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失智老人快乐相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15:31:56

点击下载

作者:吕洋 主编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与失智老人快乐相处

与失智老人快乐相处试读:

前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悄然来临,“未富先老”“银发浪潮”“未备先老”的现状给养老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痴呆老人的不断涌现,让众多家庭措手不及。很多人认为痴呆是正常的,而那些知晓痴呆疾患的老人,往往也由于病耻感而羞于就诊,导致疾病延迟诊断和延迟治疗,加重了个人和家庭的负担。

痴呆是老年医学领域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增龄性综合征,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上升,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之后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第四大“杀手”,是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专家共同面临的世界难题。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大约有 4 600万痴呆患者,预计到 2050年痴呆患者人数将增至 1亿 3 000万,年度的经济负担约 8亿美金,而中国的痴呆患者人数将占全球痴呆患者总人数的 25%。我国学者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65岁以上的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5.14%,85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增至 23.66%。可以想象,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痴呆老人的人数在未来的几十年将迅速增加,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急需医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卫生学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

编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当痴呆的症状悄然出现时,人们对其的反应要么是不知晓、要么是不接受、要么是放弃,很少有老人因为记忆力下降而就诊。当老人走失后,或出现了幻觉、妄想的时候,家人才意识到应该带老人到医院就诊,但这个时候老人的病情往往已经到了痴呆中晚期,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生活照料也比较困难。家人在面对这样的老人时常常一筹莫展,不知道该如何照顾他们;医务人员往往重视疾病的诊治,对患病老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困惑较少关注;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又很少接受痴呆的专业照料技能培训。基于此,我们编写了《与失智老人快乐相处》一书,书中从基础常识、能力训练、生活照料和行为应对四个部分进行系统阐述,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痴呆的基本诊治和照料服务的需求。

本书编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诠释了痴呆综合征的常识,对患病老人的各种能力训练提出了可行性指导,并对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运动、营养、安全、异常行为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实用性强。

由于“痴呆”这个词在汉语中有贬义,而且痴呆引起的认知衰退和精神行为症状难以被公众理解,容易造成社会的歧视,因此本书用“失智症”来代替“痴呆”这一称呼,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共鸣。

本书中的案例均来源于编者在记忆障碍门诊和病房中接触到的真实病例,但为保护患者的隐私,书中人物均使用化名。本书的出版已经征得失智老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在此对他们的无私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期待本书给读者带去一些关于失智症的知识和护理方法。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和完善。2017年6月于重庆第一章 基础常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老人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心态也越来越年轻。但请不要忘记:我国已经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变化同时伴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失智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

失智症是指个体因大脑进行性退化,导致记忆力减退,同时伴随认知功能损害的一类疾病。其中主要的代表疾病是阿尔茨海默病。据报道,我国 8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中,有 1/3的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除去已知的、未知的和正在研究的病因外,人类寿命的延长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之一。社会的老龄化使这种疾病与人们渐行渐近,在人们毫无防备或准备不足的时候扑面而来,无论是当事人还是亲属都措手不及。“记忆化作流沙,亲人变得陌生,心智有如孩童,世界重新归零”,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残酷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不忍目睹的画面。

当我们不能战胜它时,我们只能面对它。

当我们不能阻止它时,我们只能延缓它。

当医学无能为力时,至少,我们还能做这么多。有一天傍晚,儿子、媳妇都下班了,孙女也放学了,家住九龙坡区的顾大爷却准备出门去买菜。他刚走到门口,老伴就在一旁诧异地叫住他:“刚才你不是去买过了吗?”媳妇一看也说:“可不是嘛!看,菜在那里呢。”菜篮里装满了新鲜蔬菜,但是顾大爷一点也想不起来了。顾大爷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自己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董婆婆最近常常丢三落四,刚刚做过的事转眼就忘记了。她刚给外孙买过巧克力,转身又要去买巧克力。外孙纳闷:“外婆怎么又买啊?”外婆却说:“小天怎么变乖了,巧克力也不吃了?”老伴和女儿也慢慢开始发觉董婆婆有些不对劲,把她送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原来董婆婆是得了轻度老年痴呆症。医生说老年痴呆症,又叫阿尔茨海默病,是属于失智症的一种。

家人犯难了,好好的怎么得了这个病,这该怎么办呢?顾大爷、董婆婆自己也非常着急。那他们该怎么办,有哪些治疗方法呢?让我们随着以下的章节一起走近失智症,了解失智症。第一节 什么是失智症

失智症的名称来自拉丁文(Dementia),原意为“遗忘”,是一种以记忆障碍为主,合并进行性认知损伤,影响个体日常正常生活的大脑功能状态异常的疾病。在医学领域,失智症是指那些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大脑认知功能退化的各种症状。所以失智症是一种症候群,其中又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其患者约占失智症患者的半数以上。失智症俗称痴呆症,但是失智症并不完全等于痴呆,而且痴呆含有“呆、笨、傻”的意味,对于老人也有不尊重的意味;因而现在很多地区都以失智症代称,代表当事人失去智慧,代表大脑认知功能退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力和各种认知功能都会渐渐地老化,但有一小部分人会进展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阶段,进而退化到失智症的程度。不过幸好,这个过程通常是以缓慢渐进的方式进行,除非是发生中风、脑部损伤或者其他各种原因,导致大脑急速变化,否则我们是不会一夕之间就失智的。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现象,失智症状是由异常的疾病所引起的。这些疾病可以影响老年人,也可以影响年轻人。失智症患者认知功能退化的幅度远高于正常人的老化程度。记忆力变差是正常的吗

日常生活中每当忘记了事情,大家都会习惯说一句:“我患老年痴呆了! ”其实,老年痴呆与健忘有很大的区别。近来,60岁的刘大爷老是抱怨自己的记性变差了,一件事情要努力回忆很久或在别人的提醒下才能想起来。他听说人老了就容易得“老年痴呆”,怀疑自己也得了老年痴呆症。于是他来到重医一院老年病科记忆门诊就诊。教授通过问诊和检查指出:刘大爷的记忆障碍属于老年良性健忘。

为什么刘大爷的记忆力减退是老年良性健忘呢?教授解释说:刘大爷在别人的提醒下能想起忘记的事情,说明事情在脑子里进行了存储,只不过提取时出现了问题。这是老年良性健忘与老人失智最大的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会有所衰退,就像年老时,人体的肌肉不如年轻时那么健壮,皮肤不如年轻时那么光滑柔嫩一样。有时我们也难免会出现找不到钥匙、想不起熟人的名字、忘了某个字该怎么写、走到房间却忘了要做什么、打开冰箱但想不起来要拿什么的情况。但这个记忆稍差的现象不是常常发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显著困扰,也不会短时间内越来越严重。我们可以通过我们之前在做什么事情、走过哪些地方,来帮助自己想起要做的事。就算是一时实在想不起来的事情,可能过一阵子又会记起,或是别人一提醒就会猛然想起。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老化现象。

正常老化的健忘和失智症在表现和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老人正常老化健忘时经提醒通常可想起大部分的事情,而失智老人不但遗忘的事情较多,频率也高,而且经由提醒后还是毫无印象,有时还会否认曾经发生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甚至可能恼羞成怒。当老人出现这样的遗忘时,就要警惕是否患了失智症。失智症引起认知功能退化的幅度远高于正常老化。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初步鉴别老年良性健忘和失智症(表 1-1)。表1-1如何区别老年良性健忘与失智症

因此,记忆力变差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的,在无法判断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获益。年纪大了,就一定会得失智症吗

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也不是加速的老化。要预防老来失智,必须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就好好保养!

常听到有朋友说:“我才不要活到 90岁那么老呢!老了还会得失智症,日常生活都要靠别人照顾,不仅活得没有质量,还会拖累家人!”

老了真的就会失智吗?

年龄是失智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年龄越大,得失智症的概率越高,但并非所有年龄大的人都会得失智症。

研究显示,我国 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 5.14%的人有轻度以上的失智症,有 20.8%的人有轻度认知障碍。所以整体来说,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 1/4的人显现出某种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球 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失智症的患病率为 4%~7%。同时,失智症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平均每增加 6.1岁,失智症患病率升高 1倍;在 8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失智症患病率可高达 20%~30%。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罹患失智症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由此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即便是在 85岁以上高龄的老年人群中,仍有约 2/3的人没有出现认知功能退化的症状,所以失智绝不是老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常会见到一些开朗乐观的长辈,即使已九十几岁高寿,但谈论事情和分析事理时仍然字字珠玑、条理分明。

那么接近100岁或100岁以上的人是否一定会得失智症呢?

在 2013年发表于《国际老年心理学期刊》的一篇文章中,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以 200名住在悉尼的 95岁以上的老人(95~106岁,平均年龄为 97.4岁)为评估对象,并对他们进行了认知功能测验,同时与他们最亲近的亲友或照料者详谈。评估结果显示,许多老人有重听、视力不佳的问题,但在简短智能测验的表现上,他们的平均分数仍有 21.1分(满分 30分)。

在这 200位老人当中,有 20%的人在之前已确诊为失智症,若以测验分数小于 24分作为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界定值,则其中 54%的人有认知功能障碍,且 39%的人同时出现了生活功能障碍。这个比例的确可说明:年龄越大,患失智症的比例越高。同时也可见,活到 100岁的人,仍有不失智的可能。

近年来的研究已表明,失智症有着与正常老化不同且特殊的脑部病变,出现失智相关症状的老人在确诊失智症的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相关病变。这些不正常的病变渐渐累积,进而导致大脑受损,造成老人认知功能减退。所以要预防老来失智,必须在中年甚至青年时期就要好好保养,以减少患老年失智症的风险。

不要怕活得老,重要的是要活得健康而且智慧,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及早开始努力!(张佳)第二节 失智症的常见病因及分类失智症的定义

根据美国精神症状诊断手册第四版(DSM-4)上的定义,失智症有三大特征:有多重认知功能缺损、记忆力有缺损、意识上无障碍。简而言之,失智症是因脑部细胞的逐渐退化或缺损而造成老人认知功能及记忆力逐渐丧失的疾病。失智症的病因

引起失智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神经退化性疾病、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肿瘤、脑外伤、脑水肿、中毒、药物服用不当、精神疾病等。

失智症的类别也很多,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帕金森氏病造成的失智症、头部创伤造成的失智症、艾滋病造成的失智症等。虽然失智症的类别很多,成因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征都是相似的。这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失智症最常见,约占失智症患者人数的半数以上。失智症的分类

失智症是个涵盖很多不同病症的统称,因起因的不同可分为下列数个种类:(一)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老年失智症)

阿尔茨海默病英文名称为 Alzheimer’s Disease,简称 AD,是一种以渐进性记忆减退为特征,以记忆障碍、视空间技能损害、失语、失用、失认、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脑内老年斑形成、神经纤维缠结及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该型失智症为失智症最常见的一种,比例达50%~60%,是一种退化型的失智症。目前该型失智症的发病原因不明,仅知患该型失智症的老人脑部细胞逐渐退化萎缩,其认知功能及记忆力逐渐退化。该型失智症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老人最常见的一个类型。(二)血管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等导致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记忆及其他认知功能损害的认知障碍综合征。该型失智症的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为第二常见的失智症类型,占 20%~30%。该型失智症为多次脑血管病变(如中风)造成脑部损伤而导致。我国的血管性失智症的患病率为 1.1%~3.0%,年发病率在 5‰~9‰。

高龄、有吸烟史、有失智症家族史、有复发性卒中史和低血压者易患血管性失智症。(三)路易体失智症

路易体失智症是一组在临床和病理表现上重叠于帕金森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之间,以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为临床特点,以神经元胞浆内路易小体为病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型失智症为第三类常见的失智症类型,约占总患者人数的 15%。

在早期,大部分病例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语言和视觉空间技能损害,与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患者的表现相似。随着病情的加重,路易体失智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呈现波动性损害。大部分路易体失智症老人都有真性视幻觉,幻觉形象往往鲜明生动。幻觉对象多为老人熟悉的人物或动物,这些视觉形象常常是活动的、会说话或发出声音的,偶尔幻觉形象有扭曲变形。有些路易体失智症老人可出现肌阵挛、舞蹈样动作等运动异常。路易体失智症老人较多出现晕厥。该病病程进展缓慢,经过数年后,该型失智症最终可呈现全面失智的状态。(四)额颞叶失智症

额颞叶失智症是指因额颞叶萎缩而引起的一种以缓慢发展的人格改变、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失智综合征。本病是神经变性失智症较常见的病因,约占全部失智症的 5%左右。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患者会出现人格和情感改变,如易激惹、暴怒、固执、淡漠和抑郁等。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逐渐出现行为异常,如举止不当、对事物漠然和有冲动行为等,可出现 Kluver Bucy综合征, Kluver-Bucy综合征是一种较罕见的神经精神障碍引起的综合征,其特征为视觉失认、口部探索、饮食习惯改变、对视觉刺激过度注意、平静淡漠、性欲增强等。病情严重时,患者无法思考,言语少,词汇贫乏,模仿语言,最终缄默,有躯体异常感和片断妄想等。(五)因内科疾病引起的失智症

因各种内科疾病(如忧郁症)间接引起的失智症为可逆型失智症,即内科疾病治愈后失智症也会痊愈。(六)物质滥用引起的永久性失智症

该型失智症是指因药物使用不当、长期酗酒或吸食毒品而引起的永久伤害性失智症。(七)多种原因引起的失智症

该型失智症即由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失智症。(八)未分类之失智症

该型失智症是指就目前的诊断和认识水平,还不能找到其原因的失智症。(张佳)第三节 失智症会遗传吗

相信不少老人和子女一定都存在这样的疑惑:失智症会遗传吗?

前面已经讲了,引起失智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神经退化性疾病、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肿瘤、脑外伤、脑水肿、中毒、药物服用不当、精神疾病等。所以失智症是否会遗传,主要看失智症发生的原因。

临床上将失智症粗分为两类:一类是脑细胞退化引起的失智症,如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额颞叶失智症等,与遗传基因有关,不可小觑。另一类是由脑细胞退化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失智症,比如血管性失智症以及代谢性疾病、脑外伤、中毒、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失智症,一般与遗传关系不大。

研究表明,大约 5%~10%的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老人有明确的家族史,尤其是 65岁前发病的老人。临床上目前已经明确了部分致病突变基因,那些遗传了这些突变基因的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将逐渐表现出失智的症状。

位于人类 21号染色体上、指导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合成的一个基因,它的突变将导致家族性失智症的发生。如果父母有一人带有这个基因,子女就会有很大的概率发生阿尔茨海默病型失智症,而且通常发病较早,甚至在 30岁到 50岁就可发病,俗称“早发型失智症”。

容易突变而造成失智症的遗传基因还有好几个,比如说位于 14号染色体的早老素 1(PS-l)基因、位于 1号染色体的早老素 2(PS-2)基因以及 ApoE-ε4等位基因等。这些基因的突变将导致家族性老年失智症的发生。

除遗传因素外,失智症的发生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脑外伤、文化程度低、吸烟、重金属接触史、患者出生时父母年龄小以及一级亲属患有Down综合征(先天愚型)等均可能增加个体患失智症的概率。

有趣的是,有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失智症的发生,但也有一些基因可能会降低患失智症的风险。如研究发现, ApoE2等位基因可能会起保护作用,使患失智症的风险大大降低。

所以,有的失智症是可能会遗传的,有的失智症是不会遗传的。家中如有亲属患有失智症,那么家庭中的其他人应引起高度的警惕,年龄超过 50岁后应尽早到医院进行预防性检查,做到早期防治。(张佳)第四节 失智症的表现失智症的病程

传统意义上,失智症的病程是从诊断失智症以后开始的,分为轻、中、重度三级(早、中、晚期)。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临床学者为了更早地预防和诊断失智症,提出了失智症的发展进程是从无症状期、轻度认知障碍期到失智症期的连续发展阶段。因此越早识别相关症状,越有利于失智症的治疗和预防。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失智症的病程可以分为无症状期、主观记忆下降期、轻度认知障碍期和失智症期。(一)无症状期

此期老人的认知功能没有任何减退,但脑内神经元的代谢及脑电活动可能已经在发生变化,将来可能会向功能衰退的方向发展。(二)主观记忆下降期

此期老人自我感觉记忆力和其他思维能力有所下降,但不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认知功能测评检查也正常。(三)轻度认知障碍期

此期老人自我感觉记忆力和其他思维能力有所下降,但不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而认知功能测评检查有异常。(四)失智症期

此期老人的记忆力和其他认知能力下降,影响到老人的工作和生活,认知功能测评检查发现有认知损害。此期又可以分为早、中、晚期。早期:最明显的症状是记忆力减退,使用复杂工具的能力降低(如购物、理财、个人工作能力等)。中期:又称为混乱期,此时患者除了记忆力及认知能力有更严重的减退之外,常合并精神异常症状,包括幻觉及被害妄想等,是家人照料最为困难的阶段。晚期:又称为最末期,疾病进展至此,老人的各项生活功能已几乎完全退化,只能终日卧床,且失去了语言能力,口中只能发出咕噜声,日常起居完全依赖家人或照料者。失智症的核心症状(一)记忆障碍

记忆力减退常常是失智老人最早出现的症状。在早期,失智老人会出现近记忆障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明显减退,随着病情的进展,远记忆也开始受损。比如:做事情丢三落四,记不住家里的电话、朋友的名字。甚至有的失智老人忘记关水龙头或煤气,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失智老人可能出现的症状:

反复问相同的问题:有些家人会发现,对同样的问题老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让人很烦恼。这种情形是老人恐惧及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之一,因为他们已经无法理解发生过的事,甚至可能记不住刚刚过去一会儿的事,所以他们没有印象之前已经问过相同的问题了。

反复做相同的动作:失智老人会反复做相同的动作。举个例子,老人想要看电视,就从卧室走到客厅,但是到了客厅后,他们却忘了要看电视,于是又返回卧室;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想要看电视,但走到客厅后可能又忘了到客厅的目的,就再次返回卧室。如此一来,老人就一直来回于卧室和客厅之间。

忘记付款:老人拿了店里的东西没付钱,或是指控店员偷他的钱,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忘了应该要付钱,也可能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在商店里。

忘记打过电话:老人会一直打电话给同一个人,反复确定同一件事,这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刚在电话中讲的事情。若是病情更严重的老人,甚至会失去打电话的能力。

丢东西、藏东西:大多数的失智老人都会忘了东西放在哪里,或者他们把东西藏起来或收集起来后,却忘记东西藏哪儿了。(二)定向力障碍

失智老人会丧失时间、地点、人物甚至自身的辨认能力。他们无法分清季节,不知道时间,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有的失智老人常把晚上和早晨弄错,并经常大吵大闹;有的失智老人明明在家的附近,却迷了路;有的失智老人常常昼夜不分,不识归途或无目的地漫游,甚至忘记亲友。(三)语言沟通能力障碍

失智老人会出现找词困难、命名障碍,往往听不懂家人的话,常常答非所问。有些失智老人说的话让其他人无法理解,有些失智老人患病后连报纸也看不懂。到了晚期,失智老人说话减少,常常静坐。(四)计算、理解判断能力障碍

失智老人计算力下降、思考速度变

慢,无法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讯息。新的突发状况与变化会造成失智老人的思维混乱。他们有时会出现无法理解现实或概念性事物的情形;常弄错物品的价格、算错账或付错钱,最后连最简单的计算也不能完成;不知道简单事情的对错,不懂得怎么去判断。有的失智老人会指着狗喊“兔子”,或把自己或家人当作动物。(五)失认及失用

失智老人不仅不能认识亲人和熟人的面孔,还可能出现自我认识受损,产生镜子征,并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话。有的失智老人可以自发做一些自己熟悉的动作,但却无法根据别人的指令完成动作。例如:有的失智老人每天晨起仍可自行刷牙,但不能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刷牙的动作。失智老人还可出现观念性失用,不能正确地完成连续复杂的运用动作,如叼纸烟、划火柴和点烟等。失智老人还无法制订计划并按计划实施,例如忘记煮饭的程序或穿衣的顺序。失智老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如使用电话、做饭、打扫卫生、和人聊天等都会出现障碍。(六)人际障碍

因为记忆障碍及理解判断能力减退,失智老人无法正确解读外来刺激及信息,不懂得如何预测他人的反应,因此有时会直接表现出喜恶。例如,当旁人有骂人的行为时,失智老人就会以为旁人是在骂他们并因此而轻易被激怒,从而容易与人产生冲突或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精神行为症状

失智症的精神行为表现是最为恼人的症状,常常包括不安、焦虑、易激惹、抑郁、幻觉、妄想、徘徊、失眠、亢奋粗暴、不洁行为等。(一)抑郁

记忆有问题的人,很可能会伴随着抑郁的问题,他们可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记忆变差而感到抑郁,也可能是因为记忆变差导致事情做不好而感到抑郁。但有时候记忆变差的问题本身就是因抑郁而引起的,这时只要把抑郁治好,记忆也就恢复了。(二)抱怨病痛

失智老人常常会抱怨健康有问题。这时,家人可以带他们去看医生,即使家人知道他们可能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而并非真的有健康问题。(三)药物或酒精滥用

失智老人可能会有药物或酒精滥用的问题,这是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下降所致,也可能是抑郁引起的。如果失智老人在发病前就有酗酒的习惯,那么他们的失智症状将会恶化得更快。(四)无感情或无精打采

有时候脑部有病变的人会变得毫无感情、无精打采,他们成天坐着,什么事也不做。虽然照料这样的老人可能比照料情绪不稳的老人更轻松,但照料者应该要意识到,在照料他们时,千万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五)易怒及怀疑

有时候失智老人会变得很容易生气。当照料者想帮助他们时,他们可能会摔东西、打照料者、拒绝照顾、乱丢食物、大叫或指控人,这可能会令照料者难过,甚至可能造成一些家庭问题。头脑混乱者的怒气有时并不是因为生气而发,而是由于他们误解了周围所发生的事。(六)焦虑、紧张、不停地动

失智老人常常会有担忧、焦虑、激动或难过的情绪,这可能与他们不知身在何处或是该做何事有关。(七)妄想和幻觉

失智老人会有被害妄想的症状,他们会觉得一直有人要害他们,要偷他们的东西,所以有些失智老人会在自己家的铁门上加很多大锁,也会一直随身带着自己的物品,生怕别人拿走。(八)不恰当的性行为

有时候失智老人会忘了自己还没穿衣服,而光着身子跑到公共场所,而且他们不知道这样是不恰当的行为。有时候失智老人会将照顾他们的子女误认为是年轻时的配偶,而有亲热的动作。(九)无理的要求

有时候失智老人可能会提很多要求,而且看起来像是很自私。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缺乏自信,而且他们可能知道自己的能力正在退化,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只好一直要求周遭的人为他们做某些事情。(十)固执、不肯合作

失智老人由于对周遭的控制能力较差,因此,他们会不敢尝试新的东西,只会抓住自己尚存的能力不放。所以周围的人会以为失智老人是故意整人,事实上老人只是怕自己受到伤害。(十一)失眠

失智老人可能白天运动不足,所以晚上不感到疲倦从而难以入睡,也可能是因为晚上光源不足,使得他们心中害怕而睡不着。(张佳)第五节 应对失智老人的对策

通常来说,失智症患者大脑功能的退化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对认知退化的过程多一些了解,及时发现失智症早期的相关征兆、警讯,那么我们就可能多一分机会、多一点时间去延缓家中老人失智症的到来。即使家人已患失智症,但若能尽早发现并治疗,也可延缓疾病进展的速度。家有疑似失智老人的应对对策

失智症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及早就诊,确定诊断

失智症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涉及多个科室,通常老年病科、神经内科和精神科是失智老人就诊的主要科室。当然,最好是选择开设记忆障碍门诊的医生进行就诊,这样可以为老人提供更为合理的诊治策略。家属可以通过各大医院的官方网站搜寻哪些医院、哪些科室、哪些医生开设了记忆障碍门诊,选择方便的医院就诊。

当老人因记忆力下降而就诊时,他们可能获得的诊断包括“主观记忆下降”“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型痴“轻度认知功能下降”“血管性痴呆”呆”等。此时家人应和医生一起讨论治疗方案。一般而言,主观记忆下降、轻度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不需要给予抗痴呆药物治疗,只需加强认知训练即可。对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型痴呆患者,需要给予积极的抗痴呆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地维持老人的生活质量。(二)了解就诊时需要做的准备

1.挂号的注意事项

由于信息化快速发展,多数医院都在网站上有预约挂号功能,家人 可以查阅开设记忆障碍门诊(或称记忆门诊、认知门诊、痴呆门诊等)的医院和医生,选择挂号。

2.知情者要陪同就诊

与其他疾病患者就诊不同的是,失智老人就诊时需要由熟悉其病情的家人或照料者向医生叙述病情。特别是当老人无法主动陈述病情或者错误提供病情时,知情者提供的病史就十分重要,甚至决定了医生的临床诊断。医生需要从一个和老人朝夕相处的知情者那里了解更多信息。

3.就诊资料准备

准备好老人以前的病历、检查单和化验单、住院小结等,尤其是头颅磁共振或 CT的片子,不能只把纸质报告单带过来。

4.失智老人的准备

由于就诊时需做体格检查,故尽量让老人穿宽松、容易穿脱的衣服和鞋子。就诊时,老人应戴上助听器和眼镜,方便医生问诊和评定员做神经心理评定。此外,陪诊者(陪同者)要照顾好失智老人,以免他们饿了或渴了;在他们生气时家人要好言相劝,否则下次他们就再也不愿意来了,这样会使医疗过程中断。

失智症的治疗是长期的。一般而言,首次诊断后,医生会先开 1个月的药量,老人 1个月以后再来复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观察老人有没有明显的药物反应。第二次就诊的时候,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药物规格及用量。之后,家人就要长期坚持给老人服用药物,并且每 3~6个月带老人来记忆障碍门诊进行随访和复查。当然,如果中间出现了病情的变化,老人应随时来记忆障碍门诊看病。老人每次就诊时都要带好门诊病历资料和病历卡片,方便医生回顾病情。(张佳 刘欣彤)第六节 诊断失智症的辅助检查认知功能测验及神经心理方面的评定

失智老人到专门的记忆障碍门诊就诊后,医生会让老人配合做一些量表,以此来评定老人的智力情况以及神经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依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医生安排老人所做的测试也会不同,病情越轻需要的测试越多。量表测试的总耗时大约需要 2小时,因此需要老人耐心配合。

常用的认知量表有:简易智力状态评定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画钟测验、连线测试、数字广度测试。

同时,医生还会对老人做一些神经精神症状的评定,如老年抑郁量表、老年焦虑量表、神经精神科问卷等等。

此外,医生会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常规评定,如日常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一般性的躯体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老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营养状况、握力、步速等一般情况,头颅、五官、四肢、心、肺、腹等内脏器官的内科情况,以及神经系统 的情况进行系统检查,以帮助判断老人有无内科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老年综合征。影像学检查

头部的 CT或核磁共振扫描均有助于判断老人大脑中负责记忆的大脑功能区的萎缩及病变情况,也有助于发现脑内存在的其他病变。临床检查首选核磁共振检查,一般需要加上冠状位扫描,这样有助于判断老人海马体的病变和萎缩状况(海马体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脑萎缩的重要部位)。如果诊断困难,医生还会建议老人做 PET检测,以了解脑部有无特殊的疾病标记物,如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等。实验室检查

由于失智症是一种综合征,很多其他疾病也可以出现失智的表现,因此医生一般会要求患者做一些化验检查,以便更好地发现潜在的病因,也有助于排除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失智症。常规的血液生化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等检查结果,有助于医生对老人的一般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如果有必要,医生会要求额外的实验室检测,如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 B12、维生素 D、血清蛋白电泳以及梅毒、艾滋病等相关检测。此外,血液 APOE基因的测定有助于及时发现可能的疾病风险基因。

如果病情比较特殊,如朊蛋白病、神经系统感染、诊断困难者,还应进一步选择性做腰椎穿刺,或进行脑脊液检查,或进行生物标记物指标的测定,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帮助老人明确诊断、发现潜在的患病风险等等。

因此,在就诊时,家属应该和医生一起讨论需要做哪些检查,以达到最佳的诊断效果和花费最少的医疗费用。(张佳)第七节 失智症可以治疗吗

失智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综合征的意思是很多病因都可以引起这一疾病表现,且这些病因有些是可以治疗的,有些是现阶段还不能治愈的。如果失智老人和家人积极配合医生寻找病因,且找到的病因是可以治疗的话,那么这种失智便是可以部分或完全治愈的。但是,老人患失智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罹患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而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如果家中的老人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我们也不要气馁,和医生、护士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找到延缓老人病情发展、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法。可以治疗的失智症(一)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失智症

因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垂体功能异常、低血糖、低血钠、肝昏迷和肾衰竭等导致的失智症,均可经由改善代谢功能,或补充电解质,或改善肝肾功能而使认知障碍得到纠正。(二)与药物、中毒相关的失智症

很多药物都可以引起个体认知功能改变,常见的包括抗胆碱能药、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麻醉药、部分降压药、抗肿瘤药以及抗关节炎药等。因此,医生会帮助审查老人所服用的药物,以最大程度减轻药物对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此外,重金属中毒,有机磷中毒,有机溶剂中毒,甲醇、乙醇或一氧化碳中毒都可以造成认知损害,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这些风险。(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失智症

即脑炎、神经性梅毒、艾滋病等引起的失智症。其中,脑炎、神经性梅毒早期治疗效果很好,但艾滋病目前还无法治愈。(四)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相关的失智症

即多发性硬化症、急性脱髓鞘脑白质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等引起的失智症。这些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比较复杂的疾病,治疗也比较棘手,需要专科医生的治疗,但大部分还是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五)与营养不良相关的失智症

老年人由于消化道生理功能的退化、味觉和嗅觉失灵、食欲不振、假牙不合适,甚至购物或煮饭有困难,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是营养障碍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应该关注营养不良引起的认知障碍,如维生素 B1缺乏、维生素 B12缺乏和叶酸缺乏等等。特别是对那些有咀嚼、吞咽和消化困难的老人更要筛查营养指标。当老人营养不良得到纠正后,认知功能多可恢复。(六)与脑实质病变相关的失智症

即脑卒中、慢性硬膜下血肿、脑创伤、脑肿瘤和正常颅压脑积水等造成的失智症,可以通过积极的内外科干预从而改善老人的认知功能。(七)与精神情绪障碍相关的失智症

忧郁或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可能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引起认知功能减退。这个原因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非常常见。老人在面临退休、离婚、失去亲人、财产被骗等打击时,很容易出现认知障碍。还有一些老人在经历激动的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之后也会出现认知障碍。因此,老人最好保持平和的心态,既不能过于忧伤,也不宜过分激动,要把握好情绪。现阶段无法完全治愈的失智症(一)神经退化性疾病引起的失智症

即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病痴呆、亨廷顿病痴呆、朊蛋白病等,其中,朊蛋白病进展快、预后差。这些疾病的病因在现阶段仍未完全明确,病情难以逆转,但积极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能改善症状及延缓病情进展。(二)永久性脑实质病变引起的失智症

即创伤性脑损伤、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脑损伤及缺氧性脑病等引起的失智症。如果患者的脑损伤是轻度的,认知功能仍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后通过代偿恢复,在中度至严重脑损伤的情况下,认知功能障碍将有可能延续下去。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积极寻找可以治疗的病因很重要,但是,老人所患的失智症大多数是神经退化性疾病,最为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虽然该病现在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但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这类失智症即使不能被治愈,但是通过积极的干预,患病老人和他们的家庭仍然可以获得很高的生活质量。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作为老人,如果被诊断为失智症,我们应接受患病现实,正视疾病带来的不便,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面对疾患,不要封闭、隔离自己,要与家人和朋友一起活动、分享快乐。

作为家人,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陪伴、关怀和宽容失智老人,亲情并不会因为疾病而改变,我们的爱可以温暖他们。此外,我们应该定期带老人去医院做检查,遵从医嘱进行服药和训练。

作为公众,我们对失智老人应该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帮助,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不要因为他们的记忆障碍、思维缓慢而拒绝和他们交往。关爱和谐的社会氛围会极大地减少失智老人的病耻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退行性疾病应该如何治疗呢?我们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尚无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当前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躯体功能,控制症状的加重,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其治疗原则是:改善认知功能和行为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延缓疾病进展。

目前国内外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胆碱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一类是兴奋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为美金刚。医生会根据患病老人的情况,选择一种或者两种药物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医生会要求老人定期随访,调整药物。需要家属记住的是:坚持给老人服药,配合医生的随访计划,按时陪同老人就诊,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家属的态度往 往决定了老人疾病的发展方向,甚至老人的寿命长短。

此外,一些辅助用药也许可以帮助失智老人,如抗氧化剂、脑血管扩张剂、脑代谢激活剂(如尼莫地平、维生素 E、银杏叶、西坦类药物)等。医生会根据老人的情况进行合理处方。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上的困境,国内外医生和科学家一直在致力于解决治疗方案。最新的研究认为非药物干预也可以帮助老人改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促进其生活独立。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训练、运动治疗、饮食治疗、音乐治疗、光照治疗等。(一)认知训练

这是和服用抗痴呆药同等重要的治疗方法,主动的认知活动训练对认知功能障碍有积极改善作用。由于失智老人一般存在主动性和兴趣降低的表现,很难主动坚持训练,因此需要家属和照料者有更多的耐心,陪同他们一起训练。这一类训练包括填字游戏、玩扑克、打麻将、参与艺术活动(如书法、绘画、插花)等。同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大脑“动”起来,以维持认知功能。对于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合并精神行为异常的老人,可以实施单独训练,如教其读书识字、情景记忆等。文字书籍方面,可以与老人一起阅读、识图画、背诵诗词、讲故事等;参加社团活动方面,可以鼓励老人积极参与书法班、手工制作课程等。建议每项训练内容每周开展 2~3次,每次训练时间为 30~60分钟不等,并且训练内容需多样化,身体锻炼与认知能力训练相结合,避免单一、重复,让老人在活动中理解训练内容、总结规律,以达到认知训练的目的。(二)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是指通过各种体能运动的方式改善认知功能的方法,是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干预方式。失智老人应长期、规律地参与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运动。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健身操、舞蹈、太极拳和家庭活动(如家庭劳务、扫地、叠床铺)等等。

有站立行走障碍的老人可行坐姿练习,如使用划船机、踏板车,或采用一些健身器材。每周应坚持 5次以上,每次 30分钟以上,每次运动前后还应辅以柔韧性活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应注意防止运动损伤。(三)饮食治疗

坚持长期、健康、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改善失智老人的营养状况,减缓其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根据国内外饮食指南以及饮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研究的结果显示,失智老人的饮食应当多样化:摄入适量碳水化合物,主食以米、面、全麦为主,糖类的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 55%左右,过多和过少的糖类都不利于老人的认知功能的改善;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不低于 60 g,包括动物蛋白(如鱼肉、瘦肉、鸡肉)、植物蛋白(如大豆、豆制品);控制脂肪的摄入,每天 50~60 g即可,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脂;还应该多吃水果蔬菜,科学安排三餐(详见第三章第三节)。当老人出现进食障碍时,可适当给予营养补充剂和维生素。(四)音乐治疗

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老人进行刺激与催眠,通过声音激发人体反应,使人达到健康的目的。要充分了解失智老人的音乐爱好,制订个性化音乐治疗方案,时间可选在早晚餐后或睡前,也可以安排在老人比较喜欢的时间段进行,每 次持续 30~60分钟;团体治疗则建议每周至少 3次,每次持续时间 30~60分钟,根据所选的音乐形式而定。(五)光照治疗

光照治疗是以日光或特定波长光为光源进行照射的一种非药物疗法,可以改善失智老人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因此,对于有活动能力的失智老人,建议其多进行户外活动,尽可能多地接受自然光的照射。即使活动能力丧失的老人,也可以在家属的帮助下接受自然光的照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到医院或者护理院的失智病区接受光照治疗。

通过医生、护士、家庭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失智老人拥有快乐的晚年。让我们一起帮助他们吧!(张佳 吕洋)第八节 消除失智症的认识误区

多数失智症的症状涉及认知、精神行为和社会生活能力,起病往往比较隐匿,公众对相关症状的知晓率低,而且对失智症有很强的羞耻感,因此在出现症状的早期往往不能及时就诊,一般都在中重度阶段因为并发症或精神行为症状就诊,这时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老人死亡率和致残率显著增加,从而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及照护负担。其实,失智症和高血压、心脏病一样,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85岁以上的老人中,每 3人就有 1名失智老人。因此,不要因为错误的羞耻感,延误了看病和治疗,使老人的病情恶化。根据我们在临床的实践经验,发现部分老人家属和大众对失智症的治疗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老人的治疗和照护不利。我们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根据临床实践案例,整理了以下几类认识误区,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失智老人及家属。误区一

误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反正是治不好的,就不要那么麻烦了。

正解:虽然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治愈的方法,但是,患病老人经过综合治疗后会延缓疾病的进展,特别是发病早、中期的老人,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治疗恢复部分功能。即使是发病晚期的老人,也可以通过综合管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延缓疾病进展。因此,发现老人有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时,应该尽早就诊,规范治疗,以免耽误病情。误区二

误区:听信广告或他人的介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可以痊愈。

正解: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当前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和提高躯体功能,控制症状的加重,使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某些疾病的症状可能和阿尔茨海默病相似,如抑郁症可以表现为记忆改变,抑郁症状缓解后记忆症状可以恢复。因此,不要轻信他人所言。误区三

误区:听信朋友介绍,盲目给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服用促智药物,如中成药、改善脑代谢的药物等等。

正解: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有: ①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 ②N-甲基 -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抵抗剂),如美金刚。这些药物均为处方药,有其适应症和副作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服用,而不应自行购买服用。中成药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还需要验证,改善脑代谢的药物也只是起辅助作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治疗药物,更需谨慎使用。误区四

误区:在医院记忆障碍门诊得到诊断和处方后,不再到医院随访,而是自行购药、服药或者停药。

正解: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患病老人会经历轻、中、重度的发展,医生会根据老人的不同病情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因此应该定期随访。建议老人首次就诊后第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个 2月随访,一年以后每 6个月随访一次,当病情变化时,随时就诊。建议家人妥善保存好老人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本,并尽量找熟悉病情的医生固定接诊。不恰当的服药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同样的,不恰当的停药也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误区五

误区:部分阿尔茨海默病老人以精神行为症状就诊,认为只服用抗精神病药,控制精神行为症状就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正解: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常常伴发精神行为症状,药物治疗上应该首先选择抗痴呆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 NMDA受体拮抗剂),这样可以使老人的精神行为症状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非药物干预。当实施这些治疗后,老人仍然有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并有攻击行为的可能时,医生应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小剂量、短期、单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免因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不当而加重老人的认知功能损害和增加老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误区六

误区: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认知促进、运动治疗等辅助的康复训练手段。

正解:由于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在服用抗痴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参加认知训练、运动治疗、音乐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也有利于维持老人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认知训练,或者家庭成员陪同训练。误区七

误区: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接受了药物治疗后,家人认为老人应该会变得“聪明”些。

正解:我们知道,当前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目的是延缓病情进展,因此家属对老人不能期待值过高;同时,绝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具有一定的自知力,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作为家属,应该包容、关心和爱护老人,一如既往地陪伴,当他们做对时给予鼓励,做错时不要责备,并配合老人的进度,一起聊天、做家务、做小游戏。误区八

误区:家人认为自己对照顾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有经验了,当老人无理取闹或有其他异常行为时,便自行增加抗精神病药物,意图减轻症状。

正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幻觉、妄想、躁狂、焦虑、抑郁、失眠障碍等情绪及相关症状有效,但是对游荡、随地大小便、重复动作、收拾垃圾等行为症状的干预效果不好,自行增加药物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家人需要做的是配合医生、护士找到老人产生异常行为的原因,对于需要治疗的异常症状积极处理,对于老人的需求尽量满足,这样就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异常行为的发生。误区九

误区:当出现家庭纠纷,特别是涉及财产分配时,家属找到医生要求证明失智老人没有行为能力。

正解: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医生的职责是诊治疾病,并且从专业的角度评估失智老人当前的状态,但是医生并不能替代律师在法律层面上给予帮助,更不能替代法院做出法律方面的裁决。有一个常识我们要知道,老人即使患有失智症,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失能,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而且失智老人是否失去行为能力是由法庭决定的,医生只能评估其能力,只有法官才可以判定某个失智老人是否具有行为能力。(吕洋)第九节 失智老人家庭须知

失智症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果我们的家人患病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做好和失智症长期斗争的准备。老人虽然失去了记忆,但家人对他们的爱应是永恒的。由于科普教育的缺失,很多家庭对失智症的反应是恐慌和放弃。这里我们给大家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失智症家庭。寻找专业医生的帮助

家人在面对失智老人时是很无助的。除了对疾病的了解不足外,失智老人的怪异行为也常让家属感到无比困惑。所以不只失智老人本人,家人也应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家人可从医务人员那里获得关于失智症发生的原因、可能出现的症状、如何治疗和护理,以及病情可能的进展等,从而消除对未知的恐惧心理。大多数失智症都不能被治愈,这将是一场“持久战”。长期在同一个医生那里就诊,能让医生更了解老人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能更好地针对老人的病情变化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理解、尊重失智老人

不要以为老人不知道自己罹患了失智症,老人是最先感受到自己“不对劲”的人,最痛苦、难过的往往是其本人。失智老人口中的“我没有忘记”,以及否认自己的失智行为,这些都往往是老人出于悲伤和无奈的防卫反应,其中暗含心酸。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丰富易感的情绪。嘲笑和责备失智老人,往往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家人应掌握必要的家庭照护知识

慢性或不可逆性失智症老人需要特殊的家庭护理。家人掌握相关的家庭照护知识是必要的,如合理安排失智老人的饮食,掌握行为控制技巧(例如对神志恍惚、定向力障碍、失眠或者失禁等的控制),协助失智老人进行智力及运动训练(帮助老人改善及维持认知,延缓身体机能的衰退),熟知家庭护理的安全防范(例如注意家用电器、汽车钥匙以及上锁的门等),以及了解失智老人监护的法律支持(筹措资金、托管或永久授权书制度)等。家人要做好持久照顾病人的心理准备

对失智老人的照护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家属做好持久照顾的心理准备。为了照顾失智老人,照料者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照料者常常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或无法照顾自己,压力巨大。因此照料者也常常被称为失智症的“隐形”或“第二”受害者。

照料者要学会自我调整,以减轻照护失智老人所带来的压力,这样才不至于因为照护失智老人而崩溃,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不要让照顾失智老人成为自己唯一的寄托,否则长此以往会很容易让自己崩溃。照料者可以选择短时间的外出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旅游,这时候可以把老人送到失智老人日间照顾中心或专门的失智老人护理院或医院,或者让家中其他成 员短时间照顾一下。照料者亦可以在专门的家属群里相互“吐槽”生活的不顺利和分享照顾的经验。切记,没有健康的照料者,就没有健康的失智老人。提前立“遗嘱”

当老人被诊断为失智症的时候,家人就需要和老人沟通“遗嘱”了。失智老人可尽早和律师接触,处理财产问题,或将银行卡的密码告知家人。不然等老人真的什么都不记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望着银行卡没法取钱的情况,或者在老人认知情况混乱的时候,发生其他外人取得财产的意外等。虽然我国很忌讳提前立遗嘱,但为了以后的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学习外国人对“立遗嘱”的开放心态,避免财产损失。老人和家人应找专门从事老年人法律事务的律师处理财产问题,这些律师可以通过私人律师推荐,或者通过当地法院法官推荐,或者通过专业网站寻找。专业网站可以查询律师的职业信息以及其近三年办理的案件,这样可了解该律师的执业领域以及专业化程度。一般来说,一个律师的执业领域越少,说明该律师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寻求邻里帮助

失智老人很容易走失,所以需要家属 24小时的陪伴。可生活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