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年轻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22:44:4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慕南,姜忠喆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他们年轻时

当他们年轻时试读:

前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让广大读者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在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广大读者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科学百家讲坛》,主根包括科技、科学、兵器、宇宙、地球、自动、动物、植物、生理和医疗等内容,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数星星的张衡

张衡出身在一个很有名望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品行高洁,知识渊博,很受人景仰。

祖父从小就很重视对张衡的教育,除了让他学习当时的五经六艺,每天还会给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里边包含着做人的道理,也有很多知识。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小张衡养成了热爱知识的性格,只要他感兴趣的事物,废寝忘食也没有关系。

一天,祖父给小张衡讲了不少关于星星的知识,什么二十八宿啊,什么牛郎织女啊,什么北斗七星啊,听得小张衡眼睛一眨一眨地入了迷。

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到了,屋子里却找不到小张衡的影子。大家找来找去,最后发现他搬了个凳子在院子里坐着,仰着头一动不动。“你在干什么呢?”大家很奇怪。“我在数星星呢。”张衡回答说,“这些星星真是太有意思了,我想数数它们到底有多少颗。”

大人们笑了,把小张衡拉进屋子,告诉他天有无穷大,星星有无穷多,是数不清的。

后来,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年仅15岁的张衡告别家乡,开始了游学生涯。他先后来到武关、三辅等地,后来又到洛阳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到南阳郡宛城任职。

游学经历开阔了张衡的视野。在这期间,他遍访名家经师,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广泛学习了文学、经学、哲学、天文、历法等知识,后来回乡开始了科学研究,造出了著名的浑天仪和地动仪。

倒桥倒出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六朝古都南京是个繁华的地方,常常举办各种活动。离茅以升家不远处就是秦淮河,从清朝开始,每年端午河上都会举行划龙船的比赛。每逢那个时候,河上彩旗招展,千舟竞发,岸上鼓声锣声叫好声响成一片。别提多带劲了。茅以升和他的小伙伴都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可以看个过瘾,玩个痛快。

可惜,就在端午节那天,茅以升突然肚子痛,不能去了。望着来叫他一块儿去的伙伴,茅以升眼巴巴地说:“你们回来一定要告诉我哪条船得了第一啊!”

小伙伴们走远了,茅以升捂着肚子在家生闷气。远处传来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这样的热闹自己却看不见,多可惜啊。

可是一会儿小伙伴们带来的消息把他吓坏了。今天看划龙船的人特别多,大家都想找个好位置看比赛。小伙伴们常常在上面玩耍的文德桥竟然因为站满了人,桥吃不住劲,塌掉了。不少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听到这个悲惨的消息,茅以升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在心里暗暗发誓:我长大了一定要学造桥,要造出千万人踩不坏、挤不塌、踏不断的桥,甚至让汽车、火车从上面通过也无妨。

从此,茅以升迷上了桥。他只要看到桥,不管是木头的石头的,都要上去来来回回走几遍,认真观察;看书的时候看到有关桥的句子,连忙用小本子记下来;看见有桥的图片,也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就这样,凭着对桥的痴迷,茅以升不断观察、研究、探索桥的奥秘,终于成为著名桥梁专家,为中国造出了一架架结实美观的大桥,实现了童年的誓言。

竺可桢的“甜”和“苦”

竺可桢出生在清朝末年,那是中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帝国主义肆意欺凌束手无策。竺可桢素眼目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从小就培养了强烈的爱国心,发誓长大后要好好报效祖国。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语文上,老师要大家用“甜”和“苦”这两个才学的字造句。小朋友们把手举得高高的,想要老师叫自己回答。“黄连最苦,蜂蜜最甜。”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夸他善于观察生活。“穷人最苦,富人最甜。”另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微微一笑,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坐下。

竺可桢这时却想到了刚听说的消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退避三舍,愤怒的他也举起手来。“竺可桢,你来说说。”因为竺可桢成绩一直很棒,老师想看看他要造一个什么样的句子。“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竺可桢站起来大声说。

老师震惊了,小小年纪能说出这样的话,这孩子的思想是多么成熟,他心中澎湃着怎样的热血啊!

但在那样的时局下,老师也不好说什么,点头示意竺可桢坐下,轻声说:“好孩子,祖国的明天就要靠你们了。”

竺可桢听见了老师的话,点点头。

果然,竺可祯就抱着这种富民强国的宏愿,考取公费出国,远涉重洋留学,成为专家后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到祖国的怀抱,亲手实现强国的梦想。

贫困家里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全家人只靠父亲做私塾老师的一点点收入过活,学生不多的时候还可能断炊,生活非常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四光从小就非常懂事,总是抢着放羊、砍柴、挑水、打扫屋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六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到父亲的私塾念书。他非常喜爱学习,每天除了上课,做家务一有闲暇,就忙着背课文,练书法,写作文,忙个不停。

李四光十分富有同情心,因为自己家里贫困,特别能够理解其他穷人。一次,一个小偷悄悄钻进私塾,想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走住宿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不料却被同学发现,马上大喊“小偷,抓小偷啊!”大家一拥而上把小偷打倒在地,然后用绳子吊在院里的树上。

同学里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看着面黄肌瘦的小偷,李四光知道小偷也是穷人家的孩子,逼急了才偷东西。等大伙散去后,李四光一面拿来一张凳子放在小偷脚下,免得他被吊得难受;一面劝他不要再偷东西,人穷,要穷得有志气。

后来,李四光被公派到日本留学。政府每个月都会拨给每个留学生一笔款项,不甚宽裕,连日常使用都不太够。可身在日本的李四光挂念父母,每个月都从为数不多的经费里留出一笔寄回家。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清苦,有时候晚上把米放进热水瓶泡一晚,第二天就着咸菜吃下去。

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李四光读书的欲望,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即使是休息时间手里也不肯放下书本。通过刻苦学习,他掌握了丰富的地质知识,后来为我国开发油田立下大功。

一流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

林巧稚是个聪明又有志向的孩子,但是那时候重男轻女,家里并不重视她。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看见哥哥弟弟都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林巧稚非常羡慕。

进学堂能学到多少知识啊,林巧稚心想。于是她跑去缠着妈妈说:“妈妈,让我也进学校念书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妈妈心软,经不起女儿的撒娇纠缠,最后还是答应了。

知道自己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林巧稚学习起来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个勤奋的孩子,不时在课堂上表扬她。

许多男同学不服气了,他们背后议论着:“一个丫头,看她有多能?!”

一次,期末考试快到了,同学们都紧张地复习功课,课间休息时,巧稚和几个女同学在讨论问题。这时,几个男生朝着她们大声地叫着:“这次考试可难啦,你们女生准要考‘煳’,能及格就不错了。”巧稚听了“呼”地一下站了起来,理直气壮地说:“女生怎么啦?女生照样拿第一。咱们比比看!男生拿100分,我就拿110分!”

为了这句话,巧稚加倍刻苦学习。别人看一遍书,她就看三遍书,别人做一道题,她就做10道题,别人9点钟睡觉,她却要到深夜11点或12点钟睡,样样都要比别人多花功夫。考试完了,成绩一公布,林巧稚果真拿到了全班第一名。男生不得不佩服地说:“林巧稚真行!”

以后,巧稚自己说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她心里,样样都要拿“110分”,样样都要比男生强!她靠着顽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不断进取、努力奋斗,终于成为我国第一流的妇产科女专家。

朱棣文:自己的路,自己选

朱棣文出生在一个可谓科学世家的家庭中,父亲朱汝瑾是当代科学家,母亲李静贞也卓有建树,家族中有着12个博士和硕士。受这样的家庭氛围的影响,朱棣文从小就喜欢科学研究。

小时候,朱棣文很喜欢画画,画的画也很有灵气,在学校小有名气。父亲很高兴,希望他把特长发挥在今后的工作上。“以后就做建筑师吧,那是一份好职业。”父亲希望儿子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建筑师?不,爸爸,我想将来做物理学家。”小朱棣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父亲很吃惊儿子的志向:“学物理是无法生存的。”“可是我喜欢物理啊。”小朱棣文眨着眼睛认真地说。

父亲很不喜欢儿子的这个选择,在他看来,物理学家又苦又累,收入也不高,他不希望儿子走这条道路。可是他没有明说,只是不置可否地沉默了。

他还太小,以后就会明白怎样选择职业,父亲心想。

可是,年纪大些了的朱棣文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期望,更改自己的职业选择,反而对物理入迷了,成天沉迷在和物理有关的书籍中,有时还会自己动手试验一下。上高中后,他更发现物理的惊人之处:自己的很多思想都可以通过物理来证明。“这实在是太有趣了,实验是最后的裁决者。”小朱棣文心想,于是越发地爱好物理。父母看着他如此坚定,也就不再去改变他的想法,反而为他的学习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

尽管没有按照父母的期望成为一名建筑师,但数年后,朱棣文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于199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滴水穿石的后进生童第周

从小,童第周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看见新奇有趣的事物就会追根问底。

一次,他看见屋檐下的台阶上有许多小坑,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童第周想不明白,马上跑去找来爸爸,指着那排小坑说:“爸爸,这些小坑是谁敲的呢?用来做什么的啊?”

爸爸笑了,摸着童第周的头说:“傻孩子,那不是人敲出来的。”“没人敲怎么会这么整齐呢?”童第周皱着眉头说。“你看上面的屋檐,”爸爸指着屋檐说,“每次下雨,水从上面滴下来,就敲出了这些坑。”“台阶是石头做的,这么硬,怎么会被雨水敲出坑呢?”童第周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滴雨水是敲不出坑,可是日子一长,一滴一滴的,慢慢就敲出坑了,而且还会越来越深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滴水穿石啊。”爸爸耐心地解释。

这个故事在幼年的童第周心中深深地扎下根。雨水只要坚持不懈,连石头做的台阶都能敲出坑,人要是有恒心,什么事办不到呢?知识一点一点地累积,肯定也能越来越多,我要做个学识渊博的人。

从此,童第周在学习上用上了“滴水穿石”精神。当他刚考进省内著名的中学时,底子没有其他同学好,成绩一度排在班上倒数第一。童第周伤心极了,发誓一定要把成绩搞上去。于是,童第周每天都很晚回寝室,在路灯下面学习。

慢慢地,他把比别人差的地方一点一滴补了回来,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到了高三,他已经是年级第一名,最后考上了复旦大学,踏出了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李远哲:写满答题思路的卷子

李远哲出生在台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方面的学问。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李远哲养成了什么都靠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并且尽力寻找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

初中的时候,李远哲除了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牢牢掌握外,还自学了不少更高深的课程。一次考试,他每道题目都至少用了三种解题方法进行计算,卷子所有空白的地方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

老师批改试卷的时候吓了一跳,他知道李远哲成绩好,可是这张试卷上运用的解题方法,好多都是大学才学的知识。

想了想,他故意给了李远哲零分。

果然,一会儿李远哲就跑到办公室来了,不服气地对老师说:“老师,我明明做对了,为什么给我零分?应该给我一百分啊。”

老师看着李远哲说:“你这几道题的确做对了,可是我考试是为了检验大家,有没有听懂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你这样答题,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掌握了呢?”

李远哲说:“那些知识都懂,就是因为懂了我才不用,希望用新的方法来解题。”

老师说:“那你准备一下,下节课由你来给大家讲讲你的解题思路。如果大家都赞成,我就给你打一百分。”

上课了,同学们端端正正地坐着,李远哲大步走上讲台说:“同学们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几种新的解题思路。”然后开始边写板书,边讲解。

同学们大开眼界,对李远哲十分佩服:“哎呀,这种方法真简便!”“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也要向他学习,多学点知识,多想几种解题方法!”

看着这一幕,老师满意地笑了,提起笔在李远哲的卷子上写了一百分。

杨振宁三读《龙文鞭影》

杨振宁喜欢读书,父亲也很重视他的学习,总会精心挑选一些适合的书给他读,希望能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懂得更多的知识。

可是好玩也是孩子的天性。一次,杨振宁的父亲要出差,安排杨振宁读一本叫《龙文鞭影》的儿童启蒙读物。杨振宁翻翻这本书感到很简单,一看就懂,也就没有认真去读,跑去和小伙伴玩,爬树捉迷藏到河边钓鱼,玩得可开心了。

父亲出差回来,把杨振宁叫到跟前,像往常一样要杨振宁讲讲读书的心得。这时,小杨振宁傻眼了。当时记得清清楚楚的东西,现在一点儿都记不得了,自己可是真的读过那本书啊,怎么会这样呢?“爸爸,你要相信我,我是真的读过你给我的那本书,可是我现在一点儿都记不得了。”杨振宁红着脸,吞吞吐吐地说。“读书要认真啊,随便看一遍有什么意义呢?”爸爸叹了口气。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振宁一有空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认真读那本《龙文鞭影》。读完之后,他主动找到父亲,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在书里看到的东西。

父亲等到他讲完,问了一个问题:“很好,你的确读得比上次认真多了。那我问问你,这次读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吗?”

杨振宁愣住了。

看着杨振宁这副样子,父亲已经知道了答案,说:“读书是为了让书里的知识为我们思考服务,去为我们解决问题。光要背书,录音机就能做到,可是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真正的读书需要理解掌握,而不是做传声筒。”

杨振宁点点头,回屋再一次打开《龙文鞭影》,认真地读起来,边读边思考,果然有了许多真正的收获。

华罗庚不信假菩萨

华罗庚从小就是个喜欢自己开动脑筋,遇事都会自己想一想,不盲目跟随传统的孩子。他的童年是在江苏省金坛县度过的。当时的金坛县是个特别闭塞的县城,人们对许多封建迷信的事物深信不疑。

县城附近的山上有座庙,庙里常年香火不断。每逢庙会,庙里就有“菩萨”、“罗汉”打扮得花花绿绿的,载歌载舞,浩浩荡荡进城来。一路上人们只要远远地看见这支队伍,就连忙跪下磕头,祈求神佛保佑。

小孩子都爱热闹,小华罗庚也挤在人群里看“菩萨”。可是人们都虔诚地磕头时,华罗庚却伸长脖子望着马上的神仙,感到疑惑:“这些山上下来的菩萨真能保佑大家吗?”

散会了,人们纷纷回家,小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回到庙里,发现菩萨卸妆后就是普通人。他连忙赶回家,对妈妈说:“妈妈,以后你不要再给菩萨磕头了,他们是假扮的,是骗人的。”

话没说完就被爸爸骂了:“小孩子懂什么,别乱说话。”

他妈妈也赶紧双手合十:“菩萨慈悲,小孩子不懂事,千万别见怪。”

华罗庚还是坚持反驳道:“我亲眼看见的,就是假的!”

这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传统的精神一直伴随着华罗庚,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著名数学家。

丁肇中:饿得好快的肚子

丁肇中从小就很喜欢读书,书籍给他展现了一个无比奇妙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为了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了解这个世界的奥秘,小丁肇中废寝忘食地读着书,生怕自己浪费了一点点时间。他还把“不叫一日闲过也”写成条幅贴在自己屋里,时刻提醒自己。

一次,妈妈要出门拜客,走之前做好了午饭。她知道儿子一看起书来的入迷劲儿,走之前特意叮嘱说:“饭我已经做好放在厨房了,你只要热一热就能吃了。”

小丁肇中听见妈妈说话,随口答应了一声,摸摸肚子,好像还不太饿,于是就说:“我知道了,一会儿就去吃。”

妈妈放心地走了,晚上回来一看,饭菜竟然还好端端的放在那里。妈妈知道孩子肯定是又读书入迷忘记吃饭了。“孩子,你饿坏了吧。”妈妈一边摇头叹息,一边笑着来到小丁肇中的房间说。“妈妈你这么快就回来了啊。”小丁肇中这才从书里抬起了头,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我真的好饿,妈妈你怎么知道?”

妈妈用指头点了一下小丁肇中的额头说:“傻孩子,你又忘记吃饭了,书就这么好看吗?”“哎呀,都晚上了!”小丁肇中这才看见窗外天都黑了,不好意思地笑笑:“难怪,我还说今天肚子饿得好快呢。”

妈妈连忙热好饭菜,看着小丁肇中香香地吃下去。小丁肇中一边吃,一边说:“虽然我今天饿了肚子,不过看了很多书呢。妈妈,我以后一定要做个大科学家。”

看着孩子稚气又坚定的样子,妈妈感到欣慰。果然,丁肇中实现了自己的话,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不但成为了科学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想做英雄的孩子钱学森

钱学森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在父母的教导下,他三岁就认识了很多字,能背诵不少唐诗宋词,还能心算乘除法。

他五岁开始读《水浒》,书中的英雄人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天,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将来回报社会。”爸爸告诉他,“现在的英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看谁为国家做的贡献多。越多做贡献,就越是大英雄。”

于是,想做英雄的钱学森把“学习知识,回报社会”的道理牢牢记在心里。他不但开始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仔细观察日常生活,留心常见事物中的学问。

不久,钱学森上小学了。那时候,同学们中很流行用废纸叠飞镖,下课就拥在走廊或者操场上,比谁的飞镖飞得远。

慢慢地,大家发现只要有钱学森参加,每次冠军都非他莫属。同学们很奇怪,难道钱学森的运气这么好?还是他的飞镖里面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奥秘呢?

于是大家把钱学森叠的飞镖捡起来看,发现他的飞镖叠得特别仔细,有棱有角,非常平整。这样的飞镖受空气阻力小,自然飞得远。

知道了这个秘密后,同学们都很佩服钱学森:同样是玩游戏,怎么人家就能发现这么多诀窍呢!

从小就留意到空气阻力的钱学森,后来果然走上研究力学和空气动力学之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赢不了游戏的孩子陈景润

小时候,陈景润极其喜欢读书,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惦记着自己的宝贝书籍。即使是和伙伴们玩游戏,不一会儿,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书上去了。

他的父亲养了很多乌龟,每次父亲一出门,贪玩的小伙伴们就把乌龟放在院子里玩耍。

小伙伴们发明了一个游戏,就是站在乌龟背上,让乌龟往前走,看谁站得久。乌龟背圆圆的,并不容易站稳,大家都摇摇晃晃觉得很好玩。

可是陈景润站在乌龟背上,不一会儿,就想起自己那本没有看完的书,常常忘记正在比赛,自己走下乌龟回房看书了。

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陈景润也很喜欢玩。可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老是随身带着一本书。“一,二,三……”当“猫”的孩子蒙住眼睛开始喊,其他孩子忙着躲起来。陈景润往往跑到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掏出书来一边读,一边等“猫”来捉他。可是他渐渐地越来越入神,根本记不得正在玩游戏。

一会儿,游戏结束了,该换其他小朋友做“猫”了。可是无论孩子们怎么喊,正全神贯注读书的陈景润都充耳不闻,伙伴们也就不管他了。

直到天黑得看不清书,陈景润才发现:怎么“猫”还没来捉自己呢?他钻出来,却发现大家都已经回家了。

陈景润拍拍衣服上的灰尘,回屋点上灯继续看书。

长大后,陈景润迷上了数学。在一间只有六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在那昏暗的灯光下,陈景润废寝忘食地研究数学,足足用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最后终于证出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一切靠自己的崔崎

崔崎出生在一个偏僻地方的贫穷家庭里。从小崔崎就显露出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聪明才智,他的妈妈很希望孩子能摆脱世世代代做农民的命运,所以不顾周围的人议论,把崔崎送到迁居到香港的姐姐家去,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供崔崎成长。

姐姐很疼崔崎,尽管自己家里也不富裕,还是尽可能供崔崎上学。崔崎也非常争气,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学毕业的时候以极其优良的成绩,考取了一所知名的私立中学。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姐姐家里的经济出了问题,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于是找到崔崎说:“家里的情况你多少也知道一点儿,姐姐没用,不能再供你读书了,希望你不要怪姐姐。”

崔崎很难受,不过他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姐姐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也就默默地点头,不再提这件事。

过后的几天,崔崎一直闷闷不乐。姐姐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可是这天,崔崎却一脸笑容地跑到姐姐跟前说:“姐姐,我靠自己也能读书啦。”

原来,这所私立学校为了鼓励大家学习,设立了高额奖学金,足够支付学费。小崔崎成绩不错,只要能努力得到奖学金,就可以一直读下去。“这样很好,姐姐帮不上忙,一切就看你自己了。”姐姐高兴地说。

从此,小崔崎更加刻苦地学习,这分努力也有了回报。全年级160多名学生,他的成绩从来都是名列三甲,稳获奖学金。加上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老师们都很喜欢他,每年都给他“家境清贫,学费减半”的评语。

就这样靠着奖学金,小崔崎不但读完了中学,还到大学深造,最后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

老丢行李的孩子李政道

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名门望族。小时候他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还喜爱摆弄无线电。他视书如命,一天到晚手不释卷,连上厕所都带着书,有时还会闹出书带了,手纸却没带的小笑话出来。

这么爱看书的他,遇到坐火车这么长的时间,不看书就太浪费了。于是,李政道每次坐火车除了衣物用具,还会带上好几本书,找到座位安顿好就马上掏出来读个痛快。

可是李政道读书太专心了,全心全意沉浸在书里的世界,火车上发生什么事情一点儿不知道,常常在到站的时候发现行李被小偷偷走了。

为此,每次坐火车,爸爸妈妈都要叮嘱:“政道,这次可别看书了,一定要把行李看好啊。”

李政道也答应:“这次我一定不看书,绝不让可恶的小偷偷走行李。”

到了火车上,干坐着的李政道觉得好可惜,时间就这么白白地浪费了,要是能把这些时间用来看书能学到多少知识啊。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掏出一本书,心想:我留神行李不让它被小偷拿走不就成了吗?

可是,李政道读书太专心了,开始的时候还能提醒自己过五六分钟就看看行李,到了后来,全部精神都被手上的书吸引了,哪里还记得照看行李呢?到了站,他发现行李架又空了,行李不知什么时候又被偷走了,李政道只好空着手下了车。

好在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李政道熟练地给哥哥打了电话叫他来接自己。在等哥哥的时候,他居然又拿出书本聚精会神地读开了,让满头大汗赶来的哥哥哭笑不得。

李政道就这么抓紧时间,一本又一本地看啊想啊,23岁就成了博士,后来还得了诺贝尔奖。

不喜欢说话的闷葫芦爱因斯坦

你相信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三岁多了,他还不会说话,爸爸妈妈担心他是哑巴,还带他到医院检查。直到九岁,小爱因斯坦说话还结结巴巴,令一家人十分担忧。

因为每说一句话,爱因斯坦都要花费很大力气,所以他每说一句话,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显得格外认真。小爱因斯坦不喜欢像别的孩子那样,打打闹闹、跑来跑去玩战争游戏,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凝望着湖水或者地上的蚂蚁。

一次野餐聚会,有位亲戚带着讥讽的语调对他妈妈说:“你看爱因斯坦,可真是个闷葫芦,大家都在玩,就他一个人闲着。”

他妈妈认真地说:“他在思索问题呢,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名教授的。”

亲戚心里嘀咕着:连话都说不流畅的孩子还想做教授?那可是聪明人才能做的。他没想到,后来爱因斯坦不但做了教授,还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有时,爱因斯坦的话也会多起来。

由于他卧病在床,爸爸给他一个罗盘解闷。爱因斯坦惊奇地发现,不管自己怎样转动,这个小盒子里面的指针都指着同一个方向,这个现象深深地吸引了小爱因斯坦。他一改平时的沉默寡言,缠着爸爸问了好多问题,一定要他把这个现象解释清楚。

尽管他连“磁”这个词语都结结巴巴地说不好,他还是坚持要知道为什么罗盘会一直指着同一个方向。

一遇到问题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认真思考的习惯,让爱因斯坦的学识很快超过了同龄人,甚至长辈。慢慢地,他开始向更高深的问题进攻。

缪勒:最棒的笔记

缪勒出生在德国,从小就对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十分感兴趣。上中学后,课业开始加重,老师的笔记越来越多,大家一上课就抄啊抄啊。但是老师讲课速度很快,总是有同学来不及记下所有的笔记,只好下课寻找记下笔记的同学补全遗漏的内容。

慢慢地,同学们发现缪勒的笔记记得又详细又清楚,上面还有许多老师板书上没有的批注和思考,都乐意向他借笔记来抄。

可是,有时候,缪勒的笔记上有许多看不懂的符号,同学们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去问,问得多了,他们发现这些符号挺有规律的,有些符号固定地代表着一些意思。他们感到好奇,就去问缪勒。

缪勒笑着说:“这就是我记笔记快的法宝啊。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复杂的意思,一句原本需要写上百个字的话可能十几个符号就可以表达清楚,记起笔记来就快得多了。”

同学中有人说:“那你教教我们怎么发明速记符号吧。”

缪勒回答道:“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也是开始的时候随手做的记号,后来慢慢成了一个比较有系统的速记符号库。大家都可以自己发明,只要用起来顺手,简单好记就可以了。”“可是,这样的话,我们大家互相都看不懂笔记了。”一个同学提出疑问。“要不我们大家整理出一个通用的速记符号系统吧,”缪勒想了想,提议说:“以我现在的速记符号为基础,大家再想想,统一一下。然后我们编一本小册子,大家都学,又能提高记笔记的速度,又可以互相交流。”

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制作出了速记符号系统。从此,大家上课记笔记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居里夫人:背后的凳子

居里夫人小时候名叫玛丽,父母都是收入有限的中学教员,家里有五个孩子,经济十分窘困。但父母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依旧把他们送去念书。

玛丽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名,课堂上专心听讲的认真态度无人能及。回到家,除了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玛丽抓住一切时间学习,常常捧着书一坐就是半天,不管周围多么吵闹,都不能把她的注意力从书本上移开。

一天下午,玛丽又坐在窗台前看书,姐姐们和她们的同学在旁边玩耍。“玛丽,过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姐姐招呼小玛丽。“我在看书呢。”小玛丽头也不抬地回答。

于是,姐姐和同学们就在她身边唱歌、跳舞、做游戏,嘻嘻哈哈笑成一团,可是玛丽连眼睛都没往这边瞟一下。“她真的这么专心,假装的吧?”一个同学说。“要不我们试试。”另一个出主意。

他们悄悄地在玛丽的身后搭起几张板凳,只要玛丽一动就会掉下来,好吓她一跳。

可是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那凳子依然好好地垒在玛丽身后。

从此,姐姐们对玛丽十分佩服,不再在她看书的时候做恶作剧了,还特意放低声音怕影响了她学习。

抓紧每一分钟专心学习,使得居里夫人的知识广博又牢靠,为后来发现镭元素,成为世界著名女科学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迪生:我也要孵小鸡

爱迪生是家里七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出世以后几乎从来不哭,总是笑眯眯的,两只灰色的眼睛亮晶晶的,头显得特别大,一看就知道这孩子聪明。

小时候,他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学生,成绩平平,却老喜欢问一些老师答不上来的怪问题,在常人眼里,是个“笨孩子”、“怪孩子”,而他在生活中也常常做一些“笨事”、“怪事”。

有一次,他发现家里的母鸡一动不动地呆在窝里,感到很奇怪。“哦嘘,哦嘘!”爱迪生哄着母鸡,却发现怎么赶也赶不走。母鸡是不是病了呢?想到这,小爱迪生连忙连蹦带跳地跑去告诉妈妈。

妈妈笑了,说:“母鸡正在孵蛋呢。”“孵蛋就要一动不动吗?”爱迪生好奇地问。“母鸡是怕动了蛋会着凉。你想想,妈妈要是抱着你,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暖和,一松开你就感到冷呢?”“原来是这样啊。”小爱迪生若有所思地走开了。

该吃晚饭了,妈妈不见爱迪生回来,便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爱迪生。

妈妈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

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

妈妈一看大笑起来,说:“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妈妈便把人不能孵小鸡的原因讲给他听。

爱迪生从小就这样好奇心强,凡事都要自己试试,结果一生中竟然试出了两千多项发明。我们现在用来照明的电灯,就是爱迪生试了1 600种材料,才选出最合适做灯丝的原料。

牛顿:“老鼠磨坊”

牛顿出生时父亲已去世,母亲改嫁他人。缺少父母关爱的他沉默寡言,加上成绩平平,在学校并不受重视。可是他特别喜欢读书,懂的东西远远超过同龄人,还常常自己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小玩意,不时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惊叹。

一次,牛顿迷上了镇里的风车,每天放学都到风车前好奇地观望。没有人推,它怎么就一直动呢?牛顿的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

有的同学看见他那副痴痴的样子,嘲笑说:“小牛顿,你被风车勾去魂,成傻子了吧?”

牛顿不理睬这些无聊的嘲讽,开动脑筋想着问题的答案。终于,他弄明白了风车的机械原理,自己做了一架小小的风车。风一吹,风车就吱吱地动起来,把放在上面的玉米磨成粉。大家都夸牛顿心灵手巧。

可有几个喜欢嘲笑牛顿的同学不服气,说:“这有什么了不起,要是没有风,它不就动不了吗?”

这句话又挑起了牛顿的好奇心,他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做一个没有风也能动的风车呢?

不久,他又给大家展示了一架“老鼠磨坊”。这次,他把一只老鼠绑在有轮子的踏车上,车前面放上一点食物,老鼠想吃就一直跑,轮子也就一直转,带动了风车。

大家都很佩服牛顿能想出这么巧妙的点子,那几个喜欢嘲笑牛顿的同学再也说不出话来。

除了风车,牛顿还做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自己画的能根据太阳影子的移动判定时间的日晷;挂着小灯的风筝;能自动泼水的小闹钟……

就这样,牛顿从小就充分吸收知识,开动脑筋研究,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

高斯:从1加到100

高斯是有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上的天分很早就表现出来了。

他的父亲是一个泥水匠,每天晚上都要清点自己今天挣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然后记在账本上。有时候,他把高斯抱在膝盖上记账,小高斯就出神地盯着账本,小眼睛滴溜溜地转。

一个晚上,父亲又抱着高斯做账,突然,高斯对父亲说:“爸爸,你这里算错了。”“别闹别闹,一边玩去。”父亲知识不多,本来就看着账本心烦。他想,高斯才三岁,好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数数还数不清呢,高斯就算比别的孩子聪明,也不可能知道怎么计算啊。“真的错了,”高斯不肯走开,还用手指着账本的一处说,“爸爸你看这,就是这。”

父亲拗不过小高斯,只好顺着看去,一看大吃一惊,自己真的算错了。小高斯不但会计算,还是用心算算出了得数,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真是了不起。

高斯十岁的时候,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从1加到100是多少。所有的同学马上埋头苦算起来。原以为同学们会算很久,不料刚过一会,一只小手就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答案了。”

老师一看是高斯,以为他在捣乱,略带嘲讽地说:“好啊,你就站起来大声说出答案吧,让全班同学都听听。”“答案是5050。”小高斯说。

老师惊讶了。高斯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答案呢?他连忙问高斯是怎样计算的。“我看1加上100是101,2加上99也是101,1到100一共是50个101,总数是5050。”高斯解释说。

老师惊呆了,这么巧妙的算法怎么就让这样一个小孩子想到了呢。从此,他开始重视高斯在数学方面的才华,买了不少高深的数学书给他。

随着年纪的增长,高斯的数学天分也越来越显著,终于成为著名数学家。

引发学校改革的孩子薛定谔

喜欢读科幻作品的同学,听说过薛定谔以及他那只著名的“猫”吧?

薛定谔出生在维也纳,那时的宗教风气特别浓厚,学校都开设有宗教课程,学生从小就要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可是教义的语言往往非常深涩,老师也照本宣科,除了对宗教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大家都感到学不进去。每次宗教课的时候,往往是老师讲得兴致勃勃,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薛定谔感到这样不太对劲。下课了,他就问老师:“老师,请问你真的相信刚才讲的那些东西吗?”

老师很奇怪:“你问这个干什么?”

薛定谔就缠着老师非要他回答,每个老师都被他问过了。有的老师不耐烦,认为他是在捣乱,就告到校长那里。

校长把薛定谔找来问他:“听说你不满意上宗教课老师,故意问他们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来嘲笑他们?”“我对老师的人品和水平都没有什么意见,”面对威严的校长,小薛定谔从容地回答,“我只是觉得现在的教学方式不太对头。”“你觉得哪不对呢?”看着面前这个一脸老成的孩子,校长开始感兴趣了。“我们很多同学并不真正信仰宗教,我们学习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感兴趣的,对我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作用。不如取消这门课程,教一些宗教文化历史方面的东西,反而有助于我们开拓眼界。”小薛定谔侃侃而谈。

校长觉得很有道理,考虑了很久,对学校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宗教课目分成具体的几种,有针对信仰宗教同学的,由真正的教士教授教义的课程,有针对宗教历史感兴趣同学的文化课程……

大家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课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理查德·罗伯茨:校长的纸条

理查德·罗伯茨小时候非常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大家都很喜欢他。可是小孩子总有一点儿贪玩调皮,小罗伯茨也是这样。

一天开会时,老师们说起自己的担心:要是小理查德养成贪玩习惯,以后聪明不用在正道上,那一棵好苗子就给毁了。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这时候,校长讲话了:“这件事就交给我吧。”

放学后,小理查德正在收拾书包,校长突然走过来。悄悄递给他一张纸条,神秘地冲他笑笑离开了。

小理查德很奇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展开纸条一看,原来是一道智力题目,似乎涉及课堂上没学到的内容。校长想考考我呢,他想。

小理查德觉得很有意思,边走边琢磨着,回家也顾不上玩,查了不少资料,想了很久,直到做出来才去睡觉。

第二天,小理查德找到校长,一脸自豪地把答案递给他。校长看着答案点点头,又掏出一张小纸条递给小理查德。小理查德笑笑:“我一定会做出来的。”

此后,校长常常悄悄递给小理查德一些题目,要是小理查德做出来了,他会表扬几句,然后拿出一道难一些的题目,要是做不出来,他就会放学后把小理查德叫到办公室讲解。

小理查德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有意思,不肯服输的劲儿上来了,总是绞尽脑汁不被校长的题目考倒,平时有空也自觉地多看书学习,为下一道题做准备。到后来,每天学习看书已经成了习惯,反而觉得嬉戏玩闹没意思。

许多年后功成名就的理查德回忆这一切,非常感激校长,是他的纸条让自己养成了受益一生的习惯。

从文盲到最伟大的电学家法拉第

法拉第出生在伦敦。父亲是个铁匠,靠做些手工卖钱,因为工作过度劳累,本来身体虚弱的他,便常常卧病在床,使得本来就贫穷的生活更加窘困。由于家境贫寒,吃不饱饭在法拉第的童年是常事,更谈不上支付高昂的学费,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了。

11岁的时候,法拉第找到一份报童的工作。他很喜欢这份差事,因为在卖报纸的闲暇,他可以看各种各样的报纸。就这样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汲取知识。从认识字母开始,渐渐地,法拉第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法拉第到一家印刷厂谋了个图书装订学徒工的职位。装订工作很累,法拉第却欣喜异常。这里简直是书的海洋啊!对于渴求知识的法拉第,这无异于一顿丰盛的美餐。

于是,法拉第边装订图书,边阅读上面的文字,闲时就抱着新装订好的书籍看个不停。有时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边走边看。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好学的青年,不但工友推荐自己装订的书给他,老板也允许他下班把书带回家看。

就这样,几年时间内,法拉第阅读了文学、艺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等各方面的多种著作,懂的知识越来越多。他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力学和电学方面的知识,常常感到有记笔记的必要。没钱买笔记本,法拉第就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本子,摘录各种资料并附上自己的思考。

一个偶然的机会,法拉第认识了著名化学家戴维,戴维对他的才学极为欣赏,决定招他做自己的助手。从此,法拉第进入了科学界,开始向世人展露他的才华。

哥白尼:小小问题虫

哥白尼的爸爸是一个波兰商人,由于经商致富,被委任为托伦市市长,母亲家里的亲戚也不缺富有显贵之人。哥白尼的爸爸常常举办一些聚会,邀请城中的富商政客、文艺名流来家里做客。

这些知识渊博、经历丰富的人在宴会上谈笑风生,海阔天空地交谈着各种话题。客人们讲述的故事真好听,原来这个世界这么有趣。这些引起了小哥白尼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他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从此,小哥白尼就成了有名的“问题虫”。在学校,他问老师,常常在课堂上问得老师回答不了,只好告诉他自己得课后翻书才能回答他的问题。

回到家,爸爸妈妈又成了他问问题的对象,时时能听见他在问:“妈妈,小鸡怎么不是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而是从鸡蛋里钻出来呢?”“爸爸爸爸,请你告诉我,太阳为什么老是从东边升起,晚上又在西边落下呢?”

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哥白尼的爸爸妈妈穷于应付,只好叫他请教更有学问的人,还买了许多书给他看,让他从书里找答案。

各种书籍里,哥白尼最感兴趣的就是天文方面的书,为了弄懂太阳是什么,星星又是什么,哥白尼常常抱着书一看就是半天,遇上不懂的生词就追着爸爸妈妈问。小小年纪,他对天文学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

长大之后,哥白尼投身于天文学的研究。经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研究,哥白尼指出了当时“地球中心说”的错误,创立了更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太阳中心说。

怀疑公理的孩子罗素

公理,就是公认的道理,是不需要证明的而得到大家承认的。可是有一个小孩子却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怀疑,这个孩子就是罗素。

罗素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从小跟随外祖父长大。有时候,比罗素年纪大些的哥哥就承担起教育弟弟的责任,常常教他一些光从书本上很好理解的算术几何等科目。一次、哥哥开始讲一个几何上的公理,却发现一向专心的小罗素似乎心不在焉。

哥哥很奇怪:“你不是很早就想学这个公理么?怎么不专心听讲呢?”

罗素眨眨眼,说:“我是很想学这个公理,可是今天听你一讲,觉得和我以前想的很不一样,我在想它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别胡说了,你记住就成。”哥哥觉得弟弟简直莫名其妙。“那怎么行,我怎么可以去记一个我没有明白的东西,除非你证明给我看。”弟弟断然拒绝了哥哥的提议。“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东西,你怎么就不信呢。”哥哥感到无可奈何。“我以前做过试验,这个公理好像就是不对。”小罗素坚持自己的意见。

哥哥对弟弟的倔强哭笑不得,“那好,你就再试验一次吧。”

于是小罗素搬出自己的“宝贝”——一箱子他自己制作的试验工具,开始砰砰啪啪做模型,测量,忙个不亦乐乎。

当然,后来小罗素发现试验证明公理是成立的。但是这种敢于怀疑、亲手求证的精神,在此后的日子里,帮助小罗素走上成功之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

科学的代名词诺贝尔

诺贝尔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

为躲避债主,父亲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家里全靠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维持生计。这样的家庭环境,加上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很难像别的孩子那样享受快乐的童年,使得他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可是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肯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样的性格使得诺贝尔有很多时间来读书学习,别的孩子嬉戏的时候,他都是坐在屋里聚精会神地阅读。小小年纪,他的知识已经可以和很多大人媲美。

在他十岁的时候,全家迁移到俄国的圣彼得堡。由于语言不通,他和哥哥进不了俄国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和其他知识,父亲也常常教他们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这样的学习环境似乎比学校的按部就班更加适合诺贝尔,他努力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学识突飞猛进。

在父亲的工厂做助手时,凭着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后来出国进修回国后,他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正是凭着善于观察与认真学习,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