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5:11:08

点击下载

作者:罗迎新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客家山水

客家山水试读:

岭南文化书系·前言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岭南文化形成了兼容、务实、开放、创新等诸多特征,为古老的中华文化的丰富和重构提供了多样态的个性元素和充沛的生命能量。就地域而言,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而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为核心和主体。为了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总结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岭南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繁荣,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岭南文化书系》,该书系由《广府文化丛书》、《潮汕文化丛书》及《客家文化丛书》三大丛书共30种读本组成,历史胜迹、民居建筑、地方先贤、方言词曲、工艺美术、饮食风尚无所不有,试图从地域分类的角度完整展现岭南文化的风貌和精髓。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做到阐述对象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我们希望这30种图书能够成为介绍和宣传岭南文化的名片,为岭南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再次腾飞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系曾获批为2009年度“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在项目申报和丛书编写过程中,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多次给予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以及暨南大学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岭南文化书系》编委会2011年6月18日

客家文化丛书·序

在岭南三大民系中,“客家”被称为汉民族中的“吉普赛”。晚清诗人黄遵宪对此曾作过诗意表达:“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在岭南,相对于位居邻海平原的潮汕民系、坐拥肥沃三角洲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就没那么得天独厚了,它们大都盘踞在山区丘陵乃至层峦叠嶂之中,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而从民系的历史文化与语言风俗看,客家民系也与它们明显不同。客家学界有“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其中强调的是作为民系及其历史和文化的客家与华夏民族及其文明的传承关系。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丛书编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这一背景,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组织了一批不乏高度与视野,同时又对各自负责的选题有一定积累和研究,且能够充分体现嘉应学院在客家研究领域的水平与影响的作者阵容。对于丛书选题的提炼,则在避免每个选题之间简单重复与拼凑的同时,更多地考虑这些选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客家历史人文整体风貌的不同侧面展示,尽量覆盖客家的语言风俗、文化教育、山水自然、村落民居、饮食习俗、民间文艺、侨人侨商、足球体技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并注意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引带出能够体现客家历史人文内涵的标志性人物、事件和物象。同时,考虑到丛书的阅读对象与传播影响,在编撰风格上,我们力求雅俗共赏,介绍性文字简洁、通俗但不失生动,延展提升性文字具有一定的内涵。

丛书的出版,除了要感谢各选题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嘉应学院科研处、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外,还要感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林有能副主席、暨南大学出版社徐义雄社长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出版社史小军总编辑、李艺主任在编撰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邱国锋 曾令存2015年5月30日于梅州一 梅州独特的山水环境

梅州市在广东省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粤、闽、赣三省交会的山区地带。客家先民,原是中原一带的汉人。从西晋年间起,黄河流域及长江北岸的汉族人民,因避战乱、外患和灾荒不断南迁,经闽西、赣南来到粤东北一带,前后达1000多年,成为客家先民。客家先民面对当时的水源之争、土地之争、民族矛盾、匪患不断等社会问题以及复杂、特殊的山地丘陵与野兽侵扰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扎根于山。客家先民善于处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关系,一方面,妥善处理好与畲、瑶两族的关系,以致后来客家先民人数超过了当地畲、瑶主户人数,并逐步同化畲、瑶两族;另一方面,对山水有独特的情结,处理好人地关系,尊重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地理位置:叶帅故里 世界客都

梅州市位于东经115°18′~116°56′,北纬23°23′~24°56′之间。北回归线穿过五华县南端,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东西宽约167千米,南北长约172千米。东北与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相接,北与江西省的寻乌县毗邻,西与河源市的龙川、紫金两县相连,南与汕尾市、潮州市接壤。梅州市的地理位置优越,是粤、闽、赣三省交会要冲,又是汕头、深圳、广州连接闽西、赣南内陆腹地的中间地带。梅州市土地总面积15835平方千米,总人口524.96万(2013年)。梅州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1955年,叶剑英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叶剑英元帅的一生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时期。他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真理,具有崇高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因为梅州市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落脚点、聚居地与扩散地;梅州市是反映客家语言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体育文化、风俗文化、娱乐文化、贤人文化、宗亲文化、社团文化、信仰文化等的主要区域载体,是现代客家人继承客家精神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的最佳区域平台;梅州不仅是客家人的人文中心和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播中心,而且是以弘扬华夏民族精神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宣传展示基地;梅州的客家语言就是客家的标准语言,梅州客家话被认为是客家话的“正宗”。(二)悠久历史:五千年人类活动史

梅州市开发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20世纪50年代以来,省、市考古工作者,在全市各县、市、区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古窑址、战国时期的编钟及新石器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些事实证明: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前期,梅州地区就有人类在生活了,距今至少有五千年的人类社会历史。战国时期编钟新石器时代兵器与生产工具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一带的汉人。从西晋年间起,特别是五代时期,黄河流域及长江北岸的汉族人民,因避战乱、外患和灾荒不断南迁,经闽西、赣南来到粤东一带。当时居住梅州地区的土著,多属畲、瑶两族,新迁来的汉人,租种当地人的田地,那时官方有两种户籍册,当地人称主户,新迁来的汉人称客户,久而久之,就习惯称客人,后称“客家人”。至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客户人数已超过了当地畲、瑶主户人数;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主户渐为客户所同化。明末以后,梅州成为客家人向外迁移的集散中心。故而有人说客家孕育于赣州,发展于汀州,壮大于梅州。海外客家人视梅州为现代客家文化的中心,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同时梅州客家话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义,也被认为是客家话的“正宗”。

梅州市在秦以前被称作南越,被视为“蛮夷之邦,化外之地”,属陆梁所辖。秦以后,秦始皇派赵佗开发南越,建置行政管理机构,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梅州市初属南海郡,此后,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继续增加等原因,建置多有变化。东晋以后,兴宁县、义招县(今大埔县)、程乡县(今梅县区)等先后建置。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乾和三年(945),程乡县升格为敬州。宋太祖开宝四年(971)改敬州为梅州,梅州只管程乡县。在此州县合一时期,全境面积比今之梅县区大一倍左右,包括现在的梅县区、梅江区及蕉岭县全部、平远县大部分、丰顺县一小部分地方。明洪武二年(1369),程乡隶属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县升为嘉应直隶州。清嘉庆十二年(1807),嘉应州升为嘉应府,五年后又降为州。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州人成立议会,将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元年(1912),废除州府制,梅州改为梅县。

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兴梅专区,专署设在梅城,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平远、蕉岭七县。1952年,兴梅、潮州两专区及东江大部分地区合并为粤东区。1956年,粤东区撤销,设立汕头专区。1965年7月,汕头专区将原兴梅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后称梅县地区)。1979年初,将梅县的梅州镇改设梅州市,为行署所在地。1983年,梅县与梅州市合并,合并后先称梅州市,后易名为梅县市。1988年3月,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把梅县市分为梅县和梅江区。1994年12月,兴宁县改为兴宁市。2013年,梅县改为梅县区。梅州市现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丰顺县五县一市二区。(三)地貌形态:八山一水一分田

梅州市属两广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山川众多,山峦起伏,形态万千,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且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其特点表现为:梅州市山水影像图(1)岭谷相间 地势南倾

梅州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处,是五岭以南的丘陵地区,全区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区,地势大致为北高南低,山脉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为项山山脉,它是福建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向西南可遥接博罗境内的罗浮山脉。主峰为项山甑(在平远与江西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市第二高峰。中间是一座雄奇峭立的阴那山脉。它东北起于大埔、梅县区,经明山嶂、北山嶂、九龙峰、八乡山、鸿图嶂至五华与陆丰的香炉山,绵亘160多千米。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五指峰海拔1297米,最高峰则为梅县区、大埔县、丰顺三县交界处的铜鼓嶂,海拔1559米,为梅州市第一高峰。阴那山经八乡山向西南延伸止于大亚湾口,共300多千米,统称为莲花山脉(在构造上可与福建戴云山脉相连),成为粤东的脊梁。东南面有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市、县的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海拔1230米)、凤凰山(海拔1497米)、释迦岽(海拔1285米)。此外,还有近乎于南北走向的山地,它们是铁山嶂山地、蕉平山地和七目嶂山地。

由于受地层岩性构造制约,山地展布方向与地层构造一致,山地之间的谷地也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山脉、谷地(山间盆地)相间,而又具有盆地地形的特点,这样的地形、地势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中部地区,冬季易受北方寒流的侵扰,夏季却难以受台风侵袭而造成大范围的风害,地面年平均风速为0.9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风速最小的地区之一。同时,对东南季风有明显阻滞作用。这种地形有利于农林业,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山地丘陵是发展林业、开发山区经济的主要地区。但是,由于山地坡陡、道路崎岖、河流狭窄、滩多水急,不利于陆运、航运,交通不便。梅州市山河分布图(2)山地丘陵广布 农田碎细分散

梅州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为主体,面积为122.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77.5%。另外,耕地占8.9%,城镇、村庄、道路、特殊用地占6.1%,河塘、水库占7.5%。按海拔高度分:100米以下台阶地占3.5%,100~200米低丘陵地占36.8%,200~500米的高丘陵地占44.2%,500~800米的低山地占13.6%,800米以上的低山、中低山地占1.9%。

由于梅州市山地、丘陵面积大,加之山地分割,平坦地形面积少,并分布于沿河谷地和山间盆地之中,造成农田碎细分散,不便于耕作和管理,影响了机械化生产的应用。但是,丘陵、山地的坡度大多在25°左右,坡度在25°以下的面积有80.55万公顷,占山地面积的64.2%。由此可见,坡度在25°以下的可开垦为经济作物的土壤占多数,为本市土壤资源的一大优势。不过,分布于坡度不大的低山浅丘和串珠似的河谷小盆地的农田,易受山洪冲刷。同时,坡耕地土瘦、缺肥、怕旱,山坑田因山高水冷、日照短、渍水多、土壤通透性差,也会影响农业的生产发展。

沿河谷地和山间盆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较大的盆地有兴宁盆地、梅城盆地、汤坑盆地和蕉城—新铺盆地等。其中兴宁盆地最大,面积达320平方千米;汤坑、梅城、蕉城—新铺盆地的面积在100平方千米左右;较小的有平远的石正盆地、大柘盆地和五华水寨盆地等,这些盆地的面积也都在万亩以上。盆地土地平坦连片,交通方便,光、热、水组合条件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梅州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四)气候环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梅州市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又面向海洋,深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降水较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降水充沛。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温高,雨量较多,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其气候主要特点表现为:(1)年均温高 热量丰富 夏长高温 冬春常有低温

地处低纬度,一年中太阳照射的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是广东省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累计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9~122千卡/平方米。年平均气温(各县气象站)为20.7℃~21.4℃,南北相差仅0.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3℃~28.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1.0℃~13.1℃。4月至10月,月平均气温都在21℃以上。夏季一般长达半年左右,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水稻、花生等喜温作物的生长,水稻耕作制度为一年两季稻。

但由于东北部和北部的山脉并不高,不能完全阻挡冬季风的入侵,加上主要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寒冷的冬季风便容易顺山谷而入,再因河川中的山间盆地较为闭塞,进来的冷空气不易外流,导致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温和霜冻现象。因此,对各种农作物的越冬条件,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雨季长 雨量较多

梅州市深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影响,降雨量充沛,雨季长。年降雨量为1400~1800mm,雨日在140天以上,降雨类型以锋面雨、台风雨和热对流性降雨为主。降雨的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具体表现在:7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4~9月份。冬季是全市雨量最稀少的季节,多在10%以下。同时,各地降雨量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很大,山地多于盆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春季北部降雨比南部多,夏季却比南部少。年平均降雨量最多的是丰顺县,雨量为1816.0mm;其次是蕉岭县,雨量为1657.9mm;再次是平远县,雨量为1588.7mm;其余各县均在1400~1500mm之间。另外,本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一年四季干旱都有可能发生,而以春旱、秋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因此,兴修水利,调节余缺,是促进梅州市农业生产稳产保收的重要措施。(3)风速较小

由于西北有项山山脉,北中部有阴那山脉,东南部有凤凰山脉,丘陵围绕使中部地区具有盆地地形的特点。这样,夏秋台风不易入侵,或入侵后强度减弱,冬春季寒潮大风到此强度大减,所以近地面的年平均风速为全省最小,一般在0.9米/秒以下,很少出现大范围的风害。(4)热带小气候较明显

由于梅州地区的地理纬度较低,加上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热带小气候环境,这在广东也是特有的。如丰顺县埔寨就具有这类小气候,它适宜紫胶等热带作物生长。

综上所述,梅州市日照充足,年均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是广东省水稻的重要产区之一。同时,也存在“二风”、“二水”、“干旱”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仍然存在。(五)河网水系:河流多 水量大 水质好(1)河流多

梅州市河流溪涧纵横密布,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最重要的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

韩江由两江一河交汇而成。发源于福建宁化木马山的北源——汀江,与发源于紫金和陆丰交界乌突山七星栋的西源——梅江,以及发源于福建平和葛竹山的东源——梅潭河,至大埔三河坝交汇后称韩江。它经大埔、丰顺、潮州、汕头,注入南海,全长470千米,流域面积30112平方千米。

韩江是梅州市通往汕头市、潮州市的主要水道。常年通航,最大航载重量为50吨。过去,由于韩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沙土流失,河流含沙量较高,其含沙量为0.65千克/立方米,居全省之冠。河床日益增高,洪泛频繁,给沿江人民带来莫大灾害;同时,也给内河航运带来不利影响。现在,经过治理,河流含沙量大为改观,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30千克/立方米,航运条件得到改善。主航道长241千米,可通65吨级货轮,年平均货运量200多万吨,沿线主要有梅州、梅县松口、潮州、汕头等港口,水深一般约2米,但航道水位变幅大,枯水期潮州港池水深仅0.9米。目前,韩江是连接潮州、梅州、闽西、赣南等地的内河运输大动脉。

梅江起源于陆丰、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栋,沿莲花山北麓,自西南向东北穿流五华县河口,至安流汇周江河,至水寨河口汇五华河,至兴宁水口汇宁江,以上称琴江,于畲江进入梅县区,然后汇程江于梅城、石窟河于丙村、松源河于松口,最后折向东南流入大埔县境内于三河坝汇合汀江,流入韩江。

梅江从发源地到大埔三河坝全长307千米,流经五华县、兴宁市、梅县区、梅江区、大埔县二县一市二区,流域面积达14061平方千米。

梅江支流多,其中较大的支流有周江河、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和松源河,这些主要支流都分布在梅江干流的左侧,平行排列,自西北向东南流,与梅江大体成90°角,梅江干流右侧只有一些短小的支流,致使整个梅江支流分布十分不对称而偏于一侧。

过去,森林植物被严重破坏,沙土流失严重,导致除石窟河外,整个梅江干支流含沙量大。特别是雨季,河水非常浑浊。根据测定,其常年含沙量为0.43~0.59千克/立方米,在省内重要河流中居第一位。同时,梅江干流河床坡降平缓,为0.4%,水流缓慢,易于淤积,使河道变浅,不利于航运和水电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修筑防洪堤围、山塘水库,除险滩、炸暗礁,设置航标等,梅江在开发水利、治理水害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及梅江干流等已建成了防洪、治涝、灌溉、水电等工程系统,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晚上一片黑”的局面。

汀江发源于福建省武夷山南麓宁化的木马山,流经长汀、上杭、永定峰市流入大埔县青溪镇的石下坝,穿越茶阳、安乐至三河,与梅江、梅潭河汇合流入韩江。汀江干流总长328千米,大埔县境内长55千米,河流坡降0.127%,水力资源丰富,汀江在大埔县境内的支流有小靖河、漳溪河、长治水、青峰水、坪沙水。汀江上游重峦叠嶂,植被良好,山清水秀,汀江水与梅江水汇入韩江,清浊可辨,泾渭分明。长期以来,汀江是闽、粤主要水路交通线,也是中共中央于1930年8月建立的上海—香港—大埔—中央苏区的重要秘密交通线。汀江水系(来源:大型电视纪录片《客家人》,广东嘉应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2)水量大

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1800mm,年降雨总量为250.3立方米。其中约有45%水量为植被蒸腾、土壤和地表水体蒸发所消耗;55%形成径流,多年平均径流约为141.8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893mm。虽然如此,但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和区内地形变化复杂,降雨量年际、年内及地区差异较大。每年的4—10月,尤其5—6月,形成明显的汛期。同时,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一般兴梅盆地较少,南部及北部山区较多。这样,丰富的地表水资源自然调节能力差,给水资源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还使旱、涝、洪等自然灾害容易发生。另外,梅州市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蕴藏量约有34.63亿立方米。由于地下水质良好,宜作为城镇、厂矿及缺水地区的生产、生活及农业灌溉用水。有矿热泉水20多处,用于旅游、保健、发电等开发利用;此外,大埔有珍贵稀奇的甘泉天然矿泉水,含有几十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属医疗、饮用兼用型。由于降水量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河流自然落差大,因此,总体来说梅州市的水力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全市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98.7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为77.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大力发展水能资源具有战略意义,梅州市已成为广东省重要能源生产基地。(3)水质好

韩江、五华河、石窟河、梅潭河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梅江水质为Ⅱ~Ⅲ类,汀江水质为Ⅲ类,合水水库水质为Ⅲ类标准外,其他水库均达到Ⅱ类标准。但是,因溶解氧、挥发酚因子影响,局部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根据环保部门预测,梅江、琴江和五华河水质总体趋势稳定,梅江中下游和汀江水质有恶化趋势,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六)生物资源:种类及珍稀物种多

生物资源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资源。梅州市在地质时代没有受到冰川或其他重大气候变异的影响,因此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界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生物资源不注意保护,甚至滥垦、滥伐、滥捕,使不少动植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有的生物甚至濒临灭绝。(1)植物种类繁多

梅州植物种类有155个科,近2000种,森林覆盖率达73.55%,近几年来,梅州实施“生态梅州”战略和“森林围城”工程,森林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到处呈现出青山绿水。

一是地带性代表植被以樟科、壳科、茶科、木兰科、桃金娘科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居多,多分布在海拔200~800米的山坡上;以针叶林松科和杉科为主。

二是有经济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种类多。据不完全统计,有油料植物数十种、淀粉植物数十种、药用植物700多种、纤维植物数十种、芳香植物数十种,还有单宁植物、土农药植物、野生花卉植物、野果植物、饮料植物、栽培植物的野生种或边缘种、环境保护植物等数千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被引植开发利用,野生药用植物已进入丘陵耕地种植,可供食用和药用的真菌种类多为人工培植生产,已形成了扬名省内外、国内外的多种土特产品。

三是水果资源较丰富,果树有30多种。梅州的水果生产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人工培育,已形成了扬名省内外、国内外的多种土特产品。其中以沙田柚与蜜柚(合称金柚)、脐橙、龙眼、荔枝等最为大宗,这些土特产品,以质优著称,是梅州的拳头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金柚商品生产基地,1995年,梅州被命名为“中国金柚之乡”。2012年,大埔蜜柚被评为广东十大最具人气土特产;2013年,梅县区金柚入选旅游土特产类“广东十件宝”。梅州金柚金柚“王”

四是茶树品种与茶叶种类较多。梅州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与丰富的种茶经验,茶以“香、甘、滑、醇”著称。茶叶中以乌龙系列为主,大埔的西岩茶、梅县的清凉山茶和单丛茶、兴宁的官田茶和单丛茶、平远的锅笃茶和云雾茶、蕉岭的黄坑茶和单丛茶、丰顺的马图茶和水仙茶、五华的天柱山茶等,在国内外素有名气,均为上品。近3年来,全市有35个茶叶产品在国家、省农博会、交易会、名优茶评比等评奖会上获得“金奖”。大埔西竺牌西岩乌龙茶(2)动物种类繁多

梅州气候温和湿润,森林繁茂,野生植物花果终年不绝,昆虫到处滋生,为动物提供了多样而又充足的食料,动物繁衍栖息条件优越。本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兽类有豹、狼、黄猄、狐狸、猕猴、黄鼠狼、野猪、大灵猫、小灵猫、山羊等几十种;鸟类有鹧鸪、雉鸡、猫头鹰、啄木鸟、麻雀、白鹤、百荣、乌鸦、画眉、喜鹊等上百种;两栖爬行类有穿山甲、水蛇、金环蛇、银环蛇、虎纹蛙、蟾蜍、草龟、南蛇、青竹蛇等100多种。但由于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栖息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长期的乱捕、滥猎,飞禽走兽显著减少,华南虎到了即将绝种的地步。饲养禽畜动物优良品种多,如丰顺、兴宁的土种猪,蕉岭的土野猪;丰顺、五华的三黄鸡;本地白兔等地方良种。

淡水鱼类有50多种,主要有鲩、鲢、鲤、青鱼、鳗、鲂、罗非鱼、福寿鱼、鳝、丰鲤等。水生动物还有虾、蟹、螺、蚬、蛙类等。但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江河田间水质污染,再加上电击捕捞等,江河、田洼的自然水产品资源越来越少。(七)土壤分布:因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而异

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和生物因子的长期作用下,梅州市土壤普遍呈酸性反应,pH值在4.5~6.5之间。由于强烈的淋溶作用,土壤中Cu、Na、Mg、K含量少,总量不超过5%;另外,在富铝化作用下,Fe、Al等元素残留积聚在土壤中,使Fe、Al在土壤物质的组成中占主要地位。

梅州市土壤资源丰富,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土壤的地理分布与生物、气候的特点和纬度变化、地形起伏有密切关系。

平远、蕉岭、梅县区北部山区中的亚热带地区,海拔350米以下为红壤,350~750米为山地红壤,750~1000米为山地黄壤,1000米以上为南方山地草甸土;兴宁、五华、丰顺、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区的南部,海拔350米以下为赤红壤,350~750米为山地赤红壤,750~1000米为山地黄壤,1000米以上为南方草甸土。此外,还有非地带性的紫色土和河流两岸的冲积土、耕作土壤。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旱地土壤次之。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沿江盆地带,有兴宁盆地、梅城盆地、汤坑盆地和蕉城—新铺盆地等。盆地土地平坦连片,交通方便,光、热、水、肥等因素组合条件好,是主要高产水稻区,是梅州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二 梅州山与山文化

据史载,梅州“其地独多山,周罗森列不可尽名也,若夫发脉雄远,环卫重叠,多灵异之境……”。梅州境内山峦丘陵绵延起伏,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7.5%,耕地占8.9%,城镇、村庄、道路、特殊用地占6.1%,河塘、水库占7.5%,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梅州山美,有雄奇阳刚的“粤东群山之祖”阴那山;有丹山碧水妩媚之姿的丹霞地貌;有幽深静寂自成风韵的客家林海;有奇异独特藏风聚气的客家灵山;有绿色崛起体现客家新貌的旅游文化产业园;还有各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梅州市森林公园一览表(续上表)(续上表)梅州市自然保护区一览表(续上表)(续上表)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之时,平原已无他们的安身之地,于是他们披荆斩棘,扎根于山。“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他们生于山,长于山,而后葬于山,客家人对山有着难于言说的情感。在客家人眼里,山就是他们的生活。一幅淳美的生活画卷,一种独特的山水理念。客家人把对山的情感,对水的眷恋,化为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力量,用勤劳的双手装扮着自己的家园,也在尽情享受着这一山一水带给他们的快乐。人与山和谐共处,山的身上凝聚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丰厚成果。人把山变成自己无机的身体,作为精神、心灵与人格的象征,从中获得生命的体验,重新发现自己。山是一幅浓缩的历史书卷,其灵魂是悠久厚重的文化渊源,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遗迹,其神韵与风情源于历史文化的厚重。

世界客都,秀美梅州,是一个传统与现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家园。一个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天生丽人,正拂去尘封,走出深闺,散发出瑰丽的光彩和独特的魅力。

欣赏客家的山,你会在群峰的巍峨中找到卓然与凝重;欣赏客家的树,你会在苍翠的林海中寻觅青春和希望;欣赏客家的溪水,你会在溪流的灵动中汲取执着与灵感;欣赏客家的花,你会在花草的葳蕤中品味清新与怡然。(一)雄伟壮观的客家风骨——阴那山宫阙天悬绝胜奇,况临泉石画中窥。五峰青翠冠攒玉,二水周回练拂漪。鱼鸟若能明正定,猿猴一似发菩提。沉沉钟鼓僧闲寂,客亦忘言自得之。

梅县区松源金星村蔡蒙吉在《游阴那山》中如此感慨恢宏的阴那山。阴那山被誉为“粤东群山之祖”,为莲花山脉东端的主峰。阴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是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省风景名胜区。

阴那山从大埔县西北角的英雅镇坑尾村直到梅县区雁洋镇。亿万年前,在粤东一隅,莲花山脉梅州东段——阴那山经过地壳变化而神奇崛起,背斜形成五指峰,经探测,阴那山岩体主要为砂岩和砾岩,为六亿年前形成的震旦系地层,是广东省已知最古老的地层,阴那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150千米。阴那山山势雄奇,突起于梅江平地之上,具有“神山、群峰、奇石、翠瀑、浮云”的特色。阴那山峰峦叠翠,奇峰峻逸,巨石峻峭,有“九十九峰山色”之说。

1985年,阴那山被评为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阴那山地处南亚热带北缘的季风气候区,具有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特征。阴那山自然保护区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成,由于人类长期活动的干扰,原始植被几乎破坏殆尽,现存植被属于次生林。目前阴那山主要植被类型有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地段;山地常绿阔叶林,分布在600~1100米之间;针阔叶混交林,在常绿阔叶林的外缘常见马尾松、木荷、缺萼枫香等树种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外围地带,呈自然生长状态;灌草丛是在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的迹地上发育的次生性植被类型,阴那山的灌草丛分布广泛,从山脚至山顶都有分布。

阴那山动植物种类丰富,原生性强,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据调查,区内有植物8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三级保护植物有穗花杉、白桂木、巴戟、半枫荷;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有秀丽锥;野生兰科植物有8种。动物有1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苏门羚、白鹇、蟒蛇和虎纹蛙等。

阴那山有雄壮的风采,也有朴素的品格。阴那山虚怀若谷,把自己丰富的宝藏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养育了山上、山下的儿女,它就像定海神针一样,屹立在梅江盆地,给人们一种安全感,让人们在它的怀里放心地、安静地生活。阴那山的沉稳厚重、容载万物,培养了客家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客家风骨,创造了千百年的客家文化历史。在这里,你会看到人们依山就势建成的各具特色的传统客家村落,简约淳朴的建筑群与阴那山的群峰、森林及村中的溪流、农田交相辉映,组合成具有层次感的美丽山村景观;也会看到在新时代人们合理地将原来的荒坡地发展成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逐渐形成“三高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三者结合的经营模式,向世人展示了南方丘陵山区发展的新模式。“雁鸣湖畔梅花香,千年古寺桃杏芳,雁南飞上茶田绿,莺歌燕舞春满江。”青山、绿水、花海、鸟鸣、民居、炊烟和山歌构成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家园,时而似天籁之音,时而如田园交响乐,更像一幅人间天堂画。1.五指并举:阴那山五指峰旅游度假区阴那灵峰丽日悬,白云深处映霞烟。仙人桥畔登临望,琼阁仙山别有天。

张秉健在《阴那山纪游·五指灵峰》中这样感慨五指峰。阴那山山巅五峰并聚,海拔均超1000米,称五指峰,最高峰为玉皇顶,海拔1297米。凌云摩日,气势雄伟,雄奇瑰丽,可以望到潮州、汀州和梅州,有诗云:“五指峰巅极目舒,白云深处望三州。”梅雁集团在1997年投资兴建了阴那山五指峰旅游度假区,这里有广东省目前唯一的大型天文科普园,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集旅游、天文科普双重享受的旅游胜地。五指并聚(五指峰旅游度假区提供)(1)灵寺托奇峰 仙山藏丽景

从阴那山西麓的灵光寺仰视五指峰,山峰像一只强壮的手臂伸开五指划向云天;在大埔县大麻万福寺遥望五指峰,山峰又像蓝天白云下盛开的五朵莲花。

五指峰一年四季景象万千,春夏登临,可见云涌雾蒸苍山润,瀑飞流湍谷空喧,登极望远,可见雾海浮孤峰,佛光映彩云的奇幻景象。秋冬时节,云淡天高,秋叶如火。隆冬雨霁朔风过,漫山遍野,冰凌裹翠,好一个水晶世界。

玉皇顶观日出最为壮观,旭日升起,第一缕曙光打破黎明前的黑暗,随后,朝阳如同火球一般跃出万顷波涛的云海,给千峰万岭披上金灿灿、红彤彤的霞光,空气环流、瞬息万变,更是艳丽不可方物,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2)星河尽涵泳 俯仰终始成

五指峰科普天文馆建于阴那山山巅北坡,海拔100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科普天文馆,由天文景观、天文展示中心、天象演播厅、天文台四大部分组成。科普天文馆以“宇宙与人”为主题,从科学、美学、人文和艺术的全新视角来诠释起源于远古、活跃于现代,神秘而又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天文学。从五行柱始游,走天梯观星象,行水道看地球演化,观雕塑识苍穹奥秘,听讲解知宇宙机理。行走星象馆,犹在天上仙界;眺望阴那山,方知尚在人间。五指峰科普天文馆(五指峰旅游度假区提供)(3)巉岩镶翠屏 秀色醉游人

阴那山怪石嶙峋,巉岩林立,有猿猴采果、蛏蚶桥石、仙龟落井、拦盘大石、铁扇关门、蟾蜍灵石、顽石点头、祖师禅洞、乌猪三阵、牛颈仙桥、仙人石桥、金猴献鼓、借扇摇凉、门面石座、笔架灵峰、印石错位、锡杖崩蓬、美女藏阴、圣女怀胎、通天蜡烛、茶园宝盖、石吐莲花等奇石。赋予动人故事的嶙峋巉岩被人格化、世俗化,山因此变得有血有肉。人与自然交融,山也成了客家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美丽背景。2.三千境界:灵光寺旅游区千年古刹陵,千米置云层。千亩禅茶境,千秋入画屏。枯萎古柏奇,形似祖师仪。招手迎宾客,眉开笑送离。灵光寺饰新,景物四时春。晨暮敲钟鼓,虔诚跪拜频。飞虹对寺门,峰峦入青云。泉水长留响,潺声雅韵存。雄峰越古今,悦耳浪声琴。纵观群山景,千姿胜桂林。

范志青在《游阴那山灵光寺》中这样描述千年古刹——灵光寺。灵光寺位于雁洋镇南福村莲花山脉北端海拔1297米的阴那山西麓,是“岭南四大名寺”之一,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梅州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属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广东华银集团以灵光寺为核心投资兴建了梅县灵光寺旅游度假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指灵光(梅州日报社提供)

占地12000多亩的灵光寺旅游区,依托灵光寺千年古刹、溪谷生态、森林生态、茶田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建设成为以佛教文化为主线,集佛教、生态、探险、茶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禅文化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吉祥天接待服务中心、水体生态景观廊道、宗教文化区、禅茶休闲区、溪谷悟佛区、森林修行区、景观抚育区“一心一廊五区”格局。目前,灵光寺旅游区已升级为阴那山文化生态产业园。(1)千年古刹灵 灵光三绝奇

灵光寺主要供奉菩萨和开山和尚潘了拳,常年香火鼎盛。寺内面阔三间,进深七间,面积6000多平方米,寺的布局巧妙,主殿结构神奇,双层飞檐上更空上一层。金刚殿、罗汉殿、诸元佛殿、钟楼、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古朴典雅,神像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013年,经过两年多的修缮维护,主殿大雄宝殿重开,金佛、金柱、贴金壁画,富丽堂皇之余更显佛家的庄严肃穆。生死树(何日胜 摄)菠萝顶(罗迎新 摄)

多少年来,灵光寺一直保留着“灵光三绝”的奇特景观,并闻名于世。“灵光一绝”指的是“生死树”,是寺前的两株古柏,为惭愧祖师所植,据说生树有千年历史,而死树已死去300多年,却依然傲然挺立,柏香犹存。“灵光二绝”是“菠萝顶”,建于明朝,殿堂藻井以1276块凹凸榫头木料接嵌垒成,高丈余,形似螺旋宝塔,下八角形、上圆锥形,愈往高愈小,如菠萝纹状。殿内香烟经此顶空气对流作用,抽至螺旋顶,再经中间拱斗四散,殿内因此不会有香烟熏人,实为“鬼斧神工”之作。“灵光三绝”是“顶无叶”。每当大雄宝殿后山的树木落叶时,两边的屋顶都会有一些树叶,而大雄宝殿的殿顶上却从来不会飘有一片落叶,究竟是什么原因,世人认为这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猜测这可能是受山谷风影响的缘故。(2)千亩禅茶境 千秋入画屏

灵光寺景区的千亩茶田,平均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被誉为粤东最美的千亩茶园。茶场在广东四大千年古刹之一的灵光寺旁,每天听着晨钟暮鼓,吸着山川灵气和日月精华而生长,所以此茶叫灵光寺禅茶。禅茶源自千年古刹、千米高山、千亩茶田所造就的神奇三千世界,禅因茶而增添悟性,茶因禅而富有灵性,禅茶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灵光寺的禅茶,将灵光寺与茶田完美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禅茶文化。阴那茶田(灵光寺旅游区提供)

沿着灵光寺右侧小路,跟着溪水逆行而上,是阴那山文化生态产业园正在开发的新景点——溪谷悟佛区。沿灵光寺前的山涧溯溪至水帘礤的溪流区域,面积有200多公顷,游步道行程约7000米。溯溪而上,重峦叠嶂,奇峰林立,古木参天,鸟语悦耳,蝉韵悠扬,曲径多姿。以悟佛为主题,让人在生态旅游中感悟宗教,在宗教旅游中体验生态。

潺潺高山流水,宏伟古刹殿堂,千亩茶海风光,绿荫休闲禅香,灵异日起日落,灵光寺独具禅意的生态风光正吸引人们来此寄情山水、放松心灵、回归自然。升级后的阴那山文化生态产业园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千年古刹的祈福圣地、许愿放生的奇妙灵地、休闲度假的品茶场地。3.茶田胜景: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北雁南飞梦千回,蝶舞倩影两相随。青山围楼伴明月,茶香酒醇天仙醉。梦里江南倚翠微,落霞斑斓鸟声脆。天籁知音碧空尽,白云深处寻梦归。

李新耀在《北雁南飞寻梦归》中所描写的雁南飞,凸显了雁南飞是以客家文化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精品旅游景区,由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在1995年投资开发,占地面积6.67平方千米,是目前梅州市唯一一个国家5A级旅游区,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标准化种植的茶田,以珍爱自然、融于自然的生态为理念和“精益求精”、“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树立了“雁南飞”名牌精品。亲近自然、超越自然的匠心独运,现代文明与客家文化的完美结合,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塑造出集茶文化韵味与慢生活意境为一体的“世外桃源”。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提供)(1)饱览山色畅幽情 休闲怡乐数雁南

雁南飞背靠阴那山,方圆有1100多公顷山地。站在围龙酒店前的大道上仰头看天,蓝蓝的天空,飘挂着朵朵白云,如同洁白无瑕的花朵,美不胜收。放眼眺望四周,群峰起伏,虽不比泰山雄伟壮观,但也是林木葱郁,势如林海。低首遥望,半山坡、山脚下,茶园叠翠,溪水长流,尽显大自然的气派。度假村内,斜径纵横交错,而条条斜径都是树木成荫,草绿花香,三五知己漫步在斜径上,耳听百鸟喳喳,又闻泉水叮咚,鸟雀声、泉水声,汇集交织,如同演奏一曲曲的山韵乐章,悦耳悠扬,分外舒适。

雁南飞的建造者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栽花种树、凿石安放等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致,犹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畅游于雁南飞,一边闲步,一边赏画,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最喜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树丛边、草地上、亭台旁的大石头,平添了许多诗情和画意,一如“园无石不秀”之说。走累了,寻个绿树草丛中的石头坐下,草丛边有一座小亭廊,绚烂如霞的杜鹃铺展于亭廊的顶端,不觉这亭、这花、这石、这草已浑然一体,随意而别致,写意又温暖。不由得想到,如果家在这里面就好了。雁南飞的园林需要认真品味,在繁华喧嚣的背后,是空灵,是宁静,是平和。(2)茶田恋曲醉芳菲 碧峰云雾绕围楼“雁南飞神石”是度假村的标志性建筑,上面刻有“雁南飞、茶中情”六个大字,“雁南飞”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代表着客家人对“北雁南飞”的根本认同;“茶中情”表达了雁南飞以茶文化为内涵,与茶结缘,与茶会友,与茶传情。

雁南飞的茶文化和传播茶文化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拥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雁南飞,孕育出了品质一流的茶品,塑造出融自然韵味和茶文化意境为一体的“世外桃源”。鲜嫩欲滴的茶叶,把雁南飞打扮成一个绿意盎然的世界。山形缓坡,隔着一片一片的茶园,可望见远处的群山和一弯山坳的清水。在春季和秋季来到茶园中,可以和茶农们一起去采茶,感受客家人劳作的乐趣。景区开发了包含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楹联、茶艺表演、茶食茶疗等21个方面的茶事旅游,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朵旅游奇葩。雁南飞神石(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提供)采茶图(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提供)

雁南飞的建筑文化同样颇具特色。别墅区、围龙大酒店、围龙食府、美食长廊、购物商场、茶仙阁、游泳池等建筑,都是因地形布局,因地势而建,没有破坏地形,损毁生态,体现了经营者的文化素养。每座建筑物的外表并不堂皇,甚至还有几分古香古色,与环境十分协调,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格局。座座建筑物如同颗颗宝石明珠,恰到好处地镶在其中,闪烁生辉,观而舒服,看而自然。与那些把一片片山地推平而建,以致破坏生态,水土流失的做法相比,这突显了雁南飞建筑文化的特色。

雁南飞弥漫着浓浓的客家文化内涵,从围龙屋建筑,到客家山歌、客家美食、客家特产、客家服饰,浓郁的客家风情扑面而来,围龙大酒店和围龙食府曾获中国建筑的最高奖——鲁班奖;雁南飞专门成立的山歌艺术团更使其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在客房、过道、厢房乃至洗手间,都有名人格言和诗画。著名书画家陈景舒留下的墨宝“客相逢你是客我是客来客都是客,家团圆东一家西一家大家是一家”,把客家人包容开放、热情好客、以诚待人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

总之,文化是雁南飞的灵魂和大美所在。当你到了雁南飞,你就会被这里优美的生态、和谐的环境所感染,会对这里厚实的文化内涵,处处突显自然与文化交融的优美环境赞叹不已……4.养生休闲: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你离天最近;离飞翔最近;离月最近;离神仙最近。大雁来过,不舍飞离,两片白羽,化作一汪绿湖,洗濯世人疲累。《雁鸣湖,我不想走》描绘了现代人对雁鸣湖的强烈喜爱之情。大雁南飞北归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栖息,为这里的“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而鸣唱,因而称为“雁鸣湖”。梅县区华银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兴建于1996年,占地1.2万亩,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度假旅游胜地,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有机农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是广东省重点农业、林业龙头企业基地和省、市、县“高标准现代化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区”。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突出绿色旅游和生态保健,结合绿色生态环境和道家“天、地、人、合”的养生理论,以生态休闲、养生保健为主题,强化生态和游乐两大特色,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概念兴建“春晖园、夏晓园、秋实园、冬融园”等四大功能景区。雁鸣湖全景(雁鸣湖旅游度假村提供)(1)南国好风光 药食以养生

饮食之道,根在原料,源在用心。雁鸣湖是南药种植基地,有许多野生的药材,药膳是雁鸣湖饮食的一大特色。银湖大酒店在菜点制作方面不断创新和改进,融入了中药养生、保健的内容,形成菜点特色。其中十三味南药炖汤是独家秘方的招牌菜,采用度假村南药基地种植的罗汉果、艾叶、佛手、益母草等烹制而成的“八珍煨鸡”、“如意西番莲”、“菌王炒艾卷”、“益母草猪润”等菜式和点心均是养生菜色,既弘扬了客家饮食文化,又突出了“中药养生、绿色保健”的主题。雁鸣湖将药材与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以药促旅、药旅结合的发展模式,也逐步建设成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南药养生旅游度假第一村。(2)田畴绿满坡 香满唤佳节

雁鸣湖景区内有开发了近20年的3000亩的大农场,一年四季瓜果飘香,3月枇杷,4月杨桃,5月杨梅,一直到11月金柚飘香,从不间断。每月根据不同时令水果的丰收,举行恋艾节、枇杷节、杨梅节、柚花节、金柚节等大型主题活动。这些瓜果,全部达到国家有机标准,在吃到一份健康的同时,还可参与采摘,感受丰收的喜悦。有人这样写道:春天的枇杷,夏天的杨梅,深秋的金柚,漫坡的清甜,随手一摘,就是一篮篮欢声笑语。就算不是诗人,轻轻一咬,嘴里,也会流出诗来。雁鸣湖另一特色是开心农场,有猪场、菜场、鱼塘、鸡场等,人们可亲自动手采摘蔬菜、捉鸡钓鱼,体验农家之乐,忘却城市的纷扰,收获内心的释然。(3)青山横画卷 碧水涌诗情

古人云:山为自然之魂,水集天地之气,山水乃天地之大成。雁鸣湖的千亩湖水,与阴那山遥相呼应,山水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这里,我们可以赏平湖秋月,饱览度假村迷人的景色。“林花径雨香犹存,芳草留人意自闲”,度假村湖光山色的灵性和神韵,令人怡然自得,静享安谧。雁鸣湖还提供空中飞人、铁索桥、迷你蹦极、水上自行车等多项娱乐设施,在这青山绿水间释放压力,洗涤心境,收获一份激情、一声笑语。空中飞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提供)5.梦里客家:桥溪村一门鼎盛,二姓同村,三代展鸿图,四海扬名,五指峰峦钟沛国;六朵金花,七行楼屋,八方齐庆贺,九如献寿,十分声价壮桥溪。

此联为桥溪村所作。桥溪村始称叩头溪,因一小溪从村中穿过而得名。桥溪村位于梅县雁洋镇长教村以东4000米,面积约1平方千米,与大埔县英雅接壤,位于粤东名山阴那山五指峰的西麓。明万历年间,朱陈两姓人家从福建石壁迁徙而来,聚族而居,躬耕劳作,世代联姻,繁衍生息。2002年桥溪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宝丽华集团于2012年投资开发了桥溪古韵景区,2013年8月底,桥溪村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桥溪古韵(梅州日报社提供)(1)溪曲哼清泉 桥横秀古屋

桥溪村有以青山绿水和木栈道、石砌路等生态景观为主的“十里桥溪”,还有以客家古民居建筑群等人文景观为主的“客家古韵”。走在碎石铺就的小路上,望着古朴雅致的小桥,潺潺流动的溪水,袅袅升起的炊烟,会让你如坠入恍若隔世的桃园秘境。站在该村高处俯瞰全村,只见桥溪村环山碧绿,层林尽染;村中古树婆娑,石径阡陌,石垒梯田叠叠,炊烟袅袅,果园飘香;山涧溪中怪石嶙峋,沟壑交错,清泉淙淙,古老的山村构成一幅客家民俗风情画卷,漫步村中,恍如身处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岁月是一场婉约的盛宴,文化是桥溪古韵的灵魂。步入桥溪古民居建筑群,仕德堂、世安居、守庆公祠、继善楼等17座百年古朴民居,那精巧的建构、丰富的内涵、中原遗风承载的客家精神,与7棵百年古树相得益彰。每一座古民居都铭刻着久远的历史记忆,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传奇史诗,更是6000多位海外华侨及港澳台游子梦里的诗意家园。桥溪村最具代表性的百年继善楼为朱氏五昆仲合建,坐北朝南,结构考究,其门楼石柱、屋檐窗棂、墙面天花,处处用瓷雕、石雕、彩雕、木雕的手法,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吉祥兽类;屋内厅堂、书房里雕刻和撰写着《朱子家训》以及持躬、存养、学问、敦品、处事、齐家格言。群山呵护的民居建筑群、美丽的田园风光、质朴好客的村民,颇具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韵味。古韵桥溪(2)钟灵毓秀 人才辈出

村中民风淳朴,世代重教兴文,崇尚文化。朱陈两姓各办私塾,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拥有4个书塾、学校类的教育场所,从省城广州、梅城、邻乡聘请名师,启蒙教育族中孩童。后来朱陈两姓合塾建立桥溪小学时,朱氏湘源公(字芷秀)还特撰楹联曰:“圣功蒙养,幼学壮行,正及时就读之年,慎毋负亲师教育;横览五洲,纵观六合,值多难兴邦之日,宜造成世宙英豪。”联挂校厅,以励师生。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以来,桥溪村共有大学生、出国留学生30多名。(3)乡间远微尘 即有心安处

多情而宽容的山水人文,从来就是生命最美好的家园。走在桥溪古韵的青石板上,阳光轻拢大地,绵绵青山与淙淙碧水相伴相依,陌上紫薇同萧萧翠竹散落其间,玉露天池安谧铺展在青山翠岭的怀抱,栋栋楼房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到了家门口就业,无论是依杖而行的老人,还是嬉笑打闹的孩童,都笑得那么开心、幸福。时光的碎片,仿佛在这里重新复合。微尘远、山花近,追求一分自然本真,传承一种文化记忆,便会收获一个纯净平和的世界。(二)惊险峻峭的客家丹青——丹霞地貌

平远南有南台山,北有五指石和龙田山,是福建武夷山延伸下来的丹霞地貌,它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地貌以其绚丽多彩,拟人似物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客家山歌《藤缠树》意喻客家人对山的深深眷恋;古有谢志良反清复明,今有“阿严哥”宁死不屈,反映出当地人的丹青赤诚之心;这里环境幽静,培育了当地人淡泊宁静的心境,文人墨客曾隐居此处,是修身养性的理想去处;丹霞与佛教信奉的主体色调一致,成为善男信女朝拜之地,佛教气息异常浓厚,丹霞为佛增灵气,佛为丹霞添光彩。

外俊内秀形同五指的五指石,雄伟壮观的南台“卧佛”,除了它们外部所显示出来的多种美感外,千百年来客家人在山水之间还寄托了深厚感情,有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有对君主的忠义之情,有探索革命真理的赤诚之情,有对宗教的虔诚之情。这些情感共同孕育出“丹青”这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类智慧凝聚、沉积的结果,从这里折射出客家人文明的进程,它为丹霞地貌增光添色,也为其注入了生命和活力。1.色渥丹霞:五指石丹霞地貌石玲珑,峻岭峥嵘叹鬼工。峭壁悬崖行栈道,指峰挺剑刺苍穹。青天唯向缝中见,野径每从穷处通。不畏崎岖凌绝顶,壮心未老啸长空。

陈礼昌在《五指石感怀》中描写了五指石的峥嵘险峻,他所描写的五指石坐落于梅州市平远县北部差干镇,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乃福建武夷山之余脉。因拔地而起、形同五指擎天的五座石峰而得名,汇聚了“丹霞地貌、森林生态、人文古迹”三大景观,拥有“五奇”(奇石、奇藤、奇缝、奇树、奇洞)特色。五指石的石林,比云南石林圆润,比丹霞石林秀气。奇峰怪石,似断非断,把五指石风景区连成一个迷宫般的石林,呈现丹霞地貌所独有的“缝连缝、缝连洞、洞连缝”的景观。1992年五指石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自然旅游景观”之一;2000年9月被广东省旅游局确定为“广东省休闲度假好去处”;2005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