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伟大成就伟大:与党员干部谈“四个伟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5:51:40

点击下载

作者:于建荣,何芹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用伟大成就伟大:与党员干部谈“四个伟大”

用伟大成就伟大:与党员干部谈“四个伟大”试读:

序 言

P R E FA C E

这是一个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将以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载入史册。“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论断,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把党的历史使命和国家的未来紧密结合在“四个伟大”所展现的壮阔奋斗图景中,完成了“四个伟大”的理论集成。“四个伟大”,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探索、智慧和追求。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革命、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开启了“四个伟大”的征程。1936年8月25日我们党在致国民党书中将救国救民称之为“伟大事业”。193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指出:“共产党的这个宣言和蒋介石氏的这个谈话,宣布了两党合作的成立,对于两党联合救国的伟大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1937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地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1939年9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的前途有两个:一个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前途,这就是复兴的前途。一个是实行妥协、实行分裂、实行倒退的前途,这就是亡国的前途。”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从一九二一年诞生以来,在其二十四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次的伟大斗争,这就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现在还在进行中的抗日战争。”1945年7月29日毛泽东在《给福斯特同志的电报》中指出:“美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美国共产党反对白劳德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胜利,对于中美两国人民目前所进行的反日战争和战后建设和平民主世界的伟大事业,无疑地将有重大的贡献。”1949年7月1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后。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中指出:“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革命是伟大的革命,我们的建设事业是伟大的建设事业。”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在《中尼边界要永远和平友好》中指出:“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等等。并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建立伟大的党,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伟大事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条伟大道路,奠定了“四个伟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开启了“四个伟大”新道路。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中指出:“我们正处在承前启后的伟大时代,正在做我们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多次讲过,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这是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决定这次调整成功或失败的关键。”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中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988年6月22日邓小平在《形势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中指出:“一九七八年以来,我们又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的事业。形势逼人,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中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等等。并进行改革的伟大斗争,改革完善伟大的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道路,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开创了“四个伟大”新境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四个伟大”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指出:“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成功地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党要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1998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1999年1月11日江泽民在《论加强和改进学习》中指出:“历史给我们揭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学习,并把学到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用于中国实际,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999年9月22日江泽民在《人民政协继往开来的方向和使命》中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共十五大确定的宏伟蓝图,也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中指出:“在二十世纪里,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了长期的伟大斗争。”2000年10月11日江泽民《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要使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我们党要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扎扎实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并进行世纪之交的伟大斗争,自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四个伟大”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丰富了“四个伟大”。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在《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2006年10月11日胡锦涛在《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指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008年10月8日胡锦涛在《自觉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中指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009年10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继续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继续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09年12月20日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国各族人民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为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继续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炼、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大批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2011年10月18日胡锦涛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等等。并进行化解社会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斗争,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丰富了“四个伟大”的理论和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把“四个伟大”推进到了新阶段。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指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013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形势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上系统阐述了“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为全党同志精准把握、全面贯彻“四个伟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四个伟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是途径,建设伟大工程是保证,推进伟大事业是主题,实现伟大梦想是目标,四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统一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四个伟大”集中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担当,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新的起点上,伟大斗争仍在进行,伟大事业正在推进,伟大梦想有待实现,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神圣的使命,更加需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本书以党的十九大重要精神为指导,阐述了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凝聚伟大崛起的正能量、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等重大问题,以期对党员干部正确把握“四个伟大”内在逻辑、实践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所帮助。

第一章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现人民群众“八大期盼”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昭示着历史的未来走向,明确了“四个伟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方向决定成败。推进“四个伟大”,把握方向之舵,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八大期盼”。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主张。2012年11月15日,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6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017年7月26日,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宣布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并立即开始实行。”“改良工人和下级官兵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救济灾民难民等等。”“实行民生主义,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发展农工商业,改良人民生活。”“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 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在21世纪之初,江泽民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会更加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也就能够日益巩固。”“对中国来说,中心任务还是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民众“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词汇、关心的话题。他指出:“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这种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是我们党的重要规定。党章明确规定:“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是美好生活之基,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其要义是: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本是发展,没有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五大范畴,体现着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为谁发展,决定发展的目的方向,是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人民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首要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牢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人民放在发展的最高位置,一心一意地为人民谋划发展,推进发展。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通过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扣准人民的需求脉搏,坚决杜绝各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靠谁发展,决定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根本问题。依靠人民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依靠人民发展,必须真正懂得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依靠人民推动发展的自觉性。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参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舞台和环境。必须千方百计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受益,增强获得感,进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发展局面。必须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发展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发展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谁享有发展成果,影响发展的目的和过程,是发展的实质问题。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落脚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体现,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民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走渐进共享之路。必须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使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发展成果。必须帮助解决好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国有1800万左右的城镇低保人口,对他们而言,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来保障基本生活;对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对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要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对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其他常住人口,要让他们有适宜的居住条件;对90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让他们有一门专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要搞好脱贫攻坚,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三、实现人民群众“八大期盼”

“八大期盼”,即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群众“八大期盼”。“八大期盼”,是人民群众心底的声音,是党的宗旨的指向,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应有体现,是推进“四个伟大”的具体指向。党的十九大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立足实际,遵循规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件件事情办到底,使每个期盼成真,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实现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期盼。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之基。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搞好顶层设计,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提高人才选拔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人民群众更稳定的工作期盼。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精准发力,实现更多更好的就业。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预案,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就业人员技能,提高农民工和其他各类再就业人员转岗就业能力。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高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劳动者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尽力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时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对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应做好社会政策托底工作,保障基本生活,同时谋划在先,加强技能培训,促进转岗就业。

实现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收入期盼。收入是生活的基础。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实现人民群众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期盼。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阀”。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实现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期盼。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实现人民群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期盼。住房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要充分考虑房地产市场特点,深入研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基础性制度安排,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要完善一揽子政策组合,引导投资行为,合理引导预期,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要调整和优化中长期供给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动态均衡。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对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的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实现人民群众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推进绿色发展,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实现人民群众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党的十九大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繁荣影视、戏剧、曲艺、绘画、诗歌、音乐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抵制低俗现象,弘扬科学精神,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章立足世情国情党情

科学判断当今世界大势

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国情

清醒认识党情

现实是“四个伟大”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对世情国情党情作出准确判断,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立足客观实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向着伟大目标前进。一、科学判断当今世界大势

党的十九大指出:“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

世界多极化继续向前推进。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苏联的解体,东欧形势的剧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政治的局面被打破,标志着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使得各种主义升温,冷战思维抬头,一些地区的旧有积怨和文化冲突不时爆发,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的新阶段。西方敌对势力遏制我国发展的战略图谋从未改变,西方国家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美国高调推行“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引起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已经对我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世界局部地区发生的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世界多极化发展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政治经济等多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使得世界多极化进程充满矛盾和斗争。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遏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当今世界的事务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协商解决,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的方式正逐步向各国以制度和规则协调相互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是世界范围内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了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世界经济和与其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新阶段;世界贸易增长迅猛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国际间经济协调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作用日益增强。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些都给经济全球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对外开放是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必由路径。世界各国纷纷通过扩大开放促进自身的发展,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国际金融危机后,保护主义一度有所抬头,世界经济调整艰难曲折,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经济全球化依然在曲折中前行,推动全球化的两个轮子出现“多边慢、区域快”的新特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兴市场国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资源富集国家也努力向产业链上游攀升,全球产业专业化分工呈现出向各个国家内部分工转变的倾向。主要发达经济体改弦更张,试图通过构筑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为今后的国际贸易“定规矩、树标杆”,谋求竞争的制高点和发展的主动权,并探索新的开放途径。经济全球化既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繁荣,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麻烦,需要加强全球治理,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应该争取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放大正面联动效应,防止和减少负面外溢效应。中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重振贸易和投资的引擎作用,增强自由贸易安排开放性和包容性,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全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加快同有关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的进程,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