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地生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6:47:38

点击下载

作者:长辰子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思想地生活

有思想地生活试读:

前言

生活是一本书,每个人都应该用心去读,并认真汲取其中的智慧,然后让自己有思想地生活。

有人说,人死后或者升往天堂,或者堕入地狱。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灵魂来报告这两地的消息。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不论死后进天堂还是入地狱,现实的生命无疑都要在这传说的天堂与地狱之间辗转。于是,我们就不得不感受、思索和体悟。而这一连串的麻烦事又不能找人代替,非由本人身体力行不可。

我们在各色的人生旅程中,注定观览了许多的沿途景观,也注定用自己的口味狂吞过、咀嚼过、唾弃过。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伸出自己的手指再去指点别人时,也许能够让别人领受到一些欣喜或黯淡、一些亮丽或凄惨,而我们自己却往往因为难以理清其中头绪而迷惘了、惶惑了。当然,仅凭自己的经验而对别人生活所作的任何指点都可能是错误的,除非面对生活进得去并出得来的人,才有可能更全面和更客观地审视生活。

有的人说人间是天堂,也有的人说人间是地狱,说是天堂者未必尽是,说是地狱者也未必尽非;人间既然位处天堂与地狱之间,那么天堂的欢乐和地狱的苦难恐怕都要有一点。也许正因如此,人间才成就了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这道独特风景:花团锦簇与栖栖惶惶共戴一天,圣洁傲岸和卑污猥琐同载一地。

我们正如那位农夫,总在祈求人生的道路风调雨顺,但常常总是不能如愿。抱怨声便涌上了我们的心头和口头,原来的一切信仰也随之被丢弃了。

而上帝真的答应了农夫的请求,农夫的田里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往年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欢喜地等待着收获的那一天。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上帝便用下面的话来回答农夫的询问:“对于一粒麦子,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也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其实,人的灵魂也一样,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不过是个空壳罢了。

因此,我们就不能不重新审视那些一厢情愿的渴盼和祈求,忖度它们的合理性与现实性,而不是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抱怨和诉说。

是的,生活可能是粗糙的,而以之为蓝本的艺术作品却完全可以美妙绝伦;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这片风景可能是良莠不齐的,但从中摄取养料的心灵却完全可以纯洁超拔、卓而不群。

倘若我们仍然感觉到有樊篱与牢笼禁锢着心灵,那么,还有必要去请别人帮忙吗?为什么不开启生活的门扉走出来呢?

走出来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生活,并真正地做到有思想地生活。编者2006年7月于北京

第一章 关闭蠢人的天堂

向往天堂的人们,无非是希望享受纯粹的欢乐与绝对的幸福。甚而至于——他们也希望人间是这样的世界,他们惧怕一点一滴的痛苦、一丝一毫的磨难,姑且不论这种梦想能否实现,单就其对欢乐和幸福的理解而言,便是大错而特错了。要知道,欢乐和幸福都是从现实而具体的一件件事情和一次次经历中体验出来的或感受得到的。离开了身体力行的生活事件和人间经历,幸福和欢乐便失去了现实基础。

1.就让你无所事事

天堂原理:人们往往祈盼一个既无挫折也无磨难的人生,然而却恰恰忽视了人生的现实和本来的意义。

人们之所以向往天堂是因为:人们恐惧苦难,向往幸福。天堂是幸福的代名词,但也许人们有所不知,幸福必须根殖于现实生活中,并与人们对于磨难、对于挫折、对于痛苦的体验相伴而生。幸福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纯粹的幸福,一旦幸福到纯粹的地步,幸福便会化成一种痛苦的体验了。(1)天堂的诱惑力

某一时,某一地,有一个叫卡迪施的富人。他有一独子名阿特赛,阿特赛是蓝眼睛金黄头发。卡迪施家中还有一位远亲孤女,名阿克萨。二人年纪大约一样,从小就在一起吃,一起读书,一起玩。长大了之后二人要结婚,那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但是等到他们长大,阿特赛忽然病了。那是没人听说过的病:阿特赛自以为是已经死了。

他为什么有此想法?好象他曾有一个老保姆,常讲一些有关天堂的故事。她曾告诉他,在天堂里既不需工作,也不需读书。在天堂,吃的是野牛肉和鲸鱼肉;喝的是上帝为好人所准备的酒;可以睡到很晚再起来;而且没有任何职守。

阿特赛天生懒惰。他怕早起,怕读书。他知道有一天他须接替他父亲的业务,而他却不愿意。

既然死是惟一进天堂的路,他决心越早死越好。他一直在想,不久他以为自己真的死了。

他的父母当然是很担忧。阿克萨则暗中哭泣。一家人竭力说服阿特赛他还活着,但是他不相信。他说:“你们为什么不埋葬我?你们知道我是死了。因为你们,我不能到天堂。”

请了许多医生检视阿特赛,都试图说服这孩子他是活着的。他们指出,他在说话,在吃东西。可是不久他少吃东西,也很少讲话了。家人真担心他会死。

在绝望中,卡迪施去访问一位伟大的专家,他是以博学多智而著名的,他就是优兹医生。听了阿特赛的病情之后,他对卡迪施说:“我答应在八天之内治好你儿子的病。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做我所吩咐的事,无论是怎么怪。”

卡迪施同意了,优兹说他当天就去看阿特赛。卡迪施回家去告诉他的妻子、阿克萨和仆人们,都要听从医生的吩咐行事,不得起疑。(2)如此天堂

优兹医生到了,被领进阿特赛的屋内。这孩子睡在床上,因断食而瘦削苍白。

医生一看阿特赛便大叫:“你们为什么把死人停在屋里?为什么不出殡?”

听了这些话,父母吓得要命。但是阿特赛的脸上绽出了微笑,他说:“你们看,我是对的。”

卡迪施夫妇听了医生的话虽然惶惑,可是他们记得卡迪施的诺言,立即准备丧葬事宜。

医生要求将一个房间准备得像天堂的样子。墙壁挂上白缎,百叶窗关上,窗帘拉密,蜡烛日夜点燃。仆人穿白袍,背上插翅,扮成天使的模样。

阿特赛被放进一具开着的棺材,于是举行殡仪。阿特赛快乐得筋疲力竭,睡着了。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在一间不认识的屋子里。“我在哪里?”他问。“在天堂里,大人!”一个带翅膀的仆人回答。“我饿得要命,”阿特赛说道,“我想吃些鲸鱼肉,喝些圣酒。”

领班的仆人一拍手,一群男女仆人走了进来,都背上有翅,手捧金盘,上面有鱼有肉,有石榴和柿子、凤梨和桃子,一个白胡须高个子的仆人捧着斟满酒的金杯。

阿特赛狂吃了一顿。吃完了,他说要休息。两个天使给他脱衣,给他洗澡,抱他上床,床上有丝绸的被单和紫绒的帐盖。阿特赛立刻怡然熟睡。

再醒来时,已是早晨,可是和夜里也没有分别。百叶窗是关着的,蜡烛在燃烧着。仆人们一看见他醒了,送来和昨天完全一样的饮食。

阿特赛发问:“你们没有牛奶、咖啡、新鲜面包和牛油么?”“没有,大人。在天堂总是吃同样的食物,”仆人回答。“这是白昼,还是夜里?”阿特赛问。“在天堂里无所谓昼和夜。”

阿特赛吃了鱼、肉、水果,又喝了酒,但是胃口不像上次好了。吃完后他问:“什么时候了?”“在天堂里时间是不存在的,”仆人回答。“我现在做什么呢?”阿特赛问。“大人,在天堂里,不须做任何事。”“其他的圣徒们在哪里?”阿特赛问。“在天堂里每一家都有其自己居住的地方。”“可以去拜访么?”“在天堂里彼此居住相距很远,无从拜访;从一处到另一处要走好几千年。”“我的家人什么时候来?”阿特赛问。“你父亲还可再活二十年,你母亲再活三十年。他们活着便不能到此地来。”“阿克萨呢?”“他还有五十年好活。”“我就要孤独这么久吗?”“是的,大人。”

阿特赛摇头思索了一阵。随后又问:“阿克萨现在准备做什么?”“目前她正在哀悼你。不过她迟早会忘掉你,遇见另一年轻人,结婚。活人都是这样子。”

阿特赛站了起来开始来回踱着。这是好久好久以来第一次想做点什么事,但是在天堂里无事可做。他怀念他父亲,思念他母亲,渴念阿克萨;他想研读些什么书籍;他梦想旅游,他想骑他的马;他想和朋友聊天。

终于他无法掩饰他的悲哀,他对一个仆人说道:“我现在明白了,活着不像我所想的那样坏。”“大人,活着是艰苦的,要读书,要工作,要经管事业。在这里一切都轻松。”“与其坐在此地,我宁愿去砍柴,搬石头。这种情况还要维持多久?”“永无尽期。”“永无尽期待在这儿?”阿特赛急得乱抓头发,“我宁可自杀。”“死人不能自杀。”(3)放弃天堂

到了第八天,阿特赛绝望到了极点,一个仆人按照预先的安排,过去对他说:“大人,原来是弄错了,您并没有死。您必须离开天堂。”“我还是活着吗?”“是的,你活着,我现在就带你还阳。”

阿特赛高兴得忘乎所以。仆人蒙上了他的眼睛,在房屋的长廊上来回走了几趟,然后带他到他家人等候的房间,给他打开遮眼的布。

这是一个晴朗的天气,阳光射进敞着的窗户。外面的花园里,鸟儿鸣唱,蜜蜂嗡嗡。他快乐得亲吻他的双亲和阿克萨。

他对阿克萨说:“你还爱我么?”“是的,我爱你,阿特赛。我不能忘记你。”“果然如此,我们就该结婚了。”

不久,婚礼举行了。优兹医生是上宾。乐师奏乐,来自远方的宾客们都给新娘新郎带来精美的礼物。庆祝持续了七天七夜。

阿特赛与阿克萨极为幸福,白头偕老。阿特赛不再懒惰,在当地成为最勤奋的商人。

婚礼之后阿特赛才发现优兹医生治疗他的经过,原来他是住进了蠢人的天堂。后来他和阿克萨时常将优兹医生的神奇治疗法讲给他们的子孙听,以这样的一句话作结束:“天堂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然没有人知道。”

这是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辛格的一篇喻世小说,名字就叫《蠢人的天堂》。

2.人并非为誓言而生

猎人原理:凭心中想、自以为是,明摆着是一种错误,但却是我们很多人常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一个猎人,是个神枪手,然而他有个不好的习惯,爱立誓言。

一天他去打猎的时候,便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子。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鸡。于是这天他便空空而归。晚上,躺在床上摸着饥饿的肚子十分后悔,发誓明天一定打山鸡。

第二天他便按他的誓言去打猎。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狐狸。于是,这天他又空空而归。晚上,躺在床上抱着饥饿的肚子又十分的后悔,发誓明天只打狐狸。

第三天,他又按照他的誓言去打猎。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野猪。于是晚上又空空而归。

……

后来,这个猎人便在自己的誓言中死去了。

世上没有这样蠢笨的猎人,然而却有这样蠢笨的誓言。一个人常常在事情刚一开始的时候就立下最后的誓言,在一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立下一年的誓言,在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给孩子立下一生的誓言,并不考虑这个誓言也许并不符合实际,却还要坚定地遵守。生存和誓言常是生活的两大矛盾,人不应该是为誓言而生的,倒是誓言应该为生存而立。

有位乐师能演奏许多美妙的乐曲,常常被人请去演奏,很受欢迎。有一次,乐师被一位大富翁请到府中表演,一曲曲优美的音乐令富翁心旷神怡。富翁听着很高兴,对乐师说:“如果你能照今天的曲目演奏下去,昼夜不息,我可以送给你百亩良田。”

乐师毫不在意,反问富翁:“若我一直演奏下去,你真的能一直听下去吗?”

富翁以为乐师不敢接受这个苛刻的条件,便答道:“当然,只要你演奏着,我就听着。”

乐师很高兴地接受了富翁的苛刻条件。把乐器调了调,自己定了神,开始演奏起来,如水的曲调在富翁的屋内洒开来,而富翁则躺在榻上,闭着眼睛尽情欣赏。乐师果然功力非凡,他三天三夜未曾停息,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着那首优美的旋律。

第四天,富翁实在受不了了。现在他听着这首曲子,再也感受不到那优美动听的韵味了,全都变成了令他烦躁不安的噪音。

第五天,富翁认输了,十分懊恼地给了乐师百亩良田,把乐师打发走了。

3.我们怎样看世界

天鹅原理:总是自以为是,未免要跌入不知天高地厚的泥潭;而从不相信自己,就很容易与许多大好机遇擦肩而过。

在古代的东方,在树叶不知落了多少次之前,有一只骄傲的天鹅以为它此生不再遗憾,因为它的翅膀已经带着它娇贵的身躯周游过世界各地,飞临过各种不朽的河流和湖泊,经过了大风大浪。于是,它觉得后半生的主要工作,就是给还在学飞的小天鹅们讲故事,让小天鹅们知道世界有多大,大自然有多奇异。教导小天鹅们长大以后,要跟着自己的理想飞向远方。

有一天早晨,阳光同样普照,光明又重新降临。骄傲的天鹅又一次从远方的一个湖中醒来,它又有点忍不住要“好为鸟师”,想去叫醒一群小天鹅来听它讲老掉牙的东西。但就在这个时候,眼前荷叶上的一滴水珠使老天鹅惊呆了。因为水珠映出了阳光照耀下的另一个世界。蓝天在水珠中显得更为深远,鸟在水珠中比尘埃还轻。

骄傲的老天鹅仔细看了看,它有点忧伤,因为晶莹剔透的水珠中并没有自己。而且,更可怕的是,它清楚自己永远不可能进入水珠形成的世界中。而那个世界究竟有多大,它永远不可能知道——那个世界,竟然可以忽略一只像它这样德高望重的天鹅。从此,老天鹅常常被疑惑所困扰,它的心突然感到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谦卑,再也不敢“好为鸟师”了。

有一则流传在日本的故事,说的是有两个叫阿呆和阿土的人。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渔民,却都梦想着成为大富翁。有一天,阿呆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对岸的岛上有座寺,寺里种有四十九棵朱槿,其中开红花的一株下便埋有一坛黄金。阿呆便满心欢喜地驾船去了对岸的小岛。岛上果然有座寺,并种有四十九棵朱槿。此时已是秋天,阿呆便住了下来,等候春天的花开。肃杀的隆冬一过,朱槿花一一盛放了,但都是清一色的淡黄。阿呆没有找到开红花的那一株。庙里的僧人也告诉他从未见过哪棵朱槿开红花。阿呆便垂头丧气地驾船回到了村庄。

后来,阿土知道了这件事,他就用几文钱向阿呆买下了这个梦。阿土也去了那座岛,并找到了那座寺。又是秋天,阿土也住下来等候花开。第二年春天,朱槿花凌空怒放,寺里一片灿烂。奇迹就在那时发生了:果然有一株朱槿盛开出美丽绝伦的红花。阿土激动地在树下挖出了一坛黄金。后来,阿土成了村庄里最富有的人。

据说这个故事在日本流传了近千年。今天的我们为阿呆感到遗憾:他与富翁的梦想只隔一个冬天。他忘了把梦带入第二个灿烂花开的春天,而那些足可令他一世激动的红花就在第二个春天盛开了!阿土无疑是个聪明者:他相信梦想,并且等待另一个春天!

我们的人生何曾不充满着梦想:那朵绝艳的朱槿花几度在你我的心灵深处摇曳,那无限风光我们几欲揽尽。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守候第一个春天,面对第一个季节的空芜,我们往往轻率地将第二个春天弃之于门外,将梦交归于梦。

梦想之花垂青的总是那些有耐心、执著追求的人。

今天,倘若给你一朵梦中的朱槿花,你应该有勇气向梦想买断第二个春天!

4.让幸福与大地相连

罗素原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类觉得愈加超凡脱俗,但也容易增加厌世和弃世的情绪。

还记得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篇文章叫《让幸福和大地相连》。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并不喜欢用玄乎隐秘的语言,但是这里如果我不用听上去有些诗意的而不是科学的语言,我就不知道怎么来表达我要说的意思。不管我们怎么认为,我们总是大地的造物,我们的生命就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动植物一样,我们也从它身上汲取营养。大地生命的节奏是缓慢的,对它来说,秋天和冬天同春天和夏天一样重要,休憩和运动一样重要。对儿童来说,比成人更为重要的是,同地球生命的潮汐涨落保持某种联系。通过无数世代,人的躯体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基督教在其复活节里也体现出这一状况。我见过一个两岁的孩子,他一直生活在伦敦,有一回他第一次被带到葱绿的乡间去散步,时间是冬天,一切都是湿漉漉的,道路泥泞难行。在成人眼中,并没有什么可引人注目的,但是在孩童的眼里却闪出奇异欣喜的光彩,他在潮湿的土地上跪了下去,把脸埋到青草里,嘴中发出快乐高兴的咿呀叫声。他所体验的那种欢乐是原始的,质朴的,又是广泛的。那种得到满足的机体需要是如此强烈,那些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人很少是精神完全健全的。有许多快乐,我们举赌博作为一个例子吧,它本身没有和大地的联系因素。这一类快乐一旦停止下来,就会使人感觉无聊不满,渴望着什么,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这种快乐带给我们的是不能称作幸福的。另一方面,那些把我们和大地的生命连接起来的快乐里,则有着使人得到极大满足的东西,在它们停止以后,它们带来的幸福依然存在,尽管其强烈程度比起那些更令人兴奋的放荡胡闹来要低一些。这中间的区分差别,可以有从最简单的到最文明的长长一串行业。刚才提到的两岁幼儿便显示了与大地的生命融为一体的最原始的可能形式。但是在高一级的形式上,同样的情况则可以见诸诗歌。使得莎士比亚的抒情诗如此卓越感人的便是因为诗中充满了使两岁幼儿拥抱草地时的同样一种欢乐。请读一下“听,听,云雀”,“来到金黄的沙滩上”,你会发现,那两岁的孩子只能以口齿不清的叫喊显示出来的感情,在这些诗里以更为文明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或者,我们再来看看爱情与纯粹的性爱之间的差别。爱情是这样一种体验,它使我们整个身心得到复苏新生,恰像植物久旱之后受雨露滋润一样。但是没爱情的性爱全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在瞬间的肉体快感过去以后,随之而来的是疲惫、厌恶、生命是空虚的这类意识。爱情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性爱却不属于此。

当代的城市人所遭受的那样一种厌烦,是与他们同大地生命的分离密切相关的。这种分离使得生活变得灼热、无聊而又干枯,犹如沙漠中的朝圣远行。在那些富裕有钱、可以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人中,他们所遭受的那种特别难以忍受的厌烦,正像它看上去显得很荒谬一样,是由于他们对厌烦的恐惧而产生的。在逃避产出型的厌烦时,他们成了另一种更为严重的厌烦(愚滞型)的牺牲品。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宁静的气氛中,真正的快乐幸福才能得以存在。

哲人已逝,但他关于幸福的论述和感悟,到现在为止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5.生活的最高境界

琐事原理:用心而投入地去做眼前身边的每件不起眼的小事,才能确保我们人生的鲜活和意义。

美国有一位图书馆馆长,每天早上8点,总是亲自为自己的图书馆开门,然后对第一批踏进图书馆大门的读者致意请安,再巡视一番后,才去自己的办公室。

有人告诉他,馆长不必做这些小儿科之事。而他却认真地回答:“我来开门,是因为这是我一天做的事里惟一能对图书馆真正有用的。”

一个打毛衣的女人是美丽的,一个劈柴的男人是好看的,一只正下蛋的母鸡是动人的,一只采蜜的蜂儿是美好的……

每一天过来,忙忙碌碌之余,你是否反思过,你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事?不要小看那些小如开门的琐事,它构成我们生活中最细致最亲切的一环。在我们心存高远的时候,不要忽略眼下的每一个细节,正如树枝上的一个小芽,明天它就是一片翠绿。

每一天起码做一件实事,哪怕微不足道,你的这一天就会过得踏实而无憾。

有位诗人,他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了太长的时间,他变得身心疲惫,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用自杀来彻底解脱自己。

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坑。他看这坟太光秃太缺乏诗意,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的树木和奇花异草,并因此而有了丰富的收获。他的成就终于闻名遐迩,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到一个小女孩问他的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的脸红了,他想了想,说:“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为他的回答而高兴地笑了。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没有想到诗人在说谎,但诗人自己知道。

人生就是这般奇怪:一味地埋首苦干,未免有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之嫌;什么事情都不干,而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答案则定然是虚无。用心而投入地去做眼前身边的每件不起眼的小事,反而会给我们找到一个积极的答案。

6.乐园就在你的身边

苦修原理:我们往往绞尽脑汁、苦苦修炼,也曾经步履匆匆、到处奔波,却忽略了身旁的欢乐和幸福。

有一个故事说:

在森林的深处,苦行的修士紧闭着眼睛在苦苦地修炼;他想修成正果进入乐园。

但是拾柴的姑娘在衣裙里给他带来了果子,又用树叶做成的杯子从溪流里为他取来了清水。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他的修行变得愈加艰苦了,到后来他绝口不尝果子,也不喝一滴清水。拾柴的姑娘感到非常悲伤。

乐园里的上帝,听说了有一个人居然胆敢希冀成为神灵。他曾经一次又一次的同他的劲敌泰坦们战斗,并拒之于他的王国之外;然而他惧怕一个具有忍受苦难力量的人。

但是他懂得凡夫俗子的癖好,于是他计划用诱惑来引诱这个凡人放弃他的冒险行为。

从乐园吹来一口气,吻着那个拾柴姑娘的肢体,她的青春由于一阵突然迸发美丽的快乐而感到痛苦,她的思想也仿佛像蜂巢受到袭击的蜜蜂在嗡嗡作响。

苦修士要离开森林,到山洞里去完成他的严格的苦行的时候来到了。

当他睁开了眼睛准备启程的时候,那个姑娘出现在他眼前,好似一首熟悉而已被遗忘的诗歌,因为新添了一种曲调而变得陌生了。苦修士从他的座上站起来,告诉她这是他离开森林的时候了。“但你为什么要夺去我给你效劳的机会呢?”她眼眶里噙着泪珠问道。

他重新坐下来,沉思了好久,便在原处留了下来。

那天晚上,姑娘心里悔恨,一夜没有成眠。他开始害怕自己的力量,憎恨自己的胜利,但是他的内心却在狂喜的波浪上颠簸摇荡。

到了早晨,她走到苦修士的面前,向他施礼,请他为她祝福,说她必须离开他。

他默默地望着她的脸,接着,他说:“去吧,祝你如愿。”

多少年,他兀自独坐,最后他的苦修功德圆满了。

众神之王从天上降临,告诉他已经赢得了乐园。“我不再需要乐园了。”他说。

上帝问他希望得到的更大的报酬是什么。“我要那个拾柴的姑娘。”

蓦然回首,苦行的修士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乐园。

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急匆匆地走在路上,对路边的景色与过往行人全然不顾。一个人拦住了他,问:“小伙子,你为何行色匆匆啊?”

小伙子头也不回,飞快地向前跑着,只泛泛地甩了一句:“别拦我,我在寻求幸福。”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小伙子已变成了中年人,他依然在路上疾驰。

又一个人拦住他:“喂,伙计,你在忙什么呀?”“别拦我,我在寻求幸福。”

又是二十年过去了,这个中年人已成了一个面色憔悴、老眼昏花的老头,还在路上挣扎着向前挪。

一个人拦住他:“老头子,还在寻找你的幸福吗?”“是啊。”

当老头回答完别人的问话,猛地一惊醒,一行眼泪掉了下来。原来刚问他问题的那个人,就是幸福之神啊,他寻找了一辈子,可幸福之神实际上就在他旁边。

7.让生命之根往纵深处伸展

吉布斯原理:我们祈祷过太多次舒适和安逸,却少有如愿;倒不如祈祷我们的根能往纵深处伸展,以便风吹雨淋时不会轻易折断飘飞。

比尔小时候,他的隔壁有个老邻居,吉布斯医生,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医生的样子。比尔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穿着粗斜纹棉布的工作裤,戴一顶草帽,草帽的前沿是一副绿色的塑料太阳镜。吉布斯医生总是笑,笑容与他的草帽很般配——满是褶子,饱经风霜。比尔和一群孩子在他的院子里玩,他从来都不会对他们大喊大叫。比尔记得他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似乎他周围的环境还根本培养不出这样善良的人来。

吉布斯医生不治病救人的时候就种树。他的家占地10英亩,他一生的目标就是把这块地变成森林。善良的吉布斯医生对种植有他一套独特而有意思的理论。他深信“没有痛苦,就没有获得。”他从不给他的树浇水,公然违抗传统常识,有一次,比尔问他为什么,他说给植物浇水会宠坏了它们,它们的后代只会越来越虚弱,所以你应该让他们周围的环境变得艰难一些,那些过于柔弱的树苗要趁早锄掉。

他继续解释,说浇水只会让植物的根变浅,不浇水的树的根会向深处生长,自己寻找地底深处的水分。

所以吉布斯医生从不给他的树浇水。比尔记得他种过一棵橡树,却从不像其他人那样每天清晨给它浇水,相反,吉布斯医生总是拿一张卷起来的报纸去打它:“噼”“啪”“乓”!比尔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这样做是为了吸引树的注意。

比尔离开家去读书,几年后,吉布斯医生便去世了。现在比尔还时不时地会经过他的房子,看看他25年前种下的树。这些树,现在跟花岗岩一般强壮坚硬、硕大无比、郁郁葱葱。

几年前,比尔也种了一些树,整个夏天他都殷勤地给它们浇水,为它们祈祷。可是两年的娇生惯养让他们更加弱不禁风了。每次冷风袭来,它们就会颤抖着摇摆不止,一副娇宝宝的模样。

反倒是吉布斯医生的那些在困境和匮乏中长大的树,却获得了舒适和安逸不能赋予的滋养。

每晚比尔上床睡觉前,都会去看看他自己的儿子。他站在他的身旁,看着他小小的身子吸入生命,又呼出生命。比尔经常为他祈祷,祈祷他的一生一帆风顺。“主,请免去他的艰难和困苦吧!”可是,最近比尔意识到,他该改改为他祈祷的内容了。他意识到他的孩子终归是要遭遇困难的,我以前的祈祷真是过于天真了:因为无论在哪儿,都会有冷风袭来。

于是比尔改变了每晚睡前的祈祷词。因为,生活本是艰难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现在,比尔祈祷儿子的根能往深处蔓延,这样他才能从隐蔽之处获取力量。

我们祈祷过太多次舒适和安逸,可是这样的祈祷少有如愿。我们倒不如祈祷我们的根能往纵深处伸展,这样,即使冷风吹、大雨淋,我们也不会散碎成一片片,轻易折断飘飞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比尔赚了许多钱,家境真的富裕起来。一天,富有的比尔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呆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比尔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吧?”“是的!”“有何感想?”儿子回答:“咱家有一条狗,我发现他们家里却有四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前院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儿子说完,比尔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道:“感谢爸爸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8.直到掘出水来

孔子原理:术业有专攻;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死抱住自己的专业不放松,这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

现实中,颇有一些“样样通,样样松”的人;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不精通,谈到安身立命当然难有根基了。

孔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没有再学新的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的内容啦。”孔子回答:“我虽然练习了这支曲子,但是它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道:“它的技巧你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领悟出它的主旨呢。”

又过了段时间,师襄子说道:“现在乐曲的主旨你已经领悟到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弹奏中,孔子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入深沉的境界,有时感到心旷神怡,胸襟开阔。于是说道:“我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瞻远瞩,好象有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听了,立刻从坐席上站起来,向孔子施礼道:“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正是文王谱写的《文王操》啊!”

博学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太多的人却只注重了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摆龙门阵,侃大山时,只听他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纳米、基因、《图兰朵》……等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他的这些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些可以卖弄的谈资而已。

而且要命的是,在这样一种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指导下,人会养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毛病,在较深入的地方也难以沉潜下去,成为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调侃博士。

术业有专攻,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死抱住自己的专业不放松,这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你尽可以花精力时间去掌握本专业的新发展,对其他领域,顾得过来的情况下,开阔一下眼界和思路足矣。跟住时代潮流,指的是你的思维方式和专业水平,而不是所有的新鲜事物你都得去了解掌握。

第二章 比世俗站得更高

岁月最可怕的作为是:玲珑的心变得粗糙,温雅的面孔变得冷酷,灵动的感受变得迟钝……

是的,生活可能磨碎很多美丽的东西,也可能把无辜者抛入冤枉的深谷;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并不会在现实中演绎得巨细无遗,严丝合缝。但只要你是坚强的、智慧的,你内心的美丽、温馨、宽和与优雅便不会消失殆尽。

9.瞧瞧人情这副嘴脸

苏秦原理:见惯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当然可能超越世情的俗劣,进而进入观察、感受和对待的大境界。

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其中蕴含着多少辛酸遭遇和人生感慨!一句“人情似纸张张薄”,说得仿佛颇有诗意。而真正品尝过的人,恐怕要满嘴苦涩了。

中国的战国时代,曾出现了一位留名千古的纵横家、说客,其大名叫苏秦。他的第一次游说失败后,在秦国没有办法了,只好打回家的主意,人既失意,钱又花光了,怎么办?他不负气自弃,只能忍辱,用千万个忍字,来坚强起自己。他开始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家。只好用裹腿布把自己两只小腿满满地裹起来,以免长途走路小腿的血管充血而受伤;鞋子也破了,只好穿上一双草鞋,实在是一副倒霉落魄相。

这一路回来,真够辛苦,他当年还在青年阶段,因为失意、穷困,已经弄得没有一点英俊的样子了。“面目黧黑”,看起来又黑又瘦,干瘪的穷酸相。但是这还是他的外形。最难堪的,还是他当时内心的痛苦,那实在是无脸见江东父老。可是这个时候,天涯茫茫,又到哪里去呢?叶落归根,不管好不好,有个家,有个窝,总是好的。因此只好硬着头皮回家。当然,进了自己的家,一定很难过,惭愧得不得了。不要说是苏秦,大家把自己换作他的处境,就可想而知那种“状有愧色”四个字的千万痛苦了。

这样还不算什么,等他到了家以后,更难堪的是他太太正在织布,看到他回来的那副落魄相,当着家人的面,也没有勇气来迎接他,更谈不到慰问了,只是仍然不停地做她手里的工作,摆出一副冷漠的态度。他的嫂嫂们,当然不会问他吃过饭没有,根本是见如不见,不睬不理的样子,哪里还肯为他到厨房去做饭呢?那个时候,是宗法社会的大家庭制,他的老婆要看嫂嫂们的风向,嫂嫂们又要看着一家之主的公公和婆婆怎么办。结果呢?他的父母看了他那副样子,一句话也不和他讲。你想,在他这种情形之下,这个面子怎么办呢?

苏秦到底是了不起的青年。他遭遇到这种情形,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是自己重重地叹一口气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你看,这是一种什么胸襟!什么器度!他对于目前周围的情形,一点都不迁怒怨恨到别人身上去,只是深自反省自责,认为他的太太、嫂嫂、父母等人对待他这种情形,都是他自己的不是、无能,并没有埋怨他们的冷淡,更不会借酒浇愁,要打人、要揍人!

其实,苏秦的这种遭遇,并不特别,古今中外的人情,大体上都同一例。而所谓大体,当然不是说社会上所有的人,所有的家庭都是如此的。假如我们把历史上许多成功成名人物,在他艰难曲折的阶段,都搜罗来做一番研究,你便可以看出社会的人际状况,大概都是如此,反而觉得见怪不怪了。如果自己认识不够,非常介意这种反面的情况,便会产生愤世嫉俗等等变态心理。甚至无论你日后有成就没有成就,对人对社会,很可能就形成一种仇恨的偏差心理。

后来,又经过头悬梁、锥刺骨的发愤用功,苏秦终于学成游说学的超级本领,佩上六国相印,当上了相当于现在联合国秘书长职务的六国纵约长。富贵之后他又回了一次家。

这一路行来,后面随从的车驾阵势,非常浩大。随行的行李和卫队,当然也可想而知,真是威风十足。更何况各国的诸侯都派遣了特别使节来欢送他。那种神气,简直就相当于当时执掌政权的诸侯王者一样。

因此,搞得当时在洛阳的中央天子周显王,听了这种情况,心中也有点惴惴不安了。因为苏秦本来是他中央直辖治下的平民,并且在他第一次出来游说时,也曾先向东周提出过意见,结果被打了回票。所以这次周显王更显得有些难堪了。因此,只好派了专人为他清理还乡的道路,又加派了一位代表远到郊外去欢迎他。

苏秦当时那种威风荣耀,比起唐朝的士子们,考取了进士便自比做登仙而升天的情景,远有过之而无不如。这个时候,他的父母兄弟妻嫂,全家人都出动到郊外去欢迎他。等到苏秦的全副仪仗到家以后,他的兄弟、太太、嫂子们,都不敢拿正眼来面对着他,只能低着头,偷偷地拿眼角瞄视他,而且都弯着身子,用半跪式的姿态侍候他,等着他来吃饭。

苏秦看了这种情景,就笑着对他的大嫂说:你在我当年失意回家时,不肯为我做饭,现在为什么又这样地多礼呢?我们读了苏秦“何前据而后恭也”的问话,果然觉得他也未免有点小气。但要知道,这是人之常情,除非真正的圣哲,可以淡忘过去的嫌隙。不然,任何一个平常人,都会有这种介意的心理存在。只是耿耿在心的介意,没有采取难堪的报复做法,已经算是第一流的豪杰之士,何况苏秦还坦坦白白地用笑脸说出他的幽默话呢!

他的嫂子听了苏秦类似讥讽的幽默以后,挂不住了,生怕苏秦会拿权势来报复她,干脆便一跪到地,扑下了身子,正如后世所谓的“五体投地”的拜倒在地,一面向他道歉,一面说了一句非常坦白的良心话:因为我现在看到你官位又高,钱又多,所以我要对你好好地巴结了!这句“见季子位高金多也”真让人拍案叫绝。

苏秦问得讥讽、幽默。苏大嫂答得也真够坦率,真够心直口快,说出了千古人情的真话。

而这种人生滋味的经验,在每个人的心史上,或多或少都有过记录的。只是在苏秦这里,叔嫂两人的对话中,坦白地说出了人情世态的真相,便觉得够刺激!够痛快!

也由于苏大嫂的坦率,便接着引出苏秦对人生观的哲学言论。当他听了他大嫂的话,便很感慨地说:唉!当年落魄回家的苏秦,也就是现在的我。同样的一个人,当你富贵的时候,亲戚朋友都畏惧你,敬重你;当你贫贱的时候,人们就轻视你,把你看成不值一顾的人。像我苏秦这样的人,对于人生的遭遇,也深刻地体验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味道,何况平常的一般人呢?苏秦的语意是很坦白地说,像我苏秦这样有出息的人,虽然有一半是运气但是也算难得了。至于一般平常的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有这种努力的成果,有这种好运的机会。故此,世界上那些注定要受委屈的人们,还不知有多少哩!这便是苏秦的哲学观点,苏秦的书生本色,的确明通世故,透达人情到了极点,所以他的成就,也并非偶然侥幸得来的。

10.受苦者没有悲观的权利

司马迁原理:遭遇挫折,受苦受难时,再去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诉说,除了证明你是真正的弱者外,就只能领受鄙夷了。

汉代有位史学家,复姓司马,名迁,其所作《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文名在中国文化史上完全可以用“彪炳千秋”来概略。就是这样一位响当当的史坛泰斗,也曾亲自领略过人情这副嘴脸。

他因为为李陵辩护触怒龙颜,而锒铛入狱。据说,按他当时的处境,如果肯于花些银钱,是完全可以赎出来的。但他家贫没有积蓄,最后的一线希望,就是指望他的亲朋好友。可是熟人同事没有一个替他说句公道话,亲戚朋友眼睁睁地不救他,甚至他连内心的苦楚都无处告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被执行了宫刑,让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失掉了做人的起码尊严。可以说,司马迁完全对得起他的时代和人们,而他的时代和人们肯定要涨红了脸,羞赧自愧的!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被誉为“当代毕升”的王选院士的一番感慨:“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们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是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当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他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头衔,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脱离第一线5年,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

我发现,在人们认为我是权威这个事情上,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1992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都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年轻人如果老上电视台,老卖狗皮膏药,这个人我就觉得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礼敬,是要极高度的学问修养才能做到。否则,绝对纯朴、没有学识的人也能做到。除此之外,人与人相处的礼敬态度,不是为了权势的高位,就是为了你有多金值得重视。如果既有高位,又有多金,当然会有人向你拍马屁了。但如果你地位低下,身份卑微,一般而言,你便难以获得别人的礼敬;再如果遇上坎坷和挫折,正是需要别人拉一把的时候,恐怕没什么人会拉你一把,而且还要给你一份白眼和嗤之以鼻的动作,也许更有甚者,会趁机对你进行嘲弄和羞辱。

11.丰富的单纯

查尔斯原理:不仅巨大的财富能够将人压垮,过重的思考同样能将人压垮。

对于心的境界,我们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大约可以肯定,每一个精神上的伟人在本质上都是直接面对宇宙的。一方面,他知道自己只是宇宙的儿童,这种认识深藏于他的心灵的核心之中,从根本上使他的心灵永葆儿童的单纯。另一方面,他对宇宙的永恒本质充满精神渴望,在这种渴望的支配下,他本能地为一切精神事物所吸引,使他的心灵变得越来越丰富。

与此相反的境界是贫乏的复杂。这是那些平庸的心灵,它们被各种人际关系和利害算计占据着,所以复杂;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内涵,所以又是一种贫乏的复杂。

除了这两种情况外,也许还有贫乏的单纯,不过,一种单纯倘若没有精神的光彩,我们就宁可说它是简单而不是单纯。有没有丰富的复杂呢?我们不知道,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一颗魔鬼的心吧。

人性的单纯来自自然。有两种人性的单纯,分别与两种自然相对应,第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与原始的物质性的自然相对应。儿童的生命刚从原始的自然中分离出来,未开化人仍生活在原始的自然之中,他们的人性都具有这种原始的单纯。第二种是超越的单纯,与超越的精神性的自然相对应。一切精神上的伟人,包括伟大的圣徒、哲人、诗人,皆通过信仰、沉思或体验而与超越的自然有了一种沟通,他们的人性都具有这种超越的单纯。

在两种自然之间,在人性的两种单纯之间,隔着社会和社会关系。社会的作用一方面使人脱离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又会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所以,大多数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不能获得超越的单纯。

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12.没有人能让我们低人一等

自信原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的。当你认为选择适合于你并勇敢地接受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你就获得了一份属于你的自尊自信。

世间有富有者,也有贫困者,有权高者,也有位卑者,有势强者,也有势弱者。假如我们仍然属于后者,活出一点自信来,就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了。

在马来西亚的豪华宾馆,经常可以见到为人开门、叫车的服务生不卑不亢、礼貌周到、自信得体,他不见得就羡慕那些擦肩而过的大亨们,他有他一份满意的选择,这就够了。

如果你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选择,就不会试图以财富让他人汗颜。

当你懂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我们自身更令人动心,你就不会试图用豪车让步行者气短。

马来西亚每年欢庆民族节日时,总理都要请百姓到他的行宫吃便饭。到后大家取了食品就在树荫下盘腿而坐,边吃边聊。总理则东走走西看看关照着大伙,没有指示,没有演说,也没作亲热状。人们见到他只是像见到熟人那样举起饭盒打个招呼。

有一份资料,说的是美国曼哈顿俱乐部里的一个看门老头。一天他见大厅里克林顿夫人及总统府的高级助理们与一专栏记者高谈阔论个没完,就烦了,说:“这是不允许的,你们必须离开。”结果众人听话地走了。

这个老头不是贾府门前的焦大,他选择了守门,并有一份权贵们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权势者的气度是人民调教出来的。

当你认为你的选择适合于你并勇敢地接受生活中随之而来的一切,你就获得了一份属于你的自尊自信。这里,你不必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准,你不必把自尊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之上,你不必将自信放在金钱的天平上称来称去。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的。

1940年的一个下午,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敦市的一条小巷里,一个12岁的小姑娘放学后正蹦蹦跳跳地回家。她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说完,不等女孩回答,老人又低头向前走去。

女孩望着老人,但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女孩这么想。

回到家,她将碰到这老人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兴奋地大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那老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嗨,先生,你好!”小姑娘主动打招呼。

老人抬起头,茫然地望着小姑娘。旋即,微笑从他那憔悴的脸上溢出:“你好!小姑娘。昨天我撞着了你……”“我父亲说你就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能记得住吗?”她问。“也许能。”爱因斯坦摹仿女孩的语气,将穿戴要领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女孩高兴得直跳脚:“太棒了!”

她喜欢上了这个怪老头。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是吗?太好了!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做客。”

小姑娘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已。”女孩这样说。这话通常是她的母亲训导她的。“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于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爱因斯坦:“咖啡杯搁在这儿,烟灰缸放在那儿,文具该这样摆……”

爱因斯坦歪着脑袋看了看小姑娘的布局:“唔,对,很有科学性。”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来坐坐。

一天,小姑娘的母亲在街上遇到了爱因斯坦,她好奇地问:“爱因斯坦教授,我女儿跟您在一起时,你们都谈些啥?”“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这些天,她还常带给我小甜饼,不知道她是如何了解到我爱吃这玩意儿的。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作业。”

你看,与许多成人相比,这位小姑娘的自信真真地是十分了得,连伟大的爱因斯坦都很服气嘛!

英国大作家肖伯纳访问苏联时,也曾遇到过一位小姑娘,两人分手时肖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肖伯纳。”小姑娘回答:“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跟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玛莎。”

这位苏联小姑娘的自信,不是让我们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豪迈吗?

13.把苦难踩在脚下

上帝原理:许多伟大或杰出的人物,都经历过超常的磨难,也许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们的卓越成就。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磨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57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了8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太残酷无情了。

但他似乎觉得这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他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10至12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13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个女人发生过感情纠葛,其中有拿破仑的遗孀。姑嫂间为他展开激烈争夺。在他眼中这也不是爱情,而只是他练琴的教场。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他亲人。

苦难才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他其次才是一位天才。3岁学琴,12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使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琴声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共和国首席小提琴家。在意大利巡回演出产生神奇效果,人们到处传说他的琴弦是用情妇肠子制作的,魔鬼又暗授妖术,所以他的琴声才魔力无穷。维也纳一位盲人听他的琴声,以为是乐队演奏,当得知台上只他一人时,大叫“他是个魔鬼”,随之匆忙逃走。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早忘记正在流行的严重霍乱,演奏会依然场场爆满……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人们不禁问,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这问题一时难以说清。但人们分明知道,弥尔顿、贝多芬和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三大怪杰,居然一个成了瞎子、一个成了聋子、一个成了哑巴!——或许这正是上帝用他的搭配论摁着计算器早已计算搭配好了的呢。

中国古代的天才们,也都经历过超常的磨难,也正是因此而成就了他们的卓越成就。比如,周文王被拘于牢里时推演出的《周易》,孔夫子一生困厄却删作了《春秋》,屈原遭受放逐才有《离骚》传世,左丘明双目失明后却写出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后修撰了《孙膑兵法》,吕不违蒙受流亡的坎坷,方有《吕氏春秋》的流传,韩非被秦国囚禁后,才有了《说难》、《孤愤》的名篇,《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的发愤之作。

14.没有超越就难有胸襟

人情原理:针对人情这副嘴脸,大致可以有三种对待方式:以怨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怨。细细咀嚼过后,我们当能寻出自己豁达大度的对待方式。

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情这副嘴脸,所以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我们说,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做的同时,也便失掉了自己的胸襟气度和远见卓识。

相反地,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上面提到的苏秦,就可以称为这样的豪杰之士,所以他在憬悟到人生的正面和反面,人性的美好和众生相的丑陋以后,却慨然拿出千金,普遍散赐给宗族和朋友们。同时还报过去穷困时对他有恩惠的人。当他第二次出门到北方去的时候,有一位乡邻,借给他一百钱做路费,他便加十倍的回报,还了他百两黄金。当苏秦在家乡正做这样豪举的时候,有一个乡亲是当年跟他到北方燕国去的,可是苏秦这次却对他没有什么表示。这个人干干脆脆,自己直接向苏秦说,我跟你没有功劳,也总有些苦劳,为什么你不给我一点好处呢?苏秦说,对不起,其实我没有忘了你,只是你太过分了,当我在艰苦的时候,很需要你跟着我,帮助我到燕国去,可是你看我当时在赵国没有什么成就,所以在我渡过易水要到燕国去的最困难关键上,你再三想离开我,不肯再帮我了。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正是我困难得要命的时候,多么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和鼓励。可是你却很势利,真让我痛心极了。所以现在我故意把要给你的一份摆在最后,也是给你一点教训的意思。好了,你现在又当面来要求,当然有,这一份便是我为你准备的,现在你拿去吧!

这么样的一段话,是苏秦在教育此人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对人,实际上体现了苏秦做人、对人的重要观念。

再如汉代的开国勋臣韩信,他在没有得志以前,不但要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而且饥饿时,想吃一口饭都不容易,没有人理他,结果只有一个不知姓名的洗衣服老太太,可怜他的遭遇,把自己带出来的饭包施舍给他,让他吃了一餐饱饭。

后来,韩信功成名遂,当了三齐王回到故乡时,不但没有报复那个叫他爬在裤裆下的无赖少年,反而鼓励他、感谢他。同时,他又寻访那个施舍一个饭包的洗衣妇人,但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只好把千两黄金,投在当年洗衣妇洗衣服的河里去,表达他无限的谢意。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韩信以千金投河,感谢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

因为韩信具有含垢忍辱,受恩必报,受辱不怨的这些气度,也就是他一生事业成功的主要条件。

讲到韩信的故事,相反地,正好拿汉高祖刘邦的遭遇作一对比。当刘邦在青年的时代,一天到晚到处游荡、闹事,不务正业,一事无成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次责备他几句,说他这样没有出息,实在比他二哥刘喜差多了。老二规规矩矩为家里添置了产业,所以家里人都很喜欢他二哥。至于他大哥,很早就死了。有一次,刘邦带了几个平日和他一起混的朋友,回家吃饭。他的大嫂骗他说没有饭菜了,朋友只好离去。刘邦自己到厨房一看,原来饭菜还有的是,于是怀恨在心。

后来他当了汉高皇帝,封他二哥为代王,封他弟弟为齐王,就一直没有封他大哥一家人任何职位。他父亲向他讲了,于是便封了一个“羹颉侯”给大哥的儿子,这是对他大嫂当年不请他朋友吃饭的回报。当未央宫落成时,他大宴诸侯群臣,席中向他父亲敬酒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熟与仲多?”刘仲就是刘邦的哥哥。刘邦问父亲:你现在看我比起二哥来,哪个有出息?哪个弄的产业多呢?搞得他父亲啼笑皆非,无法答话。你看他多小气!哪里真够“豁达大度”四个字的分量呢?

将上面所讲归纳起来,针对人情这副嘴脸,大致可以有三种对待方式:以怨报怨,以直报抱,以德报怨。细细咀嚼过后,我们当能寻出自己豁达大度的对待方式。

15.真爱对虚荣说“不”

爱情原理:掺进了虚荣杂质的爱,是注定要付出代价的,爱就是爱!爱能洗净人间所有的杂质!

世上最纯洁的东西也许莫过于爱了。如果不够纯洁,便一定不会是真爱。人们崇尚爱,就因为那里面充满了无限的真心和无尚的圣洁。(1)爱情的欣喜

姆丽尔是詹姆士·玛逊夫妻的大女儿,他们住在内布拉斯加的奥克达尔,爸爸是个很受人尊敬的农民。姆丽尔爱这老农场,总感到它像天堂一样。其实她从没有离开过它,直到她进了林肯大学。

那是她在林肯大学读大二那年的夏天,意外发生了,那个夏天的暑假是那样热,姆丽尔休息不好,哦,她不知道是什么让她烦恼。但她猜到就像她弟弟汤姆说的一样,她爱上了我的年轻教授布里安。她每天都看布里安的来信,这信对她意义太大了。她每天总是热切地跑到小小的乡村信箱,一看到有信,她的心就跳了起来,心中升起一阵快乐,她抓起它,撕开信封,开始读了起来。亲爱的姆丽尔:(2)因爱而窘

噢,亲爱的,我要放假了!三天的假期比我想得要早,我要与你一起在农场度过假期。亲爱的姆丽尔,我只有三天时间,我希望这三天能与你一起度过。我要了解你的家人与爱他们。你回到学校好像对我还有好长时间,我等不及要见到你。我将在29日到奥克达尔,就是星期六晚上。那时再见。

她为信上的甜蜜话语心跳。(2)因爱而窘

她的眼睛看着内布拉斯加的麦田,布里安真的在意她!他要来亲口告诉她。这是确信无疑的了。突然她的情绪变了,她将信装在信封里,慢慢地沿着小路走到他们不好看的小房里来。布里安教授要到她家来!她真是无法想象,好像不真实!母亲在炉子里烧煤,她一走进厨房,看到她那光着的手。“妈妈,我给你买的手套呢?”她问,声音很尖,“看你的手都成了什么形了。”可怜的母亲!她抬起了红红的脸,有些道歉的意思,说戴不惯手套。厨房里太热了,到处弥漫着煮芜菁的味道。母亲的脸烤得红红的,正从热炉子上取出第五张馅饼。噢,那风度翩翩的布里安教授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想她们一家人?她恨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她的眼睛里有了眼泪,她真希望母亲的生活更少点艰辛。比起她在城里看到的女性生活,妈妈的生活真是太可怜了。然而妈妈可没有一点自怜,她属于典型的笑对人生。姆丽尔拿起了水桶,她说去担些水来,母亲只是点着头,继续做着馅饼。她突然问女儿收到了信吗,她有些不安,告诉她说教授要来她们农场住三天。

然后她的脸明亮了,说她与爸爸都欢迎他来。父亲站在门口,开玩笑地看着她的脸,笑她的心上人要来了。她再也站不住了,担着水桶跑向水井。看到爸爸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然而她们必须从井里一桶一桶地取水。她恨自己总是干这些,亲爱的老爸!过去她总是欢乐地担水,但那是在上林肯大学之前。在过去的两年里她发觉他们的生活太原始了。当她担着水进屋时,大弟汤姆正在洗脸。他抬头看着她做着鬼脸,她真恨不得一桶冷水都泼在他背上。她的另外两个双胞胎弟弟比尔与鲍勃正在后门廊里扭打。“姐姐,晚饭吃什么呀?我都饿了。”

她没理他们,径直走进厨房放好桌子。妹妹小简妮又眼巴巴地在那看着,张着胳膊,她饿得像只熊。“我饿了,妈妈,”她叫道,“还有多长时间吃饭?”

母亲微笑着:“饭马上好了,姆丽尔,你去院外把玛丽与玛格丽特叫回来。快点,姆丽尔,水煮肉团来了!”

爸爸弯下身来,温柔地吻着母亲。他看到女儿进来,笑问她的文化情人什么时候到。她告诉爸爸教授明天到,说她有些心烦,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爸爸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对她眨着眼睛,说教授来的原因很简单,说她是吸引他来的原因。看到她还是不安,他的脸沉了下来:“我说,不是因为你老父老母而羞耻吧?”

姆丽尔脸红了,急忙说不是那回事:“才不是呢!为什么我要那样呢?但是……噢,爸爸……他生活各方面有很多你都不习惯的,他的家像个宫殿。”“我明白,”爸爸慢慢地说着,“我相信你是说他来自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但……”爸爸的脸突然变得严厉,“他心里真的有你的话,那都不会成问题。如果他不是那样,那最好你早些知道。”

那天夜里又热又兴奋,姆丽尔不安地想着心事。布里安的英语说得棒极了,他将会怎么想她的父母缺乏教育,大弟汤姆的懒惰,双胞胎弟弟的粗野,还有妈妈那双手?她想知道是否他真的了解像他们这样的人家。现在一想到这些该是多么羞耻呀,最让她担心的就是妈妈的手。我想起布里安曾说过手能显示出人的特性,她想到母亲的手:皱痕,裂缝,厚厚的老茧。一想到这些,她真的畏惧他的到来。那不该是她真实的想法,她的心在说着。没有比她母亲再好的母亲了,虽然她的手并不漂亮。他要来了,他将看到,他要对她说的甜蜜话将不会再说出口了,她知道。

第二天,她们全家人都处在“姆丽尔的情人”要来的兴奋中,男孩子就这么叫。

他们的农场离奥克达尔火车站只有5英里远,汤姆决定开车去接布里安。此时姆丽尔也想好了,就算布里安不喜欢她家的真实环境,他们两个之间都要保持真实。当她从窗子里向外望着时,在不远的田地对面有两个身影坐在一个篱笆围栏上,他们正在热切地交谈,其中一个是爸爸,而另一个,当然不会是布里安教授!她进厨房洗着脸,理理裙子。“你能给一个可怜人一点吃的吗?”一个人在说着。姆丽尔转过头来,惊讶地看到是布里安微笑着,温柔的眼睛在望着她。“是这样,”他拉着我的手,“我没什么事,还等到晚上干什么?我已经遇到了你父亲与汤姆,还有那两个双胞胎。你怎么样,亲爱的姆丽尔?”

姆丽尔尽着最大的热情欢迎他,但是她总是在想着准备晚饭,母亲与女孩们的责任是要准备好一顿丰盛的晚餐。

她想着双胞胎兄弟不要再闹了,绝不能有更多的英语土话了。母亲的手也不会更糟了。她想起了布里安母亲的手,是那样美好,她总是欣赏它们。一天她曾对布里安谈起它。他回答说:“我认为我母亲的手是我曾见过的最美丽的手!”她禁不住注意到他正在看着母亲的手,在他漂亮的脸上是那样奇怪的表情。她努力忍回眼泪,提醒自己正是母亲的这双手送我上大学。如果布里安不喜欢它们,她对他也没有什么了。她吃着饭痛苦地沉默着。比尔与鲍勃大声地讨好着布里安,要他做他们的拳击教师,他让他们大为折服。看起来布里安真的欣赏干这个。(3)发生转机“这个,”他拿起又一张馅饼,“这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苹果馅饼了。”

母亲快乐得脸红了。“再来一张?”她问。“好的。”他大笑回答。

话题转到了农场上,布里安提问,爸爸开始吹嘘起他房子的大小与他的猪来了。我注意到布里安深思着,眼睛看着邻近的厨房。“今天午后我必须出去转转,看一看这里最重要的商业,玛逊先生,你愿意与我一起去吗?你看过在奥克达尔的新实验站吗?”布里安问。

午后他们两个一起出去了,姆丽尔看着他们走了。

她们开始准备晚饭。但发生了一件事情,最好的计划都被击碎了,快到晚饭临近时,妈妈的背突然痛起来,躺倒了。姆丽尔叫汤姆去奥克达尔请医生,她的心被恐惧占据了,越来越无助,母亲的脸色苍白,疼得昏了过去。玛丽与玛格丽特两个在床边哭了起来。多利与双胞胎弟弟午后离开了,只有简妮与她想主意。“如果她能说话就好了,”她哭着对简妮说,“她能告诉我们怎么做。”

突然,折腾停止了,妈妈的头沉到了枕头里,她已经闭上了眼睛。玛丽尖叫着唤妈妈醒来。

这时她听到爸爸与布里安回来了。他们听到哭声,急忙来到楼上。一看到妈妈毫无生气的脸,爸爸脸色苍白,眼睛中的神采都没有了。他跪在床边,耳朵放在妈妈的心上。“冷水,快!”他叫着,“她只是昏过去了。准备热水,姆丽尔。你去叫医生了吗?”姆丽尔傻傻地点着头。

一会儿妈妈睁开了眼睛,正巧汤姆带着医生跑上楼来。母亲用恳求的眼神看着医生。

医生说:“非常严重的疲劳过度。”

医生与布里安一起为母亲的生命忙了两个小时,其余的人都帮不上忙。最后她露出了虚弱的微笑,虽然脸色苍白,但危险过去了。医生看着她:“活太累了,天又热,做那么多的苹果馅饼。”

爸爸的眼睛从没有离开过妈妈的脸,他脸上的恐惧还没有离开。“玛莎,”他哆嗦着小声说,“你做了厨房的每一件事情,”他站起来,吻着她的脸庞,“你差点离开了我们,而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你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牺牲。”

母亲的胳膊搂着他的脖子,她对着他的耳边说着什么,姆丽尔却听不到。就在这时,布里安来到了我身边,他的眼睛里泪水在闪着光。他拉起姆丽尔的手,他们悄悄地来到楼下……

掺进了虚荣杂质的爱,是注定要付出代价的,爱就是爱!爱能洗净人间所有的杂质!

16.心甘情愿的错误

朱兰原理:有爱的境界可以使心灵变得美丽,无爱的境界则使心灵变得丑陋。两者的境界,实在有天壤之别。

爱是人间最美丽的感情,甚至,为了爱而犯的错误都显得格外可爱。有位教师的经历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下面就是该教师的一则日记:

一个秋晨,我到学校办公室刚坐下,便有人通知说我班教室里有两块窗玻璃在昨晚被风刮破了。我马上意识到这事在这个管理甚严的学校里意味着什么。

中午,我找来昨天的值日生朱兰。她怯怯地说:昨晚放学时,教室里有两只蝴蝶,赶来赶去,总有一只飞不出教室。我只好开着一扇窗户,好让外面的飞进来,或者里面的飞出去,让它们结伴去玩,想不到会被大风打破了玻璃……小女孩几乎落泪地嗫嚅着说愿意赔这两块玻璃。

我一直无语,然后摸了摸她的头发说:不用了,去玩吧。

后来我去了财务室:“请在我下个月的工资中扣两块玻璃的钱。”

这是一笔我很乐意付的钱。

应该说,有爱的境界和无爱的境界的区别,实在有天壤之别。

有两个重病人,同住在一家大医院的小病房里。房间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人,在他的治疗中,被允许在下午坐在床上一个小时(有仪器从他的肺中抽取液体)。他的床靠着窗,但另外一个人终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当下午睡在窗旁的那个人在那个小时内坐起的时候,他都会描绘窗外景致给另一个人听。从窗口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园里的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片,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方人们玩球嬉戏,后头一排树顶上则是美丽的天空。

另一个人倾听着,享受每一分钟。他听见一个孩子差点跌到湖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漂亮的夏装……他朋友的述说几乎使他感觉自己亲眼目睹了外面发生的一切。

然而,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独享看外头的权利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觉得不是滋味,他越这么想,就越想换位子。他一定得换才行!有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瞧,另一个人忽然惊醒了,拼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铃叫护士来。但这个人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尽管他感觉同伴的呼吸已经停止了。第二天早上,护士来的时候那人已经死了,只能静静地抬走他的尸体。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人开口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他们搬动了他,帮他换位子,使他觉得很舒服。他们走了以后,他企图用手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

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17.让优雅在磨难中亭亭玉立

表情原理: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同情一个“从此脸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并不认为这个人是智慧很高的人。

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和优雅。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态度越来越虚假”,“脾气越来越暴躁”,“性格越来越乖戾”,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其实,这种成熟是很“丑”的。“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同情一个“从此脸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们完全有理由并不认为这个人是智慧很高的人。

台湾作家子敏的心中藏着一幅秘密的画像。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画像。她脸上都是“岁月的车轮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纯真的少女,眼中有晶莹的光彩。她在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义:智慧培植起来的纯真和优雅。

她是子敏学生时代的国文老师。子敏最后一次跟她见面是为了拿一首自己看不懂的诗去请教她。“我看不懂的诗比你还多。”她说,“这个诗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种非常独特的经验,不过他却在‘语言’方面发生了点儿困难。这种情况有时候也是很美的,对不对?”说完这句话,她就笑了。

在她的笑容里,子敏看不到有“师丈因为肺病去世”的那一层阴影,也看不到有“饱受折磨,把四个淘气的孩子教养成人”所凝聚起来的一层积劳怨恨的冷霜。

现实生活的艰苦,像一捆粗糙的绳子,紧紧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

在“请教一首诗”以前,子敏还拜访过她一次。那一次,作家看到了现实生活的真面目。如老师有两个淘气的孩子刚打过架,饭桌也没收拾,屋里是那两个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声,一起一落,连子敏听了也心烦。

不过,子敏并没看见她满脸怒容,也没听到她摔饭碗拍桌子怒骂:“你父亲丢下这一副担子,自己先走了,让我一个人在这活受罪。你们还有心打架?打吧,打死好了,也让我少受点儿罪!”

子敏想,这应该是一幅令人同情的“人间地狱”图,如果子敏所看到的真是这样,谁也不会觉得她有什么不对。

可是子敏看到的跟前面的描写完全相反。她并不发怒。她十分镇静。“两个孩子刚刚比过力气,我也都分别安慰过了。”她说,“现在屋里有点乱,最好先把饭桌收拾收拾,改变改变屋里的气氛。到厨房来谈谈吧!”

她一边跟子敏谈话,一边收拾饭桌,把碗拿到厨房去洗,洗过碗又把厨房收拾干净,然后替子敏沏好一杯茶,请子敏到客厅去坐。“有时四个孩子捉对儿打,可以算是一部‘四国演义’。我总是耐心地一个一个去安慰,避免发脾气,再写出一部‘五国演义’来。孩子打架,最基本的原因是迷信暴力。其实孩子要让兄弟姐妹对自己好,还有更好的办法。”

子敏很好奇地等着听下文。“请兄弟姐妹吃糖。”她说,“不过这只是个比喻。”她笑了。

她用无法形容的耐性来治家,来对付现实生活。她所得到的报酬是很大很大的,那就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纯真。

如果用梁启超那篇《最苦与最乐》文章里自问自答的笔法来写出感想,那么就要这么写:

人生什么事情最使我难过呢?穷吗?不是。累吗?不是。我说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美丽的母亲当了几年母亲以后,有一张恶狠狠的脸;美丽的主妇当了几年主妇以后,脸上有严冷的表情。

18.有一种感动令人心颤

林克生原理:人生的挫折和失意几乎随处可见,一个小小的安慰和鼓励就能让人重燃生活的信念。我们给过别人这样的安慰和鼓励吗?

人性的芬芳不仅弥漫在传奇的故事中,更散布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琐屑之中。

十几年前,林克生先生原先的那间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几番拼死挣扎,最终还是没能支持下去。公司倒闭了。员工有的一早闻到风声,自谋生路去了,剩下来的在听了老板的正式通知后,也纷纷离去。

那天的林克生先生,待员工散后,巡视四周,心情灰黯。明天开始,面前的一切就将成为别人的财产。苦心经营的公司一朝化为乌有,多年心血付诸东流,那不是说放下就放得下的。林克生伫立良久。然而就在那个时候,他听到了一阵轻微的,但是有节奏的敲击声。

准确地说是手指击打键盘的声音,声音“嗒嗒嗒”不慌不忙地继续着。林先生循声来到一间办公室门口。他轻轻地推开门,一个女孩子正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打字。看见林先生进来,女孩子抬起头,说:“不好意思,林先生,马上就好。”手并没有停。貌不出众的女孩子,林先生一时想不起她叫什么名字。女孩子很年轻,刚出校门的模样,林先生只有一个印象,就是她平时好像总是在不声不响地埋头做事。林先生扫了一眼屏幕,女孩子是在打一份文件,林先生站在一旁,沉默半晌,费力地对女孩子说:“你不用再打了,没有用的了。”这时女孩子再度抬头,说:“总要把事情做完才走。”

并没有茫然失措,并没有急惶惶飞鸟各投林的样子。女孩子的镇静自若感染了林先生,给了他莫大的安慰。林先生于是一直站在那里,陪着她打完那份文件,关机,再整理好桌上杂物。做完这一系列事情,女孩子收拾自己的东西,然后斯文有礼地跟林先生道别。

林先生对女孩说:“日后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我好歹还有些熟人朋友,应该可以帮到你。”林先生把自己的call机号码给了女孩子,目送她离去。

女孩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说:“一切都会过去,林先生,我相信您会东山再起。”

这一去就是四五年。这四五年里,林先生努力振作,卧薪尝胆,终于又开创出崭新局面。女孩子的话应验了。林先生常常在心里挂念,不知那女孩子在哪里做事,是否还在这个城市,是否一切都顺利。林先生如今在北京深圳等地拥有好几家公司,随便哪一家公司都足可以给她提供一个上好的职位。他只是关心她,想尽自己能力帮她,而且想当面对她道一声谢。但那女孩子一次都没有call过林先生。惟一的例外是,每一年的新年,林先生的call机都会收到一条那女孩子发过来的讯息,是新年的问候与祝福,年年不变。

一年年过去,林先生的通讯工具不断翻新,但那只call机却一直带在身边,号码依旧,林先生的熟人朋友都渐渐忘掉这个老号码了,他还是带着它。他带着它仿佛只是为了等待那个女孩子的讯息,等待每一个新年响起的那一声问候与祝福。只有他知道,在那一天,在几年前公司结束的那一天,他是多么的心灰意冷。要不是那个女孩子给他安慰和鼓励,他可能会一蹶不振,不会有后来重新创业的信心与勇气。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他。

那只老call机就是那段历程的见证。

林先生的故事让我们感慨不已。

听过这个故事以后,我好像忽然发觉,我所在的城市街道两旁的广告牌上,竟然有着那么多的寻呼机广告。印象最深的那个,只有两个名字——“呼我!”记不清是哪一种品牌了,但那两个字却经常在脑海中显现,——“呼我!”“呼我!”——有多少人在暗夜里这样苦苦呼喊过?

第三章 斩断心灵的绊马索

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各式各样的事物太过纷繁复杂,人们往往太过重视某些事物而忽略其他事物,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了固执、拘泥、自以为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和行事习惯。

我们都是生活在很现实的生活中,当然要努力形成看待世界的正确方法,同时也应卓有成效地突破自己心灵的绊马索。因为有怎样的感受方式就有怎样的思维方式,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就有怎样的行动方式。

19.自以为是者的命运

呆傻原理:世界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复杂的,太过于相信自己的结果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

每天晚上,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总是站在一个台子上,请台下任何一个观众给他出题。这位天才的心算家还从来没有被任何人难倒过。

这天晚上,一位先生走上台来,坐到这位心算家的对面,开始出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来87人。又上去65人。”

阿伯特·卡米洛很轻蔑地笑了。“在下一站下去49人,上来112人,”这位先生又做了补充。

心算家依然付之一笑。“在下一站下去37人,上来96人。”主考人说得飞快,“在再下一站下去74人,上来69人;而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23人;再下一站下去55人,仅仅上来7人;在再下一站下去43人,又上来79人。”“完了吗?”心算大师很同情地问他。“不,请您接着算!”他摇着脑袋接着说道:“火车继续前行。到了下一站又下去137人,上来117人;再下一站下去22人,上来68人。”这时,他用手敲着桌子叫道:“完了,卡米洛先生!”

心算大师不屑一顾地向下咧咧嘴角,问道:“您现在就想知道结果吗?”“那当然,”主考人点着头,微笑着说“我现在并不想知道车上还有多少旅客,我只想知道,这趟列车究竟停靠了多少个车站?”

阿伯特·卡米洛,这位著名的心算家一时呆傻了。

有一对鸽子,它们总是辛勤地劳动着,天天到麦地里去拾麦子,它们拾了很多麦粒。它们将这些麦粒放在一起储藏起来,准备冬天的时候再吃。可是,这年夏天天气很干燥,再加上阳光的照射,麦粒的水分全被蒸发掉了。雄鸽子见麦粒少了许多,以为是妻子偷吃的,就问道:“喂,是不是你偷吃的麦粒?”妻子说:“不是的,我从来都没有偷吃过那些麦粒,我一直吃的都是其他的谷物。”

雄鸽子始终认为是妻子偷吃了麦粒,于是不停地殴打妻子,心想:“必须打到它承认为止。”可怜的雌鸽子就这样被打死了。

转眼间,秋天来临了,天气变得凉爽,雨蒙蒙,麦粒渐渐显得多起来了。雄鸽子看了,一时呆傻了,他这才明白,麦粒不是妻子偷的。想到自己竟然把心爱的妻子活活地打死了,非常后悔。雄鸽子一想起妻子,就变得茶不思,饭不想,最后也一命呜呼了。

20.绳未断便团团转

绳子原理: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有一则故事: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师。来到禅院,他与老禅师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皆因绳未断。”老禅师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师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师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后生大悟!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牵住;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烈,也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牵住。那么,我们的人生,又常常被什么牵住了呢?

一块图章,常常让我们坐想行思;一个职称,常常让我们辗转反侧;一回输赢,常常让我们殚精竭虑;一次得失,常常让我们痛心疾首;一段情缘,常常让我们愁肠百结;一份残羹,常常让我们蹙眉千度。

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上下下奔窜;为了名,我们日日夜夜窜奔。

快乐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你看,曾经与鹰同一基因的鸡,现在怎样在鸡埘边打转?你看,曾经遨游江海的鱼,现在怎么上了钓钩而摆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经蹦蹦跳跳的少年,现在是怎样的满脸愁云惨淡?你看,当年日记本上红笔书写的豪言壮语,现在又怎样成了黑色的点点符号?

大象在木桩旁团团转,水牛在树底下转团团;我们在一件事里团团转,我们在一种情绪里转团团,为什么都挣不脱?为什么都拔不出?

皆因绳未断啊。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

老禅师说:“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如果我们整日忙得团团转,无暇顾及自己的心灵,我们又同那头水牛有什么区别呢?而关心自己的心灵,不正是我们人生旅程中最终极的意义吗?

21.答案不止一个

标准答案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绝对正确的答案是没有的。当我们把正确的帽子扣到自己头上时,就是用一些框框围住了自己,使自己动弹不得。

记得美国什么文献中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在我们讨论问题时,不要开一条门缝,让真理溜进来。初读此话,不明所以,很长时间后才如梦方醒:它指的是我们不能以二元化的思维模式去简单断别多元化的世界,凡事都要分出是非曲直,都要讲出真理,是不可能的。而且会给许多人一个借口:真理在我手,以捍卫绝对真理的大棒去打击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

其实很多选择只是导致它们的结果各不相同,本身并不能够说明谁对谁错。就像你自己买了一件新衣服,总有人说好看,也总有人说不好看。众人的观点永远是不会相同的。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应该明了,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有权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结果,什么事情都不能被我们自己一下子都给占全了。

在现实生活中,绝对正确的选择是没有的。当我们把正确的帽子无意中扣到自己的头上的时候,我们就用那些所谓正确啊、合理啊、理性啊等等的框框围住了自己,使自己动弹不得。只有打破这些框框,我们才能摆脱优柔寡断的困境,使自己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更从容更切合实际地选择。

法律只能够决定一件事情合不合法,却不能决定它的对错。一个多世纪以前,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我们所压制的是不是错误的意见。即使我们压制的是错误的意见,压制意见的做法也比错误意见本身更邪恶。”

每一个问题只可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是很多人的想法。沿着这种思路,人最容易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不允许别人也对一下。他们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同时也要求别人来符合他们的意见,而不允许异样的声音。他们容易沉醉在自己设置的完美境界中,从来不去关心还有其他可能的存在。在他们的眼睛中,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大概都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因为答案只有一个。

196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盖尔曼教授曾援引过华盛顿大学物理系教授卡兰德拉一篇名为《气压计的故事》的文章,来说明“惟一标准答案者”的困惑。在这个故事中老师给他的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试证明怎么用一个气压计测定一个高楼的高度。”卡兰德拉教授在这个故事中充当了一位试题的评分鉴定人。当他得知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高楼顶部,用一根长绳子系住气压计,然后把气压计从楼顶往下坠,直到坠到楼底为止,然后通过度量绳子的长度来求出高楼的高度。这个答案在中国人的眼睛里绝对是一个大逆不道的答案,但是卡兰德拉教授却认为它完全正确,然后又鼓励这个学生写出更多有趣的答案。结果学生思如潮涌,一下子写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答案。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可是很多人却偏偏相信如果提出了一个问题就只能有一个惟一的标准答案。同样,你很难找出一个纯粹的好人,也很难找出一个纯粹的坏人,大多数的人都是亦正亦邪的,很多“好”的成分以及“坏”的成分就在一个人身上不可思议地和谐地统一存在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感受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美国高等法院法官霍姆斯说:“如果说,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在数学推理中是存在的话,在法律这样一门学科里则是不存在的。因为,法律解决的是生活中的问题,适用的也不是数学的逻辑,而是生活的逻辑。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有不止一个的答案。”

22.用怎样的视角看问题

乔治·约翰逊原理:生活是丰满的,也是残缺的,甚至正是那些残缺的地方让人看到动人的丰满。

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年人教育班,并且陆续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钱在广告宣传上,同时房租、日常办公等开销也很大。尽管收入不少,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分钱都没有赚到。由于财务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刚够支出,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

卡耐基很是苦恼,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整日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开始的事业继续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学时的生理老师乔治·约翰逊。“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聪明人一点就透,老师的这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卡耐基的苦恼顿时消失,精神也振作起来。“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

这段话,卡耐基经常说给学生,也说给自己。

有一个白人,视黑人如寇仇。当他到商店买东西的时候,如果营业员是黑人,他就执意将钱币放在柜台上面,再让营业员从柜台上把钱拿走——他绝不让自己接触黑人那“肮脏”的手!后来,他失明了。在一家盲人休养院,他得到一个护理员的悉心照料,日子久了,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一天,他拉着护理员的手,向他倾倒自己的一腔苦水:我可以学着用手去触摸一些东西。但是,我该怎样去区分白人和黑人呢?护理员平静地告诉他说,自己就是个黑人。他听后半晌无言,却把那双手攥得更紧了。后来,他和一个黑人女子结了婚。他说: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有一篇小说,以庞贝城的覆灭为背景,写一个盲女倪娣雅的故事。倪娣雅虽身有残疾,却不自怨自艾,她快乐地生活,真诚地待人。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庞贝城笼罩在烟尘下,昏暗如无星的午夜。惊慌失措的居民冲来撞去,摸不到出路。但是倪娣雅却靠着她超凡的敏锐触觉与听觉,不但找到了生路,还把她最爱的一个人也搭救了出来——残疾成了她宝贵的财富,不幸在紧要关头帮她铸成了大幸。

不要将太多的权力都交付给我们的眼睛。当它倦怠的时候,当它偏执的时候,当它惊惶的时候,它往往提供给我们一些错误的信息。它牵着我们走在一种令我们脆弱的心无法拒斥的非清醒感觉里。在它的主宰下,我们忽略了一路花香,淡忘了深情豁达,甚至将殷勤铺到脚下的生路通道阐释成绝路一条!

在张开眼之睫的时候,请不要忘了张开心之睫。时时认真地拂弄我们心灵的“明镜台”,让它们在尘埃之外永远葆有一份明鉴万里的清明。

有一句最著名的话说——有许多很重要的东西,往往需要用心和眼睛一同去看。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它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就能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并从这里得到启示,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看的是同样一只蜘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便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正像我们的生活,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正无私的,关键是看你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

23.心灵需要超越

小鸡原理:一个人不管想在哪个方面获得成功,也不管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环境多么好,如果不能突破自我,梦想和追求最终都将“胎死腹中”。

有一则佛经故事说: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地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忍耐不住,一天,他跑来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啄破蛋壳,让我早一天破壳而出啊!”

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来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母鸡的羽翼只能提供让小鸡成熟和有破壳力量的环境,你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

德山听后,满脸迷惑,还想开口说些什么,龙潭说:“天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休息了。”德山撩开门帘走出去时,看到外面非常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龙潭便给了他一枝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就把蜡烛吹灭,并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啊!即使我不把蜡烛吹灭,说不定哪阵风也要将其吹灭啊。只有点亮了心灯一盏,天地自然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如醍醐灌顶,后来果然青出于蓝,成了一代大师。

其实,像德山开悟得道一样,一个人不管你想在哪个方面获得成功,也不管你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环境有多么的好,如果你不能突破自我,那么,最终你的梦想和追求也只能像龙潭禅师说的那样“胎死腹中”。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俩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约翰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汤姆的脑子没有约翰的灵光,尽管他很用功,但成绩却难以进入前十名,与约翰相比,他从心里时常流露出一种自卑。然而,他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逐者’。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聪明的约翰自诩是个聪明人,但一生业绩平平,没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自觉很笨的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着自己,一点点地超越着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约翰愤愤不平,以至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了人间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裢’里都放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因为看到或触摸到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以至误了你的终生!而汤姆的聪明却放在了‘褡涟’的后面,他因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总是在仰头看着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不自觉地迈步向上、向前!”

每一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性和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自己,不断地超越心灵的绊马索,你就不会忽略了自己生命中的太阳,而湮没在他人的灯光里。

24.苦难并非无坚不摧

鲜花原理:一个被贫穷和苦难压垮的人,一个被生活的洪水冲刷掉心中的信念的人,是没有勇气再去栽植鲜花的。

其实,并非只有经历过书香熏染的心灵才能具备这份优雅。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些心灵,因为从骨子里对人生的满腔挚爱,仍然对优雅有着自己独特的领悟与践行。

曾经去过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山村。四面被大山环绕着;至今没有通上电,村里没有人坐过也没见过火车是什么样子。村民穿着家织布的衣服,家家户户的房子是用泥土垛成的。

贫穷以至如此,人们的脸上该是哀戚的吧?以前曾目睹太多被贫穷毁掉的东西:如被贫穷毁掉的幸福,被贫穷毁掉的欢乐,以及爱情,以及友情,以及人格、高尚等等、等等。我几乎相信这贫穷是无坚不摧的了。以为这世上真的没有比贫穷更坚硬的东西了。

那天,在那个贫穷的山村里。在一家同样贫穷的泥屋里,我的眼睛被火一样的东西燃着了。那是一片片烂漫地开着的小花,那火红的、嫩黄的、雪白的、粉色的小花,热烈地环绕着低矮的泥屋盛开着;是的,它们被种在同样低矮破旧的院子的泥墙上。

我结结巴巴地问房主人:“花是可以这么种的么?”粗布衣衫的主人安详地回答说:“花不这样种又怎样种呢?花本来就是种在泥土中的么。”

是的,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以鲜花之尊、之贵、之美、之芬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