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8:09:57

点击下载

作者:王少农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反恐

文化反恐试读:

第一辑历史的反叛

不要再把世界一分为二“9·11”之后,国人感觉恐怖分子与恐怖主义不再遥远(它从来就不遥远

),它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个渴望过正常生活的人,我为恐怖分子的这种做法有

着本能和官能上的反对。

这些人心中充满仇恨。

他们甚至仇视路人。

甚至家人。

甚至爱人。

这一切源于他们对自身的深深憎恨,我把这称为“内心的恐怖主义”,它是指向内的

,原非指向外。他们自卑,时间与生命的日煎月熬使他们终于决定在某天要行动了,他们希

望“报仇”,希望同归于尽。他们的逻辑是:既然这个世界伤害了他们,那么他们就要摧毁

之。

他们不用闭上眼就能看见黑暗,他们一旦将“内心的恐怖主义”外化为暴力就可以减

轻心中重压,并可以进入黑暗核心中的光明。

恐怖主义者对世界的认识相当深刻,所以他们对世界的伤害也是深刻的。

那么,当此之际,我提倡“化解宿仇”意义何在?也许有人要问:与恐怖分子也要“

化解宿仇”吗?这岂非纵恶?

不,我的意思是:哪怕是对罪大恶极的恐怖分子也要与之沟通,以免更大的恐怖发生

了解一个恐怖分子的恶是容易的,但更有用的是了解他的善与美。他们表现出来的血

腥暴力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世界必然走向科学规律下的死亡,从这一点讲,尽管每个人的主观都为善,但每个人

的客观行为都在助长世界灭亡。我们一起与恐怖分子构成了世界的运转。时间是人唯一的依

靠,时间也是最大的人间屠夫。但时间本身不是恐怖分子,因为它的摧毁具有普世性,而非《庄子》所言:“人其尽死,而我独存。”是人把人间变成杀场。

在此,与恐怖分子对话、沟通、交流、甚至“合作”(指化解宿仇)的意义就在于这

是世界内部的沟通。我们与恐怖分子的问题是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单纯指责、声讨、

杀戮恐怖分子的人也是恐怖分子。从法律角度解释“恐怖分子”一词是无力的,只有从人性

角度方可揭示其复杂性。

我注意到了一个倾向:冷战结束后,“9·11”使人类又截然分为两个阵营:恐怖分子与

文明世界的人。这种分法完全等同于冷战时“社”、“资”两大阵营对垒,有百害而无一益

。不要这么分。不要再把世界一分为二。

实际上恐怖分子并不是浑身都是暴力,原理上他们都可以沟通。大部分恐怖分子都是

信仰坚定的人,至少是有想法的人。他们忠于自己的思想。他们是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者

”。他们认为自己所行为善。

这就是说,“恐怖分子是圣者”的说法有其道理。当两种价值观产生尖锐对立时,“

内心的恐怖主义”一旦外化,“圣者们”就会拿起屠刀“教育”世人。“化解宿仇”的意义在于,它把这些“圣者”的暴力倾向内化、消耗掉,从而不使之

外化造成伤害。要当王就让他们当自己的王,并且要让他们知道当一个人的王要大于当所有

人的王。

这种沟通的意义非同小可。“以暴制暴”实际上使暴力循环与升级,而化解宿仇是“

以心抑暴”,使暴力从人心内部停止。

每个人都有暴力倾向,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恐怖分子。那么为什么大部分善良的人没有

成为恐怖分子呢?这是因为我们懂得把自己的暴力倾向内耗掉,不使它外化,释放出来。

内耗暴力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转移精力,二是向自己发泄,三是借外力抑制。

第一个途径是最佳方案,第二个也还行,第三个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手段。一般情况用

前两个途径就足以抵御、消耗掉自身的暴力倾向。“化解宿仇”既然是“化解”,很显然它本身就不是暴力;但它也是一种力,一种天

人合一的自然伟力。它不是闪电,但具有闪电的效果。它一如阴阳鱼中间的那道“S”线,

它是弧形的,而不是直线。它的力从上到下贯注到底,不会分叉。阴阳鱼(太极)的形成有

赖于外面圆圈(元极)的界定,我们用以化解宿仇的伟力来自于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

人类自身的反省。

内心的修炼者将真正的“道成肉身”,而避免提前毁亡。当初耶稣的死原本是个终结

,但没想到又成了一个人类无尽酷刑的开头。

我们担心的事终于发生。

我们没了退路,唯有去化解宿仇,力求生路。不要问谁对谁错,不要比谁强谁弱,凡

是带是非观的人必有是非,人类唯一的出路正如佛家所言:“不问是非,但行善事。”

一个深刻了解恐怖分子的人将被世人视为不祥,一个“同情”恐怖分子的人将被视为同党

。如张广天就曾对我说:“你不承认有美帝国主义,你就是美帝国主义。”对此我无言,但

与张广天也能达成“反暴力”上的同一。

我们的文化要想成为真正的文化,第一原则就是反暴力,通过化解宿仇来反对暴力;第二

原则是建构美,并化悲为美。

我所理解的文化就是这两个东西,请大家注意,我所说的文化已不再有信仰标签,因为我

已看到不同的信仰间产生的暴力已太多太重。

不是说不要信仰了,而是说要让信仰真正成为“仰望”的东西,也就是让精神与我们的肉身保持有效距离。

有距离总会安全一些,我们渴望真正的零距离,但不是现在。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

”从来就没实现过,因为当时连柏拉图也是把奴隶排出“人”的概念之外。

什么是“化解宿仇”?化解宿仇就是把他者理解为自我,审视自身,用一种“无条件的爱”

来展开与世界的斡旋。正如《古兰经》上说的:“他深知隐密与表露的事。他尊严崇高,明哲精细。”

战争是伤身劳神的,还是化解了宿仇的人简单快乐些。是,我们是功利的,我们操作灵魂

技术日渐成熟。我们担心的事已经发生,我们高兴的事还没到来。一个勇于把初恋最终实现

为黄昏恋的人是幸福的,我们要坚持爱。

中国文化是一种反叛暴力的文化“9·11”之后,中国文化在全球地位凸显。中国文化是和平的,不像有的文化那样激烈。

当多种文化激烈对抗时,中国文化处变不惊,并积

极应对变革,体现出了一种平和、从容的文化本质。

真正的文化是为人的生命、生活服务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凸显,就在于它是为大多

数人服务的,所以其主流状态必然表现为积极进取与平和从容,而非激烈地反叛什么。

当然,中国文化骨子里是反叛而高傲的,但它一向专注于内心成就,所以不会外化为暴力

与伤害。

中国政府在“9·11”之后,既支持反恐,又不主张扩大打击,这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一种中庸态度:凡事应不偏不倚,任何事情不能太过,否则就会变质。

在2003年的两会期间,唐家璇外长在答记者问时又再次明确表明了这种中庸主张:中国外交

要“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凡事不偏不倚很难,但在任何时期都保持平和与理性无疑是最好的。

儒家的“中庸”与道家的“阴柔”有相近之处,都主张“平和”,而非暴力。所不同的是,“阴柔”通常是求胜的手段,而“中庸”是求共存。

从目前中国的局势看,应继续用“中庸”手段求共存,然后用“阴柔”手段求胜。

所谓“求胜”,并不是说要征服谁、战胜谁,而是说通过阴柔手段达到化解宿仇的目的,从

而在人类文化整体欠收的情况下“胜出”,不增不减,保存中国文化的纯粹性,与其他文化

一起为全人类服务。

这种服务就是联合国一向提倡的和平。

我认为:“9·11”之前,人类主要求发展,发展是第一位。“9·11”之后,人类主要求生存,和平是第一位。

这是人类的一大退步,它使人类“保守”起来。从认识上看,则是一大进步。

就中国国内而言,也应顺应天下大势。“9·11”之前,中国主要求发展,经济是第一位。“9·11”之后,中国主要求和平,文化是第一位。

这一点也是国人应该认识到的。

当此之时,中国文化的地位凸显,对全球有着前所未有的直接参考价值。

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化解宿仇,它是一种反叛暴力的文化。

在过去,中国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服务社会发展。

如今,中国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化解宿仇,着力于全球文化的融合与和解,着力于本国各阶

层、各种族的文化和解。

这种和解首先来自于我们本民族内部的深刻反省。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曾对少数民族有过传统的恐怖行为。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王朝,曾对当时本邦各国

、邻邦各国进行过恐怖行为。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吃人手法曾对国民产生毁灭性的恶劣影响。

专制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近代政治的主要统治方式,曾对中国民众进行黑暗的恐怖统治

所有这些,我们都应进行深入内部的深刻反省。

这些年来,我们要求别人反省的多,意识到自己更应该反省的少。

所谓“反省”,并不是说我们要阴魂不散的纠缠于某一个具体问题,把古人鞭尸,或勒令今

人自杀,当然不是这样。

反省之际,我们要小心这种反省也不应该成为暴力。不可强迫反省。

所谓“反省”,指我们要坦然面对历史与传统,勇于承认。不要辩解,要和解;不要报仇,

要化解宿仇;不要越反省越灰暗,要看到光明。

所谓“反省”的“省”,就是觉醒的“醒”。

中国文化是有严重暴力倾向的,中国历史上的杀戮之重、中国人民的苦难之深难以尽述。

中国的暴力传统源于中国文化本身。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动辄作“天”或“道”的代言人,这样它就必然表现为对世人的一种统

治与伤害,其原理同于西人言“神”。

言“人定胜天”者必会伤害“天”(自然、环境、社会)。

言“天人合一”者必借天而行事,伤害世人。

只有认识到“天人各一”者方可定位“天”与“人”,不妄言道,以务实的态度在天底下去

做人做事。

天道威严,人要老实。

人类文化产生于对自然的敬畏。

没了这种敬畏,人必自失,天必灭之。

人道威严,要尊重他人。

人类文化产生于内心的自信。

没了这种自信,人将很快堕入空虚。

自信源于自省。

中国文化有了深刻的暴力反省,才有资格去化解宿仇。从这一点讲,中国文化是一种反叛暴

力的文化。换一种表述即为:

中国文化是一种反叛自身的文化。

并不是说“9·11”之后中国文化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了,事实远非如此,中国文化如果

不深刻反省自身,将如美国文化或穆斯林文化一样面临更严峻挑战。

本文全部意思有三层:

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要成为真正和平的一员,着力于化解宿仇。

二、中国文化应深刻反省、反叛自身。

三、这种反省与反叛是文化和解,不要又变成暴力了。

中国和日本应该化解宿仇

日本人修养不错,在书法、禅宗、花道等方面都有极高修为。

日本人发展不错,在工业、商业等方面无愧于经济大国之名。

日本人的国际地位不错,实际上在近现代历史上,西方最看重的东方国家就是日本,日本的

现代化进程与欧美大致同步。长期以来,日本作为亚洲国家与东方国家的代表,取得了与西

方国家同等令人瞩目的成就。

日本人最有西方缘,他们率先实现了与西方人的化解宿仇。日本宣称自己是“西方国家”,

突破了传统思维。

日本人做事认真、高效,日本人为人彬彬有礼,具有东方风范。

这样的一个国家,理应是中国的朋友。但直到目前为止,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宿仇未解,双

方民众之间常常闹得不愉快。

中国方面,认为日本没有认真悔罪,缺少必要的交往诚意。

日本方面,认为中国老是让它悔罪太烦人,并固执地认为当年日本并不是中国打败的,而是

美国和苏联。

中国方面,指出日本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

日本方面,指出日本也是战争受害者。

中国方面,指出日本当年侵略。

日本方面,指出中国当年落后、腐败、不团结。言下之意是该挨打。

双方如此对峙,便激发了一部分中国人的报仇心理。这几年在教科书、钓鱼岛、靖国神社等

问题上,中日思维严重冲突。

是到化解宿仇的时候了。

中国与日本近在咫尺,如果连这个宿仇也化解不了,必会为双方留下巨大隐患。

我个人认为,在“化解宿仇”的问题上中国应主动。

日本与美国曾是宿敌,现在已化解宿仇为盟友(当然日美结盟还有更复杂的原因)。

之所以日本能与美国化解宿仇而不能与中国化解宿仇,因为中国不是美国。

日本认为中国低于美国,实际上中国在文化方面至少不低于美国。

化解宿仇其实就是在文化的深层次上达成和解,这并不只是一个政治概念。中日是能在文化

上达成同一与和解的,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

我为什么说中国在文化方面至少不低于美国呢?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安全”的文化,性质

上它反叛暴力,也不会召来暴力。而美国文化召来了“9·11”。

请允许我在此严肃地说,我并没有任何嘲笑美国文化与不同情9·11的意思。

既然中国在文化方面至少不低于美国,那么中国应该像日本包容美国一样包容日本。的确,

中国不是美国,但中国在认识方面可以高过美国。同样地,中国不是日本,但中国何妨学习

日本。

在历史上,中国为古代日本的繁荣输入了必不可少的血液;同样地,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首先

受益于向日本的学习。

是到化解宿仇的时候了。

中国方面,应不再要求日本悔罪。如果日本要悔罪,它会在心里悔罪的;如果不愿意,口头

上、书面上道一万次歉也无益。

日本方面,应以平常心看待中国这个新崛起的庞然大物。中国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伤害,包

括日本。长达一两百年的战争苦难不但为中国积累了足够的反抗经验,并且教育了中国人自

己也不要去侵略别人。

化解宿仇真那么难吗?这个问题考验着中日双方的民众,更考验着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

我个人认为,在“化解宿仇”的问题上中国应主动。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与很多文化化解了宿仇,现在也必能指引中国与日本化解宿仇。

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极大的,它从不为历史所困,所以能创造出新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必须反战?

美国攻打伊拉克,在中国大陆的知识界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讨论。自从中越边境摩擦

结束后,中国大陆已脱离战争20多年,这种良好的和平局面无疑是珍贵的。中国政府是

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者,它传承了中国历代王朝开国以后“和为贵”的思维,维护了国家的

安宁,这也是不容易的。

中国知识界有着反暴力、反战争的优秀传统。他们像传统士大夫一样有着最基本的人文理念

与人道精神。“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战争会对普通人造成巨大伤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反战的简

单原因。

战争从来就不会解决什么问题,只会把问题搞复杂、搞严重。

有一种流行世界的观点:战争带来进步,这是百分百正确的。但这不是句人话,是应该由上

帝说的。客观上战争是会带来进步,但这是无情扣除代价后的算法。

我长期以来坚持一个观点:不能用科学方法计算人类进步,唯有每人扪心自问:我是否今日

胜昨日?是否伤害了别人?

以战争手段赢得胜利的一方必会为他的胜利付出代价:他要用更多的暴力维护现有暴力,这

样将四面受敌,必不能长久。《老子》指出:“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用暴力来维护暴力,正如在刀上磨刀一样,是一件好看但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成吉思汗、希

特勒、斯大林等人的战刀统治之所以不能长久,即在于它没有足够用以维持暴力运转的暴力

是的,暴力可以生暴力,但暴力也可以减暴力。当暴力对冲时,必会造成均衡或反转。

所以,“以暴抗暴”是可以做到的,“以暴制暴”则不可能。也就是说,大自然与人类社会

的规律联合规定了:

我们完全有力量抵抗任何进攻,但没有力量去征服别人。

这种规律是奇妙的。

任何暴力必不能长久,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内部的巨大创伤。

美国是一个科学主义的国家,它崇尚技术与工具,以为只要武器够好,必然完成一切使命。

这是肤浅的认识,未知自然之道。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战胜国,在海湾战争与对塔利班的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但这并不

能说明它的战争机器还能开多久。

我所看到的历史现象是:强大者往往自己跌倒,并不需要一个比它更强的对手出现。中国的

秦帝国是如此,西方的罗马帝国也是如此。

美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国家,但也仅仅是个国家而已,它不能不受国家之道的力的

控制。

9·11成全了美国人。

9·11使美国有了充足的理由去进行任何一场它认为必须进行的战争。因为,美国这次是受

伤害者,是“弱者”,所以它的报复行动似乎无可厚非。

问题只在于报复太滥了就成了侵害。

美国人的做法与恐怖分子有相同之处,那就是:

A发动攻击是为了报复。用他们的话来说则是“行正义”。

B目标高度精确。

C为了实行“正义”,不怕伤及无辜。

实际上每次美国开战之前总要作一番人道主义表白,同时由军方来讲话:这次行动我们希望

我们的军人零伤亡,对对方的平民也不会造成误伤——但如果真的伤及平民,也是无法避免

的。

好一句无法避免!就因为这一句,平民成了战争的“合法牺牲品”,死了也白死。用西方人

的强盗逻辑来说就是:死在“解放者”手中总比死在你们的“独裁者”手中好。

实际上美国攻打伊拉克就是宣称要将独裁者萨达姆搞死,以使伊拉克人民免死于独裁者

手中。

对此,我们国内一些善良的人居然还认为为消灭独裁者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应予以“支

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是:

战争使平民受国内独裁者与国外侵略者的双重蹂躏。

对于被伤害的伊拉克平民来说,国内独裁者与国外侵略者都是施暴者,萨达姆即小布什。可

笑的是小布什认为自己是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英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反战的简单原因:我们看不到历来战争真的解决了什么问题,只看到

平民与军人真的死得很惨。

工具。

世人是“领袖们”的工具。

为了完成神圣使命,领袖们将工具的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到极限,然后随手一扔。

这就是我们必须反战的简单原因:我们是人,不是工具。

请允许我在此讲清楚:我们的反战不是“以战反战”,而是说要化解宿仇,停止战争。

中国不是美国,也不是伊拉克,但为什么战争能揪动我们的心?因为我们同是“人”。作为

有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同情上次伊拉克战争后出生的大量畸形儿,我不希望再这样,就这么

简单。

〖BT(1-1〗一位中国作家对当今世界的呼吁:化解宿仇此文曾在香山佛会上传

看。此文作时,我的好朋友熊晋仁在中华佛教在线主持论坛,此文作完给晋仁时他已离开,

这篇文章不曾贴在网上。

对于当前的这个世界来说,我认为化解宿仇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全世界思想者与宗教

徒首先要做的头等大事。

宿仇就是前仇,就是今生仇,就是当下仇。天下的一切暴力冲突与痛苦皆源于“报仇”思想

。而最折磨人的莫过于“报宿仇”。谁都知道这个世界回不去了,但有人依然依靠对宿仇的

深深眷恋和呵护来消磨今生。

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不化解宿仇轻松地生活?

任何宿仇都不可能骤然终结,只能去慢慢化解。

所谓化解宿仇指化解各个宗教间的宿仇,化解各个宗教内部各宗派的宿仇,化解宗教

徒与无神论者及科学界的宿仇。推而广之,我们要化解任何宿仇,包括化解个人之间的宿仇

、化解各种文化与各种文明之间的宿仇。

实际上,化解宿仇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不化解宿仇双方就会同归于尽,化解了宿仇人类

才有希望。

化解宿仇的前提是承认宿仇与正视宿仇。

有些人不承认自己与他者有仇,但这种人一旦做起事来特别残忍,讲报仇的人杀人要分对

象,申明自己杀人不为报仇而为公理的人杀人根本不分对象,杀人极多。“有仇必报”并不

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的人所报非仇——他们杀气深深,魔意森森,认为世人都有有罪

,而他是当然的执法者。

暴力源于自卑。

人类的宿仇产生于人类的狭隘与混乱。

化解宿仇的途径是增强人类自信与爱心,不断认识自己,不可轻言牺牲。

在宿仇宿怨频频爆发的今天,我认为化解宿仇——无条件地反对任何暴力、无条件地马上停

止任何暴力对抗与以暴易暴是人们的当务之急。

如果这只是一种吁请,那么它与很多曾有过的美好愿望一样,只不过是愿望。如果人们因

痛苦而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可行必行,那么它应不仅是一种吁请。

本文作者今借中华佛教在线宝贵的一角,发出如上呼吁,希望将“化解宿仇”的理念传播到

每一个人心中,共同创造世界和平。

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一定能做到化解宿仇。化解宿仇是我们的责任。化解宿仇功德无量。

停止暴力、化解宿仇是这个充满了仇恨的世界的唯一前途。

新译房龙《圣经的故事》序:化解宿仇新译《圣经的故事》,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是作为“大学人文经典读本丛书”出版的。

很多人拒绝《圣经》及相关读物,这其中带有或隐或显的宿仇。

我对我的朋友、宗教哲学研究者熊晋仁说:“现在摆在全世界宗教徒和思想者面前的首要责

任是要化解宿仇,而不是其他。”

熊晋仁对此表示了专业性的首肯。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化解宿仇就会同归于尽。只有化解了宿仇人类才会有出路。

我在此说的宿仇专指各个宗教间的宿仇。推而广之,我们要化解一切宿仇。

无疑,促进了解是化解宿仇的第一步。

房龙此书阐述了他对《圣经》形成的看法,扼要地讲述了圣经中的历史,是多类介绍《圣经

》的读物中较好的一部。它使我们对《圣经》与犹太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引起我们阅读《

圣经》原典的欲望。

房龙作为一个美国人,必然爱基督教文化影响。但我们同时高兴地看到,作为一名历史学家

,房龙对待《圣经》与对待基督教的眼光是公正的。虽说他对犹太的态度是不公正的,这一

点希望读者一定注意:基督教从犹太人宗教中产生后,并不是说犹太人原来的宗教(犹太教

)就成了垃圾。当然,房龙在书中是用史家常用的对比手法说明历史进步,我们确实应该把

重点放在“历史的进步”上阅读。

这不是一个基督徒在谈《圣经》,而是一个非基督徒在谈《圣经》。这样比较好,可以避免

传道”之嫌。真正高明的传教士是不标明身份的,正如真正高明的先知都是不动声色的一样

房龙此书语言平和,在平静叙述的同时常有精辟观点闪现。此书不仅是一部通俗的

历史读物,它包含了房龙的很多研究观点。

如在本书中的中间部分(第14章到18章),房龙写到犹太王国分裂后,两个犹太国家相继灭

亡,犹太人先后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统治。在这期间,犹太民族不断整合

他们的上帝信仰,结合多民族文化重新立神、立国,最终为耶稣“爱”的学说的诞生打下了

基础。

从《旧约》到《新约》,“上帝从一个父性的战神变成了一个母性的爱神”(熊晋仁语),这

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而这一伟大进步即是由耶稣完成。

在我看来,耶稣要比“上帝”伟大,因为在耶稣之前“上帝”还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如果是一个神学家,他就会写道:耶稣是上帝派来的,但作为历史学家,房龙告诉我们:耶

稣的出现是犹太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了这样科学的、历史推断的前提,我们可以放心地看《圣经》中究竟说些什么了,西方人

动辄言“上帝”又可能是什么意思。房龙在书中最后写道基督教如何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亦即如何从一个东方宗教变为西方宗教。

通读房龙此书,我们可以学到有益的圣经知识并较好地了解犹太人的古代历史。在书中,房

龙以一种比较公正、主观的方式讲述《圣经》,如参照其他民族的说法与《圣经》对照,具

有较强的知识性与人文精神。

中国人必须了解西方,必须了解《圣经》是怎么回事。新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在化解宿仇上(

比如西方人、日本人)作出积极行动。

按佛家的术语讲,房龙写此书是有“功德”的。我们了解了《圣经》,才可能较好地了解西

方人的思想,从而较好地与之交往。

也许“化解宿仇”原本很简单,这不是能不能的间题,主要看你愿不愿化解。我觉得这其中

有两条原则必须恪守:

1.无条件反对任何暴力,尤其是政治暴力、军事暴力与宗教暴力。

2.每个人尽可能地爱自己、爱别人。

房龙此书通俗易懂,文风简洁有韵致,每章裁剪得体,整体上历史学家的严谨与敏锐,是一

部优秀的历史作品。

作为一名中国的历史作家,我在此对我这位在上个世纪已取得如此成就的美国前辈表示钦佩

,同时对他在犹太教认识上的错误感到遗憾。现在我们应该避免这种错误,为化解仇宿做出

进一步的努力。《百部中国文化圣典》序三:中国文化的当务之急是化解宿仇

中国文化的当务之急是化解宿仇,化解与异文化的宿仇,其他的问题可以相对放一放。

我们不应再把中国文化只看作中国的文化或华人的文化,而应从宏观角度把她塑造成真正的

世界文化与人类文化。

自从“9·11”之后,全世界有良知的人与文化人都应“无条件反对暴力”,这样人类才不

会走恶性循环的老路,才有希望。

现在我们必须为“化解宿仇”做出进一步努力,多种文化间应化解宿仇,无条件地认可并接

受对方,不要保留,不要谈条件,全球文化复兴不是文化的WTO,不能讨价还价。全球文化

复兴不是文化的世界杯足球赛,不能不断淘汰弱者。

如果说我们现在所弘扬的“化解宿仇”理念是一种大爱,那么我们即将看到的世界各民族文

化的共同复兴景象无疑是一种大美。

中国文化如其他文化一样,当务之急便在于化解与异文化的宿仇,要承认有宿仇,要想办法

化解,这样才可能直面现实,共同生存,从而建构更美的人类文化。

怎样化解:坦露善心以合群,表现独特之美以栖居。

化解宿仇后,中国文化便会有更大创新:更美、更独特、更大气。以前我们认为新创必须在

整合的基础上,实际上不整合也可新创,庄子云:“虚室生白”,即言无所有中自可新创。

中国文化人的最大蔽病即在于整合前人费时太多,而绝少新创。今之学者谈中国文化,必言

三教,其实中国文化首先不是三教,而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人性之美,而文本文化之美

倒是次要,再高妙的书中话不如生活中的话更美。

中国文化是一种“人的文化”,而不是“书的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几千年

传承,正因为她是一种人的文化,而不是书本的文化。她直指当下,以塑造美好生活为己任

。“化解宿仇——新创——整合”,这是当前我们发扬中国文化的科学程序。以前的程序是“

整合——新创”,思维僵化,并且没有认识到“化解宿仇”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不可取。

中国文化是活泼泼的,她必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更轻松舒畅的大美。《圣典》所做的整合工作是我们中国文化复兴三环节:“化解宿仇——新创——整合”的基

本工作之一。希望有志于此的各界人士共襄盛举,开创新生活,开创真生活。

附:《百部中国文化圣典》一书第一次从人文的全新角度整合中国文化典籍,做了许多新的

工作。该丛书除了收载“主流典籍”外,还重点收载了具有人文精神的历史典籍

、女性典籍,少数民族典籍及新出土的典籍。此丛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整体风貌

,并在每部书前面撰写介绍性的研究文字,便于读者阅读。《百部中国文化圣典》由北京著名出版家赵群策划,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社社长邓小飞先生亲自负责此书的学术问题。我在2002年全年投入这套大

书的编纂与撰写工作。此书由我主编,很多前辈与朋友都投入此书很大心血。《百部中国文化圣典》编后记

纵观《圣典》,我们不难发现有两个人的名字重复最多。一位是孔子,《易经》、《书经》

、《诗经》、《礼记》四部经典均由孔子编定,孔子的名字在我们的总目录中出现4次。

另一位是鸠摩罗什,《金刚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三部经典均由鸠摩罗什译

出,鸠摩罗什的名字在我们的总目录中出现3次。

我在一遍遍梳理《圣典》目录与正文时忽然发现孔子与鸠摩罗什所占比例最大,两人颇

有并驾齐驱之势,当时心中自觉惊讶。这个现象并非我个人喜好使然,而是中国文化本身发

展使然,亦即文道本来如此,这不是偶然或巧合,而有它自身的道理。

一、孔子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鸠摩罗什是家族迁居中国的印度裔中国人,他们二人同在

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说明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由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

同缔造。

南亚大陆(印度洋文明)曾为中国文化输入足量的新鲜血液,而中国文化血液的回流却输向

东北亚与东南亚,但未对南亚大陆(印度洋文明)产生重要作用,这大概是因为两种文化

的流速、方向感与运动方式不一样的。印度文化是爆发式急速流动的,中国文化是缓缓流动

的;印度文化的方向感不强,如鸠摩罗什家族当初只是避乱居于西域,并没想到去中国腹地

,而中

国文化的方向感很强,如与鸠摩罗什同时代的法显西去取经便是直奔印度;印度文化是用折

线运动的,一如梵文写法,从印度到西域,再从西域到中原,而中国文化是用“S”线运动

的,一如阴阳鱼中间的那一道曲线,从东北亚到东亚中亚,再到东南亚。这是一道深刻的文

化“天痕”,其中有先天地理决定的因素。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与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中国外来文化具有相同点,他们作

的都是传承与传播工作,本身并非原创,都是对古文化与先前文化的接力。孔子编诗、书、

礼、易,都是“述而不作”,《圣典》审慎地沿用了《史记》对孔子此项工作的命名:“编

”。

鸠摩罗什译佛经,因为参入了自身思想,并由梵文改用了汉文,不可避免地进行了“第二次

阐述”,《圣典》大胆地将鸠摩罗什所译的这几部佛经名著命名为“译著”。

从孔子编诗、书、礼、易与鸠摩罗什译著佛经我们可以看出,对中国文化而言,上古文化与

外来文化源源不断地为它输血送氧,这说明了中国文化从“彼岸”(另一个精神世界)吸

取了很多东西。中国文化的另一端从来就不是异文化,而就是“彼岸”。我们从此岸凝视彼

岸,从彼岸观照此岸,由此形成文化。当现有精神(当下精神)接通另一个世界时,从阅读

到思考,从思考到行为,我们发现世界美好如斯,人类便可以指着任何一本经典说我们有文

明了。

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家在中国文化文本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个人

位,而道家没有一个这样的人物,老庄各著一部书,后世道家如葛洪者著作虽多,但涉及领

域太多,在纯粹精神的言说上确实不及孔子与鸠摩罗什。当然,三家的影响都极深,

难分高下。从文本来讲,儒家与佛家为中国文化产出了大量编、译者与阐述者,而道家则量

少而颇多新创。这一新的发现也是我在编篡《圣典》时得出的。

对于儒、佛、道三家的重要思想典籍,《圣典》在容量允许的情况下秉持“不删”的原则,

而对于文人集子中(如《李商隐集》)大量的为当时皇写的“表”、“状”等,《圣典》颇

多删除。无疑古人也为我们制造了大量垃圾,《圣典》必须就此做出大胆的清理。

2001年2月24日在四川警专的演讲:文化大同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借尸还魂,在由西方传入的民主与科学的催化下进行了一场“文化洗脑

,而本国国粹则处于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中国人向往现代生活,一方面又发现代文明有着太

多缺陷。

七八十年后,国人的理性思维日趋成熟,渐渐有人提倡“文化复兴”。

这其中主要有三派:一是台湾徐复观提倡的文化复兴,其要旨是复兴儒家思想。这一派的文

化复兴思想与东南亚及台湾的儒家传统和该地区的经济模式有着紧密联系。随着东南亚经

济模式的崩溃,儒家价值观已再次被动摇。如新加坡的李光耀近期就已发生重大的思想转变

,从儒家思想倾向于现代西方思想。徐复观在台湾与李敖是死对头。一个提倡“文化复兴”

一个鼓吹“全盘西化”。其实“全盘西化”可能并不是李敖的真实意图,其手法与鲁迅相

。鲁迅曾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一座房子上开一个窗子,那么他就不能说开窗子,而只能说

拆房子,这样以来,房子的主人为了保全房子,就只能任人开窗了。徐复观的学养似乎不

如李敖,台湾的“文化复兴”总的来说因自身的理论缺陷未成气候。李敖虽然反对文化复兴

,但他本人却有力地复兴了中国人文精神,从这一角度讲,李敖当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健将。

在中国大陆,以官方形式提倡文化复兴的有武汉大学的郭齐勇先生。郭齐勇以教授身份呼吁

国家尽快实施“文化复兴工程”,以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其要旨在于复兴先秦的文化和精

神。这是提倡文化复兴的第二派。

第三派是由诗人俞心焦发起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派文化复兴的倡导者几乎全部来

自于中国民间,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真正声音。其要旨在于复兴中国的道家文化,即复兴中

国文化中的自由传统。我于98年加入文艺复兴,主要从事于复兴中国的古典诗歌。

我个人认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虽未形成文化气候,但它是迄今为止最为理性、也是在当

代最急切需要的思想启蒙之一。与前两派相比,它更有现代意识,指向更明确。

在五四“文化洗脑”与近些年来的“文化复兴”思潮的基础上,我认为新世纪的中国文化需

要一种更向上、更大气、更有力更新的文化思想来满足时代需要,那就是“文化大同”。

我在此正式提出“文化大同”这个观点,这是多年来的严肃思考所致。什么是文化大同?文

化大同就是一种文化和合、一种民族的和解,一种自由无碍的精神方式。它以孔

子的大同学说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及西方自由主义学说为参照,以中国的道家文化为基

础,并本着我本人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理念而产生。

文化大同首先是一种开放精神的方式,它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当今世界各地各民族已可通

过各种方式进行思想交流与经济往来,狭隘的门户之见已日渐被各国人民自觉抛弃。中国加

入WTO后应更开放。文化大同是一种开放的精神方式,持此理念者应该心怀天下,心忧天下

,同时当然也心乐天下,为地球谋幸福,为人类找出路是其天职。

其次,文化大同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态度。它对世界上的多种文化予以无条件认同。为什么这

种认同是无条件的?国为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与破坏总是出现在异文化中间,不包容与

不认同就会引起剧烈冲突。中国古代那些自居正统的人就曾讲“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其

无知与狭隘极不利于社会和解与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建设型社会,我本人主张一切社会问

题应以平和方式解决,不应该把一切搞得紧张对立。如果说军事、政治上的问题太深沉,一

时无法调和,那么我们在文化上不应先行一步吗?持文化大同理念者无条件认同各种文化并

非是丧失立场,而是从人类全局出发的一种用心良苦的现实策略。在持文化大同理

念者看来,世上并无佛,故可普渡一切的佛与非佛。世界上的文化有千万种,这千万种世界

文化都可能会趋向大同。

最后,文化大同是一各唯美、唯力并主张文化创新与思想革命的文化思想。春秋时中国文化

非常发达,但自那以后的中国文化一直在诠释先人典籍中耗掉了几千年,了无新创。五四“文化洗脑”后,中国文化又一直在诠释五四精神中耗掉了近百年,收获其微。我认为当代

已非孔子时代,所谓的“述而不作”已成创新之阻碍。

文化大同的另一重要意思即是“文化大异”,它属于未来范畴,其面貌与精神必大异于以往

的一切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即“文而化之”,通过文明来进化人类。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持文

化大同理念者必是洒脱之人,以往历史上的一切不快与痛苦、阴影与黑暗全部抛开,我们是“顶级人类”。

顶级人类应享有顶级文明,为此我们去努力开创“顶级文化”,它可以是学术、文学,可以

是音乐,也

可以是网络与动画。其种类不同,但它给我们的超强快感与永久幸福感是一致的。文化大同

就是文化大异,它在同异间不断升级。

文化大同的意思其实是很明显的,它首先是“大同”,其次是“文化”。以往的文化之所以

不够美、不够有力,传播得不够远,就在于它没有奔向大同。奔向大同就是奔向光明。固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但宇宙中又何常有新鲜太阳?一切都不过是旧的,但在创新的

过程中我们得以尽享思想之乐趣。

文化反恐:论文化恐怖主义“文化恐怖主义”是什么呢?文化恐怖主义就是认为自己的文化先进,别人的文化落后,从

而自己的文化获得“引导权”的一种想法。

既然认为自己有“引导权”,那么怎么做也无不可。文化恐怖主义一旦外化,就成了文化恐

怖。“文化恐怖”主要表现为:各种文化冲突、矛盾、暴力与嫉妒、鄙视、仇恨。文化恐怖不一

定会打起来,文化恐怖比起军事、政治上的恐怖华竟要文雅些,但是正因为它是深

入人心的一种文化暴力,所以是最严重的一种恐怖。

在世界历史上,大的文化冲突一干就是几千年,古人为今人积聚了大量仇怒和误会,《太平

经》命之曰:“

承负”,意即今人要为古人承担过错。《太平经》的这一思想略近于基督教的“原罪说”,

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人应该更主动地寻求今生功罪均衡,用今人之功消除古人之过,提倡每

个人更勇敢地面对自己。

人是历史的人,谁也无法抹去父辈、祖辈乃至祖先在自己身上的深深烙印,一个人即一个家

族、一个种族、一个民族,面对自己就是面对整个世界。

我们要从心中消除文化恐怖,就要认清自己的文化,主要是认清它的暴力含量是否超过它的

文化含

量,如果超过,应如何从每个个体身上救治。

鲁迅。

鲁迅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暴力含量极大,基本上超过了文化含量,认识到中国文化是恐怖的

,“吃人”的,所以那一代人对吾族文明有着猛烈的批判与反叛。

这种反叛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鲁迅的一生做的事就是“承负”,从这一点上讲,鲁迅对道家文化的发扬光大在中国近现代

历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但鲁迅之后,中国文化的暴力含量更大了,情况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糟。

于是人们再反叛。“再反叛”是什么意思呢?再反叛不是对先前反叛的进行反叛,而是对先前的反叛进行反叛

文化恐怖主义产生于文化内部,并且是对先前文化的一种继承。

现在我们若又进行“再反叛”,那是毫无意义的。

反叛——再反叛——再再反叛。

这不是文化接力,而是暴力接力,只会加剧恐怖。

化解宿仇。“化解宿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从文化内部杜绝了因不良反叛带来的冲突,校正我们的反叛

,发扬真正的反叛精神,那就是文化和解。

化解宿仇是最大的反叛,因为它不再恨先前所恨,而去爱先前所爱,并去爱先前所恨,爱恨

交织,矛盾对冲,最后以太极(阴阳鱼)模式抱成一团,中间以一道轻灵的“S”线隔开,整

上作完全同一的运动。

这就是中国道家文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化解宿仇的成熟模式,使

化解宿仇不仅仅是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

文化恐怖主义也是一种文化。

当人们面临“恐怖分子”时,有人会说:这是恐怖分子。

而我会说:这是恐怖分子。

恐怖分子是我们中的一分子,文化恐怖主义是一种文化。只有作这样的认知,我们才可以从

内部击败恐怖与暴力,将历史的抛还历史,将现在的推向未来。

文化恐怖主义多半由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产生,我于1998年就在北大说:“我们要发扬民族

文化,反对民族主义”。那么从现在看,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什么呢?

那就是化解宿仇。

化解宿仇是当前的文化主题,并且就是文化本身,它所达到的认知高度与美感是以往文化所

不具有的。

化解宿仇是一种吃文化的文化,它连恐怖主义都能“包溶”,它是“霸道”的。

暴力源于自卑。

文化恐怖就是恐怖文化,什么时候我们才不恐怖呢?就在你化解了宿仇

的那一刻。“善良的人有福了。”

宗教反恐:论宗教恐怖主义

我有个好朋友的夫人一直在藏地苦心学佛,两三年下来,并没有如她所想的“开悟”了,相

反,她得了子宫癌,只好回汉地由家人陪她四处医治。

我在此讲这个真实的故事并不是说:学佛会得癌,而是说,如果不学佛,可能会及早得到治

疗。

这个故事揭示了宗教徒内心的恐怖。因为都是身边的人,所以我感受特别深刻。我深爱着我

的朋友,如今他的夫人得了癌症,我同样关心。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修持者不能致福反而有灾?一个例子可以说是偶然,两个例子就不能说是偶然了,当

然也远不是必然。

宗教徒内心的恐怖全部来自自身。

换句话说,他们厌恶自身,至少是对自己不自信的,到了非要把自己交给神佛菩萨的地步。

试想,人的命运已不由自己主宰了,身心不会出毛病才怪。

拯救宗教徒必须用世俗的手段:得了癌症就医,得了精神病就治,请神佛菩萨一边去。

至于宗教徒内心的恐怖,这唯有他们自己解决。

宗教本身是为善的,宗教绝不是恐怖主义。所谓“宗教恐怖主义”主要指修行者内心的恐怖

,以及极端的宗教暴力。

对于宗教暴力,这是一个老话题了。究其根源,宗教暴力产生于偏执狂,即认为唯有自己的

宗教是正教,其他的都是邪教,灭之乃是正理。

客观地讲,世界三大教中基督教最霸道,它的“神”公然要对世人进行“审判”,

而救赎是困难的,那么世人能做的事差不多就是静静地做羔羊。

但无疑耶稣是伟大的,耶稣的博爱精神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巨大的凝聚力。

耶稣实际上完成了一次爱的革命——

在耶稣之前,是“神爱世人”,也即“牧人爱羔羊”;而

耶稣的博爱则意味着“羔羊爱羔羊”,含有世人自救的革命意味。

我认为,宗教徒必须过世俗生活,这样才知道宗教的真谛。

就个人情感而言,我最喜欢伊斯兰教。

我刚到青海时,在父亲的厂里打工,父亲厂里请了一批挖土的民工,都是穆斯林。他们干活

从不偷懒,我惊讶地看到,休息时他们一齐跪在泥土上做祈祷,清一色的壮年男人,清一色

的虔诚。

我很感动。

我后来在北大结识的一个好朋友杨子立也是个穆斯林,他的为人处事及牺牲精神让我受益终

生。

并不是说宗教能使人崇高,但宗教能使崇高的人更崇高。

所有的宗教都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起雪中送炭作用的永远只能是我们自己。

如今世界三大教呈胶着状态。非常幸运的是,我身边最亲密的家人与朋友中就有基督徒、佛

教徒与穆斯林,我有机会与他们(她们)生活在一起,得以感受其不同的教义与智慧,也能最

直接地发现它们的一些害处。

如今对我来说,我与世界三大教都是朋友,世界三大教就在我身边。我尊敬它们,但我一个

也不信仰,我只相信我自己。

对于一个非宗教徒来说,宗教恐怖主义是不可怕的。宗教恐怖主义的受害者是各宗教教徒。

如果要化解宿宗教间的宿仇,或要去掉宗教徒内心的恐怖,就必须靠他们自己——

一是要进一步:敢于树立自己的地位,不要把自己无条件地交给任何神佛菩萨。

二是要退一步:承认世界上正教并行而不悖。

非宗教徒是宗教徒的朋友,凡是愿意好好活着的人都可以走到一起。我认为友谊高于信仰。

爱情反恐:论爱情恐怖主义

爱情是美好的。

但当爱情不那么美好时,就会产生恐怖。如单恋、暗恋时的极端自卑,三角恋时的极端嫉妒

,分开时的极端寂寞,分手时的极端藐视与憎恨等等,都是恐怖的。我把所有这些由爱情产

生的内心恐怖视为“爱情恐怖主义”。

爱情恐怖主义外化为爱情暴力,最偏激者为情杀。情杀即情殇,它终结了一个本来可能美

好的爱情。

我说过,暴力源于自卑。

从这点讲,爱情恐怖主义与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恐怖主义产生原因完全一样,都是自

卑所致。

与其他恐怖主义不一样的是,爱情恐怖主义的摧毁力最强,因为它直接摧毁人最美好的一面

爱情是美好的。

但当一份美好爱情得不到实现时,就会产生内心或外化的恐怖主义。一般人表现为自戕,特

殊“勇敢的人”表现为情杀。

人是性的人,当人的认识从性升华到爱,这就说明他—她纯粹的人性又高于动物性一个台阶

,也就说明了他—她的精神渐渐高贵,慢慢可以进行形而上的抽象思考,他—她会见月下泪

,独处含笑,一种纯粹诗意让他—她倍觉人间美好。

对于信仰爱情的人来说,爱情即生命。那么,当爱情不能实现或爱情不再时,对于他—她来

说,无疑意味着对生命的直接摧毁。

在这个时候,为什么爱情不能实现或为什么爱情不再是他—她不想深究的,而唯一关心的是

对“为什么会这样”的追问。如果有答案,一定是“他(她)不好”或“我不好”。

如果是“他(她)不好”,就想报复;如果是“我不好”,就想自杀。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思

维如此简单,与几百万年前北京猿人选择摘桃还是摘杏一样简单。

也就是说,爱情虽是人类一种高级智商的表现,但又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动物性:思维简单,

常作非此即彼的判断。

人一旦作非此即彼的判断就容易产生尖锐对立,如军事上分为“敌方”、“我方”,政治上

分为“独裁者”、“民主派”等等,无不是这种简单思考所致,害处极大。

如果不能消除这种非此即彼的分法而产生了暴力,客观地讲,杀自己要好于杀他人,因

为这能把暴力控制在最后一个环节。

海子之所以比顾城可爱,即在于他只杀了自己,没杀别人。

同样地,林黛玉之所以比贾宝玉可爱,即在于她只是自己绝粒而死,并没有间接地害死自己

的情人。

我们随手翻阅《红楼梦》,可以看出贾宝玉间接害死了好多人,如金钏、尤三姐与妙玉。

大众情人原是爱情恐怖分子。

这就是林黛玉之死的真实原因:她内心既深爱宝玉,又深知宝玉永远不会只爱她一个。她害

怕宝玉,她唯有自杀。

中国最优秀的女人就这样被爱情恐怖分子所杀。

中国最优秀的男人就这样被爱情恐怖主义所毁。

世上只要是爱情恐怖主义存在,人们就得不到真正美好的爱情。

爱情恐怖主义使所有的等待成空,所有的相思更苦,所有的欢乐变味,所有的仇恨演变为杀

戮……

谁的爱情不曾恐怖?

谁能驱走爱情的阴霾?

我相信爱情烈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当天地间的人神恩怨终于两清时,曹子建会终于获得洛

妃的欢心,而宋玉将与神女真正地云雨于巫山。

宝玉将不再虐待黛玉,他果断命令他的情人不再作无谓的牺牲,不再还泪,不再欣赏情人的

流泪。宝玉将对黛玉说:

以前你是我众爱中的最爱,如今你是我的唯一。

这样,他们将携手复返太虚幻境,与子建、洛妃、宋玉、巫山女神在一起。我坚信,有他们

六个人就足以胜任重建太虚幻境的艰巨工程。

第二辑老庄孔孟论反恐

老子说“反恐之道”是无为,是不争

老子反战。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也。”又说:“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又说:“

战胜,以丧礼处之”,即此。

老子反恐。老子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盗贼即恐怖分子,老子主张通过做减法的方

式反恐,而不是通过做加法的方式反恐。所谓“绝巧弃利”,即抛弃一切的巧,一切的利,

不掠夺,不逞强,而以无为、不争做人做事,则有太平。

先说无为。无为有九义:

一、无为就是“无所为”,指不做什么的状态。人们经常回答别人问他“最近做什么呢”时

说“不做什么”,这个“不做什么”就是无所为,含义复杂,一般指“没做什么”、“不打

算做什么”、“暂时没事做或暂时不想做事”。“无所为”即无所谓。

二、无为就是“不做”,指一种拒绝的态度。“君子无为”通常就是指君子有所不为的意思

。老子说的“无为”通常就是指不做。不是少做,而是不做。不是少吃一点,而是根本不吃

。这就不是随便了,而是有绝对的坚持。“无为”拒绝一切,是一种智慧的高姿态,表示我

已经山历海,剩下的事就是与自己对话,外物于我如浮云,浮云于我如不存在。“不做”是完美的。

三、无为就是“勿为”,指不要做。这是对“不做”这一自我意志的外化,要求不要做某事

。这种要求已构成事件,要求别人或自己不要做某事,这本身就是一件事。用事来做事就会

陷入事的连环套,多不能得。所以要用人来做事,不要用事来做事。要求别人或自己“勿为

”通常是无效的。比如孔子说“非礼勿视”,就是无效的。老子不会说这样的话,可见老子

在这方面懂得比孔子多。

四、无为就是“无以为”,指没有条件做,以至做不起来。这时的“无为”是一种缺陷。

五、无为就是“以无为之”,指不受约束地做事,用无所谓或无所顾忌、甚或无法无天的态

度、方法做事。以无为之是一种极高境界,它既不是同事做事,也不是用人做事,而是用“

道”做事,人甘当“道”的工具,把自己交出去是自由的,这时往往不重结果,而重在享受

过程。

六、无为就是“为无”,指做事追求零结果,零效果,不求得失而求均衡,不求胜负而求和

谐。这是一种极高境界,已是道本身。佛经上说:“不增不减,不净不垢。”《古兰经》上

说:“他(指安拉)既不生育,他也不被生育。”与老子“无为”的这一义(为无)相通。

七、无为就是“自为”,指自己规定自身,让外力失效,让外力无所作为。黑格尔《法哲学

》上说:“这时它(指意志)是自为的自由的,是以自由为对象中,它就是自由。”自为就是

自由,其程序分三步走:一是清除外力,不再“他为”;二是自己做自己,自为主宰;三是

自己也不做自己,消失主宰,任一切自然,随便。

八、无为就是“清静一下”,指在某时喊暂停,从Move到Stop,热火朝天时不妨暂时冷却,

吹吹风。所谓“风”,可以是自然风,外在风,也可以是自己体内的风——清气。人在热辣

辣时可以驱动体内清气降温,中医气功治热感冒有一法,就是静坐一下,而不是用毛巾热敷

或冷敷。

九、无为就是“暂时休克”,指假寐与假死。孔子第一次见老子时惊叹老子像龙一样,是动

态的,活生生之极的。与此相反,《庄子》上讲道人壶子大战郑国神巫季咸,第一次壶子季

咸以“地文”,面如湿灰,季咸认为他要死了;第二次壶子示季咸以“天壤”,季咸认为起

死回生了;第三次壶子示季咸“太冲莫胜”,朦朦胧胧,季咸不识,仓皇逃走。壶子第一次

展示的神功就是假死。假死之时,人的全身高度灵敏;看似死人不动,其实比动的活人更有

活力。假死之后,人精神焕发有脱胎换骨之功效。佛家说“涅”,基督教说“复活”,用

的都是“休克功”。当然不同的是自己休克。这很难,有两层功法:一、我假装;二、我假

装自己在假装。第二层功法“我假装自己在假装”,其实就是没装,但这个没装又是装的结

果,让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真正的假装就是连自己也不觉得。“为,无为,为无为”——这是上联。“装,假装,装假装”——这是下联。

横披是“非非是是”。

老子“无为之道”的九种基本含义又如上所述,客观上讲这是到目前为止解释老子“无为”

概念的最详细、最全面、最深入版本。

老子看到,人们做事都是在假装,都是虚伪的。为即“伪”。“伪”就是“人之所为皆为伪

”的意思。为什么人做事是在假装呢?这主要是针对人类每时每刻都处于模仿状态。模仿别

人就是假装别人,这时人自身没法不认为自己是虚伪的。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说“我爱你”

时,他会想到:我说的和电影上一样,至少和别人一样。女孩听了嫣然一笑,问“真的吗”

?这样的情节已绝对重复N次,每次相同。而人又不能摆脱这种模式,一遍遍下来,让人彻底

怀疑其真实性,就像一个警惕的女人一听某位男士向她求爱时说“我爱你”,马上就会想到

:“这是个骗子!”

萨特在其名著《虚无与存在主义》中写道:他曾观察过一个酒吧侍者的行为,发现这个侍者

无论是在快乐地吹着口哨向客人送酒送茶时,还是皱皱眉头收拾桌子时,都在表演自身,他

在很好地诠释自己的身份,很好地使待者更像侍者,达到完美境界。萨特从而发现:人在表

演自身,使自己更像自己。

萨特的这个发现与老子的发现完全一样,虽说晚了3000年,对于西方人来说,还很新鲜。

老子说的“无为”就是“勿伪”的意思。“为”就是“伪”,人一动就在模仿,人一动就是

假的。但人又不能不动,所以成了个“伪人类”。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意思就是所谓智慧全是用以伪装的把戏,因此人应该“弃圣

弃智”。“无为”(勿伪)实际上就是“假装在假装”的意思,通过和光同尘混入世道,把它催生催死

。比如一个卧底警察打入黑帮,为了使黑帮灭得更快,他就要用黑帮手段帮黑帮壮大。“物

壮则老”,这样黑帮就完蛋了。如果这个卧底警察不懂这个,偏要去制恶,将会被黑帮黑掉

老子就是用黑帮手段帮助这个黑暗的世界,让人们小国寡民,让人们绝圣弃智,等等,意在

点醒世人:够了、够了,可以罢手了。

但老子不会像佛家一样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是说:“苦海不是海,岸也不是岸,

你回的也不是自己的头!”让人彻底空掉,这样才能复活为真人。

老子“无为”,意在去伪。

这对我们做人做事有最直接有用的现实指导。我们为什么做得不好?因为“伪得不够”,还

不善于模仿别人;我们为什么还没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没去“去伪”。

从不知伪到知伪,从伪得不够到伪得太多,最后通过去伪而成真人,这就是人觉悟的一生。

做人求真的人,坦然。

做事求真的人,痛快。

痛快加坦然,人就爽了。

唐朝有个无能子,他在其著作《无能子》上说:“所谓本者,无为之为心也。”说的就是人

要求本求真,就要以无为为心,就要去伪。

无能子标榜自己“无能”,就是很有意思的。

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无能”,就是没有能力。人就是太有能力了,所以丧失基本能力

。要想有回天、变天、出九重天的大能力,首先就要使自己无能。

无能有三层意思:

一是去事。去掉杂事、不该做的事、模棱两可的事。

二是去人。走掉、假寐、假死。

三是去能。打掉自己所谓的能力,隐藏自身,如《易经》所言“潜龙勿用”,详细做法请参

考拙著《易经大智慧全集》开篇。

去能之后,人就是无能之人。 无能故无害,所以能全身。《庄子·逍遥游》讲的那棵无用之树得以避免砍伐,就是得益于无能,得益于无为。

无能让人避害全身。

无能让人有大能。

无能让人全能。

圣人看似无能,其实无所不能。

所谓“无所不能”,不是什么都行,而是有大作为的意思。

无为是无为。——这是上联。

无能即全能。——这是下联。

横披是“生生死死”。

说了“无为”,再说“不争”。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街上有两个泼妇骂街,细听原来是在争一个男人。泼妇甲说:哇哇哇。泼妇乙说:哇哇哇

。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反反复复地就表示一个意思:“他是我的,我才是他的老婆,你是

野女人,不要脸。”作为男主角的那个男痛苦地抱头蹲着,显然他没有能力阻止这两个女人

的争斗。这时,街那边走来一个老太婆,恶凶凶地说,“让她们吵,跟我回家去!”男人一

下得救了,头也不回地跟着老太婆走了。那两个女人惊讶地合不拢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没趣地闭上了嘴,各人走散了。

不用说,这个老太婆就是这个男人的妈。妈是儿的妈,儿是妈的儿,这是天生的,谁也争不

去。所以当这个男人被两个女人争来争去争不出结果时,这个男人的真正的拥有者一出现,

自然就把他叫走了。注意:是叫走的,不是争走的。那两个女人争了半天争不走的男人,被

这个男人的妈妈轻而易举就叫走了。

这个常见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老子这句话:“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就是:只

有不去争,所以天下才不能与我争。

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别人争不去也抢不走。

不是自己的,争也争不来。

老子的这个意思乍看有点像佛家的宿命论,其实不然,细想有三层以上的意思:

一、我已经争到了我自己的东西,所以一劳永逸,从此可以不再争。

二、世上一切本是公有,弓落于楚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必争谁是谁的。

三、我以无私成就了我的私心,这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争来争去都是帮我争。

喜欢争来争去的人多半为他人作嫁,不争之人往往能利用别人为他争来想得到的东西,并以

不争之事实成为没有争议的人。

当古希腊的普里埃耶城遭到敌人攻打时,居民们纷纷带上自己最贵重的财物四处逃,只有大

智者毕阿斯一个人什么也没带。有人问他为什么空手离开?毕阿斯回答说:“因为我的一切

都在我的身上。”

你看,人们在逃难时还想着自己的财物,都要争个你的我的。毕阿斯根本不与人争,轻轻松

松空手而去,一无包袱。确实,他的一切都在他的身上,这是谁也争不去的。

毕阿斯之所以形成这样彻底的“不争”的思想,即缘于他感觉自己已经争满了,就像一个收

手不干的亿万富翁,一个洗手退出江湖的独行大盗。让我们回放一下他当初是怎样“争”的

有回,阿利亚提斯国王率兵攻打普里埃耶城,毕阿斯将两头骡子全副武装起来赶到了国王的

阵营之中。阿利亚提斯看到对方的骡子都武装起来了,非常吃惊。于是思考再三,停止了进

攻,与普里埃耶城帮订下了和约。

毕阿斯就是用这样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为自己一方争取到应有权利的,他不但要争,还大争

特争,这样才能取到。争取到了之后,他才有资格不再争,才有资本去享受。

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地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意思:

一、人要先争取,争到了才能不争。

二、已经到手还要争,就必会连争到手的都失去。

三、已经争到手就要赶快吃进肚,这样别人就争不去了。《世说新语》上说王蓝田吃鸡蛋,因为性急,鸡蛋一会儿滚桌上,一会儿掉地上,王蓝田火

冒三丈就把鸡蛋踩扁,然后捡起来吃掉了。

这个夸张的故事一般人都认为是在讲了一个性急的人的笑话,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王蓝

田的性急固然可笑,但他也有个宝贵的认识:那就是煮熟的鸡蛋还会溜,最好是快点把他吃

进肚子里。这个道理既简单又深刻,简直就是一大真理。

老子说“不争”时,其实是肚子里吃得鼓鼓的了。本书前面不是讲了“虚其心、果其腹”吗

?有了前面的“果其腹”,才有后面的“不争”。

庄子说“反恐之道”是游刃有余

庄子反恐。庄子说:“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

子指出人类社会过分追求进步,迷信知识,这是恐怖产生的温床。去掉智慧,才能从根本上

反恐成功。恐怖分子都是高智商的,恐怖主义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因此必须打掉人类对

崇高信仰的迷信,打掉对技术进步的崇拜,才会使恐怖终止,冲突终止。但消灭一种技术要

用更高级别的技术,这就是庄子讲的“游刃有余”。“游刃有余”不是指巧,而是指大。如洪水泛滥,冲到哪里都游刃有余。

人们通常以为“游刃有余”是圆滑、是聪明,其实刚好相反,它是很大气的,它重拙,所以

有效,所谓“重剑无锋”即此。庖丁解牛,“巧”的背后是一种大力在游动。“庖丁解牛”是《庄子》书里的一个著名典故,故事是这样的: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都发出音乐的响

声,进刀割解的哗啦之声也没有不合于音节的,而且还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也合于经首乐

章的韵律。

文惠君赞叹庖丁高妙的技术,并问:“你的技术怎能达到这般地步?”

庖丁说:“我开始宰牛时,把它看作一条整牛,几年后便不见整体的牛,只领会它的生理结

构,心领神会之后便游刃有余,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便已解体了。”

这就是“庖丁解牛”故事的由来,它意在指出:

高手处世,应该从“人无我有”的地方入手,要骑墙,不要碰壁,这样才能左右逢源。

同样地,如果是对敌,也要从对方的薄弱环节进攻,这样才能将它逐一瓦解。

老子说:“以无有入于无间”(用没有进入没有的空间),也就是这个意思。

怎样才能永远游刃有余?庄子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样就可以永远游刃有余

。“注焉而不满”,指永远注不满。“酌焉而不竭”,就是永远取用不完。

大海就是这样的,既注不满,又用不完。俗语讲:“大海不可斗量”,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做人做到大海的境界,当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比如大海泛滥为洪水,洪水冲击岸上

市,自然是游刃有余的,因为它力太大,所以一切阻碍在它面前都失却了效果。这才是真正

的游刃有余。“游刃有余”不是指巧,而是指大。

人们通常以为“游刃有余”是一种圆滑,是一种聪明,其实刚好相反,“游刃有余”是很大

气的,它重拙,所以有效,所谓“重剑无锋”即此。

庖丁解牛是很巧,但这巧的背后是一股大力在推着他的手游动,否则必不能将大牛肢解。这

一点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以前人们都忽略了的。《庄子》讲了一个“秦失吊丧”的故事:

老子死了,秦失去吊丧,大哭三声就出来了。

弟子问他:“他不是你的朋友吗?”

秦失笑:“是的。”“那你怎么可以这么吊唁呢?”

秦失说:“有许多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有许多儿童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亲,

他们都是为情感所动而哭泣,都是违背自然规律。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生,正该去时,顺

理而死,要心顺变化,哀伤和欢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心中。”

这也是另一种游刃有余。

老子死了,秦失去吊丧,仅哭三声就出来,说明他心里完全不悲痛,或者痛一会儿就算了,

决不像儒家一样一定要哀哭三年。何必呢?绝不能让死人控制活人。是好朋友就更应该如此

,老子是秦失的好朋友,老子死了,秦失也伤感,但不伤痛。在他心中就只留下老子的美好

印象。

庄子在老婆死了的时候也鼓盆而歌,这种洒脱是对死者的最大尊重。

游刃有余是一种心手合一的境界,它关注于手上的事情,不分心,也不贪多,点到为此,所

以胜算很大,做人成功且快乐。

游刃三境界:

1.游于牛内。

目无全牛,刀有全牛。刀游于牛内,顺其走势而解之。游刃于牛内,牛与刀合二为一,牛就

是刀,刀就是牛,就像水就是墨,墨就是水,因此将墨投入水中,水即为墨所染。王羲之的

洗墨池很小,只需要洗几次就可以将池水洗黑。庖丁的丁很小,只需要不停地在牛内游走就

可以将牛肢解。

2.游于牛外。

刀游于牛内时,刀为牛控制,不得不顺其走势而解之。解牛之后,刀解放了,牛也解放了,

这时的刀不再游走,但却实现了真正的游走。刀游于牛外,牛不再是牛,刀还是刀。

3.游于刃外。

刀不游于牛内,而是游于刃外,这样才真正的游刃有余。游于刃外,就是刀游于刀锋之上,

人游于人间之外。刀不是刀,人不是人,才不会受伤,才会全身而退。退无可退时,可以不

退。

孔子说“反恐之道”是让,是毋我

孔子反恐。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讲不可以把自己都不愿意的强加于人。

死,人之所不欲也,为何偏要施于人?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

讲大丈夫不被任何暴力所屈服。但孔子又不主张以暴易暴,孔子对当时鲁国执政大臣季氏说

:“子用政,焉用杀?”孔子用弃杀反恐,不是用更大的恐怖反恐。反恐之道是让,是毋我

先说让。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真是伟大,舜禹拥有

天下,但不占有它,因此能成就伟大。

尧舜禹的禅让体现了古圣人的广阔心胸与无限爱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家之天下

。一个人想拥有全世界是不可能的,但他可以享有全世界。孔子赞美舜禹的“不与”(不占

有),就是赞美一种无私的爱心。

让出一片江山,赢得整个世界。

有的人只知道一味地去打江山、占江山,而不知让江山,很快就会失去更多。

古希腊智者毕达哥拉斯说:“人生有如一场奥林匹亚竟技,在这里,有一种人在参加竞赛,赢得光荣;有一种人在做生

意获取财富;而第三种人只在观看,他们就是哲人。

哲人并不只是看客,因为他已经过了参加竞赛与做生意的这两个阶段,所以必然上升为观者

。他必须与众人有一段距离,这样才能引领众人。

哲人把竞赛让给别人,把生意让人别人,这样,他才能腾出空间来参悟自身,谋求更大的生

存。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有关这个问题,请参考拙著《老子处世真经》。

孔子当初执政也好,周游列国也好,对很多事都志在必得。但他没做成,因此悟出自己并不

适合做有些事,于是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富人不会与穷人比富,圣人不与世俗争利,因此一定要把空间让出来,一方面给别人,一方

面给自己,这样才轻松快乐。

说了孔子的“让”,再来讲“毋我”。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毋都是讲“毋我”。这句话意思是:不要想当然,不要绝对,不要固执,不要自我为中心。

人一固执就很难听见别人在说什么,容易犯各种各样的小错与大错。孔子说的这四个不要,

核心就是不要固执。

孔子以前非常固执,一定要当周公之徒,要通过当大官来行大道,一旦他真的当了大官就大

开杀戒,诛杀了政敌少正卯,因为别人的相反意见对他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必须受到惩罚,

而因为真理在他手中,所以他可以杀人。

孔子后来才知道自己的错误。世界上人很多,你有你的坚持,我有我的坚持,各人不同,意

见冲突是肯定的,一有冲突就杀人,世界上的人你杀得完吗?杀不完的。因此矛盾应搁置,

有时不解决又何妨?

孔子明白这个道理后,不再认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他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过诸如荷莜大

人、楚狂接舆等等这样的异端,他就非常开明了,任凭别人评说,不再诉诸武力,过了就过

了,反而是一种乐趣。

孔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转变?因为他自己也是个大异端,所以能理解各种异端。孔子的想法

与众不同,因此尽管周游列国,还是没有一个国君聘请他,可见孔子在各国国君眼中确实是

个异端。国君们要的是如何杀人管人的绝招,孔子却说“仁者爱人”,因此注定不得启用。

孔子因此明白自己所想的,与国君们相当太远,以前自己的理想是荒唐的。如果人想通过别

人之手行道,那就不是道了。因此,人必须自己就行道,不要通过别人行道。也说,孔子只

需要做好自己就是仁义了,根本不需要去拯救谁。

谁要你拯救?谁来拯救就灭谁。

谁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满口说教的人让人怀疑其动机不纯。

孔子当初对比很遗憾,后来认识到这就是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神圣不可侵犯。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庄严不可褒渎。

在这种原则下,坚持自我是可贵的,企图改变别人、拯救别人、役使别人就不好了。孔子说“毋固、毋我”,没有说不要自我,正好相反。孔子说不要小我,人一固执就会寸土必争,

争来争去把大地盘争成了小地盘,怎么能做大我?

佛经上把固执叫做“执着”,人有执着心就不容易明白一些更执着的道理,因此应该“去执

”。

去掉执着,就会真正的执着。

有修行的僧人们居士们处事都很随便,随缘,这种无执的背后是一种可贵的大执着,他们内

心的信念如花开原野,如星开夜空,是一种大的境界,有一种自然的力量进入其身体,所以

不会被一般的做人的麻烦困绕。

修儒家也这样,修什么修到一定程度都一样。

孔子说“毋固”的同时也是让我们巩固内心信念,但不要试图强加于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自

美其道,自得其乐。

孟子说“反恐之道”是威武不能屈

孟子反恐。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又讲:“舍生而取

义也。”孟子反恐之法有异于老庄,而与孔子相同。老庄都以阴柔之道反恐,孔孟都以阳刚

之道反恐。我们当以阴柔为体,阳刚为用。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即此。

人要有血性,但不要有血腥。人一旦有暴力倾向便不足为道矣。暴力源于自卑。但是人

必须有血性,崇尚自由,不可屈服。他是内敛的英雄,不是外放的暴君。两方面都要做到

人要有血性,但不要有血腥。

这话的意思是人不可以有暴力倾向,一不能打老婆,二不能打小孩,三不能打架斗殴。

孔子说壮年之人“戒之在斗”,即是此意。打老婆的人是人渣,打小孩的人是刽子手,

扼杀幼小生灵,造成极大身心伤害,打架斗殴的人则是社会公害。

人一旦有暴力倾向便不足为道矣。

因为,暴力源于自卑,人在使用暴力时之所以极少有快感,就是因为那时你

实际上在恼羞成怒,搞得心里狂怒如野兽,怎么会有丝毫快感?你去打人打架就很英雄吗?那

只会证明你只是个无见识的匹夫罢了。

人在少年时应该打架,是专指少年时。人的成长都是打出来的,不打不

足以成人。少年人太柔弱,容易被大人或大一点的少年欺辱,因此必须奋起反抗。

少年时被人欺辱而不敢反抗的人成年后必会心灵扭曲,一有机会就会乱释放暴力,比如韩信

在少年时受了胯下之辱不敢反抗,后来当了将军就杀人极多。由此可见人在少年时要敢打,

成年后才会不再去打,用其他办法解决问题。

人要放下屠刀,止杀止暴,这样才足以为大丈夫。“人不要有血腥”,我已知矣,“人要有血性”,又是什么意思?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