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叛逆的18岁:青春期的男孩怎么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0:54:30

点击下载

作者:韦秀英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叛逆的18岁:青春期的男孩怎么教

不叛逆的18岁:青春期的男孩怎么教试读:

18岁,做男孩还是做男人

作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一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既绚丽而又充满困惑的时期,既包含着无穷的乐趣,也充满了艰巨的挑战。在18岁这个由男孩向男人过渡的后青春阶段,男孩既会经历生理上的变化,也会体会到心理上的变化。

◆18岁,生理上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过渡

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生长的快速阶段。此时男孩的身高和体重增长迅速,身体机能和素质得到增强,脑机能发展显著,生殖器官由稚嫩逐渐发育成熟,身体上会明显出现以长胡须、喉结突出、体格高大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性征,同时还伴随有遗精现象的出现,会产生性欲,并具有了生育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男人。伴随着这些生理上的变化,男孩的形态、情感、智力和认知能力也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其作为男子汉的阳刚之美逐渐得到体现。18岁的男孩已经通过这些身体变化,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男人,一个可以像父亲一样强壮的男人,再也不会以“小男孩”来自称了。

◆18岁,男孩心理上认定自己已经是男人了

虽然18岁的男孩在生理上日渐成熟,但在心理上却仍然青涩、冲动,对自我的认识与别人对他的认识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表现尤其明显的是,对父母的话不再言听计从。许多父母会发现,自己原本听话的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听话了,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要他往东时,他偏偏往西。这些叛逆的男孩不但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交流,甚至会整天不想回家,做事也显得相对任性得多,完全不像是有理智的成年人所为。

而男孩则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很多事情都能够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但父母从早到晚地唠唠叨叨,这不行、那不好,完全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小孩子“看管”,真是让人讨厌得不得了!

男孩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青春期是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男孩的生理和心理都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变化;同时身心发展矛盾、个性发展任务、性意识和性心理间的发展冲突等等,都带给男孩很大的压力。这一时期,也是他们心理的“断乳期”,伴随着成人感的产生,他们的独立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使得他们渴望自己被作为大人来看待,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认可。但如果这时面对心理已经产生变化的孩子,没有做好足够思想准备的父母还是一如既往地采取之前的用在现在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不去主动做好和孩子的接触和沟通,压力之下,神经紧绷的男孩就会因为自己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逆反心理。长时间下去,不但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和谐,还会使得男孩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让他在不成熟的男孩之路上再走十几年。

18岁,做男孩还是做男人?做一个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决策者,还是做一个父母意见的执行者?这是每个18岁男孩都在考虑的事情。18岁,让自己的孩子做男孩还是做男人?让他做一个事事唯命是从的乖孩子,还是做一个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男子汉?这也是每个父母都应该花点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自己18岁的儿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浑然不觉,只是觉得他们变得叛逆了,要加强管教,那么不管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仅仅依靠暴力和强权来压制男孩的叛逆之举。因为那些不愿意去了解男孩心理变化和深层次需求的家长,永远也无法进入男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更无法对那个世界的发展变化带来预想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男孩的后青春期既是人生最美丽的“花季”,更是恼人的“雨季”,其中既有男孩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美好憧憬(我已经是大人了),更有说不清的各种烦恼和困惑(爸妈觉得我还个孩子)。想要将这些烦恼变成美好的成长回忆,还需要男孩和家长一起努力。

互相看不顺眼,处处和父母对着干

许多家长都会发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庭教育似乎变得越来越让人身心疲惫,甚至让人有些透不过气来。造成这种感受的绝大部分原因是男孩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不好“管”了,以前那个爱围着爸爸妈妈转、对爸爸妈妈的话言听计从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论什么事都自作主张、什么事都跟家长对着干的大男孩。家长让他这样,他偏那样,让他做的他不做,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做。甚至只要是家长提出来的意见和看法,他就一定会加以反驳,不管这件事实际上是如何的;就算不反驳,他也不会按照家长说的做,轻则阳奉阴违、口是心非,重则直接无视、毫无悔意。

钱伟妈妈就对这种情况深有感受。

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钱伟自己出去理发,回来的时候,吓了妈妈一大跳。“钱伟,你怎么理了这样的发型?还怎么去上学?”妈妈对这种左边留着一半长发、右边却剃成板寸的发型深深地表示了不满意。“我这样的发型怎么了?总比你那种一百年不变的马尾辫好看!”钱伟撇撇嘴,也对妈妈的审美观表示了不屑。“赶紧去理发店把头发都给我剃短了,正常点!”妈妈命令道。“我不去,我干吗要听你的?!”钱伟听到妈妈这样的语气,心里也窝着火,径自朝卧室走去。“反了你了,是吗?”妈妈见状,抓住钱伟的衣袖,强行将他往大门外推。“放开我!”钱伟使劲一甩手,比他矮一头的妈妈差点摔倒了。“你!”妈妈气得说不出话来,憋得满脸通红,但心里却冰凉冰凉的:钱伟以前根本不会对我这么凶的,他为什么变成这样了?

是啊,也许每一位家里有18岁男孩的家长都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惊呼: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就像是一只闭着眼睛走路的刺猬一样,看谁都不顺眼,尤其是对待自己的父母,还没开口就先冒出来一肚子的怨气。

钱伟的一句“我干吗要听你的”道出了无数这个年龄的男孩的一致观念,这是他们经历了前青春期“脱胎换骨”般变化后,处于后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那就是强调“我”的存在和权利,想展现出自己的“成熟”,同时淡化“你们”的权力,希望能与父母平等对话。他们不再对父母唯命是从,并常常做出一些与父母的期望相反的行为,以此来彰显自我。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彼得罗夫斯基将这种思维变化称为“由听话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的过渡”。

18岁的男孩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男孩18岁之前的状态上,一句“反了你了”也道出了父母的想法,那就是:不管你几岁了,你都是孩子,都得听家长的。家长总想要用自己的观念和经验来左右孩子的行为和决定,一旦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他们的心里就会很不舒服,就会陷入抱怨之中:“我在外面千辛万苦地努力工作,回到家还要操持孩子的饮食起居、辅导他的学习,一切不都是为了他好吗?可是孩子也太没良心了,不仅不听我的,居然还敢顶嘴,简直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导致了家长和孩子双方在面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时,产生了明显的认知上的偏差,由此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对方也产生了抵触心理,也就是让家长有了“孩子处处和我对着干”的感受,这直接导致亲子间冲突日渐增多,家里常常充满“火药”味。这种孩子和父母之间相互“瞧不顺眼”、对着干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

那么具体来说,男孩为什么会看父母不顺眼,这般逆反呢?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对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要求的反抗

这是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随着男孩的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反抗”能力会越来越强,因为他们具备了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至少是自认为已经具备了),也具备了与父母抗衡的智力和体力。或许他们早在青春期伊始就对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要求产生过质疑,只是从前没有能力去反抗,所以只好选择了顺从而已。如今,过往种种涌上心头,父母的形象在男孩心中发生了扭曲,若是家长提出了令他觉得“你们才是错的”的命令,他自然会将自己对家长的不满不加控制地宣泄出来,顺便还要把自己觉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合理的要求反馈给父母,以获得认同。

◆对父母个人式作风的反抗

当父母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总是压制他的时候,他就会竭力想要从父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平等待遇。家长教训他的声音大,他就要用更大的声音来加以反驳;家长对他竖起眉毛,他就要对家长怒目而视;家长气急之下打了他一个巴掌,他就一定要拿出“再敢打我,我会打十拳还回去”的气势来……总而言之,就是不能对家长的“暴行”服软。因此,一旦父母做出了他觉得是不尊重他的举动,男孩就会立马像吃了枪药一般加以反击。

◆对父母反复唠叨的交流方式的反抗

父母越是担心孩子不听话,越是容易下意识地反反复复地唠叨不停,但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最讨厌家长式说教,在这种听觉“疲劳”的状态下,他的厌烦情绪、逆反情绪会不断滋长,他们想要耳根清净,于是便对父母所有的要求和教育加以反驳,包括一些“很对、很有道理、很有必要”的要求和教育,以此从源头上切断父母继续唠叨不停的做法。

由此可见,男孩用作对的方式向父母索要的不过就是尊重他的想法、给予他平等的待遇、理解他的感受。简言之就是他想向世界宣告:“我是独立的个体,不再是你们的附属品。”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对待男孩心理独立的需求,男孩的反抗情绪就会逐渐演变成叛逆的性格。因此,父母一定要懂得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进度,不能继续用教育10岁孩子的方法来教育18岁的孩子。只要教育观念和方法对了,和孩子的交流就会变得顺畅很多,那样双方看着彼此也就不会再充满敌意,必然顺眼多了。

挑衅权威,在学校里也是不和谐分子

18岁的叛逆男孩不仅在父母面前是一副“我不服气”的姿态,在学校里,他也会通过不断的竞争来增强自信心,而这种竞争有时候并不是良性的、公平的,而是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的挑衅。但与其他年龄段的男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挑衅的对象并不一定是优秀的同龄人,而往往是在他们看来属于权威人士的老师。

齐明气冲冲地走出自己的房间,来到妈妈面前激动地说:“这个学校我没法待了,我要转学!”

听到这话,一脸迷茫的妈妈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急忙问道:“怎么了?孩子!”“班主任处处和我作对,天天打压我,就今天,他居然让我把‘我与老师顶嘴是不对的,我要尊重老师,这样老师才能尊重我’这句话连续写1000遍,我已经写了80多遍了。我再也不想写了!”齐明愤愤不平地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老师为什么要罚你写这句话?”听到这里,妈妈越发地感到了不解。

齐明声嘶力竭地喊道:“不就是上课的时候和他顶了几句嘴吗?不能体罚我,就用这种惩罚小孩子的办法来报复我,和这样的老师,我没法相处。我要转学,再也不想见到他啦!”

“……”“那你为什么要跟老师顶嘴呢?”妈妈觉得事出有因,不一定都是老师的错,也不一定都是孩子的错,这中间一定有什么误会。“他有一道题讲错了,我说:‘老师,你说的答案不对。’他说:‘那你觉得什么对?你会教课,你上来教啊!’我说:‘要是我做学生的都可以上讲台教课了,你就得下台了。’他说:‘你这么没大没小的,是谁教你的?’我说:‘我没大没小,也比你误人子弟强得多。’然后他就发飙了,罚我抄写。哼,有本事和我打一架啊,没本事才做这种事情。”齐明越说越来气。“我觉得这事,是你做得不对。”妈妈从尊师重道的角度中肯地评价道。“你居然也向着他说话,我才是你亲儿子啊!算了,不和你说了,说了你也不理解我。”齐明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地关上了房门。

类似于齐明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为数不少。这是很多老师黑名单中的学生的真实写照。“老师,你说的答案不对”,直言不讳地让老师的权威形象受到打击,这是挑衅权威的第一步;“要是我做学生的都可以上讲台教课了,你就得下台了”,话里有话地提高自己、贬低老师,这是挑衅权威的第二步;“我没大没小,也比你误人子弟强得多”,直击要害,让老师下不来台,这是挑衅权威的第三步。齐明的挑衅老师三部曲完整地塑造出了他课堂上的不和谐分子的形象,令身为当事人、受害者的老师怒火中烧,也令身为局外人、监护人的妈妈感觉有些愧对老师。

叛逆的男孩在家里与父母顶几句嘴是家常便饭,为什么他们在学校也是这副天不怕地不怕、唯我独尊的姿态呢?明知道老师不会对他们的恶劣行径听之任之,为什么还敢于挑衅老师呢?

◆一如既往地叛逆,不分时间、地点、人物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中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皇帝”,叛逆的行事风格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任性、霸道和不服管教是在所难免的,常常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只要是别人做出了不顺自己心意的行为、说出了不中听的话,他们就会立刻予以反击,哪管你是位高权重还是德高望重,在敌人的阵营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作为后青春期男孩,由于其心智并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他们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或是在言谈举止上难免会出现违反常规的一面,有时候是自身难以察觉和控制的。

◆对老师“故意刁难”的打击报复

当孩子回家后表现得一反常态,或闷声不响,或大发雷霆时,往往就是受到了老师的处罚,或是与老师发生冲突了。而现实中,老师与学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男孩真的做错事,受到了来自老师的适当惩罚;男孩真的做错事,受到了来自老师的过分惩罚;老师觉得男孩做错了事,对无辜者施加了惩罚。

第一种情形下的惩罚,男孩或许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并且萌生悔改之意;但若是经常性地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行而受到适当惩罚,对离经叛道的男孩而言也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会将事情的责任转嫁给老师,认为都是老师的私心在作怪,故意对其鸡蛋里挑骨头,想要找出其错误之处对其加以惩罚。于是男孩便会做出反抗的举动,找其他方式把在老师那里受的气发泄出来。

第二种情形下的惩罚,大多数男孩都不会接受,惩罚伊始,他们就会非议良多,立即认定这是老师的“私心”,老师是怀着报复之心来变本加厉地惩罚自己。于是男孩便会以顶嘴的形式指明老师“你做得有点过头了,我看出来你是在公报私仇了”,以挑衅的不当言辞来与老师大谈公正。

第三种情形下的惩罚,每一个男孩都不会接受,不管他叛逆与否,谁也不希望自己被冤枉、被当作窦娥一样送上法场。当被冤枉的男孩无力反驳老师的责难之时,一颗挑衅、敌视的种子就已然在其心中埋下了。于是他便会常常站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寻找一切机会来和老师作对、拆老师的台、说老师的坏话,借助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给老师制造小麻烦。

由此可见,就像齐明妈妈的看法一样,男孩与老师的冲突,不一定都是老师的错,也不一定都是孩子的错。尤其是部分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片面地强调严刑处罚的重要性,而忽视在语言沟通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待这个问题,既要对男孩的心理进行剖析,也要就事论事地站在中立的角度去审视、评判。家长千万不能因为某一方的一面之词而偏听偏信,特别是对待叛逆的男孩,千万不能对他施加双重的冤枉了,否则在学校受到打压、在家里受到误解,就别怪男孩为什么这么叛逆了。

男孩的暴脾气就像一座活火山

一般认为,大多数男孩的性格都较为外向,说话办事的风格都较为直接,所以有的时候他们就会展现出“暴脾气”的一面。这是因为处在青春期时,男孩们对事物的认知尚存在许多偏差和误解,有时候不能一下子接受现实中的结果,同时又无法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所以在面对不能为自己接受的事物时,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其性格中暴躁的一面,甚至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好似一座活火山,越是用石块去掩埋打压它,越是刺激了它内部压力的升高,从而使岩浆热流喷薄而出。

一向乖巧的王林同学有幸进入市里的贵族子弟学校读书,在他的班上有一个家里非常有钱的同学小华。小华仗着自己家的经济优势,时常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尤其是在面对来自工薪阶层家庭的王林时。

有一次,小华当着王林的面跟同学说:“像王林的父母就没有什么能耐,也挣不到钱!他就是学习再好,也没用的。大学毕业后还不是要去打工吗?”

敏感的王林当时表现得怒不可遏,直接就跟他吵了起来:“你就好吗?典型的富二代,整天无所事事,不学无术。”

在这次吵完架后,小华就开始用钱蛊惑班里的同学和他一起孤立王林。

从那以后,王林开始产生了自卑感,对上学也产生了恐惧感,他变得非常讨厌去学校。

又有一次,王林和小华因为琐事吵在了一起,面对咄咄逼人的小华,王林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了,恼羞成怒的他指着小华,气急败坏地脏话连篇。

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王林是何等愤怒、如何气急败坏。为什么原本应该从幼稚变得成熟稳重的男孩反而性情大变,进而表现出暴躁的一面呢?这仅仅是他对当时境况不满的发泄吗?对此要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多方面寻找原因。

◆过多的体内能量在寻找途径释放

这一阶段的孩子,身体快速发育,尤其是性方面逐渐发育成熟,这使得他们产生和积蓄了大量需要释放的能量,从而因为兴奋而表现出许多不为家长和老师所接受的过激行为,并造成其心理上的负担。比如,男孩和同学约好放学后一起去打球,结果家长要求他利用这段时间去看书,这时候他很可能对家长发脾气。

◆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喷薄而出

繁重的学习任务、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造成了男孩超负荷的心理压力,这往往也会导致他们兴趣或信心的缺失,乃至心理上出现反叛,前面的王林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有就是当孩子被要求去写作业时,会产生抵触心理,他们甚至会说出“反正我也是学不好的”这样的丧气话。

◆畸形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变成了对抗别人的矛和盾

处在青春期的男孩,由于强烈的自尊意识和日益增强的虚荣心,他们非常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一旦现实和心理预期出现了落差,比如受到外来言语的刺激后,因为心中的愤愤不平,他们就会表现出偏激暴躁的一面,这些激烈的言行一方面是自我保护、捍卫尊严的措施,一方面也是攻击别人、对别人施加伤害的武器。

所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再加上此起彼伏的矛盾,青春期的男孩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压力和刺激时,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失衡,而此时的他们还不善于像成年人那样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掩饰和控制,所以他们往往会表现暴躁的一面。这种行为令家长非常头疼,但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能够使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以便对其加以引导。

明知是错的,却仍要一意孤行

《左传·宣公二年》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说,谁能够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或做了错事能够及时改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家长发现,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开始对自己撒谎,更让人生气的是,明明是他自己做了错事,但他却抵死不认,更别提悔改了。

老方接到儿子的班主任刘老师的“投诉”电话:儿子方哲最近一段时间上课不专心,经常在课上和同学说话;而且做作业也很不认真,对于做错的题也不及时改正,甚至有时不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时,就把头一低,一声不吭地拿出一副鸵鸟的样子,丝毫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

听到这些,老方纳闷儿了:不应该啊,我每天晚上都是盯着他把作业做完的,怎么老师会反映他没有做完作业呢?后来询问同学才知道:方哲为了提前完成作业去看电视,将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缩水了。

无独有偶,因为学习成绩一般,林萧每次拿回考试成绩单,都会因为分数低而受到爸爸的训斥。最近一段时间,他干脆不把考试卷和成绩单拿回家。面对父母的质询,他反而振振有词地说,学校最近没有举行什么考试。但妈妈从老师那里了解到真实情况后,感到怒不可遏。林萧却死不承认,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滚刀肉模样,让老林夫妇感到很无奈。

虽然很多情况下,孩子也知道是自己做错了,但面对家长的质询,他们却一致地拿出一副知错不改的态度。对于男孩“知错不改”的情况,有如下几大行为驱动因素:

◆强烈的自尊心作祟

从小到大,接受生活和社会经验所灌输的正确价值观,青春期的男孩们其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能做、什么事该做。其实他们做错而不认错,或是避重就轻,或是强言狡辩,甚至是推卸责任,根本原因是自尊心作祟,因为害怕丢面子,所以才会选择逃避责任。

受与生俱来的自尊心的影响,没有人愿意作为反面教材被人们提及和关注,因为错误而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留下“污点”,或是在学校生活中留下“案底”,都是很没有面子的,尤其是优等生犯错,就更会觉得没面子。因为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原因,所以青春期的男孩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逃避”作为自救的方法。

◆维护安全感的自保心理

虽然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手段,但经常对孩子施加过度的惩罚,会导致孩子对错误行为产生一种“后果扩大化”的恐惧心理。他们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想象自己承认错误后所面临的暴风骤雨,发现在自己的生活里是没有“坦白从宽”这一概念。相对抗拒而言,坦白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因此为了避免噩梦的再次重复,他们只能咬着牙硬撑、抵死不认。

◆模糊的价值观所致

受家长没有以身作则的因素影响,部分青春期的男孩对正确行为产生了怀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也就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认同别人对自己的异议;或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父母都这么做而没有受到谴责和惩罚,自己也会有同样的待遇,于是逐渐模糊了对与错、是与非的界限,把大错当作小错、把小错当作没错。

◆从逃避惩罚中尝到了甜头

因撒谎而逃避责任的事情,有一,就会有二、有三,品尝到因不承认、撒谎而免于被追究责任的甜头,他们就会变本加厉。这其中既有最初的侥幸心理,也有越发有把握的老狐狸心态,每一次他们都是稳操胜券般地信口雌黄,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很容易让叛逆的男孩变成谎语癖男孩,以谎言为乐、以谎言为生。

离家出走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现阶段,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新闻时有出现。虽然说作为独生子女的男孩,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刺激下,激烈的竞争也促使了男孩各种心理问题的多发。但是,这其中真的只是简简单单就是孩子一方面的问题吗?作为家长,难道就没有哪怕一丁点儿的责任吗?恐怕不是吧。其实,从下面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总要面对你们无休无止的指责,我感到心很累。我要出去散散心。请你们不要去找我,我会自己回来的。”

田小海是光明中学毕业班的一名学生,他留下这封信后,就离家出走了。整整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个18岁的大男孩还是杳无音信,他的母亲王女士都快要发疯了。“作为独生子,儿子一向是聪明而又坚强的。从去年开始,小海变得不爱说话了,平常也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很少和我们交流。”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王女士不无伤感地说道。

在田小海的房间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贴满墙壁的各种奖状,在窗台上还摆放着好几个奖杯:三好学生、校运动会长跑冠军、篮球比赛团体冠军……孩子上学以来的各种荣誉证明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离家男孩是何等优秀。

然而就在出走的一周前,田小海还曾经给父母写过一封信,在信中小海讲道:“光有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面对你们越来越严格的管理,我感到自己很迷茫,也很无奈,我并不愿意做你们想要我去做的事情,却偏偏对你们所禁止的东西很感兴趣。”另外,他还在字里行间表述出了对父母管教严厉的强烈不满。

面对这一切,王女士感到很困惑和不解,这就是我们做父母的付出的爱所获得的回报吗?

进入青春期,孩子总会选择站在父母的对立面,和父母对着干,甚至还有一些孩子会表现出不服管教、敌视父母,甚至会选择离家出走。对于天下的所有父母而言,最为棘手和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孩子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通过对比研究,人们发现“热衷”于离家出走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性格内向、不爱交际、自尊心强、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同时常常有忧虑感的一类人;或是成绩落后明显、不爱学习,只对金钱具有浓厚兴趣的一类人;或是任性、纪律观念差、对学校和家庭感情缺失、经常逃学、面对父母的管教具有很大抵触情绪、经常顶嘴或抗争的一类人。

导致男孩离家出走的根源是父母不能和他很好地和谐相处吗?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只有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为他们解开那闭锁的心结。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许千千万,但其中共同的一点是,他们无法去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心理上的束缚感,而简单地选择了“离家出走”这一终南捷径来进行逃避。男孩之所以会选择离家出走,无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

◆人格异常及逆反心理

人格异常的男孩会对周围的人持有敌意和戒备心理,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人、事、物,觉得对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是针对自己、容不下自己的表现;所以这些男孩常常会因为与同学、老师或家庭成员之间出现了一丁点儿大的矛盾而突然离家出走。

◆学习负担过重而产生厌学情绪

18岁的男孩,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是既定事实了,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期望过高、干涉过多,容易导致男孩形成逆反心理,通过逃学或出走的方式来进行反抗。

◆紧张的人际关系导致心理压抑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导致男孩心理压抑,从而选择弃学离家出走。比如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因父母离婚感到伤心、感到父母对自己关心不够,老师经常忽视自己、老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同桌因为某事误会了自己、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经常歧视自己,等等。

◆受角色观念变异及拜金心理影响

受各种渠道不良信息的影响,一些男孩对读书兴趣缺失,热衷于早恋或上网等读书之外的东西,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事物而放弃现有的生活。

总之,如果遇到男孩离家出走的情况,一定要分析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然后再对症下药地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带回孩子的人,也带回了孩子的心,而且是焕然一新的心。

叛逆的男孩,你想要证明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次逆反的心理阶段。

第一次出现在3岁到5岁之间,在这一时期他们只会单纯地以“不要”来拒绝家长的要求,其逆反心理虽然出现,但并不明显。

第二次出现在12岁到20岁之间,即所谓的青春期。不同于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独立意识增强是其最为明显的标志。这个时期的男孩对父母的话不再单纯地选择“言听计从”,而是会学着用自己的经验去进行判断。在这一阶段,孩子会出现十分严重的逆反心理,常常会无端而频繁地大发脾气、拒绝父母的合理要求、因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而迁怒于别人……

在南方做生意的老曾夫妇,因为常年忙于生意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直到孩子上高中才将他接到身边。面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曾一建,老曾夫妇为他请了辅导老师进行引导和教育。所以也就有了如下辅导老师与男孩曾一建之间的一段对话。

辅导老师(以下简称老师):“作为青春期的男孩,你能理解家长为你请老师辅导的良苦用心吗?”

曾一建:“当然能够理解了,我又不傻,只是不想说出来而已。”

老师:“既然能够理解,那你为什么对这件事表现得如此淡然呢?”

曾一建:“那老师你认为我该如何表示呢?欣喜若狂?还是……要知道的是,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毕竟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为什么还要一成不变地任由父母对我进行安排?”

面对这位男孩的回答,辅导老师也感到无言以对了。

我们不难从上面的对话中看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一些逆反倾向,尤其是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既有叛逆的心思也有叛逆的实力。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的逆反持理解和认可的态度,认为它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但却又无法表现得宽容大度,所有这一切逆反行为常常使得父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从而觉得苦恼不堪,担心这种叛逆会挑战大人惯有的权威,甚至影响成人世界的既定秩序,所以就有了“面对青春叛逆期的男孩,我们该怎么办”的问题。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单纯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继续坚持用自己的所谓人生经验和想法去教育孩子的话,很容易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孩子的逆反心理并不简单地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故意与父母作对,也不是人们常说的“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从一定程度上讲,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多是一种渴望独立的信号。

父母在认知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男孩要面对的,不单是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束缚,还有周围成年人刻意为他营造的各种限制。在儿童时期,这种束缚虽然也存在,但由于年龄和意识的问题,是男孩无法认知和无力反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逐渐对世界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在潜意识中逐渐形成了全新的自我。因为新生的力量并不足以解脱生理、心理和外界经验的束缚及各种成年人给予的限制,在这一阶段,男孩承受着巨大的蜕变痛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也就自然不自然地做出了种种看似叛逆的行为,其实他们的目的无外乎通过这样的“小动作”展示自身的存在,证明“我已经长大”。

面对叛逆的男孩,父母在指责其不听话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自己有没有过于束缚孩子的身心,自己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必要的理解。须知,逆反不是无法原谅的错误,更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重要阶段,父母要多对孩子进行观察,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并且尝试认同孩子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对他进行帮助,而不是逼着他们远离父母和亲情。只有对青春期的叛逆男孩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他共同面对和解决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和烦恼,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轻松度过青春期。

再叛逆的男孩,最终都会成长为有担当的男人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十分自然的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大多数男孩的心理变化都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总结发现,男性青少年的适度叛逆行为反而是其未来创业精神的一项积极指标。我们不妨先来看几个例子:

马云:

中学时期身材瘦小的马云是一个爱打架的“野蛮人”。据说,他当时打架的姿势,与后来在讲台上讲演的风采相比,丝毫不逊色。他曾经因为打架被缝了13针,挨过处分,并因为打架而被迫转入杭州八中就读。当时,无论是家长、邻居,还是老师,都对这个顽劣的孩子感到失望透顶,对他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然而,现实给了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今天走在时代前列的马云,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和领跑者。

比尔·盖茨:

2010年,比尔·盖茨的父亲老比尔在一个聚会中爆料:年轻时期的比尔·盖茨是个彻头彻尾的“问题少年”。当年全家人常常会因为规则和秩序的问题产生激烈的矛盾,在当时这些矛盾是难以调和的。为此,他们甚至去了相应的机构寻求帮助。对此,资深顾问给出的意见是:当你与自己的儿子发生争执时,你必须要首先明确的是,他(比尔·盖茨)一定要赢得争执。

年轻时期的比尔·盖茨曾经因驾驶问题而锒铛入狱。尽管对这一事件的真相还存在有很大的争执,但为人们所广泛认可的是,他入狱的原因是超速行驶违反了交通规则。其实这次被处理的超速行驶,既不是盖茨第一次超速行驶,更不是最后一次。甚至有报道称,盖茨被捕时,保时捷车上的乘客,居然是后来同样赫赫有名的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

巴菲特:

无独有偶,年轻时期的股神巴菲特也是一个劣迹斑斑的“叛逆少年”。虽然现在上镜的股神是慈祥和蔼、循循善诱的形象,但在几十年前的青春期,“股神”绝对是一个爱财如命、锱铢必较且个性叛逆的不良少年。

上学读书时的巴菲特,只有在数学课上才能一展其出众的才华,除此之外,内向的巴菲特自始至终都无法找到一个能证实自己的办法。举家搬迁到华盛顿特区的巴菲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此时的他选择以各种极端的方法来证明自己。

在中学二三年级时,淘气的巴菲特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城里的希尔斯百货区明目张胆地盗窃自己完全不需要的东西。那时的巴菲特曾经偷过一大堆高尔夫球,并将它们存放在一个抽屉里,自己不用,也没有拿出去兜售。在那段叛逆期里,盗窃、撒谎、搞各种恶作剧,甚至教唆同学赤裸身体在高尔夫球场的池塘里洗澡,巴菲特都做得得心应手。

通过上面的真实事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8岁的叛逆不代表一辈子的叛逆,18岁的叛逆也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事情,当初再叛逆、再任性的人,最终都会成长为做事有担当、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言行的男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亚伯拉罕·泽雷尼克教授对此给予了别样角度的认同:“如果我们想真正了解一个企业家,不妨先从一个劣迹斑斑的叛逆少年开始。”

男孩到了18岁,意味着脱离孩子们的群体、步入成年的起点,一方面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却又因为不成熟而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家长们一定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对待男孩叛逆这件事情上,既不要紧盯着男孩的错误不放,处处与之抗衡、作对,认为他一辈子都会这么堕落、无为下去了,像对待敌人一般对待他;也不要事必躬亲地去拨乱反正,以爱的名义对男孩的所有作为强加干预;更不能坐视不理、任其发展。

记住,叛逆的男孩需要的是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指责和干涉,所以第一种敌人般的对待方式是错误的;第二种亲人般的呵护也不全是对的,因为虽然父母是男孩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但父母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陪在他身边,更不可能陪他一辈子,因此更多的时间需要男孩独处,更多的路需要男孩自己走。很多家长都会萌生这样的担心:让他自己走的话,他会不会就此叛逆地走上了一条错误的不归路呢?其实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叛逆的男孩也会逐渐长大,成为成熟、理智、懂事的好孩子,家长需要做的是鼓足信心陪伴孩子一起走过充满荆棘和坎坷的青春叛逆之路。

更年期撞上青春期,注定平地起波澜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家庭,尤其是晚婚家庭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时候该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成了家庭事务中的重中之重。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使得所谓的叛逆行为更加显而易见。

50岁的胡女士曾偷偷地咨询过心理医生。在进入更年期的这几年时间里,她与青春期儿子之间的重重矛盾成了家庭矛盾的主要构成部分。虽然为了避免影响儿子的高考备战,不能与他大动肝火,胡女士总是强压怒火、隐忍不发,但儿子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利用她的这种迁就心理与她作对。为此,胡女士感到非常困惑和苦恼。

原本乖巧的儿子,现在总是让人感到不如意:对自己给他买的新衣服感到不满意,却和同学们一起穿奇装异服扮酷;甚至会在放学回家后不去看书学习,而是和同学煲电话粥……说到这里,伤心的胡女士忍不住抽泣起来。

但胡女士的儿子张浩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对心理医生讲述的是:我做什么事情,妈妈总能在其中找到不满。我的成绩能够排进班级的前十名,但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妈妈总是感到不满意。不是这里不应该,就是那里不对,在她眼里我无论如何努力都是不合格的,她甚至因此打过我。回忆起与更年期妈妈发生冲突的细节,张浩也感到很无奈:为什么进入更年期的妈妈开始变得不讲理了呢?原本那个温文尔雅、对自己嘘寒问暖的妈妈哪里去了?

中国传统教育下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拥有相当的家庭权威感,在遭遇孩子的挑战时会感到不甘,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会因为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距拉大,而使得彼此间无法认同,令原本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出现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有“两个更年期抵不过一个青春期”的说法,面对敏感、任性、易怒的男孩,处于更年期的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两全其美、获得双赢呢?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良好亲子关系的确立则要求处于更年期的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要充分尊重孩子意识中的独立部分,选择相对民主的家教方式

家长要充分尊重和理解18岁男孩表现出来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应该和孩子之间建立和保持相对平等的亲子关系,对孩子保持信任、理解和尊重,并真正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家庭成员看待,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或让孩子对家庭的相关决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体现其作为家庭成员,尤其是成年人的责任感。在诸如升学、发展方向选择等关乎孩子终身大事的选择上,家长虽然要拿大主意,但也要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想法进行充分考虑。家长要尝试着让孩子在若干事情上,自己管理自己,这时的家长只是要起到参谋指导的作用即可。

◆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青春期的男孩,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同时,心灵上也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他们面对剧变时,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的一面,同时也会因陷入孤独而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指导。著名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曾经说过:“没有谁会像青年那样,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和关注;没有谁能够像青年那样,站在远方对人们进行呼唤。”所以,作为父母,要正视男孩的这种精神需求,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舒缓情绪上的压力,并给孩子灌输青春期的相关知识。即使是面对孩子的“早恋”倾向,也要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和体谅他们,认真地倾听男孩的诉说,循循善诱地让孩子了解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指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帮助他顺利地走出情感的迷惘阶段。

◆尊重事实,不要对孩子持过分的审判态度

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战胜自我。孩子认识自己,往往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这时父母作为镜子的反馈作用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父母是不能代替孩子去人生的竞技场上进行拼搏的,更不能自作主张地扮演“裁判员”的角色。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在第一时间就像“法官”一样主观地进行判决裁定,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要想了解孩子、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要学会转变对待孩子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改变对他颐指气使的语气,如实地将事情的本来面目反馈给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学会呵护孩子的尊严、维护孩子的权利,让孩子从父母的眼中认识到真实的自己。在父母成为可以信任和尊敬的朋友之后,叛逆的男孩也就没那么叛逆和不通情理了,更年期的父母也就不会再过度地暴躁、激动了。

◆掌握适当的批评艺术,充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面对孩子的过失行为,家长既不能过分批判,也绝不可以放任不管,而是要通过恰当的批评教育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纠正。这时候对批评分寸和原则的掌握,就成了其中的重中之重。聪明的家长会选择既不伤害孩子自尊心,同时还能使孩子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感到内疚和难过,促使其从内心深处萌发出改正错误的愿望。首先要注意批评的公正性,同时还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措辞,绝不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还要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翻旧账的形式,要极力避免对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进行伤害。

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批评方式是“三明治”式的,即对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肯定;针对具体的事情提出相应的批评意见,必要时要征询孩子对自己给出的意见的看法;最后对孩子给予鼓励,并表示出坚信他能够很快地改正错误,并会做得更好。如果能够使用委婉、和蔼的语气语调表达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并得到孩子认可的话,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改善与青春期孩子的亲子关系、积极应对自己特殊时期的生理难关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手中,即使是处于更年期的父母也要充分认识到男孩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做出适时适当的自我调整,以便能够伴随孩子慢慢成长。能理解父母苦心的男孩会对父母多一分理解和体贴,从而使得双方原本紧张的关系逐渐趋于亲密融洽。

成熟的身躯里,依然是一颗不成熟的心

伴随着大脑和身体各器官的逐渐发育成熟,男孩的生活体验逐渐丰富,在不安与好奇心的双重作用下,他们的心理波动很大,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做出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举动,其实这是他们青春期心理变化在行动上的体现,是一些不成熟的情绪化的表现。

18岁的杨刚长得人高马大,足足比父母高出一头,但凡一家三口一起出门的时候,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一副急先锋的派头。杨刚的父母也对儿子寄予了厚望,在其他男孩看起来依然孱弱幼稚的时候,杨刚已经是男子汉的形象了,如果不加以介绍,别人都认为他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成熟”的男孩,却时不时地会做出一些与自己的形象非常不符的事情。

那一天,因为一点小事,杨刚和父母吵架了,没过一会儿,父母有事外出了。他们回来时,发现杨刚将房门反锁了。父母出门走得急,没有带钥匙,于是使劲敲门:“杨刚!快把门打开!”“不开!”杨刚吼道。“你都多大了,耍什么小孩子脾气?”爸爸也隔着防盗门高声喝道。“就是不开!我现在不想见到你们!”杨刚毫不示弱。

爸爸还想再和杨刚理论几句,被一旁的妻子拉住了,她低声说:“别吵了,吵得街坊邻居都听到了,丢不丢人?赶紧找个开锁师傅吧,你跟孩子喊有什么用?”

等开锁师傅打开房门之后,还没等父母进门,杨刚就已经穿戴整齐一个箭步冲了出去,身材魁梧的他差点把门外的三个人一起撞倒。“你干什么去?”妈妈问道。“不用你管!”杨刚的身影随着声音一眨眼就不见了。

即便再身材魁梧得脱颖而出、长相成熟得再少年老成,也改变不了男孩只有18岁的事实,他的心理水平与年纪是大致相符的,但未必能够与外形完全相符。有时候,越是看似成熟的男孩,越是有一颗不成熟的心,越是冒失、叛逆、脆弱。

总结来看,叛逆男孩的不成熟行为和心理往往是与他们的心口不一或自相矛盾同时出现的,其主要表现为:

◆内心世界的若即若离

青春期的男孩渴望同龄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内心体验的沟通,希望借以排解自己与日俱增的孤独感。充满各种幻想和憧憬的他们会不自觉地萌发出孤独和感伤,同时还会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如,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会渴望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书桌和柜子,用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相册、信件等私人物品,讨厌别人尤其是父母东打听、西过问,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感受透露出来。与此相矛盾的是,青春期的男孩希望能够与同龄人,尤其是异性同龄人及父母之间进行平等交流,他们渴望相互之间能够敞开心扉。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性格、想法的不同,他们的这种诉求,往往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不得不保留在“日记”中。由于强烈的自尊心作祟,记录在日记本中的这些“私房话”同时又是他们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这就导致了男孩既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又害怕被人了解自己的矛盾心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为了对孩子的内心活动有充分的了解而去翻看他们的日记的话,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会导致他们恼羞成怒而走向极端。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青春期的男孩都有着对未来和人生的美好愿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会逐渐接触到许多现实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面对理想和现实间的较大差异,他们会在自我意识中产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多时候男孩的理想化倾向都是父母或学校长期教育的结果,教育在充分展示生活中积极一面的同时,还极力地掩藏起了其中消极的一面。而被掩藏起来的消极一面,一旦被孩子意外地发现,就会使其陷入困惑之中。再加上,一些父母追求绝对的完美,他们自己在做事时也是力求绝对完美的,这就导致了男孩理想与现实间矛盾的剧烈化,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出现冒失、冲动、单纯、直接等叛逆之举。

◆极端自大阴影下掩藏的极端自卑

在开始时,男孩会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但这种自我评价依据的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或是与身边同类人的比较,甚至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评价和分析。这些具有相当主观性和片面性的评价,常常会导致男孩心理的极端变化。比如,既有因老师的几句批评而萎靡不振的孩子,更有因为别人几句不经意的夸赞而得意扬扬、不可一世的孩子。要知道,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相隔的仅仅是一线而已,男孩更多时候是处在自卑与自负的内心斗争中的。

◆独立和依赖之间的斗争

青春期的男孩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老师和父母的指示无条件地遵从并天真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他已经开始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许多观点都是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并不是自己的。这时候的他开始去探索真实的自我,学着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外面的大千世界。18岁的男孩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他们喜欢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不再依赖父母或老师;同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再喜欢和父母一起参加活动。但是这时候的他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并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因为他们缺乏独立于社会中的资本和经验。

◆性压抑

无数青少年对青春期的到来充满喜悦,却又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由于性的发育和逐渐趋于成熟,青春期的男孩开始出现与异性交往的渴求。他们开始喜欢接近异性,想对性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同时还热衷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会产生一些朦胧的关于爱情的想法。但是由于受到来自学校、父母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束缚,在情感和性认识上,他们显得既渴求,又觉得不好意思而不得不压抑自己。

正是在其成熟身体中的不成熟的心理的作祟,使得男孩在心理上躁动不安,在行为举止上叛逆不已。作为父母没有必要过于担忧,同时也不要刻意对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动进行压制,要避免因此而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心理隔阂,从而加重男孩的心理负担。

让你觉得生气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孩子的错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作为强势一方的父母往往会习惯性地用成年人的思维来衡量和判断男孩的行为,这样就会在不自觉间将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加在了男孩的身上。当男孩的行为准则有所偏颇时,他们便会大发雷霆,或是呵斥,或是打骂。他们根本不会考虑给予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更不用说去思考这件让自己感到激动万分的事情究竟是不是孩子的错。

曾建是一名高三的学生,骨子里就带着那么一股痞气,而且脾气急躁,与别人三言两语不和就会大打出手,这让他的父亲十分看不惯。

这一天,曾建又鼻青脸肿地回家了,一进家门他就走进卫生间擦洗脸上的污迹。爸爸看到他这副模样,就知道他肯定又打架了,不由得火上心头:“你又打架了是不是?天天放学不回家,就知道在外面瞎混,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曾建想说什么,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爸爸依旧不依不饶地批评道:“我说你呢?你能不能给点反应?对家长就这种态度吗?”“那你对我的态度又如何呢?我一回来就被你劈头盖脸地一顿骂,我愿意和你这样的爸爸说话?”曾建忍不住了。“我难道说错你了吗?天天在外面惹是生非,你就不学好吧!”爸爸边说边摇头。“我今天可没有惹是生非!”曾建高声辩解道。“打架斗殴不算惹是生非?”爸爸问。“我这是见义勇为,今天我在公交车上把一个小偷抓了现行,结果一下车,他就把同伙叫来了,三个人围起来想要教训我,我能吃这亏?果断先下手为强。我做错了吗?”曾建不无自豪地说。“总之打人就是不对,下回遇见这样的事情,还是要找警察解决,多危险啊!”爸爸的语气明显没有刚才强硬了。“跟你这样喜欢明哲保身的人说不清楚。”曾建看着爸爸,也摇了摇头。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父亲的确误解了孩子,还没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先入为主地认定又是儿子无事生非地寻衅滋事了,而实际上事情的性质却截然相反。父亲的怒火逐渐自行平息并且担心儿子的安危的原因就在于他听到了儿子的解释,了解了事情的真相,知道了这件事并不能完全怪孩子。

由此可见,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必需和必要的,它的深入与否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好坏,并且会对孩子形成怎样的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不让男孩阐述自己的想法、看法,不给男孩倾诉的机会,而是一味对其进行指责和粗暴的说教,就会让其产生不满和反感,令男孩的逆反行为更加强烈。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男孩得到了解释事情真相或者倾诉自己想法的机会,但这些解释和倾诉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重视,换来的却是冷嘲热讽,这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这种情况的危害更甚于前一种,这样的做法恰恰是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的关键所在,它会使得男孩更加不愿向父母道出自己的心声。长此以往,会因此而导致男孩产生与父母的对抗情绪,导致亲子双方的信任危机及沟通困难等,造成孩子不良的心理反应。

其实作为家长,如果能给予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一个解释陈述的机会,让他能够将自己的苦衷倾诉出来,并对男孩的倾诉多一点倾听的耐心,将会非常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让他的性格逐渐向温和的方向发展。这对家长而言也是好处多多的,会使得男孩在遇到事情时乐于向父母倾诉,有助于亲子间良好沟通关系的形成,而且只有真正地通过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了事实,家长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会做出正确的应对之举,才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