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拐角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15:19:35

点击下载

作者:赵昂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人生拐角处

在人生拐角处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在人生拐角处作者:赵昂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ISBN:9787510840777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在人生拐角处

我人生遇到最惊艳的一个转角,在旧金山街头。

应该是下午6点多吧,街上灯都还没亮。我们沿着一条街走,看到几步前有一个街口流出来金黄色的光,好像打翻了的蜂蜜留在地上。

抢几步一转头,你就突然看到了街道终点的海上的日落。太阳把海水照得金黄,两边高楼的剪影就好像画框,也像是镶嵌在天边的一幅竖版的壁画。

你停下脚步站定,这天上一试管的阳光就动起来,像灾难片中的海啸一样,劈头盖脸地淹没你。在眼睛逐渐适应光亮的几秒钟之后,你看到这一管大海的闪亮金光中,顶上橙红的是半圆是夕阳、闪亮的海水中有船只穿行、底下的黑影是人群车辆来往。

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哇,好美!

印度《奥义书》里说,世界的第一个字是“唵”,这个字无好无坏,没有过去与未来。其实这并不玄妙,这个“唵”就像看到这种景观内心发出的“哇,好美”的“哇”一样。

就是那种超越语言的感动。

我们转个弯,向大海走去。

转角之所以惊艳,因为顺着原来的道路,你看不到拐角处的风光,无法想象景色之壮丽。而转角之所以让你迷茫,是因为原来的路上清晰明确,人群熙熙攘攘推着你前行,而转角如白驹过隙,其他的同行者对那个转角无知无觉,回头来了对你说,走啊!

只有你看到了这个街口,而你也只有一个瞬间,能够决定:

要不要停下来?

要不要转过去?

怎么对别人解释?

前面真的那么好吗?

会不会有危险?

……

神秘又迷茫,这就是转角的有趣之处。

这样说来,生命中的转角,实在比自然中的转角震撼和瑰丽太多。

我在出国读建筑之路上窥见新东方老师,在GRE教学之路又窥见生涯,在生涯助人之路上又开始创业做新精英……这十多年,一路转弯,就像在鼓浪屿小岛上的古老巷子里面来回穿行、兜转,最后逐渐在脑子里面摸熟地形。这些转弯让我逐渐窥见整个商业、人性、科技、趋势编织的世界。

回头看当年原本要走的那条路,不是不好,就是太直、太楞,没意思。而我却是那种旅游也不走大路爱钻小道的人。人生之所以好玩,就在兜兜转转,不断打开新的世界。

所以,我本想写——人生转弯,除去当年站在路口的迷茫与惊艳,是人生最有趣之事,但我最后改成:

人生转弯,一次次站在新路口的迷茫与惊艳,就是人生最有趣之事。

而生涯咨询师就是那个站在路边的人。

生涯咨询师让你慌乱的心安静下来,带你看清楚转角的路、墙。帮你看清楚哪些是诱惑,哪些是人生不可错过之风景,陪你分析,助你决策……最后,如果你决定了,他鼓励你向前走,并和你一起计划新的前进方向。这是一个以生命影响生命,需要广阔的知识和经验,耗费心力却无比快乐的工作。《在人生拐角处》这本书讲的就是关于三十二个人生的转角的人与咨询师的故事。为什么赵昂要记录这些故事?除了能够看到很多有趣之事,学习到很多实用的技巧,了解这个新兴行业以外,我想最重要的理由恐怕是与做咨询的人的一个常识有关——很多人带着自己的困惑来,他们确信自己的困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从咨询师看来,大部分人的困惑其实非常类似,他们都在差不多的时间,面临差不多的困惑,最后在生涯咨询师的帮助下,以差不多的方式走出来。

所以这些转角,也许也是你人生必经之角落。读完这些故事,你发现有一些你已经走过,看着会心一笑,而有一些你还没有到达,正好趁机提前做好准备。

最后想说说转角处的人。

我第一次是在黄埔一期培训师特训营见到赵昂,那时他已经走过很多的人生转角,从大学老师到英语教师到大报编辑到拓展培训师……在之前我们也有过邮件、博客上的来往,算是认识。

在黄埔结班的那天晚上,我画了一棵大树的海报,对大家讲:“我不希望成为大家的老师、导师,我持续教大家东西,你们一直追随我,这并不是我的本意。生涯应该是一棵树,而在未来每一个领域、培训、咨询、企业、中学……都会有新分叉,有更高更细分的枝头。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站位,有自己的优势,骄傲地站在自己的枝头。”课后,我们一起给大树每一片树叶涂上不同的颜色。

下课以后很多人说,古典你讲得真好,希望你带领我们一起走。多联系!

只有赵昂过来找我,他想要这个海报,“因为……”他指着最高一个枝头的叶子说:“我就是这片叶子。”

你看,他不说我要做这片叶子,他也不说我能成为这片叶子,他说:“我就是这片叶子。”

两周后,他加入了新精英,开始成为生涯咨询师的修炼。

这条路不好走。他研究50多个行业,画每一个行业的路线图;他成为咨询部的负责人,从头设计咨询师的成长、晋级体系,设计和反复打磨每一步流程和表格;接两千小时的咨询,一个个死磕自己听不懂的每一个名词和职业;成为一名成熟的咨询师,然后开始授课、开始督导……

他现在就是这片叶子。

回想起来,那时那晚那群人都在生涯咨询导师班的大路上一起前行,只有一部分人对这句话,这个路口留了神。

但是2011年的赵昂却在这个路口停了下来,这条小路有东西吸引他,他心里伸出钩子钩住这个方向,他凝神看,目光穿透未来看到终局,于是他转过头来坚定地说:“我就是这片叶子。”

那一天,两个人在这个转角相遇,互相看到对方心里的光。点点头,一起向前走。

这就是关于转角的两个人的故事。

希望你会喜欢接下来的三十二个故事。新精英创始人生涯咨询师 古典自序人生的每个拐角都是一份礼物

这是一本故事书。书里有三十二个故事,有意义,而且有趣。

有意义是因为这本书里一定有你的影子,曾经的你,现在的你,或是未来的你。而且,这样的影子会对你有所启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是我的一些专栏读者告诉我的,他们总会发邮件向我表达共鸣:你的文章写的就是我!

我文章中的人物当然不会是这些读者,因为我和他们素未谋面。作为一名生涯咨询师,我的职业要求我必须对客户的个人信息保密,这故事里的人物,不仅不是读者,也不会是任何一个现实世界中我见过的来询者的原本呈现。所以,不管你读得有多么惊心动魄,也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然而,我希望你关注的不是人物的命运,而是故事所呈现出的问题实质,这也是我说的本书的意义。

动手写每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根本记不起来是哪个前来咨询的人,也记不起来说了些什么,却仿佛又进入了和生涯迷茫纠结者的咨询对话中,活生生的:有的表面微笑,内藏鄙视;有的表面愤怒,内在恐惧;有的控制不住掩面而泣;有的喜不自胜光彩四射。我洞悉了这一切,化解了这一切,眼瞅着迷茫纠结烟消云散。咨询室就像是一个熔炉,一个个咨询下来,来询者满意而去,我淬炼了智慧留下来。

这些智慧凝聚成了这本书。

我是生涯咨询师。曾经,我也是一个十分迷茫的人。进入职场的前十年,我进行了种种与众不同的自我探索、努力和尝试,跨职业、跨领域、跨行业、换城市,从新人做到中坚,然后再重新开始。我只有一个信念:我要找到自己,就要为自己的迷茫买单。后来,这十年里的所有经历成为我的财富,让我无比坚定地走在“做自己”的路上。

一不留神,我做生涯咨询就要进入第六个年头了,有几千人次进进出出我的咨询室。这些人里,有职场小白,也有职场老鸟;有基层管理者,也有高层管理者;有悠闲的退休全职主妇,也有管了几家企业忙得不可开交的企业主;有光鲜亮丽、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领精英,也有处于社会底层的超市搬运工、澡堂搓澡工、饭店服务员、厨师。虽然性别、年龄、职业、地域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是一样的:他们拥有智慧,希望探索自我,因而生了烦恼;他们拥有勇气,不断尝试,因而在人生拐角处找到了我。

对于每一位找我咨询的人,我都怀着尊敬,带着好奇,运用智慧,希望和他们一起看到那条最适合各自发展的路径,找到那种最能够让自己从容安心的可能。这样的路径和可能,为了响应内心的召唤,为了找到使命,为了释放天赋。人生的每个拐角都是一份礼物。

多年的咨询经验让我已经熟稔这些情况: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愿听从父母的安排,左突右冲,企图逃脱藩篱;初入职场,种种不适应,能力得不到施展,人际关系又现危机;一直希望发现天赋,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命;工作了十多年,难上难下,遭遇瓶颈;转来转去,总也转不到自己满意的职业上去;职业倦怠,工作无趣,闲着无聊,被空洞吞噬;女性进入生育期,兼顾家庭,平衡职业发展……

每一次,人生都像是走到了拐角处,犹豫不决,举步维艰,我深知这些痛苦。咨询是我的工作,有时,我很犀利,一针见血,直指人心;有时,我又很温和,和风细雨,支持陪伴。我要做的就是帮助每一位前来咨询的人叩问内心,梳理纠结,挣脱束缚。然后,让人生更有效率,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

只是,排队前来咨询的人越多,我就越发感觉到无力:我的时间精力是那么有限。于是,我写专栏,进而写出这本书,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它,从中有所启发,哪怕领悟一点点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便会少一些人生路上无谓的纠结,多一份前行的力量和智慧。

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心。

于是,我用了一年时间把经年积累的智慧倾囊而出。我为这本书写出的文字远比现在所呈现出来的要多很多,此前经过了很多次删、减、改,一遍,又一遍……我希望这本书能陪伴你大步走在通往召唤自己内心的路上。

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是我曾经的邻居,也是我的生涯启蒙者。在我幼时,他就带给我很多对于这个多彩世界的善良认知。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他不仅对我很好,对家人、对学生、对自己退休之后资助了十几年的一百二十多个农村孩子,也都很好。就在今年,他还告诉我,你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过去的坎,遇到这些坎的人是多么需要有人点拨和帮助啊!

他的鼓励给了我更多力量,我仿佛看到这本书像是一簇火苗,扑扑地燃烧着,温暖了读者的心,点亮了他们眼前的路。这位老人是杜献文,他就是我人生中的明灯,这本书献给他。

感谢我的母亲和太太,这两位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在不同阶段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我能有今天的幸福,离不开她们。

感谢古典先生。他是我进入这行的引路人,多年来,我们亦师亦友,他的很多创意都启发了我。

感谢我的每一位来询者。他们的信任,让我的每一次咨询都不曾虚度。

感谢我自己,我一直珍视人生的每一个拐角。

感恩我和你的相遇。赵昂2015年10月第一章在人生拐角处——弯道超车不要抱着金碗讨饭吃

从生涯角度来看,格局有两种:

一种是宽度的格局,比如对于行业的认知,对于趋势的把握,这样的格局智慧需要浸淫在一个领域很久的职场高手才能做到。所以,和牛人交往,就是要获得这样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职业发展;另一种格局,是长度的格局,是以人生为纵轴,看到在不同生涯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社会在变,但是发展的轨迹却又有迹可循。对于生涯咨询师来说,见证了太多生涯迷茫,得到的都是智慧。一个工程师的十年之痒

宋哲平是一个善思谨慎的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想得太多,行动太少。他在一家通信企业从工程师做到了项目经理,做了8年,加上之前的两份工作经历,他在这一行也有12年的职业经验了。12年,结婚生子;12年,一个个项目立项结项;12年,怎么也做烦了。

宋先生说,去年公司业务调整,自己正在做的一个重点项目突然被砍掉,然后进入了长时间的修整期。虽然每天发着足额的薪水,但是没什么具体工作,除了培训,就是开会。闲下来的日子,他想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想到了自己的竞争力,想到了公司内部的各种变化,想到了新来的员工,想到了最近的培训状态。忽然,他问了自己一个惊出冷汗的问题:

除了项目经理,我还能做什么?!

是啊,除了技术,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脉资源,不能做销售;市场什么的就更不懂了;做管理似乎需要机会才能上位;就赖以生存的技术本身,也有很大的危机:新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能干,自己慢慢就变成了一个老项目经理了。如果有一天,自己就像之前做的那个项目一样,忽然被砍掉了怎么办?

背上的阵阵冷风吹动宋哲平来做咨询了,虽然早就了解了职业咨询,但一直到最近他才忽然觉得,自己没辙了,求助“专家”试试看吧:

我要做咨询!

我想,这恐怕不只是一家企业中一个职场人发展的困惑,也不是一个行业、一个职业的典型情况。进入职场后埋头苦干,一直做得都挺好的,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快要被淘汰了!就像是一次长跑,自己跑得大汗淋漓的,本来一直领先,忽然发现自己落后了,开始还弄不清楚什么原因,抬头一看,周围已经换了一波人,又都是刚进入跑道的年轻小伙子。拼命都不行了,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我问了一个平常的问题:你周围的人都做什么去了?

宋哲平告诉我,项目经理做久了不外乎两种可能:

一种就是晋升,从管理一个项目到管理一条产品线,然后慢慢进入管理层,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影响因素特别复杂,见仁见智,有人看到的是能力、资源、人脉,有人看到的就是拍马溜须、投机钻营。宋先生说,他做不了。

另一种就是跳槽,去别的公司做项目经理,然后看看有什么新的机会。但是行业大势如此,跳槽就像是转会,等待碰上好老板,碰上好机遇,可遇不可求,宋先生之前的同事也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惊艳的发展。

这就是宋哲平的困惑了:难道我只能做项目经理吗?用新格局整合优势

是的,用相同的方式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个有点难。就像是一个农民年年种水稻,忽然有一年在收割的时候想,如果收上来的是麦子该多好。

生涯的格局要考虑不同生涯阶段的重点。在职业发展的前期,拼的是一些执行、操作和具体任务的达成实现能力,说白了,谁能漂亮地完成既定任务,实现目标,谁就能胜出。胜出干吗?继续完成新的任务,慢慢地,把自己变成兵神,无往而不利。

如果没有规划,就等着机会出现了,有新的职位,新的发展,如果自己还能抓住机会,有能力胜任的话,就会有发展,接着进入下一个阶段。但是,这样凑巧的事发生概率比较小。最靠谱的,还是做好规划:提前盘点自己的优势,需要升级的能力,若准备好了,机会一定会出现,不是这里,就是那里。这也是规划的价值:以顺应规律的主动变化,来迎接变化。

我告诉宋哲平:要规划着进入下一个生涯阶段了。

这是一个什么阶段?发展期的阶段,把自己的生涯空间进一步拉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职业发展要进入新的层次,不再拼体力,不再拼执行力,而是开始拼才干、拼人品、拼资源、拼境界,不管是职位的高度,还是专业的精深度。在这一阶段,要靠视野看到发展空间,要靠智慧领悟趋势,要靠胸怀获得格局。很多人抱怨职业瓶颈,职场天花板,这其实都是对外界的无奈表达,其实,瓶颈都在自己这里。

我开始和宋先生一起分析他过往的职业成就,我们发现他不仅具备极好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在项目出现危机的时候特别勇于担当,而且一直以真诚来实现和客户的顺利沟通。他还特别体恤下属,他的团队是公司效率最高、内部凝聚力最强的,很多员工都希望能进入他的团队。

带领团队的能力,宋哲平是清楚的,但是真诚和勇于担当呢?虽然最后把事情做成了,但别人却把自己当成了“冤大头”,总把最困难的任务交给自己,时间久了,连团队成员都有怨言了。

我告诉他两点:

1.之前,是你的优势帮助了你,但是从未形成你的核心优势。在下一个阶段,这些优势就不仅是帮助的作用了,一定要让它显性化,让同事、同行都知道你的这个标签,并要有意识地使用这些优势。

如何使用呢?

2.给优势找到用武之地。综合企业文化、职位特征、行业特点这三个因素,找到可以将你的优势兑换出价值的可能性。比如朝阳行业的创业型团队的带领者。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不仅是人放错了岗位,还有优势没有得到恰当的发挥。“这么说,我就需要打开思路,换一个新的职业了?”宋哲平既充满期望,又心怀疑虑。对自己做一次全面升级

没那么简单。

我对宋哲平说:“准确地说,你现在进入了一个选择窗口期,在这个阶段你可以选择提升自己,进入新的生涯阶段,也可以静观其变,等待外界的变化。方式很不确定,结果却只有两个:要么进入新的瓶颈期,要么进入新的发展期。”“那么,我该如何提升自己呢?”宋先生迫不及待地问,“我们公司平时也有很多的培训和学习,有些会去参加,但是更多时候我提不起来兴趣,是不是我太懒了?”

提升自己,为进入新的生涯阶段做准备,这是一个系统的梳理,绝不仅仅只是参加一些学习就可以的。学习很简单,甚至是简单得不值得去做,需要做的是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索,进行内部升级。

以下是遇到职业发展瓶颈时,自我升级的系统方案:

1.资源:寻找和认可优势。优势要集中,易辨识,不仅是给别人看,也要自己能够看到。看不到的优势,自然无法使用,不要抱着金碗讨饭吃。优势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能力,而且是在做各项工作时所能反复体现出来的一种特点。

寻找和认可自己的优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和别人聊,看看别人眼里的自己有什么优势;另一种是和牛人聊他们的成功经历,除了机遇,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如何处理纠结的,和你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他们的故事里,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有类似的能量。这样的信念,会支撑自己在未来工作的时候更加坚定。

2.运用:将优势发挥出来。把自己的优势列出来,同时把自己能接触到的工作列出来,然后问问自己,做什么事情会让别人认可你的优势?将优势和工作连线,并描述具体可以实现的可能,这就是第一波机会。就像创业者一样,最近的机会抓住了,更多的机会自然就会出现。

3.价值:升级你的能力。注意,是升级,而不是提升。提升更多的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而升级则是发生质的变化,能力的类型就开始不同了。当开始出现更多机会的时候,挑战也会出现。此时出现的挑战往往会突破之前的积累,这是一个信号,一个需要升级能力的信号。在实践中摸索,求助牛人,参加培训,刻意练习。不知不觉中,职业发展跟随着能力的升级就实现了。瓶颈,自然突破了。

当然,以上这些方式一定要和你的目标结合起来,拥抱可能性,扩展视野,开放地进行探索,这是你进入新的生涯阶段的必经之路。应对变化,才是真正的规划。

瓶颈会让一个人像被绳索束缚了一般,空有力气,而无用武之地。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自己走进了死胡同,在以头撞墙。瓶颈是有,但或许那本就不是你要走的路,到更加开阔的平台上,去施展自己的天赋吧!转弯看见

职业发展瓶颈的产生看似和环境有关,实则产生于每个人自身。如果希望职业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找到发展的持续推动力:优势。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显现于职业实践,形成于刻意总结,发展于不断升级。有了优势的推动,外部的瓶颈自然可以打破。绕过完美的陷阱

所谓陷阱,就是看上去没什么危险性,但是很容易害人掉进去的圈套。

做咨询的时候,经常听有人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因为追求完美而一直纠结,因为追求完美而拖延,因为追求完美而耽误发展时机。听得多了,我就开始思考了:完美,这究竟是怎样一种陷阱?竟然会在职业发展期反复出现,而且——害人不浅。完美是一种妄想

张平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把几乎所有对于完美的追求集于一身。她是一位30出头的女士,做快消品行业的猎头,来找我做咨询是因为出现了一个令她纠结的选择:一个朋友想拉她一起创业,做教育培训行业。她问我:要不要去?

我问她:你都考虑过哪些因素呢?

张平说自己其实是蛮喜欢教育培训行业的,而且一直也在关注,但是关注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看懂发展前景。自己目前的工作还算稳定,家庭经济条件也不错,出去创业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风险和损失。

唯一的缺憾是:创业本来令人兴奋,但这个机会看上去却不是那么完美,风险与机遇并存,自己进入之后真能如想象的那般成功吗?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要不要创业的问题,转化成了对创业风险评估的问题。“现在的把握有多大?”我问了一个她一定想过的问题。“六成?七成?我还不好说。”张平显得有点没底气。

我问张平:“创业把握是多大的时候,你就能够欣然接受,毅然决断了?”“这个,”张平迟疑了,“还真的没有想过。”

犹豫了一会儿,张平说:“怎么也得达到八成把握了,我才敢创业吧。”

创业有风险,这也是其魅力所在。每个人都有其风险承受度,评估下,能为风险买单则入,不能承担就干脆断了创业的念想。这个风险承受度与资源相关,与经验相关,还与胆识和魄力相关。

然而,明知有风险,却对结果依然有着绝对完美的期待,就会对选择犹豫不决,告诉自己,不够完美。这样的期待不是真的期待,而只是一种妄想,超出目前资源能及的妄想,超出客观事实可确定的妄想。这样的妄想往往是一种逃避,由恐惧生出来的逃避,然后逃到完美那里,把自己掩藏起来。

既然对风险有恐惧,为什么还想创业呢?

我想知道,在逃避什么?成长的不完美

我问张平:“听上去你的职业、生活状态似乎不错,为什么还要创业呢?”

张平就开始了抱怨:现在的工作让她感觉太没意义了,都是非常烦琐的内容,做的时间久了,缺乏挑战性。希望通过创业这种有挑战的事情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追求更多成长,更大格局,从而实现完美。

为了自己的完美,去追求一种实现完美的路径,却因为这种路径的最后结果可能不完美而受阻。好绕的逻辑啊!

但是知道了根源,问题也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一个期待自己“完美”的人,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拥有更多成长和更大格局:成长一定是基于“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基础之上,是持续发生的,而不是一开始就瞄准了完美无缺。

我们是不是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完美倾向折磨得他们谨小慎微,精疲力竭,苦大仇深。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对吗?希望做得更好是对自己有要求啊。这正是“完美主义者”用来欺骗自己的借口,这是两回事:对自己有要求,不断追求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境界,那是精进。精进不是以完美为目标的,而是以更好来要求自己的。

所谓追求完美其实是在与事实较劲,与自己较劲,是以消灭缺陷为目标的。很多缺陷可以消灭,更多的缺陷,其实只是优势和资源的另外一面罢了,消灭缺陷,就是在消灭可能。

随着我和张平的咨询继续深入,她慢慢接受了对于格局的突破需要更多关注兴趣优势,而不是盯着自己的限制和不足。

于是,最开始咨询的问题,是否接受朋友的邀请去创业,开始转化为:如何才能提升自己,持续成长?

至于创业,张平希望以成长的态度来看待。计划要一步一步实现

持续成长,要看张平自己对于成长的理解和兴趣的特点了。“我更加关注自我的内在成长,关注人,喜欢做助人的事情。”张平忽然想到了什么,“职业生涯规划就似乎不错哦?”

成长性、价值感、持续创新、资源整合和迁移等,一路分析出来,张平似乎还真的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师作为自己探索的一个方向。

她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不知道怎么处理主业和副业之间的关系。在猎头公司自己是一个合伙人,在职业规划行业还是个新兵,做起来也必然会占大量的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这是新的完美主义,执行中的完美主义会把所有事情集中在一起,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我问她:你是不是期待这样一个结果,既能把现在的本职工作做好,又能创业成功,然后实现华丽转身,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成就感爆棚,物质精神双丰收?而且还在同时实现?

这样的场景太好了,张平不禁笑了,是不是有点贪心了?

不是贪心,是会带来焦虑和拖延。一切设想得太完美,就会因为难以达到预期而迟迟不能行动。把所有事情集中在一起,就会让人产生焦虑感。

处理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用阶段性的思维来各个击破,每个阶段找到一个重点,一个一个来。

当我们一起把一个三年的实施计划定下来的时候,张平立刻就释然了:原来是可以在三年里逐步实现的,那我就没问题了。

很多人只知道自己拖延,知道自己有选择焦虑,知道自己优柔寡断,甚至还有些表面上深恶痛绝,而内心喜不自胜地标榜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但是,他们是否知道,他们的所谓完美,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似高尚的借口而已。完美,不仅是贪婪,还是恐惧,是缺乏接纳和改变的勇气。

既然完美的根源在于恐惧,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消除恐惧。消除恐惧,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直面困难,直接解决问题。当然,前提是要先分析出来恐惧是什么。比如张平就是担心创业结果未知,担心自己没有成长,担心自己平衡不了主业和副业。既然这些担心都在这里,那就看一看,哪些是可以解决的:要提升创业结果的确定性,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积累资源;希望成长,就要有方向地提升;平衡主业和副业,就要增加投入的资源。不回避问题,是一个面对恐惧的基本态度。

方法二,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接纳它们。或许有完人,但总是“别人家的”。接纳需要的不是胸怀,而是智慧,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个体可能性的希冀。开始接纳的时候,一个人就开始了与环境的融合和对自我的真正关注。世界本来就很完美了,缺陷也是完美的一部分。

执着于追求完美,会让本可以璀璨各异的职业生涯到处是陷阱,而任何一个完美的陷阱都可以让人难以自拔。在“追求完美”这个自欺欺人的幌子背后,你有面对恐惧的勇气吗?转弯看见

完美主义是一种听上去“不那么有害”的思维模式,有人甚至会拿来给拖延遮羞,实则是对于目标的贪婪和自己无能的恐惧。克服的方法有两种:回到目标问本心,在本心那里,目标就多样了;执行计划加时间,如果不是一蹴而就,就切分到最近可以开始的行动。驾驭能力马车

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不是单一的,是多样性掺杂在一起,就像马厩里的马,良莠不齐,形色各异。一个驾车高手,熟知马匹的习性,善于调配,从容有度,能把驾车技术玩成艺术。职业生涯的发展不仅仅只是依靠能力的提升,更要懂得能力策略,学会统率能力。困惑的浮云

小北进入职场已经五六年了,从民企做到外企,从外语转公关,从小公司做到大公司,现在一家国际知名的广告公关公司工作。这几年她没少吃苦,怀着对公关的梦想,生涩而稚嫩的她进入一家民企。从做第一个文案开始,她经历过老板的鄙视,客户的苛责,经过一天天的熬夜、加班,几年下来终于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她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好,两年前进到行业内最好的这家公司。

她找到我,是因为职业出现了危机。“我可能要离开这家公司了。”她一见面就这样说,“我最近总犯错误,领导已经很不满意我了,我快做不下去了。”她急匆匆的话语中带着一种绝望。“别着急,慢慢说。”我给她倒了一杯热水。“我怀疑自己的性格是不是有缺陷,”她没有讲最近的烦心事,反倒从性格开始说起,“我的一些问题可能是10年来一直都有的,一直在阻碍我求学、工作上所有的发展。有一些老师和我曾经的领导都从刚开始非常喜欢我,到最后会说一句,你让我失望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咨询师,会总结出自己的特点和模式。

她说起自己说话和做事的方式有时会让身边的同事、客户和朋友不舒服,自己平时在工作中也不太注意细节。有时候甚至会犯一些职场老人都不应该有的低级职场问题,比如越级处理客户关系。“这些有可能是因为我的性格特点,我是不是太愣了?有些毛病我自己知道,我曾经试过用两年的时间去改,比如提升工作的细节,都做得不是很好。还有,我总是搞不清一个大的框架下的关系,所以越级了我都还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结果客户勃然大怒。这些问题这几年我一直都有,而且总是调整不好。我对自己都有点没信心了。”说着说着,她黯然神伤。“那么,你觉得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呢?”我试探道。“创意和洞察力,”她一点没有犹豫,显然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我的创意总是出乎别人意料。还有洞察力,我善于对内容的挖掘,对行业的洞察,能做出好的公关故事。自己在做事上也能看出是有想法,也有执行力。很多人跟我聊天都说我有超越这个年龄的思考。但我认为我的深度还是很不够,只能说在这方面比较敏感,还需要加强。”看得出来,最后的表达是一种自信的谦虚。“但这点恰恰是我现在面临的矛盾,”她话锋一转,说起了自己的困惑,“我因此感觉到公关这个行业的局限,永远是客户的产品和一些市场方向定了,你去做营销信息。虽然也有创造,但是在这个产业链条上有局限。我也开始有些厌烦公关的工作状态了。以前我觉得加班等于成长。可是我发现几乎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永远都是工作到夜里12点或更晚,然后第二天又是这样。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不想这样下去了。而且外企的压力很大,不管你以前做得有多好,犯了致命性错误照样走人。而我看到我的领导们,有人30多岁累到流产,没有孩子。有人背着数字压力,有人做到总监却没有周末。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抗压能力不够强。”说到这里,小北的情绪又开始低落了。

公关人的工作状态是行业共识,我想,她入行这么久了,也不是第一天见到了。咨询师的价值不在于这个时候和她一起抱怨,而在于帮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对于小北来说,她进入了一个职业分水岭,在进入下一个生涯阶段之前,她还没有做好准备。而压力、职业倦怠,甚至工作中出现的危机,都只是浮云。马、马车和驾车人

我在纸上画了一辆马车,一个驾车人,车前有三匹马,我把中间那匹马涂成了红色。

我指着这幅画说给小北听:“你像是这个驾车人,你车前的这几匹马就像是你的各种能力,这匹红马就是你的创意和洞察力,它跑得最快,是千里马。而其他的马就像是‘对于细节的把握’‘对于人际关系的敏感’,不是驽马,就是老弱病残,总也跑不快。你给这几匹马起个名字吧。”“代表创意这匹马就叫‘奔驰’吧,代表细节把握的这匹马就叫‘谨慎’,代表人际关系这匹马就叫‘从容’。”看得出,小北似乎很有兴趣。“从你刚才聊的情况,听上去你特别喜欢那匹红色的‘奔驰’,于是总是扬鞭奋蹄,催促前行,直到别的马确实跑不动了,甚至都要翻车了,你才会停下来。”“嗯,是的,都要翻车了。”小北若有所思,“可是,我之前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希望改善这种状况的,不知道是不是我缺了根弦,有些事情总也做不好。”

我不去询问小北做了些什么,我知道,如果那么做,我就立刻变成了蒙着眼睛的评判者,我无权那么做。“那么,你现在准备怎么做?”我继续指着三匹马问小北。“我是该扬长避短,还是该取长补短呢?”小北又从画面跳了出来。“这个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呢!”我指着画面说,“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你既要赶路,又要照顾整体进度。这样你就需要让“奔驰”带着大家狂奔一阵子,然后让“谨慎”和“从容”停下来休息一下,喂喂草料。就像是发挥创意的同时,要照顾其他的能力,接纳自己的不足。尽量把自己做不来的事情授权给别人做,别让驽马担当太多的任务。而且要重视自己的弱点,狂奔一阵后,一定要休养生息。不要总依赖创意工作,也要注意细节关注和人际关系。

第二种,如果你说,我能不能不照顾自己的驽马?也可以。把“谨慎”和“从容”卸下来,只让“奔驰”一匹马跑。这样,你就可以更加自我,完全发挥创意,不用顾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但是,需要注意风险前提:你一定是可以驾驭这匹快马的骑马人,也就是说,你的创意要足够“风驰电掣”;同时,马车变单马,你的这匹“奔驰”要能驮得动原来马车上的全部货物,也就是你的职业期待。

如此,你会怎么选?驾车人的策略“还是要注意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的,后者风险太大。”小北明白了自己的选择,“不过,之前我也注意提升自己的细节关注度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了,可总也提升不了。就像是驽马的体力太差,跑不了两步就要停下来。有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小学生应付一些科目的考试,总是复习,总也及格不了。”

我听出了小北的情绪,我重复小北的话:“总是复习,总也及格不了。”“是啊,有时候感觉很狼狈,提出想法的时候都说很好,然后做出来东西了,就是左右不是,需要不断调整。”小北继续郁闷。

我却看出了端倪,指着画中的马车说:“我似乎有这样一种感觉:你很嫌弃‘谨慎’和‘从容’。你并不是有意识地让这两匹马休息,而是到了它们真的跑不动的时候,才停下来,给它们喂一点吃的。内心却依然鄙夷地说,这次总可以了吧?都是因为你们,你们看看‘奔驰’!你们真笨!”“还要怎样?”小北“扑哧”乐了。“是的,还要怎样?”我摊开双手,模仿小北。“如此说来,每次着急修正问题,并不是最好的策略。要未雨绸缪,平时多做些准备和提升了。”小北自己有想法了。“是的,不仅要喂马,还要让马休息。”我解释道,“你最需要的是重视自己的‘弱点’,对于细节,可以反复检查,在处理人际关系之前,可以更加谨慎地请教。或者参加培训学习,总有很多可以提升的方法。我不相信,一个有洞察力的人,怎么会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怎么会关注不到细节?你需要好好安抚你的‘谨慎’和‘从容’。”我指了指那两匹驽马。“你这么说,我也感觉到了,我在和自己的弱点较劲,这或许是我在内心对别人批评的叛逆吧。”小北果然很有洞察力。“你现在的阶段,马车跑的速度取决于驽马。驾车人,你的策略是什么?”“认真对待自己的弱项,让驽马及格,不再嫌弃它们。”小北的回答简单直接。

我总结道:“把当下的困难作为一个提升的机会,自己不要放弃。”

我们说到能力的时候,总会和别人比较,也总会给自己贴上标签,然后在比较和标签中迷失,忘记了本可以各安天命,收拾天赋,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我们懵然不知,我们习焉不察,却活在情绪里,和自己对抗。刚强容易,柔韧难。柔韧就是顺势而为,顺应社会世界之势,更是顺自己之势,是认命。转弯看见

职场人的能力策略:1.识别自己的能力;2.让所有的能力达到至少可以满足现任工作要求的程度;3.发挥优势;4.让职业优势成为个人品牌;5.回到第一点。顺序很重要。先做“无冕之王”

职场中,总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没有把握好职业发展的机会;没有选准好行业、好公司;没有跟对人,没人赏识;没有价值感,不受重视,总被排挤。这些抱怨最后又都指向一个结果: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

我相信职业有瓶颈,而且是所有的职业发展都有瓶颈:如果你把职位的高度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话,你总会上升到一定位置上停下来;如果你把专业的精深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话,你总会发现总有自己的能力无法企及的领域。从这个角度看,瓶颈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我又认为瓶颈并不产生于外界,而是内在的资源与力量不能创造机会,或者不能匹配出现的机会。正如管理学中的“彼得原理”所说,人们总会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这样的位置,既是瓶颈,又是断崖。走上断崖

我有这么一个来询者:程美,女,34岁,某外企人力资源管理者。找到我的时候,她刚刚离职,让我帮她规划未来的方向。我好奇的是,她居然对未来没有任何考虑就辞职了,这对于人力资源老手来说,不应该啊。

面对一脸愁容、心有怨气的来询者,我的好奇心让她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她离职之前竟然做过半年的人力资源总监!辞职的原因也很简单: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新加坡上司,上司对她的前任HRD念念不忘,总是用之前的工作方式来要求程美,沟通有障碍。另一方面来自于下属和同事,原本挺规范的流程,不知怎么就是推进不下去。

那么,程美是怎么当上人力资源总监的呢?这是关键问题。她之前一直是培训经理,同时负责员工关系,因为工作干练而深得前任的赏识,前任因为个人原因而调任总部,临走前就推荐了她升职。“我也没觉得之前的工作有什么太难的啊,因为外企的工作一般都很规范,我只需要按部就班来做就好。而且,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还赢得了不少好评。我预料到升职之后的工作肯定会有不同,但不至于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有问题吧?”程美回顾之前的工作时,依然纳闷。

咨询中,我也看出了她对新岗位的重视、担心和不适应:因急于证明自己,经常会出现工作方式武断,不听取建议的情况。于是,她不适应工作,同事也不适应她,在种种不适应中,她终于受不了压力,辞职了。

程美问我:“该怎么和上司相处?特别是外籍老板。我是不是不适合做管理啊?我是不是不适合外企的环境啊?”遭遇打击之后,各种自我怀疑也就出现了。伴随着这些怀疑出现的,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否定,认为遇到了瓶颈。

这样的瓶颈很容易被识别:有机会,没能力。但是,又不是那么简单:内心并不确信自己没能力,更容易归因于别人的问题。或者,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登山者因贪图路边的美景,不去看地形地势,一路走来,抬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走到了断崖,而且是自己迈不过去的断崖。美景就像是诱惑,权力、荣誉、物质上的诱惑,这样的诱惑让人只顾着飘飘然赶路,却没有去看路,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提升。

程美就是这样走上“职业断崖”的。诱惑带来的毁灭

程美的能力不是挺强的吗?作为执行者,是的。也正是这样的假象把程美推向了断崖。

职业发展中,不同的职位对于人的能力要求会有着质的变化,而不是简单的能力加强。对于新角色的出现,需要做好充分的能力准备,或者准备好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对于程美来说,作为培训经理更多的是团队管理和执行能力,而到了人力资源总监,一定要涉及战略眼光、跨部门合作以及和上司的相处。这样的能力如果没有提前储备,不适应也是必然的。而程美的离职又反映了她的韧性不足,经不起折腾,就像是走上了断崖,又没胆子跳下来,尴尬是必然的了。

这让我想起了春秋时期的一位君主,也是一位霸主:晋文公。晋文公名重耳,他早年的经历极其坎坷,曾经被父亲和兄弟夷吾追杀得流亡几十年。中间有一次,其父晋献公去世,国内政治动乱,大臣力邀重耳回国执政。但是谋士们告诉重耳,此时回晋,国丧期间不得民心,而又必被老臣们要挟,不要回去。重耳听从了谋士之计。但是后来,夷吾回国,而且执政顺利,重耳就对谋士有意见了:你说时机不对,你看夷吾如何?谋士这时才说出了心里话:你能和夷吾比吗?你会杀老臣们吗?你有他那么狠吗?如果回国,说不定被杀的就是你。重耳顿悟。

晋文公是一个正面例子,他及时听取了建议,审时度势,掂量了自己的能耐,发现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难以胜任,于是,选择了放弃。我们讲机会,总在讲如何抓住机会,提升能力创造机会,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区分机会和诱惑,机会或许能带来发展,诱惑就会带来毁灭。

对自己的能力和境界认识不清的人,会把一个个诱惑当作机会,跨越了自己的成长阶段去操控一台自己难以驾驭的机器,于是在机器快速的转动和轰鸣中,自己灰飞烟灭了。

或许有人就会觉得这样的想法太保守了吧?我们不是只有在接受高于我们能力的任务和职位后,才会有所发展的吗?没有挑战,就没有成长嘛。这是两回事,挑战要有,但不是一战必死,可以蹦极,但不要跳崖。不贪婪,有信心

程美说,她来找我,是希望我帮她规划下“最适合的”职业,是不是可以转一个方向做培训师、企业教练之类更加自由的职业?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些环顾左右而言他的逃避选项,让程美逃避到一个舒适区,不再有所奢望。

我说,不妨退一步,走下断崖,积蓄能量,重新开始。这样的经历,最大的价值是看到了未来能力发展的方向。如果对于更高的管理职位有期待,不妨试试看。“怎么试?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准备好了呢?如何判断是不是又走上了断崖?”程美既有期待,又有担心。

我给程美支了一招:先做“无冕之王”。

领导力只有不依附于职位才有力。在晋升为人力资源总监之前,屁股有没有坐到这个职位上?有没有想过这一职位要考虑的事情?有没有做过相关的积累和一些实践上的尝试?如果在同事中有影响力,在上级那里有影响力,那么一切就水到渠成,领导力有了,就是“无冕之王”。这时候再等,等来的,就是机会了。

程美这才恍然大悟: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太着急了。

我告诉她,有欲望很正常,但如果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不能托得起欲望,这就是“贪婪”了。贪婪带来的只能是自己的痛苦:或自我否定,或仓皇逃避,最终贻误发展。

程美重新燃起了对自己的信心:不是自己不行,只是暂时不行。调整状态,准备重新杀回职场。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真正在意的并不是挂在嘴边的“助人”“自由”,而是权力带来的成就感,之前的种种表现终是逃避。这样的逃避,逃不过自己。

职业出现瓶颈,就是在提醒自己需要成长了。

我们经常讲职业发展,发展的其实不是外显的职位,发展的是自我,包括能力和驾驭能力的格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转弯看见

职场晋升有两种:一种是足以胜任,得以提拔;一种是形势所逼,火线提升。后一种情况很容易出现不适应,调整方式:充分利用信任期给自己减负而不是急于表现;发挥自己的优势,迅速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维护团队和谐,不要推动改革。如果调整失败,不要因此否定自己,只是时机未到,要蓄积信心重来。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是生活艺术家

对处于生育期的妈妈们来说,因为生涯角色的增加,一定增加了很多的工作,这时候,要么没有梦想,要么梦想显得非常遥远。于是,有人选择了逃避,有人选择了接纳,有人选择了死磕。其实,越是复杂,越要做减法,越是需要突出重点。越是担心,越是需要用行动来面对。一个职场妈妈的三种可能

过年的某一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赵昂老师,感谢您两年前给我做的咨询,我现在正在践行当初的计划,而且越来越靠近我的梦想了。祝您新年快乐!洁玲。

我努力回忆,哦,想起来了,洁玲是一个福建的咨询客户,做咨询的时候,还在休产假,因为路途遥远,我们做的是电话咨询。看到这条短信,我真为洁玲高兴!

那一年,洁玲正好30岁,她的孩子出生刚3个月。咨询中我了解到,洁玲的学历不高,大专毕业,在一家物流公司做销售,已经八年了。工作的时候,洁玲是一把好手,连续几年都是销冠,是公司内有名的拼命三郎。这几年随着职业的良好发展,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老公的事业发展也有了起色,于是就决定要孩子。

孩子出生之后,矛盾也出现了。本来她的计划是,让自己的妈妈过来带孩子,自己继续工作。但是在育儿理念上,洁玲夫妇和妈妈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时会有冲突:一方面,洁玲觉得妈妈非常辛苦,另一方面又觉得妈妈的养育方式已经很落后了。有时候会因为喝水、盖被子这样的小事而搞得不愉快。老公也有了一些抱怨,觉得洁玲不应该再那么忙工作了。可是,洁玲又有什么办法呢?虽然是一个老销售,很熟悉业务了,但是需要处理很多客户的杂事,发票、对账、催款……这些烦琐的事情让洁玲即使在家里休息的时候,电话也不能闲着。

这样的境况可能是每个职场妈妈都会遇到的。

洁玲自己有三种考虑:

第一种,继续现在的工作,但是会觉得工作乏味,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第二种,想过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经济方面倒还好,但是,家庭地位和脱离职场之后的自我状态,这些都是她担心的事情。

第三种,自己留心了一些职业,比如心理咨询师、培训师,挺喜欢那种温暖的、助人的、智慧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开启新职业方向的契机?平衡的前提是:重心

我听出来了,她既不想放弃职业,又不想放弃家庭,还不希望延续原来的工作,洁玲是来寻找支持了:她对于最后一种可能显然有期待,只是不知可行性有多大。

咨询师毕竟不是行业信息检索器,我深知,洁玲对于信息的期待一旦被满足,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我该如何做?现在的生活怎么办?如何过渡?……我们都是这样陷入了一个个问题,就像陷入了泥沼,难以自拔。咨询要做的,就是要让来询者自己有力量。

首要的问题就是:还有什么可能?

我问洁玲:“如果生命有三个维度:代表影响力和权力的高度;代表专业的精深度;以及代表生活的宽度。你分别希望自己在这几个方面的理想程度都是什么样的呢?比如,满分是10分的话。”

在电话那头,洁玲想了想,告诉我:“我希望自己的高度是7分,精深度是8分,宽度是8分。”这样的分数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如果一切按照理想状态发生的话?洁玲给我描绘道:她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可以做到精深的工作,可以一直做到退休,甚至可以发展成为一个事业,并且还可以有丰富的生涯角色,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而富足的人。

我感觉,洁玲似乎能看到那个理想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梦想需要分阶段实现,不能一蹴而就。我开始尝试和她沟通这些维度的平衡:或许一个人可以逐步实现各个维度的满意,但是在一个阶段内,因为精力、资源的限制,有了重点,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洁玲一下就明白了,她把分数做了调整,把高度的分数降为4分。她说,目前的工作虽然有机会晋升,但那不是自己的期待,自己更希望找到一个喜欢而且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职业。同时,家庭还是一个重心。

重心找到了,就先保证了平衡。然后再去探索梦想,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了。重启的关键是:方向“既然你对宽度和深度的追求都比较高,那么说说看,你自己的考虑啊?”我引导洁玲更加聚焦地构建自己的梦想。“我喜欢心理学方面的书,自我成长方面的书,育儿幼教方面的书,并且在进行自考,明年争取考下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我现在比较倾向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职业发展,但是,我不知道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做?”

来询者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需要的只是更加清晰的路径和进一步的确认。对于一个新方向的探索,基本上需要这么几步上的考虑:

一、寻找,并确认一个合适的方向;

二、看到可能的障碍,并排除;

三、整合之前的资源,进行逐步迁移;

四、进入新领域的能力提升计划。

显然,家庭教育方向是洁玲自己感兴趣的,从价值收获方面,智慧、温暖上都能满足,从准备程度来看,入门能力也不是问题。现在,洁玲需要的不是我的一个确认,而是真实职业体验的一种确认。

我给洁玲提供了一个问题清单,给她留了一个任务:进行职业调查,并尽可能深度地体验这一领域的职业,访谈对象就是她所能接触到的家庭教育的从业者。

几个关键问题:

1.这个领域将来的发展如何?会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消费客户会是谁?单笔业务的消费额度会有多大?

2.这一领域的主要职业都有什么?各自有什么进入要求和发展要求?

3.做到比较不错的程度大概是怎么样的?

4.这一领域的最大尴尬和困难是什么?

5.这一领域的回报和价值有哪些?

6.当地开展的可能性和市场如何?

洁玲看了这些问题,有些欣喜:太好了!这就是我想问的问题,赵昂老师都帮我表达出来了。

我告诉她,这些问题只有在这个领域持续发展的人,才能讲得出来,慢慢来,不必一步到位,可以通过别人告诉你,也可以自己看更多的信息,或者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了解,只有这些问题相对明确了,方向才会坚定。平衡的艺术

第二次咨询的时候,从电话里传来洁玲明快而轻松的声音:“经过一些访谈,我已经计划辞职了,准备全心投入这个领域里,先花几年时间学习。同时,也可以安心地平衡一下家庭,这也是家人期待的。”

安心的计划似乎出现了!

这时候,障碍克服、资源迁移,下一步行动才会上场。“现在,你觉得还有什么困难呢?”我想先听听洁玲的想法。“说实在的,虽然做了决定,我对做全职妈妈还是有些害怕。毕竟,之前在职场上忙忙碌碌的习惯了。”洁玲的心情,我理解。

此时的梦想,对于洁玲来说,还是一个非常嫩弱的幼芽,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帮助梦想长大。

我用三个问题继续进行和洁玲的探索:

1.未来几年的生涯中,最大的压力具体是什么?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2.辞职之后,你会用什么方式保持和社会的联系?

3.你如何见证自己的能力提升?

问题问出来,就解决了一半。洁玲对未来几年的生活做了大致的考虑:家庭基本上没有经济压力,唯一的压力来自于辞职之后自己在目标上的投入时间。她的担心也来自于一旦辞职,就彻底被家庭占据了,会陷入烦琐、重复的家务中,还会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以及家庭关系。过几年,自己的竞争力就真的没有了。

我看出来了,问题的症结在于:角色侵蚀。一个人会有很多角色,但是这些角色绝不是平均分配的,甚至有时候不是自己能够把控的。我说:“那我们倒推回来,为了实现你的事业目标,需要做些什么?”我们的生活往往会被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占据,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先用重要的事情把时间占住。

不到半个小时,一份非常清晰的行动计划制订出来了。我告诉洁玲:这时候,你再把你的家务安排进去吧。洁玲舒了一口气。“要注意一个问题,与社会保持连接。”最后,我提醒洁玲注意。“你可以把自己的人脉攒起来,同学、同事、之前的客户、车友、玩伴,在不同的圈子里,让他们知道你在做的事情,定期进行分享。这样,你会有多方面的收获:在分享中自己的提升最大;同时保持了和社会的连接,巧妙地迁移了资源;他们又可以成为你的潜在客户和宣传者;你也会因此见证自己能力的提升。”“太好了!”洁玲很兴奋,“我不仅知道如何做准备,还清楚了如何和社会保持连接。我找到状态了!”

来询者总是在最后会感觉到有特别大的收获,殊不知,咨询师已经在前面帮她把所有的雷扫完了。

生活的艺术家一定懂得平衡的艺术,一定善于利用资源。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是一个高超的生活艺术家。转弯看见

职业与生活的平衡要注意三点:找到不同阶段的重心;明确每个重心的方向;发现不同重心之间的关系。平衡不是平均用力,是懂得阶段性取舍,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扯下自卑的遮羞布

有人说,咨询师很厉害,可以洞悉内心,可以一语道破玄机。我却说,这些都是咨询师对面的那个来询者告诉我们的,包括言不由衷的混乱,都是他们所能呈现出的最大真诚。

各种混乱中,转行、跳槽是很突出的一类,这是一个职场人在厌倦了自己的职业之后,经常会考虑的一种职业调适手段。工作几年,并无建树;横向比较,不如别人;看看未来,并没有让自己兴奋的可能。于是,就开始琢磨了:是不是这份工作不适合我呢?

适不适合确实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的密码,这个密码不在测评里,不在职场前辈的各种心经里,也不在海量的“热门行业”信息里。职业适合的密码,其实就在你自己过去的经历里。你想要的是认同

云萍也是来咨询适合的工作的。她在外企的项目管理部门工作了五年,感觉职业难以承载她的理想。“老师,我们一起来探索下我的价值观吧?我感觉目前的工作不适合我,主要原因是价值观不匹配。”云萍一上来就说出如此专业的词汇,看得出她是有备而来。

我并不着急:“你说你的工作不适合你,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理想的职业是什么样子呢?”“有的呀!”云萍开始描绘她理想的职业,“要在工作中能接触到广泛的、高端的人脉,接触到有智慧的人,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她最后总结到,“社交关系、职场人际、帮助他人、获得智慧,这就是我的价值观。”

我用心地听,我似乎感觉到这些华丽而动听的词汇背后,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有的只是希望挣脱的、空洞的向往。这些向往又似乎言不由衷。“看来你对自己的了解还蛮多的。”我点点头,转换了一个话题,“我们都知道,如果希望转行到一个陌生的职业,一定有可以迁移过去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一定在过去的经历中体现过。我们一起来梳理下,有没有一些让你兴奋而有成就感的经历呢?可以发生在工作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活里。”“老师,你说的是成就故事吧?我有的,也分析过。”云萍显然是学习过职业规划。“那你说说看吧?”我依旧平和地看着她。

每个人都有解决自己生涯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看到纠结的话。没有解决,就说明还未看到纠结。

云萍开始描述自己的成就故事了,曾经组织过一个校友活动,曾经张罗过的圈子聚会,曾经参加过的一个高端论坛。这些活动都组织得周密而精彩,但是,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工作的内容,都是业余时间在其他组织里的活动。

每个故事里,我都问了好多问题,有一个问题我一定会问:成就感从哪里来?

从详细的描述中,我不禁好奇:似乎这些成就感都来自于别人的认同。那么,助人、职场人际、社交关系、智慧,是不是都与此相关呢?“不是不是,我不是追求别人的认同。”云萍先是本能地矢口否认,然后,她陷入了沉思。

我想,这是个好问题,需要等等她。转行是块遮羞布

等云萍思考了一段时间,我继续问她:“刚才说价值观的时候,你反复强调助人。那么,我们看下,如果不是追求成就感,你能够做一些默默无闻但利他的事情吗?”“当作一种职业的话,或许就不会了。”云萍若有所思,“这么说,我看重的价值观其实是成就感了?”“你觉得呢?”我反问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