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考研政治红宝书专家解析及复习思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5:15:3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21年考研政治红宝书专家解析及复习思路

2021年考研政治红宝书专家解析及复习思路试读:

第一篇 考研政治命题规律总结与复习策略

Ⅰ.考情分析

一、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参考教材教辅(一)教材(1本)《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二)教辅(圣才考研网主编)

1.考研政治全套资料

2.考研政治真题解析班

3.考研政治题库【历年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题型结构

1.单项选择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16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2.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共17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3.分析题(共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四)试卷内容结构及分值分布

Ⅱ.选择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一、命题整体规律

1考试大纲及大纲解析是命题的基本来源(每年9~10月份出版)。其中新增或调整的考点命题的概率较高。

2时事热点是命题的重要内容。每年都会出6分的形势与政策选择题。近年来分析题、毛中特的选择题也会直接考察相关时事热点。时政热点问题也会作为选择题、分析题的材料。

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大国际会议以及重大历史纪念日的相关内容也是命题的重要线索。

4重者恒重。整体上看,马原、毛中特的命题更偏重理解,近现代史纲、思修的命题更偏重记忆。

二、选择题解题技巧(一)解题一般步骤

1.划关键词,看清题目问的是“正确”还是“错误”,在大脑中联想相关知识点。

2.排除说法明显错误的选项。

3.如果是单选题,选择最相关的选项;如果是多选题,排除明显不相关、不合理的选项,剩下的都选。(二)解题思维要灵活

1准确理解题干关键词,将陌生的考查点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点。【例1】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这里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  )。

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

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考点】社会生产方式【答案】A【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物质生活”是指社会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其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为根本矛盾,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18年12月,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说,大战结果是“公理战胜强权”,并把美国总统威尔逊称作是“现在世界上每一个好人”。然而,陈独秀在1919年5月4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中又写到:“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导致陈独秀认识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山东

B.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C.苏俄宣布废除从前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美国不愿放弃在华种种特权【考点】五四运动的原因【答案】B【解析】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中国政府提出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同时,会议不顾中国代表的抗议,规定德国应该将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而北洋政府竟准备在这个丧权辱国的合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这也是导致陈独秀认识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A项,日本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是在1914年,时间与题干不符;C项,苏俄在十月革命后,于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D项,1928—1929年期间,国民党政府成立后,美国不愿放弃在华种种特权。

2正选法(直接选对的)、逆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看选项间异同)相结合,注意选项间的矛盾性。【例1】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  )。

A.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绝对稳定性

B.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考点】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答案】BCD【解析】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具体原因有: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自我了调节能力的同时,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例2】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这表明个人品德是(  )。

A.在实践活动锤炼而成的特殊品质

B.在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稳定倾向

C.偶然的、短暂的道德行为现象

D.个人行为的统一整体及知、情、意、行的综合体现【考点】个人品德的特点【答案】ABD【解析】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个人品德具有鲜明的特点:①实践性。个人品德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的一种特殊品行。②综合性。个人品德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③稳定性。个人品德不是偶然的、短暂的道德行为现象,而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稳定倾向。

三、选择题考题类型与应对策略(一)记忆类

1《大纲解析》原话【应对策略】(1)熟读教材,将历年真题涉及考点、重难点、热点问题反复看,特别是书上的黑体字、大纲新增内容。(2)有能力、有时间的可以画思维导图。(3)运用多种记忆技巧,加强理解、背诵。【例1】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他们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

A.国际工人协会

B.正义者联盟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社会主义工人国际【考点】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答案】C【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为其起草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例2】《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

A.剩余价值理论

B.价值规律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商品二因素理论【考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答案】C【解析】“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第40页,“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例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坚持的方针是(  )。

A.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B.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C.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D.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考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案】C【解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第130页,“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4.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4)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例4】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7年11月2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  )。

A.完善部门职责分散交叉的环保监督体系

B.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C.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D.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考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答案】BCD【解析】“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第144~145页,三个分段,“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例5】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情和援助

B.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

C.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D.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考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答案】ABCD【解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之所以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具备了以下条件: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奋斗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第236~237页,“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3.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2时政材料【应对策略】(1)紧跟时代脉搏,关注重点时事,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重大政策变化、全会公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两会”公报等。(2)运用多种记忆技巧,加强理解、背诵。【例1】201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存在经贸摩擦是正常的,关键是(  )。

A.如何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管控分歧

B.如何增加出口、降低关税、管控分歧

C.如何增加进口、消除逆差、管控分歧

D.如何加强合作、加征关税、管控分歧【考点】时政热点【答案】A【解析】2018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旨在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国对中美经贸摩擦的政策立场,推动问题合理解决。白皮书指出:“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存在经贸摩擦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管控分歧。”【例2】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B.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C.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D.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十九大报告【答案】D【解析】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例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工作,提出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是(  )。

A.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C.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D.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答案】A【解析】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国政府将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二)理解类

1对比辨析类——观点正误、哲学流派、历史事件【应对策略】(1)熟悉相关知识点(观点、基本原理、历史事件)。(2)灵活掌握,辨析精微处,才能更好对号入座。【例1】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是“由自”,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就得不到自由。唯意志论则片面地夸大意志的作用,把意志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基础。题中关于“自由”的第一种看法,认为需要在规律的指导下把握和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显然夸大了意志的作用,反映了唯意志论的观点。【例2】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

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

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考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意识的本质【答案】C【解析】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因此意识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以表现为是对客观对象歪曲或虚幻的反映。鬼神并不是对客观对象真实的反映,而是对客观对象的创造性反映。【例3】1926—1927年年初,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一年。此时正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莫斯科和整个苏联燎原般发展,国家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店、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邓小平到中山大学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丰富。在此期间,邓小平还认真阅读和摘抄了苏联领导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许多论述。这一段经历对邓小平后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启示。邓小平与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有(  )。

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C.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D.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考点】列宁新经济政策【答案】ABC【解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的论述主要有: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强调: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优先发展轻工业。可以看出,ABC三项是邓小平与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的相通之处。D项是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确立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2原因分析类【应对策略】(1)熟悉基本原理,排除明显不合理的选项。(2)多思考,提升分析能力。【例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撼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确定了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其原因是中国共产党(  )。

A.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B.不赞成张学良、杨虎城的主张

C.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斗争

D.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考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答案】A【解析】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公开放弃了反蒋的口号。而当时蒋介石还没有根本改变对日本的态度,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他于1936年12月初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并参加张、杨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例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

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

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

D.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答案】C【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前人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C项,提及了历史条件,并客观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贡献。

3材料分析类【应对策略】(1)熟悉、理解基本原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2)多思考,提升分析、理解能力。【例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为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逾淮为枳”说明了(  )。

A.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B.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C.任何实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D.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考点】联系的特点、发展的过程【答案】A【解析】“橘逾淮为枳”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例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需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近年来,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面开放进一步深化。据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832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境外企业销售额1.5万亿美元,向所在国缴纳税费400亿美元,雇佣外方员工150万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超过9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在全球引资东道主中排名第三位,高附加值以及服务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这表明(  )。

A.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完全转向高端

B.我国防范经济风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已经形成

C.我国吸引外资的结构和质量正在不断优化

D.我国国际投资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考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答案】CD【解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需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近年来。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面开放进一步深化,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投资,使我国吸引外资的结构和质量正在不断优化,我国国际投资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A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完全转向高端不符合事实;B项,我国防范经济风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已经形成也不合事实。【例3】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

A.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C.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点】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案】A【解析】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为:①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B项,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与前提;C项,实践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D项,规律具有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但是该选项说法错误,过分夸大了规律对实践活动的作用。【例4】《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进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考点】适度原则【答案】B【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即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题中愚人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是因为没有正确把握盐的限度,说明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例5】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考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答案】A【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实践是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中“书本知识重要,但是种不出水稻来,必须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体现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B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水平的提高不能作为实践水平提高的基础。C项,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理论指导会阻碍实践的发展。D项,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比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时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

4时事分析类【应对策略】(1)熟悉、理解重要时政知识,理解相关背景。(2)运用基础知识、常识去判断正误、分析问题。【例1】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  )。

A.把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根本任务

B.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根本任务

C.把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任务

D.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考点】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答案】D【解析】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例2】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设立有利于(  )。

A.集中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B.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C.探索沿海和内地对外开放新模式

D.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考点】京津冀协同发展【答案】ABD【解析】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C项,探索沿海和内地开放新模式,属于内陆城市开设自贸区,与题干不相干。

5计算题【应对策略】(1)理解、掌握重要概念,理清重点概念之间的逻辑、数量关系,理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例如价值、使用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等。(2)记忆重要公式,以便快速运算,尤其是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这几个频繁考点。如: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3)多做历年真题、模拟题,辅助记忆。【例1】某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是(  )。

A.20万元

B.20.5万元

C.21.5万元

D.22万元【考点】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答案】D【解析】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成本是由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题干中不变资本就是15万元,可变资本5万元,则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15+5)+[(15+5)×10%)]=22(万元)。【例2】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

A.200%

B.50%

C.100%

D.20%【考点】剩余价值率【答案】A【解析】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表示为:m′=m/v×100%,式中,m′是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题中,剩余价值m=120-100=20万元;可变资本v=10万元,剩余价值率m′=20/10×100%=200%。

Ⅲ.分析题命题规律与答题技巧

一、命题整体规律

1考试大纲及大纲解析是命题的基本来源(每年9~10月份出版)。其中新增或调整的考点命题的概率较高。

2时事热点是命题的重要线索。时政热点问题既是分析题材料的重要来源,也是近年来的直接考查点。

3重者恒重。马原的重点常年是马哲部分(第二、三、四章),毛中特的重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八章),世经政的考题多为与中国相关的国际时政热点。

二、分析题解题技巧(一)解题一般步骤

1.仔细审题,划关键词,读懂材料,锁定考点,获得启示。

2.联系教材大纲、思维导图,找到能用的/有启发性的原理。

3.灵活运用原理,结合材料发挥,分要点组织语言。(二)文字表述策略

1.开头点题。

2.原理+材料+分析理解。(1)原理:原理尽量要与题干的材料匹配,努力发掘对材料最为适用的原理;表述尽量准确、全面,但只要理解正确,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记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显得内容不丰满,可以尝试从正面阐述后,再通过反面阐述的方式来丰富答案;还可以通过论述与原理相关的方法论来充实答案。(2)材料:可以对材料进行改写,也可适当复述材料中的关键、重点话语,利用题目提供的材料作为部分答案。(3)分析理解:可根据题目性质从纵向、横向等方面展开;如想到的角度多,则每个角度的阐述内容不宜过多,从多角度分析提高命中率;若想到的角度少,就以较详实的文字加重分量。常见的分析法:SWOT、PEST等。

3.简短结论。

4.要注意标清序号,呈现答题逻辑,字迹工整清晰。答案较为详实的同学可以选择分点答题,逐次呈现自己的观点。

三、例题解析【例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16年真题第37题]

材料1

中华民族历年有重家风、重家教、守家规的传统,好家风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宋代的司马光,在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训俭示康》中说道:“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教育儿子要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说的是个人志向,批评的是奢靡风气,令人信服。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家族后人也都以贤德立身。

清代的郑板桥,自幼家贫,为官以后生活条件虽然得以改善,但从未将所得俸银留作自家使用,而是分给亲友、乡邻。他在一封家信中写道:“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他还开列了族人及亲友、同窗的具体名单,将俸银全部分完。郑板桥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在他的周围产生了广泛影响,更得到后世的赞赏。

周恩来一向视侄辈为已出,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并约定了十条家规,如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来;进京看望他,一律住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一律到机关食堂排队就餐;不许动用公车;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自己的关系;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周恩来定下的家规,自己做到了,他的侄辈也都做到了。

材料2

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到行为处事,能折射出好家风对他的影响,会让人看到父母长辈在他成长中精心抚育的印记。可以说,好家风的传承过程,同样也是延续优良文明基因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也要与时俱进,将不利于文明进步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剔除,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鉴于此,国家通过倡导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注入暖暖的正能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更有利于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和社风的形成。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3月27日、12月25日,2015年2月18日等)(1)为什么说“好家风的传承过程,同样也是延续优良文明基因的过程”?(5分)【分析过程】

第一步:划关键词,分析概括材料。材料1说:我们历史上历来重视家风,司马光、郑板桥、周恩来都树立了好家风,让他们自己、子孙后代都拥有了良好个人品德。材料2说:家风有利于个人成长、性格养成,也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第二步:联想相关原理。思修(部分)——道德观(板块)——微观道德(章)——家庭美德(节)——弘扬家庭美德(一级知识点)——营造良好家风(二级知识点)

第三步:组织答题语言。回答“如何理解”“为什么”之类的题,我们要先解释基本概念。这道题,我们的答题思路是,先解释“家风”,再论述“家风”的重要性,最后扣题。【参考答案】

①【家风的含义】【原理】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材料改写】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家风、重家教、守家规的传统,历史上有许多好家风的例子。

②【家风从正面影响个人】【原理】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家风不正,家庭成员的个人品行也容易出问题。家教是实现家庭美德与家风互动的中介环节,要通过注重家教来推动良好家风的传承和落实。【材料改写】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一个人的品行能折射出好家风对他的影响。司马光、郑板桥、周恩来的子孙后辈品行优良也是受到家风传承影响。

③【反面说明】【原理】现实中出现的拜金主义、溺爱子女、家庭暴力、漠视老人等问题,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材料改写】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也要与时俱进,将不利于文明进步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剔除,不断赋予家风新的内容,让优良文明基因更好地延续下去。

④【家风影响社会】【原理】良好的家风对整个社会风尚有着重要影响。【材料改写】正如材料中所言:“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更有利于好的党风、政风、民风和社风的形成。”

⑤【结尾】综上所述,好家风的传承过程,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又有利于社会优良风尚的形成,因此它同样也是延续优良文明基因的过程。(2)如何通过好家风的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分)【分析过程】

第一步:划关键词,分析概括材料。材料1说:我们历史上历来重视家风,司马光、郑板桥、周恩来都树立了好家风,让他们自己、子孙后代都拥有了良好个人品德。材料2说:家风有利于个人成长、性格养成,也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第二步:联想相关原理。该题有难度,因为跨越了两个知识点——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的位置:思修(部分)——道德观(板块)——微观道德(章)——家庭美德(节)——弘扬家庭美德(一级知识点)——营造良好家风(二级知识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位置:思修部分的首尾。【对策:从材料中获得启发】材料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也要与时俱进,将不利于文明进步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剔除,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鉴于此,国家通过倡导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社会注入暖暖的正能量。”→核心是与时俱进、剔除过时因素、倡导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步:组织答题语言。先解释关键词,建立材料与原理的联系;再根据材料进行论述;最后扣题。【参考答案】

①【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材料改写+个人发挥】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材料中节俭、友善、廉洁的家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②【术语活用+材料改写+个人发挥】好家风的传承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剔除家风中的过时因素,党和政府要倡导家风建设,正本清源。

③【小尾巴:扣题+材料改写】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家风去粗取精,合理扬弃,给社会注入暖暖的正能量。【例2】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2018年真题第37题]

材料1

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请老人坐在自己身边的暖心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同时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位93岁高龄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黄旭华随同学在向内地转移途中,看到无数城市在日军的轰炸下化为了废墟。年少的黄旭华默默思考:国家太弱就会任人欺凌、宰割!我要学习航空、造船,将来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抵御外国的侵略。凭着这个信念他考入大学学习舰船技术。

由此他把自己的专业志向与国家需要紧紧结合在一起,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隐姓埋名30多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地战斗在核潜艇研制一线。1970年,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终于顺利下水试航,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如今,已是90多岁高龄的黄旭华仍然每天准时出现在研究所,在他身上好像蕴涵着无穷的力量,永远不知疲倦,而这一力量正是源自他年轻时确立的正确的理想信念,他说:“研制核潜艇是我的梦想,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很幸福。”

黄旭华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从无到有、第二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和第三代核潜艇的探索赶超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7月30日)、《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6日)

材料2

2017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7年1月8日因病去世,年仅58岁。黄大年青年时期就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宏大志向。他17岁考到地质队工作,成为一名物探操作员;1977年考入大学,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一生的缘分。1992年被选送至国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临出国前,他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科研条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回国7年多,他作为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带领科技团队只争朝夕、顽强拼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秉持“祖国的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人生信条,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殚精竭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常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黄大年的一生从“物探操作员”到“地球物理学家”,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他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7月13日)、《光明日报》(2017年7月24日)(1)为什么说青年时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为人的一生提供“无穷的力量”?(6分)(2)青年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4分)【分析】

这道题较为简单,以黄旭华、黄大年等学者的事迹为线索,直接考查了教材上的传统知识点,均为思修板块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内容。第一问考查理想信念的作用,回答时既要体现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又要联系材料,分析青年时期确立理想信念对人这一生的作用。第二问考查“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回答时要注意原理与材料相结合,分点作答,回答角度要全面。【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青年时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为人的一生提供“无穷的力量”?

答:①青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青年时期是形成理想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青年期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青年期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青年期确立的理想信念能够为人一生提供“无穷力量”。

②理想信念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

a.指引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材料中的黄旭华、黄大年等人物青年时期即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进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复杂,也能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b.提供前进动力。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材料中黄旭华、黄大年等人物正是在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对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

c.提升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塑造高尚的人格。材料中黄旭华、黄大年等人物的成功离不开个人高尚的人格。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信念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因此,青年时代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为人的一生提供“无穷的力量”。(2)青年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答:青年应该志存高远,从小树立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的抱负。

①立志当高远。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斤斤计较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树立高远的志向,立志成为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②立志做大事。青年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一个人的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相结合,与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相符合,才是有价值的理想。在当代中国,青年要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诚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平凡的工作,只要是与这一伟大事业相联系、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就值得我们去做。

③立志须躬行。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地学习和工作中。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

④伟大出自平凡。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幸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梦,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才之梦。中国梦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与祖国人民一起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Ⅳ.复习策略

一、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法+多种记忆术(一)思维导图法

1.各章节联系

2.分析题要点

3.按自己需求,个性化填充选择题易错点、考点(二)多种记忆术

1编口诀【例】理性因素的三作用:指导、解释和预测→“理性指引我成为御姐”

2画时间线:联系近代史,理解毛中特【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一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在这一时间段内包含了近代史部分4、5、6、7章的内容,在记忆具体历史事件和脉络的同时,可以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主要成果进行理解和记忆,而这正是毛中特部分有关毛泽东思想的重点知识。

3场景化记忆【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法vs追求女孩子(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政策。

4注意关键词

如“重要”“基本”“命脉”“本质”“第一次”等。

二、各部分的复习思路(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全面了解基本知识点,对每一章的基本原理在理解的同时做到熟记于心。

2.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至少要对重点知识画思维导图。

3.重在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