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邓小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6:26:40

点击下载

作者:黎正明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永远的邓小平

永远的邓小平试读:

作者简介

祖籍广东,1966年生,四川什邡人。大学文化,研究生肄业。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海南特区报》文艺部主任、《现代青年》杂志社广告部主任、《海南信息报》副总编辑、香港《世界经济》中国版执行副主编等职。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任四川省作协机关报《作家文汇》执行主编、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17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公开出版著作《爱我所爱》、《多情应笑我》、《三十年河东》、《永远的邓小平》、《中国精神》、《章洛悲歌》、《我们的骄傲》等。其中,《永远的邓小平》经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审读、国家领导人题写书名;《中国精神》被共青团四川省委列为全省“社会主义荣辱观参考读物”;《章洛悲歌》在汶川地震后第十天即出版发行,是全国第一本以最快速度反映抗震救灾的诗集之一。作品荣获国家、省、市文学奖项多次。个人荣誉有市级“十大杰出(优秀)青年”、“抗震救灾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

再版小叙

我生长在成都平原一个叫车家湾的村庄。祖辈从广东迁徙而来,世代以耕作庄稼为生。我是六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人,这个年代的人对贫穷与富裕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是不幸与幸运的分界岭。所谓不幸,是我们的童年正遇上“文化大革命”的尾巴,那时农村日子的苦难,农业生产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艰辛,真是一言难尽,不说倒罢。而说幸运,是我们的青春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那时虽然一切百废待兴,但人们信心百倍。特别是农村土地的承包,农业收入的提高,农民观念的转变,可谓天翻地覆,不说也罢。经过“新旧”两个时代的我,更是感同身受地见证了这段艰辛而伟大的历史。

就我个体而言,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我就必须和其它农民一道每天出工挣分,哪有时间读书写作? 如果农村没有实行包田到户责任制,我就必须和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可能离开村庄到外面的世界去打拼?如果没有欣逢昌明盛世,我就可能在外长期漂泊,哪有机会在省级直属机关工作?如果躬耕于乡野,我就可能老婆孩子热灶头一辈子,哪有能力娶个漂亮的城里媳妇还养个大胖小子呢?概而言之,我生命轨迹的转变主要是“四大破格”:1989年,经什邡县委县政府批准,破格将我“农转非”;1990年,经海南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同意,破格录取我为海南大学文学院自费生;1997年,什邡市委领导盛邀我回乡工作,破格招录为国家公务人员;2011年,省委组织部又破格将我调入成都,家属随迁省城。这些“破格”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又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关心、爱护和重视。“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不忘邓小平”。寻根溯源,我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多亏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才让我有了今天的美丽工作和幸福生活。读者诸君了解这一点,对了解我写作这部长诗的动机,很重要。

小平同志与世长辞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的音容笑貌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有一天夜里梦见自己给小平同志写了一首很长的诗,我站在长城上高声吟诵时,山河悲恸,万民痛哭……醒来已是泪流满面的我,便萌生了真正做一部长诗的念头。但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无能驾驭如此重大的题材,几度提笔几度还休。而小平同志仍然不时出现在我脑海里。直到2003年的春天,知悉2004年的8月22日是小平同志诞辰百年纪念日,写作颂诗的感情更加强烈了。于是就开始搜集资料、阅读书籍、酝酿构思。近一年的准备之后,我深居简出,伏案疾书。有时通宵达旦,有时闻鸡起舞。因为感恩而有感而发,因为激情而诗情奔涌,因此,仅仅两个月时间是就写完了这部4000行的长诗。

诗稿写好后,我却不好意思拿出来示人了,是怕某些“纯文学家”笑话我写歌功颂德的东西来追名逐利。于是悄悄找到我的老师、著名诗人梁平先生谈了我的顾虑,先生的话大意是,以政治题材(或者领袖题材)进行长诗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公正、冷落、甚至是歧视。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严格意义上讲,文学题材的选择是没有禁区的,就像有的人呼吁选择特殊情感地带、选择低调和灰色一样,选择政治题材为什么偏偏就有人嗤之以鼻呢?政治同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作家、诗人对政治的敏感和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妨碍艺术的把握、并不削减文学的力量。先生给我的鼓励使我有了勇气向省作协报告并受到重视,迅速组织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的专家审读并获好评。之后,携诗稿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2004’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会上经专家评审,拙作居然荣获全国诗歌类作品评比一等奖。进入出版程序后,又通过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审读,此书得以顺利出版。

在写作、送审、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屈驾为拙作题写书名;时任省委副书记陶武先,时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现任省政府省长)魏宏委托秘书打来电话表示赞赏和鼓励;时任省委副书记(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作了批示;时任省人大副主任徐世群、马开明,省政协副主席冯崇泰、李进屈驾为拙作题字题词;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晓幸和时任省文联、省作协党组书记钟历国、宋玉鹏及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等礼贤下士,为拙作欣然作序或挥毫赠勉。我出生寒微,不过一介书生,承蒙他们的抬爱,真是使我受宠若惊。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再次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此书出版后,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荣誉,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得感谢小平同志,是我这个小人物沾了大人物的光,才使我在这十年里收获了很多很多。在获得众多的荣誉里,我最珍惜“十大杰出(优秀)青年”这个称号,其授奖词云“从一个初中生到研究生,从一个农民到一个作家”,虽然研究生是肄业,作家是名不副实,但也概况了我多年的梦想与追求,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知道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在得到原书出版社的同意和我的老师、著名诗人、省作协创研室主任孙建军的支持下,我作了认真的修订,重新再版,以此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是《邓小平生平全记录》,特别再次向该书主编苏台仁先生和出版者中国文献出版社谢忱!

特别再次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文史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还想借此机会,向我以前工作地方和省作协工作期间给我关心、支持、爱护或理解、宽容、友好的领导、同事、朋友、文友、读者,向我的妻子严利、儿子黎明天以及我爱的人和我爱的人鞠躬致谢!作者二0一四年七月一日于成都红星路之西窗

诗情展现伟人的历史画卷——序黎正明长诗《永远的邓小平》

郑晓幸

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属于政治题材的范畴,要写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家认为,首先作家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和价值观,要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局的高度去看待当代的政治生活;其次要有思想探索和艺术创新的勇气和锐意;其三还要经受失败的考验,因为写作革命历史题材肯定没有写流行时尚小说那样轻松那样便当甚至没有那么畅销。

黎正明创作的这部4000行长诗《永远的邓小平》,应该属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四川省作家协会组织其诗歌委员会专家审读后,在报告省委领导的公函中称,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永远的邓小平》是一部以诗歌语言来叙述和纪录邓小平同志伟大光辉一生的长篇叙事诗。这部长诗既深情缅怀了小平辉煌壮丽的一生,又热情讴歌了小平巨大的历史功绩,既抒写了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又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雄魂。

物华蕴天宝,地灵生人杰。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最值得四川人民骄傲的,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改变中国、震撼世界的历史伟人——邓小平。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倾注毕生心血的一生。他的一生贯穿整个20世纪,犹如一首壮丽辉煌的史诗,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部高亢激越的乐章。作者以诗歌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纵横交错地勾勒出邓小平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主要叙述了邓小平在其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强盛,为了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呕心沥血,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功勋。作品基本按照编年史的叙述方式,将一个个主题故事融会贯通,从而展现出邓小平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诗人十分重视意象表达和理性思考,重视诉之读者耳朵和心灵的,能直接产生情感效应的节奏和音韵,使许多诸如战争场面、政治术语、历史事件等等描写,变成了形象化的语言,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艺术形象。这部长诗气魄宏大、深沉凝重,是作者精益求精取得的成果。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在小平百年诞辰纪念日到来的时候,他家乡的人民更是充满崇敬的心情无比怀念这位世纪伟人、世界伟人。他的丰功伟绩、崇高品质和殷切嘱托,永远激励着全川人民不断地开拓创新奋勇前行。

作为小平同志家乡的四川,从2002年5月起就由省委宣传部牵头,认真组织策划了“永远的小平”系列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目前已有超过50种图书和电子音像出版物以“永远的小平”这一整体品牌向全国发行。虽然黎正明的这部作品因脱稿较晚等原因未能列入整体品牌出版计划,但这部作品填补了我省没有长诗颂小平的空白,据我所知,这在国内也是屈指可数的以小平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

作者黎正明是我在德阳市委任职期间认识的一位青年诗人。当时他是什邡市报社的一名编辑,陪同我去看望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什邡市委领导潘鸣同志向我介绍说,黎正明是我们从海南请回来的。原来他的老家在双盛镇车家湾,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回家种田,但一直痴迷于业余创作,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了许多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改革开放后,农田包产到户,他就去闯海南,担任过香港《世界经济》杂志中国版、《海南特区报》、《现代青年》杂志等编辑记者、部门主任、副总编辑,还出版了几部文学作品集。从这些简单的履历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作者取得一定的成绩有其个人的奋斗艰辛,但如果没有当时的政治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黎正明作为挣工分生存的农民是不可能“说走咱就走”的,他必须受当时政策限制,像他的祖辈一样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因为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好,黎正明才有机会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民成长为一名作家。难怪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从一个地道的农民成长为一名作家,切身感受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我生命轨迹转变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我赋诗颂小平,是发自内心的,是饱含深情的。这一点我感受强烈,我们既是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宣传者、践行者。黎正明这部长诗是饱含真情与心血写出的,我在阅读中能强烈地感受到。

通过这部长诗,特别是我省已出版的“永远的小平”系列图书音像制品,使我想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与《延安颂》剧组主创人员座谈时强调的:以文艺形式讲述历史要对历史负责。的确如此,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进”,准确把握历史本质,努力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规律与艺术规律有机统一,才能创作出正确反映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的优秀文艺作品,使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和更广的社会影响,在振奋民族精神,巩固和发展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发挥独特的作用。

黎正明作为四川诗人饱含深情创作的叙事体长诗《永远的邓小平》,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作为青年诗人,他在诗中体现出的思想探索和艺术创新的勇气和锐意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也是我,一个对诗歌没有什么研究的外行,乐意大胆为此书作序的缘由。(郑晓幸教授,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四川省文化厅厅长)

一代天骄的诗性解读——读黎正明长诗《永远的邓小平》

梁平

和黎正明认识是在什邡的一次会上。正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点近乎于木讷的憨厚,这个在外面奔波了多年的什邡诗人刚回到故乡,仿佛一切都还得从头开始。在这次会后,正明还有些怯生生的拿出一些诗稿给我,说是好长时间没有写诗了,居然觉得手生。那些诗虽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但是正明这个人的朴实和真诚却被我记住了。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黎正明洋洋4000行的长篇叙事诗《永远的邓小平》。在这之前,我读到了上海诗人桂兴华的诗歌长卷《邓小平之歌》,桂兴华最早是以马雅可夫斯基阶梯式形式写作的,对小平同志一生的重要阶段和重要事件进行了切片书写。与桂兴华不同的是,黎正明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以完全的叙事方式一一铺陈,起笔广安童年时代,落笔领袖与世长辞,情绪饱满地描绘了邓小平近百年的人生历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一次特别的奉献。今年是小平同志的百年诞辰,而恰恰是东部诗人桂兴华的《邓小平之歌》和西部诗人黎正明的《永远的邓小平》形成呼应之势,为我们诗坛、为小平同志的百年诞辰献上了具有特别意义的厚礼。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青年诗人黎正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排除一切干扰,扎扎实实地学习、消化、筛选,处理浩如烟海的关于小平同志的资料,呕心沥血,精益求精,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较高的艺术把握倾力创作出《永远的邓小平》,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艺术形象。这部长诗有气势、有重量、有特色,应该说,是我省诗歌创作又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中国长诗的创作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与西方现代长诗的创作已经形成巨大的落差,应该说,我们对中国的现代长诗寄予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期待。近几年来,现代长诗的创作已经引起诗人和诗学界的高度重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中国需要长诗,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现代长诗加人世界的合唱。但是,我们同样注意到了,以政治题材(或者领袖题材)进行长诗书写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公正、冷落、甚至是歧视。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严格意义上讲,文学题材的选择是没有禁区的,就像有的人呼吁选择特殊情感地带、选择低调和灰色一样,选择政治题材为什么偏偏就有人嗤之以鼻呢?政治同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作家、诗人对政治的敏感和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妨碍艺术的把握、并不削减文学的力量。需要特别指出,我们反对的是,一切的无病呻吟和一切的假大空,这应该与题材本身无关。西方、尤其是俄国文学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涉及政治、或者直接书写政治的优秀作品不乏经典。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即使远离政治,一首爱情诗写得无病呻吟,也只会使人感到恶心。所以,关键是我们面对政治题材怎样进行文学书写。不可否认,在我们的记忆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政治抒情诗在中国诗坛曾风靡一时,但确有不少政治抒情诗因为浅露、概念、图解使读者味同嚼蜡,倒了读者的胃口。黎正明的长诗《永远的邓小平》好就好在较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政治分寸和艺术分寸,把握了诗歌的抒情元素和富有审美意境的语言形态。

在中国近代史上,除了毛泽东,没有哪个像邓小平那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亲历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代领导核心的中国老百姓,对两位伟人的历史功绩都应该具有这样的认识:毛泽东领导老百姓在政治上翻了身,而邓小平领导老百姓在经济上走向富裕,两位伟人的贡献合在一起,就是使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了解放。的确,邓小平在七十多年波澜壮阔而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中,一次又一次以顽强的意志崛起复出,为中国的解放和富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黎正明《永远的邓小平》这部长涛,展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德,重要的是,作者以尊重历史的唯物主义态度,用诗体语言重现伟人一生的这种艺术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长诗《永远的邓小平》在艺术表现上作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作者没有简单就事叙事地停留在史料事实的层面上,而是紧紧把握诗歌的品质,运用以虚带实、化虚为实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给整部长诗增添了艺术的张力、扩展了想象的空间。“因为塞纳河不经意就流走了,而留下你的思想在桥上/因为法兰西不经意就远去了,而留下你的抱负在中国”,这是政治的叙述,同时又是艺术的抒情。而这一切,又因为伟人邓小平“五六岁年纪就进私塾读书/读孔子读孟子读大江东去/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以小平同志才能够比别人更清晰、更明白地发现“原来我们走过的路/经过太多太多的挫折/风吹过雨打过/阳光灿烂过,左过右过,美丽的花儿开过”。这样的诗句,把小平同志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难以诗化的政治经历书写得令人回味,让人产生“境生于象外”的美学感受。在叙事长诗《永远的邓小平》里,我们能够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富于弹性的诗句:“赫鲁晓夫脸红脖子粗/举起尴尬的酒/与来宾碰杯/白兰地泛动着心照不宣的光波/镇定自若的你端坐着庄严的中国”,这是邓小平代表中共赴苏联和赫鲁晓夫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判,这里没有概念和政治术语,有的是酒和酒杯,两国领导人尖锐的冲突和复杂的内心却因为“白兰地泛动的波光”而“心照不宣”。小平同志在贵州的日子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诗人在书写贵州的时候,没有用太多的语言形容贵州的落后和贫穷,只是短短几句就交代清楚了:“远远的时候,贵州/在白白黑黑的岁月里/很瘦,像黔之驴”;在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第二次遇到风雨的时候,诗人没有进行直接、简单的叙述,也不再继续以往那种客观的叙事,而是采用了这样的描述和呐喊:“第二次淹没和沉落/政治的舞台/变脸的速度比家乡的川剧大戏/还快/阳光啊/让阳光穿透一切阴谋的幕布”!诸如此类,《永远的邓小平》在长篇叙事中,能够以这样的语言形态穿插其中,无疑给这部长诗增添了阅读的快感和艺术的感染力。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重视表达思想理念和政治激情的诗人,应该寻找在为激情渗透的感性形象中得到表现的途径,而不致使“思想”和“事情”呈现得过于干枯和赤裸。政治抒情诗写得好与不好,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这部长诗还比较重视激情倾泻与节奏、音韵的关系,通过诗的音乐性,创造出与长篇叙事相匹配的雄浑的气势。比如“和法国工人交往聊天/你知道了劳动的艰辛/和资本主义社会面对面/你的眼睛看得很远很远”;比如“走进周恩来浓眉大眼下的/狭窄狭窄的房间/你的耳光与《赤光》编辑部一碰/就碰出了革命的火花”,又比如“你携带着火种/使大地燃烧/使江河奔腾/使枯木开花/你高举解放思想的熊熊大火/你高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熊熊大火”等等。可以说,激情和形象,正是黎正明这部长诗得以腾飞的两翼。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到这样一个观点,长诗写作对于一个诗人来讲,是这个诗人的文化储备、思想修养以及诗性、智性的一次检阅和考察。写长诗是遮不住自己的丑的,一部长诗可能把你写作的缺陷暴露无遗。所以写长诗更需要严谨和精纯。从这个角度来看,《永远的邓小平》作为长诗的结构显得单一了,没有摆脱传统长诗的基本构架,可以尝试更为复杂的结构使其伟人邓小平的艺术塑造更为丰满、更富于层次。同时,由于篇幅的巨大,没有更好地打磨和锤炼诗歌的语言,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好的句子,但整体诗歌语言的艺术张力仍觉得有待精雕细刻。当然,这些都不影响这部长诗的难得。因为《永远的邓小平》,我们至少获得这样一个信息:政治抒情诗与真正的艺术创作虽然还有一定距离,但不是不可以缩短这个距离、甚至达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当然,这还需要诗人去不断探索和创新。(梁平,当代著名诗人、国家一级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第一章少年壮志搏激流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姚坪里(协兴乡牌坊村)。童年时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五岁开始读书,七岁转入新式小学堂。高小毕业后,考入中学堂。1919年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0年毕业赴法国勤工俭学。留法期间,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下半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1926年初离法去苏联莫斯科,先后在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底动身回国。一.家在广安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年的清晨

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升起的时候

在四川广安的姚坪里

竹林掩映的邓家老院子

一个平凡的生命横空出世

五六岁年纪就进私塾读书

读孔子读孟子读大江东去

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您勤奋又刻苦地翻着课本

从北山到广安

直翻到广安中学堂

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少年的您爱劳动

帮穷人家的孩子放牛割草

帮母亲采桑喂蚕

直到夜深人静了

才搂着天真的梦睡去

有时在离家不远的石坝里

嬉闹着活泼顽皮的您

大人说爬了那里的石乌龟

肚子要痛家里还要招灾

胆识过人的您不信邪

把石乌龟的脑壳当马骑

威风凛凛俨然一个

小英雄

出生名门大户

但无少爷派头

在野花盛开着欢乐的小河边

捉鱼虾打水仗

您和邻家孩子象兄弟姐妹

有个同学因妹妹无钱医病

躲在路边哭泣

您偷了家里五个银元

但悄悄塞给那位同学的关爱

却被父亲长长的竹竿

打得眼泪汪汪

您没有大声哭泣

知道实情的父亲把您搂进怀里

抚摸着您小小的年龄

愧对您不同凡响的品德“保路运动”的口号

敲打着广安那沉睡的土地“五四运动”的标语

冲击着小镇那古老的围墙

您踩着同学们的脚印

游行罢课

您睁大惊奇的问号

看动乱年代风涌的历史

面对军阀混战

您一脸茫然

想起国富民强

您的心里卷起千堆雪浪

科学救国 工业救国

您将理想折叠成一件件换洗的衣裳

装进一只大大的皮箱

含泪告别亲人和故乡

朝远方走去

朝那救国救民的方向坚定地走去

那一年您才十五岁

从此您手握着故乡的名字

走进世界惊叹的目光里二.初到法国

站在船头看马赛

法兰西就这样走进您的视野

巴黎普安特大街

拥挤着浓浓的乡音

一百多名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

怀揣着淡淡的乡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弹

引爆了欧洲新的经济危机

越洋法兰西的中国学生

面临生存困境

不是挥挥手就告别巴黎那么简单

您几乎是迫于无奈地来到

卡尔瓦多斯的巴约

在小城读法语

付费的法语好学

艰苦的日子难捱

您不得不辗转克娄梭城

做工一家钢铁厂

搬钢板推铁屑拉钢条

您瘦小的个子象一台机器

昼夜不停地运转

直到有一天忍不住工头的凌辱

您挺起中国人的胸膛

愤然离去

苦工生活虽然很短

但却终身难忘

最难忘认识了一群中共党员

认识了《华工周报》

中国许多沉重的事情

压得您十七岁的思想

迸发出悲愤的火花

此后 在饭馆当招待

在车站码头运送货物搬运行李

哪怕在建筑工地推砖搬瓦打水泥

您的心底都升腾起一团火焰

熊熊地燃烧着对生活的激情

无论在制造纸花的尚布尔郎工厂

还是在哈金森橡胶厂

您承受一个个现实的考验

破解一道道生活的难题

和法国工人交往聊天

您知道了劳动的艰辛

和资本主义面对面

您的眼睛看得很远很远

并非偶然的机会

您才走进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并非为了填饱肚子

您才做着苦工

不然您不会有了一定的积蓄

就来到塞纳河上游的夏蒂荣

在这坐小城公学高年级学习

也不会又回到蒙达尼

回到巴黎

因为塞纳河不经意就流走了

而留下您的思想在桥上

因为法兰西不经意就远去了

而留下您的抱负在中国三.永远的法兰西

在您二十岁那年的春天

走进了戈德弗鲁瓦街17号

走进周恩来浓眉大眼下的

狭窄狭窄的房间

您的目光与《赤光》编辑部一碰

就碰出了革命的火花

从此 中国旅欧支部领导的

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

有了您忙碌的身影

工工整整的刻写着

您对先进思想的认识

认认真真的印刷着

您对未来中国的幻想

越刻 您的认识越深刻

越印 您的幻想越清楚

越刻越印

您就成了“油印博士”了

越刻越印

您给同事们的印象越深刻

以至兄长般的周恩来回国工作的时候

您成了旅欧党团组织负责人

不仅仅刻印《赤光》

还把手中的笔握成一把刀

剥开“国家主义派”的画皮

还把手中的笔变成一枚炮弹

轰炸着国际帝国主义的阴谋

声援国内“五卅”运动

声讨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罪行

组织旅法华人巴黎游行

向欧洲帝国主义示威抗议

发表激昂演说等等

都有您和中共旅欧支部正义的呐喊

您不会忘记

五年法兰西怎样改变命运

我们不会忘记

五年法兰西怎样决定未来四.奔赴列宁的故乡

法国人闯进卡斯特雅大街3号的时候

一批革命书籍毅然站在旅馆里

向警察进行无声的抵抗

而您和您的同事们

身心都到了十月革命的故乡

歌声里,这就是俄罗斯 土地广漠

白雪皑皑

这就是莫斯科 古城新貌

森林环绕

这就是红场 宽阔庄严

红旗飘扬。。。。。

当您看到这一切的时候

一个全新的世界

让您振奋让您激动

心脏突然跳到中国

从东方大学到中山大学

衣食无愁

学俄语

通过不同读音不同语法

读懂了共同的真理《中国革命运动史》《通史》《社会形态发展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

以及《列宁主义》等等课程

把您年轻的血液

染得通红通红

翻开“党员批评计划案”

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

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

又红又专 中共党员的您

一张张客票

记载着六年不凡的历程

那一天您告别1926年

从银妆素裹的莫斯科

回到夜色茫茫的祖国第二章艰苦卓绝闹革命1927年3月,邓小平被派到冯玉祥国民联军总部所辖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任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员,并任该校中共党组织书记。4月以后.由于国内政局逐步恶化,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安排转赴汉口,任中共中央秘书,参加了“八七”中央紧急会议。中共中央迁沪后,任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以中央代表身份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10月底,被任命为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12月,同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1930年2月,同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1931年夏,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8月担任瑞金县委书记。1932年冬,调任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书记,后又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在中共临时中央开展的所谓反对邓 (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中,受到错误处分。不久后被分配到红军总政治部工作,任总政治部秘书长,负责主编总政机关报《红星报》。1934年l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2月,第二次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后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五.与冯玉祥的一段缘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

来自西北利亚的革命风暴吹开了

冯玉祥紧扣的衣裳

那风有点猛烈

以至吹得他思想转变方向

政治上有了自己的主张

一群共产党人和您鼎力协助

使冯玉祥誓师五原

重振旗鼓

帮助改编和整顿军队

灌输共产党人的思想“打倒北洋军阀政府

配合南方国民革命军北伐!”

反帝反封建的旗帜

高高飘扬

一边南征北战

一边培训骨干

中山军事政治学校的诞生

凝聚了您几多汗水

想当初告别苏联

您与李大钊的弟弟和冯玉祥

穿越心灵的壁垒

一起回到内蒙

啃馒头 吃咸菜

五原誓师多么豪迈

而国民党反革命政变

摧毁了同舟共济的帆船

船漏又遭连夜雨

但冯玉祥将军将您们

礼送出境

您紧急赶往武汉

(参加“八七”会议)

赶往中国政治的旋风口

无论过去多少年

历史都不会忘记

1927年8月7日这一天六.百色起义

白色恐怖的日子啊血雨腥风

风 您将中国吹向哪里

风 您将前途吹向哪里

南昌起义的枪声

划破中国乌云密布的长空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使迷茫的中国找到了风的标向

在这风起云涌之时

您奉命奔赴广西

用聪明增加了党的血液之后

用智慧赢得了桂军的支持之后

您和张云逸率部到达右江

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

梦里也渴望翻身解放

在拔哥这样的农民领袖

初建的革命根据地上

深入宣传讲解革命的道理

增强团结奋斗的革命气氛

许多人从您的语言里

感受了关怀和温暖

许多人从您的行动里

理解了武装起义

1929年的粤东会馆“中国红军第七军军部”九个大字

和金黄色的铁锤镰刀的红旗

在欢呼声中冉冉升起

这一天

百色起义开始了

人们纷纷涌上街头

看起义标语和红军布告

饱经沧桑布满皱纹的百色

这一天露出开心的微笑

这一天

依山傍水的百色山城

穿上了花花绿绿的衣裳

壮族父老乡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

汉族男女老少久久地望了一眼天

望了一眼红色的天空

壮汉各族兄弟姐妹

被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激荡着

举着大刀 长矛 锄头

敲锣打鼓

庆祝这历史性的时刻

这一天

红七军将士穿上威武的军服

军帽上闪闪的红五角星

照耀了百色之后

熊熊火光又照耀了龙州七.原来都是一家人

右江的山啊右江的水

山水多壮美

右江的人啊右江的民

人民多善良

那一年春寒料峭

在从上海回龙州的途中

来到田东一位壮族贫农家里

家徒四壁

一贫如洗

您知道大家跟着拔哥闹革命

被反动派翻箱倒柜拿光抢光

眼下这家人

仅剩下一只下蛋的大母鸡

主人想杀鸡敬客

却被您感动着谢绝

您深深知道他们的苦

您深深知道他们的难

苦难中交下这个朋友

微笑着和农民兄弟握握手

北风吹 雪花飘

夜半三更该睡觉了

主人想拆门板当床铺

您说拿张竹垫子可以了

您是怕主人挨冻受冷啊

又来到一个穷人家

摇摇欲坠的茅草屋弄乱了视线

千疮百孔的土墙刺痛了心坎

您的脚步越来越沉重

沉重的心又被一串咳嗽和呻吟

堵得十分难受

原本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家庭

男人因苦累折磨而死

儿女七个死的死

卖的卖

过日子靠一把粗糠一把野菜

您突然背转身去擦拭眼角的泪花

拿出两百个铜钱送给大娘

吩咐连长带战士修好了茅房

……

右江的山山水水都有您的脚印

右江的村村寨寨都有您的关怀

每当人们望看怨远去的背影

身后都会传来那首大家爱唱的歌:“谁是革命主力军,

我们工农兵。

工农和士兵,

原来都是一家人。

......”八.会师红一方面军

漫漫长路 千里转战

经历多少险阻艰难

漫漫征途 万里爬涉

子弹穿越桂湘粤三省边

与错误路线较量

与敌人士匪激战 然后

您和部队到达粤北梅花村

打土豪 分田地

开辟小江北革命根据地

如火如荼的时候

敌人趁机攻击

您果断指挥部队撤出战斗

决定会师红一方面军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杨溪渡口的两只小木船

在枪林弹雨中渡来渡去

一群勇往直前的红军

度过了一道道难关

江西崇义的杰坝乡场上

在崇南游击大队的配合下

您率部攻占了县城

当红旗飘扬

又遇敌人袭击的枪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就这样

您要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

离开了您亲手创建的红七军

您的部队终于到达中央根据地

会师井冈山

就这样

一群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

把一部《中国革命运动史》的前半部

染得鲜红九.县委书记

1

三十年代的瑞金天空惨淡

许多革命者含冤倒下

倒在“左”的肃反扩大化的风口上

倒在错误的枪口下

幸好中共特派员的您来到瑞金

一颗红心

主持正义

九月的绵江中学群情激昂

公审并枪决屠杀同胞的人

选举并建立苏维埃新政权

平反并昭血蒙冤干部群众

壮大并培训革命队伍

赤日炎炎的瑞金啊

一片热火朝天

正在这时

传来了毛泽东到来的消息

小村庄阳光灿烂

几双大手紧紧相握

紧紧相握的大手久别重逢

久别重逢的大手紧紧抓住

中国重大的历史机遇

无论时光如何流逝

记忆的灯塔将永远照耀这一天

1931年11月7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在瑞金叶坪村诞生了

那一年您刚好二十七

二十七的您当了首都的县委书记

二十七的您啊信心百倍

二十七的您啊肩负着革命的重任

2

第二年春暖花开 您

走马中央苏区南大门的边陲三县

上任中共会昌县委书记

您奔忙在新区的每一天

歼灭国民党散兵游勇和匪兵

清剿“靖卫团”残余

狠抓地方武装建设

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手抓革命

一手抓生产

春耕时节 组织

生产突击队 开荒队 妇女劳动委员会

男女老少齐动手

播种希望

播种梦想

那年收割了一个金黄色的秋天

您知道工业是革命的命脉

烟纸农具樟脑蔗糖石灰这些手工业

在会昌三县遍地开花

制药制布制盐

制枪制炮……

年轻有为的您打开新局面

边区三县迎来了新的春天十.一落一起

又一年莺飞草长的春天

您依依不舍地作别边陲三县

作别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作别苏区红彤彤的天“寻乌事件”的寻火线

莫名其妙地烧到您的身上

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位子还没坐稳

一顶“罗明路线”的帽子

就把您们四人压翻在地

您昂起凛然正气

坚决不向左倾错误的判断

低头

瑞金响荡着“左”的口号

淹没了毛泽东的声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