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语文应用系列:精彩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8:11:20

点击下载

作者:高雪梅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课外语文应用系列:精彩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

课外语文应用系列:精彩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试读:

再版说明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很高,2017年9月起,中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教材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力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课外语文应用系列”丛书可以说预测了这种变化,早于十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学生阅读兴趣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丛书出版16年来颇受小读者喜爱。为更符合新语文教材的培养目标,针对中学语文作文这一难点,丛书作者对书的内容作了修订,以使得这套以“语文的功夫在课外”为出版理念的中学生写作应用丛书更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现择其中的10个品种推出。

本套丛书共10本,重点在“课外”和“应用”。其中的《宋词在作文中的应用》《古诗在作文中的应用》《唐诗在作文中的应用》《文言文在作文中的应用》等国学经典应用品种将赏析寓于应用,助小读者爱上国学、应用国学;《精彩人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景物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借鉴》《精彩议论在作文中的借鉴》《现代诗歌在作文中的应用》《名人名言在作文中的应用》等写作方法借鉴品种则是通过对名家名著的精彩文章片段的引用和点评来提升中学生的审美品位,进而形成写作直觉。

对于中学生作文来说,如何想,如何写,如何生动,如何感人——如丛书主编王毅教授所言:这一切在根本上是一个长期修炼的事情。所以,有心的小读者可将这套书当作阅读索引,循着这条线索,去发现一片阅读的森林,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时光荏苒,匆匆16年。当年的总策划赵炬先生和责任编辑之一王瑛玮女士已退休,但我们初心不变,愿以微薄之力助小读者们笔下生花!

再版序

转眼之间,这套丛书初版竟是16年前,如今有了再版的社会需要,令人感慨而高兴。

当年,组织这套书的撰写,我们就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从根本上讲,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从容而又自信地写出一篇自己满意、别人欣赏的好文章,这是积累、发展、逐渐成熟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然而,在这个自然过程中,能否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助力?能否较具操作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地去滋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作文素养?

2017年新版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它作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几个方面。

对照之下,“选择从思路、角度、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学生作文有较大启发空间的材料,密切结合中学生作文所需要的精神、思考、气质、语言、表达技巧等基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把所选的文化遗产中的营养和启发说出来,把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和灵性说出来”,“分析和阐释这些文化珍品形成的思路、表达的技巧、风格的突出、语言的质量,分析那些作家、思想家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人生、评说人生,如何独特地、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这种理解和评说的,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怎样借鉴应用,起到素质培养和具体启发兼有的作用”,本套丛书的宗旨倒是与此吻合。

语文的重要性、体现语文素养的作文之重要性,今天终于得到了它应该得到的重视。2012年至2014年,在各省区统一采用全国试卷之前,我曾连续三年担任辽宁省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推敲拟定作文题目时,如何激活与考查考生的读书积累、思维素质和语言表达,是反复斟酌、思考再三、最费脑筋的。现在,不仅仅是各类考试中“得作文者得天下”,而且在信息海量涌现、自媒体蜂起、人们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空前活跃的这个时代,必然是质高者胜出,平庸者湮没。“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希望这套丛书能对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一点作用。王 毅2018年5月于南国

写在前面的话

中学生的作文,老师非常强调,社会非常重视,其重要性鲜明地体现在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之中。想一想,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社会的期待,一般都不会要求你去孤立地分析、讲解字、词,或者是做语法分析,要的是你整体性的、综合性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除了口头表达以外,在课堂上、在考场上、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就是看你的文章写作了。而文章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讲,似乎又呈现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

对于为数不多的一些中学生来说,作文并不是难受的事情,尤其是那种自己想写的“课外作文”,它是快乐,是享受,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升华。这大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了,与文学家们的文学创作相比,在本质意义上已经开始相通了。用纸和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甚至是把自己脑海里、心灵中此刻并不那么清晰定型的感受和思绪整理出来,固定下来,越是去整理它、固定它,就越发现自己的感受竟是如此丰富、细腻、微妙,自己的思绪是如此复杂,起伏变化,直通向一个令自己也吃惊的深处!诚如作家冯骥才所言,这在本质上真是一种生命转换的过程,即把最深刻的生命——心灵,有姿有态、活生生地呈现出来。这过程是宣泄,是倾诉,是絮语,是呼喊,又是多么快意的创造!对于一些现在已经在写长篇小说、在出诗集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进入这种境界了。

然而,对于更多的中学生来说,作文却是苦差事,是不得不做,所以只好敷衍了事的事情。其实,很多时候,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题时,为了让同学们有话可说,不至于太搜肠刮肚,给的已经是相当宽泛灵活的题目了,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个熟悉的人”“自己去过的一个好玩的地方”“一本书的读后感”等。可是,有多少同学,面对这样的题目,仍然觉得脑中空空,束手无策,无话可说,或者是无从说起,仍然是件皱着眉头、烦得不得了的苦事。

关于作文,中国古人讲过的最经典的话,恐怕就是“有大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这话等于没说,但又是句大实话,一切总结出来的作文套路在根本上都是不解决具体问题的。这就正像所有兵书上的战法不能够保证一位将军去打胜仗,纸上谈兵的话,还要吃大败仗;也如同现在那些著名股评家建议的操作要诀,决不能保证每一位股民照此办理就笃定赢钱。仔细想一想,人生中的方方面面,恐怕没有什么是可以依赖“定法”的。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有人搞出了快速生成一篇文章的作文电脑软件,只要你输入自己要写的题材、主题、文体或者是别的什么要素,这个软件就可以飞快地从它的语料库中合成出一篇文章来。电脑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它依据人所提供的逻辑,靠着它自身快得惊人的资料整理和排列速度,的确可以在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几十亿的文字中快速地找出与你这篇文章要求相关的材料来,这些材料,如果靠你自己去读、去找、去记的话,可能需要一个月,或者是一年;它还可以按照人所安排的某一角度的理性逻辑,把这些材料整合为有头、有尾、有中间的一篇文章。不过,这到底是由人的心灵涌出,情感发酵而成的文章呢,还是同一个题目千篇一律的资料汇编和整理呢?作文,在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发展思想、沉淀情感的基础上,在具体写作时,说到底是一个“想”和“说”的质量问题:如何想得清楚、想得透彻、想得独到、想得灵动,想到栩栩如生、诚挚感人的程度;如何能够把所想到的这一切说得明白、生动、到位,甚至在“说”的过程中补充和发展了“想”。这一切在根本上是一个长期修炼的事情。

然而,“有大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并不意味着我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完全只能是一个自然过程。中外文学史上、思想史上那些已有定评的优秀文化资源,它们的存在,对它们的熟悉和领悟,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无疑会对中学生作文过程的“想”与“说”起到激活和引导的作用,辽宁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这套丛书,用意就在这里。唐诗、宋词、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古典格言、优秀文章中的议论说理、感情抒发,以及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一共10种,构成了这套丛书的材料篇,除此而外,还有关于作文构思和技法的两种书,构成了这套丛书独具特色的构思篇和技法篇,使这套作文系列具有极强的知识系统性、实用性和指导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本套丛书并不是一般性地谈论这些文化资源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尽管这一层也很重要,而是充分考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切实提高,更注重分析和阐释这些文化珍品形成的思路、表达的技巧、风格的突出、语言的质量,同老师一道分析那些作家、思想家是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人生、评说人生,是如何独特地、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这种理解和评说的,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怎样借鉴应用。这对中学生作文将起到素质培养和具体启发两个方面的作用。选择从思路、角度、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中学生作文有较大启发空间的材料,密切结合中学生作文所需要的精神、思考、气质、语言、表达技巧等基本因素,从这个角度把所选的文化遗产中的营养和启发说出来,把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和灵性说出来。这就是本套丛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再换句话来说,它不重在那些大师(或者名作)想了些什么或者是说了些什么,而重在他们(它们)是怎样去想、如何来说的,我们希望这会对中学生的作文有更为切实的帮助。

想法听起来似乎还可以,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在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做一些操作性、步骤性的事情,这常常费力不讨好,而且很冒险,往往为那些妙笔生花的文章高手和文学家所笑。但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中学生。我们期待着来自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还有专家的中肯批评。

愁苦心理的剖析

好像被囚禁的不是鸟儿

每当我把它放进纸盒里去,我的心就感到压抑和愁闷,好像被囚禁的不是鸟儿,而是我自己。莫应丰《我的小鸟儿死了》

莫应丰的散文《我的小鸟儿死了》,讲述的是这样一件事:本不爱鸟儿的“我”无意中养了一只八哥,于是便对这只小鸟儿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谁知,小鸟却惨死在P兄的手里。悲痛之余,“我”写下了这篇祭文。

小八哥是“我”从画家朋友那里用纸盒捧回来的,但“我”的家里也没有鸟笼,“我”不在家的时候便只好把它依旧放回盒子里去。小鸟儿在纸盒中没有自由,而“我”虽十分疼爱它又无能为力。由鸟儿及人,“我”感到“压抑和憋闷”,甚至感觉“被囚禁的不是鸟儿,而是我自己”。在这里,作者用人的感受去体验鸟儿的处境,使读者可以真切地体味到作者此时由鸟儿“受难”而产生的烦闷心情,可见他对鸟儿是多么疼爱。

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这种心情与感受,我们在生活中是会体验得到的。有些时候,当我们十分在意或是喜欢一个人或是一个动物的时候,便会把他(它)的感受与处境加到自己的身上,仿佛自己同他(它)一起欢乐,一起悲哀。在作文中,将人的这种感受恰当地描述出来,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例如,写邻居家晒的鱼不知被哪个嘴馋的猫给偷吃了,邻居误认为是“我”家的猫做的坏事,便打了它几下,“我”抱起疼得呜呜直叫的小猫,心中感到非常委屈,好像挨打的不是猫咪,而是我自己。

难道这是什么了不起的错事吗?

“在一个教堂里过一个钟头,不是去看法布利斯,而是去听一位有名的讲道者讲道,难道这是什么了不起的错事吗?”她心里说,“再说,我会坐得离讲坛远远的,只在进去的时候望法布利斯一次,在讲道结束的时候再望他一次……”司汤达《巴马修道院》下卷《巴马修道院》下卷主要写克莱莉娅与法布利斯的恋爱故事。克莱莉娅已经有十四个月没有见到法布利斯了,想去见他,却要违背自己的誓言;不去,又斩不断自己的情丝。于是,便为自己找寻理由,以求解脱。这段心理描写便是对她内心冲突的绝妙刻画。

克莱莉娅先是为自己去教堂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听一位有名的讲道者讲道”,然后又自欺欺人地说只在进去和出来的时候看法布利斯两次,她的这种自我蒙骗的心理近乎“掩耳盗铃”般可笑,但是却非常地真切感人。

其实,生活中,当我们要去做一件令自己很内疚的事情时,往往会为自己找理由,让不安的心灵得到解脱。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这种自我原谅、自我安慰的心理,可以将人物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例如有一位中学生这样写在小偷偷走了他的车铃之后,想拿走别人的车铃时的一段自我安慰:“这不能怪我,小偷偷走了我的车铃,我再拿别人的,我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只当是那小偷拿走了他的吧。再说,我也是受害者,也是被逼无奈呀,难道这是什么了不起的错事吗?”

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

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路遥《人生》

高加林是路遥在小说《人生》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他本是一名教师,但是严峻的生活却迫使他去卖蒸馍以养家糊口,以上所引是作者对他在去城里的路上的一段心理描写。

让一个知识分子挽着一篮子蒸馍去集市上大声叫卖,这属实有些难为了他,作者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高加林此时委屈、难堪的心理感受。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一向是不大瞧得起乡下人的,而他却“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潇潇洒洒的教师”和“农村老太婆”这种强烈的身份对比,使他更加觉得无地自容。“他,……上集卖蒸馍去了!”作者将主语“他”单独提出是为了强调高加林的行为与他身份的不符,句末一个强劲的叹号更是有如一把利剑刺在高加林的心上。最后,作者以一个生动的比喻“像无数虫子在咬着”,形象地描绘了他痛苦、难受的心情。

当我们在作文中描写某人在做一件自认为和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的难堪心理时,便可以采用这种描写方法。如写一个体面的商人在破产之后无奈到一家小饭馆里去吃饭时的感受:“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穷光蛋了。他觉得饭店里左左右右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腰缠万贯的款爷,现在却像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一样,在这么肮脏的地方吃饭!”

让别人以我们为戒吧

暴发的、不正当的巨大财富是一个陷阱。它对我们毫无好处,疯狂的欢乐只是暂时的;可是我们为了这种意外横财,却抛弃了甜蜜而单纯的幸福生活——让别人以我们为戒吧。马克·吐温《3万元的遗产》

这是马克·吐温小说《3万元的遗产》中,主人公赛利的一段心理独白。因为一位远房亲戚许诺留给他们3万元遗产,赛利与爱勒克夫妇便放弃了他们安逸而幸福的现实生活,沉迷于对这笔遗产的想象之中。他们在5年多的时间中不停地虚构着一个由3万元遗产升值为上亿资产的梦,直到有一天这个梦彻底地破灭了:他们所谓的富足的亲戚只是一个5年前已死去的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两个人彻底崩溃了。两年后,他们一同死去。上面这段引文便是赛利临死前的一段独白。

赛利先想想自己得到了什么:一个毫无好处的陷阱,一段短暂的欢乐;再去想想自己失去了什么:甜蜜而单纯的幸福生活。在衡量了自己的得失之后,在不容置疑的事实面前,他终于幡然悔悟:“让别人以我们为戒吧。”这段心理描写,展示了主人公悔过的心理,但是为时已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提倡这种事后的悔悟,做事情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但是引文中的这种写作技法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作文中当描写某人犹豫或是追悔的心理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描写方法,将事情的利弊加以衡量,从而在心中拿定一个主意,或对已做过的事表示后悔。例如写自己在心仪已久的电影和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之间难以取舍的心情:“这部电影确实很精彩,我也盼望已久了,但我以后还会有机会欣赏。如果我现在先把这道题做完了再去看这部电影,在享受精彩的同时,我还会多一份坦然。看来,我应该先坐到写字台前了。”

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老舍《骆驼祥子》

老舍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个体劳动者形象——祥子。祥子是一个车夫,引文是对他在夏日最热的一天中,拉车时遭遇大暴雨的描写。

这一天,天热得发了狂,在午后又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此时,祥子正拉着一个客人,在狂风暴雨中,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立在水里,不知路在何方,想停,停不下;想跑,跑不了。他已经失去了知觉:“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祥子已经“什么也不知道了”。作者的这段描写十分精彩,不仅写出了祥子在暴风雨中的艰难处境,而且在描述祥子痛苦感受的同时,也为下文“坐车的”的冷酷无情做了铺垫。祥子的悲惨生活正是当时社会城市贫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对祥子所遇困境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不平等的阶级关系,而这正是文章的主题思想。

从这段引文中,我们需要借鉴的是:通过对主人公细致的心理刻画,可以在揭示人物生活境遇的同时,点明文章的中心,深化主题。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描写一个独生子女的心理活动:“他心中不由自主地敲起了鼓:爸妈都不在家,我该怎么办啊?!我吃什么啊?!算了,去买包方便面吧。”只因父母不在家,孩子竟无法为自己做点儿吃的。通过这段心理描写,揭示了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缺乏自立的意识和能力,成了无法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小寄生虫。

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

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应当我一个人尝。……这罪过我知道,我都替他们担待了;要是真有了什么,也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曹禺《雷雨》

曹禺的戏剧《雷雨》,写的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悲剧。剧中人物鲁侍萍在30年前被周朴园遗弃,30年后,她的女儿四凤鬼使神差般地履其覆辙,在周朴园家做女仆。四凤爱上了周朴园的儿子周萍,却不知原来周萍是她的同母哥哥。当鲁侍萍发现自己的儿子周萍与女儿四凤私通,纯洁的母性蒙受奇耻大辱,侍萍如遭雷击。

鲁侍萍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但她又不得不相信这一事实。不能说出事情真相的她,只能通过独白的形式来倾吐内心的苦愁。这一段如泣如诉的仰天长叹,展示了母性的至真至善至美。作为母亲,她不忍让儿女受到伤害,她情愿一个人尝遍所有的苦,担待所有的罪过,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遭受不幸。作者通过对她这一愁苦心理的展示,既刻画了人物伤心至极的痛苦感受,也由此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母爱是无私的,任何一个母亲眼见自己的亲生儿女遭受痛苦的折磨,都会产生类似于鲁侍萍这样的想法。在作文中,当情节发展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母亲”的这一心理进行描述,情真意切,定会感人肺腑。例如,写一名同学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下肢瘫痪,每天他都要摇着轮椅上学。他的母亲看着儿子一天天艰难行进的背影,不禁痛苦万分:“她多么希望自己能代儿子受苦,如果能换来儿子健康的身体,即使失去自己的生命,她也在所不惜。”

开始不住的心痛

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昨天囫囵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钱鍾书《围城》《围城》中的方鸿渐在心中暗恋着唐晓芙,写了几封信去追求,不承想唐小姐从表姐苏文纨那里了解到了一些他过去的事情,非常气愤,将方鸿渐写来的信一并还了回去,并要回了她自己的信。

方鸿渐在把信交给唐小姐的车夫时,由于经受的打击太沉重,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以至于大脑似乎停止了思想,变得有些“痴钝”。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便“开始不住的心痛”。在文中,作者用了两个十分贴近生活的比喻,“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牛反刍似的……”读到这里,我们只要想一想自己因蜷曲而四肢麻木后恢复时的感觉和牛是如何倒嚼的,便很容易体会到主人公当时痛苦的心情。

同是痛苦的感受,在《围城》一本书中,作者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如“明天一早方鸿渐醒来,头里还有一条锯齿线的痛……”“鸿渐这时候,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睡在床上,鸿渐觉得心里的痛直追上来”等等。

在惊诧于钱鍾书先生语汇丰富的同时,我们在作文中不妨也试着描写一下不同的痛苦感受,如:“我的心突然一阵紧缩,仿佛淌着血的伤口被猛然狠狠地抹上了一把盐。”“他的话一句句刺痛我的心,就像一把刀子在一块块地剜我的肉。”“心中的疼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窒息一般的感觉。”

虽然不去想,可依然的存在

他非常的难过。他不敢想过去的那些委屈与危险,虽然不去想,可依然的存在,就好像连阴天的时候,不去看天也知道天是黑的。老舍《骆驼祥子》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有这样一段对祥子的心理描写。从兵营里逃出来的祥子,终于摸到了北平城内,他在一家小店里病了三天,挣扎着起来后,才知道自己又有了“命”。

此时的祥子身体非常虚弱,衣服也很脏乱,看着自己此时的落魄模样,他“非常的难过”。“他不敢想过去的那些委屈与危险,虽然不去想,可依然的存在。”祥子此时的心情非常符合实际,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都也有过这种体验。如果一件事情很让你烦心或是害怕,你便不愿去想它,可是这件事情并不会因为你不去想就消失了。想不想是你的事,有没有可不是你所能决定得了的,即使你不想,它也会一直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用老舍的比喻来说就是:“好像连阴天的时候,不去看天也知道天是黑的。”

我们在作文中描写人物的心理时一定要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使人物的内心活动符合生活实际。如写你因为一件小事和最要好的朋友吵了一架,你们俩谁也不先认错,甚至互不搭理,此时你的心理也许是这样的:“我实在是不愿去想这件事,我们曾经是那么要好的朋友,可是却因为这件小事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虽然我不去想,这件事却依然地存在,让我根本无法摆脱。”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林觉民《与妻书》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他的绝笔,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情理交融的诀别信。在信中,林觉民倾诉了自己对妻子深切的爱意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这封信的开头,作者向妻子表白了自己写这封信时的内心活动,“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作者知道自己有可能在战斗中身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亲人告别,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心情!但是,考虑到深爱着的妻子,他在悲痛至极又不得不强忍着悲痛提笔,“忍悲为汝言之”。作者饱蘸着血泪留下的这篇文字,使人读起来心情实难平静。

想哭不能哭,想不写又不能不写,这是何等的压抑和痛苦!悲伤的情绪不能宣泄,而且还要强忍之,这又是何等的无奈与凄切!林觉民此时的心情,真是难以想象。这种有悲不能诉,又要强忍着的心情我们在作文中也偶尔会有所涉及。例如,写一位母亲因女儿得了白血病而悲恸欲绝,但是她在女儿面前非但不能露出悲情还要强作笑脸去隐瞒实情。她时常望着病床上的女儿,在心底默默地说:“孩子啊,你知道妈妈此时心里有多么不好受吗?每当看见你被病魔折磨得日渐消瘦的身体,妈妈的心里就如刀割般难受!但我又必须强忍悲痛,不能让你知道,你那脆弱的心灵怎么能承受得住如此大的打击呢?”

我怕妈妈知道

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张洁《挖荠菜》

张洁的散文《挖荠菜》,讲述的是“我”小时候挖荠菜、吃荠菜的苦难生活经历和母女两代人对过去生活的不同感受与理解。小时候,饥饿逼得“我”不得不去偷地主家的东西吃。有一次,“我”因偷玉米棒子被财主的管家追赶,匆忙跳进河中时,不小心掉了一只鞋,引文描述的就是“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在这段心理描写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了“我”怕的内容上,而不是如一般心理描写那样描述“害怕”的感觉,这主要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主人公“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丢了一只鞋的“我”害怕回家,不是因为怕挨打,而是怕妈妈会因为生活的贫困而更加哀愁。主人公的这一心理活动从一个侧面点明了家里的贫困程度,而“我”正是因为家里贫穷去偷玉米而被人追赶,后来才会觉得挖荠菜时很坦然,才会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从这段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学到的是:在描写某人的心理活动时,不一定要写他如何痛苦,如何喜悦,在痛苦和喜悦的内容上多下点功夫,往往可以使读者更深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中心。比如在《母女情深》这篇作文中,你想表现妈妈在生活窘困的情况下抚养你长大的艰辛、妈妈对你的严格要求及你不想让妈妈失望的心情。你便可以这样写:“家长会后,看着妈妈拿着成绩单,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家的样子,我真想让妈妈狠狠地批评我一通,哪怕她拼命打我一顿,我也不会怪她。我就怕她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让我继续努力,因为这只能增加我的负罪感,让我更加不安、内疚,更加自责。”如此将你的自责、内疚、不安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现,集中地体现了你们母女间相互关爱的深厚感情。

他曾许我……如今反……

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当时解脱老孙,教保唐僧西去取经,我说路途艰涩难行,他曾许我到急难处亲来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掯(kèn)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若不是老官儿亲来,我决不与他。……吴承恩《西游记》

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吴承恩有这样一段对孙悟空的心理描写。当时师徒四人走过平顶山,遭遇金角、银角二妖,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悟空终于降伏了二妖。询问之下,悟空得知此二妖竟是观音菩萨从太上老君处求来,以试探师徒四人是否有诚心去西天求取真经的,于是大圣对观音有了这样一番抱怨。

在这段心理描写中,作者运用“他曾许我……如今反……”的句式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孙悟空保唐僧西去本是观音一手促成的,当初菩萨就曾许诺:若遇艰难,必“亲来相救”;又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今观音却亲自为四人西去设置障碍。这自然会招致大圣的抱怨:“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整个心理过程的描写,有因有果,顺理成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产生这种抱怨心理。如你本来与人约好了要做一件事情,谁知对方却临时变卦,你心里肯定会产生一些想法;再如别人请你帮助做一件事,你已经尽心为其做好了,最后,他却告诉你不需要了,你的抱怨也就在所难免。

我们在作文中,如果写到类似的情况,便可以对吴承恩的这种写作方法加以应用。例如,写你和朋友约好周末一起去参观一个展览,他临时有事不能赴约,却没有及时通知你,害得你白等一场。这时你可以这样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既然已经约好了,他就应该守信。即便是临时有事,也该通知我一声。怎么能这样说不来就不来呢?这一次就算了吧,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我决不饶他!”

秀兰脑中出现了一个令人难堪的场面

在一转眼间,秀兰脑中出现了一个令人难堪的场面——陌生的村子,陌生的巷子,无数双陌生的眼睛,盯着自己。人们在交头接耳,谈论她的模样,笑着,点着头,品评着没过门的媳妇!柳青《创业史》

秀兰是柳青的小说《创业史》中的人物。作为明山的未婚妻,她要到明山家去侍奉婆母,但一想到自己还是个没过门的媳妇,“在一霎间,闺女的羞涩心,完全控制了她”。引文是对秀兰此时的心理描写。

这一心理描写十分符合秀兰的身份和她当时的处境。在小说所描写的那个年代,让一个少女到未婚夫家去侍奉公婆,的确是件让人很难堪、很羞涩的事情。作者正是抓住了秀兰的这一心理特点,生动地描绘了她羞赧的心理状况。

这段心理描写最精彩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对一个未婚女子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难堪场面的描绘,十分形象具体地表达了她的羞涩之情。当人们处在不安、羞涩或是难堪的心情中时,经常会想到一些可能发生的场面,虽然这仅仅是一种想象,但却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绝好表现。在作文中,如果我们能将人物的这种心理反应恰当地描述出来,往往会收到比直接描写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写自己在考试中准备打小抄时的不安心理:“我浑身不自在,脑子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卷子发下来时,老师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同学们在交头接耳,指指点点,仿佛在说:就算我们不及格,也比你考试作弊强!”

想起上帝

我虚弱地躺着,渴望死去。在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还像活着似的搏动着——想起上帝,这引起我喃喃地祈祷……“别远离我,因为苦难就在眼前,没有人帮助啊。”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这段引文出自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当小说的主人公简·爱与庄园主罗切斯特打破门第界限,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简·爱突然发现罗切斯特已经结了婚,而且他的疯妻还活在人间。简·爱感到无比痛苦。引文便是对她此时的心理的描绘。

当简·爱感觉到自己的爱情与希望全都失去了的时候,她心如死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她重燃生活的希望之火,她“渴望死去”。然而,在她心里却还有一个想法“像活着似的搏动着”,她,“想起上帝”。于是,她对上帝祈祷:“别远离我,因为苦难就在眼前,没有人帮助啊。”

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一种普遍心理:求助虚幻的神灵来帮助自己摆脱苦难,走出困境。在西方,多数人信奉上帝,而在中国,人们则称这个主宰一切的神叫“老天爷”。稍有点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老天爷”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当人们实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还是会在心里企求老天爷的帮助,虽然明知道这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适时地表现人物在无助时的这种心理,如果描写得当,不但不会有迷信之嫌,还会将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实生动,血肉丰满。如写自己的一个邻居中年丧夫,老年又丧子,在多舛的命运面前,她不得不仰头问苍天:“老天爷啊,救救我吧!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帮帮我吧!我该怎么办?!”

安娜心里暗暗地重复着说……

“摆脱苦难!”安娜心里暗暗地重复着说……“是的,我苦恼万分……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蜡烛熄灭了呢?……为什么那辆车厢里的那些年轻人在大声喊叫?为什么他们有说有笑的?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运用独白的巨匠,他极善于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将人物心灵深处极细微的活动表现出来。引文是其名作《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卧轨自杀前内心独白的节选。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女性,她不爱自己的丈夫卡列宁,为了争取自由的幸福,她离开了家庭,因而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与谴责,后来她又受到渥伦斯基的冷遇,终于绝望而卧轨自杀。在安娜自杀前,她有一段长达数万字的内心独白,引文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但我们却可以“从一斑窥全豹”。

在引文这段独白中,安娜因内心极度痛苦而寻求解脱,她对生活已经完全绝望,因此便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她用无数的发问来谴责现实的虚伪,宣泄内心压抑已久的怨愤。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在历经苦难而完全绝望时,就会像安娜这样来为自己的厌世轻生寻找事实的根据。托尔斯泰以细腻曲折的笔触深切地反映了人物在特定情况下所特有的精神状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当我们在作文中运用独白形式描写人物心理时,必须依据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况下的特殊心理状态,来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切不可脱离实际,矫揉造作。这便是我们从这段引文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例如,写一高考落榜生的绝望心理:“一切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用再对着复习题冥思苦想,不用每晚熬到深夜,不用再对着父母企盼的目光,不用再忧虑于高考日期的一天天临近,……一切都已过去了,但我的未来又在哪里?我的希望又在哪里?”

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老舍《骆驼祥子》

祥子是老舍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塑造的一个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引文所描写的是他在妻子虎妞死去后的绝望心理。祥子原是一个质朴的农民,进城后,他只有两个愿望:买一辆车,娶一个老婆。可是,“三起三落”之后,他得到的却是人财两空的结果,其悲痛心情可想而知。“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是这段心理描写中最精彩的一句话。哭本来是人类发泄悲情的常用方式之一,而老舍却写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与绝望?!“哀莫大于心死”,而此时的祥子已是心如死灰,这种“欲哭无泪”的感受可谓是心碎之极致。“没了,什么都没了”,多么悲愤的哀鸣,多么无奈的慨叹!老舍以短小、精粹的口头语言将祥子那种愤怒、绝望、委屈、悲伤的复杂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酸,催人泪下。

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祥子这样的悲苦人生,但是命运也偶尔会和我们开个玩笑:奋力拼搏却屡屡受挫,孤注一掷却只能面对失败,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却功亏一篑……当所有的希望都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的时候,当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的时候,当全部的梦想都如空中楼阁无法企及的时候……那种万念俱灰的心情真正是“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在作文中,如果描写到人物在以上类似情况下的绝望心理,便可以借鉴老舍的这种表达方式,有些时候,“无声”比“有声”更有力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