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1:17:42

点击下载

作者:郑健成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学前教育学作者:郑健成排版:上官雅弘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9-01ISBN:9787309056051本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总 序

1903年是中国人独立设置幼稚园的开端,为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师范教育也走上中国教育的大舞台。幼儿师范教育诞生初期,师资、课程、教材均借鉴于国外,但前辈幼师人从未停止过中国化、科学化幼师教育的探索,他们的不懈努力成为我们今天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儿师范教育获得了新生,一批独立设置的幼儿师范学校逐步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基地,特别是《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颁布,使新生的幼师教育在课程和教材领域开始走向规范化。经历了“文革”大风暴之后,幼儿师范教育再次焕发青春。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审定并出版了全国幼儿师范学校通用教材和培训教材,为恢复和发展幼儿师范教育,规范幼教师资培养、培训规格和标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幼教师资学历层次上移成为大趋势,幼儿师范教育也基本完成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大部分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或改为五年制,或并入高师设置学前教育系,原有的教材体系已不能适应办学要求,适应专科层次幼儿师范教育新发展的教材体系成为“空白点”。正是由于新教材的空缺,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只能沿用旧教材,或选择高师本科教材,甚至采用小学教育专业或高中教材,而这显然不符合幼儿师范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培养目标。教材问题成为制约幼儿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瓶颈”。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于教材功能的认识已发生深刻变革,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是对其根本功能的重新定位。教材既承载知识和技能,更渗透思维方法的给予、认知结构的优化、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幼儿师范教育实现大专化的进程中,适时编写出版一套代表学前教育发展方向、体现幼教新理念、新思维和反映课程改革新成果的幼师系列教材,无疑将会为新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003年,正值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庆典,一批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师范教育工作者,共聚上海,商讨教材建设问题,并达成编写五年制幼师新教材的意向。2004年,这一意向受到复旦大学出版社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并得到国家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近三十所高师学前教育系、幼儿师范学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再一次聚会上海,在研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4年冬,第一批教材正式出版发行。我们希望这一套教材的出版,能成为新世纪为探索幼儿师范教育中国化、科学化,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一次有益尝试。课程改革,教材先行,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和重视幼儿师范教育,有更多的新教材问世,使我们的教材体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为幼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中国幼教事业走向辉煌增色添彩。“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前 言

本书作为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通用的一本新编教材,力求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思维,体现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中国化、时代性和专业化的追求。本书的编写,以整个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为背景,立足为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学前教育教师搭建平台。全书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自己的努力:

1.努力体现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事实导向与价值导向的统一。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一线教师,《学前教育学》要贴近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实际和改革实际,以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如何成为现时代的学前教育教师。同时,又要有利于培养同学们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并把学前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加以追求。

2.努力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统一。本教材以学前教育及其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主,力求反映学前教育领域的基本共识,给读者整体的入门知识,帮助读者为后续学习“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指导”等课程和可持续发展打好知识、技能和价值基础。同时,尽可能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与课程的学术前沿和改革实践探索的新经验。

3.努力体现学科领域内在逻辑和读者学习心理序列的统一。教材内容的组织,既注意遵循学前教育与课程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又努力遵循大专生学习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建构的特点和规律,即心理序列。对有关科学论著原有的逻辑体系改造成为与学前教育实际相接近的、适合读者学习的课程体系,即以基础理论为先导,相继安排应用理论,强调每课题学习的连续经验,后一教材内容以先行教材的学习为基础,使教材系统的展开便于读者以渐进方式掌握,保障学习的深化与拓展。

4.努力体现树立正确的学前教师观、教育观和形成相应情感、能力和行为的统一。要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学前教育教师,就要在观念、情感、知识、能力和行为上全面落实培养目标。我们把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倾注在教材中,希望它能激发起未来教师的情感。本教材抓住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问题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学前教育改革实际,并彰显教材的实践性,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和体验学前教育、分析学前教育实际问题,尝试进行操作实践,以有效地内化和建构知识,树立当代学前教育新观念和学习思维方法,培养运用理论思考、分析实际的能力以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5.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生态环境营造和课外教学资源拓展的统一。既注重学生、教师、教材都是课堂教学共同创造者这一生态环境的营造,又重视开放课堂、提供课外阅读线索、安排见实习等教学资源的拓展。努力使教材成为读者的朋友,尝试着把读者作为教材的直接交流对象,提供问题情景、案例等,为课堂教学搭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探讨现阶段学前教育所遇到问题的平台。在注释、附录和参考书目中提供了较广范围的阅读线索,还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的练习和实践尝试等学习要求,都旨在拓展读者学习和能力锻炼的空间。

我们希望,以上所作出的努力能激起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鸣,教师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教学单元,把握章节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榜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思考、敢于质疑、实践。

运用本教材,可以深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有些章节可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为主,教师点评引导;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当地学前教育实例,增进读者的直观理解,多采用研究式、讨论式教学;要带领学生感受和参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师生共同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可以更多地搜集阅读资料和情境练习,以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生动,教与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教材是由一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写组共同创作完成的。主编为福建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分院郑健成副院长,参加编写的学校有: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赤峰学院、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贵阳幼儿师范学校、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河北省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甘肃幼儿师范学校、山东省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山东省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四川隆昌幼儿师范学校。各章作者分别是:绪论,张金、郑健成;第一章,李国祥、郑健成;第二章,杨梅、王先达;第三章,辜筠芳;第四章,张风敏;第五章,李波、姚继斌;第六章,康静;第七章,纪秀琴;第八章,全晓燕;第九章,王先达;第十章,陈畅、叶圣军、郑健成;第十一章,叶圣军;第十二章,霍习霞;第十三章,郑健成、陈明晖;第十四章,石芬芳。全书整体设计、框架纲目拟订、修改、统稿工作由主编负责,王先达参与全书的修改与统稿。全书凝聚了编写组成员的辛勤耕耘与努力,不过,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否合适,是否达到,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又由于要创新,就可能不成熟,有疏漏和错误,在此恳切地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帮助我们改进。

本教材参考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许多著述和学前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案例,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编写组成员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心,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黄乐女士,作为本书的策划和责任编辑,她为本教材的出版做了大量的精细工作。编 者绪 论■ 本章将帮助你:◆了解学前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问题情境九月一日开学啦,园长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提出,在原有课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本学年幼儿园还要深入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希望每个老师都要积极参与,为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和效益做出努力。邵老师是新参加工作的,听了园长的话,既兴奋又纳闷。兴奋的是,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投身于火热的教改实践。纳闷的是,自己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竟然对如何开展教改,从何入手考虑班级的教改方案和措施,却没有头绪。下班后,邵老师找到新编的《学前教育学》和学前教育“五大领域”有关“教育活动指导”的教材翻阅起来,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邵老师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师范院校毕业的幼儿园教师普遍学习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着滞后于学前教育改革实际的状况。许多学生不喜欢也不重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往往是上课记笔记,考前画重点、背笔记,临时抱佛脚地应付考试,没能真正理解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更难以做到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方才发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具备分析学前教育现状并根据教育实际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

同学们,随着学前教育改革和幼儿园师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你们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好好掌握其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努力在学习过程寻找答案,以便尽快地进入幼儿园的改革情境而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不再发生像邵老师这样的故事了。

当一名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哪些专业课程?学习各个学科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怎样才能学好这些课程,并做到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学前教育学的学习吧!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概述

本节我们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任务和研究的内容,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以及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一、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领域。“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人们的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同,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阶段。各教育阶段的具体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分别进行研究。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六、七岁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规律的科学。对儿童的教育从出生后就开始,从出生到三岁这一阶段为早期教育,三至六、七岁阶段为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是相互连接、性质相近又密切联系的。

从国际上看,目前对学前教育的年龄分期尚未统一。有的国家是指出生至五、六岁儿童的教育,有的国家则指从二、三岁开始到六、七岁入学前儿童的教育,我国以前曾把学前教育单指三至六岁儿童的教育。近二三十年来,一些国家把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为统一的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包括从出生到六、七岁儿童的教育。美国将出生到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教育称为早期教育,而学前教育则指三至五岁儿童的教育。

仅仅明确学前教育学研究哪一年龄阶段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指明所研究的是什么性质的学前教育。教育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和就业的人数比例及科学技术、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等因素也都不同。因此,各国学前教育在教育性质、目的、任务等等方面是各有特点的。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对初生至六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从我国来看,学前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指凡由社会实施或资助,指派专人实施或辅导的各种机构或组织,其形式多种多样,在我国以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为主。幼儿园收托三至六岁前幼儿,也有不少幼儿园招收两岁到六岁的幼儿。托儿所收托三岁以下儿童,早教中心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以咨询、亲子活动等灵活的方式为学前儿童和家长育儿服务。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家庭托儿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目前,学前教育主要包含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的教育,同时也对家庭教育发挥指导作用。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二)学前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总结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并引进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探讨我国学前教育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科学性。通过理论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帮助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科学地对儿童进行教育,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学前教育学也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的学前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原则;总结我国学前教育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加强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指导学前教育实践,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学前教育学也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三)学前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学前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他们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

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儿童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的任务;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及指导;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社会的协作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等。二、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研究学前教育学这门学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比较透彻地认识这门科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预测将来发展的趋势,明确今后研究的方向。

学前教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体系的最基础部分——学前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育和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相联系,特别是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奠定了基础。学前教育学又是教育学的分支,只有在教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学前教育学才能分化出来。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另一方面又需要有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的指导,这都更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概括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孕育阶段

国外最早关注学前儿童教育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以后,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等都曾经留下精辟见解。国外古代这些学前教育主张,多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著作《理想国》中,在论述建立贵族共和国的理想时,提到了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之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儿童出生后交给国家特设的养教所,由专门的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三至六岁儿童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场院,国家委派优秀女公民教育他们。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他认为不要强迫儿童去学习,而要用游戏的方式,并且通过游戏可以了解每个儿童的自然才能。他还提出:“因为儿童没有能力辨别寓言的和不是寓言的,他们在年幼时所看到的东西容易留下永久的不灭的印象。因为这些缘故,我们必须尽力使儿童最初所听到的故事要做得挺好,可以培养品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提出了胎教,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他认为在五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还主张儿童学习唱歌和演奏。他还第一个作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七岁为一阶段,到二十一岁止。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里开始。在婴儿期间就应该注重他们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他认为儿童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他还指出游戏在增强智慧、培养品格中的意义。

自5世纪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文化和教育几乎为教会所垄断,教育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当时宗教教义认为儿童天生有罪,儿童在“棍棒”下接受教育,要求儿童驯服,学前教育思想发展缓慢。

2.形成阶段(1)概况

古代教育和学前教育只在奴隶主及贵族等有限范围的人们中施行。欧洲自中世纪开始,思想文化领域受教会严格控制和禁锢。一直到14至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发展,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段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提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条件,才逐步重视儿童教育。教育和教育理论有了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发表过许多有名的教育著作,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些教育著作中,较早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些著作不仅对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几乎都论述了学前教育,对学前教育理论也有不少建树。其中主要的观点或思想包括下列各点:

首先,提出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其个性的观点,主张学前教育应有特殊的内容和方法;反对把儿童看作天生有罪的人,或是小大人,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个性的旧教育。

其次,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如果有适当教育加以培养,就能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这种教育思想虽过分强调自由发展,但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第三,系统地提出了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夸美纽斯完成了这一开创性工作,他的《母育学校》堪称世界第一部《学前教育学》著作。

第四,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并提出直观的教学方法。(2)夸美纽斯的贡献

夸美纽斯是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被尊为教育学的鼻祖。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通常看作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此书第28章概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被后人命名为《母育学校》和《世界图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预示了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确立了夸美纽斯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的显赫地位。

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阐述了儿童的价值,父母的责任,学前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原则、方法,以及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与衔接问题。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便是主要的教师,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他还详细论述了孕妇应注意的事项,母亲亲自哺乳的必要性,学前儿童的饮食营养、生活习惯、运动、游戏、玩具等。他特别重视儿童的活动与表现,这个观点100多年后成为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的中心思想。《世界图解》是学前儿童读物,共有正文150课,每课有一幅插图,序言和结束语各有一幅插图,全书共有插图187幅。这本小书以其方法上的直观性和所阐发的教育新观念、新思维、新概念而著称,如教育是生活的准备,为永生的最好准备就是充分过好今生的幸福生活;要有益地利用现世人生,就要把一切事物的知识教给一切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感官得来的等等。

这一时期,对世界学前教育学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家还有自然主义教育家和哲学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们虽然不是专门的学前教育家,但都直接或间接地研究过学前教育,论述过具有真知灼见的、对后来产生重要影响的学前教育思想。

3.发展阶段

自18、19世纪后,学前教育理论从笼统的认识中建立起独立的范畴与体系,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前教育学是从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开始创立的。(1)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世界学前教育的先驱。1837年,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这标志着学前教育由家庭开始转向公共社会机构教育。由此,世界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福禄培尔著有《幼儿园教育学》(1862)、《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及《幼儿园书信集》等书,并在幼儿园进行了实践。他还热心地宣传学前教育,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由于他对学前教育所作的贡献,不仅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则是受夸美纽斯、卢梭,特别是裴斯泰洛齐的影响。他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以下各点:

一是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学前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和学校不同。他为学前儿童创设了一种不用书本的学校。

二是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儿童是天生善的,儿童通过自我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不进行干预,必要时才要儿童服从一定的要求。他还认为儿童生活在社会中,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及应具有的品德。

三是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人的整个日后生活……它的渊源都在儿童早期”。“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促进儿童的成熟与学习。并且他在幼儿园的教学方案中把游戏作为主要活动。

福禄培尔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实现自然禀赋,忽视教育的作用,是不够正确的,但他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为学前教育献身的精神也是值得称颂的。福禄培尔有一句名言“来吧!让我们和我们的儿童生活在一起!”他根据自己对幼儿本质的理解,为幼儿开发了一系列玩具,还搜集民间儿童歌曲、游戏,选定各种作业,作为儿童的课程和教材。(2)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是继福禄培尔之后对学前教育理论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当时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为人们理解和认识儿童提供了科学基础,而不像过去只能从观察和经验认识儿童,研究教育。蒙台梭利原是意大利医生,她在从事智能缺陷儿童的工作中学习和研究教育,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并运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及系统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验,提出自己的学前教育理论,在1909年写成《蒙台梭利教学法》。她还著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新世界的教育》、《蒙台梭利基本的教材》、《教育的自发活动》等书。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以她的儿童观为依据的,认为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儿童的生长是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将具有促使儿童聚精会神的最有利的外部条件”。她提出儿童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提供了易于接受某种学习类型的倾向,她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方法,儿童通过与教学材料学习玩具的相互作用来学习,鼓励儿童自我知道和个人创造。她认为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应让每个儿童按自己的步伐自由发展。她特别重视感官教育,并设计过一套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让儿童自己摆弄,自己练习,自我校正,由此积极主动地发展感官知觉与动作。

蒙台梭利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她的学前教育理论流传很广,但需要辩证地吸收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这一时期,对世界学前教育学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家,还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比利时教育家德可罗利、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等。(二)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孕育阶段

中国古代社会教养儿童的经验,不仅散见在谚语中,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等,而且早在先秦时期,《礼记》中就记载有一些学前教育思想。

隋代,陈弘谋所编辑的《五种遗规》中,也包括有学前教育思想,他赞同“养正之方,最小时为尤要”。宋代,司马光(1019—1086)著有《家范》、朱熹(1130—1200)编有《童蒙须知》等。明清以后,学前教育仍沿袭传统的封建教育,和国外学前教育思想没有交流,发展缓慢。但在这段时期蒙养教育(七、八岁到十五、六岁)有所发展,这对学前教育也有影响。如明王守仁(1472—1528)著有《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等,提出“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王廷相(1474—1544)著《雅述》、《慎言》等,认为“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壮大者已成驳僻之习,虽以正导,彼以先入之见为然。……故养正当于蒙”。吕得胜作《小儿语》,提倡寓教育于歌谣之中,他提出:“儿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谣以遂其乐,群相习,代相传……乃以立身要务,谐之音声,如其鄙俚(指一般儿童歌谣,如今日之顺口溜者),使童子乐闻而易小焉。”

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胎教。西汉贾谊(公元前220—前168)在《新书》中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之母注意胎教。《大戴礼》的《保傅》篇中记有殷周统治者如何注重胎教,如何为太子选择保傅人员,使太子“自为赤时,教固已行矣”。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应注意胎教,应从小教育儿童,他指出:“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他批评“无教而有爱”,“恣其所欲”的做法,会造成“逮子成长,终为败德”。他赞同“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及俗谚“教儿婴孩”的说法,重视学前教育的作用。朱熹重视胎教,他认为孕妇应注意“一寝一坐,一言一念,一视一听”,以使胎儿能够“气禀正而方理全”。他还认为婴儿出生后,“乳母之教,所系尤切”。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良、恭、敬”等道德品质,主张对儿童“教之以事”,“从小便养成德行”。(2)从小教儿童日常生活的习惯、礼节和常识。《礼记》的《内则》篇中提出关于小儿出生后选择保姆的要求及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凡生子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姆,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住”,“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鞶革,女鞶丝(鞶音盘,大带子,男以皮革为带,女以丝为带)。六年,教以数与方名(东南西北四方向的名称)。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3)重视家庭教育。南北朝时,颜之推(531—?)著有《颜氏家训》,在《教子篇》、《勤学篇》中论述了对儿童的家庭教育。

以上说明我国古代就有一些思想家总结了胎教和儿童出生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宝贵的学前教育思想。这些丰富的学前教育遗产,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发掘。

2.形成阶段(1)概况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传统的封建教育远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因而提出了教育改革,主张改革旧教育制度,提倡西学,设学校,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清末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1858—1927)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学前教育包括从胎儿到六岁的教育,妇女怀孕应入“人本院”,婴儿在育婴院养育,三至六岁儿童则进慈幼院。民主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在学校教育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体系,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他还提出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并认为应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养育。

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而且教会幼稚园设立较早,数量也较多,培养幼稚园师资的幼稚师范学校又大都由教会设立,因此学前教育内容、方法,甚至设备和玩具,实际上由效法日本,转为参照和仿效西方。

随着我国幼稚园的发展和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和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理论。其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为建立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2)陈鹤琴的贡献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当时为南京东南大学教授,他在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基础上,于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发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又整理出版了研究成果。他论述了幼儿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主张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主张幼稚园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主张多在户外活动等。他在鼓楼幼稚园的实验研究对当时幼儿教育影响很大,他主编的幼稚园课程书籍如《幼稚园课本》、《一年中的幼稚园的教学单元》、《儿童唱歌》、《儿童游戏》、《儿童故事》等,为各幼稚园所参考或采用。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也参照了他的实验研究的结果。抗战时期,他又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研究师范教育。他的主要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活动教育理论与实施》,以及与陶行知、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教育论文集》等。

这一时期,对我国学前教育学发展有突出贡献的还有几位教育家。一位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他在学前教育方面也提出很多进步的教育主张,他强调六岁前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他的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主张在工农中普及学前教育,并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他提出在幼稚园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反对束缚儿童个性的传统教学法。他在学前教育方面著有《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之新大陆》、《如何使幼稚园教育普及》等文。

还有一位是幼儿教育家张雪门(1891—1974),曾在北平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园,他对幼儿教育理论和幼稚园课程进行研究,出版了不少的幼儿教育译著,主要著作有《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组织法》等,对丰富和提高幼儿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还有不少幼儿教育、教材教法等方面书籍,其中有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幼儿教育家张宗麟的《幼稚教育》等。

3.发展阶段(1)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与曲折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中央教育部采取许多措施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整顿和改造,这其中也包括学前教育,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学习前苏联,学前教育学习苏联克鲁普斯卡娅、乌索娃等教育思想,重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学前教育学必须与儿童生理学、心理学密切结合。强调儿童文化学习和知识、技能的获得,进行分科教学。在这期间,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学习苏联的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与方法。但总体上是照搬前苏联的,崇尚分科教学,课程模式单一。“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学前教育被视为是修正主义的,许多幼儿园被迫关闭,学前教育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学前教育学更无发展可言。(2)改革开放以后的蓬勃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幼儿园教育纲要》(1981)、《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1981)等法规条例来整顿和规范学前教育。1989年国家颁布《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6年试行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正式颁布实施。2001年又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使我国学前教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且日趋科学、完善。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我国学前教育史上的宝贵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进一步继承发展了陈鹤琴等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随着学前教育界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广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前教育学科群日益壮大,出版了一大批的专著,对学前教育实质、师幼关系与互动、课程、教育环境、适宜性教育、学前教育评价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密切联系学前教育实际、指导实践。学前教育理论进入了充满生机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第二节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为保证同学们达到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而开设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同学们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终身受用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

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担负着培养同学们形成并提高教育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任务。同学们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之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相应的行为,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具有理解学前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发展自我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反映着各自学科的性质,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它反映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功能和同学们学习以及知识能力获得的进程。此外,还可设置扩大专业知识面或提高其程度的学科,如《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评价》、《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等。(二)《学前教育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关系《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这一级系统中,《学前卫生学》中的儿童生理知识是学习《学前心理学》中的儿童心理知识的基础;这两门学科中的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知识,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儿童发展技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又是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基础。从学前教育实践过程来看,学前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手段、方法、教育形式等选择和运用,都必须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水平为基础,并在学习《学前教育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这一级学科是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基础。《学前教育学》连接着《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与五大领域教育的五门学科,又是学习五门学科直接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学前教育学》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法规制度、学前教育课程、教育途径与方法,各类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班集体的管理,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以及与小学的衔接等内容,都是学前教育基础的又处于最核心地位的内容,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可见,《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学前教育学可以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增强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热爱。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关键在教师。学好学前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幼儿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热爱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崇高的美德和工作的动力。它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对教育工作的兴趣,而且可以使我们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看,学前教育学知识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形成技能技巧,适应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正如一个不精通外国语的人,不可能成为出色的翻译家一样,一名没有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应该是“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这个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除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塔基”之外,“塔身”应该包括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其中,教育科学知识又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以往传统的教育造成中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较窄,难以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

从学前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看,学前教育学是教师把握教育规律、走向成功的理论指南。有人说,不学学前教育学,我不是照样能上课么?我们认为同样是上课,优劣差距太大了。如,出色的特级教师也正是凭借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才敏锐地观察到儿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反应,恰当地运用客观条件和教育法,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把教育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这与只会让儿童“鹦鹉学舌”背诵古诗、做算术题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学前教育理论才是学前教育实践的指南,尤其是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教学风格,通过成功之路的根本向导。不学学前教育学,不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瞎摸索,只会蛮干,根本谈不上科学的教育和成效。只要留意一下我们的周围,就会发现教师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的事件还不少见,这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学前教育理论的贫乏、教师素质的低劣!

学习学前教育学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实践和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学前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幼儿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分析研究,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新方法需要总结概括。有了学前教育理论,就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科学地分析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将教育实践中产生的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使得教育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把教育工作和教育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三、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一)认真读书,勤于思考,重视合作性学习

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的第一步是认真学习教材,深入理解和领会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结构,这是读书学习的重点。除教材之外,其他参考书籍的广泛阅览也是重要的。要反复推敲、弄懂并吃透教材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渗透在其中的重要观念、教育思想,并弄清楚每一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派学前教育理论的实质、内容、价值等,并尝试批判性的思考、分析和比较。

独立思考、切磋讨论是学习学前教育学的重要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又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对教材、对前人的结论、对流行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等,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必为传统的观念和结论所束缚,人云亦云。勇于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是提高自己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过,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并不是凭空臆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和老师同学相互交流看法,讨论切磋,让不同观念相互碰撞,能相互启发,激起思想火花,帮助你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学前教育学理论。(二)联系学前教育实际,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1.联系学前教育实际,提倡实践性学习

学前教育理论是为学前教育实际服务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学前教育学的必由之路。在校期间联系实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到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见习、实习,访问优秀早教教师和幼儿教师,开展社区、家庭的学前教育调查,尝试设计和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做一些教育小实验,对一个或几个学前儿童进行观察研究以及参加各种有关的专业活动,等等,都能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有的同学也许认为:“在校时学理论,毕业后再实践也来得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不能把学习理论和参加实践机械割裂开来,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方面,脱离实际地学习理论绝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教育基本理论学得好不好,主要不是看能否记住和背诵这些知识,而要看在多大程度上能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实际的教育工作能力,不参加实践活动,这一转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另一方面,毕业后如果要使教育工作卓有成效,理论学习不但不能终止,相反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学习,与在校时不同的仅仅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已。

2.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重视研究性学习

学前教育与社会息息相关,社会上的思潮、风气、各种现象会对学前教育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要大量地查阅学前教育的研究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自己的认识,主动建构自己的学前教育知识结构。要经常尝试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来自社会的问题进行理智的分析思考,对各种思潮、观点进行冷静的判断辨析,能让自己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保持一种敏感状态,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观点和看法;带着实际问题学理论,还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形成实事求是的学风。

学习学前教育学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效的学习领会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逐步到达。如果你在学习学前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认真地进行思考,尝试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你的学习将促使你从普通人向学前教育工作者转变,迈出成为教师的第一步。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讨论的基本问题有:1.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性质和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中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3.学习学前教育学有何意义?怎样才能学好学前教育学?基本要点: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0~6、7岁学前儿童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学前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在于围绕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实现我国教育目的,有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而系统研究学前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阐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原则,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学前教育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在古代就有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学前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原则、方法,以及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过渡与衔接问题。福禄培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所著的《幼儿园教育学》标志了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我国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等对学前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学前教育学对于形成正确的教师观、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内容、手段、方法有重要意义。学好这一学科,需要深入理解并掌握其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结构,改进学习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锻炼。思考与探索1.请搜集有关资料并根据资料分析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学研究的进展情况。2.联系学前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同学交流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想法和打算。3.分析学前教育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本章将帮助你:◆理解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内涵◆了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中国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理解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理解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情境王老师是非师范学校的大专学生,由于她很喜欢孩子,因此,立志当一名幼儿教师。毕业后,她幸运地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她今年要进入幼儿园工作啦!但是幼儿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和小学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受孩子喜欢的老师?她的工作对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她反复地思索这些问题,但依旧没有摆脱困惑。如果王老师能翻阅本章,也许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启示。

其实,王老师的问题是很典型的,也是很普遍的。对一个幼儿园老师而言,理论素养是职业生涯的第一块基石。你可以从本章中初步了解学前教育的概貌,了解它的基本框架。它不仅给你清晰地勾勒出学前教育产生、发展的轨迹,还能使你对教育的本质、对学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及原理等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第一节 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一、教育与学前教育(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指对人(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经验、训练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及良好习惯、塑造人格的一种社会活动。首先,教育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它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程。其次,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人类社会延续的必要手段,人类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再次,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没有教育,人类社会就难以延续和发展。最后,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教育涵盖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家长养育孩子是教育,教师在学校教学生也是教育,广播电视向社会宣传也可称为教育,还有其他的如社会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教育、罪犯改造教育,等等。为了区分这些教育的含义,学者们就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教育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从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发展人们的体力与智力、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无论它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有计划的还是偶然的,自觉的还是自发的,来自社会、家庭还是学校的。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使人不断社会化。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并且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呈现了多样化。

2.狭义的教育

与广义的教育相对的就是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指的是教育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预期的人。具体地说,受教育者主要在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机构。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有专职的教师,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和身体方面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可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一般有较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则较零散,其结果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因而在近现代成为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对其他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

教育要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求,必须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社会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随之变化,比如中国古代为培养统治阶层的官吏和行政人员而设置的各种私塾、书院、太学等,就是要培养能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目前,我国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培养人才,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又必须依靠教育培养人才。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教育工作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变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二)什么是学前教育

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我们必须先要明确人的年龄特点和年龄划分。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特征、不同的发展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学前教育主要指对0~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包括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学前教育,随后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1.广义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儿童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等方面发展的活动,如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教育。

2.狭义的学前教育

狭义的学前教育则是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整合儿童周围的资源,对0~6岁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学前教育可以细分为早期教育(0~3岁)和学前教育(3~7岁),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早期教育主要由教育工作者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实施,同时还可在亲子园等早教机构中开展亲子活动予以配合。3~6、7岁学前教育是在幼儿园中实施。幼儿园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在学前机构中进行的,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二、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于1837年,在德国布兰肯堡建立,专门招收3~7岁的儿童,1840年取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建立这所幼儿园的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他被誉为“幼儿园之父”。(二)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1.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1)我国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及其诞生

我国创办的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是1903年9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寻常小学堂内创办了这所幼稚园,聘请了户野美知慧等三名日本保姆负责经办,由户野美知慧任园长,并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首开了中国儿童公共教育的历史先河。幼稚园规定招收5~6岁的儿童80名,学制一年。收托时间为每日3小时。科目设有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戏七项。1904年元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更名为武昌蒙养院。

1907年,福建公立幼稚园、上海公立幼稚园相继开设,1911年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也创办了附属蒙养院。随之北京、湖南、江苏等地的蒙养院也相继诞生。(2)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及其发展状况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里,出现了一批适应战争环境和当地政治经济特点的各种类型的托幼组织,如边区儿童保育院和托儿所等,其宗旨是为革命战争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

在国民政府统治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学前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他们批判封建主义的儿童教育,反对儿童教育的奴化和贵族化,积极提倡变革并躬行实践,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如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儿童团”、张雪门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等就是这样的机构。(3)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机构及其发展状况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从帝国主义手里彻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