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理辅导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0:15:04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班主任心理辅导常识

班主任心理辅导常识试读:

引言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除了担任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管理全班同学的日常纪律、学习,甚至是生活。责任之重,工作之密,都是不难想象的。

在学生时代中,每一个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可能就是自己的班主任。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他/她成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影响这位学生的一生,班主任曾经的言传身教会成为学生以后做事做人的范本。所以,班主任的重要性不容小视。同时,班主任也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力争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在经营好一个班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外,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应该是需要班主任格外重视的。学生心理问题犹如暗涌之流,有时是很难察觉的,一旦暗流变成决堤之洪,班主任再想加以控制,就已经晚了。

学生心理问题是所有学生问题中最复杂的一个层面,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学生问题的根源。一个人的心理支配他对事物的认知、反应、行为方式等。学生若是出现学习问题、道德问题、行为问题和情感问题等,很有可能就是由其心理问题所引发的。

现在,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接受外界信息增多,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表现出一定的早熟。这些情况都会使学生产生不同于过去的心理问题,所以,班主任也需要与时俱进,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和学生心理。

每一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班主任或是愿意担任班主任角色的老师,都要将学生的心理辅导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如果此工作进行得顺利完满,则会对班主任其他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处理不当或简单应付,则会成为班主任开展其他工作的阻碍。

在了解到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之后,下面就是如何开展此项工作了。

首先,班主任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学。青少年是一个有发展性的群体,所以,班主任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了解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心理知识,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效果。

其次,班主任要学会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班主任并不需要像心理咨询师一样专业,但是,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还是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让自己可以专业一些。学习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环。心理辅导包括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两个大类,每一类有其适用情况和优缺点。个体辅导又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再细分为很多小类,团体辅导亦如此。

最后,班主任自身应该具备一些素质,包括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对待学生问题时,班主任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处理的原则等。这些是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前提与必备。

第一章 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定义“健康”两字的:“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它所涵盖的内容要比身体健康丰富得多,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存在很大不同。它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①躯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比较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加。在这个压力巨大的社会中,人的心理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负荷。现在,我们清楚,人的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对他的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举例来说,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理健康是有其严格的标准。同样,心理健康也有属于自己的标准。不过,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也可以参看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长短处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无法容忍自己做事情上面存在的不足,结果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要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既能与挚友相聚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时无孤独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可能常常置身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生活是重负;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储起来,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当然也会有悲观、忧愁、愤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们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伤、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分追求,争取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都感到满意。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他们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一般智商低于70分者为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是很难称为心理健康的。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同年龄多数人所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以上是中西两种心理健康标准。班主任需要多了解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及其标准的常识,并且针对青少年的实际特点来进行教学与教育工作。

第二节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青少年健康现状

卫生部“200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其中只有不足20%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信息,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3亿多人中,据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达3000万。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在北京为5.7%,湖南为6%,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大学生中,近2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而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原因的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精神障碍。并且,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主要以焦虑、抑郁等神经症行为的增多为主。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更应受到关注

健康的个性品质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孤僻、好嫉妒、暴躁冲动等不良性格常常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个性特点往往与个体情绪特点密切联系,如孤僻的学生常常伴有抑郁情绪,好嫉妒的学生常常伴有焦虑情绪。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学校心理辅导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处理学生的情绪健康问题。

青少年还处于身体与心理共同发展中,一切还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所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3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40%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三、青少年主要心理问题

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5个,包括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精神疾病。其中,行为问题占到20%~30%,情绪问题占20%。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如常见的学校恐惧症,几乎每个孩子在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这种恐惧反应。

所谓青少年行为问题,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其广义上包括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行为问题如说谎、逃学、偷窃、攻击、不听管教、离家出走等,情绪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可能导致其成年时期发生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研究发现,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家庭矛盾冲突多、情感交流差、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寄养或全托、儿童出生时(后)有疾病、有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

行为问题只是最轻的一类心理偏常,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而更为严重的人格缺陷(比如自卑、冲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心理障碍(主要是学校适应障碍、考试综合征、神经衰弱等)以及心理疾病(如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癔症、精神分裂症等),往往是儿童与青少年多发的心理疾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杜亚松教授强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须引起社会重视。他说,由精神卫生问题所带来的社会资源负担的压力越来越严重了,其中包括消耗医疗资源、不能实现完整的社会劳动力。杜亚松教授指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精神卫生问题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排在了癌症、艾滋病等疾病之前。此外,儿童是明天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未来。问题的严峻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要么畏惧谈到心理问题,要么认为无所谓。此外,社会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是一个瓶颈。相对于上海全市60万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目前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却只有10来名,整个中国也还不到100名。因此问题的提出正有待于我们去正视、解决。

第三节 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优势

学生的心理辅导班主任与其他科任教师包括学校心理辅导班主任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一、班主任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从自己当上班主任、新学生报到的那一刻起,班主任就几乎一直与学生在一起。正常情况小循环一带就是3年,而大循环更是一带就是6年。而人生又有多少个3年、6年。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可以讲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很难逃过班主任的法眼。在自己学科的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更有效果,班主任还要不时地考察学生,及时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这也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家长更是把班主任当作自己了解小孩情况的可靠信息来源。心理辅导本质是心灵的沟通,有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仅有利于快速打开心扉,消除心理阻抗,而且有利于迅速找到心理问题。“知学情”是班主任开展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前提与基础。这也是班主任开展心理问题的最大优势。二、班主任的德育功能的实现也要求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

德育与心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工作方式的不同。在各级教育工委的工作计划要点中,明确提出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紧紧捉住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突出育人工作,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德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这使教师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肩负“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大量的事实都证明,一切的教育手段都以人的心理为中介。优秀的班主任在长期的工作之中已经自觉地意识、运用到这一基本规律。“平时是班主任,上课是朋友”,就是这种认识的朴素表达。班主任们应将这一笔宝贵的工作财富用好、用足。三、班主任与学生容易形成心理认同感

从现行的教育管理机制来看,班主任与学生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整体,是利益的共同体。“班荣则我荣,班耻则我耻”已是大家的共识了;班主任自己也常常以班级第几人自居,以取得与班级的最大认同;在日常管理当中,学校也是将班主任的考评纳入班级常规评比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就容易形成融洽的心理环境。这是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得力武器。四、班主任具备相当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知识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许多班主任都感叹自己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实上,班主任不要忘记自己是学习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日渐受到重视的今天,必要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现在,班主任需要的是重新找出课本,给自己充充电,让沉淀已久的知识重新显现出新的生命力。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五、班主任本身比学生年长,知识与阅历相对学生丰富

班主任还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抛开专业知识不讲,丰富的人生阅历就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经验丰富、处事干练、观察敏锐的人。班主任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正经历的也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班主任理应是学生人生的指路人。在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如果能适当地敞开心扉,讲一讲自己曾经的故事,不仅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六、学生对班主任有依赖、信任感

在家里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感,在学校里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有较大的权威。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在生活中乐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真诚关怀,善解人意,尊重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的接纳和认同。学生对班主任往往会无条件地有一种依赖感和信任感,使得班主任在班级心理辅导教育中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七、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有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针对学生和班级出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如在“五·四”青年节举行的“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先辈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观念和思想;在开展“优秀班干部评选”的活动中,进行“对待落选的心理调适”、“干部轮换与人际关系”的专题辅导,让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自我发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能力)、自我评价(相信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自我调控(克服困难、取长补短、保持良好心态)、自我发展(如何挖掘潜能、塑造良好个性)等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班主任努力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模范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八、班主任在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起着沟通、调节作用

在学校工作中,班主任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生力军。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并负有协调各科任老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的责任。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任课老师在工作中与班主任保持相互协调和配合的局面,形成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合力。

第四节 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技巧

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渐强调全程性、全员性。班主任要看到自己在心理辅导中的优势,消除畏难情绪,勇敢地担任起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当然,班主任如果在学生心理辅导中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咨询的技巧,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健康”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尽管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越来越讲求生命品质,全面的健康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仍有许多人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讳疾忌医的问题。正确的意识是正确行为的前提。班主任更是应该主动消除错误观念,树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意识。事实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名人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心理疾病。二、要克服角色冲突

心理学对“角色”的定义是指不同的角色所蕴含的行为规范与要求。班主任有自己的行为要求与角色定位。当要求一个人同时扮演好几种不同的角色,就不可避免会存在角色冲突,也就是所谓的行为规范矛盾。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却往往会出现冲突,“职业病”一词也由此而来。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老师角色定位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容易造成角色冲突,班主任要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自我意识强烈、个性突出的学生,少一些指责命令,多一些沟通交流;少一些批评教育,多一些民主平等;少一些上纲、上线,多一点温情理解。很难想象一个让人生畏的班主任,是一个可以走进学生心灵的辅导老师。三、要正确把握好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人与人是有一定的安全心理距离的。心理学家常常用人与人之间的身体距离来衡量心理的距离。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如果班上的学生看到你就远远地避开,那么就可以认为你与学生心理相距甚远。所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缩小师生的距离,从而达到缩小心理的距离。四、要注意倾听

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之一就是要学会倾听。真正的心理辅导应该是以倾听为其基本特征的。良好的倾听是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一环,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心理健康的客观保证。学生的心理困扰如果能得到社会系统的及时支持,那么心理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只是强硬地向学生灌输道理的做法。当与学生的咨询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班主任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要轻易打断其谈话内容,更不要动不动就进行是非评价。有时候学生仅仅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不需要你给他提什么具体的建议。班主任所要做的就是安静倾听,让有问题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理解支持。你所做的这些,都会对解决学生的问题有帮助。五、要学会共情

共情即同感,又称“同理心”。它是指班主任要放下主观的态度和认识,设身处地去感受来访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缘由,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当事人的是非得失。辅导是要让对方走出情绪的阴影,启发他学会自己思考分析问题,寻找自我解脱的良策。这也是我们平时讲的心理换位。使用“同感”,即“自他相换”,“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这有利于学生表达出更真实的内在感受,有利于发现学生更内在、更全面的矛盾。班主任的“同感”,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觉。很多时候,凭着建立良好的“同感”基础,不少心理问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六、要接纳学生

无条件地接受你的学生。要具备有教无类的思想,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是可教育好的,要相信学生都是有发展的潜能与空间,要对教育充满无限的信心与希望。使用接纳技巧,其目的在于使来访学生感到双方谈话无所顾忌,因而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心底里的话。七、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与平衡

班主任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七情六欲。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班主任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受到格外重视。关于班主任助人自助的这一行为,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疏导最终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二是班主任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得到维护,自己的心理方面的经验也应该得到成长,自己的生活品质也应该得到保障。

当班主任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接受的大多是负面的信息。这些负面的信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威胁着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所以班主任学会自我摆脱心理烦恼与心理平衡,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建议班主任在自己咨询工作结束之后,要从事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如欣赏音乐、参加文体活动、写咨询笔记等,让负面情绪心理充分宣泄释放出来,而后才迈着轻松的步伐回家或投入新的工作之中。

此外,班主任还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有条件的要适当开展一些团体心理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在活动中快乐成长;要切实注意保密原则;不要认为自己的心理辅导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心理问题一定做到及时转介等。

第五节 班主任需具备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扬长避短,自觉培养和发展优秀班主任的心理品质,使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是极其复杂的活动过程,尤其因为承担的职责形成了特有的心理特征。只有心理素质优化的班主任,才能出色地完成所肩负的重任。班主任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呢?一、明确的班主任意识

教育意识是指人们对教育的看法、想法和态度,也可以说是在头脑中形成的教育思想。班主任的教育意识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理想和信念。它在班主任心理品质优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情感是人的行动的内部动力,而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班主任只有深刻理解班主任在培养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且进而转化为积极行动,自觉而热情地忘我工作。二、高度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班主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该完成的任务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按照时代需要,培养学生成才,这是时代赋予班主任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只有当具有这种深厚的情感时,才能不遗余力、一往无前地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三、热爱学生

爱生感是指班主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期望学生成才的一种崇高的情感。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热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和期望是无形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也是班主任感情生活的主要支柱,是工作动力的源泉之一。热爱教育事业必然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教育学生。反过来,班主任看到了自己努力教育学生的成果——学生才华的发展、高尚品德的形成、鲜明性格的成长、纯真感情的流露等这些爱的效应,也使班主任内心产生了快慰和激励,更加增进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和反馈,相互的感染强化,形成了巨大的内动力,从而推动师生向共同的目标奋进。

班主任除应具有深厚的感情外,在情感世界中还应该以乐观向上的情绪、昂扬振奋的精神去影响、感染、激励学生努力奋进;以轻松的心境、愉快的生活节奏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四、观察细微,善于了解学生

班主任应具有锐敏而准确的观察力,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了解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和个性发展特征,以便在教育和教学中采取不同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观察了解、分析判断,这是班主任工作必备的基本功,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能善于对学生作出心理分析,能发现学生思想、情感、意志、兴趣、性格以及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各种潜在因素,就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扬长避短,防微杜渐,争取工作的主动。五、思维灵活,注重客观分析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青少年及儿童,并且各具特点。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和年龄,其身心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班主任所遇到的情况,并非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班主任必须具有客观、全面、深刻、独创和灵活等思维品质,其中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对于班主任有着特别重要而明显的作用。反之,班主任的思维是表面的、肤浅的、狭隘的、呆滞的、紊乱的,甚至是主观的、片面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而迅速地了解、判断和处理所发生的种种问题,则是绝对办不到的。

除此之外,持久而精确的记忆、丰富而有预见的想象、稳定灵活而范围较广的注意力等,也是班主任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

上述五点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其中明确的教育意识和深厚的教育情感则是班主任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班主任明确教育的地位、作用,并能热爱学生,期望他们成材,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意志行为的一贯性、坚持性和自觉性,才能对学生的知识、个性特点和智力发展状况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善于捕捉新信息,不失时机地、适度地进行教育。这些都是班主任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 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原则

第一节 平等地与学生做朋友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提到下面的案例。

钱涛上课回答问题特别积极,但是纪律却很松散,坐在椅子上想说就说,不时还与周围同学发生争执,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下课我找他谈话,抓住他积极发言的闪光点,告诉他动脑想问题是对的,但要举手,不能想说就说,必须经过班主任同意才能说,如果大家都这样,你一言我一语,那班主任谁的也听不清。你很聪明,有些问题一听就明白,会了固然好,可不能打扰别的同学听课,再往深处想想或看看自己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他点了点头,答应以后上课按要求做,保证不再违反纪律。没过两天他就开始反复了。我想这是正常现象,形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行了的。放学后我又一次与他谈心,我把他叫到跟前,拍着他的肩膀问他想不想当生活委员,原来他早就盼望能做一名班干部。我抓住这一契机与他来了一个君子口头协定:“只要你纪律上不出问题,班主任就让你当班级的生活委员。”当时他可高兴了,还不停地问:“老师是真的吗?”“只要你在纪律上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正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展开朋友式的谈心,帮其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使他在纪律上有了明显进步,而且生活委员当得非常称职,学期末还被评为了班中的优秀班干部。

钱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受到了班主任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为其他同学作出了榜样,班级的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通过对钱涛的教育,我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他们都渴求有真诚的友谊,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用真诚与理解去温暖学生的心,要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班主任和学生只有成为了朋友,才会共同努力去搞好班级。一、尊重学生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发展的权利。班主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要居高临下,以教育者自居;要严格杜绝对学生任何形式的不尊重,如轻蔑、讽刺、训斥、羞辱等,学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

要无条件地关怀和接纳学生,不论学生有何种表现,都要把他们看作是需要帮助的对象,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要尊重学生做选择的权利,因为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权利,同时也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义务。所以辅导员的职责只是为学生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建议,而不应该代替他们做决定。二、赏识学生

赏识教育,其实就是班主任不断给学生暗示: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由于他经常受到这种暗示,学生就会对自己逐步有了信心。即便是比较好的班级,但也有许多的学生成绩并不好,而且对自己没有信心,特别是他们对理科学习没有信心。对这样的学生,赏识教育的魅力就出来了。三、从学生角度思考

如果班主任有耐心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那么很多事情就会顺利解决,否则欲速则不达。只有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努力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体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这样学生才会信赖你,向你敞开心扉,班主任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四、与学生沟通

要培养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外,班主任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课上你的眼神、手势,甚至一个微笑都能让学生感觉到你在与他们交流,但是这样是不够的。

此外,作为一名班主任,保持乐观开朗、情绪稳定也非常重要,这样才会使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

第二节 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

历来的教育家都很重视研究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孔子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等。他认为弟子高柴质地愚直,曾参天性迟钝,子张少诚实,子路性粗暴,就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他对子路的过于轻率,就用抑制的方法以退之;对冉有的过于畏缩,就用鼓励的方法以进之。孔子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教育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学上的一大进步。

班主任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是有差异的,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学校心理辅导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学生心理辅导的精髓所在。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心理辅导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贯彻差异性原则,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其次是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手段和技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等,针对不同学生以运用不同的心理辅导原理和方法;再次是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一个班集体中有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划分,他们中间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不断扩大先进面,缩小以至消除后进面。班主任要在开展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每个班集体中都有一些表现突出的、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与众不同,有的特别有才能、上进心特别强,有的品德较差,有的顽皮好动、学习吃力、成绩特别差,有的胆小怕事、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有的组织能力、实干精神、知识的学习等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组织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扬长避短,全面发展。二、做好优秀生和中等生的工作

优秀生通常都能得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青睐。首先,班主任在表达自己对优秀生的欣赏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此问题:既能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又能看到他们的缺点、弱点和不足。其次,对待优秀生,班主任的要求应该更严格。如优秀生的优点、长处较多,作为班主任往往比较喜欢他们,但是不能偏爱更不能护短,而应该对他们严格要求,全面分析。严格要求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智慧和特长。再次,班主任要教育优秀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分析、反省自己,看待他人,善于发现和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班主任不但要关注优秀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热情关怀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中等生的发展比较均衡,优缺点都不太突出,往往不能引起老师们的关注,因而常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成为被遗忘的对象。

班主任要时刻关注中等生,对他们抓紧教育。如果抓了两头,忘了中间,就有扩大后进生队伍的危险。班主任要多帮助中等生,帮他们分析学习处于中等的原因。但是也不用做得太多,因为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好、中、差是正常的,只有他们自身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三、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在一个班里,后进生的人数一般并不多,但其能量和不良影响及作用都很大,甚至有很强的破坏性,影响面广,是班级的消极因素。如不抓紧教育,任其发展,不仅影响班集体的荣誉,而且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成为害群之马。但是如果抓紧教育,教育得法,则可能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第三节 为学生保密心理问题

保密性原则是指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保密性原则是学生心理辅导的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尤其是个别辅导过程中,学生会向班主任泄露很多个人的秘密、隐私、缺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困扰、矛盾、冲突等。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有这些信息保密,不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告知别人关于该学生的问题,应尊重被辅导学生的合理要求等,这些都是保密的范围。做到这些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是班主任个人的职业操守。一旦让学生得知有泄露秘密的事情,班主任的声望全无,而且本身这种行为就是对班主任工作的亵渎。

那么,班主任具体要做到哪些工作呢?一、辅导过程资料保密

未经学生本人允许,班主任无权录音、录像;被辅导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绝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班主任所作的个案记录,不能视为公开的记录随便让人查阅。二、保密并不是绝对的

在一般情况下,班主任理应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过程保密。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很严重时,也就是班主任难以控制的时候,班主任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并且及时告知学生家长。

第四节 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

从大教育观的角度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这是因为,家庭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某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双方只有紧密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为此,班主任应主动与学生的家长建立和保持密切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班主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家校联合:一、普及家长的教育知识

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或推荐有关的科普读物,班主任向家长介绍有关心理卫生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的标准,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及原因,维护和提高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与原则要求。一方面,要提高家长对维护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减少因家长教育观念上的错误和教育方法上的失误,以免增加孩子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创伤的可能。二、开展家长会

通过家长会,班主任应向家长介绍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部署和所采取的实际措施,使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的安排和要求,知道学校方面能够为孩子提供哪些指导和帮助,便于家长指导孩子充分利用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取得及时有效的帮助。此外,班主任还应结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不适应现象,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指导,就如何改善家庭环境与气氛、更多地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主动和学校保持联系等问题,向家长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三、保持紧密联系

班主任应通过家长会、家访、通信、联系册等方式,同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一旦发现学生有情绪上的不稳定或行为上的异常举止,可以及时了解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班主任如果发现问题比较严重,超出了自己所能承担的职责范畴,则应立即与学校心理咨询室或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联系,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第五节 以预防问题为主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可以遵循“预防为先、处理在后”的原则。

在学生的心理成熟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只要是在正常范围内的,班主任都应该悉心帮助学生去梳理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但是,如果班主任能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之前就做到未雨绸缪,那么就可以防微杜渐,避免花费大量精力在学生问题上,也避免心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烦恼,何乐而不为?

那么,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班主任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掌握大量的知识与资料

通过向书本学习,通过深入学生,深入学生家庭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特征及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情况,学生的思想、性格、年龄心理特征等各方面情况,这是班主任能有效处理各种学生问题的依据和出发点。二、预见不良因素

充分了解家庭、学校、社会中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诱发学生思想行为出现偏差乃至于严重偏差的种种不良因素,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预防性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如曾经一段时间非常流行的《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影视作品,流行势头有增无减的上网及网络游戏(主要指其中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都曾经或正在对中小学生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在这些因素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之前,班主任就应该先见性地引起警觉和重视。三、多种辅导方式相结合

在较好把握前两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效的道理、案例(如理想、前途等)以及故事等,通过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个别交谈、家访等有效形式进行预见性的教育,给学生“打预防针”,从而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充分体现“预防为先、处理在后”的原则。

第三章 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变化

第一节 懵懂世界——初入校儿童

该阶段是儿童刚刚进入学校进行学习教育的阶段,开始知道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影响。这时,儿童已经学会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事物了,他们认为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他们的行为遵循着快乐原则。针对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应当利用强化物或强化物的收回来控制儿童的行为。强化是行为主义提出的一种矫正行为的技术,深受教育工作者的喜爱。

有经验的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把儿童初入学时在课堂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表现(如坐不住、下位子、说话、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并且善于根据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征而采取正确的措施。但是一个没有经验的班主任,则往往因此引起厌烦、急躁的情绪,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虽然同是小学时期的儿童,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儿童还跟学前儿童有某些共同之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没有建立起抽象思维,因而老师需在一堂课中往往运用着不同的作业形式,更多地注意直观性。一、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大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所以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宜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二、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知觉已经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语言,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三、社会性发展

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班主任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班主任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社会技能、来自班主任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第二节 花季雨季——青春期学生教育

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性成熟,他们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男女青少年之间开始有了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对性的好奇心。有的还会因对自己身体、生理上的突变心理准备不足产生羞怯、紧张、焦虑等情绪。

长期以来,性教育、性心理辅导在我们许多学校是“禁区”,无人问津。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学校、家庭正面的性教育还没有开展,而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却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因此,学校、家庭开展性教育、开展性心理辅导刻不容缓。一、异性交往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性意识萌动,他们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他们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愿意互相接近。少男少女之间会产生“一见钟情”的爱,这种两性间以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情感,是性爱心理发展的原始阶段,是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班主任要了解青春期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异性交往。在健康的群体交往中,满足少男少女的心理需求,释放青春的能量,平稳躁动的心灵,获得与异性相处的积极经验。二、自我认识

比起童年期,青春期的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罗马尼亚有首民歌叫《照镜子》,就是唱一位花季少女在镜子里欣赏自己美丽时的心情。有不少学生常常因为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而产生烦恼。例如,脸上长了青春痘,女孩胖了点儿、男孩矮了点儿等,都会使学生觉得比别的同学矮了半截。

研究发现,因为青少年过度关注自身外貌,因而对自身影响极大,包括自尊、社会交往、情绪以及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均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观点,“整体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和纯自我概念等四个方面。对自我总体价值的情感的评价就形成了个体的自尊,即自尊是个体的整体自我价值感。高自尊的个体对现实的自我持肯定的正面评价,自信,较满意自己,对自我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而低自尊的个体则相反,对自己持负面的消极评价,对自我的接纳程度低,对自我的情感体验是负面的。有研究认为,这方面问题与个体的心理因素有关,特别是与个体的自信等相关。

另有专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外貌与整体自我价值感相关的内容呈现减少的趋势,如初中生形体烦恼、性别烦恼、性器官烦恼、容貌烦恼四个方面与自尊均呈显著负相关,高中生在形体烦恼、性别烦恼、容貌烦恼三个方面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而大学生只在性别烦恼、容貌烦恼两个方面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身体自我虽然在整体自我概念中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但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升高,身体自我在整体自我概念中所起的作用在减小。分析原因,可能是初中阶段是大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身体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特征。因此,对初中生来说,对自身体像的满意程度对其整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较大,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身体越来越趋于成熟,尤其到了大学,几乎所有学生的身体已成形,对身体自我的关注度在下降,而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社会自我和自己的智力、情绪、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心理自我的关注度在上升。因而,青少年学生外貌的烦恼对其自尊的影响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小。

有些学生会因为对自己的外貌不如同学,产生了自卑心理,然后导致不能与别人尤其是异性从容、自信地交往,他们常常表现为不主动与他人交往,甚至处处回避与他人交往,有时在不得不与人交往时内心会产生苦恼和焦虑,由于不能适应与他人共处的环境,因而容易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有此类烦恼的学生平时较多体验到的是消极情绪,他们觉得生活不快乐,整日里茶不思、饭不想,郁郁寡欢。专家对青少年体像烦恼与情感平衡性的相关研究发现,青少年体像烦恼与其负性情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正性情感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这说明体像烦恼主要与负性情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他们将学生的情感平衡性得分进行比较,发现有形体烦恼、性别烦恼、性器官烦恼、容貌烦恼的青少年,其负性情感分值均极显著地高于无体像烦恼者,这说明有各类体像烦恼的学生会较多地表现出负性情感。

有体像烦恼的学生由于平时将时间和精力过多地花在刻意追求模特般的身材和影星般的容貌上,因而不仅会占据许多本来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而且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成绩下降。有专家研究发现,有体像烦恼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分极其显著地低于无烦恼者。具体而言,容貌烦恼者的学习积极性得分值最低,与无烦恼者学习积极性的差异也最为显著;其余依次为性器官烦恼和形体烦恼。因此,容貌烦恼、性器官烦恼、形体烦恼是对青少年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体像来源。

对这一类学生的辅导建议: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对自身形体、性器官、容貌等都存在一定比率的关注度,且有体像烦恼者对体像的关注度要显著地高于无体像烦恼者。对自身体像适度关注是必要的,但是青少年如果对自身体像过度关注且即将或已经对自身的自尊、社会交往、情绪情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就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学生此方面的心理辅导应该包括: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认识青春期自我体像、接纳自我体像以消除体像烦恼等内容。

2.对男生、女生分别辅导

尽管研究发现,有体像烦恼的女性比率极其显著地高于男性,但青少年学生的各类体像烦恼对心理的影响却存在着性别特点。从形体烦恼、性别烦恼角度讲,女性青少年的形体烦恼比男性青少年明显、普遍。具体表现为,无论是采用过减肥措施的人数比率,还是实际的形体烦恼,均是女性青少年的发生率高于男性青少年。另外,在性别烦恼方面,也是女性青少年较男性青少年明显。这提醒我们在开展体像教育时,针对女性青少年,主要内容应该突出对她们进行形体及性别正确认识、接纳方面的教育。从性器官烦恼这一角度讲,男性青少年有性器官烦恼的发生率高于女性青少年,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男性对自身性器官的不满意率在增大。尽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教育男性青少年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性器官是体像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我们还研究发现,有体像烦恼的男性青少年自尊的得分显著地低于女性,说明体像烦恼对男性自尊的影响也比女性更大。因此,体像教育应对男性青少年体像烦恼对其整体自我价值感的负面影响应作重点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三、性成熟

青春期是性的身心成熟与发展的关键期,自然成为性教育的关键期。从人生教育的高度来审视与实施青春期教育的时候,仍然可以看到性教育在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开始产生从未有过的关注。性成熟带来的身体变化必然引起他们高度的注意:一方面,性成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渴望了解有关性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受到中学生强烈的成人期待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性成熟会激起他们复杂的内心体验。虽然目前中学在有关课程中普遍加入了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但不能满足青少年对这方面知识的探求欲望,即使这些国家规定要教给学生的生理卫生知识,在许多学校中也未能正常进行教学;而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需了解的有关性发育的知识,许多是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对许多与性有关的问题存在不科学甚至不健康的观念,如女子月经被看作是肮脏的、晦气的、倒霉的事情,男子遗精被看作有伤元气,还有对性早熟或晚熟的不正确看法等。还有一个问题是,当前各种有关性问题的书籍、资料充斥社会,其中不乏合法出版的科学性书籍,但其中有不同年龄、生活阶段和职业的适应性问题;而更多的非法出版物,则大有宣扬伪科学、封建迷信甚至诲淫诲盗。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青春期性教育是学校和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的事情。

其次,人的性成熟与发展不仅是性生理的成熟,更是一种人格上的发展。因为人的性成熟与发展不像性生理那样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遵循人的社会化规律的人生发展过程,所以,青春期的性成熟与发展更重要的在于性心理、性道德、性行为的成熟与发展。性教育也应侧重在这个方面,这是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性教育也是一种人生教育。这就需要把性教育和整个青春期教育结合起来,从独立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出发,进行性教育。

班主任需要清楚两点:第一,性教育不仅是性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性心理、性道德和性行为的教育与指导,这是前面已经不断强调了的;第二,性成熟与发展是中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十分必要而且迫切。那种认为中学生只需要关心学习、性教育会使他们分心,或者担心性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的看法是存在着偏差的。事实上,中学生在不断地从社会、从他人,也从家长、从自己接受着性教育,家长和老师若能理性地审视孩子的性发展和家庭及社会带给孩子的性影响,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就更为重要了。总之,家长和老师谁也回避不了性教育问题,一些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性成熟与发展上的有意识回避或阻止,本身就是在进行着一种特殊意义的性教育,一种并不利于孩子发展的性教育。

另一个要澄清的问题是,把性教育界定在纯粹的性的范围内,仅从解决性问题出发,忽视性教育的人生意义,忽视性教育中促进人格发展的任务,这是一种狭隘的、有偏差的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是和完整意义上的青春期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节 渴望独立——成长后期学生的特点

青少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认知能力发展

由于青少年时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活动向学习者所提的要求有了质的变化,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言语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高度发展的概括化观察力

概括化是观察力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儿童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其观察能力虽然是敏锐的,但缺乏概括性,观察得不够深刻、不够全面。青少年则不同,他们可以利用日益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组织、调节和指导观察活动,以提高观察的概括性。

2.获得成熟的记忆力

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记忆力达到一个空前成熟阶段。意义识记代替机械识记而成为识记的主要手段;识记的目的性增强,开始有意识地去记忆,进入了记忆最佳时期。

3.形成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思维类型上看,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经验型的,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的支持,理论思维发展得不是很好。到了17、18岁之后,其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急剧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成为一种成熟的思维形式,并导致辩证思维的发展,使青少年有可能形成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二、个性的成熟

从少年到青年,个性逐步形成。少年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稳定性低。

进入青年期,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可能,但已相对稳定。主要标志是:

1.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青年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全面分析;初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教育。

2.世界观初步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个性意识倾向性成熟的主要标志。世界观萌芽于少年期,初步成型于青年初期(此时尚不太稳定),到青年中后期进一步成熟。青年对世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政治活动以及青年中后期生活道路给青年的锤炼,是青年期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青年世界观的成型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恋爱都有了比较稳定而系统的看法。

3.兴趣、性格趋于稳定,能力提高

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的兴趣是广泛而多样,逐步稳定,持久性提高,日益深刻。性格和能力都是最能表现个性差异的心理特征。性格在青年初期基本定型,此后的改变十分细小。能力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能力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都要到青少年期才能趋于成熟,并在青年后期都达到高峰。

4.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提高

青少年开始进入自觉的道德水平阶段,形成信念,知道自己行动的原则。这一方面表现在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所掌握的道德准则范围广、质量高。另一方面表现在道德情感中的直觉式情感逐渐减少,伦理道德式的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此外,道德理想更为现实,知行脱节的现象也日趋减少。三、情绪、情感特征

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其主要特征有:

1.情绪容易激动

青少年办事积极、富于热情,伤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但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青年的情绪、情感容易过于激动。

2.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

青少年的几种基本情绪如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的起因以及表现特点与儿童期不同,表明其情绪、情感已经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由于智力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增长,青少年慢慢地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

3.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

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情感持续的时间延长,情感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转换,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年的情感类型正从外倾型向内隐型过渡,他们能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四、意志特征

青年的意志发展迅速,其特征是:

1.完成意志过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不再茫然失措,开始独自思考,想办法解决困难,尽全力克服困难,不像儿童那样轻易求助于他人,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同时青少年能不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自觉性日益增强。

2.行动的果断性增强

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和逐渐成熟,青年面对充满矛盾的问题时,能够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验比较迅速地辨明是非,作出决定并执行决定。与少年相比,青年的轻率和优柔寡断都相对减少,动机斗争过程也逐渐内隐、快捷。

3.自制力增强

青少年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此时,他们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原定的目的和计划,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激情。行动的理智性比较强,当然有时也表现出冲动。

4.富于坚持精神

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内抑制功能的发达,以及动机的深刻性和目的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坚持性。不过在这方面,青年人比少年强得多。他们勇于求成,凡事不肯轻易服输,即便受挫,亦不灰心。五、言行特征

言语和行为特征是表达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它像一面可以折射的透镜,将青少年的内心活动反射出来。

1.成熟的言语表达能力

其主要表现是:青年人的词汇已很丰富,且内容日渐深刻;口语表达中的独白言语趋于完善;书面语言表达基本成熟;内部言语已达到完全“简约化”的水平。

2.行为动机、表现上的成年型,行为控制上的童年型

他们要求完全摆脱成人干预,独立行事;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行为的社会价值;要求两性交往、恋爱等。他们要求像成人一样地参与社会生活,但是又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情感受到触动的时候容易冲动。在这方面,少年尤其突出。

第四节 释放压力——高三学生的学习重负

一、高三学生心理问题

每年高考过后总是学校和家长紧张的时刻。这一时期,总会有个别思想负担过重的学生经不起失败的打击,或者在家长的责备下感到很丢人,甚至走向了自杀的道路。值得深思的是,不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产生轻生念头,而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保持这样的成绩也会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一个学习成绩上等的学生突然自杀身亡了,他的死不是因为考试不及格,而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进入前十名,没得到一等奖学金;还有一个大学生本来考试成绩能达到中上,但为了更有把握得高分,他不惜作弊,结果被班主任查到,他害怕严厉的校纪处罚,所以投湖自杀了。这些学生常常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赞扬,赞扬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从不满足,总想得第一名,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也可能失败这一现实。

2005年年初,一对成绩优异双胞胎兄弟小云和小鹏(化名),却双双拒绝高考。他们的理由令人费解,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复习好,不能按照父亲的要求考到满分。

医院心理科诊断结果,两人均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主治医生说,小云和小鹏的学习成绩在同龄人中“一路领先”,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对他们的要求开始加码。在父亲看来,学习是第一位的,小云和小鹏应该尽一切可能排除所有外来干扰。一切与同学的交往,一切课外娱乐,甚至电视、游戏都被禁止。他们父亲的那种近乎苛刻的“完美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三是同学们“十年寒窗”的最后一年,是苦学十年后收获的季节,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年。问题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在家长期望的目光中,在“金榜题名”的传统影响下,同学们背负着巨大而无形的压力。在这巨大的压力下,许多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虑、郁闷、自暴自弃、滋事打架等症状,有的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有厌世、自杀等倾向。对于存在于高三学生中的这种心理压力及其种种表现,班主任应会同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找出同学们心理压力的来源、表现等规律,积极探讨缓解这种压力的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同学们自身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圆满完成学业,顺利度过这一人生的重要时期。

当前高三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心理

高三学生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在高三上学期,由于高三综合复习和高一、高二的单元学习有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很难适应,导致成绩有较大波动,这种心理较为明显。会考和高考之前,很多学生也总会担心自己没有复习好而吃不下、睡不着,考试时出现“考不好怎么办”的恐惧感。

2.自卑心理

有些高三学生学习成绩差,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自我封闭,抑郁孤僻,或者自我放纵,沉溺于玩乐、游戏、交友等方面,荒废学业。特别到高三上学期期末,一些学生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不愿继续努力。

3.抗拒心理

部分高三学生以为高中生活即将结束,高三以学习为主,以高考为唯一目的,以为自己很成熟,把集体活动、学校的规章制度都看成形式主义,在行为上与班主任对抗,对家长的教育表示厌烦,许多学生因在生活学习中与父母、与班主任、与同学沟通困难而感到烦恼。二、教育工作

1.情感教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班主任和学生保持亲密接触,积极沟通,让学生信赖班主任,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班主任,进而让他们的心理症结得以排遣。

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闭的同学,他们更需要班主任耐心的交流,这样班主任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班主任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关注他们,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让他们找到心理的愉悦,找回学习的乐趣和自信。

2.理想前途教育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成功观念,正确定位。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考上重点本科是成功,有的人考上普通本科是成功,而有的人只要考取专科就是成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考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

班主任要合理地帮他们构建自己的目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如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可以尝试报考艺术院校;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尝试报孝体育院校等。

3.人际关系教育

班主任可适时组织开展一些团队活动,让学生在不涉及学习的领域中轻松地体验同伴的关爱和支持,既为学生之间激烈的竞争减压,又调节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例如可以利用校运动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班主任组织学生讨论,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谈学习方法,让助人为乐的同学谈心理动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谈苦恼。

总之,高三学生的班主任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还要具备多种能力,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才能以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在高三学生心目中树立威望,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高三学生健康发展。

第四章 特殊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第一节 留守儿童

一、关注留守儿童

胡宜君,女,9周岁,四年级。母亲在外打工,与父亲一起生活。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他人相处,不愿开口说话,平时作业很少写,上课基本不发言,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班里,有她无她基本没差别,她像一个“隐形人”,不但上课沉默寡言,下课也很少出来走动,总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静静地发呆,显示出与这个年龄极不相称的冷静与成熟。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丧失、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脆弱

小博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了。他的爸爸、妈妈外出务工,他自小跟奶奶、爷爷一起生活。他们对其百般疼爱,对他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小博自理能力很差,今年在学校读寄宿。爷爷、奶奶隔三差五来学校看他,每次来总是大包小包,来时是零食,回去换成了要洗的衣服。

小博聪明、活泼,但自制力差,容易发脾气。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他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晚自习时还因玩玩具与生活班主任发生争执。

留守儿童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是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而是放弃,有的甚至是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麻烦,就哭鼻子,心理相当脆弱,究其原因,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一般是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来管教,有的是寄居在亲戚或朋友家里管教,这些人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或是别的原因,一般只管孩子的吃住,没有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没有有意识地对孩子的意志进行磨炼。

2.做事随意、任性,学习无目的

留守儿童的学习没有明确目的,做事随意性大,在集体生活或与他人交往中显得任性。他们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坦诚地与别人沟通,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对班主任的批评,对别人的建议持无所谓的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管教他们的亲戚或朋友,对他们缺乏严格的要求,有的甚至是没有要求,任其自然。另一方面是这些孩子基础太差,无法理解学习的新内容,不但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反而觉得学习是一件苦闷的事。

3.懒惰、心胸狭隘、自私

留守儿童不主动参与活动,即使参与了也不能尽力。至于在服务性的工作中,他们则总是想方设法逃避。当触犯到他们的利益时,就得理不饶人,见到别人的好东西,总是要把它弄坏才感到快乐。究其原因,是这些孩子从小就离开了父母,没有爱的滋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正面教育,他们有的是无止境的索取意识,缺乏奉献。他们的父母爱他们的方式是物质上的尽量满足,这种变形的爱,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他们性格形成的畸形发展。三、心理辅导方法

1.给予充分的真挚的关爱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各种心理症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关爱,班主任需要用爱来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他人奉献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奉献。但是,对于他们中一些心理症结严重的孩子,给予了他们关爱,他们也许还会无动于衷,这也是正常的,班主任不能灰心,这是因为用爱来感化这种心理症结严重的孩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用再好的药也不可能使他一下子痊愈。因此,对待这类孩子,需要有耐心,也要正确地看待他们在变化过程中的反复性。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还没有遇到一个孩子,用爱心来感化他不起作用的。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真正的关爱,他们就会朝着好的方面变化。

下面来看一位班主任的做法:

周佩琪是五年级时转入我校寄宿班就读的。她性格内向,腼腆,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每次一接触到我的目光就一下子趴在桌子上,好半天才敢抬起头偷偷地望我一下;在校园里见到我时,她总是加快脚步小跑过去……通过了解,我知道她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祖父母身体不好,照顾她也不是很容易,她的父母经常连春节都不回来,一年难得见一次面。

我特别关注这个孩子,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都把关爱的目光投向她。慢慢地,我知道了她常年见不着父母的苦恼与思念,知道了她不敢和班主任交往而又渴望班主任的关爱的矛盾心理,而这些又成了她的心理负担,使得她开学以来一直不能安心学习。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决定对她的教育从细微处入手,关爱她,鼓励她,帮助她树立信心,大胆和人交往。我发现她作文基础较好,便指导她修改习作,鼓励她参加作文竞赛。渐渐地,她对学习有了兴趣,成绩也由原来一二十名进步到前几名了。很多时候,我不经意帮她整理一下衣领、红领巾,有时候让她收收作业本,我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她已经把我当作亲人了,无论是人际交往上,还是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她在成长日记中写道:“刚转来时,我特别害怕上学,害怕面对不认识的同学和班主任,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真怕在学校寄宿会不适应……现在,我不怕了,同学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班主任就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我们。双休日我都不想回家了,因为又要和班主任、同学分开两天了……”

2.抓住契机,进行教育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班主任,他们在教育学生时,他们一般是在班会课上长篇大论地说道理,却不知他的这种教育方式根本不起作用。对于这种有心理症结的学生,必须抓住教育他们的最佳时机,才会有效。

3.塑造良好形象,施加影响

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用思想或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他们能正确看待班主任身上的缺点,但对于有心理症结的学生来说,他们则把班主任身上的缺点作为自己违纪的借口。为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必须注意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以便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有心理症结的学生面前,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必须注重加强自身的修养。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表里如一的为人,才会对孩子们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一旦孩子们感觉班主任言行不一致,或者做出有损班主任形象的举措,那么班主任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那怕花成倍的代价也许还是于事无补。班主任必须以高标准的要求来规范自己,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来教育、影响学生。唯有这样,才会把学生引向良好健康的方面发展。

第二节 单亲家庭

一、关注单亲家庭学生

童童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父母离异,和奶奶一起生活。他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说慌。班主任批评后,就不想上学,不说话,逃避别人。

班主任经过和他奶奶的交谈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他在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两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小黎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父母在其4岁时离婚。其后一直随爷爷、奶奶在钦州生活,升入高中时因为爷爷身体欠佳,回到南宁和父亲、继母、弟弟一起生活。自新生军训的时候就离群居所,还因为仪容仪表不合格和教官发生冲突。开学后多次以请假到校医室看病为名逃课,迟到2次,缺交作业12次。开学后3个月一个下午因为在宿舍里偷盗同学的财物被学校警卫查出,连带发现之前一起教室的失窃案也是他所为。但是小黎拒绝承认错误,还声称是被冤枉的,要转学否则就离家出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特别2001年新《婚姻法》颁布以后,我国的结婚率没有提高,离婚率迅速上升。单亲家庭的数量正逐年呈上升趋势。据民政部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我国离婚人数为117.7万对,比1987年的58.1万对翻了一番,是1980年的34.1万对的3倍多。如此看来,平均每天约有3225对夫妻离婚,也意味着3225个家庭破碎。我们不愿给单亲孩子贴上另类标签,但不容小觑的是,自杀,自暴自弃,用暴力报复亲人、报复社会,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与单亲家庭子女联系在一起。与日俱增的单亲孩子,被视为青少年犯罪的“重点嫌疑”群体、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少年。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每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作为初、高中的班主任研究单亲子女教育问题,更有其独特价值,做到防患于未然,是这项研究的价值所在。针对单亲学生的问题的研究,不仅应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层面入手,更应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单亲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他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1.心理自卑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是在闹别扭的时候,小孩子们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边,我才比你强呢!

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2.性格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或继母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3.非常自我

这类学生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或继母的管教,或继父或继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班主任,没有他人。有的学生不但不叫继父或继母,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叫。这类学生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是思想教育的重点对象。

4.逆反情绪

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或继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班主任、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对这类学生如果放松教育,将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三、心理辅导方法

1.多方共同配合

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班主任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班主任,以减轻班主任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2.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于那些充满消极思想的单亲家庭学生,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六个“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的教育,班主任可采用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功课,以提高成绩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孤独感。另外要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影视片,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因素。班主任要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迷茫的境地。

3.创造活动的环境

班主任要研究孤独型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行为的规律,对症医治。一般地说,单亲学生不能享受双亲家庭学生同样多的亲情,班主任要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第二父母。绝对禁止恶言训斥,多个别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校外活动中,使他们真正觉得学校就是家庭,班主任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班主任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4.要辅以法规校规教育

对带有自我、逆反特点的学生,首先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第三节 校园暴力

一、关注校园暴力下的学生

2008年10月9日晚,河北衡水第五中学女生宿舍楼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以班长为首的12名女学生用拖鞋打脸、拳打脚踢、泼冷水、掴耳光、罚跪等方式,对一名同班女同学进行折磨,这次暴行一直持续到次日天快亮时。

周至县哑柏初中初三(1)班学生王强在下晚自习回家途中,看到初三(11)班的好友赵某被初三(10)班的小胡带着几个人拦住,所骑自行车车筐被小胡踢坏。因赵某骑的是自己的车子,王强便过去质问小胡,双方言语不合厮打起来,小胡几次被打倒在地,气恼之余失去理智,小胡在王强再次扑上来的时候,拔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进了王强的心脏位置,王强只说了句“你还用刀子……”便倒在地上。小胡见状也慌了,连忙和赵某及周围同学一起把王强送到医院。半小时后,王强抢救无效,心脏停止跳动。经法医鉴定,导致王强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水果刀从王强第五根肋骨下刺入,进入心脏3厘米处,致使心脏停止跳动。

据了解,小胡事发当日上午曾到初三(11)班向一位同学借书,坐在窗户边的赵某嫌小胡声音大太吵,便把窗户关上,小胡认为赵某和自己过不去,便和几名平时“玩得好”的同学说“想收拾赵某”。得到“哥们”的支持后,小胡便于当晚下晚自习后在校外马路边拦住赵某,没想到竟造成了这样的恶果。校园暴力事件一直是社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