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1:31:54

点击下载

作者:文光、宣林编著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试读:

前言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13篇。《孙子兵法》继承、发展前人的军事理论和战争经验,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孙子兵法》把战争看做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而加以认真研究。要求对战争持慎重态度。主张对敌对国家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也就是对战争要有“有备无患”的思想。书中还着重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这是《孙子兵法》的重要贡献。《孙子兵法》很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治军思想,在于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书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是科学的论断,揭示了正确指导战争的规律,至今仍是真理。《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的论述,都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孙子兵法》在作战方针上,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贵胜,不贵久”。在作战形式上,主张在野外机动作战,把攻城看做下策。要在野外机动作战中消灭敌人,就要善于调动敌人。在作战指导原则上,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孙子兵法》叙述简洁,内容富于哲理性,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至今仍未丧失其真理性。《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早在唐初即传入日本,近代以来更传入欧美,现有日、法、英、俄、德、捷等多种文字译本流传,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 一、  计篇[1]【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2]可不察也。【注释】[1]兵:兵器、兵士、战争,这里指战争。[2]察:考察、研究。[1][2][3]【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4][5][6][7][8]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9]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10]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1][12]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13]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注释】[1]经:度量,指分析研究。[2]校:同“较”,比较。计:筹划。索:探索。情:指战争的情势。[3]道:政治主张。[4]天:天时。[5]地:地利。[6]将:将领。[7]法:法制。[8]民:民众。上:君主。意:意愿,意志。[9]时制:春、夏、秋、冬四时节候。[10]死:死地,指进退艰难的地域。生:生地,指易攻能守的地域。[11]曲制:指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帅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指军备物质、军用器械的供应管理制度。[12]闻:知道,了解。[13]孰:谁,这里指哪一方。[1]【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2]败,去之。【注释】[1]将(jiāng江):助动词,表如果、假若。[2]去:离开。[1][2][3]【原文】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

[4]权也。【注释】[1]计:筹划。利:取胜的策略。听:听从,采纳。[2]佐:辅助。[3]为:造就。势:势态。[4]因:根据。制:掌握。权:权变,随机应变。[1][2][3]【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4][5][6]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7][8]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注释】[1]诡道:诡诈行为。[2]能:有能力,能够。示:显示。[3]用:指要用兵打仗。[4]挠:挑逗。[5]佚:同“逸”,安闲,安逸。劳:疲劳。[6]亲:亲近,和睦。离:离间,分化。[7]胜:奥妙。[8]传:传授,规定。[1][2]【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注释】[1]庙算:古代兴师作战之前,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测战争的胜负,称为“庙算”。[2]得算:谋划周密。算,计数用的筹码,这里指取胜的条件。【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和慎重研究的。

因此,要从敌我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用双方七种情况进行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从而可以使他们生与君主同生,死与君主同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时,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所谓地利,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有利或有害。所谓将领,是指将帅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分明、爱护部下、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等条件。所谓法制,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管理等规定。上述五个方面,将帅不能不知。充分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另外,还要通过以下七种情况进行比较,来探索敌我双方胜负的实力:哪一方的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听信我的计谋,用兵打仗一定会取得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一定会失败,我就离去。

筹划取胜的策略已被采纳了,还要为其造成一种态势,用以辅助作战计划的实现。这种所谓态势,就是根据是否有利而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以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因此,能打,却装做不能打;要打,却装做不打。要向近处,却装做向远处;要向远处,却装做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易怒,就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敌人轻视我方,就设法使其更加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状态下就发起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得胜利的奥妙所在,是不能预先呆板规定的。

凡在开战之前制定战略决策时就能预计取胜的,是因为谋划周密,获胜条件充分;凡在开战之前在决策时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获胜条件不足。谋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谋划不周,条件不足,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做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是全书的总纲,主要论述了有关战争全局的预测、谋划的问题,指出预测和谋划战争全局的重要性,探讨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基本条件,是孙子军事思想的概述。

在本篇的一开始,孙子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必须认真考察和慎重研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事例。

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国王。他什么国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派人到各地去找美女。臣下们谁奉承他,他就喜欢;谁劝告他,他就发怒。

有个大臣叫褒珦,他劝告周幽王说:“您不问国家大事,不管天灾,亲近小人,这样下去国家会保不住的啊!”

周幽王听了,非常生气,马上把褒珦关进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一关就是三年。他的家里人见放出来没有希望了,便千方百计设法,想使褒珦出来。他们知道周幽王最喜欢美女,于是就四处寻找美女,拿来献给周幽王。

功夫不负有心人,褒珦家里人果然在乡下买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他们教会了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取名褒姒,献给了周幽王,算是替褒珦赎罪。

周幽王见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命令把褒珦释放了。

从此,周幽王天天陪着这位美人,把她看成心肝宝贝,十二分地宠爱。在周幽王的眼里,宫里所有美人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褒姒一丝一毫。可是,褒姒并不喜欢周幽王,自从进宫以后,终日皱着眉头,思念乡下的亲人,从没有笑过一次。

周幽王想尽办法想让褒姒笑,可她怎么也笑不出来。美人不笑可急坏了周幽王,于是他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黄金。

赏格一出,就有好些想发财的人,纷纷前来,希望能让王妃一笑。尽管他们用尽了各种手段,可是,不但不能使褒姒一笑,反而更惹她生气。周幽王大怒,把这些人全部赶了出来。

这时,有个叫虢石父的谗佞巧诈小人,他既擅长阿谀逢迎,又贪财好利,居然替周幽王想出了一个能使褒姒发笑的鬼主意。他对周幽王说:“当今君王英明,天下太平,原来用来防备犬戎的烽火台,已经好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君王和王妃娘娘一起上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去玩几天,等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燃,让诸侯以为是犬戎入侵,赶来救援。王妃娘娘看见这许多兵马,跑过来跑过去的,一定会笑的。”

虢石父所说的烽火台,是周朝为了防备犬戎进攻京城镐(今陕西长安西),在骊山一带建造的二十多座高台,每隔几里就有一座。每个台上堆放着柴草和容易冒烟的畜粪之类的易燃物,派兵士看守,日夜瞭望。一旦犬戎入侵,就把烽火烧起来,白天使浓烟直上天空,夜晚使火光冲天,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附近诸侯看见以后,就会立即带领人马前来救援。

周幽王听了虢石父出的鬼点子,拍着手说:“好极了,好极了,就这么办。”

周幽王说走就走,马上带着褒姒到了骊山。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知道了消息,怕出乱子,急忙赶到骊山,劝阻道:“无故点燃烽火,是戏弄诸侯。将来一旦真的有事,再点燃烽火,诸侯一定不会相信了,到那时就危险了。万万使不得!”

周幽王正在兴头上,哪里听得进这样的话。他极不耐烦地说:“现在是太平盛世,你也太多虑了。就是戏戏诸侯也无妨!”为了博得美人一笑,他是什么都愿干。

天刚黑,周幽王就迫不及待地命令把烽火点了起来。不多时,烽火四起,火光冲天,映红了夜空。

临近的诸侯望见了烽火,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赶来救援。

各路诸侯到了骊山,却不见敌人一兵一卒,只听见山上楼阁中,传出一阵阵奏乐和唱歌声。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时,周幽王派人告诉各路诸侯说:“辛苦了,各位!这里没有敌人,只不过是大王和王妃娘娘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听了才知道上了当,个个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褒姒在山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看见许多兵马乱哄哄地跑来跑去,就问周幽王是怎么回事。周幽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并问她:“这好看吗?”

褒姒听了,觉得又好气又滑稽,不由得笑了,说:“亏你们想得出来。”

周幽王见褒姒笑了,大为高兴,马上把一千两黄金赏给了虢石父,并加以重用。

这以后,周幽王更加宠爱褒姒,后来干脆把原来的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原来的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当他知道周幽王废了他的女儿,还要治他的罪时,就联络犬戎进攻镐京。

周幽王得知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赶紧派人去把骊山的烽火点了起来,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都以为又是周幽王在寻开心,全都不理睬。

骊山烽火台上的烽火,白天冒着浓烟,夜晚火光冲天。周幽王左等右盼,可就是没有一个诸侯的救兵到来。

犬戎的人马杀到了镐京城下,镐京城内只有郑伯友算是大将,出去勉强抵挡了一阵。可是他人马太少,最后被敌兵围住,乱箭射死了。

犬戎军攻进了镐京。周幽王带着褒姒和伯服仓皇出逃,逃至骊山下时,周幽王和伯服被犬戎军所杀,褒姒被犬戎军掳走。

这时,诸侯们才知道犬戎军真的攻进了镐京,于是各自带着大队人马赶来救援。

犬戎军见诸侯的大军到了,便一把火烧了镐京,带着抢来的周朝的财物、宝器退走了。西周就这样灭亡了。

在《计篇》中孙子着重强调在战前必须周密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实力,把“五事”、“七计”作为筹划战争的依据和夺取胜利的主要条件,进行战略预测和谋划,先谋后战,以确保战争的胜利。东汉末年,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预测和谋划战争全局的典范。

官渡之战以后,原来依靠袁绍的刘备逃到了荆州,投奔同为汉室宗亲的荆州牧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

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做上宾来招待。但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表面上寄人篱下,心里却总是在作长远的打算。为了实现其远大的抱负,他深深感到必须寻找一个好的助手。

不久,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前去拜访。司马徽非常客气地接待他,问他来意如何。

刘备说:“不瞒先生说,我是专程来向您请教天下大势的。”

司马徽听了,呵呵大笑起来,说:“像我这样的儒生俗士,哪里懂得什么天下大势。要谈天下大势,非得有才能的俊杰。”

刘备听了,急切地问道:“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俊杰呢?”

司马徽说:“我们这一带就有卧龙、凤雏两位俊杰,您只要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刘备忙问:“卧龙、凤雏又是谁呢?”

司马徽说:“卧龙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凤雏姓庞,名统,字士元。”

刘备把这两个人的名字记在心里,向司马徽道了谢,回新野去了。

正好这时候有个读书人到新野来见他。刘备见他举止大方,以为不是卧龙就是凤雏,就热情地接待了他。经过一番谈话,才知道这个人叫徐庶,也是当地的一个名士,因为听说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来投奔。刘备非常高兴,马上聘他为谋士,对他非常器重。

有一次,徐庶对刘备谈起了诸葛亮。从徐庶的谈话中,刘备知道了诸葛亮是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因为战乱,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依附刘表。后来他叔父死了,他就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一面耕种,一面读书。他学问渊博,见识不凡,把自己比作春秋时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的名将乐毅。他看到天下纷乱,当地的刘表也不能重用人才,所以宁愿隐居,不愿出来谋事。

刘备听了以后,对徐庶说:“既然先生这么熟悉他,那就麻烦先生辛苦一趟,把他请来。”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可以派人去请的,只能由将军您亲自去请,才能显出您的诚意。”

刘备见司马徽和徐庶这样的名士都十分推崇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于是决定亲自前往隆中拜访。

刘备在关羽、张飞的陪同下,来到隆中。只见诸葛亮隐居之处,一围篱笆,围着几间草屋,绕屋是一片翠竹,十分幽静。

刘备下马上前,轻敲柴门。不一会,一个童子开门出来,问是做什么的。刘备说明了来意。

童子说:“先生一早就出门了,也不知去了什么地方,可能要十天半月才回来。”

刘备听了,十分失望,只得怅然而归。

回到新野以后,刘备天天派人去打听隆中的消息。

这一天,得到回报说:“卧龙先生已经回来了。”刘备大喜,便吩咐备马,立刻赶往隆中。

那时正是冬季,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张飞道:“这样一个村野农夫,哪用得着兄长你亲自去请!派个人叫他来就是了嘛。”

刘备道:“我亲自登门相请,还怕他不肯答应呢!为求贤人,就要显出诚意才行。”

他们一行人顶风冒雪来到诸葛亮草舍前,下马敲门。不一会,童子开门出来,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

刘备一听,高兴极了,马上跟着童子进去拜见。只见草屋内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正在火炉边吟诗。

刘备本想立刻上前相会,又怕打断先生吟诗的雅兴,只得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一直到里面吟诗声停了,这才恭恭敬敬地走进草堂拜见。不料,那年轻人不是诸葛亮,是他的弟弟诸葛均。

刘备二请诸葛亮又扑了空,只好写了封信留给诸葛亮,说明自己渴慕高贤的意思,并说改日再来拜访。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往隆中请诸葛亮。

刘备一行来到草舍前,敲开了门,童子说,这次卧龙先生真的在家,可是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怕惊醒了诸葛亮,便令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跟童子轻轻地走进门去。进门后,就站在草堂的台阶下静静地等待。足足等了好几个时辰,诸葛亮才醒了。

诸葛亮整衣出来迎接刘备。刘备见他一表人才,气度不凡,赶忙上前见礼。刘备说起三次拜访的经过,真诚地请诸葛亮出山,共举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请刘备进屋叙谈。

刘备跟诸葛亮进了屋内,坦率地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权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我没有能力,但我很想挽回这个局面,兴复汉室,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所以特地来请教先生。”

诸葛亮见刘备这样诚恳地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对当前时局的看法,这就是古今称道的“隆中对”。

诸葛亮说:“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天下豪杰同时起事,各自霸州占郡,争取天下。曹操的名望和实力都不如袁绍,可是他为什么能消灭袁绍呢?这可不能仅仅说是依靠天命和时机,主要还是在于人的谋划。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兵力,而且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跟他争胜负了。再说孙权,占据了江东一带,已经三代了。江东地形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对孙权只能和他联络,互相支援,而不可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荆州所管辖的地域,北边一直到汉水、沔水;南边一直到南海;东边连接巴郡、蜀郡。所以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它的主人刘表是没有能耐守住它的。这一大片土地,是老天爷留给您发展事业的根基,将军您可有占据荆州的意思吗?还有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利用它成就帝业的。现在占有益州的刘璋,昏聩懦弱,北面有张鲁的威胁,虽然百姓殷实,地方富足,可是他不知道爱抚百姓,珍惜财力。以至大家对他不满,盼望能有新的主人。”

最后,诸葛亮对刘备说出了至关重要的建议:“将军是汉皇室的后代,信义又闻名于四海,到处访求人才,思贤若渴。如果您能占领荆州、益州两个地方,凭借险要地势加强防守;友好地对待西边和南边的少数民族,让他们安定下来;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只等时局有变动,一有机会,就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大军进攻宛城和洛阳;将军您则亲自率领益州的人马,从秦川出击,两路进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如果真的能照着上面说的做,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兴复了。”

刘备越听越是打心眼里钦佩诸葛亮,真觉得相见恨晚。他握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话真使我茅塞顿开,我一定照您的意见去做。现在就请您跟我一起共举大业吧!”

诸葛亮见刘备这样热情诚恳,而且是一个成就大业的人,也就答应了刘备的邀请,跟刘备到新野去了。

从此以后,刘备把诸葛亮当老师对待,诸葛亮也把刘备当做自己的主人。两人越来越亲密。刘备曾说:“我得到孔明(诸葛亮的字)先生,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总的战略决策。按照这一决策,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取得了赤壁大捷,乘机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吴、魏三足鼎立的局面。

孙子十分重视将帅的作用,认为治理和统帅军队的首要任务是选拔好的将帅,将帅是制约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在《计篇》中孙子具体提出了“智”、“信”、“仁”、“勇”、“严”等五条选将用将的标准。

公元前158年,匈奴军臣单于起兵六万,进犯汉朝的上郡(在今陕西)和云中(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来势很凶,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报警,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文帝立即作出部署,派令勉、苏意、张武等三位将军分别率领人马前去抵抗匈奴;派周亚夫、刘礼、徐厉等三位将军率军驻扎长安附近,以保卫长安。其中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刘礼驻扎在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东北)。

过了不久,为了激励士气,汉文帝亲自前去慰问驻扎在长安附近的三支军队,顺便也视察一下部队的情况。

汉文帝先到了灞上,刘礼和他的部下一见皇帝驾到,都骑着马前来迎接。营门大开,汉文帝的车驾长驱直入,进入军营,毫无阻拦。

汉文帝在灞上慰问、视察后,又来到棘门,徐厉和他的部下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迎接他。

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情况却与前两地大不相同。远远望去,只见营门紧闭,将士顶盔披甲,弓上弦,刀出鞘,戒备森严。原来,周亚夫军的前哨发现有一队人马向细柳营开来,立即报告了周亚夫。周亚夫命令全营将士做好战斗准备。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了营门前,守营的岗哨立即加以阻拦,不让进去。

先遣的官员厉声喝道:“天子即刻驾到,还不快把营门打开!”

可是,守营门的军官却毫不慌张地答应道:“我们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将令,不听天子的诏命!将军没有下令,我不能放你们进去。”

先遣的官员正要同守门的军官争执,汉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没想到守营的将士照样把车驾拦住,不让进去。汉文帝无奈,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传话给周亚夫:“我要进营来慰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下令,打开营门,请皇帝车驾进入。

汉文帝的车驾和随从刚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随侍皇帝的人员:“我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

侍从的官员听后,都很生气,但汉文帝却吩咐众人遵从营规,放松缰绳,缓缓前进。

汉文帝的车驾进得营中,只见周亚夫披戴盔甲,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车前,拱手作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相见。”

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立即从车中站起来,扶着车前的横木,俯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表示慰问。

劳军完毕,汉文帝的车驾离开细柳营返回长安。

在返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们都认为周亚夫如此对待皇帝,简直是太傲慢无理了。但汉文帝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前面看到灞上、棘门两个地方军营的军队,简直就像小孩子闹着玩一样,假如敌人真的袭来,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么敢进犯他啊!”

过了一个多月,汉军前锋开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卫长安的三路军队也散了。而周亚夫由于得到汉文帝的赏识,被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

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有危急之事,周亚夫可以担负重任,让他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这就是汉景帝。汉景帝按文帝的遗诏,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后来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平叛。周亚夫不负重托,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孙子认为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在军事思想史上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孙子以前的西周、春秋前期和中期,战争行为受到西周礼乐文明中的“军礼”的规范,讲求战争行为“以仁为本”、“以礼为固”。而到了春秋晚期,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在战争行为上,诡诈作战行为普遍流行,过去那种“以仁为本”、“以礼为固”的战争观念遭到了战争实践的无情否定。宋襄公便是很好的例子。

公元前643年,中原地区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他的五个儿子抢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公子昭在争夺君位的较量中失利,逃到了宋国。

宋国的国君宋襄公,是一个满脑子“仁义”的人。他认为支持公子昭复国,符合他仁义的标准,便联合了几国的诸侯,一起平定了齐国的内乱,把公子昭扶上了国君的宝座。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而现在宋襄公平定了齐国的内乱,公子昭才得以登上国君的宝座,所以宋襄公在诸侯中的地位自然提高了不少。这时,宋襄公便自不量力地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于是,宋襄公模仿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准备召集诸侯举行盟会。可是宋国的实力和宋襄公的面子毕竟有限,几个中原大国根本不理他,连到会的几个诸侯小国也不合作。

这可把宋襄公气坏了,他于是想借重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拉拢楚国。他认为只要楚国能和他合作,楚国势力范围内的那些小国,不也就自然归附他了。

宋襄公把他的主张告诉了他的庶兄公子夷目。公子夷目不赞成宋襄公的这个主张,认为宋国是一个小国,去争着当盟主,会招来祸患。宋襄公认为公子夷目的顾虑太多了,不肯听从他的忠告。

公元前369年春天,宋襄公约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南)会盟。在会上,宋襄公提出请楚成王邀请楚国的盟国出席下一次的诸侯大会。没想到楚成王居然爽快地答应了,这可把宋襄公给乐坏了。

到了这年七月,宋襄公兴高采烈地带着公子夷目等一批文官前去盂(今河南睢县)大会诸侯。行前,公子夷目对宋襄公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那怎么办?您还是多带些兵车去,以防万一。”

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是为了不再打仗才开会,怎么自己倒带兵车去呢?”于是轻车简从前往盂。

在盟会上,宋襄公和楚成王都想当盟主,两人争了起来。可是楚国的势力大,与会的诸侯都赞成楚成王为盟主。宋襄公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一班随行的“文官”,飞快地剥去外衣,露出里面的铠甲,一个个全变为了武士,一起蜂拥而上,把宋襄公给活捉了。

楚成王让楚军押着宋襄公乘势长驱直入,前去攻打宋国的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幸亏公子夷目早逃回了宋国,率领宋国的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攻势,使楚军未能攻破城池。

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他虽然痛恨楚成王的不仁不义,但自知宋国的军力难与楚国抗衡,暂时不敢主动去进攻楚国。于是决定先讨伐臣服于楚国的郑国,多少出出心中的恶气。

公子夷目和大司马公孙固都不同意宋襄公攻打郑国,他们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宋襄公哪里听得进去,执意伐郑。

郑文公得知宋襄公率领大军来犯,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并不直接发兵救宋,而是派大军前去攻打宋国。

宋襄公得知这一消息,才知道事态十分严重,急忙从郑国撤军。

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襄公率军回到宋国。他为了把楚军阻止在边境地区,在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北岸驻扎下来,等待楚军到来。

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进攻宋军。

这时,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准备迎击楚军。大司马公孙固见楚军忙着渡河,人马散乱,向宋襄公建议说:“敌众我寡,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发起攻击,一定能够取胜。”

宋襄公说:“不行!讲仁义的人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

等到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正在乱哄哄地列队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现在楚军尚未站稳脚跟,阵势还没摆好,我们立即进攻,还可以取胜。”

宋襄公责备公孙固说:“你太不讲仁义了!讲仁义的人是不会去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的。”

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以排山倒海之势冲杀过来,这时宋襄公才想起向楚军进攻。可是一切都晚了,弱小的宋军哪是强大的楚军的对手,纷纷四散逃命。宋襄公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在混乱中,大腿也受了重伤。多亏公孙固等人拼命掩护,宋襄公才保住了性命,狼狈地逃回了商丘。

宋襄公逃回商丘后,许多人都埋怨宋襄公糊涂。可是宋襄公仍然执迷不悟,振振有词地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君子见到受了伤的敌人,是不会再伤害他的;对头发花白的敌人,是不能捉他当俘虏的。”

第二年,宋襄公因腿伤过重,带着满脑子的“仁义礼信”的陈旧用兵教条,死去了。

在孙子“诡道十二法”中,有一法是“用而示之不用”,也就是实际要打仗却装做不打。这是属于隐藏、伪装用兵企图的计谋之一,是大的军事行动之前,主将所采取的一种欺骗敌人的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对手不怀疑自己,不防备自己,等待时机成熟,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三国时,吕蒙取荆州,就是“用而示之不用”的典型战例。

吕蒙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一员重要将领。他年幼丧父,家境贫寒,没有机会上学,缺少文化。在当上将军后,有事要向孙权请示报告,只能叫别人代笔起草。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担负重责,应该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以便有所提高。”

吕蒙脱口而出地回答道:“现在军务繁忙,哪还有时间读书呢?”

孙权耐心地开导他说:“我不是要你攻读经书当博士,只是让你多浏览一些兵书,懂得一些历史,知道从中汲取古人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办事的借鉴。你说你军务繁杂,难道还能比我忙吗?我自己就有这个经验,读了一些兵书和历史书籍,对自己很有帮助。你不妨试一试,先读《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和《史记》《汉书》。”

吕蒙听了,感到很惭愧,从此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经过几年的刻苦攻读,再加上几次亲临战场的实际锻炼,吕蒙的才干大有长进。

有一次,鲁肃经过吕蒙的驻地,顺便去看望吕蒙。当时鲁肃以为吕蒙不过是一员武将,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可是当他与吕蒙交谈,听到吕蒙议论风生,见解精辟,不禁大为折服。

鲁肃拍着吕蒙的肩膀说:“我原先以为老弟只会打仗,今天听你一番议论,才知道你的学识竟是这样渊博,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也半开玩笑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老兄可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哪!”

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权命吕蒙接替鲁肃原来的职务,担任汉昌太守,率军驻扎在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和西蜀的关羽相对峙。

在孙、刘两家联合问题上,吕蒙和鲁肃的主张不同。鲁肃一直主张联刘破曹,而吕蒙则认定关羽有兼并东吴的野心。他向孙权上书,要求出兵对付关羽,说:“刘备、关羽君臣,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把他们当盟友看待。”

孙权也觉得关羽狂妄自大。孙权曾派人去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他儿子。关羽不但不答应,还说虎女怎能嫁给犬子,把孙权气得要命。这次,孙权接到吕蒙的信,更觉得非把关羽除掉不可。孙权接纳了吕蒙的建议,让他制定夺取荆州的计划。

公元219年,关羽对曹军发动襄樊战役。吕蒙认为这是东吴夺取荆州的好机会,但他发现关羽对东吴可能偷袭荆州早有防备,在荆州沿江各处,每隔三十里或二十里设岗楼和烽火台,每处用五十人守卫,并在荆州留下重兵,防务十分严密。

吕蒙经过多方考虑,终于想出了袭取荆州的计谋。他向孙权建议说:“现在关羽进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后方留守部队很多,这是因为怕我会抄袭他的后路。我经常患病,现在请您以治病为名,把我调回建业(今江苏南京)。关羽听到消息,认为我们不会有攻打荆州的打算,一定会把留守部队调去打襄阳。那时我军可渡江而上,昼夜兼程,乘其后方空虚,袭取南郡,活捉关羽。”

孙权同意了吕蒙的建议。于是,吕蒙装做旧病复发,而且说病得很厉害。孙权也公开发布命令,把吕蒙召回建业休养。

吕蒙回到建业后,孙权问他谁可以代替他把守陆口。吕蒙说:“陆逊眼光远,计划长,他的才干可以担此重任。而且他年轻,没有什么名气,关羽肯定瞧不起他。如果任用陆逊,让他外表收敛锋芒,内里审时度势,然后伺机进攻,大事可成。”

孙权当即召见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都督,代替吕蒙把守陆口。

消息很快传到樊城,关羽得知吕蒙病重被召回建业,接替的陆逊是一个青年书生,心里暗暗高兴。

陆逊到了陆口后,为了麻痹关羽,特地写了一封十分谦恭的信,派人送给关羽。信中大意是说,听说将军在樊城水淹七军,俘获于禁,远远近近哪个不称赞将军的神威,都说将军的功劳足以流芳百世。这次曹操失败了,我们听得也高兴。我是个书生,才疏学浅,很不称职。今后还望将军多多照顾。

关羽看了陆逊的信后,觉得陆逊态度谦虚,为人老实,这才放下心来。于是把留守荆州的一部分人马调往襄樊前线,荆州的防守力量相对减弱了。

陆逊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报告孙权。于是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人马,命令他迅速袭取荆州。

吕蒙点兵三万,快船八十余只,沿江而上,进到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了不被沿江的蜀军岗楼和烽火台发现,把所有的战船都伪装成商船,让精兵藏在船舱里,船上摇橹的兵士扮做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衣。这些商船一批一批直向北岸划去。

船到北岸,蜀军守防的兵士一看都是穿白衣的商人,就允许他们把船停在江边。当夜,船舱里的兵士一起出来,悄悄摸到沿江的岗楼和烽火台,俘虏了守卫的蜀军。

吕蒙的大军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北岸,接着进军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和江陵(今湖北江陵)。当时防守江陵、公安的关羽部将糜芳、傅士仁与关羽不和,吕蒙又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写信招降了他们两人。这样,吴军不战而取得了公安和江陵。“远而示之近”是“诡道十二法”中的一法,就是本来要从远处向敌人发起进攻,却装做要从近处进攻。这是通过伪装,欺骗敌人,实施佯动,调动敌人,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就是运用这一方法,击败了魏王豹。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击败刘邦,原先投降刘邦的塞王欣、翟王翳这时又投降了项羽。原先归附刘邦的齐王、赵王等也同项羽讲和。

这年五月,占据河北的魏王豹告假回家,去探望他患病的母亲。一回到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他就绝断了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并与项羽订立盟约,背叛了刘邦。

魏王豹反汉,直接威胁着汉军关中至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的补给线,刘邦面临十分危险的局面,只好派人去劝说魏王豹归汉,没想到魏王豹不肯归汉。

八月,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军攻打魏王豹。魏王豹料定汉军会从临晋渡过黄河,便率领主力重兵把守蒲坂(今山西永济西),阻击汉军。

蒲坂在黄河东岸,同西岸的临晋相对,地势险要,是黄河的主要渡口。韩信如果从临晋强渡黄河,必然会遭受重大损失。

为了能顺利渡河,韩信采用了远而示之近的战术,特意在临晋部署兵力,设置旌旗,并摆列了很多船只,做出一副要从临晋强渡黄河的架势,以迷惑魏王豹。暗地里,韩信却在北边上游百余里地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埋伏重兵,并砍伐树木,制造了许多木瓮,用绳索连结起来,漂在水上,代替船只,作为渡河工具。然后,出其不意地偷渡黄河,迅速占领了魏城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向魏军侧后逼近。

魏王豹得知后,大吃一惊,慌忙把守卫蒲坂的主力调过来迎击韩信的军队。仓促迎战的魏军一触即溃,被韩信杀得落花流水,魏王豹也做了韩信的俘虏。

韩信很快平定了魏地,在那里设立了河东郡。这样不但使刘邦的势力扩大到今山西中部和东南部的地方,而且也从北面解决了对关中地区的威胁。“亲而离之”也是“诡道十二法”中的一法,就是敌人内部和睦团结,就要想办法离间敌人,这就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所谓“离间计”。楚汉战争中,刘邦的谋士陈平就是采用这方法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城中已达一年之久。汉军外援和粮草通通被断绝,刘邦内外交困,无计可施,便向谋士陈平请教。

陈平向刘邦献计说:“项王能够取胜,除了人多势众以外,还有亚父范增和钟离昧、龙且等人帮助他。但是,项王的强大是暂时的,因为他有勇无谋,猜忌心很强,又爱听信谗言;而且每到赏赐功臣时,他又吝啬爵位和封邑,所以他手下真正肯为他卖命的人并不多。大王只要舍得几万黄金,离间其君臣关系,使之上下疑心,引起内讧,何愁项王不败,楚军不灭呢?”

刘邦听后,连称妙计,马上命人取了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

陈平领了黄金以后,用重金收买了楚军中的将士。不到几天的工夫,楚军营里就传出流言:“钟离昧、龙且等将领有这么大的功劳,却不能封王,要是在汉王那里,恐怕早就封王了,所以,他们要和汉王联合……”

谣言传到了项羽耳中,项羽果然起了疑心,不再与钟离昧等人商议军机大事了。可是对于范增,他仍然是信任的。

过了一段时间,刘邦派使者与项羽交和,项羽便派使者回访,企图趁此机会侦察汉营的情况。

陈平听说项羽的使者到了,心中大喜,立即派人用隆重的礼仪迎接项羽的使者。吃饭时,用上等的餐具,盛上许多美味佳肴,由陈平亲自相陪。

陈平一见楚使,就装出一副失望的表情,说:“是我搞错了,原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谁料到是项王的使者。”说着转身走了。

不一会,侍者进来把原来的上等酒席撤去。等了很久后,才送来了用粗糙碗盘盛着的一般食物。楚使一看,火冒三丈,连尝也没尝就离开了汉营。

楚使回去后,把在汉营所受到的待遇一五一十向项羽报告了一遍。项羽听后,便对范增起了疑心。

范增是不主张和刘邦谈判的,他希望项羽能够一鼓作气攻下荥阳。他又知道项羽对他起了疑心,所以几次三番地劝项羽迅速攻打荥阳,否则夜长梦多,会发生其他变故。

范增越是劝说项羽,项羽越是怀疑范增,以为他在与刘邦合谋耍什么花样,对范增也越来越冷淡。

范增见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项羽却疑心自己,不禁心灰意冷,愤愤地对项羽说:“天下大事成败已定,愿大王好自为之。大王看我年老体衰,请让我回乡退休吧!”

项羽没有对范增表示挽留,而是答应了他告老还乡。范增又气又恨,本来就年迈体弱,在回乡的路上又生了个毒疮在背上,还没回到故乡彭城(今江苏徐州),就一病死去。

范增一死,项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而他对钟离昧等人已不信任,从此楚军内部不仅人心涣散,而且谋略也着着失算,终于导致了垓下之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是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状态下就发起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采取行动。这是孙子“诡道”谋略的集中归纳和高度概括,也是兵家制胜的奥妙和精华之所在。唐朝将领李愬雪夜袭蔡州,就是运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典型战例。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国家从鼎盛走向衰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独揽军政、时政大权,形成各自的独立王国,并在实力雄厚之时,与中央政府对抗。藩镇割据势力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唐王朝为了维护统一的局面,恢复中央集权,便在国家财力比较丰厚和边疆形势逐渐缓和的情况下,开始致力于削平藩镇割据。

在各个藩镇中,淮西一直是一个顽固的割据势力。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他的儿子吴元济径自掌握军务,拥兵自立。

一向有志削平藩镇的唐宪宗发兵征讨淮西,但是他派去的将帅,不是腐朽的官僚,就是自己另有企图。结果,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耗去了大量财力,都失败了。朝廷的官员都认为不能再打下去了,可是大臣裴度却认为淮西好比人身上的毒疮,不可不除。唐宪宗拜裴度做宰相,决心继续征讨淮西。

公元816年,唐宪宗任命名将李晟之子李愬为唐、邓、随三州节度使,担负从西面进攻淮西的任务。

公元817年正月,李愬到达唐州(今河南泌阳)。当时,驻守唐州的将士已打了八年仗,在连败之后,士气低落,都很怕作战。李愬到任后,就向将士们宣布说:“我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那不是我的事。”将士们听了李愬的这些话,才稍稍安下心来。

以后,李愬一点不提打淮西的事。他亲自慰问士卒,抚恤伤病员。在军中,他也不讲究长官的威严,不强调军政的严整。李愬的这些行动,一方面安抚了士兵,稳定了军心,另一方面又向敌人有意示弱,以麻痹敌军。

消息传到吴元济那里,吴元济在打了几次胜仗后,本来就有点骄傲,现在又见李愬上任前地位不高,也没有什么名气,又不懂打仗,上任后的行为一点不像一个有作为的将领,就更不把他放在心上。

在稳定了军队麻痹了敌人之后,李愬开始着手修理器械,训练军队,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为了动摇和瓦解淮西军的士气,争取淮西将士为己所用,李愬还采取了优待俘虏,大胆重用降将的政策。李愬在俘获淮西骁将丁士良后,不仅没有杀他,反而授以官职。丁士良非常感激,献计擒获了淮西军吴秀琳部的谋士陈光洽。李愬知道陈光洽多谋,同样加以厚待。陈光洽即写信招降了吴秀琳及所辖三千余人,不费一兵一卒,夺取了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

李愬为攻取吴元济老巢蔡州(今河南汝阳),向吴秀琳问计。吴秀琳认为要攻取蔡州,一定要除掉吴元济的得力干将李祐。李愬于是设计生擒了李祐,并免其一死,委任他为自己牙队的六院兵马使。李祐被李愬的信任与重用所感动,尽心尽力为夺取蔡州出谋划策。

李祐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四面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可以抓住他的空隙,直取蔡州,出其不意,活捉吴元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李愬把这个计划秘密派人报告了亲自前来淮西督战的宰相裴度。裴度十分赞赏这个计划,同意出兵。

十月初十,李愬命令李祐、李忠义两员降将带领精兵三千为前锋,自己亲率三千人为中军,李进城率三千人为后军。军队行动十分秘密,出发时除了李愬和李祐等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都不知道往哪里去。李愬只命令向东而行。

这一天,天气阴晦,风雪交加。唐军赶了六十里地,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驻守的淮西兵毫无防备,全歼了包括负责烽火报警的士卒在内的守军。李愬命令将士稍事休息,吃点干粮,并布置留下五百人切断桥梁,以防止洄曲方向的淮西军回救蔡州,另外留下五百人守城栅,防备朗山(今河南确山)方向的敌军。

一切安排妥当,李愬下令连夜继续进发。将领们向李愬请示往哪里去,李愬这才宣布:到蔡州城去,捉拿吴元济!将士们听了,大都惊慌失色。

此时,夜深天寒,大风夹着大雪,旌旗也被风撕裂了,沿途都可以看见冻死的士兵和马匹。从张柴村往东通往蔡州的路,是唐军从来没有走过的小道,人人都以为这一去必死无疑,但因为李愬宣布了严格的军纪,谁也不敢违抗军令。

半夜,雪越下越大,唐军踏着厚厚的积雪,强行军七十里,终于抵达了蔡州城边。正好城边有一个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令士兵打惊鹅鸭,把人马发出的响声掩盖过去。

自从吴元济的父亲吴少阳抵抗朝廷以来,官军已经有三十余年未到蔡州城下了。因此,蔡州城的戒备十分松懈,淮西军根本未作防范,李愬的军队已到了城下,守城的淮西士兵仍未发觉。李祐、李忠义吩咐士兵在城墙上凿了一排坎,他们身先士卒,带头踏着坎爬上了外城城头,士兵们也跟着爬了上去,杀死了正在呼呼大睡的淮西守门兵士,只留下了巡夜的,叫他们照样敲梆子打更,以免惊动城内的淮西军。接着,打开城门,让李愬大军入城。

大军到了内城,也照着外城的办法顺利地进了内城。内城的淮西军一点也没有发觉。

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渐渐停了。李愬率军已经挺进到了吴元济的外宅。这时,有淮西兵发现了唐军,急忙报告吴元济说:“吴大人,不好了,官军来了!”

吴元济这时还躺在床上没起来,笑着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一定是俘虏和犯人在闹事,等天亮了,把这些家伙全给杀了!”

刚说完,又有士兵气急败坏地冲进来报告说:“城已经被官军进占了!”

吴元济仍然漫不经心地说:“这大概是洄曲那边的守军派人来找我要寒衣吧!”

吴元济起了床,只听见牙城(唐代节度使住宅的内城)外传来李愬军中号令:“常侍传下命令。”接着又有成千上万的兵士呼应。吴元济这才害怕起来,说:“什么常侍能到这里来!”于是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爬上牙城抗拒,企图等待洄曲的兵马前来救援。

李愬入城后,一面派人进攻牙城,一面对洄曲守将董质的家属给予优厚照顾,派董质的儿子前往招降,使洄曲兵马归降了朝廷。

第二天,李愬再次攻打牙城,放火烧了牙城南门。蔡州的百姓平时受够了吴元济的苦,争先恐后地扛着柴草来帮助唐军,射到城上的箭,就像刺猬毛那么多。到太阳下山的时候,牙城终于被攻破,走投无路的吴元济只好哀求投降了。

此战,李愬利用恶劣天候乘虚而入,出其不意直捣吴元济老巢,奇袭得胜。从此结束了淮西割据的局面,并影响了其他割据的藩镇先后归顺唐朝廷,使唐王朝又一度重归统一。 二、  作战篇[1][2]【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3][4][5][6][7]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8][9]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注释】[1]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驷:四匹马拉一辆车,这里作量词。[2]革车:重型战车,用于运输粮草和军需物资。乘(shèng剩):辆。[3]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兵,这里指军队。[4]馈(kuì溃):供应。[5]内外:指前方、后方。[6]宾客:指各诸侯国的使节。[7]胶漆:制作、保养和维修弓箭、盔甲的胶和漆,这里泛指保养维修装备所必须的物资。[8]车甲:车辆和盔甲。奉:同“俸”,指费用,开支。[9]举:出动。[1][2][3]【原文】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4][5][6]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7][8]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注释】[1]胜:取胜,这里作速胜解。[2]钝兵:军队疲惫。钝,疲惫、困乏。挫锐:挫伤锐气。[3]屈(jué决):竭,竭尽。[4]暴(Pù瀑):暴露。[5]殚:枯竭。货:财货,这里指经济。[6]弊:疲困,这里指危机。[7]拙:笨拙。速:速胜。[8]巧:巧妙,灵巧。[1][2][3]【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

[4]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注释】[1]役:兵役。籍:名册,这里指征集兵员。[2]载:运送。[3]用:指武器装备。国:指敌国。[4]因:依靠,凭借。[1][2]【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3][4]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5][6][7]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

[8][9]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注释】[1]远输:远道运输。[2]贵卖:指物价飞涨。[3]丘役:指赋税、徭役。丘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一般按丘征发赋役。[4]中原:这里指国内。[5]费:费用,这里指财产。去:耗去,损失。[6]破车:战车损坏。罢(Pí皮)马:指战马疲惫。罢,同“疲”。[7]甲:铠甲。胄(zhóu宙):头盔。矢:箭。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箭的弓。[8]戟:一种将戈与矛合一的兵器。楯:同“盾”。蔽橹:大盾牌。[9]丘牛大车:指辎重车辆。[1][2]【原文】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注释】[1]钟:古代容器单位,每钟六十四斗。[2]总(qí其)秆:泛指马、牛等牲畜的饲料。总,豆秆。石(dàn担):古代重量单位,一石重一百二十斤。[1][2][3]【原文】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4][5]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6]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注释】[1]怒:激发士气。[2]利:资财。[3]货:财货,这里是指用财物奖赏。[4]已:同“以”。[5]杂:混杂,混合。[6]卒:士兵,这里指敌方俘虏。[1]【原文】故兵贵胜,不贵久。【注释】[1]胜:指速胜。[1][2]【原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注释】[1]生民:泛指民众。司命:命运的掌握者。[2]主:主宰。【译文】孙子说: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要出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同时还要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用费,招待列国使节的开支,军械器材维修的经费,车辆兵甲的修补开支,每天都要耗费巨资,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力量耗尽,军队长久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财力感到不足。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力量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来进攻,那时即使是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救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然笨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见过指挥灵巧而求持久作战的情况。战争拖延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是从来不曾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一再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草依靠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为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军队远征,远道运输;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陷于贫困。靠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就会飞涨,而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富枯竭;百姓财富枯竭,而国家又急于增加赋役。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便家家空虚,百姓的财物耗去家产的十分之七;政府的财力,也由于战车损坏,战马疲惫,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制作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应问题。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粮食;耗费敌国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草料。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要激发将士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要依靠物质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把战车上的旗帜更换为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待俘虏的士兵要优待和利用他们,这就是所谓愈是战胜敌人,自己也愈是强大。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久拖。

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作战篇》主要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论述了速胜与久战的利害关系,指出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对国家的危害,并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同时还提出了“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等原则。

孙子在战略指导思想上主张“兵贵胜,不贵久”,要求用兵作战必须速战速决,而不是旷日持久。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大将李靖为行军长史,聚集水陆重兵于夔州(今四川奉节),准备征讨萧铣。

萧铣是南朝梁皇室的后裔,乘着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机会,起兵占据了东起巴陵(今湖南岳阳),西抵三峡,北至汉水中游,南到交趾(今越南南部)的广大地区,自称梁王,建都江陵,拥兵四十万,是当时南方一股极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当时,正是长江秋水暴涨的季节,三峡水道急流汹涌,十分险恶。萧铣认为唐军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沿水路进攻,所以毫不防备。

唐军的不少将领也认为,江水猛涨不宜出师,最好等到江水退落以后再进军。独有李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大军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我们已经到来。我们乘着江水猛涨出兵,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就算萧铣发现我们出兵,他仓促调集军队,也来不及了。擒获萧铣在此一举,机不可失啊!”

李孝恭觉得李靖说的很有道理,就力排众议,采纳了李靖的意见。他命令唐军分乘二千余艘战舰,由夔州出发,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于十月攻下了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进抵夷陵(今湖北宜昌)。

当时,萧铣手下的大将文士弘率领精兵数万,驻守在清江(今湖北宜都清江入长江口处)。李孝恭准备乘胜立即向文士弘发起进攻。李靖却认为文士弘是萧铣手下的一员骁将,手下士卒也精锐强悍,不可与之力战。应该等到他分兵把守城镇时,再予以各个击破。

李孝恭这次没有采纳李靖的建议,他想快一点扩大战果,就亲自率军向文士弘发动攻击,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归。

李靖乘着文士弘的军队在得胜后都离船上岸抢夺财物的机会,突然发兵出击,一举击败了文士弘,缴获战船四百余艘,歼敌一万多人。

李孝恭此时对李靖已十分信服,他命令李靖率精兵五千为先锋,直逼江陵(今湖北江陵)。

萧铣做梦都没有想到唐军竟来得如此神速,这时他身边仅有几千士卒,江陵的防卫极为空虚。

李靖首先乘虚攻占了江陵外城,接着又攻下了江陵水寨,先后击败了杨君茂、郑文秀两部分守军。随后,李孝恭也率大军赶到,包围了江陵城。

李靖向李孝恭建议,将缴获的战船全部散弃于长江之中,让它们顺流飘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