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儒学语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20:28:28

点击下载

作者:曾国祥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众儒学语录

大众儒学语录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大众儒学语录

作者:曾国祥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300-19935-1

价格:26.00元序

最近一个时期,国家倡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教育界兴起了国学和儒学热。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儒学?大众儒学学什么?退休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及其社会的灯塔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即中国学,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学。儒学就是儒家文化学。中国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同样,儒学文化也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如孔庙、书院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如博大精深的学说和学术思想,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著作等。

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主体,对于儒学,历代褒贬不一,其中虽然经历了许多起伏涤荡,但是,儒学文化,特别是四书原著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价值观、核心思想和伦理观念,如仁德、忠恕、诚信、礼义廉耻、与人为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有教无类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和广大民众,渗透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灵魂和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伦理、精神寄托与追求。儒学文化博大精深,她的坚强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化力,是否定不了的,也是阻挡不了的。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但同时出现了严重的文化信仰和伦理道德缺失的现象。不少党政干部缺乏共产党员和公务员应有的修养和社会公信力,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不少厂商企业缺失社会诚信和人伦,假烟、假酒、假药、有毒食品充斥于市,废气、废水、废物污染了空气、江河湖泊和土地。由于社会生态和生活环境恶化,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这种社会文化信仰的缺失,不但成年人存在,而且殃及了年青一代和后代子孙。许多仁人志士怀着家国情怀寻思并议论着:我们靠什么才能治疗中国的社会病,我们靠什么才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以求得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儒学是为人处世之学,是社会和谐之学,是治国安邦之学。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伦理观是仁爱。儒学不但是心性之学,而且是经世致用之学,是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文明,既要靠民主、法治,更要靠文化,包括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外国文化。个人的文化品德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当代中国人,即使是专业研究儒学的专家学者,也不可能通读并钻研全部儒学经典。学习和研究儒学,首先要原原本本地研读儒学的基本原著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士而言,学习四书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通读背诵。但是,涉及儒学基本理念的许多名言、名句和重要段落,有必要反复颂读、认真体悟,并付之于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的实践中。

儒学原著中的许多语录非常精辟,好读、好记,发人深省,有很好的教育和普及作用。几十年来,有几句儒学语录自己体会很深,这几句语录可以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上世纪50年代初上小学,家父经常教导自己:“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同时背诵《论语》中的一段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论语》中这段话本身的意思,而且这段话写出来到底是哪些字自己也不清楚。但是,知道家人说的意思是从小要有志气。后来考上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多了,现在还能背诵的越来越少,但《论语》中曾氏始祖的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特别是大学毕业分配工作进入社会后,这段话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当代中国人包括海内外华人讲复兴中华,复兴中华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历史是不可复制的。儒学是人文科学,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科学的态度应该是:学习和研究儒学,传承和弘扬儒学文化的传统伦理和道德精神,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古为今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并行不悖、与社会主义教育并行不悖,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优秀文化并行不悖。

愚以为,公民思想伦理道德建设,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要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伦理抓起,要从孩子和家庭抓起,要从村庄、社区、企业、机关、连队、学校、社团等基层单位抓起。每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工作,不论是什么身份,不论贫富,为人处世,首先要做一个好公民。好公民的起码要求就是:知书达理,懂得礼义廉耻,遵纪守法。儒学大众化,是一个逐步感化和教化过程,所以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反对形式主义。道教、佛教是宗教,但儒学不是宗教,不搞偶像崇拜。儒学是人生之学,入世之学,普及儒学要实在,要重内容、讲实效,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华而不实。儒学大众化、通俗化不是庸俗化。因此,在大街、通衢、广场,不宜树立孔子塑像。除了祭祀或演出活动,在普及儒学的讲堂、教室里,孩子们不一定要穿汉服。其次,要反对教条主义。儒学不是教条,儒学理论、伦理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普及儒学的基本伦理和道德,除了学习、宣传之外,需要身体力行,从而做到知行合一,真正体现教化和感化的作用,达到教化和感化的目的。再次,要反对商业化。儒学大众化,本质上属于社会公益活动。在家庭、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堂、讲座,普及儒学基础和基本知识。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教化和感化,首先是正人心,化人性,易风俗,提高公民人品和人格的魅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的自信力。这就是文化和文治的软实力。

儒家学说又称孔孟之道,主要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及主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及主张,主要反映在《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中。《论语》是孔子的言论辑录。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司寇等,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之于国为忠,仁之于家为孝,仁之于友为义,仁之于人为信。《孟子》一书为孟子及其弟子编订。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孟子以孔子继承者自命,被人们尊称为“孔子之后第一人”。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民本、仁政和王道。《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曾子所撰。曾子(前505—前435),名参,春秋时鲁国人。他和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大学》的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前483—前402),名伋,战国时鲁国人。《中庸》一书的基本思想是中和,其理论基础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忠恕思想,同时强调人治、慎独和诚信。长期以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儒学四书,成为文化人的必读书。

儒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原著中的许多内容,论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和伦理。为了便于人们学习阅读,为了儒学普及和大众化,本书简要辑录了儒学四书原著中论述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和伦理的主要内容,并用白话直译。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儒学原著的原意,也为了节约篇幅,本书不注释,不分析,不点评,完全由读者自己阅读和领会原著的原意,并身体力行。本书简明扼要,便于携带,可置案头、床头,茶余饭后,随时随地可以检阅。如果本书能在普及儒学基本知识,促进儒学大众化,提高人们伦理道德和人品水平方面,有所裨益,则幸甚!编著者2014年6月北京西郊定慧寺砚斋凡 例

一、本书选文内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其他儒学著作不录。

二、为了保持儒学原著语句的原意,本书按照统一目录,选择四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语句,直译成白话,不注释,不解析。为方便读者阅读,一些冷僻字、多音字在原文旁加注拼音。

三、为方便读者查阅原著,本书所选语录在原文下面标注出处。

四、本书直译原文的字句,包括实词、虚词,都字斟句酌,力争语义准确,语句通俗流畅。

五、为便于阅读,同时也为了查找原著,本书选择语录并直译的内容顺序,按照《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进行。同一条目所选四书语录,基本按原著章节顺序排列。

六、本书直译参考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张居正讲评《论语》、《大学》、《中庸》等,参考的工具书主要是:《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等。

七、本书依据的底本为天津古籍书店1988年7月版《四书五经》。一、仁德

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立志行仁德,就不会有劣迹了。”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仁爱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畏惧。”

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第十四)【译文】孔子说:“君子偶然也有没仁德的时候,从来没有小人却有仁德的。”

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译文】孔子说:“聪明人爱好水,仁德人爱好山。聪明人好动,仁德人好静。聪明人快乐,仁德人长寿。”

5.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译文】孔子说:“作为仁德人,自己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就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从切近的生活将心比心,可以说是践行仁德的方法啊。”

6.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对待礼呢?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对待乐呢?”

7.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第十二)【译文】司马牛问起仁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他们说话谨慎。”司马牛又说:“说话谨慎的人,就可以称为仁人吗?”孔子说:“凡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说话能不谨慎吗?”

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可为谋求活命而损害仁,可以舍弃生命而成就仁。”

9.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第八)【译文】孔子说:“逞勇好斗又怨恨贫穷,就会犯上作乱。一个人做了不仁的事,痛恨太过分,也会犯上作乱。”

10.(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第六)【译文】(樊迟)问怎样才算是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辛的劳动,后收获劳动的成果,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1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生活在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生活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喜爱仁,有智慧的人利用仁。”

1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想得到的,如果不当得而得到,就不该占有;贫困和微贱是人们所厌弃的,如果当得而得到,就安于贫贱。”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伪善的外表迎合人意,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译文】孔子说:“好品德呀,颜回啊!一竹筒饭食,一瓢饮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别人忍受不了这种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欢欣。好品德呀,颜回啊!”

15.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言,就与仁相近了。”

1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译文】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一个有仁德的人了。”子张又问:“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恭敬、宽容、诚信、勤敏、仁慈。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容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取得成功,仁慈就会让别人为之效力。”

17.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第十七)【译文】孔子说:“听到传闻不加考究地随意传播,必然为有道德的人所抛弃。”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多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第十九)【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而深刻地思考,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1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亲邻相伴。”

20.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第十章)【译文】所以君子首先谨慎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有了道德,自然就有人拥护,有人拥护,自然就有土地,有了土地,自然就有财货,有了财货,自然就有用度。道德是根本,财货是末梢。

21.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第十章)【译文】有仁德的人,散财于民使自己获得好名声;没有仁德的人,不惜舍弃自己的名声去聚敛财富。

2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礼,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第三十三章)【译文】君子之道,淡素而不厌烦,简略而有文采,温厚而有条理,知道远处的事必由近处开始,知道感人的行动必发自内心,知道心里的隐微一定会显露在外,这样就可以进入圣人的道德境界了。

23.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卷三·公孙丑上)【译文】孔子说:“仁德的流行推广,比驿站传达命令还要快。”

24.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卷三·公孙丑上)【译文】孟子说:“行仁德就光荣,不行仁德就受辱。现在人们不喜欢受辱,却自处于不仁之地,就像厌恶潮湿而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如果厌恶上述状况,不如推崇仁德而尊重士人,让有贤德的人掌权在位,让有才能的人担当相应的职务。”

25.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卷七·离娄上)【译文】孟子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得天下,依靠的是仁德,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没有仁德。国家之所以兴衰存亡也都是这样。”

26.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卷十一·告子上)【译文】孟子说:“有天赐的爵位,有人的爵位。仁义忠信,行善而乐此不疲,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的爵位。古时候的人修养自己的天赐爵位,于是人的爵位就随之而来了。现在的人修养自己的天赐爵位,以此要求人的爵位;得到人的爵位以后,就抛弃他天赐的爵位,那就是太糊涂的人了啊,最终必然连人的爵位也会失去了。”

27.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孟子》卷十三·尽心上)【译文】齐王子垫问孟子:“士人应该做什么事?”孟子回答道:“士人应该使自己的志向高尚。”王子垫又问:“什么是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说:“践行仁义就是了。”

28.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卷十三·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护它,但不必施以仁德之心;对于百姓,施以仁德之心,但不必亲爱他。君子热爱亲人,进而施仁德于百姓,施仁德于百姓,进而爱护万物。”

29.孟子曰:“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孟子》卷十四·尽心下)【译文】孟子说:“仁人天下无敌,凭借武王这样最仁德的人去讨伐商纣最不仁德的人,怎么会使血流瓢杵呢?”

30.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卷十四·尽心下)【译文】孟子说:“没有仁德却能得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事,没有仁德却能得到天下,没有这样的事啊。”

31.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卷十四·尽心下)【译文】孟子说:“所谓仁,就是人啊。仁和人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道啊。”二、忠恕

1.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译文】曾子说:“夫子的思想体系,就是忠恕两个字而已。”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平民百姓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3.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一起学习,未必可以同他一起达到道的要求;可以同他一起达到道的要求,未必可以同他一起按规定行事;可以同他一起按规定行事,未必可以同他一起权衡变通。”

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论语》乡党第十)【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时,恭恭敬敬地弯下身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处。站立时,不在门中间站着,走路,不踩着门槛。

5.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第十)【译文】马棚着了火。孔子下朝回家,问:“伤到人了吗?”而没有问起马。

6.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居家时态度端正,办事认真,与人相处诚心诚意。即使到了落后的地方,也不能放弃这些啊。”

7.子曰:“切切偲(sī)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孔子说:“互相勉励,和睦相处,就可以称为读书人了。朋友之间相互切磋勉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8.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第十四)【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是困难的,富贵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9.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第十四)【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以避开乱世而隐居为上策,其次避开乱地到别的地方去,其次避开别人不好的脸色,再次避开恶言。”

10.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交谈,就会失去人才;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去交谈,就会白费口舌。聪明人既不会失去人才,又不会白费口舌。”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呢?”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1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就会毁坏大事。”

1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谋划共事。”

1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会说话就举荐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言论。”

15.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第十六)【译文】孔子说:“看见善行就努力学习,好像唯恐落后于他人,看见不好的行为就赶快离开,好像用手试探热水烫了手一样。我见过这样的人,听过这样的话。隐退闲居以保全自己的志向,据义行事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但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16.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第十七)【译文】孔子说:“人的性情本来是相互接近的,只是因为后来的习染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17.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第十七)【译文】孔子说:“不分是非,一味取悦于人的好好先生,实际上是败坏仁德的小人。”

18.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xié)矩之道。(《大学》第十章)【译文】我厌恶处在上位的人无礼,就不要以这种无礼对待处在下位的人;我厌恶处在下位的人不忠诚,就不要以这种不忠诚对待处在上位的人;厌恶前面的人不善待我,就不要以这种不善对待后面的人;厌恶后面的人不善待我,就不要以这种不善对待前面的人;厌恶右边人的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厌恶左边人的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说的推己及人的絜矩道理。

19.是故言悖(bèi)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第十章)【译文】所以对别人说话不合道理的人,别人也会用不合道理的话回答你;聚敛财货不合道理的人,这些财货也会被人以不合道理的手段夺走。

20.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学》第十一章)【译文】因此,君子要保全絜矩之道,必须凭借忠诚信实才能得到,如果骄傲自大、奢侈放纵,就会失去。

21.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第十三章)【译文】孔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忠恕,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强加于自己的东西,自己不愿意,同样就不要强加于别人。”

22.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孟子》卷二·梁惠王下)【译文】孟子说:“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是快乐的,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说:“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是快乐的,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不如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2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卷三·公孙丑上)【译文】孟子说:“人都有怜悯别人的心。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是人;没有退让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心,就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退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24.孟子曰:“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卷三·公孙丑上)【译文】孟子说:“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这就是和别人一起行善的人啊。所以君子最伟大的就是和别人一起行善。”

25.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卷七·离娄上)【译文】孟子说:“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侮辱、掠夺别人的君侯,唯恐别人不顺从他,怎么能做到恭敬、节俭呢?难道恭敬、节俭可以依靠声音和笑貌就做到吗?”

26.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卷七·离娄上)【译文】孟子说:“有预料不到的赞誉,也有求全责备的诽谤。”

27.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卷十一·告子上)【译文】孟子说:“同情心,人都有;羞耻心,人都有;恭敬心,人都有;是非心,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别人教化我的,是我本来就有啊,只不过没有加深思考而已。”

28.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卷十三·尽心上)【译文】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自己是真诚的,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强制自己依照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了。”三、孝道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的孝,只是说能养活父母,甚至人对狗马都能饲养,如果不恭敬,怎样去区别呢?”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在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有事情,由子女替他效劳,有了酒食,让长辈们享用,难道这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地规劝,如果父母心中不愿意听从,仍然尊敬而不冒犯,虽然忧虑,但不抱怨。”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父母尚在,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告诉父母确定的去处。”

6.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他们年高而高兴,一是因他们年高而畏惧。”

7.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子张第十九)【译文】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国家危难就肯献出生命,看见财利就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祭祀的时候考虑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考虑哀伤悲痛,那这个人的为人就算可以了。”

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译文】君子凡事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正道就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两种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9.“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第三章)【译文】“做人子的道理,就是孝顺父母;做人父的道理,就是慈爱儿女。”

10.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十九章)【译文】孔子说:“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祖先的志向,善于继续传述的事业。”

1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译文】仁的本义就是爱人,爱自己的亲族和亲人最为重要。

12.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孟子》卷七·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能侍奉自己双亲的人,我听说过。失去自己的节操而能侍奉自己双亲的人,我还没有听说过啊。”

13.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卷七·离娄上)【译文】孟子说:“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不可以做人。对父母不孝顺,不可以做儿子。”

14.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卷八·离娄下)【译文】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顺的人有五种:四肢不勤快,不去赡养父母,这是一不孝;喜欢赌博、喝酒,不去赡养父母,这是二不孝;喜欢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去赡养父母,这是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这是五不孝。”

15.曰:“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卷九·万章上)【译文】孟子说:“大孝是终身依恋父母的。到了五十岁还依恋父母的人,我在伟大的舜那里看到了。”

16.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卷九·万章上)【译文】孟子说:“孝子的极致,没有比尊敬父母双亲更高的。尊敬父母双亲的极致,没有比以整个天下来赡养更高的。”四、诚信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轭(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第二)【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他怎么可以。大车没有安装横木的键,小车没有安装横木的鞘,怎么能行车呢?”

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第五)【译文】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回答道:“使老年人得到安康,使朋友得到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是与三种人交朋友,有损的也是与三种人交朋友。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就有益了。与逢迎谄媚的人交朋友,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有害了。”

4.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颜渊第十二)【译文】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诚心诚意劝告他,耐心地开导他,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译文】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啊。

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第十二)【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来辅助他的仁德。”

7.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子路问:“如何才配称为士人?”孔子说:“相互之间情意恳切,告诫勉励,和颜悦色,友好相处,就可以称为士人了。朋友之间互相切磋勉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讲话一定要诚实守信,行为一定要果断。

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孔子说:“君子讲究内心和谐而不表面附和,小人表面附和而不讲究内心和谐。”

10.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子张问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为厚道恭敬,即使到了边远地区,也行得通。如果说话欺诈无信,行为不厚道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

11.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十五)【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争强好胜,广交朋友而不结党营私。”

12.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第十七)【译文】孔子说:“古时候的人有三种毛病,现在呢,连那样的毛病可能都没有了。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却放荡不羁;古代矜持的人方正威严,现在矜持的人却恼羞成怒,无理取闹;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性格直率,现在愚笨的人却玩弄起欺诈手段骗人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