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互联网+”创新之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18:54:11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再生资源“互联网+”创新之路

再生资源“互联网+”创新之路试读:

代序

[1]促进互联网与再生资源深度融合,推动行业模式创新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 蒋省三

尊敬的靳绥东副主席、尊敬的顾国新副主任,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2015“‘互联网+’时代再生资源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河南长葛隆重举行。长葛市经济活跃,去年GDP增长9%,是许昌市经济发展的亮点,而大周镇是长葛市一个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以废金属回收加工利用为主业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就在大周镇,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与河南葛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合作的“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也在大周示范基地。在这里举行这个论坛,对我们是一个很方便的学习机会。来自全国700多位企业家、专家学者、行业朋友齐聚一堂,探讨在“互联网+”的风口下,我们这个传统行业如何进行模式创新和融资渠道创新。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热烈欢迎、衷心感谢各位朋友的莅临和参与!

2014年是再生资源行业极其困难的一年,也是在宏观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逆势而上的一年。行业企业在低潮中摸索进取,大胆开拓,努力创新。一些企业构建网上回收平台,尝试新型回收模式,出现了“绿宝”“易回收”“快收网”“盈创回收”等互联网回收平台;一些企业探索新型电商模式,如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在大周挂牌,打造中原地区现货电子交易中心;一些企业努力进行科技创新,建设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如“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创新联盟”在湖北荆门格林美基地启动;一些企业努力突破资本困局,与资本市场展开“联姻”,行业出现并购重组上市浪潮,如中再生控股秦岭水泥、格林美收购扬州达宁、大连环嘉牵手中信产业基金,等等。在行业全体同仁,尤其是在座各位的努力下,2014年行业总体规模不但没有下滑,还取得小幅增长。据中再生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废钢、废有色、废塑料、废纸、废家电、报废汽车、废橡胶、废纺织品、废玻璃九个品种国内回收量为1.78亿吨,比2013年的1.68亿吨同比增长了5.96%;废钢、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四个品种进口4062万吨;国内回收加进口,2014年九个品种回收量达2.19亿吨,回收额为人民币6132亿元。

虽然取得一些增长,但是行业还存在不少问题。根据中再生协会的调研,再生资源行业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回收体系不规范。回收从业人员有1800多万人,回收分散,层次较低,呈现碎片化、无序经营等。

二是下游的加工利用集中度低。全国有13多万家利废企业,80%以上是中小企业,规模化企业仅占10%左右。

三是税收安排不合理。回收行业税负沉重,传导至利废企业,造成再生资源利用成本上升。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线下的资源和网络是完整存在的,尤其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目前拥有我国历史最悠久、最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国家财政部从2007年开始,逐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的力度,因此供销合作社具有其他组织和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但供销合作社这个网络主要的问题是,行业形态比较传统,主要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线下的现金交易进行,环节多、效率低,比较分散。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这一传统网络进行改造和嫁接是有意义的,也是有前景的,需要加快推进。

再生资源行业当前还面临各种新挑战。比如,各种科技成果、技术创新在行业中不断得到应用,大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涌现,小作坊式的企业逐渐被淘汰;一些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开始涉足再生资源行业,行业中原有的小设备厂商逐渐走下坡路;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各类基金、投资公司、上市公司关注并进入再生资源行业。很多旧的方式、模式将会消失,新的模式将会产生。传统的集散交易模式,已经没有生命力;依靠政策补贴来维持运转,依靠“圈地运动”来推动扩张,都不能获得持续发展。再生资源企业不仅要开展资源利用,还要向环境服务拓展,以扩大企业的价值。总之,行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十年是再生资源行业创新十年、黄金十年、大发展的十年,行业企业应把握机会,不能错失良机。

为此,我们举行这个创新发展论坛,以“创新交易模式和融资渠道,服务再生资源传统产业”为主题,集中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和融资渠道创新,突破企业经营困局,助推行业转型升级。“互联网+”是一种思维创新,也是一种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型模式,形成“互联网+再生资源”,有利于改造这个传统产业,打造新型回收交易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展新型电商模式,构建新型融资平台,形成新型商业模式。这是发展趋势,也是必由之路。具体如何探索“互联网+再生资源”的模式及路径,还有待在座各位同仁、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为我们这个行业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注 释[1].本文是蒋省三会长于2015年5月20日在“‘互联网+’时代再生资源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的致辞。第一篇专家视角纵论互联网+再生资源+供应链金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研究员 程会强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轨道。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正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互联网+”是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打造发展新引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一、“互联网+”是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现在,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继土地、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信息时代产生分享经济或共享经济,共享的人越多,价值就越高,这是信息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最大的区别。

纵观信息生产力发展历程,已有两种发展模式。

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美国具备信息技术领先优势,进而把互联网延伸到工业,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其目标是通过高功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等组合,大幅度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

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但其互联网领域相对落后,主张从工业领域、物联网延伸,提出了工业4.0计划,也就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是中国提出的代表信息生产力发展的第三种模式,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强关联和强渗透效益,扩张信息经济增量,改造传统经济存量,利用市场大、网民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后发优势,采取弯道超车,最终实现公平、高效信息社会的信息发展模式。“互联网+”是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不是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简单相连,它是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过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将以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应用创新能力的优势,从市场、资本、资源等层面破除行业垄断,促进要素重新分配和产业结构升级。“互联网+”的重点不是加什么,而是怎么加。因为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可替代。只有让互联网技术、手段、思维与传统产业在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甚至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上全方位融合,才能形成新的业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既是拯救传统产业,也是互联网产业的自我救赎。“互联网+X”和“X+互联网”有着本质的区别。“互联网+X”是战略要素,而“X+互联网”是技术要素。“X+互联网”是一种物理叠加,更多的是改善社会上的经济存量,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原有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环节,去实现效率的重建;而“互联网+X”是个化学问题,它能创造增量,创造新的东西,是产生供需的重构。“互联网+X”对供给端的作用是点石成金,对需求端的作用是从无到有。“互联网+”是新一轮改革的倒逼利器。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互联网平等、开放、共享的精神决定了“互联网+”可以为群众提供创业机会和话语权,释放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能量。信息经济的经济特征是共享性,越共享信息量越大。信息服务可直接为大众服务,促进普惠社会建设。从企业层面讲,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以其应用创新能力等优势,从市场、资本、资源等层面全面介入传统产业,促进要素重新分配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传统产业形成具有变革意义的冲击和倒逼,刺激传统行业对生产要素、商业模式进行主动调整,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驱动力量。

二、“互联网+再生资源”将重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格局

互联网是我国第一次与全球工业化国家几乎同时起步的技术革命,给了我国很多行业弯道超车,甚至是主导、颠覆、重构的机会。对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而言,也是一次革命性的重构机遇。

首先,推行“互联网+再生资源”,可以创新回收交易模式。在充分依托定点资质,布局覆盖社区、街道、商场的回收网点基础上,建立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将回收交易终端深入城市社区,把城市中产生的废旧资源回收到线上并转换为线上的虚拟货币或积分等,实现再生资源云回收。通过虚拟货币兑换成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商品,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无缝衔接。由交易终端回收的“城市矿产”由专业回收企业进行筛选、分拣、预处理后,运往再生资源生产性企业进行循环再造,产出的再生资源产品又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从而形成循环式的资源再生利用。因而实体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或者自建,建设互联网+回收交易平台,打通线下回收渠道和线上回收网络,从现有多环节、多层次的线下回收网络走向覆盖全国的线上回收网络,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原料保障体系建设,可进一步提升再生资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另外,“互联网+再生资源”还可进一步与物联网深度结合升级。通过积极实施“互联网+物联网+再生资源”战略,充分利用已有集散市场的线下资源,建立专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物联网平台,完成废物的GPS实时跟踪,全程监管废物进园到入园拆解、交易再到加工的整个过程,确保废旧物资不外流及原料的吃干榨尽。同时,建立进出园区废物的大数据信息收集平台,通过废物种类、进出线路、仓储配置等信息的收集,优化配置园区及周边货运资源,做到进出货物点对点运输,全面降低园区综合物流成本,最终实现以电子商务为主导,配套线上银行结算、仓储、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再生资源产品的线上线下交易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传统物流+线下交易”的串联式“互联网+物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平台,从而有效提高再生资源的流通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行“互联网+再生资源”的进程中,要警惕“互联网+再生资源”的泡沫。“互联网+”一定是“互联网+实体经济”的融合,“互联网+再生资源”也一定要线上资源回收和线下实体企业规模相匹配。为此,面对“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业务的挑战,还应统筹互联网与行业融合的立法需求和现有法律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适用。制定数据安全管理等立法,明确数据所有、使用、转移等规则,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政府部门应与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联合起来,大力弘扬开放共享、扁平互动、多元协同、互利共赢的精神,形成透明的社会协同治理结构,使“互联网+再生资源”通过有序、有效竞争,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再生资源+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众所周知,融资难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和个人消费金融服务无法满足;融资难、融资贵是普遍现象,而且此现象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根据工信部和银监会的统计,中国99%的中小企业提供的80%的就业,贡献了GDP的50%,但是得到信贷的比例只有25%。对于再生资源行业来说,因为目前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原料难和融资难成为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如果说“互联网+再生资源”可以解决原料难这一难题,那要解决另一难题融资难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

从一般意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可以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好地满足创新型企业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信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等。目前,国内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信用大数据,已经累计为80多万家小微企业放贷超过人民币2000亿元。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经有128家众筹平台,覆盖17个省市。

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各方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此同时,由于赊销已成为交易的主流方式,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供应商很难通过传统的信贷方式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短缺又会直接导致后续环节的停滞,甚至出现断链。维护所在供应链的生存,提高供应链资金运作的效力,降低供应链整体的管理成本,已经成为各方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供应链金融”系列金融产品由此应运而生。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高度,向所有成员的企业进行融资安排,通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资信捆绑来提供授信。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利益链条将风险控制在最低。“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之一。“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既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能保障银行信贷安全的双赢效果。“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无疑对广大中小再生资源企业来说是解决其融资难的一剂良方。“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可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可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均可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这一“良药”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再生资源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因而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再生资源”相结合,无异于如虎添翼,可形成“互联网+再生资源+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模式。“互联网+再生资源+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通过对信息流、废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回收、运输、交易、处理、利用等环节,将回收商、运输者、交易商、处理企业及新用户等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回收商到新用户的逆向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还是一条增值链,废物在供应链上因加工、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从而助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2.杨培芳.“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时事报告,2015,8.

作者简介

程会强,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兼任首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员、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专家、《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编委、美国科研出版社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ACS)审稿人、中德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工作组专家等。

已累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要课题数十项,获部级奖等奖项。应邀在联合国总部、博鳌亚洲论坛等国内外会议做大会报告和演讲百余场。

担任国家863计划废物资源化项目评委、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评委、国家首届“城市矿产”博览会专家顾问、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评审组长、国家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评审组长、《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规范》评审组长、《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管理规范》评审组长等,参与论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环保部、工信部、财政部及各省市等若干循环经济重大项目。融合“互联网+”,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创新转型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 刘强“十三五”是再生资源行业实现行业转型发展和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将再生资源行业打造成为国家优质、高值资源的重要供应区,就必须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在“互联网+环境保护”备受关注的当下,借力互联网来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效益不失为打造循环经济的好方法。

一、再生资源产业正处于提质关键时期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业规模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编制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国内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0万多家,各类回收网点约20万个,规模以上加工厂1万多家,各种回收人员达到1500万人以上。“十一五”以来,从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看,自2008年始中国再生资源的利用量已经超过了2亿吨,其中2009年还曾达到了2.4亿吨,2015年达到了2.86亿吨(2015年存在统计口径的变化),在全国再生资源消耗中占到了显著的比例。

2014年,回收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轮胎、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十类典型再生资源共计2.45亿吨,回收价值达到人民币6446.9亿元,进口废金属、废船舶、废塑料、废纸等再生资源4132.4万吨。

预计在“十三五”期末至“十四五”时期,再生资源的国内废弃量将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初步预计2020年我国国内再生资源的可回收量将达到3亿吨,这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资源基础。

在下游产品价格急速下跌和人力管理成本日益提升的双重压力下,再生资源行业这两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如何突破重围、走出行业发展困境,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之前还需要行业自我变革、勇于创新。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极具包容性和互通性特点的工具,寻找出一条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二、“互联网+”助推再生资源产业升级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尚未规范和完善,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影响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管理部门、龙头企业由此在规范回收体系方面做了以下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一)利用“互联网+”理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物流体系

通过对传统再生资源物流流程进行分析,正规的地区回收公司要想把资源从居民手里收上来,要经过五个环节。而且即使是五个环节还有很大一部分资源不能输送到回收公司,而是流入到非法商贩手里。传统物流方式中还存在六个环境敏感节点,既有环境污染很大幅度提高了资源回收成本。最近由于再生资源价格的下跌、人力成本的上升,传统走街串巷的回收人员正在逐渐退出这个行业。传统回收者的退出正是重新布局回收网路、创新回收方式的一个好机会。利用新技术创造一种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再生资源逆向物流模式将能够减少三个物流环节,初步测算能够降低30%~40%的涨价幅度;减少四个环境敏感节点,剩余的两个环境敏感节点都在监管范围内的企业层面,环境安全可控;有效引导资源流向,促进资源的聚集,这对于我们再生资源产业升级变革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互联网+再生资源成为突破行业发展困境的引擎

在近期出台的国家级行业政策中,都把建立从生产、消费、回收、分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最终处置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管理体系提到了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意见》中提出,要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再生资源产业回收利用体系的内在需求以及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号召下,骨干企业纷纷开始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批效果显著的以融合“互联网+”为特点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也配合商务部陆续总结、凝练、推广一批再生资源回收创新模式,包括具有智能便捷多品种回收特点的“回收哥”以及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合一的桑德云平台,等等。

在探讨融合发展之前,要先分析一下互联网技术的特点。首先,由云、网、端等新基础设施所构建的物联网技术能够把“时间、地点、主体、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次,互联网可以带来大规模社会化协同,包含共享经济、网络协同和众包合作等方面的新分工体系;最后,互联网技术具有便捷、高效、迅速的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传统集市成就了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商场成就了京东,那么,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将成就什么?

首先,互联网融合再生资源的关键之一就是打通供应链,也就是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环节按照“逆向”互联网化的思路进行布局。

如果我们通过新的物流模式,将资源聚集之后仍能创造一些新的盈利方式,就可以为打造再生资源产业拓展新平台奠定基础。在新技术支撑下的物流体系建成后,资源聚集起来对于产业规模效应的发挥、产业供应链的建立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供应链建立起来了,新的融资平台也就成立了。

再生资源行业百废待兴,资金短板、各自为营的大中型企业们在被个体散户和非法经营的商户的利益分割中遍体鳞伤,亟待抓住“互联网+”带来的生命之水,盘活资本源流,走上转型的快速发展之路。而再生资源行业相关的企业也纷纷看好“互联网+”在再生资源行业潜在的市场,纷纷投资互联网项目。

资本借助互联网入局再生资源业务,对行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一趋势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在合作双方互惠互利的同时,在技术层面改变了传统回收方式,促进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快速转型。不仅如此,资本的引入更会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立,因为它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困境,拓宽了城市居民垃圾处理的通道,从而加速了传统散户的淘汰,逐步实现垃圾回收的专业化、便捷化、规模化。

在资本加剧流向再生资源行业的同时,业内专家也表示了一些担忧,即目前尚未形成且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故而诸家投资者和创新模式的开创者避免不了受到优胜劣汰的行业竞争法则的洗礼。

我国互联网+回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虽然不少企业积极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但在我国的实践中,技术层面的问题仍然有很多需要解决,这很可能成为制约这一行业发展的瓶颈。

相比大企业,“互联网+”更应该加那些在再生资源中具有互联网意识的广大中小企业,只有团结起来这部分企业,“互联网+再生资源”才能真正壮大。

三、“互联网+”任重而道远

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包容性和互通等特点,与不同的产业融合将形成不同的发展形态,如互联网与传统集市的结合形成了淘宝、互联网与传统百货商场的结合形成了京东等。那么,互联网与再生资源行业融合之后将会产生哪些变化?这还需要更深入地实践来予以检验。但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再生资源行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厘清再生资源逆向物流本身的特点和关键节点

首先,再生资源具有种类繁多、企业参差不齐、回收利用环节多、标准化基础薄弱的特点,同时也有资源量大、资金流大、流动性好的优点;其次,与其他物流方式相比,再生资源逆向物流强调商物融合的回收功能和加工功能,本身是一种生产过程,在回收、中转的过程中由于分拣、去除杂质等生产过程能够创造物质资料的实用价值,除了运输和仓储等基础功能外,对流通加工功能的要求较高。(二)加强增值服务功能的开发

再生资源融合互联网+,除利用好行业本身盈利点的同时,一定要融合其他的增值服务。这主要是由前面所说的再生资源资源分散的特点和较高的流通加工功能特点决定的。因此,理顺再生资源最前端的回收环节需要付出很高的人力、物力成本,仅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本身的盈利能力是无法负担逆向物流体系的巨大成本的。由此,就要融合增值服务功能:一是要利用金融工具,开展再生资源全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供应链融资针对性地解决上下游中薄弱环节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提高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二是充分需要利用再生资源逆向物流体系的网点布局广、接近消费者等特点,利用“互联网+”工具,多开发一些能够融合在再生资源逆向物流体系中的便民服务。(三)互联网与再生资源的融合需较长时间的培育

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创新模式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这就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推广,培育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改变他们的废旧物品的处理方式,逐步形成居民对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平台的依赖性,形成稳定的消费黏性,才能形成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平台的自造血能力。(四)互联网+再生资源需逐渐探索

互联网+再生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鲜事物,国际上目前也不存在成熟的互联网+再生资源发展模式。一方面,互联网本身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成熟的;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原有的垃圾回收处理方式对互联网+的需求没有我国迫切。所以,需要再生资源行业的从业人员根据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特点,自己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再生资源”发展方式。

作者简介

刘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家主要部门专家库成员,曾在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等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三十多年,参与再生资源产业主要政策制定,致力于行业典型发展模式的推广,积极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倡导产业融合发展。[1]拥抱互联网时代,实现再生资源产业的跨越发展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副处长 幺新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和长葛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互联网+’时代再生资源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与各位朋友共同讨论在“互联网+”大潮下,再生资源行业创新发展这个重大主题。

长葛大周是第二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也是历史形成的、以区域回收网络为基础的传统再生资源集聚地。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和河南葛天集团合作的“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2014年也在大周挂牌成立。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互联网+”这个主题,讨论互联网与再生资源产业如何融合,我觉得这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一个趋势,也很好地诠释了“+”的概念。在此我代表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下面,围绕论坛主题,我简单谈几点个人对再生资源“互联网+”的认识,请大家指正。

互联网+绿色循环是一个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产业。众所周知,在2000年前后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创新集聚地涌现出了一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创新型公司,也成就了一批世界级企业。我们中国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也大都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以互联网为核心业务发展起来的创新型企业,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互联网+”计划,使互联网加传统产业成为今天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从我们这个行业来看,应该说,再生资源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看到,再生资源的回收网络是我们发展的优势,遍布城乡的回收大军,把资源进行精细的分类,实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但在产业发展到信息化、绿色化的今天,不得不认识到,传统的回收体系已越来越成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短板,回收的分散、规模、流向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拥抱互联网时代,用信息优势改造升级传统回收体系,从根本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才能真正使再生资源行业成为经济社会的资源来源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判断一家企业或者一种发展模式是否实现了与互联网融合,至少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看,要更加便于规范管理,使整个产业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业态;第二,对企业而言,要更加便于获得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第三,对资本和金融而言,要能够看到市场的前景和利润的空间;第四,对终端用户和消费者而言,要能带来便利;第五,对整个社会而言,要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符合上述这些最基本的原则,才是互联网+再生资源行业的一个真正的判断标准。

在“互联网+”过程中,要真正发挥互联网与循环利用的协同效应。在座的很多企业,已经引入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概念,开展了很多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从全行业角度来看,“互联网+”应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大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融合。

第一,要符合行业特点。再生资源行业先天具有互联网化的条件,这就是规模小、价值低、分布面广、回收分散,与互联网扁平化的特点相一致。传统的回收途径所依赖的回收大军和游击队,实际上就是互联网的各个节点。那么随着产业升级和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回收方式、回收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互联网大数据企业搭建城市废物平台,创新再生资源模式,有利于实现行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向绿色化、信息化、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第二,要体现互联网精神。既然是与互联网相加相容,那么互联网的包容性、扁平化、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这些特质,就应该在再生资源行业中得到充分体现,使互联网+再生资源成为“1加1大于2”的有机载体。要共同搭建一个可以相互对话的信息渠道和回收网络,减少再生资源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要创新商业模式,才能够真正为再生资源产业和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力量。

第三,要实现互联网与循环利用的深度融合。渠道网络是我们要扩大回收规模的基础。平台化是互联网的特征之一,也是互联网与循环利用深入融合的基础。信息数据获得渠道的增加,将使企业和用户的信息获取成本显著降低。降低交易成本是互联网化的关键,扁平化是互联网的一个特征。减少交易层级,降低交易成本,使得类似于淘宝、天猫这样的企业在再生资源行业能够发展壮大。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比如废弃电子回收行业,有很多企业也在探索互联网回收,可是利用自有渠道和互联网这种回收体系而集中起来的废弃电器,其回收成本还要高于传统的分散化的游击队的回收。这个问题是今后我们要通过“互联网+”这种模式来加以改进的一个关键瓶颈。

第四,要完善标准和规范,为再生资源与互联网相融合提供保障。互联网的精神是互联互通,用同一种语言对话,实现同一种交易和流程的共享。但目前看我们的废弃物的分类标准、含量判定等接口对接还不统一。各个网站网络以及不同系统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基础统一的可以衔接的技术标准,互联网性、共享性没有体现。应该说互联网给再生资源行业带来衍生效果,这就是信息的更加流通,数据的互联共享。

以上是我个人对再生资源“互联网+”的一些认识。下面借这个机会,我向各位朋友介绍一下我们正在开展的有关推动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相融合的工作。

大家知道,早在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立再制造回收产品营销、信息化管理体系。近阶段,国家发改委在研究“十三五”发展规划时,已在着手研究“十三五”期间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包括互联网加循环利用这项重要内容。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提出要探索回收新方式,推动引导回收模式的创新,探索互联网加回收的模式和路径,积极支持智能回收、自动回收等新型回收模式的发展,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优化网点布局,实现线上回收和线下物流融合,搭建高效逆向物流体系。这是第一个比较全面部署“互联网+再生资源”的文件。

与此同时,2015年我们对申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条件做了调整和修正,提出对运用“互联网+”理念进行回收利用模式创新的项目,将在评审时赋予分值。我们在刚刚结束的第六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专家评审会上,对那些已经采用或计划采用“互联网+”理念的申报单位给予了相应的分值,目的是发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在促进“互联网+再生资源”的示范作用。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在这个行动计划中,将对互联网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和再生资源行业的融合发展方式做出统一部署。这个文件目前刚完成起草,即将上报国务院。一经批准发布,我们将在“十三五”时期对“互联网+”行动计划进行全面推进,以实现再生资源行业的转型发展,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的循环经济产业要发展,必须不断探索创新。此次会议汇集了再生资源行业的精英,为交流与探索“互联网+”时代、再生资源如何创新回收交易模式、如何开拓新型融资渠道、如何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相信参会者将从会议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获得借鉴,有所收获。国家发改委作为中国循环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愿意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一道,为促进中国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为加快人类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次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注 释[1].本文是作者于2015年5月20日在“‘互联网+’时代再生资源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的演讲。第二篇互联网+产业园区

打造再生资源园区2.0时代

这是一篇出自民营企业家之手、切中行业关键、具有很强借鉴意义的案例文章。

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大概发端于十几年前。那时政策环境宽松,中央、地方对行业有税收、用地、奖励返还等各种优惠扶持,政府甚至还动用行政手段把外面的企业“赶进”园区,园区由此获得粗放式发展。这种依靠政策扶持和行政手段驱动的园区,称为1.0模式。

现在,中央和地方都取消了各种税收用地优惠,园区内的企业投资大、税负重、环保严、成本高、效益低;而园区外的小作坊无税负、无环保、成本低、活力强,对园区产生很大的冲击。显然,再生资源产业园区1.0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是园区突破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但是,怎么转?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转型升级方向是——“打造再生资源园区2.0时代”。

园区2.0是什么概念?

作者以金汇集团下属的“河南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再生资源园区2.0的商业模式。“河南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位于大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内,面积达1600亩,以废不锈钢的回收加工为主业,设有市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加工中心以及报废汽车、废家电拆解等功能区。在完成了废不锈钢资源的聚集和加工之后,基地面临着市场、税负、成本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后劲不足。金汇集团走“融合化,软环境”的路子,引进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南大学等金融、智研机构,在基地内打造“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再生金属中原价格指数”和精深加工研发平台。其中“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商平台,它把资源、信息、银行、仓储、物流融合在一起,形成价格发现功能、放大交易功能、套保功能、投资功能、融资功能五大功能,从而使基地成为电子现货国际交易中心、行业信息发布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而“再生金属中原价格指数”又使基地成为全国废不锈钢市场行情的风向标。基地由此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依靠行政和政策驱动,而能获得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它的特点是除了资源和产业链外,加上金融、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消除了层级,突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就是园区2.0的雏形。

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在于,为那些在转型升级的重围中找不到突破口的同行提供了宝贵借鉴。——编者打造再生资源园区2.0时代河南金汇集团总裁 尚学岭

一、再生资源园区2.0时代概述

在百度百科中,对“2.0时代”的解释是“从2006年年底以来,国内的主流财经媒体纷纷将视角聚焦在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上,商业2.0、Web 2.0、营销2.0等冠以2.0的名词充斥于耳,这说明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一个新的经济时代——2.0时代已经来临”。

那么,什么是再生资源园区的2.0时代?

再生资源园区2.0是在1.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园区”模式。这一模式可以通过仓储融资解决园区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急需的资金问题;依托现货交易平台实现企业、客户、供货商三家公平交易,改善企业的经营模式,增加企业的收入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交易过程;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将园区及外围的有效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发布,实现产业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相互推动,为规模经济下降低企业及用户的信息服务成本提供增值服务;利用物联网管理平台使园区内企业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实现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物流、智能化仓储等;利用产学研平台形成产业创新联盟,解决园区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的情况,促进研发和成果转化并使园区得到进一步的升级。

二、大周镇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情况

河南省长葛市大周镇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金属集散中心和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位于河南省长葛市东北部,郑州、许昌、开封三市交界处,距长葛市区6公里,距离许昌高铁20公里,距郑州国际机场25公里,距离郑州市区50公里。目前,在大周镇有6万多人从事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工作,注册的再生金属回收和加工企业、商户近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60家,年平均加工处理废旧金属240万吨以上,废旧金属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人民币200亿元。

20世纪70年代末,大周镇就开始从事废旧有色金属收购和交易,产业规模小、散、乱问题突出,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导致资源利用二次污染严重,我们的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存在场所分散、经营混乱、经营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如何高效利用再生资源,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一个大周人,规划建设一座高标准、专业化、全国性的再生金属回收加工专业园区成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原来的产业基础上开始重新规划、布局。利用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逐步建立健全回收网络、市场交易、冶炼加工为一体的再生金属回收利用体系,最终形成再生金属“回收→预处理→初级加工→深加工制品”的产业链条。产品涵盖原材料、简单加工品、精深加工产品等多个层次。长葛大周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1年9月,荣获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称号(如图2-1所示);2012年7月,被命名为“中国中部不锈钢产业基地”;2014年1月,大周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旅游局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在全国大力普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产出和最少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我国实现节约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图2-1 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三、金汇集团是怎样打造再生资源园区2.0的图2-2 金汇集团综合大楼

金汇集团(如图2-2所示)依托大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国中部不锈钢产业基地的优势,以再生不锈钢生产加工、城市矿产开发与整合为中心,全力打造金汇产业。图2-3 废旧原料图2-4 不锈钢带材图2-5 不锈钢制品

金汇产业由河南葛天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鑫金汇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河南鼎大不锈钢制品集团、河南大通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南京汇中邦实业有限公司五家集团公司作为运营实体共同打造,现已形成从城市矿产再利用的原材料保障(如图2-3所示),到上游不锈钢加工(如图2-4所示),再到下游不锈钢制品制造(如图2-5所示)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涵盖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文化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金汇集团已发展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河南省百强企业。在不锈钢主业方面,金汇集团以鑫金汇、鼎大集团为主体,形成从废旧不锈钢再利用生产到制品的完整产业链;目前,金汇集团主要生产各种材质的不锈钢连铸坯和各种规格型号的不锈钢带材、板材、管材,现已形成年产100万吨的不锈钢产品生产能力。在三产服务业拓展延伸方面,我们以大通伟业科技发展公司、京汇中邦公司为依托,涵盖仓储物流、房地产、金融服务业、互联网等。其中京汇中邦公司探索ppp模式(公私合作)整合水务资源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切入互联网领域,做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典范。

金汇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己任,不断加大“城市矿产”资源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链;为建立一个布局合理、运营规范的专业化市场,高效利用再生资源,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促进大周镇废旧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在长葛、大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金汇集团成立了河南葛天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一)园区2.0: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河南葛天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河南金汇产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于2010年注册成立,投资建设“河南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项目(如图2-6所示)。项目占地1600亩,总投资人民币15亿元,项目一期主要充分利用大周镇多年来形成的全国废旧金属回收网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统一管理、规范经营、疏通信息、简化环节、集聚资源的原则,建设废旧金属回收交易市场,将容纳实现1800户企业、商户入驻市场,回收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地区。实现废旧不锈钢、铜、铝等有色金属年回收量300万吨以上。通过对废旧金属回收、分拣、交易,巩固当地废旧金属加工企业可靠的、持续性的废旧金属原料来源,实现产业链的配套功能,为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废旧金属回收贸易市场繁荣创造条件。图2-6 河南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鸟瞰图

为加快再生资源园区2.0时代的实现,按照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标准,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形成以废铜、废铝、废旧不锈钢、废旧镁合金等有色金属的集中回收分拣、简单分类及初级加工为主,并集回收、交易、仓储、运输、物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弃电器家电回收拆解、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再生金属回收、交易市场,电子交易中心,报废汽车和废弃电器家电回收拆解中心等,积极推进与下游利废企业、科研机构等深度合作,探索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例如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与中南大学等高校机构合作,研发电子废弃物处理利用、再生金属精深加工、新能源技术等综合利用技术等,携手打造洁净、生态、文明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目前,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是我国中部首家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

在龙头企业入驻市场的影响下,河南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通过对回收企业、回收商户统一规范管理,产生集聚效应,并且按照废旧金属的不同种类、性质划分区域,进行规划整合,实现规范化管理。按照“六统一、一规范”的原则,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培育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努力维护市场形象,提升了河南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市场繁荣奠定基础。(二)高标准、专业化的金属材料交易市场图2-7 葛天金属材料交易市场

葛天金属材料交易市场(如图2-7所示)为当地的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加工企业、商户进行商业贸易提供回收、交易、分拣、产品展示场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统一管理、规范经营、疏通信息、简化环节、集聚资源的原则,通过对市场的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回收商户入驻市场,促使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进而产生集聚效应带动市场发展。葛天金属材料交易市场不仅使废旧金属的回收交易量大幅增加,而且通过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降低企业和商户在废旧金属回收、运输、分拣、交易等环节的经营成本,为当地企业和商户创造良好的利润空间和经营环境。葛天再生资源金属材料交易市场不仅为当地废旧金属加工企业提供可靠的、持续性的废旧金属原料来源,实现产业链的配套功能,为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废旧金属回收贸易市场繁荣创造条件。(三)先进的电子现货交易和电子商务服务

依据现代化专业市场标准要求,葛天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除具备交易、仓储、物流等功能外,同时设立废旧金属电子现货交易平台(如图2-8所示),包括有色金属回收信息发布服务系统、物流配送计算机系统、电子结算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四大服务体系,及时收集发布国内外再生金属回收行业的发展趋势、标准及相关政策,及时发布资源分布、市场行情、价格波动、市场供求信息和政府指导意见,构建网上订购、网上货源组织、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网上信息发布、政策信息等互联网系统。同时,市场信息服务平台还为入驻市场的企业、商户,提供金融服务、广告发布、知识培训等项服务,从而提高了再生金属回收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图2-8 交易大厅

接下来,重点介绍一下“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

2014年7月,河南葛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关心支持下,与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是中国供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再生资源电子交易行业中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拥有成熟的电子交易系统和专业的技术团队。河南葛天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是大周镇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核心区,是集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加工、处理、仓储及物流运输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双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中原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创立“城市矿产—电子商务”合作新模式,搭建现货交易、信息服务、资金服务、仓储物流服务四大平台,与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合作,打造再生金属中原价格指数,提升河南长葛大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带动中原地区再生资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健康发展,推动长葛地区再生资源行业由传统贸易向电子交易转变,并依托交易中心为企业提供配套的交易交收、仓储物流、配套资金服务、信息服务,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并为企业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废不锈钢为例,废不锈钢价格上涨会给以废不锈钢为原料的经营者增加生产成本,如果大量存入现货,又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同时造成仓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再生资源交易所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上买入电子交易合同。随着废不锈钢的价格上涨,虽然现货采购的成本增加了,但是在再生资源交易所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中买入的电子交易合同会带来一定的盈利,从而弥补现货的亏损,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同时,中原再生资源交易所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仅作为交易所的结算银行保证交易会员的资金安全,同时也为会员企业提供资金服务,资金服务是再生资源交易所的重要服务之一,目的是为了帮助会员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帮助企业良性发展。交易所目前已顺利开通线上融资系统,为会员企业提供仓单质押业务。

中原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已经搭建了以下四大中心平台。

一是搭建了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以吸引更多当地企业参与到交易所电子交易中来。目前,该交易中心平台已经发展交易会员200余家,创新电子商务交易服务模式,发挥促进商品流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二是搭建了中原再生资源信息中心,以充分发挥现货电子交易价格发现功能,结合基地内每日实际现货价格,打造国内最权威的价格体系。目前,该信息中心平台已经与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合作,推出中原再生资源价格指数,作为全国再生资源价格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增强市场价格指导功能、供应链协同功能和现货交易服务能力,以此对促进我国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电子交易的规范化发展贡献力量。

三是搭建了中原再生资源金融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平台依托大交所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四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有资质的会员企业提供仓单质押等多种资金服务业务,已经开拓了线上、线下融资等多种资金服务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获得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四是搭建了中原地区再生资源仓储物流集散中心。长葛指定交收仓库(如图2-9所示)是长葛地区附近唯一的标准仓库,自交易中心开业以来依托交收仓库完成出入库货物2万余吨,有效的调节了当地的货物流通。该集散中心平台以仓储物流和资金服务为配套服务,打造立足长葛、辐射中原、服务全国的再生资源商品集散地。图2-9 交收仓库

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可以实现以下五大功能。

1.实现价格发现功能。通过发挥信息集聚优势,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吸引众多交易者到平台交易。由于交易机会增加,信息量大,供求信息对称,会客观上形成市场出清的交易价格,从而使交易中心的交易价格成为影响国内外同类产品价格的风向标。

2.放大交易功能。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目的是凭借信息优势,发现和增加贸易机会,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规模。

3.套保功能。利用现货电子交易可以延期交收连续交易的类期货交易机制,对有预期市场风险之忧的商品进行套保操作,可以规避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