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辽宁省事业单位录用考试专用教材:速记巧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7:56:5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7辽宁省事业单位录用考试专用教材:速记巧解

中公版2017辽宁省事业单位录用考试专用教材:速记巧解试读:

前言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涉及内容广泛,知识繁多,很多考生难以在短暂的备考时间内取得突破。考生要想在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还需要踢好考试冲刺前的“临门一脚”。基于此,我们为考生推出了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事业单位教材。本教材是广大考生临阵磨枪的“磨刀石”,虽然只有“小身材”,却有“大容量”,方便考生随身携带,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复习,帮助考生节约备考时间,快速识记知识要点。

考情导读指点

本书在每一部分设置了“内容导读”,此部分内容在总结辽宁事业单位考试规律和深入研究真题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每一个学科的考情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指导考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考试范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考生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为后续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直击核心要点

为了帮助考生消除复习阻力,本书将知识点经过反复打磨,去粗取精,对常考内容和知识主干进行详细梳理,提取核心要点,以精炼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考生,方便考生迅速把握重点,加深记忆,夯实理论基础,进而节省更多备考时间。

突出重要考点

本书精心选取知识点,在重要知识点处标注了下划线,提醒考生这些知识点是特别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需要下功夫重点记忆。不仅如此,本书还对知识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成表格形式,使学习和记忆过程更轻松、更有效,考生对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和考查频率一目了然,能够把握考试内容,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核心考点上。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2016年9月上篇 /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国情省情内容导读

本部分在辽宁省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会涉及,难度不大,考查形式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辽宁省基本省情的掌握以及我国国情的认识。

考生在进行这部分的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于平时身边事物的观察与认识,注重对于考试要点的识记与积累,要对地方和国家整体情况有大概的了解。第一章 辽宁省情一、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

辽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南与河北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东北与吉林为邻,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全省国土面积14.8万平方千米。全省有14个省辖市、100个县(市、区)。2.自然概貌(1)地形

辽宁省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势大致为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辽东、辽西两侧为平均海拔800米和5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为平均海拔200米的辽河平原;辽西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海滨平原,称“辽西走廊”。(2)河流

境内有大小河流300余条,主要有辽河、浑河、大凌河、太子河、绕阳河以及中朝两国共有的界河鸭绿江等,形成辽宁省的主要水系。辽河是省内第一大河流,全长1390千米,境内河道长约480千米,流域面积6.92万平方千米。境内大部分河流自东、西、北三个方向往中南部汇集注入海洋。辽宁省河流水文特点为:河道平缓,含沙量高,流量年内分配不均,泄洪能力差,易生洪涝。东部河流水清流急,河床狭窄,适于发展中小水电站。3.气候特征

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区。境内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长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东湿西干。全年平均气温在5.2~11.7℃之间,受季风气候影响,各地温差较大,自西南向东北,自平原向山区递减。年平均无霜期130~200天,一般无霜期均在150天以上。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平均降水量在400~970毫米之间。二、资源概况1.土地资源

按利用现状划分,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占辽宁省土地总面积的27.65%,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区和辽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园地面积59.8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04%;林地面积569.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是各类土地中面积最大的一类,东部山区是全省的林业基地,也是调节全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生态屏障,其他地区则是以防风固沙等保护性的生态林为主;牧草地面积35.0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7%,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2.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在辽宁省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面临黄海的东南部山区雨量充沛,西北部风沙干旱雨量较少。沿黄渤海东部水资源总量最大,其次为鸭绿江、浑江口以下。3.矿产资源

辽宁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北缘,地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配套,区位条件好。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其中已获得探明储量的有66种(不含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地下水和矿泉水)。辽宁的菱镁矿是世界上具有优势的矿种,质地优良、埋藏浅,保有资源量矿石量25.6亿吨,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6%和25%左右。在全国具有优势的矿产还有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等6种,其中,硼矿、铁矿和金刚石居全国首位,滑石和玉石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居全国第四位。三、文化民俗

辽宁省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除汉族以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列全国第五位;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排在西藏、新疆、广西、宁夏、云南、贵州、内蒙古等省区之后,居第十位。1.民间文化(1)辽东满族民间故事

辽宁是满族创建清王朝的发祥地。辽东满族民间故事产生于满族由渔猎向农耕过渡的时期,在与汉族文化密切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满汉杂糅的文化特征。代表性作品有《库布里雍顺》《悬龙传说》《熊狐精》《柳树讷讷》《黄土变成金》等。(2)鞍山评书

鞍山素有“评书之乡”的美称,从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今,鞍山评书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鞍山评书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豪”“紧”“动”“热”。鞍山评书艺人众多、名家辈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形成了“三芳争艳”的局面。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等先后在电台、电视台录播了《岳飞传》《明英烈》《隋唐演义》等多部评书,为鞍山乃至全国的评书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2.历史名人(1)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25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7月中旬,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2)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张作霖长子,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大城。1928年,张作霖死后,统领东北军主政东北,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国民政府。1936年,与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2001年10月14日,病逝檀香山。第二章 国情概况一、我国的自然环境1.我国的地势和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地势阶梯海拔主要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界线:昆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盆地和高原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多在500米以下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

地形: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五种基本类型:山岭、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2.我国的山脉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一东北—西南走向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一列是昆仑山—秦岭;最东西走向南列是南岭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北—东南走向西部喜马拉雅山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弧形山系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3.我国的河流与湖泊(1)主要河流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约5500千米,是中国第二大河。(2)湖泊

我国的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4.我国的气候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此季风气候显著,加之我国幅员辽阔、跨纬度大、地形复杂,故有多种气候类型。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气候分界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连线。

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二、我国的资源、能源1.我国的资源

基本特征: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自然资源形势严峻。(1)水资源

特点: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2)土地资源

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分布:①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②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3)矿产资源

特点:①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②分布广泛,相对集中。③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我国三大伴生矿是: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甘肃金昌的镍铜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铁矿。④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一方面,人均占有量少;另一方面,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主要矿产的分布状况:矿产资源分布状况总量列世界第3位,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尤以山煤炭西、新疆、内蒙古最为丰富资源储量相对不足,石油主要蕴藏在西北地区,其次石油、天然气为东北、华北和东部沿海浅海大陆架。油页岩、煤气层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大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储量和产量均居稀土世界首位,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山,稀土储量几乎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2.我国的能源

地热能: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

太阳辐射能: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及辐射量均居全国之冠。大西北的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一带因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多,是我国第二个辐射能量高值区。三、我国的疆域1.我国的疆域2.我国的岛屿

我国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岛有3个: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按其成因可分3类:基岩岛、冲积岛、珊瑚礁岛。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基岩岛。崇明岛为中国第3大岛,也是中国最大的冲积岛。第二部分政治内容导读

政治部分是辽宁事业单位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试题所占比例较大,但考查难度并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时政信息的了解。内容主要涉及时事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考生在备考政治部分时,一方面,对政治理论知识要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各个知识点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对于时政文件,平时应多浏览政府网页,关注一些重大时政新闻。此外,还可微信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中及时查看更新的备考资料。第一章 时事政治一、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指出:(1)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2)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3)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4)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5)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6)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7)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8)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二、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

2015年主要工作成绩: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

2016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2016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①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③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

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⑤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⑦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⑧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三、“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点)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主要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发展理念: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主要政策导向:(1)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促进人才优化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2)构建发展新体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4)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缩小收入差距;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概述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如下:两个基本方面具体内涵不同的回答结果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思维与存在、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划分唯物主义精神与物质谁生物第一个方面和唯心主义的为第一性、谁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精神第一唯一标准为第二性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思维与存在、划分可知论与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第二个方面精神与物质是不可知论的标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否具有同一性准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区别/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科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研究对象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区别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象研究对象理论特征一般性、普遍性个别性、特殊性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没有具体科学的发指导,马克思主义哲联系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既不可能产生,也不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可能发展方法论二、物质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和运动关系理解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离开运动谈物质会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导致形而上学方式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导致唯心主义是不存在的3.运动和静止区别/联系运动静止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含义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区别内基本不变无条件的、永恒的性质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和绝对的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联系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含义与物质运动的关系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②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时间持续性、顺序性,特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点是一维性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空间的物质运动空间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三、意识

概念: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

②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

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

④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制约因素:①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③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四、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场所的变更跃渐进的、不显著的特点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区别变化统一、相持、平衡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呈现状态和静止破坏事物还是其自身,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了另结果没有变成另一事物一事物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联系辩证关系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辩证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辩证否定就无法达到质变的目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继承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抛弃消极的已丧失合理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做法。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与开始的肯定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我们既要对事物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又要对发展的曲折性有充分的准备。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区别/联系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含义不同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对立的属性特点不同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①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①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区别展提供条件;②同一性使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矛盾双方相互利用、吸取展;②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作用不同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动事物的发展;③同一性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他事物转化的趋势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②矛盾的同联系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发展。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分类含义联系方法论处于支配地位,决相互依赖,相互影想问题、办事情既主要矛盾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响;两者在一定条要抓住重点,又要发展方向件下相互转化统筹兼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处于支配地位,起看问题既要全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作用的方面又要抓住主流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自觉能动性。

主要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2.认识

认识的特性: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②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由认识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的两次飞跃:3.认识的真理性真理和谬误:真理谬误意识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能意识对客观事实的歪曲反映会区别够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导致人们的实践的失败两者相互依赖,是指真理和谬误在认识过程中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真理作为比较,就无法鉴别谬误,反之亦然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4.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的活动(包括意识)总是在一定客观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人的活动的目的和意志是由背后更深刻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总趋势是不被个人意志和愿望决定的。

社会规律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关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会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区别和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地位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题区别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作用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基本依据义的基本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联系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八、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

其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

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交换的数量比例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实现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只有当私人劳动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了同其他商品的交换时,私人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二、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货币的五大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货币流通: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在不断运动。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即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三、价值规律

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有:(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资源的配置;(2)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四、资本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态出发,经过不同阶段,最后又回到它原来形态的整个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种资本形式。其中第一、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三种资本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固定资本: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和用来购买劳动力商品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五、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为了攫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取得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而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会刺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剩余价值规律: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条件

时代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

社会条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阶级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运动的发展。

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概述基本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地位作用:①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②实事求是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③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的活的灵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内容:“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本质所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内涵:独立自主是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独立自主政策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2.三者的关系(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它在这三个方面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2)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它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总路线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民主革革命的对象命阶段的主要革命对象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革命的动力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革命的领导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分新旧两个不同范畴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革命的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的道路光辉典范)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政治纲领盟为基础的、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为农民所有基本纲领经济纲领没收以蒋宋孔陈为首的官僚资本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纲领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新民主主义社会

性质:过渡性。

经济特征: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特征: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同时部分地、初步地开始社会主义的改造。4.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物质基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初步发展。

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壮大。

政治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

国际因素: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的支援。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是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两翼。5.社会主义建设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时间事件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十一届三中开始形成全会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开始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十二大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确立基本形成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步形成一个科学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十四大的思想体系了党章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十五大想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全面的阐述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②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③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2.对外开放的理论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坚持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和盲目性。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基本立场,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②真正的不结盟;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六、“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地位:“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和平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前提:一个中国。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八、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科学发展观

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第六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概述1.四个全面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也尚属首次。2.四个全面的关系

四个全面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是“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三、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大任务:

①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③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⑤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⑥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四、全面依法治国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大基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导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基础);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理论指导)。

五大支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工作目标:三个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努力方向: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科学立法是引领;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础。2.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及其关系

五大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五大原则的关系: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力有序推进法治建设(根本保证);②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本质要求);③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基本原则);④只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基本方式);⑤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基本前提)。五、全面从严治党1.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涵

核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重点: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

目标: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党的五大建设(1)党的思想建设

执政观: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依法执政是保障。政绩观:三个要求——“正”“实”“畏”。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