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摄影与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05:19:16

点击下载

作者:王传东,夏洪波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意摄影与设计

创意摄影与设计试读:

前言

摄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摄影的诞生,使人们记录影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科技的持续发展,使影像创作载体日益完善,阻碍摄影创作的技术问题被一一解决,摄影艺术表现的方法变得愈发多样,人们观看影像和消费影像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摄影影像创作由单纯记录转向揭示以及思考、表现社会深层问题和体现人文关怀。进入数字时代后,摄影创作表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摄影文化和观念的研究,摄影影像创作不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运用数字技术对影像进行再创作。

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是通过构思、创新,视觉化、艺术化、形象化的创造过程,以及对于各个创作形态完成与表现的手段。同时,本书着力探究摄影形态的多向性,凸显学生的个性化风格和摄影的特异性,强调摄影人的工作方式。强化平面语言和视觉符号语汇,关注当代艺术思潮,提高对艺术的敏感性,拓展创作思维空间。摄影信息数字化的出现是高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信息数字化不但为摄影的镜头语言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在传播方式上,摄影也因数字化而获得新的生命力。该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使学生将平面构成设计、图形设计、图形创意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摄影创作当中。

该书主要围绕摄影影像创作表现方式这个主题进行研究,以科学技术和媒介形式等方面的发展为背景,首先从摄影创作的思维出发,把形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相结合,运用抽象思维从创作对象中提取抽象元素进行创作,并利用逆向思维为创作提供创新的可能性。然后,从摄影影像的本体语言出发,在考察众多摄影艺术家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当代摄影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并对记录、纪实、意象等传统影像表现方式以及影像重组、置换与合成、虚拟影像、传统制作工艺数字化等后现代影像创作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探讨摄影影像创作的众多可能性。当代活跃的艺术观念为影像创作提供了思想之源,同时,大量新材料在摄影创作中广泛使用,并与其他艺术媒介相结合,使现代摄影影像创作的表现方式和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很多行为艺术家、画家通过摄影影像方式表达各自的艺术构思,丰富了影像创作的表现内容。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操作简明,书中配有大量的拍摄实践实例,方便读者学习、实践,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本书还精选了200多幅优秀的商业摄影作品,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让读者在图解范例中获得知识,在愉悦欣赏中掌握创作方法。本书适用面广,既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摄影专业和相关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摄影爱好者及商业摄影从业者的参考用书。

第1章 创意摄影概述

第一节 创意是现代摄影的灵魂

一、对摄影概念的再认识

摄影的本质是视觉信息的传播媒介。它具有记录和传递两大功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摄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递的信息也不断增加,相机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外出旅行,我们用相机记录下沿途的风光和民俗,与家人和朋友共赏;亲朋的婚礼、好友的聚会,我们用相机留住这美好的时刻;奥运会盛况、世界杯赛场,摄影记者用相机把精彩的瞬间在第一时间通过卫星传递给我们;2004年1月13日,“勇气”号成功地向地球发回了火星的全景彩照,使我们了解了神秘的太空世界。作为一种图像语言形式,摄影比其他形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图1-1、图1-2)。图1-1 火星表面图1-2 火星表面(1)同语言文字相比,摄影作品更形象,可以被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们所理解,也就是说,照片不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因此,照片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信息。(2)同绘画相比,照片具有更强的可信度。对照片的可信度源于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的性质,因为摄影的信息包含了物理和化学的过程,所以照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要比绘画强得多。(3)照片更容易吸引人的目光,让人记住。人们翻看杂志、书籍时,首先吸引他们的是里面的照片、插图,然后才是文字。然而,短时间内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照片。(4)照片能传达更多的信息。大卫·奥格威说:一张图片抵得过一千个文字。一张时装宣传照片,我们很容易从照片上知道服装的颜色、花纹、材料的质地、服装的款式以及模特穿在身上的效果,这些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冗长而乏味,但在照片上却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一张非洲受灾儿童的照片,比世界卫生组织几十页的调查报告更能说明问题,打动人心。(5)与绘画相比,摄影技术能被更多的人掌握和应用。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更多的人能够拿起相机来拍照。全自动相机的普及使对摄影知识不甚了解的人也能轻松地拍出完整清晰的照片。摄影的方便、快捷也是其优势之一。现在,拍照已成为手机的主要功能之一,更是把摄影方便、快捷、大众化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摄影能客观地再现事实,这是它的基本功能,但这并不是说摄影过程没有心理和生理的因素。拍摄角度的选择,光照效果的选择,时间的选择,聚集的选择都与心理因素有关。人们越来越深地了解到他拍的每张照片都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他的思想观念和审美价值观。摄影有它科学的一面,也有它艺术性的一面。真实的物象,忠诚的记录,属于现实的记录,它所给予人们的只是视觉上的一种再现。而艺术是一种表现生活,却又超越生活的高智慧的表现形式。把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以抒发个人的感情,表达对拍摄对象的感受,并把个人的观念和艺术风格倾注于作品之中,是我们对摄影认识质的提高(图1-3)。所以,摄影不但能记录和传递客观的物象信息,而且还能抒发和表达人的思想和对艺术的理解。

由此看来,摄影不是对物象的简单复制。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摄影家如何使普通变得不再平凡,使司空见惯的事物变得富有诗意。当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和对艺术的理解融进拍摄过程中,摄影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成为一种艺术行为,这种由技术提升为艺术的转变是对摄影认识质的飞跃。图1-3 [意大利]Fulvio Bonavia 摄

二、主题、构思与创意

就如同语言必须在人们有事可说、值得一说、说了有意义的情况下才能被使用一样,摄影作品必须具有向观众表达的内容,即作品的主题。一旦我们心中有了一个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的大脑就进入了构思阶段:采取何种表现形式,怎样构图,如何采光,选用何种镜头、胶片以及从何种角度去拍摄……但如果想完成你的表达,你还要做到拍出的照片必须能吸引观者的目光。让观者的目光在你的作品上停留,引起观者的关注是你拍摄成功的基础。如果你拍出的照片观者根本不感兴趣,又怎能表达和抒发你的情感呢?所以,我们在拍摄之前应学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出答案:

我为什么想拍这幅照片?

它怎样才能吸引观者的注意?

我的感受怎样向观者传递?

我如何拍出令自己和观者满意的效果?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也是一个缺乏注意力的时代。据调查,一个普通的城市人每天接触成百上千幅图片、照片,大街小巷的招贴广告,杂志报纸的照片、插图,商场里的海报宣传,电脑、电视中的图像,要在这众多的图片中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必须采取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吸引力。(2)冲击力。(3)意义。(4)技巧。

创意,顾名思义,就是创立新意。在拍摄的选材、构思和拍摄过程中打破旧的观念和模式,寻找新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及拍摄技巧等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我们称之为摄影的创意(图1-4、图1-5)。好的创意必须在作品中做到:(1)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的表达。(2)创作出的画面效果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引起观者的兴趣。(3)表现形式、方法新颖,别具一格。图1-4 网络时代 王传东 摄图1-5 碰撞 王传东 摄

三、创意摄影是摄影领域的先锋

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是技巧和艺术的结合体。没有科学技术在设备、材料和方法方面的贡献,照片是不可能被创作出来的;反之,照片的意义和表现形式没有体现哲学或艺术标准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即使技巧纯熟的照片也仅仅是一个缺乏生命力的空壳。作为一名摄影者,应该意识到摄影不是刻板的机械手段,而是允许他们表现个性、思想、洞察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的手段,清楚地认识到个性比设备更重要,创造性的思维比技巧更重要(图1-6)。图1-6 墨道·水趣 陆军 摄

创意摄影是摄影创作的一种形式,在拍摄中更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应用,并且热衷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与纪实性摄影不同,创意摄影不仅仅是记录被摄体,被摄体一般只不过是一种载体,通过它来传达一种情感、一种概念。创意者在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创意者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摄影技术和艺术的发展,给摄影创作提供了更新的思路和天地。他们所创造的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往往被他人所模仿,继而形成时尚和潮流。所以,我们说创意摄影是摄影领域的先锋。

综上所述,创意是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本质需要,也是现代摄影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想在摄影艺术上有质的飞跃,有所突破,就要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努力发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意摄影是展现自我、实现突破的理想舞台(图1-7)。图1-7 暗黑童话 [英国]Lorna 摄

第二节 创意摄影的特性

创意摄影作为摄影领域的先锋派,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是其旗帜鲜明的特点,如果把摄影同文字语言作比较的话,那么纪实性摄影者相当于记者,创意摄影者则更像小说家和诗人。创意摄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摄影者更多的感情投入。大胆的想象,创造性的思维,激情的注入使创意摄影作品能给人们诗一般的美感和享受。创意摄影的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摄影观念

创意摄影不再仅仅是记录物象本身,而是更多地记录人的情感、思想、观念,对事物的概念理解。有的创意作品甚至深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把人的梦境、幻觉、本能等只有在头脑中出现的景象,也富有想象力地体现在照片上(图1-8)。

以摄影的特性来看摄影的思维是“题材”、“表现技巧”和“题材含义的延伸”三方面的结合。创意摄影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不是被摄体的本身,被摄体在其中只不过是一种载体,通过“载体含义的延伸”来表达某种概念、情感才是拍摄者创意的目的。例如,一提到生命这一概念,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与生命相关特征的事物:阳光、水、绿色、孕育的胚胎,蓬勃向上的生机(图1-9、图1-10)。摄影家在拍摄《生命系列》这一组照时,就是抓住了“生命”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特征,使观者在欣赏照片后,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具体的某个被摄体,而是它们表现出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感叹生命之伟大。图1-8 面孔 张争争 摄图1-9 生命系列 王传东 摄图1-10 生命系列 王传东 摄

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要善于抓住概念的实质特征,使之形象化,这需要依靠人的联想、想象和对这一概念深刻的理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运用和结合。时间和空间是人们永恒探讨的话题,两个抽象的概念似乎用语言和图像都无法将它们表达清楚。

创意摄影把摄影作为抒发思想情感的方式,给平凡的物象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生命系列》这幅作品是摄影家借用“藕断丝连”这一成语典故,给作品带来更深的寓意和情感(图1-11)。图1-11 生命系列 王传东 摄

创意,或许是思想火花的突然爆发,虽然短暂,却拥有极大的价值。有时创意似乎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想法,但它却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们认为,创意是在占有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的前提下,为事物探求最佳价值实现途径的思维活动。创意的目的是最大化地实现事物的价值,创意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活动。

二、新的观察视角

使照片具有新意和吸引力的方法有三种:(1)采用独特的处理方法,使普通的被摄体具有艺术感染力。(2)拍摄非一般的被摄体。(3)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拍摄非一般的被摄体。

很显然,第三种方法最容易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但受所处条件的限制,往往我们最常用的是第一种,即给我们身边所熟悉的事物以崭新的展示。要想赋予熟知的事物以新的形象,运用新的观察视角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事物概念化的理解和杂念的干扰妨碍了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因为熟悉使我们忽略了对事物作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传统的摄影模式束缚了创作构思。

摄影要创新就必须打破条条框框。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产生你想象不到的效果,打破以往对某一事物概念化的理解,用以前从未尝试过的观察视角拍摄,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图1-12这一作品,由于创作者在视角和处理方法上的创新,使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蘑菇,呈现出沙丘般的优美线条和波浪般的起伏,在色彩处理上也大胆地采用金黄色,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发掘身边事物的内在美是艺术家所独有的洞察力,也是我们创作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图1-12 生命系列 王传东 摄

三、新的表现形式、技巧

摄影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需要向姊妹艺术(绘画、图形设计、电影等)借鉴、学习其成功之处。创意摄影大胆借鉴了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的思维方法和艺术成就,尝试运用到摄影上,并将其发展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创作者手中的相机就如同画家手中的笔,是他们随心所欲抒发情感和发挥创造力的工具(图1-13)。由于数字影像的出现,加速了这几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也使我们对摄影这一艺术形式产生了更深层的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观念更新的时代,需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桎梏。创意摄影作为摄影领域的先锋,它所探索出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给摄影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图1-14)。

对于如何实现创意,我们在此略作总结:(1)异中求同,运用联想。联想就是把你头脑中已有的各种材料、想法重新组合,提炼独有的、新颖的创意。(2)同中求异,学会发散。发散思维就是把同一主题置于不同的背景、层面和角度之中全方位地透视,最终得出标新立异的想法。(3)博览群书,积攒能量。知识就是力量。联想、发散思维的进行,非凡创意的提出与实现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持。詹森·波茨说:“人的头脑是一切中最具创意和进取心的。在有机会和动机的时候,人类会本能地通过社会协调和复杂专门知识的重新整合来找到更好的行事方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创意会时刻听从你的召唤。图1-13 [意大利]Stefano Bonazzi 摄图1-14 [意大利]Stefano Bonazzi 摄

第三节 数字时代摄影艺术的传播环境

“随着影像技术、印刷技术、电子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视觉化’、‘图像化’时代。大众传播进入视觉化、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影像传播的作用日益突出”。摄影作品是拍摄者观看世界的一种策略,也是他们运用影像语言的表达方式。现如今,是一个多种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影像和编写符号的世界。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仅靠视觉便可以自由地进行沟通。

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它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大众传媒和信息传播中如虎添翼。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创作空间,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思维的图片时代(图1-15)。数字化时代的视觉文化传播不但在生产体制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在流通体制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于数字化的视觉文化传播运用了最现代化的媒介科技平台,全球化的流通方式将比任何文化传播形态都更为突出和强烈。

数字技术使计算机成为满足人类视听欲望的机器,艺术与技术之间那种寻求真善美与实际效果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了。数字影视艺术所带来的创作手段与传统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艺术创作的定义也随之扩大。一个多世纪之前,诗人福楼拜乐观地预见了科学和艺术的未来:“艺术愈来愈科学化,而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数字技术的进步,不仅给影像艺术的生产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影像艺术的传播平台、消费市场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图1-15 [澳大利亚]Staudinger+Franke 摄

一、影像传播技术

19世纪是摄影起步的年代。自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170多年,相当一段时期,银盐摄影成为光、化学影像信息记录法的主导和主流。数字摄影系统正式向大众消费市场进军是从1990年柯达公司发表照片光盘(Photo CD)系统开始。数字摄影向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方式发起挑战,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数字摄影的新时代。数字照相机的成像主要是利用电子影像感应器(EIS)将接收到的光线信号依据其强弱转化为电脑可以识别的、可以用数字描述的电子信号,最后通过电脑或其他专用设备,将电子信号还原为光信号,使图像再现出来。传统相机影像记录在胶片上,对于数字相机而言,成像要经过CCD或CMOS等成像器件的一系列成像过程,最后的数字图像文件会被写入移动存储器上。

当今,随着现代电脑科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未来人类社会的一些活动都会沿着数字的轨迹运转”,传统的以光学和化学为基础的摄影正经受着数字技术的洗礼。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的照片存储、处理、传输及输出,皆可见数字技术的身影。在数字成像技术时代,摄影艺术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个人电脑的普及,更重要的是网络时代的来临,造成了一个影像不得不数字化的环境。数字摄影最后的一道关卡在于专业摄影者和摄影创作者的接受程度。在所有的视觉媒体中,摄影和科技的关联算是比较深的一种,摄影者对新科技的接受度也较高。不论用传统摄影方法或是数字影像都要牵涉影像内容的问题。所有的影像工作者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之后,决定影像好坏的关键却不在技术品质上,形式、内容及创意往往才是重点,特别是对非从事影像工作的观众而言,大部分的人是用“文化”的角度来看影像的。

数字摄影从模仿传统摄影的形式开始,但是使用数字摄影来创作的人(媒体工作者之外)无一不使用其反传统摄影的特性,也就是用照片式的影像制造出反传统摄影经验的拟似照片。在数字摄影和电脑影像处理时代之前,摄影是一种有实在对象的创作和传播媒体。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革命,它也将改变影像工作者的观念(图1-16、图1-17)。

我们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观念上、技术上做好迎接数字化时代的准备。数字技术和一切技术的进步不仅不应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障碍,而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伙伴,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其实,数字影像和传统影像并不对立,它是对传统摄影的延续、丰富和发展。摄影语言仍然是数字影像的基础,数字影像运用高科技手段和技巧使传统摄影艺术走向一个新的层次。同时,数字影像也给我们当今摄影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懂摄影的同时还要懂电脑。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影像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亦产生对影像的全新诠释。图1-16 [瑞典]Alexander Crispin 摄图1-17 [澳大利亚]Staudinger Franke 摄

二、数字时代的影像传播

摄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接近视觉精度的图像方式。通过摄影模式与视觉机制的比较,我们知道,照片所承载的信息量与人的视觉所感知的信息量是基本相当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个人、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依赖关系。宽带普及,使沟通与传播变得更轻而易举,也更有效率。信息科技高速发展之下,电子邮件与网络聊天成为人们最常用的沟通方式。随着网络与IT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图片通过网络传输并发布。

影像的诞生是文化生产的一个巨大转折,现在,互联网正从文字时代向影像时代迈进,包括音乐、声音的形式。即使网络兴盛,在数字相机尚未普及之际,通过网络传播影像都还只是专业摄影者或者摄影发烧友的专利。毕竟,那时价格不菲的底片扫描仪难以普及到大众层面。而早期的数字相机制造技术还不够成熟,数字相机也并非各大厂商的主要产品,广告投放很少。国内消费能力的趋强,引起各大数字相机厂商的重视,他们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数码相机的宣传广告投放加大。数字相机与网络的普及,使影像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传播媒介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其版面内容也发生了变革,图片在版面中应用得更加频繁和广泛,在文字和图片影像的对比之下,图像成为观看的视觉中心,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导读”形式。但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仍然使纸质媒体流失了不少读者。由于纸质媒体的更新周期仍然慢于实时刷新的网络,且传统稿源数量亦有不足,提供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导致很多读者开始从网络寻找信息,并相互交流(图1-18)。

数字时代,随着上网用户的激增,大量的年轻读者被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所吸引。人们习惯并接受了这种即时互动的阅读方式。图1-18 网络平台

影像的公众化是影像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它的完成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是影像必须走向公众,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摄影得到的影像在全部制作完成后,必须通过传播过程才能够到达受众层面,与受众发生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影像为受众所接受,并由受众进行相关的消费活动,影像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才算是真正走向公众。在数字化浪潮下,一些著名的世界性大报的网络电子版都竞相面世。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新闻日报》、《西雅图邮报》,英国的《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瑞士的《国内邮报》都分别入网。中国的《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光明日报》也发行了电子版。这些网络电子报纸每天24小时向全球网络读者进行跨时空的信息传递(图1-19)。图1-19 数字报纸解决方案流程图

我们知道,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节点既是信息的发送点,又是信息的接收点,为此,互联网传播的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时的受众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那种被动的接受体,这时的受众具有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对信息的选择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方式来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可以说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一次飞跃。

由于以往的影像是受传播媒体控制的,所以传达到受众面前的影像是经过加工和制造的。这些影像必然带有特定的“色彩”,而受众对此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其他选择。可以说,大众的目光是被遮蔽的,大众被迫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事物。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影像不再完全被媒体控制,受众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不同的影像,受众的“有色眼镜”被互联网打碎了,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广阔的世界。互联网能够让受众了解自己身边的事物,也可以了解世界其他远离其个人生活环境的事物。这使得受众接触面扩展到了整个地球,而影像的数字化传播更加推动了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毕竟,影像是最直接、最生动的。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在不断被互联网威胁。影像的数字文化传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影像极大丰富与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接受和传播影像;但是,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空间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技术可能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复习思考问答题:1.作为一种图像语言形式,摄影比其他形式有什么优势?2.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应具备哪几个要素?3.创意摄影的特性是什么?4.简述数字时代摄影艺术传播的环境。

第2章 创意摄影创作的客观因素

第一节 摄影器材是创意摄影创作的前提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好的摄影作品必定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选用合适的相机拍摄的结果。现在市面上的相机种类很多,其价格也不等。相机按感光介质不同可分为胶卷相机和数码相机;按结构和外形不同可分为平视取景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和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有一些特殊的相机,如宝丽来一步成像相机、LOMO相机、广角相机和全景相机,等等。其中,不乏价格昂贵的相机。然而,并不是贵的相机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每种相机都有它独特的表现功能,摄影师要根据所拍摄的主题和要表达的影像效果以及传播方式来选择相机。

随着相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摄影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年轻人喜欢用LOMO相机来张扬自己的青春活力,中年人则喜欢用数码相机记录家庭的温馨和睦,老年人更偏爱于传统相机的古朴,记录美好的风景。相机的选择一方面和使用者年龄以及爱好有关,另一方面还和相机本身的属性有关。不同的相机拍摄出的影像效果也不同。有些摄影师不是直接使用市场上销售的相机,而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自制一个针孔相机,其拍摄出的影像自然会与一般的相机拍出的影像不同;甚至有些摄影师为了获取与众不同的影像效果,利用复印机和打印机等光学设备直接复制影像等。不管摄影师如何变换器材,其对特殊影像和影像表现的追求是不变的。摄影是一门技术,也是一个工具,而相机只是记录影像的手段和前提,真正决定影像内容的是摄影创作者的头脑(图2-1)。图2-1 凉度 lomo 摄

第二节 摄影技术是创意摄影创作的基础

创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大流派,充分体现着图像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新的数码技术的介入极大地促进了创意摄影的发展,数码暗房的使用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思路,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图像艺术的本质却没有因此而改变。因为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一样,目的都是得到能反映我们思想和情感的图像作品。

摄影技术是进行摄影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摄影作为一门造型艺术,摄影技术为记录影像的形成提供了保障。摄影术发明之初,尼赛福尔·尼埃普斯正是通过烦琐的技术工艺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这张照片很模糊。达盖尔银版摄影法的发明,使照片在制作工艺和成片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摄影技术的发展伴随着相机的发展过程,机械相机本身就是一个技术的载体,在获得高质量照片的同时,也承载着烦琐的制作过程。在机械相机时代,摄影技术的高低决定了影像创作质量的好坏。

随着数字技术进入摄影领域,给摄影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数码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更像是一种娱乐,由于它具有操作简便、携带和观看方便、影像冲洗快捷等特点,使摄影得到迅速普及。数码相机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只要想好要拍摄的主题,确定好构图,按一下快门,一幅作品就诞生了。技术门槛的降低使摄影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摄影文化和观念方面,大大提高了摄影创作的内涵和深度。亨利·佩奇·罗宾森曾在《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中提道:“摄影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入的艺术认知,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师。无疑,摄影术的改良和不断的发明启示出更高的标准,足以使摄影师能够自由地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步,因为摄影技术本身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带到一种更高的目标而已。”因而,摄影技术只是摄影表现的基础和手段,是获得摄影艺术效果的方式和途径(图2-2、图2-3)。图2-2 [以色列]Ronen Goldman 摄图2-3 思变 杨婕 摄

第三节 摄影造型语言是创意摄影创作的条件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造型语言包括构图、光线、色彩、影调以及时间和空间等,摄影师创作时,要根据其创作的内容充分发挥各个造型语言的特点和优势,以满足创作主题的需要。组织、调整造型语言要根据不同的创意需求,突出主题,渲染气氛,或别具一格,夺人眼目,保证摄影造型对主题的服务功能。

一、构图

构图是对画面的布局、取舍和安排。通过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创意摄影的构图一定要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对不同的创意内容采取不同的构图形式,才能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并且力求生动活泼。一般来讲,除了简洁干净、主题鲜明之外,构图首要的一条是均衡,包括物理平衡(形体、重量、比例等)和心理平衡。另外,画面构图不一定全部充满画幅,在某些情况下,可有意留出画面空间,追求形式安排的错落有致和内蕴含义的气韵流动,以画面的空白形成对比和联想。就如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用想象去填补空间,这是一种境界(图2-4、图2-5)。图2-4 无题系列 薛传峰 摄图2-5 无题系列 薛传峰 摄

为了表现题材的含义和自己对题材的感受,摄影者要对形态和颜色的各要素作出多样的安排。如果只依靠固定的构图规则,表现力往往不够理想或者流于肤浅。如果学会了构图原理并善于灵活运用,就有可能使表现趋于完美。摄影者在运用构图原理时,比运用摄影技术要有更多的灵活性和直觉性。然而,有两点是一切优秀作品所必须具备的,那就是条理性和紧张感。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理解成简洁和动感,这就是构图的两个基本原理。

简洁对于构图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能强调的程度。不论画面里有多少物体,只要构图简洁就能带来条理和稳定。要使画面简洁,必须善于抽象和选择。但是,如果画面里样样事物都尽量简单,那么又未免单调乏味。我们需要用紧张来补充条理,因为紧张能给画面带来活力和动感。但是,过分紧张势必导致活动过度和混乱。所以,画面和构图也和生活一样,要注意把紧张和条理的关系摆正。我们的目标就是二者的结合——简洁而富动感。构图依此原理又派生出五个原则:

1.突出

突出意味着画面中的某一方面比其他方面对构图的影响更强烈。一幅照片的突出部分往往被称为趣味中心。它突出的原因可以是大小、颜色、位置、心理等因素的作用。摄影者要对拍摄题材的趣味中心是否存在和放置何处作充分考虑(图2-6)。图2-6 困 薄海龙 摄

2.平衡

平衡意味着对突出的控制,比较复杂,牵涉很多构图要素。平衡有两种:对称平衡和非对称平衡。非对称平衡和不平衡是有区别的。不平衡的画面缺乏整体统一,看起来杂乱无章,主题思想不明确。而非对称平衡的构图却保持着良好的对称态势。画面中的物体既有紧张感,又不失去控制。由于各个物体的颜色、大小、位置等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张感,所以,我们的目光能仔细看到画面的所有部分,但是目光的运动方向却受控于摄影者精心设计的图案。这就叫富于动感的构图。这种平衡可以是物理方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图2-7、图2-8)。图2-7 呼应 冯岩 摄图2-8 光影随行 夏洪波 摄

3.比例

比例和平衡密切相关,它指的是物体在画面空间中的相对大小。主要被摄体和次要被摄体各自占有的空间比例,能够决定画面的平衡是否令人满意。主要被摄体的大小和周围环境的比例也强烈地影响我们对这个形象的理解(图2-9)。图2-9 红果夏 洪波 摄

4.图案和节奏

图案就是视觉要素的特定形状,是一种图样;而节奏就是利用图案的一种方式。某一图案可以任意重复,但如果以规则的间隔加以重复,我们就说它具有节奏。节奏能给照片带来条理和动感(图2-10)。图2-10 电子时代 薄海龙 摄

5.变形

使视觉要素变形能造成透视效果。变形并不意味着形状的残缺不全,好比从一个圆形割掉一部分;而是整个形状的改变,使该形状显得不大稳定,从而增加紧张感。比如,如果我们在一个球体附近的位置上,用广角镜头拍摄它,只要稍偏离一点儿,球体就显得伸长出去,看起来就像一个椭圆形,这个椭圆形比球形更具纵深感。

在以上五个派生的构图原则中,突出和平衡对画面统一最为重要。当你重复相似点或相似要素时,你正是在突出一个图案,用以统一整个构图。当你把不同要素的影响加以平衡处理时,你也能达到画面统一的目的。

创作者不应热衷于罗列构图原理,也不需要创立什么构图公式,那样势必会窒息直觉构图,抑制感情的抒发,而把技巧置于表现之上。在熟悉和掌握这些原理的过程中会逐渐培养出对优美构图的直觉判断能力,并不断提高自己对拍摄对象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二、光线

光线是摄影造型中最基本的元素。摄影艺术是用光来造型的艺术形式,对光线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视觉艺术。无论是取景、布光、曝光,还是对被摄体的如实描绘、揭示或表现,都离不开光线,光线的强弱、聚散、方向、距离等都会对画面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可以说,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强度和不同颜色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摄影艺术的光影语言在表现色彩、影调和空间,突出主体形象,增强环境气氛渲染和视觉造型表现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审美作用。此外,光线还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联想,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增强作品中的人文色彩。

摄影构图有两大基本要素——形态和颜色,它们决定着一切视觉表现力。形态和颜色都是光照的结果。摄影是用光线写作,就像人们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一样。摄影用光实际上就是把握摄影光线处理的特征,使之能为最终的艺术效果服务。摄影用的光源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以摄影特征来看,又可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等不同性质,强光和弱光等不同强度,顺光、逆光和侧光等不同投射方向,高色温光和低色温光等不同色温。

光线能显现物体的形态——形状、质感、线条和透视感。在黑白或单色照片中,形态是色调即光照的等级的对比显现出来的。但是如果有两种或更多颜色出现时,颜色的对比有助于显示形状、质感等要素。

1.光线和形状

光线显示形状的方法有二:(1)形成各种色调区,使之与相邻或周围之间产生反差;(2)在物体周围形成晕圈或边缘光,以勾画出物体的形状。第一种情况很普遍,不取决于光线的方向。第二种情况则不及前一种普遍,只有摄影者逆光拍摄时才能出现。形状能提供关于被摄体的重要信息,使你在看到形状之后,就能知道被摄体的功能或性质(图2-11、图2-12)。图2-11 欢庆 王震 摄图2-12 旋转人生 杨婕 摄

2.光线和质感

虽然摄影者无法在胶片上再创造出物体表面的质地——粒面的、粗糙的、光滑的等,但却能唤起我们对质地的感觉。它能动员我们的触觉,使我们能“触摸”,就好像我们能摸到照片里的质地一样。光线照射的方向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影响对拍摄对象质地的再现。一般来说,侧面光较之正面光或背面光能更好地表现表面的质地。但是,介于侧面光和背面光之间的光线,最能突出质感。如你在拍雪景时,光线从画面上方的一角射入并笼罩整个雪面,在每颗晶体周围都形成小小的阴影,雪的表面看起来凹凸不平,这样的光线也产生出一种闪烁的效果,增强了质感。柔和的间接光实际上消除了雪的质感,因为它不能造成雪面上的阴影和闪光(图2-13、图2-14)。图2-13 幻彩 夏洪波 摄图2-14 无题 夏洪波 摄

3.光线和线条

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线条,线条是我们抽象出来的概念。线条被限定为只有长度,而无宽度和深度的一个线度。但是,在摄影中,当涉及许多纤细、薄平的形状时,我们就使用这个名词。在照片里,常能起到线条作用的有阴影,还有草、波浪、树木等物体。所有线条都是由色调或颜色的对比造成的。线条有长度和位置:水平的、垂直的或斜向的。它们表示方向和形状,能引导我们的目光和思想穿过画面空间。正由于这些特性,线条具有强大的表现力。熟练地运用线条(包括线条的数量和位置),有助于使构图简洁并富于动感。一幅构图的线条越少,就越显简洁,因为观者的注意力不致被引到互相抵触的方向上去。然而,大量的线条,如果能够互相协调形成统一感的话,也能构成优秀的画面。譬如数条平行线表现的动感要比一条单线更强烈(图2-15)。图2-15 无题 冯岩 摄

一条水平直线暗示着稳定和宁静,如果把它变成曲线或波形线,那么,宁静、悠闲的感觉会更加强烈。一条垂直线可以表示庄重和古板,但也可以表示力量和威力。一条斜线给构图带来生气、活力和动感,这就是照片中常把斜线用于人和自然的一个原因。斜线最富动感,因为我们下意识地把斜线看成是从正规的、横平竖直的行列里给赶出来的。任何物体,只要看来有些变形,或离开原位,就会吸引注意力。在斜线当中,长的比短的更富动感。任何构图,只要包含几条长长的直线,不论方向如何,都可能产生明显的视觉效果。能感受到的线条不一定都是明显可见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线条有两种:实有线条和含蓄线条。含蓄线条存在于我们头脑中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事物之间。

4.光线和透视感

尽管一张照片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相纸,并没有深度,但却很容易创造出有纵深感、有透视感的假象来。实际上,这种假象是由于被摄体所受光线的强度、方向和颜色的作用而自然形成的。(1)光线的强度在画面区内是不同的,这种反差帮助我们形成纵深感。(2)光线的素质影响着透视效果。光源越直接,照明越刺眼,画面内的色调对比就越明显。(3)光线的方向对透视的效果影响很大。正面光由于消减了色调对比,会削弱透视效果,因为所有阴影都落在拍摄对象的背后。背面光能显示透视效果,因为它能形成阴影,从而造成反差和线条,而阴影本身又含蓄地显示出距离。(4)颜色能影响纵深感。在日光下,暖色看起来向前靠,冷色看起来向后缩。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明亮的红色物体比蓝色物体似乎要近一些。同样,饱和度大的颜色(如红色)比饱和度小的颜色(如粉红色)看起来更近一些(图2-16、图2-17)。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有对环境中的光线性质具备敏感的体验,例如光是柔的或硬的,柔和硬的程度如何,是否能很好地表达画面的氛围或自己的心绪,如何能将其中的某种情调突出或强化,更好地营造氛围,接下来才能通过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将这些体验转换为可视的视觉图像,获得富有个性的画面。图2-16 北沟雾海 陈桂孚 摄图2-17 流光溢彩

三、色彩

色彩是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之一,摄影艺术也是一样。摄影艺术不仅能够描绘客观的色彩世界,还可以发挥色彩的性格表现不同的情调,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和光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光线的明暗强弱、入射角度和方向都会影响画面的色彩基调。因为受客观事物本身色彩的制约,摄影师完全通过色彩还原来实现色彩展现,即选择事物本身的色彩再现镜头前的色彩,这种视觉表现语言给人的色彩美感更直接、亲切、真实。为了使影像色彩更为丰富细腻,摄影师还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胶片、滤色镜以及后期制作等手段来控制画面的色彩趋向和基调,突出色彩的重音,增强画面的效果。

1.色彩与情感

人们对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产生不同的联想,如红色象征火热,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幸福,蓝色象征宁静等。多数人对于鲜明的、饱和的色彩反应迅速,并能对自己的反应有明确的意识。然而,色彩的影响力往往是极其微妙的,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对柔和色彩的反应。摄影者不论对鲜明的还是柔和的色彩都应该敏感,以激起或控制对拍摄对象的情感反应(图2-18、图2-19)。图2-18 雾霭夏 洪波 摄图2-19 生命之光 李辉 摄

2.色彩与时间

拍摄对象的色彩可以表现时间。红叶象征秋意,橘红的草地告诉我们夕阳正在落山;除了表示四季、昼夜以外,色彩还能表现生命的某一阶段:如红润的面色代表着青春活力,黄褐的面色表达着衰老和生命力枯竭(图2-20)。

3.色彩——独特的题材

如果把色彩只看做被摄体的特征之一,那我们远远没有理解色彩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色彩本身就有其固有的含义,我们可以把色彩看成拍摄题材。例如,我们把红色和树的形态结合起来,就成了十月的枫树。我们拍摄枫树大都选择这个季节,选择红色的枫树,怎样来理解这种现象呢?原因是拍摄的题材不一定必须是一个情景或是一个物体本身,而可能正是它们的形态、颜色或寓于其中的某些特质。情景或物体仅仅是一个媒介,引出了真正的拍摄题材(就是这红色)以及它在我们情感中所唤起的共鸣。绘画大师凡·高更是对色彩推崇到了极致——他用自己的生命来实现对色彩和艺术的追求(图2-21)。图2-20 太行晨光 夏洪波 摄图2-21 雪牧 夏洪波 摄

4.色彩和构图

摄影者对色彩的控制既靠选择也靠技巧。譬如,你要想增加、改变或去掉某些色彩,可以改变相机位置或拍摄时间、增减曝光时间、利用滤光镜,或求助于特殊的暗室技术。你可以把色彩置于焦点之外或选用较小的景深,使色彩散开、混合或柔化。你还可以选择色彩在画面中的位置或改变色块的面积以达到对色彩的控制(图2-22、图2-23)。图2-22 凤凰印象 夏洪波 摄图2-23 迷离 夏洪波 摄

四、影调

所谓影调,即摄影画面在光线作用下产生的由白到浅灰、由浅灰到深灰、由深灰到黑等多层次的调子。通常可以把摄影影调分为高调和低调、软调和硬调。影调的重要作用使摄影能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的颜色进行高度概括,多层次反映、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概括力和含蓄性都极强的艺术,使之更易于揭示事物的内在灵魂,表现摄影师的思想感情(图2-24、图2-25)。在拍摄创作中,我们要先对被摄体、对象进行观察分析,然后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来选择影调结构的运用,更好地表达创意和情感。图2-24 追忆 孙金山 摄图2-25 记忆里的那些红 罗永文 摄

五、时间和空间

摄影展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的多层次拓展和空间的转移叠加作为摄影独特的可拓展性语言,一直是摄影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摄影是一种随时间而增加其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捕捉时间的艺术”。摄影的时间是相对的。有些影像经过长时间曝光,记录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产生非瞬间效果,这种时间的延伸表现出摄影瞬间语言的相对性。但这种时间的延伸仍是摄影本身的独特语言,吸引着摄影师不断地拓展摄影的视觉空间和表现手段(图2-26)。

摄影又是一种空间的艺术,是在感光媒介上创造出视觉形象的空间造型艺术。摄影的纪实性、瞬间性、图像性决定了摄影艺术的形象往往是空间的定格。摄影的瞬间性特征决定了摄影艺术难以表现时间的流逝,难以表现事物变化的过程。为了能加大表现力度和幅度,摄影艺术着力于对艺术形象深层意蕴的发掘和意境的开拓,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意义(图2-27)。图2-26 幻图2-27 影子 夏洪波 摄

第四节 创意摄影者的素质构成与培养

一、审美价值取向

对摄影师来说,是否具有正确的审美取向决定其创作的作品是否具有价值。追求视觉的审美性是人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美的视觉形象记录、创造和展示出来。但是,随着人们视觉审美的泛化,想找出一个不“美”的图像都很难了。审美并不是认为好看的东西才叫做美,创作出只让人感觉到美的作品并不是摄影师的真正目的,创作出令人感到震撼,让观众产生联想和共鸣甚至反思的摄影作品才能体现摄影师真正的价值,不管作品中的形象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图2-28)。图2-28 [澳大利亚]Staudinger Franke 摄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一张好照片,应该是留给观众一定想象空间的照片;否则,即便看似不错,它的审美深度也不会持久,它的价值也不可能久远。

二、个人情感表现

摄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当客观对象满足于个人情感需要时,就能够引起其创作的冲动,促使其积极思考并进行创作。情感被认为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爱憎倾向,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摄影师的情感比一般人还要丰富。摄影师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观察现实,选择画面的,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在摄影师的眼中成为被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客观外物的某些特征与摄影师的情感相契合,而成为摄影师抒发情感的载体,成为摄影师拍摄的对象。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茂密的森林、坚硬的岩石会生发情感,听到一场动听的音乐会或者看到一场精彩的球赛会生发情感,看到奥运会运动健儿为国争光努力拼搏以及地震后人们失去家园和亲人痛苦的表情更能生发情感,可以说生活中的各种情形都是情感生发的源泉。当摄影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被摄对象中去的时候,通过镜头提炼加工,我们就可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观照出摄影师的喜怒、爱憎、抑扬、褒贬的情感倾向性来。而摄影师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巧妙地运用光线、线条、色彩、构图等摄影要素去表现现实的,并通过作品表达了摄影师本人的思想感情(图2-29)。图2-29 思变 丰晓敏 摄

1.创作的冲动

创作的冲动是我们从事创意摄影的原动力。这种冲动来源于我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成就感。从事创意摄影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因为创意摄影是一种创新和探索的活动,一开始往往不被人们所理解、接受,我们的创作劳动也不可能都得到回报。各个时期的艺术大师,如凡·高、毕加索,他们生前所做的一切并不都被人们所理解,凡·高更是遭人冷落到快要饿死的地步,而现在他们的作品终于被人们所接受和崇拜。对艺术执著追求的信念和创作冲动是我们对摄影艺术不懈探索的原动力。

2.从摄影的角度思考

通过对摄影原理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们应该学会用摄影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哪些物象是可以用相机记录下来的,哪些则不能。摄影者不仅要在实际拍摄之前能够预见影像,而且还要能够从观者的角度评价这种预见影像的效果和意义:我要拍的主题能被清晰地传达出来吗?对摄影的理解和对手中相机的掌握是达到这种预见和思考的基础,从而做到拍摄之前“胸有成竹”。

3.想象力和观察力

想象力和观察力是作为一名创意摄影师的必要条件。它们的重要性和作用在第二节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重复。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能力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正是这种主观性的发挥,使作品或多或少地带有创作者个性特点的影子。任何具有创造力的人,他们的艺术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以自己的性格、性情、兴趣、敏感性及审美观为基础的模式。找到自己的模式是成为创造性摄影师的第一步。摄影的艺术风格、独创性其实是一个人各种品质的总和。凡是创作出价值永恒作品的人都是个性突出者——他具有自己的创作方式,敢于为实现自己的信念而战(图2-30)。

4.实验的能力

一些摄影者相信说明书,严守规则;而另一些人更愿冒险或具有反叛精神,他们独树一帜,漠视规则,大胆实验。前一种态度比较稳妥,可以避免失败并拍出可以使用的照片。后一种态度可能导致新效果与新风格的诞生,有助于实验者的艺术发展(图2-31)。图2-30 缤纷 张曼 摄图2-31 融 闫娣 摄

摄影师从事实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熟悉自己的设备、材料及技巧,二是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尽管对新的表现方法的实验一般不是即刻产生实用结果,但是它对摄影者艺术发展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如果这样的实验是成功的话,我们可以学到新的东西,而且它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我们的摄影作品中。假如没有成功,也可从中找出失败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实验者一定会学到新的东西。

从来对新的表现形式都不一试的摄影者有落伍的危险。他们墨守成规,作品趋于老一套,最终会被新人超过或取代。创造性的摄影者不断地实验,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其进行检验。假设所有摄影者都墨守成规,那么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摄影将会停止发展了。

5.摄影技巧的重要性

一般人都认为摄影知识和技巧是优秀摄影者应该具备的第一条件,但在创意摄影,它们却应该列为最后一个。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摄影者,他们知道摄影知识的所有答案,是摄影技巧方面的行家,拥有精良的设备,可从未创作出一幅有创意的照片。当然,作为一名摄影者,掌握摄影知识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是,摄影者如果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却没有挽救的良方(图2-32)。

三、思想道德修养图2-32 无题鲁承星 摄

创作者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是创意摄影师心理活动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心理发展就失去了其生长的土壤。如天生聋哑的人,失去了发展音乐才能的条件;双目失明者无法去发展其绘画才能。素质从基本属性上看,是人的心理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后天实践影响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所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和政治、法律、宗教以及其他意识形态一样,都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摄影艺术创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它不仅是评价摄影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更是和影像能否得到真实有效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摄影艺术创作强调的是摄影师独立创作具有艺术品位作品的能力,是表达摄影师个人思想情感的过程。复习思考问答题:1.为什么说摄影技术是创意摄影创作的基础?2.常见的摄影造型语言有哪些?3.简述创意摄影构图原理。4.简述色彩在创意摄影创作中的运用。5.简述创意摄影者的素质构成与培养。

第3章 创意摄影与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摄影思维是指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事物表象和概念的认识,是横向各阶段和纵向各层次的各单项思维所组合的总称。在摄影影像创作过程中,摄影师要发挥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将各种思维形式综合运用,去挖掘其中的艺术真谛,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充分发挥艺术直觉的作用,并最终转化为心中追求的艺术形象。

人们将人类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概括为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二是形象思维,基本形式是表象运动。形象思维是公认的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并且已从艺术实践中概括出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作为平面造型艺术的摄影,同样要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已有的关于艺术形象思维的理论对于摄影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一理论所揭示的形象思维的规律在许多方面不能涵盖摄影,不能用来指导创作实践。因此,从摄影创作的实际出发,认识摄影创作思维的本质和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一节 创意摄影创作的思维形式

一、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意摄影的灵魂所在,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摄影艺术思维是建立在思维科学体系基础之上的综合思维形式,按其特点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和逆向思维。每种思维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主要内容的思维形式。形象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与现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象有自然形象与艺术形象之别,自然形象指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形象,而艺术形象则是经过人的思维创作加工以后出现的新形象。摄影的形象思维以视觉反映现实,但它不是简单地观察事物和再现事物,而是将观察到的事物经过选择、思考、整理、重新组合安排形成新的内容。在拍摄中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往往能够获得丰富生动的效果。形象思维在摄影创作中是广泛应用的思维形式,它又分为自发性和自觉性两种形式。自觉的形象思维强调本质化的方向,明确创作的目标;然后强调个性化的方向、个人艺术创作的思路,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交融并进,形成新的艺术形象。完美的作品除了要靠感性经验,熟练的技巧外,还要有一个较长的形象思维与创作实践的过程。

摄影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是高层次的形象思维,是不断进行再抽象的形象思维。它利用形象,并且将情感贯注其中,通过联想、想象、组合,创作出全新的艺术形象来。而科学创造和艺术创作也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大量利用形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而强烈的主观情感贯注则是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与科学创造的不同之处,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图3-1)。

摄影创作是一项视觉工程,摄影工作者面对的是形象,需要进行大量的形象思维。特别是那些追求个性化艺术创作的摄影工作者,以及那些以激情拥抱生活的摄影工作者,就更加侧重于形象思维。当摄影工作者在到达一个拍摄现场时,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同时接受多种信息的:眼睛看到的形象,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皮肤感到的温度,还有现场的语言文字以及各种符号的提示。不管此时内心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都必须尽快把其中有用的信息编织到视觉形象中来,尽快地在现场景物形象中找到可以寄托的见解和情感的宿主,找到可以用来表达的视觉语言,因为此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得到一幅视觉图像。图3-1 梦游 张爽 摄

摄影工作者的形象思维和其他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有很大不同,往往做的只是“手疾眼快,一次完成”。镜头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形成的世界,一个现成的形象,摄影工作者必须去从中打造自己的作品。而其他艺术家像画家、书法家运笔时,则可随其心意作细微多样的变化去创作作品。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对于视觉审美对象感性的、外在的、现象的认识。摄影艺术的形象思维是指摄影师用视觉感知具体形象后,在大脑引起的以形象为特征的思维活动。意象思维则是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摄影师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形象信息,并经过重新组织、改编形成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意象思维具有可变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摄影创作面对的是客观事物,但反映的却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保罗·克莱说过:“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再现可见的东西,而是要创作出可见的东西。”摄影师首先必须运用形象思维,对物体的表象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包括光线的变化、物体形状、质感的变换等,组织或选择出事物的视知觉画面,然后带着主观情感去感知、去发现美感,最后在灵光闪现的时候把客观对象再现或表现出来(图3-2、图3-3)。图3-2 交融 鲁承星 摄图3-3 交融 鲁承星 摄

情感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由于情感的诱发,摄影师才能把对事物外在特征的认识上升为新的意象。海伦·泽曼说过:“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