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脑力操2:让人惊呼神奇的创意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3:16:33

点击下载

作者:(英)罗勃·伊斯特维(Eastaway,R)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史上最强脑力操2:让人惊呼神奇的创意课

史上最强脑力操2:让人惊呼神奇的创意课试读:

引言:你是包在盒子里的人吗?

既然拿起这本书,就说明你想拓展思路。也许是要开启一番新事业或学习一种新技术,也许只是要摆脱单调,让生活更加充实。在这儿你会发现:创新思维可以让你的生活大大丰富。不论你的目标是什么,书中的思想和技巧都可以帮助你解放想象力,克服挑战,实现更大的梦想。

要检验思维技巧,先来看看这道题:维多利亚谜。这是用九个点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如下图)。要是你以前没见过,现在就看一下:

你一定能很快找到一种用五条线连接的方法,比如:

要是你第一次做这道题,就找到了四条线的解法,那你很不凡呐。(经典的四线解法,见第013页)

为什么只有很少人能想出四线解法呢?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第一次解该题时都会默认正方形是界限,认为所有线都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于是都被困住了。

大家的这种思考倾向其实挺令人震惊的,但这么想却又非常合理。不按常理思考似乎是效率低下、浪费时间的表现,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非常荒谬的,但在有些时候,这些看似“荒唐”的方法恰恰就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虽然这个题目现在已经很老套了,我还是觉得它是对“创造性思考”的最佳诠释。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先做一堆假设,把自己用盒子包裹起来,而且都不会意识到自己需要跳出盒子。本书要做的,就是让你学会跳出盒子思考,学会不按常理“出牌”。创造力难道不是只有少数人才有的天赋吗?

在挑战更有创造力的思维之前,你可能会听到小声的怀疑:真的能行吗?也许你压根儿就不是个有创造力的家伙。创造力难道不是只有少数人才有的天赋吗?

下面让我们来揭开创造力的伪面纱。有些人会把人分为“有创造力”或“无创造力”两种,这跟将人分成“运动型”或“非运动型”一样没有意义。在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你甚至会看到成千上万普通人参加城市马拉松,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否认运动能力的普遍性。只要假以时日练习,每个人,不论能力高下,都会有所进步。创新思维也是同样道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跳出盒子思考——这根本不需要任何神奇魔力。“为什么我去不了月球”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创造力。还是小孩子时,我们总是会试探着挑战一切:“为什么就得上学?”“怎么就不能熬夜?”“为什么我去不了月球?”

社会、学校和工作的重重束缚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老师们总是告诉我们要按逻辑找出正确答案,否定臆想出的错误答案,不提倡越出常规。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鼓起勇气提出一个想法,不料却迎来一通打击,“不行,肯定不行”,“切!你OUT了,我们早试过了。”毫无疑问,在这个快节奏浮躁的时代里,许多人就算愿意,也会感觉自己没时间寻找创意了。希望读过本书后你会相信,从日常杂务中抽点时间追逐一下梦想还是值得的,也希望它能帮你找到释放自己才能的信心和方式。

无论你有什么梦想,本书中的贴士和技巧都会对你有所助益。但我要指出的是:不是每种技巧都适用于任何情况——别的创新思维书籍通常不会告诉你这个。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想要给一则新闻报道起个标题,找群人头脑风暴一会儿可能就出来了,但如果你要写本小说,那就得需要更个人化的灵感激发方式了。据我所知,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9世纪英国小说家,代表作者《雾都孤儿》《艰难时世》等)可没有找堆人坐一圈儿,展开一张纸,然后宣布:“好,我们来想第一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公元前6世纪)

第010页:这是九点连线的经典解法:

第一章 说白了,到底什么是创造力?

游泳池之谜先看看创造力不是什么“创新者”是什么样子?

测试题:你的创造能力有多强?

游泳池之谜?

罗宾逊的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游泳池,泳池四角有四棵树。他想要将泳池扩大一倍,仍保持正方形,但是不能砍掉树。该怎么解决呢?

人们通常给出的创意方案有:

·把树当小岛,围着树扩挖。

·把泳池再挖深一倍。

·建一个带滑梯的双层泳池。

这些主意都不错,但你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吗?

提示:有时你只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答案见第19页)。

要想充分发挥创造力,就要既了解自己的才能,又要注意任何可能桎梏你思维的习惯。换句话说,在“跳出盒子”思考之前,你必须先知道自己的“盒子”是什么。

本章开头是一些轻松的小练习。这些游戏意在娱乐,但也会让你看到新的可能性,鼓励你思考自己还有哪些没被发掘的创造力。本章结尾会就“如何以最佳方式运用创造力”提供一些指导。

先看看创造力不是什么?

想要弄明白创造力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创造力不是什么。

束缚创造力的各种桎梏就像一个个密不透风的盒子。想要从盒子中出来,首先想想自己在里边是什么感觉。下面的练习就诠释了各种“盒内”的思考习惯。一旦你发现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在被这些习惯所“毒害”,肯定会大吃一惊的。请务必记住,不是你一个人——大多数人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Z的后面是什么?

如果ABC→ABD,那么XYZ→?

往下读之前,先想一个答案。

如果你想的是XYA,那你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时钟走过12点后,就会回到1。许多人用的是同一种字母顺序模式:到了Z后,就该回到A。这个答案一点儿没错,但却不是唯一。

其他答案还包括:XY1,XY空格,XYD, WYZ, XYAA。有些答案可能会让你匪夷所思,特别是XYAA。怎么会想到再加一个字母呢?

可问题是,想到XYAA的那位女士觉得答案是“明摆着的”。她每天都在用spreadsheet电子表格,在spreadsheet中,列是按照字母A一Z, AA一AZ……的顺序排列的,所以Z后当然是AA。当我提出XYA时,她说:“咦,这个很好啊,谁想到的?”你可能没想到她的答案,但她也没想到你的。有时一个新想法只是需要一种不同的经历而已。特“二”的选项

在电视上的智力竞赛节目中,选手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选择题。有时选起来很容易,这时问题通常是“三选一”,有个选项明显是对的,另一个稍加思考就知道是错的,还有一个是特“二”的——该答案太离谱,一看就是对智商的侮辱,但有时最愚蠢的答案却恰恰是正确的,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美国第一个自选超市叫什么名字?

·西夫韦(Safeway)

·喜福购(Safe-buy)

·小猪扭扭(Piggly Wiggly)

事实上,成立于1916年的小猪扭扭,是美国第一家自助服务超市,在整个美国南部和中西部知名度都非常高。创办者说他当时之所以选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它听起来傻傻的。人们只要听一遍“小猪扭扭”这个词,就一定不会忘记。不着边儿的名字有许多名字第一次听够傻的,但再想想又很合理,因为它们容易记。比如说有些人给公司取名亚马逊(Amazon,跟书有啥关系?)、雷克萨斯(Lexus,生造词,但怎么会让人迅速联想到“车”?)和苹果(Apple,能吃的电脑?)时,可能都犹豫过,但现在这些名字已经家喻户晓。镜中奇事

你一生会照多少次镜子?或许几千次吧。有了这个经验,下面的题目就应该不成问题了。

假设你站在一面竖镜前(比如浴室柜门上的镜子),离得很近时,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问题是,如果退后几尺,你可以看到多少呢?答案:(a)更多部分,(b)同样多,(c)更少部分。

大多数人都确信答案是(a),但实际不是,答案是(b):向后退几尺,仍然只能看到肚脐。要是你不相信也没关系,现在找身边的镜子,亲自验证一下。

为什么会错?可能因为镜子通常都稍稍向下斜一点儿,所以在你向后退时的确可以看到多一点自己。一旦镜子被竖直放,情况就不一样了。违章开车

美国所有城市的交叉路口上,都有着明文规定:在有步行者横过马路时,所有的车辆必须停在人行道前等候。可一位穿着红色上衣的汽车司机,竟然在人行道上还有很多人横穿马路时撞进了人群,并全速前行,更加让人吃惊的是:马路旁边的警察竟对此熟视无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常见的惯性思维者总会认为:红色上衣的汽车司机将车开进了人群,而警察却不管不顾,不过题目中并未说红色上衣的汽车司机是开着车闯进人群的。警察之所以熟视无睹,就是因为这位汽车司机是步行进入人群然后全速前行的。

面对新问题时,人们自然会搜寻以前遇到过的类似情况。虽然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在某些方面与之前遇到的问题相似,但只要有些许差异,答案就会截然不同。给创新画一幅速画像

哲学家阿瑟·凯斯特勒(Arthur Koestler)曾把创新描绘成三种形象:艺术、发现和幽默。有人则提出了更为简练的表达方式:

创新是:“啊?”“啊哈!”和“哈哈!”

要是每次非等偷瞄了一眼答案后才“啊哈!”,你就会觉得自己很受挫。别灰心,你不是一个人。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凭意志唤起“啊哈!”时刻,但只要反复练习,这种时刻就一定会多起来。用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话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切记:这些灵感时刻会让人心旷神怡,的确值得期待。“做大门的开启者。”——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美国文学家,1803-1882)

“创新者”是什么样子?

创新可不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诺贝尔奖得主独有的天分。想想你的亲戚朋友:他们有什么天分?有些人可能拥有某种特殊才能,而另一些人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着其天才的一面。同样,你也能在自己身上发现创新的种子。

创新有各种形式。想想几个平时被你描述为“比较有办法”的熟人,发现每个人的天分和态度:他们肯定都有迥异于别人的特征,总结出自己的定义。下面是我列出的几个:汤姆(Tom)——建筑师

每次让汤姆接手一个项目,他总是有许多想法,而且还能很快地把问题解决得干净利索。劳里(Laurie)——公关主管

她看世界的方式与很多人都不同,总是能找到独特的角度。在工作中,她也有种敏捷的幽默感,常常能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理查得(Richard)——作曲家

他对生活有着和创作音乐一样的热情。每次一告诉他某个新想法,他就能立刻看到其他可能性。凯莉(Kelly)——厨师(兼职)

只要跟她简单一说,她就能做出你想要的,而且还会有别致的附属品。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总是精益求精。

创新者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上面列出的每个人都集技术和想法于一身。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一些创新者的特征,具体如下:

·总是能想出许多点子

·可以本能地断定出哪些想法行得通,哪些行不通

·总是喜欢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解决问题

·敢于挑战一切

·对别人提出的想法进行扩展,而不是直接否决

·总是被创新欲望驱动

·从不会长时间被任何问题困住

·总是能一眼看出明显无关的二者间的联系

·喜欢不断改进想法,直至完善

记住,任何人都不太可能时时刻刻具备所有这些特征。如果汤姆和劳里换换工作,他们的创造力也许根本就显现不出来。

现在想想自己:你有什么创新特征?弱点在哪里?选对时机,你的创造力就会显现出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容易判断该在哪里下工夫了。你的创造欲有多强烈?

怎么判断自己更有创造力了?

也许你会单凭是否有成果来评判。造个壶或组装起一件家具,都可能是将你从“盒子”里解放出来的关键——但通常到达这一步更像是一段艰难跋涉而非一连串灵感迸发。

对有些人来说,创新就是“做不同的事”,“做与以往不一样的事”,或是“创造出别人从未想到的东西,比如一幅独特的画或一首新曲子”。

如果令你激动的创新是实验和发现本身,那你有一大堆同道中人。莱奥纳多·达芬奇就以擅长提出想法却拙于实现而著称。他主要的创造乐趣似乎在于探索新理念,他那本充满从自行车到战争机械等一切草图的日记就是典型例证。创造力究竟是什么?

人们评判一个活动是否有创造力一般有三个标准,可以称为“创造力3P”:

·Product“成果”(“这幅画真的非常独特”)。

·Process“过程”(“她这一路克服了这么多障碍”)。

·Person“人”(“之所以创新,因为是约翰·列侬写的”)。

如果让人们举出一件自己做过的有创意的事,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皱眉——因为多数人的工作中并没有机会做出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

其实,人和创新之间的假想联系可成为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当一些人被贴上“创新”的标签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视为有创意(想想毕加索、达芬奇和莫扎特)。或许标着“无创意”的人也有类似想法,但其才华却被淹没了。

对许多人来说,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过程,或在创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如果你决定制作一把椅子,就会想一大堆创意:外观要怎么样、怎么找材料、怎么把材料组合起来……其实,出来的成果和上千把其他椅子没什么两样,别人也未必因此对你的创造力有所改观,但你也许在制作过程中已经打破了许多束缚着你的框子。“天才只不过是一种以非惯常方式感知事物的才能。”——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美国心理学家,1842-1910)测试题:你的创造能力有多强?

创造力,一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善于运用新的方法和步骤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具有高创造能力的人,总有一些让普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特殊行为,而这些特殊行为恰好就是这种能力的最佳体现,所以,一个人创造力的高低,也是区分他是一流人才还是三流人才的关键标志。

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的创造能力,或寻找提高自身创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你可以从下面的测试题目入手。

请根据自身情况在每题后面写上“是”或“否”。【测试题目】

1.你总是特别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并为此耿耿于怀?

2.当你认真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经常会忘记时间的存在?

3.你从来都不屑去做那种自寻烦恼的事情?

4.在你看来,依靠经验、循规蹈矩并非是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5.你在评价某篇文章时,最在意的不是它本身的内容,而是它的来历?

6.即便面临巨大的困境和挫折,你也从未对自己的事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

7.对于那些没有报酬的事情,你会从内心感到无比的厌烦和抵触?

8.在遇到问题时,你总是善于从多方面去考虑,从不拘泥于一条思路?

9.解决问题时,你会重点关心“是什么”,而非“可能是什么”?

10.即便是非常熟悉的东西,你也经常会用陌生的眼光去审视和探究?

11.你总觉得企图把事情做到完美是种很不明智的表现?

12.你觉得最愉快的事情,就是深入研究某个问题?

13.你从来都不善于从别人失败的结局中发现问题,并吸取经验和教训?

14.你的好奇心很强,总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而且一旦深入就很难放弃?

15.生活中,你是一个标准的独行侠,从来不愿跟别人搅在一起做事?

16.在你看来,提出更好的新建议,要比说服对方接受目前的建议更重要?

17.在与朋友产生争执时,你总会因为不想使对方难堪而放弃自己的观点?

18.你总是热衷于做各种事情,每当事情完成后,你便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与兴奋感?

19.你从来都不认为灵感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成功?

20.你总是觉得自身有无尽的潜能可挖?【计分方法】

共20个测试题,每题2分,共40分。凡在单号题1、3、5……19答“是”的得0分,答“否”的得2分;在双号题2、4、6……20答“是”的得2分,答“否”的得0分。【测试结果】

28~40分:你有很强的创造力。从测试情况来看,你具备很多与众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仅能够灵活深刻、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还能将思考的结果实现出来,这是一项很大的优势。如果目前你已经有所成就,就需要戒骄戒躁;如果你仍旧在奋斗期的话,也不用过于焦虑,努力保持这种状态,很快便会脱颖而出。

16~26分:你的创造力一般。你总习惯性地采用现有的方法和思路去考虑和处理问题。这种做法虽然比较稳妥,却难有大的突破和发展。要知道:思维的灵活程度决定着创造能力的强弱,所以,不妨给自己安排一些能够训练思维灵活度的项目,这样才更有利于提升创造能力。

14分以下:你的创造能力较弱。生活中,你是个比较缺乏趣味和魅力的人,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时,思维也不够灵活。不过不用沮丧,在比较熟悉的工作中有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也会有不小的收获。游泳池之谜答案:

如果把正方形旋转45度,就可以在不砍掉四棵树的情况下将游泳池增大一倍面积。

第二章 你的创造力被什么堵住了?

如果天空是绿色的会怎么样?

是什么堵住了创造力的泉眼?

牢骚和提问有什么区别?

当心专家!

向孩子借一双眼睛

不可过早定论

测试题:你的想象力有多强?

如果天空是绿色的会怎么样?

把你的设想写在第41页。尽情发挥想象力吧,答案越疯狂才越有趣!

创新思考需要有想法,也同样需要乐观和开放的心态。正如乐观主义者视半杯水为半满而非半空一样,创新思维者会用积极的态度完成计划、迎接挑战。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能做什么”和“怎样避免问题或疑惑阻挡进程”上。有创造力的人会突然跳到未知领域,而不是粘在自己的“舒适地带”。

想想看,你现在离创新思考者还有多远?怎样改变态度才能让自己更有创造力地思考?本章会介绍一些人在接受新观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供一些能帮助你应对不同情况的方法。是什么堵住了创造力的泉眼?

一些创新思维的障碍可能来自你周边的环境,包括物理的环境,也包括生活中的人,但更主要的可能是你个人的障碍,如缺乏自信和时间安排不当等。

下面列出了一些创造力受到局限的最常见原因。你有共鸣吗?还有什么其他因素阻碍着你?“我没想法儿”

这是最常见的创新障碍。人们经常因为自己的想法欠缺独创性或不实际而干脆放弃。如果从事某项工作要遵循严格的规则和程序,不允许有一丝差错,那工作者就更不能有别的想法。确实,有些人比别人更善于想出创意,但只要你想了,就一定会有想法。别拿自己和创新天才们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别人会怎么想?”

我们与众不同时,都会感到焦虑,担心别人会不会认为我们在捣乱、自不量力或发疯。但是,说实话,别人的看法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你的。一定要从值得信任的朋友那里探探口风,看他们是怎么看你的想法的,但这么做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创新有时是一条偏僻的路,而不是无数人先你一步踩过的路。“我没时间”

这是障碍,还是借口?如果你真的重视一件事,是可以挤出时间的。第五章会就“抽出多余时间”给一些建议。无论如何,没时间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有时,反而能给你带来灵感。时间紧任务重时,你就没时间想障碍了。这就是为什么即兴喜剧通常比准备了几个月的剧本喜剧要搞笑的原因之一。“如果出错怎么办?”

担心出错有两种原因:第一是这错误可能对你或别人造成大的损失。要是这样,你当然要想清楚后果,但也不能立即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第二是名声受损。(我还记得自己一次K歌时的尝试,哎,再让我试一次可没门!)别让这个原因阻挡你: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出多大的糗仍能坚持继续努力。“没有失败的实验,只有未得到预期结果的实验。”——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美国建筑学家,发明家,1895-1983)牢骚和提问有什么区别?

即使最乐观的人也会偶尔发发牢骚:“为什么总找不到停车的地方?”“电视里怎么就有这么多广告?”“为什么房间里总这么乱?”但就是这些牢骚,堵住了源源不绝冒出新点子的“泉眼”。

首先,要区别牢骚和问题的不同。牢骚一般是对无法控制的事情发出的抱怨,感觉上似乎出了口气,但别天真地认为这能改善状况。事实上,有时人们就爱抱怨,我更倾向于称之为发牢骚,他们把责任归咎到别人身上,而自己却没意愿要挽回或更正。

问题则是一种你能干预并想要改变的情况。无论问题多大或多复杂,都应该要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试着改变方法

提升创造力的重要一步是“再构造”,也就是变换角度看待生活中的挑战,把这些事情从不见成效的抱怨或牢骚变成可以下手解决的问题。

下次面临困难时,老实观察自己的反应。注意那些“不公平!”或“是他们的错!”之类的论断。责怪别人或一味地埋怨生活,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你应该以“怎么会……?”的方式进行思考。下表中阐释了一些例子。

这里很关键的部分是对自己的情况负责。要从“为什么他们不管?”转变到“我能做什么?”,这种态度有助于发掘你内心更深层的动力:真的是想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仅仅想找个不干活而又能摆脱责任的借口呢?“最爱发牢骚的人,就是最没有能力反抗,最不会或不愿工作的人。”——马克西姆·高尔基(Maksim Gorky,前苏联作家,1868-1936)当心专家!

世界需要专家。没有能编译DNA的科学家或对付逃税的律师,我们的生活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就是某些自视为专家的家伙阻止我们跳出“盒子思维”!我们蹲在“盒子”里冥思苦想,却不知道外面新鲜的风景才更有助于发现新创意。

我对专家的定义有点小愤青:专家是能以各种理由指出一个新想法行不通的人。下面导致重大损失的论断,一般都是专家做出的:“谁会想听演员们喋喋不休地说话呢?”H.M.华纳(H.M.Warner)对有声电影嗤之以鼻,1927年“吉他乐队要过时了。”德佳录音公司(Decca Recording Co)拒绝了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1962年

你是否在谈论酒、园艺或其他特别熟知的事物时摆出一副“专家”的样子?你是怎么向人们卖弄学问的?

许多时候,你可能这样评论别人的想法:“这个不行的,因为……”或“别人1986年时就试过了……”虽然,如此展示自己的专长会增强自信,但在扼杀创意方面却百发百中。“每一个专家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专家。”——佚名向孩子借一双眼睛

成人经常过分关注大家怎么想和怎么说,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想法。小孩子却有着最诚实的态度,把更多精力用到让他们激动的新事物上。

据说人生有三个阶段:

0到4岁是“为什么不?”阶段

5到11岁是“为什么?”阶段

12岁之后是“因为”阶段

教育系统和青少年期的社会经验联合起来,把我们变成了理性、守规矩的人,只找正确答案,而无视有趣的答案。我们变成了“因为”人士,与前面所述的“专家”相似。

要创新,就要回顾一些童年的行为。当然,你要像孩子般好奇,而不是幼稚。我可没让你乱发脾气,要求大人给你买冰淇淋或在别人摔倒时大笑。我说的“孩子般”的行为是指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要问出那些“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问题。

儿童观察世界有着非常新鲜的角度,这就是他们有新意的一个原因。在寻找一种应对复杂情形的新方法时,想一下你会如何说给一个小孩儿听。你会用什么图片来阐释?怎么解释他才能明白?怎么把难题变成故事讲出来?召集“儿童顾问团”

我有时会给高管们做个小练习,告诉他们即将要见一些极富创新见解的顾问们。我告诉他们,这些顾问非常擅于运用想象力,非常热衷于探索和实验,会毫不迟疑地给出自己的全新想法,来解决世界的问题。

接着,“顾问们”走进房间,他们是一群七岁的孩子们,当然啦,每个高管都要给孩子们解释自己的工作和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孩子们来出主意,或者用画画儿来解决问题。

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会天真和简单化,却恰恰是对某些高管造成巨大冲击之处。有时,我们需要一个孩子来指出成人们所无法或不愿看到的现实。

最重要的是:经常寄生于成人生活中的术语,在孩子们这里不好使,必须还原到简单平直的语言。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帮助大人整理思绪,让真正的问题凸显出来。把问题简化再简化

若找不到可以咨询的儿童顾问,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这些都旨在简化问题以更接近精髓。

用一段话将问题写下来,然后将这段话简化成十个词以内的句子,再缩减到三个词,最终挑战是要把问题减至一个词。

向一个完全不知情的人说明问题,然后让他把问题回述给你,他的版本肯定要更简单。如果他理解错了,把误解的部分解释给他,然后再让他讲一遍。

用图表或图片(或从网站或杂志上剪切粘贴的形象)把问题画出来,加上五个词以内的标签或注解。图像能以一种非常简明的方式阐释复杂的想法。

别只专注于问题。想象解决方法会是什么,用十个词表达出来。如果能发现合适的方案,那明确问题就更容易了。“最强有力的诗魂是我们的童心。”——佚名不可过早定论

下次有人问起你对一个新主意的看法时,注意自己的即时反应:你是不是会说些“不会吧,因为……”或“啊,你不知道……”之类的话?这样的回答是本能的,但却会一棒子打坏整个创意。

为什么我们更易有消极回应呢?有时,我们是一片好意,不想让对方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有时也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

·我们从小到大都要找正确答案。看到不完美的想法时,觉得有义务指出其中的错误。

·新主意有威胁性。这些主意的存在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对或需要做出改变。

·因为主意不是“自家”的而歧视。通常只有“我们自己”的主意似乎才最好。

创新界大师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把这种消极反应叫做“过早定论”,年轻强势的男性尤其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评价很重要,但过早下定论不只浇熄了别人的创新火花,还妨碍自己看到新的可能性。每当我们听到新想法时,先停顿,花时间想想,然后找出好的方面。“一旦你从熟悉的山谷中走出来,就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地方。”——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美国创新界大师)测试题:你的想象力有多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要想拥有更多的创造力,就必须拥有想象力的基础,因为想象力是创新能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那么,我们又是否了解自身的想象力呢?

请根据下列选项所描述的情形,结合自身情况,在每题后面写上“是”或“否”。请注意:不要再三揣摩题目的答案,因为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最符合自己的情形。【测试题目】

1.外出郊游时,你总是喜欢选择不同的地方?

2.每次到一个新地方时,你总会想象如果自己居住在这里会是什么情景?

3.你是否经常因为想出好的点子而受到上司或朋友的夸奖?

4.你在向别人讲述某个经历时,总会故意夸大事实,以便吸引对方?

5.在与陌生人交谈之前,你总能想象出自己会怎样与其沟通?

6.无聊时,你会选择做些拼图游戏?

7.你总喜欢想象一些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8.你喜欢幻想,并在幻想的时候能够虚构出很多复杂的情节?

9.约定的时间到了,而对方仍没有来时,你总担心他出了什么事情?

10.你总喜欢把歌词改成自己编写的歌词?

11.在看小说时,你总会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个人物?

12.在闲暇时,你会经常回忆别人与自己聊过的事情?

13.在电影院或剧院看演出时,总能因剧情的变化而高兴或悲伤?

14.你在得知了自己即将签约购买的房子里曾经发生过凶杀案,便立即放弃购买?

15.如果视觉意象比较强烈的话,总会有助于你思考问题?

16.你在讲谎话骗人时,经常能够让对方信服?

17.同别人发生争执时,你总会想象对方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18.你总会想象自己的未来?

19.你总想去做些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

20.你总喜欢琢磨自己所看到的一些新奇东西?

21.当上司一脸恼火地进入办公室时,你总会想象他为什么这样?

22.在看到某个新事物时,你感觉它与你了解的某个东西相似?

23.你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为艺术家、音乐家或诗人?【计分方法】

每题答“是”记1分,答“否”不记分。【测试结果】

0~8分:说明你是个比较实际的人,想象力不是很好,似乎对天马行空的事情毫无兴趣,总觉得那好似白日做梦。然而,要想做出更好的成绩、调节精神、愉悦身心等,就必须要注意加强自身的想象力训练。

9~17分:你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也经常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和立场上考虑问题,却总认为这只是一种空想,于是尽力去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适当地增加想象力训练,可以有效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

18分以上:你是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天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因为想象力过于丰富而对外界事物过度敏感。如果天空是绿色的会怎么样?

大海也会变成绿色!

空军制服的颜色要改变了。

鸟儿会不会非常迷惑?

从太空看到的地球像只青苹果。

夜晚的天空就是丝绒一般的墨绿色了!

如果天空每天换一种颜色,岂不是更美?

你的设想会更有创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思维不设限,创意无极限

三线就能解决九点连线题?

多问“为什么”?修辞是个很强大的工具

用词语碰撞出火花

“如果”游戏,越疯狂越有趣

如果可以穿越到终点……

假如你和上司互换身份……

巧解电梯难题

走不通?反过来试试!

试试你的横向思维能力

测试题:你的思维能力有多强?

三线就能解决九点连线题?

本书引言部分第009页有一个九点连线题,是要用四条直线连接起所有点而笔不离纸。事实上,这道题用三条直线也能解决——而且解法有不只一种。你能在不违反要求的前提下找到这样的线吗?(参考解法请见第88页)

创造能力不太强的人,总幻想着能剖开创意达人们的脑袋看一看:那里面究竟装了什么?是什么装置在源源不断地喷射着稀奇古怪的新点子?如果能搞清楚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这个“新点子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那自己岂不是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创意达人?可惜的是:真正的创意高手们脑袋里什么都有,偏偏没有一个叫做“思维模式”的玩意儿。正因为他们从不为自己的思维设限,创意才能不断涌现。不过,思维模式虽然没有,可打破思维模式的方法倒是有几个。

多问“为什么?”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了解了孩子们对世界的反应。他们最喜欢提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一遍一遍,不厌其烦。这么做同样也会促进你的横向思维能力。类似的基本问题还有“谁”和“什么”,也能帮你开拓和提炼想法。

没人限制你只能问一次“为什么”。你可以一直问,直到问出问题的根源。这种“为什么?为什么?”方法是公司里很受欢迎的解题之道。

我印象中有一件事,正好可以印证我们多么容易陷于问题的琐碎之中,而跳出困境原来是多么简单。一次,我所在的团队负责组织一个教师会议,必须确定一个日期。本来我们想要定在复活节前的周五到周一,但有人担心最后一天参加的人会太少。

虽然我们最后终于做了决定,但花了很大工夫。如果开始时就用“为什么?为什么?”方法,问题就简单多了。找出增加最后一天会议出席率的方法。为什么?因为多数我们联系过的人都说那天来不了。为什么?因为是周一,老师们有课。为什么会议非要在周一结束?因为会议要开四天,需要包含一个周末。

这个过程可以再持续好几个阶段,每个“因为”都能激发一个想法。事实上,解决方案就出现在第三个为什么:“为什么非要在周一结束”,所以,我们只需要把会议从以前的周五到周一改成周四到周日就可以了。和许多“跳出盒子”的解法一样,事后这个答案那么显而易见,但当你专注于细节小事时,这样的方法就像是灵光乍现一般新鲜。谁、什么、哪里、何时和如何?

问“为什么?(why)”是展开问题的一种方法。另外五个问题——“谁?(who)”“什么?(what)”“哪里?(where)”“何时?(when)”和“如何?(how)”——既是帮你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同样也会促进你的横向思维,产生更进一步的想法。这些简单的问题都能把相关疑难呈现出来,而描述每个方面本身也经常会带来不同的切入点。

下面的方框中给出了每种问题的一些例子,解释了它们如何呈现出问题的不同特殊面。如在多数例子中所见,主要的问题很容易继续引发关联问题,最终指出新主意和可能产生答案的方向。“我有六个忠实的仆人(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他们教的),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什么、为什么、何时、如何、哪里和谁。”——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小说家,诗人,1865-1936)

修辞是个很强大的工具

我们的语言自从有了修辞手法,真是增色不少。形容一件事物,我们可以用明喻、类比等。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法来描述你所面临的任务或问题,你就可以描绘出一幅更生动的图景。也许它可以更容易地打开你的新思路,引出一种新想法。

修辞手法,有像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我像一朵云一般孤独地漂移”这种高雅的,也有像荷马·辛普森(Homer Simpson)的“不淘气的男孩就像没有液体球心的保龄球一样”这类不着调的。描述你的情况,从名言到自创,统统可以用。

比如:想办法让孩子做家务。你可以这样开始:“让他们做家务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可能有熟悉的类比:

·“就像拔牙一样!”

·“就像在糖浆中跋涉一样!”

·“就像要把水推上山一样!”

每一个类比都描绘出一幅带有纠结和失败的清晰图画,和别人交流想法时,这会非常有用。你也可以再进一步,让他们帮你想解决的办法。“像拔牙一样”

牙被用力牵引着,伴着抗议的嘶吼,却丝毫不见动静。牙医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他(她)可能会注射麻醉剂,这样病人就不会感觉到疼痛了。或许你可以通过把家务变成有意义的游戏来给孩子们“麻醉”,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枯燥。“像在糖浆中跋涉一样”

进展缓慢,而且阻力重重。动员孩子们做家务有“低耗能”的方法吗,比如平静地讲理而不是大吼?请孩子们帮忙收拾家里公共区,但放纵他们尽情糟卧室?不,更为狡猾的计划也许是从他们的弱势下手,例如:如果他们想要额外的零花钱,你可以付费让他们做家务。“像要把水推上山一样”

根本就无法前进,孩子们不断地回到原点。怎么能把水推上山呢?一个办法是把它吸到防漏装置或系统中,这样水就不会跑到别处了。同样地,为防止孩子们的注意力分散,你就得消除令他们分神的源头,这样他们就能专注于手头的任务了。你可以尝试把各种修辞手法用于你的问题之中,找些另类的说法,比如“就像要在海中挖洞一样!”或自己创造些更有趣更好玩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罗杰·福尔克(Roger Falk,英国管理学家)用词语碰撞出火花“点燃”想象力的另一种方法是在现有思绪中加入完全不着边儿的词。随机的词会让思维集中于新事物。另外,随机用词会让你想出雷人或疯癫的主意,有益于释放压力,所以你不见得非要找到一个“正确可行”的答案。

随机选一个词儿。翻开字典,选择看到的第一个名词,就完成任务。比如,你正在努力想没油圆珠笔的用途(第169页的例子),可能从字典中随机地选到了“发型”一词。那怎么把“发型”和没油的笔联系起来呢?

或许,你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拿笔当卷发棒

·把笔切成许多小环,用作发饰。

·把笔杆当成簪子

·把笔当梳子

这些想法都不在圆珠笔的可能用途之中,你可能还会想出更多。确实,一些人在随机词语的帮助下真可以想出比自由想象时更多的主意!(更多内容请见“有主题,才有创新”,第141页)把词语和计划结合起来会怎样?

稍加练习,“随机词语”技巧就可运用于几乎任何情景中,从发明新产品到重新考量最佳税收方式等。在下一页中,你就会找到一小组词,由此开始吧。按照下面的简单顺序,一步一步地把这些词语和你的计划结合起来,看有什么结果:

1.确定挑战主题

例如:想出一个能容下40人开生日派对的地点。

2.从1到60之间随机选一个数

为了真正随机,你可以看着时钟,当时是第几秒就选几。如果是第16秒,就选16。

3.看看下页的词表

找到你选好的数,看它旁边的词。不管看起来多么不合适,它都是将要结合到想法中去的词。

4.列出关联事物

比如:你选了16,对应词语为“雨伞”。你可能会想:潮湿的天气、伞架、有雨伞出现的图画、雨伞当拐杖、金凯利的《雨中曲》(Singin’in the Rain)……

5.将该词融入到问题中去

比如,重新定义挑战:想出一个能容下40人开生日派对并与“雨伞”有关的地点。

6.让主意喷涌吧!

例如:去一个需要雨伞的地方,如热带雨林,或一个离家近的有仿热带雨林(植物园)的地方,再或者去一个支有伞架的老酒店怎么样?

随机词表“创造性的工作带给我们的最高奖赏就是发挥创造力时的喜悦。”——玛丽安娜·威廉姆森(Marianne Williamson,美国作家,1952-)“如果”游戏,越疯狂越有趣

有一个颇具想象力的词语是“如果”。这个词能开启想象大门,带领你开发新世界。你可以通过自己或与朋友玩“如果……?”游戏来开始想象力练习。

这个“如果……?”游戏,要从我们认为不可能或不会发生的事开始,比如:“如果我有个每次看之前都要上发条的电视会怎么样?”多疯狂!但就这个意思。新想法在仔细琢磨前通常都有点荒唐。

看上发条的电视会很痛苦,这是肯定的:很可能在电影最关键的时刻,电视机没电了,再者,不断地上发条是很累人的。

如果蹬自行车给电视发电,如何?许多人花钱去健身,但你却能免费塑形,不用再长时间当“沙发土豆”电视痴了,孩子也能因此受益。这样不是很好吗?

发条电视有其不实用的一面,但考虑到那些好处,我们也不能说它完全是疯狂的。事实上,发条收音机是近些年来最成功的发明之一,曾在20世纪90年代时风靡非洲。稀奇古怪的“如果……”

想出自己的“如果……?”例子,多怪、多不靠谱,都由你。这里有一些“如果”可以试试。你要做的是:无论想法有多骇人,至少想出三个可能的好处。

如果电脑能吃会怎么样呢?

如果你必须先接受艺人培训才能生孩子呢?

如果塑料袋和电影票一样贵呢?

如果薪水不是每月一大笔打入银行账户,而是每小时一小笔地打入的呢?

如果餐馆付钱让你吃饭呢?

如果天空是绿色的呢?

……

扩大视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如果不这样呢?”这可谓是最具启发性的问题之一了。由此可以延伸出上百种解决办法,毕竟一个问题里有好多个面可以改变。

下面的例子可以具体说明这种方法:

假设你想要设计一种新型的火车。为了生动,我们不妨假设你要设计一种通过秀美景区的观光火车。你也许会说这有什么可创新的,但和其他情形一样,在发散思维进行探索之前,你永远都不知道会有多有趣的主意出现。“如果不这样”法的第一步是写下你可以想到的火车现状,无论多么明显,都写下来。于是,你很可能会这样开始:

·车头在前,拉着车身。

·火车司机的座位在车头里。

·乘客坐在座位上。

·乘客透过车窗看风景。

·火车在铁轨上跑。

对于上述的每一项,现在都可以问“如果不是这样呢”,然后就任思想驰骋吧。“车头在前……”

如果不是这样呢?

车头不见得非要在前面——有时火车就是从后面被推着走的。如果车头不在前,那乘客车厢就可以领头了。

把可以观赏窗外前方美景的头节车厢当作观光车不是很好吗?当然这样可能会有安全问题——火车司机不得要看轨道吗?这就到了列表中的第二项了。“火车司机坐在车头里。”

如果不是这样呢?

火车司机有没有可能不坐在车头里呢?当然可以,这种座位布置在飞机中已经有了,飞行员坐在前面,离发动机还有一段距离。

在我们设计的火车里,司机可以坐在一个升起的小舱中,观光车下方有全景窗,车头在中间或后面。如果你觉得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靠谱,那你肯定不知道其实已经有一列类似的火车存在了,即穿越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水晶观景快车(Crystal Panoramic Express)。

只尝试列表中的两项就可以激发这么一个主意。想想要是列出一百多项,那得有多少想法出来?“如果不是这样呢?”是个很开阔的问题,因为从哪里开始都行。这里有些更具体的方法,可以弯曲现实,放飞想象。如果能魔术般地把限制去掉呢?

要是有一堆条条框框限制你,或有一堆要求要满足,那么想出创意是很难的。与其寻找能满足标准的主意,不如暂时解放自己,忘却限制。

有一次,我所在的团队要为一次荷兰会举办的会议设计有奖互动,但是互动赠品要求不超过10美元,还要以荷兰为主题。互动必须是一个小游戏,要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还要与会议主题相契合。这些条件把我们压得要窒息了,所以我们索性就只想以荷兰为主题的游戏。然后,想法就纷至沓来了。(其中一个是“给小驴粘尾巴”游戏的变体:“给梵高粘鼻子”。虽然这个游戏没用上,但却让大家开心了一把。)一些可以尝试的主意:

·如果颠倒顺序呢?

·如果钱不是问题呢?

·如果要在日本呢?

·如果小100倍呢?

·如果非得今晚就完成呢?

·如果你停下来不处理呢?

·如果制订目标的就是你自己呢?你会怎么想?把想法推到边上

夸张是很好玩的,而且还会帮你打破思想的界限,比如:你寻思着在孩子的学校里做个推广销售,可以先天马行空地想些疯狂的办法,然后再采取现实一点儿的方案(见下页图)。“有创新想法的人在其想法成功实现之前都是疯子。”——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1835-1910)如果可以穿越到终点……

经过“如果”游戏的热身之后,你的想象力已经初步进入状态了。不要停,趁热打铁,多给你的想象力找点事情做。想要成为创意达人,你首先要做到对“无所事事”的想象力“零容忍”!

我们都有梦,梦想自己在生活中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做什么样的事。人们想要创造力的部分原因就是要实现这些梦想。我们不妨先从梦想的实现开始来激发想象力。想象目标已经实现了……

不管目标是什么,想象你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再反过来往回追:问问自己怎么实现的?最后一步是什么?那之前的一步呢?通过一路追溯,就可以制出一个达到目的地的计划。

运用这个理念,可能要设想自己处在某种特定情形下,比如接受记者采访,谈论你的成功经历。记者可能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整个项目中你最喜欢哪部分?”

·“你现在实现目标后,有什么感想?”

·“人们都对你说些什么?”

·“你生活的哪些方面有了改善?”

·“这次的成功为你带来了什么机会?”

·“你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应付过来的?”

·“这件事对你的朋友和家人造成过不便吗?”

这个方法会帮助你重新分析哪些事情需要优先考虑,什么问题是事情的关键。一起来做白日梦!

白日梦是会让人分心的,但对创新思维却有奇妙作用,应该培养,而不应抵抗。听听内心的声音:“如果……会怎样”,或是充满渴望地考量着“要是……”和“希望……”,这些思想都会推动新想法的到来。放任思维

在读取或听取新信息时,思绪很容易游移不定。大脑中的逻辑部分吸收事实和解析语言时,直觉部分则会延伸开来,提问和联想。两个过程都很必要,分别提供对付问题的知识和创意。时间流逝……“但愿”技巧“但愿”能让你暂时冲破所有障碍。这种自由可以作为一种渡过难关的简单辅助。

你可以从定义问题或目标开始。想象你在和一个朋友说话,让思想活跃起来,为下面的问题找出简短的回答:“什么问题?”“什么障碍?”“尝试过什么方法?”

用纸笔或小录音机记录下你的描述。

休息一小会儿,然后看看或听听自己的描述。同时,任想法游荡,写下自己的希望或心愿,以“但愿”打头。定个目标,比如至少要完成十条“但愿”。你可以许任何愿望,甚至完全不可能的,也可以干脆许愿让难题消失。

把这些“但愿”作为你重新审视问题的一个起点。

和朋友一起做这个练习更好,一个描述问题,另一个写下自己的愿望。“世界对于有想象力的人来说只是一块帆布。”——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作家,1817-1862)假如你和上司互换身份……

法国作家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ël)曾这样评论过:“智慧在于发现不同事物间的相似处和相同事物间的差异点。”这种观点正好适用于创新。比较和对比可以帮你发掘新视角,重新审视熟悉的情形。

头脑本来就善于寻求联系,加以练习之后,这种能力会提高得更快。从百科全书中随机找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词语,看看能找到多少它们之间的相似处。比如,我挑出了如下的词:“维生素”与“图片”

乍一看,这两个东西没有任何联系或相似点,但仔细想想……

·二者都是你“挑出”的。

·二者的制作都经历了化学过程。

·二者都在店里有售。

·二者的词长都不超过三个字。

你也可以在其他完全无关的两种情形中用这个方法,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不妨试试“联系实验”

面临新问题时,如果你觉得“这个与我做的事完全没任何共同点”,那么不妨挑战一下“联系实验”。

简要概述待解决的问题,如“怎么让孩子们帮忙做家务。”

接下来,将这个特定事例归纳成更概括的问题,如“如何让孩子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甚至“如何让人们做他们不愿做的事。”

想想这个概括性问题适用的其他情形。“让人们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适用于任何情形,比如,让有洁癖的人献血或让司机将车速控制在限速范围内。

想想其他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如何把那些情形转化到自己的情况中。

鼓励人们献血,可能会侧重强调献血对别人甚至是献血者自己的好处。让司机慢下来,因为路上有标明速限的路牌。至于想要孩子做家务,你可以和孩子说屋里干净整洁了,他们更容易找到东西,而且你也有更多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你也可以给每个孩子一个标牌,写明他们要负责的工作(吸客厅地板,叠好洗完的衣服),等完成后给他们颁发小红花。变换不同的角度

频繁面临“老掉牙的”相同问题时,问问自己这次有什么不同。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总是做同样的事,就总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变化也有助于打破固定模式。做出改变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试试别人的办法。《换妻》是近年来众多成功的电视真人秀之一,是让两个家庭主妇互换两周的生活。第一周她们要在新家里实施自己的政策,第二周要按另一个主妇的规则生活。为了让节目效果更出彩,这种互换一般是在有着完全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人之间展开的,最后经常以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