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精讲与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4:54:0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精讲与历年真题详解

2017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精讲与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考纲要求】

【要点详解】

一、药物与药物命名

1.药物的来源与分类(1)化学合成药物

化学合成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具有确切化学结构、明确药物作用和机制的小分子有机或无机药物。(2)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

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是指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得到的有效单体、通过发酵得到的抗生素以及半合成得到的天然药物和抗生素。(3)生物技术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是指以生物物质为原料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人工合成类似物,以及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药物。

2.药物的结构与命名(1)药物的结构

化学药物大都是有机化合物,在其结构中存在基本骨架和化学官能团。其基本骨架主要包括两类:①只含有碳氢原子的脂肪烃环、芳烃环;②除含有碳氢原子外,还含有氮、氧、硫等杂原子的杂环。

表1-1  药物结构中常见的化学骨架及名称(2)药物的命名

表1-2  药物的常用名称

二、药物剂型与制剂

1.药物剂型与辅料(1)剂型的分类(2)药物剂型的作用和重要性

药物剂型的作用包括:改变药物作用性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降低(或消除)药物不良反应,产生靶向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影响疗效。(3)药用辅料

①分类

a.按来源分类

包括天然物质、半合成物质和全合成物质。

b.按作用与用途分类

包括溶剂、增(助)溶剂、助悬剂、填充剂、包衣材料、螯合剂、增稠剂、保湿剂、抛射剂和缓控释材料等。

c.按给药途径分类

包括口服用、注射用、黏膜用、经皮或局部给药用、经鼻或口腔吸入给药用和眼部给药用等。

②功能

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③一般质量要求

a.应用时均须符合药用要求。

b.安全且化学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及其他辅料发生作用,不影响制剂生产的全过程。

c.残留溶剂、无菌或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热原等应符合要求。

2.药物稳定性及药用有效期(1)药物制剂稳定性及其变化

①药物稳定性

药物稳定性是指原料药及制剂保持其化学、物理、微生物学和生物学性质的能力。

②药物稳定性变化

a.化学不稳定性

如氧化、水解、光解、还原、异构化、脱羧、聚合,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b.物理不稳定性

如药物析晶、乳剂分层或破裂、胶体老化等。

c.生物不稳定性

如微生物污染滋长致药物酸败、分解及变质。

③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酯类、酰胺类及苷类药物易水解,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及噻嗪类药物易氧化,左旋肾上腺素及毛果芸香碱易异构化,氨苄西林钠易聚合(以聚乙二醇400为溶剂可避免),对氨基苯甲酸易脱羧。(2)制剂稳定化影响因素与稳定化方法

①影响因素

表1-3  制剂稳定化的影响因素

②稳定化方法

表1-4  提高制剂稳定性的方法(3)药物稳定性实验方法

①影响因素试验(高温、高湿、强光试验)

②加速试验(以化学动力学理论为依据)

③长期试验(留样观察法)(4)药品有效期

①定义

药品有效期是指该药品被批准使用的期限,表示该药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证质量的期限。常将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t)定义为有效期。0.9

t=0.1054/k0.9

②格式

a.有效期至××××年××月××日。

b.有效期至××××.××。

c.有效期至××××/××/××。

3.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1)药物配伍使用与配伍变化

①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

a.利用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延缓或减少耐药性。

b.通过拮抗作用克服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c.治疗或预防合并症或多种疾病。

②药物配伍变化

表1-5  药物配伍变化的分类及举例(2)配伍禁忌及其类型

①定义

配伍禁忌是指药物在配伍使用时发生不利于治疗或质量的变化。

②类型

a.物理性配伍禁忌:配伍时发生物理性状变化。

b.化学性配伍禁忌:配伍过程发生化学变化,如发生沉淀或氧化还原。

c.药理学配伍禁忌:配伍后发生药效变化,毒性增加等。(3)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①注射液的配伍禁忌

a.血液:与注射液混合后可能引起溶血、血细胞凝集等现象。

b.甘露醇:20%甘露醇注射液与氯化钾、氯化钠等溶液合用可引起甘露醇结晶析出。

c.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可能引起粒子粒径增大,或产生破乳。

②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

表1-6  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4)配伍禁忌的预防

判断是否发生配伍变化,应先根据配伍变化相关知识作判断,再以实验研究加以确证。

①可见的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观察有无混浊、结晶、沉淀、产气、变色等现象。

②测定变化点的pH:以注射液变化点pH作为预测配伍变化的参考。

③稳定性实验:检测药物规定时间内其含量和效价降低是否低于10%。

④薄层层析、紫外光谱、HPLC、GC方法的应用。

⑤药效学和药理学实验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测定。(5)配伍变化的处理

①处理原则

了解用药意图,保证用药安全,发挥制剂应有的疗效。

②处理方法

a.改变贮存条件、调配次序、溶剂(或添加助溶剂)、有效成分或剂型。

b.调整溶液pH。

4.药品的包装与贮存(1)药品包装及其作用

①分类

药品包装包括内包装和外包装。

②作用

表1-7  药品包装的作用(2)常用包装材料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①包装材料的种类

a.按使用方式分类

第一,Ⅰ类药包材,直接接触药品且直接使用。

第二,Ⅱ类药包材,直接接触药品,但便于清洗。

第三,Ⅲ类药包材,直接影响药品质量。

b.按形状分类

主要包括容器、片材、袋、塞、盖等。

c.按材料组成分类

主要包括金属、玻璃、塑料、橡胶及上述成分的组合等。

②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

表1-8  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3)药品储存和养护的基本要求

①药品储存的基本要求

a.储存参照标准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b.储存温度按包装标示,储存相对湿度为35%~75%,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存储条件。

c.按质量状态实行色标管理:绿色代表合格,红色代表不合格,黄色代表待确定。

d.移动药品须严格按照外包装标示要求规范操作,保证药品之间的距离,不同药品分库存放,特殊药品应采取特殊管理方式。

e.保证储存设施设备清洁,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可擅入。

②药品养护

a.督促和指导储存人员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与作业。

b.保障储存条件的安全与卫生,监控库房湿、温度。

c.按照要求检查库存药品质量状况,建立养护记录,定期分析、汇总养护信息。

d.及时锁定和记录有问题的药品,并通知相关部门处理。

e.对中药饮片和中药材应当按其特性进行养护并记录,不可对药品造成污染。

三、药学专业知识

1.药学专业知识与执业药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关系

执业药师在具体的执业过程中,为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基本的药学专业知识。

2.药学专业分支学科和研究内容(1)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①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状况。

②了解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内容。(2)药剂学

①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a.基本理论的研究。

b.新制剂、新剂型、新辅料、新技术及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②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a.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与排泄的动力学过程。

b.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3)药理学

①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a.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b.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药动学)。

②药理学与新药研究开发的研究内容

a.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

表1-9  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

b.临床药理学研究

试验依次分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

第一,Ⅰ期: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选20~30例健康成年人。

第二,Ⅱ期:初步药效学评价试验,双盲、随机及对照试验,完成例数大于100。

第三,Ⅲ期: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随机及对照试验,完成例数大于300。

第四,Ⅳ期:批准上市后的监测。(4)药物分析学

表1-10  药物分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真题详解】

一、最佳选择题

1.临床上药物可以配伍使用或联合使用,若使用不当,可能出现配伍禁忌。下列药物配伍或联合使用中,不合理的是(  )。[2016年]

A.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联合应用

B.地西泮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滴注

C.硫酸亚铁片与维生素C片同时使用

D.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合使用

E.氨苄西林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后在4小时内滴注【答案】B【解析】某些含有非水溶剂的制剂与输液配伍,由于溶剂的改变使药物析出。如地西泮注射液与5%葡萄糖、0.9%氯化钠或0.167mol/L乳酸钠注射液配伍时,易析出沉淀。

2.盐酸氯丙嗪注射液与异戊巴比妥钠注射液混合后产生沉淀的原因是(  )。[2016年]

A.水解

B.pH的变化

C.还原

D.氧化

E.聚合【答案】B【解析】pH改变产生沉淀:由难溶性碱或难溶性酸制成的可溶性盐,它们的水溶液常因pH的改变而析出沉淀。例如酸性药物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同碱性药物异戊巴比妥钠注射液混合,能发生沉淀反应。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pH为9.5~11),与10%葡萄糖注射液(pH为3.5~5.5)混合后,由于溶液pH的明显改变(pH小于9.0),可使磺胺嘧啶析出结晶,这种结晶从静脉进入微血管可能造成栓塞。水杨酸钠或苯巴比妥钠水溶液因遇酸或酸性药物后,会析出水杨酸或巴比妥酸。

3.新药Ⅳ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  )。[2016年]

A.在健康志愿者中检验受试药的安全性

B.在患者中检验受试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C.在患者中进行受试药的初步药效学评价

D.扩大试验,在300例患者中评价受试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利益与风险

E.受试新药上市后在社会人群中继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答案】E【解析】Ⅳ期临床试验为批准上市后的监测,又称售后调研,是受试新药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4.关于药品命名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5年]

A.药品不能申请商品名  

B.药品通用名可以申请专利和行政保护

C.药品化学名是国家非专利药品名称  

D.制剂一般采用商品名加剂型名

E.药典中使用的名称是通用名【答案】E【解析】药品通用名是药典中使用的名称。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是指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制定的药品名称。

5.不属于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的是(   )。[2015年]

A.药效学研究 

B.一般药理学研究

C.动物药动学研究 

D.毒理学研究

E.人体安全性评价研究【答案】E【解析】临床前研究是指药物进入临床研究之前进行的化学合成或天然产物提纯研究,主要包括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药动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

6.属于非经胃肠道给药的制剂是(   )。[2015年]

A.维生素C片

B.西地碘含片

C.盐酸环丙沙星胶囊 

D.布洛芬混悬滴剂

E.氯雷他定糖浆【答案】B【解析】非经胃肠给药剂型包括:①注射给药;②皮肤给药;③口腔给药;④鼻腔给药;⑤肺部给药;⑥眼部给药;⑦直肠、阴道和尿道给药。西地碘含片属于口腔给药。

二、配伍选择题

[1-3]

A.药理学的配伍变化  

B.给药途径的变化

C.适应证的变化  

D.物理学的配伍变化

E.化学的配伍变化

1.氯霉素注射液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中会析出氯霉素,这种变化属于(   )。[2015年]【答案】D【解析】氯霉素注射液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中会析出氯霉素,这种变化属于溶解度的改变,是物理配伍变化。

2.多巴胺注射液加入到碳酸氢钠注射液中会逐渐变成粉红色,这种变化属于(  )。[2015年]【答案】E【解析】变色属于化学的配伍变化,例如多巴胺注射液加入到碳酸氢钠注射液中会逐渐变成粉红色,氨茶碱或异烟肼与乳糖混合变成黄色。

3.异烟肼与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合用,使抗凝作用增强,这种变化属于(   )。[2015年]【答案】A【解析】协同作用是指两种以上药物合并使用后,使药物作用增加,是药理学的配伍变化。异烟肼与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合用,使抗凝作用增强,这种变化属于协同作用。

[4-5]

A.水解

B.聚合

C.异构化

D.氧化

E.脱羧

盐酸普鲁卡因()在水溶液中易发生降解,降解的过程,首先会在酯键处断开,分解成对氨基苯甲酸与二乙氨基乙醇;对氨基苯甲酸还可继续发生变化,生成有色物质,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发生脱羧反应,生成有毒的苯胺

4.盐酸普鲁卡因在溶液中发生的第一步降解反应是(   )。[2016年]【答案】A

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发黄的原因是(   )。[2016年]【答案】D【解析】盐酸普鲁卡因的水解可作为这类药物的代表。水解时,盐酸普鲁卡因在酯键处断开,分解成对氨基苯甲酸与二乙氨基乙醇,此分解产物无明显的麻醉作用;对氨基苯甲酸还可继续发生氧化,生成有色物质,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发生脱羧反应,生成有毒的苯胺,苯胺又可继续被氧化,这是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变黄的主要原因。

水解反应为:

[6-7]

A.镇静、抗惊厥

B.预防心绞痛

C.抗心律失常

D.阻滞麻醉

E.导泻

6.静脉滴注硫酸镁可用于(  )。[2016年]【答案】A

7.口服硫酸镁可用于(  )。[2016年]【答案】E【解析】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不同。如硫酸镁,肌内或静脉注射时,可以产生镇静、解痉和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而口服则产生导泻作用。

三、多项选择题

1.药物辅料的作用有(  )。[2016年]

A.赋形

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D.提高药物疗效

E.增加患者的服药顺从性【答案】ABCDE【解析】药用辅料的作用有:①赋型;②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③提高药物稳定性;④提高药物疗效;⑤降低药物毒副作用;⑥调节药物作用;⑦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2.提高药物稳定性的方法有(  )。[2015年]

A.对水溶液不稳定的药物,制成固体制剂

B.为防止药物受环境中的氧气、光线等的影响,制成微囊或包合物

C.对遇湿不稳定的药物,制成包衣制剂

D.对不稳定的有效成分,制成前体药物

E.对生物制品,制成冻干粉制剂【答案】ABCDE【解析】提高药物稳定性的方法包括:①改进制剂或生产工艺:如制成固体制剂、制成微囊或包合物、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等。②制备稳定的衍生物:如将有效成分制成前体药物。③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3.按分散系统分类,属于非均相制剂的有(   )。[2015年]

A.低分子溶液  

B.混悬剂  

C.乳剂  

D.高分子溶液

E.溶胶剂【答案】BCE【解析】在非均相分散系统中药物以微粒、小液滴、胶粒的形式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如溶胶剂、乳剂、混悬剂。

第二章 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考纲要求】

【要点详解】

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

1.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①脂水分配系数

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评价药物亲脂性或亲水性大小的指标。

②影响因素

分子结构的改变(如形成氢键、离子化程度增加等)对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较大。(2)生物药剂学分类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肠壁渗透性和药物溶解性的不同组合,分为四类

表2-1  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3)药物活性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关系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通过血-脑屏障,应具有较大的脂溶性;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的麻醉活性只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有关,最适lgP在2左右。

2.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和pK对药效的影响a(1)药物的解离常数(pK)、体液介质pH与药物在胃和肠道中a的吸收关系

①药物以非解离形式被吸收,由生物膜进入细胞,在膜内水介质中解离而起作用。

②药物的解离程度受药物的体液介质的pH和解离常数(pK)影a响。

③酸性药物在pH低的胃中及碱性药物在pH高的小肠中解离少,吸收增加。(2)药物的酸碱性对药效的影响

表2-2  药物的酸碱性对药效的影响

二、药物结构与药物活性

1.药物结构与官能团(1)化学药物的主要结构骨架

药物=核心的主要骨架结构(又称母核)+与母核相连接的基团或片段(又称药效团)。(2)药物的母核结构和必需结构(药效团)

药物的母核有芳环、芳杂环和脂环(含萜类和甾体)等,各种结构片段能与靶标相结合。(3)药物的典型官能团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表2-3  药物的典型官能团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2.药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1)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转运、转运体的影响

①多数药物可作为转运体的底物或抑制剂。如PEPT1是介导药物吸收的摄取性转运体,其典型的底物为二肽、三肽类药物(如乌苯美司、β-内酰胺类抗生素、ACEI、伐昔洛韦等)。

②可对吸收较差的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增加转运体对药物的转运,从而增加吸收。(2)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①对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作用

a.抑制作用

CYP抑制剂可分为可逆性抑制剂、不可逆性抑制剂和类不可逆性抑制剂。

b.诱导作用

当CYP活性诱导增加后,亲电性活性代谢物的生成增加,致毒性增加。+

②对心脏快速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hERGK)的影响+

a.药物对hERG K通道具有抑制作用

可引起Q-T间期延长,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脏不良反应。

b.引发抑制作用的药物

第一,心脏疾病用药物(较常见):如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和强心药。

第二,非心脏疾病用药物:如抗精神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过敏药、抗抑郁药等。(3)药物与作用靶标结合的化学本质

药物与生物大分子可通过形成共价键和非共价键两种形式进行结合。

①共价键键合类型(不可逆)

多发生于化学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上,如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与DNA鸟嘌呤碱基结合。

②非共价键键合类型(可逆)

a.氢键:如磺酰胺类利尿药、水杨酸甲酯或碳酸与碳酸酐酶的结合。

b.离子-偶极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如羰基类化合物(受体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c.电荷转移复合物:如抗疟药氯喹。

d.疏水性相互作用。

e.范德华引力。(4)药物的手性特征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表2-4  药物手性特征对对映异构体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药物结构与药物代谢

1.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表2-5  不同结构类型药物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2.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1)被结合物亲水性和极性均增加的结合反应

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最普遍)

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共有四种类型:O、N、S、C原子上的的葡萄糖醛苷化。如新生儿在使用氯霉素时,不能使氯霉素和葡萄糖醛酸形成结合物而排出体外,导致药物在体内聚集,引起“灰婴综合征”。

②与硫酸的结合反应

在磺基转移酶催化下,由体内活化型的硫酸化剂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PAPS)提供活性硫酸基,使底物形成硫酸酯。参与以上过程的基团主要有氨基、羟基、羟氨基等。

③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应

a.参与结合反应的羧酸有芳乙酸、芳香羧酸及杂环羧酸,参加反应的氨基酸主要是从食物中得到或内源性的氨基酸。

b.常见甘氨酸的结合反应,如苯甲酸和水杨酸在体内参与结合反应生成马尿酸和水杨酰甘氨酸。

④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

a.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一般有亲核取代反应(S2)、MichaelN加成反应、酰化反应及还原反应。

b.当多卤代烃在体内代谢时,会对体内生物大分子进行酰化产生毒性。通过谷胱甘肽和酰卤代谢物反应后生成酰化谷胱甘肽,可解除此类代谢物对人体的毒害。(2)被结合物极性和亲水性均降低的结合反应

①乙酰化结合反应

a.乙酰化反应是含伯氨基、磺酰胺、氨基酸、肼和酰肼等基团药物或代谢物的一条重要的代谢途径。

b.乙酰化反应在酰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进行,以乙酰辅酶A作为辅酶,进行乙酰基的转移,一般是体内外来物的去活化反应。

②甲基化结合反应

a.甲基化反应对一些内源性物质代谢、调节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以及分解某些生物活性胺有重要作用。

b.甲基化反应一般不用于体内外来物的结合排泄,而是降低大分子物质的生物活性。

3.第Ⅰ相生物转化和第Ⅱ相生物转化规律的关系(1)第Ⅰ相生物转化

第Ⅰ相生物转化,又称药物的官能团化反应,是体内的酶对药物分子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2)第Ⅱ相生物结合

第Ⅱ相生物结合,是将第Ⅰ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但也有药物经第Ⅰ相反应后即排出体外。【真题详解】

一、最佳选择题

1.关于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2016年]

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解离度低,易在胃中吸收

B.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则药物在体内的吸引越好

C.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值(lgP)用于衡量药物的脂溶性

D.由于肠道比胃的pH值高,所以弱碱性药物在肠道中比胃中容易吸收

E.由于体内不同部位pH值不同,所以同一药物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解离度不同【答案】B【解析】一般情况下,当药物的脂溶性较低时,随着脂溶性增大,药物的吸收性提高,当达到最大脂溶性后,再增大脂溶性,则药物的吸收性降低,吸收性和脂溶性呈近似于抛物线的变化规律。

2.临床上药物可以配伍使用或联合使用,若使用不当,可能出现配伍禁忌。下列药物配伍或联合使用中,不合理的是(  )。[2015年]

A.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联合应用

B.地西泮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滴注

C.硫酸亚铁片与维生素C片同时使用

D.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合使用

E.氨苄西林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后在4小时内滴注【答案】B【解析】某些含有非水溶剂的制剂与输液配伍,由于溶剂的改变使药物析出。如地西泮注射液与5%葡萄糖、0.9%氯化钠或0.167mol/L乳酸钠注射液配伍时,易析出沉淀。

3.苯并咪唑的化学结构和编号是(   )。[2015年]

A. 

B.

C.

D.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