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火炮科技知识(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7:54:32

点击下载

作者:冯文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水面火炮科技知识(上)

水面火炮科技知识(上)试读:

前言

弹药一般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借助武器发射或投放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常以身管发射武器的口径标示其大小,具有初速大、射击精度高、经济性强等特点,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火力,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工事、坦克和其他技术装备等。

火炮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是战争中火力作战的重要手段,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

火炮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用途的火炮体系,成为战争中火力作战的重要手段,大量地装备了世界各国陆、海、空三军,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揭开现代弹药火炮的神秘面纱,让你最感到惊叹啊!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特别是武器的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因此,要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够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弹药火炮是基础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弹药火炮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基础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基本的军事科学知识。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丛书,包括《弹药科技知识》、《特种弹科技知识》、《火炮科技知识》、《榴弹炮科技知识》、《雷炮科技知识》、《火箭炮科技知识》、《特种炮科技知识》、《对地火炮科技知识》、《水面火炮科技知识》、《对空火炮科技知识》共10册,每册全面介绍了相应弹药火炮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现代弹药火炮科学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海岸炮

简称“岸炮”,是配置在海岸重要地段、岛屿和水道翼侧的海军炮。主要用于歼灭敌海上目标,也可对陆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一般配置在永备工事内,移动式有机械牵引炮和铁道列车炮。

海岸炮具有不易被干扰、命中概率高、射击死角小、摧毁力强等特点。初期的海岸炮与陆炮相同,19世纪开始出现专用海岸炮。一般海岸炮的口径为100~406毫米,射程16~58公里。现代岸炮配有射击指挥仪、雷达和光电观测仪,使战斗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海上舰炮

说起舰炮,它在历史上是有一定功绩的。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震撼世界的炮声,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那是1917年11月7日(俄历年10月25日),列宁在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由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已被推翻。但是,盘踞在冬宫里的临时政府却拒不投降,妄图进行垂死挣扎。

晚上9点45分,停泊在涅瓦尔河上的“阿芙乐尔”号

巡舰上的大炮怒吼了,炮弹呼啸着射向敌人的巢穴,发出了总攻冬宫的信号。起义群众在“乌拉”的喊声中冲进了冬宫,将残余敌人一举歼灭。“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装的大炮就是一种舰炮。这种舰炮是舰艇进行攻击和防御用的主要武器,舰炮的种类比较多,根据炮在舰上所担负的任务、口径大小等的不同,通常将舰炮分为主炮、副炮、高平两用炮、高射炮等。也可按装置的不同分为炮塔炮、甲板炮塔炮、甲板炮等。

主炮是舰上口径最大的炮,它用于完成舰艇所担负的主要战斗任务。口径较小的炮,一般称为副炮。

高平两用炮是指它既可对敌方舰艇或岸上目标射击,又能用来对空射击。高射炮的射击速度高,用于打击空中活动目标。现在一些舰艇上的大、中口径高射炮,已被高平两用炮所取代。

炮塔炮的弹药和炮手都隐蔽在装甲防护小室内,和坦克上的炮塔相似。但两者也有所不同,坦克一般都是单管炮,而舰炮大都采用多管炮,称为多联装舰炮。

一般的巡洋舰、驱逐舰上都装备有三联装舰炮。甲板炮塔炮和甲板炮,是指装有装甲防护板或防盾板的炮。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舰炮多为炮塔炮。这是因为有了炮塔,既可防杀伤、防原子辐射和防海水浸溅,也便于实现炮的自动化操作。

由于军舰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舰炮又主要是用来射击海上活动目标,所以,舰炮上一般都装有能稳定瞄准的装置,以便随时跟踪目标准确射击。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导弹的应用,现代舰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用大口径舰炮射击远距离目标的任务,现在多由飞机和导弹来承担。

因此,许多国家现在已不再装备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舰炮了。但是,对于7公里以内的近距离目标,一般全都使用舰炮射击,因为炮弹的价格比导弹便宜得多,而且也打得准。

舰炮还可以用来拦截3000米距离外袭来的导弹,而且是对付低空飞机的有效武器。

现代舰炮大都是一炮多用,即具有高射、平射两用的特点。而且大多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并采用雷达、指挥仪遥控,使舰炮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化作战的需要。

舰艇火炮

火炮是海军舰艇传统的作战兵器。在古时候,最早出现在舰船上的是一种从炮口装弹的前装火炮,发射的也多是石弹或金属实心弹。到后来,由于工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逐步出现了后装炮,并可以发射榴弹、穿甲弹和燃烧弹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舰、巨炮在海战中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日本大和战列舰上的主炮口径已达到了460毫米。

近些年,随着舰用导弹的大量使用,大型舰炮已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美国4艘装有口径406毫米舰炮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也在前几年退役了。但在现代海军舰艇兵器装备导弹化、自动化、电子化比较发达的时期,舰艇火炮仍然有它的用武之地。因为它发射率高,持续性长,射击精度好,弹药比较便宜,而且又可以较长时间的使用。特别是在当前反击来袭的对舰导弹方面,密集高速的多管小口径舰炮还有着它极为独特的作用,甚至是目前舰艇自身防护的重要兵器之一。

所以,舰炮不仅将长期留在舰艇上,而且将与导弹兵器一起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共同担负攻击与自卫的任务。

舰炮一般是由炮身、炮鞍、炮架和炮座组成的。炮身又分为炮筒和炮尾两部分。

炮筒内叫炮膛,刻有膛线,可以使炮弹在飞行中急速旋转以保持飞行的稳定。

炮尾的主要部件是炮闸,它可以封闭炮的药膛,使送药燃烧的气体全部向前推进炮弹,进而使炮弹高速射出炮筒。

炮鞍是托住和固定炮身的部件,上面有炮耳、瞄准器架和制退复进装置。

炮架是支撑炮身、炮鞍和各种操纵机械的部件,它落坐在与甲板紧固在一起的炮座上,并能灵活的左右转动。

早期的舰炮装弹、瞄准、击发多为人工操纵,而现代的舰炮自动化程度很高,并在装有雷达、激光、红外、电视、光学等探测设备和由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组合起来的火炮射击指挥仪的控制下,进一步提高了舰炮的攻击能力。

舰艇上装备的舰炮按口径的不同,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口径在203毫米以上的为大口径舰炮,在100毫米至180毫米的为

中口径舰炮

,85毫米以下的为小口径舰炮。

我国海军“051”型导弹驱逐加上,装备了我国制造的双联装130毫米口径半自动舰炮。根据国外同类产品性能介绍,这类舰炮最大射程为28000米。

我国海军053H型导弹护卫舰上装有单管口径100毫米半自动舰炮。这种炮射程为16000米,射高9500米,每分种射速15发,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舰炮。

后来,在053HI型和053HII型导弹护卫舰上又装备了我国生产的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舰炮,有自动供弹系统和自动瞄准系统。该炮性能稳定可靠,射击精度良好而且可以全天候工作。

在我国051型导弹驱逐舰相037型反潜护卫艇上装备了我国生产的双联装57毫米半自动舰炮。它是从57毫米高射炮基础上改型设计而来的。这种炮在1975年捍卫西沙群岛主权的海战中,作战性能良好,立下了战功。

61式双联装37毫米半自动舰炮主要装备在护卫艇、扫雷舰和部分护卫舰、驱逐舰上。根据公开发表的资料:它最大射程8500米。最大射高6700米,有效射高4000米,炮管俯仰负10度到85度,单管射速每分钟160~180发。

新型双联装37毫米舰炮有功能完善的自动供弹系统和自动瞄准系统。该炮初速大,射速高,威力大,而且一炮多用,可以作小型舰艇的主炮,也可以作护卫舰的副炮。

双联装37毫米遥控全自动机关炮是一种具有反导弹能力的舰用速射炮,它主要装备在我国新型导弹驱逐舰、新型导弹护卫舰、大型导弹艇和导弹护卫艇上。

69式双联装30毫米全自动速射炮是我国1973年定型的封闭式全自动遥控舰炮。它主要装备在导弹艇上,有效射程4000米。

61式双联装25毫米半自动舰炮是我国1964年定型的小口径舰炮。一般装备在护卫艇、反潜护卫艇、鱼雷艇、缉私艇、登陆舰艇、导弹艇和驱逐舰上,有效射程2500米。

舰炮之最

口径最大:日本九四式战列舰主炮

94式舰炮,全称94式40厘米/45倍径舰炮,是日本帝国海军二战时期的最重型的舰炮,也是世界海军史上口径最大而且威力最大的舰炮,只有美国海军的Mk716英寸舰炮的威力可以与之相媲美。为掩人耳目,当时官方发布的尺寸规格上,标明的主炮口径为40厘米。实际上,94式舰炮的口径是460公厘(18.1英寸)。二战期间,94式舰炮搭载于大和级战列舰上。搭载了该舰炮的大和型战舰的三联装炮塔回旋部,每个重达2,700吨,相当于当时的大型驱逐舰。威力之王:美国MK7型舰炮

美国海军军备局(BureauofOrdnance)在设计依阿华级战列舰时时,原本计划使用装备在南达科他级战列舰(SouthDakotaClass)的Mk216英寸50倍舰炮,但是海军军备局(BureauofConstructionandRepair)决定依阿华级战列舰要装配更轻、更紧致的全新三联装炮塔,Mk2舰炮过于庞大无法装进新式炮塔,于发展发展Mk7舰炮来装置于新式炮塔。

Mk7舰炮原本打算要使用较轻的2240磅(1016公斤)Mark5穿甲弹来射击,不过本炮填弹系统还是重新设计,改用2700磅(1225公斤)Mark8超重型穿甲炮弹,使得在依阿华级战列舰以前的各型战舰火力都被比了下去,后来日本帝国海军的大和级战列舰以18.1吋(460毫米)45倍径94式舰炮火力超越Mk7(16吋/406毫米),成为世界第一战舰主炮,但据后世分析两者射击穿甲性能,似以Mk7舰炮仍较胜一筹。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NorthCarolinaClass)与南达科他级战列舰(1939年型)(SouthDakotaClass,1939)的Mk616英吋45倍径舰炮也能像Mk7舰炮一样射击Mark82700磅炮弹,但射程较短,不过未逊色多少。Mk6舰炮因重量较轻,使得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与南达科他级战列舰(1939年型)可以符合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

由于可以射击较重的2700磅炮弹,所以Mk7舰炮虽然重量约只有大和号94式舰炮的四分之三,但威力与94式舰炮几乎相同。使用Mark8超重炮弹,使得依阿华级、南达科他级与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在所有战列舰中有最厚重的船舷,因此可以抵挡94式舰炮的恐怖威力,这也是南达科他级与北卡罗来纳级这些条约规范船舰当初的主要考量。性能数据

94式舰炮性能

武器名称94式40厘米/45倍口径舰炮(460毫米×21.13米)

装备舰型大和型战舰

设计年份1934年

服役年份1940年至1945年

炮身重量363,000磅(164.654吨,包含炮闩)

炮身长度21.130米(831.9吋)

内膛长度20.700米(815吋)

膛线长度约20.480米(806吋)

膛线浅深(72)0.181吋

陆上装备约0.312吋(7.93毫米)

膛线缠度UniformRH1in28

炮室容积约680升(41,496立方英寸)

射速每分钟一发半至两发

射程最大42,000米

炮口初速780米/秒

MK-7型舰炮诸元

设计年份1939

服役年份1943

炮身重量267904磅(121519公斤)(包含炮闩)239156磅(108479公斤)(不含炮闩)

炮身长度816吋(20.73米)(炮闩至炮口)

内膛长度800吋(20.32米)

膛线长度682.9吋(17.35米)

膛线浅深(96)0.150吋深(3.81毫米)

陆上装备N/A

膛线缠度UniformRH1in25

炮室容积27,000立方吋

射速每分钟两发

注:发射药包可以使用电子式或击发式点火

射程41622码使用660磅(300公斤)一般装药炮口初速每秒2690呎(820米/秒)

Mark5炮弹后来用于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Mk516英吋45倍径舰炮上,以取代原本使用较轻的Mark3炮弹(957.1公斤)。

小口径舰炮

口径20~57毫米之间的舰炮称为小口径舰炮,根据舰炮所完成任务的不同,又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近程反导舰炮,也称作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这类舰炮主要执行在距舰3000~300米内拦截来袭反舰导弹的任务;另一种是小口径高射炮,主要用于抗击低空和超低空来袭的飞机,并具有一定的反导能力,也可用于射击海上或岸上目标。

在小口径舰炮中,苏联和瑞典装备57毫米舰炮,意大利和瑞典装备40毫米舰炮和35毫米舰炮,法国装备30毫米舰炮。在小口径防空反导系统方面,主要有美国的“密集阵”、苏联的“加特林”、意大利的“达多”、荷兰的“守门员”、西班牙的“梅罗卡”、意大利、英国和瑞典合研的“海上卫士”。正在发展的有英国的“海龙”、法国的“撒旦”和“萨莫斯”等。中口径舰炮

口径在76~130毫米的舰炮称为中口径舰炮,或中型舰炮,其主要任务是抗击中、低空来袭的飞机,也具有一定的反导能力,并可攻击海上和岸上目标。

目前装备舰艇的主要有:苏联130毫米双联装舰炮,射程30公里,射高20公里,射速每管每分钟10发;美国MK45-0型127毫米单管舰炮和意大利“奥托”127毫米单管舰炮,射程均为23.7公里,射高均为13。7公里,射速分别为每分钟20发和45发;英国MK8型114毫米单管舰炮,射程22公里,射速每分钟25发;苏联100毫米双联装舰炮和法国100毫米单管紧凑型舰炮,射程分别为18公里和17公里,射高分别为12公里和11.4公里,射速分别为每管每分钟20发和60发;美国MK37型76毫米双联装舰炮和意大利“奥托”76毫米舰炮,射程分别为17公里和16公里,射高分别为15公里和11.8公里,射速分别为每管每分钟90发和85发。

大口径舰炮

口径在130毫米以上的舰炮称为大口径舰炮,或重型舰炮。其主要任务是攻击岸上和海上目标。目前,此类舰炮除美国外基本全部停止研制和生产。

美国海军“依阿华”及战列舰装备的406毫米舰炮是当前世界上口径最大、威力最猛的舰炮,它能发射重达1吨的炮弹,射程达38公里,可用炮弹穿透9米厚的混凝土工事。

MK71-0型203毫米舰炮也是一种大口径舰炮,它的最大射程可达51公里,射速每分钟12发,炮弹重118公斤。该炮可发射制导炮弹和火箭增程炮弹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炮弹。此外,美国海军舰艇上还装有155毫米舰炮,射程可达35公里,射速为每分钟10发,炮弹重102公斤。

新一代155毫米舰炮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争实践的深入,世界海军战略思想和海战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濒海作战逐渐成为一些国家海军的作战重点,大口径舰炮开始在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目前现役的76-130毫米舰炮的口径为了兼顾防空性能,虽然射速很快,但是炮口能量低,射程有限,国外127毫米左右的现役中口径舰炮在远程打击时的威力偏小,即使在现有基础上改进仍很难满足未来海战的需求,比如

美国Mk45Mode4型127毫米舰炮弹丸初速807米秒,弹丸重重量31.75千克,对海射程仅有23千米。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权衡舰炮的射程、威力和适装性,必须采用更大口径的舰炮。

为适应濒海地区作战,要求大口径舰炮不仅要对诸如海上舰艇、小岛及沿海周围的军事目标进行精确有效打击,还要对影响战役全局的重要目标(如内陆纵深的交通线、指挥枢纽、电力设施和通信设施等)进行精确有效打击。

因此,发展具有智能型弹药选择、全自动操作、质轻紧凑以及隐身能力的远程精确打击大口径舰炮是必然选择。

目前,美国及德、英、法等西方海军已将着眼点聚焦于发展155mm远程精确打击舰炮,155mm口径将成为未来海上对陆火力支援及远程精确打击舰炮新的口径标准。

发射普通弹药的155毫米舰炮具备攻击地面及水面目标的双重能力,尤其在发射子母弹与精确制导弹药时的威力更为显著。发射精确制导弹药的155毫米舰炮将是效费比最佳的海上火力支援武器。

中国海军大口径舰炮

大口径舰炮通常指130毫米以上口径的舰炮。二战后由于航空武器的发展和导弹武器的出现,大口径火炮舰炮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舰炮变成了以导弹为主的水面舰艇的辅助武器。装舰数量大幅度减少,通常各国主力舰艇只装备1至2座大口径的火炮。76式双130毫米舰炮

早在1956年我们引进“四大金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第一代的驱逐舰研制计划。我们第一代驱逐舰的蓝本是前苏联柯特林级驱逐舰,其上的双130毫米舰炮成为了我们第一代驱逐舰主炮的备选。

双130毫米舰炮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根据在夏伯阳和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上的56倍口径的100毫米舰炮改进而成。在改进过程中,还吸取了M-48型130毫米加农炮和空军130毫米高射炮的一些特点。其炮身为活动身管式,身管长58倍口径,采用半自动横楔式炮闩,节制杆式制退机和气压式复进机。设有半自动装填机构。炮塔长8.5米,宽5.5米,高5米,炮塔为三向稳定。炮塔内有中央扬弹设备,炮塔后边有网眼式药筒收集箱。炮塔的右前方装有“蛋杯”火控雷达,左前方为光学观察指挥塔,其中设有炮长座位。

双130毫米舰炮的引进仿制工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展开。国内组织713所和第一重型机械厂在苏方提供的部分技术图纸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仿制,由于当时我们的051大型驱逐舰还在计划之中,所以将其作为海岸炮来使用。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67年正式定型,命名为66式双130海岸炮。在66式双130毫米岸炮定型后,为了配合051型驱逐舰的研制,随即展开了双130毫米舰炮的研制,该炮采用了数字指挥仪,取消了炮塔右前方的火控雷达,并实现了自动装填。1975年完成了陆上实验,并于1976年设计定型命名为76式双130毫米舰炮。主要性能

射速34发/分

初速900米/秒

弹丸重33.4公斤

最大射程27.7公里(80年后期开发了130底排弹药,射程增加到了38公里)

配备弹种榴弹、半穿甲弹

可以说,该型舰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属于较先进水平,3500吨左右的柯特林级驱逐舰装备两座双130毫米舰炮,当时这样的火力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我国051型驱逐舰大量服役已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供弹系统已经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127毫米舰炮,而且体积和重量过大,已经不能跟上舰炮的发展潮流。AK130型双130毫米舰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和俄罗斯达成了引进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协议。分别于1998年和2006年两批引进了四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在引进现代级的同时,AK130型双130毫米舰炮用弹药的国产化项目随之展开。

AK130毫米舰炮是前苏联第三代130毫米舰炮,其较前一代双130舰炮的不同之处就是强调了双130毫米舰炮的防空作用,将射速提高到了60发/分(持续射速30发分)。

为了达到高初速,AK130使用了和前一代双130舰炮不同的整装式弹药,为了避免尺寸过大引起的供弹系统设计困难,将炮弹整体长度缩短。该炮炮管长54倍口径,由于比76式双130舰炮的断一些,所以其初速降到875米秒。为了延长身管寿命,身管配用了水冷冷却系统。炮塔呈半球型,直径5米、高3.5米,全重98吨。在炮塔右侧凸型结构上配备激光测距装置。主要性能

射速:30-60发/分

初速:875米/秒

弹丸重:33.4公斤

最大射程:29公里

美国海军大口径火炮

Mark6型406毫米/45

Mark6型406毫米/45,装备于北卡罗莱纳级和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Mark6型是科罗拉多级装备的Mark1型406毫米/45的改进型,他的设计重量更轻,结构更简单。最主要的区别是Mark6型的炮塔是为支持1225公斤的APMark8的穿甲弹而特别设计的。同Mark7型相比,由于它的低初速,它的甲板装甲的穿透能力稍强一点。

在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海战中,麻萨诸塞号(BB-58)发射的2发穿甲弹击穿了法国战列舰让·巴尔号的甲板装甲,另一发穿甲弹暂时压制了他唯一能作战的一个主炮塔。在同一个月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华盛顿号(BB-56)击沉了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巡洋舰,直接命中至少9发穿甲弹。

此型406毫米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膛管身管环,炮尾环,和闩锁膛组成。部分组件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制成,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Mark5型和Mark8型406毫米/45

Mark5型和Mark8型406毫米/45,装备于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Mark5型是科罗拉多级最初装备的Mark1型406毫米/45的改进型,他的炮膛被重新设计以允许使用更大的药包。稍后的Mark8型与之相同,只是对膛线有所改进和对炮管进行了镀铬处理以延长寿命。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不能发射1225公斤的Mark8穿甲弹,它的弹药升降机无法承受Mark8穿甲弹的重量和长度。在三十年代后期,他们配发了1016公斤的重型Mark5型穿甲弹,比他们原装备的Mark3穿甲弹有更好的穿甲能力。1942年科罗拉多级战列舰配发了高爆弹。Mark7型和Mark11型356毫米/50

Mark7型和Mark11型356毫米/50,装备于新墨西哥级和田纳西级战列舰。

Mark7型356毫米/50炮是在Mark4型356毫米/50炮的基础上改造的,Mark11型是在Mark7型的基础上对炮管进行了镀铬处理。Mark炮型456毫米/50在二战开始时已全面取代原装的Mark7型。Mark8,9,和10型和Mark12型356毫米/45

Mark8,9,和10型和Mark12型356毫米/45,装备于纽约级,内华达级和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

在三十年代,老式的356毫米/45炮被重建升级,炮膛体积增大以承受更大的药包。这些改进增加了火炮的初速。Mark1,3,和5型变成了Mark8,9,和10型。Mark12型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对炮管进行了镀铬处理的型号。这些炮使用了侧启式或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和Smith-Asbury式断隔螺式炮闩简化操作系统。这几个型号的炮可以互相置换,大多战列舰同时使用不同型号的炮。

内华达级和宾夕法尼亚级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装以将炮塔最大仰角增大到30度。加大的药包使这些炮能发射680公斤的重型Mark16型穿甲弹和578公斤的Mark22型高爆弹。纽约号(BB-34)和得克萨斯号(BB-35)没有进行改装,他们的弹药升降机无法接受较长的新型炮弹,为此专门为他们生产了短鼻的Mark20型穿甲弹和578公斤的Mark19型高爆弹。

有一种说法,亚利桑纳号(BB-39)从来没有发出过愤怒的炮弹。1944年秋,内华达号(BB-38)的1号炮塔装备了从打捞上来的亚利桑纳号2号炮塔上拆卸下来的356毫米/45炮。在1945年太平洋战役中,这些炮参加了对岸炮击。最终我们还是能说亚利桑纳号的大炮发射了他复仇的炮弹。亚利桑纳号的3和4号炮塔被完整的打捞了上来并被用为夏威夷的岸防炮,但是他们在二战快结束时才安装完毕。亚利桑纳号的1号炮塔由于损坏严重,仍旧留在了沉没的亚利桑纳号上。Mark8型305毫米/50

Mark8型305毫米/50,装备于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战列巡洋舰)

Mark8型Mark7型305毫米/50相比,有着非常大的进步,他的设计重量轻,结构简单。设计为发射特重穿甲弹,他在18290米和27430米上对船侧装甲带的穿透力与华盛顿条约前的356毫米/50炮持平,而对甲板装甲的穿透力更强。

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和闩锁膛,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液压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样炮在1942年制成。Mark7型305毫米/50

Mark7型305毫米/50,装备于怀俄明级战列舰

Mark7型305毫米/50炮大概是美国海军连续服役时间最长的大口径武器,从1912年怀俄明号(B-32)下水开始,一直服役到1946年阿肯色号在比基尼核弹试验中被炸毁。Mark1型,Mark4型和Mark“A”型试验炮

以上的编号都是给同一门在1927年到1945年间的试验炮。二十年代初,美国海军正在开发18英寸/48(457毫米)Mark1型海军炮。样炮在将近一半完成时,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禁止了406毫米以上的火炮。由于条约的限制,美国海军决定将样炮完成为加长的406毫米炮。在将炮管前端锯掉后加装了一个延长环,并装入一个较厚的406毫米膛管后,样炮就成为了406毫米/56Mark4型高速试验炮。1927年7月在达格林试验基地开始试炮,在三十年代经常在各种试验中发射。

在1927年-1928年和1938年的战列舰设计研究中考虑了使用457毫米/48炮,但是海军两次都拒绝了这种建议。理由是:1)重量太大,2)膛管使用寿命太短,3)除了超远程外,落弹角度有限。使用457毫米/48炮同时也违反了二十和三十年代的各项海军军限条约,这可能是海军拒绝457毫米/48炮最主要的原因。二战开始后,由于不再受条约限制,这门炮又被改装为Mark“A”型457毫米/47试验炮。

Mark12和15型203毫米/55,装备于塔斯卡罗萨号,威奇托级,巴尔的摩级,俄勒冈市级

Mark12和15型203毫米/55炮同以前的Mark14型203毫米/55炮相似,但是重量轻了不少。

这2型炮有2种不同的炮塔,塔斯卡罗萨号(CA-37)的3联装炮塔于他所属的新奥尔良级相似,但是这些较轻的炮是他的炮塔转动重量也减轻了不少。威奇托级,巴尔的摩级,和俄勒冈市级有着与以前的重巡洋舰很大不同的炮塔。他们的炮间距较大且独立俯仰,使他们的有更好的弹着点特征。巴尔的摩级和俄勒冈市级有更好的装填系统,使他们能使用新式的152公斤特重穿甲弹。比他们老的重巡洋舰仍旧使用以前的118公斤穿甲弹。

Mark12型采用了液压自紧身管,热套外管,两节式炮尾环,和闩锁膛组成,使用了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Mark15型除了炮膛较小和膛线扭曲弧度不同外,其它同Mark12相似。两型炮管都镀铬处理以延长寿命。Mark9,10,11,13和14型203毫米/55

装备于彭萨科拉级,诺坦普敦级,印第安纳波利斯级,新奥尔良级(前3艘)重巡洋舰

这型炮装备了众多美国海军条约限制的重巡洋舰和列克星敦级航母。由于弹药升降机的限制,这些舰艇没有使用特重穿甲弹。

早期巡洋舰的弹着点分布很散,最大达到1830米,主要原因是这些炮的高初速和炮弹发射前在膛管中的位置。在岸炮部队的帮助下,1933年在马尼拉湾进行了大量试验并将结果上报海军弹药局。纠正措施包括减小初速和改装新的膛管。二战开始前,从列克星敦级航母上撤装的炮被用于夏威夷瓦胡岛的岸防炮。

不知什么原因,这型炮比众多的203毫米炮重了很多。Mark9型是最初的设计,装备于二十年代建造的船上。Mark9型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5层套管,2道套管环,和闩锁膛组成。Mark10型设计为3层套管以减轻重量,但是从来没有建造。Mark11型仅有1层套管,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Mark13型是Mark9型的基础上换装了部分镀铬膛管。Mark14型是Mark9型的基础上换装了全部镀铬膛管和较小的药巢。二战中,换装炮时最多使用的是Mark14型。

美国Mk38型火炮

MK38型火炮是美海军战舰上的一种自卫近程防御武器,提供舰艇自防卫能力,用于打击近距离的水面威胁,该型火炮为25毫米口径,目前采用的是炮位控制,炮座是非稳定的,具有大仰角和高度的灵活性。

海湾战争中,密布的水雷曾经给联军造成极大的行动困难。然而近程防御系统却在巡逻艇和小型舰只发挥了“点射”的作用,但作用十分有限。

直到2000年10月,停泊在也门亚丁港的美国“科尔号”驱逐舰遭到1艘满载烈性炸药船只的袭击,致使17名美国士兵死亡。这时才让美国人感到再厉害的军舰也当面对近程袭击的对手也无可奈何。

于是,美军开发了专门用于近程防御的25毫米火炮(区别于点防御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人为的近程袭击,而点防御系统(如美军的“密集阵”、荷兰的“守门员”)则用于打击突防的敌军反舰导弹与飞机。

在2008年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过程中,美军的直升机与近程防御系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反舰导弹与76毫米主炮反而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中国69式30毫米双管舰炮

我国仿制苏联KJI302式舰炮的产品,1973年定型。用于对付低空、超低空飞机、直升机、反舰导弹、海上舰艇和陆上目标。

火炮为单管转膛式自动炮,4个弹膛对称布置,自动机采用短炮身后坐式。初速1050米/秒,有效斜距4000米,射速2000发/分,有效射程3334米,高低射界-12度~+87度,方向射界90度,炮重1800千克,弹箱容量2X500发。

中国76A式37毫米双管舰炮

简介

76A式37毫米双管舰炮装备于中国海军旅沪级、167舰、江卫级等新型舰艇以及旅大III级驱逐舰上,采用“双重命中体制”设计。即目标在较远距离上时,首先向目标方位发射装有电子近炸引信的预制破片弹,在目标附近爆炸,以破片击中目标或使其偏航坠海;当目标飞近时,则发射初速和命中率高的曳光穿甲弹直接摧毁目标。相关信息

指挥雷达:谷灯(342)炮瞄雷达或EFR-1(340)炮瞄雷达

装备舰艇:红星级红箭级江卫级旅大Ⅲ型旅沪级旅海级

初速:1000米/秒

射速:800发/分

有效射程:3800米

最大射高:7200米

高低射界:-10-85

方向射界:左右各160

全重:5000公斤

弹箱容量:1600发性能特点

76A型双管37毫米高射舰炮,主要使命是防空反导,射程7千米,射速是180发/分,采用由中国专家提出的双重命中体制,直接命中+近炸引信杀伤敌方导弹而密集阵是用的是直接命中体制靠很高的射速(5000发/分)来弥补精度上的不足(不安引信因此口径只有20毫米)评价

76A式37毫米双管舰炮体积小、精度高,是中国军专事家“双重命中”理论的执行者,可见中国军方对其性能的信赖。但有情况表明它将不是中国最新军舰的装备选择。该炮的改进型为H/PJ76A式37毫米双管舰炮,属全封闭遥控自动舰炮,性能有很大提高。另外,为了提高该炮的防空性能,在原炮塔两侧加挂两枚舰对空导弹,使该炮发展成为弹炮结合的防空武器系统。

中国76F式37毫米双管舰炮

76F式37毫米双管舰炮由76A式改进而来,性能与76A式基本相同,全封闭结构,采用光电制导,主要装备轻型舰艇和登陆舰。性能特点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双联装37毫米舰炮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高平两用近程舰炮系统,既可攻击水面目标,也可实施对空射击。它具有可自动瞄准、自动供弹、发射速率高、弹库容量大、炮火威力猛的特点。整个舰炮系统配有雷达、指挥仪、自动供弹和电气随动系统,火炮重约5吨。它采用了弹链供弹方式,火炮的发射速率高于国外的推测,达到了每座炮每分钟800发。第一代双37毫米舰炮的身管比我国仿苏双37毫米舰炮的身管长出了约70毫米,为3000毫米,因而射程也较远,最大射程为9400米。双37毫米舰炮设计有自动循环水冷装置和炮弹容量为1600发的一体式舰载弹舱,以及可显示弹药数量的余弹计数装置。存在问题

首先是火炮不密封,易受海水、雨水的腐蚀;二是立靶精度与随动下拐点精度也比较落后;三是不能遥控,与国外同类型舰炮相比差距较大。第二代双37毫米舰炮把这些不足全都解决了。与其他舰炮比较

我国双37毫米舰炮与意大利布雷达公司研制的双40毫米舰炮十分相似。

二者的区别是:我国双37毫米舰炮采用的是弹链供弹,而意大利得双40毫米舰炮则是利用弹夹供弹。从火炮发射速率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双37毫米舰炮比意大利海军装备在现役护卫舰上的“布雷达”双40毫米舰炮快25%。虽然"布雷达"双40毫米舰炮的射速是每分钟发射300发炮弹,但它的对海射程比较远,对海最大射程达到了12.5千米,而它的对空射程只有4千米,比我们的双37毫米舰炮要近一些。

俄罗斯研制的小口径舰炮以30毫米口径为重点,如AK-630型舰炮的发射速率就比较高,每分钟可发射近5000发炮弹。与俄罗斯的这型舰炮相比,我国的双37毫米舰炮还有一定差距。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了第三代双37毫米自动舰炮的研制工作,就是想缩小这个差距。

中国61式双25毫米舰炮

简介

小口径半自动舰炮,用于对空、对海和对岸上目标射击。1959年,根据当时海军装备的需要,中国一机部接受了仿制苏联双联装25毫米舰炮的任务。

1960年初,首先进行自动机和液压传动的试制。在试制中遇到不少的困难,机体滑行槽、铲齿、滚珠轨道和膛线的加工,特别是液压传动部分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要求很高,这对当时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在中国工人的努力下,这些问题均得到较好的解决。

1962年,工厂生产9门样炮进入靶场进行实弹射击实验。10月和12月发生两次炸膛。为此,1962年12月,工厂成立事故检查组对事故进行全面分析。1964年,经过国家靶场和海上实验证明,存在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工厂决定小批量生产。

1964年,该炮被中国海军命名为1961式25毫米双管舰炮,随之大量装备的中国舰艇“黄埔”级、“上海”级、“海南”级、“湖州”级、“河谷”级、“黄蜂”级、“6610”级、“榆林”级、旅大级等。61式25炮的主要数据:

初速890米/秒,

射速800-900发/分,

有效射程2778米,

有效斜距2800米。

高低射界:-10至-80`

方向射界:360

全重:1735公斤

弹箱容量:65发

炮手人数:1人

中国海军100毫米紧凑型舰炮

简述

用于攻击海上目标和防空,也可反导弹和执行对岸轰击任务。采用活动身管炮身,被筒套在身管后部,炮闩为倒立楔式。

初速870米/秒,身管长5500毫米,射速10~90发分,对海上目标,最大射程17500米,有效射程12000米;对空目标,最大射程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重17000千克,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射速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技术特点

多功能、多用途

由于舰炮在现代海战中地位作用的变化,与二战前相比,舰炮装舰口径与数量大幅度减少,每艘主力战舰仅有1~2种口径,数量也从几座、十几座、甚至几十座减少到仅装1~2座,承担对海对岸对空等多种任务,因此中国海军100毫米紧凑型舰炮设计成多功能、多用途、高平两用(-15°~80°)。同时配有不同任务不同功能的相应弹种。

射速高且可变,持续射击能力强

中国紧凑型单管100毫米舰炮射速最大为90发/分,可分三档射速射击,可连续射完弹鼓内的114发炮弹(包括24发特种弹),还可以用微处理机控制特种弹进行1、2、3、6发的点射。

中国的100毫米舰炮,采用短后座,发射系统与供弹系统工作机构的动作时间尽可能重合,缩短每一发射弹的循环时间,都是提高射速的重要措施。而解决高射速的技术关键还有运动部件的撞击问题。

为了延长高射速时的射击持续能力与缩短两次持续射击间隔时间,提高炮管使用寿命,必须降低每发射弹的温升梯度和采取快速降温措施,中国的100毫米舰炮装有水内冷系统与吹气装置,降低炮膛起始部的膛温(外冷达不到)外,还装有水外冷系统。

扬供弹自动化

中国的100毫米舰炮,在炮塔内通过二次扇形供弹,完成向俯仰部分供弹的交接,使弹药运动速度大大缩小,两弹距离只有大于一个弹药直径和考虑扇形形成弧度即可,因此,在扇形导引上的弹药较多,能较好地保证射速要求。但是,此种结构,增加了炮塔的横向尺寸,而致使更换弹种困难。

射击精度高

中国紧凑型100毫米舰炮,1400米立靶密集度≤0.6毫弧度,制导炮弹、弹道修正弹,以及智能弹,使舰炮射击命中目标的精度大幅度提高,并配以增程技术,极大地增加命中距离,提高了打击效果,大量节约弹药,不仅成为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而且使舰炮具备防空反导能力。

反应能力强

转火射击是中国的100毫米舰炮的反应能力标志之一,它直接与瞄准速度、加速度,调舷范围与时间,射击持续时间与射击规范等因素有关,它可反应对付多目标饱和攻击能力。

采用全自动炮塔和强制排壳技术

由于中国的100毫米舰炮自动化遥控技术的实现与“三防”的需要,采用全封式炮塔,和与之相应地排壳方式,炮塔内无操作人员,仅设有维修通道,所以总体结构简单、紧凑,舰炮回转部分重量轻。

舰炮重量轻

中国紧凑型100毫米舰炮采用了弹簧式平衡机,减轻了重量,降低火线高,还采用了带状钟表式螺旋弹簧,大大减小了体积。因此,中国紧凑型100毫米舰炮重量大幅度减轻。

使用多种弹药

中国紧凑型100毫米舰炮根据使命任务,打击对象,即能发射普通炮弹,又可发射特种炮弹。由于增大了射程,提高了命中精度与弹丸打击威力使中国紧凑型100毫米舰炮在防空反导方面性能突出。

中国的100毫米红外制导炮弹,由于制导弹对火控系统精度依赖性较小,命中精度高,在20000米距离上对目标的单发命中概率可达0.7~0.8。

中国AK176型76MM舰炮

简介

中口径舰炮作为多型水面战斗舰艇的主炮,在舰载导弹广泛应用的现代战争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原理中口径舰炮尚未投入使用之前,中口径舰炮还是对岸火力支援与打击海上低威胁目标的有效武器,而且舰炮与弹药技术的发展又赋予它新的活力,还将成为防空反导的重要武器装备。

对舰炮口径序列的划分,目前各国海军尚无统一标准。就中口径舰炮而言,上限有的划到120毫米,下限划到76.2毫米或57毫米。

其中,不论俄罗斯还是西欧,76毫米口径舰炮由于适装性好、与其它舰载武器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并具有多用途性,是目前各国海军装舰数量最多、选用国家最多的一种中口径舰炮,因此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俄罗斯AK-176舰炮以其高射速、高可靠性的特点,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受到一些国家的青睐。研制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小型快速攻击型舰艇发展迅速,例如,德国“虎”级导弹快艇、丹麦“惠勒摩斯”导弹快艇等新一代舰只相继服役。这些舰艇上均装备了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新研制的奥托76毫米紧凑型舰炮。受其影响,苏联海军也开始意识到需要提高其导弹护卫艇、轻型护卫舰等小型水面舰艇的战斗力。

为此,苏联在AK-726型双联装76毫米舰炮的基础上,由下诺夫哥罗德机械制造厂负责研制了AK-176型单管76毫米舰炮。该炮于1975年在“牛蛇”级巡逻艇上进行了试验,1978年服役。

它最先装备于俄罗斯海军“纳奴契卡”III级轻型护卫舰,以后主要装备于“塔朗图尔”级、“格里莎”V级、“帕契姆”II级轻型护卫舰、“马特卡”级快速攻击艇等舰艇。同时,该炮还出口到保加利亚、古巴、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印度等国家。该单管舰炮用于打击空中目标、海上目标和岸上可见目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