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的人生智慧课:全新升级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21:43:17

点击下载

作者:文德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方与圆的人生智慧课:全新升级版

方与圆的人生智慧课:全新升级版试读:

前言

方与圆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早有“天圆地方”之说,意指天地的自然形态,后经演变,古代先贤赋予了方与圆更为复杂、更具内涵的哲学意义。在方圆之道中,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手段,是处世之道。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公认为是最适合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法,成大事者的奥秘正在于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方圆合一。

方圆之道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哲学中的哲学,是智慧中的智慧。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五千年的生存智慧浓缩于方圆之中,似太极般刚柔相济,变幻无穷。方圆智慧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可以让你进退自如,无往不胜,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成就功名与大业。

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方圆之道即是立世之本。“智圆行方”被古人当作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许多人以此为治家之道。黄炎培曾教育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为做人要像古代的钱币一样,外圆内方,体现了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的至高学问和通达智慧。做人要有脊梁、有血性,要有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志向和气度,但又不可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要有圆融处世、适应社会潮流的柔韧。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方圆有度,该方时方,该圆时圆,才能圆润通达,玩转乾坤。可以说,方圆智慧是为人处世的永恒智慧。

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圆之道即是成功之道。《菜根谭》有言:“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指能够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都是能谦虚圆滑灵活应变的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执拗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人。这样的例子在中外历史上比比皆是。正如孔子所说:有向学之志的人,未必能取得某种成就;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的人,未必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可见,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不精通方圆之道。

方圆之道也要讲求“度”。为人没有方,则会软弱可欺,做事不懂圆,则会处处树敌。如果太过方正或太过圆滑,则会寸步难行。只有把握好方圆之度,恰当使用方圆之道,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方圆智慧是为人处世的永恒智慧,是玩转乾坤的至高学问。为了让读者既能充分了解方圆哲学,又能游刃有余地使用方圆之道,把握好方圆之度,我们推出了这本《方与圆的人生智慧课》。本书以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阐释方与圆的人生大智慧;从浅显到深奥,完整展现方与圆的人生哲学。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了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商海之道以及谋略之道等,并以事例为佐证,说明如何在生活中、职场中、商海中恰当地应用方圆哲学和方圆智慧,教你圆润为人、圆融处世的技巧和学问,正确面对商海谋略中的博弈和竞争,在社会上、职场中管人驭人的绝招和策略等,让你占尽先机,步步为营,早一步窥得成功的秘密。

该方时方,该圆时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正确使用方圆智慧,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将让你玩转乾坤,无往不胜。

第一章 方是刚,圆是柔

过刚则无弹性

坚守方正没有错,但是做人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正如人们经常说的那样:过刚易折。所以我们在坚守方正的同时,也要保持做人的弹性,把握好“火候”,适可而止,同时也要学会圆融变通,否则受苦的就只有自己。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卢杞是一个除了逢迎拍马之外一无所长的阴险小人,而且相貌奇丑无比。而与卢杞同为宰相的杨炎,却满腹经纶,一表人才。但是,博学多闻、精通时政、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杨炎,虽然具有宰相之能,性格却过于刚直。因此,像卢杞这样的小人,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从来都不屑与卢杞往来。为此,卢杞一直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算计杨炎。正好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反复无常,坚决阻挠重用李希烈。但是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可是,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任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正好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于是就找卢杞商量。卢杞便对德宗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之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卢杞的这番话看似为朝廷考虑,而且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但德宗果然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就这样,一味刚直的杨炎因为不愿与小人交往而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

用违背道义、逢迎权势的态度来处世,固然会毁坏名气、丧失气节;但一味刚正不阿,不懂得保护自己,掩藏自己,那么最终受苦的就只有自己。所以,我们在想维护自己正直的生活态度的时候,也要学会一点圆滑,学会掩藏住自己的锋芒,让别人在你身上找不到话柄。韩世忠和岳飞、张浚都是宋高宗时的抗金名将,高宗因怕这些名将功高盖世,以后难以驯服,所以急于和大金议和,因众将抗金意志坚决,而且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大金在军事上抵御不住岳飞、韩世忠,便在外交上给宋高宗施加压力,说大宋议和没有诚意。宋高宗听信秦桧的奸计,解除了三人的军权,任命张浚、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用职务上的升迁使三人脱离军队。后来秦桧因岳飞多次阻挠他与大金议和的奸计,又屡次出言攻击他,心中怨恨,便罗织罪名把岳飞逮捕入狱,将其害死于风波亭。当韩世忠听到岳飞被秦桧害死的消息后,义愤填膺当面质问秦桧,岳飞究竟所犯何罪?秦桧无言以对,支支吾吾地说:“岳飞的儿子岳云给部将张宪写信,让张宪要求朝廷派岳飞回军中,话虽不明白,这事件莫须有。”韩世忠大怒,厉声说道:“仅凭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人心。”拂袖而去。岳飞死后,韩世忠知道自己也难容于秦桧,便请求解除枢密使的职务。韩世忠赋闲之后,口不言兵,每天跨驴携酒,泛游西湖,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名震天下的韩元帅。韩世忠的部将旧属路过杭州时,都来拜访老帅,韩世宗一律不见,平时也绝不和军中大将通报消息,以免被秦桧罗织成罪名。秦桧害死岳飞后,对韩世忠也是恨之入骨,恨不能把他也一并除去。然而他没想到害死岳飞的民愤会如此之大,自己也感到很害怕,又见韩世忠口不言兵,又和军队断绝往来,也不再出言阻挠自己与大金议和的奸计,既无威胁也无妨碍,便放过了他。

韩世忠懂得适时收起自己的锋芒,才得以保身。可见圆融的重要。可是现代社会,很多人却不懂得圆融处世。如果是才华横溢,就可能清高自傲;如果个性十足,就可能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当我们坚守自己的刚直时候,很可能已经因为不懂得圆滑而得罪了别人,而此刻,那些对你心怀记恨的人,很可能就躲在某个角落,等着找你麻烦。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自然不会舒服。所以,与其过于坚持自己,去得罪别人,不如适当地圆滑一点,表面上跟谁都合得来,内心里却有自己的分寸。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至于要时刻提防别人的算计。

过柔难以成形

淮阴侯韩信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一员颇具大智大勇的战将,可是,他的“大智大勇”却难以掩盖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在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期间,如果韩信既不从项羽也不属刘邦,自树一帜,即可同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机遇。正是由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最终不仅失去了自立为王的机会,还把命搭了进去。韩信率兵伐齐,斩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国,不仅扩大了疆域,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时,他已有数十万大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楚、汉相争的形势是,韩信叛刘归项则刘灭,向刘背项则项亡。如果韩信自树一帜就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刘邦与项羽相争得最激烈时期,诸侯各据一方,或叛项归刘,或背刘降项,或自立为王,群雄逐鹿,各逞其能。在风云变幻的楚汉相争中,英雄辈出,居然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蒯通。他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极为透彻。他深知“天下权在信”。于是拜见韩信,从当时的形势,韩信所处的环境与他的实力,以及他将来得天下的利益等诸方面苦口婆心地规劝他造反自立。可是韩信考虑许久还是说:“先生言之有理,容我权衡一下,再做决定。”蒯通见韩信已被自己说服,便告辞了。蒯通本以为韩信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将来一定能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可他等了数日,却不见韩信有要自立为王的迹象,便又找韩信,说:“希望将军快做决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当即回答说:“先生请不要再费心了。我考虑再三,自从归汉后,刘邦肯把将军大印交给我,统领数万大军,现在又封我为齐王,如果忘恩负义,必遭报应。况且我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立下战功累累,又一向以忠信对待他。我想汉王不会亏待我的。”蒯通听后,明知再劝也没用,转身告退。他担心招惹是非,便仰天长叹,佯装疯癫,逃离汉营。

当时,韩信正处于楚汉相争的乱世,为他自树一帜,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他本人智勇超常,手握重兵数十万,又雄踞齐地,有能力、有把握自立为王;还有蒯通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谋士,他煞费苦心地规劝、开导,甚至开导到不能再开导的程度,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而他仍然优柔寡断。正如韩信自己所说:“我若负德,必至不祥。”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命运果然“不祥”,但绝不是因“负德”,而是由于他优柔的性格所致,岂不是咎由自取?

后来韩信又一次错失良机。刘邦追杀项羽旧部钟离昧,韩信出于同乡之谊收留了他。这招致了刘邦的不满,而此时韩信若能当机立断,肯与钟离昧联手共同抗汉,那不仅保护了钟离昧的性命,他自己日后也能幸免于难。可惜的是,韩信在这次机遇面前仍犹豫不决,于是不仅失去了朋友,又眼睁睁地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韩信不听蒯通的规劝,不理钟离昧的指点,只因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致使两次机遇都失去了。

也许,对于优柔性格的韩信来说,最理想的行为方式,就是让别人先反,自己在一旁优柔地观看,败则与己无关,胜则乘势而起,韩信确实这样做了。然而,刘邦和吕后却不优柔,他们快刀斩乱麻,处决了韩信。

韩信在优柔中被杀,其实他到死都没有真反,而只是在犹豫,他是被半推半就硬拉上刑场的,直到临死一刻,韩信才仰天长叹:“悔不听蒯通言,反被女人以计诛杀,呜呼哀哉!”

有些素质、人品及机会都很好的人,就因为寡断的性格,一生也就给糟蹋了。美国化工协会会长、美国FMC公司总裁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的确,如果一个人在一种意见和另一种意见、这个计划和那个计划之间跳来跳去,像风标一样摇摆不定,每一阵微风都能影响它,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性格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

阴无阳不利,刚无柔不生

老子在《道德经》上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由此可见,柔的力量是惊人的。将柔性运用于为人处世之中,往往能够无往不利、出奇制胜。东汉末年,夺取西川是刘备的既定方针和基本战略目标。但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欲取西川,必须先获取西川地理图本,以便详细了解西川的复杂地形。正当刘备筹备之时,益州别驾张松来了。张松本来是奉刘璋之命携带金珠锦绮为进献之物前往许都的,任务是联结曹操,共治张鲁。行前,张松还有一个打算,随身暗藏画好的西川地理图本,到许都伺机而行。张松的行迹,诸葛亮早派人随时打听着。没想到他到许昌之后,曹操表现出一副骄横傲慢的样子,对他的游说反应十分冷淡,一气之下,他挟图离开了许昌。可是他离开益州时在刘璋面前夸过海口,这次倘若无功而返、空手而归,又怕被人取笑。他突然想到:早就听说荆州的刘备仁高义厚,美名远播,我何不绕道走一趟荆州,看看刘备究竟是何等人物,然后再作定夺,于是改道来到荆州。刘备一连留张松饮宴三日,从不提起川中之事。张松告辞准备返回益州,刘备又设宴送行。刘备亲自为张松斟酒,嘴里说道:“承蒙张大夫不见外,故能留住三天,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方得赐教。”说完不觉潸然落泪。张松暗地寻思:“刘备如此宽仁爱士,实在难得,我也有些不忍舍他而去,不如劝他径取西川。”于是说道:“我也朝思暮想在你鞍前马后侍奉,只是未得其便。据我看来,你现在虽据有荆州,但东面孙权虎视眈眈,北面的曹操又常有鲸吞之意,恐怕不是久居之地呀!”刘备说:“我也知道严峻的形势,但苦于再无别的安身之所啊!”张松又说:“益州地域,地理险塞,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国。凡有才干的智士仁人,很早就仰慕皇叔你的功德,倘若你愿意率荆州之众,直指西川,则肯定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刘备一听此言,故作震惊,慌忙答道:“我哪敢有如此妄想。据守益州的刘璋也是帝室宗亲,又长久恩泽西川黎民,别人岂能轻易动摇他?”此时的张松已完全落入刘备和诸葛亮的圈套,而且步步走向圈套的核心还不觉察,一听刘备这番话,更敬佩他的宽仁厚道,于是把心里话掏出来了:“我劝刘皇叔进取西川,并不是卖主求荣,而是今天遇到了明主,不得不一吐肺腑。刘璋虽据有西川之地,但他本性懦弱,且是非难分,又不能任贤用能。况且北面的张鲁时有进犯之意。现在四川人心涣散,有志之人都希望择主而事。我这次本来受命去结交曹操,没想到他傲贤慢士,冷淡于我,一气之下我弃他而来见你。你若是先取西川为基础,然后向北发展图得汉中,最后收取中原,匡扶汉朝,将有名垂青史的大功。你要是愿意进取西川,我张松愿效犬马之劳,以做内应,不知意下如何?”此时的刘备,见时机成熟,开始收紧套环,进入正题,但仍不露声色,只是无可奈何地说道:“我对你的厚爱表示感谢,无奈刘璋与我同宗,同宗相拼,恐怕落得天下人笑话呀!”此时的张松已是不能自已了,生怕这笔“交易”做不成,错过机会,反过来还去做刘备的动员工作,只见他急切地说道:“大丈夫处世,理当建功立业,哪能如此瞻前顾后、婆婆妈妈的。今天你若不取西川,他日为别人所取,那就悔之恨晚了!”直到这时,刘备的谈话才涉及与地图有关的事。他说道:“我听说西川之地,道路崎岖,千山万水,双轮车无法通过,连匹马并行的路都没有,就算想进军,也苦无良策啊!”张松终于和盘托出了。他忙从袖中取出图,递给刘备说:“我深感皇叔盛德,才献出此图给你,一看此图,便对西川的地形地貌一目了然了。”刘备略为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刘备看到地图到手,自然高兴不已。可张松还嫌不够,进而说道:“我在西川还有两个挚友,名叫法正、孟达,皇叔你欲进西川,他二人也肯定愿意相助。下次他二人若到荆州,你完全可以心腹事相商。”直到这时,这场“索图戏”方得谢幕。

在张松左右不定仍有退路的时候,刘备以厚待之,表现出了做人的柔和,可是当张松已经没有退路一心投靠他的时候,刘备又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从而顺利的得到了地图。既证实了张松的忠贞,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管理者的刚柔策略。

俗话说,柔弱之水可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凿岩穿壁、滴水穿石。诚如刘备,柔并不是弱,刚也并非是因为强,刚柔不过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关键是看人们怎么运用它。

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如何能做到中庸,实在是圆融变通的一门大学问。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及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

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

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另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作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

子路走上前去,说:“请问先生,有保持满而不倒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睿智,用愚笨来调节;功盖天下,用退让来调节;威猛无比,用怯弱来调节;富甲四海,用谦恭来调节。这就是损抑过分,达到适中状态的方法。”

子路听得连连点头,接着又刨根究底地问道:“古时候的帝王除了在座位旁边放置这种鼓器警示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火呢?”

孔子侃侃而谈道:“上天生了老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他治理老百姓,不让他们失去天性。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置辅佐,让辅佐的人教导、保护他,不让他做事过分。因此,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之官,大夫有副手,士人有朋友,平民、工、商,乃至干杂役的皂隶、放牛马的牧童,都有亲近的人来相互辅佐。有功劳就奖赏,有错误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更改。自天子以下,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他的得失。太史记载史册,乐师写作诗歌,乐工诵读箴谏,大夫规劝开导,士传话,平民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谏,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他的邪恶。”

子路仍然穷追不舍地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个具体的君主来?”

孔子回答道:“好啊,卫武公就是个典型人物。他九十五岁时,还下令全国说:‘从卿以下的各级官吏,只要是拿着国家的俸禄、正在官位上的,不要认为我昏庸老朽就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训诫、开导我。我乘车时,护卫在旁边的警卫人员应规劝我;我在朝堂上时,应让我看前代的典章制度;我伏案工作时,应设置座右铭来提醒我;我在寝宫休息时,左右侍从人员应告诫我;我处理政务时,应有人开导我;我闲居无事时,应让我听听百工的讽谏。’他时常用这些话来警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极端。”

众弟子听罢,一个个面露喜色。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事的圆融之道,是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比如吃饭,餐餐最好吃到恰到好处,每顿饭不要因饭菜不好而饿肚子,也不要因饭菜特好而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适可而止,就能永远保持健康的胃口。

值得说明的是,孔子讲的中庸,绝不是无谓的折中、调和,而是指为人处世应该慎重选择一种角度、一种智慧。有一些人认为孔子讲的中庸就是不讲原则,那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中庸思想的本质是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人们常说: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意思是说,刚正的东西因为过于坚硬,所以更容易折断,而圆融如水,可以随意变形,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外力的原因而受到任何的损伤。而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刚正的人往往因为自己的坚持而更加容易得罪别人,而圆融的人,因为能够看透对方的需要,适时的调整自己,所以他们更能适应社会,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认可。商容疾据说是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疾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灭亡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闾里,想召他出山,商容疾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道骨仙颜,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疾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事妙道,所以老子后来成为一代圣人。却说有一次,商容疾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教导要嘱咐弟子的吗?”商容疾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商容疾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商容疾说:“是啊!”然后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老子说:“在。”商容疾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了。”商容疾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事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弱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则就为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商容疾欣慰地笑了:“你已经得大道了。天下道理都已经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道家守柔主静的动静观,这里面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商容疾对老子讲的“舌头与牙齿”的故事,还有“水”的能量,均在证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

从大宇宙的时空观念来看事物,我们会品味出道家人生态度的独特理念。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本体,很难说有大、小、弱、强之分,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中运行,没有绝对的胜者和败者。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人们把握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

劣势并非让人永远被动

劣势不是永远都让人处于被动地位,只要你能巧妙地应用劣势,那么它很可能就变成了你的优势。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它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感到很难过。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子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漏掉,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子说。挑水夫说:“我们往主人家走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它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子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勇于直面不完善的自我,要相信自己总有能做得很好的事情。

我们只有从自身条件不足和所处的不利环境的局限中解脱出来,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自己最弱的部分转化为强项,对任何人都很重要。

有的时候,人的某方面缺陷未必就永远是劣势,只要善加利用,或者扬长避短,劣势也会转化成优势。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最终,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了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弄不懂了。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数?”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师傅,于是就继续练了下去。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参加比赛。小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有些急躁,连连进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小男孩进入了决赛。决赛的对手比小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更有经验。有一度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裁判担心小男孩会受伤,就叫了暂停,还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比赛!”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招,制服了对手,因此赢了比赛,得了冠军。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劣势和缺陷,有些人面对自己的缺陷,总是想办法遮掩,害怕别人嘲笑,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态度是坦然面对自己的缺陷,不去刻意掩饰,敢于挑战自我,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自己的缺陷。

有缺点的人不用自卑,因为你的缺点,很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转换成了优点,可能会更加有利于你的成功。所以,人的本身并没有任何劣势,之所以存在不足,是人们还没有发现合理利用劣势的方法。

用灵活手段达到目的

李宗吾说过这样一件事:“我父亲怕工人起晚了,耽搁工作,而每晨呼之起,又觉得讨厌,他就把堂屋门做得很坚实,见窗上现白色,再开启房门一看,天果然亮了,即把堂屋门砰一声打开,工人即惊醒。”

方圆处世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事情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其手法也要高明。运用灵活的手段,善于变通、迂回应变,能够排除自己举措触及各种人际关系后所产生的负效,因此也往往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明朝清官海瑞一生清廉,正直不阿,深得百姓爱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通世事。海瑞曾在淳安县做知县,当时,朝中大奸臣严嵩大权在握,横行天下。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是严嵩最忠实的走狗和最凶恶的爪牙。鄢懋卿经常借巡察之机大肆铺张,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当地官员,单在扬州一地前后就搜刮到几百万两银子。不过,尽管骄奢淫逸,但他还是会经常做一些勤俭朴素的表面文章,为自己装装门面。

一次,在经过包括淳安县在内的严州府地界时,鄢懋卿照例表面上明文告示各县,宣称自己生性简朴,令各地官员都要俭朴节约,不要过分奢华。海瑞当然知道鄢懋卿卑鄙无耻、贪得无厌,也知道他那些用来欺世盗名的花言巧语只不过是表面功夫,不过,他决不会像其他官吏一样对他毕恭毕敬,大肆迎接。可是,毕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硬碰硬自然不行。于是海瑞派人到各地探听鄢懋卿到各地搜刮的钱财,以及各地为了迎接他所花费的财物。然后将各项费用详细列出,报告给鄢懋卿,并说:“大人每到一地,各地官员无不借机大肆铺张以逢迎大人,这显然不符合大人向来简朴节俭、不喜逢迎的作风。现在大人就要驾临我县,我们深感为难,如照大人通知上所说的节俭办事,恐获简慢之罪;如像各地官员一样大肆招待,又只怕违背了大人体恤百姓的本意。请大人示下,我们该如何是好?”

鄢懋卿见了海瑞的报告,知道他这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但他知道海瑞清正廉明,弄不好自己难以下台,只好在海瑞的报告上愤愤批复说:“当然照正式通知办事。”后来,鄢懋卿怕自讨没趣,干脆绕道而行,没有进入严州地界。

又有一次,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由于负责招待的驿吏招待得不好,胡公子大发雷霆,把驿吏倒吊了起来。海瑞接到报告,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于是他将胡公子扣押,从他的行囊之中搜出了数千两银子,都没收入官库。接着,海瑞再派人报告胡总督,说有人冒充他的儿子,请示应该如何发落。结果弄得胡宗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生性耿直,他给人们的印象是迂腐、头脑简单。不过,他对付鄢懋卿和胡公子的办法,倒也算是领悟了方圆之术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弘扬正义的作用。

方圆通融才能久立于世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方圆之道其实就是一种变通智慧。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变通行事。

外圆内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有看似吃亏的受益,有形如舍的得……

商界有巨富,官场有首脑,世外有高人。他们的成功要诀就是灵活变通,精通了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的为人处世技巧。“书圣”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有名的望族,他的伯父王敦当时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王敦虽已位极人臣,享尽荣华,但他的野心很大。王敦从未放弃过做皇帝的欲望,而他的谋士钱凤,一直在给王敦鼓动打气。二人气味相投,经常在一起商讨篡权之事。一天早晨,王敦起床不久,钱凤就急急地来找他。二人关起门来,谈起了“谋反”的机密。钱凤用极为神秘的口气,对王敦说着一些他刚掌握的动向。二人谈了好一阵子。王敦听了钱凤带来的情报,非常激动,猛地站起身,正要开口说话,突然停了下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子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王羲之这年才十一二岁,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聪明机灵、悟性极高的王羲之看做王家的接班人。他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次,王羲之已连续几天吃住在王敦家中了。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当钱凤到来时,因为双方都紧张,王敦便把王羲之在屋里睡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这时才想起来。王敦大惊失色,对钱凤说:“羲之还在这里睡觉。我们刚才说的话,让他听去了可怎么办?”经王敦这么一说,钱凤也急了,他说:“大将军,计划泄漏出去,我们死无葬身之地!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听了钱凤的话,王敦想了又想,到最后终于心一横说:“对,不能儿女情长。”转头向着王羲之睡觉的那个房间点点头:“羲儿呀,你就莫怪我这做伯伯的无情无义了!”王敦说着,拔出了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睡觉的床前。王敦撩起帐子,忽然看见王羲之睡得正香甜。王敦掀起帐子,王羲之也毫无反应。王敦看着十分钟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插入鞘中,走了出去。其实打钱凤进门时起,王羲之就醒来,无意中偷听到了伯父与钱凤的话,很快,王羲之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幸亏他及时使自己平静下来,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才没有下手。

大难临头,不懂得圆融的人就不懂得隐藏自己,更不知道平复自己的情绪,镇静地面对危难。所以,懂得圆融,不仅仅是为了与人相处融洽,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保护自己。

做事情,难免会遇到阻力。不懂圆融的人,总是喜欢斤斤计较、处处与人摩擦者,即便他本领高强、聪明过人,也往往会使自己壮志难酬,事业无成。总呈现出棱棱角角,容易碰壁,为了减少前进中的阻力,为了集中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必要时,我们应该做出某种让步或妥协,即用圆的方法去取代方的精神,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方全丢了。

人们活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像舟行于江河,处处有“风浪”,有阻力,而一个人如果时时事事以方处之,以硬碰硬,竭尽全力与阻力相较量、相抵抗,甚至拼个你死我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精力难以承受,而且树敌太多。与其如此,何不适当地用些圆的方法,积极地去设法排除一些困难或减少部分阻力,这样就能使通向成功之路上少几块绊脚石。

行事为人,过于方正可能会树敌过多或显得不近人情而伤了别人;然而,过于婉转又容易被人说成圆滑,所以行方圆之道要掌握“火候”这就是变通的精髓。总而言之,无论软硬兼施也好,有方有圆也好,都要记住“无方不成圆”,在坚持方正原则中以圆融处世,做人做事懂得变通,这才是在社会中长久立足的秘诀。

方是为人处世之根本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位社会学家说的好,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翻开人类的历史,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最好是权衡轻重,以求公平二字,则人们没有不服从的。不能以公为私,以私害公,这两点最好是铭记在心。这也是处世服人的一个要点。

历史记载:“范文忠公身为谏臣,赵清献公作为御史,因辩论事情意见相左而互有隔膜。王荆公几次诋毁范公,并且说:陛下问赵,就知道他的为人。后来有一天,神宗问清献公赵,赵回答说:‘忠臣。’皇上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忠臣呢?’赵回答说:‘嘉初期,神宗违豫,他请立皇嗣,以安定国家,难道这不是忠吗?’退出后,王荆公问赵说:‘你不是与范仲淹有仇隙吗?’赵说:‘我不敢以私害公。’”不敢以私害公,说起来容易,做到就难了。既不敢以私害公,自然也不敢以公为私。从那以后,有几个人能及他?不但范文忠公佩服他,神宗也佩服,王荆公也不得不服。

不以公为私,就在于廉而不贪。这不但要观察他的从前,尤其要观察他的后来。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季文子死时,以大夫礼节入敛,以他用过的家用器具陪葬。没有锦衣的妾婢,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家藏的金银,没有贵重家器。君子这就知道季文子是忠于王室了。辅佐三代君主,而没有家私积蓄,难道说不忠吗?

为官不为财,只是为了尽自己的责任,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呈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觉得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调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廉洁,不过是人臣的一节,而史家称他为忠。诸葛亮是以无为自负的人而已。读过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无不字字见血,句句心长,可以与日月同辉。读了他的表言的人,几乎没有人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化。

因为清廉,所以受人尊敬,也因为清廉,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诸葛亮等人的这种精神,不仅为自己的人生亮了一盏明灯,更是对后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曾国藩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曾经这样强调:“当学诸葛,两袖清风,以贪赃枉法、受贿自富作为大戒,人情馈赠,也宜当免除。”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因为处理满族秀才闹事的案子,遭到了满族大臣的弹劾。为了息众怒,道光皇帝对曾国藩采取了惩罚,从二品官员降职为四品了。官位虽然不及以前,但是曾国藩的实权却大了起来。当时,曾国藩的名声被传得越来越响,京城之中,就没有不知道他的,所以前来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多,求字求文的人也不少。在官场中,曾国藩一直怀着“当官以发财为耻”的信念,所以每年除了那一点俸禄,也就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了。曾国藩遭贬职以后,虽然权力大了,可是俸禄却减少了,一段时间下来,曾府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了。对于生活上的事情,曾国藩是不操心的,可是他的管家唐轩却急得不行。这天,唐轩拿着账本给曾国藩过目,还没等他说话,曾国藩就问:“是家里没钱了吧?”唐轩说:“大人英明。不瞒您说,您上个月光给人写字用的纸墨钱就20两银子,可是给出去的字却分文未收,这就是白扔钱啊。咱们的账上现在只有12两银子了。”曾国藩笑着抚慰唐轩说:“没关系,咱们省着点用,够撑到下个月发俸禄的时候了。以后每顿饭可以只吃素菜,这样可以节省一些钱,也可以再裁下去两个轿夫,省几个大钱。”唐轩听了,忙跟曾国藩说:“大人,咱们家的轿夫能用几个钱啊?他们都比别家大人的轿夫少挣很多钱的,之所以不离开大人,是因为看重大人的人品。如果大人就这么把他们裁了,恐怕对不住人家的这份心啊。”曾国藩闻言,心里又是一阵感触:“大家何苦跟我受这个苦呢!”唐轩说:“大人,同样的为官,恐怕只有您的收入最少了。”曾国藩点了点头,“我要是想挣更多的钱,就不会做官了,像左宗棠那样开几个店铺,哪年不赚几万两银子啊?当官要的就是名声,如果为了一些钱而毁了自己的名声,那还不如不做了。很多人看不透这一点,所以不能做一个廉明的好官。其实廉和贪就好像是一对兄弟一样,一不小心就可能将自己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唐轩听了大人的话,被大人为官不贪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是啊,自古以来,为官者无数,可是为官不贪者能有几人?贪者,自然不会有好名声,不被人们所信服。

曾国藩说得没错,要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发财,终究会有凄凉之日。作为一身之计,就不必为财;为了子孙之计,就不必留财。财多,必然累己、害己。还不如清廉自守,留个好名声,留个好榜样给子孙后代。

保持本色,坚守原则,不忘我们做人处世之根本,是我们在这个世上立足立身之根本。不忘做人处世之本,才能立得长久。

圆是宽容应世之锦囊

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做人是与所有阻力进行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有些人面对人生疑问时,总是消极地逃避。

做人就要实际一点,为了绚丽的人生,必须忍受许多痛苦,向一些强大的势力妥协。必要而合理的妥协,便是这里所说的圆。不会圆,就相当于没有驾驭感情的意志,往往会碰得焦头烂额,甚至一败涂地。

人的觉悟程度,是人生经历的结果。改变他人就像改变自己一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们固然需要对他人的劣根性进行批判,然而,更需要做的是对他人施以诚挚的厚爱和包容。在他人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多给予一些体谅和理解,也许事情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结局。在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最后两名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安慰。半个月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可以艰难度过几日了。然而,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任何动物。仅剩下的一些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遇到了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安全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在肩膀上。后面的战友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赶忙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到了晚上,未受伤的战士一直念叨着母亲,两眼直勾勾地。两人都以为他们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谁也没动。天亮后,部队救出了他们。30年过去了,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带的鹿肉活下来,但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30年了,我装着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侵权勿用)

宽容他人,给他人更多的包容和爱,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因为愤恨他人的人,其内耗是极大的。这也是一种自我的丧失。

仇恨是带有毁灭性的情感,如果一直背负着,其中的痛苦将不堪设想。可是,很多人就是喜欢这样,将上一辈的仇恨留给后人,希望代代相传,将对方置于万劫不复之中。其实,这样做,虽然自己的情感上得到了寄托,但是将仇恨的种子延续下去,就会加重后辈的负担,甚至剥夺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所以画家一直铭记着父亲的仇恨。大臣的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从此以后,大臣的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付出一笔高价。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然而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位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的酷似。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被仇恨给毁了!”

这种仇恨的种子一旦被“遗传”、“继承”,就会演变为更加可怕的破坏力。我们在心中怀恨、心存报复的同时,我们的身心也同样被恶毒所折磨。

一个心中常想报复的人,其实自己活得也并不快乐。因为他的精力几乎全用在想怎样报复这种不愉快的事上了,而且就算成功他也会有种失落与悔恨交织的情感。《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先生,由于小时候受到其他人的嘲弄,发誓报复。当他回归山庄时便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最后许多人因此而痛苦地死去,但他那苍老的心却突然感到一种可怕的孤独,这就是对报复的报复。

光想着报复别人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即使是为此牺牲了太多自己的欢乐时光,他也不会注意。可是当有一天,他想报复的人已经不在了,或者以后没有力气再去跟别人计较的时候,他就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付出得太多太多了。仇恨的人也许对我们的伤害还不足1%,可是我们却在用自我惩罚的方式加上了那99%。

所以,对待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不要一直怨恨了,而应圆融以对,给予一点宽容,我们就能透过乌云看到阳光。

让人格成为一生的守护

人格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不可否认,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也可能遭遇厄运和不幸,但是,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宁可遭遇厄运和不幸,也绝不会放弃高尚的人格,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才保持高尚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才会在困境的砥砺中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并激发出感染别人的力量。

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

每一种真正的美德,如勤劳、正直、自律、诚实,都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人类的崇敬。具备这些美德的人值得信赖、信任和效仿,这也是自然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弘扬了正气,他们的出现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爱。

人格就是力量,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说,这句话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诚实、正直和仁慈,这些品质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已成为一个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面。正如一位古人所说的:“即使缺衣少食,品格也先天地忠实于自己的德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旦和坚定的目标融为一体,那么他的力量便惊天动地,势不可当。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应该把人格作为一种最根本的品质去追求和守护。

1970年12月6日,波兰的首都华沙寒气逼人。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向华沙无名烈士墓献完花圈之后,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的广场。突然,他双膝着地,跪在了纪念碑前!他是向二战中被德国纳粹屠杀的51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为纳粹时代德国所犯下的罪孽深感负疚,虔诚地认罪赎罪。勃兰特此举震惊了世界,尤其震撼了德国人的灵魂。

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有80%的德国人非常赞赏此举,认为这种出乎意料的方式更充分地表达了德国人悔罪的诚意。此举也赢得了波兰人民的理解和信任,认为它为“结束一段充满痛楚与牺牲的罪恶历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7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勃兰特。这是对勃兰特的肯定,而同样以人格感动全世界的人民的人,还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周总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9日凌晨5点,联合国总部大厅的联合国大旗降了半旗,所有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都不升起。这在联合国从无先例。因此,有的国家大使提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然升得那么高,中国的第二首脑去世,联合国降半旗还不算,还把其他国家的国旗收起来,这是为什么?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其一,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在国际银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其二,中国有10亿人口,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个国家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去世时,总部也可以为他降半旗。”全场默然。

阿根廷政府曾作出一项特别决定,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辛德勒遗孀埃米莉·辛德勒夫人每月提供1000元的生活补贴,以使这位老人安度晚年。埃米莉·辛德勒夫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与丈夫一起冒着生命危险从德国法西斯集中营里救出1200名犹太难民。他们的这段传奇经历,后来被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真实、成功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辛德勒夫妇的事迹也因此被世人广泛传颂。二战结束后,辛德勒夫妇于1949年来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圣维森特区定居。1974年丈夫去世后,独居此地的埃米莉因缺少收入来源,经济拮据,生活困难。阿根廷的内政部长科拉奇在总统府接见了埃米莉·辛德勒夫人,并向她宣布了这项由梅内姆总统特批的决定。

在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在尖锐的意见分歧面前,是什么有如神助的力量保护了人的命运?甚至保护了民族、保护了国家的命运?是什么有如神助的力量能够使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消除隔阂、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意志?是善良的力量,是正义的力量,是进步的力量,是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人格的力量,就是这些力量的集中体现。

由此,每个人都应该把拥有崇高的人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之一,并竭尽全力去赢得这种非凡的力量,让人生因得到高尚人格的照耀而焕发独特的光辉。

方能让人放下功利

方圆之人懂得把握方圆的分寸,该方时方,该圆时圆,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能做到宠辱不惊。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走投无路,只好投降。面对这巨大的胜利,宋太宗心花怒放,难以自持,他不顾兵疲财缺的现状,主张乘胜伐辽,收回被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宋朝大将潘美反对此议,他对宋太宗恳切地说:“我军大胜,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满,轻敌冒进。眼下尚需稳定形势,巩固胜果,士卒也需休整。”没等宋太宗说话,总侍卫崔翰却越众而出,大声说:“此乃天赐良机,岂可轻易放弃呢?陛下进兵之举甚合民心,必群起响应。我军又是得胜之师,当无坚不摧,伐辽必有胜算。”宋太宗本来求胜心切,又听崔翰这样讲,便不再犹豫了,宋军遂大举北进。宋军快到高粱河时,遭到辽军的伏击,损失惨重,宋太宗也不知去向。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也随宋太宗亲征。他手下的将领猜测宋太宗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于是私下商议立赵德昭为帝。众将讨论过后,齐聚赵德昭的帐中,为首者当面劝赵德昭说:“皇上失踪,想必已经蒙难。如今军心不稳,大敌当前,大王如不当机立断,承继大统,恐怕变乱不止。恭请大王迅速登上帝位,号召天下。”赵德昭面对众将拥立,一时心动。他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没有轻言可否。赵德昭虽口里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是千回百转。他思忖这件事关系太大,万不可因贪求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祸。他又想太宗虽是失踪,终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难,如果自己轻率即位,太宗若没死,自是不能放过他了,如此自己连性命都将不保。赵德昭越想越怕,他先前的窃喜之情一扫而光。他决定以静制动,慎重行事,于是他故意作出生气的样子说:“皇上生死未明,大敌当前,你们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儿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是皇上的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唆使,干下这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众将本想赵德昭定然接受,自己也可有拥立之功,飞黄腾达,谁知赵德昭却出言训斥,他们都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他们虽自称有罪,但心中怅然若失,面有不快之色。赵德昭见之一凛,为了安抚众将,不令他们疏远自己,他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可荣辱之事,岂可盲动?再说赵氏江山谁做皇帝都是一样,我岂能趁皇上危难而行己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为了宋室江山,我还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众将气消,皆服其义。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恙,众将又深服赵德昭慎重之行了。

自古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必有宽阔的胸襟和高超的智慧。他们不为荣辱所左右,因此其行为才不会失常失态,凡事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其实,荣辱不仅是暂时的,也是相对的,若是一味好荣厌辱,将之完全对立起来,人在心情大乱之下,就难以冷静从事,其结果不免出现偏差。从思想上淡化荣辱观念,方可让人放下功利思想,真正领略人生的自由境界。

圆能让人懂得分享

圆融的人会放下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别人,当然也会懂得与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圆融的人看似付出了很多,可是他们从对方身上得到的,要比那些只懂得死守自己的利益的人要大得多。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渔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