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一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9:16:39

点击下载

作者:杨姗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犯罪心理学·第一季

犯罪心理学·第一季试读:

前言

探索罪犯阴暗而扭曲的内心世界,寻找犯罪行为的心理根源,这就是犯罪心理学的目的。本书不是教材或专业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犯罪心理学的通俗读物,以案例的形式诠释犯罪心理学知识,让读者接近这门复杂而神秘的学问,从而正确看待犯罪行为,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书中介绍了未成年人犯罪、青年犯罪、女性犯罪、诈骗犯罪,更以较大的篇幅讲述了人格异常导致的犯罪行为。在普通人眼里,那些穷凶极恶的变态杀手或许是“疯子”,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智商高、头脑冷静,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变态人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本书介绍的变态杀手中,很多都有很极端的人格特征,如偏执人格、冲动人格、反社会人格、自卑情结和激情犯罪等。他们中有的敏感多疑,富有攻击性;有的容易冲动,一点琐事就会使他们爆发;有的冷血无情,无法无天;有的经历坎坷,在绝望中开始报复社会。在触目惊心的罪行背后,是其内心的扭曲和人格的失常。与精神病人不同,人格变态的罪犯由于神志清楚,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或许能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重要性,不管是自我心理调适,还是培养下一代的心理素质,都能多一份注意和关怀。第一章天使为何伸出了魔爪——未成年犯罪第一节未成年犯罪心理分析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甚至有人提出,未成年人犯罪、环境污染和贩毒吸毒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公害。

那么,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呢?从哲学层面来说,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未成年人犯罪可以说是: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在一些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因素中所产生的能动反映;从心理学上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品性障碍和反社会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包括以下几点:家庭结构残缺、家长溺爱或者粗暴对待以及由祖辈代为抚养。家庭不当的教养因素会导致孩子脆弱、偏执和逆反心理的出现。

其一,家庭结构残缺导致孩子缺乏管理和教育,因而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离异家庭子女一般要占22%~25%。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离异家庭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可见,由此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可能会继续增加。

父母的离异带给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席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在“震惊社会的重大杀人案——萧山杀人碎尸案”中的5名犯罪嫌疑人,有3人来自离异的家庭。

其二,家长溺爱或者粗暴对待,容易使孩子走向极端。溺爱容易使孩子变得娇惯、任性和自私。就像本书中介绍的李某某强奸案的主人公李某某,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其无法无天、骄纵任性。在强奸案发生之前,李某某就曾经因为殴打他人而进过监狱,但是很显然,李某某并没有知错就改。

而父母依靠粗暴教育手段,通过打骂来管教子女的,会让子女养成冷漠和粗暴的性格,在走向社会之后,他们也会用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粗暴和残忍手段去对待其他人。

其三,靠祖辈抚养的子女容易出事。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祖辈照顾,这样由于祖辈的过度疼爱和巨大的代沟,会使孩子长期处于缺乏管教和放任自流的状态。

就像本书案例中的重庆摔婴女孩李某一样,由于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李某被爷爷和奶奶骄纵惯了,再加上长期缺乏父母的爱和关心,李某一直以脾气暴虐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直到最后,她竟然将一个仅18个月大的孩子从楼上扔了下去。

第二,个体因素。未成年人的盲目好奇、从众模仿和嫉妒的心理也会导致犯罪。

其一,由于心理还没有发育健全,再加上缺乏自控力,对后果没有考虑太多,未成年人会对一些神秘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的时候,为了寻求刺激,未成年人会不惜冒险去干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很多未成年人吸毒就是因为盲目好奇而导致的。

其二,从众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从众心理,毕竟处于庞大的群体中时,我们都想获得一种安全感,所以必须和群体保持一致。由于未成年人的抗压能力弱,一旦被周围同龄人相似的需要和行为影响,就会模仿别人实施类似的行为。

其三,嫉妒心理。适当的嫉妒会让人取得进步,可是过度的嫉妒会让人步入深渊。由于未成年人较多的“自我”因素,他们会嫉妒比自己强的人,一旦不能有效地去控制自己的嫉妒心理,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由于嫉妒而杀人和故意伤人的犯罪也不少。

由产生未成年人犯罪的以上两大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重大的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孩子就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为人父母,务必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给孩子做好表率。如果一个家庭充满温暖和欢笑,那么在这个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也将是一个快乐的人。可是,如果一个家庭整天充斥着硝烟炮火,那么这个孩子常会处于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之中。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双方要积极营造欢乐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同时,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孩子年幼,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是自私的,那么孩子也会变得自私自利;而如果父母是友善和充满爱心的,孩子也会变得乐于助人。所以,父母应该时刻不忘给孩子充当行为的楷模。

其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能力,而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比什么都重要。父母切记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不关注孩子的为人,德育素质才是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再次,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和无休止的溺爱行为只会让孩子走向极端,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不纵容、不包庇、不忽视,要认真对待孩子身上出现的每个小问题,一旦发现问题,要立马指出来让孩子去改正;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倾诉,对正确的事情加以鼓励,对不正确的事情要立即制止;父母要争取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能让孩子有了小秘密的时候,愿意找父母去分享。

最后,多花点时间在孩子的身上。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家和孩子,尤其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鼓励。每逢节假日,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去旅游或者一起参加亲子活动,这样不但能加深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扩展孩子的见识,让孩子有更强的能力和适应力去面对整个世界。第二节少女为何如此残忍?——重庆女童摔婴案直击社会热点

2013年11月25日下午,这是一个跟往常一样平凡的下午,可是在这个平凡的下午却酝酿着一件不平凡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而改变了两个孩子、两个家庭的命运,那么,到底是一件怎样不平凡的事情呢?

就在当天下午三点多的时候,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读小学五年级的李某默默地将自己的文具整理妥当就离开了教室,然后按部就班地朝着回家的公交车站走去。

李某是一个性格暴躁又沉默寡言的女孩子,她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很糟糕,很少和班里的同学来往和走动,更不会主动和其他人结伴回家。李某总是独来独往,在班里,李某显得特别不合群。

说起李某,由于李某的父母工作很忙,李某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之后由于李某的父母买了房,李某才搬回到了自己的父母身边。

11月25日,就在李某放学往家走的那段时间,和其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一对祖孙也正准备出门。他们分别是51岁的吴某某和其18个月大的孙子原某。由于那段时间一直是阴天,难得见着一个大晴天,吴某某带着原某准备出去晒晒太阳。原某家在李某家同幢楼的七层。说起原某,他是承载着全家人的厚望出生的。原某的父母来自农村,传宗接代的观念很强烈,虽然原某已经有了一个姐姐,但是,原某的父母还是冒着超生罚款的风险把原某给生了下来。原某的降生,令这个家无比开心和满足。

刚开始的时候,原某的父母在这座城市并没有房子,女儿一直跟着父母在工地上长大。可是,为了使原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不富裕的原某父母咬咬牙借了一些钱,在该小区按揭买了一套房子。

由于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再加上买了房之后要还房贷,一家人的日子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原某和姐姐的衣服和玩具都是亲戚家接济的。

就在这件事情发生的一个月之前,原某的妈妈为了多挣点钱,将原某的奶奶吴某某从农村接过来照顾原某和姐姐,而自己跟随原某的爸爸和爷爷去工地上打工。

当天下午16时10分左右,李某和原某在电梯门口相遇了,原某和奶奶刚刚从七楼下到一楼,而李某正准备从一楼前往二十五楼。由于这两家住的楼层相隔较远,他们此前并不熟悉。

电梯门开了,吴某某先推着原某的车子出来了,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与吴某某擦肩而过的李某竟一把抱起还没来得及出来的原某,并迅速将电梯门关上,按下了二十五层的按钮。就在吴某某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电梯门已经关闭并开始上升了。

忽然出现的这一幕将吴某某吓蒙了,她站在原地竟不知所措,只能眼睁睁看着电梯停在了哪一层,然后自己再追上去。等到吴某某确定了原某和陌生女孩停在二十五楼时,吴某某和邻居再次迅速进入了电梯,并神情焦虑地按下了二十五层的按钮。

在电梯里,吴某某不断向电梯里的人说着刚才发生的那一幕,吴某某不知道忽然出现的女孩为什么要抱走原某,更不知道此刻原某的处境是否安全。

看到紧张焦虑的吴某某,站在一旁的邻居劝慰道,既然是一个小孩子抱走的,那么一定是和原某玩,让她不要担心,不会出什么事情的。很显然,这个邻居低估了抱走原某的小女孩,她并非因为要玩才带走原某。

与此同时,将原某抱进电梯里的李某开始没有缘由地殴打两眼充满惊恐的原某,尽管吓坏了的原某已经躲避到了电梯的角落,可是,李某依旧追过去连踢带踹这个她刚刚认识的小男孩。

两分钟之后,电梯稳稳地停在了二十五层,但是还在殴打原某的李某并未到此罢手,她冲过去拎起已经被打倒在地的原某,将他从电梯里丢了出去,后又将原某拖进了自己的家。

之后发生的一切,除了李某本人,恐怕再没有其他人知道,李某的父母事后辩解说,李某将原某抱回家之后只想放在阳台上玩一会儿,结果没有想到,由于原某听到了狗叫的声音,惊吓过度的原某失足从楼上掉了下来。原某的父母则说,原某是被人从阳台上扔下来的,因为以原某的身高,绝对不可能爬上一米多高的阳台。

总之,谁也没有想到,就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竟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坠楼”事件,而这起事件的制造者竟是一个未满11周岁的女孩子。

原某坠楼之后,李某就像没事人一样走出了自己的家门,就在这时,还不知情的吴某某随即追了过来,一看到李某,吴某某就火急火燎地问道:“你把我的孙儿抱哪里去了?”“哦,被一个小男孩抱走了。”李某心平气和地答道,过了几秒,李某又改口道:“不,是被一个小女孩抱走的。”“抱到哪里去啦?”吴某某继续追问道。“向楼下抱去了,阿姨,我陪你去找吧!”李某边说手指边朝下指。

紧接着,吴某某和李某一同进电梯朝楼下找去,在电梯里的时候,吴某某对没打招呼就随便抱走原某的李某很生气,她没有对李某说一句话。倒是李某主动轻抚吴某某的肩膀,李某甚至还告诉仍然很紧张和焦虑的吴某某说:“阿姨,不要慌,孩子没事的。”

等吴某某和李某乘坐电梯到达一楼之后,两人就分头开始找原某,吴某某直接奔向了小区的视频监控处,吴某某想,视频监控可以记录整个小区的人进进出出的活动,如果原某真的如李某所说,被一个小女孩或者小男孩抱下了楼,那么视频里面应该有记录。

而李某呢,她径直来到了原某坠落下来的灌木丛,将已经处于昏迷不醒状态下的原某从灌木丛中拖出来,挪到了七八米之外的小道上,然后又十分镇静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不久之后,在小道上昏迷不醒的原某被人发现了,他被好心人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抢救。这时候,看到在人群中站立着的表情无比镇静的李某,吴某某恨得眼睛都在冒火,她甚至有上去掐死这个小恶魔的冲动。可是,这个小恶魔却一点都没有感到害怕,甚至没有为自己做错了的事情感到内疚。

就在原某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的时候,李某摔婴的视频被好事者发到网络上进行传播,很快,李某就被贴上了“恶童”和“魔鬼化身”的标签。并且,还有一些网友对李某进行了人肉搜素,有关李某的信息也被公开在了网上。

随着舆论的愈演愈烈,李某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女孩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的指责和唾弃都指向了李某和她的家人。由于李某年龄过小,还没有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公安机关没有将此次事件作为刑事案件立案。

但是,关注此事的人们都不甘心,他们一直在深挖这个年仅11岁的女孩为何有如此残暴的心,又是什么导致出现了这个“小恶魔”。因不堪舆论的压力,在摔童案件发生一周之后,李某的妈妈就带着李某去新疆避难。

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后,李某的爸爸通过媒体公开了李某的道歉信,在这封信中,李某的爸爸依然强调——原某是因为听到狗叫导致惊吓过度而从阳台上掉落的。在信的末尾,其代表全家向原某一家认了错,并希望原某一家能原谅自己。

可是,面对这份迟到的道歉信,原某爸爸,这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沉默了一会儿说:“为什么当初不在第一时间站出来道歉呢?”从原某爸爸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某一家对李某一家人的态度依旧存在不满,毕竟,原某是他们的命根子,而他们差一点儿就要失去这个命根子了。

眼下,随着好心人的关注和帮助,原某的病情在慢慢好转,我们衷心地希望原某能很快像一个正常儿童一样,无忧无虑、活蹦乱跳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是,我们也不禁担忧,李某呢,她还不满11岁,这个孩子的未来又在哪里呢?犯罪心理透视“女童摔婴”的视屏被曝光之后,很多人都说,本案的主角——李某有些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个分析对吗?

心理学认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偏离社会化,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社会规范,不能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人格障碍。

从这个定义上可以看出,反社会性人格强调的是主体的“人格”,而对李某来说,她还不到11岁,人格尚未定型。简单地说她的人格偏离社会化,似乎有些为时尚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李某的“摔童”行为属于严重的反社会品行障碍。

而李某小小年纪又怎么会做出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呢?显而易见,这和李某的成长环境脱不了关系。

据知情人士透露,十年之前,李某的爸爸曾经将1岁的女儿扔来扔去玩,而且他竟将这种扔来扔去的游戏看作是表达亲昵的方式。在一次扔李某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接住,导致李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锁骨骨折。很长一段时间,李某的一侧肩膀都缠着厚厚的纱布。

很多人说,李某10年之后虐打一个18个月的男童并将其从25楼的阳台推下,与当年她的摔伤是有必然联系的,幼时惨痛的经历塑造了李某暴虐和冷漠的性格。人们一直在假,如果李某没有经历过那次痛苦的骨折经历,她的人生是否是另一般景象?

再者,李某的爸爸妈妈对李某的成长参与很少,李某爸爸曾经向邻居提起过,由于自己的工作比较忙,而妻子又喜欢玩,所以他们只能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对于李某在学校的表现,李某爸爸竟一无所知。

李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熟悉这个家的人都知道,李某的爷爷奶奶对她有些溺爱。让邻居们记忆犹新的事情是,小时候李某在和玩伴们打架的时候,李某的爷爷赶到之后,不问青红皂白就责骂别的孩子,维护自己的孙女。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长大的李某性格非常暴躁,她经常殴打其他小孩,有一次甚至还动脚踹自己的奶奶,李某的奶奶不但没有责怪孙女,还蹲下来慢慢哄她。慢慢的,由于李某的粗暴和无理,没有人愿意和李某一起玩,李某便开始将幼犬等动物从楼上往下扔,以此发泄自己的怒气。可是李某的这些行为,竟没有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和李某的爷爷奶奶教育方式不同的是,李某的妈妈对李某采取的则是“棍棒教育”。李某妈妈性格比较暴躁,只要李某稍微犯错,她就会对女儿大发脾气,甚至还会打孩子。但是,倔强的李某很少顶嘴或者哭。

而李某也向同学们说过,她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妈妈,她甚至希望妈妈生病。本该是对妈妈无比依恋的年纪,可是李某很显然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这个不一样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犯罪心理学家指出,子女的行为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习得的。从李某的家庭生活来看,李某的父亲对李某缺乏关心,而母亲又对李某采取“棍棒教育”的粗暴方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某是一个渴望关注又具有攻击性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的忽略,李某渴望别人关注;同时,她又会模仿母亲的行为,一旦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就采取武力或者其他攻击的方式来对待对方,就像母亲对待自己一样。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曾提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求生的本能,二是死亡本能。求生的本能是指人会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而死亡本能会让人产生攻击和破坏的冲动。如果父母用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孩子内心中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就会被诱发,就会出现暴力行为。心理小贴士“重庆女童摔婴”事件带给了人们很大的震撼,在震撼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到底应该看到什么?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此,起码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过度的曝光或者宣传这件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自从李某摔童的事件被过度曝光之后,有知情人士透露,认识李某一家人的邻居、老师和同学都在试图抹掉自己和李某一家人的联系,有的人甚至故意夸大李某的行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李某一家人只能到处搬家,但是仍然躲不过强大的人肉搜索。

无疑,李某的行为是令我们憎恨的,可是我们的初衷是让李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而不是用过度关注的手段毁了这个孩子。可是,很显然,我们的行为已经让本就无路可逃的李某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其实,未成年儿童犯罪的现象最早发生在英国。1993年2月12日,在英国利物浦有两名10岁的男孩——罗伯特和乔恩。当时,罗伯特和乔恩合伙将一个两岁的男孩子詹姆斯骗到铁轨旁,然后殴打詹姆斯,直到詹姆斯死亡。

根据对罗伯特和乔恩的审问记录,警方判处罗伯特和乔恩两人谋杀詹姆斯的罪名成立。罗伯特和乔恩成为了英国现代历史上年纪最小的杀人犯,被判15年有期徒刑。

但是由于当时对罗伯特和乔恩这两个小男孩杀人案的过度曝光,导致这两个孩子出狱之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后来,英国为了保证这两个人的安全,曾几度为他们变更姓名和住址,为此,英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重庆摔婴案曝光之后,当年负责英国杀童犯罪的前英国政府社会服务督察员史蒂芬斯说:“不要只盯着硬币的一面看,而是要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从史蒂芬斯的这句话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在评判李某摔婴的事件时,我们不仅要看到李某摔婴这个事实,还要看到李某的无助;我们不仅要去批判李某这种行为的可憎性,更要花时间教育她,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对于我们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美丽的天使,如果有一个天使不幸折断了自己的翅膀,那么我们要小心翼翼地为她治好这只翅膀,然后帮助她继续高飞。

第二,家庭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心理学家在调查了很多反社会人格的犯罪者之后指出,绝大多数的反社会人格者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因为个体本身在童年受过许多虐待,所以,长大之后的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只能采取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施虐。

同时,与虐待相反的一种方式——溺爱对孩子也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溺爱会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蛮不讲理,这种孩子稍有不顺心就会发泄自己的怒气,而且会将这种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隐藏起来的、不愿意被人触碰到的自己。你对孩子的方式,就是你习得的父母对你的方式,当你动手打孩子的时候,你是否想起了当初无助的自己?

李某的事件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留给我们的启示还远远不止这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我们衷心地希望,孩子们能成长在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家庭和校园里,并且有有责任心的父母和优秀的教师来指导他们。第三节未成年的强奸犯——李某某案直击社会热点

2013年2月17日的凌晨,当其他人正进入甜蜜的梦乡时,北京五道口某酒吧里一片灯火辉煌,许多寂寞的男女在这里买醉。也许只有在这种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的氛围中,这些男男女女才能展示出真正的自己。

这时,不远处一辆奔驰和一辆奥迪Q7驶了过来并稳稳地停在了酒吧门前。从这两辆车上一共走下来六个年轻人,其中有四个未成年人(李某某、魏甲、魏甲的表弟魏乙、魏乙的高中同学张某某)和两个成年人。

进酒吧之后,李某某和朋友六人径直走进了“天蝎座”包间,这是一个可以容纳20人的大包间,每晚的最低消费在2000元。对这些有钱的公子哥来说,这种消费很正常,他们很爽快地选择了这个包间。这六个人进去之后,就开始喝酒、唱歌和玩游戏。

不大一会儿,六人觉得几个纯爷们在一起玩没有意思,想找几个异性来跟他们一起玩。随后,在酒吧领班张伟的热心推荐下,在酒吧兼职驻场的徐某某和杨某某一起进入了李某某的包间。

也许是话不投机,驻场的徐某某在进去之后没多久就被李某某他们打发了出来,临出来之前,这帮大方的公子哥还给了徐某某三百块钱,说是小费,而杨某某被留了下来。

这场深夜的聚会一直持续了三个小时才结束,凌晨三点半左右,这帮似醉似醒的年轻人从酒吧出来了。这时,他们中多了两个人,一个是酒吧的领班,一个是这帮人中唯一的女性杨某某。杨某某此时已经喝得有点多,走路的步态很不稳,一边被酒吧领班扶着,另一边被李某某扶着。

虽然才刚刚结束了一场热闹的聚会,喝了很多酒,但是这几位兴趣盎然的年轻人仍然觉得没有尽兴。从酒吧出来之后,他们又着急地赶往了另一个聚会地点——金鼎轩,这几位年轻人要去那里吃夜宵。

一个小时之后,李某某几人到达了位于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的金鼎轩,一到金鼎轩,杨某某就趴在了桌子上,或许是在酒精的刺激下,杨某某已经有些头晕了,又或许是玩得太晚,杨某某已经很累了。总之,杨某某在桌子上趴了好一会儿才起来。

几分钟之后,杨某某感到有些内急,她起身告知其他几位年轻人自己要去旁边的肯德基上厕所,然后她就径直离开了。

就在杨某某离开的间隙,因为李某某喝酒的缘故,他与邻座吃饭的一名顾客发生了言语冲突,最后双方竟然大打出手,李某某的朋友们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事端,赶紧上前劝架。之后,他们拉着李某某离开了。

就这样,原来计划吃夜宵的八个年轻人,在这顿夜宵还没有吃之前就以一场争吵匆匆结束了。这一行八个人又陆陆续续走出了金鼎轩。

由于没有吃上夜宵,几个年轻人心里十分不痛快,也许是一晚上的折腾使他们都感到有些累了,这帮年轻人都打算尽快结束这场聚会,回家休息。随后,一行八个人又来到了李某某的居住地。此时,酒吧领班和另一人驾车离开,剩下了其他五个人和杨某某。

至于杨某某为什么没有跟随酒吧领班离开,这里又有很多不同的说法。酒吧领班自己说,自己忘了跟杨某某打招呼,由于太累了,没有多想就离开了,因为李某某曾经承诺过他,会将杨某某安全地送回家。李某某说,对于酒吧领班的离开,杨某某是知道的,她是自愿留下来陪他们一起玩耍的。杨某某自己说,她是被几个人强迫带走的,她自己非常不愿意,一直在嚷嚷找自己的朋友酒吧领班。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在其中两人走后,剩下的六个年轻人似乎又有了新想法,他们并没有打算结束这场激情的聚会,李某某将自己的车放在了自家车库,然后坐上朋友魏甲的车离开了。这辆车一直行驶到湖北大厦的门口才停下来,此时已经接近早上六点钟。

在半推半搡中,五个男人拉着杨某某来到了湖北大厦9楼8915房间,借着酒精的作用,李某某等五个男人开始对杨某某实施强奸。这时候的杨某某似乎酒醒了,她一直拼命反抗,但是很显然,杨某某的反抗在这些已经红了眼的男人面前是很无力的。

不仅如此,杨某某最初的反抗不但遭到了李某某等人的恶言相向,更招致了殴打。为了避免自己遭到更大的伤害,杨某某最终停止了反抗,顺从了五个男人的要求。就这样,杨某某被李某某等人轮奸。

两天之后,也就是2月19日晚上九点钟左右,杨某某在朋友的陪同下,将前两天在湖北大厦发生的事情告诉了警察,杨某某当时痛哭流涕地陈述自己是被李某某等五个人轮奸的。

鉴于案件的严重性,警察很快找到了李某某等五人。此时,李某等人还以为自己是因为嫖娼而被抓起来的。李某某声称,当时在和杨某某发生完关系之后,他和朋友都给了杨某某钱。

对于强奸的事实,李某某一方和杨某某一方各执一词,这帮人在向警察做笔录的时候,前后出入也很大。除了他们自己,恐怕再没有人知道,到底他们谁说的才是真实的。

可是,不管谁说的是真实的,李某某犯下强奸罪已经是不可辩驳的事实。那么,我们不禁要深思,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致使未成年的李某某竟然沦为了强奸犯?犯罪心理透视

据知情人透露,在李某某因强奸罪进监狱之前,他还曾经因为打人事件被劳教过。人们不禁疑惑,为什么家境良好的李某某,会两次进监狱?为什么第一次被劳教之后,他的性格和行为依旧没有改变?

其实,李某某的犯罪与他第一次被劳教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之所以会再次犯错,和他本身的性格缺陷是有密切关系的。

首先,从李某某第一次打人进劳教所和强行与杨某某发生关系的情况可以看出,李某某是一个性格暴虐、无法无天的人。他眼中没有法律,没有责任意识,更没有尊重他人的意识。

第二,从李某某母亲对儿子百般的袒护中,可以看出,李某某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他的是非观念很淡薄。从前后对警方提供的不同口供来看,李某某似乎还没有觉察到自己错了,没有改错的决心,这些都是被骄纵坏了的孩子的显著特征。心理小贴士

李某某的案子出现之后,公众一片哗然。尽管李某某的头顶上有一个耀眼的光环,可这个光环怎么也无法遮盖住他已经犯罪的事实,而导致李某某犯罪的,正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对于李某某的性格缺陷问题,网友一致认为是父母的溺爱害了他,正是父母的溺爱导致李某某的性格出现了问题,使他变得目无法纪、无法无天,真是这样么?

心理学认为,性格的培养要在孩子六岁之前进行,这段时间是孩子性格发育的主要时期。作为父母,在孩子性格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会拒绝。大部分孩子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通常都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进行,很多父母疼惜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一哭闹,就会立马满足孩子的愿望,其实这是不对的。面对孩子无理的要求,父母应该合理拒绝。

孩子以哭闹的方式来达到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的目的,实际上是向父母示威,如果父母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孩子就像抓住了父母的把柄一样,一有需要就采取这样的手段;如果父母果断拒绝,孩子就会知道,自己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哪怕再哭再闹也没有用。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克制性。

第二,进行延迟满足。对于孩子的索取,父母不能立马满足孩子,而是要让孩子知道,这种满足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任何一件东西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需要付出努力,同时,在推迟满足孩子的愿望的时候,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

第三,进行诱惑性的训练。父母可以拿出孩子喜欢吃的零食,然后告诉孩子,如果你立马吃,那么你有可能一点也吃不到;如果你推迟一两天再吃,你就可能得到更多的零食。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面对诱惑时的忍耐性。

如果孩子能在面对诱惑时,权衡利弊,然后再克制自己,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那么,不管出于什么情境,孩子在长大之后将能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而对于生长在优越环境之下的李某某而言,他一没有克制性,二没有耐心,三更无法权衡利弊,这样的人怎么能不犯错呢?

随着对李某某案子的调查逐步深入,舆论的指责开始全面指向李某某父母对其的教育上。舆论普遍认为,李某某父母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错误:第一个是过早将孩子送出国,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最大的需要是父母给的安全感和温暖,但是,李某某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过早让孩子和自己分开,这让独处异乡的孩子体验到被抛弃感和孤独感;第二个是李某某父母为了外在的虚名和功利,教给了孩子太多虚假的东西,让孩子一直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当李某某的内心世界只剩下功利和虚荣的时候,其无疑会变得非常孤独和绝望。

其实,父母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让孩子学会去爱——爱自己和爱别人,并且这种爱是非常真实的。那么这种爱如何表达呢?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眼神的交流,父母一个鼓励和欣慰的眼神,都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李某某的事件给每个父母敲响了警钟。那么,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呢?心理学家有如下的建议:

其一,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自己。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人是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每个人都极力压抑着最原始的本我,而尽力表现出被社会认可的超我,其实,这是非常艰辛的。当本我的压抑超出一定限度,人就会崩溃,所以,适时地让本我表现一下、发泄一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李某某的父母来说,除了“星一代”身份需要他们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能做出有损自己名誉的事情之外,他们同时还是一个未满十八岁孩子的父母,要以父母的身份来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正常父母能给予的爱和支持。

其二,给予孩子最无私的感情。名誉和功利等都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感情做支持,那么这个人只能活在虚假的名誉和徒有其名的功利之中,并且迟早有一天这些名誉和功利会将他压垮。第二章失控的青春——青年犯罪第一节青年犯罪心理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前,犯罪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阶层和贫穷是解释犯罪行为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即社会阶层和犯罪之间呈负相关——社会阶层越低,犯罪行为倾向越高。调查人员发现,贫穷影响了家庭的方方面面,尤其反映在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上。比如,受贫穷困扰的家长,没有多余的精力教育和抚养孩子,他们更倾向于采用专制和胁迫的教养方式,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更直接、更简单。

犯罪心理学家指出:教养粗暴的家庭会给孩子提供一个负面的榜样和充满暴力的家庭氛围,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也会效仿父母的方式去实施暴力行为,因而他们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物质的贫穷很容易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但是,近几年,随着犯罪调查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贫穷”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贫穷,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贫穷也是导致犯罪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精神上的贫穷和父母的教育、照顾有着莫大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一旦父母的教育不当,就会使孩子成为一个精神上“贫穷”的人,对孩子产生终生的不良影响。对于父母来说,以下三种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第一,严厉管教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深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才”,对孩子施行彻底的高压政策,希望孩子凡事都听从自己的,不允许孩子做“出格”的事情。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思维狭隘,有幼稚、依赖和神经质的心理。

在药家鑫撞人、杀人的案例中,药家鑫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由于自己出身农村,通过刻苦的努力才实现了人生的转折,再加上曾经在部队深受影响,药父对药家鑫的管理也是非常之严格。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药家鑫表面上看起来十分顺从自己的父母,其实内心有很多叛逆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如此,药家鑫在开车撞人之后,害怕受害者会成为自己的累赘,更害怕自己无法向父母交代,才选择了杀人的方式来永除后患。实际上,这是一种十分幼稚和没有担当的想法。

毫无疑问,严厉管教之下的药家鑫学习成绩不差,并且钢琴水平一流,但是他缺乏最基本的爱和尊重他人生命的意识,他是一个精神贫穷的人。

第二,宠爱有加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一般都是百依百顺,他们对孩子十分娇惯,只要孩子一有要求,父母都会尽力达成,甚至不管自己的能力能否达到。在这些父母眼中,哪怕是孩子想要星星,都愿意摘下来给他们。

宠爱有加型的父母会让孩子形成不劳而获、任性无理的性格,在孩子眼中,自己的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只要自己有需要,父母就会立马满足。他们不懂得感恩别人,更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严重的甚至不珍惜别人的生命。

在“我爸是李刚”这个案例中,作为“官二代”的李启铭是一个特别无法无天和目中无人的人,不仅在校园里开快车,而且在因为开快车而撞伤他人的时候,竟然不下车,还口口声声地嚷着“我爸是李刚”。这种嚣张又无理的行为是人们无法容忍的。

关于李启铭的家庭教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他撞伤人之后的一系列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因为他父亲的身份而有强烈的优越感,并且还处处以自己父亲的身份来威胁别人,从而获得心理深处的满足。从这些方面足以看出,李启铭的父母平时对这个年轻人的娇惯和宠溺。由此可见,李启铭虽然身为“官二代”,可能在物质方面不欠缺,但是他却缺少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法律的意识,他也是一个精神“贫穷”的人。

第三,放任不管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和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父母可能是长期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或者是本身不喜欢孩子,不想为孩子太过费心。

在这种忽略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放弃的不良品质,并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从本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良好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深刻影响,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摒弃“严厉管教论”“宠爱有加论”和“放任不管论”,积极给孩子灌输良好的精神食粮,让孩子做一个精神世界充裕的人,才是正确的选择。第二节“我爸是李刚”——校园里的车祸直击社会热点

2010年10月16日21时左右,河北大学跟往常一样平静。这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进了学校的南门,刚开始这辆车开得并不快,但是在驶进校门一百米之后,不知何故,驾驶员忽然加速,黑色轿车急速地向前驶去。

此时,有两名女生陈晓凤和张晶晶正在坤舆湖边的甬道上练习轮滑。两人均是大一新生,其中一人穿着轮滑鞋,另一人扶着她。两人认认真真地练习着,却未曾料到一场灾难正在向她们逼近。

就在黑色轿车加速行驶到舆湖边易百超市门口的时候,只听“砰”的一声,正在湖边练习滑轮的陈晓凤和张晶晶被撞飞了。由于轿车巨大的冲力,这两名女生被撞击后腾空飞得很高,之后又弹回来再次撞击到黑色轿车的玻璃和反光镜上。

撞击之后,陈晓凤伤势严重,一直处于昏迷不醒的状态,而张晶晶当时意识比较清晰,由于撞击的疼痛,她躺在路边不停地呻吟起来。

这时,驾驶黑色轿车的司机不但没有停下车,反而继续朝前驶去,他想从学校前门离开。现场目击整个车祸过程的学生和保安合力将肇事车辆给拦了下来,并要求肇事司机立马下车。

虽然自己的车已经被众人给包围了,但是肇事司机依然没有下车的意思,他竟然口出狂言道:“看把我的车给剐的,你们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

是的,说出这句话的正是赫赫有名的“李刚门”事件中的肇事主角——李启铭。1988年出生的李启铭是河北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一名毕业生。

2010年10月16日晚上,正是事发当天,李启铭约朋友一起出去喝酒,喝完酒之后,李启铭驾驶着朋友的车子往河北大学驶去。就在进校门后的路上,发生了前述车祸。

李启铭嘴上的“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的副局长,据知情人士介绍,李启铭平日里性格张扬,经常拿自己“官二代”的身份说事儿。

看到撞人的肇事者竟如此气焰嚣张,在场的同学都很气愤,并立马分头开始行动,有的学生去通知校警卫室,有的学生去通知校医,有学生拨打了110和120,也有学生记下肇事车辆车牌号。

接到学生的报警后,当地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随后保定市交警支队二大队的交警也赶到了现场,民警和交警一边组织紧急抢救受伤的两名女学生,一边检查肇事者的驾驶证和行驶证。交警对肇事司机李启铭进行了抽血检验,经检验,李启铭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达151mg/100ml,由此可见,李启铭当时属于醉酒驾驶。

事发的第二天下午,急救中心传来消息,被撞的女学生张晶晶经过救治之后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而陈晓凤则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死亡。

2010年10月21日,距事发四天之后,作为“李刚门”事件中的另一主角李刚站出来表态。他表示,自己的儿子做出如此无法无天的事情,给受害方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自己非常痛心,并表示自己不会袒护儿子,理应让儿子受到应有的惩罚。在这次表态中,李刚几次哽咽。

同时,已经被羁押的李启铭也痛哭流涕地向受害者及其家属致歉,李启铭表示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因为自己的行为带给别人的痛苦,他还表示一定会积极配合救助受害者并且做好赔偿工作。

但李启铭和父亲李刚的道歉行为并没有换得网友的谅解,甚至有很多人参照美剧《不要对我撒谎》里面的表情分析,认为李启铭和李刚是在大众面前作秀,他们在道歉时有很多虚假的行为表现,并没有真正感到痛心,也并非真心实意地向受害者道歉。

其实,不管李启铭和李刚如何善后,逝去的陈晓凤已经永远回不来了。陈晓凤被撞的消息传回家里时,陈母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悲痛而突发高血压和心脏病住院,陈家上上下下都陷入悲伤中。

陈晓凤的哥哥表示,对于李启铭和李刚作秀式的道歉,他们认为只是为了博取大众的同情,对于他们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他们全家不接受。他只希望肇事者能够得到公正的判决,这样在天堂的妹妹也能得到安息。

虽然陈晓凤的哥哥之前在大众面前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全家不会原谅肇事者的行为,但是在2010年11月5日,有网友传出陈家已经和李启铭父亲李刚达成赔偿协议的消息,陈家获赔46万元,并签署了刑事谅解书和法律意见书。在法律意见书中,陈家人请求法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对李启铭从轻处罚。

2011年1月26日,河北大学“10·16校园车祸案”在河北望都县法院开庭审理,在这次开庭审理中,陈晓凤的父亲陈广乾和陈晓凤的哥哥陈林都在现场旁听,但是他们没有参与诉讼。“李刚门”事件的这次庭审从上午9时开始,直到10时40分结束。在这次庭审中,除了受害人和被告人家属之外,还有部分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记者、河北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

据悉,在发生撞人事件的时候,李启铭当时的车速在45km/h~59km/h,远远超过校园内每小时限速5公里的规定,并且经过检测,李启铭当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151mg/ml,由此可见,李启铭当时属于醉酒驾驶,并且还有肇事逃逸的行为。李启铭当庭认罪,承认犯罪事实。

法院认定李启铭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1人受伤,应负事故全部责任。但是,由于案发之后,李启铭的父亲李刚积极赔偿死者家属(死者46万元,伤者9.1万元),并取得了被害方谅解。同时,在庭审的过程中,李启铭能够当庭表示认罪,并且悔罪态度较好,鉴于以上原因,法院酌情采纳了辩护人对李启铭从轻处罚的意见。

2011年1月30日,河北大学“10·16校园车祸案”一审宣判,以交通肇事罪判处犯罪嫌疑人李启铭6年有期徒刑,并且赔偿死者46万,伤者9.1万元。

到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李刚门”事件算是尘埃落定了,但是“李刚”的名气并未随着儿子的入狱而消减。全国各地都陆陆续续出现了以“李刚”的名字来警示他人的口号,比如高速公路的警示标语:请减速慢行,因为你爸不是李刚;学生在课堂上调侃: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我爸是李刚。犯罪心理分析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李启铭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说出“我爸是李刚”这句话的呢?第一,是在醉酒的情况下。从事后交警对李启铭的血液检验可以看出,在车祸发生的时候,李启铭是处于喝醉酒的状态下。人们在喝醉酒的情况下一般无法保持正常思维,可能会说一些连自己都不清楚的话。这样说来,这句话可能是李启铭随口说的一句胡话。

第二,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反应。毫无疑问,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男孩子会将父亲看做自己人生的榜样。所以,在李启铭遇到事情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起的人会是他的爸爸,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条件反射。

第三,想起到震慑的作用。在李启铭的眼中,他的爸爸是无所不能的,能为自己摆脱一切麻烦和困扰,就像小孩子被人打了要找妈妈一样,李启铭在被别人拦住的时候,也会在心里想起自己的爸爸,并且想用自己爸爸的名号来震慑别人。

作为“官二代”成长起来的李启铭是无比嚣张和目中无人的,李启铭可以大摇大摆开着自己的车进校园,并且在校园里加速行驶,甚至在撞上人的时候,连车都不下。由此可见,李启铭的嚣张和目中无人的程度。

其实,像李启铭所犯的交通肇事案在全国各地每天都有发生,为什么人们偏偏如此关注李启铭呢?就是因为李启铭自己说的那句“我爸是李刚”,让人们看到了在事故表面之下权力的无法无天,让人们迫切想看看法律面前是否真的人人平等。心理小贴士“李刚门”事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意义:

首先,从“官二代”肇事者的角度出发,他喊出那句“我爸是李刚”的时候,可以看出这背后的权力扭曲和人性冷漠。因为这句喊话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爸是李刚,他是公安局副局长,撞几个人算什么,以我爸的能力,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最后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在这位肇事者“官二代”的心目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是多么不值钱,多么令人不屑一顾。被李启铭撞死的陈晓凤是一名大一新生,她的人生才刚刚要绽放却因为这个“官二代”的醉酒驾驶而凋谢了,当事人不但没有道歉,反而口出狂言,这是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都无法容忍的事情。

所以,对于像李启铭这样的“官二代”来说,学会尊重别人的生命,学会尊重法律是一门必修课,必须让他们懂得任何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都值得我们去尊重,不能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

其次,从“官二代”的父母角度来说,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一个迫切需要深思的问题。当下的社会深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只要家庭成员中有一人“得道”,其他人自然而然就认为自己可以享受一些“特殊照顾”。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们的周围被一些“特权”和“特殊照顾”护佑着,那么在孩子的思想意识里就会产生“我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做什么,我要的一切,父母都会给我”的想法。抱着这样的态度,他们怎么会不犯错呢?

所以,作为“官二代”的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官要当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官,只有自己首先尊重老百姓的福祉和生命,将老百姓的事情看得高于一切,自己的孩子才不会轻视他人的生命,滋生特权意识。

最后,从大众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学会给别人足够的空间和距离。当下,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再小的事情只要有人传播,一夜之间便可满城风雨。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大众的舆论会给他人产生很大的压力。

随着那句“我爸是李刚”,人们已经早早地将注意力从交通肇事案本身转向了对贫富差距和权利与权力之间的较量的争论,而这些争论的不断深入,只会让受害人和肇事者双方承受更大的压力。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理性地评判一件事情,让受害者获得公平和公正的对待,而不是给他们带来伤害。所以,我们要给他人留下改正错误和弥补过失的空间,不要因为一些无谓的好奇心,而给他人带来二次伤害。第三节由撞人到杀人——药家鑫案直击社会热点

2011年2月17日,西安市某看守所正在举行一场元宵聚会,整个元宵晚会都被浓浓的过节气氛所笼罩着。这时,一个外表干净、神情呆滞的年轻人走上了舞台,他边弹边唱地为大家表演了一个节目。

这个年轻人的节目很精彩,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当大家为这个年轻人曼妙的琴声鼓掌的时候,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双弹出美妙音符的手竟然曾经拿刀将一个女人捅了八刀而致其死亡。没错,这个年轻人就是药家鑫。

事发的时候,药家鑫还是西安音乐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药家鑫和女朋友约会之后已经是晚上了,他开车将女朋友送回家之后就急匆匆地往自己家里赶。

药家鑫开车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边开车边听音乐。这天也不例外,药家鑫边开车边换着音乐光碟。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感觉车身颤了一下,赶紧停下车往外看。透过车灯,药家鑫发现自己的车前面有一辆电动自行车。

此刻躺在药家鑫车下的女子就是26岁的张妙,张妙是西安本地人,初中毕业之后就一直待业家中。2006年的时候,张妙出嫁到了同乡宫子村,两年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事发的时候,张妙的儿子仅仅两岁半。

2010年10月20日晚上,张妙骑着电动自行车往家里赶,这时她被突如其来的一辆轿车撞倒了。其实当时的张妙伤势并不是很严重,她的后脑有些磕伤、左腿骨折。害怕肇事者不管自己逃离了,张妙躺在地上不断呻吟的同时,还努力看着撞伤自己的小轿车车牌号,她想记住肇事的车辆。

就在这时,药家鑫下车了,看到车底下躺着的女子,药家鑫吓傻了,再加上这名女子一直试图看自己的车牌号,药家鑫心里更加慌乱了。他害怕这名女子日后会找自己的麻烦,更害怕这名女子会落下终身的残疾缠着自己,毁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这样想的时候,药家鑫心里更加害怕了,眼看四下无人,药家鑫起了歹意,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子重重地刺向了这名女子。

很显然,药家鑫的行为让此时已经受伤的张妙惊恐不已,可是受伤的张妙根本没有反抗之力,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素不相识的男子一刀刀向自己捅来。药家鑫整整向张妙捅了八刀,就这样结束了张妙年仅26岁的生命。

解决完张妙之后,惊慌失措的药家鑫赶紧开着车离开了现场,因为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药家鑫慌乱不已,行驶的过程中又将一对情侣给撞伤了。这次药家鑫试图逃逸没有成功,他的车被附近的群众围了起来,群众迅速报了警,交警赶到了解情况之后将药家鑫带走了。

在交警队里,药家鑫绝口没提第一次撞到张妙并杀害她的事实,他只承认了第二次撞伤一对情侣的事实。交警核实情况之后,将药家鑫的车子给扣押起来,第二天凌晨的时候,药家鑫离开了交警队。

离开交警队之后,药家鑫将自己第二次撞人的事情告诉了父母(对于第一次撞人和杀人的事件仍绝口未提)。当时被撞的这对情侣已经被送到了高新医院,因为伤势不严重,药家鑫的父母给伤者交了5000块住院费之后就离开了。

死者张妙呢?直到第二天凌晨的时候,她的尸体才被人发现。当张妙的父亲赶到现场的时候,马路上已经有几十个人将尸体团团围住,法医正在给张妙验伤,最后法医给出的鉴定结果是: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警方正在迅速追查着凶手。

而药家鑫呢?虽然父母已经帮他处理了第二次撞伤人的事情,可是他的内心依旧没有平静,因为他的脑海里不停着浮现出张妙临死前的那张脸,带着这种煎熬,药家鑫撑了两天,23日早晨的时候,药家鑫实在承受不住了,他将自己撞伤张妙并捅死她的事情告知了自己的父母。

听完药家鑫的话,药父药母失声痛哭,他们没有想到,短短几天时间,自己的儿子竟然闯出了如此的大祸,他们甚至不相信这些事情是自己儿子干出来的。痛哭之后,药父药母极力劝说儿子去自首,或许这样还能救儿子一命。

就这样,2010年10月23日,在父母的陪同下,药家鑫向公安局投案自首,他交代了自己在2010年10月20日将受害人张妙撞倒后又杀害的犯罪事实。2010年11月25日,经长安区检察机关批准,因涉嫌故意杀人罪,疑犯药家鑫被依法逮捕。

事发之后,张妙的丈夫王辉整日奔走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各部门,他说自己什么心思也没有,就想尽快为自己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他不明白,到底是谁和自己的妻子有深仇大恨,要下如此狠手呢?

当王辉得知药家鑫的行为之后,他气愤地说道,自己的妻子死得太冤了,他们还有一个两岁半的儿子,他不知道自己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他强烈要求将犯罪嫌疑人严肃处理。张妙家人的态度无疑使得对药家鑫的宣判更为严重。

药家鑫被捕之后曾说,自己从小的成长方式都是被父母设计好的。他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家庭、学校和家教地点(药家鑫一直在外面教钢琴)。药家鑫朋友很少,也不喜欢和父母沟通,他一直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让任何人走进。进了看守所之后,药家鑫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尽管他内心十分恐惧,想要找个人依靠,但是药家鑫找不到可以让自己依靠的人。后来在管教民警的劝解下,他才拿起笔给自己的父母写了信。

药家鑫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来自农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药父发奋图强,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考上了军校,毕业之后,他顺利参加工作,从事科研事业。2003年退伍之后,药父一直替别人干着零工。

药父认为,知识改变命运,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跃龙门。带着这种认知以及自己在部队上养成的习惯,药父对唯一的儿子药家鑫要求很严格,他希望药家鑫凡事都要做得比别人优秀。

药家鑫的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儿子,虽然2008年药母就已经下岗在家,每个月只有七八百块钱的工资,但是对于儿子的要求,药母会尽力满足,包括给刚上大一的药家鑫买车。

在药家鑫4岁的时候,为了培养儿子的兴趣,药父和药母咬咬牙给儿子买了一架钢琴。为了使儿子尽快成才,药父和药母还为药家鑫请来了一个点对点的音乐老师,在1993年时,这个音乐老师一节课的费用是120元。

药家鑫撞人时所驾驶的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价值14万,当时药家鑫的父母全部的积蓄只有十万,为了让唯一的儿子外出带家教方便,药家鑫父母还向亲戚去借了四万才买了这辆车。

事发之后,药父和药母才觉得给儿子买车太早了,而且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公开承认药家鑫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包括拿刀去捅别人,只是为了避免自己产生麻烦,而没有考虑受害者的家庭。正是因为他这种自私的想法和行为,才同时毁掉了两个家庭。

药家鑫被逮捕之后,为了躲避媒体的采访,药父和药母只能躲在亲戚家里或者在外面租房子。他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筹款给受害者,希望能弥补儿子所犯下的弥天大罪。看到如今的局面,药父药母老泪纵横,在指责儿子偏激行为的同时,他们也在深深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朋友眼中,药家鑫是一个性格极端、叛逆多疑的人,他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他总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沟通和交往。药家鑫的事件被曝光后,记者找到了他唯一的朋友——阿郎,阿郎是通过网络和药家鑫认识的,两人基本上属于无话不谈的朋友。

据阿郎讲,药家鑫有一个对他要求极其严格的父亲和一个对他宠溺有加的母亲,在严格父亲的要求下,药家鑫凡事都追求尽善尽美。2007年药家鑫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之后,外公曾奖励了他一万块钱,药家鑫拿出五千块钱给自己做了一个整形手术——割双眼皮和嘴角拉细。

由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药家鑫对自己的容貌很在意,并且对自己要求很苛刻。药家鑫曾经告诉阿郎,父亲会逼着他做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事情,尽管他十分反感,但是迫于父亲的权威,药家鑫根本不敢提出异议。

药家鑫的反叛情绪很严重,据说他曾经有很严重的网瘾。因为沉迷于网络,药家鑫的学习成绩和钢琴弹奏水平都严重下滑。这件事情被药家鑫的父母知道以后,父亲痛打了药家鑫一顿。但是,父亲的痛打并没有让药家鑫的行为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起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