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前,你一定要去小公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21:09:26

点击下载

作者:施伟德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30岁前,你一定要去小公司

30岁前,你一定要去小公司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30岁前,你一定要去小公司作者:施伟德排版:吱吱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ISBN:9787514217452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要成功,想做鹰,你必须先伏地爬行01

时值盛夏,毕业季,又一大波亲朋好友家的孩子告别校园,面临择业的重要难题。

作为一个走南闯北的职场老江湖,我又被下面这个问题问倒了:去众所周知的大公司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这个问题,让我每年都为难得想撞墙,因为我明知道答案,却又不能直说,我总不能像汪峰先生当某栏目导师那样逢人就问“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要碍于世俗,碍于面子,考虑个体差异,你懂的。人生大事,旁人真担待不起。

我正为这个问题烦恼之时,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02

刚刚接到了一个电话。某大型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打来的,很久没听到这种牛哄哄的语气了:我是××快递公司的,有你一份快件,给你放楼下邮箱了。自己下来取。

因为正忙,我说:我留了详细地址,并且现在比较忙走不开,您帮我送到502好吗?

对方坚决拒绝:送不到,你自己下来拿。我这里还有好多件要送呢,没工夫亲自送到你手里,你动作快点,我还等着你签字呢!

然后就毫不客气地挂电话了。

我感觉有一个世纪都没听过这么强硬的声音了。它来自一个大型快递企业。

底气从何而来?大公司啊。人家承接着大部分的网购物流业务,这是多大的平台,多大的公司啊。

毫无疑问,这是个在大公司混迹的牛人,他的后台比小快递公司更厉害。

可是,他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呢?通过他的声音,我能判断他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通过他的语气,我感受到他内心强烈的戾气,生活不如意带来的戾气!

无疑,这是一个混得很不好的中年男人。

而他混得不好,和他一直迷恋并安于大公司有关!

我相信,在他刚刚进入这家快递公司的时候,一定也享受着丰厚的酬劳,良好的福利。

太安逸了,于是,他就陶醉了,放松了,傲娇了,一直傲娇到现在。除了做好手里的工作:或打包裹,或收发快递。他以为做好这些,就能一直安稳下去。

他应该也是个合格的员工,但是,合格却不优秀。这样的螺丝钉,一放到市场接受竞争机制的冲击,就毫无生命力。你懂的,世易时移,早不是炫身价的时代了。这个时代,拼的是能扛活,出业绩,善学习。

现实是,这个在大公司供职的资深工作人员的工资早被同行业其他规模较小的企业旗下的员工甩出去十八条街了!他也无法继续端着虚架子打牛气哄哄的电话,或是用大嗓门和差服务来标榜自己的“大公司员工”身份了。

说这个故事,绝不是一言不合就翻脸泄私愤,只是想回答孩子们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老大难问题!

必须承认,大公司确实能给人带来荣耀感

无疑,大公司说出去脸上有光。在许多地方,谁家的子女在某知名大企业的公司工作,就算是在最基层的岗位,也非常愿意说给别人听;当事人,也会觉得很有面子,无论是参加同学聚会,还是随便一个场合留通讯地址,那都是特长脸的一件事。每次学校搞各种通讯录,那几个在大公司上班的,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我们这些在小公司做事的,总会被别人忽略。

也许有些人在这种时候会感觉到苦闷,事实上,任何人都不是活给别人炫的,踏踏实实活好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

关于择业,我想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你想打一辈子工,那你选择大公司训练。

假如你的人生最高发展目标是想当个职业经理人,那建议你去大公司接受训练吧。因为那里有更好的背景光环,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成套的系统流程,有完备无缺的公司运营制度,凡此种种,都会成为你的个人品牌,提高你的身价,实现打工皇帝的美梦。这就好比一个新服装品牌,毫无来头,卖起来费劲,但你要说你是某奢侈品牌旗下的子品牌,便会变得极为有吸引力。因而,从大公司出来的人,比别人更有吸引力,但也仅限于有吸引力。

第二,如果你想有大出息,30岁之前,请你选择小公司磨练。

当然,有些人天生喜欢冒险。人活一世,想有大作为的,在个人成就上有野心有企图的,喜欢尝试和挑战的,那你最好去小公司磨练。理由很简单,小公司既能把你锻炼成能从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的英雄,也能把你变成特别能扛活特别能耐压特别抗击打特别出业绩的万能人!这样的人,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赢的企业家!

如果你很看好一家公司或是一个小老板,那你跟着他干吧,值得一试。

第三,选择小公司,需要眼光和魄力。

当然,小公司不是随随便便就落脚的,也不是什么人都适合的。你要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小公司,选择靠谱有潜力的小老板,你自己,也必须对成功有强烈的渴望,对自己的前途事业有更高要求,而不是随随便便打个工,仨瓜俩枣打发自己。

当然,只要是选择,就一定有“好”与“不好”。世上从来没有完美选择,从来没有满意百分百。无论做什么样的决定,都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获得足够信息。

2.尽可能透彻地了解自己。

3.了解决策成本,预估决策收益。

4.评估选择后的发展空间。

最后,请牢记一点,职场上,你值得多少钱,你能爬多高,你能走多远,都要靠你的能力说了算。

更多贴心实用信息,咱们书中见!第一辑你膜拜的大公司,都是由小公司发展来的01 来来来,一起看看这些大公司的昨天

招聘会上总会出现一些冷热不均的现象:知名大企业、大公司的招聘台总是挤满了人,学生们排着长队等着递简历,但小公司的展台前却门可罗雀,少人问津。

去大公司,你很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窘况:都要有经验的。你会嘟囔着说,没有第一次,不给个锻炼机会,谁能有经验?哪个老手不都是由新手过来的?哪个精英不都是从菜鸟开始的?有谁一出生就是企业家?

你只会伸嘴说别人,却没想到用同样的套路来质疑自己:你只稀罕大公司,可是哪个大公司,不是从小公司成长起来的?只是你们介入的时间点不同而已。

来来来,看看你们所稀罕的大公司,曾经有多么磕碜。

新浪、百度、京东、阿里,这都是让你们垂涎三尺的大公司吧?老板名气大,公司实力强,员工待遇好。可是最开始,也都是穷得掉渣、苦得要命!

1999年2月20日,年初五,在一个叫湖畔花园的小区,16栋三层,十八个人聚在一起开了一个动员会。房中很是简陋,只有一个破沙发摆在一边,大部分人席地而坐,马云站在中间讲了整整两个小时。彭蕾说:“几乎都是他在讲,说我们要做一个中国人创办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张牙舞爪的,我们就坐在一边,偷偷翻白眼。”

公司的启动资金是50万,十八个人一起出钱凑的,马云并不是没有这笔钱,但是他希望公司是大家的,所以十八个人都出了钱,各自占了一份不同比例的股份,大家的协议写在一张纸上,很简短的英文。签上名字之后,马云让大家回去把这张纸藏好,从此不要再看一眼,“天天看着它做梦,我们就做不好事。”

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些人每个月拿500块钱的工资,在湖畔花园附近举步可达的地方租房子住,有的两三人一起合租,有的索性住进了农民房,吃饭基本就是3块钱一份的盒饭。戴珊很喜欢吃梅干菜,有一次吃着盒饭,突然对大家说:“等我有钱了,我就去买一屋子的梅干菜!”

……

这些人,创造了阿里巴巴,他们被称为十八罗汉。十年后,这家公司上市了,在上市当天成为一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而这十八个人,都变成了亿万富翁。当然,他们不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中唯一获利的团队,阿里巴巴中70%的员工大约4900人,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富翁!

你看,今日的千万亿万富翁,几年前也和你现在一样是自我解嘲的穷屌丝:等我有了钱,豆浆买两碗,吃一碗倒一碗。

再来看看刘强东和京东。

1998年,刘强东拿着一万多块钱(相当于我当时四个月左右的生活费)赶赴中关村,租了一个小柜台,售卖刻录机和光碟。柜台名叫“京东多媒体”,这便是“京东商城”的前身。当然,现在的京东你们都看到了,京东商城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刘强东也被《财富》评为“全球50位最伟大的领导者”。

在我们身边,遍地都是这样的财富传奇。

波波是我的前同事,生完孩子后想重新入职。在找工作上遇到了难题:她看上的看不上她,看上她的她看不上。因为波波有工作经验,过去的一年又学了会计,考到了会计证(中级),又自修了商务英语,所以找工作是不愁的。可是她说她还是想去大公司,她的姐夫帮她推荐了一家影视传媒集团,这家公司大,待遇好,而且有各种和明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波波说上周她去这家公司面试了,这家公司的老总和他姐夫同是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姓童,湖北人,这人一副老奸巨猾的样子。不过那家公司是真大呀,西单某大厦整栋楼都是他的,全国一二线城市都有分公司,员工的制服都是杉杉这样的名牌。

啊?姓童,湖南人,咋这么熟悉呢。不会是我多年前的某位老板吧?

我问了波波他的全名,果真对上号了,果真是我的那位前老板。

时光倒流到十年前,通州某居民房里,两居室,一个老板,三个员工,其中两个编辑,一个打字员,打字员是老板的表妹。我们编着中小学教辅书。月薪两千五,老板总让我帮他捎午饭,餐标从来没超过5块钱,通常是3块5毛一碗的面条。就那样,一个土拉吧唧的小老板,带着我们三个傻了吧唧的小编,每周关起门来开两次例会聊梦想,聊着传媒集团和上市之类的大话。当时我都当没听见,我觉得他只是在瞎扯,谁知他都扯成了真!

我把该公司的前世说出来时,波波简直不敢相信,她不相信这家轰轰烈烈的传媒公司曾经那么寒酸,也遗憾我没有坚持,坚持下来,那不也是元老了嘛。

我告诉她,其实就和你现在一样呀,看不上小公司。

说到此时,波波的脸红了。

我就势告诉他,公司的成长就像人的成长一样,哪有谁家的孩子一出生就会说话的?除了神童或怪物。重归职场,真的不妨从零开始,从小公司做起。

波波听从了我的建议。没再紧盯着大公司不放。

波波现在在小公司锻炼了一年,她说她再也不怕失业了,因为她有能力把小公司做大。实在不行,她自己可以做个小公司。比起那些趾高气扬把平台当本事,把title当标签的大公司员工,我觉得波波更有实力和竞争力,更接地气。

你是刚毕业吗?你是职场新人吗?你在找工作吗?你也在责怪招聘方不给你成长的时间和机会吗?反思一下:你给欣赏你的小微企业留有余地么?你自己青睐大公司,却抱怨大公司不给你这个小菜鸟一个机会,这本身就是致命的逻辑错误!你应该跳出旧思维,给小公司一个用人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02 风水轮流转,大和小,不过是时机问题

去各大城市各大景区转转,各种高档度假村、高档茶楼、高档饭店基本上都关门了。这是反腐的成效。与此同时,各家常菜馆,农家小院,民宿酒店却如火如荼,纷纷火了。

不由感叹,一切关于大和小的问题,都是时间问题。

你再去中关村电子城转转,去各大商场转转,体会更深。

每次从中关村路过,都有种繁华落尽的伤感。

曾经的中关村,那真是人山人海,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堵车。我认识个小兄弟,在中关村鼎好电子城某档口打工修电脑,都特有优越感,觉得在中国的硅谷热门行业的旺铺任技术总监,说出去好高大上。现在,他跑京东当送货员去了。

还有以前的商场营业员,尤其是那些大百货公司的营业员,那也都是有架子的。有个姐妹曾经高度自信地说道:“我多有本事啊,我一眼瞄过去就能估算出你一身行头的价格和品牌。”那又如何?现在还不是照样下岗,靠摆地摊卖袜子内裤过活嘛。

大和小,繁华与没落,真的只是时间问题。

还是以我某年服务的一家单位——某文化公司为例说道说道吧。那是史上最小的公司。

我进入该公司的时候,它在偏远的昌平,也是居民房内,业务模式是剪刀加糨糊,编编书稿,人少得可怜,工资也少得可怜,老板的老婆是后勤,我是唯一的编辑,再加上老板,就是这个阵容。若不是刚毕业为了混口饭吃,我真待不住。

当时我们编的是律师资格考试的书,一年后就发展到十几个人了,因为那时候律师资格考试很火,书很好卖。又过了一年,公司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人了,律师资格考试更名为司法考试,这就意味着公司的市场更大了,所有的公检法从业者必须考到这个资格证才能上岗。抓住这个时机,老板赚了钱,在北三环买了办公室。

我们编司法考试的书编得正顺手时,老板突然改让我们编公务员考试的书了,这对我们是个严重的挑战,我们要现学现卖啊,要去找当时的公考专家培训,研究真题,认真解析。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离开这家公司的,我受不了那累。正是这次的方向性改变,把老板送上了辉煌的云端。公务员考试在中华大地上风靡了十几年,公司的业务如日中天,很快扩张成教育集团。培训机构遍布全球,成功上市。看到当年不走的老同事都成了富翁富婆,我肠子都悔青了。大家纷纷为我惋惜,作为公司最老的元老,我要是不走,那不知道金贵成什么样子呢。我嘴上说着不后悔,不过每次在电视广告和各大机场高铁站看到他们的广告,心里还真酸溜溜的。

我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同样,时势也造富翁。多少富翁都是因为抓紧了时机而成为了富翁,他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从而很容易便奔向了成功。

所以,一家公司的业务好还是不好,公司的兴衰成败,规模大小,除了人为的努力,时代、时间因素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前台式电脑好卖时,总是在各大城市能看到宏图三胞的门店,现在再也看不到了。想起曾经的火热,今日的没落,悲伤就逆流成河。

既然时间的力量如此巨大不可违背,那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呢?

支招如下:

①抓住黄金时间实现利益最大化。

一定要抓住黄金几年,好好赚,赚够了,能抵挡风险,有个保障。上帝不会亏待某人,也不会特别偏爱某人,大家机会均等,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机会,能不能充分利用机会,为自己架云梯,以图将来更上一层楼。

②及时调头。

一个卓越的企业家,应该对形势高度敏感,在行业没落之前,嗅到这种信号,从而未雨绸缪,在危机到来之前,已经另立山头了。这就需要你高瞻远瞩有远见啊。比如我说的那位前老板,发现公务员不好做了,人家改做行政培训了,就是给现有的公务员提高执政能力。虽然他的公司已经被迫“瘦身”,但我相信,凭他的把脉能力,很快又能缔造另一个商业帝国。03 宝洁雄风不再,还会有哪些巨头和行业会消失?

林语堂先生有句这样的人生感言: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商业也一样,再好的行业,再大的企业,也不过是时代巨轮碾压下的一粒微尘,终将消失。

刚毕业时,有人给姗姗介绍了个男友,那个小伙子很牛,在诺基亚工作,工作好,工资高,找女朋友那真是紧着挑,反正姗姗是被pass掉的一枚。相亲时间也就一刻钟的功夫,他张口闭口就是我们诺基亚我们单位我们同事,说得那叫一个眉飞色舞,问姗姗在哪上班,姗姗不知天高地厚地报上名号,人家直接抛给她一句:小公司啊,北京太多了,没听说过。

生活真挺戏剧性的,就在他们的诺基亚关门歇菜时,恰好就是姗姗的那个小公司隆重上市时。哎,说什么好呢。

掐指算算,这几年陆续倒闭的航母型大公司还真不少,柯达、诺基亚,听说已经179年历史的超级百年老店宝洁也岌岌可危,市场份额锐减。

说这些并不是说大公司不好,也并不是说你有机会进入大公司工作不好,而是即使在大公司工作,也别得意忘形,也别忘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别丢了危机意识,不是有句古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嘛。行走江湖,我们要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才能避免一脚踩空万劫不复。

我看到很多人在进了大公司以后,就好像穷人家的姑娘进了宫一样,虚荣心爆棚,行事桀骜飘飘然,好像此后一辈子有用不完的优越感。他们以为进了大公司就可以一辈子旱涝保收啥都不用发愁,产生托付心理,那就完蛋了,你要知道,风险无时无地无处不在,大公司不能给你永远的安全感。

首先,时代不允许。

历史的车轮辘辘向前,无可抵挡,旧去新来是历史规律。各行各业,和宫里的女人一样,宛如春花,一茬又一茬。就以通信行业来说,以前是靠邮局,那时候邮局很厉害,门难进脸难看,发个电报打个电话那叫一个难,寄封信要好几天才能到。那时候邮局和电报很金贵,大家看到邮政送信人员比遇见久别的亲人都暖。后来就是电话了,在大学宿舍里,电话一响胜似亲娘,早几年租房时就在乎的是有没有电话。再往后就是呼机大哥大了,我就是从那个时候认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那时候“假打”(注意,不是“打假”)特流行,就是有些有钱买得起大哥大的人为了炫富,明明没人找他,也要故意举起大哥大喂喂喂个不停,越是人多的场合越吆喝,特高调。再后来,就是手机了,旺了一大批手机制造企业,除了诺基亚摩托罗拉之外,还有波导、康佳、中兴等等大品牌。再然后,就是智能手机了,发展到智能手机,比较强劲的竞争对手就少了,熟悉的就是苹果、三星、华为了。

所以说,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新技术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十年都难,你想风骚一辈子,谈何容易?你的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为时代需要了,你所能提供的服务有可能不为大众所需要了,你的公司所属的行业在历史的发展与推进中没落了,这都是必然,这就是规律。就以固定电话安装和修理人员为例,早在五年前,电话一有故障,我真像求爷爷告奶奶一样求他们,现在,家里的固定电话早都扔在犄角旮旯里了,再也不用。有时候路上遇到那个修电话的人,也不用像曾经那样点头哈腰了。

其次,市场不允许。

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就是优胜劣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永当排头兵,你家公司一直垄断,是市场经济所不允许的。再说了,你们一直垄断,自身也难免滋生骄躁之气,有时候用不着竞争机制出手,自己就把自己给灭了。

再次,竞争对手不允许。

此外还有跨界,每个行业都会有外行介入,后来者居上是很有可能的。饭都让你家吃了,钱都让你们赚了,别人怎么活?现在,各行各业竞争都很激烈,稍微有点甜头,大家都一窝蜂地挤进去。以保健品直销为例,七八年前安利、如新还挺好做的,现在呢,一大波的保健品品牌上来了。我家这个楼栋里,一共有十户人家,有三家都在做保健品直销,而且是不同的品牌,而且新品牌还打出了“利润世袭”的旗号。

所以,竞争如雷贯耳,一切终将消失,多好的行业,多大的企业,都只能支撑你一时,不能保你一辈子。无论企业多风光,都必须夹紧尾巴做人,保持精进的态势。唯有精进长存!04 未来几年有可能消失的职业,有你的吗?

得知我那个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某银行任要职的好友辞职,去云南打工(她弟在昆明开了家公司,她去做会计),连我这样的傻大胆都觉得她这一步有点冒险。可她却很有深度地说,说不定哪天银行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与其如此,为什么不先行一步?

我想了想,觉得她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或许有那么一天,你的产品或服务不再被人需要,你的职业不再存在,千万不要觉得这离你还很遥远,也不要觉得现在担心这些是杞人忧天。上个世纪,已经有打字员、铁匠、电话接线员等很多职业消失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职业变迁的速度将越来越快。社会学家预言,下面这些职业未来可能濒临消失,看看有没有你,那些将要入行的人千万要当心。

记者

在未来的某一天,超过九成的记者都会失业!注意,这并非胡言乱语,更不是危言耸听。美国的Narrative Science公司已经拥有瞬间写出上百万篇报道的能力了,该公司通过软件开发的模板、框架和算法,以一种极为快速的方法撰写报道,《福布斯》杂志都已经成为他们的客户了。

另外,纸媒的生存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及发展从而不断被压缩。曾经风光无限的纸媒大佬何力、刘洲伟也相继离开了传统媒体。这些情况不仅值得记者从业人员深思,所有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都不该忽视。

银行柜员

商业周刊中文网称,未来10年,中国大陆80%的现金使用会消失,人们逐渐开始选择网银或移动支付。未来20年,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如果不把前台业务外包,将难以生存——无论这个预言如何,传统金融业和科技行业正在进行一场生死时速。银行柜员要小心了。

金融领域或将发生一场彻底的互联网革命,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

司机

现如今,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自己停靠在纽约第五街区的某个停车里,也可以在硅谷101高速公路上穿梭。奔驰、宝马和奥迪等知名汽车厂商也都将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列入到了研发计划中。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这一天离我们不远了),所有汽车都能实现无人驾驶,那么货车司机、公交车司机、驾校老师等凭驾驶技术吃饭的人要失业了。

装配车间工人

作为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计划采用数量规模在百万以上的全智能生产设备投入生产的全部过程,这一百万级别的“机器人大军”会迅速让富士康生产线上大部分工人没了饭碗。随着尖端机器人生产成本的下降以及使用的普及,装配车间的工作很快将完全不需要真人插手了。为劳工问题而发愁的富士康高层也许十分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有线电视安装人员

有线电视在不久的未来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大家现在只需要用电视盒子就可以解决看电视的问题。通过电视盒子,人们还可以将一台普通电视升级为智能云电视机,从而实现与家庭其他无线终端(手机、Pad、电脑)的交互。换句话说,电视盒子让看电视、看点播、看在线视频变得异常简单,简单到人们不再需要有线电视。

既然人们很快就会不再需要有线电视,那么有线电视安装人员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当然,与有线电视相关的整个产业链上的人都得小心了。

加油站管理和工作人员

加油站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消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技术愈发纯熟,充电站已然遍布世界各地,汽车都能实现无人驾驶,充电站必然也会实现自动化,不需要人来服务。

各种工业样品、小商品制造者

小商品制造者与各种工业样品的制造商们最好能够尽早将目光转向其他行业,因为一个可以让商品不通过制造和物流的环节来到达用户的手中的技术正在悄然中飞速发展——3D打印。很快,无论消费者想买杯子还是想买被子,甚至就算想买飞机,也不用实物支付或物流等待了,他们只用购买想要购买的产品的设计方案,然后就地3D打印出来。消费者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产品要比供应链产品便宜许多,甚至有些东西完全不需要专门的人来制造,消费者只需用一个程序就能自己制造。

个体商户

随着电商的飞速发展,许多商品在电商的销售额都超过了实体店的销售额。以这种发展趋势估算,未来十年之内会有超过半数的服装店、鞋店、日常用具店不得不关门。05 假如你所在的大公司黄了,你该怎么办?

上大学时有个同乡会。在同乡会里,我和美玲最要好。她是机械系的,毕业后进了我们市内一家机械类企业。这家企业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大企业,还是一家上市公司,刚和日方达成合作共识,可谓是蒸蒸日上。美玲也拽着我进入法务部,我当时的择业名言是:宁在北京要饭,不在老家高干。所以我还是出来当了北漂。

当北漂的前几年,我经常吃不上饭,美玲常常接济我,从真维斯的衬衫到兰蔻小黑瓶,她都送过我,每次看我落魄的样子,她就数落我感情用事,真不该出去受罪。美玲也真是滋润风光过好多年。上班嫁人生子,按部就班,工作越做越娴熟,日子再无波澜。我和她也渐行渐远。

直到这次亲人生病,我回去陪床,才听隔壁床的阿姨说美玲所在的那个机械公司快要倒闭了,公司不景气有五六年了,好多职工都下岗了。我一听,连忙想办法联系到美玲。她以最快的速度来医院,看了我妈一眼,然后就拉我去家里小坐。

美玲说人到中年遭遇职业滑铁卢,快得抑郁症了。她说我滚刀肉这些年,想跟我进京,找点商机,干点别的小生意小买卖的。

我说你这把年纪了,能不折腾就别折腾,能就地自立解决的问题就别远赴他乡了,毕竟不是小年轻了,体力心力都很容易透支。

她很绝望,说这个破地方有什么生意可做,这个破公司有什么可留恋的。

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医院的时候就听人来人往的好几拨人都在说这个问题了,说企业虽然倒了,但是火了一批有眼光的人。人家三五个人组团,干着同样的业务,各自发挥优势,成了完美组合。收入待遇上都比上班强得多。

我给美玲深入分析了一下,你们这个行业是没问题的,你看你们的同类企业比如徐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多火呀,再考虑下当前的经济形势,这依旧是热门行业。所以,与其换地方换行业,不如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经验,还干老本行。我们又一起讨论了老家的酒厂,九十年代初风光无限,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投了好几年广告。后来衰败了,原因在于内讧,管理不善,自己人搞自己人,最后全死。

这个酒厂植物人状态沉寂了十多年,现在又火了。复苏的起源在于有个老员工梦想复活,闲得难受,想干点事,于是他回忆了当年单位倒闭的原因,再看看市场,他看到了希望和可能性,于是重操旧业,以很低的价格接手酒厂。除了在生产上真抓实干,在经营模式上也出新招奇招,就比如他邀请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免费参观,并且赠送礼品酒,出租车司机很满意,口耳相传,成本很低,但宣传效果很好。现在,这个小酒厂又成了我们当地的纳税大户了。

所以,当有一天你所在的大公司黄了,亲爱的不要慌张,不要觉得天塌地陷,塌的都是该塌的,每一次结束都是新的开始,老朽的东西行将就木后,属于你的机会才会来临。所以,平台垮了,失落的宝宝请你留下来,找几个知根知底的人,辟出一块业务,自己干。

以上是大公司倒塌后你的出路一。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条好出路。

①同样的业务复制到外地

同样的业务,换个地方拉杆子单干,既轻省又赚钱。五年前,某时尚传媒集团就不行了,我的朋友老王有远见,他没有闪辞,也没有被辞,而是把目光瞅准了二三线城市,同样的业务模式他铺设到地方上,和当地报社合作,成立子刊,在老客户和新公司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编辑内容没问题,客户得到完美交接。有老传媒集团的光环罩着,无论开展新业务,还是招聘员工上都特有优势。在时尚媒体不景气的年月,老王凭着这个套路做出了名堂。

②跟着政策走

我爸是人民教师,一生桃李满天下,在他的众弟子当中,我最佩服的不是做部长的那个,而是那个小学刚毕业的农民企业家。他姓宋,我就叫他宋同学吧。宋同学脑袋瓜好使,但不爱学习,小学五年级没毕业就跟他爸养鸡了。因为他有眼光,技术好,又勤劳,所以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发了大财。

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赔大了,养鸡场黄了。宋同学也算是大公司下岗了,欠了一屁股债。老婆孩子都不要他了。

宋同学也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乡亲们都骂他,骂他欠钱不还一声不吭就跑了。

两年后,记住,仅仅两年,宋同学又无限风光地回来了,原先欠别人的钱双倍偿还,还挨个致歉。原来,混砸锅以后,宋同学羞愧难当,憋着一口气另谋发展。刚好赶上国家西部大开发,他就跑到西安那边去了,还是养鸡,还是办厂。同样的事情,因为获得了政策支持,他又快速致富!

现在,宋同学和他儿子,都没什么学历,但都娶了才貌双全的研究生老婆。这爷俩,简直就是传奇。

经过以上的事例,万一您所在的大公司传来不妙的消息,一不要气馁失意,二不要着急辞职走人或者消极地等待被辞领赔偿金,不妨考虑一下如何就地取财变废为宝,发点“亡企财”。06 莫以规模论大小,公司和行业的前景更重要

有个小鲜肉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正在找工作,面临两个选择,有一家外资企业,在其他省市也有分公司,但其他分公司经营的情况一般。我觉得是外资大企业,流程规范,管理系统SPA双休五险一金应有尽有。但是它的经营前景比较惨淡,本人并不看好它在本地区的发展。另一个选择是一个本地环保型小厂,工资开得不低,但就是太小,说出去怕人笑话。我应该怎么选?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人人都怕入错行,择业很重要,然而,我们在择业找工作时,总是习惯于以当下判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以眼下的光景判断值与不值,相比于公司眼下的规模和名气,公司和行业的前景更重要。这位同学明明已经看到了该外资企业的前景黯淡,估计是没什么生命力的,为什么要进去找死?难道就为了昙花一现的名气?这就好比你找对象,明知道对方是个道德败坏作风问题严重的混球,你还对他痴心绝对,就因为他出身不错或者小有名气?那你真是活腻了。

嫁人要嫁匹黑马,潜力股,就像张瑛当年看好马云一样。找工作要找前景良好的朝阳行业,新兴企业。连马云扩展业务接项目也是侧重于前景,而不着重于眼前利益。“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马云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创业之初,马云就要求阿里巴巴员工有一种踏踏实实的创业精神。在创业的最初期,默默无闻于江南的阿里巴巴,仿佛并不存在,没有多少人知道杭州有这样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第一是有太多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机会的时候。”

2002年底,互联网世界开始回暖。新浪、搜狐等互联网企业相继实现盈利,阿里巴巴注册用户此时也已经超过了400万家。当时,许多人都认为阿里巴巴所拥有的客户规模使得其具备了开拓任何领域的最佳条件。当时,阿里巴巴的选择有很多,投资游戏、短信以及电子商务,马云选择了电子商务。

马云的这个决定是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的,与投资游戏、短信等领域比,他更看好电子商务的前景。“我相信,如果我当初投入游戏一定会赚钱,但是游戏不能改变中国,游戏不是我们的使命,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在网络游戏领域,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韩国,但他们没有鼓励自己国家的人玩游戏,中国无数家庭很快也开始阻止孩子玩游戏。当时我觉得电子商务要5年以后才赚钱,所以这个决策非常难。那个时候,如果想赚钱,还可以进入短信领域。”

马云如是说。

面对巨大的即期利润,马云能够冷静地进行前景和发展空间分析,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这是所有创业者都应该学习的。

因而,眼下之大永远不能成为判断依据,许多挤破脑袋都想投身大公司的怀抱的朋友应该仔细考虑这一点。真正的大,并非当下的繁华与荣美,而是前景之大,空间之大。

蔡崇信在加入阿里的时候,阿里也是一穷二白;雷军刚创立小米的时候,跟他一起创业的人也都是前途未卜,那他们为何选择一路追随呢?因为看到了前景!大部分人只看到眼前,但牛人往往可以看到未来!

在未来几年什么行业最有发展前景?哪些行业最赚钱是大多数人都会考虑的问题。遇到这种问题,我不敢胡说误导大家,所以我会根据2016年的行业职业薪酬排名、国家政策的走向就未来几年的行业前景趋势做一下简单的预测,供大家参考。

各大热门行业国家政策走向

以下是近两年中国人才数据研究中心的研究分析:

1.国家关注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并将互联网+提到了战略高度,所以互联网+各大传统行业有重要的发展机遇。就目前而言,互联网行业的需求依然紧缺,将会有大量的人从传统的岗位中走出,步入这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行业,因此互联网行业的前景必将更好。

2.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政策相对于上半年而言已经有所限制,但是互联网金融依然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这方面的人才资源依然是非常稀缺的,我的好几个小伙伴都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听说待遇是相当的好!

3.国家鼓励民营资本加入一些改制的国有企业,很多垄断行业的壁垒得以降低,这也必将释放更大的市场信心和潜力。

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TOP5

综合今年的行业职业薪酬报告、国家政策走向以及市场趋势,中国人才数据研究中心做出了以下的行业前景预估:

1.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往的数据、国家的支持、市场的信心都是利好,必将使这个行业前景更加火爆。

2.提供专业服务的(IT技术外包/培训/咨询/财会)的行业因为这个行业的专业技能壁垒较高,依然会有较大市场,行业前景依然乐观。

3.金融类行业:随着互联网+上升到国家层次,金融类行业大规模的改制也随之而来,这个行业的前景将会更加被看好。

4.机器人/3D打印等IT技术类行业:这类行业由于专业人才有限,市场需求旺盛,并且发展速度非常快,相信在未来几年会很有发展前景。

5.房产家居类行业:行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只要模式一变更就不是夕阳行业了。房产O2O以及智能家居行业都有着十分不错的发展前景。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预测,具体的情况让我们拭目以待。再者每个人具体的求职择业方向还是要视个人情况而定。07 “互联网+”,小公司做大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劝你别那么苛求大公司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互联网时代,小公司做大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小公司很容易就能成为大公司。找到对的小公司,就像Facebook的CEO Sheryl Sandberg所说的那样,宛如“Find a rocket ship”。

我们就来说说Facebook的事。

大概四年前的一个春天,社交巨头Facebook以总额1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方式,收购成立仅仅十几个月的热门图片软件商Instagram。这是其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桩并购,也是移动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并购案。

Instagram应用程序是该公司的唯一产品,它是由两名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创立。2010年10月在苹果App商店中上线,2011年被苹果公司评为“年度最佳应用”,随后又推出了苹果iOS和安卓版免费应用,注册用户已经突破了3000万,每天有超过500万张照片通过该软件传送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Instagram公司被Facebook收购的时候其团队只有13人,并且其中有两位刚刚加入公司不到2个月。Facebook的收购使他们一夜之间跻身富豪的行列。根据Facebook的10亿美元收购价来计算,Instagram团队平均每人可分得大约7692万美元。由此,Instagram公司堪称用最少的人员创造出了最大的价值的公司的典范。

Instagram是做什么的?简单地说,就是图片微博。用户可使用手机拍摄照片,再用它修改和分享照片,还可对照片进行评论。这款免费软件的前景在于:从上线以来,注册用户呈几何倍数增长。其发布安卓版后短短12小时内,下载量就超过100万次。强大的用户参与度带来获得个人数据的能力,创新能力被肯定,这就是其被Facebook收购的重要原因。

同样跑得快还有滴滴打车。2016年8月,一条消息在朋友圈炸开了锅:滴滴和Uber真的合并了。

滴滴合并后的估值将达到350亿美金。350亿美金的估值,程维和他的团队只花费了4年的时间。

以上这场并购案,让我们真正见识了互联网+模式下小公司的成长速度,只要发展方向对头,都是几何级数的增长。也就是说,今年才10个人,明年就有可能是几百人,今年业务才几十万,明年就跃升到几千万。这都很常见。看看互联网企业里的总监、VP和传统企业的相比都要年轻10~30岁,你便能明白小公司的发展速度究竟有多快!

所以,真心不必贪大求全,主要看其前景和发展空间。

互联网+,不必养那么多人。

互联网时代,小型公司根本没必要在形式上做大,因为没必要。甚至有人提出“拼命做大公司,掉进最大的坑”的观点。

我们开公司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缔造一个庞然大物来摆谱吧?而是为了业务量,盈利。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有了互联网模式,你根本不需要养人,只要有客户有业务量就行。

在济南,有这样四个全职太太,合伙做了个在线概念店,只雇用了两个员工,一个文案,一个客服,就把公司开起来了。卖瑜伽课程、服装、家居用品等一切优雅女士生活需要的东西。你别看公司小,但业务量可不小,公司开业才半年,其盈利就超过其中一个合伙人之前开了两年的进口商品超市。

互联网+,好多部门可以免设。

有了互联网,很多部门是可以不设的,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协作来解决。有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帮你管理人力资源,甚至说,你和你公司所有员工签约都已经是第三方可以帮你做了。有专业的财务公司帮你管账,有专业的设计公司帮你提供设计方案,有专业的营销公司负责营销,有专业的律师团队处理麻烦,都是能帮你管。事实上,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转变是实质性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些转变到底有多切实。互联网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飞速的提升,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精简的公司更有竞争力。

这种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光是强强联手,这些长板一拼,所有的大公司需要的职能我都能瞬间具备,甚至我拼凑的这些职能还是超越大公司。

举例来讲,一个大公司,也有内部的设计师,但是没法保证内部的设计师是行业最优的。但是如果我有一个最棒的作品,我就非得找行业内最优的设计师跟我合作不可,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只抓业务,做我的强项,我的效率很显然会比大公司更高,这种时候我的竞争力更强。

当然,这些必须建立在足够标准化和职业化之上的,要保证各个环节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就像积木一样,积木的拼接中间必须要无缝,如果中间有任何地方咬合不上,就无法拼装。

到哪里找到快速发展的小公司?

一心只奔着“小公司”这个概念去找小公司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不是任何小公司都有前景的,也不是任何小公司都能够快速发展的,换句话说,我们所应该找的是快速发展的小公司。

快速发展的小公司哪里找呢?

多关注腾讯、德勤、《财富》《福布斯》等知名机构的排名,比如,“德勤中国区高科技高成长50强”;多看《创业家》《创业邦》这样的创业杂志;多上虎嗅、36氪、多知等新媒体;多关注投融资方面的APP,就能找到那些被媒体、被专业机构认可的小公司,特别是那些已经取得A轮融资的小公司——他们不快速成长都不行!08 “互联网+”,大老板都在忙着把企业做小,把客户做大

正是见识了快速成长型小公司的魔力,越来越多的大老板也学着把企业做小,把客户做大。也因此,企业管理专家们预言:把企业做小,把客户做大是大势所趋。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你再痴迷大公司简直就是傻瓜。

大企业利润来源上的20/80法则。

一家貌似很大的企业,其利润来源却遵循着普遍的20/80法则。有一家大型的央企有3000家子公司,但90%的利润来自于两个金融方面的企业:银行与证券。集团的领导懊恼地说,如果当年公司能够像万科那样勇于舍弃,专门做强房地产和金融两大行业,到今天一定能成为最盈利的公司。但因为当初的集团领导人总是感觉其所经营的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都不错,看看哪个也舍不得放手,才有了现在的懊悔不及。

近些年来,中国企业界的贪大求全已经越来越普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本身急功近利,看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盲目跟风。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加剧市场竞争,从而让自己成长空间与先发优势殆尽,于是,走下坡路变成了必然。目前多数面临困境的企业,起因大多为此。

企业想要走出这种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却让自己迅速陷入困境的怪圈,企业经营者就必须懂得把企业做小做精,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坚定不移地钻研下去。诚然,企业做小做精可以聚焦能量,从而才能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实现长远发展和突破;企业如果将客户和市场作为导向的话,成本经营与价格竞争的困境便很容易被摆脱,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才能以能力、专业作为基础从而变得长远扎实。

把公司做小、做精的四点建议。

那么,对于大老板们来说,如何才能把公司做小做精?这里有几点建议可供大家参考。(1)重人才、轻资产

不少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咨询以及员工技术培训极为不重视,他们宁愿斥巨资购买一台机器堆在厂房里,也不愿在聘请企业咨询专家或对员工技术培训方面有所花费,即使这些花费不多。显然,这种企业的老板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轻人才”型老板。另外,还有许多企业的老板或管理者喜欢用听话的员工,排斥打压“不听话”、主动提出与老板或上级不同的、具有建设性想法的员工,从而使真正有能力的人不得不被逼走。

企业经营者一方面要克服“资产情结”,对不符合公司发展方向的资产及时“砍除”,采用轻资产进行经营,逐步提升资产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员工价值分析,将员工自身价值变成决定员工去留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凭个人喜好来决定员工的去留。(2)重效益,轻规模

在中国职场中,中国人的“好面子”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许多人往往不重视公司的价值与前景,而是首先看公司的规模大不大,人数多不多。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心生敬意,而对规模比较小的公司便不屑一顾。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不少的企业经营者在不考虑市场及公司未来发展走向等问题而进行盲目扩张并沉溺于大规模带来的陶醉中。而对于不少的求职者来说,更向往能在大公司谋求一份职位,这样似乎“更有面子”。

事实上,行业细分度越来越强的今天,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比各个领域都想有所涉猎更容易取得成功。就算是规模较小的公司,只要专注于自己所在的细分领域,也能够在市场上赢得立足之地。(3)重市场、轻生产

轻生产并非是不把生产当回事。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应该把市场放在比生产更高的位置。

诚然,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是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市场,没有市场的产品不存在任何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产品质量不再是企业的生命,而市场才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另外,一个企业做好市场比生产好商品要难得多。因为生产是自己可控的,而市场则不是。也许有时候为了做市场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或是换来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果。所以,企业必须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抢占市场,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4)要么拆分,要么压缩

互联网使得信息数据高速流通,从而让市场环境的变化速度更快。也就是说,大公司的管理模式也必须符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如果依然保持层层汇报的管理模式的话,再好的机会也无法把握。

小公司则不同,大多以快速响应、对客户需求的准确理解、本地化服务以及创业的激情使其自身获得发展。另外,小公司更能适应更快的创新速度,所以,许多缺乏竞争力的大公司想要发展,要么分拆成好几家小公司,各自专注于自己的业务,以保持灵活性;要么压缩公司内部的层级,加快信息的流转。

作为大公司的企业经营者,应该在现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尽快行动起来,该转型转型,该细分细分,该跨界跨界。第二辑30岁之前,一定要去小公司折腾一次01 有一种自卑叫“小公司”,有一种羡慕叫“别人公司”

方正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一个广告,说的是同学聚会的事情,大概是:第一年基本是抱怨,抱怨工作不好了,老板不好了;第二年基本是比较,谁的工资多一些,谁出差的机会多一些;第三年很多人干脆就不来了……

这个广告很接地气,很抓人,现实的确是这样的,每当同学聚会,那些在小公司就业的童鞋望着那几个在500强、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的童鞋,手上划着Surface,嘴里蹦着Fendi、Prada,都羡慕不已,心生自卑。

其实,供职于小公司并没有必要自卑,也许现在看来你所供职的公司没有他们的好,你所获得的福利待遇也可能比他们少,然而,你也真的应该为你自己供职于小公司而感到自豪,因为你在小公司所拥有的东西,是那些供职于大公司的人无法得到的。

你比那些在大公司上班的同学多了什么?

①踏实的工作态度

让事实说话。我们大学同学里面如今混得最好的两个都在国家机关任要职,但他们都是从基层小单位出来的。一个曾在乡镇上的司法所,一个在县法院研究室。刚毕业时,他们在闭塞的小地方,领着三五百的工资,面对着基层百姓各种各样的小案例。比起一二三线城市同学的见闻、光鲜亮丽的生活,也曾有过深深的落差感。但越是那样,他们越是勤勤恳恳地投身工作和学习。做革命的一块砖,立足基层,多读书,多思考。

他们不停地考证,专研,有机会就往上考。最后抱着无所谓的轻松态度考了一下国家公务员,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据说这些年国家部委选录公务员特别喜欢从基层选拔,因为基层员工工作踏实认真,不虚浮。

不光在国家机关,在任何一家组织,都喜欢踏实的职员。所以,去小公司,如果你能做到既来之则安之,你比任何人都幸运。

②更多锻炼机会

在小公司供职的你往往可以得到接触不同工作种类的机会,比如一个行政助理很可能会偶尔接触人事或财务的工作,甚至还能接触销售的工作。也就是说,你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接触自己不知道的工作内容以及得到许多不同的锻炼机会。当你想换工作时,自身已然拥有了许多工作经验值。另外,当你成为一名什么都会的多面手的时候,你的职业境地便不再被动,这时候的你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现在的公司会为你加薪,另一个是换一个公司获取更高的工资及职位。

③升职更快

小公司的人事竞争压力远不及大公司。在大公司,升职可能需要三五年或更久的时间,而在小公司,如果你足够努力,也许只用花费两年的时间就能变成部门负责人。

④随着发展而发展

许多小公司都是刚刚成立或成立时间不长的公司,这种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公司员工自然也会随着公司的发展而发展,直到有一天,当公司发展壮大成超级大公司之后,曾经的普通职员很可能变成股东之一哦。

有一种羡慕叫“别人单位”!

网络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华为的员工,觉得华为现在很迷茫、没有前途,公司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所以准备跳槽去阿里。

于是他向阿里的朋友打听阿里的情况,阿里的朋友说了很多坏话,阿里的领导层水平太差,基本都靠马云,马云一松懈公司全玩完,他自己都准备辞职去腾讯了。

于是他又给腾讯的朋友发微信,腾讯的朋友说,腾讯加班超厉害,管理层太狠了,业绩压力大,晋升又困难,听说百度很轻松,他已经准备跳槽去百度了。

他只好给百度的朋友打电话,百度的朋友说,百度的价值观迷失,就差卖假药了,你说这样的公司能有啥前途?他想去华为,因为华为的营业额是BAT总和的两倍了。”

事实上,我们的身边的确时常发生这种事情,许多人对于习惯于这山望着那山高,从而忽视了自己脚下的风景。

大公司的机制与工作方法均成熟完善,所以许多人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而成为人才;而小公司也可以出人才,虽然许多小公司的机制与工作方法都不够完善,但是小公司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了无限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这就像那句职场金言:“跟随严格的领导可以出人才,因为严格可以约束你;跟随仁慈的领导可以出人才,因为仁慈可以让你学会自我约束。”

所以,生活在这个城市,谁都不用去羡慕谁,也不用去瞧不上谁。只要你改掉抱怨成性的恶习,任何平台,都是舞台,每个人的付出和收获也都是成正比的。

外部环境只占你成功要素的30%!

根据研究统计,一个员工在工作中有多少收获、未来有多少发展空间,公司和领导的影响最多只有30%,而其余的影响因素均来自自己,也就是说,你是否能在工作中有所收获,你的未来是否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有超过70%以上的决定因素在于你自己。然而,把自己不成长、不成功的原因归结到公司与领导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宁愿为了那至多不超过30%的部分而吐槽公司与领导,也不愿意仔细反思来自自己的超过70%的因素。

许多人自以为换个公司、换个环境、换个老板之后的自己一定会奋发图强、努力工作。然而,如果你一直心存抱怨,无论到哪里都会永远抱怨;如果你只是为了逃避,到哪里你都会逃避;如果你是因为身心懒惰而想要换个公司,那么无论到哪个公司,你都会懒惰。

所以,不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该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上,而是应该着力想想自己那70%,少抱怨环境那30%,如果你是真的踏实肯干,多小的公司都不会埋没你,如果你永远心存抱怨或侥幸,多大的公司都留不住你。02 毕业5年,是什么让你和同学拉开这么大差距?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了布朗运动: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到处都在发生:空气中的灰尘因为气流而相互碰撞,由于力学的关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每一次撞击都会因为方向不同而使一颗灰尘的速度、方向等做出改变。

同样,人类也在做这种不规则的运动:

①人和花粉颗粒一样,水中是人类世界,在这里我们比喻成职场的一个简写。

②人在生命中遇到某些人、某些事、某个工作机遇大多数看似是随机的,和花粉粒一样,但也有一些规律可循。

③花粉粒的撞击和运动轨迹是因为力学的作用,而人类不仅是遇到某些东西,更重要的是人对此事的心理反应和主观努力。反应越大,就像花粉粒一样,改变人生的轨迹的力度就越大。

大公司和小公司,好工作和孬工作都是你迎面而来和你产生碰撞的“颗粒”,至于经过这次撞击后你的走向如何,你的思想和行为起主要作用。

来看一个案例:

A和B是从小一起成长的好朋友,大学毕业后,B进入了外贸公司,高薪还经常出差,工作以外就攒钱旅游、吃喝享乐。而A却在小城市找了一家小公司做广告。后来,外贸行业发展不好,B的工作前景黯淡,工作出现了很大的瓶颈,而A却在小城市的小公司锻炼了过硬的销售能力,来北京应聘到四A广告公司,当上了销售总监,过得有声有色,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

如果把A和B比喻成花粉颗粒,那A的小广告公司和B的大外贸公司,都是“力”,在人生的布朗运动中,外力所起的作用远不如个人在受力后自身所起的心念变化产生的作用大,效果明显。A正是对于自己高要求的努力,才使事业生活逐步走向正轨,并且薪酬、社会地位双丰收。B却在该吃苦的年纪享福,领着高工资吃吃喝喝,别人享福的时候再吃苦却也赶不上了。

所以,一毕业就进大公司未必一定是好事。起点高,未必就是结果好。

人生的“布朗运动”一刻不停!

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这种“布朗运动”中,不过在刚毕业不久,效果不明显,五年后,是一个特别明显的阶段,甚至是一个分水岭。正像女人的相貌三十岁之前是靠基因,三十岁之后靠自己一样。人的命运,毕业五年前靠老本,五年后就靠自己了。毕业时,有人靠着家庭关系进了大公司,好单位,这种有利的“力”顶多可供你受用三四年的时间,接下来如何要看你自己了。有人靠自己应聘进了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可是,经过个人的努力,三四年后,势能积蓄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扭转乾坤。这个时候,谁是黑马,谁是人才,谁有本事,基本可以下定论了。

活着永远别幻想一步到位!“一步到位”是众多毕业生找工作时的追求,然而,人生哪有那么多“一步到位”的事情,更不会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事。这就像“布朗运动”,我们不会知道自己下一刻会遇见什么,因而,无论我们进什么公司,都是看得见开头,看不到结束。任何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都必须一步一步地去积累。所以,作为找工作或正在为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你,永远都别幻想一步到位。

假如你毕业后进了大公司——

假如你一毕业就被父母或机遇安排到了体制内、国企、银行等大公司,你千万不要像有些人那样混日子:每日正常上下班,从来不用加班熬夜,过着钱多事少离家近堪称“完美”的生活。这只会让你堕落成一文不值的人。

相反,你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学习大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做人法则,为以后到更高的平台施展或到小公司锻炼积蓄力量。

假如你毕业后进了小公司——

假如你毕业后进了小公司,更不能懒惰,试想一下,无数比你优秀的人都依然在发奋,而资质平平的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贪图安逸,只能让你被甩在后面,并且被越甩越远。

另外,千万不要被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所定型,因为你完全可以比自己想象得更出色,每一个人的未来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想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更为优势的地位,就必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因而,小公司的“小”绝对不是一个人无法让自身强大的理由。

身处小公司,你自己可以搭台子唱大戏。有时间就学习一门外语,考一个证书,读些有用的书,去培训机构进行突击,甚至哪怕连兼职都会令你更有收获。

因为除了努力,你一无所有。

毕业后五年内如果没有努力,五年的差距才刚刚开始,后面的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