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俄罗斯汉学传统的历史分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20:39:16

点击下载

作者:张国有 主编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俄罗斯汉学传统的历史分析

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俄罗斯汉学传统的历史分析试读:

俄罗斯汉学传统的历史分析

作者:张国有 主编排版:追风筝的人出版时间:2018-01-01本书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俄罗斯汉学传统的历史分析

——兼论俄罗斯鲍里斯·利沃维奇·李福清院士对汉学研究的贡献[1]【张冰】

|内容提要|

以东西方跨文化视野,做中国学问,早在俄国汉学奠基之时,便深深地印迹于其学术传统,并在此后俄罗斯汉学确立发展中,以俄国与西方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丰厚的汉、满、藏、蒙跨学科东方学研究成就,和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不断延伸开拓。鲍里斯·利沃维奇·李福清的汉学研究深刻地承习、发展着俄罗斯汉学传统及其“母体文化”理念。

|关键词|

俄罗斯 汉学传统 李福清

肇始于18世纪俄国传教使团的俄罗斯汉学,历经三百年的学术发展,形成了悠久、独特的汉学传统。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学术文化既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又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历史传统更接近东方。公元13世纪罗斯被金帐汗国占领,长期受鞑靼人统治的影响,15世纪开始向亚洲扩张,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元史中已有中俄直接交往的确切记载。17世纪,彼得

世执政后,面对欧洲的强盛和俄国的落后,亲自前往欧洲考察,实行学习借鉴西欧的重要国策,进行振兴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巨大的“欧化”改革,并于1712年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打开俄国通往欧洲的窗户。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前几个世纪中俄罗斯文化与西欧文化的隔绝状态,试图使俄国从与“欧洲”的脱离中全面“西方化”,从俄国汉学创立阶段的西欧“移植”可见一斑。

1725年收到聘书,1726年到任的俄国皇家科学院首位东方古代史院士是来自德国的汉学家拜耶尔(Г.З.Байер,1694—1738),他于1731年在彼得堡出版了欧洲第一部汉语语法《中文博览》(Museum Sinieum)。学术史上对拜耶尔功过评价历来众说不一,各执己见,斯卡奇科夫(П.Е.Скачков)院士就直言拜耶尔的活动并未[2]促进俄国的学术发展,但是拜耶尔将西方汉学成果引入俄国,以东方学家视野开辟俄国汉学研究,在俄国汉学的创建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地位。而彼得一世亲自创立皇家科学院之始便向欧洲聘任东方学院士,也表明了俄人向学西方,重视东方;“取西学”,“治东方”的国际考量。

此前,1715年,作为向“东方推进”的重要举措,彼得一世已经向中国派出首批传教使团,其中为“俄国汉学做了整顿机构、培训人才和搜集资料三项奠基性的工作”,“为俄国汉学编织摇篮的重要人物”郎喀(Лоренц Лaнг,1690—1752),是沙皇御医的养子,瑞典籍,留学德国后回到俄国担任宫廷秘书。郎喀通过北京的西方耶稣会士获取西方汉学著作及各种政治经济情报,1730年从中国带回的[3]中文图书等文献构成了彼得堡汉学藏书的基础……因此,以东西方跨文化视野,做中国学问,早在俄国汉学奠基之时,便深深地印迹于其学术传统,并在此后俄罗斯汉学确立发展中,以俄国与西方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丰厚的汉、满、藏、蒙跨学科东方学研究成就,和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不断延伸开拓。

首批俄国本土汉学家全部来自18世纪派往中国的传教使团。俄国来华传教使团自第

批(1729年)起便派遣非神职学生随班来京学习满汉文字,研习汉学尤其是儒学,完成汉学著(译)述。得益于此,加之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1762—1796)期间,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认同,从西欧刮向俄国的“中国风”影响,18世纪,大量中国文化典籍译介传入俄国,其中也包含西方耶稣会士的译作。同时,传教使团和俄国探险家也为早在彼得一世已经开始的俄国丰富、珍贵的汉、满、藏、蒙东方学文献收藏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一批批俄国汉学开路者筚路蓝缕地拓荒式努力:中国古典文献收藏、整理、研究和译解作品。19世纪,以圣彼得堡汉学家为代表的俄国古典汉学传统得以形成。

此时的俄国汉学已经摆脱了对西欧汉学的依赖,独立于西方汉学、东亚汉学,自成一体。其传统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充满学术积累的文献收藏编目,这也同俄罗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东方学研究密不可分。譬如,1818年,东方学家加缅斯基(П.Каменский)、利波夫措夫(С.Липовцов)编就的《科学院图书馆所藏中文和日文书籍目录》(Каталог китайским и японским книгам,в библиотеке Имп.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хранящимся,1818);1841年,科学院德籍布罗塞(М.И.Броссе)院士整理发表的《科学院亚洲博物馆的中文馆藏》(О китайской библиотеке Азиатского музея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1857年,第一位俄国汉学院士瓦·瓦西里耶夫(В.Васильев,1818—1900)发表的《彼得堡大学的东方书籍》(Записка о восточных книгах в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等等。这一传统发展到20世纪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创立的俄罗斯现代汉学,更加注重学术史的文献学梳理,成为以文献档案资料为基础的俄罗斯汉学鲜明的文献学汉学学术特征。

论及俄罗斯汉学各阶段发展重要的代表人物,当代俄罗斯汉学家鲍里斯·利沃维奇·李福清(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1932—2012)院士,便和俄罗斯汉学宗师比丘林( Н.Я.Бичурин,1777—1853)、瓦·瓦西里耶夫和瓦·阿列克谢耶夫(В.М.Алексеев,1881—1951)院士等一同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如果说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的比丘林作为俄国汉学奠基人,为俄国汉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巨大贡献;19世纪下半叶,一代俄国汉学时期的开拓者瓦西里耶夫使俄国汉学走上民族化、职业化之路;20世纪上半期,有“翰林”之尊的阿列克谢耶夫创建了苏联汉学学派;20世纪下半叶的李福清则在传统的汉学、东方学诸多领域承继、深化俄罗斯汉学传统,独树一帜,卓有建树。“……一个有关中国民间创作研究的鲍·利·李福清学派将会出现。……学术传承性也得以彰显,鲍·利·李福清在莫斯[4]科的不懈努力,也使得瓦·米·阿列克谢耶夫学派不断发展壮大”。

鲍·利·李福清(俄文名字为“鲍里斯·利沃维奇·里夫京”,中文名字为“李福清”)1932年出生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一个犹太职员家庭,1950年进入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汉语专业学习,1955年大学毕业,到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组担任初级研究员。1961年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1965—196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1970年获语文学博士学位。1987年12月23日当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1990年以“中国神话研究”获得苏联国家奖;1992年至1999年在台湾主持科研项目“台湾原住民民间文学搜集和比较研究”,期间在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用中文讲授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古典小说、台湾原住民民间文学及20世纪以前俄中关系课程;2003年获得中国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这是授予国外最为杰出的汉语教育工作者和汉语语言文化研究者的专门奖项,李福清是俄罗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2006年任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亚非文学研究组主任;同年起兼任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教授;2007年获得中国作协翻译研究中国文学奖;2008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是目前俄罗斯外国文学领域5位院士中唯一的中国文学院士);2010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化贡献奖;2011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中国民间文化贡献奖”。去世前任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 作者简介:张冰,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外语部主任;兼任中国高教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髙教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教育学会理事等。

[2] 作者简介:П.Е.斯卡奇科夫:《俄罗斯汉学史》,В.С.米亚斯尼科夫编,柳若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7—70页。

[3] 蔡鸿生:《俄罗斯馆纪事》,中华书局,2006年,第77—78页。

[4] Китай и окрестности.Мифология,фольклор,литература.К 75-летию академика Б.Л.Рифтина.М.,РГГУ,2010,c.12.一

秉承广博、深厚的俄罗斯汉学传统,李福清的汉学研究,立足东[1]西方深厚的学术根基,“会通中西,力透雅俗”,视野广阔。其一,其研究范围涉及中国民间文学、俗文学、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中国神话传说,中国台湾原住民神话传说故事,中国民间年画,以及蒙学、朝鲜学、越南学,远东文学关系、俄罗斯汉学史等诸汉学和东方学领域,著作等身,相关著述200余篇(部),“可以说他已超出汉学[2]研究范围,足可称为东方学家了”。

李福清的汉学研究始于民间文学,他出版的首部研究论著《Сказание о Великой стене и проблема жанра в китайском фольклоре》(《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体裁问题》1961,莫斯科),是他的副博士论文,研究孟姜女故事传说,奠定了其学术声誉基础。这部书的部分章节和他1960年代开始的中国神话研究部分成果1980年代译为汉语后,分别在台北和北京结集《中国神话故事论集》(1987,台北;1988,北京)面世,李福清试图在世界神话概念体系的大框架下构建中国神话体系,揭示中国神话内涵本质及其特点,其独特的中国神话观备受瞩目。

专著《历史演义与中国民间文学传统》(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эпопея и фольклорная традиция в Китае,М.,1970)是李福清的汉学研究由民间文学向俗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拓展之作。这部论[3]著是他的博士论文,被誉为“世界第一部三国题材文学史”,1970年俄文版面世后,受到苏联、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各国学界肯定,其中文版、越南语版也分别于1997、2003年在北京和河内出版。

1979年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著《从神话到章回小说——中国文学中人物形貌的演变》(От мифа к роману:эволюц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персонажа в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则是李福清在《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出版后开始的新的专题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中国神话人物肖像及后来中国文学人物肖像描写的演变。此后相继出版的《汉文古小说论衡》(1992,南京);《李福清论中国古典小说》(1997,台北);《关公传说与三国演义》(1999,台北);《神话与鬼话》(2001,北京;据《从神话到鬼话》,1998,台湾,增订而成)《古典小说与传说》(2003,北京);《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Мифология.Религия》,том 2,/ Редакторы тома:М.Л.Титаренко,Б.Л.Рифтин,А.И.Кобзев,А.Е.,Лукьянов,Д.Г.Главева,С.М.Аникеева(《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神话·宗教卷》,2007,莫斯科),等都是他中国民间文学、古典文学、神话传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李福清还编(著)有《中国古典文学在苏联》(1987,北京);《苏联藏中国民间年画珍品集》(与王树村合编,1990,莫斯科,北京);《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与李平合编,1993,上海);《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外文论著目录》(2007,北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2009,北京);《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2011,上海)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汉学领域,就中国大陆和台湾以汉语出版的专著和论文数量而言,难以找到一位学者可以[4]与李福清相提并论”。

其二,取溶西学,融通中俄旧学新知,以期在世界人文精神领域的大框架下去体认、把握汉学。“基于А.Н.维谢洛夫斯基、В.М.日尔蒙斯基、В.Я.普罗普、Е.М.梅列金斯基、В.М.阿列克谢耶夫、Д.С.利哈乔夫的理论观点,李福清开创了中国叙事作品与民间文学关系形成历史的研究,将阐析远东各国艺术发展过程得出的新理念和结论带入了文学和民俗学理论。正是由于李福清的著述,中国学者高度评价了俄罗斯的学术经验,并接受了诸多新的理论视点和民间文学分析方[5]法。”李福清运用普罗普的“体裁诗学”观,批判地借鉴俄国形式主义的“体裁说”,研究孟姜女传说故事;他试图以历史诗学视角阐述中国文学中古神话人物形貌的演变和古神话人物在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特点;以历史诗学理论分析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采用历史阶段比较法,对不同发展时期的民族民间故事比较探讨,分析其特征及演变过程;他大量采用故事功能结构理论对民间文学、台湾原住民故事传说的根源生成进行探寻……

李福清同时也将西方汤普森等人的“母题”说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引入汉学研究,在三国题材创作中首次论及中国小说中的史诗母题。特别重要的是,他开创性将俄国东方学家率先提出的俄国比较文学理论方法运用其汉学研究。自1958年在科学院《东方学所简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