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23:44:2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凯《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王凯《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管理概述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原理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并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与自己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的产生是来自社会活动组织的要求,即这种社会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两个人以上的社会活动。(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即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组织是一个子系统,管理通过组织这个子系统去实现管理目标。(3)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即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与人打交道,只有妥善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使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管理目标。(4)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效地利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各种管理职能,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3.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凡是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地方都客观要求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即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组织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生产力发展得越快,社会化生产水平越高,对管理的要求也就越高。管理这种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2)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管理这种与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本质的区别,它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管理中关于维护生产关系的制度、原则和方法都是为适应和维护特定的生产关系需要服务的,并不是各种社会生产方式都适用。(3)决定管理二重性的因素

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要保证社会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求一方面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和巩固生产关系。管理要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从而决定了它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样的二重性。

二、管理的职能

1.管理职能的定义(1)管理职能的概念

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在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2)管理职能的发展

①早期把管理的职能主要理解为企业计划的制定和生产任务的分配,也有人把管理的职能归纳为计划、组织、控制三种职能。

②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包括五种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个职能。

③卢瑟·古利克认为管理有七项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组织生产力水平和要求的提高,还有人提出在管理职能中,应增加决策职能、激励职能、教育职能、服务职能。

2.管理的基本职能(1)决策

①决策的战略意义

企业经济活动中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并对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和做出决定。有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等重要问题的决策更是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不可掉以轻心,决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职能。

②决策的风险

决策是针对未来行动做出的决定,而未来形势的发展变化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未来形势的发展变化很难十分准确地进行预测,因而决策就存在一定风险。

③正确决策过程

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全面收集信息和资料,进行科学预测,拟定各种可行方案并进行选优,对选定的最优方案还应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查和信息反馈,以保证决策得以层层落实,并在实践中评价决策是否正确。(2)计划

①计划的含义

计划是为达到一定目标所制定的未来行动方案。计划是进行控制的标准,是决策后所选定的方案。

②计划的执行

在执行计划职能时,要对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种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要对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和很好地衔接,要将计划指标加以分解,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并要明确目标和责任,进行控制和考核。

③计划的地位

计划是行动纲领,是联系企业诸条件与目标之间的桥梁,在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3)组织

①组织的目的

组织的目的是保证决策和计划的实施,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组织形成比个体大得多的力量,进行分工协作去完成任务。

②组织的要求

组织职能要求组织依据任务的多少建立卓有成效的组织机构,拟定上下左右联系方式,制定一系列组织制度,使各种要素在总的目标下被充分利用,高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③组织的地位

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其他管理职能活动的组织保证。(4)领导

①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领导者通过指挥、指导、协调等去影响个人和集体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②领导者职权的来源

领导者可以产生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之中,正式组织的领导者拥有组织赋予他们的职位和职权,而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并没有组织赋予他们的职位和职权,而是依据权威自然形成。

③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本质是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使组织的活动协调一致,并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5)激励

①激励的含义

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组织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②激励的方法

激励的方法源自于人的多样化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采取物质激励的方法,也可采取精神激励的方法,还可以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6)控制

①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依据预定的目标和标准,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地监督、检查和衡量绩效,若发生偏差,就要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使整个活动按既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

②控制的实施

a.要有一个控制的依据或标准,这往往是计划中所规定的;

b.要运用各种监测手段对进行中的活动进行观察、测度和衡量;

c.对观测、测度到的情况和数据要与计划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是否存在差异;

d.如活动与标准存在差异,要采取措施和方法去纠正偏差,使整个活动按计划进行。

三、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以管理职能研究为轴线,既重视科学的古今中外管理思想和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又重视新时期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管理学原理是研究适合各种部门和企业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

2.管理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吸取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数学、法学、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有关部分,不仅研究范围宽广,且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研究方法即把管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研究该系统的内部构成、运行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研究该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2)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是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发现异同,探索规律,找出事物结果所产生的原因,为指导管理活动提供依据。(3)矛盾研究方法

矛盾研究方法是把事物矛盾的双方看成为一个统一体,通过对矛盾的正面与反面、内因与外因、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4)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是通过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经验、理论和规律,再用这些经验、理论和规律去指导实践。

在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时,要注意案例的代表性以及搞清楚事物发生结果的前提、背景和条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找出事物发展中的因果关系。(5)试验研究方法

试验研究方法是使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观察其实际发展结果,以寻求事物发展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试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的好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应进行科学地组织、系统地观察,正确地组织试验活动。(6)演绎研究方法

演绎研究方法是根据已经证明了的公理、定理、规律来进行推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得出关于个别事实的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一般采取三段论式。在演绎推理中,结论中所提的概念只能含有前提中已经有的概念,而不能改换概念;如果它的前提是正确的,在推理过程中又遵循推理的规则,那么结论也是一样正确的。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并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与自己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管理的产生是来自社会活动组织的要求,即这种社会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两个人以上的社会活动。

②管理的“载体”是组织,即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组织是一个子系统,管理通过组织这个子系统去实现管理目标。

③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即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与人打交道,只有妥善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使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管理目标。

④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效地利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各种管理职能,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2.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答:管理的二重性原理,即管理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凡是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地方都客观要求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即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组织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生产力发展得越快,社会化生产水平越高,对管理的要求也就越高。管理这种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并不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它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2)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管理这种与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本质的区别,它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因此,管理中关于维护生产关系的制度、原则和方法都是为适应和维护特定的生产关系需要服务的,并不是各种社会生产方式都适用。(3)决定管理二重性的因素

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要保证社会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求一方面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和巩固生产关系。管理要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从而决定了它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样的二重性。

3.什么是管理职能?其基本职能有哪些?

答:(1)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在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管理的职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这六个基本功能活动。具体包括:

①决策

有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等重要问题的决策更是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不可掉以轻心,所以,决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职能。决策是针对未来行动做出的决定,而未来形势的发展变化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未来形势的发展变化很难十分准确地进行预测,因而决策就存在一定风险。

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全面收集信息和资料,进行科学预测,拟定各种可行方案并进行选优,对选定的最优方案还应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查和信息反馈,以保证决策得以层层落实,并在实践中评价决策是否正确。

②计划

计划是为达到一定目标所制定的未来行动方案。计划是进行控制的标准,计划是决策后所选定的方案。在执行计划职能时,要对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种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要对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和很好地衔接,要将计划指标加以分解,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并要明确目标和责任,进行控制和考核。

③组织

组织的目的是要保证决策和计划的实施,去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组织形成比个体大得多的力量,进行分工协作去完成任务。组织职能要求组织依据任务的多少建立卓有成效的组织机构,拟定上下左右联系方式,制定一系列组织制度,使各种要素在总的目标下被充分利用,高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其他管理职能活动的组织保证。

④领导

领导是领导者通过指挥、指导、协调等去影响个人和集体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者可以产生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之中,正式组织的领导者拥有组织赋予他们的职位和职权,而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并没有组织赋予他们的职位和职权,而是依据权威自然形成的。领导的本质是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使组织的活动协调一致,并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⑤激励

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组织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的方法源自于人的多样化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采取物质激励的方法,也可采取精神激励的方法,还可以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

⑥控制

控制是依据预定的目标和标准,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地监督、检查和衡量绩效,若发生偏差,就要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使整个活动按既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控制的实施包括:

a.要有一个控制的依据或标准,这往往是计划中所规定的;

b.要运用各种监测手段对进行中的活动进行观察、测度和衡量;

c.对观测、测度到的情况和数据要与计划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是否存在差异;

d.如活动与标准存在差异,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去纠正偏差,使整个活动按计划进行。

4.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适应了各种组织的普遍的管原理和管理方法,是以管理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因此,管理学原理又称理论管理学。与理论管理学相对应的是应用管理学,即研究如何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具体的企业管理和部门管理等。因此,管理学原理的研究是探索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学习和探索应用管理学的基础。(2)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以管理职能研究为轴线,既重视科学的古今中外管理思想和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又重视新时期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管理学原理不具体研究经济部门、军事部门、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的管理,也不具体研究农业企业、工商企业、交通运输等企业的管理,管理学原理是研究适合各种部门和企业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管理学原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整个管理学科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第二章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早期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实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实践可以上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的尧、舜、禹时期。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

①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官僚组织体系的建立与管理,周代朝廷官员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层次清楚,权责分明。周朝以后历代朝廷封官定职,都有详细的组织体系表,对官员的级别、员额、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

②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军队的组织体系也十分严密。春秋战国时期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一书中就提到军、旅、卒、伍的军队编制。

③在劳动组织方面,中国古代进行过许多重大的工程建设。重大工程的成功都以严密的劳动组织管理为保证。(2)用人

中国人自古讲究得人之道和用人之道。认为要夺取天下,治理国家,成就事业,人是第一位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得人才与用人才方面,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任人唯贤”之说,表明对人才的重视。(3)经营

中国古代有许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如春秋时代有管仲,战国时代有商鞅,西汉时代有桑弥羊,唐代有刘晏,宋代有王安石,明代有张居正等人,都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过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对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经营之道方面,古代的相关论述与当今市场经营的原则完全一致。(4)理财

中国古代就已经实行上计制度和审计制度。上计制度始于战国时期,是年终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方法。审计制度始于唐朝,将国家财政稽核的职能,从财务行政系统中划分出来,交“比部”掌管。对资金流转和利润,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经营资金的年利润率如低于20%,可认为没有得到合理利润。(5)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①管子的管理思想

a.人的本性是追求“富贵、佚乐、存安、生育”,而厌恶“贫贱、忧劳、危坠、灭绝”,因而国家对人的管理要顺民心。

b.国家的管理,社会的安定,都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c.社会要实行专业分工,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而且认为子承父业,有利于各行业技艺的传授,提高劳动效率。这是我国古代的专业分工管理思想。

d.国之管理,需要重赏激励,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但赏罚必须公平有度。

②孔子的管理思想

a.强调按事物的客观规律——“道”办事。

b.国家管理要讲仁义与礼治。施仁政,则民兴旺。凡事要讲礼数,在人际交往中,领导者更要以身作则,以礼待人。

c.在管理中强调义利关系和人的等级区别,将人群分为君子和小人,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

③孟子的管理思想

a.人天性善良,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b.处理人群关系时要以“仁”和“中庸之道”对待各种人与事。

c.强调要安定民心,必须为民拦恒产。

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是较早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系统论述的学者。他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协作理论。认为:

①劳动是创造国民财富的源泉。

②科学的劳动分工与协作,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2)英国人查理·巴贝奇

巴贝奇阐述了许多关于生产组织方面的科学管理思想。他同意斯密关于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还进一步提出分工可减少工资支付的论点。

巴贝奇强调劳资合作,他认为劳资双方存在利益共同点。在工资分配上,他提出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制度,认为员工的收入应该由以下三部分构成:①按照不同岗位所确定的固定工资;②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的利润;③为提高生产效率而提出的合理建议所得的奖励。(3)美国管理学者普尔

他提出企业管理不能依靠创办人和投资者,必须聘用专职管理人员进行。他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①科学组织。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在企业内部,从总经理到一般员工都必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直接领导负责。

②信息反馈。企业内部应规定各种报告制度,如生产报告制度、会计报告制度等等,这样可以使企业领导能连续地、确切地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情况。

③情报资料。企业必须编制保存有关成本、收益、定额测定等多方面的系统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计算分析来改善管理工作。

普尔对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在泰罗之前就提出了专职管理与管理制度的问题;在梅奥之前就提出了对人的因素的重视的问题。

二、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是当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者,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包括:(1)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生产劳动效率

只有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化解提高工人工资与降低劳动成本的矛盾,从而使雇主和工人都得益,而要制定出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2)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雇用“第一流的工人”

泰罗认为每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因此,企业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匹配,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并培训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时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科学的劳动定额和工资率,使计件工资按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对完成或超额完成劳动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支付劳动报酬,而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来支付劳动报酬。(4)企业管理中实行标准化原理

包括:①通过培训教育让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劳动方法;②生产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的劳动工具、生产设备及材料;③标准化的生产环境的布置。(5)实行“职能管理”

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这一管理思想为日后管理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劳动专业分工奠定了基础。(6)实行例外原则

实行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将日常事务授权给属下人员去管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权。这种例外原则在以后的管理体制发展变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应用。“泰罗制”的产生是适应当时企业管理的需要,当然也受到历史条件与个人经历的限制。因而,泰罗的管理研究范围局限于工人的生产操作及生产现场的控制和监督。

2.法约尔及其组织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他更着重于大企业全面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在总结自己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理论。他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六种经营管理活动

①技术活动,即设计、制造、加工。

②商务活动,即采购、销售、交换。

③财务活动,即资本的筹措和运用。

④安全活动,即财产安全性及人员的安全保护。

⑤会计活动,即货物盘存、成本考核、编制各种会计报表。

⑥管理活动,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五项管理职能

①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者要尽可能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并据此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及完成目标的步骤、方案。

②组织

组织是确定完成生产任务和执行管理职能的机构、单位,它负责职工的招聘、培训、考核以及合理配备机器、材料、劳力以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

③指挥

指挥是对下属的活动给予指导。指挥者自己必须以身作则,对下属与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应有深刻的了解,对不称职的人员应及时处理,经常与下属开会协商,以保证指挥的统一。

④协调

协调是结合、统一以及调和所有企业活动与员工个人的努力,以实现共同的企业目标。

⑤控制

控制是指为保证实际工作按已定计划和命令去完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控制与前四项管理职能密切相关,它使计划更准确,使组织简化和加强,提高指挥效率,便于进行协调。(3)十四条管理原则

①分工

劳动专业化分工是各个组织机构前进和发展的必然手段。它使每个工人所需掌握的工作项目减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操作培训费用,使企业能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生产成本。

②权力与责任

权力是指发布命令并强使别人服从的力量。包括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两方面,权力与责任相互一致,并互为因果。

③纪律

纪律的实质是遵守企业内部各方达成的协议。管理当局要维护纪律就要使各种协议明确无误而且不失公正;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对纪律的维护要赏罚分明。

④统一命令

员工在工作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多头指挥只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⑤统一领导

为达到同一目标而进行的集体活动,只应由一位领导者依据一项计划开展,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前提条件。

⑥员工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实现组织目标比实现个人目标更为重要。协调个人与组织利益关系的关键是领导阶层要做出榜样,并且协调中要尽可能保持公正。

⑦员工的报酬及其支付方式要公平

对贡献大的职工要给予奖赏,尽可能使雇主和雇员都感到满意。

⑧集权

一个企业集权的程度依据管理人员的个性、品质、能力,下级的可靠性,企业的规模、条件等情况而定。

⑨等级链

企业管理中,从最高级到低级应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统,用以贯彻执行统一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但有时为了克服统一命令的原则而产生的信息传递上的延误,也可以破例,通过“法约尔跳板”,互相沟通信息,及时解决问题。如图2-1所示。图2-1  法约尔跳板

⑩秩序

企业内人员的安排、物资的存放都应是各有其位,各就其位。

⑪公正

主管人员要以亲切友好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下属员工,员工才会以忠诚和献身的精神完成任务。

⑫保持人员的稳定

企业管理当局应采取措施,鼓励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长期为本单位服务。

⑬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给人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机会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必须大力提倡员工们的创新精神。

⑭集体精神

必须注意保持和维护企业内部员工间团结、协作、融洽的关系。

3.韦伯及其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马克斯·韦伯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把组织中为实现目标所需进行的全部活动划分成各种基本作业,并将其作为任务分配给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组织中的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2)各种职务和职位按职权的等级原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阶层体系,下级服从上级的控制和监督。(3)组织中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上的要求,通过考试或培训来实现,每个职位上的人员必须称职,但也不能随意免职。(4)除了某些职位按规定必须通过选举产生任职者外,管理人员由上级委任。(5)管理者并不是他们所管理的单位的所有者,而只是单位的工作人员。(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完全理性的关系。(7)管理人员是专职的,领取固定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在组织成员中培养集体精神,鼓励他们忠于组织。(8)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组织要明确规定每个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以便在行使职权中,减少摩擦和冲突。

三、行为科学理论

1.人际关系学论说(1)霍桑实验的内容

1924年至1932年,梅奥等人做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包括:室内实验研究(1924年至1932年)、访谈研究(1928年至1931年)、观察研究(1931年至1932年)。在人的管理方面创立并发展了人际关系理论。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理论为以后“行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2)霍桑实验的结果

①员工不是单纯的由物质利益驱动的“经济人”

提出人是“社会人”的学术观点,认为人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归属于某个群体,并受到集体规则、情感的影响。人们不仅追求金钱物质,还追求人际之间的友情、尊重、归属感等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各种欲望的满足。

②员工个人对环境的态度对其行为方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例如人们认为什么是满意的工作,什么是优越的工作条件,什么是合理的工资,什么是监工的公平态度等。对这些环境条件的感受、判断和态度会极大地影响人的情绪和生产效率。

③提高员工的士气能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与作业方法、劳动条件密切相关。而霍桑试验表明,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的“士气”。

④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企业员工在共同工作、协作劳动中往往会形成一些小团体,在小团体中人们往往产生共同的感情和行为准则,即构成“非正式组织”。

2.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需要、动机、行为三者关系的科学。其代表性理论包括:(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并认为人的需求按其强烈程度不同是以层次形式出现的。

①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最原始、最迫切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婚等方面,这些需要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行为的最强大动力。

②安全需要

当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就希望能满足安全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劳动安全、环境安全、言论安全、心理安全。

③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高一个层次,它包括人的社交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友谊、关爱,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社交需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归属感。

④尊重需要

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对地位、权力的欲望是指一个人想当领导,拥有一定权力。

⑤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最高级的需要,要求最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是人们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并取得成功后的一种胜任感和成就感。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有顺序的,低一级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级需要。在某一时期,人可以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中总有一种需要处于主导地位,称之为优势需要。只有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激发人的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需要,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优势需要也不同。(2)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激励双因素理论。将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种种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①内容

a.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与人们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是保证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要调动和保持职工的积极性,首先要具备必要的保健因素,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保健因素对员工难以起到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保健因素包括: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与下级之间的关系、薪金、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环境、地位。

b.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当激励因素具备时,员工对外部环境的不利能够忍耐,反之,则难以忍受。激励因素的改善,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激励因素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及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工作业绩优良而得到的奖励、对个人发展前途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提升。

②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

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相当于马斯洛的高层次需求,而保健因素则相当于低层次的需求。

③评价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不一定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他所归纳的十项保健因素和六项激励因素,也不能简单地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套用。但其双因素论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它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为企业管理者如何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指明了方向。(3)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57年首次提出X理论和Y理论。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人性特点的认识不同。

①X理论

a.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量逃避工作的特性;

b.企业只有通过加强管理,采取说服、奖赏、惩罚、控制等措施,来防止职工消极、偷懒、抵制的态度;

c.一般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并不关心,工作中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被别人领导;

d.人们天生就反对变革,容易轻信受欺骗。

按X理论,人的本性是坏的,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方法。

②Y理论

a.人们在运用体力和脑力进行工作时,如同游戏、休息一样的自然;

b.在工作中,人们能根据工作目标实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c.人们成就感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能直接激励人们去为组织目标的完成而努力;

d.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主动;

e.人的智力潜力仅仅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

f.很多人都具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创造力。

按Y理论,人的本性是好的,管理者应当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员工需要的环境,使员工的潜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能更好地实现企业和员工个人的目标。

四、现代管理理论

1.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该学派的理论要点包括:(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通过与别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但个人目标有时与组织目标并不一致。组织目标是一个协作系统目标,只有系统内部协作顺利,目标方能实现。(2)社会协作系统的基本要素

①协作的意愿,即系统内成员都能够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出贡献。

②共同目标,这是能够协作的前提,只有当个人认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有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才能激发个人对组织目标做出贡献。

③信息联系,系统内个人同组织之间的联系要正常,联系渠道要通畅、快捷。(3)经理人员的职能

①建立和保持一个通畅的信息联系系统;

②促使系统内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

③根据各种信息和环境因素规定组织的目标。

巴纳德创立的社会系统学派主要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认为各级组织都是社会大协作系统的一部分,每个组织都必须符合以上条件才能生存与发展。

2.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该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1)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从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机构设置、组织生产到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控制,每一项管理过程中都存在决策活动,决策成为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的分类

根据决策对象是否重复出现,决策可分为:

①程序型决策,是指对一些经常发生的决策问题,可以规定一个例行的程序或规章制度,需要决策时只需按程序操作或按章办事即可进行决策,这样可提高决策效率。

②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对于一些首次发生的、偶然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的处理。(3)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

①收集各种相关信息,确定决策目标。

②围绕决策目标如何实现来拟制各种可行方案。

③在众多备选方案中进行择优,选定决策方案。

④决策方案的执行与结果的评价。(4)决策的准则

在决策标准上应实事求是,用“令人满意”这一准则替代“最优化”准则。

3.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罗森茨威克和约翰逊等美国管理学家。该学派的理论要点包括:(1)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

企业是由人、物资、设备等等多种资源组成的复杂系统。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受到各种组成要素的影响,而在构成企业系统的若干要素中,人是决定性要素,具有主观能动性。(2)企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技术系统

企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企业也影响环境。在企业系统内部,又包含许多子系统、分系统。

4.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人彼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和威廉·纽曼等。该学派的理论要点包括:(1)管理是将群体的努力向共同目标引导和控制

成功的领导者能使本组织以最少的资源和人力消耗,达到预期的目标。作为企业领导,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

①在企业内形成“生产的统一体”,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取得最佳的企业整体效益,即保证统一体的生产力大于各生产部门生产力的总和;

②在做出每一项决策和采取每一项行动时,要坚持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协调。(2)重视对企业合理组织结构模式的研究

德鲁克认为,企业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包括:①集权的职能性结构;②分权的联邦式结构(又称事业部制);③矩阵结构;④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⑤系统结构。

各种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利弊,各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定适合的管理结构。(3)提出目标管理

德鲁克认为此前的管理科学派和行为科学派都有局限性,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提出目标管理,将管理科学派的以工作为中心和行为科学派的以人为中心结合起来。努力使员工从自己的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5.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组织内各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一个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该学派的理论要点包括:(1)环境变数同相应的管理变数相适应

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市场产品供过于求,企业在管理形式上,可能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更能达到组织目标。

②经济繁荣时期,市场中商品供不应求,管理中更适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2)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函数关系

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环境变量又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前者是指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社会等因素,后者是指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雇员、股票等因素;管理变量又包括管理程序变量、行为变量、系统变量等。(3)任何组织只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

组织的活动只有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特点与变化,组织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反之,则往往要被淘汰。

6.“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求生产组织过程中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方案,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投入来取得最大的效益。(1)主要内容

①运筹学

运筹学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专门研究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出最优方案,以便能最经济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运筹学在具体运用中,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形成许多新分支,包括:

a.规划论

研究充分合理利用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完成各项任务,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分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

b.库存论

研究库存物资的采购保管,达到既保证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又能使物资储存费用最低的目标。

c.排队论

研究在公用服务系统中,设置多少服务人员、服务设备最为合适,既避免顾客排队等候,又保证成本最低。

d.对策论

亦称博弈论。研究在利益矛盾的竞争活动中,如何使己方获得最大期望利益或最小期望损失,并寻求制胜对手的最优策略。

②系统分析

事物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的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称为系统分析。系统分析的特点是在解决重要的管理问题时要坚持全局观念,从整体利益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2)在实践应用中的特点

①各项管理活动都以经济效果为目标,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

②尽量使研究分析所依据的各因素定量化,并借助数学模型,使研究分析更为科学和客观。

③强调应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与管理方法,如广泛运用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数学方法,依靠计算机来处理大量数据和建立模型。

2.2 课后习题详解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生产劳动效率

只有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化解提高工人工资与降低劳动成本的矛盾,从而使雇主和工人都得益,而要制定出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2)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雇用“第一流的工人”

泰罗认为每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因此,企业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匹配,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并培训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时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科学的劳动定额和工资率,使计件工资按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对完成或超额完成劳动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支付劳动报酬,而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来支付劳动报酬。(4)企业管理中实行标准化原理

标准化原理的具体内容包括:①通过培训教育让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劳动方法;②生产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的劳动工具、生产设备及材料;③标准化的生产环境的布置。(5)实行“职能管理”

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这一管理思想为日后管理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劳动专业分工奠定了基础。(6)实行例外原则。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将日常事务授权给属下人员去管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权。这种例外原则在以后的管理体制发展变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应用。

2.法约尔概括的管理职能包括哪些?

答:法约尔在总结自己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五项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者要尽可能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并据此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及完成目标的步骤、方案。(2)组织

组织是确定完成生产任务和执行管理职能的机构、单位,它负责职工的招聘、培训、考核以及合理配备机器、材料、劳力以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3)指挥

指挥是对下属的活动给予指导。指挥者自己必须以身作则,对下属与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应有深刻的了解,对不称职的人员应及时处理,经常与下属开会协商,以保证指挥的统一。(4)协调

协调是结合、统一以及调和所有企业活动与员工个人的努力,以实现共同的企业目标。(5)控制

控制是指为保证实际工作按已定计划和命令去完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控制与前四项管理职能密切相关,它使计划更准确,使组织简化和加强,提高指挥效率,便于进行协调。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并认为人的需求按其强烈程度不同是以层次形式出现的,这五种需要分别为:(1)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最原始、最迫切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婚等方面,这些需要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行为的最强大动力。(2)安全需要

当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就希望能满足安全方面的需要。安全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劳动安全、环境安全、言论安全、心理安全。(3)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高一个层次,它包括人的社交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友谊、关爱,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社交需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归属感。(4)尊重需要

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对地位、权力的欲望是指一个人想当领导,拥有一定权力。(5)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最高级的需要,要求最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是人们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并取得成功后的一种胜任感和成就感。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有顺序的,低一级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级需要。在某一时期,人可以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中总有一种需要处于主导地位,称之为优势需要。只有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激发人的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需要,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优势需要也不同。

4.什么是双因素理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激励双因素理论。将影响人们工作动机的种种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作保健因素,另一类称作激励因素。(1)内容

①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与人们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是保证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要调动和保持职工的积极性,首先要具备必要的保健因素,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保健因素对员工难以起到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保健因素包括: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与下级之间的关系、薪金、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环境、地位。

②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当激励因素具备时,员工对外部环境的不利能够忍耐,反之,则难以忍受。激励因素的改善,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激励因素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及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工作业绩优良而得到的奖励、对个人发展前途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提升。(2)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

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比,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相当于马斯洛的高层次需求,而保健因素则相当于低层次的需求。(3)评价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不一定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他所归纳的十项保健因素和六项激励因素,也不能简单地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套用。但是其双因素论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它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为企业管理者如何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指明了方向。

第三章 管理原理与方法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管理的基本原理

1.系统原理(1)系统原理的含义

①管理系统原理是把管理组织或管理过程视为一个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优化,实现优化组织设计和优化管理的理论。

②系统分析是指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计算的方法,对一个系统的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进行分析,实现系统优化,即提高系统的功能,获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值。(2)系统原理的内容

①系统优化原理

系统优化是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追求整体效应,找出最优的行动方案,以最少的消耗,实现系统的功能。为了获得整体效应,必须研究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目标。

a.系统结构

各要素在系统中的位置(空间排列)、顺序(时间排列),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若系统结构是有序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则整体效应大;反之,则整体效应小。

b.系统功能

对输入经过处理后提供更多的输出,则系统的功能大;反之,则系统的功能小。

c.系统目标

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设置系统的组织结构,正确制定管理决策,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②信息反馈原理

信息反馈原理是指系统的一部分输出信号必须送到输入端,它们是形成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指挥中心不能获得反馈信息,就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反馈是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机制,故一个管理系统应当建立灵敏的反馈系统。

③动态和弹性原理

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处在一定环境(更大的系统)中不断发展变化的。

a.管理的动态原理

管理的动态原理是指把管理看作借助信息流,调节人、财、物的动态过程。动态管理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如计划管理应当实行动态平衡,投资决策应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

b.管理的弹性原理

管理的弹性原理是指管理系统适应管理的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弹性管理要求管理系统具有调节机制,采用灵活应变的措施,如弹性计划指标(即规定其上限和下限)、弹性工作时间(根据工作忙闲调整上下班时间)、决策中的应变方案。

2.人本原理(1)基本观点

人本原理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西方管理学曾把它表述为“3P”理论,即企业是以人为主体组成的;企业是依靠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是为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人本管理的主要含义包括:

①员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

②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

③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商品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而服务的。(2)主要内容

①能级原则

能级原则是指人的能级应同岗位能级相符,人的能级应同职务能级相称,把不同能级的人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予以相应的职务,以实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a.建立稳定的组织形态

稳定的组织应当是正立的三角形,而倒立的三角形等形式的组织是不稳定的组织,含有不稳定的因素,工作效率低。如图3-1所示。图3-1  组织形态

管理组织系统,如图3-2所示。图3-2  管理层次

第一层是决策层,它是组织体的领导核心,决定该系统的大政方针;

第二层是管理层,运用各种管理职能贯彻大政方针;

第三层是执行层,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动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

最基层是作业层,从事操作以完成各项具体任务。

b.人才能级同层次能级相符

各个管理层次的能级不同,它们对人才的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也就不同。以企业管理人员来说,管理层次越高,则越强调经营决策能力,管理层次则越低,就越要掌握具体业务。如图3-3所示。图3-3  各层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

按照能级原则,应当尽可能地使管理人才能级同层次能级相符,决策层应由经营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人任职,操作层则应由熟悉生产过程,掌握较多生产技术的人任职。

c.人才能级同职务能级相符

在一个企业中各种职位的能级不同,对人才的素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也不同。

②权责利对等原则

权责利对等原则是指各级管理层次的权力、责任与利益之间必须相互对称,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不同的岗位能级应有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

③民主参与原则

民主参与原则是指职工参与管理。实现有效管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a.高度集权。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从严治厂管理,以取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b.适度分权。依靠柔性化的组织设计民主治厂管理,职工参与管理,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

3.动力原理

一个管理系统要有动力才能运转,只有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推动管理系统有效运转,并实现管理目标。人是管理系统中的能动因素,管理系统的动力来自激发人的积极性,常用的有三种动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1)管理系统动力的综合运用

正确地运用管理系统的动力,要做到:

①综合地运用各种动力

物质动力是基础,精神动力是支柱,信息动力是催化剂。三种动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把这三种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才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②正确处理个体动力和群体动力的关系

个体动力与群体动力的关系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见图3-4①):个体动力大、群体动力小。在宏观失控情况下,个体充分自由地发展,个体动力虽然大,但方向各异,力量相互抵消,群体动力小。

第二种模式(见图3-4②):个体动力小,群体动力也小。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把个体矢量强扭在集体的统一方向,主观上认为个体矢量迭加可获最大的集体动力。但往往事与愿违,个体得不到自由发展,集体动力也随之减少。图3-4  个体动力与群体动力的三种模式

第三种模式(见图3-4③):个体动力大,群体动力也大。在大方向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让个体自由发展,就会获得这种良好的效果。

为了正确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证关系,在增加个体动力的基础上,形成更大的群体动力,应当采用第三种模式。(2)管理系统的动力激励机制

①改革物质激励模式

物质激励的主要形式有正负激励之分,如发放工资、津贴、福利等为正激励;罚款等为负激励。物质激励的基本原则包括:

a.实行公正的差别奖励

一个人对他们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只是看其绝对数,而是要进行社会比较看相对数。必须对成员一视同仁,按统一标准奖罚;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奖励等于无激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