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代楹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6:07:11

点击下载

作者:邹雷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南京历代楹联

南京历代楹联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南京历代楹联作者:邹雷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0-01ISBN:9787553315904本书由南京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总 序徐 宁

南京,举世闻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本身就是一部书,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一部诗意隽永的书,一部文脉悠长的书,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书。

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汤山猿人的头骨化石,证明了早在60万年前,南京便已有人类活动。大约在1万余年前,文明的火种播撒到这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溧水“神仙洞”留下的陶器碎片,成为他们曾经生活在南京的证据。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在中华文明方兴未艾之际,在南京城内的北阴阳营,出现了古老的村落,先民们开始了耕耘劳作的历史。回溯人类古老文明兴衰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埃及、巴比伦、印度,还是中国,文明的光辉都如出一辙地兴起于大江大河之滨。南京襟江带河,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然而然受到先民们的垂青。早先的人类,或许没有想到南京后来的辉煌与壮美,他们只是凭着生存与繁衍的本能,选择了这一方水土。虎踞龙盘形胜地

南京的山水形胜,用“虎踞龙盘”来形容最为传神。

南京占据了长江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东有钟山,西有石头山(今清凉山、国防园和石头城一带),北有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和鸡笼山,南有秦淮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南京山水齐具,气象雄伟,符合古代堪舆“四象”的格局,是“帝王龙脉”之所在,诸葛亮所言“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实非虚谈。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尤其是南京城西北奔流而过的浩瀚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南京东连丰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邻辽阔的江淮平原,交通便利,既有秦淮河舟楫之利,又有“黄金水道”长江沟通内外。同时,南京地处富庶的江浙与广袤的中原之间,利于互通有无,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赞美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金陵十朝帝王州

正是这些优越的先天条件,让南京在中华文明史上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历史上曾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十个王朝(政权)在此建都,人称“十朝都会”。

早在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令谋士范蠡在中华门外长干里筑城,史称“越城”,标志着南京建城史的滥觞。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击败越王,尽取越国故土,并在石头山筑城,取名金陵邑,这是南京主城区设立行政建置的开端。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正式定都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今南京),开启了南京建都的历史。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于此,南京由此得名“六朝古都”。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权臣徐知诰(即南唐先主李昪)于公元937年以金陵为国都,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以应天为首都,改称“南京”,这不仅是南京之名的开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起义军势如破竹,席卷半个中国,而他所建立的太平天国政权也定都于此,取名天京。1912年,封建帝制被民主共和的浪潮所终结,中华民国成立,而作为这个新时代的象征,孙中山先生便是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死后则葬于中山陵。此后,到了1927年,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南京阅尽人间沧桑。仅从南京名称的变化,便可见一斑。古人曾赋予南京冶城、越城、金陵、秣陵、扬州、丹阳(杨)、建业、江宁、建邺、建康、白下、蒋州、昇州、上元、归化、集庆、应天、天京,以及石头城(石城)、秦淮、白门、留都、行都、陪都、南都、龙盘虎踞、江南第一州等名号。

纵观中国历史,定都南京的王朝(政权)屡屡在汉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承担起“救亡图存”的责任与使命,成为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复兴者和创造者。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南京这座城市做出牺牲、担当和贡献,中华文明的进程不仅难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与同为我国“四大古都”的北京、西安、洛阳相比,南京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富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中国的古都中,南京堪称是英才辈出之地。一代代帝王将相,一代代文人骚客,一代代才子佳人,一代代高僧大德、一代代富商巨贾纷至沓来,或建都,或创业,或致仕,或定居……他们被南京的钟灵毓秀所滋养,又反过来为南京和中华民族谱写出一曲曲辉煌壮丽的篇章。

孙权、朱元璋、孙中山这样的开国伟人自不必说,他们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彪炳千秋;一代名将谢玄、岳飞、韩世忠、徐达、邓廷桢、徐绍祯,气吞山河,力挽狂澜,战功赫赫;一代名臣范蠡、诸葛亮、王导、谢安、刘基、曾国藩,励精图治,运筹帷幄,富国强兵,他们

共同为南京乃至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与辉煌荣光奠定基石。历朝历代,南京这块沃土人文荟萃,群星璀璨,既有谢灵运、谢朓、鲍照、李白、刘禹锡、杜牧、李煜、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萨都剌、高启、纳兰性德这样的大诗人大词家,又有范晔、沈约、萧子显、裴松之、许嵩、周应合、张铉、解缙这样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既有支谦、康僧会、葛洪、法显、僧祐、陶弘景、达摩、法融、文益、可政、宝志、太虚、达浦生、丁光训这样的宗教人物,又有萧统、刘勰、颜之推、李煜、焦竑、李渔、汤显祖、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袁枚这样的文坛泰斗;既有皇象、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巨擘,又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萧绎、顾闳中、王齐翰、董源、卫贤、巨然、髡残、龚贤、郑板桥、徐悲鸿、傅抱石这样的绘画名家。科学技术领域亦是人才济济。南朝时期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明朝初年郑和从南京出发,七下西洋,乘风破浪,直抵非洲,成就世界航海史上的佳话,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87年,南京由此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诗词歌赋甲天下

古往今来,南京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给世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在南京诞生或以南京为主题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创作者不仅有才子佳人,更有帝王将相和外来使节。诗词歌赋的门类众多,既有乐府诗、游仙诗、边塞诗,也有山水诗、宫体诗、怀古诗以及各类辞赋,其中流传下来的大多是经典之作,南京因此有“诗国”之称。

南朝诗人谢朓《入朝曲》中的一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传唱千年,将南京定格为一座美丽的帝王之都。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临江仙》中的“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表达出的则是对南京的无限眷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燕子矶》中“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展现出了一位草莽皇帝唯我独尊的豪情。清朝画家郑板桥《念奴娇·金陵怀古·长干里》中“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则表达了对南京山川的无限热爱和归隐南京的愿望。而毛泽东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彰显的是革命领袖豪迈的英雄气概。至于明朝朝鲜使臣郑梦周笔下的“皇都穆穆四门开,远客观光慰壮怀。日暖紫云低魏阙,春深翠柳夹官街”,流露出的则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对明代首都南京的由衷赞美。

南京更是一座常令世人抚今追昔、抒发胸中块垒的城市,历代以南京为题材的怀古诗佳作迭出。从唐朝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到南唐后主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从宋朝宰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到元朝词人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中的“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再到清代官员纳兰性德《梦江南》“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 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这些诗词歌赋意境高远,讲述的都是盛衰兴亡。南京的诗词歌赋宛如一条淙淙溪流,千百年来,流淌不息。南京在为世人提供创作舞台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诗国”的美名。传世名著贯古今

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留下了一批又一批不朽的文化遗产。

文学方面,既有《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之类的巅峰之作,又有《文心雕龙》《诗品》之类的经典文艺理论和批评著作。史学方面,既有记录国家历史全景的《后汉书》《宋书》《南齐书》《元史》,又有专注于南京地方历史全貌的《建康实录》《景定建康志》《洪武京城图志》《首都志》《金陵古今图考》。书画方面,既有《古画品录》《续画品》之类的理论著作,又有《芥子园画谱》《十竹斋书画谱》之类的入门教材。宗教方面,既有不朽的佛教和道教典籍《抱朴子》《佛国记》《弘明集》《永乐南藏》《金陵梵刹志》,又有重要的伊斯兰教文献《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录》。科技医药等领域,既有《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之类的医药学名著,又有《首都计划》《科学的南京》之类的科技规划作品。

南京的传世名著文脉悠长,绵延不断。一部部南京传世名著,宛如一座座高峰,矗立在中国文化的高原上,让海内外世人叹为观止。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著名文物保护专家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迹图考》中写道:“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和奇迹,南京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深邃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独特城市气质,催生了南京人开明开放的气度和博爱博雅的蕴含,以及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念和热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了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书香南京”建设,我们决定编写一套“品读南京”丛书。丛书以分篇叙述的形式,向读者系统介绍1949年以前(个别内容延续到1949年之后)具有鲜明南京地方特色、又有国际影响力的南京历史文化“名片”。丛书以全新的视角和构架,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角度重现南京的历史文脉,展现南京在各个领域的创造和成就,将一个自然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的南京呈现给世界。(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前 言袁裕陵“唐诗宋词,代有文学;楹联对帖,岂属小道?其孕于秦汉,产于六朝,广于宋元,盛于明清。复振兴于当代,终荣光于今时。两行文学,无愧文苑奇葩;独门艺术,堪称艺坛瑰宝。高雅通俗,犹宝剑之双面;向日倾葵,实大众之一心。精炼简约,纳须弥于芥子;绣虎雕龙,遣妙思于笔端。”此为笔者于《南方楹联》报发刊词中关于楹联文化艺术之概述。

楹联,又称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大家庭中的一种最短文学形式。又称“两行文学”、“独门艺术”。它集传统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精华于一身,典雅通俗,言简意赅,收放裕如,应用广泛。它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练和艺术化的反映,它更富生命力,经千年而不衰,历百劫而犹存。可以说,只要汉字存在一天,楹联艺术就不会消亡,有变化的只是随着时代前进步伐而越来越兴旺。

考其产生,应始于秦汉时期先民质朴的阴阳相生之说。老子《道德经》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刘勰《文心雕龙》言:“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苏轼言:“世界之物,未有无对者,皆自然天成之象。”日本名僧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中更言:“凡为文章,皆须对属。诚意以事不孤立,必有匹配而成。至若上与下、尊与卑、有与无、同与异、去与来、虚与实、出与入、是与非、贤与愚、悲与乐、明与暗、浊与清、存与亡、进与退……并须以类对之:一二三四、数之类也,东南西北、方之类也,青赤玄黄、色之类也,风云霜露、气之类也,鸟兽草木、物之类也,耳目手足、形之类也,道德仁义、行之类也,唐虞夏商、世之类也,王侯公卿、位之类也……”由此观之,楹联文化的产生,可以说是瓜熟蒂落、顺理成章之事了。

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一副楹联,当产生于六朝时期梁代。徐州人刘孝绰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因厌恶官场倾轧而辞职,于家门上题了“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一副联语。此联语一出,众皆争睹仿效,“亭台柱壁,莫不题之”(清人谭嗣同《石菊隐庐笔记》)。它比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联早了四百多年。又说它的兴起与发展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清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由于皇帝提倡,以圣旨形式推广并身体力行,楹联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朱元璋也由此博得了“对联天子”之美称。在楹联文化发展史上,这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的一大贡献。逮至清康熙、乾隆时期,楹联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日臻完美之程度。它被广泛应用于名胜古迹、官府衙门、驿舍茶馆、庙宇道观、婚丧喜庆等各种场合,而这些佳联再通过书法形式表现,本身又成为一种胜迹,供人观赏,乃至万口传诵。可以这样说,如果将名胜古迹中精美的琼楼画阁比作一位绝色美女,那么楹联就是她脸上一双顾盼生姿的秋水星眸。

楹联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形式,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格律性、广泛的实用性五大特点。它的种类繁多。如以其用途来分,就有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名胜古迹联、嵌名联、集句联等,遑论其他!一副成功的楹联,需要掌握以下四个要素:字句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

名胜古迹配以佳联,可使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可使人们对景观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的了解和欣赏起到画龙点睛之功用,更可推动旅游观光事业兴旺发展。如昆明大观楼,凡去过昆明的人很少有不去参观的,因楼前悬挂着孙髯翁的“天下第一长联”。虽然只有一百八十字,但其所表现的深刻思想性与高超艺术性是其他所谓长联达不到的。再如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太白楼等遍及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建筑,可以这样说,如无那么多的佳联妙对来装点,很可能会默默无闻,湮没在荒烟衰草之间,至少不能像现在这样有如潮的游客,经济效益也谈不上了。《南京历代楹联》一书,收集、遴选了自楹联文化产生后至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关古都南京各方面的楹联及解说,它的付梓,可以让人们对“楹联发祥之地”有新的认识和了解,也是普及楹联知识、了解南京文化的一个窗口。希望有更多的人从此能喜欢南京楹联文化,传承楹联文化,携手共进,革故鼎新,将南京的楹联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更上层楼,不辜负南京“诗国”、“联都”这一光荣称号。(作者系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主席)谐趣联

谐趣联又叫机巧联或趣味联,包含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谐趣联用途广泛,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它集古今中外之历史典故,人物名称和事迹,动植物名称,天文地理专有名词,时事政治,成语,俗语,文字游戏等于一体。其内容涵盖面之深度和广度非一般对联所能比,与一般律联相比,谐趣联对格律及平仄的要求少了几分苛刻,而在趣味性和知识面上又多了一些特点。朱元璋出对考儿孙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号称“对联天子”,对楹联情有独钟,在许多场合喜欢出对子考对方才学。据清褚人获《坚瓠集》记载,朱元璋一次驾幸马苑,让皇太孙朱允炆和第四子朱棣陪同,这时候有风吹来,马群扬尾嘶鸣,朱元璋出句道:“风吹马尾千条线。”皇孙朱允炆是朱元璋既定的大明王朝接班人,自然由他先对。朱允炆搔搔头,对曰:“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元璋沉吟不答。因为他觉得皇孙的对子虽然对上了,可是调子却很低沉,从中实在看不出什么远大抱负和昂扬的气势,品位一般,不符合皇家身份。当时皇四子朱棣在旁,见此情景,忍不住技痒,上前奏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个下联气势非凡,雍容华贵,极具皇室风范,明显高出了朱允炆。不过,朱元璋叫好之后,有了隐忧,他对朱棣的抱负感到担心,更对皇孙朱允炆以后能否坐稳江山社稷感到不安。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担心确实不是多余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侄子朱允炆手中抢走了皇帝宝座。朱元璋与卖藕人对句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

平民出身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喜欢微服出行,一天,他来到集市,见一农民正在卖藕。那筐中的藕洁白、鲜嫩,不买也让人想看两眼。朱元璋就走上前,拿起一根边端详边乐悠悠地随口吟出一句:“一弯西子臂。”

卖藕农民听了,抬头看看眼前这位器宇不凡的陌生人,笑吟吟接了一句:“七窍比干心。”

他们这一吟一接,刚好凑出了一副妙联。商朝的比干,心思缜密,聪明灵巧,被人认为心有“玲珑七窍”。白藕像西子姑娘美丽的臂膀,而藕节的丝丝缕缕、洞洞相连,岂不也与七窍比干心相媲美?太妙了!朱元璋没想到这位卖藕农民竟有如此才能,他想再试一下这位农民是否真懂楹联,马上又出一上联:“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只见那农民气定神闲,一边游刃有余地应酬卖藕的生意,一边又从容地应出了下联:“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朱元璋听罢大喜,当即表明自己身份,亲封卖藕农民“祭酒”之职。朱元璋联题秦淮风月此地有佳水佳山,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事佳人,添千秋佳话;世间多痴男痴女,痴梦痴心,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洪武初年,朱元璋建都金陵,在秦淮河畔设置妓院,称“大院”,朱元璋亲自为“大院”题写对联。朱元璋建妓院的本意,是让那些商贾大款们到妓院去消费,以增加国家税收。可万万没想到,商人们精明得很,不领情;倒是在朝文武官员趋之若鹜,公款消费一时成风。朱元璋气愤不过,下令:“凡官吏宿娼者,杖六十,媒合之人减一等,若官员子孙宿娼者,罪亦如之。”可百官还是抵不住青楼诱惑,朱元璋无奈下令撤销国营妓院。不想私营妓院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秦淮风月从此繁荣昌盛,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这副对联奇趣巧妙处在于重复叠用“佳”字和“痴”字。上联一连用了7个“佳”,下联也一连用了七个“痴”字,双七对应重叠,着意倾情描述了秦淮河畔的绮丽风光和风流人事,令人赏心悦目和魂牵梦绕,是一副不可多得的趣联巧对。朱元璋题联夸艺人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大剧场;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一天,朱元璋来到某戏班门前,见右边门扇上写着一个“行”字,左边门扇上写着一个“盛”字,就和随从部将下了马,询问戏班班主,门上的“行盛”二字有啥意义。班主说:“‘行’念‘形’,亦念‘杭’;‘盛’念‘胜’,亦念‘成’。如果把‘行’(形)‘行’(杭)和‘盛’(成)‘盛’(胜)两个音,放在一起,快速念出,就好像出现急骤的敲锣打鼓声。你听,是不是罄亢罄亢、噌咚噌咚……这是一副对联,说的就是咱们这个行当啊!”

朱元璋觉得这两个字的对联太过直白,想重新作一副,苦苦思索,找不到思路。于是,干脆停下来,看了这个戏班的露天演出。看着台上生、旦、净、末、丑演绎悲欢离合的故事,听到那裂石穿云般的唱腔,突然激发了灵感,提笔写出一联: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大剧场;

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朱元璋问:“你们可知此联何意?”随从的将军们一个个摇头。班主却含笑说:“先生此联,我来试着解一下,您看对不对?上联是说我们这些艺人,过着漂流的演出生涯。以日月为灯火,以云霞为帐幕,风雷是鼓板,天地是戏台;下联是说,在戏台上,不论古时今时的任何人物,我们都可以用不同的角色来演绎。武净(花脸)可以扮成汤王,武生可以扮文王,丑、末可以扮成齐桓公、晋文公。总之,这对联写的就是咱们梨园子弟的营生啊。先生实在是高才!”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朱元璋与刘伯温弈棋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刘基性格刚强,疾恶如仇,与物多忤,得罪了许多权贵。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不愿为相,功成身退。老百姓对他评价:“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朱元璋处理公务日理万机,有时会挤出时间来,找心爱的大臣对弈,分个输赢,找找乐子,分散一下压力。据说,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棋盘上占据主动,一路所向披靡,兴之所至,随口说出一句:“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一听,知道皇帝又出对子了,他一边看着棋盘,一边略做思考,迅速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朱刘之对气势恢宏,各合身份,用词绝妙。朱元璋店主对句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长安客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与翰林学士刘三吾一次微服出游,入市小饮,无物下酒。朱出句:“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刘三吾未及对出,这时店主送酒到来,随口对道:“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东西”,在联中指下小酒菜,但它又可表示方向。下联“南北”,正是与其方向之义相对,是为借对。这副联下联用借对手法,表达了希望国家一统的心愿。太祖一听大喜过望,将市井之众中这样识大体有才华的人记在心中。次日早朝,朱元璋就传旨将店主召去,赐官,店主却固辞不受,传为佳话。徐达重金求下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瞻园成了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这里风景秀丽,别具一格。南、北、西三面为假山,山洞曲折幽深,山峰挺拔耸立。东边回廊曲榭,“工”字厅一面临水,一面为花台、绿地,红绿相映,美不胜收。一天,徐达在花园散步,观赏美景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于是他提笔写下一个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命人贴在府邸门口,联旁有一张“有能对者,悬百两黄金酬之”告示。文告贴出后,府邸门前熙熙攘攘,不少人前来围观,但过了几个月只有几个人应对,且都内容平庸,缺少文采。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位并不出名的读书人。他走到徐府官邸前挥笔写出下联: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这一下联,与上联对仗工稳,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瞻园的美丽,而且还用“舜日尧天”,歌颂了明王朝开国的天子将相。徐达看了,异常高兴,不但赏金百两,还把这副对联刻写在府邸的楹柱上,从此成为一副名传千古的佳作。解缙联对朱元璋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在右,女在左,世间配定好人。

明朝大学士解缙,小时就是才高八斗的“神童”,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高歌猛进,最后被点为第七名进士。解缙的大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时进入前三甲。“一门三进士”轰动了江西吉水,也惊动了京师南京的对联天子朱元璋。他决定亲自出马,出题面试。当然,这场面试的考题,仍是朱元璋最拿手的对联题。

大殿上,朱元璋对解缙出了一个上联:“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这题可非同小可,“日”、“月”二字合成个“明”字。这个“明”字也不是个普通的字,而是大明王朝的国号。什么样的下联才能配得上这上联?朝堂上,文武大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一番后,顷刻又恢复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大家都觉得太难了,这回该看“解神童”的笑话了。不料,解缙似乎成竹在胸,等大家一安静下来,立即朗声说道:“子在右,女在左,世间配定好人。”

下联虽然气势上稍有欠缺,但表达出的吉祥如意的意思,让朱元璋满心欢喜,钦点解缙进士及第。解缙书联嘲秀才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皇帝的身体力行、大力倡导下,上至仕宦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爱作对子。作为大学士的解缙更因擅长对对联,被人们誉为“对联大师”,声名远播。许多人都慕名向他求教,但也有一班自恃才学出众、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不服气。一天,某秀才要与他比个高低,好一举成名。只见这个秀才摇头晃脑地念道:“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这算什么对联?简直不通嘛!解缙听了,感到好笑,当即就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表面上是写墙头芦苇和山间竹笋的形态特征,其实是在讽刺挖苦那些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只会摇头晃脑、夸夸其谈的腐儒。对联借物喻人,形象生动,幽默有趣,把那个搬弄是非,又无真才实学的秀才的嘴脸和行径勾画得惟妙惟肖。

想嘲弄别人却反被别人嘲弄,这个秀才狼狈不堪,无言以对,最后羞愧而去。

毛主席也喜爱这副对联,在其经典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加以引用,使这副对联获得了空前的知名度。解缙戏财主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解缙家门前住着一大户人家,这家主人心眼小,没有多少文化,但却喜欢附庸风雅,在自家的后院里种了一片竹林,以示自己也像许多文人一样,有竹子一般的气节。快过春节了,解缙透过自家的门,看到大户人家的竹林,想到家里藏着许多书,于是写下了“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春联贴在门上。

富人看到解缙家门上贴的上联是指自己家的一园翠竹,心想,凭什么写我家的竹子,我一园竹子是花钱种下的,你一文钱不花,写了副好对联贴自家门上,越想越生气。于是让佣人把竹子拦腰砍断,不让竹子高过围墙。

这家人的做法,着实让解缙又好气又好笑。心想,既然你砍了竹子,那我也要在对联上反映出来。于是提笔在对联上一边加一个字。对联成了“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这回,富人更加气恼,这不是成心跟我作对吗?于是,让家里人把所有竹子连根拔掉。解缙心里暗笑,又在对联后面各加一字。对联成了“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这个富人看到后,气得想吐血。解缙巧对金水河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明朝南京的金水河,是当时著名的江南胜景。解缙8岁时曾随胡子琪前往观光。胡子琪早就听说解缙聪敏过人,想乘机试试他的才能。金水河边杨柳依依,波光荡漾,鱼儿游来游去,柳枝长垂,好像都拂到了金鱼的口边,景色十分宜人。胡子琪就出了个上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此联看似触景生情,信口道来,其实十分难对。难就难在一连用了四个“金”字,且用得恰到好处,并采用了“顶针续麻”的手法,显得一气呵成、前后贯通。这回,连解缙都难住了,一时之间,找不到贴切的答案。他苦苦思索,手指不知不觉敲上了桥上的玉栏杆,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有了!他灵机一动,道出了下联:“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下联连用了四个“玉”字,浑然天成,又美不胜收,胡子琪连连夸赞。解缙联嘲势利和尚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火尽炉寒,务将意马牢拴。

解缙年轻入仕,一帆风顺的生活让他也有点傲然不凡,有时待人刻薄了起来。一个春天,他出去踏青游玩,又渴又累时,忽见前面有座寺庙,便径直进去讨水喝。没想到寺庙僧人也很势利,见解衣着俭朴,其貌不扬,就很冷淡地给了点水。解缙饮后,接着到庙堂里逛去了。这时,僧人听到旁边人议论说,刚才喝水的那个人就是当朝大名鼎鼎的解缙。僧人待解缙出来,立即换了副笑脸相迎,毕恭毕敬,还拿出纸笔恳求解缙题字留念。解缙略做思索,当即疾书一联:“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火尽炉寒,务将意马牢拴。”

和尚从字面理解,认为是勉励他的话,连声称谢。为了炫耀,他还把这副对联悬于庙堂之中。一些有学问的人看后,个个捧腹大笑。原来,这解缙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用“增损”格写成的是字谜联。“日落香残”是个“禾”字,“免去凡心一点”是个“几”字,上联合起来是个“秃”字。“火尽炉寒”是个“户”字,户字再拴个马岂不是个“驴”字?上下联合起来就是骂那个寺庙和尚是个“秃驴”。向宝佳对塾师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明初向宝,字克忠,江西省进贤人。洪武年间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官至右都御史兼詹事。文武双全,持身廉直,平时言不及利,身后家无余财。

向宝少时即聪慧机敏。一次塾师出上句考他的学生:“日月两轮天地眼。”塾师把太阳、月亮比作天地的眼睛,出句不凡。众学童抓耳挠腮,思索不得,唯有向宝挺身而出,大声说道:“诗书万卷圣贤心。”

塾师听后,击节赞叹。下句把“万卷书”比作圣贤的心灵,既贴切妥当,又有思想深度。诗书是圣人、贤人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诗言志”的理论相吻合,揭示了诗书的教化作用。杨士奇题江南贡院联场列东西,两道文光应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杨士奇(1366~1444年),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

位于南京夫子庙地区的江南贡院,一直是古代开科取士的重要地方,始建于南宋时期,后经明清两代拓展,盛时考试号舍达两万余间,规模宏大。明代杨士奇为至公堂题写了此副对联。“场列东西”,贡院内东西罗列一排排的单间考棚,故称;“文光”指绚烂的文采,“射斗”即射牛斗,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上联祝考生发挥水平,写出光照天地的绚丽文章。下联“帘分内外”,指考棚有帘遮挡,管理极严格。“一毫关节不通风”,指不能有丝毫传递透露消息等作弊行为,告诫学子守法遵规,也警示监考官公正无私。下联既形象生动地点明要旨,又极富趣味性。福王昏庸坏国事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

清军占领北京后,在南京的官员们准备立一个新皇帝。当时逃到南京的有潞王和福王。正派大臣史可法等主张立稍有才干的潞王为帝,可奸臣马士英、阮大铖都主张立光会吃喝玩乐的福王为帝,他们打算立个糊涂皇帝,好把大权抓在自己手里。马士英串通了一些掌握军队的总兵,硬把福王朱由崧立为皇帝,定年号为“弘光”。

果然,朱由崧就是个吃喝玩乐的货色。大敌当前,他还下令四处寻找美女,搜刮钱财,不问国事。马士英一伙就借机卖官鬻爵,只要给钱,不学无术的无赖也能当官。一时间,南京城内“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

朱由崧又盖了个新宫殿—兴宁宫。新宫殿盖成后,他让大臣们每人写副楹联。大臣们交稿后,朱由崧从里面左挑右选,看上了这副“好联”: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

这就是皇帝朱由崧的理想:时光易逝,一杯在手,可以不问万事,及时行乐。

这样的昏君奸臣当权,南京苟安小朝廷还长得了?不久,史可法被排挤,战死扬州。而后,清军势如破竹,攻占南京。在位仅八个月的弘光帝朱由崧逃亡芜湖,后被捕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佚名联嘲讽周延儒、马士英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绳系延儒之颈,一同狐狗之头;马士英号瑶草,家藏瑶,腹藏草,草贯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鞟。

据说,这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年间流传的民谣联,后一语成谶。此联专讽明末两个大臣,一个叫周延儒,另一个叫马士英。

周延儒(1594~1644年),江苏宜兴人,万历进士,官至内阁首辅。个性贪婪,荐用之人多属以权谋私之辈。崇祯十六年,清兵攻略山东,威胁北京,周领兵驻通州,贪生怕死,不敢迎敌,清兵退后还无耻地冒功领赏,事败后被思宗赐死。

马士英(1591~1646年),南明权臣,贵州贵阳人,万历进士,初因贪污受贿被告发罢官。后又与阉党阮大铖亲善而被起用。清兵临境,只管搜刮,不事抵抗。弘光政权覆亡,他仓皇南逃时被清兵俘获后,立刻投降以图免死,但仍被处死。“鞟”,去毛的兽皮。这副对联巧用两个人字号,分别对两人进行讥评。周延儒字玉绳,皇帝先赐他玉,后赐他绳上吊;马士英号瑶草,因贪腐,家中藏有许多财宝,肚子里却只有草,实足的草包。轶名回文联赞柳如是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

柳如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美貌如花,且多才多艺,后嫁给著名学者钱谦益。明亡时,柳如是劝说钱谦益,夫妻二人原准备投水殉节,但钱谦益贪生怕死,借口水冷,不愿跳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拉上岸。最终他还是选择投降清廷,摇身一变去做了清朝官员。柳氏却留在南京,死也不肯跟着去北京。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这副对联则赞扬了柳如是的人格,讽刺了钱谦益的为人。这类回文对联是上下联文字一样,下联是上联的回读,其实是一联,但上下联示意不一样,读起来回味无穷。袁园媛巧对饲养动物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

清代江宁(今南京市)乡间住着一位巧妇,姓袁名园媛。这名字听起来就很特别。她虽识字不多,但为人聪颖,心灵手巧不说,还特别善于对对子。她家的北边住着一位老汉,养了一头鹿,十分珍贵。某日老汉要去走亲戚,便托她来照应。乐于助人的袁园媛一口答应。袁家的西边有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溪西有户养鸡的人家,他家的一群公鸡常聒噪啼叫,让乡间充满了生机。

第二天早晨,溪西的鸡群再次啼鸣,连绵不绝。听此声音,袁女想到宅北老汉托她照看鹿之事,马上下床查看,确信鹿安然无事方才放心。晨风吹来,袁女触景生情,脱口而出:“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作了一副生动有趣的对联。袁枚自题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进士,官江宁知县。40岁时辞官,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故称随园老人,著作颇丰,“为一时诗坛宗匠”。袁工于联语,时有“南袁北纪(昀)”之誉。袁枚倡性灵说,个性洒脱,不过分拘泥礼法,常诗酒自娱,注重养生。“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没有欲望才是人生最安心的办法,每天不要吃饱才是治病的良方。这副自题联是袁枚人生经验的总结提炼,是他的生活理念和人生哲学,真切表达了其思想感情,如今仍值得世人借鉴学习。

除此之外,袁枚还有若干自题联,如“放眼读书,以养其气;开襟饮酒,用全吾真”,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等等,都是这种达观、诙谐处世态度的写照。秦大士的自嘲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十七年,南京人秦大士考中进士。因宋代奸相秦桧也是江宁人,殿试时,乾隆皇帝对他的身世有所疑惑,于是问他是否是秦桧的后代。秦大士巧妙应答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皇帝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龙心大悦,破格点其为状元。秦大士高中状元后,同诗友相约一起到杭州游览了岳王庙,在岳王坟前看见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周身都是秽物。诗友们戏谑其也姓秦,是秦桧的后裔,让其题对以记此游。秦大士挥笔立就,对联是:“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表达自己忠奸分明,强烈的爱国热情。从此为杭州西湖增添了一段佳话。

对于姓秦这个事实,秦大士并不避讳。秦大士与袁枚是莫逆之交,曾相偕畅游秦淮河,沿河欣赏两岸风光,看六朝金粉,水月繁华。秦大士见景生情,咏出七绝一首:“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日枕寒津。伤心慢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最后一句,博得袁大才子喝彩,一时脍炙人口。也正是这最后一句,对于秦大士来说更有其深意。轶名联讥讽张佩纶论才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三品功名丢马尾;一生艳福仗蛾眉。幼樵娶老女,无分老幼;西席做东床,不是东西。

张佩纶(1848~1903年),字幼樵,河北唐山丰润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晚清名臣,与张之洞、陈宝琛同为当时清流主将。民国才女张爱玲是其孙女。1884年任钦差大臣在福建马尾办理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法国水军向中国水师开战,中方战败。中国第一支近代水师全军覆没,张佩纶由此获罪,被革职发配边疆察哈尔张家口军中效力。1888年获释,旋入李鸿章幕僚做文案工作。因其父张印塘曾与李鸿章同事,所以李鸿章很看重这个世侄。才到任半个月,正好李鸿章小女儿李鞠耦到其父办公处,张佩纶也在场,李遂介绍两人认识并以师生相称。一天,李鸿章托张佩纶为女儿物色一佳婿,张问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配上小姐。李鸿章笑道:“如世侄这般就可以了。”张大喜过望,就向李求婚,要娶小姐,就这样成了李鸿章的女婿。张时年41岁,刚死了妻子,是个鳏夫。李小姐年方22岁。二人年龄相差19岁。此事传出后,有人写了以上三副谐趣联讽刺张佩纶。

第一联意思是说,论其才能之大,宰相也不过是笼中之物,手到擒来,一介书生,御敌杀贼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第二联叹息作为三品官的张佩纶,在福建马尾战败,丢了功名。所幸遇到李鸿章赏识,仰仗小姐的特殊地位而享受一生艳福。

第三联嘲讽张佩纶(幼樵)娶了李鸿章的小女,年龄大了许多,真是不分老幼;张佩纶本来是幕僚西席先生,却做了东床快婿,真不知是什么东西。联中反复嵌用老、幼、东、西等字词,工巧有趣。曾国藩、左宗棠互嘲代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清道光进士,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为晚清重臣,有《曾文正公全集》存世。

曾国藩、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留下很多故事。

传闻曾国藩有一名爱妾,曾每天晚上都要帮小妾洗脚,这事传到了左宗棠耳里。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微笑着提出对对联,曾国藩当然毫不含糊地应战。左宗棠于是说了出句:“代如夫人洗脚。”曾国藩一听,这是讽刺自己的。他略一思索,随即对道:“赐同进士出身。”左宗棠一听,便面红耳赤。不是正规科班的进士出身,一直是左宗棠的心病。那时的官员,看重的偏偏是这“进士”出身。

据说,有年进士考试时,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乱,他请求回朝应试,但朝廷不许。为了安抚他,皇上搞了个赐“同进士”。

吃了这个哑巴亏后,左宗棠一直想报复一把。一天,他与曾国藩同到一官员家做客,左宗棠又提出联对,这回曾国藩不想吃亏,因左宗棠字季高,所以他先出对:“季子自命太高,与我性情相左。”这将“左季高”这姓字倒嵌进去,说左宗棠自命不凡,要应对委实不易。左宗棠当即反驳:“藩侯以身许国,问他经济何曾?”对联将曾国藩的姓名也倒嵌进去,且对得工整。意思是说你曾国藩要报效朝廷,可是你有什么经国济世的才能呢!曾国藩一听,犹如被打了一闷棍,也说不出话了。林则徐写堂联自勉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有“民族英雄”之誉。林则徐胸有大志,忧国忧民,清正廉明,不徇私情。他出任江苏廉访使时,就曾在大堂亲书这样一副堂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上联提醒自己,了解群众的情况和疾苦;下联表明愿意倾听别人讲自己的过失。联语平白如话,朗朗上口,字里行间自有一股正气流动,可以想见作者的胸襟和抱负。邓廷桢幼时自勉联满盘打算,绝无半点生机,饿死不如读死;仔细思量,仍有一条出路,文通即是运通。

邓廷桢(1776~1864年),字嶰翁,江苏江宁(今南京)人。鸦片战争时,与林则徐协力同心严禁鸦片。调任闽浙总督后,坚决抗击英军水师军舰侵略,痛击英国侵略者,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后遭诬陷,与林则徐一道被谪戍伊犁。与林则徐是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好友。邓廷桢幼时家贫,刻苦好学,常躲到家旁的瓦官寺勤奋苦读。为了勉励自己,曾写下这样的自励联。当时,邓廷桢的理想就是不饿死,把书读好就能转运。在这种朴素的信念指引下,邓廷桢刻苦读书,终于在嘉庆六年(1801年)25岁时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邓廷桢除了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文学、艺术上,也“风流文采,照耀江左”,工诗词,善书法,称得上是一代名将、儒将。现今在南京东郊仙鹤门外红旗农牧场邓家山麓,有邓廷桢墓可供瞻仰。王运改字平风波莫轻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生颜色;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无恙,春时桃李又芳菲。

王闿运(1833~1916年),字壬秋,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湖南湘潭人,是近代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为“晚清文士之怪杰”,在当时的学坛和诗坛上均负盛名。王闿运之学兼包九流而归于经学,崇奉“春秋公羊”之说,被誉为“经学大师”、“湘学泰斗”。诗文亦称天下第一,门生弟子遍布天下。夏时济、曾熙、马宗霍、杨度、夏寿田、蒋啸青、陈兆奎、程崇信、廖平、杨锐、刘光第、齐白石、张晃、杨庄等皆出其门下。

王闿运在作此联的时候,正是湖南人陶澍任职于两江总督。陶澍便邀请同乡王闿运前来南京做客,两人偕游莫愁湖上,把览金陵古城的风光,王闿运应陶澍之请写下这副对联。“燕支”,即胭脂。“北地”,据说莫愁是洛阳人,属北方。“画艇初来”,古《乐府》诗云,艇子折双桨,催送莫愁来。黄裳先生在《金陵五记·白下书简》中记载,此联的原文为:“莫轻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依旧,春来桃李又芳菲。”王闿运联的原意是在夸莫愁女貌美绝代,从洛阳到金陵后,使江南本地这块佳丽之地的女子“颜色”相形见绌。然而此联一出,引起南京士人的不满。于是,王闿运又将原联中的“无颜色”改为“生颜色”,“青山依旧”改为“青山无恙”,从而平息了这场文字风波。张之洞的无情对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相传,此“无情对”为清代曾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所创。一天,张之洞与人会饮,有人出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为数字,“寻”、“点”为量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可见,张之洞的对句,如以每个字论,那是相当工整的。但是,张的下句本是一句土语,它的整体意思和上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也就是上下联无情。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是为“无情对”,在对联大家族里别有风味。燕子矶武庙数字联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两岸夹河,二渔叟对钓双钩。

据说,南京燕子矶武庙,至清末仅存一勒马横刀偶像。有人入庙见后,得一上联曰“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自觉很妙,随手写在庙门边,但一时之间对不出下句,只好空悬于此。后来,一赶考书生江边系船时,看见两渔翁对钓,遂得下联:“两岸夹河,二渔叟对钓双钩。”

此联语之巧在于用数。上联之数全为一,“孤”、“独”、“一”、“横”、“匹”都是此意。下联之数全为二,用“两”、“夹”、“对”、“双”来表述,巧对上联,看上去不雷同,读起来有节奏。李烈钧讨袁联死国埋名,公等争先入地;挥戈挽日,某也何敢贪天。

李烈钧(1882~1946年),字侠如,号侠黄,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烈钧被推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揭开二次革命的战幕。1927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

辛亥革命元老、文武双全的李烈钧先生与南京颇有渊源。1915年南京各界举行追悼黄花岗72烈士活动,李烈钧亲自书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深情缅怀了黄花岗烈士争先恐后为国捐躯的壮举;下联明说自己不敢贪天功为己有,实际暗斥当时某些蠢蠢欲动、欲贪天功为己有的窃国行径(指袁世凯)。实际上,李是借此联发出维护共和的决心和宣言。果然,当年底,李烈钧到云南参加了“再造共和”的护国运动,任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陈独秀赠刘海粟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陈独秀(1880~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新青年》杂志主编,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党中央书记,1929年被开除出党。刘海粟(1886~1994年),江苏武进人,江苏教育会美术研究会会长,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美术史家、艺术教育家,有《海粟国画》。陈独秀与刘海粟相识于五四运动中,刘海粟对陈独秀高擎“打倒孔家店”的旗帜,十分敬佩,相见恨晚。陈独秀对刘海粟在上海艺校不顾社会封建守旧势力的攻击,大胆指导学生画模特儿、办画展,也给予高度评价。刘海粟于1931年至1940年先后在德国、法国、英国、印尼、新加坡举办画展,讲授中国绘画。1934年,陈独秀被囚禁于南京老虎桥监狱。1935年刘海粟第一次旅欧回来,获悉陈独秀入狱,积极营救,亲赴南京老虎桥监狱探望。见到阔别多年的陈独秀,两人谈笑风生。临别时,刘海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和一瓶墨汁,请陈题字留念。陈独秀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写下这副珍贵对联,真实记录了陈独秀当时坦荡的胸怀和豪气昂扬的情绪。联语清丽典雅,直抒胸臆,旨趣深沉,自警亦可勉人。讽刺法院的成语联有条有理;无法无天。

民国时贪官成列,受贿成风。法院名曰“明镜高悬”、“执法如山”,实际贪赃枉法。有些重大罪犯只要有“金条”、“法币”,就可以逍遥法外。因此,有人选了两个成语,将“有条有理;无法无天”集成一联,贴在法院大门。意思是有金条才有道理,无法币就无青天。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效果,看者无不会心会意。联讽汪伪政权国祚不长,八十多天袁皇帝;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

抗战时期,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组成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厚颜无耻,遭到全国人民唾骂,反对者如云。当时有爱国人士作此联骂之。民国时,倒行逆施的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上联嘲讽汪逆时间不会持久,定落得与袁世凯同样的下场。下联讽其势力不出两三条巷,不外是在几个城市据点,在一些热闹街巷里勒索收捐敲诈而已,因为一出市郊便是国民党军队和游击队的天下了。灵谷寺长老讽赠汪精卫就职志喜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据说,大汉奸汪精卫(1883~1944年)在1940年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之时,得意忘形,自封为中国的救世主。为筹办就职仪式,他令一随从至南京灵谷寺长老处求写贺联。长老是个有道高僧,早已洞察其卖国行径,但处在当时的高压环境下,又不能正面指责。于是,灵机一动,拟就这副对联。随从见此联,觉得写得好。汪精卫曾经舍身刺杀摄政王载沣,事后被捕,判处终身监禁,在狱中他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世人传诵。而如今,他又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大任,是少有的人才。随从完成使命后大喜,匆匆拿回,悬挂于正厅。抗战胜利后,汪精卫被公认是汉奸、卖国贼,有人读出了此联的另一层意思。原来这副对联,系双关义的谐音联,可理解为: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南京盲哑学校楹联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官僚乘机大发“劫(接)收财”,还不准人民讲民主讲自由。南京盲哑学校有人贴出一联曰:“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聋哑人有口说不出,人民则有话不能说、不敢说、不准说,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该联借此双关意义,把那时的人民有目不能看、有口不能说的现状,借盲哑人的口气揭得痛快淋漓。联嵌问号嘲“立宪”费国民血汗已?亿;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乔大壮(1892~1948年),近代词人、篆刻家。原名曾劬,字大壮,以字行,号波外居士。四川华阳县(今双流县)人。清末就读于北京辞学馆。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来秘书。1935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历任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词学教授、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军训部参议、监察院参事,其平生愤世嫉俗,好打抱不平,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极为不满。

1947年3月,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耗巨资在南京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导演了一场“立宪”的闹剧。乔大壮愤然挥笔,为南京国民大会堂拟了这一副讽刺联。这副别致的对联,嵌入一个问号,表示“多少”。对联首先要求字数对等,上下联词性对品。此联都没有做到,但却极具讽刺意味,痛快淋漓地揭露了蒋王朝的腐败,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在南京传诵一时。

乔大壮本人终为当局所不容,走向绝路。于1948年7月3日,一个凄风苦雨之夜,乔效屈原以警世,自沉于苏州梅村桥下,年仅56岁。联嘲空头官衔设无此席,何以为计;委不出去,聊充一员。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裙带风极盛,常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多官少,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为了安置这帮亲友,于是想方设法,巧立官名,让许多人拥有了空头官衔,其行为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所谓“设计委员”的名目便是如此,空有官衔,没有实职之用。有人作联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此联嵌“设计委员”之衔于文中,人们看到“委不出去,聊充一员”时,都会忍不住发笑,嬉笑怒骂,自成妙文。行业联

行业联是指专门为某一行业或机构创作的一种以楹联为主的文学体裁,并以此种方式来表述该行业或机构的突出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尤其到了明朝,商业和部分工业、手工业因人口的集聚,迅速崛起。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分工越来越细。到了清末至民国年间,交通、水电等新兴行业出观,进一步拓展了行业联的创作空间。朱元璋题阉苗猪行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我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和兴旺,与明太祖朱元璋密不可分。明朝开国初,新年将至,他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清代文人陈云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