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战:MadeinChina再出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8 23:41:59

点击下载

作者:吴晓波频道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转型之战:MadeinChina再出发

转型之战:MadeinChina再出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转型之战:Made in China再出发作者:吴晓波频道排版:昷一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10-01ISBN:9787505738560本书由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中国制造业趋势分析实录内容中国制造业将迎来黄金五年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一切坚硬的都将烟消云散,那些即将消灭我们的东西,将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尼采

2015年发现中国的制造业陷入了空前的迷茫,因为“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转型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转型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企业或者产业进入关键时刻。企业过去3年,预测未来3年年均增长能保持在30%,年净利润在50%左右,这个企业发展得挺好,只需要把管理做好,效率提高,现金流控制好,就不需要转型。转型是企业从原来模型发展到今天突然间发现失去动力,进入一个迷茫期,就需要转型。

今年我们要做一些变化,转型已经到深度期,已经进入方法论,已经不是启蒙时代。如果说“互联网+”是传统产业启蒙,“互联网+”概念就是基础设施。今年我们要讲方法论,怎么转变,有哪些陷阱。制造业是中国所有产业的基础,如果中国制造业垮了,企业全部离开制造业的时候,中国经济一定会下滑。而且中国经济成功的一天一定是全球经济上升的一天。

2013年,中国开始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我认为中国制造将迎来黄金五年。很多企业朋友说今天中国的制造业陷入特别困难的时期,是最艰难的一个时间点,甚至中国的经济在未来会处在什么样的状况,这是一个全球都在关注的话题。2014年,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来到中国。回国后连续写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发表在《纽约时报》,一篇在《外交杂志》。他说根据他的判断,中国经济现今处在一个崩溃的边缘,中国从2014年开始进入了长期瓶颈通道,2019—2020年左右中国经济会崩溃。在中国以外的经济学界,一半的经济学家与他的判断相似。今年4月我和150个企业家去德国的汉诺威参观他们的制造业。现在制造业有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叫工业4.0,这个名词就是2014年在汉诺威博览会上由德国提出来的,今天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共识。到汉诺威,有中国8000多个企业家,中国人跑到那里去问的最多的话是:“你这台设备多少钱?你这个企业卖不卖?”我们在德国看到,尤其是生产线,看到了机器人、激光打印,看到了芯片印刷武器等。之后我们去柏林,我们的大使馆非常友好,在使馆的商务处一个朱德元帅曾待过的小白楼,为我们举办了一个午餐会,请150多个企业家用餐。大使馆还邀请了德国工商总会。只要在德国注册企业,必须加入工商总会。他们又邀请了德国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中心的一名博士来跟我对话,第一句话说的是:“吴老师,中国的经济,你们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到今天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我表示中国制造将迎来黄金五年,他不相信,他认为中国经济应该是迎来“黄脸婆”的年代,到了总崩溃的边缘。如果中国经济到了总崩溃的边缘,那个实现时间是2019—2020年。

我对中国制造业、中长期产业经济发展的看法是中国产业的命运、中国经济的命运,一定会掌握在企业家手中。未来5年后中国的产业经济是面临总崩溃的悲惨命运,还是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型,所有命运都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上。一、中国制造业的四次大转型(一)1949—1978年:军工优先的计划经济

从1978年到今天,我们经历了4次大的转型。如今我们不是第一次面临转型,中国的产业经济提到“转型升级”这个词,是在1998年。第一次转型在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之前是以军工优先的计划经济,1978年以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要搞民生建设,要发展轻工业。1978年中国的制造业还非常落后,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突飞猛进。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1/3,我们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开始第一次转型。(二)1978—1992年:“轻小集加”的乡镇工业+专业市场

1978年以后,中国完成了第一次转型的主力军,不是国有企业,而是乡镇企业。我们现在不谈乡镇企业,而是谈民营企业。其实那一段时间,中国有4年的时间是乡镇企业的转型,特别是“轻小集加”,即轻工业,小企业,集体经济,加工业。在军工重化的体系以外的企业,基本上是做纽扣、编织袋、衬衫、电缆、铁锅、自行车、印染等行业。这些企业慢慢地崛起,然后把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挖走,引进它们的设备。广州有一个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创办于1957年春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最悠久、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当年这些“轻小集加”的企业是没有资格参加广交会的。1995年,中国第一次出现一个名词叫“浙商”,因为1992年浙江开始搞市场经济,逐渐成为全国市场最发达的地区,到现在全球小商品市场在义乌,全世界最大的服装交易市场在杭州,当年浙江省有3000多家排名全国第一的专业市场。这就是第一次转型,乡镇企业在国营的流通体系以外建立了自己的流通体系。

1992年中国开始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方向,这个转型的变化怎么带来的呢?我们经过1978—1992年14年的发展,出现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8年的时候中国乡镇企业在中国制造业的用户跟国有企业是一样的,中国乡镇企业的利润总额超过了国有企业。1988年邓小平讲了一句话,中国改革10年,最大的意外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已经撑起了中国的半壁江山。我们通过近15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规模开始扩大,突然间由一个短缺经济慢慢进入满足经济,1992年之前,只要有产品,就能卖掉。之后开始逐渐转变为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品牌要有定位,要开拓自己的市场。企业的竞争力开始由生产能力变成了市场能力,中国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这之后,只会在车间里生产的企业很快被淘汰掉,因为没有营销模式,产品积压,形成大量卖不掉的库存。1992年以后中国进入到第三次转型,从历史上看中国产业链,今天所在的时间点,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连续过程。(三)1992—1998年:服装饮料和家电产业的崛起,第一次消费升级和品牌大战

1992年以后中国商品开始发展,老百姓手里储蓄增加,所以我们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怎么办呢?让他们吃好穿好,所以服装、饮料行业还有保健品开始崛起。当我们满足了国民的吃穿等基本需求,1989年以后开始有电视机,家电行业崛起。中国的服装品牌、中国的饮料品牌、中国的家电这三个行业被消费者熟知的品牌,90%以上成名在1992—1998年之间,这就是中国的第三次转型。(四)1998—2015年:房产+汽车Made in China,第二次消费升级

1998年以后,我们又面临了一次转型,1998年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亚洲地区发生了一个货币的大泡沫,美国以索罗斯为代表挤进亚洲,中国政府成功抵御索罗斯的资本侵袭。在1998年召开的两会上,朱镕基总理提出,中国70%的工业制成品产能要提升,中国的制造企业要转型升级,带着国家往前走。1998年中国开放房地产行业,中国取消了租赁分房,开始学香港,按揭置房。中国房地产的元年是1998年,当大家开始买房子、买汽车的时候,中国的整个产业经济由服装、饮料、家电为主的轻工业模型向重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的钢铁、铝、电、煤等原材料,所有的能源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进入第四个阶梯。

1998年,我国政府开放了中国进出口市场,以前所有的企业做外贸,需要通过进出口公司,1998年之后民营企业不再需要通过它了。中国产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国外很多消费者买回来的东西基本都上是Made in China。1999年,马云创办阿里巴巴,半年时间让阿里巴巴在全球C2B电子商务的排名成为第一,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个荣登《福布斯》封面的中国企业家。1999年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阿里巴巴,不是今天淘宝、天猫的阿里巴巴,是跟中国制造有关的阿里巴巴。中国制造业的四次大转型

这就是1978年以来我们已经经历过的四次转型。其中经历了两次的消费转型。中国人开上汽车,住上商品房,全国出现此现象都是在1998—2015年期间。中国产业发展,走到今天,不是突然间成就的。1978年以前的很多的军工企业,很多国有企业,都已经销声匿迹。1978年以前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工农居住区,几十万住在那里,现在还有吗?1978年到1992年之间很多乡镇企业也销声匿迹了。1984年,北京的中关村开始发迹。最早的中关村是埋葬皇宫里的太监的地方,在北京郊区非常偏远的地方。1984年很多人在那里卖电脑,开拓经贸市场,然后出现非常优秀的企业,1984年联想成立。1988年的时候,中关村最大的10家企业,到2008年的10年之后,排在前100位的中关村企业,仅剩3家。

1992年以后,我们很多服装企业、饮料企业、家电企业,只有极少数的品牌存活到今天,活到了第四个产业周期。江山代有人才出,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整个流程是一代一代企业家不断转型创新的结果。二、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传统优势

到今天,我们处在了中国制造业变革的第五个转型周期。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的36年发展过程中,我们有三大优势:

第一,全球背景下的成本优势。中国非常的幸运,当我们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全球正在发生金融危机,劳动力成本开始大量上涨,所以发达国家开始把他们的制造业外包,中国获得发展契机。

1980年,日本经济如日中天,大东京地区的土地价格总和相当于美利坚所有国土面积价值总和,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日本企业家潮水一样进驻中国。例如耐克鞋,就是从日本带过来的,在福州生产。我们劳动力成本很便宜,我们土地成本很便宜。我们对很多外资企业,政府出钱,你来建厂,这个模型最早出现在深圳。脑白金,中国给它提供生产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国销售不掉,以贸易的方式对外出口,所有的税减免,到国外销售。劳动力成本、税收成本、土地成本,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企业不需要承担。我在宁波长大,小时候可以跑到河里面游泳。到了1990年大学毕业,我进入财经行业,回到家乡,我站在河边望过去,一片白色的东西冲过来,整个河流都污染了。到今天长三角地区的地下水,300年不能饮用,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付出的代价,我们以环境、劳动力、资源,血腥一样的代价形成了一个成本优势。

第二,人口红利下的规模优势。中国这个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生产一个产品,例如生产马桶盖,中国1/10的家庭购买使用,就比国外市场庞大。我到其他的国家,到第6天的时候就无法忍受,因为饮食不习惯。中国有庞大的菜系,除了鲁菜、川菜、粤菜等八大菜外,还有潮州菜、东北菜等菜系,还拥有诸多娱乐方式。中国是一个非常喜乐的民族,我们拥有众多菜系和娱乐方式,在那么喜乐的民族,怎么会赚不到钱?30多年来,借助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很多企业形成庞大的规模优势。

第三,体制改革下的制度优势。99%的民营企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国有企业,1978年以后,中国是一个逐渐市场化的经济,1978年在北京是没有资格注册私营企业的。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对比较低,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很大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进口方面,会有一些政策保护民族企业。我看了一个调查,数据显示,80%的民营企业家对国家当前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制度不满意,表示企业并没有得到税收的整体减免,有些行业反而还增加。同时,地方财政能够给到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逐步取消。在今天的中国,产能过剩,规模不再是优势,除了极少数的金融行业以外,中国绝大多数的产业已经是充分竞争市场。

今天制造业生存为什么很困难?第一,我们从1978年以来的历史上,当第四次转型结束以后,36年来我们所具有的成本、规模和制度这三大优势,基本上丧失了。不是企业家不聪明,伴随中国人均GDP的增长,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行业还能保持10%~20%的增长,为什么却赚不到钱呢?是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的原因。当今世界最可怕的是核心竞争能力突然间丧失。所谓转型,是我们要获得新的能力、新的工具、新的商业模式。这个是中国制造业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三、挡在制造业面前的三座大山

当前挡在我们制造业面前的三座大山分别是通货紧缩、互联网的冲击和供需错配。(一)通货紧缩

2015年,我去国务院参加总理组织的经济座谈会。有一个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分析来讲,今天中国处在通货紧缩时期,供给大于需求,满街都是商品。他们也认为中国未来5年内是黄金期,中国会处在通货紧缩时期,在这个时候大家不要有任何的幻想,在未来的5年仍然是供给大于需求。同时,这个宏观经济学家说,不仅中国处在通货紧缩,全球都处在通货紧缩阶段。在过去的两年里面,全世界各个中央政府都在干同一件事:加速印钞票。货币的量化宽松。

通货紧缩是全球性的经济现状。通货紧缩最大的问题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大的原因是没有提供好的商品给消费者。举个例子,如果全世界的电动汽车研发、推广已经成熟,消费者就会淘汰现在的汽车;如果利用太阳能驱动的汽车研发投入使用,消费者就会弃电动汽车去买一台太阳能汽车;如果现在无人汽车研发投入使用,它不需要驾驶员,坐在车上喊一声“现在去罗湖”,就可以被载到目的地,消费者很快会把太阳能汽车更换为无人车。全球处在一个工业革命新的产业突破期,对绝大多数行业来讲,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竞争。现在买任何东西,都是现有的,缺少革命性的产品出现。(二)互联网冲击

我们做制造业,朝九晚五,勤勤恳恳,然后一年下来,很多企业的净利率只有3%~5%,做外贸的企业连3%都不到。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每年的净利率有20%~30%,据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百度净利率为50.6%,阿里巴巴为59.78%,腾讯为28%,可见互联网行业对传统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2015年谈论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冲击,是传统制造业对互联网产生巨大恐惧的时候。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在全国各地制造企业开会,常常会提相同的问题:“互联网+”,我们企业到底该怎么办?如果开会三个小时,有一个半小时我们的企业家会讨论一个问题,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互联网对传统业的冲击,已经不可忽视,启蒙时代已经结束,不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信息化浩浩荡荡的革命,对我们的冲击已经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对外贸制造业的再造。首先是外贸转型,集中在1998—2002年这阶段,2002年以后出现一个广为人知的互联网平台——淘宝。

第二,淘宝+支付宝:渠道与支付革命。淘宝建立一个新的网上交易平台,支付宝重构颠覆了现有的支付方式与信用关系。

第三,搜索的力量:信息重组。例如百度掌握了信息的入口,如果要了解一家企业,要去了解一个新闻,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去“百度”。(三)供需错配

中国人为什么到香港去买奶粉?为什么到日本去买眼药水、电饭煲、马桶盖?我曾去巴黎老佛爷购物,有特别多的中国人去那里shopping,门口站着两个保安,拉着一条绳子,放10个人进去,出来再放10个进去。迪拜有一个山泉酒店,有将近500间房间,2015年的圣诞节,酒店的500间房间里面490间是中国人。所以国内企业没有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造成供需错配。四、中小制造企业的经典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就出现了经典困境。

第一个困境,成本规模的惯性成长。曾经我们通过成本优势,通过规模优势可以轻松生存发展,突然有一天这些优势丧失了,该怎么办?长久形成的惯性难以摆脱。

第二,存量能力对增量创新形式组织形成擎肘。企业说我这个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在淘宝、天猫店里的价值是多少?几乎为零。中国现在还有评中国品牌价值榜,我认为意义很小。品牌是由消费者认可度决定。一个“60后”非常熟悉的品牌——李宁,提到李宁,“60后”想到了中国体育史上多次获得国际体操冠军的运动员李宁。“90后”多数不知道李宁,但知道李易峰。你的品牌能力、渠道能力、工业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团队能力,对创新来说,都不具备组织上的资产优势。

如果你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如果你要创新,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在组织上必须切割开。在存量市场负责销售、采购、运营的人,连同HR,到了信息领域,除了财务以外,都需要切割。对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的定义和对新型企业人才需求的定义,不一样。第二点,在新的增量部门里面,领导者,核心团队年龄必须要“80后”为主,如果这两个前提丧失的话,企业生存发展将非常的难。第一,组织上的老化;第二,人才上的老化。你们的存量在新组织,要清零,这个很难。

第三,企业领导者的观念和能力全面老化。如果未来5年是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年,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最大的障碍者是企业领导的能力和观念的禁锢,所以当你已经不知道年轻人是怎么想的,对新的技术完全失去敏感性,你的知识储备已经完全老化,你对过去的成功过于迷恋,你对年轻人完全失去信任,这样的企业家必然限制企业的发展。我们说产业淘汰,如果是一个新常态的话,更残酷的是一代一代的企业家将会被淘汰。五、中国制造业的三大战略新起点

制造业存在那么多困难,为什么说会有黄金五年呢?黄金从哪里来?因为中国制造业现在有三个战略新起点。

第一,互联网已经成为普惠性工程,它已成为我们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特点是什么?两个特点:一是无所不在,互联网对我们今天来讲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存在;二是非常的便宜。如果BAT三个老板解释什么叫互联网,我认为他们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是:互联网连接一切。在过去20年里面我们用新的方式重新连接了世界,原来和一个人交流,要写信;现在,用E-mail、打电话、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原来有一件服装要卖给你,需要在繁华地段租一个店面,把货铺进去,然后销售。原来说一铺传三代,现在还在吗?现在这个中介被抹掉了。互联网连接一切,连接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工具,网站、RM、搜索、平台。长期以来互联网的逻辑,通过非常便宜的方式,免费战役、补贴战役,来吸引受众,互联网把大家连接起来以后形成流量。互联网企业能够通过流量来赢利。

今天所有的连接工具都已经完成,连接的成本会变得越来越便宜。例如,服装行业在深圳租一个店铺,这个店铺的成本基本上占运营成本的25%,而互联网可以节省这个成本。

但是,当所有的工具都已经完成以后,我们所有的人要转型,我们想要变革,今天的BAT也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是因为“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如果未来我们做互联网,我们卖东西,如果你的生意仍然要借助于流量分发的话,你的成本会比地面店还要高。今天为什么出现很多网红,为什么出现直播模式,为什么出现社群经济,都是对“流量为王”的反驳,在这个时候,我们说要告别马云,过去几年来所形成的一些互联网经济,“流量为王”的互联网,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将会烟消云散,互联网启蒙时代已经结束,它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基础设施。未来最主要的能力,就是怎么样跑得快一点,我们的根本还是做好的产品。制造业不能因为这些互联网的企业家而丧失信心,也不要把命运寄托在BAT的身上,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他们全部都是我们的工具提供者而已。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工具革命已经结束。在虚拟竞技上,未来5年内不再发生任何意义上的工具革命,这是一个好消息。美国也没有发生,互联网革命在美国两年前就已经结束了。工具时代已经结束,成为一种普惠性工具。

第二,全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怎么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迭代产品,全球的制造业都在思考怎样重振制造业这个问题。奥巴马对制造业非常重视,提出“美国制造业再造计划”,日本叫“日本工业复兴计划”,德国叫“工业4.0”,中国叫“中国制造2.2”。为什么德国、美国、日本、中国重新把国家战略放到制造业上?是因为信息化革命已经结束,互联网已经变成了普惠性工具,工业4.0跟互联网成为普惠工具是一个结构性关系。很多人会问:什么叫工业4.0?1.0是什么?1.0是英国人发明的,发明了蒸汽机。2.0是美国人发明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以美国的汽车为代表,例如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工艺。3.0是以日本为代表,以松下、丰田、东芝、夏普为代表的信息化、生产线的工程、机械化管理为代表的3.0。现在德国提出工业4.0,是自整个制造工业革命以来新的革命。

在未来的工业复兴计划中,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和德国人的路径是不一样的,中国是夹在中间。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战略计划是要很多硬件,比如说要搞航天飞机、无人汽车、VR系统,美国人会把它过去20年所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成果继续放大。IT业所形成的能力会继续被解构。我们是生产车间最结集的国家,德国从来很少出现像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在汉诺威看到很多生产革命,例如一条杯子的生产线,中国企业家想把生产线买回去,德国人会说,不用这样,买过去都是一个工艺模具,生产完这个东西,这个商品如果被迭代,生产线需要重新组装,也许会变成另外一个东西,整个生产流线化,成为一个传感器。德国一个生产线,也许会成为全世界工业4.0的标准工程。

民营企业家去汉诺威参观学习,回来有人问去汉诺威有什么体会。总结为三个体会:盯住德国人,学他们的生产线革命,学他们的车间革命;学习美国人;买卖全世界。

在未来的几年内,买全世界制造业中间产业的部分,可以极大地取胜。未来几年内,我们不但要把产品卖到全世界去,还要用人民币买他们的车间、工厂,买他们的机器。今年5月我去联想做调研,2014年,联想花费29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为什么要买摩托罗拉?因为全世界第一台手机是摩托罗拉生产的,摩托罗拉这家公司,无论是智能机也好,功能机也好,拥有移动手机产品里大概1200多项发明专利,全世界做手机的都要付给摩托罗拉几美金专利费。有一些技术掌握在三星和苹果手上,但它们也需要向摩托罗拉买专利,摩托罗拉也可以跟它们交换专利。

第三,消费升级诱发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这个词是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我认为这个词是“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制造业改革的一个核心战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政府已经对制造业产能落后的淘汰下定了决心。中央政府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供给侧改革,通货紧缩的重要性。供给错配会产生势能,这个势能可以称为适配势能,只要把它配起来,制造业就有机会。欧洲和日本有供给侧配吗?没有。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因为中国产生新的消费人群,这些消费人群是谁呢?他们是中产阶级,这是供给侧改革真正的意义所在。

2009年,我曾主持过一个课题调研,当年美国一家有70多年的公司Hay Group(合益咨询公司),这家公司有一个项目叫企业家数字模型,帮各个国家建数字模型,他们也曾帮日本、印度的企业家做数字模型。当时帮中国的企业家做数字模型,找了当时20个知名度高的中国企业家,每位企业家访谈20个小时,把这些访谈的结果形成一个结论,把这些结论与其他国家的结果对照,总结出你这个企业家数字模型是什么,我是这个项目的总顾问。访问以后做报告,模型做出来之后,结果很有意思:第一,中国这一代企业家重于进攻,输于防守,呼啸天下,粮草没跟上;第二,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是狮子型,就是统治欲望很强,团队建构能力不强,总结为“一只狮子带着一群绵羊”;第三,东方企业家的传统性,讲天下,救世。其中有一条,我当时看到大吃一惊,他们说,中国企业家面对本土市场的创新不足。这一代中国的企业家面对全球最大的本土市场,既然创新不足,产品从哪里来的?多数是从别的地方抄来的。在过去30年里,没有一个外国在中国公司起诉中国的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申诉是成功的。中国的知识产权就是保护中国的企业。山地车的品牌多是法国和中国台湾的,今天在中国买到几千块的山地车,所有的指标,比如说它的刹车,比如说脚蹬的高度,全部是欧洲人的标准。他们卖那么贵的车给我们,却从来不研究我们中国人的体形。

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面对中国本土市场创新不足,不是这些企业家不聪明,是因为中国没有消费者愿意为他的创新买单。因为中国的消费者相信四个字“物美价廉”,能够很便宜地买到全世界最好的商品。因为没有人能为你的基础研发买单,所以企业家根本不会投钱在基础研发上,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两个地方上,第一降低成本,第二扩大规模。这是中国企业家的毛病吗?不是,全球企业家都是这样。美国建国以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抄袭英国人,全面抄袭英国人。到1894年的时候,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还在抄袭英国,英国人很愤怒,愤怒到什么地步呢?只要在美国纺织工厂工作的工程师,申请到英国来旅行的话,拒签。申请加入英国国籍,绝对不可以,为什么?你就是来当间谍的。美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美国本土的企业,要摆脱对英国的抄袭呢?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中产阶级崛起的年代,美国变成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开始愿意为美国精神、为美国文化、为美国价值观、为美国审美买单。后来就出现了一大批现象级产品,如牛仔裤、可口可乐、好莱坞、迪士尼、麦当劳、星巴克等,出现一批具有美国文化标志的品牌。我们现在说日本是工匠精神,但日本在1940—1970年,主要抄袭美国,当年日本制造是廉价品的代名词。日本开始关心要为本国消费者服务是20世纪70年代。今天的中国出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的情况,就是现在拥有1.5亿的中产消费人群。六、中国大公司的未来五年

中国大公司未来五年是这四个特点:

第一,失去成长对标。2015年我曾去海尔、美的、苏宁调研,企业家老板都跟我讲一句话,到2016年以后,对中国大公司来讲,竞争时代已经结束,所有大公司已经失去对标,失去对标是一个挑战,也是基于挑战是什么。

第二,全球资源整合。有没有一种全世界没有的管理模式,有没有创新一种全世界没有的商品模式,有没有可能?我对未来5~10年内一定会出现中国式的管理思想,非常有信心。商业模式有了,接下来就是服务行业、文化产业、制造业里面,会出现一批成为标杆性的公司,美的也好,海尔也好,开始到全球去买制造业、买院线、买保险公司,中国公司未来的全球化特征会越来越明显。到今年为止,中国在世界500强的公司是216个。我们算了一下,大概2017年,最晚2018年,中国在世界500强的数量会超过美国,成为最多的国家。

第三,管理开始模式变革。我去海尔调研了3次,虽然还是那个园区,但今天的海尔,整个组织结构变了。张瑞敏说,科层管理已经结束,原来从总裁到下面有12级,管理层4级,下面员工8级,转型后的海尔组织结构只分3级。管理彻底扁平化,管理扁平化以后形成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是公司会出现无数的突击队,未来公司不再是金字塔,都是突击队模式,一个个的突击队去尝试新的行业,去创造经典爆品,未来的企业应该是突击队模型+经典爆品这样的模型。大规模的集团作战面对不确定性的市场创新,它的组织能力已经瓦解。在这个创新意义上,大规模的组织已经丧失了,首先组织结构上要分化,未来的组织创新非常重要。

第四,我们将参与全球的技术创新。今年5月刚刚公布了2015年全世界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第一名是华为,第二名高通,第三名中兴,华为已经连续两年居于榜首。2015年华为申请专利3898多项,这些企业值得大家尊重和学习。中国的中小企业也一样,正积极地参与全球的技术创新。未来5年中国大型企业数量还会增加,但是,它的成长方式将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不再在成本、规模等优势上,而是在创新、整合、管理模式变革,以及技术创新方面。七、未来5年的两大革命性驱动力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革命性驱动力,对所有的企业都是最关键的。(一)互联网革命:信息工具+大数据+云计算

在信息领域,互联网革命现在带来什么?所有的制造业,如果你认为“互联网+”是我原来做电商的,通过苏宁、国美来卖,现在组建两个团队,把电商拖到天猫、淘宝、京东去卖,给部下设KPI,今年网上的销售额为15%,明年到30%,后年到50%。错。互联网变革一定不是产业效果,营销要的是结果。首先是观念,领导人的老化是观念与能力的老化;然后是工具,你需要会用互联网的信息工具,大数据、云计算,重新再造企业的基因,最终变革出现三个东西。

第一,重新定义渠道:从金字塔到去渠道化

如果你利用大数据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车间的商品和消费者之间,最多只有一道。所有的经销商可以解构,真正极致的模型是车间和消费者之间没有任何的渠道,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我们在中国寻找这样的企业,最终是工厂生产出来直接到达消费者,中间没有任何的渠道商,我和消费者之间所有的信息都是互动的。例如消费者买了我的鲜花,买完以后,我就知道你有多少能力购买鲜花,你是一个月还是两个月买一次鲜花;消费者购买大米,大数据会告诉我,你们家有几口人,一个月吃多少斤米,什么时候需要再买米;消费者买一张床,大数据可以告诉我,最近好像买新房子了。大数据会对你的消费产生传感。到今天为止,中国大多数互联网革命走到最后一道,最终革命是所有的渠道都会不见,所有渠道都消失的话,能力掌握将掌握在制造业手上,制造业的利润会成倍增加,如果所有的中介全部去除,库存成本、渠道成本消失,拿20%来做电商都可以,这是重新定义渠道。

第二,重新定义技术创新:技术平台开放与积木式创新

我今年去了北京的一家公司参加一次大会。这家公司的老板最近带一个团队做一个平台,预期把全中国所有的工业设计师汇集一个平台上,对于所有需要工业设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设计一个马桶盖的形象,或一个电饭煲的形象,都可以放到这个平台上。未来的竞争,将彻底平台化,企业的能力会被重新定义,特别是零配件这些制造企业。当能力被平台化以后,会出现一件事情,这是现在中国科技界正在热议的话题:结构式创新。就如每一个孩子拼装出来的乐高玩具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拼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乐高玩具。也就是说,做任何产品的时候,可以通过结构式创新对技术创业的部分,在互联网里面要重新定义。

第三,重新定义消费者:购买者、参与者和投资者三位一体

企业生产产品,然后通过广告、渠道卖给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好的话会持续消费,产生再次购买。科特勒的消费理论和营销理论,在今天大部分已经被结构化了,未来真正的消费者将三位一体。第一,消费者是产品的购买者;第二,是你产品的参与生产者,现在通过互联网完全可以实现,消费者参与定制、设计;第三,消费者是产品的投资者,因为今天的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可能被证券化。未来的消费者将不是科特勒意义上的单向B2C,而是消费者掌握了主权,掌握了产品购买、设计的主权,甚至掌握了产品投资的主权,现在是消费者全时代的到来,这是互联网带来的结果。(二)硬件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

互联网第二个革命是什么呢?是硬件革命。运用互联网工具的同时,要了解柔性生产线、机器人、传感器、认知技术、VR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这些东西。我们在工业4.0看的是什么?就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将成为我们的标配,我们所有的产品线将要得到全面的改造,如果没有柔性生产线的话,关于产品与消费者关系的改造将是一个概念。如果没有机器人的话,定制化生产,劳动效率的提高,也无法实现。如果没有传感器、芯片和微处理器,就无法挖掘数据,所谓的大数据也只能是一个概念。

我为什么认为很多企业会被淘汰掉呢?德国有一批非常厉害的隐形冠军,“隐形冠军”这个词是德国的学者赫尔曼·西蒙提出来的。什么是隐形冠军,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它必须拥有其产品市场份额的第一或第二的位置,二是销售额一年1至2亿美元左右,第三,它不为人所知。这个概念到今天,第一和第三条没有变,第二条可能变了,当年是2亿美元,现在是3亿~5亿美元。德国这样的企业将近有3000家。我们做了一个调研,认为未来5年内,将近3000家隐形冠军中的40%会消失。德国人也跟我们讲,德国最好的3000家企业,未来5年内40%会消失。是硬件革命把这些隐形冠军的制造优势瓦解了,基础路径不是原来的,是对制造流程的理解,不再是先前的变革。原来形成的生产能力,所形成的模具、机床,不太需要了。八、第三次消费升级的特征

消费升级有五个特点:

第一,圈层化:社群=连接+价值观+内容

中国出现1.5亿的中产阶级消费人群,他们和大部分的市场在圈层。例如斯沃琪、欧米茄、浪琴、雷达、宝珀、天梭、美度、汉米尔顿等这些品牌出自同一家企业——斯沃琪集团,这里面最便宜的手表是1000元人民币,最贵的是100万人民币,它们属于不同的消费者圈层。一个企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品牌?因为消费者是被圈层的,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一对刚刚结婚的小夫妻,他们对手表和一张床垫的诉求与中产阶级者是不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品牌集群战略?这是因为所有的商品都会在圈层中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中国没有大众品牌、大众导向和大众消费,所有消费都是小众的。为什么前面会说企业会需要一个精准的突击队模型,在这个意义上,未来无论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一个经典的模式是蜂窝式组织,一个蜂窝掉下,另外的蜂窝会长出来。企业的蜂窝需要明确三个关键点,专业能力、突击队和资本。

第二,性能比:物美价廉时代的结束

中产阶级消费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他们愿意为好的服务、好的性能和技术买单。中国的消费者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我们都住过小区,我们当年到一个小区里面的时候,会交一个“非城勿扰费”,8毛钱。现在物管费交15元,我都不会有犹豫,你要告诉我收15元的物管费的原因。未来这个小区好不好,住得舒不舒服,除了硬件以外,软件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愿意为这个软件买单,这个软件就是服务。

第三,人格体:从网红经济到直播爆发

今年最热的两个词,网红和直播。有个女孩叫张大奕,外号叫“大姨妈”,去年在新浪微博卖服装卖了3个亿,现在中国、美国、日本都流行这样的模型。为什么要买这条裙子呢?不是因为消费者要穿裙子,而是因为消费者喜欢。中产阶级消费在未来,“喜欢”和“审美”这件事情将超过必需。审美的背后是价值观,是人格,每一个品牌背后都有一个人格体。

第四,定制化:红领模式到必要模式

红领是中国最早做定制化工厂的,整个生产线柔性化,中国未来这样的生产车间,柔性化的生产车间,基本上所有的领域都会出现。到了必要的时候,当它帮你定制了,这家企业跟消费之间,中间一道渠道都没有。定制是去渠道的根本化。定制将对我们的企业产生重大的利好,这个商品的定价将跟成本没有关系。

第五,直销型:名创优品模式

名创优品,老板是一个“70后”的企业家,他是过去两年最大胆的人,他告诉我怎样在沿海地区整合最好的制造能力,怎样在北京、上海、深圳选择最好的黄金地段,把这些商品放到里面去,怎么样让商品在七天时间里面产生反应,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可以马上运过来,不好的产品马上撤掉。名创优品这两年多发展非常快,它属于直销模型。九、黄金五年的五个新能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所有困难,是我们过往能力丧失的困难,我们面向未来,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已经形成了新的战略起点,已经有一些公司在我们前面探索出了新的商业模式,未来不是“黄脸婆”的五年,不是让我们沮丧的五年,而是一个黄金五年,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拥有革命的前提,趋势、工具、消费者都已形成。未来的黄金五年,一定不是每一个人都皆大欢喜的五年,制造业企业想要成为五年后的幸存者,必须要形成这样的能力:

在生产上,我们要形成生产线的柔性能力;在研发上,要实现单点突破的爆品能力;在营销上,我们要学会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在价格上,摆脱成本定价模式;最后是将企业证券化的资本能力。

在汉诺威有一次做分享,其中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个学员问:我们是制造业,资本进来的时候,企业会不会变质?如果上市的话,会不会被业绩绑架?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存在,企业必须要让自己尽快证券化。一个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来自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来自于产业部分,卖了多少冰箱、空调、服装、机械等;另外一个能力来自资本化的能力,通过卖这些东西形成一个产业预期,怎么样把这个产业预期通过证券化,通过市盈率变成资本能力,通过资本能力变成产业化扩大的驱动力。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的话,企业只是在做概念,我们叫题材。如果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资本市场是一个题材的操作者,你是可耻的。但如果你能把证券的能力变成你制造业的驱动能力,你的市盈率将是20倍,甚至是100倍,这些能力变成你的驱动力的话,你将是中国制造的推动者和先进者。我们一定不能把屁股留给资本,我们要去拥抱资本。今天的中国,让自己的企业证券化的渠道已经非常广泛。在过去的3年里面,中国所有的产业变化最大的不是互联网行业,而是中国的金融行业。我们的资本运作能力是中国制造业的两个翅膀。

我认为中国36年来制造业从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制度优势,到今天变成三个新的优势,我总结为一个公式:新中国制造=互联网工具+新工匠精神+积木式创新。

第一,互联网工具。互联网是一次基因再造,改造我们所有跟消费者的关系,改造我们的生产线,改造我们几乎所有的能力。

第二,新工匠精神。如果你只具有互联网的能力,只用互联网改造的企业的话,其实只是完成了改造的一段。对于制造业来讲,制造一双皮鞋,消费者购买的原因不是因为企业营销做得好。用德鲁克讲一句话就是,商业的本质是你做一双皮鞋卖给那个消费者,这个消费者穿这个鞋子在脚上很舒服。制造业的本质是工匠。今天我们重新回到产品本身,而且产品本身跟互联网没有根本的矛盾。

第三,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创新能力,要学会积木式创新,要开放我们的创新平台,要成为全球产业变革中的一部分。

尼采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哲学家,他讲过一句话,他说“上帝死了”,他讲“上帝死了”以后,这个世界原有的结构体系、哲学体系,瞬间瓦解。当上帝死了以后,世界重新产生,一切坚硬的都将烟消云散,我们过往所有的成绩,过往所有的优势都将烟消云散。那些即将消灭我们的东西,在未来将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产业观察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工业4.0曾玉波: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

全球工业人的心中,有这样一条铁律:如果工业和技术领域出现什么新趋势,最早可以见到的地方一定是汉诺威。今年4月23日到5月1日,吴老师带队探寻汉诺威,揭秘工业4.0。

到底什么是工业4.0?吴晓波和我带着150位企业家到德国汉诺威寻找答案,可是不但没找到答案,反而发现: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工业4.0。

工业4.0有标准的定义吗?我说没有。就像“互联网思维”一样,我们说得清楚“互联网”,却总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在德国汉诺威偌大的展厅里,到处悬挂着Industry 4.0,有人展出的是机器人,有人展的是软件,有人展的是系统,甚至有人展出的是齿轮。微软的展台上摆着的是一台RR(Rolls-Royce,劳斯莱斯)的飞机发动机,IBM的展台上摆着一台CLAAS(德国克拉斯农机公司)的拖拉机,Intel(英特尔公司)的展台上摆着一台机器人。

如果一家软件公司把一台发动机搬到汉诺威来,是为了让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象,那么原来做具象产品的公司想把自己扮演得抽象一点还真得花点心思。比如ABB集团,一直以来做的是电机、马达、控制器这些具象硬件,这次就用彩灯做了“一朵云”,告诉大家:我做的这些玩意儿还连着云端呢,你看我还连着服务、连着人呢,我不是纯硬件,我也能做软件的。“SCHAEFFLER”(舍弗勒集团)原先是做轴承的。在展览上,他们摆了一台机器,用绿色灯管做信号线,外面醒目地显示“4.0”,再在顶上安个云端,努力地告诉世人,做轴承的也能4.0。

我跟这家德国公司展台上的日本雇员用英语聊了起来,她告诉我DMG(做数控机床的德玛吉)用了他们的带振动传感器的轴承,数据采集到云端上,于是SCHAEFFLER知道了世界各地的DMG的机器轴承的使用状况,提醒他们早点买SCHAEFFLER的备件。

德国SEW集团展了一条我比较熟悉的生产线。

以前的观念中,一说起制造就说“流水线”,但这个工作台怎么自己会跑?怎么装了机器人的工作台子也会自己动?几个台子可以瞬间重新组合?旁边还窜出一台小车,啪啪啪闪着光,自己就找到地方了,关键地上还没有贴磁条,是自主导航的。原来,这个世界上的流水线可以不是流水线的。

看累了的话,想要歇一会儿,好多地方都可以玩下VR。奥巴马还在展会上戴着眼镜拍照呢,看段风景吧,或者玩个游戏。结果我发现,VR里也是机器,到处都是机器,躲进虚拟世界里,你看到的还是机器。我忽然觉得开发一个美女教大家用机器的应用应该会火,理工机器男都懂的。

整个博览会,一直有人说“看不懂啊看不懂”。是啊,好几家研究机构听到工业4.0的“工业”两个字就立即把它交给了“机械装备研究组”。一开始,人们谈论的“工业4.0”都是机器人和自动化,现在都知道,这些显然只是3.0阶段的。

读到这儿,你还没有发现这个世界软件和机器在融合吗?你没有发现机器人、马达、控制器在和互联网、云端融合吗?你还没有发现一个企业从市场到研发再到制造在被数字化融合吗?你还没有发现产品、工具、知识在被数字“双胞胎”融合到了一起吗?你还没有发现SCHAEFFLER和DMG两家公司都被融到一起去了吗?你还没有发现不再区分产线还是物流,而它们又和软件系统融合了吗?

还有,人也被融合进去了。有了这些融合我们可以摆脱物理的束缚,我们的思维可以从XYZ三维变到4维甚至5维,我们可以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来回切换。

于是,再怎么来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应该好好琢磨。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喜欢那些,我想做个工匠。可是,难道只有手里拿着刻刀的人才可以叫作“工匠”吗?如果他手里拿着的是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化的工具、数字化的知识、超级灵活超高精度的机器,他就不是工匠了?

工业4.0就是这样,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工业4.0。中国制造业呼唤三大核心精神陈润:财经作家

中国制造业的变局在过去一年变得扑朔迷离。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供给侧改革、3D打印等话题振奋人心。另一方面,工厂倒闭、生态污染、过度消耗资源、人力成本上升等危机令人忧心。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转型升级”的呼声从上到下,此起彼伏,可作为企业管理者,面对眼花缭乱的迷局和似是而非的论调,我们该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坚守什么?抛弃什么?一言以蔽之,今日中国制造业应该从商业文明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毫无疑问,中国已进入新的商业时代,所有制造企业都必须接受新的商业文明。其中,有三大核心精神需要相信、坚守并发扬——契约精神、互联网精神、工匠精神。契约精神是中国企业家的必修课

全球商业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原始人互相交换物品,但商业活动大规模产生要等到公司诞生之后,其中契约精神至关重要。早在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开始遵循商业约定,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交易过程中建立起契约精神,连野蛮的亚述人都遵从合约。腓尼基人和雅典人带着这类商业机制漂洋过海,推动地中海沿岸商人信守契约。

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各种契约关系自然形成,因为交易成功的前提是彼此遵守契约达成共识,这正是西方契约精神的源头。契约精神是商业文明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石。而不断发展的商业文明又反过来促进契约精神成为主流文化。比如西方社会的婚姻、买卖、工作等都被视作平等交易,每个人都遵守契约精神,将权责利划分明确,直到协议解除为止。

当然,契约精神需要有法律保障,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公正、平等、自由的契约精神保驾护航。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过:“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亚洲文明恰好缺乏契约精神,中国新商业文明更呼唤契约精神。

中国与契约精神最接近的文化是诚信,但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年轻时候喜欢读《水浒传》,他回忆说:“现在看《水浒传》里宣扬的很多思想我是不赞成的,但是有一条我赞成,就是一诺千金。”中国人自古就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重然诺,轻生死”、“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在商业领域,晋商、徽商、浙商等商帮都以诚信为本,商人们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以共同的商业规则和人生信条为基础,彼此信任,信守承诺。但是,这种信任关系非常脆弱,是农耕文明而非商业文明的产物,而且没有法律保障,一旦离开熟悉的圈子、地域、行业就很难继续信任别人,与契约精神相距甚远。

然而,仅靠法律仍然不能确保企业遵守契约,即便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也会违背契约精神。2011年6月,马云将支付宝转移到自己控制的私人企业名下,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公开写文章批评他违背契约原则。2014年11月,宋卫平反悔绿城卖给融创的交易,任志强对此评论:“契约社会中的交易,要用商业的办法解决。卖出去的可以买回来,这才是本事……”2015年11月,广州恒大在亚冠联赛再次夺冠,许家印却将比赛服胸前广告“东风日产启辰T70”换成自己的“恒大人寿”,一年前他曾以同样的方式换成“恒大冰泉”、“恒大粮油”,有钱任性却视契约为儿戏。从2015年年底至今,扑朔迷离的“万宝大战”愈演愈烈,各方力量粉墨登场,情怀与规则、资本与管理团队的较量引发公众讨论,无论谁胜谁败,契约精神成为三方共同的商业文明命题。

家喻户晓的商界大佬尚且如此,中国企业家群体对于契约精神的缺失可见一斑。虽然中国企业家西装革履,崇尚西方管理制度和理念,国际化征程快马加鞭,可不管是马云、宋卫平还是许家印、王石,仍然未脱离草莽习气和枭雄本色。中国新商业文明能否成为全球主流的商业文明,关键在于契约精神是否成为人人倡导的主流文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当追求财富与道德自律同步发展时,才能达到现代企业家的最高境界。”中国制造业要提升公信力,改善商业环境与风气,达到现代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契约精神是亟待补习的必修课。互联网精神:尊重市场,回归人性

手机已经成为长在人类身体上的新器官,互联网思维正在渗透我们的大脑。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些事实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且改变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精神是每个人都无法置身局外的话题。“互联网精神”并不是新鲜词汇,近几年专家、学者的解读多如牛毛,但莫衷一是,倒是中国互联网大佬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马云强调互联网精神的四大要素是“开放、分享、透明、责任”;雷军认为互联网精神“最核心的有三条”——极致、用户口碑、快;马化腾则预言“未来互联网精神将改变每一个行业”,并提醒“传统企业一定要具备互联网思维”。

不过,说文解字的方式应该更简洁精准。“互联网”三个字拆开来,“互”是用户、企业、社会公众的充分互动,“联”是人、产品、事物的有机联接,而“网”为市场、科技、平台组成网络体。“互动、联接、网络”是互联网的三大特征,而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改善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和方式。

其中,“互动”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和用户之间关系改善的关键。今天的用户更注重情感需求,用户、企业、社会公众充分互动的本质是人与人充分互动,进而产生信任、产生情感倾向、产生熟人思维、产生感性价值。“有机联接”是从本质上解决企业产品发展方向、市场饱和与组织管理问题,把企业打造成一个有机体,使企业不再像一台按部就班的机器,而是可以适应并改变环境,还能不断自我完善的智慧型生物。“网络体”的本质是突破和跨界,企业在发展中要充满想象力,突破原有的市场界限、科技局限和平台边界,跨界到新领域。

根据“互联网”三个字的定义,我们可以将“互联网精神”总结为八个字:尊重市场,回归人性。

企业的生死存亡、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市场竞争所决定。尊重市场规律、把握市场趋势的企业会进步,反之就会被淘汰。未来所有的商业运作都将围绕人来进行,以人为本,返璞归真,肯定人在价值链体系中起到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针对人性做出改变,企业才会更有竞争力。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企业尊重市场有三重境界:第一种是具有预见性和快速应变的能力,反应敏捷,行动迅速,抢在变化之前变化,这种境界的企业会站在风口上,能快速成为行业巨头,比如IT时代的微软、移动互联时代的苹果;第二种是以积极心态去改变自己,适应变化,以跟随者的身份积极改变,学习进步,从而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比如移动互联时代的三星和小米;第三种是以抗拒、漠视态度应对变化,这类企业会在市场趋势下逐渐被淘汰,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

回归人性的重点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计划经济时代,产品生产的主动权在厂商手中,厂商生产什么消费者只能买什么。互联网时代,买方市场逐渐形成,而且信息更加透明,“一切皆媒体”,“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口碑的意见平台。正因如此,许多互联网企业通过“粉丝经济”实现口碑营销,不断实现超预期。归根结底还是以用户为中心,回归人性。

只有尊重市场,回归人性,我们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改善,让马云、雷军、马化腾等企业家的愿景、理想成为现实。工匠精神永不磨灭

作为中国当前饱受争议最大的企业家代表者,雷军被大家诟病的关键原因在于缺乏工匠精神,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直接炮轰雷军把小米做成功全靠“忽悠”,无法长久。可是,雷军其实将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视为榜样,他经常在公开场合称道同仁堂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强调“真材实料”和“诚信”。以此推论,小米之道正是工匠精神。

但这并不意味着董明珠杞人忧天。中国商业发展到今天,浮华喧嚣的环境依然未变,夸大宣传、以次充好司空见惯。尽管产品经理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希望走捷径的模仿者多,埋头创新的专注者少。电商、团购、互联网金融、众筹、O2O……每次互联网新潮流兴起,追赶者蜂拥而至、趋之若鹜,经过营销炒作、免费体验、红包补贴等方式轮番轰炸后,最终一地鸡毛,收获短期利益,却远离商业本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可是,在工业发达的德国,却很少出现类似小米这样的现象级互联网公司,但他们抛出“工业4.0”概念之后,依然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德国继续引领变革潮流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制造实力,内在基因则是工匠精神——工匠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利虽微仍不惜工料。他们穷尽一生潜修技艺,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