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编集:药味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23:15:55

点击下载

作者:周作人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作人自编集:药味集

周作人自编集:药味集试读:

关于《药味集》

止 庵

一九四一年十月十九日周作人日记云:“编选旧文廿一篇,拟付刊。”十月三十一日云:“安藤来,以文稿廿一篇付之,拟令名为《药味集》。”一九四二年三月二日云:“校阅《药味集》稿。”一九四二年三月该书由北京新民印书馆出版。其中《日本之再认识》(作者后来在《知堂回想录》中说,此文“乃是将‘管窥’之二的关于日本衣食住与之四的后半接合”,“题云‘再认识’,即言前此的认识都是错的”),一九四一年曾由国际文化振兴会出版单行本。除序外,《药味集》收文二十二篇,计一九三七年四篇,一九三八年二篇,一九三九年三篇,一九四○年十二篇,一九四一年一篇。一九三九年四月,作者在《玄同纪念》中说:“我自己暂时不想说话,……在现今无论关于公私的事有所声说,都不免于俗,”此前一年多里,除若干短篇笔记(后收入《书房一角》与《药堂语录》)外,文章写得极少。《玄同纪念》又说:“我于此破了二年来不说话的戒,”开始了短暂的一段写作较多时间(除收集于此处者之外,还有《药堂杂文》中的十数篇,但是二者风格迥异,一是此前之延续,一是此后之萌芽;这是一个典型的过渡时期),至一九四一年又绝少有作品问世。《药味集》实为《秉烛谈》之后文章的一个精选本,即《序》所谓“自丁丑至庚辰此四年中,陆续写有六十余篇,兹因书局之需,择取其三分之一”。篇目之选取,似更多从文章本身考虑,故以艺术论,周氏散文中期之后半段几种集子中,以《药味集》最为整齐。晚年在给鲍耀明的信中也说:“昨奉书问拙作几种是否已有,其中似忘说及《药味集》,此书市上极难得,而内容‘敝帚自珍’,以为其中颇有可看之小文,如尊处未有即当奉上也。”(一九六一年五月三十一日)《风雨后谈序》有云:“文字意趣似甚闲适。”《药味集》有四篇写作与《秉烛后谈》同时,此后诸文风格亦大致相近,故《序》中说:“此处所选亦本是以近于闲适之文为多也。”然而一云“似甚”,一云“近于”,似乎提示我们不宜简单地以“闲适”二字打发了事。《序》又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废名昔日文中曾约略说及,近见日本友人议论拙文,谓有时读之颇觉苦闷,鄙人甚感其言。”《风雨后谈序》也说:“闲适原来是忧郁的东西。”这里系指其中欲说还休的情感成分,而欲说还休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苦味”。也就是说,“苦味”首先是情感意义上的,同时也与表现方式有关,应该被纳入散文美学的范畴。情感受到抑制,不能畅快表达,然而终于又有所流露,这造成文章的一种内在张力,可以产生相反相成的效果,较之畅快表达可能更具感染力。“苦味”来自内容的“苦闷”或“忧郁”,也来自“闲适”与“苦闷”或“忧郁”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作者从前在《自己的文章》(收《瓜豆集》)中把闲适分为两种,一是“小闲适”,即“流连光景”,“欣然有会”,此类文章此前此后的确写过一些;一是“大闲适”:“唯其无奈何所以也就不必多自扰扰,只以婉而趣的态度对付之,此所谓闲适亦即是大幽默也。”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苦闷”或“忧郁”的“闲适”。这本是周氏中期散文的主要风格,而现在此种味道就更重了。作者曾致信梁实秋说:“看看这‘非常时’的四周空气,深感到无话可说,因为这(我的话或文章)是如此的不合宜的。”约略可见此时他的心境。集中一九三九年以后所作,多有麦秀之思,黍离之感,写人如《玄同纪念》,叙事如《上坟船》,记名物如《炒栗子》,均是“读之颇感苦闷”者也。几篇读书之作,无论是以人为题的《

关于朱舜水

》,还是以书为题的《春在堂杂文》,除关注思想外亦留心性情,也蕴藉不少感慨。

此次据新民印书馆一九四二年三月初版本整理出版。原书精装,前有“著者照影”一帧,序二页,目次三页,正文二百五十四页。“序”原作“药味集序”。序

鄙人学写为文章,四十余年于兹矣。所写的文字,有应试之作,可不具论,有论文批评,有随笔,皆是写意之作,有部分的可取近来觉得较有兴味者,乃是近于前人所作的笔记而已。其内容则种种不同,没有一定的界限。孔子曰,吾少也贱,多能鄙事。鄙人岂敢高攀古人,不过少也贱则相同,因之未能求得一家之学,多务杂览,遂成为学艺界中打杂的人,亦不得已也。若言思想,确信是儒家的正宗。昔孔子诲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鄙人向来服膺此训,以是于汉以后最佩服疾虚妄之王充,其次则明李贽,清俞正燮,于二千年中得三人焉。疾虚妄的对面是爱真实,鄙人窃愿致力于此,凡有所记述,必须为自己所深知确信者,才敢着笔,此立言诚慎的态度,自信亦为儒家所必有者也。因此如说此文章思想皆是国粹,或云现代化的中国固有精神,殆无不可。我很怕说话有点近于夸大,便不足取,但是这里实在是很谦虚的说的,只因不愿虚伪的谦逊,故或不免过于率直耳。自丁丑至庚辰此四年中,陆续写有六十余篇,兹因书局之需,择取其三分之一,得二十一篇,公之于世,题名曰药味集。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废名昔日文中曾约略说及,近见日本友人议论拙文,谓有时读之颇感苦闷,鄙人甚感其言。今以药味为题,不自讳言其苦,若云有利于病,盖未必然,此处所选亦本是以近于闲适之文为多也。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二十四日,作者自序于知堂。关于朱舜水

朱舜水是我们的大同乡,他与王阳明都是绍兴府属余姚县人,在民国成立前后特别受国人的崇敬,杭州清泰门内立祠,遗书重刊,大概都是民国一二年间的事。我虽然想搜集乡贤著作,但是愿大而力薄,所收只能以同在府城的山阴会稽为限,此外如萧山之毛西河王南陔,余姚之黄太冲邵念鲁,目的是在于买书,不尽由于乡曲之见了。《舜水遗书》也以同样原因买有一部,可是不曾怎么细看,因为第一这是铅字印本,虽说是吾乡马一浮所编校,错字却非常的多,读下去很不愉快,第二朱君的节义固极可钦,其学问则非我所能懂,盖所宗无论是王伯安是朱仲晦,反正道学总是不甚可解的。近来偶阅新井白石的《东雅》,见其中常引舜水说,以关于果蓏树竹,禽鸟鳞介各门为多,有些注明出于《朱氏谈绮》,我这才知道他对于名物大有知识,异于一般的儒者,于是重复找书来读,十年耽误虽是可惜,唯炳烛之明,总胜于终身面墙,则亦正复可喜耳。《舜水朱氏谈绮》四册,早见于名古屋一旧书店目录中,十年前亡友马隅卿君常常谈及,这是什么样的书呢,却终未决心去买来一看。近日寄信去居然买到了,宝永五年刻本,即西历一七○八年,纸墨如新,不似二百三十年前物。书凡三卷,据舜水门人安积觉序文云,卷中二册本是舜水为水户侯所著之《学宫图说》,卷上系懋斋野传问简牍笺素之式,深衣幅巾之制,旁及丧祭之略,记其所闻,卷下则今井弘济概举所闻事物名称,分类罗列,汉和并记,间有说明,《东雅》所引大抵出此,文集中有答问三卷,亦被征引数条。安积氏《澹泊斋文集》中有与村篁溪泉竹轩书,以为舜水自有其大学问大文章,此书琐屑殊不足观,以重违水户侯遗教,故为编刊,所撰序文亦是此意,而以委曲出之,如末尾所云:“昔鱼朝恩观郝廷玉之布阵,叹其训练有法,廷玉恻然曰,此临淮王遗法也,自临淮殁无后校旗事,此安足赏哉。览者有味乎斯言,庶为得矣。”此是正统的看法,亦自有道理,但是离开了政事与理学,要知道一个人的情性,从有些微小的事情上去看,反能明了真相,也正是常有的事。原公道著《先哲丛谈》卷二记朱舜水事十三条,其十一云:“舜水归化历年所,能倭语,然及其病革也,遂复乡语,则侍人不能了解。”又同卷中记陈元赟有一条云:“元赟能娴此邦语,故常不用唐语。元政诗有人无世事交常淡,客惯方言谈每谐,又君能言和语,乡音舌尚在,久狎十知九,旁人犹未解句。”此二则所记,皆关于言语小事,但读了却有所得,有如小像脸上点的一个黑子,胜过空洞的长篇碑传。文集中的疏揭论议正经文字,又《阳九述略》,《安南供役纪事》等,固足以见其学问气节,但是集里的书牍九卷,答问三卷,《谈绮》三种,其琐屑细微处乃更可见作者之为人,是很有意思的资料。《谈绮》卷上关于信函笺疏的式样,神主棺木的制法,都详细图解,卷中说孔庙的构造,大有《营造法式》的派头,令人不得不佩服。安积氏著《朱文恭遗事》中云:“藏书甚少,其自崎港带来者不过两簏,而多阙失,好看《陆宣公奏议》,《资治通鉴》,及来武江,方购得京师所镌《通鉴纲目》,至作文字,出入经史,上下古今,娓娓数千言,皆其腹中所蓄也。”在别一方面,他的常识亦甚丰富,卷下辨别名物,通彻雅俗,多非耳食者所能知。答小宅生顺书之一有云:“来问急性子,仆寡陋无所知,于药材草木鸟兽更无所知,然闻急性子乃凤仙花子,不辨是非,触手即肆暴躁,未知是否。”此岂无所知者所能写,至答小宅问中历说沉速诸香,尤为不易,无怪今关天彭文中疑舜水留滞安南系在经商,故熟悉香料也。答野节书中云:“敝邑青鱼有二种,乃池沼所畜,非江海物也。其一螺蛳青,浑身赤黑色,鳞大味佳,大者长四五尺。其一寻常青鱼,背黑而腹稍白,味次之,畜之二年可得三四尺,未见其大者,以其食小鱼,故不使长久。”案范啸风著《越谚》卷中水族部下云:“鲭鱼又名螺蛳青,专食螺蛳,其身浑圆,其色青,其胆大凉。”此螺蛳青正是越中俗语,不意范氏之前已见于舜水文集,很有意思。《谈绮》卷下天时部首列“零糖”,下注和语,盖是冰柱。《越谚》云,“呼若零荡,”此俗名通行于吴越,若见诸著录,恐亦当以此为最早矣。记圣庙建筑那么细致严密,说名物时又多引用俗语,看似抵忤,其实乃出于诚笃切实,二者反可互证也。《遗事》中云:“文恭自持严毅,接人和愉,与客谈论,间及俚谚嘲笑之事。”“不能饮酒,而喜客饮,时或对棋,棋不甚高。”此所写皆有意味,有颊上添毫之妙。《遗事》中记舜水所述只好州苏作判通一诗,又一则云:“有媒人极言女子之姣,娶之而丑,夫家大怒,欲殴媒人,其人骂曰,花对花,柳对柳,破粪箕对玍苕帚。玍音芝,俗字,犹言敝苕帚也。”案于此可想见舜水之风趣,欲使异邦学子领取此谐味固亦甚难,则其寂寞之情亦可想也。玍字音芝训敝,今无可考,《易余龠录》卷十引顾黄公《白茅堂文集》书徐文长遗事云:“文长之椎杀继室也,雪天有童跼灶下,妇怜之,假以亵服,文长大詈,妇亦詈,时操欋取冰,怒掷妇,误中妇死。县尉入验,恶声色问欋字作何书,文长笑曰,若不知书生未出头地耳,盖俗书欋作玍也。尉怒,报云用玍杀,文长遂下狱。”注云,欋音瞿,《释名》云,四齿杷也。案今越中不知有铁器名瞿者,四齿杷农夫掘地多用之,则名曰铁勺,别有一种似锄而尖,更短更坚厚,石工所用,通称山支,或可写作芝音之玍字,唯平常人家不备此器,取冰不必需此,灶屋中亦无冰可取也。二百余年间言语或不无变迁,可惜查不着这玍字的现身了,但在朱顾二公遗文中得见此俗语奇字,亦很有意思的事耳。

谈舜水的著作,不可不说到那篇《阳九述略》。这是辛丑六月写给门人安东守约的文章,说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士夫之作孽,人民之困苦叛离,自具深识,又谓清兵陷北京,布散流言,倡为均田均役之说,百姓多为所惑,亦是异闻,与记虏害诸条皆可备考,文繁今不能多引。上文提及安东守约,这也非说几句不可。舜水居东久,知人甚多,书牍九卷中与东邦人士者居其八卷,可以知之,及门亦不少,唯自谓只安东一人可称知己,其交谊之深密盖虽安积亦不及也。书牍第一卷中有与孙男毓仁书,详记其事,今录于下:“日本禁留唐人已四十年,先年南京七船同住长崎,十九富商连名具呈恳留,累次俱不准,我故无意于此,乃安东省庵苦苦恳留,转展央人,故留驻在此,是特为我一人开此厉禁也。既留之后,乃分半俸供给我,省庵薄俸二百石,实米八十石,去其半仅四十石矣。每年两次到崎省我,一次费银五十两,二次共一百两,苜蓿先生之俸尽于此矣。又土仪时物络绎差人送来,其自奉敝衣粝饭菜羹而已,或时丰腆则鱼鰯数枚耳。家止一唐锅,经时无物烹调,尘封铁锈。其宗亲朋友咸共非笑之谏沮之,省庵恬然不顾,唯日夜读书乐道已尔。我今来此十五年,稍稍寄物表意,前后皆不受,过于矫激,我甚不乐,然不能改也。此等人中原亦自少有,汝不知名义,亦当铭心刻骨,世世不忘也。奈此间法度严,不能出境奉候,无可如何,若能作书恳恳相谢甚好,又恐决不能也。”文集铅字本多误,今据《先哲丛谈》卷三所载录入。此书盖作于延宝六年,其时毓仁至长崎,于今二百六十二年,遂觉古人之高谊清风不可复见矣。

关于陶筠厂

陶筠厂有各书抄读,《筠厂文选》中录其小引二十篇,寒斋藏有《帝京景物略》及《钟伯敬集》两种抄读,近日又从乡间得到三种,即《越绝书》,《吴越春秋》,《陶靖节诗文集》,各有引一首。《文选》中《吴越春秋钞》引云:“古今传侠士美人,莫《吴越》若矣,犹恨赵氏叙西施郑旦不详也。《吴越》各传五,记多怪诞,文遂陆离,合于盲腐史者什之三四,合于《越绝》者什之五六,度彼参此,略短取长,是在读者心识之耳。《汉魏别解》首《吴越》,次《越绝》,选不数传,传不数篇,河上之浆偏以荆邦之贼两载,薛烛之剑不与要离之矛并收,岂真不欲如羽陵蠹鱼食尽仙人字哉,吾知爱之所割者多矣。”抄本则云:“侠士佳人,两两相映,红粉宝剑,沁人心脾,莫《吴越》事若矣,然犹恨赵氏叙西施郑旦欠详也。浣纱石,响屧廊,颦里之眉,沉湖之貌,何竟不一为点缀,将恐英雄气短,儿女深情,不欲以脂粉污笔墨耶。《吴越》各传五,卷三,记多怪诞,文遂陆离,合于盲腐史者什之三四,合于《越绝》者什之五六,度彼参此,略短取长,是在学者心省之耳。至若《越无余外传》所载,嬉砥山而吞薏苡,孕剖胁而产高密,以暨大禹之记天柱,号宛委,金简青玉,白银琢文,赤绣男子,苍水使者,倚歌覆釜,拊哭缚人,狐尾痝痝,禽呼咽喋,若斯之类,颇新耳目,要非鸿文巨篇,不过与《吴太伯传》同为因流溯源之作,作者精神究不聚此。呜呼,古人穷愤著书,后之览者不能无所感也,尤不能无所舍,余所为读《越绝》一书,每恨女娲不尽补离恨天,兼读《吴越春秋》,又叹相思地不为费长房缩尽也。槜李叶来甫欲以孙武利刃加西子之颈,岂不有感而言之乎。其与西湖黄仲霖作《汉魏别解》,首《吴越》,次《越绝》,尤啧啧不容吻,乃选不数传,传不数篇,河上之浆偏以荆邦之贼两载,薛烛之剑不与要离之矛并收,岂真不欲如羽陵蠹鱼食尽仙人字哉,吾知其爱之所割者多矣。鉴湖陶及申题于蒙池山之绛桃馆。”其语颇繁缛,盖是少时任兴语,抄本两两相映以下十二字,及离恨天相思地二语,傍均有红勒帛,又呜呼至费长房缩尽有钩乙,似有所改订,而《文选》本则又大加删削也。《越绝书钞》小引《文选》中无之,其文云:“《越绝》表里《吴越春秋》,叙事瑰琐宛折似不及,而简练峭劲则大过之,又常取径旁侧,《吴内传》,《春申君》,多不关吴越。如所云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舜用其仇而王天下,桓公召其贼而霸诸侯,夏启善牺于益,汤献牛荆之伯,文王以务争,武王以礼信,周公以盛德,借齐东口角,掉儒生笔尖,纲提目解,语颇新警,又常以发明《春秋》为志,又常以韵语骈语俊语险语取胜,大抵书古而名实未考,赝子贡,倩子胥,且诬挞墓以妻楚王母,嫁却吴寻盟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袭事骋词,有识共明,不必为昔贤置喙也。先儒谓战国人所为,汉人从而附益,又谓经传错出,内外各陈,盖聚众腋以成裘,非构于一人之手。刘会孟谓楚吴越皆大国也,采风者不及焉,故有《骚》以补楚之缺,有《越绝》以补吴越之缺,此亦纪事之女娲也。张白马谓文辨而奇,博而机,藏知周信,重仇明勇,与《国策》谲权倾捭者异。李大泌谓缜密似班掾,奇宕似子长,富艳似《左》《国》,或峻或衍,或英或坯,笔无定姿,局有余劲,即无贺拔,尚存宇文,岂秦汉以后学者所能闯其藩哉。之数说者,余惟唯唯而已。虽然,篇中隐语,大旨略存,俨然以圣经自例矣,后之君子又何从而端倪之乎。抄与《吴越春秋》相参,大抵择其文采尤胜者。吴王占梦大同小异,字句恨有诖漏,因删此而录彼。端木说吴事已载《家语》,故两逸之。独子胥亡楚殉吴,左氏只以数语了之,《越绝》加详,而《吴越》则稍滥焉,互存其文。或以立体,或以见才,读之可以悟作法矣。甲寅腊月庚寅朔灯下陶及申题。”甲寅为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筠厂年三十九岁,二书盖同时所抄,此小引中亦有改窜处,口角笔尖均以朱墨改作之口之笔。陶集抄在《文选》中亦未见,这书特别有意思,因为名曰抄而实乃全部,小引亦多精义,文曰:“靖节诗非惟不能学,亦不可学。昭明选不多,而选者自佳,东坡讥之太过。《晋书》《宋书》《南史》俱为靖节立传,序靖节诗文者无虑数十家,总无出昭明右者,即白璧微瑕一语亦缘爱人以德,何可轻诋也。集本多舛谬,诸校刻都自称善,独恨其不多缺疑,则真所谓小儿强解事者耳。原载《群辅录》而不载《搜神后记》,今仍之。庚申桂月,及申谨识。”其时为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筠厂五十七岁,年渐长见识亦进,此文比以前所作更简短得要领,所说之数点看似平常,却切实公平,抵得人家好两篇大论文。不佞读陶诗见古今人评语不少,只喜欢两人的话,即是苏东坡陆放翁的题跋。东坡云:“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放翁云:“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今思之如数日前事也。庆元二年岁在乙卯九月二十九日,山阴陆游务观书于三山龟堂,时年七十有一。”东坡他们的谈陶诗此外尽有好的,不过大都是关于一章一句有所发明,若是可以当作总论看的殊属不多,上面所举的三篇,据我看来要算是顶好的了。我看了陶君的话,再去读诸人所作传序,觉得说得很不错,确是昭明太子的写得最有意思,但白璧微瑕一节,反复再三,仍未能领会,盖鄙意以为卒无风谏何足摇其笔端二语大缺情趣,不必为之曲讳,文中为昭明疏解,这倒是陶君之爱人以德,我们所不敢轻诋也。《筠厂文选》中有《春秋》四传,《周礼》,《小戴礼》,《战国策》,《家语》,《乾坤凿度》,《法言》,欧阳文,东坡诗,《文献通考》等抄读小引,原抄不得见,甚为可惜。但我觉得最可惜的还是《徐文长集钞》,其小引云:“予极恶前人道过语。又曰,书一,诗二,文三,画四。此文长自评也。于我明得一徐渭。又曰,无之而不奇。此袁中郎评文长也。夫文长直前无古人矣,中郎虽刻意詈人,而终不能不藉口文长。诗文累累,其自刻也有《文长集》,有《阙篇》,未刻者有《樱桃馆集》。会稽有商刻,山阴则有张刻,武陵则有程刻。《阙篇》笔多奇纤,与初集醇雅正平者大不相类,二集本亡阙者共十之二三,又无次序可稽,《樱桃馆》最晚作,家太史称益奇妙,惜乎邈不可见矣。商合三集而去取不当,字句差讹,尤为可惜。程云中郎帐中本,谬也,大约仍商而又加减焉,更可惜也。张刻《逸稿》,补商程之逸,而亦惜其不能全其逸也。文长尝谓《杜工部集》删半便是一库周鼎商彝,余于文长诗文亦云。抄竟而读之,余亦未尝不自惜其抄矣。是真有明一人也哉。”谈文长颇得中,想必抄得也得中,不佞虽有二三文长集却苦无暇细读,安得有此好选本给我做一个桥上天灯哉。

陶筠厂名及申,字式南,据《越风》卷九云会稽明经,生于明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盖石篑后人也。所著书有《笔猎》《四书博征》《字学类正》等,今所见仅《筠厂文选》一卷,存文九十五篇,收在越中文献辑存书中。宣统年中《绍兴公报》每日附刊越人遗著,此亦其一,金伯桢君(民国后改称刘大白)主其事,不知系根据何本,尝思一问究竟,而荏苒不果,大白又遽归道山,至今念及犹以为恨也。二十六年五月七日。

关于杨大瓢

我想搜集一点乡贤著作,二十余年来多少有所得,可是说到杨大瓢,却颇使我为难,他的著书不知怎的这么不容易入手。最初得到江氏文学山房活字本《铁函斋书跋》四卷,系民国初翻印杨氏筠石山房重编本者,只可备检阅而已。继得抄本《大瓢偶笔》八卷,似是道光时所写,卷首有印朱文曰会稽章氏藏书,末有朱笔题记云:“光绪乙巳九月重游广陵,适老友凌子与家书籍散出,旧抄本于奕正《天下金石志》及此册遂为余有。小阳九日粗读一过,校改十余字,读毕漫记之。老硕。”此抄本字拙劣多谬误,读之不快,唯未经改编,又系章硕卿旧物,差为可取。未几乃求得杨氏所刻《偶笔》及《书跋》共十册,道光丁未年刊,距今尚不及百年,但似已不易得,总之书贾大有奇货之意矣。嗣知有《晞髮堂文集》四卷,亦系杨慰农所编而未刊之本,在书肆寄售,问之云是东莞伦氏之物,今南行未返,因不能得,稍觉可惜。但诗集却于无意中得了一部,《力耕堂诗稿》三卷,康熙中叶刊本,每卷首有朱文印曰摩西,又一印左旋读之曰黄人过目。盖是黄摩西氏故物,亦正可珍重也。大瓢著作我所有止此,虽慰情胜无,但若欲写文章,则材料岂够用哉。

沈确士《国朝诗别裁集》刊于乾隆二十四年,卷二十录大瓢诗五首,注云:“杨宾,字可师,浙江山阴人。考安城为友人累戍宁古塔,可师赴阙讼冤,得旨之柳条边迎亲归,作《柳边记略》,塞外人称杨夫子。书法不染宋元习气,诗体专主沉着,身后散如云烟矣,惟于其门人处得塞外诗一册,故所录皆辛苦愁惨之音。”以后见陶凫村《全浙诗话》卷四十六引《国朝诗录》,阮元《两浙轩录》卷八引沈德潜语,商宝意《越风》卷八记大瓢事均即根据沈氏语,此外则惟《轩录》更引《苏州府志》流寓传耳。叶调生《鸥陂渔话》卷三有杨大瓢之父遣戍事一则,据所得《大瓢杂文残稿》中《祁奕喜李汝兼合传》,乃知所谓为友人累之详情,原传有云:“慈溪魏耕为兵部侍郎张煌言结客浙东西,班孙留之寓山,或经年不去,先府君亦时时过寓山与耕语。当是时浙东名士竞以气节相尚,萧山李甲归安钱缵曾与班孙皆耕之所主也。有江阴无赖孔元章者遇耕西湖,自言从煌言所来,有所需,耕许之,既而觉其妄,批其颊,而耕所交元章多知之,于是伪为耕书抵缵曾,缵曾又殴之。元章遂之镇浙将军告变,捕缵曾等。……缵曾遗其妻书,以幼子属府君及甲,书为逻者所得。狱成,耕缵曾皆死,甲同府君班孙徙宁古塔。”《杂文残稿》后为大兴傅氏所得,拟编刻为杨氏遗书五种而未果,今又不知尚在天壤间否,但得叶氏引用,不独安城遣戍颠末大明,且全谢山《鲒埼亭集》文中谓李杨以葬魏雪窦事遣戍,其误亦可订正,则亦不无小补矣。又《吹网录》卷四有柳边纪略一则,甚致称美,傅节子《华延年室题跋》卷下有题柳边纪略二则,铁函斋书跋二则,大瓢杂文残稿一则,皆可参考。《柳边记略》跋一云原书五卷,卷五为省亲诗,盖即所谓塞外诗一册也,唯傅氏据张石洲旧抄本校雠,谓《换车行》暨《至宁古塔》二首已选入《别裁集》,而字句颇有异同,疑出选者润色,不得据校,又跋二据《苏州府志》流寓传叙其省亲及请归葬事,云《别裁集》称其赴阙讼冤,得旨之柳条边迎亲归,殊为失考。大瓢之诗与行事为世人所知,盖实由于沈确士之绍介,唯传讹亦从此出,传文既少见,《纪略》《书跋》刊入《昭代丛书》壬集,《偶笔》《书跋》合刻,都是道光年间事,若叶调生著书则至同治季年始出板也。《别裁集》谓大瓢诗身后散如云烟,惟于其门人处得塞外诗一册,此固是当时实情,塞外诗盖即《柳边纪略》末卷之省亲诗,后来谈大瓢诗者大抵亦只以此为依据,如《越风》选五首,《两浙轩录》选三首皆是。《力耕堂诗稿》似均未曾见,杨刊本《大瓢偶笔》卷头有《杨大瓢传》,不著撰人姓名,云所著有塞外诗三卷,三卷或指此稿,唯称塞外诗,则内容各别,又可知其不然矣。诗稿前有乙丑唐大陶,丁卯朱谨,丁巳张永铨各序,后有费密跋,看里边的诗大概作于康熙戊午至甲子之初,刊集至早在丁卯,大瓢其时年三十八岁,两年后为己巳,始出关省亲,故作塞外诗当在己巳庚午,此年代可考而知者也。卷一有七律题曰“姜定庵京兆归接宁古塔家谕”,末云:“可怜巢覆徒完卵,空负恩纶筑露台。”注云:“新例认工皆许还乡,寒家力薄,两吁未准。”考其时当是康熙十八年己未。卷二《书怀》一首,庚申年作,诗云:“宁古孤城沈阳北,沙黄草白乾坤黑,父母投荒二十年,万里迢迢归未得。近来当宁亟筹边,诏书屡促输金钱,明许赎罪还乡井,共道白金须二千。眼见松陵吴季子,朝入度支暮归里,又闻燕山吕朝荫,脱却赭衣称柱史。可怜漂泊覆巢儿,空囊赤手将安之,富者掉头不肯顾,贫者叹息空踟蹰。”末二联从略,案由此可知在康熙二十年顷流人本可议赎,惟苦无资不能办,及庚午辛未,如大瓢传所记,邵嗣尧再疏请许赎,已在十年后,其时大瓢或已有资可筹,而邵疏为议者所阻,安城亦旋卒戍所矣。辛酉吴汉槎赎归,《诗稿》卷二中有诗二首,一题曰“吴汉槎先生自宁古塔归述两大人起居书感”,诗云:“吴王宫北日欲斜,车马纷纷人喧哗,争道京师明相国,万里赎还吴汉槎。汉槎先生姓氏熟,老父穷荒如骨肉,今朝有力独能归,匍匐问讯吞声哭。先生拭泪唤我名,执手为我数生平,汝父初居土城外,论心夜夜入三更,有酒呼我醉,有茶呼我烹,家人妇子日相见,米盐琐琐同经营。杏山吕氏教其子,汝父移家从此始,一在城东一在西,白草黄沙二三里。患难知交能几人,一日不见泪沾巾,自此卜筑土城内,三年比屋情更真。汝母毵毵头尽白,汝父须髯尚如戟,常吟诗句慰亲朋,每拆家书动魂魄,昨送江边无一言,相对相看双眼赤。我闻此语心骨摧,奔走廿年终何益。白日惨惨江水寒,风烟冥冥云汉碧,侯门谁复脱骖人,屈辱终身我不惜。”此诗述安城状况,深切处可与《至宁古塔》二首相比,在别一方面又是吴汉槎入关之好资料。此后第三首诗亦关于汉槎者,题曰“送吴汉槎先生入都”,诗系七律,不具录。案前诗云吴王宫北,是汉槎曾归吴,大瓢乃往问讯,后又入都,故后诗首联云,故国才看万回里,征帆又带夕阳开。《吹网录》卷四宁古塔纪略一则中有云:“旧传汉槎归后即殁,或云在京,或云在途溺水,其说不一。今观《纪略》只云文人薄命,溘焉捐馆,未著何年何地,而张〔尚瑗〕序则已明言归后疾卒,又大瓢书中记汉槎还病且死,犹思食宁古塔所居篱下蘑菇,则非在途溺水可信。”今又证以大瓢赠诗,可知溺水说确是无稽,大抵或以在京病殁为较近似乎。

大瓢的诗做得如何,因为自己不懂诗故不说,但是一件事觉得有点特别的,便是诗里的黍离麦秀之感。最显明的是卷一的《西湖杂咏六首》,今录其四五于下:“世事成今日,乾坤岂旧时。有山皆白骨,何处听黄鹂。塔院调新马,游船载健儿。可怜湖上月,夜夜照燕支。”“宝石春风到,燕支少妇来。翠环垂耳戴,蟒幅称身裁。钗脚镂新竹,靴尖碎落梅。南屏山色暝,千骑柳营开。”此诗大概作于康熙己未,与张宗子写《西湖梦寻》序之辛亥相距不过八年,西湖的情形与诗人的感触当然亦无甚殊异,如宗子所云,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大瓢云歌舞人何在,莺花地已非,正是一样。唯大瓢不知怎的多拉上燕支,这与宗子不很相同了。《杂咏》里既加刻画,卷二又有《题满妆美人图次友人韵六首》,其二云:“燕支山下贵家儿,十五盈盈未嫁时,拾得春宫深夜看,销魂未许侍儿知。”又其四云:“玉腕还思当枕眠,欹斜抱膝倩谁怜,猩猩毡上跏趺惯,端坐翻嫌欠自然。”本来的图不知画的怎么样,诗则确是题的不大敬,日前偶看《菉猗室京俗词》,忽然得到很好的对照。这本是陈师曾所画的《北京风俗图》,共有三十四幅,每幅由姚茫父题词,据跋说是民国乙丑丙寅间所作,石印两册,第一幅即旗下仕女,随一小吧儿狗,茫父题《瑞鹧鸪》一阕云:“犹堪背影认前朝,山下焉支色暗销,弄狗何曾知地厌,生儿不复号天骄。连镶半臂红衣狭,一字平头翠髻高,最是歌台争学步,程郎华贵尚郎娇。”又画左题二诗七绝款曰青羊,五绝无款,游戏固大佳,但不可少蕴藉之趣,兹故未录。相隔二百四十年,画家诗人都以此为题材,正是偶然之至的事情,觉得亦值得一提,将来如能搜到更多的资料,想再来一番考索,现在暂且不多说了。二十九年六月十日。附记

今年夏承杨氏后人见示《杨子日记》,系大瓢手稿,记康熙丁亥一年间事,甚可珍重,因借抄得一本,日后如有机缘,甚愿为之刊行,亦绝好传记资料也。三十年十月廿八日记。

关于范爱农

偶然从书桌的抽屉里找出一个旧的纸护书来,检点里边零碎纸片的年月,最迟的是民国六年三月的快信收据,都是我离绍兴以前的东西,算来已经过了二十一年的岁月了。从前有一张太平天国的收条,记得亦是收藏在这里的,后来送了北京大学的研究所国学门,不知今尚存否。现在我所存的还有不少资料,如祖父少时所作艳诗手稿,父亲替人代作祭文草稿,在我都觉可珍重的,实在也是先人唯一的手迹了,除了书籍上尚有一二题字以外。但是这于别人有甚么关系呢,可以不必絮说。护书中又有鲁迅的《哀范君三章》手稿,我的抄本附自作诗一首,又范爱农来信一封。(为行文便利起见,将诗写在前头,其实当然是信先来的。又鲁迅这里本该称豫才,却也因行文便利计而改称了。)这几页废纸对于大家或者不无一点兴趣,假如读过鲁迅的《朝华夕拾》的人不曾忘记,末了有一篇叫作“范爱农”的文章。

鲁迅的文章里说在北京听到爱农溺死的消息以后,“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将要忘记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日本改造社译本此处有注云:“此云中间忘掉两句,今《集外集》中有《哭范爱农》一首。其中间有两句乃云,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原稿却又不同,今将全文抄录于下,以便比较。哀范君三章其一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遽尔失畸躬。其二

海草国门碧,多年老异乡。狐狸方去穴,桃偶尽登场。故里彤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洌水,能否洗愁肠。其三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

题目下原署真名姓,涂改为黄棘二字,稿后附书四行,其文云:“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随手写之,而忽将鸡虫做入,真是奇绝妙绝,辟历一声……今录上,希大鉴定家鉴定,如不恶乃可登诸《民兴》也。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岂能已于言乎。二十三日,树又言。”这是信的附片,正张已没有了,不能知道是那一月,但是在我那抄本上却有点线索可寻。抄本只有诗三章,无附言,因为我这是抄了去送给报馆的,末了却附了我自己的一首诗。哀爱农先生

天下无独行,举世成萎靡。皓皓范夫子,生此寂寞时。傲骨遭俗忌,屡见蝼蚁欺。坎终一世,毕生清水湄。会闻此人死,令我心伤悲。峨峨使君辈,长生亦若为。

这诗不足道,特别是敢做五古,实在觉得差得很,不过那是以前的事,也没法子追悔,而且到底和范君有点相干,所以录了下来。但是还有重要的一点,较有用处的乃是题目下有小注壬子八月四个字,由此可以推知上边的二十三日当是七月,爱农的死也即在这七月里吧。据《朝华夕拾》里说,范君尸体在菱荡中找到,也证明是在秋天,虽然实在是蹲踞而并非如书上所说的直立着。我仿佛记得他们是看月去的,同去的大半是民兴报馆中人,族叔仲翔君确是去的,惜已久归道山,现在留在北方的只有宋紫佩君一人,想他还记得清楚,得便当一问之也。所谓在一种日报上登过,即是这《民兴报》,又四首乃三首之误,大抵作者写此文时在广州,只凭记忆,故有参差,旧日记中当有记录可据,但或者诗语不具录亦未可知,那么这一张底稿也就很有留存的价值了。

爱农的信是三月二十七号从杭州千胜桥沈寓所寄,有杭省全盛源记信局的印记,上批“局资例”,杭绍间信资照例是十二文,因为那时是民国元年,民间信局还是存在。原信系小八行书两张,其文如下。“豫才先生大鉴:晤经子渊暨接陈子英函,知大驾已自南京回。听说南京一切措施与杭绍鲁卫,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逐波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弟于旧历正月二十一日动身来杭,自知不善趋承,断无谋生机会,未能抛得西湖去,故来此小作勾留耳。现因承蒙傅励臣函邀担任师校监学事,虽未允他,拟阳月杪返绍一看,为偷生计,如可共事或暂任数月。罗扬伯居然做第一科课长,足见实至名归,学养优美。朱幼溪亦得列入学务科员,何莫非志趣过人,后来居上,羡煞羡煞。令弟想已来杭,弟拟明日前往一访。相见不远,诸容面陈,专此敬请著安。弟范斯年叩,廿七号。《越铎》事变化至此,恨恨,前言调和,光景绝望矣。又及。”

这一封信里有几点是很可注意的。绝望的口气,是其一。挖苦的批评,是其二。信里与故事里人物也有接触之处,如傅励臣即孔教会会长之傅力臣,朱幼溪即接收学校之科员,《越铎》即骂都督的日报,不过所指变化却并不是报馆案,乃是说内部分裂,《民兴》即因此而产生。鲁迅诗云,桃偶尽登场,又云,白眼看鸡虫,此盖为范爱农悲剧之本根,他是实实被挤得穷极而死也。鲁迅诗后附言中于此略有所说及,但本系游戏的廋辞,释明不易,故且从略,即如天下仰望已久一语,便是一种典故,原出于某科员之口头,想镜水稽山间曾亲闻此语者尚不乏其人欤。信中又提及不佞,则因尔时承浙江教育司令为视学,唯因家事未即赴任,所以范君杭州见访时亦未得相见也。《朝华夕拾》里说爱农戴着毡帽,这是绍兴农夫常用的帽子,用毡制成球状,折作两层如碗,卷边向上,即可戴矣。王府井大街的帽店中今亦有售者,两边不卷,状如黑羊皮冠,价须一圆余,非农夫所戴得起,但其质地与颜色则同,染色不良,戴新帽少顷前额即现乌青,两者亦无所异也。改造社译本乃旁注毡字曰皮罗独,案查大槻文彦著《言海》,此字系西班牙语威路达之音读,汉语天鹅绒,审如所云则爱农与绍兴农夫所戴者当是天鹅绒帽,此事颇有问题,爱农或尚无不可,农夫如闰土之流实万万无此雅趣耳。改造社译本中关于陈子英有注云,“姓陈名浚,徐锡麟之弟子,当时留学东京。”此亦不甚精确。子英与伯荪只是在东湖密谋革命时的同谋者,同赴日本,及伯荪在安庆发难,子英已回乡,因此乃再逃往东京,其时当在争电报之后。又关于王金发有注云,“真姓名为汤寿潜。”则尤大误。王金发本在嵊县为绿林豪客,受光复会之招加入革命,亦徐案中人物,辛亥绍兴光复后来主军政,自称都督,改名王逸,但越人则唯知有王金发而已。二次革命失败后,朱瑞为浙江将军承袁世凯旨诱金发至省城杀之,人民虽喜得除一害,然对于朱瑞之用诈杀降亦弗善也。汤寿潜为何许人,大抵在杭沪的人总当知道一点,奈何与王金发相溷。改造社译本注多有误,如平地木见于《花镜》,即日本所谓薮柑子,注以为出于内蒙古某围场,又如揍字虽是北方方言,却已见于《七侠五义》等书,普通也只是打的意思耳,而注以为系猥亵语,岂误为草字音乎。因讲范爱农而牵连到译本的注,今又牵连到别篇上去,未免有缠夹之嫌,遂即住笔。廿七年二月十三日。

玄同纪念

玄同于一月十七日去世,于今百日矣。此百日中,不晓得有过多少次,摊纸执笔,想要写一篇小文给他作纪念,但是每次总是沉吟一回,又复中止。我觉得这无从下笔。第一,因为我认识玄同很久,从光绪戊申在民报社相见以来,至今已是三十二年,这其间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要挑选一点来讲,极是困难。—要写只好写长编,想到就写,将来再整理,但这是长期的工作,现在我还没有这余裕。第二,因为我自己暂时不想说话。《东山谈苑》记倪元镇为张士信所窘辱,绝口不言,或问之,元镇曰,一说便俗。这件事我向来是很佩服,在现今无论关于公私的事有所声说,都不免于俗,虽是讲玄同也总要说到我自己,不是我所愿意的事。所以有好几回拿起笔来,结果还是放下。但是,现在又决心来写,只以玄同最后的十几天为限,不多讲别的事,至于说话人本来是我,好歹没有法子,那也只好不管了。

廿八年一月三日,玄同的大世兄秉雄来访,带来玄同的一封信,其文曰:“知翁:元日之晚,召诒坌息来告,谓兄忽遇狙,但幸无恙,骇异之至,竟夕不宁。昨至丘道,悉铿诒炳扬诸公均已次第奉访,兄仍从容坐谈,稍慰。晚,铁公来详谈,更为明了。唯无公情形,迄未知悉,但祝其日趋平复也。事出意外,且闻前日奔波甚剧,想日来必大感疲乏,愿多休息,且本平日宁静乐天之胸襟加意排解摄卫!弟自己是一个浮躁不安的人,乃以此语奉劝,岂不自量而可笑,然实由衷之言,非劝慰泛语也。旬日以来,雪冻路滑,弟懔履冰之戒,只好家居,惮于出门,丘道亦只去过两三次,且迂道黄城根,因怕走柏油路也。故尚须迟日拜访,但时向奉访者探询尊况。顷雄将走访,故草此纸。闇白。廿八,一,三。”

这里需要说明的只有几个名词。丘道即是孔德学校的代称,玄同在那里有两间房子,安放书籍兼住宿,近两年觉得身体不好,住在家里,但每日总还去那边,有时坐上小半日。闇是其晚年别号之一。去年冬天曾以一纸寄示,上钤好些印文,都是新刻的,有肄,觚叟,庵居士,逸谷老人,忆菰翁等。这大都是从疑古二字变化出来,如逸谷只取其同音,但有些也兼含意义,如觚本同一字,此处用为小学家的表征,菰乃是吴兴地名,此则有敬乡之意存焉。玄同又自号鲍山疒叟,据说鲍山亦在吴兴,与金盖山相近,先代坟墓皆在其地云。曾托张樾丞刻印,八月六日有信见告云:“日前以三孔子赠张老丞,蒙他见赐疒叟二字,书体似颇不恶,盖颇像百衲本廿四史第一种宋黄善夫本《史记》也。唯看上一字,似应云,像人高踞床阑干之颠,岂不异欤!老兄评之以为何如?”此信原本无标点,印文用六朝字体,疒字左下部分稍右移居画下之中,故云然,此盖即鲍山疒叟之省文也。

十日下午玄同来访,在苦雨斋西屋坐谈,未几又有客至,玄同遂避入邻室,旋从旁门走出自去。至十六收到来信,系十五日付邮者,其文曰:“起孟道兄:今日上午十一时得手示,即至丘道交与四老爷,而祖公即于十二时电四公,于是下午他们(四与安)和它们(《九通》)共计坐了四辆洋车将这书点交给祖公了。此事总算告一段落矣。日前拜访,未尽欲言,即挟《文选》而走。此《文选》疑是唐人所写,如不然,则此君橅唐可谓工夫甚深矣。……(案,此处略去五句三十五字。)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觉无意思,但鄙意老兄近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爱,即所谓‘文抄’是也。‘儿童……’(不记得那天你说的底下两个字了,故以虚线号表之)也太狭(此字不妥),我以为‘似尚宜’用‘社会风俗’等类的字面(但此四字更不妥,而可以意会,盖即数年来大作那类性质的文章,—愈说愈说不明白了),先生其有意乎?……(案,此处略去七句六十九字。)旬日之内尚拟拜访面罄,但窗外风声呼呼,明日似又将雪矣,泥滑滑,行不得也哥哥,则或将延期矣。无公病状如何?有起色否?甚念!弟师黄再拜。廿八,一,十四,灯下。”

这封信的封面上写鲍缄,署名师黄则是小时候的名字,黄即是黄山谷。所云“九通”,是李守常先生的遗书,其后人窘迫求售,我与玄同给他们设法卖去,四祖诸公都是帮忙搬运过付的人。这件事说起来话长,又有许多感慨,总之在这时候告一段落,是很好的事。信中略去两节,觉得很是可惜,因为这里讲到我和他自己的关于生计的私事,虽然极有价值有意思,却亦就不能发表。只有关于《文选》,或者须稍有说明。这是一个长卷,系影印古写本的一卷《文选》,有友人以此见赠,十日玄同来时便又转送给他了。

我接到这信后即发了一封回信去,但是玄同就没有看到。十七日晚得钱太太电话,云玄同于下午六时得病,现在德国医院。九时顷我往医院去看,在门内廊下遇见稻孙少铿令扬炳华诸君,知道情形已是绝望,再看病人形势刻刻危迫,看护妇之仓皇与医师之紧张,又引起十年前若子死时的情景,乃于九点三刻左右出院径归,至次晨打电话问少铿,则玄同于十时半顷已长逝矣。我因行动不能自由,十九日大殓以及二十三日出殡时均不克参与,只于二十一日同内人到钱宅一致吊奠,并送去挽联一副,系我自己所写,其词曰:

戏语竟成真,何日得见道山记。

同游今散尽,无人共话小川町。

这挽对上本撰有小注,临时却没有写上去。上联注云:“前屡传君归道山,曾戏语之曰,道山何在,无人能说,君既曾游,大可作记以示来者。君殁之前二日有信来,覆信中又复提及,唯寄到时君已不及见矣。”下联注云:“余识君在戊申岁,其时尚号德潜,共从太炎先生听讲《说文解字》,每星期日集新小川町民报社。同学中龚宝铨朱宗莱家树人均先殁,朱希祖许寿裳现在川陕,留北平者唯余与玄同而已。每来谈常及尔时出入民报社之人物,窃有开天遗事之感,今并此绝响矣。”挽联共作四副,此系最后之一,取其尚不离题,若太深切便病晦或偏,不能用也。

关于玄同的思想与性情有所论述,这不是容易的事,现在亦还没有心情来做这种难工作,我只简单的一说在听到凶信后所得的感想。我觉得这是一个大损失。玄同的文章与言论平常看去似乎颇是偏激,其实他是平正通达不过的人。近几年和他商量孔德学校的事情,他总是最能得要领,理解其中的曲折,寻出一条解决的途径,他常诙谐的称为贴水膏药,但在我实在觉得是极难得的一种品格,平时不觉得,到了不在之后方才感觉可惜,却是来不及了,这是真的可惜。老朋友中间玄同和我见面时候最多,讲话也极不拘束而且多游戏,但他实在是我的畏友。浮泛的劝诫与嘲讽虽然用意不同,一样的没有什么用处。玄同平常不务苛求,有所忠告必以谅察为本,务为受者利益计,亦不泛泛徒为高论,我最觉得可感,虽或未能悉用而重违其意,恒自警惕,总期勿太使他失望也。今玄同往矣,恐遂无复有能规诫我者。这里我只是少讲私人的关系,深愧不能对于故人的品格学问有所表扬,但是我于此破了二年来不说话的戒,写下这一篇小文章,在我未始不是一个大的决意,姑以是为故友纪念可也。民国廿八年四月廿八日。

记蔡孑民先生的事

蔡孑民先生原籍绍兴山阴,住府城内笔飞坊,吾家则属会稽之东陶坊,东西相距颇远,但两家向有世谊,小时候曾见家中有蔡先生的朱卷,文甚难懂,详细已不能记得。光绪辛丑至丙午我在江南水师学堂,这其间大约是癸卯罢,蔡先生回绍兴去办劝学所,有同学前辈封君传命,叫我回乡帮忙,因为不想休学,正在踌蹰,这时候蔡先生也已辞职,盖其时劝学所(或者叫作学务公所亦未可知)的所长月薪三十元,在乡间是最肥缺,早已有人设法来抢了去了。以后十二年倏忽过去,民国五年冬天蔡先生由欧洲回国,到故乡来,大家欢迎他,在花巷布业会馆讲演,我也去听,那时我在第五中学教书兼管教育会事,蔡先生来会一次,我往笔飞坊拜访,都不曾会见。不久蔡先生往北京,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六年春天写信见招,我于四月抵京,蔡先生来绍兴会馆见访,这才是初次的见面。当初他叫我担任希腊罗马及欧洲文学史,古英文,但见面之后说只有美学需人,别的功课中途不能开设,此外教点预科国文吧,这些都非我所能胜任,本想回家,却又不好意思,当时国史馆刚由北京大学接收,改为国史编纂处,蔡先生就派我为编纂员之一,与沈兼士先生二人分管英日文的资料,这样我算进了北京大学了。

民国六年八月我改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仍暂兼了编纂员一年,自此以后至二十六年,我一直在北京大学任职。民六至民八,北京大学文理科都在景山东街,我们上课余暇常顺便至校长室,与蔡先生谈天,民八以后文科移在汉花园,虽然相距亦只一箭之遥,非是特别有事情就不多去了。还有一层,五四运动前后文化教育界的空气很是不稳,校外有《公言报》一派日日攻击,校内也有响应,黄季刚谩骂章氏旧同门曲学阿世,后来友人都戏称蔡先生为“世”,往校长室为阿世去云。我那时在国文学系与新青年社都是票友资格,也就站开一点,不常去谈闲天,可是我觉得对于蔡先生的了解也还相当的可靠。民六的夏天,北京闹过公民团,接着是督军团,张勋作他们的首领,率领辫子兵入京,我去访蔡先生,这时已是六月末,我问他行止如何,蔡先生答说,只要不复辟,我是不走的。查旧日记,这是六月廿六日事,阅四日而复辟事起。这虽似一件小事,但是我很记得清楚,至今不忘,觉得他这种态度甚可佩服。蔡先生貌很谦和,办学主张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可是其精神却又强毅,认定他所要做的事非至最后不肯放手,其不可及处即在于此,此外尽多有美德,但在我看来最可佩服的总要算是这锲而不舍的态度了。

蔡先生曾历任教育部,北京大学,大学院,研究院等事,其事业成就彰彰在人耳目间,毋庸细说,若撮举大纲,当可以中正一语该之,亦可称之曰唯理主义。其一,蔡先生主张思想自由,不可定于一尊,故在民元废止祭孔,其实他自己非是反对孔子者,若论其思想,倒是真正之儒家也。其二,主张学术平等,废止以外国语讲书,改用国语国文,同时又设立英法德俄日各文学系,俾得多了解各国文化。其三,主张男女平等,大学开放,使女生得入学。以上诸事,论者所见不同,本亦无妨,以我所见则悉合于事理,若在现今社会有所扞格,未克尽实行,此乃是别一问题,与是非盖无关者也。蔡先生的教育文化上的施为既多以思想主张为本,因此我以为他一生的价值亦着重在思想,至少当较所施为更重。蔡先生的思想有人戏称之为古今中外派,或以为近于折衷,实则无宁解释兼容并包,可知其并非是偏激一流,我故以为是真正儒家,其与前人不同者,只是收容近世的西欧学问,使儒家本有的常识更益增强,持此以判断事物,以合理为止,故即可目为唯理主义也。《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二册,成于民国八九年顷,距今已有二十年,但仍为最好的结集,如诸公肯细心一读,当信吾言不谬。在这以前有《中国伦理学史》一卷,还是民国前用蔡振名义所著,近年商务印书馆又收入“中国文化丛书”中,虽是三十余年前的小册子,至今却还没有比他更好的书,这最足以表现他的态度,我想正是他最重要的功绩。说到最近则是民国二十三年,在“安徽丛书”第三集《俞理初年谱》中有他的一篇跋文,也值得注意,其时蔡先生盖是六十八岁矣。起头便云:“余自十余岁时,得俞先生之《癸巳类稿》及《存稿》而深好之,历五十年而好之如故。”文中分认识人权与认识时代两项,列举俞氏思想公平通达处,而于主张男女平等尤为注重,此与《伦理学史》所说正是一致,可知非是偶然。我最爱重汉王仲任明李卓吾清俞理初这三位,尝称为中国思想界不灭之三灯,曾以语亡友玄同,颇表赞可,蔡先生在其书中盖亦有同意也。王仲任提示宗旨曰疾虚妄,李卓吾与俞理初亦是一路,其特色是有常识,唯理而复有情,其实即是儒家的精髓,惜一般多已枯竭,遂以偶有为奇怪耳。王君自昔不为正人君子所齿,李君乃至以笔舌之祸杀身,俞君幸而隐没不彰,至今始为人表而出之,若蔡先生自己因人多知其名者,遂不免有时被骂,世俗声影之谈盖亦是当然,唯不佞对于知不知略有自信,亦自当称心而言,原不期待听者之必以我为是也。

我与蔡先生平常不大通问,故手头别无什么遗迹可以借用,只有民国廿三年春间承其寄示和我茶字韵打油诗三首,其二是和自寿诗,均从略,一首题云“新年用知堂老人自寿韵”,别有风趣,今录于下方:

新年儿女便当家,不让沙弥袈了裟。(原注,吾乡小孩子留发一圈而剃其中边者,谓之沙弥。《癸巳存稿》三,精其神一条引经了筵阵了亡等语,谓此自一种文理。)鬼脸遮颜徒吓狗,龙灯画足似添蛇。六幺轮掷思赢豆,(吾乡小孩子选炒蚕豆六枚,于一面去壳少许,谓之黄,其完好一面谓之黑,二人以上轮掷之,黄多者赢,亦仍以豆为筹马。)数语蝉联号绩麻。(以成语首字与其他末字相同者联句,如甲说“大学之道”,乙接说“道不远人”,丙接说“人之初”等,谓之绩麻。)乐事追怀非苦话,容吾一样吃甜茶。(吾乡有“吃甜茶讲苦话”语。)署名则仍是蔡元培,并不用别号。此于游戏之中自有谨厚之气,我前谈《春在堂杂文》时也说及此点,都是一种特色。蔡先生此时已年近古希,而记叙新年儿戏情形,细加注解,犹有童心,我的年纪要差二十岁,却还没有记得那样清楚,读之但有怅惘,即在极小处前辈亦自不可及也。

报载蔡先生于三月五日以脑溢血卒于九龙,因写此小文以为纪念。廿九年三月六日。

元元唱和集

前回在一篇关于朱舜水的文章里,引用《先哲丛谈》,牵连的说到陈元赟。据芳贺矢一的《日本汉文学史》,今关天彭的《日本流寓之明末诸士》,小畑利三郎的淮王常清与陈元赟之诸研究,查出陈氏的生平约略如下。陈元赟,字义都,别号既白山人,又称菊秀轩,浙江杭州人,生于万历十五年。天启元年与沈茂人共随单翔凤至日本京都,持福建总兵公文,来议倭寇事,留三月余,不得要领而回,曾与林罗山唱和,见罗山集中。归国后应会试不第,崇祯十一年再至日本,遂留住不去,其后为尾张藩主毛利义直客,居于名古屋,与诗僧元政相识,作诗唱酬,著有《元元唱和集》,二人诗各一卷,宽文十一年(清康熙十年)卒,年八十五岁。元赟多才技,能拳术,知建筑及制陶,均传于日本,又名古屋有茶食曰板元赟,亦其所创制也。他在日本的影响,与朱舜水的不同,大抵不在学术方面,我觉得一块点心的流传,实在要比一卷书还有意味,不过这里也还只是且谈谈他的诗文耳。

元赟著有《老子通考》四册,只在图书馆看到,我所有的只是一部两册的《元元唱和集》。集内元政元赟诗各一卷,二人互为序,题宽文二年,次年刊行,即西历一六六三年。我这一部新从名古屋买来,旧敝多虫蛀,末叶有墨笔题记二行云,此书上下二册,以清酒一升,从僧贞中易得。贞中不知是何时人,盖亦是风雅和尚,配得读元政诗者,唯清酒时价一升值至十元,亦已大不廉矣。《先哲丛谈》卷二纪元赟能娴此邦语,故常不用唐语,引元政诗,今案原诗悉见《唱和集》中,其一人无世事交常淡,客惯方言谈每谐,原题云“谢元赟翁来访”,其二为《送元赟老人之尾阳诗》十首之三,全诗凡五韵,今录于下:“邂逅遇尾城,至今已四载。今年会洛阳,来往劳孤拐。清谈无点俗,相忘如痴。君能言和语,乡音舌尚在,久狎十知九,旁人犹未解。”元赟和诗,其一云公是道安能说法,我非曼倩好诙谐,尚有意趣,其二末四句云:“方言不须译,却有颖舌在。坐久笑相视,眉语神自解。”有如角牴,工力便不能相敌。盖元政受五山文学的流派,自有洒脱之趣,元赟则乙榜出身,犹多絷缚,二人虽同是景仰袁中郎者,其造就自不免有异也。《唱和集》中元政送元赟之尾阳十诗,有小序云系用袁石公别陶石篑韵,文中说明其缘起云:“余尝暇日与元赟老人共阅近代文士雷何思钟伯敬徐文长等集,特爱袁中郎之灵心巧发,不藉古人,自为诗为文焉。今兹九月之初,既夜正长而风遽冷,寂寂不睡,灯下拥被,独阅石公之集,读至别石篑诗,忽感近日老人将有尾阳之行矣,因效石公韵,缀狂斐十首,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