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0:06:5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填空题

1.甲骨文是通行于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答案】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解析】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型文字,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为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

2.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 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_______字体为依据。【答案】《说文解字》;540;小篆【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将其归入540部首,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3.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是________。【答案】秦隶【解析】秦隶又叫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______是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答案】指事【解析】指事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5.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_______。【答案】陈第【解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等,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6.从造字法看,“灭”是________字。【答案】会意【解析】“灭”为会意字,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

7.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的专门解释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是_______。【答案】《经传释词》【解析】《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出版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了前人的失误。但是在虚词的通常用法上,却谈得很少。

8.须臾、逍遥等属于复音词中的________。【答案】单纯复音词【解析】复音词包括单纯复音词与合成复音词。单纯复音词是指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不能拆开解释。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逡巡、须臾、窈窕等。合成复音词是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偏正式如:天子、布衣、横行等。联合式如:旌旗、婚姻、首领、倾覆。

9._______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平仄【解析】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近体诗讲究严格的平仄规律,一般要求押平韵,且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这也就形成了近体诗独特的韵律美。

10.在汉字字体演变中,________的地位最重要,它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答案】隶书【解析】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所谓“五经”,包括《周易》、________、《诗》《礼》、________。【答案】《尚书》;《春秋》 【解析】“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12.双声指两个字的________相同,叠韵指两个字的________相同。【答案】声母;韵母【解析】双声、叠韵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仿佛”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颠倒”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从容”这两个字同属“ong”韵。“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

13.隋陆法言编定《________,宋陈彭年增广修订为《________,其书206韵,按________四声分卷。【答案】《切韵》;《广韵》;平、上、去、入【解析】《切韵》系隋代陆法言著,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广韵》共分4卷,平声1卷,上、去、入声各1卷。分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14.古汉语的声调有四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平、上、去、入【解析】在我国南朝齐梁之际,就有人把古汉语分为四类声调,即平、上、去、人。

15.“小人有母,旨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中“羹”的意思是________。【答案】肉汤【解析】上古的“羹”一般指带汁的肉,到战国时期指调和五味的汤。

16.“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中的“再”的意思是________。【答案】两次【解析】再:再一次,两次。

17.中国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离现在有________年历史。【答案】3000【解析】殷商的甲骨文,距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形体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18.“颖”字的形旁是________。【答案】禾【解析】形声字表示字的意类的部分,叫形旁;记录读音的部分,叫声旁。颖,从禾顷声,禾苗露出土地。

19.“疆”的声旁是________。【答案】畺【解析】“疆”形声字,从土,从弓,从畺(jiāng,田界)。

20.“明天不可不蚤来”中假借字是________。【答案】蚤【解析】“蚤”通“早”,指月初或早晨。

二、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   )。

A.《论语》

B.《左传》

C.《尚书》

D.《史记》【答案】B【解析】《左传》,史记始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共18万余字。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下列句子的“乘”使用了本义的一句是(   )。

A.晋侯許之七百乘。

B.使老弱女子乘城。

C.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D.乘今之時,因天之助。【答案】B【解析】“乘”的本义是登,升。A项,“七百乘”的“乘”是量词,用以计算车子;B项,“乘城”的“乘”是登城的意思,所以是正确答案;C项,“良马难乘”的“乘”是骑的意思;D项,“乘今之時”的“乘”是趁着,利用的意思。

3.“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句中“以”的意义是(   )。

A.与、同

B.使

C.率领

D.凭借【答案】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以”在这里是“率领”的意思。

4.“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这段话中的“庶”应解释为(  )。

A.富有

B.人多

C.广阔

D.庶民【答案】B【解析】“庶”应解释为人口众多,整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

5.下列句子中,“責”用本义的一句是(   )。

A.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

B.責畢收,以何市而反?

C.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D.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答案】B【解析】“责”的本义是债款,债务。A项,“以塞責”的“责”是责任、差使的意思;B项,“責畢收”的“责”是债款、债务的意思,所以是正确答案;C项,“薄責於人”的“责”是责令,要求的意思;D项,“自责”的“责”是责备的意思。

6.下面哪个字属于会意字?(  )

A.大 

B.象 

C.尖 

D.旅【答案】C、D【解析】A项,“大”是象形字,像人的正面形。B项,“象”是象形字,像大象之形。C项,“尖”是会意字,从小从大,一头小一头大为尖。D项,“旅”是会意字,从㫃,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众人站在旗下。

7.下面对画框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叔孙侨如如齐逆女。(《春秋·成公十四年》)——如:往,去。

B.猛如虎,很如羊。(《史记·项羽本纪》)——如:像。

C.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僖公四年》)——如:……样子。

D.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论语·述而)——如:……样子。【答案】C【解析】“如”在此处意义应为“往,到……去”。

8.在阅读古籍时,如若要了解一个字的本义及其与字形的关系,应该翻检的工具书是(  )。

A.许慎的《说文解字》 

B.段玉裁的《说文解字》

C.朱骏声的《说文解字》 

D.桂馥的《说文解字》【答案】A【解析】《说文解字》是由东汉许慎著。说文四大家的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鼓”是(  )。

A.象形字

B.会意字

C.指事字

D.形声字【答案】D【解析】“鼓”是形声字,从攴,从壴,壴亦声。“壴”意为“乐队”。“攴”表示敲打。“壴”与“攴”联合起来表示“乐队敲打乐器”。

10.下面汉字中以象形方式构字的是(   )。

A.心

B.末

C.信

D.颖【答案】A【解析】B项“末”是指事字。C项“信”是会意字。D项“颖”是形声字。只有A项“心”是象形字。

11.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中“说”与“悦”两字的关系是(   )。

A.异体字

B.通假字

C.繁简字

D.古今字【答案】D【解析】“说”为古字,“悦”为今字。新造的字与古字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二者语音相通或者相近,意义上有某种关联,形体上有相承,造字时间上有先后,今字的出现是为了分担古字的某一项意义的记录工作。

12.下面哪种字体不属于在一定历史阶段正式运用的字体?(   )

A.金文 

B.草书 

C.甲骨文 

D.大篆【答案】B【解析】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A项,金文是指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B项,章草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是一种辅助字体。C项,甲骨文是指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D项,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13.下面对画框词用法的解释有一个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是(   )。

A.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箕踞:名词作主语。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传僖公三十年》)——军:名词用如动词。

C.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甘、美、安、乐:形容词意动。

D.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人:名词作状语。【答案】A【解析】箕,名词活用为状语。本句主语承前省略。

14.下列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

A.郤克伤于矢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卫太子为江充所败【答案】C【解析】A、B句用“于”表示被动,D句用“为”表示被动,C项的为是“向”的意思。

15.下面画框句子中的“之”字,与“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中“之”用法不同的是(  )。

A.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养生主》)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C.(冯谖)驱而之薛。(《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D.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答案】C【解析】C选项中“(冯谖)驱而之薛”的“之”是“往、到”,“其翼若垂天之云”的与其他三个选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以为现代汉语中的“的”。

三、字词释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司马迁《报任安书》)【答案】通“磨”,消失。

2.式观元始,眇觌玄风。(萧统《文选序》)【答案】远观

3.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赵策》)【答案】孩子。

4.【掊】斗折衡,而民不争。(《庄子·肱箧》)【答案】打破。

5.於是乃以执琏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战国策·楚策》)【答案】给。

6.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楚辞·哀郢》)【答案】侧、畔。

7.靡室靡家,猃狁之故。(《诗经•幽风•采薇》)【答案】没有【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因为和猃狁打仗的缘故。

8.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答案】脚先出来(难产)【解析】婴儿出生时,头先出来称为顺产,脚先出来称为难产,古人将脚脚先出来称之为“窹生”。

9.昔者仲尼舆於蜡宾。(《礼记•大同》)【答案】参与【解析】此句的翻译是:以前孔子参加蜡祭大典。

10.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答案】停止【解析】该句翻译是:我服侍(祖母)喝药,一直没有停止离开过。

1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答案】干预、进谏【解析】该句的翻译:(范增)多次给项羽进谏计策,项羽没有采用。

12.天方薦痤,喪亂弘多。(《詩經·節南山》)【答案】重,屡次。

13.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鼂吾以行。(《楚辭·哀郢》)【答案】通“朝”,早晨。

14.苟有險,餘必下推車。(《左傅·成公二年》)【答案】难走的路。

15.掊門折衡,而民不爭。(《莊子·胠篋》)【答案】打破。

16.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史記·淮陰侯列傅》)【答案】悬赏征求。

17.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齊怒。【答案】齊怒:疾怒,马上恼怒起来。

18.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答案】苟:假如,假设连词。

19.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韩愈《进学解》)【答案】既:完,结束。

20.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曹植《洛神赋》)【答案】迫:靠近,走近。

2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答案】属:通“嘱”,劝酒。

22.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答案】限:阻隔。

2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答案】通“只”,只不过。

24.【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庄子·逍遥游》)【答案】直上穿过。

25.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梦溪笔谈》引穆修语)【答案】奔跑。

2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答案】高举。

27.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左传·成公二年》)【答案】辱,侮辱。此处做使动用法,译作“使……受辱”。

28.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答案】若:相仿

29.食之,舍其半。【答案】食:sì,给……东西吃。

30.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行。【答案】亨:煮,后来写作“烹”。

3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答案】鄙:边邑。

32.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答案】蓰:五倍。

33.许子以釜甑爨。【答案】爨:炊,烧火做饭。

34.愛其母,施及莊公。【答案】施:yì,延,扩展,等于说“扩大影响”。

35.辭日:“責畢收,以何市而反?”【答案】(1)责:债务,债款。“债”古字,后写作债。(2)市:买。

36.躋彼公堂,稱彼兕觥【答案】举起。

37.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答案】一个月。

38.楚罢于奔命。【答案】罢,通“疲”,疲惫,劳累。

39.君子引而不发。【答案】引,拉弓。

4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答案】但,转折连词,只是,但是。

41.犹缘木而求鱼也。【答案】缘,攀登。

42.王见之,曰:“牛何之?”【答案】之,动词,到……去。

43.发图,图穷匕首见。【答案】(1)发:打开。(2)见:“现”古字,后写作“现”,显现。

44.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答案】或:代词,有人。

45.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答案】爱:吝啬;吝惜。

46.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答案】揭:高举。

47.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答案】息:子。

48.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末及死,吾子勉之。【答案】即:动词,走向。

勉:努力。

49.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答案】子:女儿,上古时代“子”是男女的通称。

好:貌美。

50.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答案】图谋,这里指设法对付。

51.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答案】原谅。

52.莊辛說楚襄王。【答案】劝说,说服。

53.攘棄仁義。【答案】排除。

54.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答案】茂盛鲜明的样子。

5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答案】只不过。

四、名词解释

1.反切

答:反切最初也称为“反”或“翻”,后来称作“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也是对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是为弥补直音法和读若法的不足而创造的,兴起于汉末。反切出自《大宋重修广韵》一书,有一口诀:“上字辨阴阳,下字辨平仄”,即反切法使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古代采用直行的书写方式,故前字在上,后字在下)。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进行拼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注音方法。

2.章句

答: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3.声训

答: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缘由。声训可分为四种,为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4.六书

答: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

5.《尔雅》

答:《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6.互文

答:互文,也称作“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是指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的使用情况有三种:(1)一个句子中某些字词互见;(2)多数情况下,互见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3)词互训,避免行文重复。

7.隶变

答:隶变是汉字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不仅用不同形态的不同点画取代了篆书单一的线条,改变了行笔的方向,彻底摒弃了原有的象形特征,而且对整个汉字的构型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使得篆书的笔意几乎全部被隐没,代之而起的是点画组合而便于书写的“笔势”。隶变使得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严密的束缚,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汉字作为书写工具的功效。

8.古今字

答: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有汉字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增多、衰亡的汉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和上古汉字不断分化三个方面。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新词的字就是今字。例如,“债”“捨”是较为古老的字,而“责”“舍”是较新产生的字,“债”与“责”、“捨”与“舍”即是古今字。

9.小篆

答: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10.拗救

答: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11.衍文

答: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也称为“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12.《说文解字》

答:《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许慎编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简称《说文》。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学说。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双声叠韵

答: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芣苢”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

14.甲骨文

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15.甲骨文

答: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16.韵脚

答:韵脚是指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又称为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鸦”和“家”押韵。韵脚最广泛应于文学作品中,诗歌尤甚,使行文变得赋有节奏和音乐之美,现代韵脚诗便将韵脚这一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

17.平仄

答: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18.喻三歸匣

答: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19.偏义复词

答:偏义复词是指一个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复合词,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称为化石语素。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五、翻译题

1.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上亦赐金百斤由此众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眴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己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局(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答:(1)标点

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并。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不伤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千,上亦赐金百千,由此重都。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眴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都迁为中尉,丞相条候至贵居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候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2)译文

郅都,是河东大杨人。以郎官的身份服侍汉文帝。汉景帝时,郅都担任中郎将,敢于直言进谏,在朝堂上当面训斥大臣。他曾经跟随皇上进入上林苑,贾姬上厕所时,一只野猪突然进入厕所,皇上对郅都使眼色,郅都不动。皇上想自己拿兵器去救贾姬,郅都跪在皇上面前说:“失去一个美姬,又有一个美姬被送进宫来,天下缺少的难道是贾姬这类人吗?陛下纵然不爱惜自己,祖庙和太后将怎么办呢?”皇上回转身,野猪也没有伤害贾姬而离去。太后听说这件事,赏赐郅都黄金一百斤,皇上也赏赐郅都黄金一百斤,从此看重郅都。济南瞷姓族人有三百多家,横行不守法纪,郡太守不能制服他们,于是汉景帝就任命郅都做济南太守。郅都一到任,就诛杀了瞷姓的首恶分子,其余的都吓得两腿发抖。过了一年多,郡内道不拾遗,附近十多个郡守害怕郅都像害怕上级官府一样。郅都为人勇敢,有气力,公正廉洁,不翻开私人求情的信,送礼,他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不听。他常常自己说:“已经背离父母而来当官,我就应当在官位上奉公尽职,保持节操而死,终究不能顾念妻子儿女。” 郅都调升中尉之官,丞相周亚夫官最高而又傲慢,而郅都见到他只是作揖,并不跪拜。这时,百姓质朴,怕犯罪,都守法自重,郅都却自首先施行严酷的刑法,以致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连列侯和皇族之人见到他都要侧目而视,称呼他为“苍蝇”。

2.北梁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有丈人之市饮酒醉而归者黎丘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我为汝之父可谓不慈乎吾醉汝道苦我何为其子泣而触地曰孽也无此事也昔也我责于邑东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吾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之市饮欲遇而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不能反也遂逝而迎丈人见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丈人之智也

答:(1)标点

北梁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有丈人之市饮酒醉而归者,黎丘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我为汝之父,可谓不慈乎!吾醉,汝道苦我,何为?”其子泣而触地曰:“孽也!无此事也。昔也我责于邑东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吾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之市,饮欲遇而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不能反也,遂逝而迎。丈人见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丈人之智也。(2)翻译

大梁城的北部有座叫黎丘的小山,(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哪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它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3.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日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雠猜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迁博平令收考奸臧无出狱者以威名迁齐相亦颇严酷专任刑法而善为辞案条教为州内所则后坐杀无辜复左转博平令建初中为勃海太守每赦令到郡辄隐闭不出先遣使属县尽决刑罪乃出诏书坐征诣廷尉免归纡廉洁无资常筑墼①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延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②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橡耳又问铃下③外颇有疑令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橡疑君乃收廷橡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

[注]①墼(ji):未烧的砖坯。②寺:官署。③铃下:指属下。

答:周纡,字文通,下邳徐县人。他为人苛刻,缺少恩惠,喜欢韩非的学说。(明帝)永平中期,周纡补任南行唐长。上任后,他晓谕官吏百姓说:“朝廷不认为我不贤能,派我管理百姓,而我天生仇恨狡诈的官吏,立志除掉豪强盗贼,希望大家不要以身试法(试我)!”接着杀了县内几十个特别凶暴的人,官吏百姓大为震动。周纡升为博平县令。他拘捕拷问贪污受贿的人,没有一个人活着出狱。周纡凭着声威晋升为齐国相,他也十分严厉残酷,一味动用刑律,并且擅长写案牍和法律条文,受到州内郡县效法。后来因滥杀无辜,再次被降为博平令。(章帝)建初中期,周纡担任勃海太守。天子赦免罪犯的诏书每次下达到郡时,周纡总是将诏书藏起不拿出来,先派人到所属各县将罪犯全部判处完,才拿出诏书。结果被征召到廷尉府,免官回家。周纡为官廉洁,没有钱财,他经常做砖坯来维持生计。肃宗听说以后很同情他,又让他担任郎官,又升迁为召陵侯相。廷掾害怕周纡威猛明察,想煞煞他的威风,就在清晨弄来一具尸体,将其手脚砍断,将尸体立在相府门前。周纡得知后就去察看,他站在死人身边,装着好像跟死人说话的样子。暗中观察到死人口中和眼中有稻芒,就秘密向把守城门的人问道:“都有谁运稻草进城?”看门的人说:“只有廷掾。”他又问身边侍从:“外面有谁对我跟死人说话持很怀疑的态度吗?”侍从说:“廷掾对您怀疑。”于是周纡将廷掾逮捕拷问,廷掾全部供认“没杀人,弄来的是路边的死人”。自此谁也不敢欺骗周纡。

4.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乱也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雖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答:(1)标点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2)译文

儒家利用文献经典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楚国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正直的人,楚国坏人的犯罪行为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

5.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答:(1)标点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2)译文

如今,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的果园,偷别人的桃李,众人听说了这件事就责备他。执政的人抓到了他就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别人狗、猪和鸡的人,他的罪过又比偷别人桃李的人更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至于进入比如他人牛马圈偷别人牛马的人,比偷别人狗猪鸡的人更加不仁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罪过更加深厚。至于杀掉没有罪的人,拽掉他的衣裳,拿走他的兵器,比进别人的牛马圈偷牛马更加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亏欠别人的更多。假如亏欠别人越多,他就更加不仁义,罪过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会知道并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大肆攻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举动,说那是仁义。这可以说他们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杀一个人,说那是不义,必定会有一重死罪。按照这种解释类推,杀十个人,是十倍的不仁义,必定会有十倍死罪。杀一百个人,是一百倍不义,必定会有一百倍的罪。对此,天下的君子都很清楚而且责备,说那是不义。现在做了大不义之事,攻打其他国家,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扬那样的行为,说那是仁义,实际上是不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所以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遗留给后世;如果知道那是不义的,要怎么解释把不义的事写下来留传给后世呢?现在有的人,很少见到黑说是黑,多数时候见到黑说是白,那么肯定是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区别;很少尝到苦说是苦,多数时候尝到苦说是甜,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范了很小的错误,众人知道分辨并责备;犯了大错去攻打他国,却不知道责备,反而赞赏那样的举动,说是仁义。这难道可以说他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因此可以知道,天下人分辨义与不义的标准是凌乱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广泛地学习,对不明之处提出详细的问题,慎重地加以思考,对其进行正确地分辨,然后坚定地予以执行。除非不学,学不会的,依然不放弃;除非不思考,想不通的,依然不放弃;除非不分辨,分辨不清的,依然不能放弃;除非不行动,行动不能做得彻底,也绝不放弃。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努力百次也要做到;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努力千次也要做到。果真能这样做,那么即使愚蠢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6.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答:(1)标点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2)译文

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晋灵公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7.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农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答:(1)标点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农、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2)翻译

后稷知道百姓做农事,种植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以生存、繁衍。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放勋说:‘慰劳人民,使民归附,纠正百姓,使民正直,帮助并保护百姓,使他们自得其善性。又接着救济、施恩惠于他们。’圣人是这样地为民忧虑,还能有闲暇耕作吗?”

8.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舆大國執雠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弔有憂贺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吴其身親為夫差前馬(《國語·越語上》)

答:(1)标点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2)翻译

勾践对国人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而又与大国(吴国)结仇,使百姓们横尸荒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自请改过。”所以给死者下葬,慰问伤员,抚养活着的人。安慰有忧患的人,祝贺有喜的人。有来的人,亲身相迎,要走的人,起身相送。革除人们所不喜欢的,补充人们所不足的。然后卑恭地服侍夫差,派了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最后还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

9.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后汉书·酷吏列传·董宣传》)

答:湖阳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哭诉。帝大怒,召董宣,要用木槌打死董宣。董宣叩头说:“请允许我说一句话再死。”帝说:“你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室,如果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我不须槌死,我会自杀。”说完以头撞柱,血流满面。帝令小太监上前抓住董宣,要他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董宣不从,(皇帝)强制使他磕头认错,董宣两手撑住地面,就是不肯叩头。湖阳公主对帝说:“你过去是布衣,藏匿逃亡和犯了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如今贵为天子,还制服不了一个小官吗?”帝笑着说:“天子不能与布衣相提并论。”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并且赏钱三十万。董宣把钱都分给了手下官吏。

10.逢丑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駱鮭於木而止丑父寢于骣中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韓厥執絷馬前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曰寡君使群臣為魯衛請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懼奔辟而忝兩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攝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鄭周父御佐車宛筏為右載齊侯以免韓厥獻醜父卻獻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卻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答:(1)标点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2)翻译

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互相调换了位置。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那天晚上)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

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进入齐国的土地。’我很不幸,恰巧碰上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逃避和躲藏。而且我也害怕逃跑躲避而使两国国君受辱。下臣勉强充当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只好承当这个官职。”(假装是齐侯的)逢丑父命令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来给自己喝。郑周父驾着齐君的后备车,宛茷担任后备车的车右,见齐侯来了,装上齐侯就跑掉了,使他免于被俘。

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打算杀掉他,他喊叫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这个人不怕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了他,用来勉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就赦免了逢丑父。

11.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鲲。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鴿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答:商汤询问名为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是天然形成的。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为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为鹏,它的脊背像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1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于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1)标点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于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翻译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3.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答:(1)标点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