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民国趣读·老城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0:44:49

点击下载

作者:《老城记》编辑组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西安(民国趣读·老城记)

老西安(民国趣读·老城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老西安(民国趣读·老城记)作者:《老城记》编辑组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ISBN:9787520501637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老一西辑安旧皇城·大街小巷都有故事张恨水:慈恩寺内的大雁塔

在科举时代,恭祝人家雁塔题名,那是一句很吉祥的话。这雁塔在慈恩寺内,寺在曲江池西北角,到城五六里路。这寺和别的寺宇不同的,就是在正殿之前,列着一层层的石碑,不下百十来幢。唐朝神龙年后,选取的进士,都在这题上人的芳名。而雁塔也就因为这样流传士人之口,直到于今,塔在殿后高高的土基上,塔门有唐朝褚遂良的圣教序碑,并没有残破,也是为赏鉴碑帖的人所宝贵的之一。1907年的大雁塔大雁塔唐代石碑

这个塔和开封的琉璃塔,恰好相处在反面。那琉璃塔是实心的,只在塔心划开一条缝,转了上去,所以塔里没有一寸木料。这雁塔却是空心的,倚靠了塔墙,四周架了栏杆板梯,临空上去。所以有三四个游人扶梯登塔的话,只听到噔噔的一片踏木桥声,而且在上层的人,可以看到下层的人,便是其他的塔,也很少这种构造的哩。这个庙,在隋朝叫无漏寺,唐高宗为文德皇后改造过,改名叫慈恩寺,直到于今。《西京胜迹》翁维谦、刘遵祖:西安钟楼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会与分界处。是单座独立的古代建筑,与西边相隔250米的鼓楼遥相呼应。1956年8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基座呈正方形,青砖砌成,各边为35.5米、高8.6米,四面有高宽6米的券洞,北边有双梯可以登楼,占地面积约1260.25平方米。1914年的西安钟楼

钟楼为木构楼体,分为两层,四角攒尖、复屋重檐。绿色琉璃瓦、朱红柱子、贴金宝顶,层次分明,各檐和平座都施以斗拱,支承屋檐与柱子的剪力及承托挑檐桁。面宽、纵深均为三间,连明廊五间。外部彩绘是清式最高级沥粉金龙和玺建筑彩画,是封建帝王宫殿装饰。下层内檐是雅墨旋子建筑彩绘、藻井180余种,不同内容的民间花卉。西边墙上有三个重修钟楼的碑记,阐述楼的历史沿革和维修内容。东南角有木楼梯盘旋而上,上层内部有四个整根通高的龙门柱,支撑几个四边形构成骨架,承托屋面,形成木构架的整体,工料特殊精美。内设青绿基调的旋子彩画,给人以安详的感觉。

钟楼分上下两层,四面各有雕刻格扇八幅,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西安名胜古迹——钟鼓楼》翁维谦、刘遵祖:西安鼓楼

鼓楼位于西大街鼓楼什字北75米处,横跨于北院门街的南段。这座独立的古代建筑与东面的钟楼对望,1956年8月与钟楼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上置一大鼓。从前,每日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钟声朝夕呼应,谓之“晨钟暮鼓”;同时也用于报警,在治安防御方面,起着配合钟楼与四门联络指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起着美化城市壮丽古城的作用。现有大鼓置于楼的北面。1907年的西安鼓楼

鼓楼基座呈长方形,为石条和青砖砌成,东西长52米,南北宽37米,高8米,占地1924平方米。中间辟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洞,行人车辆从中通行。民国时期的西安碑林大门收藏于西安碑林的《颜氏家庙碑》

宏伟的鼓楼,有朱红的柱子,楼檐和平座都使用斗拱结构。共四层不同形式的斗拱支承楼檐与柱子的剪力。内部是9架梁,由12根17米高、直径75厘米的内柱支撑屋面,其他梁、枋、檩也都是按明朝比例标准严格制作的。不论油漆彩绘、大小构件,都清楚地显示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精美。《西安名胜古迹——钟鼓楼》张恨水:“四大碑林”之首——西安碑林

这是西安最著名的一处名胜,在城东南,雇人力车,告诉车夫到碑林,就可以拉到,因为就是人力车夫,也知道这处名胜的。这林在旧府学里,现在归图书馆专员管理。进门在苍台满径的小巷子里过去,正北有个小殿,供有孔子的塑像,朝南有三进旧的屋宇,一齐拆通,一列一列地立着石碑。这里面共分着十区,第一区的唐隶,第二区的颜字家庙碑、圣教序、多宝塔,第三区的十三经全文,第六区的景教流行碑(大唐建中二年刻石),这都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国宝,在别的所在,是看不到的。这里的碑,共是400多种,合2400多块。洛阳周公庙的石碑,唐碑本也不少,但这里的都出于名手,那是洛阳所不及的。文庙在碑林隔壁,顺便可去看看,里面有古柏几十棵,是西安第一个终年常绿的所在。《西京胜迹》赵明: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

小雁塔历来是瞻仰的胜迹,它以挺拔、劲秀、玲珑而闻名中外。登塔远眺,古城新貌,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这口铁质古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高13.15米,口沿直径2.5米,重800公斤,造型庄严,工艺精湛,文字花纹皆波捺分明。悬挂这口钟的楼内构造也较奇特,钟的中心地面有一米多深的坑道,形状如井,正对上悬钟口,钟声从此口入地,过去寺僧按时撞钟,钟声随地远播,音质清越,十余里外皆清晰可闻,人称奇迹。民国时期的小雁塔

吉祥鼓,是寺院重要法器之一。鼓声自古被喻为雷鸣之声,具有震杀邪恶,驱逐妖魔之功效。吉祥鼓与雁塔晨钟相对。游人可亲手击鼓,表示吉祥、平安、万事如意,同时也增加游人的乐趣。寺院内还存有许多唐、宋以来珍贵线刻、石刻、石碑以及古槐等,寺院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四季有花,满院碧绿,空气清新,洁净如洗,鸟语花香,景物宜人。《小雁塔旧貌变新颜》王济远:安的公园,以莲湖为最胜

长安的公园,以莲湖为最胜,其他有建国公园、革命公园、森林公园、郑氏公园等,其树木皆不及莲湖。止欺在下城坡时同我这样说,我也想看看长安的公园,所以从止欺议,登车到莲湖公园去饮茶解渴。

莲湖公园的大门,像公署一样,两旁置民众阅览的报纸贴在牌上。秋天的林木,带着暗绿和金黄,园地甚广,高低曲折向里面走去,那所谓莲湖,只剩底下的塘泥与败草,一些清水都没有,显出久旱的陕城,莲湖也涸了。所以我们在街上,看见人家用的洗脸水一盆须互相使用后,颜色发了黑,然后再泼在路中洒灰。

公园中似乎比马路上的感觉好些,我们在凉棚下坐定,叫了两杯茶,看看来往的游人,止欺很得意说,这里有诗意,要我速写,我实在没有感到兴味,而精神已告疲乏,静坐一下,脑际充满碑林、孔庙、卧龙寺、下马陵这几处的回忆,又想到西安城中为他处所不及者,唯古代文化之遗物,省立图书馆藏古代遗物甚丰,不如趁此晚昼,前往观光。《长安一日游》民国时期莲湖公园中的岳塔张恨水:第一图书馆,值得一游

到西安来游历的人,省立图书馆,那是值得一游的。馆在南苑门,交通很便利,里面分着古物书籍两大部分。我所看到的,有以下几样东西,值得向读者介绍的:(一)八骏图。这是唐代的石刻,乃是在大石块上浮雕起来的,一种古朴的意味,和近代的石刻异趣。其中两块,被人盗卖到国外去了,现在只剩六块,嵌在东廊墙上。(二)宋版藏经全部,及明版藏经。这种书,国内别处,虽然也有,可是不及这里的多,满满的陈设了三间大屋子,传说,有一万一千多卷。馆里对于这书,管理得很严密,非有特别介绍,不许参观。(三)唐钟,是唐睿宗用铜铸的,高一丈多,书画都完全不缺。现在东廊外,用一个特别的亭子罩着。(四)北魏造像。在西廊。另有其他许多唐宋石刻配衬着。(五)出土古物,也在西边屋子陈列着。虽然不多,各代的都有。周鼎尤其是宝贵。(六)汉宫春晓图。这幅图,藏在图书馆楼上,要特别介绍,方能由馆中负责的人,取下来看,画长二丈一二尺,阔一丈二尺余,上面所绘楼阁山水人物,非常细致。作书者为袁某,已不能记起什么名字了。据图书馆人说,这是明画。《西京胜迹》杨作舟:历史悠久的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隋开皇三年(583),印度僧人那连提耶舍、舍那崛多、达摩笈多先后来华,文帝为设译经馆,请住于内,译经传教,世称“开皇三大士”。中国僧人彦琮曾奉诏入寺参与译事。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复于该寺设立译场,有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来长安,进入译场翻译密部要典,传法灌顶,盛弘密教,世称“开元三大士”。中国沙门一行曾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日经》,并撰有《大日经疏》20卷。不空所译密典110部,集密部之大全。这是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一大支派——密宗,亦称真言宗。从此,大兴善寺就成为密教的发祥地——祖庭。大雄宝殿原悬有开宗明义的“密藏宗风”巨匾,是长安四大译场之一,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基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民国十三年,康有为因公来陕,去大兴善寺观瞻,看到寺院一片冷落景象,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之至,留诗一首,“晋隋旧刹畅宗风,翻译经文殿阁雄。惆怅千房今已毁,斜阳读偈证真空”(有石刻存寺)。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四年,朱子桥居士莅陕赈灾,往大兴善寺去瞻礼佛陀,深感寺宇之荒残,遂发心施资重修,大部殿堂庄严一新。该寺当时无正式住持。函电邀请持松法师就任住持,适汉口大水,交通阻隔,终未果行。民国二十六年有心道法师来寺住持,曾增修天王殿和山门楼,并创办《西北佛教周报》。二十八年至三十年传授三坛大戒两次。寺院住僧达十余人,有了佛事活动。心道法师离寺返南方后,定悟法师接任住持,民国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寺内创办巴利文三藏学院,毕业学僧一期16人。

今日的大兴善寺,其布局风格大致沿袭明清的建置。1956年人民政府曾拨款修葺一次,并建设园林,寺内遍植花木。寺院建筑有山门一座,上有楼阁,内供韦驮、伽蓝二菩萨像,门前有石狮子一对。迎面即天王殿三间,内供弥勒和四大天王像。钟鼓二楼东西相望,往后大雄宝殿五间,内供释迦、药师、弥陀三佛像,两侧依墙为十八罗汉像,门额有赵朴初书“大雄宝殿”牌匾一面。殿后院落宽阔,东西各有配殿五间,东为展览室,西作法物流通处。正中有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为缅怀祖庭,捐赠青铜地藏菩萨立像一尊。其后即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高出地面一米多,略呈方形,现植牡丹园,花木扶疏,景色宜人。再向后登上高台即观音殿五间,供香樟木雕刻千手千眼观音像。穿过此殿,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即“花雨轩”,现作客堂,西即“众香寮”,现作会议室。紧接着东有玉佛殿五间,西有卧佛(玉)殿五间。再上台阶,东有接待室三间,西有客房三间,正中即大法堂七间,内供毗卢佛像。设东西方丈室,两侧各有耳房五间,均作僧寮,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大院落。庭院为古柏、紫藤所笼罩,浓荫葱郁,遮天蔽日,不论香客游人,到此真有出尘之感。《大兴善寺》王济远:游卧龙寺

西安的卧龙寺,有宋刻大藏经全部,在十余年前,康南海游陕,想把藏经取去。所以我到寺前,那卧龙寺的匾额,是南海手笔。寺门不大而常关,我们由边门入寺,肃静无声,至大殿,殿门亦紧闭,而旁悬“请勿闯寮”牌,我很失望。止欺虽然认识寺内住持,此时格于不可闯寮也一筹莫展。适有一客师出,询以住持在否,答在后进,投以名刺,客师导我们先入礼堂,堂上遍悬朱子桥、戴季陶、张浦泉的对联,及弘一法师的字轴。待未久,住持出迎,延入后殿,殿有左右房,先入右房品茗清谈,我为住持画像,住持健谈,称林(森)主席及戴(季陶)院长来西安,必卧于此,房中以芦席铺地,异常静穆。住持知我画名,引我入左房,观其所藏宋画,绢本无款,其实是明画,因关中久旱,绢底微现裂痕,我劝其卷藏,住持复出藏佛多尊,皆珍品,为南方所不易见。

前殿藏吴道子画观音像石刻,初以像名观音寺,后因宋代有高僧维果,长卧寺中,故改名卧龙寺。明代正德年间,曾加修葺,全寺古雅,为西安驰名禅林。卧龙寺牌坊

我出寺登车,感到儒教之博大,释教之庄严,而吴道子、王维之画笔,与儒释二教并传万世而不朽!是艺术之尊严,还须艺人自身的创造。艺术无创造,即无生命,艺术无生命,又何能与儒释二教并传?《西安一日游》张恨水:参观开元寺

这寺在东大街路南,大门对着街上,门里是片广场,广场正面是庙,两旁是环形式的人家门户,猛然一看,不过一般中产以下的住户而已,可是里面藏了不少的奥妙。在那大门上,有块开元寺的石额,下面有块木板横额,正正端端,写了古物商场四字。按理说起来,这开元寺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建筑品,历代都增修过,说这里是古物商场,当然可以邀初次西来的人相信。但是看官到西安,千万别见人就问开元寺在哪里,或者说我要进开元寺去,因为那两旁人家不是古物,乃是东方来的娼妓,稍微有身份的人,是不敢踏进这古物商场一步的。但是我因为听说这里面有塑像,有壁画,也许可以发现一点什么,就择了一个正午12时,邀了一位教育所的凌秘书作陪,毅然决然的进去参观了。经过那广场,便是正殿,似乎这广场,原先都是殿宇,现在的正殿,已经是后殿了。正殿并不伟大,在佛龛四周,有十八尊罗汉塑像。其中有几尊,姿态很好,和北平西山碧云寺的塑像不相上下,我断定不是清朝的东西。不是元塑,也是明塑。有几尊由后人涂饰过,原来的面目尽失,大为可惜。然而就是我所认为姿态很好的,西安也很少人注意,始终是会湮没的。开元寺旧影

因为塑像这种艺术,清朝300年来,是绝对不考究,所以没有好塑匠。我们把江南一带新庙宇的塑像,和北方古庙宇的塑像一比较,那就可以看出来。清塑是粗俗臃肿,乱涂颜色,清以上的塑像,大概都刻画精细,饶有画意。开元寺那几尊罗汉像,绝无粗俗臃肿之弊,眉目也很有神气,所以我认为很好。在这正殿上,有座佛阁,四面是窄小的游廊,很有点明代建筑意味。阁里很黑暗,有三四尊像,是近代塑出来的,无足取。《西京胜迹》可从:百塔寺内的千年银杏

百塔寺,我以前曾数次游访过。这些年来,百塔寺比起其他寺院日新月异的增建和修葺来说,变化可谓太小了。不大的院子坐东向西,三间不够间口的僧房,小小的院子正中有三间与民房无异的大殿,大殿东侧那排僧房之间有个夹道,夹道北边有孔小门可入东北侧小院,小院内两间小瓦房是僧舍与灶房。在西边那巨大的古银杏树的映衬下,树下小房愈显小巧,小巧的房舍衬托出那参天古银杏的高大,寺院自然无意,但客观上倒是确实反映出它的特色来。百塔寺内的千年银杏树

百塔寺,位于王庄乡天子峪口,古时此谷称搬梓谷,入谷近10里,谷内有至相寺(亦称国清寺)。隋时,百塔寺为至相道场。由此而论,百塔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

百塔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知名度颇高,隋唐时此地是三阶教信行和尚的塔院,所以是三阶教的祖庭之地。此寺创建于何年,今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此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一种认为应是唐大历六年(771)创建。唐大历六年(771),该寺改名百塔寺,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为兴教院。由此可知,百塔寺为终南山创建最早的佛寺之一。

世事沧桑,昔日之百塔寺,已夷为平地,塔群寺院,荡然无存。堪称奇迹的倒是当年寺院的一棵银杏,历经兵荒马乱,狂风暴雨,雷电冰雹,旱涝灾害,年代愈久远,倒是愈显茂盛、健旺。数十里高处亦可望见,树形酷似绿色华盖,走近仰视,只觉树长人缩,树冠其大不下100步,根深叶茂,竟无一股枯死枝丫,树身如通天巨柱,耸入云端。据实测,此树高20多米,10余人勾起手方能绕树一周。据村人谈,由于此树根深莫测,天旱雨涝都无碍于它。民国十八年(1929),天大旱,周围井泉尽干,树皮被剥食尽枯,唯有此树,却树叶翠绿如碧玉,微风吹过,玉露如雨滴洒淋而下,堪称奇迹。《三阶教祖庭——百塔寺》樊耀亭: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位于西安西南约30公里的草堂寺,坐落在户县县城东南约20公里的草滩营。南有圭峰耸入云表,东临沣水宛如玉带,观音、圭峰、紫阁等翠峰秀岭罗列于前;东南高冠瀑布溅玉激雪,此真乃“终南秀峰几千重,门外水声朝暮时”。晨昏之际,草堂一带如纱烟雾摇曳飘散,其景有如梦幻仙境,此景就是被称为古长安八景的“草堂烟雾”。

据有关史料载,今草堂寺是后秦时逍遥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晋隆安五年(401),后秦姚兴迎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翻译佛经。据传逍遥园规模宏大,然至唐时已400多年,时李世民吟诗尚称“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已不甚了然,千年后的人对逍遥园规模自然更渺茫了。据说鸠摩罗什翻译佛经后不久就有了大寺。《历代三宝记》第八卷云:“世称大寺,非是本名,中构一堂,权以草苫,即于其内,翻译佛经。”故名草堂。鸠摩罗什在这里译出《百论》《中论》《十二门论》等佛教著作,为三论宗奠定了基础,故草堂寺被尊为“三论宗祖庭”。草堂寺烟雾井

昔日的草堂寺规模是恢宏的。尽管关于寺院规模、殿宇建筑今不甚了然,但关于面积与植被却能从许多史料、古诗中找寻出来。宋代程明道《游南山诗序》注释曰:“寺在竹林之心,其竹盖将十顷。”而他写的诗句其中描述草堂寺竹林的就有“四面簧笆一径通”之句;宋代唐进也有“十顷筠篁环殿阁”之句。昔日草堂寺那声似急雨,波若绿涛的十顷竹林,该是多么让人神往啊!明以后由于战乱,寺院面积逐年缩小,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虽有修复,但较前不能相比。清同治年间(1863)寺毁于兵火。光绪七年(1881)经洪水袭击,从此一蹶不振了。到了民国,寺院住持虽不断更换,但仍未有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夕,今为香积寺住持的续洞方丈曾住持草堂寺,那时草堂寺尚有土地100多亩,竹林也不少,寺院经常出售竹眉于长安细柳蒲阳一带,续洞方丈就亲自向蒲阳送过竹眉。《三论宗祖庭——草堂寺》马良骥、马健君:西安清真大寺

西安清真大寺,地处鼓楼西北隅化觉巷内,故称为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历史上寺院也曾有过“无相寺”“清修寺”“礼拜寺”“化觉寺”“东大寺”等叫法。清真大寺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伟、格制奇特,可与中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寺院广州怀圣寺、泉州麒麟寺、杭州凤凰寺齐名。唯其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结合伊斯兰教建筑特点而形成的伊斯兰教寺院,因此又有别于其他寺院。

清真大寺总体平面呈狭长形,东西走向,长宽比例为5∶1,北边围墙几乎是化觉巷整条巷子的长度。寺院占地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全寺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占寺院总面积的1/3。殿宇厅厢共计120余间(不包括亭子、牌楼等建筑),绝大部分系木结构,其他为砖石结构建筑。鸟瞰寺院全景,整体布局由五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即一个院落。五进院落或筑楼或置墙相隔,前后贯通。离散的单项建筑楼、亭、台、殿错落其中,疏密得宜,遥相呼应。寺院不设正门,南北两旁设门,这叫“礼门仪路”,是中国宫殿建筑的一个特点。正门的位置上是一座砖雕华饰大照壁,高大雄伟。寺院文物保护标志碑竖立其下。《西安清真大寺》清真大寺前院清真大寺主院张恨水:新城与小碑林1907年的西安府藩台衙门

在西安的人,听到新城大楼这个名词,就会感到一种兴奋。便是国内报纸,每记着要人驾临西安的时候,也会连带的记上新城大楼四个字。原来这是绥靖公署宴会的场合,要人来了,总是住在这里的。既是官衙,怎么又算西京胜迹之一哩?因为这里是明朝的秦王府,四周筑有土城,土城里很大一片旷地,是前清驻防旗人的教场,旗人也就驻防在东北角上。辛亥军事城里一场大火,烧个干净。民国十年,冯玉祥手里,把这里重新建造了,叫作新城。到宋哲元做陕西主席的时候,更盖了一幢中西合参的大厅,因为下面有窑洞,所以叫大楼。合并两个名词,就叫新城大楼。大楼后面有个敞厅,里面立有大小石碑二三十块。其中颜真卿自撰自书的勤礼碑,最为名贵。这块碑,宋时,很多人模仿,元明就失传。民国十一年,在西安旧藩台衙门里挖出,虽然中断,全文不缺,据人推测,已埋在土中一千年了。小碑林里有了这块碑,所以这个地方,也成为胜迹之一。只是这在绥靖公署里面,地方太重要了,游人是闻名而已。《西京胜迹》毋东汉:马厂明清民俗博物馆

马厂民俗馆原为马厂地主郭守约家的住宅,位于王曲镇马厂堡子村。原址为十二院具有关中特色的民居院落,现在仅存四院,是关中明末清初的典型代表性民居。每个院落都具有四合院特点,即上房对门房或门楼,两侧为厢房。厢房一般为宿舍。房内有衣柜、穿衣镜、梳妆台、洗脸盆架、衣架等。窗内是烧火炕,炕洞门开在房外窗下,从窗外炕洞煨柴烧炕,屋内无烟灰无柴枝。院内雕梁画栋,庄严肃穆。“下了王曲坡,稻地都姓郭。”这是对郭家经济来源的写照。1958年,将郭守约家宅院辟为地主庄园展览馆,陈列郭家以前使用过的大秤、小斗及家具什物等。现在,这里的马厂民俗馆,其明末清初民居建筑风格,很能吸引旅客、游人的眼球,成为王曲一个旅游景点。它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灵毓秀的王曲古镇》黄典文:古城西安的城门

古城西安的东、西、南、北的四大城门,是随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东曰长乐门,西曰安定门,南曰永宁门,北曰安远门。四门都筑有瓮城,城门和瓮城门都是拱券式。东、西门瓮城有三个瓮门,南门瓮北城门旧影1936年的安定门1916年的南城门

城开了两个偏瓮门,北门瓮城只开一个瓮门,与北门直通。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城市文明建设的需要,原来四个城门和瓮城门都已封闭,从正门两旁开拓了新的城门,东、西、南均有六个门洞,三进三出,唯北门是四个门洞,两进两出。

抗日战争前后和西安解放以后,相继新辟了14个城门,如西有玉祥门,在莲湖路西口,原有一个门洞,现为豁口;北有尚武门,也叫小北门,在西北三路北端豁口;尚德门,在尚德路北口,三个门洞。解放门,即火车站豁口,原叫尚仁门,后叫中正门。尚俭门,开在尚俭路北端豁口。尚勤门,在尚勤路北端豁口;东有望春门,即东五路东端豁口,现改名为朝阳门,目前正在施工建筑五个门洞,中间为快车道,两边四个门洞为慢车道和人行道,两进两出。中山门,即小东门,在东新街东口,两个门洞一进一出;南有建国门,即建国路南口,三个门洞,是原来的小差市街南口。和平门,在和平路南端,是原来大差市街南口,四个门洞。文昌门,在柏树林街南口,四个门洞,两进两出。朱雀门,在大保吉巷南口,四个门洞,两进两出。勿幕门,后称小南门,在南四府街南口,只有一个门洞。含光门,在南北甜水井街南口,两个门洞。以上共计18个城门(其中5个豁口,50个门洞),莲湖区从古城南面的勿幕门经西面至北门,共计有六个城门,其中有两个豁口,13个门洞。《古城西安城门知多少》郭敬仪:东关正街,商号繁多

紧接着吊桥坊,就是东关正街(即东、中、西街),两边尽是商号,一般都是平房,最多是一层楼房,或修间门楼,那就比较阔气了。街面都是横铺石条,1927年冯玉祥部驻陕时,改铺人字形。商号有杂货业,如和盛太、德茂泉、德庆源、德庆恒、茂盛福、茂盛顺、同庆祥、德盛成、四盛成、德盛和等,他们多是三间门面,零售带批发。各外县乡镇客商,都来采购趸批,什么红白糖、卷烟、生记烟、茶叶、纸张、海菜、调料等,门口零售,后边批发,前后都忙,一家有一二十人,或二三十人不等,生意都在数十年,甚至还有百年的历史。京货也是一样,先后有同心泰、瑞生福、火神楼布铺、茂春荣、义信成、端诚元、永新福,也是零整批发,什么湖北土布、万年青官布、染色布、阴丹士林布、库缎、羽缎、花丝葛、湖绉、纺绸、世乐鸟洋布、花鸟布、五色丝线、袜子针线,各种染色颜料等,唯茂春荣、义信成,资金雄厚,生意较大。食品店先后有吉庆鸿、永泰福、敬仪福素点心店、丛芸斋、敬心诚、德信和,都是自带作坊,分什么南式点心、半料点心、本地点心、水晶饼,都是白皮点心。有提糖月饼、鸡蛋糕、绿豆糕、芙蓉糕、麻片、寸金、各种南糖,代卖瓶酒、果露罐头等,唯协盛斋的绿豆糕以油、软、香、甜而出名。药铺有际盛隆、全盛裕、恒胜生、广育堂、通盛和成药铺,王正通的人参砂锅丸,凭一味药,远近驰名。际盛隆、全盛裕,确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我的友人王希文,看到乾隆时的一块石碑,上有际盛隆、全盛裕捐款的名字,闻老人云:满人问病人,先问吃谁家药,总是推荐际盛隆、全盛裕的药。这两家在满人中,颇负盛名的。恒胜生的凉眼药,后来通盛和的三光眼药,都是驰名的。西药只有一家,锡九药房经理张锡九也能看病,医术很高,故生意相当发达。还有张淑琰者,河南人,于围城后在东关鸡市拐附近以卖膏药开了一间小铺,但识字不多,人是能说能干,至今还在中街开了一间诊疗所。切药房子西板巷有德和生,中街有瑞盛祥,东板巷有通盛和,他们由药材行买回各种药材,又加工切成片、段,或用碾槽碾成粉面,以备外县乡镇小药铺采购。

还有门口外挂上许多猪尿脬,作为幌子,这一望而知是酒店,酒店有德信酒店、源盛酒店、复信酒店、同盛酒店、大兴酒店等,他们一般都是零售带批发,还有专门跑街的店员,联络顾客。如代卖盐碱生意的,门口摆一个木箱,用白纸糊上,上边写着“运来东晋一块玉,换去西秦万两金”等字样。旧社会的酒店生意一般都是高朋满座,喝五喊六的猜拳,门口都摆有猪头肉、腊汁肉、五香豆腐干,复信酒店门口有兔肉铺,复信酒店经理说他有百年的陈酒,可见营业历史之悠久也。他们由凤翔陈村把酒运回,用大酒海(用竹子或荆条编制内用麻纸猪血糊成)盛装。东关东街(正街东头)有太和楼,西街(正街西头)有永兴馆,这两家是唯一的大饭店,凡商号请客,群众婚嫁,大多在这两家包席。他们都有拿手的好菜,像太和楼的干煸鳝鱼、葫芦鸡、温拌腰丝;永兴馆海参烀蹄子、代皮炒肉、爆肚块等,做几十种菜,不成问题。据说永兴馆是复字号的生意,开业很早,和复信酱园、复信酒店、复兴通银号是连号。太和楼是股东生意,开业较迟,但负责人何兰亭,是自乐班会的会首,能唱晋福长的捉鹌鹑,交际好,故生意也很发达。1926年的东大街和东门

酱园有增盛酱园、复信酱园、德盛酱园、自立明酱园,都是山西帮,开业也早,每家都有晒酱的广场,自做自卖,销路很广,前后都在五六十人的大生意。还有活动金融,流通市面的银号,如永兴福银号、同心盛银号、复兴通银号、积盛德银号,分布在东西大街和东西板巷,做些存款和放款的事业。1942年前后,陕西省银行在东关筹设办事处,做些借贷、汇兑业务,负责人是王雄藩。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银行接收,负责人韩严甫,人都能干,业务相当红火。《旧社会西安东关商业掠影》郭敬仪:柿园坊和曹家集

柿园坊是接连东关正街的一条大街,连同曹家集,也有一里长,出新郭门,就是兴庆宫旧址(现为兴庆宫公园)。柿园坊由北面起,有天寿堂药铺,是王景华父亲王大夫自己开的。隔几家饭馆、草料铺,就是聚信魁过载行,生意相当大,店址也宽敞,副经理张玉山,是西安市商会的会长,也是东关商界的领导,常和张锡三、雷云亭、傅子厚等在一起,处理东关有关商界的事务,人缘好,办事和平,东关商人很遵服。聚信魁虽是过载行,也代客买卖。内住义兴泰、敬生春等字号房子,在各地坐庄采购、卷布、采茶、药材、棉花、海菜、卷烟、红糖、白糖等大宗货物,都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生意。隔壁是福中公司分销站,经销德士古煤油,地方宽敞,但来货不多,未能打开销路,不到两年就停办了。至今福中石匾还镶在门楣上,后由景龙学校借用。

往东还有福德行,也是过载行,规模很大,内住十多家字号房子,在1920年前后停业。这些字号房子迁移到大新巷聚义隆内和本街聚信魁内,有的还迁到对门同裕茶店内,这是李绍先开办的茶店,也是大生意。还有杨森林的父亲开过驼店,常海亭开过三友茶店,孟大夫坐堂的药铺,孟大夫在东关行医2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还在,故药铺生意相当发达。

曹家集是走蓝田、商州的起点站,凡马车驮骡,均在此处休息吃饭喂牲口,故开有车店、骡店、饭铺、馍铺、钉掌炉子,有醋房、油房、染房等,永宁庄、小庄是清同治年间并入东关的。小庄住有吕丕成者,以卖除臭虫药而发财;杨生林以养金鱼为专业;有彰德人侯师叔侄,在新郭门连小庄开了两座花园,一年四季花不断,有迎春、伴春、碧桃、月季、海棠、山茶、扶桑、茉莉、铁杆海棠、玫瑰、牡丹、芍药、荷花、石榴、菊花、蜡梅、橘子、佛手、玉兰等,确是务花的能手。还有赵家花园,务花也不少,特别是洋麻什,也叫太阳花,每到开花季节,折上几枝花头,各色都有,插在小盆内,担上二十多盆,每盆二角,卖得可快,赚四五元,先在茶馆泡茶早饮,回头吃碗牛肉泡,倒也舒服自在。

曹家集原有马王庙,是东关骡店的会馆,是刘祥经管的,后来骡马店生意相继歇业,这个庙由龙渠堡张述祖办过一度启英小学,后因经费无有来源,1921年就停办了。曹家集后街,有卜家香房,对门有康家坟园,里边花、草、竹、木别有趣味,龙渠堡有民立中学,是张益谦的公馆改办的,现在的市二中地址。《旧社会西安东关商业掠影》黄云兴:从玄风桥到建国路

建国路位于碑林区东大街东段路南,是直通城外环城路的一条街道。在20世纪30年代时叫玄风桥,中段路东金家巷五号是张学良将军的公馆。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押在新城,后为了安全,转移到张公馆。和平谈判时,三方面的要人都聚集在这里,解放后为纪念这一时代义举,将张公馆建为纪念馆,供中外人士参观。

玄风桥金家巷五号,原为毛雨岑开设的和合面粉公司。1935年9月13日张学良被任命为“剿总”副司令,这里就成为张将军的公馆,大门开在巷内,附近有国民党军长高桂滋公馆,新式建筑院内有花园、鱼池。由新城转移到金家巷的蒋介石就住在这里。

建国路在20世纪30年代时,仍叫玄风桥,40年代初西安市改为省辖市时改名为建国路。在抗日战争前,玄风桥以南是一片荒地,到处坑坑洼洼,还有很多大坑,除过一些穷人在此搭棚挖窑度日外,很少有人在此建房。后来冯钦哉和一些人在这里创办了通济公司,在现在的信义巷附近盖了许多房子,开辟巷道,东边巷道叫仁寿里,西边巷道叫丰埠里,当时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官员如王友直、陈固亭、冯大轰、王子伟都住在这里。抗战期间,汤恩伯还在建国路设驻陕办事处,来西安时就住在这里,他的部属家眷也都住在建国路附近。在开发建国路南段的同时,雍行(由天津搬迁到甘肃天水的中国银行分行)在建国路南端接近南城墙坑洼地方盖了大片住房和高级楼房,把这里叫作“雍村”,于1942年完成。《建国路今昔》李丕奇:繁华的南院门

七七事变前的南院门一带,包括与之相连的街巷,仍然是西安繁华地区,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20多个机关以及许多大商号。最突出的还要数一些经营较长的私人商号。如三友实业社、老凤祥、老宝庆金店、老九章绸缎庄、第一市场绸布业和百货店;食品业有稻香村、天香村、南华公司、上海酱园;鞋帽业有新履制革厂、鸿安祥、健本长鞋店、象记帽庄等;照相业有大芳、罗庆云、庐真照相馆;服务业有益容、美容理发馆,太液池浴室;还有华美、世界、五洲等西药房,藻露堂、达仁堂、敬元堂等中药店;有亨得利、亨达利、德华斋等钟表眼镜行、慎昌钟表唱机店。饮食行有樊记腊汁肉、王记粉汤羊血、徐记黄桂稠酒、韩家汤圆、春发生葫芦头、五味居削面等传统小吃。书店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酉山书局;电影戏剧业有阿房宫、民光电影院、正俗社、小世界。金融业有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分行以及多家私营银号、钱庄。电讯方面有陕西广播电台、邮政局等。文化部门有民众教育馆、西北文化日报社、工商秦风日报社、正报社;文具行有王同春、钰兴祥,还有古董店、古董摊。

以上所写的各类商号的经营人员绝大多数同东南沿海大城市的同行有联系,有的是分支店关系,有的是亲友关系,有的是师徒关系,双方业务经营相当活跃而紧密。那年代,南院门的确热闹非凡,从早到晚客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车马声与人群的喧嚣汇成一片;风味小吃和高级化妆品的香味到处飘散。广场里人头攒动,有的在看“十二能”杂耍,有的在挤看“西湖景”(拉洋片),特别是那些“卖吃喝”的摊子周围坐满了人。入夜,华灯通明,把摆设的商品照耀得琳琅满目;影剧院传出的乐声引人流连。虽是夜间,各大商店还拥挤着购买商品的人。每逢春节,各家商号都争相张灯结彩,爆竹烟花不断燃放。正月十五到二月二期间高跷社火群集表演,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升平景象。南院门旧影

1937年7月7日,日寇继九一八事变又加紧了侵华战争,接着是上海“八一三”事变,西安与江浙的交通阻塞,南院门及西安各处商号的货源都受到严重影响,不但商品短缺,而且物价随之上涨,再加捐税叠加。接着而来的是日机不时地轰炸,市民生活每况愈下;南院门商业区又是日机轰炸的目标,因此人们不去该地买东西或游览了。如需要在南院门买的用品,也多在敌机轰炸可能性小的晚上去买。为了躲避空袭,去南院门的人少了,连家住该地区的学生也待在学校不敢回家了。市场远非昔比,行人稀少,生意清淡萧条了。

记得当局为了增强市民防空意识,在南院门花园的南端,装置了一颗模型炸弹(约三米高,其水泥基座至今还留在原处),并在附近构筑了防空洞,每家商店门前都设置了消防水缸,门窗玻璃多贴上“米”字形纸条,以减少炸弹爆炸时玻璃碎片伤人。《抗战时期的南院门》田克恭:南关忆旧1937年的南大街

由于南山里的山货运来西安时,首先落脚在南关,因而在南关正街和东西火巷,开设了些收购和寄卖桐油、五倍子(做染料)、生漆、猪鬃、大麻、丝、漆蜡、核桃、板栗、茶叶(紫阳石泉一带的)和木料等土特产山货行店,和出售往山里贩运的棉花、食盐等行店。由清代到1926年以前,山里还没伙匪,偶尔有个别持木棒抢人的“棒客”或持刀拦路打劫单人的“刀客”,所以这条山路畅通,来往的行人颇多,背的、挑的、花竿(用两根粗竹竿绑成的肩舆)、轿子络绎不绝,因而不仅沿途的客店、饭铺生意很兴隆,西安南关的行店旅店和饭铺的生意也很旺盛。抗战以前,由关中到陕南未通汽车时,邮差就是日夜步行(换班)走这条山路,往返于西安和陕南之间送信的。西安的人若要到陕南去,想雇花竿、轿子和挑夫,都得到南关的脚夫店和轿铺子去。南关也是木炭的集散地。几十年前,在西安过冬天,多数人是烤木炭火,在天暖时就需要贮存许多木炭。但是自1926年“围城”以后,这条山路土匪很多(穷百姓和散兵迫于生活而当匪),经常拦路抢劫,还绑肉票(土匪把行人拉去勒索银钱叫作“绑票”),扰得这条山路上除少数胆量大的措木板、背木炭、背盐的人以外,逐渐成了路断人稀,影响南关的商业日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些秦岭北麓和南乡一带的农民来南关卖木炭、庄面(装满整布袋土磨磨的面粉)、油菜和蔬菜,南关已是一个破烂肮脏的街道了。《西安城外的四关》田克恭:西关的变迁

西门,在唐皇城西墙的顺义门位置上,明清及现代名安定门。西关的位置,正在唐皇城西墙外,外廓城西北部内布政坊北边沿和布政坊南边沿之间的一条街道上。从西门外过城河桥,直往西到西稍门(今仍用此名,在唐廓城西北部金城坊和礼泉坊之间的街道上),这一条不宽,只有一站电车路长的街道叫西关正街。解放后这条街已延伸到稍门外以西的土门附近。它的北、西、南三面用夯土围成一个东西长、南北狭的长方形廓城,统称西关,它的原面积约有东关的十分之三。西关北墙长,从东往西开有北火门和小门两个廓门,西墙短,正中开了一个廓门(即西稍门),南墙和北墙一样长,从东往西开有南火门和南廓门。廓城墙于1926年西安城被围时,遭严重破坏,解放后为建设需要,将廓城残段全部铲平。以西关正街为中线,西关分为南北两部分,街的北面从东往西城河岸西边稍远处是北火巷,它通北火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修建宽阔的环城西路,拆了北火巷的一部分,在这里及其以西全修了住房。在原北火巷以西临街面,除一些民房外,曾有关帝庙、城隍庙、三圣宫、二郎庙,在这些庙的背后,北面有东西向的潘家巷,再北有兴隆堡。往街西还有太白庙、洪神寺、安庆寺等。再西是普济堂和接官厅(迎接西来的官员)。这些庙宇和小衙,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相继毁坏,沿街都修了铺面房。1935年的西大街

西城门外,城河岸西边原是狭小的南火巷,通南火门(西关廓城南墙东边的门),清末到民国年间,这一带已有很多住户。在1926年西安被围期间,有许多人想出城逃往别处,为了过战壕,每人需用几块银元买通引路人和双方守战壕的兵,从南火巷往南出南火门过战壕,但很危险,虽是花了若干买路钱,敌人往往还是开枪打,有冒险跑过去的,也常有被打死的。

西关从清代到解放前,虽不像东关那样的商业茂盛、市面繁荣,但是由于西路各县来西安经商或贩货的行商不少,同时这个区域的居民也颇多,所以有一些日用品小商店、修理推车和骡车的木匠铺、饭铺、旅店和马车店等。解放后,在西稍门外的西南面扩建了飞机场(这是1952年第一批苏联专家帮助修的飞机场)。同时由于西郊到城内来往的车辆增多,西关正街两边拓宽了约四分之一,铺了沥青路面,路旁植了槐树,现已长大成荫。《西安城外的四关》田克恭:北关正街,往来渭北的要道

北门和北关南半段的位置,都在唐太极宫的东北部范围内。北口在明清及现代都名安远门(明朝将唐代末年韩建新筑的北门即玄武门往东移后改此名),由北门直向北约一站汽车路到北稍门(即廓门),这一条街名北关正街。

以北关正街为中线,将北廓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正街的路东从南往北:首先有个厘局(清代就有,进城的货物必须在这里上税),解放后已取消,地址作了住宅。解放后在这附近开辟了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名阳光村,住了好多人家,是个居民点。稍往北,清代起就有个基督教礼拜堂,解放后不久停止了活动,破房今尚在。在它的北边,解放后开辟了一条半截巷名东大巷,有许多住户,人们也叫作大院。再北是解放后新修的自强东路,它的西口到北关什字,东口到太华路,在这条长而宽的马路区域,全住居民,间有少数商店,在这条路西段有解放后创办的一所有20多个班的完全中学和一所大明宫电影院。这里附带提一下自强东路的位置:它的西段在唐太极宫东北角的北墙以南和东宫北的兴安门以南,它的东段在东宫的东墙外,外廓城北边的兴宅坊和翊善坊北边缘,东段的路北临大明宫正南的丹凤门。北关正街路东的中段有个极乐庵,稍门附近有个关帝庙,清末到民国初年这些小庙宇已毁坏,现在这些地方都是住户。正街的北头是解放后开辟的二马路(自强东路算是一马路),它西口的什字就是从前北稍门所在。

北关正街的路西从南到北,原来在南头临街的铺面房后面,是些零碎破屋和零星空地,解放后在这里原来的一条窄巷基础上开辟了西大巷(是个弯曲小巷,通环城北路),这也是个居民点。它的北面是解放后开辟的宽阔笔直的自强西路,这条路的东口,在北关什字直对自强东路的西口通沣惠路,这条路上大部分是住宅,也有工厂企业的办公大楼和铁路学校。清代的西火巷(今仍用此名)就在今自强西路东口内,往南通西大巷和环城北路。大致在今自强西路的东口附近,清代有所“接官厅”(迎送往来渭北的官员的地方),多年前已消失。北关正街中段路西的背后,清代有条曲折荒凉的西巷,现在这个地区已住满了居民。路西的北头(在原来北稍门内),解放后新开辟了一条马路名叫为民街,是居民点。载着木桶的马车

从清代到抗日战争以前,北关正街的大部分街房及其两边的背后,都是些简陋的平房,人口不多,也不繁华。但它是往来渭北必经的要道,在抗日战争前咸铜铁路(咸阳到铜川)没修的时候,渭北的耀县(今耀州区)、铜川一带的煤炭,和用船由渭河运来的山西无烟煤(俗叫“船炭”),都是过渭河经草滩镇到北关落脚,还有渭北及北郊运来的粮食也在北关落脚。此外,1934年前后,泾惠渠修成,渭北棉花连年丰产,渭河南岸一些地方也广种棉花而且丰产,全都运来落脚北关出售,所以往来的车马行人不少。当时在北关正街有些规模较大的煤炭店、棉花行和粮店,还有一些出售日用品的小商店和供应旅客的零食摊、饭铺,以及有些宿车马的旅店和出租大车,轿车的车行,要坐车去泾阳、三原一带,就需要到北关雇车。总的情况是,离北门近的北关正街南段商店多、较繁华,越往北到稍门就越荒凉。自陇海铁路通车后,北关以东的大片地方(铁路沿线西闸口范围),以及从北关的自强东路往东到太华路一带,居民陆续增加,用牲口、推车、马车和船等交通工具,从渭北及渭河往西安运输的事几乎绝迹了,所以北关仍显得破烂而萧条。解放后,北关也和全西安市一样获得了新生。《西安城外的四关》第教二授辑文人·探古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传儒:曾经也有西北联大

七七事变以前,北京先有国立八院校,即北大、师大、女师大、法专、工专、医专、美专(清华不在其内),后又成立女大,成为八校。1930年,女师大合并于师大。又不久,女大、法专、工专、医专、美专合并,成为北平大学。国立北京大专学校,只余三校。即北大由蒋梦麟、胡适之领导,北平大学由李石曾、徐诵明领导,师大由李蒸、袁敦礼领导。此抗战前北京学校概况。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相继沦陷。为保全国家学术文化机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云南昆明,组西南联大。北洋工学院(天津)、北师大、北平大学、焦作工学院,奉南京政府命,迁入西安,组织西北临时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大相呼应。西南、西北两联大皆平津大学搬家后所组织。南方大学、复旦迁北碚,中央迁重庆沙坪,浙大迁贵州都匀,光华、齐鲁迁成都,不在其内。所谓迁校者,主要是教职员学生的搬家,其校舍设备、图书、仪器,一概抛弃。

1937年夏,与东北大学迁入西安同时,北洋、平大、师大、焦工几个学校的领导人聚集西安,北洋校长李出城、焦工校长张涟清、师大校长李蒸、平大大概是徐诵明,商联合办学的方法。各校领导人、教授大部在西安招待所,距火车站不远;一部分教职员住在其他旅馆及民间。先后迁来的学生,则分别安插在东北大学、师专及莲湖公园内。西安师专的西院,有几十亩空地,李出城看中了,临时盖了百十间平房,为北洋工学院校址。其他理工学生,都收容在莲湖公园。文法各系学生,收容在城外西南角的东北大学。并且自10月起,陆陆续续,先后开课。因为教职员不齐、学生不齐、校舍缺乏、图书仪器缺乏,行政教学两方面都异常零乱。

当时我在西安东北大学,当历史系主任。因为我从前是女师大教授,算是旧人,联大阵容不齐,让我帮忙,兼临时联大的教授。和联大领导人、教授们和学生,经常接触。逃难期间,不仅教职员工依靠政府所发薪水生活,学生也都是公费,靠救济金生活,几千人上万人的家,是不好当的。当时知识分子,对日本人愤恨,但又都抱着逃难的心理,苟且偷安,还没有作反抗的准备,又还没有决定团结在什么人的周围,所以思想上非常混乱。住的地方非常拥挤,吃得很简陋,穿的是一身逃难衣服。书没有几本,上课时也是心慌意乱,不能安心讲学。寄居在东北大学的学生,与东大学生看齐,还勉强有个规模,对对付付地上课。住在莲湖的学生,更紊乱了,生活紊乱、秩序紊乱,是一片警惊之象。

因为我是搞文法科的,我所接触的当然文法科人士多。我是师大女师旧人,对师大的教职员学生比较熟悉,理工科的情况比较隔膜。只知道北洋工学院那部分,集合在西安师专东院,新舍食宿上课,自成单位,比较上轨道。平大、工学院、医学院那部分,就不大了解。招待所全部被临时联大占用了,几个人一间房子,除了伙食茶水方便之外,其他一概说不上。南京汇款在数目上、时间上都发生困难,所以行政上零乱而困难,漫无头绪,这种局面,过一天算一天,当然不是了局。东北大学原来很安定的,受了联大影响,挤在一起,乱哄哄地,东大也就骚乱起来了。

1937年8月,淞沪战事发生,西北人士纷纷地盼望着胜利的消息。11月,上海陷落,人心震动。12月,南京陷落,人们知道大事不好了。首先感觉着日寇的凶焰嚣张,战争不是一时所能了结的;其次感觉着中原不安全,西安也不安全。况且日寇还不断发出飞机,到各地轰炸,企图扰乱人心。西北联大,本来在西安就安居不下去了,这一震骇更不能稳定。派人外出勘察比较安全的地区,准备搬家,作为长期讲学之计。受联大影响,东大也骚动了,跟着作搬家准备。后来东大选定了四川三台,联大选定汉中和城固。要走,大家走,西安几乎走空,他们留下的空隙,被胡宗南占用了,办七分校、战干四团。后期从沿海逃到内部的青年,一部分走入七分校、干四团,一部分北上延安,入陕公和抗大。西北联大师生徒步翻越秦岭

1938年2月,西北联大开始南迁。教职员以及眷属和学生,除少数搭上班车外,绝大多数都步行,纷纷从西安坐火车到宝鸡,徒步经过秦岭、凤州、双石铺、褒城等地踏入汉中。当年火车未通,虽有汽车,车辆少,汽油少,不能供应大批逃难者的需要。虽然这是褒斜道,有名的北栈道所在之处,为兵家所必争。但是由于有了公路,也就化险为夷。只是旅馆少、粮少、菜少,大队搬家,还是不够,所以分的若干小队步步为营,慢慢地一队接着一队,换防似的南开,仅仅上百里,走了几乎一个月。《西北联大始末记》彭鹏:陕西最早的报刊——《广通报》《广通报》创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当甲午战后,外患侵凌,国耻日深,忧国忧民之士,鉴于日本明治维新,富强起来,因而认为学习西方、宣传推动政治革新,才能振兴中华。外埠兴办起来的报纸刊物登载这类时论文章,风靡一时。

身居古城西安的教育家,兼社会活动家阎甘园(蓝田人,名培棠)得风气之先,在与好友交谈中,极力主张维新变法,废除八股,是振兴中华当务之急。他的见解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毛昌杰的赞赏,毛昌杰鼓励他以办报实际行动,变理想为现实,并表示愿尽力襄助。毛的建议正符合甘园心意,两人决定集资办报,并与原籍江苏在陕西居官多年的王执中商议。王慨然应允,当即主动让出德福巷六间房子暂作报社社址。随即组成班底,筹组出刊事宜,过了一段时间,报社迁往书院门。

阎甘园任总编兼社长,主编为毛昌杰、王执中、肖开泰,并聘请宋伯鲁和具有革命思想的于右任为特约记者。当时没有石印,更谈不上用铅印,而只是木版印刻。当年6月1日出刊,为了扩大报刊影响,特请政治要员樊增祥为报头题词,每月出刊一期,每期二十多页,每次印数近千份。《广通报》以宣传维新思想为宗旨,转载外地维新派报纸的时论文章和新闻,宣扬废除八股,提倡科学文化,兴办学校,发展农、工、商,关注时政,学习西方等言论;还节登有关上谕、大臣奏折及本省要闻。该报适应时代潮流,正处在戊戌变法前夜,宣传维新,颇受广大读者欢迎。在北京、上海也有一定数量销售。

不料该报创刊后却遭到一些守旧的当道和一些人的不满,连蓝田礼学家号称“才子”的牛兆濂也反对。他们认为:这一报刊煽动人心,离经叛道,用夷变夏,殊属可恶,急应取缔,以正视听。加之该报成本昂贵,印数不多,销售有限,以致资金周转不灵,亏损较多,不得不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月停刊。该报刊问世,虽仅半年,但它创陕西报纸先河,值得称道。《陕西最早的报刊〈广通报〉》王淡如:于佑任痛悼因办《正义日报》惨死的李椿堂《正义日报》由曾任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参谋的泾阳人李椿堂主办。李富有革命思想,以往经常在当时的《战事日刊》上写文章,评判时政得失。后来自组《正义日报》,阐发革命理论,介绍中外学说,对社会主义尤多宣传。时南北战事相持日久,各军首脑军阀积虐甚深,互争雄长竞保实力,罔识大体,不顾全局。椿堂曲譬善喻,扩其心胸,促其进取。每当危疑震撼之交,尤能片言只语,把握事件核心,使时局归于安定。凡敌人之离间,反对党之挑拨,虽能动摇于一时,终未能掀起大风大浪者,李椿堂的报纸析解明辨之力实为功不浅也。不久,李椿堂终因语言锋利,辞气激昂,竟致因此树怨,卒被曹俊夫差王祥生部下连长宋四海杀死,报亦停刊。后来于右任因以上几位报人的惨死,曾作《西江月》一首以吊之曰:死伤谁覆戎衣,饥馑翻怜战垒。文人血与劳泪,天下歌呼未已。《陕西靖国军辖区内的几种报纸》王淡如:播撒红色种子的学生刊物——《共进》

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旅京陕西学生于3月间,成立学生团,由杨钟健等编印《秦劫痛话》油印本。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团改组为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于1920年1月20日出版《秦中》(旬刊),后改为月刊。内容是传播新文化,反对陕西督军的黑暗统治,共出版六期。以后大家感觉有加强组织、继续宣传的必要,遂于1921年10月10日,以北京大学的陕西进步学生为骨干,出版《共进》(半月刊)。一年后,在中国共产党影响和领导下,成立共进社。发起人有魏野畴、李子洲、刘天章、刘含初、武止戈、杨钟健、屈武、赵宝华、杨明轩、杨晓初等,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共产党员。同时,天津南开大学一部分陕西学生编办《贡献》,也以提倡新文化为主,其中成员韩志颖、刘尚达、崔孟博等,也都加入了共进社。《共进》发刊宗旨,早期是以“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陕西社会”为宗旨。第二年改为“提倡文化,改造社会”,扩大了斗争范围,并开始宣传马列主义,介绍社会主义思潮。到1924年4月,重新制定纲领,修改社章。以前所定宗旨太空泛,遂确定反帝反封建作为《共进》奋斗目标。到1925年7月召开代表大会时,又提出“唤起民众,武装民众”的口号,把宣传任务极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出版方针明确,革命指导性强,从一个区域性的刊物,很快发展为全国普遍受欢迎的读物。以前销售仅限北京、陕西地区,1925《共进》第十七号

年以后,发行范围已遍及全国各大城市,份数达5000多份,远至日本、欧洲也有阅读户。社员发展到千余人,其中不少人是共产党员。《共进》的蓬勃发展,必然要引起反动势力的极端仇视。1926年9月间,直奉军阀疯狂镇压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了北京,《共进》社被查封,逮捕社员40多人。《共进》在四年零七个月的奋斗中,共出版了一百〇五期,在反帝反封建的事业中做出了光荣的贡献,为后来陕西的革命斗争,播下了不少的红色种子。《五四运动以来陕西进步报刊简介》王淡如:风靡一时的《老百姓报》的际遇《老百姓报》创刊于1937年11月12日,是李敷仁创办的。参加发起的有张含辉、武伯纶、陈雨皋、郑竹逸、余海波、田克恭、余达夫、程西 、何寓础、姚一征、杨鹤斋等。每周出版四开一张。经费由各人量力分担及向社会人士捐募。宗旨是:“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反帝反封建,宣扬民主,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对抗战的宣传口号是“和鬼子作战,一定要十分注重组织民众,训练民众,运用民众,配合正规军作战,是我们抗敌救国的根本方式”。《老百姓报》文字通俗浅显,明白流畅,风趣活泼,能把公式呆板的新闻稿或理论文章,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形式,劝善调、数来宝、演唱词等格式改写出来。既流利上口,又意味深长、引人入胜,听起来使人感到真是快人快语。《老百姓报》对八路军英勇抗战的消息,始终是尽量登载,从不遗漏;又曾连续发表革命领袖和名人传记,介绍他们的革命事迹,起到了端正一些人们认识的作用。敷仁同志善于写讽刺、揭露一类文章;笔调辛辣热情,嬉笑怒骂,都能击中要害。如抗战期间,反动派一方面叫喊物质困难,号召要节约汽油,曾提出“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号,但他们自己却把得来不易的一些物资,供少数当权者挥霍享受。人民群众敢怒而不敢言。敷仁即编为歌谣,揭露他们的罪恶行为:“一滴汽油一滴血”,美国汽油喂汽车。

大姑奶,小少爷,忽地一声上了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