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通解+论语通解(合售二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7:25:52

点击下载

作者:(西汉)孔安国著王盛元译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整理著邹憬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孔子家语通解+论语通解(合售二册)

孔子家语通解+论语通解(合售二册)试读:

前言

《论语》其书《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其主体内容在春秋后期已集成,后经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代代传授补充,逐渐形成现今看到的样子。一般认为,其在战国初期汇辑编纂成书,所以称“论”;又因多记录言谈,所以叫“语”。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到汉代出现了三个版本——今文《鲁论语》二十篇、今文《齐论语》二十二篇、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三家篇次、文字多有不同,亦各有师承。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整合《鲁论语》和《齐论语》的内容为一本,号曰《张侯论》。由于他是汉成帝的老师,位高威盛,所以他整理的这个本子得以大行于世,现今《论语》也基本是东汉郑玄结合《张侯论》和古文《论语》后的传本。

关于《论语》的“经”典地位,则是一个不断“封神”的故事。《汉书·艺文志》承袭西汉末年成书的《七略》,虽将《论语》与《易》《书》《诗》《礼》《春秋》等经典一起著录在《六艺略》中,不过是作为传述经典的“传记”来看待。东汉年间刻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时,将《论语》和《孝经》囊括其中,从此《论语》开始具备了经典的地位。到晚唐时期,《论语》被列入经书,但不进入科举考试范围,所以地位仍旧不高。入宋,《论语》成为当时朝廷颁定的《十三经》之一,又经朱熹等人的推动(朱熹选入“四书”),遂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明清两代,皇帝、大儒、八股取士等因素合力,将《论语》的地位推到极致。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被尊为“至圣”“素王”。

孔子祖先本宋国贵族,其六世祖孔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后人为避祸由宋奔鲁,遂定居在鲁国。到孔子父亲叔梁纥一代,已家世衰落。孔子三岁时,叔梁纥死。鲁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化传统,孔子熏染其中,逐渐成长为闻名遐迩的知礼之人。

孔子在仕途上曾有过短暂辉煌,但总体来说却是不得意的。鲁定公八年(前502),季氏家臣阳货作乱失败后叛鲁奔齐,孔子出仕,后升大司寇,主管司法,有相当实权。他想靠自己的职位实行“仁政”,却最终不为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所容,不得已离开鲁国,周游天下,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游历卫、陈、蔡、宋等国,经受许多困顿磨难后,孔子于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回到鲁国。之后,他便专心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并于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孔子将精力放在教育上。鲁定公初年,大夫季氏专鲁国之权,其家臣阳货又挟制季氏,国家处于“陪臣执国命”的状况,阳货极力劝孔子出仕,孔子不从,创办私学,从事平民教育事业。其后一生,即使在周游列国时,孔子的教育事业也从未停辍,有不少弟子折服其德行,跟随他终生,于是留下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业。《论语》传承“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现代的我们达不到宋朝宰相赵普那样高的水平,但是通过阅读、领会《论语》,我们能学到许多做人处世道理,这点却是毋庸置疑的。《论语》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浸润着人们的心田,荡涤着人们的灵魂,塑造着人们的精神性格。历代先贤对《论语》和孔子的赞誉,已不需赘述,只要沉吟文字,细细品味,我们就能领略到圣人历久弥新的教诲和智慧,正所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

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智者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

关于本书

本书包括正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正文根据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并参考其他版本校勘。注释重在字词释义、注音、用法这些方面;译文与注释配合,已注释部分在译文里常用意译,以求文字的流畅。另有发挥、不遵常规处,还请读者宽怀视之。邹憬2012年10月学而第一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③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注释

①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同“悦”。心情愉快。

③乐:高兴的样子,表现出来的快乐。

④愠:怨恨。

⑤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译文

孔子说:“学习过后,能经常温习一番,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33岁。

②孝弟:孝,指对待父母要孝顺。

弟,通“悌”。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③鲜xiǎn:少。

④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

⑤仁:即“人”。与:同“欤”。语气助词。译文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好冒犯上级的人是极为少有的;不好冒犯上级,而好作乱的人从未有过。君子潜心于根本的事情,根本确立了,道自然也就产生了。孝悌一类的规范,实为做人的根本所在。”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注释

①巧言:花言巧语。令色:和善的面貌。译文

孔子说:“一个花言巧语貌似和善的人,其仁爱是微乎其微的。”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④不习⑤乎?”注释

①曾子:名参,字子舆,今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②省xǐng:自我检讨。

③信:诚信。

④传zhuàn: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⑤习:反复练习,温习。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谋事有不尽心之处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信之处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不认真温习的吗?”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注释

①道:治理。

②千乘shèng之国:指规模略大的诸侯国。

③敬事:做事严肃认真。

④使民以时:役使百姓要以时令为依据。译文

孔子说:“治理诸侯国,须严肃而慎重,讲求信用,节约物资,爱护国人,役使百姓要选在农闲时。”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悌,谨④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

①弟子:年纪小的人,年轻人。

②入:《礼记》记载,“入”指“入父宫”。

宫,即房屋。

③出:根据《礼记》的记载,“出”指“出己宫”。

④谨:少说话,指出言谨慎。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则应孝顺父母;离开自己家到外边,则应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并讲求诚信,博爱众人并亲近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如此做了之后,若仍有余力,就去学习礼乐制度。”

子夏①曰:“贤贤,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③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②易:轻视。

③致:献出生命。译文

子夏说:“对待妻子,注重她的品德,而非姿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王,能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品格的人,纵然出于谦逊说没有读过什么书,我也必定会说此人是读过书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主②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注释

①固:坚固,结实。

②主:以……为主。译文

孔子说:“君子若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言。纵然学习了一些知识,也不会牢固。须将忠信摆在首要位置。在忠信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不必与之交朋友。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注释

①终:指父母的死亡。

②追远:指祭祀的时候要心存恭敬。译文

曾子说:“慎重处理父母的葬礼,以虔诚的心祭祀祖先,这样就能使民间的道德风气归于敦厚朴实了。”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④?”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⑤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①子禽:即陈亢。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

③夫子:古代对士大夫的敬称。因为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用夫子称呼老师。

④与:同“欤”。语助词。

⑤其诸:或者,大概。译文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请求人告知他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老师凭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逊赢得的信任,于是他们主动将政事告诉给老师。或许是老师求知政事的办法,同别人求知政事的办法有所不同吧?”

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①。三年②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

①行xìng:德行,品行。

②三年:即子为父守丧的三年。译文

孔子说:“他的父亲在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故去后,就要看看他的德行品行。若三年之内他没有改变其父生前对他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就可以称他为孝子了。”

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①,和②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释

①用:运用。

②和:和谐。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贵在和谐。过去贤明的君王统治天下都认为这是最好的办法,事无巨细,都按这个原则办理。不过,也有不这样做的时候,知道了和谐可贵,为求得和谐而去协调,不以体现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礼加以节制,是无法行得通的。”

十三

有子曰:“信①近于义,言可复②也;恭③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④也。”注释

①信:信用,约定。

②复:实践。

③恭:对人恭敬。

④宗:以……为依靠。译文

有子说:“同他人的约定合乎义时,说过的话方可去实践;对他人的恭敬合乎礼,方可免遭耻辱。一个人依靠的是关系亲近的人,才是可靠的。”

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①而正②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

①道:正确的学说,指能指导他人学到正确学说的高尚的人。

②正:匡正,端正。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求吃得饱,住得安定舒适。君子办事机敏,说话谨慎,拜德行高尚的人为师,以纠正自己的过失。这样做就可称得上好学的了。”

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①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②。”注释

①赐:孔子对子贡的称呼。

②往:过去的事,这里指已知的事。

来者:未来的事,这里指未知的事。译文

子贡说:“虽贫穷,却不谄媚;虽富有,却不骄横。这种做法怎么样?”孔子说:“这已经不错了。不过,还比不上贫穷却乐于修身养性,富有却讲求礼仪。”

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如同加工骨器那样,切了还要磋;如同加工玉器那样,琢了还要磨。’此话讲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点,你就会推知未知的。”

十六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

①患:担心,忧虑。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发愁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注释

①北辰:即北极星。

②共:同“拱”。环绕。译文

孔子说:“君王以德统治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自若地居于自己的位置上,且众多的星辰围绕着它。”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有三百零五篇。“三百”在这里并非确数。

②蔽:概括。

③思无邪:这本是《诗经·鲁颂·駉》篇中的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在《诗经》原文中,“思”本是无实义的语音词,但是在此处孔子借作“思想”解。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注释

①道:同“导”。引导。

②齐:整治。

③免:免罪,免刑,免于灾祸。

④格:来,至。译文

孔子说:“以政令来诱导百姓,以刑罚来整饬百姓,百姓只是暂时避免犯罪,而并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事;以德引导百姓,以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则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使人言行也归于正道。”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注释

①有:同“又”。用在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

②立:站得住,这里指立德立言立身,自立于世。

③惑:迷惑,困惑。

④矩:标准,法则。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问,三十岁时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时明了许多道理,不感到困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时对所听到的均能判别清楚,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并不超越法度。”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

樊迟御③,子告之曰:“孟孙④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

①孟懿子:春秋时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

②违:违礼。

③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御:驾驭车马。

④孟孙:即孟懿子。译文

孟懿子问何为孝,孔子说:“不违背礼为孝。”

一天,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告诉他:“孟懿子问我何为孝,我对他说,不违背礼为孝。”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应以礼侍奉他们;他们去世后,应以礼予以安葬,以礼祭祀他们。”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注释

①孟武伯:即孟懿子的儿子仲孙彘。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亲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心。”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③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

①子游:姓言孔子的学生,名偃,字子游,吴国人。

②养:养活。

③至于:即使。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今所说的孝,是只要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即使是犬马都能得到人的饲养,若对父母不尊敬,那养活父母同饲养犬马又有何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①难。有事,弟子②服其劳;有酒食③,先生馔④,曾是以为孝乎?”注释

①色:容色,脸色。

②弟子:年幼者。

③食:食物。

④馔zhuàn:吃喝。译文

子夏问何为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每次都能露出和气的脸色是件难事。有事要做时,子女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受,这样做就能认为是孝吗?”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发③,回也不愚。”注释

①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字子渊,鲁国人。

②私:私下。

③发:启发,阐明。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没有提出不同的看法,像个愚笨的人。待他退下,我留心他私下与别人的谈话,发现他对我的见解颇能发挥,看来颜回并不愚笨。”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廋③哉?人焉廋哉?”注释

①所以:所做的事情。

②所由:指所从的道路。

③廋sōu:隐藏,隐匿。译文

孔子说:“想了解一个人,看到了他的奋斗目标,观察了他做事的方式,清楚他安于什么。那么,此人还能隐藏什么呢?”

十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十二

子曰:“君子不器①。”注释

①器:器具,这里是名词作形容词。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只有一定用途的器具那样,只具有一种才艺。”

十三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

子贡问何为君子,孔子说:“先去兑现自己说的话,而后才能承认他是君子。”

十四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注释

①周:以道义来团结别人。

②比:为暂时的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译文

孔子说:“君子注重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则相互勾结,而不去团结人。”

十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注释

①罔:迷惑。

②殆:危险,陷入困境。译文

孔子说:“一味读书,而缺乏思考,则会迷惘;一味苦苦思索,而不切实读书,则会胡思乱想,陷入危险。”

十六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注释

①攻:攻击。

②异端:这里指不正确的议论。

③斯:就,连词。

④已:止,消除。译文

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异端邪说,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十七

子曰:“由①!诲②女③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释

①由: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②诲:教导。

③女:同“汝”。你。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明智态度。”

十八

子张①学干禄②。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③;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注释

①子张:颛孙师,字子张,陈人,孔子的学生。

②干禄:求做官。

③尤:过错。译文

子张请教孔子如何才能求得官俸,孔子说:“多听别人的意见,将自己有疑问的事情保留,认为正确的要谨慎地讲出来,这样就能减少过错;多看别人做事,有疑惑不解的地方暂时保留,认为正确的要小心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懊悔。言语和行动尽量减少过失和懊悔,获取官俸的秘诀就在此了。”

十九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②诸枉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

①哀公:鲁哀公,前494-前466年在位。

②错:放置。

③枉:邪恶。译文

鲁哀公问道:“如何做才能让天下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将他们安置在不正派的邪恶之人上面,老百姓就服从;提拔不正派的邪恶之人,且将他们置于正直的人上面,老百姓就不服从。”

二十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③,则劝。”注释

①季康子:季孙肥,哀公时的正卿,掌握鲁国实权。

②以:连词,和。

③不能:能力差。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恭敬、尽忠且相互劝勉,应当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老百姓态度庄重,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他们就会对你忠心;你选用品德高尚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相互劝勉了。”

二十一

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②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③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注释

①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②《书》:指《尚书》。

③施:延及,推广。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何不去做官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要将这种品格推广到政治上。’那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认为只有做官才算参与政治了呢?”

二十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注释

①輗ní:牛力大车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②軏yuè:马拉的小车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活销。译文

孔子说:“人若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处世接物的。这正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行走呢?”

二十三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注释

①世:古代三十年为一世。

②因:顺着,沿袭。译文

子张问孔子:“三百年之后的礼仪制度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与增加了些什么,现在通过考证就可以知道;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与增加了些什么,通过考证也可以知道。以后继承周朝的朝代,即使历经百世,其礼仪制度也可以预知。”

二十四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②之,谄③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注释

①鬼:古代人死后都叫“鬼”,但一般指已死的祖先。

②祭:这里指吉祭,祭鬼的目的多是祈福。

③谄chǎn:谄媚。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就是谄媚。眼见正义的事情而不奋力去做,就是没有勇气,胆小怕事。”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

①季氏:这里应指季平子,季孙意如。

②八佾yì:佾为古代乐舞的行列。

天子为八行,诸侯为六行,大夫为四行,士为两行。译文

孔子谈论到季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庭院里乐舞时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这种事他都忍心做得出,还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去做呢?”

三家①者以《雍》撤。子曰:“‘相②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注释

①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即孟孙、叔孙、季孙。

②相:助祭者。

③穆穆:端庄肃穆的样子。译文

鲁国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祭祀完他们的祖先后,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诗撤掉祭品。孔子说:“《雍》诗中说:‘助祭的是各方的诸侯,主祭的是庄重肃穆的天子。’怎么能在三家祭祖的庙堂上唱这种天子撤祭时才能唱的诗句,取何意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

①如礼何:此句式古代常用,意思是“把……怎么样”。译文

孔子说:“一个不讲仁德的人,怎样来对待礼呢?一个不讲仁德的人,如何对待乐呢?”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懂礼仪。

②易:安稳,稳妥,指仪文周到。

③戚:悲伤。译文

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太重大啦!就礼仪而言,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仪文周到,不如心中真正悲痛。”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注释

①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②诸夏:泛指中原地区。

③亡:通“无”。译文

孔子说:“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国家尽管有君王,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王。”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注释

①旅:祭山。

②冉有:冉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译文

季孙氏要违祭礼去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不去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啊!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竟会接受季孙氏越礼的祭祀之举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①,下②而饮。其争也君子③。”注释

①升:登上厅堂。

②下:走下厅堂。

③其争也君子:指古代的射礼。

登堂而射,射后计算谁中靶多,中靶少的被罚喝酒。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若有所争,必定是射箭之类的比赛吧。纵然是射箭比赛,也是先相互作揖,而后登堂比赛,比赛结束后走下堂,相互敬酒。这样的相争,也只是君子之争啊!”

子夏问曰:“‘巧笑倩①兮,美目盼②兮,素以为绚③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④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

①倩:美丽的样子。

②盼:黑白分明。

③绚:有文采。

④起:启发别人的观念和想法。译文

子夏问道:“‘漂亮的脸笑得多灿烂,明亮的眸子黑白分明,洁白的素绢上画着美丽的花纹’,这三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绘画嘛,先是白底,而后着色去画。”

子夏说:“这就是说,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吧?”孔子说:“对我有所启发的是你子夏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征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注释

①杞:国名,以夏禹的后代为王。故城在今河南杞县。

②征:证明,验证。

③宋:国名,以商汤的后代为王。故城在今河南商丘。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不过,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不过,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因为杞国和宋国的典籍和贤者不足。如若这两国的典籍充足,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注释

①禘:即禘礼,是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本只有天子才能举行。但是周武王因为周公旦的功勋卓著,特许他举行禘祭。以后他的封地鲁国之君都沿袭惯例可行禘祭。

②灌:把酒浇在地上,这是祭祀中的项目以示献给代受祭的人。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礼仪,第一次献酒后,我就不想往下看了。”

十一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①诸斯乎!”指其掌。注释

①示:通“置”。摆放。译文

有人请教孔子有关禘祭的事。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像将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他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十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①祭,如不祭。”注释

①与:参与,参加。译文

祭祀祖先时,仿佛祖先真的就在那里;祭祀神时,仿佛神真的就在那里。孔子说:“我若不亲自去祭祀而让人代祭,那与不祭一样。”

十三

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

②奥:指房屋西南角,古代认为那里有神,因而祭拜它。

③灶:指灶神。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房屋西南角的神,不如巴结灶神。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孔子说:“不对。如得罪了上天,就无可祈祷的地方了。”

十四

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注释

①监:借鉴。

②二代:指夏商时期。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借鉴夏朝和商朝而制定的,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礼乐制度。”

十五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

①太庙:古代开国之君称太祖,太祖之庙即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最初的受封之君,故这里的太庙指的应是周公庙。

②鄹zōu:古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译文

孔子走进周公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说:“哪个人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知礼呢?他走进周公庙,每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样做就是礼。”

十六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②力不同科③,古之道也。”注释

①射不主皮:皮,代表箭靶子。主,以……为主。

②为:因为。

③同科:同等。译文

孔子说:“射艺主要的不是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不尽相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十七

子贡欲去①告朔②之饩羊③。子曰:“赐也!尔爱④其羊,我爱其礼。”注释

①去:去掉,减掉。

②告朔:古代一种祭庙的仪式。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次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名为“颁告朔”。诸侯接受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种仪式就叫做“告朔”。

③饩羊:祭祀时用的活羊。

④爱:爱惜。译文

子贡想将祭庙时的活羊省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种礼仪。”

十八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译文

孔子说:“按照礼来服侍君王,人们却以为是在谄媚君王。”

十九

定公①问曰:“君使②臣,臣事③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

①定公:鲁定公,名宋,前590-前495年在位。

②使:使唤,役使。

③事:供奉,侍奉。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王指使臣子,臣子侍奉君王,应该如何做呢?”孔子回答道:“君王应以礼指使臣子,臣子应忠心侍奉君王。”

二十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注释

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

②淫:过分,过度。译文

孔子说:“《关雎》表现出欢乐,但不过分;表现出哀思,但不至伤害身心。”

二十一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③事不谏,既往不咎④。”注释

①社:土地神的牌位,即神主。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③遂:已完成的。

④咎:责怪。译文

鲁哀公就制作土地神的神主该用什么木料一事问宰我。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木,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本意是让天下百姓战栗。”孔子听了这话之后说:“做了的事不再解释,已完成的事不再规劝,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责备。”

二十二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⑥知礼,孰不知礼?”注释

①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齐桓公时任宰相。

②三归:藏放币帛的府库。

③摄:兼职。

④塞门: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和今天的照壁相类似。

⑤反坫diàn:放置礼器的台子。

⑥而:假如,假若。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气量真小啊!”

有人便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说:“管仲有存放钱财的府库,其下属官吏不兼职,哪能谈得上俭朴呢?”“既然如此,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诸侯国的国君,其宫殿门前立着塞门,管仲府大门处也立着塞门。国君招待诸侯国在堂上设有放礼器的土台,管仲也有放礼器的台子。假如说管仲知礼,又有谁不知礼呢?”

二十三

子语鲁大师①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②也;从之,纯如也,如③也,绎如④也,以成。”注释

①大师:即太师,这里指乐官之长。

②翕xī如:整齐盛大的样子。

③皦如:清晰,分明的样子。

④绎如:相续不绝的样子。译文

孔子与鲁国的乐官谈到音乐演奏时说道:“音乐演奏的整个过程是可以知道的。刚开始,乐音合奏整齐盛大,随之音调和谐动听,节奏分明清晰不绝于耳。完整的音乐就这样产生了。”

二十四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②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③。”注释

①仪封人:仪,地名。封人,守边防的官。

②丧:流亡。

③木铎:铜质的铃。

古代官方有事宣布便摇铃召集群众来听。译文

仪的边防长官请求孔子接见,说道:“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要求会见的。”孔子的弟子带他去见孔子。出来后,他对孔子的弟子说:“你们几位不必为现在的流亡而忧愁,天下无道已很久了,上天将把你们的老师当做传播正义的大圣人。”

二十五

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②:“尽美矣,未尽善也。”注释

①《韶》:舜时的乐曲名。

②《武》:周初歌颂灭商功绩的乐曲名。译文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韶》乐优美得很,内容也极好。”谈到《武》乐时说:“《武》乐优美得很,只是内容并不完美。”

二十六

子曰:“居上不宽①,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注释

①宽:宽厚,度量宽宏。译文

孔子说:“位高的人对下层不宽宏大量,行礼仪之时不严肃,参加丧事时无哀痛。这种行为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里仁第四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注释

①里:居住。

②处:居住。

③知:通“智”。智慧。

本书中“智”大都依古本写作“知”。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若能居住在行仁道的地方,那是最好的。若选择不行仁道的地方居住,哪还算得上聪明有智慧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释

①约:穷困。译文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能总是处于贫穷中,也不可能总是处在快乐中。仁者为求安心而行仁,聪明人行仁是仁合乎他的利益。”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

孔子说:“唯有怀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切实地喜欢人,厌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译文

孔子说:“如若立志推行仁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③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释

①处:对待,接受。

②恶wū乎:如何,怎样。

③造次:仓促,慌忙。译文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所想要的。若采取邪门歪道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贫与贱,是人所厌恶的。若原本不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也会忍受。君子若抛弃了仁,那又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工夫也不会违反仁,匆忙之间也总是信守着仁,颠沛流离之时也在奉行着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②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释

①尚:超过。

②盖:大概。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的人和讨厌不仁的人。喜好仁的人是世上最高尚的。讨厌不仁的人,他实行仁,是使自己不受非仁之人影响。有人能一天都把力用在仁上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足的。也许有这种人吧,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之,斯知仁①矣。”注释

①仁:此处为“人”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其不同。一看这人的过错,便知他是哪类人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

孔子说:“早晨听到了真理,即使当晚死了也可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①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注释

①恶:粗劣的。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探索真理,而那些以穿不好吃不好为羞耻的人,是不值得同他讨论道的。”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注释

①适:可以。

②莫:不可。

③比:挨着,靠着。译文

孔子说:“君子面对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可以或者不可以怎样做,而是怎样合乎道义就怎样去做。”

十一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注释

①刑:古代的法律制度曰“刑”。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考的是德,小人想的是田地;君子想的是刑法制度,小人考虑的是个人实惠。”

十二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注释

①放:依据。译文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害关系办事,会招致诸多的怨恨。”

十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注释

①何有:即“有何困难”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能以礼让统治国家,还能有什么难题不能克服呢!不以礼让统治国家,礼又有什么用呢?”

十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①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注释

①所以:用以,用来。译文

孔子说:“不必担忧没有官位,而应担心有没有用以任职的能力;不必担心没人了解自己,应该谋求值得别人了解自己的本事。”

十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①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②而已矣。”注释

①贯:贯穿,统贯。

②忠恕:“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用一个理念可以贯穿的。”曾子回答说:“是的。”

孔子离开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和恕啊。”

十六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注释

①喻:知晓,明白。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懂得利。”

十七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同他看齐,学习他的各种长处;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发自内心反省,看看自己有无同他一样的劣行。”

十八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而不怨。”注释

①几:婉转。

②违:触犯,违逆。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觉得父母有欠妥之处,应婉言劝说。父母若不接受,仍应孝敬而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仍应付出辛劳侍奉父母,心中不能埋怨。”

十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①。”注释

①方:方向,处所。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行。若必远行,定要有明确的去处。”

二十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

孔子说:“他若三年之内没有改变其父生前的道德规范,则可以称他为孝子了。”

二十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清楚。一则喜他们健康,一则忧虑他们日渐衰老。”

二十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①之不逮②也。”注释

①躬:身体力行。

②逮dài:到,赶上。译文

孔子说:“古人不随便开口讲话,他们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所说的。”

二十三

子曰:“以约①失②之者鲜矣。”注释

①约:约束。

②失:犯过失。译文

孔子说:“由于约束自己而犯过失的相当少。”

二十四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②。”注释

①讷nè:语言迟钝。这里指说话谨慎。

②行:行事,工作。译文

孔子说:“君子应谨慎地说话,机敏地行事。”

二十五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不会孤独,必有志同道合者为伍。”

二十六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注释

①数shuó:屡屡,频繁,烦琐。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王时进谏次数过多,就必然受到羞辱;奉劝朋友次数过多,朋友就会疏远你。”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②也。虽在缧绁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④妻之。注释

①公治长:姓公治,名长,字子长,齐人,孔子的学生。

②妻qì:动词,嫁给……做妻子。

③缧绁léi xiè:拴罪犯的绳索,这里指监狱。

④子:儿女,这里指女儿。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将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他虽坐过牢,但并非他的罪过。”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做妻子。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②。注释

①南容:南宫适,字子容,孔子的学生。

②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之兄名孟皮。

此时可能孟皮已死,所以孔子替他的女儿主婚。译文

孔子谈到南容时说:“国家有道,南容不会遭罢免;国家无道,南容也会免遭杀戮。”于是将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南容做妻子。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②?”注释

①子贱:宓不齐,字子贱,孔子的学生。

②斯:第一个“斯”是人称代词,他。

第二个“斯”代指君子的品格。译文

孔子谈到子贱时说:“子贱是个君子啊!鲁国若没有君子的话,他如何能有君子的品格呢?”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注释

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类尊贵的粮食的器皿。译文

子贡问孔子:“您如何看我?”孔子说:“你像一件器物。”子贡问:“什么器物?”孔子说:“就是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

①雍: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

②佞nìng:能言善道,口才好。

③口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辩。译文

有人说:“冉雍讲仁爱,但不是能言善辩的人。”孔子说:“为何一定要能言善辩呢?善于争辩张口就能巧对他人,常令人生厌。我并不知道冉雍是否有仁爱,但为何一定要他能言善辩呢?”

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说③。注释

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是孔子的学生。

②信:有信心。

③说:同“悦”。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我对做官缺乏自信。”孔子听了甚为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③?”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注释

①桴fú:竹排或木排,大的叫筏,小的叫桴。

②从:跟随。

③与:同“欤”。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思想主张行不通了,我想乘木桴去海外。能随我去海外的,看来只有子路一个人了吧!”子路听了这话特别高兴。孔子说:“子路这个人,他的勇敢胜过我,但太过就不可取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⑤言也,不知其仁也。”注释

①赋:兵赋,古代兵役制度,这里指军政工作。

②邑:古代庶民聚居之所,这里指诸侯士大夫的封地。

③家:卿大夫的采地或采邑,这里指相对较小的采邑。

④宰:采邑的长官。

⑤宾客:宾,贵客,天子诸侯的客人叫宾,一般的客人叫客。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了一遍。孔子说:“仲由啊,若有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诸侯国,那他完全可以去掌管那个国家的军事,但是我不知道他有无仁德。”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一个拥有千户人家的大邑,一个拥有百辆兵车的采邑,他可以做那里的长官。他有无仁德,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立在朝廷上,接待宾客,与他们交谈。至于他有无仁德,我不知道。”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②女弗如也。”注释

①愈:好,胜过。

②与yù:同意,赞许。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相比,谁更强?”子贡回答说:“我怎敢与颜回相比呢!颜回懂一个道理,能推断出十个道理;我懂一个道理,只能推断出两个道理。”孔子说:“不如啊,我同意你不如他啊。”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①也。于予与何诛②?”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注释

①杇wū:粉刷。

②诛:责备。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般的土墙不可能粉刷了。我还能责备宰予什么呢?”孔子又说:“一开始,我看待一个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看待一个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一番他的行为举止,经过宰予的事情之后,我改变对人的看法了。”

十一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注释

①申枨chēng:字周,孔子的学生。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到刚正不阿的人。”有人说:“申枨就是。”孔子说:“申枨欲念强,他怎么能刚正不阿呢?”

十二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注释

①加:施加,强加。译文

子贡说:“我不想让别人将事情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将事情强加于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力所能及的事。”

十三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②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注释

①文章:指有关古代文献及诗书礼乐方面的学问。

②性:人的本性。译文

子贡说:“老师有关古代文献及诗书礼乐的学问,我们能听到;老师有关人的本性与天道的见解与论述,我们难于听到。”

十四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①闻。注释

①有:同“又”。译文

子路听到一种见解,尚未实现,此时担心的是又听到另种新的见解。

十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注释

①孔文子:即孔圉yǔ,春秋时卫国大夫,死后谥“文”。译文

子贡问道:“为何称孔文子为‘文’?”孔子说:“他聪敏好学,向不如他的人请教不觉羞耻,故而称他为‘文’。”

十六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注释

①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春秋时郑国国相。译文

孔子谈到子产时说:“子产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他自己的行为举止谦逊,他侍奉君王恭敬,他教养百姓讲求恩惠,他役使百姓合乎道义。”

十七

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注释

①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相,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以力主节俭而闻名。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擅长同人交往,交往越久越深,别人就越尊敬他。”

十八

子曰:“臧文仲居蔡①,山节藻棁②,何如其知③也?”注释

①臧文仲:臧孙辰,鲁国的大夫。

蔡:指产于蔡地的大龟,古代占卜用。

②山节藻棁zhuō:节,柱上的斗。

棁,梁上的短柱。藻,一种水草。

③知:通“智”。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给蔡这种大龟造了座房子,那房子有刻着山岳的斗和画了水草的短柱,这个人算怎样的聪明呢?”

十九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①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②,陈文子③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

①令尹:楚官职,相当于国相。

子文:即斗谷于莬,春秋时楚国令尹。

②崔子:崔杼,春秋时齐国大夫。

齐君:即齐庄公,名光。

③陈文子:名须无,齐国大夫。译文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多次做令尹,却面无高兴之色;多次遭罢职,却面无怨恨之色。他每次离任,总要将自己在任时的政事全部告诉新令尹。他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真做到忠了。”子张又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怎能算仁呢?”

子张又问道:“崔子杀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却舍弃掉,离开齐国到了其他国家。他说:‘你们这里的执政者同我国的崔子大夫完全一样。’于是他又离开那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说:‘你们这里的执政者同我国的崔子大夫完全一样。’于是他又离开那个国家。他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做到清了。”子张又问:“算不算仁爱呢?”孔子说:“不知道,这怎能算仁呢?”

二十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②,斯可矣。”注释

①季文子:季孙行父,鲁国大夫。

②再:两次。译文

季文子办事总是反复考虑多次才着手进行。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二十一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注释

①宁武子:宁俞,卫国大夫。

②愚:这里是指为明哲保身而装傻。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有道之时显得特别聪明,在国家无道之时他就假装愚蠢。他的聪明,其他人能达到;他的假装愚蠢,其他人赶不上。”

二十二

子在陈①,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③之。”注释

①陈:国名,舜的后代为其王。都城在今河南淮阳。

②狂简:狂妄,志向高远。

③裁:剪裁,这里为指导他人成才。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弟子们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成章,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栽培他们了。”

二十三

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②,怨是用希。”注释

①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为互相让位而都投奔周文王。武王伐纣时他们曾拦车劝阻,后以食周朝粮食为耻,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②恶:嫌隙,仇恨。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前仇旧怨,故而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

二十四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成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注释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有人认为他就是“尾生抱柱”故事里的尾生高。

②醯xī:醋。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爽?别人向他要一点醋,他不说家中没醋,而是向邻居要了些醋再转给那个人。”

二十五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①耻之,丘亦耻之。匿②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释

①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名史学家。

相传《左氏春秋》(即《左传》)为其所作。

②匿:隐藏。译文

孔子说:“甜言蜜语装出笑脸恭敬过分,左丘明认为这些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将对别人的怨恨藏在心底,表面还要假装与那人友好,左丘明认为这些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二十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②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③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

①盍:何不。

②敝:破旧,坏。

③施:表白。译文

颜渊、子路陪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你二人为何不说一下各自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甘心情愿与朋友共使我的车马衣服,即使用坏了,也没什么遗憾的。”

颜渊说:“我愿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想听听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逸,愿朋友相互信任,愿年轻人受到关怀。”

二十七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①者也。”注释

①自讼:自我责备。译文

孔子说:“算啦!我还没见过发现了自己有过失就在内心自责的人。”

二十八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

孔子说:“在十户人家聚居的地方,必定有像我一样有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注释

①南面:在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在这里泛指居尊位或官位。译文

孔子说:“冉雍啊,可以让他做大官。”

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②。”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③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注释

①子桑伯子:人名。一说是子桑户;一说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即公孙枝。

但都未必可靠。杨伯峻先生认为很可能是位卿大夫。

②简:简单不烦琐。

③无乃:不,只用于反向句。译文

仲弓问桑伯子此人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他办事干脆而不繁琐。”

仲弓说:“若既严肃又注重办事干脆利索,将此种办法用于统治天下百姓,不也可以吗?如若潦草从事,办事亦马虎,这不是过分简单近乎应付了吗?”孔子说:“雍啊,你说得太对啦。”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①,未闻好学者也。”注释

①亡:通“无”。没有。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所教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也不重复同样的过错。不幸的是,他短命而去了。现在这样的人没了,我没再听说过有谁好学了。”

子华①使②于齐,冉子③为其母请粟④。子曰:“与之釜⑤。”

请益,曰:“与之庾⑥。”

冉子与之粟五秉⑦。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⑧急不继富。”注释

①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②使:出使。

③冉子:即冉有。

④粟:小米。

⑤釜fǔ:古代计量单位,约合一斗二升八合gě,即现在的十五斤左右。

按:古代计量换算,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石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⑥庾yǔ:古代计量单位。一庾约合四升八合,即五斤左右。

⑦秉:古代计量单位。五秉约合八十石,即九千六百斤。

⑧周:救济,周济。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之母向孔子要点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六斗四升)吧。”

冉子请求多给些,孔子说:“给她一庾(二斗四升)吧。”

冉子于是给了子华之母五秉米(八百斗)。

孔子说:“子华到齐国,乘的是肥壮的马拉的车,穿的是又轻又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子周济急需帮助的真正穷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原思①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②乎!”注释

①原思:原宪,字子思。

②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这里泛指一乡的人。译文

原思于孔子家中当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他推辞不肯要。孔子说:“不要推辞了,多余的拿去给你家乡的人吧。”

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之子且角②,虽欲勿用,山川其③舍诸④?”注释

①犁牛:耕牛。

②骍且角:骍,赤色。角,这里指角长得周正。

③其:难道。

④诸:合音字,是“之乎”的合音。译文

孔子谈到仲弓时说:“一头耕地的小牛犊满身红色皮毛,两只角长得端正。人不想用它来祭祀,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