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5:45:48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

世界名人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试读:

前 言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发现,虽然这些人物的成长背景都各不相同,但都或多或少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真正人生追求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是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却是有相似之处。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具有其平凡性。吉田兼好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这样看来,名人的成长又具有其非凡之处。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

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编成了《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外交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地米斯托克利

公元前494年,在古希腊的雅典城正在上演一出名叫《米利都的陷落》的戏剧。这部戏轰动了整个雅典城,因为它描写的就是不久前发生在米利都城惨剧,目的是要唤起雅典民众对波斯的仇恨。

地米斯托克利正是这部戏的坚决支持者。他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走上舞台。他是个身材高大、满腮浓须的青年,两眼闪射着坚定睿智的光芒。“公民们,你们刚才目睹的不是戏剧,而是不久前在米利都发生的活生生的惨剧!”地米斯托克利以洪亮激动的声音说,“由于舞台的限制,这里所表现的希腊同胞的苦难,不到实际的十分之一,而波斯人实际犯下的罪行,更是这里所表现的一百倍,一千倍!”

地米斯托克利开始历数几十年来波斯侵略者对希腊民族犯下的罪行,同时历数波斯人遭受的一次次失败,指出他们并不是不能被打败的。他最后激昂地说:“我听说波斯王大流士对雅典援助小亚细亚的希腊同胞切齿痛恨,他命令奴仆们在他每顿饭前都要大呼三次:‘国王,记住雅典人!’因此想要妥协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对大流士的威胁只能用两个字回答:战斗!战斗!战斗!”

剧场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呐喊,“战斗!战斗!战斗!……”《米利都的陷落》的上演和地米斯托克利成功的鼓动,使执政者中的主和派非常恼火,他们以违反禁令为由,对剧作家弗吕尼霍斯课以重额罚金,并找地米斯托克利的岔子,想把他驱逐出境,但广大民众不答应。相反地,地米斯托克利却因此声誉鹊起,被人们称为“反波斯的斗士”。

公元前493年,也就是《米利都的陷落》上演的第二年,地米斯托克利由于民众的拥护,当选为该年度执政官,朝他建立丰功伟业的宏伟目标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要达到这一步,对一个并非出身名门望族的青年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地米斯托克利大约生于公元前528年,他的父亲虽然富有,但不属于雅典最显赫的家族,他的母亲来自异邦,不是雅典公民的后裔,地米斯托克利因此在青少年时曾遭受名门贵族子弟的种种歧视,但这些歧视并未使他消沉,反而成了他奋发向上的动力。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能言善辩。别人的歧视更使他勤于思索,由此养成工于心计、注重实际的性格。课业之余,他不是思索问题,便是演习起诉和答辩,而对他认为用处不大的功课,则采取敷衍了事的办法,并不在乎成绩的好坏。此外,他还像每个希腊男子一样,锻炼身体,学习武艺。他的老师对他从小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毅力和才能感到惊奇,一直注意地观察他。最后,老师得出结论说:“这个小孩将来一定会成为伟大的人物,或者造福,或者作乱。”

这个小孩的将来已经到来了,对雅典人民来说,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前者。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早晨,得到一千布拉底重步兵支援的雅典军,在地米斯托克利和卡利玛科斯等将军率领下,向波斯军发起了勇猛的攻击。他们以一个个方阵组成的横线快步向山坡下前进,途中又加速变为跑步,高声呐喊着冲向敌营。这是米太亚得的战术,他要以快速的、先发制人的冲锋使波斯人的弓箭和骑兵失去作用。

这突然的袭击使波斯军很感意外,不过他们仍未警觉,认为希腊军人数这么少,竟敢轻率地发动进攻,这无异于自取灭亡。他们仓卒地列阵应战,还不及做好全部准备,希腊军已冲到面前。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希腊各城邦人民,使他们懂得:只要团结一致,敢于斗争,是可以战胜强大的侵略者的。马拉松战役也是地米斯托克利参加的第一次大战,他从米太亚得身上学会了不少指挥战争的艺术,为以后担当大任准备了条件。

在雅典人欢庆胜利的时候,波斯人时刻想着向雅典人复仇,大流士把马拉松的失败引为奇耻大辱,他决心御驾亲征,把那些不服从的希腊城邦踏为平地。波斯大军涌进了雅典城,这个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陷落了。

雅典人返回故里,发现他们世代居住的城市已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地米斯托克利号召居民重建雅典,并提议增修一条从雅典到比雷埃夫斯港的滨海长城。他的用意还不完全是为了对付波斯人,也是为了防备斯巴达人对雅典的觊觎。他以他的政治经验和眼光预见到,随着波斯势力逐渐退出欧洲和爱琴海,斯巴达和雅典为争夺希腊的霸主地位,势必要发生冲突甚至导致战争。果然,斯巴达人立即对此做出了反应。他们派来一个代表团,建议雅典不要重修城垣,更不要修筑滨海长城。理由是万一落入波斯人手里,反而成了敌人的要塞。地米斯托克利洞察了斯巴达人的用心。斯巴达陆军异常强悍,并以方阵作为主要作战形式,所以他们是没有城墙的,有城墙反而会妨碍陆军的行动。雅典陆军不是斯巴达人的对手,没有城墙斯巴达人岂不是可以长驱直入吗?但如何对付斯巴达的要求呢,搞不好可能导致反波斯同盟的破裂。地米斯托克利思虑再三,决定用计。

按照地米斯托克利的建议,雅典政府“客客气气”地留住斯巴达代表,其实是作为人质。同时,地米斯托克利独自启程前往斯巴达。他到达那儿后,却不马上会晤斯巴达政府,借口说要等代表团其他成员到后再举行会谈。这边雅典政府动员了所有能工巧匠,日夜修筑城垣和滨海长城。等工程接近完成,足以抵御外敌入侵时,才向斯巴达派出代表团的其余成员。地米斯托克利这时才向斯巴达人说,他认为雅典修筑长城,无论对雅典自己,还是对其他城邦,都是有利的。因为只有在力量均等的基础上,才能平等地讨论共同的利益。斯巴达政府见木已成舟,对手又是他们最为尊敬的地米斯托克利,只好隐起内心的不满,让雅典的代表回国。

地米斯托克利以斯巴达人所褒奖他的“机智”,成功地愚弄了斯巴达人。滨海长城建成后,极大地加强了雅典的防御力量。在以后的战争中,它成了抵御外敌海上入侵的坚固要塞和雅典海军作战的重要依托。雅典的海上地位因此大大加强了。

汉尼拔

汉尼拔(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是迦太基(今北非突尼斯东北部)将领哈米卡·巴卡的长子,自9岁起随父远征西班牙,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指挥作战的本领。他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通晓希腊、拉丁等多种语言,对希腊战史造诣颇深。公元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区迦太基军统帅时,才25岁,汉尼拔的一生,几乎全部在迦太基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中度过。

西庇阿

率罗马军攻入迦太基本土后,奉命回国救援。在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中被罗马人击败。战后,继续统领迦太基军队。公元前196年当选为最高行政官员之一。由于积极革新政府,引起国内政敌和罗马权贵的畏忌,被迫于公元前195年亡命叙利亚,协助叙王安提柯三世同罗马作战。失败后隐居于小亚细亚,又遭罗马人迫害,由于惧落敌手而服毒自杀。

公元219年春,当汉尼拔完成了对罗马人作战的一切准备后,便率军越过希伯鲁斯河,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城。萨贡托人遭到汉尼拔突袭后,匆忙派遣了一个使团到罗马去。罗马元老院警告汉尼拔不要侵犯萨贡托城。汉尼拔不但拒不接受罗马的最后通牒,而且责备罗马人干涉萨贡托内政。公元前218年春,罗马正式对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从此开始,汉尼拔梦寐以求、以战雪耻的时刻终于到来。

公元前218年9月初,汉尼拔率军来到阿尔卑斯山麓,当时经过33天艰难行军,汉尼拔率军终于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境内。

汉尼拔以史无前例的壮举,如此神速地出现在意大利,犹如兵从天降,使罗马人毫无思想准备,无不惊慌失措。经过短暂休整后,汉尼拔率军进至波河左岸,在这里他第一次遇到了罗马军队的阻击。

公元前217年早春,汉尼拔选择皮斯托里亚和佛罗伦萨之间的托斯坎纳沼泽作为前进的道路,开始秘密进军意大利中部地区,迦太基军队4天3夜不间断地在齐腰深的水里行军,出其不意地绕过罗马重兵设防的阵地,踏上了通往罗马的大道。罗马执政官万万没想到汉尼拔会选择这条进军路线,被迫仓猝改换自己的阵地,连夜尾追至特拉西美诺湖。特拉西美诺湖北岸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谷地,只有一条十分狭窄的隘路从这里通过。善于利用地形的汉尼拔选择此地设下伏兵。

战斗实际上变成一场可怕的屠杀,不到3个小时便结束了。夫雷密尼阿斯及其部属2万人当场阵亡,数千人被俘,只有6000人冲出谷地,逃入附近一个村庄。在汉尼拔官兵重重包围和一片“缴械留命”的呼喊声中,完全丧失抵抗能力的罗马人全部举手投降。

公元前216年8月2日,汉尼拔在意大利东南沿海的坎尼地区,与罗马军激战,战至天黑,罗马军被歼7万余人,被俘约1万人,只有300多人逃走。亲临前线指挥的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阵亡。汉尼拔军伤亡仅6000人左右。从此,汉尼拔威名大震,致使继起的罗马执政官和军事统帅都不敢同汉尼拔正面交锋。

汉尼拔是著名军事统帅,世界古代史上杰出军事家、战略家、谋略家。汉尼拔的一生,几乎全部在迦太基与罗马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中度过。他具有战略眼光,足智多谋,用兵不拘陈规,经常以出人意料的行动实现其战略意图,曾孤军深入敌国,横扫意大利,威震罗马,取得了攻克大小城池400余座的辉煌战绩。西庇阿

西庇阿(约公元前235年—公元前183年),古罗马统帅。因在罗马同迦太基争雄的布匿战争中战功卓著和在非洲迦太基本土(今突尼斯)结束第二次布匿战争而获“阿非利加西庇阿”称号,史称老西庇阿,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一向以机智果敢闻名。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时,随父(罗马执政官)抵御迦太基军的进攻。公元前216年,在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围歼罗马军的坎尼之战中侥幸逃生。他以敌为师,认真研究汉尼拔的治军作战方略。公元前210年至公元前206年,任远征西班牙的罗马军统帅,以奇谋和巧妙的战法屡败迦太基军,征服西班牙各部落,肃清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凯旋回国后,被选为公元前205年的执政官,次年率军远征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2年在扎马会战中击败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公元前199年任监察官,居元老院首席。公元前194年,再任执政官。晚年离开罗马城,死于卡姆帕尼亚庄园。

西庇阿在军事上善于夺取战略主动权,注意争取同盟军。对敌作战攻其不备,长于使用骑兵,选择有利战机。他的统帅艺术受到西方历代名将的重视。

公元前211年,罗马军队从西西里岛赶走了迦太基人,但在西班牙却遭到惨败。西庇阿便率领罗马军渡海向西班牙进军。于公元前210年在艾门波流门(安普利亚斯)登陆,登陆后,他发现在西班牙的迦太基军队兵力分散,各据一方,而且,新迦太基城防守空虚。于是,西庇阿集中优势兵力,向敌兵力空虚的新迦太基城采取了突然袭击,一举攻克该城。进城后,西庇阿立即释放了拘留在该城中的西班牙人质,并送给他们刀剑。这一行动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好感,扩大了罗马军的影响。至公元前206年秋,整个西班牙归顺罗马。

西庇阿将迦太基人从西班牙驱逐之后,他认为迦太基军队的势力仍很大,决不能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掉以轻心。于是,他采取利用矛盾、联盟结友的战略,打击汉尼拔。迦太基受到西庇阿接二连三地打击后,一面同罗马签订了暂时休战的和约,一面固守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与此同时,紧急召回远在意大利南部的汉尼拔军和北部高卢境内的马哥军,企图挽回败局。然而这正是西庇阿所要达到的目的:使汉尼拔撤出意大利,调回本国,然后彻底打败汉尼拔。

公元前203年6月,汉尼拔率军2万撤回迦太基本土,对部队进行了整顿,并向迦太基城靠拢,对迦太基城南侧的西庇阿的军队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迦太基当局见形势对己有利,便拒绝批准和约,并拘禁了罗马使臣。

西庇阿见汉尼拔来势凶猛,遂断然决定解除对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的围困,率军向马格拉达斯河上游进军,深入迦太基内陆,借此摆脱腹背受击的不利局面,并诱使汉尼拔军改道西进,伺机决战。公元前202年秋,西庇阿率军切断了迦太基城的主要粮食供应来源,使迦太基城居民大感恐慌。因此,迦太基元老院命令汉尼拔立即对西庇阿采取作战行动。正在陆续北上的汉尼拔军只好改变行军路线,调头向西朝内陆方向进发,疲于奔命地追赶西庇阿的军队,这恰恰中了西庇阿的圈套。西庇阿率军转移到扎马地区后,选择了有利的战场,迫使汉尼拔军处于既缺水源、又无壁垒依托的不利境地,将其歼灭。战后,罗马与迦太基缔结了有利于罗马的和约。

西庇阿是古罗马著名的军事统帅,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作战机智勇敢,为古罗马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军事谋略为历代人所推崇。

斯巴达克

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已是一个领土相当广袤的奴隶制大国。在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战俘变成了奴隶,罗马到处都建立起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

在罗马元老贵族的暴虐统治之下,奴隶的命运悲惨之极。法律规定,奴隶主对奴隶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奴隶主为了尽快收回买奴隶所花费的成本,便挥舞着皮鞭强迫奴隶一刻不停地劳动。在他们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为防止奴隶逃跑,奴隶主给奴隶戴上沉重的脚镣,套上坚固的项圈,圈上还写着:“抓住我,不要让我逃跑。”奴隶没有婚姻权,只有少数人才有这个机会,奴隶所生的子女,也被看作奴隶主的财产。老弱病残的奴隶,不是被卖掉,就是被送到台伯河中的一个荒岛上活活地冻饿而死。年轻力壮的奴隶也只有在监工的鞭笞下,一刻不息地劳动,直到死了为止。

处境最为悲惨的奴隶是角斗士。角斗是罗马统治者的一种最野蛮、最残酷的娱乐。罗马政府还专门建造了巨大的角斗场,如弗拉维半圆形角斗场,可同时容纳50000人观看角斗。经过专门训练的角斗士,被奴隶主强迫着手握利剑、匕首,两两相斗,或者是与饥饿的野兽格斗,以此让奴隶主观赏取乐。一场角斗的人数,起先只有几对,后来增至几十对,最多达到300多对,奴隶主在血流成河的搏杀中得到变态的娱悦。当角斗快要结束时,奴隶主以手势决定角斗士的命运:如果大拇指朝上,则打胜的角斗奴可以留下性命;如果大拇指朝下,则被残忍地杀死。角斗场上还设有专门的人员检查被打死的角斗奴,用烧红的铁猛刺死者,看他是否真正死去,倘若还有动静,就用沉重的大锤把他活活打死,扔掉。

血腥的统治使奴隶们忍无可忍,起义的火种一触即发。

斯巴达克,这个“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的英雄人物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他本是色雷斯人。色雷斯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部,濒临爱琴海和黑海。当罗马进兵北希腊时,色雷斯人奋起反击。斯巴达克参加了战斗,不幸被俘,最初在罗马辅助部队中服役,因不甘驱使,多次逃亡,而被卖为奴隶。他有魁伟的身材,健康的体魄,英俊的面貌,而且臂力过人,卡普亚的一所角斗士学校将其买下做了角斗士。

角斗士非人的待遇令斯巴达克忍无可忍,他决计率领同伴逃出牢笼。他说:“宁可为自由而战死于沙场,决不为敌人取乐而丧身于角斗场。”在他的激励之下,200多名角斗士串联起来,秘密商议起义计划。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告密,斯巴达克不得不果断采取行动,即刻提前率领七八十名角斗士以厨房里的刀叉、棍棒为武器,杀死卫兵,逃出了城市,一直奔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在路上,他们截获了好几辆运载角斗武器的大车,装备了自己。就这样,公元前73年夏,震撼历史的斯巴达克大起义爆发了。

在意大利西南部的维苏威火山上,起义军安营扎寨,他们选出了三位领袖:斯巴达克为首领,高卢人克利苏克斯和日耳曼人恩诺马乌斯为副将。维苏威火山濒临那不勒斯湾,地势险峻,除一条崎岖小路可通山顶外,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起义军在这里积蓄着力量,并且不时走下山来,在附近的坎佩尼亚平原惩罚奴隶主,解放奴隶。

很快,许多奴隶和农民闻讯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1万多人。他们不仅在短短几个月内缴获了当地驻军的大量武器,而且从附近庄园里获得了大批给养。起义军纪律严明,作风良好,深得奴隶和平民的支持和欢迎。

这革命之火震撼了奴隶主阶级,他们开始惶恐不安。元老院急忙于公元前72年春派遣克罗狄率领3000名官兵包围维苏威火山。惟一的一条山路被封锁了,他们以为这样起义军会被困死山上。

斯巴达克临危不惧,他发出响亮的号令:“宁可战死,不愿饿毙。”形势十分严峻。起义军却出奇制胜,他们用山上的野葡萄藤编成绳梯,一直垂到谷底,顺着这绳梯到达了山底。趁着夜黑风高,起义军在斯巴达克率领下悄悄绕到敌人背后,一声令下,发起猛攻。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克罗狄败逃而走。

斯巴达克起义军经过维苏威一战,声名大震,更多的人投奔而来。斯巴达克把扩大的军队整编为投枪兵、主力兵、后备兵和骑兵四大部分。随后,他们逐步控制了坎佩尼亚平原。在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之后,斯巴达克认为,要在罗马国家的心脏地区建立巩固的奴隶政权,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他计划把起义军带出意大利,摆脱罗马的奴役。进军路线设置为:穿越坎佩尼亚平原,抵达亚得里亚海岸,然后沿着海岸线北上,再翻越横亘在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达到的高卢地区,在那里建立起奴隶的乐园。

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元老院急忙派遣行政长官瓦里尼乌斯率领两个军团共12000人前去阻截。起义军针对瓦里尼乌斯的分进合围战术,制定出选择敌人薄弱环节,集中精兵逐个击破的方针。

交战开始了,斯巴达克精兵杀向瓦里尼乌斯副将博利乌斯带领的2000人马,并且迅速取胜。继而,起义军把矛头转向前来增援的科辛纽斯副将。科辛纽斯不仅全军溃败,而且命丧沙场。起义军节节胜利,但由于连日作战,需要适当休整。瓦里尼乌斯便借此时机,把起义军逼到一处荒无人烟、道路崎岖的山区角落里,并筑垒挖堑,妄图置起义军于死地。

此时的起义军缺粮少兵,精疲力尽,再加上天气寒冷,形势非常危急。然而斯巴达克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策划出了一个巧妙突围的计策:夜里,起义军在营寨门前钉上一些木桩,把敌人丢下的一具具尸体绑在上面,旁边点起篝火,远远看去就像哨兵在站岗放哨,并且留下一名号兵按时吹号。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悄悄地撤离了营寨,他们沿着瓦里尼乌斯认为无法通行的山路迅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天亮之后,瓦里尼乌斯方知中计。他气急败坏地率军追击,不料起义军早已选择有利地势,设下埋伏,沉重打击了敌人。

起义军威震四方,又有大批奴隶带着马匹投奔而来。斯巴达克日夜督造武器,实行严格的军纪,平均分配战利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禁止军队抢劫,在征集军需物资和武器时,都给以十足的偿付。正当起义军风头正劲之时,领导层发生了意见分歧。克利克苏斯不同意斯巴达克主张的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境,他坚持让起义军留在意大利同统治者斗争到底。最终他们分道扬镳,克利克苏斯率领3万人马离开了斯巴达克。

公元前72年冬天,克利克苏斯率领的起义军在阿普里亚的加尔干诺山附近同罗马元老院派出的格里乌斯军队相遭遇。一场血战之后,终因寡不敌众,克利克苏斯英勇牺牲,军队损失大半。余下的人又重归了前来救援的斯巴达克义军。

由斯巴达克率领的一支起义军经过辗转奋战,历经艰难终于冲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了阿尔卑斯山下。队伍发展到了12万人。此刻,再也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了,只要翻过山去,胜利就实现了。然而,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山顶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异常,起义军辎重繁多,要想翻越大山,绝非易事。而且此时的起义军斗志昂扬,信心倍增,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战胜罗马的奴隶主。因此,斯巴达克又改变了进驻山北高卢的计划,掉转头来,挥师南下,直捣罗马。

惶恐的奴隶主得知消息后,慌忙召开了元老会,他们推来推去,谁也不敢担当重任。最后,手段强硬、狠毒无比的大奴隶主克拉苏出任了新执政官,他被委以“狄克推多”(意为独裁者)的大权。为整饬军纪,扭转败局,他实行了残忍的“什一抽杀律”,即把临阵脱逃的士兵分成10人一组,以抽签的方式每组处死一人,顿时有4000名士兵丧生。同时,克拉苏把兵力增至10万人。

克拉苏以为起义军会进攻罗马城,因此在相关大道上设下重兵,妄图歼灭起义军。然而,斯巴达克绕过罗马城,指挥义军纵穿意大利半岛,准备渡过摩萨纳海峡,占领富于战斗传统的西西里岛,以便与罗马统治者作长期的斗争。但是,这个计划却失败了。原来,为了解决渡海问题,起义军曾与西西里海盗达成协议,租用船只,但由于西西里总督维里斯收买了海盗,结果起义军上当受骗,船只落空。斯巴达克不得不再次率军北上。

而此时,狡猾阴险的克拉苏为了将起义军困死在半岛南端,命令士兵在布鲁提伊半岛的最狭窄地带挖出深、宽各四五米的一条深沟,长达50余公里,还用挖出来的土筑成一道又高又厚的土墙。起义军三面临海,一面受敌,处境相当危险。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斯巴达克一面命令士兵们点起篝火,又唱又跳麻痹敌人,一面又率领1/3的步兵巧妙地利用树枝、柴草、泥土和敌人的尸体填平了一段壕堑,并且火速地通过了封锁线,敌人的阴谋又破产了。

脱险后,斯巴达克决定将军队带到布林的西港,从那里东渡亚得里亚海到希腊去。然而队伍内又出现分歧,两员部将公然率领12000人脱离主力,单独行动,结果被克拉苏消灭在鲁干湖畔。正当起义军急速向布林的西进发时,一支罗马军队已抢先占领了那里。起义军又一次腹背受敌。

斯巴达克深知东渡的计划已不可能,于是便果断地回迎战克拉苏。公元前71年春,阿普里亚境内,一场鏖战开始了。起义军奋勇厮杀,顽强不屈,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6万名奴隶壮烈牺牲了。斯巴达克身先士卒,冲在阵线最前沿。最后只剩下1万人了,他们宁死不屈。突然,斯巴达克被一名罗马军官从背后猛刺了一枪,接着,他的大腿也被刺中,跌下马来。战士们冲上前去,救出斯巴达克,并让他骑一匹快马赶快突出重围,以图大计。可是,斯巴达克毅然刺杀了那匹战马,他要与生死与共的战友一起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站立不稳,便屈下一只膝,手持武器,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壮烈地牺牲了。

6000名起义军俘虏被凶残的克拉苏钉死在从卡普亚至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一场气壮山河的奴隶大起义就这样不幸失败了。

但是,斯巴达克起义声势之大、力量之雄厚、影响之广泛,都是史无前例的,它给予罗马奴隶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震撼了罗马奴隶制的基础。这次起义代表了罗马奴隶起义的最高水平。

斯巴达克作为起义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领袖和统帅,表现出无比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光辉形象一直激励着世代热爱光明和自由的人类勇敢地奋斗。

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恺撒,原名盖乌斯·屋大维,生在一个骑士家庭,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罗马帝国的创造者。

屋大维的祖父曾担任过地方官吏,父亲是元老院元老,母亲阿提娅是恺撒的姐姐尤利娅的女儿。屋大维15岁时被选入大祭司团。屋大维被选入这个团和凯撒有关,因为恺撒是当时罗马的独裁者。公元前45年秋,恺撒计划出征帕亚提时,屋大维被恺撒送到伊利里亚的阿波罗尼亚学习。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在元老院被刺杀,挑起了罗马内战。当时的执政官安东尼,是恺撒的旧将,自命继承人。恺撒去世前不久,收屋大维为养子。自此他更名为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屋大维,时年18岁。

屋大维听到恺撒被刺的消息,立即赶回罗马。屋大维作为恺撒的“养子”,赢得了一些恺撒军队的支持。但是,大部分恺撒的军队都倒向了马克·安东尼。公元前43年秋,屋大维与安东尼、雷必达在北意大利的波伦亚附近共同协商缔结了协定。这个协定是在军队的支持下定的,历史上称为“后三头”同盟。这个同盟打着“安定国家的三头政治”的旗号,在五年之内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后三头率领军队占领了罗马,解散了原来的政府,掌握了国家大权,在罗马实施恐怖统治,大肆搜杀,把没收的财产和土地分配给士兵。公元前42年,贵族共和派在希腊的腓力比被安东尼和屋大维的军队最后击溃。腓力比战役之后,屋大维和安东尼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36年,安东尼和屋大维平分了罗马的领土。此时,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已坠入爱河,与此同时,屋大维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希腊西部海岸的阿克提乌姆海战中击败了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次年,屋大维获得全局性的胜利,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相继自杀。公元前29年秋,罗马重新又统一了,屋大维成为罗马国家的惟一统治者。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维召开元老院会议,并宣布交卸他作为三巨头之一的权利和“恢复”共和国。由于他并未仿效恺撒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而是决定把国家交给元老院和人民去管理,公元前27年1月16日,心存感激的元老院授给他“奥古斯都”(意为神圣、庄严、伟大)的称号。

根据“奥古斯都”这个称号,屋大维死后将被奉为罗马的神。军权是他的一切权利的关键,是奥古斯都政权的强大支柱。作为最高统帅,屋大维有任命一切军事长官的权利。在政治方面,从公元前32至公元前23年,奥古斯都不仅连任执政官,而且在公元前19年获得了终身执政官的荣誉职务。在宗教方面,他被选为大祭司长,成为宗教的首脑。屋大维总揽了军事、政治、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大权。元老院也受到屋大维的控制,公民大会除了形式上选举指定的高级官员外,没有任何作用。屋大维上任后,还修改了罗马的税务结构和金融制度,改编了罗马军队,建立起一支永久的海军,并组建了一支贴身护卫队——罗马皇帝侍卫队。这支侍卫队,对以后挑选和废黜皇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奥古斯都创立的元首制,实际上仍是君主制。

公元前30年起,在奥古斯都的领导下,罗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昌盛、文艺百花盛开。罗马最伟大的作家霍里斯和里维等人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有人称之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罗马帝国是古代文明的摇篮,是古代世界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融人西欧的桥梁。奥古斯都的安抚政策有效地抚平了战争给罗马带来的创伤。由此可见,奥古斯都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使罗马帝国成为古代最负盛名的帝国。公元14年,奥古斯都巡视南意大利时,在路上因病逝世,享年77岁。

查理大帝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之夜,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灯火辉煌,装饰一新。在庄严的音乐声中,一位高大魁梧、仪态威严的国王开始在圣坛前作祈祷。

突然,站在一旁的教皇把一顶金冠戴在了他头上,并带头高呼:“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敬祝他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其他教士和人们跟着欢呼起来。

这位查理是何许人?教皇为什么要给他加冕,称他为皇帝呢?

原来,他就是当时开始称霸西欧的法兰克国王查理。

法兰克王国的中心在今天法国的东北部,后来扩展到法国全境和周围地区。6世纪到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比较巩固。查理的父亲最初是法兰克王国的大臣,在教皇和教会的支持下,篡夺了王位。为报答教皇,他进军意大利,把抢到的罗马附近一大片地盘献给教皇,形成了一个“教皇国”。

查理继承父位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期,更开始了大规模地扩张领土行动。查理是个典型的中世纪骑士,身材魁梧,精力过人,从不知疲劳和疾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战争上,据说,他曾经亲自参加了30次远征。后世流传的歌谣中把他形容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

公元778年,查理率大军顺利地翻越高峻的比利牛斯山脉,南侵西班牙。当时,那里是由一支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建立的哥尔多瓦王国。

哥尔多瓦的军队遭到了重创,而查理的大军也损失惨重。哥尔多瓦国王提议讲和,查理军中一些将官也主张和解撤军。查理的侄子罗兰侯爵表示反对,更不同意派主和派人物盖内隆去进行和谈。但是,鉴于形势并不十分有利,查理最终没有接受罗兰的意见,派盖内隆前去同哥尔多瓦人议和。心怀怨恨的盖内隆,谈妥了议和条件,也和敌方订下密谋,暗害罗兰。

查理看到议和成功,就率大军回国,罗兰担任后卫。得悉盖内隆送来的情报,哥尔多瓦国王集结起了一支强大的部队,埋伏在险要的比利牛斯山朗塞瓦尔峡谷两侧。

夜幕降临,当罗兰的后卫部队排成长列通过隘口时,哥尔多瓦人借着夜色的掩护,居高临下,冲下山谷,包围了罗兰的部队。

最后,查理听到了那微弱的求援号音,率大军赶回峡谷。他发现,罗兰和所有的同伴都已英勇战死。

这次战事,后来被文学家加工成为一部著名的史诗,即法兰西最早的民族史诗《罗兰之歌》。它以悲壮的情节,感动了中世纪的欧洲人。

23年后,查理又一次越过比利牛斯山远征西班牙,终于吞并了山南广大地域,并任命一个儿子为该地总督。

查理一生发动侵略战争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对北方撒克逊人的征服。他以传播基督教为借口,从公元772年起,先后发动8次进攻,时间长达33年,最终征服了撒克逊人,使之成为法兰克国的臣民。

在几十年的征战之后,查理的王国已经扩大到了相当于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以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当时西欧空前强大的国家。而随着版图的日益扩张,查理对国王的称号已经不再满足了。

教皇立奥三世看到查理势力强大,也为便于和查理共同控制西欧,于是,就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皇帝”。查理欣然接受,并正式称为皇帝。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为“查理帝国”,查理国王成了“查理大帝”。他把自己的帝国当作了古代罗马帝国的继续。

查理统治时期,曾下令教会和寺院办学,并在宫中成立学院,广泛招聘僧侣学者前来讲学。他还从中等人家和低微门弟人家中挑选子弟,与富贵子弟共同接受教育。甚至任命出身贫穷,学习优异的青年教士为主教。当然,这一时代的文化教育仍然是由教会垄断的,教育的目的也是为宗教神学服务。

查理对基督教极为热诚和虔信。他定都阿亨后,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教堂。所有的大理石柱,是从遥远的罗马等地拆除古代建筑运来的,随着建筑的兴盛,绘画、雕刻等艺术也有所发展。阿亨的宫廷礼拜堂一直保存至今。

查理还派人搜集和抄写了许多拉丁文和希腊文手稿,虽然对抄本内容一无所知,但也为后代保留了许多古典作家的著作。

因为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又把查理时代的文化称为“加洛林文化”。

查理死后不久,帝国就出现了分裂。到了公元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各自为王,帝国一分为三。以后的西欧各国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了以后的德国,西法兰克成了以后的法国,东、西部之间的地区成了以后的意大利。法兰克人的语言也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了法语、德语和其他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拉法叶特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所以能够成就其伟业,除了他本人的天赋、努力奋斗之外,还得力一大批同仁的辅佐。法国的热血青年拉法叶特便是他的得力助手之一。

正当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和民兵同英国殖民军浴血奋战之时,法国陆军年仅20岁的青年军官、自由派贵族拉法叶特为了支援美国人民的独立战争,不顾凡尔赛宫廷的反对,告别了年轻的妻子,乘着自己装备的“胜利号”船于1777年7月来到了美国费城。

7月的费城,烈日炎炎,暑气逼人。拉法叶特急于上前线,冒着高温酷暑匆匆赶到大陆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办公室正式申请参加大陆军。拉法叶特直接给大陆会议主席写信,要求以志愿兵的身份参加大陆军,不取军饷和报酬,为美国独立事业服务。这种高尚的精神使大陆会议主席感动万分。7月31日,大陆会议决定给拉法叶特授予美国少将军衔。

拉法叶特渴望会见正在费城的华盛顿将军,华盛顿也十分钦佩这位来自法国的热血青年,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各国有志之士对美国自由事业的有力支持。

在费城的一次宴会上,华盛顿和拉法叶特第一次会面。拉法叶特凭着华盛顿的不同凡响的风度和外貌,马上就从簇拥着他的众多将领中认出了他。同高大的华盛顿在一起,拉法叶特显得格外瘦小纤细,头上长着微红色的头发,一对明亮的眼睛呈淡褐色,华盛顿一见面就对拉法叶特产生了好感。宴会结束以后,两人又留下来继续进行了有趣的交谈。

华盛顿邀请拉法叶特到司令部任他的副官,拉法叶特欣然应允。华盛顿还告诉他,在美国无法得到法国宫廷那种豪华舒适的生活条件,因为他已是一名美国士兵,必须尽快适应美国军队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拉法叶特满口答应,说他对艰苦的生活条件早有思想准备。

一周以后,拉法叶特满怀喜悦地随同华盛顿骑马从费城来到郊外的大陆军军营,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战斗生活。在军营生活了一段时间,拉法叶特写信给在法国的朋友说:“他们有11000人,武器装备很差,衣着更差,给人以一种光怪陆离的印象。他们穿着颜色斑驳的服装,有的还赤身裸体,棕色亚麻布做的猎人衫要算是最好的衣服了。他们的战术同样不正规。除了最矮的人站在前列以外,其他人混合编队。尽管这样,他们仍然是一群有热情的军官指挥的英俊的士兵。”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大陆军的生活条件尽管很艰苦,但拉法叶特仍然充满着乐观,并对大陆军官兵怀着敬佩之情。

拉法叶特来到大陆军营地以后,与华盛顿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华盛顿还曾因为在拉法叶特面前列队检阅大陆军而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似有出乖露丑之嫌。而拉法叶特则很有礼貌地表示他是来向美国军队学习的,而不是来当教练的。这样的话,华盛顿及其他大陆军官兵很乐意听。

华盛顿为了长大陆军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组织大陆军在费城市区进行游行示威,沿着河滨路——栗树街路线绕城一周。为了使这次示威尽可能威武雄壮,事先煞费苦心做了充分准备。全体官兵都保持着整齐的队列,拿好武器,随着每一个旅中间传来的军鼓声和军笛声,步伐一致地向前行进。华盛顿骑着马,在许多参谋人员的伴随下,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拉法叶特与他并肩而行。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从这一景象中获得新的希望和鼓舞。他们在华盛顿的队伍经过时,拼命鼓掌欢呼。

华盛顿和拉法叶特在战场上结下了牢固的友谊。在炮火连天的战斗中,他们生死与共,在独立战争最后决战的时刻,他们共商大计,运筹帷幄。战后,华盛顿解甲归田,拉法叶特告别了华盛顿返回自己的祖国,他们又书信来往于大西洋两岸,互通音讯,共叙友情。这是一种神圣、高尚而又奇特的友谊。一位是法国封建宫廷里的贵族,一位是北美革命军的总司令;一位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一位是正当壮年的将军;一位热情奔放、感情冲动,一位沉着冷静,不露声色。是什么力量把出身、经历、性格、气质、年龄如此不同的两位英雄联结在一起呢?是为正义、自由、独立而斗争的共同理想,是战争的烈焰把具有相同英雄本色的人熔铸成一块不可分割的钢铁,也是华盛顿和拉法叶特珍视友谊的结果。华盛顿虽然外表严肃,但内心充满感情;他不轻信别人,却十分珍视友情。后来拉法叶特身处逆境,他仍一如既往地加以关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许多有志之士,热爱自由的人民,不惜远离家乡来到艰苦的美国战场,同苦难中的美国人民并肩作战,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年轻气盛的拉法叶特除了给华盛顿出谋划策以外,还经常请缨出战,要求华盛顿允许他亲率部队上前线去同英国殖民军作战。有一次,华盛顿派拉法叶特率领2000名士兵去前线参战,以切断费城同外界的联络并监视敌人的动向。拉法叶特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拉法叶特作战非常勇敢,经常冲在部队前面,有一次在战场上腿上中了一颗滑膛枪弹丸,仍然坚持指挥部队战斗。

1779年圣诞节前一天,拉法叶特的夫人生了一个儿子。拉法叶特赶回了法国。

当时,美法同盟条约已经签订,法国宫廷虽然已向英国宣战,并从物资上公开支援美国,但在选择同英国决战的地点问题上瞻前顾后。因此,派遣远征军去美国的事久拖不决。正在此时,重返巴黎的拉法叶特为促进法军援美作出了很大贡献。

几个月来,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巴黎积极活动赢得了凡尔赛方面的好感,获得了一笔300万利维尔的贷款,但是后来法国政府变了卦,只同意将贷款中的四分之一用于供应军需品。拉法叶特获悉此信息以后,就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关系同政府要员商谈,提出从王室的军需库里拨出15000人的全副武装和一定数量的火药运往美国。他还建议国王向美国提供资金为美国士兵购置布匹。这位年轻的贵族还告诉法国外交大臣,美国的独立“对我们自己国家的荣誉和福祉”很重要,因此法国必须重视“下一次战役”。

对于拉法叶特为促进法军援美所作出的努力,华盛顿和美国人民深为感激。华盛顿从西点给拉法叶特发出的信中说:“您对自由事业的无限热心,您对这新生世界的深情厚谊,您在美国及返法后为合众国所作的不懈努力,您对美国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您对我要求严格而又始终如一的友谊,已经把我最初见到您的感觉——尊敬与喜欢,转变为完完全全的热爱和感激,而这种感情不会由于时间与距离的变化有所减损。不论您以何种身份——以英勇无比的法军统帅的身份(如果情况有此需要),或者作为美军的少将师长或干戈平息解甲归田后作为私人朋友与伴侣——我都将以热情的友谊欢迎您到哥伦布的土地上来,并欢迎您光临寒舍,但无山珍海味和豪华的享受,只有家常便饭和亲切的款待。”

外表威严,有时甚至火气挺大的华盛顿将军从不轻易吐露内心的感情,然而他在这封信中却洋溢着一种真切、诚挚的情感。

美国朋友的感谢和赞扬更鼓舞了拉法叶特的斗志。在组织远征军的问题上,他针对别人对他的误解而强调指出:“如果我纯粹被争当指挥官的欲望所驱使,那么他们在美国给予我的已比我在此乞求的多得多!”

最后,法国宫廷决定让拉法叶特重返美国在大陆军中继续任职,并指派一位沙场老将出任法国远征军司令。这位将军就是罗尚博,他在拉法叶特出生以前就已经是一位准将,19岁时他的军衔已同拉法叶特在美军中的军衔相同。拉法叶特孩提时已闻知罗尚博的大名。对这一人选,拉法叶特认为是适合的,因为“他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军官”。

拉法叶特根据在美国的实践深知处理好美军和法军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他再三向宫廷建议:法国远征军应受华盛顿的指挥,以免引起纠葛与不和。法国宫廷根据拉法叶特的建议,决定法国远征军司令是华盛顿的第一副手,为此授予罗尚博以中将军衔,使他的军衔仅仅低于华盛顿,而高于华盛顿以外的所有美国军官。战役计划则由华盛顿同拉法叶特合作决定。法国政府这些决定不仅给华盛顿增加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几乎是他直接指挥的部队的两倍而且也使这位美军总司令置于不受其他力量制约的独立地位,既无需同大陆会议商量,也不必向法国国王在美国的代表汇报而动用这支部队,成了一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总司令。

1780年春,拉法叶特准备重返美国前线。出发前,他频繁参加社交活动,同亲朋好友辞别。2月29日清晨,拉法叶特身穿蓝、白、金相间的美国少将制服去凡尔赛宫向国王和皇后辞行,皇后对他能够推进法美共同事业抱有信心。下午,拉法叶特穿着同样的制服出席了前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舒瓦瑟尔公爵举行的宴会。会上,英国前首相沃波尔的侄孙对拉法叶特的少将制服表现出轻率的惊讶,还对美国军队衣不蔽体的状况评头论足。拉法叶特虽然无名火起,勃然变色,但仍然冷静机智的回答他说,美国人有许多各不相同的制服,不是所有美国军队都穿得同样好,但是俘获英国军队的美国人几乎全是赤身裸体的。话音刚落,沃波尔的侄孙尴尬不堪。

拉法叶特于3月20日登舟返美。他远眺一望无垠的大海,心中憧憬着未来的战斗。他的口袋里装着一封富兰克林写给华盛顿的信,在信中,富兰克林赞扬了这位年轻军官为了“我们祖国荣誉”而表现出来的热情以及他“对我们的事业”和对华盛顿的牢固感情。后来,华盛顿在给富兰克林的回函中也说:“来函已由我们的青年朋友、蔼然可亲的拉法叶特侯爵带到,获悉一切,至以为感。侯爵在法国为我国所作的一切努力,进一步证明了他对我们这场伟大事业的激情,也使我们加深了对他的敬爱。”

经过38天的航行,拉法叶特乘坐的“埃尔米诺”号船于4月27日到达美国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马布尔里德港。翌日,他由水路到达波士顿。拉法叶特重返美国的消息不胫而走,他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一位法国人情不自禁地评论,拉法叶特在波士顿受到了比两年前更为热烈的欢迎。

7月10日,罗尚博率领6000名法国远征军也顺利抵达美国罗得艾兰的纽波特。法军抵美之日,正是英军在美国南部暂时猖獗之时。驻守在南卡罗来纳查尔斯顿的英军将领康华里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坎宁击败盖茨将军指挥的一支美国军队以后,他便想把美军逼到弗吉尼亚聚而歼之,一口吞掉美国的南方军团。但是,康华里低估了美国军民的实际力量。因此,他的一厢情愿的计划连连遭受挫折。

华盛顿获悉南方连连胜利以及法国海军即将抵美的消息以后,他确信同英军决战已为时不远。然而最重要的是正确选择决战地点,这是关系美军成败的关键性的一着棋。

拉法叶特返美不久,便同华盛顿讨论了如何选择同英军决战的地点问题。当时,拉法叶特向华盛顿建议三个决战地点可供选择:一是美国南方,二是纽约,三是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华盛顿反复考虑,认为在纽约决战是上策。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法国海军不便进入纽约湾,二是英军已经察觉了美法联军准备围攻纽约的战略意图。为此,华盛顿又同拉法叶特、罗尚博等人会合在他的家乡芒特弗农山庄,经过反复研讨,他们正式决定,一方面严格保密,故作继续进攻纽约的姿态欺骗英军,另一方面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选择在约克敦聚歼英军。

1781年10月14日,美法联军开始向英军发起总攻。美军连续几天的炮击,英军岌岌可危。17日英军将领康华里率8000名英军无条件投降。19日举行了庄重的受降仪式。

约克敦胜利的消息像春雷震撼北美大陆,美国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约克敦的胜利是值得美国人民大庆一番的。因为它是独立战争过程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它标志着美军的战略反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自此以后,美英双方几乎停止了重大的军事行动,正如拉法叶特所说的一样,“戏已经演完”。

华盛顿与拉法叶特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以后,拉法叶特于1782年回国。此后,他们一直通信,始终保持着常青的友谊。在华盛顿辞去总司令职务,退居芒特弗农山庄不久,拉法叶特曾于1784年8月怀着对华盛顿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再次远渡重洋,来美国专程看望华盛顿,他们在山庄里度过了一段最愉快的时光。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拉法叶特任巴黎革命军总指挥。他为了让华盛顿分享法国革命者的胜利喜悦,特意把打开巴士底监狱的钥匙寄给华盛顿作纪念。法国大革命失败后,拉法叶特在逃往荷兰途中被奥军俘虏入狱,他15岁的长子只身逃到美国,华盛顿立即设法安排照料,后来又亲自将孩子接到芒特弗农山庄,把孩子置于自己的精心照料和爱抚之下。后来,得知拉法叶特获释后,华盛顿悲喜交集,把啜泣的小拉法叶特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并让孩子捎信给他爸爸,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永恒的。

萨拉丁

萨拉丁(1138~1193年),库尔德人,生于伊拉克北部,曾随其叔父三征埃及,开创了阿尤布王朝,统一了大部分伊斯兰教国家,收复了被十字军侵占的圣城耶路撒冷及其他许多城镇,成功地粉碎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从而成为阿拉伯民族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埃及是地处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的古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后逐渐衰落,为罗马帝国所征服。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埃及被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所统治。这期间,埃及步入封建社会。

公元639年12月,阿拉伯帝国的阿慕尔·伊本·阿斯将军率军侵入埃及,随后将其变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埃及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是从法蒂玛王朝开始的。

公元893年,来自也门的伊斯兰传教士阿卜杜拉·侯赛因在北非秘密传教,宣传摧毁现存的社会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公元908年,北非人发动起义,进攻阿格拉布王朝。阿格拉布王朝灭亡,起义的柏柏尔人拥立赛义德出任哈里发。赛义德自称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的后裔,新的政权因此称作法蒂玛王朝。

法蒂玛王朝建立后,不断发动扩张战争,到公元969年时,建立了以埃及为中心,囊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氏部的大帝国。

公元1000年左右,法蒂玛王朝开始衰落,军事贵族势力膨胀,左右政局,相互倾轧,国家政治几近瘫痪。在这些军事势力中以萨拉丁·阿尤布最为强大。萨拉丁是突厥人,以英勇善战出名。

这时,西欧教会和封建主已经发动了两次十字军东征。第一次东征时,他们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占领者尽其所能在城内抢劫,甚至达成这样的一种默契:谁首先进入一个住宅,谁就可以获得和占有那个住宅及其中一切东西,不受别人侵犯。

接着,他们又采取了骇人听闻的残忍手段:剖开死人的肚皮和脑子,从中取出死者生前吞下的金币。后来,因为这样做太麻烦,他们又把尸体堆积起来烧为灰烬,以更容易地找到黄金。

第二次十字军到达中东时,萨拉丁虽然还不满20岁,却勇敢地与叔叔希尔库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率领突厥军一路斩杀敌军,直抵开罗城下。法蒂玛王国的老丞相沙瓦尔对他们采取敌视的态度,甚至去勾结十字军,想借刀杀人。萨拉丁决定除去这个祸害。

一天,沙瓦尔接到萨拉丁的邀请,前往教长沙菲仪的墓地举行谈判,商讨退兵一事。沙瓦尔刚一进墓地,萨拉丁就笑容可掬地迎上来,与他热情地握手。双方寒暄了几句,便开始谈判。沙瓦尔首先说道:“哈里发陛下让我问一下,将军阁下打算什么时候班师回去,好让我们早做准备。”“我们是要回去的,但是现在还不行,因为还有一事尚未完成。”萨拉丁微笑着答道。“什么事?”沙瓦尔警惕地问。“据我们所知,埃及几次遭到十字军的侵略,都是因为有人暗中通敌所致。这个祸根不拔,我们怎么能走呢?”萨拉丁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萨拉丁一摆手,预先埋伏在四周的刀斧手一拥而上,把沙瓦尔和他的卫兵团团围起来。

这之后,萨拉丁的叔父希尔库做了法蒂玛王朝的宰相。不久,叔父死去,他继任宰相。

公元1171年,萨拉丁·阿尤布在马木路克近卫军的支持下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萨拉丁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尊崇巴格达哈里发为宗教领袖。阿尤布王朝排斥伊斯马仪派,恢复了逊尼派伊斯兰教在埃及的统治地位。1175年,萨拉丁接受巴格达哈里发的册封,获得苏丹的称号,成为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希贾兹以及努比亚和马格里布地区的合法统治者。1185年,萨拉丁攻陷摩苏尔,进而控制了两河流域上游地区。

萨拉丁取得王位后,立即发动了抗击十字军的战争。他迅即征服大马士革和阿勒颇,把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北叙利亚都统一在他指挥之下。1187年7月,萨拉丁在提比里亚湖附近的赫汀发动对十字军的进攻。耶路撒冷国王倾全国之兵,集结了大约1200名骑士、2000名本地轻骑兵应战,结果几被全歼。接着,萨拉丁又攻占阿克、贝鲁行、西顿、雅法、凯撒利亚和阿斯卡伦等沿海城市,一举切断耶路撒冷城。

10月2日,由十字军扶植的耶路撒冷国王和统帅沙提翁出战失利被俘,萨拉丁挥师进入圣城。

萨拉丁一进入耶路撒冷,便传下命令:“不得随便杀人放火,毁坏民宅,抢劫财物,违者严惩。对基督教徒,应允许他们来去自由,凡愿意走的,允许带财产离去,凡愿意留下的,要让他们安居乐业,不受歧视。”

然后,他又着手处理战俘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俘虏,他都予以宽大处理,当场释放。他还亲自为被俘的耶路撒冷国王律西安松绑,并尊其为贵宾,但对少数罪大恶极者,他绝不放过。敌首领沙提翁平日做恶多端,多次背信弃义,挑起事端,是此次战争的罪魁祸首,而且被俘后态度仍然十分骄横。萨拉丁亲手将其杀死,以儆效尤。

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的消息,使西欧大为震动,教皇乌尔班三世惊惧而死。于是,西欧又组织了由德、英、法三国大封建主和骑士参加的第三次十字军。由德皇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英王狮心理查和法王腓力二世亲自率领。德皇怀着吞并拜占庭的野心,和拜占庭的劲敌爱科尼阿姆苏丹结盟,又与刚脱离拜占庭的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谈判联合反对拜占庭。拜占庭则与萨拉丁联盟,共同对付十字军。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一开始就不顺利。1190年3月,德皇率领的3万德国十字军进入小亚细亚。6月,由于德皇在小亚细亚的一条小河落水淹死,德国十字军即折返国内。英、法两国十字军分头出发的时间略晚于德国,中途在西西里岛又耽搁半年多,直到1191年春末才到达叙利亚,旋即参加东方十字军正在进行的阿克城围攻战。

阿克城早在1189年便被西欧军队围困着,一直攻打不下来,英、法十字军加入战团后,又经过两年才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占领这座城市。

攻克该城后,英、法两国的国王闹别扭,法王腓力二世一气之下率军返回欧洲,只留英王狮心理查在东方。英军孤军深入,萨拉丁决定趁机将其歼灭。双方多次激战,最终在耶路撒冷城外摆下战场。

英王理查身材高大,肌肉强健,生性残暴,酷爱战争,人称“狮心王”。这个“狮心王”理查果然名不虚传,在战斗中哪有危险,就往哪里冲,经常连盔甲也不穿。在他的指挥下,十字军与萨拉丁的军队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面对萨拉丁的顽强抵抗,他再也无法前进半步。渐渐地,他开始意识到这次是真的碰上了强硬的对手。

诉诸武力不行,他又采取收买拉拢的手段。一会儿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萨拉丁的弟弟为妻,一会儿又要授予萨拉丁骑士爵位,变着法的想让萨拉丁放弃圣城。但萨拉丁始终坚持原则,寸土不让。狮心理查力战不敌,向萨拉丁乞和。萨拉丁也觉得凭借自己的武力,无法将其歼灭,便在耶路撒冷与其讲和。

1192年9月,理查与萨拉丁签订和约:十字军保有从泰尔到雅法的沿海地带,耶路撒冷仍归埃及,但三年内基督教徒可自由进入耶路撒冷。

萨拉丁为整个阿拉伯民族赢得了和平之后,紧接着又积极投身于大规模的和平建设,干了许多实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可惜他仅享受了几个月的和平生活。由于长期鞍马劳顿,南征北战,他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不久,与世长辞了。

为了缅怀他,人们在大马士革给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陵墓。直到今天,这座陵墓仍是叙利亚最有名的古迹和游览胜地之一。

萨拉丁死后,阿尤布王朝发生分裂。萨拉丁之弟阿迪勒经过兼并战争,大体恢复了阿尤布王朝的统一。1218年,阿迪勒死后,其子卡米勒继任苏丹,领有埃及本土,其他地区分别由阿迪勒其他诸子控制,阿尤布王朝再次分裂。

1250年,苏丹突兰沙在宫廷遇害身亡,女王舍哲尔与突厥将领艾伊贝克联合当政,阿尤布王朝结束。

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将埃及纳入自己的独立范围。

奥斯曼帝国对埃及实行军事统治,总督独揽经济、政治、军事大权,依靠驻军和官吏向埃及人民勒索贡赋。土耳其统治埃及的280年内更换了100个总督。每个总督当政时都忙于搜刮,造成水利不修、灾疫频繁。10世纪末叶埃及的人口有600万人,到18世纪只有250万人了。

李成桂

李成桂,出身新罗贵族。父李子春为地方豪族,任双城总管府千户。1356年,高丽攻其地,李子春投降,任东北面兵马使。1362年,李成桂袭父职,在图们江、鸭绿江方面参与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残余势力入侵的军事行动。不久调京任职,后到南方抵御倭寇。1371年,任知门下府事。1392年废原国王,即位登基,改国号为朝鲜。

朝鲜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面是日本海,西面是黄海,南面与日本隔海相望,北面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朝鲜半岛多山,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河流多向西、向南流。半岛上有丰富的矿产、森林、水利资源。

朝鲜的居民是从北面大陆移来的。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中国的周武王伐纣后,商朝的贵族箕子不肯降周,便率领一批商的移民来到朝鲜。周武王后来把箕子封为朝鲜侯。箕子于是回国接受封号。待他回到朝鲜后,便以自己的封号为名建立了政权,首都在王俭城(今平壤)。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箕氏朝鲜”。

公元前195年,西汉一个叫卫满的燕人亡命到朝鲜。他依靠内地来此避难的数万移民的力量推翻了箕氏朝鲜,自立为朝鲜王,史称“卫氏朝鲜”。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遣使招抚卫氏朝鲜,但卫氏朝鲜不仅没有奉诏,反而出兵攻打辽东。于是汉武帝派大军一举灭掉了卫氏朝鲜。第二年,汉王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全称为“汉四郡”。朝鲜人不服,反抗斗争不断。汉朝政府只得在20年后将这些设置撤消。朝鲜半岛处于散乱无主状态。

公元37年,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王公朱蒙统一附近诸部落,建立起高句丽国。公元前后,半岛南部的马韩部落建立起百济国。公元3世纪时,半岛庆州一带建立起新罗国。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代”。

三国为了扩张并吞,不断发生战争。公元4—5世纪时,高句丽最强,百济、新罗不断受到攻击。百济害怕打击,都城一再南迁,领土也日益缩小。到公元6世纪时,高句丽因为内乱和受到中国隋朝的打击,日益衰落,新罗逐渐成为三国中的强国。

公元7世纪时,新罗与中国唐朝联盟,于公元660年消灭百济,公元668年消灭高句丽。唐朝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直接统辖高句丽和百济旧地,并在百济扶立傀儡政权。

新罗不满唐朝的独霸,支持唐朝辖区的朝鲜人反抗,并直接出兵袭扰,迫使唐朝步步后退。公元767年,唐朝都护府迁移到辽东,新罗占据了百济、高句丽的属地。公元735年,唐朝与新罗达成边界协议,以大同江为界,以南地区归朝鲜统辖。新罗统一了整个半岛。

后来由于内乱,新罗中央政权已无力控制整个半岛,统治范围仅限于半岛东南一隅。在原属于百济和高句丽的地区,又兴起两个政权,即后百济和后高句丽。这样,朝鲜半岛形成了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后三国。

公元918年,后高丽大将王建夺位,建立高丽政权,并很快吞并新罗和后百济,使朝鲜半岛再次统一。

13世纪初,蒙古在中国北方兴起,他们先联合高丽消灭了契丹,随后又出兵攻占高丽,将其变成蒙古的一个行省。高丽国名存实亡。

14世纪中叶,元朝统治日渐衰弱。1356年,高丽乘机遣军分东西两路进攻元朝,占领我国东北的一些地方。明朝建立后,便着手收复被朝鲜所占的土地。1388年派兵到辽东。高丽国王辛祸急派大将李成桂统兵前去应战。

李成桂出身新罗贵族。他的父亲李子春为地方豪族,曾任双城总管府千户。1356年,高丽出兵进攻,李子春自知不敌,率部投降,被任命为东北面兵马使。1362年,李子春死,李成桂袭父职,在图们江、鸭绿江方面参与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残余势力入侵的军事行动,不久调京任职,后到南方抵御倭寇。1371年任知门下府事,参与政治活动。这次又被派往辽东前线。

明军与朝鲜军接触不久,双方议和,划定边界。从此,鸭绿江和图们江开始成为中朝两国的边界。

李成桂从鸭绿江威化岛回师开京后,发动政变,废国王辛祸,立辛昌为王。翌年又废辛昌,立恭让为王,自掌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再废恭让王,自即王位,次年改国号朝鲜,1394年迁都汉城,建立起李氏王朝。

李成桂掌握政权后,首先进行田制改革。1390年3月下令烧毁公私田籍,没收一切庄园,重新丈量全国土地。1391年颁布“科田法”,把文武百官分为18科(即等级),按科把京畿道的土地授给官僚。科田可以世袭,但不准买卖。京畿以外的土地作为“军田”,授予当地中小封建主,狩田者必须服兵役。凡得科田和军田者,以地租代替俸禄。此外,还有赏赐功臣的“功臣田”、“别赐田”,也世袭使用。其他未分配的土地为国家控制的公田,由农民耕种,农民直接向国家交纳租税和服徭役。

1401年,李成桂又颁布《经国大典》,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中央最高国家机关为议政府,下设六曹(六部);中枢机构有承宣院;军事机构轩三军府(后改设五卫都总府);废私兵,行府兵制,设“军保”,征收“军布”或“保布”,以为军事开支的财源。

李氏朝鲜的封建等级森严而又复杂。最高等级是拥有特权的统治阶级,其下是“中人”和“胥吏”两个等级,他们是属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阶层。被统治阶级中的一般平民称良人或是常人,这两个等级的人虽然都具有人身自由,但都不得为官。再次是奴婢,他们的地位近于农奴,是社会最下层的贱民。

后来,李氏王朝又推行号牌法。即由政府颁给16至70岁的居民每人一块牌子,上面烙有官府印记,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户口,保证封建国家的收入和兵源。

在对外关系上,李成桂一直遵循亲明抗倭的政策。他十分注意与中国明朝的关系,在保护一定的独立性的同时,百般讨好、结纳,将明朝作为自己的依仗。与此同时,对待日本人则坚决抵制。他在任将军时,便多次出兵抗击倭寇。

李成桂英明一世,到晚年也不免犯些过错。1398年,因他迟迟不能作出传位决定,引发王位继承人之争,差一点酿成大乱。虽然最后被李成桂摆平了,但他的权威也受到极大的损害。万般无奈之下,他将王位传与次子李芳果,李芳果就是后来的定宗。李成桂自称太上皇,又过了近10年的清闲日子后,染病去世。

在这以后,李氏朝鲜政权日益衰弱。

斯特凡大公

斯特凡接连打败匈牙利国王和鞑靼的入侵,声威大震。这两次战争都以漂亮的歼灭火战结束,充分显示出斯特凡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两次胜利大大增强了摩尔多瓦人民抗击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勇气和信心。斯特凡觉得时机已成熟了,他开始实施设想已久的计划,像他钦佩的扬库·洪尼阿德大公那样,建立罗马尼亚三国的反奥斯曼同盟,团结整个罗马尼亚民族的力量来抗击土耳其人的入侵,为基督教世界牢牢守住门户。

这时,南方的蒙特尼亚控制在亲土耳其的拉杜大公手里。蒙特尼亚位于喀尔巴阡山南侧和多瑙河以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往西通往匈牙利和西欧、往北通往摩尔多瓦、波兰和立陶宛的门户,土耳其人通过傀儡控制了蒙特尼亚,等于掌握了通往欧洲大门的钥匙,随时可以发动侵略。必须把蒙特尼亚从土耳其人手里夺过来。

从1470年起,斯特凡趁土耳其人忙着在亚洲同土库曼人打仗的机会,多次出兵蒙特尼亚,要把拉杜大公赶下台。1473年底,斯特凡终于在一次战役中击溃拉杜的军队,乘胜攻占了蒙特尼亚首都登博维察堡(布加勒斯特),扶立拉约特·巴萨拉布为君。巴萨拉布答应参加反奥斯曼同盟。

精明的穆罕默德苏丹觉察到斯特凡所追求的目的,决定组织一次紧急讨伐。奥斯曼帝国的希腊总督,土耳其军队最出色、最凶恶的统帅,宦官苏里曼接到苏丹的诏令,要他率领他的全部兵力进攻摩尔多瓦,把那个胆大妄为的大公押到伊斯坦布尔去接受惩罚。

斯特凡大公一听到消息,立即派人分头向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和匈牙利国王马特伊求援。马特伊虽然是他的冤家对头,但这人在反抗土耳其侵略方面还是一条好汉,而且保卫摩尔多瓦也就是保卫波兰和匈牙利,土耳其人是决不会只停留在摩尔多瓦境内的。斯特凡还同时派人给教皇和威尼斯送去了求援信。

基督教盟友的援军迟迟不见来,土耳其的大军却已经出动了。公元1474年初冬,苏里曼从阿尔巴尼亚的斯库台堡出发,率领12万木军横穿希腊北部,经色雷斯、保加利亚向多瑙河挺进。船只满载着粮草和服装从黑海驶向多瑙河口。斯特凡花了不少力气扶上台的巴萨拉布大公这时已投降了土耳其,而且为虎作伥,为侵略军大效犬马之劳。

摩尔多瓦面临独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斯特凡大公立即发出全国紧急动员令,并在瓦斯卢伊宫建立大营,指挥抗击土耳其入侵的战争。他再次派出使者向基督教各国君主和教皇庇护紧急求援。正在欢度圣诞节的各国君主依旧只是口头上许诺,只有波兰派来了两千援军,特兰西瓦尼亚的塞克列人佩服斯特凡大公是个英雄,倒呼啦啦来了五千人自愿参战。

由于时间紧迫,斯特凡只集结起四万军队,而且大部分是刚放下犁杖的农民,加上援军也不到五万人。斯特凡清醒地估量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再次采用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沿途袭扰、伺机决战的策略。

圣诞节时,土军前锋侵入了摩尔多瓦国境。摩尔多瓦的农民战士们遵照统帅的命令,掩藏粮食和牲畜,填塞水井或往井里下毒,躲在森林里袭击敌人,夜里摸进敌营放火。另外一些人数较多的部队则在每一处险要关口阻击敌军,他们熟悉地形,一旦遇险就及时转移到下一处隘口继续抵抗。天公似乎也来帮忙,接连数天阴雨绵绵,河谷里洪水泛滥,道路堵塞。土耳其大军追踪着斯特凡的军队,在山谷里艰难而缓慢地跋涉,尝尽苦头,疲惫不堪。他们一路骂声不断,恨不得抓住斯特凡生吞活剥了他。

土耳其大军终于还是逼近了瓦斯卢伊,决战的时候到了。斯侍凡大公把大臣和将领们召到瓦斯卢伊宫的议事厅,带领他们吻着十字架向基督起誓,决心与入侵的异教徒决一死战。随后,大公对战斗进行了周密部署。大臣和将领们喝过誓师酒后,都匆匆赶回自己的部队去了。

斯特凡精心选择的战场就是瓦斯卢伊城南的沼泽地,这里是拉科瓦河与伯尔拉德河的汇合处,沼泽两岸只有一座高桥相通,是土军的必经之地。这种地形使土军不能发挥大兵团作战的优势,其重甲骑兵也不易涉越,但却有利于摩尔多瓦轻骑兵的袭击。

公元1475年1月上旬的最后两天,斯特凡大公看见浓雾笼罩着大地、森林和沼泽,他在胸前虔诚地画了个十字,说:“这是上帝在帮助我。”随即,迅速下达了作战命令。10日拂晓,摩尔多瓦的轻装部队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运动到沼泽另一边的小树丛里,向正在前进的土耳其军队突然发起虚张声势的攻击,他们擂鼓吹号,大声呐喊,并纷纷放箭。

搜寻已久的敌人终于出现了。土耳其将军们立即作出反应,把部队转向一侧,向沼泽冲去,并督促后队跟上,以便包围和歼灭敌人。土军艰难地涉越过沼泽,冲到树丛跟前。浓雾挡住了视线,他们以为树丛后面就是开阔地带,敌军正摆好了阵势等他们去决战。兴奋的土军将领下令夷平树丛,整队进攻。正当他们朝假想的敌人冲去时,斯特凡大公的主力部队从侧翼和背后分三路杀了出来,这个打击突然,迅速而有力,造成了土军的恐慌。炮车和牲畜陷进了沼泽,乱作一团的士兵你冲我撞,在雾中自相残杀。后退也是死路一条,只有奋力前进才是生路。前锋部队砍倒树丛后,绝望地发现前面是另一片沼泽。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跋涉,这样正好落入了摩尔多瓦人的伏击圈。

土耳其大军整个被驱赶进了沼泽,弩箭、标枪和霰弹暴雨般落到他们头上,摩尔多瓦的轻骑兵到处截杀爬出沼泽的土军士兵。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奥斯曼帝国的12万大军全军覆没,土军统帅、副王和八名著名的总督当场就擒,沼泽里死尸枕藉,血腥扑鼻,惨不忍睹。

瓦斯卢伊战役(也称高桥战役)的胜利震动了世界,这是奥斯曼帝国开始扩张以来,基督徒对土耳其人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基督教国家的人民欢欣鼓舞,斯特凡也因之成了轰动一时的传奇英雄,人们称颂他是喀尔巴阡山的雄鹰,伟大的战士和统帅。

斯特凡并未陶醉于胜利和荣誉而忘乎所以,他清醒地看到,更大的危险和更严峻的考验将不可避免地很快到来。他在胜利后不久写给基督教各国君主的信中说:“那个邪教徒皇帝听到这一切,必定图谋报复,将在五月亲率大军,倾巢出动,扑向我们。我们的国家,基督教世界的这座大门一旦失守,整个基督教世界就将处于危险之中。因此,我请求诸位派遣你们的勇士前来援助我们打击基督教世界的共同敌人……”为此,他还派出使者,携带缴获的奥斯曼军旗,去献给波兰国王和匈牙利国王,请求他们援助。两位国王都信誓旦旦地满口答应。斯特凡还向教皇庇护和其他基督教君主派去求援的使者。

斯特凡断定奥斯曼苏丹会倾尽全力来报复,下一次战争将是一场极其艰苦激烈的大战,同时也是一次机会。他如果能像扬库·洪尼阿德大公那样,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多国联军,一举击溃奥斯曼军队,也许将从此解除土耳其异教徒对基督教世界的威胁。由于基督教各国君主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他们已经觉得这个强悍的摩尔多瓦大公对他们是一个威胁,巴不得他同土耳其人拼个两败俱伤。因此,斯特凡的雄心壮志将注定成为泡影,他本人也将注定成为一个孤军奋战,备尝艰辛和屈辱的英雄。

正如斯特凡所预料的那样,穆罕默德苏丹对高桥惨败大为震怒。他处罚了有关大臣,自己绝食三天,以示报仇雪耻的决心。这一年五月中,讨伐开始了。苏丹亲自挂帅,驻跸奥德里。如云的舰队将向北方集结,阿纳托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奥斯曼军队将分12路向多瑙河沿岸城堡和渡口进发,每尊大炮用十对牛牵引,小炮用六对牛,数千辆大车满载粮草和用具,各式各样的兵种混杂在一起。奥斯曼帝国的庞大战争机器开动了。

可是,一种普通的疾病——风湿痛,使运转的机器嘎嘎地缓慢停下来。穆罕默德虽然还不满50岁,但是操劳、战争——他每年都要打仗,和没有节制的肉欲,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这一年夏天潮湿多雨,风湿痛发作得更加厉害,使他行动困难。病一时治不好,他又不愿把惩罚摩尔多瓦人的胜利让给别人去享受,战争于是一天天拖下来,直到第二年春天。

穆罕默德的风湿痛为斯特凡争取到近一年的时间,可是不断的外交努力仍然没能争取到任何具体的援助,只有一大堆许诺和一纸令他屈辱的条约:那是他1475年7月同匈牙利国王马特伊签订的,他承认马特伊的宗主权,马特伊则答应给予他政治和军事援助。这时,发生了威尼斯人的叛卖行为,他们同土耳其苏丹缔结了停战协定,出卖了黑海沿岸同摩尔多瓦大公有着友好和亲戚关系的卡法和曼谷普城堡。斯特凡怀着悲愤的心情,决心独自抗击奥斯曼侵略军。

1476年春天,穆罕默德出征的消息一传来,斯特凡就命令摩尔多瓦的所有教堂和修道院进行祈祷,全体战士斋戒一日。然后告别了家人,带着长子亚历山德鲁和部队起程南下。五月末,他在雅西接见了穆罕默德的来使,断然拒绝了土耳其苏丹要他投降、纳贡、交出城堡和送儿子做人质的要求。战争已不可避免。

就在20万奥斯曼大军一浪接一浪从南涌来的时候,土耳其人的帮凶鞑靼人也侵入摩尔多瓦北部,与奥斯曼军队相呼应,对摩尔多瓦形成南北夹攻之势。斯特凡只好把来自北方的民军派回去保卫家园,自己亲率一万二千精兵抗击奥斯曼侵略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大敌人,斯特凡仍然采用行之有效的老战术。他下令实行彻底的焦土抗战,无法带走的粮食和器物一概烧毁,并烧掉大路附近的青苗和草堆,用煮熟的毛茛往水井里投毒。他亲自指挥军队据险防守,步步阻击,并派出游击队袭扰敌营,使侵略军无法安睡。斯特凡的战术使敌军吃够了苦头。土耳其编年史家西亚德丁在记述这次战争时,写道:“军队一连数天不知往何处行进,找不到粮秣,也无法安眠。”

7月26日,在战地村附近的白谷一带的森林里,发生了摩尔多瓦有史以来最激烈残酷的战斗。斯特凡亲率主力部队在这里袭击挺进的奥斯曼军队,他期待重演高桥之战的胜利。虽然摩尔多瓦战士们又一次表现出伟大的英雄气概,但敌人实在过于强大了,经过一天的殊死战斗,摩尔多瓦勇士们大部分倒在了他们热爱的土地上,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大臣和将领。斯特凡带领剩余的部队,借助防御工事和夜幕的掩护撤进了深山。

获胜的奥斯曼军队趾高气扬,一路抢掠烧杀,占领了摩尔多瓦首都苏恰瓦。后宫眷属、政府和人民早已疏散,土耳其人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他们忿而将这座名城付之一炬。

但是战争并不像侵略者所想象的那样已经结束。不屈不挠的斯特凡又从山上的牧羊人和农民中集结起一万六千名战士,开展了一场全面的游击战争。时值酷暑干旱,粮草缺乏,土耳其的军需部队到处受到袭击,马匹被砍死,牛被扎破肚子,大车被烧毁。上帝也终于来帮忙了,鼠疫开始流行,大量士军感染了这种可怕的疾病,浑身乌黑地死在异国的土地上。匈牙利国王大概觉得双方都拼得差不多了,于是也派来了援军。穆罕默德见势不好,下令撤军。士军在8月末掉头南下,急欲逃离这个可怕的国家,沿途又遭到摩尔多瓦军队的袭击,损失惨重。与此同时,鞑靼人在北方的入侵也被击退了,余部流窜到沿海一带后被歼。

摩尔多瓦人民在斯特凡大公的领导下,以同仇敌忾,英勇牺牲的精神,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但这次胜利的代价也十分惨重,经过蝗阵般的奥斯曼大军的蹂躏,整个国家已经奄奄一息和一片荒凉。斯特凡在战争结束后立即带领大臣们到南方各地视察,慰勉百姓,偿还他们的牲口,重新修缮烧毁的寺院和房屋,并亲自在战火燃烧过的土地上下种。他要尽快使国家和人民从毁灭中恢复元气和信心,以迎接今后的挑战。

弗尔南德兹·哥杜巴

费尔南德兹·哥杜巴(1453~1515年)所取得的赫赫功绩使他赢得了“伟大统帅”的称号,并且给16世纪的战争带来了一场大革命。他为步兵配备了火绳钩枪(一种沉重的火绳枪),使西班牙军队的欧洲军事强国地位得以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哥杜巴的父母都是贵族,他十六岁之前就参加了格拉纳达(Granada)反对穆斯林占领者的战争,后来在醚牙王室宫廷充当侍者。1482年至1492年,酣巴作为下级军官勃口反对摩尔人的战斗,并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八百多年来穆斯林在西班牙的占领。在这段时期里,哥杜巴磨炼了他的军事战术与技巧,并展示出了他个人的英勇善战。在蒙特弗里欧包围战(Montefrio)中,哥杜巴率军发动攻击,亲自登上云梯攻破了摩尔人的防御墙。

1495年5月,哥杜巴奉女王之命,率领二千一百名士兵进军由意大利支持的曾入侵半岛并被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打败的那不勒斯王国作战。由于哥杜巴的军队训练不当,加上与意大利盟军的不和,哥杜巴不是法国军队的对手,在塞米纳拉(Seminara)战役中大败。

塞米纳拉战役失利后,哥杜巴撤军,并开始执行一套严格的军队训练计划,重新组织军队。由于对方军队人数多于自己,哥杜巴开始采用游击战,使敌军运输军需品的漫长的补给线疲惫不堪,他避免与法军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除非作战形势非常有利。哥杜巴就这样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俘虏了法国将军,到了1498年,他收复了意大利所有的失地。

返回西班牙之后,哥杜巴吸取战争中的教训,重新改组军队。他为步兵团士兵配备了一种烟钩枪,这种枪重量大,并可以抵在肩窝进行发射。哥杜巴还协调步兵、炮兵与骑兵共同作战,将他的军队分为各自独立的机动军事力量,取代了聚成—体的大宗兵力,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1503年,法国再一次入侵意大利,哥杜巴遇到了得以检验他军队改革成果的机会,率军回意大利参战。4月28日下午,哥杜巴率六百人到达塞里格诺拉(Cerignola)附近山坡的葡萄园,西班牙步兵刚刚在这里挖出一道防御沟,就遭到了法国一万兵力的进攻。一排又一排的法国士兵倒在了火绳钩枪的火力下,少数到达防御沟的法国人也在西班牙士兵的长矛下死于非命。哥杜巴军队在法军的第二次冲锋中同样坚守住了阵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器取得胜利的战斗,没有一个战场上的战争能与此次相提并论。

哥杜巴率军占领了那不勒斯,并迫使法军撤退至格利亚诺河(GariglianoRiver)。战争陷入僵局,双方隔岸对峙,谁也没有什么优势。1503年12月29日夜晚,哥杜巴趁夜色率领部分军队越过浮桥奇袭法国军队。步兵手中拿着火绳钩枪和长矛,在进攻中显示出了与先前防守时一样的致命杀伤力,加上哥杜巴训练有素的属下战将,并利用少量的交通工具,使这场艰难的战争变得平稳顺利起来。

1504年1月,哥杜巴俘虏了吉埃塔(Gaeta),法国在格利亚诺大战中失败后再没能建立起一个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久便签订协定,放弃了对那不勒斯的统治。

此时的哥杜巴,已经完成了他最后的一次战斗,被人们尊称为“伟大的统帅”。这位军事指挥家军事生涯的结束并不是战争的结果,而是政治的产物。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惧怕这位伟大统帅的影响力,撤消了他将军的军衔,并将他召回西班牙。哥杜巴怀着对国王的忠诚服从命令回到了家乡,退役后定居在格拉纳达。1515年12月1日,哥杜巴死于在意大利战争中感染的疟疾,享年六十二岁。

哥杜巴之所以能够排在这份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将军的排名当中,不只是因为他在战争中首次有效地利用了火枪,更重要的是他革新性地将火枪融入了手拿长矛作战的传统步兵团当中。尽管后来的西班牙统帅将哥杜巴的军队组织形式与战术策略做出了调整,但哥杜巴的大部分观点还是对西班牙在17世纪取得欧洲战场的主导地位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哥杜巴给战争带来了大革命,并关键性地推动了中世纪战争中的武器变革,将钢刀和长矛转换成了火器与炸药。

苏莱曼一世

被土耳其人称为“立法者”、被西方人称为“最棒的人”的苏莱曼一世(1494~1566年)赢得了16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领导家之一的荣誉。在他四十余年间的十三场重大战役中,苏莱曼一世扩大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直到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具军事威力的国家。

1494年11月6日,苏莱曼出生在特拉布宗(Trabzon),成为众多土耳其苏丹成员中的第十位苏丹。苏莱曼的青少年时代第一次入伍的军队是由祖父领导的,后来又参加了父亲的军队,当时的战斗主要是保卫奥斯曼帝国进行有限的领土扩张。1520年,父亲塞利姆一世[第73位]去世,苏莱曼继承了王位,立即开始了他扩张帝国领土和扩大帝国影响的作战计划。对于这位新苏丹来讲,最幸运的是他有一位能干的维齐尔(vizier)(注:伊斯兰教高官)易卜拉欣·帕夏(Ibrahim Pasha),他为苏莱曼监管内政事务,得以使苏莱曼可以从这些宫廷职责中解脱出来,带领军队决战疆场。

苏莱曼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一支世界上最为庞大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这支军队由步兵团、骑兵团、炮兵团和工兵团组成。他指挥的第一场战役是借口为其受到怠慢的外交使节报仇而出兵的匈牙利战争。事实上,在苏莱曼大部分的战役中,保护领土和扩张版图才是他发动战争的真正动机。

1521年,苏莱曼的军队占领了贝尔格莱德,1522年,移师罗得斯岛,在那里遇到了圣约翰武士团保卫者的抵抗,这些骑士构成了土耳其控制海岸线交通和征服地中海的首要障碍。经过了六个月的围攻,土耳其军队没能攻破岛上坚固的防御工事。战争陷入僵局之后,苏莱曼建议罗得斯岛投降,交换条件是土耳其军队将保证圣约翰武士团的骑士安全撤回。他熟练的谈判技巧,加上他强大的军队做后盾,苏莱曼在未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达到了他的目的,这种谈判技巧在苏莱曼未来的战争中还被再次利用过。

苏莱曼在处理国内威胁到他统治的派系斗争中也显示出了他杰出的才能。他迫使所有的反对派,尤其是那些雇佣的土耳其苏丹近卫军几乎时刻都处于战争的状态,这尽管并没有改变他们对这位苏丹的态度,可这毕竟逐步耗尽了他们绝大多数反对势力的反叛劲头。

1526年,匈牙利再次威胁奥斯曼帝国边境,苏莱曼首先使邻近国家波兰签订了其保证中立态度的协约,随后率领八千人的军队展开了对抗匈牙利的战争,8月29日,苏莱曼的军队在莫哈奇平原(Mohacs)进攻匈牙利主力部队。经过了一系列的正面进攻和大量炮火掩护下的侧翼攻击之后,土耳其军队杀死匈牙利军队一万五千余人,包括国王路易斯和匈牙利大多数的宫廷大臣。随后苏莱曼占领了布达王宫,并安置自己的亲信登上了匈牙利王座,

1529年,苏莱曼率领军队进攻奥地利的哈布斯王朝。尽管他没有取得这次战争的完全胜利,可他最后还是设法与奥地利谈判签署了和平协议,使他巩固了与他在匈牙利取得的同样的权力。

西部边境稳定之后,苏莱曼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东部边境的敌人。1534至1535年,他出兵入侵波斯,并占领了大不里土和巴格达。与此同时,他与法国缔结盟约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并为土耳其与法国建立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友好关系。

就在进行波斯战争和与法国谈判的时期,苏莱曼派巴巴罗萨(曾是海盗)带领海军乘大型战船前往地中海并在那里建立了霸权地位。1538年9月27日,巴巴罗萨在普利维扎战役中战胜了威尼斯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从而奠定了土耳其在地中海长达三十年的统治地位。普利维扎战役之后,土耳其海军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南欧国家和北非沿岸国家的奇袭战争,这些战争持续了将近二十年之久。在由巴巴罗萨掌握制海权的同时,苏莱曼继续进行着他对波斯的战争,最终在1555年以阿米沙协约的签订结束了这场激烈的战争,随之而来的是埃尔斯伦(Erzerum)、爱瑞瓦恩(Erivan)、梵(Van)、大不里士和格鲁吉亚都并入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在苏莱曼戎马生涯的后期,他采用发动间歇性的战争来保证奥斯曼帝国的安全。1566年,七十二岁高龄的苏莱曼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入侵奥地利,然而9月5日,他却死在了军队的阵营里。三天后,他的军队就战胜了奥地利的最后一支反抗力量,成功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苏莱曼自己在战场厮杀和扩大领土的期间,他明智地选用能力突出和值得信赖的管理官员来掌管政府。他在指挥协调骑兵、步兵、炮兵和工兵共同作战方面具有卓越的才干,这为他带来了持久的胜利,并且使土耳其成为16世纪最具军事威力的帝国之一。

苏莱曼的盟友与敌人都称他为“最棒的人”,是因为他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都很有造诣。在国内他也同样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他任人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