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方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1:09:13

点击下载

作者:叶濒,徐明翔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桐城方言

桐城方言试读:

序一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刘铁梁

桐城人杰地灵,地域文化丰厚精深。在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必有收获。叶濒同志数十年来一直热衷于本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成果颇丰,有著作十多种。尤其是桐城歌的搜集与整理,对本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宏扬起了重要作用。这次,他又与徐明翔等同仁们拿出《桐城方言》,这对研究桐城方言,拓展桐城地方文化,无疑又是一件非常有益之举。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信息交际工具,社会性、交际性和工具性意义都十分重大。我国是开方言研究先河的国家,解放后国家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方言调查与研究活动不断举办,又将方言列入国家级非遗,搜集整理与研究方言的成果琳琅满目,举世称赞。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传统,努力为方言研究园地增开新的花朵。

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成因复杂,与这个地方的地理因素如江河、湖泊、山岭、交通要道等,历史因素如移民、战争、旧的行政区划等紧密相关。桐城位于安徽中部偏西南,东邻长江,西依大别山,有山有水,有田有地,古道纵横,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建县,历时1200余年。其间,既有太平盛世,也有战争动乱。元、明时期,徽州和江西等地移民大量涌入,把各方文化带到桐城,使本具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积淀的桐城,文化更加繁荣。不仅造就了享誉世界的桐城派文学,还孕育出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无疑这里面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桐城方言。

桐城方言属官话方言江淮次方言区,与紧邻的赣方言、楚方言一直在交流中相互融合、渗透,各自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人员流动性加大,加上普通话的推广,教育的普及,共同语北京音的媒介熏陶,特征突出的江淮次方言也在不断地起着变化。在这关键时刻,搜集整理原生态的桐城方言,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恰在这时,《桐城方言》一书脱颖而出,十分及时,值得赞赏,可喜可贺。

近些年出版的一些方言著作,大多是高校专家学者们的学术专著。《桐城方言》一书主旨是抢救方言词,汇集方言词,为专家学者们研究桐城方言提供尽可能多的原始资料,故注重收集词汇,将有史以来传承至今的方言词汇尽力挖掘,筛选归纳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方言词,少数是谓之土语的常言、熟语或民俗语,计收词汇六千余条,并配词条照片近四百幅。词汇量大,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说是地方上的一种方言词典和民俗通书毫不为过。词汇量在县(市)级方言集中相比,称得上名列前茅,体现出文化大邑的分量。当然,作者说他们还没有把词汇搜尽,鱼打千千网,网网都有鱼,再给他们几年时间,也未必能圆“尽”心愿。

给方言配上图片,目前尚不多见。那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民俗事象和民俗器物,有的已经湮灭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有的虽存人间但也岌岌可危,说不定要不了多长

子就会烟消云散。如能捕获它们的历史旧照,或拍到它们现存的影像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科学的明智之举。无论对方言研究增加直观感,还是对诠释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均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如何给方言词注音,目前仍是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应注国际音标,有人主张用五度值标调;实际工作中标汉语拼音的也不在少数;也有学者认为最好不标音,让其原字原汁。该书作者择其后,考虑读者阅读方便,只是对一些有必要注音的采用了汉语拼音,我们应尊重作者的观点。方言音系与北京音系有点小异,也正好为研究者多添点新的研究内容。

以上说的这些,目的是想请大家看好桐城方言,关注桐城方言的研究——从语音到语汇、语义、语法等完整语言体系的一系列的研究。桐城派在清代绵延数百年,对当地百姓语言上的感化特别深切,单从这个层面上讲,研究这个地方的方言,你肯定会兴致倍增,收益无穷。最后想说的是,《桐城方言》是桐城特色文化系列书籍之第一种,不用说,接下去还会有第二种、第三种,乃至更多。这些书的问世,将会给桐城文化增添不一般的分量,同时也为安徽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桐城文广新局此举,抓到了点子,抓得及时且抓出了成效,值得鼓励与推崇。

是为序。2016年12

10日(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序二

桐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陆应平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由于各地域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文化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语言基础,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直接表现形式,“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体现的就是这种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方言又是一个特定族群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传达的就是这种由方言承载的对故乡、对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桐城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范围,有不少特殊的方言词语,都与本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习俗密切相关,它们是桐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地方戏曲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桐城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彰显,都离不开方言土语的影响。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对外交往密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普通话,方言也越来越边缘化。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追求效率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令人欣慰的是,直到今天,桐城方言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仍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发挥了较好的交际功能,而且不少方言信息仍储存在老年人的记忆里,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得到传播,并通过文化工作者的搜集整理,以文字、影像等形式记载了下来。这本由桐城市文广新局组织编写的《桐城方言》一书,就是这项工作的最新成果。本书立足本邑及周边地区,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方言词汇为主要对象,词汇量多、信息量大,既揭示了桐城地区的语言特征,又透过这些语言词汇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态。因此,不仅对语言、民俗、历史、社会等学科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生活在本土和外地的桐城人系统了解、学习、传承桐城方言土语和乡土文化,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桐城市文广新局和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不断拓展新领域,推出新成果,为人文兴市、文化强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是为序。2016年12月20日

记录桐城乡音留住文化乡愁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硕士 都林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语言符号。桐城方言隶属江淮官话黄孝片(《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既是桐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桐城文化的灵魂体现。桐城方言虽然未像广东话保留了9个声调,然而在声韵调的搭配、句式的特点、词汇的变化上,却拥有着自己不凡的魅力。

一、桐城方言的语音和语法

桐城方音的系统性研究应始于明末的方以智先生。方以智撰写的音书《切韵声原》,虽是崇祯年间一部“存雅求正”的韵学著作,却极大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桐城方音特点。该书大体是韵图,其余为方以智所阐述的音学观点以及音韵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后孙宜志先生又对方以智先生的音书《切韵声原》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方以智〈切韵声原〉与桐城方言》(《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总第304期)),且将《切韵声原》中的桐城方音与现代桐城方音相对比,得出以下结论,深刻地反映了桐城方音从明末到现代的变化。(如下图)

1.韵母的合并。从《声原》到现代桐城方言,韵母的变化主要在韵尾上。列表说明如下:

这说明桐城方言阳声韵和入声韵韵尾的演变是中古的曾梗摄的ŋ/?尾先跟山臻摄的n/t尾合并,最后所有的阳声韵尾和入声韵韵尾合并为ŋ/?尾。而不是中古咸深摄m/p尾先跟山臻摄的n/t尾合并。

2.声母的变化。声母的变化主要有四,列表说明如下:《安徽历史述要》(1982):“方以智发表《文章薪火》,作为桐城派的滥觞,钱澄之的《饮光先生文集》问世,树立了桐城派文章的楷模,他们已开桐城派的先河……周始曰‘明清之际,以方以智为先驱,逐渐形成桐城派’(《皖志述略》),是有缘由的。”由此可见,方以智不但是桐城方音研究的开拓者,更是桐城派的先驱。其实,桐城派作为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文章语言从来不缺桐城方言俚语,反之,桐城派的文化浸染,更是对桐城方言的发展和桐城人语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此后清代桐城人许惠撰《等韵学》,揭示了“深臻曾梗四摄阳声韵合流”、“入声韵母分四类”、“影母、疑母开口一二等字声母合并”等诸多语音现象,亦被耿振生先生证实该书反映的正是清朝江淮官话中的桐城方言音系特点。

中古汉语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上去都是高音的变化;入声,不仅有音高变化,而且有音节上的变化。现代汉语普通话则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即平声分成了阴平和阳平,入声消失,原来属于入声的字,归并入其余三(四)声。桐城方言虽处江淮官话区,然其至今仍然保留着中古的入声,例如“百”、“读”、“八”等字。至于调值,张慧娟在《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一文中,以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运用CoolEdit Pro2.0,采用Praat软件,按照五度标记法,来归纳桐城单字方言声调的调值。其实验发现,老派桐城发音与新派桐城发音具体调值已有所不同,然大体调型趋势相同。阴平调值呈现为下降的特征,调值定位为51,阳平调值为414,上声调值为323,去声调值为42,入声为短促声调,调值记为54。

语法上,桐城方言和普通话的语法差异并不大,然而还是有诸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江亚丽指出:“桐城方言‘把’有很多义项和用法为普通话所没有,并保留了近代汉语‘把’的某些特点。动词‘把’有‘给、放、用、派、喂、嫁’等语义。介词‘把’既能构成处置句,还可作工具语。在处置句中,否定副词可以放在提宾介词和介词宾语之后,介词宾语可以放在句首充当主语。介词‘把’可用在某些动词后,引进交付、传递等动作的接受者;还可表示行为的对象;还可表方位、处所等。量词‘把’有明显地表示动量的意思,‘一把’可以表示副词‘一起、一同’。助词‘把’有‘×把两×'(×为量词)格式,表示近于‘两×;还有‘×把×'(×为量词)格式,表示程度深。”华紫武指出:“桐城方言中的‘V得(不)来’结构,‘V得(不)来’结构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类。桐城方言中‘V得(不)来’结构有三种深层语义,这主要是动词‘来’的语法化的结果。”除此之外,“着”字表示持续标记、叹词“嗟”的用法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二、桐城方言的词汇特征

著名方言研究学者游汝杰先生曾说:“语言是文化的代码,特别是词汇尤其明显。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汉语的背景即是中国文化。”桐城方言依托深厚的文都底蕴,而桐城派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又为桐城方言词汇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桐城方言词汇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差异较为明显。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词形差异。词形即词的形态,是区别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显著标志。在构词语素上,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就开始产生较大的差异,例如“晒谷场”被称作“稻床”,如今“稻床”的说法在全国其他地方已经很难见到,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下)确实有记载:“些的古老椅子,公子坐了,其余也有坐椅的,也有坐凳的,也有扯张[稻床]来做杌子的,团团而坐,吃出兴头来,这家老小们供应不迭。”然这里的“稻床”之义与桐城方言完全不同,表示一种脱粒的农具。另“竹竿”被叫做“竹梢”,元代杂剧《西厢记》(绵搭絮):“恰寻归路,伫立空庭,[竹梢]风摆,斗柄云横。呀!今夜凄凉有四

,他不瞅人待怎生!”这里的“竹梢”指“竹子顶部向上生长与侧面向外生长的部分”,也与桐城方言中的“竹梢”意义完全不同。

在附加成分上,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在前缀上的差别并不大,但在后缀上却差异明显,例如“头”虽然在普通话中亦可用为方位词的后缀,但在桐城方言词汇中,显然比普通话运用频率要高得多,以“~头”最为常见。在普通话中,有“里头”、“前头”、“外头”的说法,却没有“日里头”(白天)、“怀里头(怀里)”、“山上头”(山上)等众多表达方式。“来”在桐城方言词汇中作为后缀一般表示为“V得(不)来”,例如“做得来”、“耍得来”、“唱不来”,这种说法在普通话中也是很难找到的。

桐城方言中的ABB式形容词异常丰富,著名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朱德熙先生将这类词称作为ABB式状态形容词,并认为从语法意义上看,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房玉清先生也说这些词比原式生动,或者程度有了加强,或者含有某种感情色彩。ABB式形容词作为形容词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不过这是的ABB式构造只是并列式短语,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到了战国时期,并列式短语演变成为述补关系的ABB短语,如“天白颢颢,寒凝凝只”(《楚辞·大招》)中的“白颢颢”。桐城方言中的ABB式形容词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主要在词根“A”上,例如强拽拽(形容人比较精明)、淡寡寡(形容味道很清淡)、庸哒哒(形容人比较傻)等,这种词根A在普通话中根本没有ABB式。

第二,词源差异。桐城歌方言保留了部分古汉语词语,例如“昼”, 《说文解字》中对于“昼”的解释为“日之出入,与夜为界。从画省,从日”,本义为“白天”。如今,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已经很少用到这个词了,而桐城人仍然将“上午”称作“上昼”、将“下午”称作“下昼”。还有“蹲”, 《说文解字》:“居也。尸部曰。居,蹲也。是为转注。各本作踞也。以俗改正。又增一踞篆于蹲后。今正而删之。《左传》“蹲甲而射之”。蹲,居也。引伸为居积之义。从足。尊声。徂尊切。《十三部》。《山海经》作“踆”。可见“蹲”的本义为“居”,而在当今,“蹲”大多数时候表示的是“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下。~伏。~踞。~腿。”《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该词,见于哈尔滨、济南、牟平、徐州、南京、贵阳等地。其中,哈尔滨方言中的“蹲”表示“腿、脚猛然蹬地,因震动而受伤。”“关押、坐牢”“待着或闲居”,牟平方言中的“蹲”还可表示“老人不与成家的儿子在一起过而独立生活”,南京方言亦有“居住”之义。“老板”这个词,我们在普通话中经常表示“工商业的业主及其代理人”,而在旧时却是对丈夫的俗称。在桐城方言中,“老板”仍然表示“丈夫”。济南话、太原话中的“老板”还可表示“对戏曲名演员或组织戏班的演员的尊称”,柳州话中的“老板”还可表示“对团体中负责人的非正式称呼”。

第三,词义差异。词义也称作词的语义,在语义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桐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词义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词汇意义上的差异、语法意义上的差异。例如“想(不)到”,普通话中“想(不)到”表示“脑子里(没)有一个想法”。桐城方言中虽也有该义项,但除此之外,“想(不)到”还可以表示“得(不)到”,理性义范围要比普通话大,义域要宽。《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想到”、“想到唎”两词,但均无“得到”之义。“想到”见于萍乡话,表示“估摸着”; “想到唎”见于萍乡话,表示“记起来了”。“照”在普通话中有多种含义,①光线射在物体上;②对着镜子或其他反光的东西看自己或其他人物的影像;③摄影;④画像或相片;⑤看顾;⑥按着;⑦凭证;⑧知晓;⑨通知,通告;⑩对着,向着。“照”在桐城方言中,也有以上意思,但除此之外,“照”还可表示“行、会、可以”。《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照”,见于全国许多地区,但均未收及词义。《说文解字》中对“突”的解释为:“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一曰滑也。徒骨切”, 《汉语大字典》中对“突”有三种含义:①忽然:~然。~现。~发。~变。~如其来。异军~起。~兀。②超出,冲破,猛冲:~破。~围。~出。③烟囱:曲~徙薪。灶~。桐城方言中除表示普通话中含义之外,还可以表示“煮东西”的意思,例如“锅里在突稀饭,你要注意着点啊!”《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突”,见于扬州、宁波、金华、西宁话,其中在扬州、宁波、金华话中表示“高于周围”之义,西宁话中相当于“鼓”。但均无“煮东西”之义。又如“晗”, 《集韵》中“晗”为“晗,欲明也”。可见“晗”表达的意思是“天将明”。而在桐城方言中,“晗”则表示天阴:今天是个晗天!“滚”在普通话中,可以做形容词、动词和副词。作形容词时,表示:①从水,衮声。本义为大水奔流貌;②连续不断,急速翻腾的样子;③圆的;而在桐城方言中,“滚”还可以表示“热”、“烫”的含义,虽然在普通话中,当“滚”作动词时,有“水滚了”之说,但像“滚”作形容词时,却无“滚水”之说,故意义范围比普通话要广。普通话中“嘈”有两种解释:①喧闹;②指胃部难受,不舒服。在桐城方言中,“嘈”有以上两种义项,也有“吃多了东西,胃里有点嘈!”的用法,但还可以表示“人因受委屈而在心中产生的义愤”。《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收录“嘈”一词,见于武汉、南京等多地方话语,均未见“人因受委屈而在心中产生的义愤”此义。“刁”在普通中多表贬义,其意为“狡猾,无赖、奸诈”,而“刁”在桐城方言中则多表褒义,表示“机灵、乖巧”。又如“泡”,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水。出山阳平乐,东北入泗。从水包声。匹交切”,汉语大字典中“泡”作为名词时,①古水名。又名丰水;②鼓起而松软的东西。作为形容词时,①盛大;②虚而松软的样子。而在桐城方言词汇还可指的是“人想的说的做的都超越了客观实际”,表轻浮之意,含贬义。“消”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道:“从水,肖声。”其本义为“消除;消灭”,可做动词,亦可做名词,而在桐城方言中,“消”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脸皮薄”的含义。“喧”是一个形声字,作形容词。《汉语大字典》将“喧”本义为“声音大而嘈杂。例如~哗。~闹。~嚷。~腾。~嚣。~宾夺主。”,但在桐城方言中,“喧”除了该义项,还可以作动词,有“骂人”的含义,例如“你把裤子弄脏了,你妈妈等会儿又要喧你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喧”一词,见于乌鲁木齐、忻州、上海方言,其中忻州话的“喧”表示“(猪用上唇)拱”,上海话中表示“狼吞虎咽地吃”。烧锅,旧时指做烧酒的作坊,现指做饭。而桐城方言中,“烧锅的”还可以作名词,表示“妻子、老婆”。桐城方言中“把”字意义丰富,组合能力也非常强大。普通话中的“把”可以作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量词等,桐城方言除吸收以上用法外,还延伸了多种词义。例如,“把”在桐城话中作动词时,还可以表示“把婆家”(嫁婆家)、“把食”(喂食),作量词时还可以说“一把”(一起、一同),作助词时还可以说“寸把”(表尺寸)。“好”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美,貌美”,可作形容词、助动词和副词,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在桐城方言中,“好”用于还可以相当于副词“多”,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例如“好长?”就表示“长度有多长”。

在世界上,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亡,方言作为文化的活化石,也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桐城方言亦是如此。在讲好普通话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略方言的重要作用,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悠久的桐城文化孕育着桐城儿女,桐城方言记录下的是桐城乡音,留下的则是文化乡愁。2016年8月于武汉音乐学院

凡例

1.本书以“本邑”、“邑地”、“邑人”代替“桐城”、“桐城本地”、“桐城人”。

2.本书收录邑地方言词六千余条,大多为方言,少数常言、熟语或民俗语。分两个部分,按自然、人物、动物、植物、器物、人生、生活、事业、特色、性状、其他等分为十一个类别。

3.对一些不常见的字予以注音。为了读者阅读方便,采用汉语拼音标注。

4.“□”为有音无字的字的标记,通常格式为:□[lì](有音无字)头:低着头。例:他总是□头走路。

5.邑读异音的字分邑读异音和此处邑读异音。邑读异音的字格式为:眼,本读[yǎn],邑读[ǎn]。邑读异音的字有:淹、家、伢、眼、讲、街等;此处邑读异音字的读音只限本词条,先后有:伛、濛、被、哪、脍、掩、觉、闯、阉、茓、抛、肉、间、交、咸、蔓、晏、今、明、下、岩、腾等。

6.多数词条作了一般性注释或介绍,少数较为详细。特别是有关民俗词条,力求以简明的语言说清问题。

7.为词条显目,特在词前标上“☆”标记。

8.本书收录的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方言词汇为主要对象。

9.为使读者直观了解词的含义,特配部分与词关联的图片(照片)。

第一部分

一、自然

☆五更头:五更天。五更即天快要亮的时候。

☆东上发蒙:拂晓。

☆天麻亮:拂晓。

☆蒙蒙亮:清晨。

☆清儿巴早:清晨。

☆清早八早:清晨。

☆上昼:上午。

☆天光:天亮。

☆日头:太阳。

☆日里:白天。

☆青天白日:白天。

☆日上:白天。

☆中时:中午。

☆中时窠:中午。

☆雷火太阳:最亮最毒的太阳。

☆风火雷:①指太阳一出来就很厉害;②指做事心里急、速度快。

☆响晴天:天空万里无

☆太阳炸人:雨后太阳突然灼晒,让人有晒“炸”了的感觉。兆示天气有变。

☆花花太阳:云缝里时隐时现的太阳。

☆火晒:最强烈、最毒辣的阳光。

☆天狗吃日头:日食。

☆倒阴:建筑物等遮挡阳光产生的阴影。

☆隐之亮:光线受阻后亮度减弱。

☆东晒:指房屋朝东的墙壁,上午受到强烈阳光的照射。

☆西晒:指房屋朝西的墙壁,下午受到强烈阳光的照射。

☆老天:苍天的俗称。将天拟人化。

☆老天娇得很:喻天气说变就变,变幻无穷。

☆天太翘了:指天气一直高温,无雨,大旱。

☆大干[gān]不过七月半:指一般年成干旱的天气不会一直持续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之后。

☆太阳扳山口:指太阳快要下山了。

☆太阳涋[tū]下去了:涋,掉下意。《篇海》:他骨切,音禿。滑涋也。即太阳下山了。月

☆蛾眉月:新月。俗语:“初三初四蛾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毛毛月:每月初刚起的月亮。

☆天狗吃月:月食。

☆下[hà](邑读)晚些:傍晚。

☆下[hà](邑读)黑些:傍晚。

☆挨晚上:将要天黑。

☆打麻影子:快要天黑。

☆绕影子:天快要断黑。

☆撒麻影子:快要断黑。

☆压丝亮:只有一丝丝光亮,喻天马上断黑。

☆擦黑:天刚黑。

☆乌麻黑:天全黑。

☆断黑:天已全黑。

☆煞黑:天已全黑。

☆月黑头:农历每月十七至十九日初入夜时的黑暗。

☆漆黑麻乌:夜黑。

☆漆乌麻黑:夜黑。

☆乌漆麻黑:夜黑。

☆黑漆漆的:黑得很。

☆黑秋秋的:黑得很。

☆黑窿窿的:黑得很。

☆夜底:晚上。

☆多多一晚上:很晚的时候。星

☆勺[shuó](邑读)子星:北斗星。因北斗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故俗称。

☆车水星:南斗星。由南天星空六颗明亮的主星组成。因形似人间车水,故俗称。

☆犁尾星:天亮前,东边天上像犁尾形的星座。

☆过梢星:启明星,又称金星。

☆过天星:启明星。

☆锅儿星:启明星。

☆扫帚星:又称扫把星,即彗星。

☆贼星:流星。因其坠落速度奇快如“贼”,故俗称为“贼星”。

☆天河:银河。又称银汉、星河、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

☆天火落丝:陨石。又叫落火球。云

☆□[gàng](邑读。同“杠”音,有音无字):虹。

☆□[tuàn](邑读。有音无字):虹。邑西早期的一种叫法。

☆双虹:双层彩虹。农谚“早西暮东,洪雨大通”,是说早晨虹出西方,傍晚虹出东方,都会下雨;“东虹日头西虹雨”。

☆火烧天:太阳起山或下山时,天空中出现的红色云彩。

☆彩霞:彩色的云。

☆鲤鱼斑:一种像鲤鱼鳞片样的云彩。农谚“天上起了鲤鱼斑,晒稻不用翻”。

☆乌云投河:多发生在夜间,一片乌云投入银河,就会突降暴雨。

☆乌云掉河:即乌云投河。

☆乌云接日:晴天半下午时分突然有乌云遮住太阳。农谚“乌云接日接得高,有雨在明朝”。

☆暴头云:风暴前突然聚集的云朵。

☆云堆子:云朵堆集在一起。

☆云影子:云的踪迹。例:天空蓝得一望无际,连一滴云影子也不见了。

☆天洞下来了:天空乌云密布,快要下雨的样子。

☆雨云:兆示马上就要下雨的乌云。

晴、阴

☆响晴天:特别晴朗的天。

☆朗爽天:晴天。

☆朗散天:晴天。

☆开天:雨止,转多云或晴天。

☆天烂散了:乌云散开,天空放晴。

☆阴暗天:阴不阴晴不晴的天气。秋季称“秋半天”。

☆晗雾天:晗,《集韵》中解释:“晗,欲明也。”而邑地“晗”则表示“天将阴”。晗雾天即有薄雾的、阴不阴晴不晴的天气。

☆天晗下来了:天阴下来了。

☆哈乌天:阴沉沉的天。

☆乌啊子天:阴天。

☆麻乌天:阴天。

☆没有天:指没有晴天。

☆哭哭子天:说下雨就下雨的天。

☆回潮:因空气潮湿,物品返潮。多指梅雨季节。

☆盐回滴卤的:返潮。

风、雨、雷电

☆捂之风:因障碍物阻挡而使空气变得不流畅。

☆不朗风:不通风。

☆悠悠风:小风。

☆风朗当的:空气流畅、微风轻拂的样子。

☆活闹风:空气流畅,阵风时来。

☆转箍溜风:旋风。

☆狂风:暴风。

☆风口子:山峰或建筑物形成的汇风口。夏天纳凉时风口子最凉快,冬天却非常冷。

☆龙吸水:也说“龙挂尾”,即龙卷风。

☆乌风黑暴:转瞬间乌云翻滚刮起暴风。

☆戗[qiāng]风:逆风。

☆作燥:天气反常闷热。

☆作天变:指刮风、下雨前的天气异常变化。

☆天压人:空气湿度大,致人身体不适。

☆落雨:下雨。

☆朦烟子:很小很细的雨。

☆雾朦烟子:朦朦细雨。

☆雾辣子:烟雨。

☆乌麻子雨:朦朦细雨。

☆撒弹灰雨:雨量很小,仅淋湿地表灰尘。

☆几蹦雨:蹦,阵意,即几阵雨。

☆一蹦子雨:一阵雨,一会儿雨。

☆几再雨:再,阵意,即几阵雨。

☆浇菜雨:雨量不大,只够浇一次菜地。

☆一交车:一交车即用水车向稻田里灌了一次水,指20~30毫米雨量。

☆动之淌:即雨下在地面上形成了流水。

☆水生生的:①雨水中的路面状;②食品或其他物质饱和了水分。

☆雨往里:雨中的间歇。

☆雨空子:雨中的间歇。

☆扯连阴:一连几天小雨不停。

☆落之不开天:连续不断地下雨。

☆牵溜流:喻雨下个不停。例:这雨牵溜流地下了一天。

☆暴头:雷阵雨。

☆瓢泼雨:特大暴雨。

☆和天倒:特大暴雨。

☆打风暴:强雷阵雨。

☆雨落戗[qiāng]了:特大雨,发了疯的雨。

☆蒙[mēng]下:一个劲地下雨,连续不断地下雨。

☆打雹籽:雷阵雨时下的冰雹。

☆起蛟:特大暴雨造成的山体滑坡,或山洪暴发卷起的泥石流。此种特大自然灾害,旧时人们迷信,认为是蛟龙造成的。

☆淹掉了:水淹没意。

☆挫掉了:指圩堤溃破后圩内受到的洪涝灾害。

☆打雷:云层放电时产生的响声。

☆轰雷:打雷。

☆打炸雷:特别响的雷。

☆打闷雷:响声沉闷的雷。

☆掣[chè]壑[hè]:云层放电时产生的强光,即闪电。

☆扯壑:①闪电;②指动作极快或时间极短。

雾、露、冰、雪、霜

☆雾露:又称雾露子,雾中形成的露水珠。

☆露水:露珠。

☆星露:星夜形成的露水。

☆烟蒙蒙:极重的雾霾。

☆瀚雾天:雾沉沉的天。

☆下黄沙:沙尘暴。

☆落雪:下雪。

☆雪子:冰雹。

☆落雪雹子:下冰雹。

☆落雪子:下雪子。

☆落凌子:下冻雨。

☆结清光凌子:指树枝或屋檐上结成的清光闪闪的冰锥。

☆上冻:指结冰,也说“冻冰冻”。

☆清风冷冻:指阴冷结冰的天气。

☆开烊[yáng]:化冻。

山、丘

☆望云尖:邑西一带经常可以看到潜山县天柱山主峰和峰上云彩,故将“天柱山”说成“望云尖”。桐城歌《光绪二十九年灾》:“望云尖上起云彩,栲栳尖上雨就来。”天柱山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龙眠山:系大别山东麓的一座名山,山势自西北向东南逶迤而来,主峰高1058米。

出桐城市区北门,沿龙眠河溯河而上,渐入佳境,两岸苍峰翠谷,蓊郁莽莽,千岩竞秀,雄丽多姿。有风景名胜数十处,尤以历史名人遗存为甚,如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龙眠山庄”,明代大司马孙鲁山的“椒园”,明代大学士何如宠的“别峰庵”,清代大学士张英的“赐金园”,张英、张廷玉的大小宰相陵园等。自然景观有碾玉峡、百步绕云梯冲、颂嘉岭、璎珞崖、观音崖、黄草寨、龙井瀑布等。另有百步绕云梯冲摩崖石刻及椒子崖摩崖石刻群。

☆龙眠山庄:为李公麟晚年归隐之所,位于西龙眠山李家畈,坐北向南,背依高山,面临平畴,门前有一元宝形池塘。明末桐城文士孙中夔《过李公麟山庄旧址》诗云:“居山庄犹在,看园林转移。山川浑日旧,花鸟自今时。月散花椒影,烟沉兰竹枝。闲来搜胜迹,登眺客心悲”。

☆椒园:坐落在龙眠山椒子崖的南麓,为孙鲁山的别业,现仍存厢房和侧屋,占地约144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墙壁,齐檐封火,小瓦屋顶。屋四周青山簇拥,溪流潺潺,茂林修竹,别有洞天。

☆赐金园:是张英以康熙二十一年皇上颁给赐金的一半,而“谋山林数亩之地为憩息、休养之圃”的。今属龙眠双溪,遗迹不存。

☆别峰庵:位于龙眠双溪,系何如宠主持修建,清顺治年间重修。原有前后二进建筑,现庵扩大规模,修葺一新,有佛像数十尊。

☆张英陵园:位于龙眠双溪的金鸡地,背枕金鸡山,面对赐金园,两侧小冲相峙,环境清幽雅致。墓座面积约2000平方米。原墓设九级石阶,上为拜台,台上置石供桌、烛台、香炉等整套祭具。台下立石雕翁仲两对,石狮、石兽、石羊、石龟各一对。前沿有四柱石牌坊一座,高5米,宽8米,阳文镌刻“恩荣”二字。“文革”期间,墓冢两次被炸,墓地装饰物遭摧毁。现该处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修复再现原貌。

☆张廷玉陵园:即小宰相坟,现称文和园,位于龙眠双溪蒲庄,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进入园区即为张氏享堂,园中竹径通幽,浓荫覆地。入中门为照壁,前后两面嵌有“赞猷硕辅”和“调梅良弼”八个石刻大字(为清雍正七年和九年皇帝赏赐张廷玉的御书匾额手迹)。中院前、后进为享殿、廊庑等主体建筑。整座享堂依山构筑、错落有致。享堂背后的半山腰,便是张廷玉的墓地。墓地东向略偏南,北傍狮形地,南倚金交椅,凤翼展护左右,龙溪萦回于前。极目向东北方远眺,群山逶迤,层峦迭嶂,气纳山河。墓地以墓冢为中心,其下三层地墁置石祭具,再下设九级拜台,依山势递降,中贯汉白玉石铺砌的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臣、武将等石像,雕刻精美,造型生动,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整组墓表体现了墓主生前身后的威仪和恩荣。张廷玉出身名门,为三朝老臣、两代宰相,宦迹政声载誉史册。其去世200年后,墓葬在“文革”中被毁。历经数年抢救修复,陵园再现旧貌,现已成为桐城市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张廷玉墓石刻”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谼山:位于邑地龙眠山的东北,主峰高约900米,其分水岭是桐城与舒城的交界处,孔城河发源于此。三国时鲁肃曾率兵在鲁谼山操练,与曹军鏖战(故这一带崇山峻岭通称为鲁谼山),并遗留下诸如鲁肃读书亭、鲁王墩、试剑石等名胜古迹。

☆鲁肃读书亭:位于谷林寺南前约100米处,为当年鲁肃读书的小亭,四根石柱,青瓦屋面,一桌一椅,普普通通。鲁肃日间督兵习武,入夜静坐亭中秉烛研读经史。他文韬武略,东吴文联西蜀、武勘北魏的策略,几乎都是通过鲁肃从中周旋和付诸实施的。故后人特撰楹联“治世以文,勘乱以武”,刻在读书亭的石柱上。只可惜年代久远,原亭早已倾圮。现亭于20世纪90年代修复,碧瓦飞檐,古朴清雅,不仅为游人展现昔日的一幕,还能为其添加一份勉励之意。

☆鲁王墩遗址:在鲁谼桥北端,206国道西北侧,传为鲁肃的点将台。遗址为台形高地,西北地势渐高,延接筲箕地,西南临鲁王河畔,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表为粘质夹砂土,发现有红烧土堆三处,灰坑八处地表剖面文化层,厚2~3米。采集遗物有:石斧、石、鬲足、陶片、单面刃等。

☆试剑石:位于龙井村陈湾的试剑岭。石原在岭上,现已滚落岭下,立在路边,为一青色巨石,似被人从中剖开,断面光滑。传为鲁肃出山领兵破曹,誓师时挥剑所劈。现石上留有阴刻行书三行,曰:“此石,三国鲁子敬试剑古迹。士人汪天孝叙。”

☆望曹尖:为鲁谼山主峰,即是当年鲁肃观察军队曹兵动静的了望哨。

☆吕亭驿:位于鲁谼山口,为吴将吕蒙的扎营之所。现属吕亭镇,206国道和合九铁路经此而过。

☆栲栳尖:位于邑地范岗镇朱公村境内的崇山峻岭中,海拔约409米,因形似栲栳(即笆斗),故名。主峰矗立,险峻峥嵘。主峰崖坦上立有始建于宋末的“发龙庵”。

☆披雪瀑:又名披雪洞、披云洞、响雪泉,位于邑地县城西北约4公里的碧峰山下。瀑分三段,前为“迭瀑”,高约50米,瀑流奔泄,溅珠飞玉;中为溪谷,俗称“披龙”,长约800米,急流击石,雪浪翻滚;后为“悬瀑”,高约50米,瀑流如帘,势若崩雪。明人林胤泸《披雪瀑春游》诗云:“绝嶂千峰合,清溪一径通。听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瀑布晴飞雪,桃花带晚风。前村归路远,明月影胧胧。”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曾结伴来游,撰有《观披雪瀑记》,誉此瀑为“吾邑之奇”。

☆三道岩:位于邑西五聚岭西侧王屋寺上游的军屯河。王屋寺,因是千年古寺而驰名邑内外。军屯河林木葱茏,烟云回绕,以其大起大落的河坡分段形成了三道飞瀑,银雾腾空,各呈异彩,恰似“银河落九天”。河道里还有中生代恐龙活动的记录,恐龙的化石虽让河水冲涮罄尽,但化石床仍清晰可测。

☆五聚岭:位于邑地青草镇陶冲村西北边的一座高山。主峰屋脊形,最高处孙公寨海拔847.4米。传说此山中曾有五星聚会,故名。

☆老山八洞:指深山区。

☆岭岗:指山的脊岗。

☆山包:也说“山头”,山的高处。

☆龙脉:指山的走势。传说高山峻岭的脊岗系行龙化身,也即龙脉。

☆清阴影的:山高岩陡从上往下看时出现的令人眩目的情景。

☆瘌石壳子:像瘌痢头一样的石头壳子。

☆石巴壳:坚硬岩石形成的石坪石壳。

☆火籽山:毁林开荒种粮食的山坡。

☆打火籽:开荒种粮食。

☆山泡[pāo](邑读):山嘴,小山头。

☆半山排:半山腰。

☆阳排:朝着阳光的山排。

☆阴排:背着阳光的山排。

☆山垅[lǒng]:山埂子。

☆山嘴子:山麓或地块的尖端。

☆山岩沟:两山之间的峡谷夹沟。

☆山洞:山中自然形成的洞窟。

☆地窿:地坎处自然形成的地窟,一般容积较小。也有人工开凿形成的地窟窿。

☆冲:两山之间的开阔地。邑地常以“冲”作地名,如板栗冲、佘家冲。

☆洼:地面低沉的地方。

☆垴[nǎo]上:山冲向上溯伸的顶端。

☆落之栏:地势低凹。例:吴家凹[wà](邑读)在两座山之间的山脚下,那地方落之栏,经常受淹。

圩畈、田野

☆圩:湖边低凹地区,筑堤防水,人们种植树木并居住于其上的堤坡叫圩。邑地东南海拔20米以下的滨湖地区,明清时即已筑堤圈圩。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载:“孔城出街,西往县城,西南往枞阳,皆有圩田,其上皆有大埂”。民国《桐城县志略》记述:圩堤属沿河湖者,曰内圩,名称繁多,计有一百余处”。新中国成立前圩区圩口多而小,相互穿插,诸圩分割,遇洪即溃。新中国成立后调整水系,联圩并圩,加宽堤身,增高堤顶,年年兴修,完善排灌体系,大大增强了抗洪能力。至20世纪90年代,全邑计有大小圩口一百二十七个,其中万亩以上大圩四个,千亩以上大圩七个。

☆姜团圩:位于邑东孔城河下游入湖口西岸,北依孔城镇,东与枞阳县团结圩隔水相望,南临白兔湖,西以洪家嘴为界,为三面环水呈长靴形的滨湖圩区。圩内耕地面积一万零五十一亩。圩内的范圩、姜圩及大家圩,均始建于清朝,面积都在一千亩左右。

☆包兴联圩:跨邑地金神、香铺两乡镇,内含包兴圩,童联圩、石家畈圩、郑墩圩、韩畈圩。有“包兴圩一破,桐城米行闭门三日”之说。可见此圩对桐城市粮食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合圩:唐合圩位于挂车河下游南岸,东临菜子湖,南与双港丘陵岗地毗连,西起新安渡东侧的芦席圩,北隔挂车河,耕地面积一万三千五百余亩,内含唐兴圩、鸭子圩、合永长圩、同金圩、芦席圩。唐合圩内的合永长圩和唐曹圩、大义兴圩,均始建于清代,距今二百余年。

☆练潭圩:位于菜子湖南畔,大沙河出口左岸。20世纪50年代前,各圩自成体系,水系紊乱,洪涝灾害频发。1958年新垦练潭圩后,先后将幸福圩、大河坦圩、杉枫小圩、广益圩,及罗岭乡的花园圩、新舟小圩、陡塘小圩等并入,圩内耕地面积达一万零二百余亩。

☆田畈:田野。

☆冲田:山冲间的田。

☆垅田:也说窿田,即地势低洼的田。

☆塝田:靠山脚边须人工灌溉的水田。

☆梯田:山坡上一层层排列,一层比一层高的梯状田。

☆坡田:梯田。

☆湖田:靠湖边或干湖滩上种植庄稼的农田。

☆圩田:圩堤内种植庄稼的农田。

☆旱地:不能种植水作物的地。

☆坡地:有一定坡度的旱地。

☆山地:山上开荒种植的地。

☆一双地:一畦地。畦[qí],地中分成的一块块长方形小片,邑

人称

其为“双”。

☆平阳畈:开拓的原野或大片的平原。

☆草坯场子:长满各种杂草的较平坦的土地。

☆深土脚:土壤深厚。

☆田缺:排水蓄水用的田埂沟。

☆石摆:石块垒砌成的石坝。

☆黄土包:黄土形成的高包。

☆龙骨土:坚硬如麻石骨样的山土。

☆麻石骨:坚硬如麻石的土石混合物。

☆小黄土:粘土,有一定的粘性,与石灰拌合,可作地坪等建筑材料。

☆碴粑:泥块,土圪瘩。

☆屙屎不生蛆:喻土地贫瘠。

湖、河、库、塘、堰

☆菜子湖:为长江北岸支流水体,跨邑地与枞阳、怀宁、潜山、岳西、庐江六县。湖泊水域由白兔湖、嬉子湖、鸭子湖三个湖区组成。三湖水浑然一体,经枞阳闸和鲟鱼船闸进入长江,全流域面积3363.6平方公里,湖泊水面215.3平方公里。菜子湖历史上为自然捕捞水域,现水域经过开发,水产更加丰富,水产品除销售省内外各大城市,还销往国外。菜子湖还是内陆湖泊中黑腹滨鹬重要的迁徙和越冬地。湖周形成的湿地,吸引了白头鹤、东方白鹳、白鹭、鸿雁等众多候鸟在此栖息,并因此成为鸟类爱好者的摄影基地。

☆湖汊:湖与河道交界的分岔处。

☆大沙河:源自岳西县丛毛尖南麓,主峰海拔1465米。地跨岳西、潜山、怀宁与邑地四县(市),下游经赌棋墩入菜子湖。为菜子湖流域主要水系。大沙河两岸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棉花和其他杂粮。但由于地质条件非常特殊,河床泥沙沉淀,两岸堤坝主要由泥沙组成,存在诸多隐患。

☆龙眠河:位于邑地中部,为邑地主要河道之一。源于桐、舒分水岭的老关岭,主峰黄草尖海拔777米,下游于金神大桥下孙小圩入嬉子湖,河道全长43公里。

☆挂车河:源于邑地唐湾镇的桐、舒、潜三县交界的三芝庵,下游经香铺许咀村入鸭子湖,全长45公里。为邑地主要河道之一。

☆孔城河:位于邑地东北部,跨越邑地、庐江、枞阳三县(市),源于大关乡天堂山。下游经孔城镇合兴圩拐入白兔湖,全长39.21公里。为邑地主要河道之一。

☆水库:拦河砌坝蓄水、调节水流,用于灌溉、发电、养鱼等的水利工程。邑地水库自1958年开始兴建,人民群众以“愚公移山”精神,掀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先后建起中型水库两座,小型水库五十五座,蓄水量达1.48亿立米。形成了以“水库为骨干、塘坝为基础、渠道为网络”的灌溉体系。

☆牯牛背水库:位于挂车河上游的三道河口,总库容8180万立米,系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等功能的中型水库。

☆境主庙水库:位于龙眠河上游境主庙附近,总库容2440万立米,系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殖等功能的中型水库。

☆拦河堰:即通常所说的堰,为拦河打坝,提高上游水位,用以灌溉下游农田的水利工程。邑地筑堰的历史悠久,遗存的规模较大的堰口有孔洪堰、新店堰、茅草堰、桐溪塥、千丈堰、腊梅堰等。

☆茅草堰:明万历年间邑人何如宠(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倡修,堰口宽以茅草叶为度,故名。堰首位于卅铺镇河畈村,可灌溉下游农田五千余亩。茅草堰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何如宠修堰的一段美妙的传说。

☆当家塘:蓄水量较多、能在本地起主要灌溉作用的蓄水塘,为邑地灌溉农田并提供生活用水的主要水利工程,遍及全邑各方各地。新中国成立前,全邑有小型塘坝一万八千八百零二口,总蓄水量8540万立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新建扩建塘坝二万三千二百四十七口,总蓄水量达1.09亿立米。充分发挥了塘坝蓄水功能,增加了塘坝的抗灾能力。有影响的大塘为金神镇大官塘,范岗镇大官塘,范岗镇东流村芭茅塘等。

☆金神镇大官塘:坐落于金神镇官塘村。据志书记载,大官塘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该塘西南方向筑坝,坝埂长500米,可灌溉约一千三百亩农田。

☆干沙河:平时沙石裸露,只有发山洪时才有满河水的河流。邑地的河流多为干沙河。

☆石头河:河床多石的河流,山区多见。

☆山水塥:山脚下过山洪和蓄山水的塥。

☆过水塥:有较长水源能长时流水的塥。

☆活水塥:即过水塥。

☆活水塘:有长流水的塘。

☆死水塘:水不流动,只有下雨时才能接收塘面和塘四周雨水的塘。

☆堰沟:河、溪拦坝后形成的支流。简称“堰”。

☆撮[cuō]水坝:拦起的水坝,如拦河坝。

☆水窟宕[dàng]:很小的水塘或水坑。

☆牛脚窟:即牛蹄印大的窟窿,喻极小的泥坑或地方。谚云:“六月天落雨分牛脚窟”。指雨区范围小,且界线分明。

☆牛脚埯:埯,意小坑、小洞(以下音、意同)。牛脚埯即牛踩出的小坑小洞。

☆方子凼[dàng]:取土掘成的坑凼。

二、人物

称呼

人称

☆祖宗八代:指历代祖宗。

☆耙锄脑:宗支第一人。

☆各房头:家族各个宗支,派系。

☆家班子:本宗族的人。

☆大伙结:大家。结,结帮子意。

☆我结:我们。

☆伙子里:伙伴之间。

☆一窠罗子:一大家子人,家里所有的人。

☆大老人:大人。

☆上人:长辈。

☆爹爹:邑地称呼祖父。

☆家公:家,本读[jiā],邑读[gā]。外公,外祖父。

☆老爹爹:对男性老年人的尊称。

☆老爹结:对男性大人们的统称。

☆干爹爹:男女双方亲戚对对方爹爹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

☆亲家公:男女双方父母对对方父亲的称呼。

☆爷爷:邑地指父亲。

☆大大:父亲。

☆老子:父亲。

☆大爷:大伯。

☆小爷:小叔。

☆老爷:邑北称最小的叔叔。

☆椒椒[jiāo]:叔叔。邑地称叔叔为椒椒的缘由,有好几种说法,尚待探索考证。

☆干爷:男女双方亲戚对对方父亲的称呼。

☆干老子:义父,俗称认亲。

☆丈夫:女性的配偶。传说这一称谓始于商代,当时,一尺合今16.95厘米,按这一尺度,男人一般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老板:①丈夫;②单位一号领导或主管。

☆男人:丈夫。

☆我家男人:我家丈夫。

☆老的:丈夫。

☆胞弟兄:同胞兄弟。

☆干弟兄:结拜的兄弟。

☆末脚儿子:小儿子。

☆老窝子:小儿子或小弟北。

☆头孙子:长孙。

☆末夺子:最小的一个孩子。

☆老梗儿子:父母年龄大了才生育的最小的儿子。

☆老婆婆: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倷倷[nāi]:祖母。

☆家婆:外婆,外祖母。

☆干倷倷:男女双方亲戚对对方倷倷的称呼。

☆婆奶奶:丈夫的母亲。

☆亲家母:男女双方父母对对方母亲的称呼。

☆嗯[ěn](邑读)奶:母亲。

☆嗯[ěn](邑读)妈:母亲。

☆晚娘:后母。

☆干娘:①男女双方亲戚对对方母亲的称呼;②义母。

☆干妈:同干娘。

☆师娘:旧时对塾师、匠人配偶的敬称。

☆烧锅的、屋里的、家里的:妻子,旧时称老婆。

☆烧锅奶奶:妻子。

☆烧锅婆:妻子。

☆捣锅窿的:妻子。

☆门槛里人:妻子。

☆焐脚的:妻子。多指老年人的伴侣。

☆家里人:夫妇在外互称。

☆我家里:夫妇在外互称。

☆当家的:妻称丈夫。

☆内当家的:夫称妻。

☆乖乖:①旧时夫妻间对称;②语气词,表惊讶。

☆叔母伙子:妯娌。

☆妇道之家:旧时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奶奶结:旧时对女性们的称呼,即妇女们。

☆花奶奶:特指打扮俊俏的年轻女子,戏称。

☆管家婆:话多、爱管闲事的女人,多指老年妇女。

☆姑大大:①姑姑(邑中用语);②姑爷(邑西、南用语)。

☆毛伢:刚出生的婴儿。也写成“毛昂”。

☆伢苗:多指少年。

☆伢几个:小孩子们。

☆小伢:小孩子。也写成“小昂”。

☆伢儿:小孩子。

☆男伢儿:男孩。

☆红丁:指将要出生或在几年内会出生的男孩。旧时修谱,对此类男孩可提前上谱,谓之挂红丁。表达当时人们对生男孩的一种祈望。

☆女伢儿:女孩。

☆女丫头:女孩。

☆毛头:小孩子。

☆萝卜头:小孩子。

☆波里头:很小的孩子。

☆光头:指男孩。

☆毛虫:对婴儿的爱称。

☆猫星子:对婴儿的爱称。

☆小狗屎:对小孩的戏称。

☆小猫屎:对小孩的戏称。

☆人屎:对特聪明的小孩的戏称。

☆狗屎脚子:对调皮的小孩的戏称。

☆屎老爷:对小孩的戏称。

☆小儿细女:对未成年子女的泛称。

☆软脚蟹子:指年龄还小,不能参加劳动的子女。

☆大男伢儿:对言行举止、外貌乃至性格都像男孩样的女孩的戏称。

☆昂不屌:指尚未涉世或涉世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多指男性。

☆大半桩子:指十岁左右的儿童。

☆青丝郎:处男,即婚前未有性行为的男子。

☆光棍:鳏夫。

☆光棍头子:光棍。

☆寡木头子:光棍。

☆孤老:没有孩子的人。

☆过夫娘子:离婚后再嫁的女子。

☆寡妇:死了丈夫的女人。

☆寡妇奶奶:即寡妇。

☆下堂寡妇:指寡妇再嫁。嫁后不可再称其寡妇。

☆自家:自己。

☆□[ěn](有音无字,同“嗯”音,第三声):即你。邑地旧时普遍称呼。

☆□[wù](有音无字,同“雾”音):①即你,邑西大沙河一带旧时称呼;②那边(邑西)。

☆□[ké](有音无字,同“咳”音):即他或她,第三人称代词。邑西青草、徐河一带旧时称呼。

☆侉子:戏称对生活不讲究的人。

☆侉佬:旧时对北方人的称呼。

☆羊毛人:指血种变异,全身皮肤、毛发皆白的人。

☆大撂货:指能做粗活、身板高大的女人。

☆人倭[wō]子:人物,贬义。

☆屎倭子:对厌恶之人的蔑称。

☆叉家婆:好管闲事的女人。

☆李老君:贪吃的人。谚语:好吃李老君,顾嘴不顾身。

☆山猴子:旧时称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人。

☆水鸭子:家住水边识水性的人。

☆黑脚肚子:旧时指未读书不识字的人。

☆泥糊腿子:旧时指种田人。

☆土球儿:旧时对农人的贬称。

☆穿草鞋的:旧时指农人。

☆乡巴佬:旧时指乡下人。

☆土包子:旧时对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的贬称。

☆土巴货:旧时对农人的贬称。

☆老夫子:①年老的读书人;②缺乏朝气自诩高雅的人。

☆老几:①称关系不错的朋友。例:你这个老几,真让人没有办法,我服了你;②有时略带贬意。

☆傢伙:①称同伴;②有时贬称对方。①例:你这傢伙为什么不早说,害得我瞎想一个晚上;②例:你是什么傢伙,我早就知道你的底细了。

☆伙计:称同伴。

职业称

☆劳力:泛指有力气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男子。

☆匠人:从事各种手工劳动并有专门技艺的人。

☆手艺人:从事各种手工劳动的匠人。

☆艺人:各行当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

☆师傅:对匠人或有工作经验的人的敬称。

☆犁田佬:犁田的人。

☆插田佬:种田的人。

☆抠泥巴头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木匠:制作木器的匠人。

☆雕匠:雕刻各种木制工艺品的匠人。

☆盖匠:锯木料的匠人。

☆漆匠:用桐油、土漆等各种油料、漆料来油漆家具等物件的匠人。

☆篾匠:用竹篾制造器物的匠人。

☆瓦匠:又称砖匠、砖瓦匠、泥水匠,建房盖屋的匠人。

☆石匠:用石料制作器物的匠人。

☆茅匠:盖拍茅屋(茅草屋)的匠人。

☆窑匠:做砖、瓦坯烧窑的匠人。

☆铁匠:制造和修理铁器的匠人。

☆铜匠:打制及修补铜器的匠人。

☆银匠:打制和修补银器的匠人。

☆酒匠:酿酒的匠人。

☆油匠:榨油为生的匠人。

☆棉匠:弹棉花打被子的匠人。

☆烟匠:刨制土烟丝(黄烟丝)的匠人。

☆代匠:专司理发的匠人,理发师。

☆裁缝:以做衣服为职业的人。

☆茶师:制茶、品茶的师傅。

☆丰糕师傅:制作丰糕点心的厨师。

☆米饺师傅:制作米饺的厨师。

☆掐丝艺人:珐琅工艺中从事掐丝技术的艺人。

☆玉雕艺人:从事雕玉工作的艺人。

☆陶瓷艺人:从事陶器制作的艺人。

☆缩微艺人:缩制各类民俗器物的艺人。

☆刻纸艺人:在纸上刻制各种图案的艺人。

☆棕编艺人:利用棕叶编制各种工艺品的艺人。

☆掏牛屁埯的:牛贩子。

☆尖猪的:专门阉割猪的生殖器的人。

☆赶伢猪的:饲养种猪的人。

☆设士:从事纸扎工艺的人。

☆猪屠户:宰杀生猪的人。

☆摸鱼汉:以捕鱼为生的人。

☆放鱼鹰子的:饲养鸬鹚用以捕鱼的人。

☆结犁头的:用生铁水修补铆接犁头的匠人。

☆补锅的:修补破锅等铜铁餐具的匠人。

☆磨剪子铲菜刀的:巡游街坊村落,专门为人磨、修剪子,铲菜刀口的师傅。

☆卖零货的:挑货篮担卖零细货物的人。

☆机司:司机。

☆戏子:戏曲演员。

☆说鼓书的:说书艺人。

☆郎中:中医。

☆笔刀:旧时代人写法律文书的人。

☆问事的:旧时对乡村中能为百姓打官司、替百姓办事的有一定威望的知识分子或基层小官的称谓。

人体

头部

头面

☆骷髅盖:脑壳。

☆顶门心:头顶的中心。

☆脸瓣子:脸庞。

☆团脸:圆脸。

☆屁股脸:胖脸。

☆龇疤子脸:肥胖变形的脸。

☆团头刮脑:又圆又大又光滑的脑袋。

☆突头突脑:头大脑圆,形像突出。

☆趸头巴脑:大脑袋。

☆二搭毛:女性的一种齐耳发型。

☆小扫帚:指小女孩扎的小辫子。

☆筢钩儿:短小的辫子。

☆马尾子:女性扎在脑后的独辫子,形似马尾。

☆狂头毛:天生卷发。

☆头发白生了菇子:头发雪白雪白。

☆酒窝凼:酒窝。

☆模启模面的:面孔俊俏,仪表端庄。

☆答嘴答面:喻小孩会说会笑的样子。

☆有面有样:喻面庞俊俏。

☆齐整:漂亮。

☆白貌书生:男子英俊潇洒的样子。

☆出挑:面孔俊俏出众。

☆秀挑:面孔十分秀气。

☆爱标:注重打扮。

☆盈人:吸引人,招惹人。例:这姑娘长得好,格外盈人。

☆娇绕绕的:娇嫩样。

☆人头子不错:人的外貌和品行都还可以。

☆红里挂腮的:指脸红得好看。

☆关公:红脸。

☆包公:黑脸。

☆张飞:黑脸。

☆黑敷炭头子:敷炭即灶膛里烧出的炭,此指人皮肤黑得像敷炭一样。

☆黑不溜秋的:皮肤很黑。

☆白消消的:脸色很白。

☆脸像壁子土一样:脸色灰白得难看。

☆兜草胡子:络腮胡子。

☆胡子拉纱:胡须长而浓密。

☆胡子郎当:同胡子拉纱。

☆生成眉毛长成之骨:①指人面部和身材已长定型;②喻人性格已定。

☆婆娘相:指年轻女子身材、长相像上了年纪的婆娘一样。

☆谢脸光:额头上方少发或无发,光光的一片。有人认为谢脸光是富有智慧的表现,但此说缺少科学依据。

☆侉着脸:板着脸。

☆苦瓜脸:面带愁苦。

☆舔骨相:即吝啬相。

☆黄脸大大黑脸妈妈:喻脸色十分严厉。

☆寡妇脸:脸色阴沉难看。

☆做在脸上:指内心情感容易表现在脸上,缺少应有的涵养。

☆上脸:饮酒后脸部因酒精刺激而泛红。

☆发火烧:面部因受冷或受精神上的刺激而产生的灼热感。

☆耸头八脑的:面相丑陋。

☆壑牙獠[liǎo]齿:因牙齿缺损而显得丑陋。

☆龇牙佛:龇牙咧嘴的难看形像。

☆扣头扣脑:小头小脑。

☆小头纠脑:小头小脑。

☆颅头凹眼睛:额头前突、眼睛凹陷,喻人形像差。

☆憎[cǔn](邑读)八怪:耸头耸脑的样子。

☆憎之哼人:丑得很。

☆丑之八怪:丑得很。

☆丑之哼人:丑得很。

☆丑之放龌:丑得很。

☆丑脑八叽的:丑得很。

☆葱糙:皮肤粗糙。

☆猴子脸:不好看的脸。

☆麻痴姑子:一脸的麻子。

☆黄目茄肿的:脸肿色黄。

☆黄不拉驰的:脸庞发黄变皱。

☆没有血色:①因病导致脸色不好;②喻人做了坏事屡教不改,不顾脸面。

☆白米(白蚁)喝了血:脸色白得不成样子。

☆煞里白肌的:脸色白得难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