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肯向这个世界投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22:07:26

点击下载

作者:苏清涛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果你不肯向这个世界投降

如果你不肯向这个世界投降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如果你不肯向这个世界投降作者:苏清涛排版:小不点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4-1ISBN:9787540475444本书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成功的人都忙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loser却忙着在吐槽、骂人中浪费生命。人们可以从苦难中获得财富,但真正让你获得财富的是你的反省能力,而不是苦难本身。太浮躁,收获的是失落;不浮躁,降低期望值,并付出最大的努力,收获的会是惊喜。被刺痛,并不可怕,只要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就还有改变的可能。请别人开书单之前,先确定自己真的读书。在幸福感比较差的时候,调整心态实际上就相当于自我激励。对于身处逆境的人来说,自我激励就是心灵自助。[推荐序]你的青春,是否正徘徊在投降的悬崖边?

畅销书《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作者 杨奇函

引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老人与海》)

希腊神话中,最打动人的形象要数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了火种给人类,让人类免受饥寒猛兽侵袭。然而,此举激怒了宙斯,宙斯把他捆绑在山上,让鹰终日啄食他的心脏。普罗米修斯不曾投降。比起盗取火种这件事,他的不投降精神或许对人更有意义。只要有这股精神在,总会有人敢冒犯天威,盗取火种。火,可以被施舍,也可以去获得,然而火光照亮的,一个是尊严,一个是奴颜。《屌丝男士》之前,大鹏是个名副其实的屌丝。北漂,没钱,蚁族,不帅,平庸。没有人会认为他能成明星,何况导演,但是他不服。他从最最普通的网页编辑做起,为了争取每一个镜头,或者节目的每一次点击,他能折腾几天几宿。他在综艺节目中谈到租房的时候,说:“我租房只考虑如何距离我的办公室最近,因为这样我永远能成为领导安排任务时第一个到现场的人。”

媒体采访郭德纲,问岳云鹏相关。郭德纲说:“岳云鹏刚进德云社那会儿,都没人拿正眼瞧他。”很多人劝郭德纲,说小岳岳这孩子真不是说相声的料。郭德纲说,我就收了,就当给我扫一辈子地我也要了。小岳岳扫了三年地,“擦桌子时候都在练贯口”,当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清洁工的时候,他不服,不投降,硬生生把相声给说出来了。你说他的相声说得有多好,我不懂,但是这股不投降的劲头,我服。

困难像弹簧,看你降不降。有眼光,有质疑,你上来就说:“OK,我服,我退出。”你用生命证明,你的青春匹配得上所有别人倾注在你身上的鄙夷、质疑和奚落。而如果你挺住一会儿,不投降,有一种“四川麻将”的精神,血战到底,哪怕遍体鳞伤,起码驰骋疆场。没有人会奚落一个战伤累累的战士,没有人会歌颂一个贪生怕死的逃兵。同样是给孙子讲故事,战士的故事更动人。战斗过,便不一样。

但是有人会说:“不投降,牺牲那么大,心灵鸡汤我不喝。”这里,我想说的是,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勇于坚持”的局限性,比如,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勇于坚持”的可能性,比如,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踌躇不前。遇到敌人,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投降;遇到质疑,首先想到的也不应该是放弃。我们反对一切不顾自身局限的盲动,我们也打压一切不顾自身可能性的盲从。

现今很多小伙伴一遇到外界压力,格外擅长妥协和投降,十分稀缺坚持和隐忍。而我想说的是,麻烦来了,别急着跑,挺住一会儿试试;姑娘来了,别一味地胆怯,搭讪一句试试。遇到困难就跑,碰到质疑就撤,想到尴尬就躲,猜到结局就逃,于是乎,美丽青春就在颠沛流离中不断堕落和萎缩;于是乎,我们情不自禁地寻找理由,堂而皇之地放弃理想,斩钉截铁地抛开责任,理直气壮地碌碌无为。

人活一口气。什么气?“三气”。说我不行,那我就行给你看,这叫“骨气”;说我兄弟不行,那我帮他一起行给你看,这叫“局气”;等我和我兄弟都行了,再带着当年指着我们说我不行的你一起变行,这叫“大气”。人这一口气分三个层次,这口气,不好喘,不能咽;这一生,不投降,不憋屈。记得小时候想考取好大学,一个邻居就像每个人都曾反复遇到过的那些烦人的邻居一样,说,你能考上重本就不错了。然后开始炫耀他家孩子的某名校。我很不爽,于是解析几何再烦也要搞定,最终我考上了清华;后来我想出书,铁哥们说:“求求你了,别恶心我。你要能出书我买十本。”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给我出了一本书,卖了约十万本,我送了他十本。作为回报,我赠言他不可能年薪七位数。而现在他在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年薪已经七位数了。《古惑仔》里面山鸡的表哥告诉山鸡:“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孩,开口就会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闭嘴就是零的希望。”万事如此,不闯一闯,试一试,遇到麻烦就投降,怎么会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

马云说:“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列宁说:“鹰有时候飞得比鸡还要低,但是鸡却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

一直读清涛哥的文章。言辞如刀斧,招招逮人心,攻势凌厉,万剑朝宗。他总是能以最精准的语句切入每个人灵魂深处最不耻的龌龊,让肮脏的鲜血公开流淌;揭露血淋淋的人生,掌掴肉嘟嘟的大脸。如今,他的新书问世了——《如果你不肯向这个世界投降》,刚好给了我以及所有不肯投降的小伙伴一顿精神饕餮大餐。

他用36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不肯向这个世界投降的人,是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面对眼光、舆论、焦虑;这36篇文章还告诉我们,一个不肯向这个世界投降的人,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冷酷、无奈;最终,这36篇文章还告诉我们,一个不肯向这个世界投降的人,最终会收获怎样的历练、成长和余韵。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部文学作品,毋宁说它是一部战斗檄文。每一个不打算向这个世界投降的朋友,都在向这个世界上的奚落和质疑宣战;每一个不打算向这个世界投降的读者,都在众志成城并肩战斗。

趁年轻,我们且慢投降;正青春,我们理直气壮。这年华,我们英雄一场;这人生,我们潇洒一趟。

最后,以切·格瓦拉的一句话与每一位战友共勉:“有人说像我们这样的人是理想主义者,总是想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但我要第一万次地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自序]你只有拒绝“合群”,才能不向这个世界投降

现在是2016年3月17日上午8:30。

今天星期五,但我没有去上班。实际上,我已经连续两天都没有去过办公室。母亲问我为什么不去上班,我说,办公室里噪音污染太严重了,既影响效率,又影响心情,还是在家里办公更清爽一些。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八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在昆山协羽的办公室里的遭遇:“办公室里有一种人,毫无责任心,工作上拈轻怕重,并且往往还都十分浮躁,不仅自己静不下心来做事,而且还耐不住寂寞,像只苍蝇一样到处找办公室里的其他人聊天,但聊的东西又都极为肤浅无聊。那些被“苍蝇”搭上的同事要么自制力不强,要么心太软,出于面子上的考虑,常常会提供‘陪聊’服务。这样,办公室里就由一个人的噪音变成了几个人的噪音。结果,其他本来并未参与无趣聊天的人也就跟着遭殃了。”

不幸的是,历史重演了,并且惊人地相似。每次听见他们聊这些东西,我一方面工作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心情特别糟糕,让我常常有一种“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悲哀。

八年前,我曾对一个朋友说:“我觉得,作为员工,如果你确实不能做到对老板完全负责,没有足够的动力做对公司有价值的事情,最起码,你应该做一点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朋友正好是一个老板,他告诉我,如果他的员工利用上班中的闲暇时间做一些对个人有价值的事情,他是不会有意见的。当时,我想到自己经常在办公室看一些跟工作无关的闲杂书,领导都知道,但他们都对我没什么意见。

平常,我在办公室的时候,基本上一直戴着耳塞。如果噪音实在太大,我就会躲到会议室里去看书。然而,躲到会议室并非长久之计。有时候,我又不得不回到办公桌前处理一些事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格外痛苦。

于是,“远离那些时间价值为零的人”,成了我多年来一直恪守的原则。

我当然有能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然而,逃离这个充满“污泥”的环境,才是上策。于是,我决定跳槽了。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我这种做法显得书生气十足。然而,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书生气是使人免于流俗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的书生气不止表现在这一件事情上。平时,我不感兴趣的人请吃饭,或者有我不感兴趣的人在场,我也是不怎么去的。在很多人看来,这叫“不通人情世故”,错了,我这是“不尊重人情世故”。

我并不介意别人骂我“傲慢”“愤青”,相反,我一直高调地宣扬:傲气,往往是才华的一种表现。你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愤青”,才不至于随波逐流。有时候,目中无人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尽管身边有太多有趣可爱的人,但我还是常常悲观地觉察到无趣和缺乏格局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王小波说:“在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真是可惜。”对此,我感同身受。你只要稍微不小心,就可能被同化。

作为一个喜欢“装×”的人,我历来坚持不做掉身价的事,也不说掉身价的话。相反,我特别“势利”,跟人交往怀有很强的“功利心”。我特别喜欢“高攀”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因为他们的能量等级比我高,跟他们在一起,接受他们高能量的辐射,让我感到十分惬意。另外,“谁谁谁跟我是铁哥们儿,他特别欣赏我”这种事,特别适合作为装×的资本。

在此动力下,我越来越有勇气“高攀”一些牛×的人,并有幸跟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深交。

我都三十二岁了,虽然尚未“成家”,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loser,但我常常因为孩子气的可爱而格外讨人喜欢,也因为能够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被很多朋友羡慕。在他们眼里,我是一个既有趣又可爱的人。然而,在十多年前,我却不是这个样子。我在十几岁、二十出头的时候,反倒像个中年人,活得很沉重。过去几年,一种“少女心”的回归让我变得轻松自如,这基本上是由我所热爱的写作带来的。

以前,别人问我的择偶标准,我说的第一条是“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保持一定距离”,第二条是“能持久充满激情地专注于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两条标准表面上说的是两件事情,实际上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保持一定距离,意思是不要有太强的功利心,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人;持久地专注于一件事情,就是要专注于那一件“自由而无用”的事情。

从我持续地专注于写作、“把写作当性生活”这六年的体验来看,一个人如果有一种愿意为之生也愿意为之死的爱好,是一件幸福之极的事。至于这个爱好能否成为特长,以及造诣有多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如果能长久地专注于一件“自由而无用”的事情,就变得会特别有格局。

有一次,有个“学渣”对我说:“如果玩弄琴棋书画,我永远都不会厌烦。”

我“毒舌”地问了一句:“琴棋书画,你会几样?”

她“厚着脸皮”说:“一样都不会。虽然我没几样‘拿得出手’的技能可资炫耀,但我就是素质高!”

对于她的这种观点,我表示强烈同意。我也没什么才艺,但我也觉得自己素质高。其实,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是虚词,只是“自由而无用”的代名词。

也许,唯有“自由而无用”的生活,才能让我们觉得不负此生。

在阅人无数后,我有一个发现:搞文学、艺术和思想的人,最可能做到不向这个世界投降,也最容易做到按自己的意志而活。因为,这些自由而无用的物种,最有能力抵御各种庸俗势力的围剿。他们要么尽量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要么能及时逃离充满“污泥”的环境,保护好自己。

我一直觉得,二十三四岁少男少女的青春和可爱倒并没有特别了不起,因为你无法预测他们在五年后、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如果一个人在30岁、35岁时依然活得精彩,活得可爱,那么大致可以断定他这辈子永远可以活得这么精彩可爱。

25—30岁正是一个人的转型期(分化期),能不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怎样度过这个阶段,基本上会决定他在余生的整体格局。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无论三观还是精神状态都会迅速贬值,提前进入中老年状态,能够“存活”下来的不过凤毛麟角。

为什么说一个人在25—30岁这个阶段很关键?因为大部分25岁的人本科毕业已经三年,或者刚刚硕士毕业参加工作,身上的那层“保护膜”(书生气)减少,逐渐开始向社会上的各种庸俗价值观妥协。能做到不妥协的人,屈指可数。

25—30岁这几年,大部分人开始结婚生子,但一方面,这时的感情往往都不再纯洁,另一方面,男人为赚钱养家所困,疲惫不堪,而女人则把心思都放在老公和孩子身上,并且还常常为婆媳矛盾及闺密之间的攀比所烦恼。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他们不再读书,不再热爱文艺生活。

大部分人都在这个阶段丢掉了自己身上先前曾经有过的理想主义色彩,最终变成了自己曾经鄙视过的那种人,只有那些内心强大、坚决不向这个世界投降的人,才能最终“幸免”。

半年前,一个大学同学对我说:我们最了不起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大部分人都向外部世界投降的时候,我们的精神状态却变得越来越好。但其实我们只要做到两点,都能变成这样:一是坚持读书,一是拒绝合群。

最后,借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来结尾,这也是我的一幅“自画像”:“世界上只有一种理想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是为序。苏清涛2016.3.17PART 01对自己的人生有态度、有格局,是一种最大的负责要做一个有格局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多追求一些“自由而无用”的东西。艺术是有门槛的,而读书则是让人变得有格局的门槛最低、成本也最低的一种方式。你不是脾气太坏,而是格局太小“本事不大,脾气却大得不得了。”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可能是你的同事、客户,也可能是你的同学、老师,还可能是你的恋人、配偶。

遇到了麻烦,他第一时间做的不是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是发脾气。有点能耐的,只要发发脾气就有人来替他把问题给解决了;没有能耐的,不管发多大脾气都没什么效果,甚至还可能因为发了一通脾气,使得原先可以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变得十分棘手。

这些脾气暴躁的人,通常都有一个共性:如果是跟一些不能理解或包容自己的亲友发生冲突,尽管百般不情愿、百般委屈,但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他们最终还是会选择迁就对方。但倘若是跟个别能理解和体谅自己的人发生冲突,他们绝不轻易让步,而是通过各种无理取闹和坏脾气来迫使对方向自己屈服。对亲密的人很凶,而对那些习惯于伤害自己的人却很柔和,实际上这跟“欺软怕硬”是同一种德行。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是,久而久之,前一类人有恃无恐,继续通过得寸进尺或“低智商的善良”来伤害他们,而后一类人却渐渐被吓跑、被逼走。再然后,“当事人”继续哀叹着没人能够理解自己,继续痛苦。

此外,一个人如果脾气比较坏,易怒,则他周围的人便都知道他“惹不得”“气不得”“伤不得”,因而便会在说话做事时十分注意照顾他的情绪。但如果一个人的脾气特别好,别人便会认为他有某种钝感、对伤害有很强的抵抗力,进而会觉得让他受一下伤害也不要紧。

所以,脾气越坏,越容易保护自己免于被伤害,而脾性越好,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然而,这就会形成一种“反向激励”:那些脾气好的人会发现自己容易吃亏,因此,他们也会朝着坏脾气的方向“转型”。

但这批人的“转型”,会导致原先那批坏脾气者所独享的“福利”被稀释。竞争的结果是,大家的脾气都变得更坏了,但其实谁也没捞着什么好处。

脾气坏,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你发火的对象,恰恰是你自己。

尤其当你频繁地为同样级别的小事情向同一个人发脾气,以希望他能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做出改变,短期内或许能起到些许效果,但从长期看,失败率会不断接近100%。很明显,缺乏创造性的方法重复运用很多次后,被教训者一方就会对其产生免疫力、抵抗力,而对于发火者来说,则是“边际效用递减”。老师用这种方式教育学生,父母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女人用这种方式hold(抓住,掌控住)男人,都只会让自己发火的“威慑力”下降。

如那些惯于用很恶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伴侣的人,他们能够把伴侣逼得只要遇见一个稍微献点殷勤的异性都能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这到底是谁的损失呢?

很多惯于“作死”的女人,只要跟男朋友稍微闹点别扭,都会以分手相威胁,但她们压根儿就没有搞清楚,不是每一句“分手”都能换来一次挽留。这种做法,最不理智的地方在于,先断定“他绝对离不了我”,然后再将别人对自己的感情当成向人家示威的筹码。这样的招术偶尔用用倒还可以,但如果用得太多,反而会让被示威的一方意识到“原来我对她的感情都成了我的软肋”,然后,他便会采取措施弥补这一软肋——一旦他在她的逼迫下以实际行动向她证明了“我其实也不是绝对离不了你”,她就再也没有筹码了。

所以,要发展创造性思维,寻找多元化的筹码,不到万不得已,分手这样的筹码别滥用。

当然,从实践来看,那些脾气暴躁、经常对亲近的人发火的人,在发过火之后通常都会后悔、自责、期待和解;反而那些脾气比较好、很少发火的人,一旦真发火了,非但不会后悔,反而会为“我刚才没有发挥好”感到遗憾。

为什么会这样呢?脾气坏的人大多心地单纯,也不记仇,他们的发火跟“激情犯罪”有点像,而后一种人虽然不轻易发火,其实也未必真是因为脾气好,倒更有可能是因为“那些小事不值得我为之生气”,或者是城府太深,他们往往是在“憋了很久”后才会发脾气。

也就是说,脾气坏的人内心并不坏,但他们的外在表现却又像是坏人。这其实也“挺冤的”。不过,他们也不必感到委屈,更不必以“刀子嘴、豆腐心”来为自己辩护——你既然是豆腐心,又何必要用刀子嘴来表达?

记住,恶语永远要比“刀子心”更容易伤人。

去年春节,在老家,我表弟说起村里很多人为了一点家长里短的小事就大动干戈,他问我:为什么有些人动不动就为鸡毛蒜皮大点儿的事情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我说,这其实与道德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跟性情脾气也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因为,他们的人生格局太小了。对你这种有追求、人生格局比较大的人来说,别人为之吵得不可开交的那些事,在你人生中的占比不足0.1%,当然是屁事一桩,不值一提;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样一系列的屁事,占据了他们人生的90%甚至全部。所以,在你看来是屁大点的事,但在他们眼里就是天大的事,因此,当然有必要大动干戈了。

与“越是格局小的人,脾气越大”相关的是,越没本事的人,脾气往往越大。

我以前在制造业的工厂待过,经常发现一些生产线上的小领班比董事长的脾气还大;在农村,你会发现一些村支书的脾气比有些高级干部的脾气还大。同样,在企事业单位,有本事的领导,当下属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时,他们会帮着解决;没本事的领导,当下属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求助于他们时,他们只会发脾气。在电影里的黑社会中也是这种情况,真正的大boss(老板)往往都是一副文弱书生样,看起来文质彬彬,而那些脾气暴躁的人充其量只能充当老大手下的一名傻×。(无论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还是历史上,都是如此。)

总体上,脾气大的主要是这样几类人:没钱的、没文化的、没有崇高追求的、没有性高潮的。你如果不发脾气,尚可掩饰一下自己在人生上的失败;但一发脾气,就把一切都暴露了。“人的一切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觉得,王小波这句话说反了。真相应该是,人类的一切愤怒都是对自己无能的痛苦。

因此,告别坏脾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个有格局、有本事的人。

说到格局,我忍不住想插入一句:尽管我向来是个不够寂寞的人,但有一次,看到一个姑娘在豆瓣上发的“征恋人”帖,只因为文中提到理想的伴侣要“有格局”,我便产生了一种想要认识一下她的冲动。

我自认为还算得上一个“有格局”的人。

五年前,当我还在上一家公司的时候,一位同事脾气比较暴躁,而我因为是个“书呆子”,特别温和,对于很多在别人看来天大的事,我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因此,我的脾气特别好。

当时,我的领导还对我说:“清涛,你这种人,以后是要长寿的。”

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这是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

当然,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境界,更没有打算长寿,我只不过是想安安静静地做一个书呆子罢了。

很多人都瞧不起书呆子,但我们这些书呆子、中文艺之毒太深的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太会为鸡毛蒜皮般的琐屑之事斤斤计较;巧合的是,动辄为鸡毛蒜皮大动肝火,恰恰也是那些从来不读书,或者虽然也读书但尚未把脑子读坏的人身上的一个最无趣的缺点。所以,在人生格局方面,书呆子以及被黑惨了的“文艺青年”,要胜出那些“二×青年”几十万倍。古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那么差,但像柏拉图、孔子这些思想家居然都那么长寿,凭的不就是人生格局吗?

没有格局的人,面对一些无趣的事情,比如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矛盾、与爱人家人之间的冲突,哪怕是屁大点事,他们也喜欢闹大,结果导致自己非常不快乐;但如果涉及一些自由而无用的高贵问题,哪怕是“大题”,他们也只会“小做”,因此根本无法收获乐趣。

相反,有格局的人都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把两者完全颠倒过来了:面对那些无趣的事情,纵使是“大题”,我们也给它“小做”;如果是思考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就肯定会“小题大做”。文学、思想、艺术、科技上的很多突破,或者一个小点子变成创业实践,继而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就是靠“小题大做”来推动的。

要做一个有格局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多追求一些“自由而无用”的东西。艺术是有门槛的,而读书则是让人变得有格局的门槛最低、成本也最低的一种方式。

所以,不要那么鄙视书呆子,赶快向我们学习学习吧。酸葡萄心理?你怎么知道我想吃?

很多次,当我贬低某些东西的价值时,立马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你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每次刚开始时,这些人所表现出的那份对自己智力的自信心总是让我肃然起敬——他又不是我,竟然自认为能洞察我的内心,自认为对我的了解已经超过我对自己的了解,真他妈牛×!

注意,我所佩服的只是他们对自己智力的那份自信心,而非他们的智力。事实上,我越佩服他们的自信心,便越怀疑他们的智力和逻辑;我越怀疑他们的智力和逻辑,便越佩服他们的自信心。

据我的观察,很多人的自信心非但与智力不成正比,反倒有可能呈现出反比:越无知,便越自信;越陶醉于这种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自信心,便越容易变得更加无知。

上面一段话说得太过于尖酸刻薄,但请列位看官先勿急着动怒,且听我一一道来。

现在,再从第一段说起:我并不认为我对某事所做的价值判断一定就伟大、光荣、正确,我所贬低的,你也可以褒扬抬高,可以为之辩护,只是你不应该来攻击我的动机——倘若你水平高点能猜对我的动机也还算好,可惜你的这种动机批评总是九猜十错,认为我是“吃不到葡萄才说葡萄酸”。事实上,在通常情况下,我是先不幸地吃过葡萄觉得它酸,然后才说“这葡萄真酸”,继而才不打算继续吃。那些说“你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人,纯粹是倒果为因、逻辑彻底混乱,此其愚一也。

当然,我并非每次都是在吃过葡萄之后才说它酸的。俗话说:“要知道葡萄的味道,最好能亲自尝一尝。”我在未经亲自体验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当然可能是武断的、失之准确的,但出现这种误判的原因仅在于我的水平太差,而非心理缺陷、动机不纯。那些说“你是吃不到葡萄才说葡萄酸”的人,硬要将我智力水平的不足解释成道德缺陷、心理扭曲,此其愚二也。

几乎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认为,葡萄只要是甜的,即便我吃不到,也仍然觉得是甜的;并且,我越是想吃而吃不到,便越是可能在想象中夸大它的美味……更要命的是,即便是再甜的葡萄,倘若在短时间内吃了太多,反倒会觉得它是酸的。相反,倘若葡萄本来就是酸的,但我并不知道,我想吃而吃不到,便可能把它想象得无比甜美。此时,任凭有经验的人告诉我真相,我可能也听不进去。那些喜欢说“你是吃不到葡萄才说葡萄酸”的人,自认为能够洞察我对待葡萄的心理,却没看出本段中所表明的“葡萄价值观”,此其愚三也。

那些说我是“吃不到葡萄才说葡萄酸”的人,请问,你是怎么知道我吃不到的?你对我的才能了解多少?在此,我想讲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故事:

2010年3月,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装备制造业展会上,一位同行(其公司实力尚无资格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来到我们公司的展位上,拿起我们一款很精致的产品样品,惊讶地问道:“这个是你们自己做的?”

我很肯定地说:“是的。”

然后,那人以充满怀疑的口气问:“这个,你们也能做出来?”

事后,我对一个在场的同事说:“有些人,自己很矬、很烂,便认为别人也跟他一样矬,一样烂。当侏儒第一次看见巨人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他真高大’,而是‘我的眼睛有没有花’。”同事对我这句话表示高度赞赏。至于我为何要讲这个不恰当的故事,原因就不必说了吧。当然,也许还有一些持“葡萄论”者看不懂,此其愚四也。

我有没有能力吃到葡萄暂且不论,事实上,我自己也不知能不能吃到,因为我根本就没想过要吃葡萄。既然不想吃,又何来“吃不到”之说?请问,你是怎么“知道”我想吃葡萄的?总有些人,自己喜欢什么,便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喜欢什么:他自己在备考公务员,便认为别人都想考公务员;他自己羡慕有机会贪污受贿的官吏,便认为别人批评贪官都是嫉妒;他自己幻想一夜暴富,便认为别人都在买彩票;他自己只喜欢胸大无脑的女人,便认为平胸才女都境遇悲惨……我写这段,也是在胡乱揣测别人的心理,倘若有谁认为本段的水平跟“葡萄论”者一样差,我坦然接受。

我还想冒险做个比上段水平更差的推测:有一种葡萄的酸不但是我吃过之后的主观感受,而且也是客观事实和普遍真理,因此我才忍不住说了句“真酸”。

很不巧或很巧,这话被一个已经对这葡萄垂涎很久却得不到的人听见了。本来,他因为吃不到,把这葡萄想象得无限美好,他陶醉在这份葡萄梦的意淫和幻想中。突然间,他听见我说了“这葡萄真酸”,他的黄粱美梦破灭了。他不仅失落和痛苦,而且简直出离愤怒了。于是,他歇斯底里地对我说:“你是吃不到葡萄才说葡萄酸。”

欢迎对号入座,谢谢。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从《孔雀东南飞》中的恶婆婆说起

提醒注意:标题别看反了,我写的并不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周末看了两部越剧——《孔雀东南飞》和《陆游与唐婉》,也顺便补了一点文学和历史知识。有些想法,跟学生时代大相径庭。

这两部剧的感情基调乃至故事情节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恶婆婆害死了好媳妇。作为观众,我们有多怜爱那两个好媳妇,便有多厌恶那两个恶婆婆。但除了厌恶和鄙视之外,我更觉得那两个婆婆都活得太悲哀、太可怜。

很多人都说,婆媳矛盾的根源在于婆婆和媳妇共同争夺对一个男人的控制权。但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发现媳妇并没有去争夺,甚至面对另外一个女人的争夺时,她连防御的动作都没有,故而,婆婆所谓的“争夺”其实是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因为别人懒得跟你争。

媳妇(剧中)为什么不主动去争呢?因为她有趣、可爱,即便不用去争,也照样能得宠。在这种“三角恋”中,她天然占据上风,她是感情上的强势群体,并且,她原本就跟这个男人没有什么瓜葛,现在赢得了男人的心,对这种从无到有,她当然很满足了;而婆婆原本占有了这个男人的百分之百(或者自以为占有了百分之百),现在,自己的猎物正在向别的女人投怀送抱,她当然感到恐惧无比了(越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越容易吃醋)。

对于婆婆来说,向媳妇发起进攻其实是一种防御、一种自卫。但如果愚蠢的思维得不到纠正,则无论博弈的结果如何,她都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无论是焦仲卿的母亲还是陆游的母亲,都是在精神上尚未断奶的女人。在内心里,她们不愿承认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更加不能接受儿子会和另外一个女人来组建他自己的小家庭。偏偏这两部作品都有个共同点:两对小夫妻的感情都特别好,但是小两口的感情越好,就越会让婆婆觉得自己“失宠”。而欺负媳妇便是出于对自己失宠的恐惧的一种发泄方式,正如陆游对唐婉说的,“难想象娘越爱我就越恨你”。

焦母和陆母发动的对儿媳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安全感保卫战”。不出所料,剧中的焦母这个女人,没什么自己的人生追求,她的人生就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而为孩子而活本来就是一种灾难的人生。当你把孩子作为唯一的重心时,当然就会格外害怕“失去”他了。(其实绝大多数中国女人——在其他国家怎么样我不知道——在婚后都这样,当然,并不能把责任推给婚姻,因为她们在婚前可能也没有什么追求。)

两位婆婆的罪恶,不在于道德败坏,而在于无趣。

无趣,既是罪恶的,又是可怜的。

几乎一切可恨之人,都有某种智商缺陷、心理疾病、人格缺陷,都有着值得同情的一面。

人性本善,焦母这样的恶婆婆,其实是因为先可怜然后才变恶的。

在《孔雀东南飞》剧中,焦母与兰芝关系的恶化,还与一个长舌妇有关系——就是那个长舌妇挑唆说,兰芝跟焦母“八字相克”,而焦母也正是听到这句话后下定决心命令儿子“休妻”。

什么样的女人最容易成为喜欢搬弄是非的长舌妇?Loser(失败者),活得比较窝囊的女人,尤其是没有精神生活的女人。你见过一个沉醉于写诗、画画、唱戏的女人会喜欢搬弄是非吗?我虽然阅人无数,但确实没见过哪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人会成为长舌妇。

只有自己活得不快乐的人,才喜欢传递负能量。那些活得爽的人,都只顾着自个儿爽去了,哪来的工夫给你传递负能量?

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些喜欢给身边的亲友泼冷水的人。有的人甚至变态到什么程度呢?越是喜欢一个人,便越不会说半句肯定他的话,而是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甚至连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但从心理动机上,他们没有任何恶意。何以至此呢?他们从小就缺爱,很少从别人身上得到夸赞,会变得自卑,这种自卑也影响了他们跟别人相处的方式。所以,泼冷水也是一种人格障碍,这样的人在可恶的同时,也是可怜的。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便开始对一些可恨之人多了一些宽容。

一旦学会了宽容(哪怕只是居高临下的、不完全真诚的宽容)恶人,以后当自己再遭遇恶人的时候,你的痛感便会轻一些。只有loser才忙着在吐槽和骂人中浪费生命

成功的人都忙着做自己喜欢的事,而loser却忙着在吐槽、骂人中浪费生命。

在看到一个群里的争吵后,一位读者问我:“苏老师,如果换作你,怎么看待那些骂你的读者?”

我说:“骂我的读者,几乎就没有能理性看待问题的。”

这倒从侧面印证了朋友陈华伟之前的一个剖析:你自称从来不迎合读者口味,写的时候只顾着自己爽,从来不管读者是否喜欢,但客观上,你其实在不经意间迎合了“精英读者”的口味。你那些放诞无忌的观点,常常会遭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声讨,但是,在理性程度最高的人群里,却几乎永远都是受欢迎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能理性看待问题的读者就不骂我,他们也会骂,但骂的语言绝不会是“作者是傻×”“楼主,我×你妈”。能理性看待问题的读者,如果不同意我的观点,更擅长按照我的逻辑来讽刺我一下。然后,我一边看他们骂我的话,一边赞不绝口(就像武则天读骆宾王写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时的反应),然后再带着致敬的心情点个“加为好友”。

每次看到有人骂别人骂得没什么水平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好奇想知道“他究竟是哪条道上的”“究竟长什么样子”,然后点开主页进去一看,发现并无过人之处,再然后,我就十分佩服自己,真是太富有预见性了。

我的意思是,如果骂人骂得没什么水平,干脆就别骂,否则很容易暴露自己的短板。

再回到开头,继续回答这位读者的问题。

2010年到2011年,在人人网上,为了表示自己是一个有胸怀的人,我一直纵容别人骂我。但因为评论是公开的,如果有一个人骂我,肯定会有五个人站出来反击那个骂我的人,所以根本用不着我亲自出马。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看到那些压根儿就没有读懂我的文章的意思却急匆匆地跳出来乱骂的人,我就坚决拉黑。

这不是有没有气量的问题,而是我不愿意在这样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他们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偶尔,我会仁慈一下,放这些人一马。但过几天,他们肯定会又来一条无趣的“评论”。有些人说我不能接受不同意见,是的,我的确懒得搭理那些没有任何营养的“不同意见”。水平不够不是错,但最起码要谦虚,要戒除浮躁。

我来说说我平时看别人的文章是怎么写评论吧。遇到很喜欢的会写评论,写喜欢的理由;遇到虽不是很喜欢但打算跟作者套近乎的,会评论,如果有不认同的地方,我会补充,写自己的理解,为什么不认同;对于陌生人写的文章,如果太烂,绝不评论。我舍不得浪费自己的时间,哪怕一分钟都舍不得浪费。

自己的这种“舍不得浪费”时间,曾经让我纳闷,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人身上浪费时间?后来,我才恍然大悟:也许这些人的时间并没有什么价值,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浪费不浪费了。

什么样的人更喜欢吐槽、喜欢传递负能量?答案是自己过得不好的人、无法专注于做好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这样的人,无论做怎样的事业,无论身居何位,都属于loser。

我后来对该读者说:“骂你的人,大都是不如你的人。”

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只有那些不如你的人才会骂你,因为比你强的人根本就不屑于骂你,比你强的人都忙着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也没有时间来骂你。

买不起房的人总喜欢骂地产商,但地产商却懒得搭理这些人的吐槽,只顾着闷声发大财。从赚钱的角度来看,地产商是对的。在他们看来,这些人的吐槽没有任何价值。地产商比买不起房的人强大太多,他们忙着赚钱,因此没有时间骂后者。

几乎在每个单位都会有下属吐槽领导,但一般来说,领导都不大会在别人面前去吐槽自己的下属。吐槽似乎成了弱者的专利;而无视吐槽,则成了强者的傲慢。

当loser只知道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和事上面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吐槽中浪费自己的生命时,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却都在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根本没有心思去应付前者的吐槽。

这也许就是两者的差距吧?所以,少吐槽,多做事。辉煌时,傻×认识你;落魄时,你认清傻ד扪心自问,你之所以反感以貌取人,到底是因为这件事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自己不够美?”一位朋友在他的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我立马感到胸口中了一箭。

是的,我之所以反感以貌取人,主要是因为我不仅颜值低,而且衣服还经常穿得不伦不类。我是“以貌取人”的受害者。

相反,高颜值人群总体上并不介意以貌取人。譬如,我的一个女同学曾大言不惭地说:“我恨不得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外貌协会’的呢。”你们见过这么不要脸地自夸的人吗?

但在“强烈共鸣”之后,我又想到一些“反例”:我认识的一些30岁左右,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美女,也开始强烈抵制“以貌取人”了。按说,以貌取人,她们应该是既得利益者啊,可为什么反对呢?因为,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正日渐“变老变丑”,有朝一日,自己终将成为“看脸”的受害者。

对,这只是个毫无新意可言的老生常谈——仅仅因为你的美貌而喜欢你的人,是不靠谱的。

在你风华正茂时,男人认识你;在你年老色衰时,你认清男人。

就我个人来说,按惯例,倘若我突然意识到我喜欢一个女孩子仅仅是因为她漂亮,那么我便会果断放弃。因此,倘若谁长得漂亮,并且我也喜欢你,那么,请你果断相信我——我喜欢你的理由,一定不局限于你的容貌。

跟“以貌取人”相类似的,是中小学教师的“以分取人”。

小学五年级时,我给一个女生的桌兜里放了张字条,没署名,可人家居然把这字条上交给了班主任。不过,我是第一名,班主任“怎么可能怀疑到我头上”?只见班主任把“自入学以来对自己要求不严”的某同学叫上讲台,出示字条,责令他“认罪服法”,那位同学当然没法“承认”了。班主任胜券在握地说:“我亲眼看见你写的!”我差点笑出来。

不过,身为一直得宠的第一名,在整个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一直对那些“以分取人”的老师持反感态度,我最尊敬的都是那些能对“差学生”也一视同仁的老师。长大以后,常去家里看望的,也基本都是这些并未因为我是“好学生”而给过我任何特殊待遇的人。对我特别好但对“差生”不好的老师,我却很少去看望。我就是这么“忘恩负义”。

那么,我这个既得利益者为什么会对分数歧视深恶痛绝呢?

也许,在潜意识里,我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无知之幕”中,猜想自己有朝一日也可能“沦落”为“差生”——毕竟,名次这玩意儿没有容貌那么稳定。借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今天他因为你的好对你“另眼相待”,就说明他有可能明天也因为你的差而对你“另眼相待”。

的确如此,初三开学前,我在放羊的时候从山上掉了下去,在医院里待了两周时间。返校之后,意外地出现了数学考试不及格、英语名次大幅下滑的问题。尽管我自己认为这只是个小小的意外,但好几个原先视我为“最得意门生”的老师都大胆预测:这娃,脑子摔坏了。从此以后,他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直到我在后面的考试中重新崛起,他们对我的态度才又回到了最初。

确实,仅仅因为你分数高就喜欢你的老师,都是些势利小人、变色龙。

高中还算顺利,但进入大学后,我果然立马成了低分低能的差学生。但幸运的是,并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因为我是差生就歧视我。

这再次证明了我早年“反分数歧视”这种价值观的预见性。“以貌取人”下的美女帅哥、“以分取人”下的“好学生”,都算是既得利益者。可是,他们中的某些人居然会反对一个明显对自己有利的评价机制,为什么?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一切皆有可能,他们无法保证自己永远都是既得利益者。这个“无法保证”,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我还想起一件事:半年前,一个同学代表他所在的公司去北京参加一个国家级的比赛,尽管之前演练了很多次,但他还是缺乏信心。在参赛的前一天,他还发短信向我求安慰:“你对我有没有信心?”

结果,赛后他居然拿到了第三名,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他自己的预料,以至于大半天没有缓过神来。当然了,公司领导在知道这个结果后比当事人还高兴,不仅发短信祝贺,并且还表示要在内部发大奖。同学感慨地对我说:“这世界真是成王败寇,如果没得奖,那一切精力、经济上的付出,就都没人会认了。”

同学的感慨,让我想起一件事。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某国有个举重选手平时成绩很好,该国官员预计他能拿到金牌,提前把他父母接到伦敦的宾馆,将其安顿住下,准备在他获奖之后让他的父母接受媒体采访。结果,比赛那天这个运动员发挥失常,没拿到金牌。散场后,两位老人就直接被扔在宾馆没人管。

我的同学对这件事也有印象,他说大概因为总是觉得自己成为这样的选手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每每看到都感同身受,觉得太可怕了。

我不能确定同学所在公司的领导是不是跟那位官员同样的德行,但我敢断定,这样傻×的领导多到不知哪里去了。

仅仅是“单位”提供一个“平台”,你主要凭个人努力取得了某项荣誉的时候,领导们会站出来强调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实是含蓄地说“荣誉不光是你个人的,也有领导们的功劳,并且领导们居首功”(既然集体和领导这么重要,怎么不另外安排个人去摘得那项荣誉呢?);并且,如果你在以前不起眼,这个时候领导们会立马对你“另眼相看”。

而万一你不小心发挥失常了,让他们失望了,他们会认为你对不起他们家的“列祖列宗”。

辉煌时,领导认识你;落魄时,你认清领导。

是的,爱荣誉、好面子,往往是当领导的必要素质之一。

吐槽完集体主义下的领导,接着说上面的事情。

当时,我对那位同学说,其实,对你的这次比赛,我除了担心你可能因为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而难过外,基本上是一副“你拿不拿奖,跟我无关”的冷漠态度。

对,“冷漠”这个词用得绝对恰当。“因为,你拿奖了,我并不会因为评委给了你一个高名次就过分高看你;倘若你没拿名次,在我心目中,你还是原来的那个你。”(说完这句话后,想起以前李剑兰兄曾对我说:你的存在,让我意识到,即使我攻城略地,也照样有人敢嗤之以鼻;但即便战至一人一马,也不必自刎乌江。)

前几年看吴晓波的《大败局》时就有这种感觉——史玉柱的巨人大厦倒下来的时候,批评与反思最激进、最积极的,恰恰是那些以前跟史玉柱“关系最好”、吹捧最积极的媒体。诚然,媒体发现自己原先的吹捧太过头了,这时的反思当然是有必要的;但这种一夜间的“倒戈”,还是让人忍不住“呵呵”。势利不是什么大错,但请不要这么赤裸裸好吗?

那些在你得意时喜欢瞎起哄的人,最容易在你失意的时候落井下石。这是庸众们永恒的本性。

说起庸众的本性,就不得不接着聊聊前面同学提到的“成王败寇”。

通常,当人们使用“成王败寇”这个成语的时候,表达的恰恰是自己对“成王败寇”这种观念的无奈、不满或不屑。总结发现,持“成王败寇”观念的,要么是坏蛋,要么是笨蛋,二者必居其一。这些人,统统都应该被“拉入傻×组”。

我曾写过一篇《只有坏人和庸人才“热爱集体”》,套用这个格式,似乎也可以说:只有坏人和庸人才坚持“成王败寇”。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庸人总是喜欢跟坏人结伴而行?

坏人,是庸人上辈子的情人。坏人是肠子坏了,庸人则是脑子坏了;庸人对坏人的爱和信任,是一个“残疾人”对另一个“残疾人”的同病相怜,而坏人对庸人的感情,则是骗子对傻子的利用;坏人负责发明出低端的价值观来对庸人进行洗脑,而庸人负责相信和追随。

庸人爱坏人,就跟品位低下的女人常常爱上渣男,然后又总是被玩弄一样“天经地义”;而坏人爱庸人,是因为只有庸人才可以接受他,这就跟只有那些品位低下的女人才可能接受渣男的玩弄一样“合乎常理”。

这两种人在一起,简直是天作之合。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往往会越过越糟

一个经营企业的朋友问我,如何对付那些没有责任心、没有激情、整天无所事事的员工?

我很干脆地说:直接开除,毫不留情地开除。哪怕是有悖法律,不得不付出一点经济补偿,也要开除!

我为何心胸如此狭窄,对无所事事的人如此敌视?因为根据我多年来的经历,这种人往往都十分浮躁,他们不仅自己不能静下心来做事,而且还耐不住寂寞,像苍蝇一样到处“嗡嗡嗡”地找办公室里的其他人聊天,但他们要聊的东西又都极为肤浅无聊。能忍受被“苍蝇”打扰的人,要么是自制力不强,要么是心太软,要么是出于面子上的考虑,常常会提供“陪聊”服务。这样,办公室里的噪音就由一个人的噪音变成了几个人的噪音。结果,其他本来并未参与无趣聊天的人也就得跟着遭殃了。

开除这样的“苍蝇”,对于公司而言,只不过会损失几千块钱的赔偿金,但如果留着的话,情况会更糟糕:他不仅自己不做事,而且还害得其他人也做不成事,或者极大地降低其他人的工作效率。

2007年年底,我去昆山协羽上班。那时销售部刚成立,我们同一批进了五个人:一个女生、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刚毕业不久的男生,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由于管理不规范,培训也不到位,所以我们刚去的时候,基本上所有人都比较闲,无事可做。几个年龄小的都比较“老实”,翻看一些业务方面的资料。然而,那个年龄最大的男人却特别外向,整天各种毫无营养的废话几大车,还动不动找机会调戏一下那个小女孩。当然,那个男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向大伙儿炫耀他的嫖娼心得和约炮心得(当时貌似还没有“约炮”这个词)。我这么道貌岸然、自命清高的人,当然不喜欢听,索性躲到一个离他很远的角落里看书,其他两个男生则似乎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这个人,就义正词严地骂了他一顿。然而,他以无比轻蔑的口吻回复了我一句:“说这些大道理谁不会啊?!”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有的人之所以特别反感大道理,并不是因为大道理无用,而是因为他自己做不到,大道理伤了他的自尊心。

再到后来,我连骂这只“苍蝇”的心思都没有了,因为我觉得跟这么没层次的人说话简直太掉价了。与此同时,我还有一股深深的耻辱感:我竟然沦落到跟这种层次的人一起共事的地步了。

当然,这种人不用我向他宣战,自然会有人收拾。入职还不到一个月,他就被开除了,因为上班的时候在电脑上玩“斗地主”被老板发现。虽然我认为那个老板的经营管理能力很一般,但对他开除垃圾员工的魄力,我无比佩服。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上班时间玩“斗地主”的人就统统该死,累了适当地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有的人把所有的工作时间都拿来做这种无价值的事情。敢情老板花钱雇佣你,是让你来“斗地主”的?

一个三十多岁、有了老婆和孩子的男人,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可他在试用期里就被人家开除了,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感到羞耻。或许,有的人会同情他,但我觉得他这是咎由自取。我只是有点同情他的老婆、孩子。

写到这里,我想起几年前看到复旦附中一位高二女生的一篇文章《什么是社会底层》,其中有一部分是这样写的:

底层,就是不会思考的人,倒不在于社会福利如何、有没有钱,你有知识,会思考了,你就不是底层人民了。

成天大鱼大肉,喝完小酒,唱完小曲,回家睡觉,第二天起来,公司出事了,没关系,手下有的是人,打发他们去办就可以了。靠着先辈的祖坟,坐吃山空。

成天游手好闲,没有文化,只会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被抓起来了,没关系,小偷小摸,五年后,老子还是一把好扒手!

成天尽说些歪门邪道的东西,东家长西家短,淘宝、微博随便逛的“干女儿”们。

成天安于现状,不谋求发展的。跷着二郎腿,却怎么也不肯去拿本书看看的。

这个列举不是很完整,我再加一类:对工作和生活毫无激情,只知道抱怨现状不好,牢骚满腹,只知道羡慕别人收入高、生活好,而自己却不去努力的人。

简言之:不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往往会越过越糟。

现在,再回到上文。在“苍蝇”被开除之后,我跟住在一起的同学聊这件事:“我觉得,作为员工,如果你确实不想对老板负责,没有动力做对公司有价值的事情,最起码,你应该做一点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啊。”那位同学,正好也是一个老板,他告诉我,如果他的员工利用上班闲暇时间做一些对个人有价值的事情,他是不会有意见的。当时,我就想到,那时,我经常在办公室看一些跟工作无关的闲杂书,我们总经理和副总都知道,但他们都对我没啥意见。

再老实本分的员工,也有利己的本能。因此,对老板负责就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我敢厚着脸皮说,在职业道德方面,我绝对超过了百分之九十的员工。比如,从来没有过拖延症;对个人能力范围内的事从不拈轻怕重;会换位思考,替老板操心,等等。但连我这么“优秀”的员工,在2010年以来的这几年里,几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上班时间都在干私活。我想为自己这种自利行为辩护的是:诚然,我未能做到百分之百地对老板负责,但我最起码做到了百分之百地对自己负责。跟绝大多数人相比,我已经算做得很不错了。

从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在做销售的第一年里,在苏州工业园湖东邻里中心的一间屋子里,我每天打电话的那股勤奋劲儿,就跟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正在争取实习生机会的Chris差不多。

为了保证白天的时间全部用来给准客户打电话,我都是在晚上查资料、整理名单。到了白天,除了午休、午饭前半小时、下班前半小时之外,其他所有的时间,我全部都在打电话。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温饱问题解决了,我对工作本身就没有那么卖力了。在办公室,基本上有一半时间我都在电脑上看书、写博客、跟有水平的人聊天。对我这种行为,我的直接领导知道,老板也知道,但他们也没拿我怎么着。甚至,有次吃饭聊起什么八卦,老板还开玩笑说:“清涛可以在博客上评论一下。”

我的同事和老板为什么会如此纵容我呢?因为尽管我上班干了私活,但我对工作的尽责程度还是高于员工的平均水平。

我经常发现,根本就不应该让那些“苍蝇”闲下来。他们一旦闲下来,就会特别无聊,然后嗡嗡乱叫,让别人也干不成事。可是,我从来就没有时间无聊。无聊,对于我来说是奢侈品。来杂志社上班之后,有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大boss都说,他平时来办公室的时候,我从不跟他打招呼。这话并没有任何批评之意,他的意思是,其他人看见领导来了都会站起来打招呼,而我还沉醉于自己的小世界。

我不去主动跟领导打招呼,并非不礼貌或者不尊重人家,只是我在全神贯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查资料、写工作稿件,或者写我自媒体上的文章,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领导的到来。既然没有觉察到领导的到来,那我的不打招呼,当然就是无罪的了。能像我这么专注地思考人生的人确实不多,因此,我这个“不礼貌”就有一种特殊的积极意义。反正,如果我是老板,我更喜欢踏踏实实地做事情的人,而不是积极地跟我打招呼但不做事的人。(我当然不是说跟领导打招呼积极的人都没有做事,我的意思是,那些对工作无激情的人,在人情世故方面肯定比我这种书呆子要强得多。)

几个月前,有一次,领导说我花在微信公众账号上的时间比花在工作上的时间都多(我常用上班时间做自己的公众号,这是事实,不过,如果说比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还多,那倒是过于夸张了。公众号上的鸡汤文,我3—5个小时可以写一篇;但杂志上的稿子,基本上是三天才能写完一篇。算下来,每个月在公众号上推送的十篇文章,耗时差不多三个工作日;而杂志上的三篇稿件,耗时十个工作日,还不算编辑的栏目)。我并未辩解说自己从未利用工作时间干私活,而是说:“但我工作的稿件,也是比任何人都写得多啊。”

这不是吹牛,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尽管水平不怎样)。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在上班时间干的私活比任何人都多,另一方面,我的“正业”也干得比任何人都多——我会在周末或晚上写工作稿件。

怎么会这样?难道是我能力比别人强、工作效率比别人高吗?不是,每个人都会在上班时间开小差,甚至连领导自己也无法例外。但有的人开小差,是上淘宝,看球赛,或者跟别人聊一些浅层八卦,而我开小差,是在“做一份事业”。也就是说,在某些时间段,我尽管没有做对领导负责的事情,但我做的最起码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这一点,开明的领导都是能够尊重的。我上班的时候,领导会突然出现在我身后问一句:“有没有上色情网站?”但他之所以会开这个玩笑,恰恰是因为他断定我没看。

其实,我在自媒体上的经验对工作有太多的间接帮助。比如,写鸡汤文让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强,这一点在写工作稿的时候也很有用。此外,经常要采访某个人,找不到其联系方式,但由于我积累了一个粉丝群体,只要在朋友圈一询问,不到半小时,就会有粉丝提供给我;甚至某些采访资料的收集,我也可以直接在朋友圈完成。

说这些不是为了自吹自擂,只是想再次强调前面的观点:如果没有激情做好本职工作,你最起码要做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对老板负责,最起码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是我太偏激,而是你太中庸

四五年前,当我刚开始在网络上写东西的时候,因为害怕别人说我偏激,我经常会在一些犀利的句子后面加个括号,来一长段注释,以示我看问题是全面公正的、一分为二的。

但这样一来,就会有两个效果:前面的犀利打了折扣,也显得自己底气不足;啰里啰唆的,以至于不少同学批评我,“括号里加的全都些是废话,你真是严重低估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即便你不加那些解释,绝大部分读者照样理解你的真实意思”。

这样的反对意见,我只是部分同意。为什么不能完全同意呢?因为提这种意见的同学都是理解能力比较强的人。我不加那些在他们看来是废话的注释,他们能理解,但那些理解能力差的人却未必能够理解。不过,被批评次数多了,我便明白了一点:如果要留住这些VIP读者,让他们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我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格调;而提高格调的一种方式,就是必须抛弃那些理解能力比较差的读者(这就像奢侈品必须抛弃一部分缺乏支付能力的消费者一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