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地球奥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7:46:59

点击下载

作者:《图说天下:学生版》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地球奥秘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地球奥秘试读:

前言

从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到今天早晨射进窗口的第一缕阳光; 从笨拙地敲制石器的古猿,到把人类足迹印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从傲岸高耸的珠穆朗玛峰,到幽深诡异的马里亚纳海沟, 从远古到今天,我们的世界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万花筒,总能把新鲜有趣的东西带到你面前。越是向前走,就发现前面的路更值得期待。

本册《中国学生百科全书·地球奥秘》着重讲解我们身边的自然科学:浩瀚的宇宙、奇妙的地质、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王国,让你有机会全方位、多角度地重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神奇世界。

其实,一本读物的意义就在于它多大程度地激发了我们认知和探索的兴趣。如果你读完这本书,或多或少地找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发现和灵感,那么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收获了。

第1章 星际社区

从宇宙开始

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是指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 宙” 是指时间上的无始无终。它的概念涵盖了世界万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大到远在地球几亿光年之外的星系,都包含在“宇宙”这个概念里。宇宙是浩瀚无垠的,尤其到了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家们对宇宙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

宇宙的大小

宇宙有多大呢?这至今仍是个未知数。科学家借助现代化的仪器,已经可以观测到距离地球150-200亿光年以外的天体,但那里仍然远不是宇宙的尽头。如果把地球作为可观测到的宇宙的中心,这部分宇宙在每个方向上都延伸了130亿光年,而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只不过是这无限风景中的一个小斑点而已。

宇宙中的天体

宇宙中有无数天体,它们的大小、密度、质量、温度等都不相同:有密集的星体状态如恒星、行星;有松散的星云状态;还有辐射场的连续状态等。有些区域是空洞;而有些区域则密集着星系团。“大爆炸”理论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多数科学家倾向于“大爆炸”的理论,即150亿年前,多数宇宙内的所有物质和能量聚集到了一起,浓缩成了很小的体积,之后便发生了大爆炸,这就是所谓的“创世大爆炸”。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逐渐降了下来,经过亿万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星系、恒星、行星乃至我们今天的整个宇宙。

宇宙也有“生命”

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太空中那些巨大的天体也同样有自己的“生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甚至作为万物整体的宇宙,也是处在变化中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宇宙中所有的星体都在相互远离,这就说明,宇宙正在不断变大。

宇宙大家族

从前,人们以为地球便是宇宙的中心,后来才陆续有了太阳系、恒星、星系的概念,认识到地球所处的太阳系不过是广袤的银河系中的一个恒星系统。一度,科学家也以为银河系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随着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知道了比星系更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星系团,而星系团被进一步归纳,就是超星系团。超星系团是现在已知宇宙中最大的天体系统。

恒星

恒星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天体,太阳就是一颗恒星,夜晚的星空中,我们看到的星星大多数都是恒星。它们实际上都是高温的气体球,能自己发光发热。恒星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聚集成群,交相辉映,组成星团、双星、星系等,宇宙可以说就是一个恒星的世界。恒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太阳在恒星世界只算中等规模,已知最大的恒星,直径是太阳的1000倍;而最小的恒星却又很小,几乎和木星的体积差不多。

恒星的颜色

恒星的温度决定了它的颜色。恒星的表面温度都在几千摄氏度甚至几万摄氏度以上,不同的温度使它们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芒。温度低的恒星是橘红色的,温度高的则呈蓝白色。

星团

许多恒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互相靠近成一个个的集团,它们年龄一致,早期内部成分也一样,就叫做星团。星团内的恒星数目,少的有10多颗,多的则有几百万颗。

星系

星系实际是由大量恒星围绕着一个共同中心构成的一种大型宇宙天体系统。星系包括数不清的恒星,还包括许多星团、星际物质和星云。它们通常非常巨大,星光从星系一端传到另一端要用几千万年的时间。我们熟悉的太阳就是银河系几百亿颗恒星中的一颗。

超星系团

若干个星系团聚集在一起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就是超星系团。超星系团的延伸范围常常达到1亿光年以上。但是还有人认为超星系团可以再进一步聚合成团,形成更高一级的星系集团。

美丽的星云

星际物质在宇宙间的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方气体和尘埃比较密集,就形成了各种各样云雾状的天体,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星云。星云的样子通常都很美丽,形态各异,有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等。同时,它们也是恒星诞生的地方。

星座的故事

细心观察天上的星星,会发现它们在不同季节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于是,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把相邻的星星编成一个个的小组,想象成熟悉的形象给它们命名,这就是星座。星座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星座一共有88个,是1928年由国际天文学会确定的。

南天星座和北天星座

根据位置的不同,88个星座分为南天星座和北天星座。大约在2世纪,古希腊人就已经归纳了北天的大部分星座,并用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传说命名了这些星座。而南天的恒星直到17世纪才逐渐确定下来,因此南天星座大多采用科学仪器的名字来命名。北天最有名的是小熊座和猎户座,南天群星看上去比北天要亮一些,有丰富的星云和星团。

星座的位置

由于地球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所以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我们在天空所看到的星座是不同的。最典型的比如天蝎座只在夏夜星空中出现,而猎户座则出现在冬天。

改变形状

由于恒星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所以星座的形状实际上一直都在缓慢地发生着变化。比如著名的北斗七星,它的形状在10万年前和10万年后都与现在显著不同。

太阳系家族

几十万年前,以太阳为中心,若干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在太阳周围陆续诞生,构成了行星系统,围绕太阳运转,这就是我们的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主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以上。在太阳系内,现在已经观测到了8颗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太阳系诞生

大约50-46亿年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个由尘埃的云团。大约4000万年之后,云团的核心触发了核反应,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它就是太阳。而残存在太阳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则形成了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行星

行星是指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于太阳质量7‰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但可以因反射恒星光而发亮。地球就是一颗行星。

太阳系的行星

包括地球在内的8颗行星构成了一个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统。根据行星的物质构造,这个行星系统被分成内、外两个系统。内系统的4颗星由岩石构成;外系统的4颗星由液化气体构成。

其他成员

除了

八大行星

外,太阳系中还有许多小行星,它们绝大多数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间。形状特殊的彗星和数量众多的流星体也是太阳系的成员。

被“开除”的冥王星

从前人们说起太阳系的行星, 一直有“ 九大行星” 之说, 现在却变成了“ 八大行星”,这是由于最外围的冥王星被“开除”了。因为科学家认为它不符合成为一颗大行星的标准。它现在被称为“矮行星”。【八大行星的命名】

在国际上, 八大行星通用的英文名字并不是我们在中文中使用的“金、木、水、火、土”等意思,而是以罗马神话中的天神命名的,每一个都代表一位天神,譬如土星代表万能之神朱庇特,火星代表战神马尔斯,而金星则代表爱神维纳斯。八大行星

水星

按照以太阳为中心、由内到外的顺序,水星是第一颗。它是以罗马神话中掌管商旅和作为众神使者的墨丘利命名的。在它上面看到的太阳,要比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大出近3倍。

金星

金星是以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命名的,它在体积、质量、密度和引力上和地球非常相似,但金星是自东向西自转的。由于金星有浓厚的大气层反射了大量的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看显得非常明亮。早晨的启明星(也叫太白星)就指的是金星。

地球

地球的表面70%以上被水覆盖着、又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因此在宇宙中远远看去,是一颗美丽的星球。地球因为有适宜的温度,还有氧气和液态的水,因而适合人类生存。

火星

火星是以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命名的。火星的岩石、沙土和天空都是红色或粉红色的,因此也常被称作“红色的星球”。

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它在天空中非常明亮,仅次于月亮、金星,排在第三,是以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朱庇特命名的。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1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就算把太阳系里其他所有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加在一起,合起来的质量也没有木星质量的一半大。

土星

土星以罗马神话中的农业之神萨图恩的名字命名,也是仅次于木星的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并以其美丽的光环而闻名。橘色的表面上飘浮着明暗相间的彩云,加上赤道面上环绕的发出柔和光辉的星环,土星被人们认为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行星。

天王星

天王星是以罗马神话中的苍穹之神乌拉诺斯命名的。它是一颗冰冷的气体巨星,运行方式也很特别,即它的本身、星环和卫星都是“躺着”旋转的,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保龄球,侧身躺在轨道上绕着太阳旋转。

海王星

海王星是一颗淡蓝色的行星,是以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命名的。它与天王星极为相似,只是颜色更蓝一些。它是位置被科学家们先计算出来,然后搜寻、发现的。

彗星传奇

星空里,有星星拖着条扫帚般的长尾巴划过天际,这就是彗星。由于形状怪异、行踪不定,古代的人们往往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等灾难联系在一起。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彗星其实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它们绕太阳飞行,靠近太阳时被加热融化,就会成为“扫帚星”的样子。

彗星的结构

彗星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脏雪球”。当彗星远离太阳的时候,它没有尾巴,只有一个由尘埃和冰物质构成的头,这就是彗核。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冰物质受热蒸发,形成大量气体和尘埃喷射出来,就形成了长长的尾巴,即彗尾。

彗发

彗星靠近太阳、被太阳加热后,气体和尘埃就会从彗核表面喷射出来,形成一种发光云,这就是彗发。彗发环绕彗核,可以达到地球的10倍大,非常壮观。

彗尾

彗星靠近太阳受热后形成了彗发,而背向太阳光的一面则形成了一道“长尾巴”,这就是彗尾。彗星临近太阳时,彗尾最长,远离太阳时,彗尾就会逐渐变短。

彗星的轨道

彗星以自己固定的轨道绕太阳运行,但多数却是个扁扁的椭圆形, 因而有时距离太阳比较远,有时则比较近。因为只有靠近太阳、表面被加热后才会产生彗尾,因此彗星距离太阳越近,“尾巴”拖得就越长;反之,彗尾会变短。飞离太阳后彗尾也会随之消失。

哈雷彗星

大多数靠近太阳的彗星会一去不复返,但也有少数彗星会周期性地返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哈雷彗星,它是以天文学家哈雷的名字命名的,每隔76年就会返回一次。它的上一次回归时间是1986年,人类也正是借这个机会获得了关于彗星的详细资料。

坠落的星星

在晴朗的夏夜仰望星空,常可以见到美丽的流星倏地划过漆黑的夜空,这其实是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星际物质与大气层摩擦、燃烧产生的美丽现象。流星体在进入大气层时,大多数由于与大气层强烈摩擦产生热量而燃烧殆尽,但极少数体积、质量较大的,在经过与地球大气剧烈的摩擦后未能充分燃尽,坠落到地球表面,就成为“陨石”。

陨星的坠落

人们总难免把陨星坠落想象成“天地大冲撞”式的灾难,其实这种“冲撞”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这些陨星体积太小,冲进大气层的时候就几乎消耗光了。每年大概有约3000块陨星坠落到地球上,而大部分都掉进了海里,人们根本见不到,只有小部分陨星落到陆地上,大多数也只有拳头大小。

石头和铁

虽然都是落在地面的陨星,它们的质地也有不同:有石质的,叫做陨石;也有铁质的,叫做陨铁。陨石的数量要远远大于陨铁,落在地球表面的陨星中,90%以上都是陨石。而最罕见的则是陨铁石,它既含有岩石又含有金属,数量仅占坠落的陨星总数的1%。

流星

每天从外太空闯入地球大气层的尘埃颗粒和岩石碎块数以千计,进入大气层后,这些物质与大气产生剧烈的碰撞和摩擦,继而在天空划出一道美丽的痕迹,这就是流星现象。据统计,每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星际物质大约有28000吨,但大部分在落到地面之前就燃烧尽了。

火流星

火流星是指亮度在3等以上,质量在5千克以上的大流星,它因形似火球而得名。火流星因为母体较大,所以常可进入大气底层,甚至成为陨星,更大的火流星还伴有声响,有的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一些特大的火流星可能是小行星或彗星的残骸形成的。【流星雨】

大部分流星是由彗星经过太阳附近时分裂出来的碎片形成的,这些物质往往停留在彗星的轨道上。因此,当地球和彗星的轨道交叉时,往往会出现一大群流星, 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亮光,形成流星雨。流星雨一般用其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命名,如狮子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

地球的伴侣--月亮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我们把它叫做“月亮”。月亮不会发光,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才有了美丽的月光。月亮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其实它比太阳小得多,比地球也小得多。月亮上面没有大气,没有液态水,引力也很小,荒凉的表面上有山脉,有深谷,最多的则是环形山。但月球却对地球有着许多重要影响,如产生潮汐、日食现象等。

月球的形成

关于月球起源最令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大飞溅”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有一颗和火星一样大小的星球在高速运行的过程中与年轻的地球相撞,产生的熔解物质飞溅到地球周围的宇宙中,最终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凝缩成了月球。

月球的结构

科学家发现,月球有一个含铁和硫的小核,这个小核被一层半熔化状的岩石层所包围着,这层外面是一层固态岩石,称为岩石圈,最外层则是一层岩石壳。

围着地球转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既自转,又围绕地球公转,而且随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转动。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并不很圆,所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也不总是相同,距离地球中心最近距离是36.33万千米,最远距离是40.55万千米。

月海与月陆

月海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月球脸上的暗斑。它是月球上的广大平原,只因为它当年在伽利略的望远镜下看起来很像海洋,所以被伽利略称为月海,而后沿用了下来。而月陆是月球表面上的古老高地和山脉,由于反照率很高,所以看上去很亮,被认为是月亮的陆地部分。

月球小常识

1月球的表面积大约相当于南、北美洲陆地面积的总和。它的表面起伏很大,有很多环形山,还有高大山脉(最高峰达9000米)以及幽深的月谷。

2由于没有大气圈来起到保温的作用,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十分剧烈,白天最高127℃,夜晚最低可达到-183℃。

3在地球上看月球,有时像镰刀,叫蛾眉月;有时呈半圆,叫弦月;有时如一面明镜,叫满月;有时又叫新月。月球的这种盈亏变化现象就是月相。

4在地球上,一到天黑就可以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而如果你能处在月球上,也能看到一个蓝白相间的美丽天体--地球冉冉升起的迷人景象。

5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而恰好太阳、月球、地球处在近于一直线的情况下,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就发生了月食。当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阴影(本影)时,叫做月偏食;当全部进入地球阴影时,就叫月全食。

6月球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和绕地球一圈所需要的时间相等,都是27.3天。于是这种同步运动让月球总是用不变的“半边脸”向着地球,而背面的另一半在地球上永远都看不到。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仿佛它的表面总是一成不变的样子。

7关于月亮,全世界的人类自古就有许多神奇的想象。古代的中国人认为月亮上有着华美的宫殿,有桂树、伐树的吴刚,还有美丽的嫦娥和她的玉兔;古希腊神话里则有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同时她还是个女神箭手。

探索月球

“阿波罗计划”

1961年,美国制定了“阿波罗计划”,主要目的是将人类送上月球表面并安全返回地球。“阿波罗计划”共执行了11次任务,包含了2次环地球轨道飞行、2次环月球轨道飞行以及6次登月任务。其中阿波罗11、12、14、15、16、17号完成了登月任务,先后将1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

阿波罗11号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飞向了太空,这是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飞船从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点火升空,1969年7月20日,成功地完成了人类首次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的3位宇航员也由此永远被载入史册,他们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其中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

月球车

月球车是可以在月球表面行驶的电动车,它是宇航员采集矿石和土壤标本以及在月球上安装仪器所必需的。它按乘坐两名宇航员设计,由电能驱动,最高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13千米。由于配备了月球车,宇航员可以在月球表面行走,有效地扩展了活动范围。

月球基地

月球是离人类最近,也是人类探索得最多的天体。根据现在的进展,人们预测,人类在50年内或许会在月球建立月球基地,月球基地将成为人类探索太阳系的中转站,也将是采集月球上丰富矿产资源的基地。从这些科学家们设想的月球基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将来移居月球的可能性。

第2章 地球的简历

地球的诞生

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中充满了气体和尘埃。后来,一部分气体和尘埃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太阳。约46亿年前,遗散在太阳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又聚集起来,形成了地球和其他的行星。那时地球还是一个巨大的灼热的岩石球。经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才有了比较稳定的固体表面,有了空气和水。然后,经过逐渐演化,最终出现了生命的痕迹。

地球的演变

距今25亿年至8亿年期间,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火山活动排放的气体形成了原始大气圈。随后,大气中的水蒸气陆续凝结,形成了海洋。随着生命的出现和演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改变了大气和海洋的组成。

漫长的46亿年

利用现代技术测定出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科学家们通过对各个地层中化石的研究,将地球的演化历史分为若干年代,称为地质年代。最高的一级称为“宙”,向下依次是“代”、“纪”和“世”。

解剖地球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形状大致呈圆形的岩石行星,根据化学组成的不同,科学家把地球分为3层--地壳、地幔和地核。最外圈层为地壳,是薄薄的坚硬的岩层;中间的比较柔软、致密的一层称为地幔,地壳就漂浮在地幔之上;地球的中心为地核,包括液态的金属外地核和固态的金属内地核。地球的外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大气圈外围还环绕有辐射带和磁层。

地球的外衣

地球的大气圈就如同是地球外衣,能抵御来自宇宙的任何酷暑和严寒,使地球的“体温”变化不致过于剧烈,呵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梨形的地球

地球看上去像个圆球,实际上它并不是浑圆的,而是活像个梨子的形状。经过测量会发现,地球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尖, 像个“ 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地壳

地壳是最外面的壳层,漂浮在地幔上。大陆的地壳最厚,平均约为30-40千米,某些高山下可达70千米;而海底的厚度仅在6-11千米间。

地幔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核

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厚度约为2000千米,由铁和镍组成。外地核温度非常高,以至它的金属总是熔融状态的,因此它也是唯一的液态圈层;内地核则是固态的,它的压力非常大,虽然温度达到了3700℃也仍然不会熔化。

蓝色的行星

我们居住的地球有2/3被海水覆盖。当太阳光照射到清澈的海面上时,水分子只反射蓝色波长的光,红色、黄色、绿色等其他颜色的光都被海水吸收了,所以宇航员在太空只能看到蓝色的星球。

漂移的大陆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都认为地球上陆地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直到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说法,随后得到了证实。人们认识到,地球的表层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板块,处在一种漂移的状态中,就像浮在黏稠的海洋中的木块,以缓慢但不可阻挡的趋势移动着。板块分开时,地幔中的岩浆就会喷发出来,形成新的地壳;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和海沟。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质活动的原因和实质。

地球的板块

地球的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原因。板块由地壳和地幔的上层组成,也就是地球的岩石圈。这一圈层分离成一块一块,漂浮在流动性较强的岩浆上。板块移动时,一边在不断增生,另一边在不断消亡。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陆嵌在这些板块中随板块一起移动。火山和地震等就多发生在两个大板块的相交处。

漂移的动力

大陆漂移需要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地幔。地幔是岩浆的发源地,这里的温度极高,能量在不断地对流着,使上层的岩石圈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但是,目前科学家对于这种来源于地幔的能量流动方向与途径仍了解得非常少。

漂移的过程

在3亿多年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块辽阔的大陆,地质学家称它为联合古陆,又称泛大陆。泛大陆存在了大约1亿年,开始破裂,分成了两部分:北部的叫做劳亚古陆,南部的叫做冈瓦纳古陆。两块古陆继续分裂,这些破裂的陆块像是浮在海上的轮船,向外漂移。

大陆的未来

科学家们利用激光束来测量大陆间的距离,证实了大陆确实在漂移。利用这种方法,已经测得欧洲和美洲之间每年都远离20毫米。

岩石的故事

岩石是构成地壳和地幔的主要物质,地球的表面也就是由各种不同成因的岩石构成的。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种类型的岩石构成。地质学家观察特殊岩石的分布与其他岩石的关系,及特殊岩石所含的化石种类和许多其他因素,就可以了解到地球的沧桑巨变。

地表的岩石

沉积岩来自在地面不断沉积的微粒,它们随后密实固化成岩石,属于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岩石。这些岩石易被辨认,因为它们经常包含着由动植物的遗骸或残存物形成的化石,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把它们埋藏在一起。

地下深处的岩石

变质岩和岩浆岩是埋在地下深处形成的两种岩石。当地表的岩石渐渐被埋进地下深处时,它们受到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尽管仍呈固态,但其成分却发生改变而形成了另外几种岩石。

沉积岩

沉积岩是地壳最上层的岩石,它是由亿万年前的岩石和

矿物

经水、风或冰川的搬运、冲刷堆积而成的。这类岩石是由很多其他岩石的碎屑、动植物的残骸黏结而成的,这些物质先是一层又一层地堆积起来,深埋地下,形成了固态的岩石。

变质岩

在地下深处,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受到高温、高压或其他地质作用时,原有结构重新组合,这个过程叫做“变质”,这样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变质岩分布广泛, 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许多矿床,如铁、金、石墨、石棉等都和它有密切关系。矿物

所有的岩石都是矿物的集合体。矿物绝大多数是晶体,但常含有杂质。矿物还具有一定的晶体结构,它们的原子呈规律的排列,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对称性,因此固态矿物都有一定的形态,如金刚石形成八面体状,石英常形成柱状。在单质的矿物中,有些价值是很高的,如黄金、金刚石、银等,都属于珍贵的矿物。

矿物的硬度

硬度就是衡量矿石坚硬程度的标准。早在1822年,就有科学家提出用10种矿物来衡量世界上硬的和软的物体,这就是摩氏硬度标准。它由软到硬分为10个等级,即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和金刚石。计量方法是将预测矿物和硬度计中的某一矿物互相划刻,并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

矿物的光泽

矿物的光泽取决于矿物的表面构造及其是否透明。有些矿物具有玻璃状的或玻璃体的光泽,像碎玻璃一样闪光;而有些矿物则具有金属的光泽。但矿物的光泽与颜色是两个概念,不同颜色的矿物有时会具有同样的光泽。

美丽的宝石

宝石是一些较为稀少、美丽而昂贵的矿物的总称。它们是存在于地表以下的某些矿物晶体,经过加工后就会变成我们见到的美丽的样子。这些晶体是由含有熔解的矿物的热水渗透过火山岩所形成的,经过切割和加工后,非常美观,备受世人的珍视。宝石包括钻石、红宝石、蓝宝石、水晶等。钻石,又称金刚钻,矿物名称为金刚石;红宝石的矿物名称为刚玉;蓝宝石也属刚玉族矿物。另外,珍珠、珊瑚、琥珀也是宝石,不过它们由于形成的原因和矿物宝石不同,因此也被称作“生物宝石”。

钻石

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在宝石中是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纯净的钻石无色透明,由于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现不同颜色。钻石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矿物,但是重击后会顺其解理破碎。钻石经日光照射后,夜晚能发出淡青色磷光。

蓝宝石

蓝宝石是除红色以外的各色(包括无色)透明刚玉的通称。颜色有靛蓝色、蓝色、浅蓝色、绿色、灰蓝色、黄色、无色等。

水晶

水晶其实是所有透明石英晶体的俗称。各种颜色美丽的水晶是珍贵的宝石材料,如紫水晶等。

红宝石

红宝石无论从颜色、美观还是昂贵程度上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古人把红宝石装饰或镶嵌在皇帝、国王的王冠上,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珍珠

珍珠是由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的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珠粒。

土壤里的秘密

位于地球陆地的表面、植物能够在上面生长的土层,就是土壤。除了两极和沙漠地区外,大部分陆地上都覆盖着土壤,土壤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各种养分、水分和空气等组成,是陆地上植物繁衍的基地,也是进行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生活在土壤中的品种繁多的动植物,使它成为一个最为生气勃勃、而且不断变化着的体系。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要经过数千年。首先,是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风化层,然后含有有机物的粗粒砂质物质逐渐形成,成熟的土壤至少要经过1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

土壤的种类

土壤因为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大致被分为4种:白垩土、沙土、黏土和泥炭土。

土壤的成分

土壤含有动植物的残骸,以及岩石的风化碎屑。它比较疏松,中间有许多微小的裂隙,里面充满了空气、水分,还有各类活跃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藻类、真菌等。这些微生物改变了土壤的化学组成,同时还加速了有机物的腐败,使土壤含有更多的养分,更适于植物和穴居动物的生存。

土壤中的有机质

树木的叶、枝、干和动物的尸体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的性质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即为土壤中的有机质。它们可以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等。

土层

土壤在形成过程中明显地分为许多层,各层的颜色、结构都不相同。O层是覆盖在表层的一层薄薄的腐败的有机物;A层是土壤的最上层,富含矿物和腐殖质;下面是B层,富含矿物,但缺乏腐殖质;C层是贫瘠的风化岩石;而D层则是土壤下面还未风化的母岩。“蠕动”的土壤

处于斜坡上的土壤由于自身重力而出现非常缓慢的向下移动的过程,被科学家称为“土体蠕动”。这种土体蠕动可能引起路面开裂、建筑物倒塌。

雕刻地球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形态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地壳运动大刀阔斧地塑造出大陆的轮廓,风化和侵蚀作用则在地表进行“精雕细刻”的工作。岩石虽然坚硬,但是它暴露于地表的部分在日照、水和生物等外力作用下会逐渐解体,形状发生变化,这就是风化与侵蚀,它们是塑造地球面貌的重要力量。

风化

一般只有接近地面的岩石才会深受风化作用影响,而且气候越恶劣,岩石受到的风化作用就越明显,速度也越快。风化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物理风化是指风的吹袭、雨的冲刷等外力的作用,它使岩石磨损,直至碎成小块;化学风化是指水中的化学物质侵蚀岩石的过程。一般它们一起进行。

沙漠风

沙漠中挟带着沙粒的风是最强的侵蚀力。沙漠地区植被很少,所以没有什么根茎可以固定土粒,也没有足够的水分使土粒互相黏结。因此,风很容易把松散的沙刮起来,投入到沙暴之中。受风沙撞击的岩石会被磨蚀成沙,进一步增强风的侵蚀力。

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是指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其主要类型有风蚀蘑菇、雅丹地形、风蚀城堡、风蚀垅岗、风蚀谷和风蚀洼地等。

溶洞

在高温多雨、植物茂盛的地区,含有碳酸的地表水通过缝隙流入石灰岩地层时,会对石灰岩产生强烈的溶蚀作用。石灰岩的缝隙不断被溶蚀而扩大,最后就会在地下形成很大的溶洞。当地壳上升、地下水面下降时,溶洞就会露出水面,甚至上升至山的高处。走进洞内,就像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洞的四壁怪石嶙峋,有漂亮的石花、钟乳石、石幔,还有各种各样的石笋。

钟乳石

钟乳石是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积物,也叫石钟乳。它是地表流水渗入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水中的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而形成的。石钟乳开始以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因形如钟乳而得名。

奇异的地貌

1在岩溶地区,多雨的气候使雨水的溶蚀作用更加强烈,在层厚质纯的石灰岩地表上,形成了崎岖不平、怪石嶙峋的岩溶地貌。远远望去,石柱、石峰如古木参天,所以这种地方就被叫做“石林”。

2沙粒被风刮起后,由于本身的重量,通常会在1米以下的近地面的高度作“跳跃运动”。于是,许多高高的岩石只有底部受到了沙粒的强烈冲击,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蘑菇一样的形状。

3魔鬼岩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的荒原上,有265米高。它是由沉积岩下涌出来的大团熔岩冷却形成的,上面还留下了沟状痕迹。

4土林是干热地区的特殊地貌,这种地方长期经受烈日的暴晒、雨水的冲刷,土地表面就被切割成了破碎的“土林”的样子。西藏的札达土林是非常有名的土林。

5澳大利亚有一片奇特的“岩塔沙漠”,各种海洋软体动物是建筑岩塔的原始材料。几十万年前,温暖舒适的海洋中繁殖了大量的软体动物,它们死后,贝壳破碎成石灰沙,被风浪刮到岸上,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今日的岩塔。

6土耳其的格雷梅国家公园位于亚洲大陆的最西端,这里以火山岩地貌而举世闻名。这里火山岩质地非常松软,被风和流水侵蚀出了许多蜂窝一般的孔洞被称为“奇山区”。

地下宝藏

地球上有岩石、矿物等宝贵资源。而我们最熟悉也最重要的就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煤是可以燃烧的含有有机物的矿石,是古代植物深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化学作用形成的;石油一般生成在古代的沉积盆地、浅海或湖泊中,是由植物和动物残骸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等形成的;而天然气是一种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气体,它常产生在油田、煤田和沼泽地带。

煤层

煤层是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成的层状固体可燃矿。含煤岩系一般都是沉积岩,富含动植物化石。煤层厚度可分为:煤层总厚度、煤层纯厚度、煤层可采厚度。煤层的厚度、层数、煤质和埋藏深度等是确定煤田经济价值及煤矿建设的重要依据。

石油的形成

大约在几亿年以前,在浅海和湖泊中有着大量的微小生物繁殖。它们死亡后沉积在湖底,就会形成一层富含有机物的淤泥。压力和热量使它们首先转化为各种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最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形成了石油。

石油的用途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动力燃料,具有燃烧完全、发热量高、运输方便等特点。我们用的洗衣粉、肥皂、塑料桶、胶卷等,也含有一定的石油成分。

天然气的产生

在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以前,海水中生物遗体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生成海底天然气的原料。海洋中的沉积物年复一年地把大量生物遗体一层一层掩埋起来,被埋藏的生物遗体与空气隔绝,再加上厚厚岩层的压力、温度的升高和细菌的作用,它们开始慢慢分解,形成了天然气。

第3章 百变地球

高耸的山

山是地球表面上那些高高隆起的部分,它们是地球最高的地方。世界上只有很少数的山是独立一座的,它们大部分是一座连着一座,连成了一列很长的队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山脉”了。大多数山脉都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形成的,因此高大的山脉都集中在碰撞板块交界的地方。有时一系列山脉连接成一条更大的山脉链,就形成了山系,像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大多数的高山都只是某些巨大山系的一部分。

山脉的类型

山脉形成于地壳岩石圈的碰撞,按照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陆地岩石板块和海洋岩石板块在碰撞中,造成了岩石圈的褶皱,使整个地势升高,形成山脉;另一种是由于两个陆地板块发生碰撞,由于岩石的褶皱、断层使一块叠压在另一块之上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属于这种山脉。

大山的年龄

这些高高大大的山,并不是地球一形成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不过它们的年龄确实大得惊人:6500万岁的山还要叫做“幼年山脉”,至于那些“老年山脉”,已经超过3亿岁了!老年山脉长时间受外界的侵蚀,整个山体都呈现出比较圆滑的曲线,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就属于老年山脉;幼年山脉的山体棱角就很分明,喜马拉雅山脉就是著名的幼年山脉。

世界最高的山

地球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全世界超过8000米的山峰有15座,它们中的前十名大半都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里,也难怪这里被叫做“高山集中营”。

大山趣闻

1在地球上,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所以高大的山峰,峰顶都顶着厚厚的冰雪。

2在山地生活的动物都是攀登能手。野山羊动作特别敏捷,能爬到很陡峭的地方躲避猎食者。

3土壤肥沃的山坡上,人们还会利用地形开垦出一层一层的梯田,既实用又美观。

4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 西藏人把它称为“第三女神”。其实几千万年前它还在海底,然后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抬升到现在这么高。

5这个你可能在电影中见过的山峰,就是阿尔卑斯山脉有名的马特洪峰,它不是全欧洲最高的山,却是最有名的,因为那个锥子一样的形状实在太醒目了。

6非洲最高的山--乞力马扎罗山,被叫做“赤道雪峰”。在炎热的赤道附近,它也是戴着一顶“冰雪”帽子站在那里。美国作家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的。

7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菲茨罗伊峰,两座尖尖的角峰对立着,就像被人劈开的一样,是安第斯山脉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

奔腾的河流

河流就是由于大气降水或其他原因汇成的水流,这种水流经常或者周期性地沿着固定的凹陷路线流动。大的河流叫江,小的河流叫溪。河流的发源地是河源,流到另一个水域的地方叫做河口。河流也有很多种,有在地面上流动的河,还有在地下流动的河。

河水的来源

河流是地球表面淡水资源的蓄水体。大气降水是地球上所有河流的唯一补给水源,一般可以分为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

江河的流程

一条大的河流,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到汇纳百川流入海洋,中途要经过上游、中游、下游3个重要阶段。河流的上游大多河道狭窄,水流很急,途中有许多险滩和瀑布。河流冲出山地流向平原的过渡阶段,就是河流的中游。河流的下游一般都是广阔的平原地区,河面更加开阔,多出现浅滩和沙洲。

常流河与季节河

有的河流常年流动,叫做常流河;有的河流比较干旱,河水来源单一,只在某个季节才能形成河流,叫做季节河。

三角洲

三角洲就是河流在入海口或者与其他河流交汇处形成的冲积平原,通常土地肥沃,利于农作物的耕种,如著名的尼罗河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态复杂多样:长江三角洲就属于尖头形三角洲;而恒河三角洲就属于岛屿状三角洲;著名的尼罗河三角洲则在入海口处呈扇面状展开。

瀑布

飞流直下的瀑布实际上也是河流的一部分。有些河流的河床比较狭窄,而河岸又非常陡峭,河水流过时陡然下降,就形成了瀑布。

河流地貌

流水是最普遍活跃的塑造地貌的力量。河流流经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了谷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侵蚀地貌。

泉水

在山区,许多清泉汇成溪流;石灰岩地区,许多岩溶大泉本身就是河流源头。

神奇的河川与瀑布

亚马孙河发源于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横贯南美洲东西。源头由冰川融汇而成,在安第斯山脉东麓冲刷出气势磅礴的峡谷。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其流域内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称。

育空河是北美洲最有名的河流之一。它因1896年在其支流郎代克河发现金矿而闻名于世。它是北美的主要河流之一,其源头是加拿大育空地区的麦克尼尔河。

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之一,由瞿峡、巫峡、西陵峡组成,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超过200千米。瞿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流急。

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最大的瀑布之一,它的正式名字叫做“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声如雷鸣的雨雾”。它位于非洲南部赞比西河中游的巴托卡峡谷区。瀑布落差106米,宽约1800米。

横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尼亚加拉瀑布,是世界上景象最壮观的大瀑布。它由两个瀑布组成,婚纱形瀑布在美国境内,马蹄形瀑布在加拿大境内。

壶口瀑布位于中国山西省吉县与陕西省宜川县之间,地处九曲黄河中游。瀑布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它在冬天的时候还会结出壮观的冰柱,很是吸引游人。

湖泊和沼泽

湖泊的形成

湖泊的形成有多种形式,例如因火山喷发后火山口注满雨水而形成的火山湖,因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湖,因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湖等。还有一种湖泊就是人工湖,它们是人类改变自然的需要,譬如水库就属于人工湖。

咸水湖

咸水湖,顾名思义就是湖水中含盐量较高的湖,水中各种盐类的含量大于35克/升。咸水湖中的成分不仅仅是一种盐,咸水湖中贮存的盐类矿物有100余种。

淡水湖

淡水湖是指以淡水形式积存在地表的湖泊。有的淡水湖虽然也有盐分流入,但由于湖水的流入和流出在较长的时间内是平衡的,湖水的盐度不会增加,所以这些湖泊仍然是淡水湖。

火山湖

火山湖是由火山活动而形成的湖泊。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并堆积在喷火口的周围,形成了高耸的锥状山体,即火山口。后来,由于降雨、积雪融化或地下水,使火山口逐渐储存湖泊变沼泽大量的水,从而形成火山湖。

湖泊变沼泽

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河水流入湖泊后,由于水面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在湖边沉积下来,使湖泊越来越浅,于是大量的水生植物开始繁殖。天长日久,这些植物不断生长、死亡,使大量腐烂的植物残体淤积在湖底,逐渐形成泥潭。随后又有新的植物出现,并逐渐向湖心发展,久而久之,湖泊就消失了,变成了浅水汪汪、水草丛生的沼泽地。

沼泽牧场

中国的沼泽大部分处于富营养发育阶段,贫营养的沼泽很少。有些沼泽地上有许多牧草生长。青藏高原上的沼泽牧场是当地重要的冬春牧场。

奇异的湖泊

尼斯湖位于英国苏格兰高原北部的大峡谷中,面积虽不大,但平均深度却达200米。尼斯湖也因为“水怪”的踪迹而赫赫有名,许多人都声称在这里看到了水怪的身影,但却没有留下确切的证据。

位于肯尼亚裂谷省首府纳库鲁市的纳库鲁湖是一个火烈鸟聚居的地方。火烈鸟聚集时往往有几万只甚至十几万只,分散在湖水或浅滩上;此时湖光鸟影,交相辉映,仿佛大片的红云,堪称世界禽鸟王国中的绝景。

在中国西藏北部无人居住的山间小平原上,有一口闪耀着红、黄、白、绿、蓝5种颜色的湖泊。由于颜色不同的土层及湖水对阳光的散射使美丽的五彩湖神秘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赫利尔湖位于澳大利亚的米德尔岛上,湖面呈椭圆形,而湖水则为粉红色。赫利尔湖是咸水湖,宽约600米,湖水较浅,沿岸布满晶晶白盐,为米德尔岛森林茂密的一角平添了几分奇异色彩。

天池古称瑶池,位于中国新疆天山博格达峰下,是距今200余万年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冰川湖。湖水清澈,晶莹如玉,《穆天子传》中“西王母瑶池”即指这里,享有“天山明珠”的盛誉。

日内瓦湖位于瑞士日内瓦近郊,是欧洲著名的风景区和疗养胜地。日内瓦湖最引人注目的风景是日内瓦喷泉。这是一个人工喷泉,喷泉喷射高度达1 4 5 米, 直冲云天,从日内瓦城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

莫兰湖位于加拿大的班夫国家公园内,它是被世界公认的最有拍照价值的湖泊。莫兰湖的湖面静谧,湖水呈宝石蓝色且晶莹剔透。莫兰湖在锯齿状山谷的拥环下,宛如一块宝玉。它的四周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高山和针叶状的丛林,景致如诗如画。

1972年,英国人类学家理查德·李基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畔彼福勒地区发掘出一个被称为“1470号人”的头骨。经测定,其生存年代距今已有290万年,从而证实人类在地球上至少已生活了100万年。

干旱的沙漠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着大片沙子的荒漠。这里的风很强,是各类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最典型的地方。它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漠物质来源于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沙漠的温度通常很高,许多沙漠是世界上气温最高的地区。

沙漠景观

在雨水稀少的沙漠地区,其地貌形成的过程与潮湿的地区不同。沙漠中很少有土壤覆盖或河流作用来改变地形,大部分是光秃秃的岩石、陡峭的悬崖和干涸的河谷。科学家一度认为,在炎热的沙漠中,太阳的热量晒裂岩石是塑造沙漠地貌的主要原因,但现在认识到,风化也是沙漠中塑造地貌的重要过程,如形成蘑菇石、风棱石等。沙漠中有许多沙丘。

沙生植物

通常,人们都把沙漠说成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其实除了人们常可见到的沙漠中的绿洲以外,沙漠中还生长着一些植物,它们抗风沙、顶烈日、耐干旱,坚忍顽强地生活着,在沙漠中组成了独特的植物家族--沙生植物群落。

荒漠

沙漠其实是荒漠地形的一类。荒漠是指大陆上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地面裸露的地区,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0左右都属于荒漠地形。除了沙漠外,荒漠中还有许多急剧起伏的地形,往往是由挟带着沙粒的风侵蚀出来的,而且多在广阔的多岩石高原的边缘,人们把这种多岩石的高原称为石质荒漠。

绿洲

绿洲的存在是由于沙漠中某些地方存在比较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资源,因此土壤肥沃。绿洲大小不一,有的仅有一片棕榈树,有的可达数百平方千米。如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就是在一大块绿洲上建起来的城市。

寒冷的南北极

地球的两极,有着令人类着迷的奇景,神秘莫测。那里有午夜太阳,午夜可能阳光普照,而中午也可能黑暗笼罩。极地的天空经常被绚丽的绿色、紫色和金色的极光照亮。

极地和苔原

南极洲和北冰洋以及环绕它们的洋面和陆地的寒冷区域被称为极地。它拥有全球最严酷的生态系统。而苔原是位于极地生态系统边缘的一片荒芜的土地,只能生长苔藓、地衣、耐寒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这些植物的抗旱耐寒能力极强。

南极洲

南极洲是七大洲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为2000多米,有“冰雪高原”之称。南极洲的冰,体积占世界冰总面积的90%。如果南极洲的冰全部融化,世界上许多沿海平原、岛屿和平地等将被淹没。

北极

北极圈主要由北冰洋及环绕它的区域构成,向外延伸约有1600千米。格陵兰是北冰洋上最大的岛屿,它被一层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还有一片大陆同样是北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苔原,意思是“没有树的大陆”。

北极熊

北极熊能适应寒冷的气候,是因为它们的皮毛与众不同。北极熊的毛又长又密,且每根毛都是中空的管子,因此紫外光可以通过管芯,使热量到达黑色的皮肤,这样北极熊就能够充分吸收到太阳光的热量了。

海豹

海豹的名字虽然有个“豹”字,但它们没有一点儿豹子的迅猛和凶狠。在岸上,它们性情温和,行动迟缓,像菜青虫一样爬行。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一身厚厚的肥膘,可以阻止体温散失,这种肥膘可厚达25厘米。

逾越障碍

在发明破冰船之前,海上浮冰是一种不可逾越的障碍,它们使许多极地来访者的希望落空。但破冰船的出现拉近了人们与极地的距离。破冰船拥有非常坚固的壳体,用于破碎水面冰层,开辟航道,保障舰船进出冰封港口和锚地。

南极考察站

中国科学家深入南极腹地,对研究这片土地起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于1985年2月20日,在乔治王岛上建立了首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开始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并很快取得了大量有效的成果。1989年2月26日,又在南极大陆建立了第二座考察站--中山站。从1984年至2001年,中国已成功地组织了18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

神秘的雨林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生机勃勃的地方,生活着让人眼花缭乱的植物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世界上的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这里终年温暖潮湿,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绿色地狱

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这里植物和动物资源都很丰富,却很难让人进入。毒虫、巨蟒、食人鱼甚至吃人族都是这里最出名的。于是这里也被探险家们称为“绿色地狱”。

阴暗潮湿

雨林里的树木枝叶非常茂密,还有许多藤类植物把大树之间的空隙遮挡得严严实实,有些地方阳光永远照不进去。而且这里空气非常湿,进去之后甚至会让人呼吸困难。

循环降雨

随着雨水穿透雨林落下来,植物通过它们的叶子和根茎吸收水分。未消耗的水分透过叶子上的细孔蒸发进入空气。大量水汽从地面蒸发,然后冷却下来,形成雨云。雨水降落后,又开始新一轮降雨循环。

攀援高手

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动物大多数是攀援高手,大多数的猿猴类都能借助于修长的手臂在林间穿行自如。

巨嘴鸟

巨嘴鸟栖息在热带丛林中,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长着一张夸张的大嘴。巨嘴鸟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吞食许多水果,然后将种子排泄到它们飞到的地方,所以它们可算是丛林中的传播能手。

雨林植物

雨林树木通常有30-50米高,树干修长没有枝杈,树皮光滑,木质坚硬。它们的寿命在150-1400年之间。雨林树和其他雨林植物的叶子一样厚密结实,雨林中树种繁多,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就可能有200种之多。

雨林里的居民

1《人猿泰山》中的大猩猩们就居住在热带雨林里。大猩猩看起来一副十足的凶相,其实却是“温柔的金刚”。它们还是素食主义者,而且脾气很好,感到威胁的时候也大多选择转身离开。

2比起大猩猩,黑猩猩的外形显得可爱多了,而且它们也更聪明,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中最接近人类的。它们会把树叶嚼碎当“ 海绵”,从树洞里吸水喝。

3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蜂猴,总是懒洋洋地蜷缩成球状,躲在树洞或树干上睡大觉。即使被惊醒,也懒得挪动一下身体,因此被称为“懒鬼”

4环尾狐猴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热带雨林中的特产。这里有10多种狐猴,尾巴上黑白相间的环尾狐猴是最有名的。

5蘑菇还是甲虫?是甲虫!这种稀奇古怪的小生物在亚马孙雨林里到处都是,有些甚至科学家也叫不上名字。

6颜色这么鲜艳美丽的小蛙其实相当危险,它就是传说中的毒箭蛙。毒箭蛙的皮肤受到攻击时会分泌毒液,雨林中的土著人会提炼这种毒液,然后涂在箭头上用于捕猎。

7美洲豹是美洲大陆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栖息在亚马孙雨林中的“杀手”。它们常在夜间捕食各种大小型哺乳动物、鸟、鱼等。美洲豹皮毛的典型花纹是在橘黄色背景上有黑色环状的玫瑰形花纹。

8亚马孙雨林虽然环境严酷,但也有一些土著人在当地生活。坎帕人就是这里的居民,他们靠采集、捕猎为生。甜木薯是坎帕人的主要食物。坎帕人打扮起来时,在头上插一根红色羽毛,颈上挂着一个蜗牛壳,背上还背着美丽的箭兜。

大草原

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地球表面的草地有多大面积呢?据估算,全球草地总面积约为320亿平方千米,占陆地总面积的20%,比耕地面积约大一倍。草地有哪些生态功能呢?概括起来有:生态屏障、保持水土、改造土壤、净化空气、防沙固沙及美化环境等。

草原风光

不到大海,不知道大海的广阔;不到草原,想象不出草原的风光。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草原上古老的传说,会勾起你无穷的遐想,还有那澄澈的碧空、悠闲的牛羊、驰骋的骏马。如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每年那达慕大会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大陆西部和中部的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如果降水丰富,稀树草原上的草可长到两米高,其绿叶可供草原上斑马、长颈鹿、羚羊等食用。

非洲稀树大草原

生活在稀树大草原上的动物可以取食不同类型、不同年份的草。上面的叶子被吃光后,还会继续长出来。因为生长细胞在叶子的基部,而不是在尖端。

藏北草原上的习俗

每年当大草原微微泛青的时候,中国藏北牧民都要选一个藏历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