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讲义·真题·预测全攻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1:05:48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讲义·真题·预测全攻略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讲义·真题·预测全攻略试读:

前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经济行业对经济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审核制度也逐步完善。

为了满足广大考生的迫切需要,我们严格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编写的《全国经济专业资格考试用书》(内含大纲),结合我们多年来对命题规律的准确把握,精心编写了这套“2014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丛书。

本着助考生一臂之力的初衷,并依据“读书、做题、分析”分段学习法的一贯思路,本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力图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紧扣大纲,突出重点

本套丛书严格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考试大纲编写,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最新变化与要求。所选习题的题型、内容也均以此为依据。在为考生梳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年考题深度讲解考点、难点,使考生能够“把握重点,迅速突破”。

同步演练,科学备考

本套丛书按照“读书、做题、模考”分段学习法的一贯思路,相应设置了“大纲解读”、“考点精讲”、“同步自测”和“同步自测解析”几个栏目,以全程辅导的形式帮助考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复习备考。

命题规范,贴近实战

众所周知,历年真题是最好的练习题,本套丛书在例题的选取上,以历年真题为主,让考生充分了解考试重点、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命中率。同时还配备了高保真模拟题,让考生以最接近真题的模拟自测题检验学习效果,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解析详尽,便于自学

考虑到大部分考生是在职人士,主要依靠业余时间进行自学。本套丛书对每道习题都进行了详尽、严谨的解析,有问有答,帮助考生快速掌握解题技巧,方便考生自学。

思维导图,加深记忆

在学习了基础知识以后,就要进行强化练习了。本系列的习题集分册,都配有思维导图,在每章的开始帮助考生梳理重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复习效率更高。

总而言之,通过凸显重点、辨析真题、同步自测、深度解析,希望能够使考生朋友们对考点烂熟于心,对考试游刃有余,对成绩胸有成竹。

本书由索晓辉组织编写,同时参与编写的还有晁楠、吴金艳、雷凤、张燕、方文彬、李蓉、林金松、刘春云、张增强、刘晓翠、路利娜、邵永为、邢铭强、张剑锋、赵桂芹、张昆、孟春燕、杜友丽,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新的人生道路上续写辉煌。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大纲解读

本章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1.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2.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4.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6.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考点精讲第一节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考点一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要世代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生产。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就是再生产。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生产的规模决定着可供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加速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例1-1】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2012年多选题)

A.人的劳动

B.劳动资料

C.自然条件

D.劳动对象

E.生产关系【解析】ABD 本题考查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需具备的基本要素。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和发展。考点三 社会经济规律

在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在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往往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①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不管人们能否认识它,它都会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③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按照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②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③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例1-2】下列关于社会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2年多选题)

A.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

B.人们只有认识了经济规律,它才能发生作用

C.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E.人们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制定经济规律【解析】ACD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第二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考点四 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主要阶段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5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例1-3】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是( )。(2013年单选题)

A.生产方式

B.经济规律

C.生产关系

D.社会经济制度【解析】D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例1-4】 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 )。(2012年单选题)

A.社会文明水平

B.社会经济制度

C.市场发达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解析】B 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第三节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考点五 自然经济的概念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考点六 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①社会分工;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它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考点七 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在各个社会形态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具体特点如下所述。(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只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因而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规模狭小,市场体系也不完善,市场机制还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2)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大生产代替了分散的个体劳动,商品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不仅一切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而且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商品经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由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范围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资本从封闭的国内市场走向开放的国际市场,市场体系日趋复杂,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市场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条件已经具备,商品经济进入了发达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3)在社会主义社会,尽管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仍需要采取商品经济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例1-5】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是( )。(2012年单选题)

A.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B.社会分工

C.生产资料私有制

D.市场经济【解析】B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它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第四节 市场与市场体系考点八 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就必然有互换劳动产品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的市场。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考点九 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②经济联系功能;③利益关系调整功能;④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⑤社会评价功能。第五节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考点十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例1-6】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 )。(2013年单选题)

A.经济基础

B.内在属性

C.必然趋势

D.必然结果【解析】A 本题考查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第六节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考点十一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在任何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都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在数量上又都是有限的。人们需要对既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作出选择,以保证稀缺的资源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组合,分配给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者,从而获得最优的效率。考点十二 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基本方式,或这两种方式不同程度地结合,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标。

1.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考点十三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并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一定的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对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一定的经济制度也只有在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后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济体制除了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基本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与之相对应,经济体制也有两种基本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就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满足人们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非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直接对应的资源配置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在选择过程中以一种方式为基础进行嫁接变种。但不论一国选择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本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目标。【例1-7】 经济体制的影响因素包括( )。(2012年多选题)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资源配置方式

C.历史文化传统

D.经济制度

E.现实国情【解析】ACDE 经济体制除了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步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的变革。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资源配置方式

D.生产资料所有制

2.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3.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 )。

A.先有市场,后有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C.商品经济一定是市场经济

D.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5.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的是( )。

A.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B.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D.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

6.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 )。

A.自给自足

B.经济联系很少

C.劳动生产率低下

D.生产规模狭小

7.( )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

A.经济制度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社会经济活动方式

D.历史文化传统

8.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是( )。

A.全面指导经济活动

B.完善国家的经济体系

C.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D.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9.下列关于市场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市场体系是指由各类相互联系的市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统一体

B.市场体系是指市场不断突破原有边界和范围,同世界市场建立广泛联系

C.市场体系是指全国各地市场是统一的

D.市场体系是指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货币

B.人的劳动

C.劳动管理

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2.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

A.生产

B.占有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3.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 )。

A.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B.信息产生和传递

C.实现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

D.利益关系调整

E.集中配置社会资源

4.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 )。

A.社会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

B.社会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

C.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D.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E.人类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不断增加

5.人类历史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存在于(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奴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6.社会生产方式由( )构成。

A.生产资料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

E.生产力

7.社会形态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E.生产资料

8.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 )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A.偶然的

B.内在的

C.本质的

D.必然的

E.外在的

9.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 )。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可推动生产力发展

E.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阻碍生产力发展同步自测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B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2.【解析】A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

3.【解析】B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4.【解析】B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5.【解析】B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

6.【解析】A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7.【解析】A 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着经济体制模式的社会经济本质。

8.【解析】D 经济体制的基本功能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以满足人们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9.【解析】A 市场体系是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

二、多项选择题

1.【解析】BDE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解析】ACDE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3.【解析】ABD 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包括: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②经济联系功能;③利益关系调整功能;④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⑤社会评价功能。

4.【解析】CD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包括:①社会分工;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5.【解析】BCD 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5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其中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6.【解析】DE 社会生产方式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构成。

7.【解析】C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8.【解析】BCD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9.【解析】B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DE 两项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大纲解读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2.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考点精讲第一节 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考点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也可以比较,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称其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2)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而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考点二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其差别与矛盾表现在以下几点。(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相互联系。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例2-1】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由( )决定的。(2012年单选题)

A.生产过程的复杂性

B.劳动的二重性

C.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

D.交易的不同方式【解析】B 本题考查劳动的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考点三 商品的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2-2】 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它是( )。(2012年单选题)

A.商品交换的依据

B.商品交换的结构

C.商品价格的下限

D.商品价值的上限【解析】A 本题考查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的依据。第二节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考点四 货币的产生过程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例2-3】 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2012年多选题)

A.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E.剩余价值形式【解析】ABCD 本题考查商品价值形式。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考点五 货币的职能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5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例2-4】 关于货币本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2013年单选题)

A.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C.货币可以表现商品价值,但本身已经没有使用价值

D.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解析】C 本题考查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商品,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考点六 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按照这个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此,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货币价值含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第三节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考点七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具体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交换。

尽管存在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但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其原因包含以下两点。(1)从同一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其价格上涨时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下落时低于价值的部分往往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从总体上讲,一定时期内市场上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应是大体相等的。(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各种商品之间总会存在相应的价格差距,或保持一定的比价关系。【例2-5】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2011年单选题)

A.商品销售数量

B.产品生产数量

C.商品价格运动

D.货币流通速度【解析】C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价格主要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通过商品价格的运动,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得以成为现实。考点八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例2-6】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在( )。(2012年多选题)

A.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B.理顺分配关系,避免两极分化

C.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D.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E.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析】ACD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选项BE是干扰项。同步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自然属性是( )。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社会价值

2.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只要具有使用价值就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获得该商品的价值

3.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商品销售数量

B.产品生产数量

C.商品价格运动

D.货币流通速度

4.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

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B.商品价值量的增多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5.货币的职能是由( )决定的。

A.货币的本质

B.货币的形式

C.货币的性质

D.货币的价值

6.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签,这个价签表明货币是在( )。

A.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充当价格手段的职能

C.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D.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7.在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价值形式是(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

D.货币的价值形式

8.商品经济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等价交换

B.不等价交换

C.物美价廉

D.质量第一

二、多项选择题

1.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是( )。

A.国家政策

B.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C.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

E.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下列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

A.商品房标价80万元

B.按购房合同首付款10万元

C.缴纳房屋契税5000元

D.每月还银行贷款利息2万元

E.支付工人工资每月40万元

3.影响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包括( )。

A.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流通速度

D.国家的货币政策

E.货币流通范围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包括(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D.现实中商品交换实行不等价交换

E.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5.商品是(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6.抽象劳动是( )。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形成商品的价值

C.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D.劳动的自然属性

E.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7.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

B.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E.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然有价值

8.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有( )。

A.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B.调节供求关系

C.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解决市场需求与生产能力之间盾

E.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同步自测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B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2.【解析】A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是商品,选项B错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选项C错误。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获得该商品的使用价值,选项D错误。

3.【解析】C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在商品交换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受到其价值制约。

4.【解析】D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企业缩短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不会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会改变商品的价值量,而只是表明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5.【解析】A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一般,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5种职能。

6.【解析】A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价签表明了商品包含价值的大小,所以货币是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7.【解析】B 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这种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扩大了价值的表现范围。

8.【解析】A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支配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多项选择题

1.【解析】BCDE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等。

2.【解析】BCDE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

3.【解析】ABC 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因而,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

4.【解析】BCDE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但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而现实中商品实行不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一种理论状态。

5.【解析】AE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而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6.【解析】ABCE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7.【解析】AB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称其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用途,使用价值是无法比较大小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未必有价值,如我们平时呼吸的空气等,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价值。

8.【解析】ACE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大纲解读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2.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途径。考点精讲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考点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在经历了17世纪至18世纪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8世纪中后期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资本主义终于战胜了封建制度,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产业资产阶级的崛起,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考点二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过程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大致从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考点三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如下5个方面。(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的经济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日趋激烈。【例3-1】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有( )。(2013年多选题)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垄断组织产生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形成了金融寡头

C.资本输出呈萎缩趋势

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不断瓦解

E.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日趋激烈【解析】ABE 本题考查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需要掌握。考点四 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垄断组织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与大企业联合。垄断组织拥有的资本就叫垄断资本。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为获得垄断利润,凭借垄断地位,在购买生产资料或销售产品时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它又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垄断组织主要通过垄断价格实现垄断利润,其来源主要有:一是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又叫财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金融寡头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参股、控股办法,首先利用所控制的大企业作为“母公司”,去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掌握其股票控制额,把它变成“子公司”, “子公司”再利用同样的办法去控制“孙公司”,如此等等,从上到下,逐级参与,对众多企业进行控制,支配比自有资本大几十倍、几百倍的其他资本,从而控制整个国家经济。A.工业资本【例3-2】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实际统治者的是( )。(2012年单选题)

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寡头【解析】D 本题考查垄断资本主义的内容。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又叫财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考点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的局部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私人资本垄断的发展,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而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却更加集中在垄断资本家手中。当私人垄断资本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时,国家采取干预措施,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了一起,就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以下三种形式:通过国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例3-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的结果。(2013年单选题)

A.社会制度变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C.经济基础改变

D.政治制度变革【解析】B 本题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考点六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

半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有以下表现。(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生产力诸要素发生了质的飞跃,生产工具的自动化、劳动力的智力化以及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展,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发展,很多发达国家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经历了单个资本、股份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出现了单个资本、股份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并存的资本占有格局。资本占有的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主要表现在: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法制化程度提高,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大加强。(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这些措施有: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然而这些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这是出于以下几点原因。(1)股份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2)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并没有改变,经济上仍然处于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政治上也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社会化占有形式的变化,都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进行的调整和变化。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性质,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更高程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考点七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的质变进行着量的积累,为它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准备着更为充分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最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长期的。

尽管目前资本主义还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但就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而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考点八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国家一再产生的冲突和危机充分证明,只有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才能最终解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考点九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虽然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但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必须有自己的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的产生不是以一种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种私有制形式,而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是一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革命。【例3-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在( )基础之上的。(2011年单选题)

A.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多元所有制结构

D.市场经济【解析】A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虽然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但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必须有自己的政治前提——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