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救援与护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00:25:57

点击下载

作者:李红玉,刘玉锦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灾害救援与护理

灾害救援与护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灾害救援与护理/李红玉,刘玉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802-8

Ⅰ.①灾… Ⅱ.①李…②刘… Ⅲ.①灾害-急救医疗②灾害-护理学 Ⅳ.①R459. 7②R4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27750号人卫社官网 www. pmph. 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 ipmph. 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灾害救援与护理

主  编:李红玉 刘玉锦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802-8/R•19803

策划编辑:郭帅

责任编辑:郭帅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势不可当,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自然的、人为的、技术的灾害也在当代文明社会肆虐着。从2004年印度洋海啸到2011年日本地震并发生核泄漏;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3年菲律宾风灾,再到2014年马航MH370失联、韩国沉船,凡此种种,在新世纪、经济发展新时期,在人类享受文明的同时,灾害阴霾笼罩。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医学救援”必须要有所作为。

当今中国,经济在迅猛发展,国际影响力在明显增强,担当的国际责任日益重大,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各种灾害的严峻挑战。

灾害救援的宗旨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近年来,中国医学救援虽有长足进步,但救援体制、机制长期来囿于医院围墙文化与科技,很不适应现场,至于法制则更不健全。多年来作者著文建议,奔波呼吁,应与国际上业已成熟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相融,参照“急救复苏体系”进展,但从根本上仍未解决。

因此,对我国现代医学救援的全球化、立体化的认识、再认识更有必要,由此提出的举措需要落实。

1.人类需要不断认识和更新灾害谱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着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频繁、广阔、更新的“灾害谱”。地震、海啸、洪水、台风、矿难、井喷、车祸、塌方、新发生的传染病、核生化泄漏中毒,以及形形色色恐怖袭击活动,地球可谓多灾多难。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科学家与政治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深切地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的严峻挑战。为此,第44届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2月22日通过了第44/236号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将20世纪最后十年作为“国际减灾十年”。这是人类面对灾害挑战的严正宣言和实际行动。当“国际十年减灾”结束,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的文告中说道:“我们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受到灾害的伤害。灾害造成死亡的人数在不断加大,灾害的经济损失也迅猛增长。作为一个国际社会,我们相当被动。”他还对“减灾”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当初“减灾”主要指减少“自然灾害”,但专家们很快把“减灾”范围扩展到多种灾害,这是十分正确的。

我们面临着自然的、人为的、技术的种种灾害。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有着密切交往、经济迈向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因此对灾害谱需要重新认识。

2.农耕时代后城市的脆弱和依赖

人类早已结束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今天的城乡社区,人口密集,高楼大厦、繁华交通,地下管道、纵横交叉,水电煤气、食物供应、公共卫生、污物处理,凡此种种都依赖着供应与保障。越是现代化的城乡社区,依赖程度越高,人群越是脆弱。

喷气式飞机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诸如流感等病毒从地球这端的天涯,一天之内带到那边的海角;高铁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可成为疾病传播的快速通道;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于发生重大灾害事件的传播,顷刻间无遮无拦地进入到每个人的视野;不真实的报道甚至恶意的宣传,造成人群严重的心理损害乃至社会动荡。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雾霾的笼罩等也诱发了灾害。

综上所述,越是现代化的城市社区,越是文明程度发达的今天,人类遭受灾害的种类越多,频度越高,危害越大。这一系列特征也构成了当今面对灾害挑战的医学救援的时代特征。而我国传统的医院围墙内的急救急诊,难以担当起急救重任。

3.中国医学救援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今,又处在经济、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阶段,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频频发生的时期。

我国将所有的天灾人祸统称为突发公共事件。无论什么样的突发事件,人们关注的焦点都是“人员伤亡”。医学救援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这也是救援的主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救援则是人民生活和健康质量的重要保障;从国家利益的大局而言,提高医学救援整体水平,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和对日常危重症的及时抢救,是关系到社会安稳和政府威信的重大问题。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城市医学救援体系,提高我国医学救援的整体水平,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要务。

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常态下的急救和突发灾害事件救援发展中,认识到医院“围墙”模式是难以适应的。在“大救援”、消防救灾、危机处置等理论实践中,于20世纪70年代应时而生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我国香港特区的医疗急救服务与此相同。我国现行的医学救援专业体制机构仍是医院模式。急救中心模式应当与国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接轨,隶属关系应该厘清。

应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应以严峻的灾害形势为驱动,从政府层面,将110、119、120、122、999等呼叫号码尽快统一。统一呼号,不仅是方便公众,深层次的含义更有利于救援资源的整合,各类救援机构行动的统一、协调、高效,有利于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救援活动开展。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和民众参与救援事业的积极性,建立民间的救援、科研培训机构,这也是发展现代文明的重要渠道和内容。提倡鼓励热心于社会公益的人士参加急救活动。我国香港特区以及不少国家、地区的做法,其中以民间团体的组织形式建立医疗救援志愿组织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人们不仅参加救援培训且捐助钱财,减少政府开支,提倡国民为社会服务的良好风范。成立的医疗救援志愿队,成为专业救援机构的重要补充。当前在开展培训中,特别注意要用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理念、知识、技能规范施教,并要进行科学评估。

4.势在必行的全球救援一体化、立体化“地球村”的名词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全方位渗透着我们,同样灾害也无国界、疾病不分国籍,更因为人类交往频繁密集,全球救援的“一体化”势在必行。这个“一体化”不仅是指救灾的模式和运作,同样包含着人在面对灾害时“休戚与共”、“共筑防堤”的情怀。

2004年12月26日席卷南亚十多个国家的印度洋海啸,包括我国在内的9个国家迅速派出救援队,中、美、新等国奔赴重灾区印尼班大亚齐省,救死扶伤,科学评估。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震,同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心支持,不少国家派出救援队来到重灾区开展救援。2010年1月,加勒比的海地发生了强烈地震,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也迅速派出救援队。

2013年11月菲律宾的水灾,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参与救灾。最近,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飞机失联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国,积极行动,动用各种力量,出动舰艇、飞机、直升机等搜救,时间之长、搜索范围之广、投入之多可谓“史无前例”,人类的关爱互动令人感动。

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社会、民族等大相径庭,关系复杂,矛盾重重,甚至冲突不断,但在人道救援上多能取得共识。

在这样的大形势大背景下,中国医学救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刻不容缓,这既有自身的责任也有大国的担当。

医学救援必须是立体化的。在这里重点论述紧急处置后的医学转运。医学转运,顾名思义不是普通的运输,它同时也是抢救、监护。地面的救护车既是运输工具,也是抢救患者的场所。救护车的功能应是一个流动急诊室,甚至是流动的危重监护病房。它必须是质量好的车辆,在速度、制动、防震、密闭等方面应有较多要求。患者在车内的固定,抢救的开展尤其是生命急救的保障应是十分可靠的。

开展江河湖海的水上救援与运输也是立体救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每年汛期涝灾灾害频发,又有漫长的海岸线,轮船、军舰是重要的救援运输工具。我国1. 5万吨的866医疗船——和平舟,有齐全的医疗、抢救设备和300张床位,相应的医护、保障、救援人员。在2011年下半年成功远航于南美四国,2013年11月赴菲律宾参与台风救灾,显示了海上医学救援的广阔前景。

空中急救在常态下和重大灾害抢救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是地面救护车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道路严重拥堵、被破坏以及争取时间护送伤员,运输抢救力量、物资等,空中急救通常分为救护直升机空中急救及轻型喷气救护飞机空中急救。前者是近距离的,后者则为远距离,跨洲越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空中急救已较普遍,尤其以德国较为成熟。

5.建立国际医学救援危机处理中心

面对此起彼伏的各种灾害,上自天外云端,下入海洋深井,遍及世界各地,情况险象丛生。要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信息,从而能迅速赶到“第一现场”进行救援,这就需要在平时建立以大救援为基础,大数据为积累,遍布全球、反应灵敏的危机信息分析、危机处理行动的机构。

当今在国际上以空中救护、转运为主要业务,并与我国保持密切急救业务的机构是“SOS”。SOS是全球最大、实力最强的救援组织。它拥有遍布全球的700多个医疗现场工作站,有10 000多名员工,其中有1100名专职医师和近千名的急救医助,以及200多名安全专家。1989年在我国北京成立代表处,随后建立了24小时报警中心,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救援等重要任务。

SOS在此次马航MH370失联航班的信息搜集与救援行动中,反应迅速,行动有序。2014年3月8日上午8时后,即发出了在该机上有30余名属于SOS会员及受保人员的信息,及时通知了家属及有关部门。在吉隆坡、新加坡、越南胡志明市及北京的SOS机构,在原有危机处理中心下专门成立了MH370伤员处置乃至尸体处理运输等预案,并且多次举行了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应急处理会议。这在“多事之秋”的当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医学救援是全球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现代化、全球化、立体化的救援是发展的必然方向。2014年8月前 言

当今我们处于“多事之秋”的年代,灾害频发,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事件接踵而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战技能过硬的护理人员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鲜有关于灾害救援与护理方面的专著,就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教材来说,也大都是套用急救医学和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本书编写团队在借鉴日本灾害救援与护理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灾害事件的发生特点,在本书中阐述了我国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中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本书共十四章。第一、第二章,系统阐述了灾害救援的概念及学科特点和任务,灾害护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及灾害救援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第三~第八章主要介绍灾害现场救援所需技能、灾害所导致的各科疾病的救治与护理;第九~第十二章主要描述灾后评估、灾后的心理干预、灾后康复护理及灾后的卫生防疫问题;第十三章介绍灾害救援常用设备的管理;第十四章介绍灾害救援与护理的案例分析。

本书力求将灾害救援的应用型知识与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融合在一起。其目的就是要让护理人员通过本书的学习,开阔眼界,提升知识面,不仅可以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工作,也有利于迅速成长,使他们的灾害救援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由于灾害救援本身的知识量非常宏大,新成果、新思想每年都会大量涌现,如何将这两个“大量”与护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合理地加入到有限的学时中,对我们所有参编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我们深知,以我们有限的水平,要使这种结合与加入完美,实属不易,故在编写过程中临深履薄,战战兢兢,全力以赴,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尽管如此,书中肯定会存在不足之处乃至谬误,敬请同行与广大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学术专著、相关文献及教科书,并得到了各参编院校领导和同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李红玉 刘玉锦2014年8月第一章 绪 论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区人口的广泛流动,工业产业的快速扩展,使得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发生的频数不断增加。2005—2006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相继发生强烈地震;2008年在中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发生了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随之中国、孟加拉国、印度、中欧和东欧接连发生了洪水灾害,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009年,仅我国就有1443万人受到包括地震、洪水、冰雹、旱灾、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灾后受灾人员的存活率会随着救援时间的延迟而降低,为了提高灾害伤员的抢救成功率,为伤员争取有效的抢救时间,专业救援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灾害医学由此被全球所关注,一个新的边缘性学科——“灾害护理学”也随之诞生、逐渐成长壮大。第一节 灾害的概念及分类一、灾害的相关概念(一)灾害的概念

灾害(disaster)一般指凡能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破坏或损害的各种自然变异现象或人为事件,其强调自然现象产生的客观变化。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称为灾害”。1998 年Quarantelli从社会学角度对灾害加以区分并说明如下:

1.外部因素

类似战时状况,认为灾害是洪水、台风、暴雪等自然现象引发的,灾害现场类似战场。对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灾害,只能在灾后采取相应对策。

2.社会脆弱阶层的灾害(内部因素)

20世纪50年代后,认为灾害对社会脆弱群体受害程度比其他阶层严重且其恢复能力低,受灾后会变得更脆弱。因此,应从内部因素开始引起重视,并从灾害预防管理角度出发来对待灾害。

3.无法预测的灾害

未来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灾害,防灾的对策也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认为“灾害是因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生活环境发生突然变化或者使人们生命或财产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的现象”。

但是,如果地震、台风等发生在无人的地方,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仅视为单纯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灾害。(二)灾害救援的概念

1.灾害救援(disaster assistance)

广义的灾害救援是指在灾前、灾时、灾后,社会各界为帮助受灾者和潜在受灾者应对灾害而采取的措施。如灾前的预报预警和培训宣传、灾时的各项救援,以及灾后各种恢复工作的开展等。狭义的灾害救援是指灾时和灾后的生命救援、物质救援和心理救援活动。

2.灾害医疗救援(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DMA)

是在灾害发生后开展的一系列医疗救援活动,包括灾害紧急医疗救援、后续医疗救援及恢复期医疗救援,其救援对象是因灾害的发生而受伤害的人群,既包括身体受伤害者,也包括心理受伤害者。二、灾害的分类

灾害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五种。(一)按灾害发生的原因分类

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1.自然灾害

如洪水、地震、台风、涝灾、冰害等。

2.人为灾害

如大型交通事故(列车事故、飞机事故和汽车事故等)、煤气爆炸、建筑物的倒塌、传染病的传播(非典等)、能量不足(停电)、战争、恐怖活动(或技术性灾害)等。战争和恐怖活动又可称为故意灾害或计划灾害。(二)按灾害发生的速度分类

1.非常紧急型

多见于人为灾害,此类灾害需要进行现场紧急救援、相应的应急对策的制订和伤员的及时转运等。要求救援人员具有高度熟练的救援技能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2.紧急型

多见于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在灾害发生4~5天内,救援人员需要对伤员采取紧急的现场救援。

3.长期型

如洪水、恶性传染病的传播、旱灾等,需要2~3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救援,该类灾害要求对伤员采取持续的救护与管理。(三)按灾害发生地区的特点分类

1.城市型

一般要考虑各种产业设施的破坏、人口的密集会增加人员伤亡,同时还要考虑因电、水、煤气等生活用品的供给中断而造成医院瘫痪等情况的出现。

2.地方型

灾害发生在偏远地区,由于地区的偏僻导致通信和运输等出现障碍,这直接影响伤员的救护工作。(四)按灾害反应规模分类

1.一级灾害

仅通过协调灾区内部资源就能使灾区恢复原状的灾害。

2.二级灾害

由于灾害发生的规模比较大,单纯利用灾区内部资源不能恢复灾区原状,还需邻近地区的帮助才能恢复原状的灾害。

3.三级灾害

灾害发生的程度、规模巨大,需要接受国外大规模救助才能恢复原状的灾害。(五)按灾害发生时间分类

1.急性期

主要包括时相0和时相1。时相0是指灾害发生后至灾害后2小时内;时相1是指灾害后2小时至72小时内。

2.亚急性期

主要是时相2。时相2是指灾害后72小时到2~3周内。

3.慢性期

主要是时相3。时相3是在时相2之后至灾害后数月。

4.重建期至稳定期

经过数年后从重建期恢复至稳定期。三、灾害及灾害救援的特点(一)灾害特点

灾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性:即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灾害的发生无规律可循,不可预测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下一次灾害的复杂程度。从历史的经验看,灾害的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不可能对灾害做好预先准备,只能灾后做出相应对策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由于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率高,不但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对人类健康和生存造成深远影响。(二)灾害救援特点

主要指救援时效的应急性、救援力量的多元化、救援任务的复杂化,以及灾害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救援保障的多样化。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救护力量,在现场对个体、群体实施及时有效地救助,进行必要地医疗护理处置,挽救生命,降低伤残率。灾害救援过程中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多部门协作和保障,依托灾害应对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网络,动员一切可以借助的应对资源,共同实施救援工作。四、健康服务范围及服务对象(一)服务范围

根据灾害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灾害救援工作,以预防或缓解灾害引发的健康问题。

1.准备阶段

主要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其应对灾害和安全避难等的能力。

2.应对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紧急救护、伤员的预检分诊、紧急处置和移送伤员。

3.修复阶段

主要提供食品、饮用水、免费救治、预防接种、环境卫生管理、心理支持、提供保健知识等工作。(二)服务对象

灾害健康服务对象包括遇难者、遇难者家属及现场从事救援工作的医护人员。因此,救援对象的健康要求越高,救援时间越长,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的潜在问题也就越多。提供健康服务的单位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Dudasik把受灾者分为四种:

1.一次受灾者

直接遭受灾害的人。

2.近邻受灾者

直接或间接受到灾害影响的人。

3.周边受灾者

与受灾地有紧密联系,受到影响的人。

4.外部受灾者

从外部进入受灾地的人。

例如,由于火灾导致房子被烧毁的人,直接遭受损失的被称为一次受灾者。近邻受灾者是指房子相连受火灾牵连、或房子即使没烧毁,但遭受到火灾后烟雾臭气的影响者。周边受灾者是指与一次受灾者有亲戚关系的人。外部受灾者是指参与救援行为的人,即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皆是外部受灾者。五、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及灾害应对(一)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可从个人、社区、健康领域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个人

灾害对个人的影响主要包括伤亡者的出现、居住地的丧失、生活必需品供应的中断、以及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经济能力的丧失等。

2.社区

因灾害的发生导致交通及通信的中断,主要行政机构的破坏,消防控制及警力业务的繁重,以及医院的伤员增加,商业系统的瘫痪等。此类影响会增加个人对健康的需求,如压力相关综合征的诱发、慢性疾病的恶化、孕妇并发症的发生、灾害引起的心因性损伤等。这些都需要短期的健康服务。

3.健康领域

在经受巨大精神冲击后所产生的外伤后压力综合征,大部分出现在大型事故后,多见于受伤者、死亡者家属、亲戚、目击者、救护人员和儿童以及通过各个媒介获悉的间接经历灾害的人群中。随着受灾者及服务对象健康需求的增加,担任救助及救护任务的负责人及志愿者潜在的健康需求也在增加,所以在灾害救援管理中,这些人的健康需求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二)灾害应对体系

1.国外

以急救医学体系建设为基础,构建并不断完善灾害医疗救援体系,以应对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事件的发生。发达国家在灾害医疗救援应对系统中,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法规制度、联络渠道、运行机制、组织形式及良性互动的救援体系,大大提升了灾害应对能力。美国各地区的急救医疗系统具有较大的储备救治能力,邻近地区的急救医疗系统之间通过建立相互的援助协议,重视灾害的自救,强调全民的积极参与,更加提高了灾难的医疗救援能力。日本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在灾害医疗救援应对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各都道府县、市町村均有本地区的防灾计划,并促进组织实施。特别重视对全民进行防灾、救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

2.国内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灾害医疗救援体系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城市的灾害医疗救援作为院前急救的特殊形式和内容,还完全依靠急救中心或医院的急诊科(室),所以常使遇难者错过抢救的最佳时机。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始探索与尝试区域性应急医疗救援相关体系的建设,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正在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六、灾害救援中的伦理问题

灾害发生时医护人员的任务是抢救伤员的生命和保障灾民的健康。近代的生命伦理主要是探讨人类生与死的尊严,灾害时由于个体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不同,需要面临很多伦理方面的问题。在灾害救援时应遵循4项重要伦理原则:(一)无害原则

无害原则也称不伤害他人的原则。灾害救援时,不损害他人的生命和生活,不进行非伦理方面的行为,即使无意识、无目的、间接地造成伤害的行为,也都需要避免和杜绝。

由于救援者的言行可直接影响受灾者的情绪,因此,需要在理解受灾者的行为、价值观等基础上采取不损害其利益的行动。灾害发生后受灾者可能正处于灾害所造成的住房倒塌、失去亲人和朋友、身心疲惫等状况,此时救援者不谨慎的言行会给受灾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此伤害一旦发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恢复。(二)善行原则

善行原则即维护他人利益的原则。灾害救援时,应以维护受灾者的利益为前提进行救援活动。灾害急性期时,为了保护受灾者的生命安全,有效地信息传送是极其重要的,如重大灾害预警信息、余震信息、避难信息等,及时做好这些方面的准备能减少受灾者的伤亡。灾害救援时医护人员还应在受灾者身旁,尽量安排好日常生活,以使其安心平稳地度过灾害急性期。(三)自律原则

自律原则即尊重他人决定的原则。受灾者希望灾害发生时能够被提供其做出正确抉择的必要信息,并给予理解和支持。如灾害发生后,由于自宅倒塌,不得不搬到避难所或临时住宅区居住。如果避难所等距离自宅很近,受灾者可能会和近邻主动清理自宅及周边环境,为下一步安定的生活做准备。但当灾害发生时有很多事情被制约,受灾者自己往往很难做出决定,此时尊重其需求并进行必要的沟通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四)公平、正义原则

公平、正义原则即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原则。灾害救援时,应不分国籍、人种、宗教、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均应平等地进行医疗护理。同时,救援者要平均分配有限的可利用资源,即使语言不通、价值观不同,也应尽力避免使受灾者之间产生不公平感。第二节 灾害各阶段管理一、灾害的周期图1-1 从医疗角度定义灾害周期

灾害的周期(the cycle of disaster)一般是指灾害发生前后的一段特定时期。

日本从医疗的角度定义灾害的周期是从灾害发生前的准备期开始,经过前兆期、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直至稳定期(图1-1)。二、灾害发生前——预防阶段的管理(一)社区行政部门与灾害管理

1.准备工作(1)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灾害对策委员会、构建互助体系。(2)以脆弱地区和阶层为中心制作危险图。(3)参与灾害救援人员的培训和救护体系的开发。(4)参与所属社区的医院灾害对策方案的制订。

2.教育

以居民为对象进行灾害安全教育。

3.警告

事先警告灾害发生时间并当灾害发生时组织居民疏散。(二)制作危险图

1.危险图

是指社区灾害对策委员会标记所属本社区危险因素的地图。危险图应能够明示社区的危险区域或脆弱阶层,使社区具备对它的警惕性和当有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报告的体系。在制作危险图的同时,要考虑应对这些危险因素可利用的资源。

2.标记内容

一般危险图上标记的危险因素有:(1)有可能发生火灾的地点。(2)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3)车辆难以进出的地方。(4)没有电和电话而难以沟通的区域。(5)有爆炸危险的地方。(6)有可能洪水泛滥的地方。

另外,也要标记社区内的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患者、脆弱家庭等。三、灾害发生时——应对阶段的管理

灾害发生后场面将会非常混乱,常需要面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此时的护理应与在医院或社区平时护理处置的场面不同,护理内容也会由于灾害发生的规模及损伤程度而不同。灾害发生后的48小时内视为应对阶段,在应对阶段迅速采取处理措施,可将人员伤亡降低至最小程度。应对阶段要做的主要灾害管理内容有:①救出生存者;②预检分诊和移送伤员,评估受灾程度;③现场医疗服务;④设立并运行现场急救所;⑤对心理问题的预检分诊;⑥避难所的管理;⑦健康需求评估等。(一)预检分诊法

1.灾害现场的预检分诊(1)预检分诊法:

在灾害救援现场,以颜色表示移送患者的顺序。在移送伤员前应采取急救措施,以此增加生存率,减少伤残率,这种分类称为现场预检分诊法。预检分诊应由专业人员实施,参与救援或救护的人员要明确理解分类颜色的含义,协助现场救援工作。(2)预检分诊的原则:

预检分诊的主要依据是外伤引起的生命危险程度、苏醒的可能程度、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医疗救援人力和设备等)、时间与距离等。现场预检分诊要求在1分钟内完成一个预检分诊。同时提供最低限度的急救处置,可行走的伤员也要进行预检分诊。

2. START(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预检分诊法

利用RPM初步预检分诊和急救处置(START)方法。(1)START:

是指简单的分诊和迅速的治疗,其缩写字母各代表:S:简单;T:类选;A:和;R:迅速;T:治疗。(2)预检分诊实施步骤:

步行、呼吸、循环、意识(图1-2)。图1-2 预检分诊顺序

1)判断步行能力:首先依据伤员能否步行进行分类,能够行走的可判定为不需要紧急治疗群体,统一安置在相应的区域,以避免对其他重症伤员分诊工作的干扰。

2)判断呼吸、循环、意识状态(表1-1)。

3.预检分诊法的颜色

在灾害救援现场进行第一次预检分诊,实施急救措施后或运送伤员前,再进行第二次预检分诊。每次预检分诊,应用不同颜色区别病情的轻重缓急(表1-2)。

4.分类表的使用

每个国家实施的预检分诊形式都有所不同,一般以绿色、黄色、红色、黑色顺序排列。每个分类卡都应套在患者的右手或挂在胸前。

5.伤员的移送

根据预检分诊结果决定移送伤员的优先顺序、接受伤员的医院种类和移送车辆的种类(图1-3)。表1-1 预检分诊时呼吸、灌注量和精神状态的判断依据表1-2 现场预检分诊指征图1-3 预检分诊的伤员移送方法(二)心理问题的预检分诊

在灾害现场对受灾人员或救援人员的心理损伤预检分诊方法。

1.正常反应

表现为不安、寒战、恶心、呕吐,可执行简单命令。

2.外伤性抑郁

呆站或呆坐的状态,如同“正常反应”,可参与简单的救援活动。

3.惊吓

丧失判断力,有可能引发“群体恐惧心”,因此,最好采取隔离措施。

4.过度反应

表现为讲恐吓性故事、说不适当的幽默、到处行走等过分行为,需要尽快与现场隔离。

5.转换反应

出现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癔症性昏迷、躯体麻痹症状,需要立刻治疗。(三)救援现场医疗服务管理

灾害现场,医疗服务管理目标主要是减少损伤、有效应对和恢复灾区正常。现场的主要任务是预检分诊、治疗、移送、中间聚集患者的管理等。

1.预检分诊工作

最先到达现场的人员担任预检分诊的工作,佩戴执行预检分诊的标记(如穿马甲、戴袖套等)。实施预检分诊的同时根据病情提供急救措施并把伤员移送到治疗场所,确认是否所有伤员都佩戴预检分诊的分类表或卡,并向指挥部报告已完成的任务。

2.现场治疗工作

作为现场救援人员在给伤员治疗时,需佩戴相关标志,并设置现场治疗场所,同时要协调好治疗任务。治疗场所要选择能容纳伤员多的地方,并从灾害危险地转移到安全地方。制订出入口以避免混乱。根据预检分诊将治疗区域分为非常紧急的、紧急的、不紧急的治疗区域。正确做好记录并把伤员转运给相关负责部门。

3.转运工作

负责转运的灾害救援人员应佩戴相应的标记,转运工作准备完毕后要向负责治疗的部门报告运送伤员的车牌号、转运的伤员数、伤员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其他损伤种类必要信息(如外伤、烧伤、心脏问题等)。由伤员治疗负责人直接向相关医院告知伤员的转运情况,转运负责人负责转运伤员到相关医院。

4.中间聚集区城的工作

该区域负责人应佩戴相应的标记,选定有利于聚集的场所,备好车辆,并把伤员安全运送到车内。(四)封闭空间与健康管理

在城市发生的灾害中,常见到受灾者被关在倒塌的建筑物中或身体的一部分被压在建筑物下边,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获救,这些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发生的原因无关。在这种封闭空间中受灾者的健康需求与一般外伤时存在不同的特征。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空间中受灾人员的一般健康状况(1)骨折及多处外伤(单纯或复合型骨折、摩擦伤、创伤、烧伤等)。(2)闭合性头部损伤(颅内出血引起的颅压上升以及潜在的意识障碍)。(3)低体温征(由于在制动状态下产热少于耗热)。(4)脱水(导致少尿、急性肾功能不全等现象)。(5)挤压综合征(与挤压引起的肌肉损伤有关)。(6)呼吸道损伤(吸入建筑物倒塌时产生的灰尘引起的气道破裂或气道损伤)。(7)消毒剂、除臭剂、损坏的电线所致的损伤。(8)由于延误治疗使损伤部位扩大。

2.封闭空间灾害救援的健康管理

封闭空间内发现幸存者时,救援者应及时与其他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并密切观察幸存者的呼吸和脉搏,以免丧失意识。救援人员应采取如下措施:(1)稳定生命体征、供氧。(2)固定骨折部位,利用颈托、固定板等固定骨折部位。(3)减轻疼痛。(4)特殊切除术。根据情况,动用特殊装置,必要时实施截肢手术。(5)急救医疗体系的灵活运用,转送到可能得到集中治疗的邻近医疗部门。四、灾害发生后(修复阶段)的管理

在灾害修复阶段,随着道路、通信、供电和供水等的修复,一般人可恢复到灾前的状态,回归正常生活。随着伤员的康复,医疗机构又恢复到平时的正常业务。灾害救援的管理负责部门应通过灾害应对和修复效果评价,制订更有效的应对计划。如果修复过程较长,不管是受灾人员还是救援人员承受的压力都会逐渐加大,长时间的压力会引发受灾人员和救援人员出现生理上、精神上的问题。

1.为受灾者提供免费治疗服务

做好受灾者的疾病管理,为偏僻区域或行动不便的伤员提供移动巡回服务、家庭访问服务、医护人员应24小时在避难所进行诊疗,建立和完善受灾者应享受的免费医疗制度。

2.卫生管理(防疫、食品卫生)

社区内应构建有效的卫生防疫体系。暴雨、洪水地区的防疫消毒工作根据情况以每周2次为宜,灾害地区的下水道、卫生间和垃圾场等害虫易繁殖的地方或发生源随时进行消毒。要饮用煮沸后的热水,没有煮水工具时可提供矿泉水。

3.传染性疾病管理

发现高热或腹泻等传染性疾病的伤员应立即报告,对受灾人员收容所的壁面、周围、卫生间采取集中杀菌、杀虫措施,并在卫生间周围配有洗手的地方进行消毒。

4.预防接种

主要对集体收容所的受灾人员和灾害地区卫生环境被污染而有感染可能性的居民进行预防接种,如给集体收容所中的小儿追加接种麻疹疫苗或洪水淹没地区传染病的预防接种等。(孙皎 吴芷芷)第二章 灾害救援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如今我们处于“多事之秋”的年代,灾害频发。2008年5月12日的8. 0级汶川地震令人惊愕,波及范围之广、灾情及次生灾害之重出乎意料;2010年4月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 1级地震;2011年7月23日浙江温州高速铁路动车组事故震惊全国。随着灾害接连不断地发生,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地威胁,同时也对我国的灾害救援护理提出了挑战。为应对随时可能再发生的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培养出一批适应当前形势的灾害救援护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节 灾害救援护理教育一、开展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的必要性(一)灾害救援护理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灾害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安全,而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灾害斗争的历史。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急剧扩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灾害事件更是接二连三地发生,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灾害救援护理就是在灾害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与急救医学、救援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管理学及人文社会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在灾害整体救援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面对频发的灾难事件,为了尽可能降低灾害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灾害救援护理的产生和发展势在必行。(二)灾害对人类的严重威胁性和挑战性要求加强灾害救援护理教育

全世界每年因各种灾害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受伤人数超过千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令人震惊。据统计,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约10亿元人民币,死亡和失踪人员共约87 000多人。而随着地球污染的日益加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其所造成的损失还在扶摇直上。其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会威胁到国家政权,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如导致巴基斯坦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飓风引发的洪水。也正因为灾害事件的频发,再加上其破坏性又极强,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灾害救援护理方面的教育,来减轻人类在灾害中受到的损失。(三)护理救援在灾害救援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加强灾害救援护理教育

在经历了众多的灾害救援实践后,社会各界深刻意识到护理工作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由于灾害发生的不可预测,其会突然、快速地带来强大的破坏力,短时间内造成大批量的人员伤亡。而灾害发生后,救援首要的原则就是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救治最多的伤员。无论在救治现场还是在医院内,救治工作都十分紧迫;再加上救治力量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通过快速的预检分诊分出轻重缓急,确定救治的先后次序,维护良好的救治秩序,保证危重伤员当场得到紧急救治,一般伤员得到妥善处理。

同时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中还发挥着以下作用:①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师对伤员进行治疗;②安全有效地组织伤员转运与监护;③帮助灾民撤离灾害现场,治疗其严重的心理创伤;④与其他救援团体做好沟通协调工作;⑤对灾民进行健康教育及灾害相关知识的宣传,并做好灾后防疫工作,达到促进、维护和重建受灾人员的健康状态,使灾害引起的健康危害的因素减少到最少。如果没有专业的灾害救援护理知识和专业救护技术,医护人员将难以很好地完成其救死扶伤的使命,最终将会影响到整个灾害救援过程的顺利进行。(四)我国的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发展现状要求加强灾害救援护理教育

早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护理学的创始人佛罗伦萨•南丁格尔就进行了灾害救援护理的研究与实践。此后,护理工作在每一次灾害救援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灾害事件的频发,灾害救援护理已逐渐受到各国重视。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率先成立了与灾害救援护理相关的全国性专业学术组织和救援活动中心,并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我国的灾害救援护理教育起步较晚,2006年5月我国12名护理人员参与了印尼5. 9级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救援行动结束后,参与国际救援的护理人员发表了数篇关于灾害救援护理方面的论文,他们对救援行动进行了总结,这就形成了我国对灾害救援护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讨。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学发展相对落后,目前还没有灾害救援护理相关的学术性组织,同时其教育体系也尚处于空白阶段。我国只有部分军队医学院校中设有灾害救援护理的相关课程,普通医学院校对在校护生的学历教育和在职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均未涉及灾害救援护理内容,仅在急救护理学上涉及少量救援知识。同时,我国当前也少有关于灾害救援护理的专业用书。因此,导致我国灾害护理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以上情况表明我国灾害救援护理与国际灾害救援护理的发展有很大差距,我国的灾害救援护理教育体系和护理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灾害救援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势必会影响到灾害救援的效果。二、国内外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的现状(一)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发展简介

2002年11月的SARS事件,拉开了我国对灾害救援护理研究的序幕,之后灾害救援护理教育随之开展。一些大学非常重视灾害救援护理教育,把其设置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5•12”汶川大地震后,开展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的大学逐年增加,并且针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也逐年增多。与此同时,灾害医学、灾害救援护理培训体系日趋完善。

在国外,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对该州设有护理学院的15所大学调查显示,没有一所大学开设灾害救援护理方面的专业及课程,而2005年后该州设有护理学院的大学中,有53%开设了学时较少的灾害救援护理相关课程。韩国于1990年就开设了灾害救援护理课程,目前,韩国一些大型医院可以自行开发培训项目,同时每年实施1~2次“灾害救援护理训练”。日本是最早开展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的国家,尤其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使日本很多大学认识到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的重要性,并把其纳入到大学教育的选修课程中。到2006年,日本约有50%的大学已把灾害救援护理设置为必修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急救医学会护理分会还开设了总计810学时的灾害救援护理课程,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灾害救援方面的护理专家。现如今的日本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因其丰硕的科研成果、齐全的教学设施及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整个灾害救援护理教学、科研走在世界前列。(二)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

目前各大学在开展灾害救援护理课程的教学形式上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多数大学还是依据灾害救援护理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小组教学和实习等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讲授让护生掌握灾害救援护理的基本知识,同时配合课堂讨论、网络视频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小组教学主要包括自我学习、人为灾害、危机管理、灾民的心理护理和灾害救援的国际合作,小组讨论地区自然灾害,灾害志愿者活动,以及小组意见汇报和个人报告等。

实习方式主要包括灾害救援护理演习、护生模拟受灾者、体验受灾者的感受等。日本秋田大学通过让学生在野营、演习中模拟搬运伤员等形式,使学生感受真实地灾害救援场景。而野营的生活体验,可以大大提高护生的灾害救援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护生日常生活的判断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学习适应最恶劣生活条件的能力。模拟伤员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伤员的心理、救援的难度及救援人员应具备的态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询灾害救援护理的相关资料以及邀请不同领域的灾害救援专家作报告等形式来普及灾害救援护理知识。(三)灾害救援护理的研究生教育

日本的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发展迅速,其兵库县立大学的研究生院将灾害救援护理设置成独立的研究方向,并将灾害救援护理课程确定为护理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而我国灾害救援护理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也很迅速,当前我国内地已经开始与中国香港等地的大学合作联合培养灾害护理研究生。(四)我国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缺陷:

1.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教育体系“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的各职能部门虽然已经将灾害救援护理教育提上了日程,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常规的教育体系。此外,我国的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尚未形成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全方位教育,而仅仅是部分院校开展了灾后的护理救援教育。特别是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心肺脑复苏、现场评估等现场急救技能并未普及。

2.国民对于灾害救援护理方面的知识不够重视

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离灾害很遥远,没有必要学习灾害救援护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导致他们对于灾害救援护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不愿主动了解灾害救援护理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有时甚至回避这些知识。二是大多数人在面对职能部门的大力宣传和教育机构的培训时,常常采取消极地学习态度。由于国民对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会为灾害的发生埋下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3.灾害救援护理的教育目的单一

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护理人员了解灾害救援护理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护理人员实施灾害救援护理的实战技能。但是,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灾害救援护理教育来看,其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实战技能教育。第二节 灾害救援护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

在国际减灾、救灾、消灾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针对灾害应对和灾害救援的研究早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既往的医学救援中,往往只注重医师的作用,派出的医师数量普遍多于护理人员甚至不派护理人员。“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国际上对灾害医学有了全新地认识,面对日益频发的灾害事件,护理人员无论在灾前备灾、现场急救与转运、远期康复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学者们也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护理工作是灾害医疗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一)开设灾害救援护理相关课程的方式

灾害救援护理是医学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学救援及其他分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和系统都可能在灾害中受到伤害,因此,各临床分支学科都可能与灾害救援护理存在关联。其次,由于灾害现场要求大部分救援工作要在灾害现场就地处理和救护,因此,在现场救援时医院内的大型救援设备和完善的护理条件是不可能具备的,这就要求救援人员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快速、准确地判断伤员病情的能力,并能够迅速做出治疗和护理计划。最后,灾害救援护理又和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息息相关,俗话说“大灾过后必有大疫”,因此,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对灾害救援护理的帮助必不可少。而医学院校开展灾害救援护理相关课程又具有明显的优势。

1.可依托军事护理学教育

军事护理学教育是军队院校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军事护理学课程主要包括野战内科护理学、野战外科护理学、军队卫生学、军事流行病学、军事心理学、卫生勤务学等。军事护理学教育和灾害护理学教育关系密切,相互渗透,灾害护理教育可以依托军事护理学教育来开展,只需在原来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灾害护理的相关内容即可,这不仅可以节约教学资源,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灾害护理教育相关课程在军队医学院校的开设具有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

2.可结合模拟演练

灾害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与临床医学又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一般在院内实施紧急救护,而灾害护理学的范围更加宽泛,要深入到灾害现场,临时组建简易病房,对灾区伤病员完成救护工作。因此,开展灾害护理教育,不仅要学习灾害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灾害现场去学习。而真正的灾害现场不可能成为灾害护理教育的训练基地,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灾害救援护理的模拟演练,而救援模拟演练也为学生提供在不同的灾害背景下组织实施救护伤病员的实践机会。(二)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相关课程的内容

1.灾害急救护理

是灾害救援护理的首要任务。灾害现场常用的急救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心肺脑复苏、气管切开和插管及常见毒物的解毒等。因此,其课程至少涉及急救护理、急危重症监护、健康评估等科目。

2.灾害管理

无论是灾前预防、灾害现场人员和物资的管理,还是灾后的现场救援及心理的疏导重建工作,都属于管理范畴。其具体包括灾害救援医疗队的组建、手术室的展开、伤员的分类等。因此,其课程至少涉及人际沟通学、现代管理学、军事理论等科目。

3.灾害传染病

灾后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这些传染病进行分类,同时分析它们的传播途径、找到预防与控制的方法。因此,其课程至少涉及传染病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科目。

4.灾害流行病

为了对灾害诱发疫病的规律进行研究,护理人员就需要运用流行病学知识和其他预防医学手段,来防止灾后大疫的发生,促进灾后防护工作及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其课程至少涉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等科目。

5.灾害心理

家园的丧失、亲人的离世给受灾民众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伤害,使灾民产生长期或短期的心理应激,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因此,有必要对受灾民众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其课程至少涉及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科目。

6.灾害人文

灾害人文学有助于灾后重建工作地顺利开展,使灾民迅速从灾害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同时达到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状态。因此,其课程至少涉及医学伦理学等科目。(三)开展灾害救援护理相关课程的具体方法

1.理论讲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模式

灾害救援护理就是一门在掌握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实战救援实践的学科。采用课堂渗透和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很多护生又对实战救援实践非常感兴趣,鉴于此,我们应适当地增加护生的模拟演练机会,设计不同的灾害救援场景及伤员类型,来调动护生的积极性,从分析伤员病情的轻重缓急到常见疾病的处理都由护生来完成,这样既锻炼了实战能力,又可以让护生掌握整个灾害救援的流程。

2.常规训练与心理训练、预防医学训练相结合模式

灾害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人员伤亡及各种传染病流行,平时处在安逸环境中的医护人员,在突然深入灾区后,面对一片狼藉、尸体遍野的灾害现场,极易形成严重的心理应激。因此,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势在必行。再者,由于自然环境的突然恶化,疫情的频发,就必然要加强卫生的防疫工作。针对这种新形势,就应不断创新训练方法,除了常规训练之外,还应加强护生心理训练和公共卫生防疫训练,通过让护生到心理咨询室、急救中心进行培训及演练,达到基本技能、心理素质和防疫水平共同提高。三、灾害救援护理相关技能的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灾害多发地区之一。这些重大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提高医护人员在灾害事故中的救援能力,为提高科学营救和后送治疗成功率奠定基础。(一)掌握灾害救援护理相关技能的必要性

1.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仅2008年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就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但目前我国公众的灾害救援知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灾害救援护理教育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其发展也非常滞后。因此,增强在校护生的灾害救援护理知识,提高灾害救援护理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并使其能够更广泛地宣传灾害救援知识及相关技能,最终推动灾害救援护理教育的发展。

2.国际发展现状的需要

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发展数十年来,已得到世界各国护理学界的高度重视,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相继成立全国性灾害护理教育学术组织和灾害救援护理中心,同时也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灾害救援护理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拥有实战救援能力的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