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真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7:16:52

点击下载

作者:邹岳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外科真诠

外科真诠试读:

前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老一辈专家的学术水平和智慧,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项目承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及所在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区域间互补协作的优势,并得到承担项目出版工作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力配合,全面推进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网络体系的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使一批有志于中医学术传承与古籍整理工作的人才凝聚在一起,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本着“抢救、保护、发掘、利用”的理念,该项目重点选择近60年未曾出版的重要古医籍,综合考虑所选古籍的保护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400余种中医药古籍涵盖了医经、基础理论、诊法、伤寒金匮、温病、本草、方书、内科、外科、女科、儿科、伤科、眼科、咽喉口齿、针灸推拿、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临证综合等门类,跨越唐、宋、金元、明以迄清末。全部古籍均按照项目办公室组织完成的行业标准《中医古籍整理规范》及《中医药古籍整理细则》进行整理校注,绝大多数中医药古籍是第一次校注出版,一批孤本、稿本、抄本更是首次整理面世。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则集中收录于各书的“校注说明”或“校注后记”中。“既出书又出人”是本项目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形势严峻,老一辈逐渐退出,新一代普遍存在整理研究古籍的经验不足、专业思想不坚定等问题,使中医古籍整理面临人才流失严重、青黄不接的局面。通过本项目实施,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培养队伍,提升能力,经过近5年的建设,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有效地稳定了研究队伍,为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开展和中医文化与学术的传承提供必备的知识和人才储备。

本项目的实施与《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版,对于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队伍建设、建立古籍研究平台,提高古籍整理水平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服务民众的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作用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先生,我国著名医史文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马继兴先生在百忙之中为丛书作序,我们深表敬意和感谢。

由于参与校注整理工作的人员较多,水平不一,诸多方面尚未臻完善,希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二〇一四年十二月许序“中医”之名立,迄今不逾百年,所以冠以“中”字者,以别于“洋”与“西”也。慎思之,明辨之,斯名之出,无奈耳,或亦时人不甘泯没而特标其犹在之举也。

前此,祖传医术(今世方称为“学”)绵延数千载,救民无数;华夏屡遭时疫,皆仰之以度困厄。中华民族之未如印第安遭染殖民者所携疾病而族灭者,中医之功也。

医兴则国兴,国强则医强。百年运衰,岂但国土肢解,五千年文明亦不得全,非遭泯灭,即蒙冤扭曲。西方医学以其捷便速效,始则为传教之利器,继则以“科学”之冕畅行于中华。中医虽为内外所夹击,斥之为蒙昧,为伪医,然四亿同胞衣食不保,得获西医之益者甚寡,中医犹为人民之所赖。虽然,中国医学日益陵替,乃不可免,势使之然也。呜呼!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嗣后,国家新生,中医旋即得以重振,与西医并举,探寻结合之路。今也,中华诸多文化,自民俗、礼仪、工艺、戏曲、历史、文学,以至伦理、信仰,皆渐复起,中国医学之兴乃属必然。

迄今中医犹为国家医疗系统之辅,城市尤甚。何哉?盖一则西医赖声、光、电技术而于20世纪发展极速,中医则难见其进。二则国人惊羡西医之“立竿见影”,遂以为其事事胜于中医。然西医已自觉将入绝境:其若干医法正负效应相若,甚或负远逾于正;研究医理者,渐知人乃一整体,心、身非如中世纪所认定为二对立物,且人体亦非宇宙之中心,仅为其一小单位,与宇宙万象万物息息相关。认识至此,其已向中国医学之理念“靠拢”矣,虽彼未必知中国医学何如也。唯其不知中国医理何如,纯由其实践而有所悟,益以证中国之认识人体不为伪,亦不为玄虚。然国人知此趋向者,几人?

国医欲再现宋明清高峰,成国中主流医学,则一须继承,一须创新。继承则必深研原典,激清汰浊,复吸纳西医及我藏、蒙、维、回、苗、彝诸民族医术之精华;创新之道,在于今之科技,既用其器,亦参照其道,反思己之医理,审问之,笃行之,深化之,普及之,于普及中认知人体及环境古今之异,以建成当代国医理论。欲达于斯境,或需百年欤?予恐西医既已醒悟,若加力吸收中医精粹,促中医西医深度结合,形成21世纪之新医学,届时“制高点”将在何方?国人于此转折之机,能不忧虑而奋力乎?

予所谓深研之原典,非指一二习见之书、千古权威之作;就医界整体言之,所传所承自应为医籍之全部。盖后世名医所著,乃其秉诸前人所述,总结终生行医用药经验所得,自当已成今世、后世之要籍。

盛世修典,信然。盖典籍得修,方可言传言承。虽前此50余载已启医籍整理、出版之役,惜旋即中辍。阅20载再兴整理、出版之潮,世所罕见之要籍千余部陆续问世,洋洋大观。今复有“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之工程,集九省市专家,历经五载,董理出版自唐迄清医籍,都400余种,凡中医之基础医理、伤寒、温病及各科诊治、医案医话、推拿本草,俱涵盖之。

噫!璐既知此,能不胜其悦乎?汇集刻印医籍,自古有之,然孰与今世之盛且精也!自今而后,中国医家及患者,得览斯典,当于前人益敬而畏之矣。中华民族之屡经灾难而益蕃,乃至未来之永续,端赖之也,自今以往岂可不后出转精乎?典籍既蜂出矣,余则有望于来者。

谨序。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二〇一四年冬王序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时至今日,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特色和重要医药卫生资源,与西医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任务,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医药古籍在存世的中华古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不仅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最为重要的知识载体,也是中医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见证。中医药典籍不仅承载着中医的学术经验,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既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迫切要求,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这既是传承中医药的重要工程,也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全面推进中医药的有效继承和创新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贡献,也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相信这项工作一定能造福当今,嘉惠后世,福泽绵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二〇一四年十二月马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视古籍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自1958年始,国务院先后成立了三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分别由齐燕铭、李一氓、匡亚明担任组长,主持制订了《整理和出版古籍十年规划(1962—1972)》《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2000)》等,而第三次规划中医药古籍整理即纳入其中。1982年9月,卫生部下发《1982—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3年1月,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正式成立,保证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实施。2002年2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重点规划》经新闻出版署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批准,颁布实施。其后,又陆续制定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规划。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文化部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专门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先后投入中医药古籍保护专项经费超过3000万元,影印抢救濒危珍、善、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排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设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这是继1982~1986年第一批、第二批重要中医药古籍整理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古籍整理工程,重点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未曾出版的重要古籍,目标是形成并普及规范的通行本、传世本。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组特别成立了专家组,承担咨询和技术指导,以及古籍出版之前的审定工作。专家组中的许多成员虽逾古稀之年,但老骥伏枥,孜孜不倦,不仅对项目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把关,更重要的是通过古籍整理,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培养一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促进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全面提升了我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作为项目组顾问之一,我深感中医药古籍保护、抢救与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深知传承中医药古籍整理经验任重而道远。令人欣慰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看到了老中青三代的紧密衔接,看到了大家的坚持和努力,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成长。相信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将来会越来越好,中医药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欣喜之余,以是为序。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二〇一四年十二月校注说明《外科真诠》为重要的中医外科学专著,系邹岳所著的全生派著作之一,刊于1838年。邹岳,字五峰,号东山,旴江(今江西南城)人,父景波以医名世,然早殁。邹岳初习儒,为邑诸生,后继父志业医。他洞晓针药,精习经方,著有《医医说》(已佚)和《外科真诠》,后者有“虽《肘后》奇书,不是之过”的美誉,“每婴小疾,屡试屡验”。近代名医秦伯未赞其“分析之细,罗列之富,为外科书籍所仅有;而处处以经验为依归,辅以相当之理论,使学者得收切实效果,尤觉难能而可贵”。

本次整理所选底本为清同治壬申(1872)仲冬月刊本(藏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简称“铅印本”)为校本。整理工作以保持原貌为原则,根据本次整理总体要求,进行编排、标点、校释、规范字形、图形清晰化等工作,具体说明如下:

1.原书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原书中的方位词“右”统一改为“上”,不出校记。

2.原书有卷目无总目,本次校注按今之出版习惯,将卷目统一调整于“凡例”之后。原书目录中个别条目与正文顺序不符,本次以正文顺序为准,予以重新排序。

3.原书目录以部位统领疾病,但正文中无部位名称。本次根据目录在正文中对各部位进行标题补充,如在“脑疽对口”之前补充“头项部”,在“甘疽”前补充“胸乳部”等。个别目录与正文不一致者,均按正文改。

4.为保持原貌,原书凡例中使用“——”事项列举分承号,均保留。

5.原书古字、异体字、俗写字径改为规范简体字。通假字,首见处出校说明。有疑义之字词,仍原字照录,存疑待考。对于字迹漫漶或缺字,通过校本能确定的,校正并出注;不能确定者,则按虚缺字处理。

6.关于中药名、穴位名,凡明显错别字或异体字的径改,不出校记。而中药别名、古名等,不予更改,予以出注。

7.对原书17幅插图,照原图进行了重新绘制、清晰化处理。

8.原书每卷前有“盱江邹岳五峰氏著、石埭沈振瑞登峰氏校”字样,今一并删去。自序[1][2]

粤稽神农尝草,而药性明焉;岐伯典医,而经方出焉。厥后[3][4]青囊药备,采自桐君;《金匮》书存,传诸张氏。虽阴阳殊术,内外分科,而理本同原,功无异致。范文正有言:不为良相,即为良[5]医。医之功用大矣哉!先君景波公以医行世,岳少年丧怙,未接心传。后因读书未达,改途继志,始事俊心胡先生,继事锦堂吴先生,[6][7]亲承提命,夙夜靡废,内外治法,少有弋获。然内科之书,前贤论述,以详且备,而外科之书,卷帙浩繁,真诠隐晦,是岂书不尽言乎,抑故秘而不传耳。兹于应酬之暇,博采群书,删繁就简,分门别类,并将师授之心法、不传之秘方和盘托出,不复珍惜。虽为小子继[8]绍箕裘而作,然亦未尝非同道金针之度也。学者坐而习之,起而行之,以利己而利人,自得心而应手,神而明之,存乎人者,是为序。[9][10]时道光戊戌年季夏上浣盱江五峰邹岳撰

[1]稽:至,及,到。

[2]典:主管、执掌之意。

[3]青囊:本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背包,后借指医术,此处当指医药书籍。

[4]桐君:上古时代著名药学家,著有《桐君采药录》一书,已佚。

[5]怙(hù户):依靠,凭恃。《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

[6]靡:无,没有。

[7]弋获:获得。

[8]继绍箕裘:多作“克绍箕裘冶,比喻子承父业。语出《礼记·学记》。

[9]戌:原作“戍冶,形近而误,据铅印本改。

[10]盱江:又作“旴江”,发源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流往南丰县、南城县,注入抚河。在“盱冶与“旴冶的用法上,南丰和南城把“盱冶列为本县规范化用字,载入新编《县志》和《地名志》,广昌则把“旴冶字也载入有关志书中。[1]竹溪主人序[2]

盖闻郭玉有针,而随气用巧;华佗有术,而著手生春。古人之[3]以疡医名世者,代不乏人。盱江邹景波先生,良医也。自先生捐馆后,令嗣五峰继其业,洞晓针药,精习经方,著有《外科真诠》一书,[4][5][6]珍藏待梓,历有年矣。泊遭兵燹,是书遗落无存。后余宦游来浙,见书市中堆有旧书,半皆断简残编,无复全帙,翻检一过,得有抄本医书两卷,其原序已残缺不全,细视之即五峰先生所著《外科真诠》也。噫!天殆欲大其传而故假缘于我耶。急购之归,珍同至宝。每婴小疾,屡试屡效,虽《肘后》奇书,不是之过。余固不知医而得[7]有良方,不敢稍秘,爰捐资付剞劂氏,并将其原序足成,以传不朽。在先生一身功用不至淹没而无彰,而亦未始非利世济人之一助云尔,刊成并纪其颠末如此。

同治壬申皖江竹溪主人序

[1]竹溪主人序:此序文据浙江省中医研究院馆藏清同治壬申仲冬月刊本补。

[2]郭玉: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

[3]捐馆:捐弃馆舍,死亡的讳辞。

[4]梓:雕制印书的木板。引申为印刷。

[5]兵燹(xiǎn显):兵火。

[6]宦游:谓在外求官或做官。

[7]剞劂(jī jué基决):刻镂用的刀和凿子。引申为雕版,亦指书籍。凡例

——是书原为小子初学而设,只求字句明白,一目了然。辞语工巧,非所取也。观者幸勿因其俚鄙而忽之。

——医学难明,皆由纲领不清。兹集首则总论五条,挈其要领,继则分门别类,细述治法,学者观之,自可了然胸中,按法施行,至于神明其意于法之中,则存乎其人也。

——外科经络最关紧要,集中条内毒发某经,固为著明,又恐学者暗中摸索,无所依据,复将各经明堂图图注于后。

——外科以辨色为主,脉经似在所轻,然有久病之人及妇女不便观看处,又当以脉定其虚实,故将脉经八纲,附列于后。

——药性浩繁,集腋不能备载,只于十二经温凉补泻稍为指出,附列于后。

——外科杂症,如烦渴、谵语、呕哕等,最为要病,治法原有一定之规,自当熟悉胸中,方不致临症茫然,故附著于后,以便习读。

——是书分为上下集。以毒之发有定位者列上集,自上而下,[1]不使倒乱;以毒之发无定处者位下集,自大而小,各为一班。小儿诸疮及奇怪疮毒附列于后,条类分明,以便参阅。

——胡、吴二先生有医案数十条,颇有精妙处,附著于后,以便规仿。

[1]班:序列;排列等级。卷上疮疡总论[1]《内经》曰: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又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2]乃生痈肿。又曰: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又曰:开合不得,寒气从之,[3]乃生大偻。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由此观之,疮疡之症,虽发于表,而病根则在里也。或内因七情所结,或外感六淫而生,症候多端,治法不一,而其所宜详辨者,则有五焉。

第一宜辨阴阳。纯阳之毒,高肿焮痛,来势暴急,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初起内服加减消毒散,外敷洪宝膏,自可消散。如已溃脓,外用乌云散盖膏,腐重者用冰翠散盖膏,毒尽自然生肌合口。纯阴之毒,清冷坚硬,皮色不变,不痛或痒,来势缓慢,治法以温经通络为主。气虚者宜四妙汤加味,血虚者宜阳和汤,外用玉龙膏敷。若已溃口者,总宜补剂调理,外用浮海散盖膏,方能收功。半阴半阳之毒,坚硬微痛,皮色淡红,治法以和营解毒为主,内服加减活命饮,外敷乌龙膏,溃后仍宜托里,外用乌云散盖膏,或用浮海散亦可。大抵疮毒纯阳固多,纯阴原少,惟半阴半阳之毒居多,阳者轻而易愈,阴者重而难痊。医者能分阴阳调理,大症化小,小症化无,以图消散,斯为上上之技。若不辨症之阴阳,纯用苦寒攻逐,名为清火消毒,实则败胃戕生也。

第二宜辨善恶。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尿调匀,二善也。脓出毒消,色鲜不臭,三善也。神气清爽,声音响亮,四善也。脉息有神,不违时令,五善也。疮口干黑,不知痛痒,一恶也。食少不化,服药作呕,二恶也。声嘶色脱,面青气喘,三恶也。大渴发热,泄泻淋闭,四恶也。恍惚嗜卧,语言颠倒,五恶也。四肢沉重,面目浮肿,六恶也。脉息无神,躁动不和,七恶也。语云五善见三则吉,七恶得四则凶。吉者生之兆,凶者死之机也。然而急救之法,不可以不讲。大抵疮口干黑,热渴淋闭,皆真阴受伤之候,宜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此补阳生阴之法也。若神气倦怠,食谷不化,乃阳虚之候,宜用补中益气汤。恍惚不安,宜用归脾汤。食少而呕,面目浮肿,宜用香砂六君子汤。泄泻不止,宜用附子理中汤,送下七味豆蔻丸,此温补回阳之法也。医者当此人命危急之秋,最宜反覆叮咛,熟思而审处之耳。

第三宜辨气血。气血壮者,其色红润,其形高肿,脓水稠粘,神清气朗,治法以行气调血为主。气血亏者,其色淡白,其形平塌,脓水清稀,神色痿惫,治法以补气暖血为主。若气虚血热者,根红散漫,宜补气凉血以治之。血虚气实者,色淡肿痛,宜补血行气以治之。且手足十二经,各有气血多少之分。如手少阳三焦、足少阴肾、足太阴脾,多气少血。手厥阴心包络、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多血少气。[4]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多气少血,此其大较也。多血少气者易愈,多气少血者难疗。气多之经可行其气,血多之经可破其血,不可执一也。总之,气血盛者,毒虽重大,犹可望其全生。气血衰者,毒即些小,亦当防其变迁也。

第四宜辨经络。人身之有经络,犹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经络,犹捕贼不知界分也。如疮疡生于头顶中间,即属督脉经之病。生于头项两边,即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病。生于面,生于乳,即属足阳明胃经之病。生于耳前后,即属足少阳胆经之病。生于肋,即属足厥阴肝经之病。生于手心,即属手厥阴心包络之病。生于足心,即属足少阴肾经之病。生于背为诸阳,背之中心,督脉所主。生于腹为诸阴,腹之中心,任脉所主。臂膊外即手之三阳经所行,臂膊内即手之三阴经所存。足内股即足之三阴经所属,足外股即足之三阳经所属。生于目,肝经病也。生于耳,肾经病也。生于鼻,肺经病也。生于口,心经病也。生于唇口,脾经病也。医者能按各经之虚实治之,其效自有捷于影响者已。且诸经有危险之毒,不可不知。头项,百会痈一也。当胸,心漏二也。背中,对心发三也。两腰,肾俞发四也。腹中,脐痈五也。尾闾,鹳口发六也。谷道,悬痈七也。腿上,伏兔疽八也。医者遇此症候,总宜补养气血,方能转危为安。更有不治之毒,板疬、失营、乳岩、肾漏,如此四症,虽有良医,弗能救援,治之得法,不过苟延岁月而已。

第五宜辨脉息。疮疡未溃之先,脉宜有余。已溃之后,脉宜不足。浮也,滑也,实也,弦也,洪也,长也,紧也,数也,牢也,沉也,伏也,促也,皆有余之脉。微也,细也,迟也,缓也,芤也,涩也,濡也,弱也,短也,虚也,革也,结也,动也,散也,皆不足之脉。未溃而见有余,毒气盛也,攻之不必迟疑。已溃而见不足,元气虚也,补之乃为至当。倘未溃而见不足之脉,毒气陷而元气虚,须补阳以发毒,人参、黄芪不可缓也。已溃而见有余之脉,毒气盛而元气滞,须补阴以化毒,地黄、当归亟宜投也。要之,疮疡之病,轻重缓急大有不同,治之之法,总以元气为本,毒气为标,不可偏用清凉解毒,伤其胃气。倘轻用汗下,表里益困,气血俱伤,毒气内攻,为害不小。[5]至于老年、衰体、病后、胎产,并宜温补调理,夫岂清凉所可轻投者哉!治疮疡要诀[6]

凡治初起之毒,顺手医去,便易见效。如毒患已久,及被人医得反复者,必须究其初起何因,及一向所服何药,且何药见效,何药不见效,仔细问明,看清阴阳,兼诊脉之虚实,方好用药。

凡治毒必须按经加引经药,方能奏效。

正气盛者,消毒为主。正气虚者,扶正为主,消毒佐之。

上身之毒,当归、川芎常用。脚下之毒,用当归不用川芎。

足下之毒,十有八九,初起以湿热论,久后以气虚论。

发背不宜用白术。上身之毒,总不宜用白术,恐燥肾闭气,排脓作痛。脐以下可用,并可重用。

委中毒不可用黄芪,用则足不能伸。

伤寒时毒,不可用芪、术。

开口之毒,不宜用皂刺,恐其翻口。

阳毒初起,通用加减消毒散。冬天有外感,加前胡、防风、苏叶。夏天有暑气,加香薷、扁豆。

阴毒初起,血虚者通用阳和汤。此方不必加减,惟初起略加银花、[7]甘草。或贫士无力买好玉桂,换用当归二钱亦可。气虚者通用加味四妙汤。

通经络用山甲。

清热解毒用元参、赤芍、银花、甘草。

消阳毒坚肿用蒲公英,此乃阳明经主药,阳明之毒有坚肿者,可以重用。

消阴毒坚肿用续断。

散寒湿用防风、前胡。

头脑上引经用藁本,手上用桂枝,胸前口上用桔梗,腰上用杜仲,脚上用牛膝,耳内用菖蒲,耳后用柴胡、夏枯。鼻孔用辛夷、桔梗,颧骨用公英,唇口用山栀、白果,颈背侧膀胱经用羌活。乳房用公英,有儿吃乳者宜加漏芦以通乳窍,或山甲亦可。腰眼用独活。

湿热毒不宜用丹。脚上初起忌用轻粉并升丹。火毒不宜用丹,对口忌用丹,下疳初起忌用丹,颧口疽忌用丹,龟蛇初开口不宜用丹。鱼口是空处,不宜用降。脑项上不宜用追毒散。腹上不宜用降,恐其伤膜。

脚上湿热毒,不宜用膏药贴,用则热气闭塞,从内横走,四边起[8]吻,久后则可用。

乳房不宜用针,恐其伤络。

毒气未清,不宜用生肌散。

面上不宜用生肌散。

耳后不可上药线。

发背阳毒易治,阴毒居多。初起连服阳和汤数贴,自可消散。即或不消,亦易溃脓而收功也,万不可服真人活命饮,此方多剥削脾胃。凡患阴背发者,多由肾气亏损,盖先天既坏,复用连翘、花粉,剥削脾肾,安得不死?

凡毒肉满毒尽,久不收口而色白者,多是肌肉寒冷,用炭姜、玉

[9]桂末掺之,方能收口。

凡毒鲜红者多痛。

凡毒不可单用水洗,必须煎药,恐其伤湿。

凡服大黄,小便必红而浊,须向病家说清,恐其惊惶。

麻黄、荆芥,祛风散热,大头瘟症可用此煎水冲。[10]

人中黄,大头瘟要药。

气闭作痛者,用追毒散。脓闭作痛者,用冰翠散。

上牙属肾,下牙属大肠,牙肉亦然,交牙亦属胃。

下腭属脾,舌下属心。

疮口久后变黑无脓,乃气血大败之候,不治。

阴毒误事,多因妄用降丹点头。盖阴毒初起,宜温经通络,以图内消。日久宜用补剂托里,使其转阳溃脓,不可妄行点降开刀。气薄者不宜重用银花,恐其伤气发汗。

凡遇毒头在上者,未出之时,先用降丹,点于垂下处,向下顺出,方不至成倒胎,脓难尽出。

服凉药而呃逆者,脾胃败也。

服暖药而呃逆者,火毒攻也。

暖药中用荆芥必须炒黑,取其和腠理之血。

凡患毒最忌热食、火酒,犯之则红肿焮痛。

银花不可洗毒,洗则变烂。[11][12]

腿牙头患毒,彻骨痛者,以肾经为主。欠住痛者,以肝经[13]为主。漫肿当以脾经为主。又有咬骨疽,生鱼口下些,此症疼痛彻骨,凡欲追散毒气,不论阴阳,服药内必须加山甲、皂刺。[14][15]

解降丹毒用蚱,行同冰片捣烂敷,并能解诸火毒。

葱捣蜜乃相反之药,头颈上不宜用,别处寒毒可敷。

肺痈服白及,须晒干研末,俟药水略温,再放下搅匀即服,不可久停,恐粘成膏。

无论各处疮毒,有黄脓痂者,皆是有痒之症,或用消毒散刷。

凡毒无论已溃未溃,忽咬牙寒战,系气虚不能胜毒,毒陷攻里之兆。或溃后脓水忽多忽少,疡口如蟹吐沫者,系内膜已透,俱为逆证。

初起疮口变黑者,或上坏升丹,或遇用黄丹,常有此弊。

疮口如猪肝色者,多是过用黄丹所致。

出桐油水者,气血大虚,宜参归鹿茸汤补之。

疮口深而有肿硬流桐油水者,必有管。

久毒口细而深,无肿硬流桐油水者,必是漏。[16]

浮皮烂流桐油水者,是湿气。

坚肿出南瓜水,结成珠者,亦是湿气。

久毒疮头流血,乃肝气将败之候,宜重剂补药,加五味子收之。

阳毒通用凉药,则变为半阴半阳,但比纯阴毒更易转身,培补正气,即转为阳。[17][18]

天庭中心虽属督脉,但此处又是离宫,用药必须带住心经。

人中患毒,以阳明为主。

鼻梁内外,以肺为主。

玉茎属肝,马口属小肠,囊属肝,子属肾,子之系属肝。

凡毒生空处,最易生管成漏。

风寒症先酸息而后红肿。

湿热毒红肿坚紧,按之有纳。纯湿者,皮色不变。

气虚者不红紫,不作紧,按之有纳,补中益气汤主之。

腿上患毒,贫苦者多是风湿,富者多有肝肾虚,但风湿之症,多有寒热作体。

三阴经患毒,虽是阳症,仍宜调理血分。[19]

口内有白色,用硼砂末揸之;口内腐烂,亦见白色,宜用柳花散搽之。

冬天亦有暑毒,晕红作烧,如暑天一样,不会作寒。

口内生疔,仍有痒有头,起得暴。治法先针疔头,用降丹点之,俟脓头钳去,用柳花散收功。[20][21]

凡毒麻木,有温闭、血闭、气虚之分。重坠有纳者是气虚,手足初起者多湿闭。血热者多作痛,血虚者下午更甚,亦有纳。[22]

伤寒狐惑,嘴唇腐烂,不论虫之食脏食肛,小儿总以泻积热[23]为主,如胡连、臭夷、谷虫、芦荟等药,皆可酌用。

用太极黑铅膏,须避灯火,敷之更验。[24][25]

凡手足丫龟湿热毒,虽脓腐尽时,不宜用生肌散,恐其复肿而痛,先膏贴之可也。

凡阳毒初溃,坚硬有腐者,宜用化管丸提之,以结其毒,听其自脱,后用乌云散盖膏,徐即收功。

肛门患毒,服药内须入枳壳方效。

凡毒痛,坐久而痛,血不行也。行而痛者,气血虚也。下午痛者,血虚也。溃后仍痛者,气血亏也。初起痛者,风寒湿热客于肉里而作脓也。

凡毒痒,有湿痒,有风痒,有虚痒,血行亦作痒。

凡毒内作寒者,乃阴寒之毒,补药内须加鹿茸、玉桂。身上作寒兼有头痛者,乃外感风寒之候,宜疏表之。

空处及多筋骨处,降丹宜少用。

腹上不可轻用降丹。[26]

凡刺毒,须要脓透时方可刺,开刀太早则泄气反痛。

毒有臭气,须用洗药。阳毒多有臭气。阴毒有臭气必流血,乃气血大败,多不治。

阳毒有臭而生蛆者,须用生猪油捣寒水石末贴之,或用清油调杏仁末刷亦可。[27]

凡毒起箩圈塍,有上坏丹药而起者,多紫黑作紧,乃闭住瘀血故也,宜用线针刺去紫血,再按症用药。有过服补涩药而起者,内外清解,即可平复。若起浅白塍者无妨。

疮口出血不止,有肝败而流血者,有气血亏而流血者,俱宜用重剂归脾汤治之。有未熟误针而出血者,宜用托里散治之。

疮口无脓,有气血虚而无脓者,有风湿闭而无脓者,有误服白术闭住毒气而无脓者,四边必坚硬,宜用清热泻火通窍之药治之。[28]

疮口紫黑,有上坏丑丹而然者,须换好丹盖膏,自转红活。有上多黄丹而然者,换药刷之自转。有气血大虚而然者,多难治,治之则宜大补。

凡疮毒有腐肉,须用冰翠散,重者宜用降丹点之。久后结成腐骨者,且用托管丸治之。[29]

凡毒胬肉,多因开刀太早,伤其好肉所致。亦有毒将愈时,[30]未避风水,新肉强出。只须用膏盖护,可以平复。

凡久毒成漏,宜内服大补气血之药。外用川乌洗净,蒸干切片二[31]分厚,用口涎润湿,贴毒口上,用艾圆灸之。令毒口温暖,稍稍觉痛即住手勿灸,徐用八宝丹盖膏,灸法须用五七日为止。

久毒成管,先用化管丸纳入盖膏,六七日方可钳去,换用拔毒散[32][33],以消余毒,内服托里散治之。如五六日后肿未消,则管未离[34]岩,再照法用化管丸一次,断无不起。如无化管丸,或用降丹线[35]插入盖膏,但不如化管丸能入湾曲之处。

凡刺毒,须认有脓无脓,皮色皱黄,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复者有脓,手起而不复者无脓。重按乃痛,脓之深也。轻按即痛,脓之浅也。至于用刀手法,刀口勿嫌阔大,深则深开,浅则浅开。如开鱼口、便毒、背痈、脐痈、腹痈,宜浅开之。若遇肉厚处,宜深开之。

凡毒用药,当分初、中、末之异。初宜散热解毒通经为主,以图消散。中宜排托为主,以图逐毒成脓。末宜温补为主,以图易于收功,此大法也。若纯阴之毒,始终概宜温补调理,一切清凉寒凝之药,不可轻投,并不可外敷寒凉末药,冰寒气血,不能消散。膏散丹方太乙万应膏

专贴一切无名肿毒。

北防风一钱 川羌活二钱 嫩桂枝二钱 京赤芍三钱 西大黄三钱 西[36]当归一钱 木鳖仁二钱 炒山甲二钱 大生地三钱 滴乳香一钱 明没药一钱 金银花二钱

用麻油一斤,先将头发一两煎枯,徐将上药加入,煎至黄色,去渣,入松香一钱,再入黄丹五两,煎至滴水成珠为度。神应白玉膏

化腐生肌。

老蟾蜍二只 大鲫鱼一只 巴豆仁一两 蓖麻仁一两

用油一斤,煎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少顷,入轻粉末二两,

[37]水粉六两,搅匀成膏。洪宝膏

专敷一切阳毒。姜黄二两 白芷一两 花粉一两 赤芍一两研末,用生蜜调敷。玉龙膏[38]

专敷一切阴毒。草乌二两 南星一两 赤芍一两 三柰三钱

研末,用热酒和蜜调敷。乌龙膏[39]

专敷半阴半阳之毒,并一切诸毒,红肿赤晕不消。用此刷上,极有神效。

木鳖仁二两 生半夏二两 生草乌一两 白芷稍一两 京赤芍一两 陈蕨粉四两

先将蕨粉入锅炒成栗色,俟冷研末,再入锅炒成饼二次。另将木鳖仁切片,炒至黑色,再入半夏等药,炒至栗色为度,并合研匀细末,用生蜜调敷。隔山雷火神针

专治一切风寒湿气,袭于经络,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筋骨疼痛,起坐艰难之症。[40][41]

蕲艾三两 丁香一钱 元寸三分 草乌—钱

先将艾叶打茸,用草纸七张,铺艾茸于上,次将丁香等药末掺之,卷筒收贮,临用以肖山纸七层垫患处,将针烧著针之。红升丹

专治一切疮毒,溃后拔毒生肌。[42]

水银一两 火硝二两 白矾二两 皂矾六钱 明雄五钱 朱砂五钱

先将白矾、皂矾、火硝研碎入锅内,加烧酒一杯炖化,俟干即起,[43]研细,再入水银、朱黄,研匀,放丹锅内升炼。内用酒娘调清石末封外口,用盐调香灰封,再用文火二更香久,中火二更香久,武火[44]枝半更香久。升炼,候冷,开锅抉下,得黄色者为上,蓝色者不可用。白降丹

专治一切疮毒,开口去腐要药。[45]

水银五钱 洋铅二钱五分 青盐三钱 白砒三钱 月石一钱明雄一钱 白矾七钱 火硝六钱

先将洋铅、水银烊化成饼,再同余药研末,放阳城罐内。入灰炭火内结胎,总以面上见黄色为度,封口煅炼三册香久为好,俟冷开抉盘上白霜收贮,去火毒,方可用。金蟾化管丹

专治一切脓管腐骨,虽湾曲之处,皆能行到。

老蟾蜍一只 水银三钱 明雄一两 火硝一两 白矾一两

用火酒二斤,煮水银、明雄二味,俟干,研末,包入蟾蜍腹内,阴干升炼,每丹末一两,加入蟾酥一钱,为丸如麻子大,阴干,放管口内盖膏,七日自褪,如未全褪,再用一丸。五虎丹

专治一切疮毒初起,用之立能消散。

明雄五钱 石菖蒲二钱 蜈蚣三条 朱砂五钱 元寸一钱

先将朱砂放锅内,用火硝三钱,炒至黑色,同雄黄研末,再将余药末乳自收贮听用。冰翠散[46][47][48]

苏铜绿四两 风化灰二两 白矾砒二钱五分 扫盆粉一钱五[49]分 补冰减随入 煅云母石一钱五分

先将云母石等药研末,放乳碗内,徐入冰减少许乳匀,以干湿得宜为度。二味消毒散

专治一切风湿痒疮。

白矾一两 明雄二钱

研末,用川连汁调刷。乌云散

专治一切疮毒,溃后拔脓。

巴豆仁二两 蓖麻仁二两

炒存性,研末,每两配入升丹一钱。浮海散

拔毒生肌,一切病后发毒脓腐不脱,用此最妙。滴乳香 明没药

等分去净油,研末。桃花散

拔毒生肌。

煅石膏一两 净黄丹

研细末。八宝生肌散

专治一切久毒,收口长肉。[50]

珍珠五分,付煮琥珀一钱 龙骨一钱 朱砂一钱 乳香一钱,净[51][52]油 没药一钱,净油 白及一钱 上片三分

共研细末。大皂散

专治小儿烂头肥疮。

大皂荚三钱 煅龟板三钱 生苍术五钱

共炒黑研末,用油调刷。神砂散

专治鼻疳。[53]

神砂五分 胡连二钱 儿茶一钱 明雄一钱 轻粉五分 上片二分 如臭加百草霜五分

共研细末。百枣丹

专治口疳。

黑枣百枚 白砒一两 川连二钱 煅月石一钱 黄柏一钱 芦荟二钱 上[54]片三分

先将枣肉包砒煅存性,再入余末乳匀。柳华散[55]

专治喉疮,并口舌生疮。生蒲黄一钱 生黄柏二钱 人中白一钱 青黛一钱 月石五分上片二分

研细末。冰硼散

专治咽喉肿痛。[56][57]

月砂五钱 神砂一钱 上片二分 元明粉一钱

共研末,吹。三仙丹

专治结毒喉疳腐烂。

轻粉一钱 朱砂三分 上片二分

研细,吹。八宝珍珠散

专治喉疳。

牛黄五分 珍珠一钱 琥珀二钱 儿茶五分 明雄一钱 月石三分 朱砂一钱 上片二分

研细末,吹。连蛤散

专治小儿月蚀疮,并黄水疮毒。

黄连一钱 蛤粉一钱 枯矾五分 明雄一钱 海螵蛸一钱 黄

柏一钱 上片一分 青黛一钱

研末,用烛油调刷。人龙散

专治天蛇疔毒。[58]

人龙三条 明雄三钱 蟾酥二分 儿茶一钱 轻粉三分 牙硝五分 朱[59]砂一钱五分 上寸一分

研细末。羊藿散

专治手脚龟又疮毒。

淫羊藿二两 木鳖仁二两 北细辛一两

先将羊藿、细辛研末,再入木鳖研细乳匀,用热火酒调敷。翠云散

专治杨梅疮,已服内药,根脚不红,疮势已退者用。

苏铜绿五钱 胆矾五钱 轻粉一两 石膏一两

共研细末,用猪胆调点。鹅黄散

专治梅疮溃烂成片,脓秽多而痛甚者宜之。

煅石膏五钱 生黄柏一两 真轻粉二钱

研细末,用人乳汁调刷。珠黄散

专治下疳肿烂。

生黄柏—钱 生蒲黄—钱 飞朱砂五分 川黄连五分 上四六二分

日久加石膏三分,研细末。珍珠散

专治下疳溃烂,日久不愈者宜之。

珍珠一钱 琥珀二钱 象牙一钱 文蛤一钱 黄柏一钱 儿茶五分 乳香五分 没药五分 朱砂一钱 上片三分[60]

研细末干掺。太极黑铅膏

专治久年烂脚,并小儿头疮、汤火疮毒。[61][62]

锅煤一两 松香七钱,童便淬三次 青黛七钱 水粉一两半杏仁七钱 西铜绿三钱 乳香五钱,净油 没药五钱,净油 上片一钱 上寸一钱[63]

先将没乳等研末,再将杏仁一味放入,研细乳匀,再入上片,用烛油调刷。连床散

专治手足、身上、阴器肤囊抓烂淋漓。

川黄连五钱 蛇床子二钱五分 川文蛤一钱五分 轻粉三分

研细,先以荆芥、葱白煎汤洗,拭干,清油调刷。化毒生肌散

专治妇人产门生疮,日久不愈。[64][65]

黄柏三钱 白薇三钱 水粉三钱 儿茶三钱 蚓粪三钱 潮脑一钱 乳香一钱,净油 轻粉五分 上片五分 上寸三分

研细末。疥疮方

蛇床子一钱五分 木鳖仁三个 川椒三钱 大枫子五个 明雄黄一钱 水银一钱 潮脑一钱

研末,用猪油调搽。隔纸膏

专治久年烂肺。

青黛一两 炒水粉二两 蛤粉三钱 石决粉二钱 上片三分

乳匀,用猪油捣成膏,摊贴,每张一面,贴两日。立应绀珠丹

专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湿痰流注,附骨阴疽,鹤膝风症,左瘫右痪,偏正头风,截解风寒,无不应效。如恶疮初起二三日之间,或痈疽已成至十朝前后,但未出脓者,状若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恶心呕吐,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安,皮肤壮热者,俱宜服之。用连须葱白五枝煎汤一茶钟,将药一丸,乘热化开,通口服尽,被盖出汗。如服后汗迟,再用葱白汤催之,汗出自然爽快,其病如失。未成者消散,已成者高肿溃脓。如诸疾无表症相兼,不必发散者,只用热酒化服。此方治肿疡甚效者,何也?凡疮皆起于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观此药性专发散,又能顺气搜风,通行经络,所谓结者开之,况疮毒又乃日积月累结聚所发,苟非甘温辛热发泄,以汗疏通,安能得效?所谓发散不远热,正合此方之意。[66]

茅术八两 全蝎 石斛 天麻 当归 炙草 川芎 羌活荆芥 防风 麻黄 细辛 川乌 草乌 首乌一两 明雄六钱

研末,蜜丸,每末一两,分作四丸,又分作六丸,又作九丸,以备年岁老少,病势缓急取用。外用朱砂六钱为衣。加减消毒散

阳毒初起用。

蒲公英三钱 金银花二钱 元参一钱 赤芍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炒山甲一片 皂刺尖七分 前胡一钱 防风一钱 香附一钱 生甘草七分

开口去皂刺,无头痛恶寒去前胡、防风。加味四妙汤

阴毒初起,气虚者用之。

生黄芪二钱 西当归一钱五分 续断三钱 甲珠一片 皂刺七分炒白芍一钱五分 金银花一钱五分 香附—钱 甘草七分 生姜一片,引阳和汤

阴毒血虚者用之。[67]

熟地黄一两 生麻黄五分 芥子一钱 鹿胶三钱 姜炭一钱上安桂四分加减活命饮

半阴半阳毒初起用之。西当归一钱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续断一钱五分 云苓二钱元参一钱 金银花一钱五分 蒲公英三分 香附一钱 甲珠一片皂刺七分 信前胡一钱 生甘草七分托里散

无论毒之阴阳,溃后气血虚者,俱宜用此。

生黄芪三分 当归二分 白芍二钱 续断三钱 云苓二钱 香附子一钱 [68]枸杞一钱五分 甲珠一片 银花一钱 甘草七分 福元十枚,引荆防败毒散

手足乂龟,初起用此。

防风一钱 荆芥一钱 蝉蜕七只 银花二钱 甲珠一片 归尾一钱五分 床子一钱五分 红花七分 木鳖二个 甘草七分 凤尾草根五钱,引

用水酒各半煎服,手上加桂枝七分,足下加川牛膝二钱半。败毒散

疔疮通用。

防风一钱 前胡—钱 元参二钱 公英五钱 生地三钱 银花二钱 甲珠一片 赤芍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 甘草七分 野菊根五钱,引

无菊根用乌桕根白皮亦可。便实者加大黄二钱。杨梅疮方

初起用。

防风一钱 荆芥一钱 赤芍一钱五分 连翘—钱 黄连五分 大黄一钱五分 木通五分 甲珠一片 皂刺七分 槐米二钱 银花二钱甘草七分杨梅疮方

久后用。[69]

炒山甲三钱 刺猬皮二钱 蝉蜕十只 黄芩—钱 黄连七分酒洗大蛇壳一根 山栀炭一钱 黄柏一钱 皂刺一钱 槐米二钱土茯苓五钱 生甘草一钱小儿丹毒方

生地一钱 麦冬一钱 元参一钱 枝灰一钱 木通七分 防风七分 荆芥[70]七分 牛子一钱 干葛五分 升麻五分 薄荷三分 甘草七分 灯芯二十根,引

重者加犀角一钱,便实加大黄一钱。结毒方

防风七分 土茯苓一两 薏苡仁二钱 白鲜皮一钱 木通五分金银花二钱 木瓜七分 皂荚子五分,换槐米更妙

用猪肉四两炒服,总以多服为妙。[71]头项部脑疽对口

脑疽、对口,生于项后发际,大者为脑疽,小者为对口。有正有偏,正者属督脉经,偏者属太阳膀胱经。正者易治,偏者难治,因其软肉与喉相近也。二症阳毒居多,阴毒少有。阳毒内服三星汤加元参、首乌。初起畏寒者,加防风、前胡,外用洪宝膏敷,溃后用乌云散盖膏。阴毒内服加味四妙汤加首乌、茄蒂,外用石决粉蜜调刷,自可消散。若是阴虚火旺,烦渴肿痛,即于加味四妙汤内加牡丹皮二钱。丹皮能泻肾经之伏火,凡脑疽、对口,夜间疼痛不止者,必用此药方效。凡对口症坚硬木肿而痛者,为对口痈。不痛而痒,未老先白头者,为对口疔。又痛又痒者,为对口龟。疔龟二症,宜参疔龟治法治之。对口溃后有腐白色,若筋其细无比,必须用钳剪修剔,勿认错为筋而不去,致毒作痛而反复也。

三星汤加味

蒲公英五钱 金银花三钱 生甘草一钱 何首乌五钱 元参二钱炒山甲二片

有寒热头痛加防风一钱,前胡一钱。

四妙汤加味

生黄芪二钱 西当归一钱五分 川续断三钱 炒山甲一片 皂刺尖七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金银花一钱五分 香附子一钱 何首乌三钱 生甘草七分 茄蒂七枚,引天柱疽

天柱疽又名玉枕疽,生于项后高骨,名天柱骨,即大椎骨也。初起形如卧蚕,由上焦郁热,蓄于督脉,以致肩背拘急,极痒入骨,宜用鸡屎黄堆上,上用保元壳盖,用艾火放壳盖上灸之,徐用蜜调石决粉敷之,内服加味三星汤,自可消去。若内脓已成,溃后脓水清稀,宜内服托里散,外用浮海散盖膏。若色黑形陷血出不止者,凶。

加味三星汤见上脑疽

托里散见上百脉疽

百脉疽初发漫肿,大小数块,环绕颈项,其色紫红焮痛,气逆咳嗽。初起宜内服加减消毒散加泽泻一钱,以祛太阳膀胱经湿热凝结之毒,外用乌龙膏,溃后按阴阳虚实治之。

加减消毒散见上鳝拱疽

鳝拱疽生于脑顶前后左右,初起小红吻,渐次延开如肥疮。外用大皂散刷,不须服药,久则宜服元参、鹿茸、当归等药,方能收功。

大皂散见上百会疽

百会疽又名玉顶发,生于巅顶正中督脉百会穴,其毒多高大如道士冠,自侧面观之,正对耳尖者是。无论阴阳,皆由肾水枯涸、阳火上逆所致,宜内服加味参归鹿茸汤,方能奏效。若溃后脓水清稀,气血大虚,宜加黄芪三钱。未溃用乌龙膏敷,溃后用丹线提清脓毒,线宜横上,不可直插。若溃后浮烂流水者,用鸡蛋白调酒药末,加枯矾少许敷。数日自溃稠脓,再用浮海散盖膏。头为诸阳之首,巅乃髓海所居,此处患毒,不可轻敷凉药,逼毒入脑。溃后不可用追毒丹、冰翠散。开疮看视,宜于蜜室中揭膏拭脓,切忌风袭,以免漫肿抽搐之虞。百会前后左右,有红肿如桃似李,或上有黄头,脓血相杂,小儿积暑热疖,多有类此者,不可作毒治。

加味参归鹿茸汤

上党参三钱 西当归二钱 鹿茸顶二钱 云茯苓二钱 金银花一钱五分 黑元参一钱 藁本五分 生甘草五分夭疽 锐毒[72]

夭疽、锐毒生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之后,左名夭疽,右为锐毒,名虽各异,而左右耳后,俱属少阳胆经,由谋虑不决,郁火凝结而成。初起宜内服柴胡清肝汤,外用蜜调石决粉刷,使其消散。若溃后脓水清稀,仍宜用托里散治之。夭者,不尽天年之谓。锐者,如锋[16]利尖锐之谓,俱言毒势险恶,急当治之。此症若溃烂见骨,毒口干黑者,多属不治。

柴胡清肝汤

北柴胡七分 小生地—钱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西当归一钱五分川贝母一钱 牡蛎粉三钱 北连翘一钱 元参一钱 炒山甲—片 金银花一钱五分 甘草七分

托里散见上火痰毒

火痰毒生于耳后上下,坚硬如疬,皮色不变,小儿多有此症。宜内服消疬汤,外用火酒磨槟榔刷,或用蜜调石决粉敷亦可。[73]

消疬汤[36]

牡蛎粉三钱 元参一钱 川贝母一钱大头瘟[74]

大头瘟,头面红肿,潮热不退,乃风火郁热,天行瘟疫之[75]病。宜内服普济消毒饮,外用麻黄荆芥炊水冲,再用靛青泽兰汁刷。

普济消毒饮

元参一钱 桔梗一钱 黄芩一钱 黄连—钱 橘红五分 柴胡五分 薄荷六分 连翘—钱五分 牛蒡子—钱五分 升麻二分 甘草一钱 公英三钱

便闭加大黄一钱。耳后发[76]

耳后发生于耳后,属三焦经,风热相搏而成。初如椒粒,渐[77]肿若蜂房,将腐亦多眼孔,焮赤疼痛,肿连耳轮。疮顶出黄脓者吉,出紫血者凶。宜用太极黑铅膏涂之。

太极黑铅膏见上油风毒[78]

油风毒生于头上,毛发干焦,成片脱落,皮红光亮,痒如虫行,俗名鬼剃头。由毛孔开张,邪风乘虚袭入,以致风盛燥血,不能[79]营养毛发。宜内服养真丹,外以海艾汤洗之,毛发庶可复生。

养真丹

羌活 木瓜 天麻 白芍 当归 菟丝子 熟地 川芎等分研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盐汤送下。

海艾汤[80]

海艾 菊花 藁本 蔓荆 防风 薄荷 荆芥 藿香 甘松各一钱

用水五六碗,煎浓汁,温洗二三次。白屑风

白屑风初生发内,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脱去又生。由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燥血,肌肤失养,化成燥症也,宜用祛风换肌丸治。

祛风换肌丸

胡麻仁 炒苍术 怀牛膝 石菖蒲 生首乌 天花粉 威灵仙 苦参各二两 当归身 抚川芎 生甘草各一两

研末蜜丸,每服三四钱,白汤送下。白秃疮

白秃疮一名癫头疮,多生小儿头上。初起小者如豆,大者如钱,白痂累累,抓痒不堪,年深日久,发焦脱落,由胃经积热生风所致。宜先用香木鳖、生黄柏、荆芥穗煎水,洗去白痂,徐用太极黑铅膏搽[81]之。内用防风通圣散科醇酒浸焙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量其壮弱用之,食后白汤送下,服至头上多汗为验。发落不生,用香油调骨碎补末搽之。

防风通圣散[82]

防风 当归 白芍 芒硝 大黄 连翘 桔梗 川芎石膏 黄芩 薄荷 麻[83][83]黄 滑石各一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五分 甘草

太极黑铅膏见上肥疮

肥疮多生小儿头上,乃真阴未足,阳火上浮所致。初发小吻,瘙痒难堪,上结黄痂。宜先用细茶汁洗去黄痂,徐用大皂散搽之。

大皂散见上结喉痈

结喉痈生于项前结喉之上,肿甚则堵塞咽喉,汤水不下,其凶可畏,宜急治之。内服加味甘桔汤,外敷洪宝膏,溃后用乌云散盖膏。

加味甘桔汤

生地一钱 元参一钱 枳壳一钱 桔梗一钱 牛蒡子—钱 丹皮钱五 防风一钱 连翘一钱 山甲二片 银花一钱 公英三钱甘草五分夹喉痈

夹喉痈生于结喉之两旁,属阳明胃经火毒上攻所致,宜照结喉痈治法。瘰疬

瘰疬生于颈项前后,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当分经络,如生于项前属阳明经,名为痰瘰。项后属太阳经,名为湿瘰。项之左右两侧,属少阳经,形软,遇怒即肿,名为气疬。坚硬筋缩者,名为筋疬。若连绵如贯珠者,即为瘰疬。或形长如蛤蜊,色赤而坚,痛如火烙,肿势甚猛,名为马刀瘰疬。又有子母疬,大小不一。有重台疬,疬上堆累三五枚,盘叠成攒。有绕项而生者,名蛇盘疬。如黄豆结篓者,又[84]名锁项疬。生左耳根,名蜂窠疬。生右耳根,名惠袋疬。形小多痒者,名风疬。颔红肿痛者,名为燕窠疬。延及胸腋者,名瓜藤疬。生乳旁两胯软肉等处者,名疡疬。延及遍身漫肿而软,囊内含硬核者,名流注疬。独生一个在囟门者名单窠疬。一包生数十个者,名莲子疬。硬坚如砖者,名门闩疬。形如荔枝者,名石疬。如鼠形者,名鼠疬。以上诸疬,推之移动为无根,属阳,易治。推之不移动者,为有根且深,属阴,难治。受病之原,虽不外痰湿风热气毒结聚所致,然未有不兼恙怒忿郁、谋虑不遂而成者也。故瘰疬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经血燥有火,则筋急而生瘰疬。多生于耳前后者,胆之部位,胆与肝相表里。其初起即宜消疬丸消散之,徐以益气养营汤调理之,不可用刀针及敷溃烂之药。若病久已经溃烂,不能合口者,先服益气养营汤数十剂,使其气血稍足,再用必效散三四服,取去其毒,仍进益气养营调理善后,其毒断无不愈。必效散药虽峻烈,然疬毒之深者非此不能解,故宜用之,但宜善用之耳。凡生瘰疬者,男子不宜太阳青筋暴露,潮热咳嗽,自汗盗汗。女人不宜眼内红丝,经闭骨蒸,五心烦热。男妇有此后,必变为疮痨逆症,难以收功也。

妇人肝虚血燥者,多生瘰疬。小儿脾虚不能运痰,及阴亏火旺者,亦生瘰疬。总以内消为贵,不得已再用吊法。

吊法[85]

用白降丹点核头上盖膏。次日起膏,即有一孔,用活沙牛研降丹为丸绿豆大,纳入烂口盖膏,三日后方起膏内中核子,如已降脱落,再用浮海散收口。

消疬丸[86][87]

元参 牡蛎煅,醋淬 川贝母各二两

共为末蜜丸。每服二钱,开水下,日二服。

益气养营汤

党参 黄芪 当归 川芎 熟地 白芍 贝母 香附 茯苓陈皮 白术 柴胡 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