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点相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7:39:00

点击下载

作者:黄国峰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终点相遇

在终点相遇试读:

前言

在过去的日子里,你是否曾感到生活一直在重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不中用,可我们的心智模式与生命状态仍然没有任何变化。日子重复过,问题重复犯。我们期待以后可以更好,生命可以再前进。但我们做了些什么?改变了些什么?

终其一生,我们一直在寻找“我们到底要如何才能够让生命不同且更好”的答案,并且希望活出最恢宏的生命版本!若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们就不可以再让过去等于现在,等于未来。

在这本书中,我希望借助一些古圣先贤的智慧让你的生命再前进。过去很多圣贤,不管来自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很多领悟。我们常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更宽广,但是首先你要能够爬上巨人的肩膀。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诞生了很多圣贤。然而鲜有人能够萃取并吸收圣贤的智慧。我们学了很多现代科学知识,却不懂得待人处事。虽然我们可能能力很高、学历很高、技术很在行,但是品性并没有跟上来。所以尽管外在拥有很多,却还是烦恼依旧,内心觉得很空虚。

要让未来可以更好,我们就不能继续活在惯性思维模式里,不能只是活出过去的生命状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言语、行动,成就一个不同且更好的自己;通过觉察、觉知、觉悟,成就更高的生命境界;通过更多元的心智教育与心智模式,扩展心智格局与人生的视野。走的路不同,遇到的景色就不同。心智模式不同,就会活出不同的人生。一个更好的未来在等着我们到达。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愿意为活出最恢宏的生命版本而努力不懈的朋友。第一章打破生命的局限第一节年纪虽长,心智却没成熟

有很多的老人家,年纪虽然很大,但心智并没有成熟,我们常常开玩笑叫他们“老小孩”。全世界唯一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事情就是变老。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付出一些努力。我想各位一眼就能看出来,很多人学了非常多的课程,花了很多钱,提高了能力和技术水平,而为人却没怎么变化。而一般人们学东西都是想要增强自己的战斗指数,增强战斗指数是为了什么?我想绝大部分人都是为了降服别人,掌控想掌控的人、事、物。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学了那么多的知识、道理、技术,我们却连自己的情绪都掌控不了?我们常常是拿别人有办法,拿自己最没有办法。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总是认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需要改变什么,提升什么,被纠正什么。所以如果有一种课程可以让别人的生命变得更好,你马上就会帮对方报名,是不是?因为你潜意识里就认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只要他没问题了,我们家就没问题了;只要他好了,我们就都好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当遇到某些人、事、物时,我们会用一种习惯的模式与之互动。你有没有发现,你和你的家人、朋友、孩子、上司交流时采取的互动方式是不同的?人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会带着不同的面具,讲的话、做的动作都不同。当你遇到小学同学时,你会表现出一种互动模式,让你重新体验到小学时与这个同学相处的感觉;当你遇到初中同学时,你会表现出另一种互动模式,让你重新体验到初中时与这个同学相处的感觉。这是一种“超链接”。

一种心智模式也会成为一种惯性。你面对某个人时表现出的心智模式在很长时间里是不会变的。举个例子,当你60岁回到家时,80岁的爸爸妈妈还是会把你当小孩对待。当你开始觉得人生已经被定格了,无法再成长时,这可能只意味着你的思维模式被定格了。

活在惯性里面的时候,我们会让过去等于现在,现在等于未来。在三五年前,你遇到什么人、事、物,你会这样说、这样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三年五年后,遇见类似的人、事、物,你依然是这样说、这样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这说明你的想法没变!你的想法没变,你在乎的事情没变,你的惯性思维没变,所以三五年后再遇到类似的人、事、物,过不去的还是过不去。

活在惯性里面,你只是老了,可是人并没有更成熟。然而别人可能都因你的要求而成长了,唯一没有成长的是你自 己!第二节升级、改版你的人生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忙外在的事情,很少关心我们的内在。你觉得你了解自己吗?有没有忙到有一天起来,一边刷牙一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有点陌生?

我们都有用手机或电脑。手机跟电脑都有软件,这些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升级,升级到某一个阶段之后,再也升不上去了,功能无法再扩展,就要改版。

人生如果用你现在的格局、心智模式、生命状态,活到老,活到这一生的“毕业典礼”,你觉得可以吗?如果这种心智模式已不能带来更多的喜悦,那么你需要改变吗?到底该改变什么呢?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就不能再让过去等于现在,等于未来,不能让小时候的心智模式等于现在的心智模式,等于未来的心智模式。我们是可以随时自我提升的,就是不让一种心智模式用到底。那你人生的心智模式升过几次级,你人生到目前为止改版过没有?你看世界的眼光和以前有没有不同?看另外一半、看孩子的眼光和以前有没有不同?人生在没有改版之前,起码要先升级吧!你目前没有办法突破的格局,你的困难、不安、恐惧,都可能在告诉你,你的心智模式应该升级啦!如果升级之后,还是没有发生改变,那就需要改版了。

当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电脑主机有房间那么大。一年多以后出现了麦金塔那种小电脑,然后我们就开始了解程序,但还不是Word这种软件。从那个年代一路走过来,你会发现电脑系统从简单的,到复杂的,到多功能的,就一台机器,发生了多少变化?再看现在一台手机具备多少功能?而你会发现,很多旧文件打不开了,因为那些曾经能打开它们的软件一直在改变。过去你一直用的某个软件,10年来已经改了十几个版本了。

很多语言模式我们听得懂,50年或100年后的人可能就听不懂了。就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不同地区的华人所说的有些词句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大陆被称作一次性筷子的用具,在台湾叫免洗餐具,这些名词听起来是不一样的,而再过几十年,当没有人再用这些名词的时候,给他们解释这些名词就需要费很多工夫。

这就像我们古圣先贤的很多东西,它们就像是用过去的语言、心智模式的软件所编辑的文件一样,你现在看不懂它们不是因为它们内涵陈旧,只是你和古圣先贤的心智模式不匹配而已,打开方式不对,这比喻能理解吗? 我在本书中会用现在的语言方式去解释古圣先贤的智慧,尽量不让大家因语言被“卡住”。第三节输自己,赢别人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花朵、没有音乐会是怎样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具有明显的幽默感。幽默本身是一种智慧,自嘲也是一种智慧。

固执的人看起来学东西很快,记得很牢,但未必有智慧。在西方有很多天才儿童十几岁就自杀了,因为他们的聪明不足以化解聪明带来的烦恼,他们只有聪明,而没有智慧。我们常常喜欢聪明,却忘了要有智慧。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在一次贵妇圈的聚会上,有两个贵妇撞衫了,于是两人都想要把对方比下去。贵妇一对贵妇二说:“哎呀,这么好的衣服穿在你身上就像路边摊买的一样,一点都不贵气,真是糟蹋了!” 如果贵妇一是你,你觉得这样说会不会从此失去一个朋友?如果贵妇一换一种说法,比如“哎呀,同样一件衣服,穿在你身上那么显气质,我要好好跟你学学你的高雅”,那么你看似输了表面,但是会不会赢得别人的友谊?

但是我们很少会让自己输吧?都想赢别人!所以当你赢的时候你也输了,当你输的时候你也赢了;当你得的时候你也失了,当你失的时候却也得了。

台湾有个连续剧,剧中有个儿媳妇,每天跟家人斗来斗去。争赢了,别人都走了,只剩她一个人;斗输了,自己跑回房间哭,也只有她一个人。她后来终于顿悟了,知道争赢了也是输。

可我们往往都不想输,结果却真的输了,有时争吵赢了,却失去了对方。你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在家里、在朋友那儿,运用你的智慧,运用幽默的人类天赋,输自己而赢得别人呢? 什么时候你比朋友聪明、能力比他强、职位比他高,却愿意输给他呢?当你开始珍惜这位朋友的时候。这也是个人的气度与高度的体现。第四节人生什么时候可以争错?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常常是在争自己对,很少争自己错。自古以来,很少有人在争论的时候说:“这都是我的错,你不要跟我争!” 为什么你的人生活到现在,会遇到很多纠纷?在多数情况下,你的烦恼都是因为你在争对。你那么对,那么懂道理、明事理,为什么你的人生过成这个样子?你就是“太对了”才活出了这样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生活现状,这样的生命状态!

你在家里、在公司里常常都要争自己对。就是因为你太对了,才一直连错在哪儿都不知道。

我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笑话:“你跟女朋友讲道理,是不想跟她谈恋爱了吗?你跟老婆讲道理,是不想跟她生活了吗?你跟老板讲道理,是不想干了吗?”所以我们一直活在“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里,活错了,却以为自己活对了。但是如果你那么对,为什么活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你那么对,为什么那么不快乐?有些女性朋友在跟老公吵完架之后,老公已经呼呼大睡了,她们却气得整晚都睡不着。所以有些人常常日子重复过,问题重复犯。

假设我们把人生比作一个圆。这个人生的圆圈难免会有个缺口。我们把弧线的部分叫作对,弧线上的缺口叫作错,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先打开觉察,找到属于自己的缺口,承认错误,然后改过才能让人生圆满无缺?对原本就是对,错还是错。你的人生如果能够找到这个缺口,接受这个缺口,不断修正、改过,人生就能够圆满。因此,人生要圆满是来找对的,还是找错的?找错的。可是我们在和别人争论的时候,都在争对,而且还是针锋相对!

但是你一生当中何时会争错?即使你99%都是对的,但如果没有属于你那1%的错,事情还是很难发生的。人们容易发现99%的错误,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修正、改过,可是1%的错误却很难被发现。我们一直不认为我们有错,直到老了,快“毕业典礼”了才发现。而我们的朋友错得太明显了,所以他们认错、改过了。他们认错了,输了,却也赢了。而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错误,直到快“毕业典礼”了也没有机会修正了,便带着遗憾离开。所以对了却也错了。如果今天我们再碰到朋友,我们就该高兴上天给我们机会,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让人生留下遗 憾。

我们能不能每次在看问题的时候,先找到自己的错,改正呢?所以你该改变什么、该提升什么、该修正什么?每个人被你苛责一番之后,都查缺补漏了,而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得到成长。

你的人生什么时候可以争错,而不是争对呢?第五节惯性心智限制了你的自由

人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事情。我们钻牛角尖也好,绕圈圈也好,都会反映出我们的心智模式。

这里有一个猴子的笑话。一群猴子生存的世界,简称为“猴界”。猴界有一种生态特质,就是一个猴群只有一只猴王拥有和所有母猴的交配权。年轻的公猴只能在外围跑,不能靠近母猴。年轻的公猴只能等自己长大后,向猴王挑战,把猴王打败了,才能拥有所有的母猴。这就是猴界的生存法则。话说有一只公猴强大了,打败了猴王,让它落荒而逃。结果一个仙人看到落败的猴王,就问它:“如果给你一个心愿,让你下辈子投胎做人,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老猴王说:“我要回来把那只公猴打败,夺回所有的母猴!”在猴王还没有投胎当人之前,它的心智模式还是猴子的心智模式。猴子没有人的心智模式,没有人的生命状态,它还是在用猴子的心智模式来想当人之后要做什么。

早上醒过来,你发现伴侣挤牙膏的方式跟你不一样,他是从中间挤下去的,而你习惯从后面慢慢挤,挤得不彻底还会拿个夹子夹住后面慢慢往中间挤,于是你“噌”一下火就上来了。当你发现伴侣挤牙膏的方式跟你不同时,你还会发现他连扫地的方式都跟你不同,他这边扫一撮儿,那边扫一撮儿,而你习惯慢慢从一边扫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对心智模式、习惯、行为方式跟你不一样的人,你会不会有意见?有些人做每一道菜都很讲规矩,把这道菜煮完了再来处理其他菜,她煮完一桌菜刚好一个半小时。而你可以同时煮好几道菜,在煮饭的同时煮汤、炒菜,半个小时统统搞定。是不是每个人的行为都不一样?这几个例子,看起来是行为,其实都是心智模式的反应。

再比如你上班、下班习惯走同一条路,总是看到一样的景色。突然有一天,这条路要进行维修,然后你开始走另外一条路。你会发现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风光、不同的景色。下次堵车了,你就知道绕到另外一条路上,甚至有时候你会上班走这条路,下班走另一条路。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在沿途会看到哪些风景。可是我们往往已经活在惯性之中了,习惯了走一条路。每天走相同的路,哪怕路上的花开了,你都很难注意到。所以心智模式会让你习惯性地想到什么,解读成什么,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

我还常常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伙伴,我们常在晚上9点聚在一起聊天,刚好有吃的东西就会叫她吃,然后她说“我刷过牙了,不吃了”。你有没有发现她的心智模式是跑流程的,她有标准的SOP?我跟她说:“你可以吃了东西,再去刷牙,试试看嘛!”后来她勉强接受了,吃了东西,再回去刷牙。她突然发现流程也可以倒回去呀,还可以重新走。可是她过去四十几年来都是跑标准流程的。经过那件事后,她现在可以随时吃东西了。可是过去四十几年,她都活在自己的惯性心智模式里面。

处在不同的心智模式之下,我们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我们这辈子如果一直坚持某种想法,有时候就会错过这个想法以外的精彩人生。第六节不同的心智模式,不同的人生

我们常常会举一个例子:半杯水,有人会觉得只剩下半杯,有人会觉得还有半杯呢。你怎样看待这半杯水能够反映出你的心智模式,反映出你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用悲观的心智模式和乐观的心智模式活出来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样 的。

举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案例。一个记者在头版新闻中看到一张照片,相关文字描绘他是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参议员,年轻有为。而当这个记者看到第七版时,他发现这一版照片里的人竟然和头版的参议员的长相几乎是一样的,姓氏也一样,只是没有穿西装、打领带,而他是个杀人犯。这个记者就想,他们会不会有关系?于是他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是双胞胎兄弟,同一天上新闻。这个记者飞到华盛顿去采访那个参议员,问他:“为什么你今天会有如此成就?”参议员说:“我有一个酗酒的爸爸,他很喜欢赌博,回到家就只知道打我妈妈,打我们兄弟两个。我有这样的爸爸,我只好这样。”这个记者又坐飞机到另一个州的监狱里访问那个杀人犯。记者问他:“你为何沦落至此?”那个杀人犯说:“我有一个酗酒的爸爸,他很喜欢赌博,回到家就只知道打我妈妈,打我们兄弟两个。我有这样的爸爸,我只能这样。”有没有发现,他们面对相同的父母,可是看事情的眼光不同,感受也不同,发展出来的人生也不一 样?

心智模式也好比你戴的眼镜。如果你戴着黄色的眼镜看世界,那么世界就是黄色的。现在如果你换一下绿色的眼镜,你会发现世界变成绿色了。这就像那杯水,大家都可以喝到,可是心情不一样。越喝越少,是悲观的心智模式在发挥作用;不错还有剩的,每一口都快乐,是乐观的心智模式在发挥作用。悲观的人喝每一口都悲观,快乐的人喝每一口都快乐。心智模式决定你快乐或忧愁,决定你活出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所以,面对相同的父母、相同的子女、相同的伴侣,就看你用什么眼光来看他们。

心智模式改变了,你看世界的眼光就会改变。当心智被打开之后,你的视野就开阔了,人生观就会不一样,人生也自由了。第七节快乐比公平更重要

夫妻之间每次都要到吵架之后才能懂得如何沟通,沟通不了就升起“签字”(指离婚)的念头。签字比较简单,不是两个字就是三个字。“沟通太难了,沟通太难了,还是签个字比较快。”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有一个笑话是,有一对夫妻吵架,吵架之后老婆很生气,老公就去跟小狗玩,老婆越看越生气,说:“你不要跟那只猪在一起啦!”老公说:“它是狗啦。”老婆说:“我不是跟你讲话啦!”人总是会斗,可是有些人在斗的过程中不会起怒火,他会转移注意力跟小猪、小狗、小猫玩,可是另一个还在生气,没有地方可以发泄,没有办法平衡。虽然这是个笑话,可是不免引我们思考。

你会发现一群小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输也好,赢也好,都很快乐,他们不计较输赢。刚刚还在吵架的,马上又玩在一起,为什么?因为他主要目的是好玩,觉得输也好玩,赢也好玩,他只要好玩、快乐就行。好玩就好,快乐就好,因为快乐比吵架、斗嘴重要。

曾经我们都是觉得“好玩比较重要”的小朋友,可是曾几何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发现自己活得越来越不快乐,只在乎输赢,只在乎得失成败,而忘记了快乐。甚至输不快乐,赢也不快乐。

结婚是为了幸福。可是结完婚之后,我们就开始要公平合理。我煮饭,你就要洗碗;我洗衣服,你就要拖地板;我早上送孩子上学,晚上你就要接回来。你要公平合理,要来了,却远离了幸福。学校也教导我们要公平合理,可是一直活在公平合理里面,你会失去很多幸福和喜悦。

为什么孩子无论输赢都快乐?为什么你现在赢了却不快 乐?

很多人在结婚之前,在谈恋爱的时候,几乎没有公平不公平的概念,这让他们十分快乐、十分幸福。回想一下在你们谈恋爱的时候,是不是你三更半夜肚子饿了,他都会买吃的给你送过来?三更半夜他生病了,你都会整晚不睡照顾他?

幸福是我爱你,而愿意为你多付出一点,不需要回报。如此,那种感觉就回来了。如果今天她肚子饿,你帮她买吃的送过来,明天你却要求她给你买回来,那爱的感觉就没有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快乐、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太爱公平了,太爱讲道理了。

人生走着走着,我们就忘记了幸福、快乐比较重要,我们都把焦点放在公平合理、成败得失上了。没有,不快乐;拥有了、怕失去,也不快乐;失败,不快乐;成功了,还不快乐。社会教育我们要去拥有,我们认为“有才快乐”。可是有了之后能快乐多久呢?我们很难活出“有跟没有都自在”的人生。第八节不要被一种想法绑架

理解一件事情不要带有思维定式。有时候这种思维定式就是固执。有句话讲,一种想法一种活法。因为你活不出你想法以外的人生。如果想法是固定的,你的生活也会被固定。你的想法局限了你,你因为被你的想法绑架而感到受限。比如说,我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因此我就不太会去跟女性握手。不握手的行为受限于我的想法。但是我们假设一种情境:有一个人,从二楼掉下来,我本来想伸手接她,结果发现她是女生,于是又把手缩了回去。这就是固执。

有一个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和尚在河边遇到一个女子,女子正为如何过河发愁,其中一个和尚(大师兄)询问了这个女子的意愿,然后把她背了过去,放下就走了。到了晚上,这两个和尚去住客栈,另外一个没有背女子的和尚(二师兄)就一直想:“啧,师傅一直告诉我们,不能碰女色,男女授受不亲,大师兄怎么能背女子呢?”二师兄就这样想了一整晚,想找大师兄质问,但一想对方是大师兄,说了内心过不去,可是不说内心也过不去,于是他一整夜都没睡,直到第二天忍不住了,才去问大师兄:“你为什么昨天背她?你给个说法吧。”大师兄说:“哦?你想了一整晚?我昨天背过了,就放下了。而你的心却还一直背着。”

一个人会被一种想法绑架,表现出固执。那么,不妨想一下,你是否被你现在的某个想法绑架了呢?第九节 拿你的想法有办法

你拿自己有办法吗?你拿你的情绪有办法吗?你拿你的想法有办法吗?你拿你的个性有办法吗?

你是拥有想法,还是被想法拥有?你想驾驭工作,还是被工作驾驭?你是拥有事业,还是被事业所拥有?究竟事业是丰富了你的生命,还是变成了你生命的枷锁?你拥有钱,还是变成了钱的奴隶?我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你是在过日子,还是在被日子过?

想法既然是你想出来的,你为什么拿你的想法没办法?如果你是想法的主人,你是不是有能力换个想法,或者放得下这个想法?想法不是你想出来的吗,那你怎么会活不出自己想法以外的人生?

我们常常是被想法绑架了。我们只是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你会发现你拿自己的想法没办法,你很难说出你想法以外的办法,你很难做出你想法以外的做法。

一个人的情绪很难跳脱他的想法,他的说法很难跳脱他的想法,他的做法很难跳脱他的想法。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想法,每个说法背后都有一个想法,每个做法背后都有一个想法,每个选择背后都有一个想法。

当你越执着于一个想法时,这种想法所带来的情绪就越难离你而去,是不是?越坚持想法不放,情绪就越困扰你。当你能够“拿得起,放得下”时,困扰你的情绪就会慢慢消失。所以你会发现,你的不安是你认为的不安,你的恐惧是你认为的恐惧,你的烦恼都是你认为的烦恼。

佛家有一句话叫作:一念一轮回。我刚刚说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个念头。佛家讲转念,转念就是换个想法;佛家还讲放下,就是放下那个想法。当你能够拿你的想法有办法,你就能够拿你的情绪、说法、做法有办 法。

可是我们常常是在让想法做主。举个例子,某天夜里我一点半醒过来,呼吸之间都是霉味,再也睡不着了我就生情绪了。很快我想,我要降服这个情绪,就要降服这个情绪背后的想法,必须拿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有办法。让所有的发生变成一种有启发的发生,不要让发生变成一种遗憾或者困难,而错过了让发生带来启发的机缘。所以我就想,既然我睡不着,我就不跟睡不着对抗,就开始过睡不着就睡不着的日子。索性起来看看东西,肚子饿就去煮个东西吃,听听音乐……想睡时再去睡!而不是去对抗睡不着,因为越对抗越睡不着。

你所对抗的,它会一直存在;你所逃避的,它也会一直存在。然后你会发现,人生很多事情都是你让它发生的。情绪是不是你让它产生的?我们说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想法,没有这个想法还会产生这个情绪么?不会。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烦恼都是自找的。你放过某个想法,就不会有某种烦恼。要换个想法,就要先放下之前的想法。当你能够成为想法的主人,你就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我们称之为真主人在做主。当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生时,你的心智模式就会上升到不同的层级。第十节处理外在之前先处理内在

我们说事情是在外面的,问题是在里面的。如果你拿了某个人的东西乱摔,而他的心态平和,可能是因为他的这个东西很便宜。如果东西是他珍藏的限量版的,你觉得他还会不会保持心态平和?他内心会想:干吗不拿别人的?我的可是限量版的!内心马上会出现起伏,对不对?所以事情是在外面的,你一起心,在乎了,问题就出现了。我们修身养性不是修没事,是修遇到事的时候,这颗心如何可以很快平 复。

网络上有一句话:“你把我的事当一回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不把我当一回事儿,你的事关我屁事?”事情是不是事情,在你的在乎里面。人生不可能没事,你再怎么有能力处理事情,一定会有得失成败吧?修心,在于修“我心不住”,不住于得失的两端,不住于成败的两端。越在乎,问题就越大,越不在乎,天塌下来都不关我的事,是不是?很在乎小事就变大事,不在乎大事都是小事。没有“在乎”这个念头就没事,所以心不安是你起心了,你在乎了。所以说,事情在外面,问题在里面。

以一个杯子为例。我们能看到一个杯子,除了杯子本身,我们的内在要不要先有这个东西?内在要有构想是不是?要在内在先想象出我要做什么产品,然后才慢慢画出图来,找厂商,做模子做设计图,试着找原料来做看看,最后做出这个产品。在外在的 “有”之前内在要不要先“有”?对,在无中要生有,空有之间如何妙用。

当我想要骂你的时候,这个心念一出来的时候,你还没有受伤,我的嗔恨心已经起了吧?我已经污染我自己的情绪,已经开始不舒服了吧?当我看到一个人,想要赞美他的时候,我是不是自己先愉快,然后再赞美他,他才愉快的?那么外在的“有”,和内在的“有”哪一个要先有?内在的要先有!所以要先有无形,才会有有形。

再比如说我喜欢一个女孩,这个女孩跟其他男性在一起说笑,于是我内心开始纠结了。那是因为我的内心起了一个喜爱的心。如果我对她一点感觉都没有,她跟另一个人手牵手,开玩笑,我会不会起心?会不会有情绪?不会的。我越在乎你,你的言语行为就越会引起我的起心。谈恋爱的时候,你喜欢的那个人看了你一眼,还轻轻地微笑,你内心会不会“小鹿乱撞”?你的心跟他超链接,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你的心!我想分享的是,要处理外在的,先把内在的处理好。第十一节受伤是有感觉的,伤人是不太有感觉的

人有体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味会越来越重。当一个人生病卧床的时候,整个房间的味道会很重。孙子回家看望爷爷,鼻子会嗅到难闻的味道。他捏着鼻子问:“爷爷你吃饭了没,吃药了吗?”这个动作爷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可能隔天就病情恶化了。捏着鼻子这个动作代表我不喜欢这个味道。不喜欢就是分别心。分别心是很容易伤人的,只是人们不太容易觉察到这会伤人。当遇到类似的情形时,你很容易感到不喜欢,但是你拿什么来大过这个“不喜欢”,大过这个分别心?答案是对爷爷的爱和尊重。

人们会混淆分别与分别心。比如一个人叫另一个人去买苹果,他买回来西瓜,还狡辩说:“我没有分别心,苹果和西瓜不是一样吗?”苹果、西瓜,它们分别有什么外形、口感,这是客观事实,是分别。而分别心指的是苹果好,西瓜不好。分别和分别心差别在哪里?一个背后是意识,一个背后是喜好。有喜好之心,就会有烦恼不安、是非对错。因为是西瓜和苹果,所以它们不会“受伤”,换成人,必定有人受伤。

当你设定了一个分别心的标准,比如身高172cm,体重60kg,是标准身材,那么比这个身高高一点、低一点,比这个体重重一点、轻一点的人在你看来都不具有标准身材。你认为符合这个标准就是漂亮,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不漂亮。那如果我刚好就在标准之外,我就很容易感到不舒服。我们说这是男人,这是女人,他身高172cm,她身高155cm,这是分别。而我们说女人就是难搞,男人就是大气,这是分别心。当你产生分别心的时候,就会伤人。

受伤是有感觉的,伤人是不太有感觉的。我们常常在无意中就会伤到人。比如当朋友在和我讲话的时候,我在玩手机或者东张西望,同时还强调“你说,我有在听”,那么他就会受伤。过两个月后,我有事情找他帮忙,他没有帮我。我会觉得我对他这么好,为什么他不帮我?这就是你伤了人,你却不知道。对人不尊重是分别心所致。

那么当我们遇到不喜欢、不合理的事情时,我们拿什么来大过这个分别心?

古代做生意往往需要用马或者骆驼来背货物。有甲、乙两位商人,甲商人有一匹马可以日行千里,乙商人就出高价和甲商人买这匹马,甲商人不卖。有一天,甲商人要进城的时候,看到有一个老人倒在路边,他心生悲悯就把老人扶到马背上,准备带他进城看医生。一上马之后,那个老人就显出原形,原来是乙商人。乙商人说:“现在我已经坐在你的马背上了,我不可能下去,出多少钱我都会和你买。”甲商人说:“你只要答应我一个条件,这匹马免费送给你。乙商人说:“既然是免费的,什么条件你说吧!”甲商人说:“你千万不要和世人讲你是怎么得到这匹马的,否则世人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就不敢出手救人了。”甲商人用对众生的慈悲,大过这个事件,大过这匹马,大过这个发生,大过这个不合 理。

各位,你对你的家人,你在用什么大过他,分财产的时候就知道啦!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和金钱连接在一起,对钱是很敏感的,跟钱的连接很密切。如何让一个人不忘记你?和他借一百块就好,不要还他,他永远记得你。当然,这是个小玩笑。但执着于钱,是一种心智模式,执着于一个道理,也是一种心智模式。执着本身就是一种心智模式。第十二节苦在告诉你,你还在坚持某个想法不放

有一种人像海浪,每次遇到挫折的时候,他觉得不改不行了才改,如此反复。那有没有人像瀑布一样?有,就是那种遇到挫折的时候就死给你看的人。还有一种人,在事情出现之前已经有所觉察,防患于未然,所以很少受挫。那么,请问你是哪一种人呢?

生命成长意味着达到一个更加光明的状态,而不是半天黑夜,半天白天,不是起起伏伏。你的情绪、你的烦恼就是你的道场。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想法,每一个说法背后都有一个想法,每一个做法背后都有一个想法,每个选择背后都有一个想法。所以苦在告诉你什么?不妨对自己说:“苦在告诉我,我还执着于某个想法不放!”越坚持就越苦,不坚持就不苦,没有坚持就没有苦。

这里讲一个禅宗的故事。达摩要度神光。神光说:“请师傅为我安心。”达摩说:“你把心拿出来。”神光说:“觅心了,不可得。”都是你想出来的,怎么找得到?我们不是狗,没有狗的烦恼。我们不是猫,没有猫的烦恼。但是猫有猫的烦恼,狗有狗的烦恼,人有人的烦恼。流浪汉没有你的烦恼,但是你也没有流浪汉的烦恼。生命状态不同,烦恼就不同。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在某种心智模式下产生 的。

有些人从小就会接触到无神论,无神就无鬼,就不会怕鬼。怕鬼的人,都是有神论者,有神才有鬼。这是两种心智模式。半夜有敲门声,前者会觉得是有人有事找你,因为他内心没鬼,所以他根本不会想到后者所想的鬼敲门。

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内在心智的反映。圣贤讲: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怕鬼是一种心境。这种怕,便是心造出来 的。

越在乎,事情就越大;越不在乎,事情就越小。情绪也是一样的,你越执着,那种情绪对你的影响就会越大;越不执着,那个情绪对你的影响就越小。不安、烦恼、情绪,都是你的想法。没有某个想法,就不会有某种情绪。

没有这个想法你就不会恐惧,没有这个想法你就不会忧虑。你放过它,它就放过你。苦在告诉你,你还在坚持某个想法不放,放过那个想法就离开了那个苦。这就是放生——放自己一条生路。第十三节一包盐的故事

和大家讲个故事:有一位蔡阿姨在煮饭的时候盐用完了,就跟隔壁的李阿姨借了一包盐。过了一天,李阿姨想蔡阿姨怎么还没有还盐,于是李阿姨每次在做饭的时候就会想起蔡阿姨还没有还盐。一过三十年,李阿姨每天起码有三次想起那包盐,还不包括平常和别人聊到那包盐。这三十年、一年三百多天她念念不忘,可是三十年来,隔壁蔡阿姨逢年过节就会送粽子、月饼之类的东西给李阿姨。但李阿姨认为那个不算,因为盐是蔡阿姨借的,而其他的是送的。甚至三十多年过去了,李阿姨还想把这包盐写进遗嘱里,交代子孙要把这包盐要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会抓住一个道理不放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把世俗的道理当真理。我们要学会转念,送邻居一包盐又如何?

你转个念就没事了。被道理绑架是活在道理的层次,没有以生命的厚度来承载它。若要转念,从一个念头转到另一个念头,就要放下前面一个念头。我们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想法,想法会变成相应的言语和行为。如果我们能换一个想法,产生不一样的言语和行为,那么我们就能够活出不一样的生活来。当我们能够真正转念的时候,就可以放下前面的东西,让新的东西可以为我所有。这叫作舍,然后得。

在转念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形,就是好几个念头会同时运作,就像电脑同时开了好几个软件一样。明明自己已经有了这个念头了,为什么前一个念头还在作用?因为那个能量还没有被抽掉,你还没有真正放下,所以那个“程序”还在运行。就好像我们说要播放视频了,可是音乐还在开着,好多程序还在运行。

我们要试着从各个角度和高度来看事情,就好像你可以用手机这样照,也可以那样照。不同的角度就带来不同的感觉。当我们开始转念,有了类似的经验时,我们就有了转念的经验与能量。真正的转念会带来情绪的转变,带来智慧的启迪。第十四节你的在乎就是你的生命层次

网络上有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吵架,从早上吵到傍晚。甲对乙说:“如果不是三八二十一,我头剁下来给你。”乙对甲说:“如果不是三八二十四,我老婆送给你。”最后两人吵到了官府里。官老爷后来判了给乙十大板。如果你是那个说三八二十四的,你会不会觉得很不合理?乙说:“三个八相加一定是偶数嘛,怎么会出现一个一呢?官老爷,你给我一个理由啊!”官老爷说:“跟一个觉得三八二十一的人吵一整天,不打你打谁啊!”会不会有这种现象?你跟一个疯子吵一整天,人家都分不出谁是疯子喽!有没有觉得你该去挂号了?

森林中有一只小鼬鼠,发了一个战帖要跟狮子挑战,狮子不理他。狮子的儿子说:“你干吗怕他?”狮子说:“我干吗怕他?我接受挑战、接他的战帖的话,他就会到处宣扬,狮子接受了鼬鼠的挑战!然而我战胜他是光荣的事吗?他却可以宣扬狮子已经接受了他的战帖,会以为我跟他同等 级。”

地上有一根骨头,狗会去抢,你也去抢的话,代表你跟狗是同等级的。有一种人,你跟他一直吵,你说看不起这种人,可你还在跟他吵,那不就等于跟他是一样的?看一个人的敌人就知道他的等级,看他的在乎就知道他的生命层次。

所以,你还在在乎什么?你不需要讲自己的境界有多高,看看你在忙什么就知道了。我已成佛,又何须证明自己是佛呢?

什么样的人就会把事情做成什么样子,如果他还不能把事情做成那个样子,代表他还不是那样的人。同理,你处在什么样的境界就看你还在在乎什么,还在忙什么,就很清楚了。这是骗不了人的,这叫事实。事实就是你还在在乎什 么。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关爱、要关怀、要原谅、要宽恕、要照顾他人,听了好几十年。遇到了问题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原谅他人;遇到了才知道,自己可能真的不懂关心人。所以从听到、知道,到做到、成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 走。第十五节问题在你的在乎里

我女儿在幼儿园中班之前都胖嘟嘟的,怎么看都可爱。读到幼儿园大班,她开始学拼音字母,可她学得不好。我开始担心了,因为现在的小学老师都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就学好了字母,所以教得很快。我怕我的女儿一开始就跟不上,语文学不好,其他科目也跟不上,然后落差会越来越大,然后整个小学跟不上,初中就跟不上,就考不到好高中,考不到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嫁不到好老公,赚不到钱,人生不幸福……然后我内心就开始纠结,我和女儿讲了两三次之后,开始换她纠结了。那时候已经八月份了,八月中旬她就该幼儿园毕业了,八月底就入小学。台湾八月的夏天很热。我躺在二楼休息,我女儿就跑过来,趴在我身上,用一个很诚恳的眼神,看着我的眼睛说:“爸爸,我问你哦!难道拼音没有学好,就不是好孩子吗?”我内心刺了一下,赶紧说:“好孩子,好孩子。”

她上了小学后,每次考试回来,我都会含着眼泪、带着微笑给她加油!她到了小学六年级快毕业了,三月份的期中考试回来,倒数第三名。那一年我刚好退休,45岁。台湾的小学是星期三只用上半天课。那个周三下午,在家里,我看她拿出可以当下午茶的点心,打开电视,看着超幼稚的《天线宝宝》。我说:“这不是幼儿园小班的学生才看的吗?”她说:“很好看啊!”我的火就开始起来了。我心想:你考试倒数第三名,马上要升初中了,也不赶快去把功课补一补!你现在这个样子的话,上了初中就跟不上,考不到好高中,考不到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嫁不到好老公,赚不到钱,人生就不幸福……可是我还是咬牙忍着。又过了一会儿,她突然起来进房间去了。我以为她终于要开始补习功课了,结果两分钟后,她拿了个纸箱出来,把她所有的芭比娃娃拿出来,帮她们梳不同的发型,同时继续看超幼稚的《天线宝宝》。我的火“噌噌”冒起来了。

幸好,我开始觉察到我的情绪,觉知到我正在生气,是我看她很不爽。我开始觉知到,是我感觉当初幼儿园中班之前那个可爱的女儿不见了,但那个只是单纯爱女儿的爸爸也不见了。结果就是,我看她不爽,她看我也不舒服。我问我自己,到底我在用什么样的眼光、认知、想法来看我女儿?我内心在质问,我考台湾大学和中山大学研究所时都是榜首,可我怎么会养出这种冤家债主啊?我内心过不去,所以我要找到那个点。突然我问我自己,如果我不在乎呢?如果我把她的功课抛到一旁,再来看我女儿,她还是很可爱,在家里很乖,也会整理房间,会做点心给我吃。但如果再拿功课来看她时,我的情绪就又起来了。然后我觉察到我的在乎是什么。当我放下那个在乎,看她就是很可爱啊!可那个在乎一出来,看她就很不爽了。所以问题不在她本身,而在我的在乎里。我女儿用7年的时间,打通了我的觉察、觉知,打通了我修行的“任督二脉”,都不容易吧。第十六节人都容易注意修脚踏车的

假设这是一块黑板,我在这边点了一个白点,你一抬头就会注意到那一点。因为人很容易就会注意到特殊的地方。

有一个笑话是,以前美国攻打伊拉克,那时候的总统叫布什,他的国防部长是鲍威尔将军。有一天他们在一个酒吧里喝酒,边上还有很多媒体记者,布什总统对鲍威尔将军说:“我们打算杀死三千万伊拉克人和一个修脚踏车的。”一个记者马上跑过去问:“为什么要杀死那个修脚踏车的?”这时布什总统就拍拍鲍威尔将军的肩膀说:“你看吧!根本没有人在乎那三千万伊拉克人!”

为什么?因为人们都会去注意那个修脚踏车的。你人生的主轴是不是也很容易就被忘记了?很快就会开始注意那些旁枝末节,就像那个修脚踏车的点。你看整体那么庞大,可你就只注意到那个末小的点。

你在谈恋爱的时候,注意到的肯定都是对方的优点。可是结婚之后,你只要盯上一个对方的点,就是缺点,好像对方所有的优点都消失了,你就只看到那一个点,然后你不断地加持、放大对方的那个缺点。然后你就会抱怨“以前我是不是瞎了,怎么会嫁给他那样的人?”或者“我的眼一定是瞎了,怎么会娶到这样的老婆?”每个人都在放大对方的缺点,忘记了他还有的占绝大部分的优点。如果你夸奖一个人有很多优点,最后却加一个“但是”,加一个缺点,那么人们经常会忘记你前面说的那么多优点,只会记住最后那个缺点。这就是人心的作用。

人心常常是这样的。回想一下,你是如何对待你的另一半的?你是不是常常在放大他的缺点,忽视他的优点?只要他挤牙膏的方式和你不一样,你就能看着看着火起来,甚至都可以和他吵起来,吵到要签字离婚的地步。为什么你就不能买两根牙膏各挤各的,或者干脆接受他挤牙膏的方式就是和你不一样呢?你会发现其实这种心智模式,一直在循环。

挤牙膏会反映你的心智模式,扫地、煮饭也会反映你的心智模式。你看某个人一个点不爽,你就会在很多点上都看对方不爽。你只要聚焦在那一点上,看对方就不可能顺眼的。难道他身上没有优点吗?当然有啊!可是为什么每次看到的都是缺点?不妨将你的注意力从对方的缺点上游离开,去寻找对方身上的几个新的优点。你会发现,在旧的人身上发现新的优点,就好像重新娶了一个老婆、嫁了一个新老公似的!去发掘、欣赏对方的优点吧。第十七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在乡下养鸡养鸭的地方有很多鸡鸭的粪便。那种味道散发出一种“我很脏”的信息:“我很脏有病菌,你赶快走吧!”所以粪便用臭来爱你,叫你不要靠近它,它有病菌。如果你能够感受到粪便用臭来爱你的心,你就会感恩粪便。如果你连粪便都能够感恩了,你还有什么是不可以感恩的?它用它的生命在告诉你,你还有很多功课没修过。

可是你身边有没有那样的人,你每次看到他,都觉得是冤家债主来了?你的家人很倒霉,你都是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你总是给你的家人、朋友、同事贴上冤家债主的标签。所以你早上醒来都看到鬼,去上班也看到鬼,因为你给身边的人都贴上了鬼的标签。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有超能力,能把地狱搬到人间来?

可是你换一个角度,每当看到他的时候,脑海里闪过一排字:他身上有我没有的品质,所以我看到他就会不爽,会把他当成冤家债主。这样,透过他,你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找到自己没有解开的执着,然后化解它,这样你就修通啦!这是一面镜子,在映照你没有修通的地方。所以一念之间,就知道他在告诉你,你怎么了。那他不就是你的活菩萨吗?有没有发现,只要你打开觉察,你身边的人都是菩萨在说法?当我觉察到这个状态后,一念之转,原来不是冤家债主,是仙佛菩萨在度我,告诉我还有我没修过的功课,从此,早上醒来看到菩萨,去公司也看到菩萨。

一念之转,就可以把天堂搬到人间。所以我们常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第十八节出离自己看自己

每个人嘴巴里都有味道,但是自己通常不会注意。唾液在你的嘴巴里,不会觉得它脏,但你把它吐到杯子里,再吸进去看看?你也不会觉得自己肚子里的粪便脏,但只要粪便离开你的身体,成为排泄物,你就会觉得它脏。现在你想想看,你身上有没有自以为是的想法?你不会觉得你的想法有问题,但如果同样的某个想法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你就会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也不对。现在明白问题在哪里了吗?离开本体就有分别心。这是我在上厕所时的体悟。

我们的人生当中,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在误会别人,我们都太自以为是了。看起来我还是很聪明的人,可是我回顾一下我的人生,我发现自己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在误会别人,我的专业就是误会别人、误会孩子、误会老婆、误会同事、误会客户、误会朋友。有一次在公司,一个同事从洗手间出来,没有和我打招呼。我心里就想,看到老板,不打招呼是不想干了吗?那天上午我都没有和他讲话,中午出去吃饭的时候,我看到他和同事在吃盒饭,在聊天,然后他说:“今天早上出来很匆忙,忘记戴隐形眼镜了。”原来他是看不清楚才没跟我打招呼。

从过去的点点滴滴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自以为是和对别人的误会。有一次我和老婆去吃饭,点的是锅贴、蒸饺、烙饼、小米粥、酸辣汤等。蒸饺、锅贴出来之后,老婆就吃了一个蒸饺,筷子就放下来了。我的内心就开始对话了:陪我吃一顿素食很难吗?平常和我生活在一起,也没有有说有笑的,跟我生活也很勉强吗?于是我就说:“很难吃吗?还是陪我吃素很难过?”我老婆说:“没有啊!我在等酸辣汤。”她回答得有道理,可是我并不觉得,我觉得我的想法是对的,我观察她很久了。然后吃完饭后,我就闷闷不乐。我家旁边有一个很大的美术馆,我就一个人去逛美术馆,越逛越生气,想要冲回去“签字”(指离婚,你懂的)。我突然觉察到,我怎么了?我老婆怎么了?原来我用一把尺在衡量她,用一个框架在框着她,她吃饭要符合我的标准,生活要符合我的标准,只要到了框架的边缘,我就会发火,只要越过那个框架,我就想签字。我突然觉得我很不道德,要人家活出我想要的样子,连吃东西都要是我喜欢的,要求人家生活中一定要有说有笑,还要不时撒个娇,不然就说明她不爱我。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突然就没事了。

从此我放自己一条生路。我慢慢地把心中那把尺加宽、加长,这样我老婆就不会碰到它的边缘。再慢慢地,我把尺拿掉,成为“无尺之徒”。更慢慢地,我学会尊重,让她过自己的真实人生。第十九节突破线性思维

有些人是线性思维,认为只有经过生存阶段才能进入生活阶段,经过生活阶段才能进入生命阶段。其实这些阶段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好比我们在孝顺父母的同时可以谈恋爱,在谈恋爱的同时可以读书和做生意,过从容生活的同时关爱兄弟姐妹和帮助他人。

线性思维的人总是执着于因为A大于B,B大于C,所以A大于C。例如,因为妈妈怕爸爸,爸爸怕女儿,所以妈妈怕女儿。其实很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女儿怕妈妈。这叫环形思 维。

人在庐山中,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所以我们需要离开自我看自我,离开当下看当下。当我们遇到事情过不去的时候,我们不妨抽离出来,用上天的视角看看自己,看看这件事,就像看电影一样。大家都做过梦,如果你梦见老公有小三了,难道醒来就一巴掌打过去吗?如果你梦见隔壁邻居跟你借了20万,你早上起来会跟他要20万吗?当然不会,因为你知道那都是自己在梦里的事嘛!

人一辈子都跟钱连接在一起,死了还要烧冥纸。(还好只是让你烧,如果是让你亲自送就完了!)因为人一辈子和钱连接在一起,所以如果你借了某人 100 块钱不还他,他一辈子记得你。所以我要举个和钱有关的例子。

20年前,我骑摩托车去吃自助餐,我想节约点。我身上有100 块新台币,花了 35 块吃饭,找零 65 块放在外套口袋里,一转弯儿的工夫零钱就掉出来了。我当时生了很大的怨念。我先是气衣服:这是什么烂衣服,口袋做成横的,不做成深的!再是气老婆:你去新加坡旅游,回来送我什么烂衣服啊!我联想到的是烂衣服、烂老婆。后来我每次吃自助餐,只要经过那个地方,我都会看地上。虽然我搬家已经10年了,但每次经过那个地方,我仍然会看地上。20年后,我现在回老家经过那个地方,我依然会看地上。我们东方人特别爱吃、爱钱、爱积粮食、爱积钱财。有人问:“地上有100块与50块,你捡哪一个?”我会说:“傻瓜,当然两个都捡嘛!”干吗一定要线性思维,一定要选其一呢?要有圆满的智慧嘛,就是两个都要捡。第二十节身自由了,心还活在惯性里

有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唐三藏去西方取经,想找一匹既可以负重,又可以行走千里的马,于是就去磨坊找了一匹白马。它西去东回十几年,唐三藏成了唐朝名人,那匹马也成了名马。这时候它也要退休了,就想去见见以前的老同事,于是回到了磨坊。别的马问它:“你是怎么成为唐朝名马的?”白马说:“没有啊,我也只是走了十几年啊,只是跟对了主子,做对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的生命因此有了价值与意义。我去跟老板说说,让你也早点退休吧!”过了几个星期,它去看望它的朋友,想看看朋友退休后生活怎么样,结果吓一跳。它的老朋友早上醒过来就去找棵树围着绕圈圈。没办法,因为这位老朋友十几年来养成了一直绕圈圈的习惯。那么,你不妨思考下自己,是否身体自由了,心却仍然活在惯性里呢?

我们有时候常常陷入自己的想法中,这是一种思维惯性,跳不出来的话,就容易落入陷阱。不妨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一个游戏,首先你一直念“老鼠,老鼠,老鼠……”然后让你的朋友说“猫怕什么?”你会发现,你说出的是“猫怕老鼠”。猫怎么会怕老鼠呢?因为你落入了思维惯性 中。销售员在卖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讲这些让你觉得不用思考就对的东西,目的就是让你不要思考,迅速做出他预设好的决 定。

你会发现,语言模式很容易变成一种惯性。你要打开觉察才不会落入思维怪圈中。

在这个社会,不论是成长、做生意都要有清醒的心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世俗的东西牵着走,被人家的话语牵着走。就好像各位看这本书,我的心态是这样的,你有100%的自由看这本书,也有100%的自由不看这本书,只有你有100%的自由读,我才有100%的自由讲。

有一位九十多岁的在二战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老人,有人问他如何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他说:“他们可以剥夺我的自由,剥夺我的财产,剥夺我的生命,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剥夺我用什么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为这是我唯一的自由。”第二十一节以管窥天

有一个成语叫以管窥天。用一根管子来看天,你会错过管子以外更加精彩的天,因为你看的只是一个圆圈而已。我们往往会被自己的定见蒙住双眼,捂住双耳。我们相信科学,而接受的只是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的东西。但是一百多年前的科学和现在的科学差别很大,如果那时候有人对我们说通过手机可以听到、看到远在他乡之人的音容,我们一定不会相信,还会说对方鬼迷心窍。然而,看不见不代表不存 在。

有一位教授在演讲快结束的时候说:“我向各位证明没有上帝,我站在这里三分钟,如果有上帝,让他来劈死我。”三分钟之后,他说:“你看我还好好的,可见没有上帝吧!”这时候有一位妇人走过来说:“教授,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上帝,但是自从我相信有上帝之后,我就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与人为善,不占人便宜,乐于帮助别人。自从相信有天堂、有地狱之后,我现在做人处事都心安理得。如果有一天我要死了,就算没有上帝、没有天堂,我又有什么损失呢?但是,万一有呢?”

我们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有赖于物质,难以活出物质以外的人生。我们定义了很多东西,好像很有想法。殊不知,我们一直活在自己的定见之中。这些定见让我们的思维僵化、受限。诚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定见来沟通,但我们常常为这些定见所困。假设你把在某个范围之内发生的事情叫作“应该发生”,在这个范围之外发生的事情叫作“不应该发生”,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发生的你都接受,在这个范围之外发生的你都不接受,以这种心智模式来过日子,想要活出大的生命格局很难。第二十二节别人多久没有讲你了?

有一个修行人来到半山腰,坐在石头上休息,看到旁边有一个莲花池,开满了莲花,赏心悦目,顿时心生一念,想摘一朵拿来欣赏。当他靠近莲花池的时候,突然莲花池里跑出来一位神仙,呵斥他:“亏你还是一个修行人,怎么可以起贪念?”怎么可以起这样的贪念呢?他马上在旁边忏悔。不久山下来了一个年轻人,坐在莲花池边休息,看到满池的莲花,想到拿到山下去卖可以赚很多钱,于是就摘了很多莲花带走了。这个修行人想:同样是过路的,为什么待遇差这么多?我才起一个念头就被神仙骂得狗血喷头,人家全摘光了,莲花池神都没有出来。于是这个修行人就对着莲花池喊道:“出来出来,你给我一个交代。” 莲花池神说:“你是一个修行人,是一张白纸,起了一个念头我骂你,你还有空间让我骂,你在修行所以会时时勤拂拭,我点你你会反省,会修正自己;那个年轻人是块黑布,我多讲会被他打哦。”

你想想看,有多久没人讲你了,你有多久没有被人家提点了?是讲的时候怕伤害到你,还是怕被你伤害?你内心还有没有空间和态度让人家讲你?你拿着一把刀却要让人家提点你,人家怕讲了要去医院治疗啊!第二十三节改变心智

我们小时候都用大脸盆洗脸,如果有一只小昆虫掉进来,它会沿着脸盆的边缘走,虫子以为自己在走直线,努力往前走,希望能走出去。它不知道自己在绕圈圈,不知道被一种心智模式绑架,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清就是迷惑。我们人类也一样,绕来绕去很苦自己却不知道,日子重复过,问题重复犯,因为你没有离开那个令人迷惑的枷锁。只有离开枷锁,你才能够出走。中国字的奥妙在于一个字取代了之后整个意思都不同了。一个“家”被“枷”取代了,就完全不同了。去看看你的心智模式,你的某些成见、想法,用更好的东西取代它们,你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发现,会有豁然开朗的体悟,不妨尝试一下。

哪些心智模式一直在我们身上回放,而我们却不知道呢?我们要觉察自己的念头里有没有分别心,念头背后的心智模式是什么样的。过去我们很多人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觉察,死不认错,不想改过,还耍脾气,直到实在活不下去,再不修正就死路一条了,才修正、改变。在修正的过程中,慢慢地惯性又回来了,又不想改变了,人生就这样反反复复。还有一种人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马上觉察、觉知、修正、改变,出现下一个问题的时候,又马上觉察、觉知、修正、改变。这类人付出的代价往往很小,成长很 快。

要改变心智模式,先从取代开始,用一种心智模式去取代另一种心智模式。坚持了四五十年的念头会慢慢发生改变。当这四五十年的习性都改变了,完全不同了,人就好像重生了,你会觉得像坐云霄飞车一样。第二十四节花活出真理,我们讲的都是道理

在佛教故事里,佛陀讲经说法 49 年,相传在灵鹫山上,佛陀拿起一朵花,在眼前转来转去。每个弟子都在思考他在做什么,大家都在说:“佛陀在做什么?他要问我们什么问题?他在示现什么?”只要有一位弟子叫迦叶尊者,他破颜微笑不语。佛陀说:“嗯,你懂的。” 这是以心印心。

现在我用一个科学的表达模式,讲一个另外的版本。我们可以从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角度出发,研究一朵花,解析它,然后写成报告,塞满整个房间。而从生命的角度出发,针对这朵花,我观察体悟出一朵花中蕴含的道理,这也是我的研究报告。但是请问,当你看了那么多的科学报告,体悟到了那么多的道理,这些报告和道理能让你闻到花香吗?你能够闻到花香吗?

所以佛陀拈花示众是在告诉我们,这朵花的存在就是真理,它活出了真理,而我们讲出来的都只是道理。耶稣说,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也是同样的意思。

一朵花活出了真理,真理就在它身上。所以,你是要每天讲道理,还是自己活出来道理的样子?不要活在道理中,要活出道理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