【 后记 我们的这些年】献给我的父母、爱人、和女儿为什么写这本书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

贺姐,最近有个老外想让我教他汉语,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以为教老外的不难的,我普通话说得很好了,可是我教了才发现怎么教他都不懂啊?

你们教老外汉语一定赚得多又有趣,我也想当对外汉语老师,你帮我介绍几个外国人教教呗?

……

这些提问的朋友们有时候真的让我哭笑不得。站在一个行业之外,你看见的只是它的光彩,其中的复杂艰难辛苦,只有真的做了,才能体会,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教外国人说中文这件事,听起来很有意思,好像也不难,嗯,一定也赚的不错,赚老外的钱耶!可是如果有个人真的这么想也真的有一个外国学生让他教,可能他很快会发现“做起来”和“看起来”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因为其中隔着一个“想当然”。有些人一做发现,哦,原来没有那么简单(而且说实话,赚的也不多),可能就偃旗息鼓,去找别的尝试,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不想或者不能放弃,那这本书就是为他们而写,让他们跳过“想当然”的大坑,从“看起来”进入“做起来”没有那么大落差,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地开始他们的教学之路。主要内容

这是写给教学小白的第一本入门书,所以我不会写很多理论,尽量避免专业术语。俗话说不破不立,我们就先破掉一些错误的想法,然后看看正确的应该怎么教,从观念到实操都会谈到。这本书不会让你马上就成为专业教师,但是会让你同那些彻底的门外汉区别开来,不会教得一团乱麻。如果入了门,你还想更进一步,那我们就最后来说说这件事儿。适用对象

身边有外国人想学汉语的都适用,比如,

身在海内海外的学生党,和老外做language exchange;

公司有外国同事让你帮忙教他点儿基本用语;

另一半是外国人的中国女友们/男友们/太太们/老公们;

纯粹想用母语优势赚点儿钱花花;

……

不管你想帮忙也好,想增加点儿收入也好,这本书都能帮你更容易接近目标。第一章 几大误区

俗话说不破不立,说到教外国人说汉语这件事,广大人民群众听的多,见的少,所以要破的误解还是挺多的,那咱们就先来看看典型的几个吧。会说中国话就行了

如果有这个想法,那我请你想象一下这个情景:

小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普通话也很棒,法律专业在读本科生,口头表达也一级流利。接了份家教,学生有一点儿基础,可是也是个半吊子。这天学生一脸抓狂地问:

小明,我学了很多“了”:“我买了包子”,“我买包子了”,“我买了包子了”,

为什么有很多“了”,为什么都不一样,他们都是“I bought baozi!” 啊啊啊!

然后,小明石化了。

那请你思考一下,如果你和小明一样,汉语是说的很棒,可是除此以外什么装备都没有,你该如何面对学生抓狂的脸?(注意,学生抓狂的时候,你装也要装淡定哦。)

这其实是一个对汉语教师要求很高的答疑情境。

首先你的汉语语法知识要非常牢固。这里说的可不是你在中小学语文课学的主、谓、宾、定、状、补那个级别的,至少是大学现代汉语课的级别。在这个小明的例子中,中学语文的那些语法已经帮不上你了,你得知道学生问的几个“了”,其实是不同的“了”;而且,除了这些“了”,还有别的“了”。没错,就是这么复杂,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在上现代汉语专业课的时候也常常抓狂。

然后,你知道了还不算,你得让学生学会运用(注意,不是仅仅“知道”)这些不同的“了”,而且还不能让他觉得“哎呀我的妈,这么复杂,我算是完蛋了”。这时候要求你有训练的方法。

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还有很多,这些后面我们陆续再谈。外语一定得很好

大部分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行业外的人士的时候,对方听你是教外国人汉语,十有八九都会问,啊,那你外语一定很好吧?其中或许还有一些阿姨会继续问,那你平时忙吗?有空给我家孩子补补外语吗?这时我只好微笑说,姐,我课都满了,我帮你找个好的英语老师吧!

还有一些人认为,我外语很好,那我可以教外国人说中文,既利用了母语优势,又利用了外语优势。我想说,同学你醒醒,你就是小明的外语版。不是外语好就可以教中文,理由同上一节。

另外还有一些人觉得,找个老外教教,我也能练练口语。你好天真,如果你真的拿老外练了口语,那他的汉语能力(我说的是能力,不是知识)一定还是原地踏步,那他为什么要付钱给你让你教啊?不是你应该付钱给他吗?

其实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最好是能不用外语,就不用外语的,要尽量让学生多多接触汉语。即使是零基础的学生,在完全用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也能顺利起步,只要老师有足够的技巧。我曾经认识一位老教师,她应该是1940's 或者1950's 年代生人,那时的人几乎是不会英语的,但是她偏偏是一位零起点班的口语老师,可见学生从进门就没听老师说过英语,但是她的班的学生永远是同级别班级里口语水平最好的,因为每天上课的听和说就没有别的语言,任何一个环节都沉浸在汉语中。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老师,她的各种小技巧是多年实践的产物,是教科书上不会告诉你的,能在课堂上执行得又流畅又有效,也需要多年深厚的课堂功力加持。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刚起步的时候,有条件的老师会用一点点外语来维持课堂,辅助学生理解,也能稍微缓解一下学生的紧张,但是随着课程进程,这些课堂指令、解释,也都会被汉语取代。否则,你的课上有很多外语,那么汉语出现的时间就会减少,学生口眼耳接触的汉语就会减少,他一定会比那些接受全汉语教学的学生进步慢。

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你交钱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你的老师是地地道道的伦敦人,可是在中国呆了很久娶了个中国老婆,汉语说的倍儿棒,对中国文化也融入的很好,他上课的时候一直用中文和你解释,用中文讲英语文化,你是听得很轻松,可是课程结束你发现水平也没有提高多少,你是不是想要退钱?是个扩大交际圈的好机会

这个嘛,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

你教的学生越多,你的顾客群就越大,从这个非常浅的层面来说,是的,你是可以不断扩大你的目标群体,基于口碑传播,你的潜在客户群也会越来越大。但是我想大部分人所想的“扩大交际圈”,应该是不止于工作层面,而是在个人生活上,和更多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产生交流,而不是仅仅“认识”。

如果你想的是这个层面的扩大交际,而如果你和学生的交集仅限于上课的时间内,基本上这个扩大交际的结果是不会出现的。

首先我们区分一下人与人打交道的两个不同层级的圈子,从外到内分别是事务圈,生活圈。

事务圈就是我和你因为一件什么事而打交道,比如你和你们家物业,你和你健身房的教练,你和你孩子的班主任。事务圈里的人,有的都不太熟,比如如果你一年一交物业费,可能你和你们家物业也就是彼此认识;也有的很熟,比如网店老板和快递小哥可能天天见,熟的不得不了。但是无论哪种,他们都仍然是事务圈里的人,一般来说,这些人都是有事儿你才和他们打交道,没事儿你也不会约他们一起去喝茶看电影。

生活圈就顾名思义,就是没事儿这些人也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也就是亲戚朋友,可以喊出来撸串,唱K,逛街等等。这些人除了亲戚,是你生而带来的,其他的,你可以仔细想一下,他们是怎么进入你的生活圈的。特别是那些从事务圈走进你的生活圈的,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从事务圈进入生活圈,无非是,在事务圈你们打交道很愉快,然后偶然发现彼此还很投缘,比如共同的爱好、朋友什么的,于是你的联系可能延伸到课下,进入生活圈。

然后再回来说上课。很多小白心中的汉语课,充满了学生和老师天南地北聊天的画面,这其实恰恰是不专业的课堂(除非这堂课练习的就是话题的表达,而在自由表达中引导、组织学生的练习,其实更不轻松,对老师是有更高的要求)。一堂专业的汉语课,是让学生在下课的时候得到了语言能力上的提高,紧凑高效的一堂课,应该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如果他在课上练习得很辛苦,那就对了。可见专业课堂上,你是很少有机会和学生闲聊天儿的,所以那个“你们彼此发现还很投缘 ”的点也就有比较小的几率出现。

不过人和人的机缘是说不准的,也许你会碰到best friends 也说不定。

所以用平常心,做好你的工作,你最终在别人的事务圈还是生活圈,不是由你的单方面意志决定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那些以扩大交际为目的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劝退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如果你的动机是扩大交际,那么很有可能,你的课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也就很有可能,你和学生聊得热火朝天,却抛弃了脚踏实地的操练(可能你也不会去了解如何对学生进行操练,也就是这本书将要写的),最终他的提高有限,或者进步并不扎实。然而这也可能恰恰导致你更不容易进入他的生活圈。因为如果你是先出现在一个人的事务圈 ,那至少你要在事务圈上表现的不错,才能获得认可,然后你们脾气投缘才能进入生活圈。你能想象一个老是把货寄丢的快递小哥能够获得网店老板的认可而最终成为他的朋友吗?就像男生挑相亲对象,永远看第一眼舒服与否,能看的下去的,才来谈脾气性格,否则第一道关否决了,你再宜室宜家都没有用。不知道你们能明白否?学生永远尊重专业的老师,永远认可能给他带来实实在在提高的老师。如果你连这一关都过不了,或者没打算过努力,那就似乎连事务圈也不必进了吧。

关于这个话题还有一个分叉,那就是:桃色事件。

以下建议给予想要认真在这个行业发展的人:除非你能非常肯定你遇到的就是真爱就是soul mate,否则任何形式的暧昧都要防微杜渐。大家都是成年人,在和自己工作不相关的生活圈子里,你想怎么去发展恋爱关系,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你想暧昧也好,你想试探也好,或者你多交往几个养备胎也好,最终和这些人的关系好与不好,也就是多一段还是少一段恋爱的区别。可是如果你在客户中(没错,本质上你是Service Provider,你的学生就是你的客户)搞恋爱关系,如果没搞好,你就人财两失,还搭上你在这个行业中的reputation。如果恋爱谈也谈了但是也只是你数次恋爱中的一段,那你也仍然搭上reputation. 在同一个地区,学生和老师都是有圈子的,这些圈子有时小到你不可置信。特别是像做Service Provider的,圈子内的reputation就是你的事业线。

除非是真爱,这时你考虑的就是怎么和真爱好好相处,这部分话题你们感兴趣的话欢迎看我情感专栏。至于教学的工作,结束吧,给其他专业的老师去做,相信我,没有任何一个男友/友女/太太/老公 可以一边恋爱一边把自己的另一半教好,哪怕是专业的语言教师也不能,至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例。因为进入核心生活圈以后,你就回不到事务圈的那种公事公办,但是却能专注于事件、把事情做好的交往层级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很多想教汉语的朋友认为教外国人很有意思,部分是认为:看,我们在传播中华文化耶!特别是一些在中国国内受“汉办”、“孔子学院”的宣传影响的学生党,看着一个个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仿佛在这个世界上遍地开花,每每展示成果的时候总少不了组织学生包饺子、学书法、打太极……(如果关于“汉办”、“孔子学院”的影响,你不懂我在说什么,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跳过这一段了。)于是觉得汉语教学再带上文化教学真是多姿多彩趣味横生,甚至会在产生使命感,希望学生不仅学汉语,还要爱上中国文化,所以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

没错,语言和文化不分家,在教语言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的问题, 如果这些文化问题阻碍了学生的理解,你稍作解释就可以,或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为了控制课堂节奏让学生放松一下,讲一些文化知识,传说故事什么的,都无可厚非。但这仅仅是小插曲,不能成为主旋律。除非学生来找你上课的时候明确地告诉你,老师,我想学中文,因为我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我想学会中文以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请你上课的时候也跟我多多介绍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否则,作为语言教师,你要知道,学生来学习的最直接的目标,是掌握这门语言,如果课程结束这个目标没有达到,他看到不认识,听到不理解,想表达的时候说不出,你就是给他再多的文化浸润,再多姿多彩,他就算饺子包得赛过东北大妈,你的这门语言课都算失败!

而且退一万步说,就算你的学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也乐于接受你在课上加入很多文化内容,你讲的越多他越乐在其中,你也要记得,他要是语言能力达不到,最终仍然会限制他对这个文化的了解,也会限制他将来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与精髓。所以作为教师,你要比学生清醒,语言是文化的根基,语言是打开一个你不了解的文明大门的钥匙,如果你的学生连钥匙都没拿到就要向那扇大门冲过去,你就是那个拉住他的人,和他一起慢慢打磨他的那把钥匙。

何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你不要听中国汉办告诉你现在海外多少多少大中小学把汉语列为第二外语课/必修课,世界人民学汉语的热情高涨,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崛起再也不能忽视(此处请给我配个新闻联播的背景音乐)。首先这些大中小学校的学生不是你的目标客户群,他们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管着呢,用不着你;其次,能用得着你的人,学汉语的动机各异,未必都是因为对文化感兴趣。人家纯粹只是想学一门语言,你就不要把事情搞太复杂。什么时候你真的成了气候,老外追逐你像追逐名师的时候,你要真的喜欢教中国文化,你想开个什么班,那就随便你了。不过你现在得把“你教出来的学生说得倍儿棒”的reputation做出来啊!第二章 时刻记得这些规则

刚才我们讲了几种常见的误区,关于母语,关于外语,关于动机,关于使命感,你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枪,有的话,你是不是觉得恍然大悟,哦,原来不是这样的。现在我希望你重新整理一下思想,把错误的想法先清出去,因为刚才破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立了。讲方法以前,我要先强调几个原则,这些原则是方法的基石。下面讲的这几根弦,你要永远绷紧在脑子里,而且贯穿你教学始终,无时无刻不能松懈。我们是教练

我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回想一下你上学的时候,你的老师们教你的东西。二元方程怎么解;细胞的结构;李白的生平;大气环流的路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安史之乱的成因;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区别;阶级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的老师们把这些知识解释、传授给我们,正如韩愈《师说》里讲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的老师们教的是“知识”,你上课去听,做笔记,回家做题……

可是切换回外国人学中文,你觉得他们是想知道“在汉语中,地点状语要放在动词前面”这样的知识就好了吗?换句话说,如果他要知道“在汉语中,地点状语要放在动词前面”这个知识,你把这句话翻译给他听,他也就获得了这个知识,根本都不需要上汉语课。那么他们上汉语课是要获得什么?想要能说会听,能读会写呗,想要交流呗,这些就是语言能力,能力不同于知识,是即使你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可是不经过操练也仍然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作为语言教师,我们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能力,而不是止于知识。虽然我们被称做“老师”,但是我们的角色,其实更接近教练。

说起教练,你们可能想起了健身房里的帅哥私教。没错,就是像那样,了解你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告诉你怎么做,然后看着你一遍遍练,做的好就赞美,做的不对就纠正,泄气了就鼓励。

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最接近教练的角色的,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和体育老师。这正是两门以能力而不是知识来考核的科目。你的英语老师不会长篇大论地讲英语语法的变迁史,而是一遍遍地让你读和背,出一个个情境例句让你说;你的体育老师也没有考你肱二头肌和腹直肌的位置,而是让你跑八百米累得喘不上气直到你达标为止。

所以,在你的汉语课上,让学生知道“在汉语中,地点状语要放在动词前面”不是你的、也不是学生的目标,能正确地、流利地、不假思索地说出“我在电影院看电影”,而不是“我看电影在电影院”,才是你们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要做的是让他们反复练习,用各种方法,直到他们能“正确地、流利地、不假思索地 ”说出来。你的嘴里是不是要蹦出“ ‘在电影院 ’ should be in front of ‘看电影 ’ ”这句话(也就是直接给予“知识”),其实无关紧要,相反,你要是直接用汉语说“在汉语中,地点状语要放在动词前面” ,那你就算教学完全无效。

时刻记得,你在本质上是一个教练,你要培养的是能力。你该有的汉语知识一样都不能少,但是你不能像你的老师教你的时候一样把这些知识再原封不动地再pass给你的学生。如果你想更真切的体会一下教练的工作,可以先去你家附近健身房找个私人教练报他的课。记得找个帅的,或者美的(这样你比较有动力去持续上课),最重要的是,好的。语言能力是终极标准

评价你的课是成功还是失败,终极标准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多少。

到现在为止,你可能已经听我念叨了很多遍“语言能力”,那么到底什么是语言能力?举个例子,小明的学生Alex,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不管想表达什么,都得想半天,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时不时还得查查字典,而且就算说出来了,人家也不一定能听懂,不是发音不准,就是用词和句型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以这样的水平,让他单独出门打个车,或者买菜讲个价,真让人担心他能不能完好地回来。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更重要地是练习,虽然很复杂的之乎者也说不了,但是现在Alex不仅出门打车没问题,还能跟师傅一路聊回来,下车的时候两人称兄道弟,甚至可以跟中国朋友在电话里就能讨论好一个长途旅行的安排,这就是语言能力的提高。

可是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变出来的,是经年累月的各种练习结出的果实。就像在健身房里练肌肉一样,没有各种器械上一遍遍反复的牵拉提振,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得到漂亮的肌肉。汉语老师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你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项任务,评判它是否应该存在,是否出现在合适的时间,终极标准就是,你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你的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再举例:Alex 常说“我回去美国”,听起来总是很别扭对吗?小明每次纠正他,下次他还是这样说。因为小明每次纠正他,都是这样的:

——Alex,我们不说“回去美国”,我们说“回美国去”。

——为什么?

——因为如果动词加趋向补语,这个动词的宾语是一个固定的不能移动的地点,我们要把宾语放在动词和趋向补语之间。(作为读者的你,现在可以看不懂这句话。)

——……

这次Alex石化了。别说是他,作为中国人的你,听完小明的解释,你石化了吗?大部分人如果没有修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基本都会石化。可怜的Alex,他下次仍然会说“我回去美国”。

如果小明是这样说:

——Alex,我们不说“回去美国”,我们说“回美国去”。

——为什么?

——因为……我也不知道,就是不能说“回去美国”,你记住“回美国去”就对了!

——啊,好吧……

Alex还是不明所以,下次他可能还会说“回去教室”,“回去家”。他能不能正确地说“回美国去”,就看他还记不记得和小明的这次对话。

如果要他懂得为什么,小明可以这样解释一下:

——Alex,我们不说“回去美国”,我们说“回美国去”。

——为什么?

——“美国”是不能动的,不是今天可以在这里,明天可以在那里,所以说“back to 美国”,应该说“回美国去”。这是rule。知道吗?

——好,知道了。

这次Alex可能会少一些困扰,可是下次他还是可能会不自觉地说出“我回去美国”。不是他脑子笨记不住,而是他脑子里原来那个模型不对,可是小明只告诉他不对,但没有去修改那个模型。

OK,那么要怎么修改?

——Alex,我们不说“回去美国”,我们说“回美国去”。

——为什么?

——“美国”是不能动的,不是今天可以在这里,明天可以在那里,所以“back to 美国”,应该说“回美国去”。这是rule。你再说一遍。

——好吧,“回美国去”

——你再试试说“back to my company”

——“回我的公司去”

——对,很好,再说“back to hospital”

——“回医院去”

——很好

只有当小明走到这一步,下次Alex再说“回…去”的时候才会想起曾经的练习,被修改后的模型才会起作用,他才会说出正确的“我回美国去”,这才是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前面几次小明的教学,都算是无效教学。

当然,语言能力是方方面面的,训练这些能力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具体的以后会讲。现在你要记住的是,你上课要达到的效果,不是学生有多开心,气氛有多轻松,课堂有多活跃。如果最终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提高,谈这些都是扯淡。课堂是老师控制的

虽然说现代主流的教学理论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你别看了一两句就理解为,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如果做私教,学生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就是你的甲方。所以,当甲方说,我不想学汉字,我就只想从始至终用拼音学习;或者,我不想学语法,那个好枯燥,你就跟我练习口语就行了;或者,你顺着你的教学计划一路往下的时候,他偏偏跟你东扯西扯;还有各种天马行空……;这时候如果你以为“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那好吧,那就不学汉字吧,不讲语法吧,讲他的兴趣所在吧……”,你猜你的学生会怎样?

不学汉字的学生虽然起步阶段会很轻松,但是很快会遇到瓶颈,在他越学越多的时候,在他往更高级水平迈进的时候,只会拼音不懂汉字的学生会被卡住,这个时候他有两条路,一是放弃,发现汉语太难了。当然很难,本来汉语也不容易,而且一个外国人想只靠学习这个语言的注音系统而不是语言本身,就掌握这门语言,这是不现实的。第二条路是恶补汉字,这时要看他落下多少。如果他很早就意识到了没汉字不行,那还好办。可是如果学生已经学了几千字,水平过了初级甚至中级,再来补汉字,那就是个大工程了,对学生的耐心也是个极大的考验,而且费时费力。他自己也会懊恼,早知道如此,当初学的时候怎么不带着把汉字学会呢?可是问题是,当初他的老师没有逼着他学汉字啊!

还有不想学语法的学生,不遵循教学体系、思维跳跃想到哪学到哪的学生,他们并没有错,人都会就易畏难,他们只不过是遵循对他自己来说看似最简单最容易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很想学好这门语言。但是学生并不知道,早期避开汉字,不能一辈子避开汉字,躲了一时,将来会有更大的麻烦;他们也不知道,语法体系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来说有多重要,不了解语法将来会对他们形成多么大的限制;他们也不知道,遵循汉语教学多年来总结积累下来的一定的学习顺序,而不是兴趣的顺序,其实是事半功倍。

这些事情学生不知道,但是作为老师你应该知道,你应该在他们因为不知道而做出错误选择的时候,帮他们提前止损。不想学汉字的,你要让他们知道不学汉字将来的艰难,然后从易到难一点点帮他打汉字的基础。不想学语法的,大多数是性格比较活泼,受不了古板枯燥的人,其实他们排斥的不是语法,而是学习语法的形式,也许是以前学习的外语的经历给他留下了语法学习就是枯燥的印象。但是你仍然可以教语法,只不过是以一种他不排斥,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在学语法的方式,这就要求老师动脑筋了。对于思维跳跃的学生,你要做的就是坚持教学计划,他的思维想小狗一样跑出去了,你手里要有遛狗绳,适时地把他拉回来,而且你还要记住他的跳跃性的问题/兴趣,不要打击他,而是告诉他,对,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不过现在还没到时候,将来某某时候,我们会讲。

如果老师不能及时纠正学生因为无知所作出的错误选择,而是随他去,那么学生为什么要付钱请你教他呢?其实他们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只是基于自己的认识,对学习作出的一些设想,最终目的,还是想掌握语言。记得上一节我们说的终极标准吗?这时候老师如果作为专业人士告诉他,你的那些学习设想其实并不会有利于你的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会接受老师的建议。

当然,老师对课堂的控制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总之就是,老师知道什么更有利于学生,怎么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课堂指令是由老师来下达的,当然这并不违背“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你的一切指令和行为,都指向“终极目标”:学生的语言能力。慢下来

这也许是你进入实际教学中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

在课上,从你开口说话的第一个字起,你将以一种低于平时说话的语速说汉语。说得该有多慢呢?对于刚入门,零起点的学生,慢到你觉得在你日常生活中如果用这个速度说话你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有病,那就对了。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你想象一下那些电台深夜情感类节目主持人读文艺小诗的速度,就是那样。

说起来挺容易,是吗,可是做起来难。很多新老师开始教课以前,都被提醒过,说得慢一点,他们也真心接受,可是一开口,仍然不够慢,学生还是一脸懵懂。因为我们平常人所认为的慢一点,仍然是默认为对汉语母语的人说话时把速度降一点,这个降速的底线,就是虽然慢可是仍然算正常,这是惯性,并不因为你面对的时候外国人就突然突破这条“正常”的底线,变得更慢。外国人学习汉语初期对汉语的反应速度,是远远低于我们对母语的反应速度的,所以他们能反应过来的语速,也远远低于我们日常说话的速度,可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要以低到不正常的速度说母语,其实是需要逐渐适应的一件事儿,不信你平时和父母亲朋说话的时候,试试用那种“会觉得自己有病”的低速说话,看看你能坚持多久。

你们要说,照这样教,他们懂是懂了,可是出去和中国人说话,还是跟不上正常的速度啊?当然不是,我们的目标当然是想要他们有一天能和中国人正常交流。刚开始慢下来不是目的,而是用他们能跟得上的速度让他们起步,让他们习惯和老师的互动,然后,随着教学进展,老师就要提速了,你这时候提速,他们才会适应,才会跟着你不知不觉地直到有一天适应中国人的正常语速。

慢下来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要赶进度。只有在学校里有学期教学任务,或者学生要在某某时间段内完成某某内容,才需要赶进度,但是从长远来说,我们又要讲回“终极目标”,如果你记得“终极目标”,那么你就会知道,与之相比,所谓的“课程进度”,简直不值一提。如果在私教领域,不要赶进度就更容易做到,但是需要提醒老师的是,如果你的课进行的比较慢,那就接受它,不要觉得自己教的太慢。有时候你上一次课,可能也只是教了“你好”、“你们好”、“您好”、“早上好”而已,你觉得这样很慢吗?其实这样一次课可以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拼音规则,中国人的姓名介绍,发音练习,认读练习,读写练习,情景对话练习等等,你可以用来给学生打基础的机会比比皆是。你用多快的速度教完一本课本,并不是评判的标准,而是你的学生把这本书的内容学的有多扎实。一般来说,在起步阶段花了越多的时间一遍遍地做练习的学生,在将来进入中高级的学习的时候,越容易理解,吸收地也越快。这就是你开始时的低速教学收益的时候了。用他们会的词,不要想当然

另一个你在开口说每句话之前都要考虑的问题是,我的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除非你是在教新内容,否则,你教学的时候就要尽量规避他们还没学过的词汇和句型。在课上说话,和你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完全是两回事。当你平时用母语说话写字完全不会考虑我用的这些词是不是太难了,会不会让别人听不懂、不认识,所以你可能一段话中间随机地混合着不同复杂程度的词汇和句子。但是在教学中,你所能使用的汉语的上限,就是你的学生的水平的上限,你只能用一定的有限的范围内的汉语词汇语法来表达。这其实对你的挑战就是,你本来拥有用汉语随心所欲地表达的能力,不管多么复杂的句子,在需要的时候,你不用思考就能说出来,但是现在要求你刻意地缩小你对这门语言的使用范围,不管多么复杂的句子,要求你刻意地思考着把它们吞回去,降级成简单的词汇句型再说出来。

比如说学生问什么是“女汉子”,如果在网上搜一下,可能会看到“汉子在汉语里指性格刚强,有责任心,有能力的男人。女汉子便指,性格和行为趋于这种男性化表现的女人。”

你可能对一个宅到连“女汉子”是何物都不知道的中国朋友解释的时候,照着一念他也能懂。

但是如果你的学生只是刚学汉语不久,这短短两句话就布满了障碍,80%是他不懂的东西,你就这样讲一遍,最好的结果是,学生仍然什么都不懂。更差的结果是,他开始追问:等等,什么是性格?什么是行为?什么是责任心、能力?什么是便指?什么是男性化?趋于是什么意思?恭喜你成功地挖了一个大坑,把学生和你自己都埋进去了。

所以老师不以学生的水平为使用汉语的上限,就会造成在学的过程中,正在学的还没搞定,又冒出了新的不懂的东西。造成教学的困难不说,而且会使学生感觉汉语难胜其难,要么打击信心,要么产生畏难情绪,学生有了这些情绪,进步就更加困难。

那么“女汉子”到底怎么解?

"汉子"=男人,比如Lily, 她可以自己修房子,搬家,等等,这些事儿一般是男人做的,女人不做,我们说:Lily是"女汉子"。

这里没有复杂高级的词汇,句子也都很简单,学汉语几个月的学生一般都能懂。如果老师能够刻意的选择使用学生已知范围之内的东西,那么就形成一种表象,好像老师说什么学生都能明白。这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一种信心:我学过的东西都有用,而且很快就能用上,我竟然能听懂老师说的每一句话!第三章 怎么教?

终于要进入实际操作环节了,你可能已将迫不及待摩拳擦掌了。别着急,现在自己检验一下,上一章我们讲的那些原则你都记住了吗?接下来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偏离那些原则哦。如果没记住,可以现在快速回翻一下。如果记牢了,我们就开始下一步了。现在设想一下,你有个学生,拿着一本课本,今天你们应该学这本课本里的某一课,现在你们就分别坐在一张桌子的两边,好了,时间到了,开始上课了,你该说什么呢?最传统最老土的,也最安全

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试验、发展,经过一代代教师的课堂经验的检验,关于“怎么教”这件事,的确有很多流派,有的认为应该从拼音字词语法开始打牢学生的基础,至于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有趣,内容是不是实用,学生走出校门能不能和菜场大妈聊个天儿,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这门语言内在结构的掌握,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一句话不带语法错误。有的认为语言只是个工具,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要能用,出门打车不会被骗,见到喜欢的人能要到电话号码。所以学习的时候,就要先顾及这些最紧要的场景中的需求,让学生能说出来,用起来,至于他是不是对这些词句所涉及的语法完全清晰,那个慢慢来,一开始不强求。当然还有其他流派,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书。这些流派没有谁对谁错,就好像天下武学,总有少林武当,峨眉崆峒之分。只不过不同的流派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成为主流,针对不同的背景、目标的学生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法。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的汉语学习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这本书的读者,也就是刚刚尝试入行的教学小白面对的主要目标群体就是这一类人。另外有一小部分人,是因为兴趣,想要更深地理解东方世界,就要从它的语言文化入手。这类人我们的读者也可能遇到。还有极少数,是纯粹喜欢学语言,学完一门语言接着学下一门的学究。对他们来说,汉语只是他们打怪升级道路上一个传说中非常厉害的大boss。一般这种人会去上专业的教学机构开的汉语课,或者资深专业教师的私教,他们本身对语言学习已经有比较深的认识,说不定他们比你更有语言学功底,所以这类人一般不用你操心。

但是作为一个新手,你也不需要烦恼什么流派,你只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一本靠谱的教材,照着教,这就是新手能打的最安全的一张牌。至于对教材进行剪裁,不同的教材互相搭配,甚至自己选择各种材料支持你为学生特定的教学计划,那还是等你进阶了再说吧!

现在的教材越做越精良,内容实用、结构清晰、练习丰富多样的教材不在少数,如果你会充分利用,教材可以成为你教学的很大一个帮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