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好水好生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3:10:02

点击下载

作者:孙三宝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风好水好生活

好风好水好生活试读:

前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心理上对健康的需求在很多时候显得比生理上对健康的需求更重要。因此,对家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扩展到了心理和社会需求等方面。也就是对家居环境的要求已经从“无损健康”向“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从单一倡导改善住宅的声、光、热、水、室内空气质量,逐步向注重住区医疗条件的完善、健身场所的修建、邻里交往模式的改变方向发展。这与风水学中所推崇的“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以及“身心之和”极为契合。住宅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为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必要客观环境,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住宅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住宅即生活。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住宅。家不是作秀的地方,必须自然大方。经常生活其中的居家,也不是旅馆,必须可居可玩,可观可聊,要有生活的情趣变化。因此,设计住宅也就是设计生活。生活空间是有特性的,这个特性随时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当有一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的风水运用,也许就不再是初级阶段,而是触摸到了风水内在的原则。风水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让你身处的环境,变得对你更有益。一个对你有益的环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就会给你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深层次地对你的生活进行改变或者改善。只要我们有了这种意识,事事处处按风水的原则去做,你就是自己的风水师。你一旦找到了一个与你的需求最相配的方案,就可以改变或改善你不满意的环境,你的生活,会因为你的新布局、新方案,而展现一个全新的面孔。只要我们用心体会身边的风水,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就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不利于我们的生存空间,向着有益人生的方向前进。第一章  风水学的缘起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认识,几千年来不断形成为“天人合一”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周易》所指出的“天人感应”、“道出于天”等内容,就已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广阔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汉代大儒董仲舒更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主张。到了宋代,儒学派的理学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张,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说得更清楚、更透彻。风水学,实质上是基于农耕文明的文化,缘起于“大地为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提倡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自然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崇尚“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风水学所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深深地渗透在风水学之中。风水学以中国古典哲学阴阳思想为根本认识大地,选择地形。古代的民居、聚落都依赖于自然、顺应气候和地势等自然条件来进行布局。因此,可以说风水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是一种蕴藏着丰富哲理、可资借鉴的人类环境文化观。风水学在我国的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和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技术。风水学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学是独特的文化体系风水学,实际上是融合了地球物理磁向、星体天文气象、山川水文地质、生态建筑景观和宇宙生命信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并与哲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民俗等众多的智慧结合,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文化体系。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调谐自然,营造良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获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风水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理论思维,形成了实用性很强的独具特色的风水学科。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生存环境进行选址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涉及住宅、宫室、寺庙、村镇、城市规划建设等等。风水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选择能在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良好信息的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对居所住处的布置和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和调谐,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通道、供水排水等方面的定位与调整;三是在上述基础上装饰或增加某些符号信息,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需求。风水学所倡导的寻求理想生存环境,是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人类如何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还得依靠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至于在一些风水学的名著中经常出现的“吉”与“凶”、“生”与“煞”、“神”与“鬼”以及“阳”与“阴”等,即是“福”与“祸”、“好”与“坏”、“善”与“恶”和“正”与“反”等的相对应形容词,甚至是为了特别提醒人们引起重视的用语,比如把东北方向的过渡段“土用”称为“鬼门”等,绝不是恐吓,更不是“迷信”和“神秘化”。而民间的“风水术士”却是把风水理论加以神秘化,使其显得极为玄奥、深不可测,什么“主富贵”、“主升官”……则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如果人们不去努力、不去争取、不去利用,甚至滥加破坏,那么再好的环境、再好的条件也都是无用的。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风水学的真谛,倡导、宣传和在实践中弘扬风水学,使其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风水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风水学以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思想为根本,认识大地、选择地形。西周初年的《易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自然界和人类甚至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也是两性(即阴阳)的产物。万物都是在阴阳两势力的对立中变化而成,变化的形式则是通交感。《易经》善于用交感的观点观察动静变化,认为有动之象,有交感之象的卦便是吉卦。因为它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因此是有前途的。风水学以阴阳为前提,以“气”为指导思想。“气”的概念在风水学中运用得最为普遍,如生气、死气、阳气、阴气、土气、地气、纳气、聚气、气脉、气母等。这“气”是一种无形而连续的物质。地气是藏于地中的,好似人之血流。由于“山泽通气”,大地充满着生气,“生气”预示着生机,代表着昌盛,在《易经》中属大吉。“气论”思想成为风水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柱。《易经》以“生气”为寻找目标而发生和发展。“大地生气”说本身就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反映。只有在“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前提下,风水学的发展才有其价值。“大地有机”说与风水学中的“天人合一”有机自然观十分契合,其科学性也已被今天的科学发展所证实。“宇宙全息统一律”这一新学科的诞生,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整体观,它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自身和世界。它使我们对风水学所遵从的“大地有机”说的认识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宇宙经络律认为,宇宙、大地跟人体一样,也是有经络结构的。大地、宇宙的经络律受启于人体经络律,即部分(人体)中包含有整体(大地、宇宙)的信息。通过人体的经络穴位来推知大地的经络穴位,中国古代早已出现。无论是“气论”还是“大地有机”说,都把大地看做是与人体类似,具有生命的系统。古人所言:“天地——大天地,人身一小天地”,即是这种认识的反映。现代科学的进展,从许多方面找到了大地有“生命”的特征,即大地与人体的全息统一性。有关风水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地确实有经络穴位,是个“有机体”,这揭示了人、大地、宇宙的全息统一。风水学把大地本身看作是一个母体,同时又把大地各部分所在也看做是若干次一级的母体,这是完全符合宇宙全息统一律的,也是“大地为母”思想在科学文化中的全息反映。从哲学、文化和科学的角度来审视风水学,便可以进一步揭开风水学的神秘面纱,让人们认识到风水学的科学性和新的内涵。风水学对人与自然的独特认识在人类的历史上,以易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称为“天人关系”,亦叫做“天人之际”。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公元前53~18年)认为,能够通达天地人之道理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儒者;只通天地之道而不通人道者,只能算作是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见解就是“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强调天与人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天人合一”观念,可以说是数千年来中国农业文化的产物。老子哲学认为,宇宙间有“四大”,即:“道”、“天”、“地”、“人”。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时主张师法自然,法地则天。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法地则天的思想,对风水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崇尚和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中称:“天地之道美于和”与“天地之美莫大于和”,这里所说的“和”,即“和谐”。它包括“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和“身心之和”等。这种崇尚和谐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和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所谓“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讲“天人之和”、“天人合一”,即天人构成一个和谐、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作为天(即自然)的一部分,理应与其和谐相处,风水学非常讲究“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以及“身心之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是自然环境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又同时是自然环境的对立物。人时时刻刻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生活;环境每日每时都在影响着、制约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参与形成不同人群的各种特点。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又不断地作用于自然环境,使它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因此,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中国古代有着基本独立的文化系统和风水学理论。从萌芽时期开始就包含着对人地关系的独特认识。各种人地关系的认识又千丝万缕地深入与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中。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历来一直有以下三种观点。1.听命于天听天由命,在中国古代是以庄子为代表的听任自然的顺天说。这种思想在西方的地理学史上叫做“地理环境决定论”。它将人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自然环境的奴仆与附庸,强调环境是塑造人(类)生活的控制力量。人(类)并不是一个自由的因素,而是跟在自然所确定的方向后边走。这是自然顺从论,是一种消极思想的倒退论,认为今天人类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自然界自我调节功能所能同化的限度,生物圈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参数开始变得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主张“退向自然”。然而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一切顺从自然的消极观点也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不过,这种重视自然价值和生态学的思想已提醒和迫使人们重新广泛地检验人类的行为,是否符合自然的法则和人与自然共生的法则。2.人定胜天人定胜天,在中国古代是以荀子为代表的改造自然的制天说,这种观点是一种片面的激进思想。自从西方“戡天”(战胜自然)的思想传入中国后,荀子的学说受到高度赞扬。但是,这种狂热的激进思想一味讲“戡天”便会引致破坏自然。事实上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盲目破坏自然,会引起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严重后果。这种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者、统治者,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环境可以由人的意志来支配、摆弄和摆布。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这种思想片面夸大了人的作用及人的主观意志和力量,认为一切客观的自然环境条件都可以由人来创造、由人来塑造、由人来安排。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跃进”时期,曾走过弯路;其表现是流行于当时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喝令三山五岳开道……要把山河大地重安排。”它蔑视自然本身的机理和客观世界内在的规律,酿下苦果,其危害程度是十分严重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这是环境虚无论,也是—种人类中心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必将达到无所不及的程度。人最终一定能摆脱自然界的束缚,用技术圈、智慧圈代替生物圈,将建筑视作可以独立于环境之外为人控制的一个场所,人类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各种环境下,使自己得以生存。这种征服大自然,视环境虚无的思想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这样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人也是一种动物,其生于大自然,成长于大自然,人类每一行为都会受自然无所不在的规律所左右,自然环境将永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人地协调人地协调,在中国古代是以《易经》为代表的天人调谐说。这是一种整体、有机循环的人地思想。远在周代,由于农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注意到发展生产与保护、协调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传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提出如果不爱惜自然资源,终有一天将“力尽而敝之”。自然环境会恶化、资源会枯竭。于是他提出“能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发展生产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基于这种保护动植物资源是保护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周文王在镐京召见太子发(后为周武王)谆谆告诫说:“呜呼!吾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卵不馔,以成鸟兽之长。畋猎唯时,不杀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马不驰不鹜;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这种谨慎保护生物再生产能力的思想,就是人地关系协调的思想。他的遗嘱中包含了保护自然生物繁衍的远见卓识。他反对掠夺式开发,反对开发性破坏,提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他还提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分别种植树木、藤本、竹子、芦苇、水草等。他要求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作为“先王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齐民要术》一书也提出“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一种全面的观点,人要利用自然就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应该肯定,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价值。风水对自然环境有独特见解风水的若干原则得到了历代文人的共识和认同。日本的风水学家郭中端在论及“风水空间的构成”时说:“中国人对自然环境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从六朝以后的绘画和文学作品就可以看出。中国文人所描绘的自然,并不是自然界本身,绘画和诗只不过是作者对自然的一种主观意念而已。具体来说,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并不是对外在物体的客观描写,而是由画家的思想所构成的风景。文学作品也是采用这种手法描写自然的,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是中国文人对居住环境的一种乌托邦式的描写。‘林尽水源,便是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前面所述《入山观水口论》一书,就与绘画、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观相一致。也就是说,这种自然环境的观念与山水理论是一致的。桃源乡的地理环境就是由山围合而成的要塞型,与山水书中的“环抱”相一致,是一种出入口很狭窄的利于防卫的空间形态。”风水理论不仅研究具体地形、地貌及其周围的环境,而且,它还研究人们的视线所见不到的、非常遥远的地方的地理形态。下面从几个实例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例一,三台玉带格三台玉带格在江苏省承天府的东北部。龙(山脉)发源于大洪山,其特点是龙脉旺盛,像屏风一样横列,其中有若干支脉伸出,内外明堂(山间的平地)很紧凑,脉的末端是玉带砂(湖旁的山丘),内部聚气,而且能远眺秀丽的三台峰。外阳在很宽的有生气的北湖,溪水在周围,四方气势庄重,满足了三阳的要求,龙很旺盛,能够藏风聚水,是很好的地形。例二,金土眠牛格金土眠牛格在浙江省杭州,俗名江头九曜山。龙——九曜山逆生,龙脉潜入田间,渡过峡谷,形成了屏风一样的地面,并且中间有蛇一样妙巧弯曲的一脉,结成了金土穴,穴星的两手横展,形成一块平地,构成两手托明堂,中有龙穴的地势。这种地形,虽然看起来较散,但是,山的右手延伸数十里在江头有镇,尽管这种横向的龙脉一般认为不太好,但实际上,这里的风水是十分有利的。完整的风水龙脉大系龙,是一种比喻,就像《易经·乾卦》中的“潜龙”、“见龙”、“飞龙”、“亢龙”一样,具有广泛的象征性。当然,此处的龙,则专指山脉山势,借龙而喻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等。“地脉之行止起伏日龙”是指,山势起伏逶迤,左摇右摆,似龙之形体。生气在地中运行,其旺盛处表现为山脉,所以龙即生气之所在,龙行则气行,龙止则气止。气厚则山高,气长则龙长。龙与外气流水亦不可分。龙止气聚之地,则为吉地,可以立基造宅。这就是寻龙,是看风水的第一步。为了把握天下山脉绵亘起伏之势,我国古代风水家们还对中国山脉作过系统考察,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风水龙脉大系。风水龙脉大致把握了我国山脉的走向,但它只能为具体的风水勘察提供一个宏观的背景。真正要寻求具体的龙脉正息聚气界水之穴,还有很多名堂。中国风水学中的峦头法,根据山脉的起伏和形态,将山脉分布为九种龙脉,分别是:回龙——形势蟠迎朝宗顾祖,如舐尾之龙、回头之虎;出洋龙——形势旷达,发迹蜿蜒,如出林之兽、过海之船;降龙——形势耸秀,峭峻高危,如入朝大座、勒马开旗;生龙——形势拱辅,支节楞层,如蜈蚣槎爪、玉带瓜藤;飞龙——形势翔集,奋迅悠扬,如雁腾鹰举、两翼开张,凤舞鸾翔、叉翅拱抱;卧龙——形势蹲踞,安稳停蓄,如虎屯、象驻、牛眠、犀伏;隐龙——形势磅礴,脉理淹延,如浮排仙掌、展诰铺毡;腾龙——形势高远,峻险特宽,如仰天壶井、盛露金盘;领群龙——形势依随,稠众环合,如走鹿驱羊、游鱼飞鸽。此外,《博山篇》中以势归纳山脉气象,提出了“五势”概念,它们是:正势——龙由北发而朝南来者;侧势——龙由西发,北作穴、南作朝者;逆势——龙由逆水上朝、顺水下者;顺势——龙由川页水下朝、逆水上者;回势——龙由身回顾祖山作朝者。古人还有一种形象的比喻: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如《管氏地理指蒙》:“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比喻夫山之形真”。山之延绵走向谓之脉,如《地理人子须知》中云:盖取象“人身脉络,气血之所而运行”。中国风水学有“来龙去脉”、“寻龙捉脉”、“寻龙望势”之说。龙脉有分支,有大小长短,故谓“龙犹树,有大干,有小干,有大枝,有小枝”。所谓干龙(主脉)是指地域延绵千百里,山脉必然是名山,如昆仑山等;大江大河必是名江名河,如《地理人子须知》中云:“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则以大溪涧夹送,大枝龙则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而枝干之大小见矣”。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风水学家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将中国的山系分为南、北、中三大干龙。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为北龙。三大干龙都以昆仑山为起点。所以,古人又有关于寻龙时必须从源头看面、背、朝、迎之法,具体论述此法的是《疑龙经》。《疑龙经》开篇即云:“疑龙何处最难疑,寻得星峰却是支,关峡从行并护托,矗矗枪棋左右随,干上星峰金不作,星峰龙法近虚词,与君少释狐疑事,干上寻龙真可据。干龙长远去无穷,行到中间阳气聚。面前山水又可爱,背后护龙皆反背。”上篇主张以龙干为京都,龙支为县邑。下篇论穴云:“龙已识真无可疑,尚有疑穴费心思。大抵真龙临落穴,先为虚穴贴身随,穴有乳头有钳口,更有平坡无左右。亦有高峰下带垂,更有昂头居龙首。也曾见穴在平洋,四畔周围无高冈。”鉴此可知,所谓疑龙,则为由疑而察,由察而辩,所以,风水学中的龙脉又有多种区别,如:有阴阳龙之分,顺页逆龙之别,吉凶龙之辨等。阴阳龙。如果山脉由起点按顺时针方向盘旋,则为阳龙。山脉逆时针运行,为阴龙。顺页逆龙。指龙脉的干支关系,当干龙与支龙方向一致时,称为顺龙,反之则称之逆龙。风水宝地通常是位于顺逆龙保持平衡状态的地方,如果只有顺龙没有逆龙,山脉就无法汇聚生气。吉龙应当是山脉(龙脉)光肥圆润,尖利秀美,势雄力足,雄伟磅礴,形神厚重,群山如珠滚动,气脉贯注,绿树为盖,气象万千。凶龙是山脉无势,崩石破碎,歪斜臃肿,势弱力寡,枝脚瘦小,树木不生。在辨认龙脉形势时,还要注意主龙四面要有屏帐护卫,左右之山前护后拥,方能气势壮大。《博山篇·论龙》中说:“托多护多缠多,龙神大贵。”龙又可按大的区域分为三种:山野之龙、平岗之龙、平地之龙。平地亦可寻龙,虽脉落稍平,可微辨体势,所谓“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每条干龙从起点到入海又按远近、大小分为远祖、老祖、少祖,越靠近起点越老,越靠近海边越嫩。山老了无生气,越嫩越生机勃勃。因此,寻龙当在少祖山寻。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固然不如山地龙脉那么明显,但仍有踪迹可寻。它的标志是微妙地形和水流。所谓“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所以,平原或少山之地的村落则以水为龙脉。风水认为:“山地属阴,平洋属阳;高起为阴,平坦为阳。……山地之贵为坐实朝空,平洋之贵为坐空朝满;山地以山为主,穴后宜高;平洋以水作主,穴后宜低。”所以,平洋之地,只要四面水绕归流一处,即形成龙脉,即可导致生气凝聚,正如《水龙经》所言:“水积如山脉之住,水流如山脉之动。水流动则气脉分,水环流则气脉凝聚。大河类干龙之形,小河乃支龙之体。后有河兜,荣华之宅;前逢池沼,富贵之家。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可见任何以水为环带的村落,只要水绕归流一处,即是该村的龙脉所在,也是该村生气的来源。如:福建《莆田浮山东阳陈氏族谱》在记述其族聚地东阳村的形胜时写道:“东阳发脉囊山隐伏而来,至吴塘始露奇顶,木兰使华陂水迤逦入怀,缠绕青龙方位,右首去处得东阳桥一砥沟西水口,回抱有情。至西漳村,又缠玄武,会青龙水入海,作腰带状,壶山秀拱于前,真文明胜地也。”浙江吴兴县《乌青镇志》先是对乌青两镇之水的分合作了详尽的描述,接着指出:乌青两镇之水“大会大交至分水墩,则东者归西,西者归东,南流下北,北流上南,皆合于此,故分水墩为两镇之大关键大纽合。”显然,有水乡之称的乌青镇特别强调水的作用,它以水为龙脉,以水为护卫,所以其志书中对水的记述尤为重视,并不为怪。又有古人云:中原平地及湖乡,行龙入地至难详。寻得龙来无穴下,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弯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穴方止,无水难断去不穷。因为每条干龙又有分节,起一峰、过一峡,即为一节。风水师特别注重龙脉的分节态势,因为节数的多少与吉福的长久有关。《天宝照经》云:“节数多时富贵久,—代风光一节龙。”所以,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其审辨的方法是“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则以大溪大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而枝干大小见矣。”风水家认为,人的贵贱基于龙祖山的远近,龙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福亦短促。应该看到,风水龙脉基本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我国古代风水师总结出了一整套寻龙的丰富经验。《博山篇》第二篇论龙,认为“寻龙法,寻祖宗,寻父母。”应当辨五势龙,有正势龙、侧势龙、逆势龙、顺页势龙、回势龙。寻龙,就是对山脉的观察选择。有山就有气,所以觅龙实际上是对“气”的追求,寻找能够“迎气生气”的地域。觅龙就是要选择来龙深远、奔腾远赴的山脉。具体概括为:“觅龙要分辨五势九龙,分清走向,确定阴阳向背,论定吉凶宜忌,以选定具体地点。”五势、九龙是对山脉的宏观概括,本身并无截然的吉凶区别,选择中还要配合其它因素来具体分析。论定吉凶则常常要配合阴阳五形学说、天象、人及生肖动物进行类比来推断。古代风水学中还有许多实践经验,如:养老看雌雄,金龙动不动;龙分两片,龙寻龙去;二十四山,阳从左,阴从右;圣人卜河洛,阴阳流水位;朱雀发源,罗经十二位;母子公孙,五行拨配,步水量山,龙神不上下;阴阳、祖宗、死生,坐向、来山,一生二,二生三;净阴净阳之谬,收山出煞之法;阴山入穴立向,阴阳与穴中殊;明堂并朝水,高峰尖秀方圆;生克出入,坐向生克制化;进神得位大旺,二十八宿五星;消息水音之法,沟壑明堂方隅;奇贵、贪狼、禄马,双山、四经,三合联珠,颠倒逆顺,雌雄会合等。人类对大地的崇拜人类一诞生,便与大地母亲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取自于大地。大地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上古时期,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过对性的崇拜,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中华民族的性崇拜以女阴崇拜最为重要。这是因为在母权制时代,人群的繁衍全依赖于妇女,而且人们对妇女生育缺乏认识,还不懂得人是“男女媾精”的结果,这就自然而然的把人类生殖能力看作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自然力。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妇女性器官的崇拜,也就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事。原始思维是质朴而又天真的,先民们常常从妇女怀孕分娩的事实出发,探询大地的奥秘。嫩绿的麦苗是从土地内长出来的,难道大地也当真和人类所熟知的具有生殖功能的妇女一样能怀孕吗?女性生殖后代,大自然也孕育万物,原始人开始把大地与母体等同看待。《老子》所提到的“玄牝之门”,被认为是宇宙间一个硕大的女性生殖器,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本,人类对大地的崇拜,就像原始时期对母亲的崇拜一样。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过“大地为母”的思想出现,但都不曾像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得如此突出。山西汾阴雎上,地处黄河中游与汾河交汇处,南边一个名胜上的河中之岛,昔日站在华山顶上鸟瞰这汾渭平原上被黄河划下的一道痕迹,恰似女人的阴部。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中华后土圣母女娲“抟黄土做人”的圣地,这便是中华民族以“大地为母”最为典型的例证。在中国,“大地为母”思想伴随着古代哲学的发展而不断延伸,“大地为母”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国独特的传统风水学。在我国,风水学以“大地为母”的思想为前提,使得“女阴崇拜”的思想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大地有机说为风水学的“地母崇拜”和“女阴象征”铺平了道路。《易传·说卦传》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把天地分别比作父母,这是把“大地”比作“母体”的开始,也是对中国古代“大地为母”思想的总结。这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有了天、地、人自然感应观,大地有生命的思想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中国古代气论思想把天地万物的化生都看作“气”之所成,并认为大地也是有生气的。人与万物的化生都是气血所成,因而地之生万物也是因地之有气血。成书于唐代的《黄帝宅经》言:“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地之水犹如人之血,可见水对地之重要。王廷相论万物生成时说:“水则阴精所化,万物形质之本”,“气得湿而化质,生物之涂也,百昌皆然矣。”水为阴之精、血之本,这是大地有机说的延伸,也是大地之母孕化万物的根本。因此,风水学对水的重视远甚于其他任何方面,要求“寻龙先看水”。正因为“水为山之血脉”,而山又孕育万物,山通常就成为一个母体的象征,即“山如妇”。既然“山如妇”,山就应该具备妇人的一切类似功能,有胎息、有生气、有交媾之区、有孕育之穴等。风水学正是缘起于此。能交媾的地方就是阴阳二气相交感的地方,二气交感就能化生万物。因此胎息可生,孕育可成,是吉利的象征。交媾之区表现为穴形,在风水学中,穴是指生气出露的地方,是阴阳交合之区,因而是女阴的象征。风水学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产物,是地母崇拜的表现,但在风水学中,对此问题却总是遮遮掩掩,只能靠自己去“意会”。因此在找穴时,总是特别强调“灵感”和“悟性”。关于穴的女阴象征,宋代黄妙应在《博山篇》中论及:“天下道理,阴阳五行,不离一圈。这一圈者,生死之窍。天地之间,有小的圈,有大的圈,认得此圈,处处皆圈。”“白玉团团一个圈,乾旋坤转任自然。谁知圈里百般趣,便是人间行地仙。”由唐代卜应天撰写、清代孟浩注解的《雪心赋正解》一书中,对山体的胎息、孕育解释就有如人体的解释:“体赋于人者,有百骸就窍;形著于地,有万水千山……胎息孕育,神变化之无穷;生旺休囚,机运行而不息……胎,指穴言,如妇人之怀胎;息,气也,子在胎中,呼吸之气从脐上通母之鼻息,故日胎息。……孕者气之聚,融结土肉之内,如妇人之怀孕也。育者,气之生动,分阴分阳,开口吐唇,如妇人之生产也。……夫山之结穴为胎,有脉气为息,气之藏聚为孕,气之生动为育,犹如妇人有胎,有息,能孕,能育。”以上说明了山之穴犹如妇人之胎,而胎是从女阴受孕而成,孟浩的穴形图基本由化生脑、分水、合水、圆球、蟹眼、葬口、虾须、蝉翼、球髯、合襟、明堂、左龙、右虎等部分构成。在这里,穴的女阴原型暴露无遗。早在孟浩之前,穴的女阴象征已很明确,如明代缪希雍在其所著《葬经翼》中就有诸如化生脑、分水、合水、大八字、小八字、毽檐、天心十字、荫腮、葬口等名称和所指。风水学缘起于“大地为母”,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作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古人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人之和”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乐趣,崇尚“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风水学所探索和追求的理想境界。风水学的内涵和使命从地球物理学的观点看,人们所处的地球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这些元素会产生不同方位与强度的地热、磁场、地电场、重力场及各种放射性物质,加之地表的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这些物质与气场信息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各种对周围物体的有形或无形的、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对于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体——人类,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力。有些地区的地球重力场强度偏高,磁偏差小。长年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就不容易长高。如日本中部地区,中国四川、贵州的一些地方,地球的引力场强度就很高,因此这些地区的人就比较矮小一点。又如某个点位的地层里含有害的放射性物质,长期居住在这个点位上的人,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发生胎儿畸形。有的地方由于地质构造异常,也会对人和动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如俄罗斯科学院资深学者鲁德尼克教授研究表明,生长在断裂带上的动植物都会发生病变。研究人员在贝加尔湖沿岸的癌症和心血管病高发区进行了地质勘察,发现了这些地区都是地质构造和地质断层特别复杂的地区,他们还在圣彼得堡把地质勘探结果与医院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住在地质断层特别复杂地区的人,肿瘤病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2~3倍。他们还发现在地层断裂地带的公路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是其他地区的10倍。地质断层还会释放出放射性气体,引起局面部地磁变化,这是引起人及动植物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地域的地质结构比较好,地层中所含的元素对人体和动植物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如欧洲西部的英国、法国、瑞士、德国、荷兰等国家,又如我国的广东、湖北、山东、汀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区,这些地方的某些区域由于地质结构较好,因此,生活在这些地域的人综合素质都很高,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经济发展比其他地区好。作为创立传统风水学的中国先哲们,通过数千年的观测、感应、测算,判断某个区域或点位是否有利于人的生活、健康和发展。其实,其中许多规律和原理与现代地球物理学是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和使命,就是要将传统风水学相对的科学认识与现代地球物理学知识相互结合,从而找出风水学中一些看似神秘、玄奥现象的规律性,使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的解释,并更好地运用物理学与风水学结合的方法和知识,研究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和各种地球作用力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利害关系和影响力,探索人类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改造、顺页应这些自然作用力,找出为人类服务的规律与方法,使人与自然的能量信息形成和谐共振的最佳组合,使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地生存、适应、优化和发展。风水学对环境的认识我国的经典风水著作《黄帝宅经》总论的修宅次第法中讲道:“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皮,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极为精辟地阐明了家居与自然环境、家居与人及社会的亲密关系。风水学对环境的认识可概括为以下八种:1.人类具有对家居环境的顺应性顺应性在家居环境的营造上是很重要的。人类本身对于周围的环境,具有很强的顺应性。人类是一种极容易受环境支配的动物。因此,如果要使自己的生活更理想,便会对周围的环境加以选择和整理。这一点,不仅只是表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性上,就是在人与人的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文环境方面也是一样的。人们在不同的人文环境中,也会很快地顺页应的。了解人类的这种特征,然后善加应用,是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智慧。深入地研究这种生存之道,也是人生中的一个大课题。2.风水学认为住宅具有的功能住宅对于人类来说,可以简单地把它想像为人类一年四季用以调节体温的衣服。衣服虽然具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还是针对外在气温的变化,调节人体的体温,就算在衣柜中有几十套衣服的人,大致上也不外乎分为夏、冬、春秋等三种类型。作为家居环境主体的住宅,亦可以说是承担着维持和调节四季变化的衣服功能。夏季要凉爽,冬季要暖和,对应季节的不同,有时需要通风好,有时则要求阳光照射时间长或短。春秋两季的衣服,若想一年四季都穿,也未尝不可,但是到了夏天,还是必须脱掉一件上衣,冬季则要多加一件御寒的外套和围巾,才能保持正常的体温。如果把住宅当作家居的衣服来看,住宅的好坏,便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到。像夏天闷热、冬季寒冷的住宅,就等于是夏天穿冬天的衣服,冬天穿夏天的衣服一样。按正常的情况,应该不会有人在夏季穿着很厚重的衣服,但是在某些住宅中却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实在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怪现象。从医学的观点来看,夏天若穿着厚重而通风不良的冬衣,会浪费冷却体温的能量,而感到闷热。相反,如果冬天穿着夏天单薄的衣服,体内的热能会迅速散失,人也就因而着凉。由此,便可以得出一个理念,只有能够平衡调和大气变化的住宅,才能符合好的家居环境条件。3.夜晚是家最活跃的时段按照常理来说,夜间是家人利用家最多的时刻,所以,夜晚被认为是家最活跃的时段。不少人却认为,夜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眠,家并没有想像中的重要。但实质上家在夜里一直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白天不在家的人,或者不管多么喜欢外出的人,入夜后也一定得回家睡觉。因此,可以说,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祖国医学对睡眠养生非常重视,有“吃人参,不如睡五更”的说法。《黄帝内经》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就是说人体的正常睡眠与清醒是阴阳不断消长盛衰的结果,一旦这个过程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异常现象,因此中医有“人久不得子午觉,必得病”之论。“子时”是指夜间11时至1点,此时为“阴中之阴”,人应该休息。“午时”为中午11点至1点,此时为阳中之阳,此时休息能护阳。所以一般人都应在晚上10点前就寝,尤其是老年人,中午也应小憩。睡眠时,心情要安宁和放松。“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睡眠必须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宁静安逸的睡眠环境,使睡眠质量达到一定的时间和深度,才能使身体健康。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一切肉体及精神上的活动都得以暂时的松弛。不只是人类,包括所有的生物,睡眠时都处于放松状态。所以睡眠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居环境,可以让在家睡觉的人,处于松弛状态,免受不理想大气和环境的影响,而得到完全的保护,从而获得良好的睡眠。表现在家居室内环境的营造中,对卧室的布置、床的摆放等都应特别重视。相反的,不良的家居环境,当人们呈现无抵抗力的松弛睡眠状态时,不理想的大气便会侵犯人的大脑神经,由于家居环境毫无保护作用,久而久之,将会逐渐导致人的思维能力降低,大脑神经中枢是人体的指令神经,如果麻痹了,人就会失去正常的反应。何况人们住在家中不是一个晚上或者两三个晚上,家,或许是一辈子的根据地。因此,如果长此以往,身体各器官会失去平衡而罹患心血管病、胃病等各种疾病。4.阳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是孕育万物的动力,风水学很重视日照,并称“何知人家人福分?三阳开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沐日无忧愁,何知人家贫又贫?背阴之地是寒门。”民间有句谚语:“太阳不来的话,医生就来。”这充分说明人们早已认识到阳光的重要性。5.人与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空气是围绕着地球的大气层,连接着无边的宇宙,其构成要素可分为:氮气78.2%、氧气20.93%、二氧化碳0.03%、氖气0.018%、氢气0.00005%,除了以上各种对生物有着密切关系的气体外,还有其他含量较少的次要气体。而在所有构成要素中,以氧气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氧气不但存在于空气之中,水中也包含大量的氧气成分。同时,植物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出氧气(相反的,动物吸入氧气,经过体内的细胞作用后,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正因为这个缘故,人类和植物之间就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6.水汽与家居环境应有平衡的关系水分具有冷却的作用。因此,冬天若水分过量,会加速消耗人体内部的能量,人则会因此着凉,从而引起许多其他的病症。通常,过多的水汽,对人体会有不良的影响。但是空气中若完全没有水汽的话,空气会变得很干燥,因而会失去其本来所具有的功能。所以恰到好处的湿度才是最为理想的。海岛四面临海,在空气中有水分过多之嫌,受水汽之害也较深。另一方面,水分还具有对人体有益的功能,这点是不可抹杀的。例如,身体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但过量的水分则会导致发冷。因此,从口中进入体内的水分是必要的,而从皮肤进入体内的水蒸气则应尽量避免。要保持水汽和家居环境的平衡关系,就必须慎重考虑家居环境周围湿地范围的大小,以及四周水池、河流流向等问题。7.一年分为八季更为合理通常,人们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但是从实际情况,其实一年应该分为八季更为合适。也即在通常的春、夏、秋、冬之间,还各自有一段称为“土用”的转变时期,也就等于这四季之间的变化期。在这段变化期里,由于季节的变化,人们的适应能力较差,也是最容易发病和旧病复发的时段,如胃病患者就最容易在秋冬交换和春夏交换期间旧病复发,人类的健康及思考力在这个转变时期最容易受损。因此,“土用”这段时间,被称为“准鬼门”期间。人类与大气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如果缺乏空气,就不能生存。食物和水固然对人类很重要,但不管怎样,人类一旦缺乏空气(大气),便会马上一命呜呼。大气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大气中包含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多种元素。众所周知,若缺乏氧气,人会马上因窒息而死亡,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有人不需要氧气还能活下来的。可见氧气在人的一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大气随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变化。风水学将一年分成“阴季”和“阳季”。所谓“阳季”,是从冬至到次年夏至(即十二月二十二日到翌年的六月二十二日),也就是指太阳逐渐接近北极,白昼愈来愈长的这段时间。春天的大气,氧气充足,适合万物成长。夏天的大气次于春天,氧气也很充足,但由于阳光过于强烈,草木的呼吸旺盛,使水分中的氧气不断发散,空气就会比春天稀薄。同时由于阳光热度的蒸发,使得氧气容易上升,而地面上的氧气含量也就相对减少。这段时间是指七八月,是各种危险比较容易发生的时段。秋天的大气中,氧气较少,氮气较多,可说是属于氮性空气,它具有让事物凝结的作用。也即秋天的天气,会使养分产生凝结作用而使叶子飘落。人到这个时期,全身细胞组织会不断地成长,并且会产生要储存脂肪而进行凝结作用的指令。这是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冬天所作的准备。由于一年四季体内的机能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人们要有意识地去巧妙地摄取食物。如果秋天只摄取少量的淀粉、脂肪,则体内的脂肪会减少。那么,冬天一来临,就会特别怕冷,或者很容易就感冒,甚至引起各种机能障碍。这也是民间在立秋时节“贴秋膘”习俗的来源所在。到了冬天,草木都处在冬眠状态,大气中的氧气成分会减少。水中的氧气也会因为气温较低而蒸发,使得氧气更稀薄。这段时间为一二月,是各种危险最容易发生的时段。在七八月和一二月这两个时段,氧气都较稀薄,而外界温度和人体体温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人的死亡率也高,正因为这样,为了提醒人们并发出警告,民间将这两个时段其分别称为“里鬼门”和“鬼门月”。风水学特别重视风水吉地现代水文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上亿万年来演变而成的山川河流、自然地貌、地下水脉和地质构造,形成了各种山川水流、水质、土质、岩层结构,这些地质构造之中又包涵和产生着各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会产生各种有益或有害的影响。例如:铁、锌、有机蛋白等,对人体是有益的,而镭、氡、锶等放射性元素,对人体与智力发展是有害的。由于这些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组合结构的不同,对人类也会产生不同的正负面的效应。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健康长寿?而有的地方的人就容易患病或早逝?这些都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吉地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有时还要闻、尝土和水的气味,从中判断这个地区的风水是否有利于人的体力和智力、思维和事业。如“砂环水抱”,人丁兴旺,“众水到堂”,财源广进。如水味甘甜是吉地,水味苦涩人多病等。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中的“龙脉”构思,就是现代地质地理学关于山脉、水脉与岩层的走向的学问。风水中“生旺龙脉”的思想,也与现代水文地质学说中的环境选择、水土保护、环境保护等观点相融合。风水学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居住环境与大气污染张弘平先生说:“大气污染指在空气中正常成分之外,增加了新的成分,或原有成分增加,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而使大气的质量恶化,对人们的健康和精神状态、生活、工作、建筑物设备以及动植物生长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影响和危害。”大气污染经历了三个时期:最早是煤烟污染,其中主要是粉尘的污染,进入20世纪60年代,工业污染进入二氧化硫污染时代,现代光化学烟雾已成为最重要的污染形式。这些污染基本上是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所致;其次是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在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也成了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呼吸系统关系最为密切,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具体说来,大气污染可产生下述影响:1.引起急性中毒事件,其中最严重的是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2.诱发疾患或引起慢性中毒。一般认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或病情加重都和空气污染有密切关系。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呼吸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增加。比较典型的是日本发生的哮喘病。3.致癌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中致癌物质的种类日益增多,其中主要是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某些无机物等。4.刺激作用。大气污染可刺激呼吸道使之发生炎症,长期作用下还可能发生萎缩性炎症;并使眼部疾患增多,发生不同程度的头痛。5.大气污染还对人体健康产生某些间接危害。其主要途径有:影响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及交通运输;影响居民生活卫生条件;影响农业,损害物品;导致气候变化,产生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后果。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工业布局合理化,改变燃料构成及燃烧方法,革新防护技术,综合利用,化废为宝,绿化造林等各个方面,并且在采取措施时应该综合考虑。居住环境与噪声污染接近或超过人耳听觉所能忍受的限度的声音构成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各种机器运转,能影响和改变人体的生理状态,甚至诱发疾病。具体说来:1.噪声污染可能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弱,听力敏感性下降,产生听觉疲劳,如果长期在90分贝以上的嘈杂环境下工作,还可能出现噪声性耳聋。2.噪声还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张力遭到损害,时间持续过长,就可能形成顽固的兴奋灶,并累及植物神经系统,产生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或嗜睡、全身无力等神经衰弱症侯群,严重时还可产生精神错乱。对心血管系统,噪声可致心肌损害,导致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提高。对消化系统而言,噪声的长期作用可致胃病和胃溃疡。不仅如此,噪声对血液成分、视觉、基础代谢、免疫力、内分泌、皮肤温度、皮肤电阻也有一定影响。总而言之,噪声使人抵抗力减弱,健康水平下降,诱发某些疾病。3.噪声污染还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由于上述噪声污染带来的危害,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力求缩小和消灭噪声源,在传播途中减弱其,而后则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期减弱和消除噪声对人体的影响。选址要考虑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难怪当今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学者偶尔把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时便惊讶地发现绵延发展了几千年之久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产生了历史的共鸣!人类伊始,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寻求一种遮风避雨、防范猛兽侵害的住所,于是便出现了人工建造的简陋的居所。如有巢氏在树上搭建的茅棚,山顶洞人挖掘的窑洞,便是人类为避免自然灾害和天敌伤害而建造的人工建筑的原始形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对居家的建筑住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住所有实用性、安全性的要求之外,还增加了美观性、密闭性、健康性的需求,并希望其住宅与周围环境协调,有利居住者身心健康。西周初年,周武王想在洛邑建都,就召请周公“相宅”,便将人对建筑与环境的需求上升到了对风水需求的阶段。随着人类建筑的多元性发展,民房建筑与宫廷建筑,寺庙建筑与宫廷建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要求各有不同。这些建筑所处不同的地理位置,建筑材料不同,建造形态、规模、风格、方位与色彩各异,这种因素对于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生命信息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力、作用力,并产生不同的正反效应。风水学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将传统风水学的合理内涵与现代生态建筑学相融合,即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多元化效应;也讲究建筑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面对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协调、更同步,以更有利的科学方法探索人、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第二章  风水学的科学观风水的科学观凤凰要把高枝占,鸟不生蛋的地方少人烟;候鸟选择栖息地,首先看环境。几年前,北京玉渊潭环境改善了,变美了,春天,野鸭便来这里孵化小鸭子,近几年来这里的野鸭也越来越多了;济南郊区有个燕子岛,几千只燕子在那里集体生活,形成了一个密集型的燕子群体,不仅因为那里山青水秀,而且那里的民风淳朴,都视燕子为吉祥鸟,保护它,爱护它。燕子不但选择了这里的地利,而且选择了这里的人和。动物界此类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如果我们生活中细心观察,几乎处处都能感觉到:原来,动物对居住的风水也如此讲究。又何况人呢!再说说复杂的。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风水”典藉几百种之多,近现代学者对风水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仅近几年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就有:“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风水典故”、“从聚落选址看中国人的环境观”、“风水说中的心理场因素”、“风水理论与古城环境意象”等几十大项(其中还包括墓、陵风水的研究)。如果将这些文字记载中的名词、术语、表格、图像、照片以及个案分析等作一粗略的汇编,可能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当然,尽管复杂,但其中的规律性却是纲目分明的,就像祖国的山脉和水系一样,有它的纵面,也有它的横面,有它的经线,也有它的纬线。天津大学建筑系王其亨教授在《风水理论研究》—书的“前言”中说:传统的风水在我国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这种古老的学说,虽然充满迷信色彩,但是,它具有我国古代哲理、美学、心理、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涵着人如何顺应自然的大量论述。我们今天以科学态度去探索它,对阐明我国传统建筑理论有所裨益。风水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选美,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著名的风水理论学者尚廓先生在《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一文中如是说:风水的实质,不外是以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则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一个居住地点的形成、发展和兴衰,是由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所影响、所决定的,自有其客观规律,并不是都能纳入或符合风水的理论模式,即使符合了风水的理论模式,也不见得就能产生风水所谓的吉凶祸福的效果。但若剔除风水的玄虚迷信的糟粕,毕竟还可以发现其中合理的成分。此外,它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所有这些,对传统住宅、村镇、城市的选址及规划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起到正面的作用。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虑。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即已产生的一种环境设计理论和初级的环境科学。中国易学堪舆研究院院长亢亮先生将风水学概括为:1.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运用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和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学科。2.人生地理学自然为人类居住规定了界线并提供了可能性,但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因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3.行为地理学着重研究人的主观因素。诸如心理状态、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影响地理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