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系列丛书——河北省省情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23:54:54

点击下载

作者:马誉辉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系列丛书——河北省省情读本

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系列丛书——河北省省情读本试读:

上篇 可爱的河北

第一章 壮美燕赵

当我们打开中国地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闪闪发光的红五星,那里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紧邻她的是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天津市,环抱京津两个直辖市的就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河北,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渤海之滨。河北是中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资源大省。这里山川壮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燕赵儿女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谱写了一幅幅壮美的历史篇章。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河北境内已有人类居住。从旧石器时代起,历经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遗址遍布全省各地。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炎帝和蚩尤在这里由征战到统一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河北省因地处黄河以北而得名,因部分地区古属冀州,故简称“冀”。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或“燕南赵北”之称。河北东临渤海,东南与山东省相连,南邻河南省,西接山西省,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北与辽宁省相邻,中部环抱北京市和天津市。全省面积18.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6%,在各省区中居第14位。海岸线长487公里,拥有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三大港口,在全国能源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北省是首都与全国各地联系的通道,是华北、西北各省区通向沿渤海各港口的必经之路,海路运输通达五大洲。

第一节 地理地貌

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就像阶梯一样由西向东逐级下降,这就是中国的地形大势:西高东低。河北省的地形特征与全国的地形大势基本相似,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差别很大,高原海拔1000至1500米,山峰海拔2000米以上,平原海拔不足50米。河北是全国唯一兼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海洋、湖泊洼淀的省份,地貌类型比较齐全。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这种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自然要素组合类型较好,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位于西北部的高原,系内蒙古高原的南缘,俗称“坝上”,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地表总面积的8.5%,平均海拔1200至1500米。地貌特征以丘陵为主,疏缓低矮,谷地宽阔,岗洼起伏,湖泊滩地点缀其间,“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高原上多湖、淖、滩、梁,是河北的重要林区,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地,是全省皮毛、肉食、禽蛋等畜产品的主产区。

河北的山地主要由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组成,如果把丘陵和山间盆地计算在内,总面积约有9.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地表总面积的48.1%。燕山山脉横亘于北部,被称为冀北山地,呈东西走向,岩性复杂多样,山地因岩性不同而形态各异,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这里水资源丰富,是滦河、潮白河等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和汇流处。河北的天然森林、天然草场大部分集中在燕山,这里是河北木材、畜产品和果品的主产区。太行山脉蜿蜒于西部,其主体部分呈东北—西南走向,是河北省与山西省的天然界限。太行山脉复杂的地质条件,使这里的地表形态千差万别。主体山脉海拔1000至1500米,小五台山位于太行山北端,海拔2882米,为河北省第一高峰。这里水分条件较好,适宜森林和多种生物生长,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丘陵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在河北西北部地区,以白河谷地和小五台山为界,其间分布有洋河流域和桑干河流域,以低山、丘陵和盆地、谷地相间排列,构成著名的冀西北间山盆地区。丘陵地区水肥条件较好,是干鲜果品的集中产区,也是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盆地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市,其间分布有洋河流域和桑干河流域,土、肥、水利条件好,是山区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分布于河北中部及东南部地带,海河流域贯穿平原全域,面积约8.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3.4%。河北平原分为山麓平原、中部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山麓平原分布于太行山东麓京广(北京—广州)铁路沿线两侧和燕山南麓公路两侧,土壤肥沃,是河北省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粮棉油和果品的重要产区;中部冲积平原主要由古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冲积而成,是河北省主要的农区,棉花生产发展较快,但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干旱缺水;滨海平原大体位于京沪(北京—上海)铁路以东,唐海、丰南等地以南,沿渤海海岸呈半环状分布,适合建设水稻、水产品、畜产品基地和发展盐业。

河北境内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在全国其他省份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河北开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二节 自然资源

河北省土地辽阔,矿产蕴藏、海洋滩涂等资源都比较丰富。耕地总面积9472.5万亩,林地面积493.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

河北濒临渤海,与我国其他海域及世界各大洋相连,拥有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三大港口。临海的海域中,有海岛132个。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整个海底为大陆架所封闭,海底坡度平缓,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沿海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浅海滩涂是晒制海盐、海水养殖的良好场所,海水化学资源、海底矿产及海洋能源都待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港、旅游、储藏、通讯等已在开发利用。

河北省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已发现的矿藏有156种,探明储量的有125种。煤、石油、铁、钛、钒、铅、锌、铝土、钴、钨、钼、铂、钯、金、银以及石灰石、大理石、石棉、矾土等矿都有相当的储量。煤炭基础储量居全国第10位,铁矿石基础储量居全国第2位,石油基础储量居全国第3位。从1984年开始,河北能源消耗已大于能源生产总资源,由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河北省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204科、940属,28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占全国的40.4%;裸子植物7科,占全国的70%;被子植物144科,占全国的49.5%,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水曲柳、黄檗、珊瑚菜等。丰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群落以及降水量分布的变化多样,使得全省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共有陆生脊椎动物530余种,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以鸟类居多,约420余种,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兽类次之,约80余种,占全国的20.3%左右;两栖类和爬行类较少,分别为8种和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7种(兽类1种,鸟类16种),二级保护动物74种(兽类11种,鸟类63种)。另外,还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脊椎动物360种,我国特有的珍稀雉类褐马鸡,仅分布于河北小五台山及附近山区和山西省吕梁山区。

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价值,全省湿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湿地类型众多,大致可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及库塘五大类,较大的有白洋淀、衡水湖及沿渤海湿地,这些地方植物群落类型多样,为不同生态类型的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这些湿地也是众多迁徙鸟类途中停息和补充能量的栖息地。

河北省自然资源数量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和温和宜人的气候,造就了河北独特的自然风光。河北省文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国重点文物168处,居第三位,省级重点文物930处,居第二位,而且文物资源特色突出,品位极高,不少为全国之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河北省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

河北的新能源资源开发前景广阔。风能方面,河北陆上风能资源总储量74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可开发量超过26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市、承德市和沧州市,其中张家口风能储量2000万千瓦,是中国少有的风能集中区。全省已建成张北长城、围场红松、尚义满井、张北满井、康保卧龙图山等风电场。地热方面,河北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且埋藏较浅,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平原地区。据统计,河北平原区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标准煤419亿吨,地热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三。太阳能方面,全省太阳年辐射量为每平方米4981-5966兆焦耳,年日照时数张家口、承德及沧州东部为2500-3000小时,为全省最大区。

第三节 气候水系

河北省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温度适中,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1.8℃ — 14.2℃,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北部坝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4℃,中南部地区平均气温为12℃以上。全省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1.0℃ — 21.0℃,极端最低气温为-42.9℃(围场御道口,1957年1月12日);全省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17.0℃ — 27.0℃,极端最高气温44.4℃(沙河,2009年6月25日)。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地区为215-745毫米,地区分布不匀,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年内约75%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张家口地区西北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中部辛集、南宫一带约500毫米,为全省两个少雨地区;燕山南麓年降水量达700-815毫米,为全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按照干燥度划分干湿状况,以承德—涞源一线为分界线,其西北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除个别地区外,均为半湿润区。年日照时数2319-3077小时;年无霜期81-204天。

河北各地气候条件不尽相同,有利方面是: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活动积温都在2000℃以上,除坝上和冀西北山地少数地区外,无霜期均在180天以上。可推行复种制。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高温与多雨相结合,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其不利方面是:冬季寒冷,春、秋低温,容易造成霜冻。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量大,旱涝灾害频繁。

河北省河流众多,多为季节性河流,长度在18公里以上1000公里以下者就达300多条。建有80多座大中型水库、1500多座小型水库。境内河流大都发源或流经燕山、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山区,其下游有的合流入海,有的单独入海,还有因地形流入湖泊不外流者。主要河流从南到北依次有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滦河等,分属海河、滦河、内陆河、辽河4个水系。其中海河水系最大,滦河水系次之。

海河水系,为一扇状水系,位于省境中、南部地区,面积达125389平方公里。海河干流很短,并位于天津市,境内的北运、永定、大清、子牙、南运河等河流为其支流,均汇入海河,流经天津至塘沽入海。该水系河道进入平原后坡度平缓,河道善淤善徙,每逢汛期,河道洪水暴涨暴落,宣泄不及,时常为害。

滦河水系,位于冀东地区,面积达45870平方公里,长888公里,源于境内丰宁满族自治县,经乐亭入海。滦河水量丰沛,水质好,多年平均径流量45亿立方米,沿途汇入支流500余条,其中较大支流有洒河、黑河、横河、清河、长河、沙河、白洋河、青龙河等。

内陆河水系,位于张家口坝上高原,面积达11656平方公里,均为间歇性小河流,多流入安固里淖和察汗淖等内陆湖泊。

辽河水系,位于省境东北部,面积达4413平方公里。河流分别发源于承德地区围场及平泉县北部的坝上高原和燕山北麓,主要有阴河、乌拉岱河、老哈河等。水浅流急,下游均流入辽宁省汇入辽河。

河北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据匡算,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亩均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省每年生产、生活用水在300亿立方米以上,而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合理开发总资源仅200多亿立方米,缺水约100亿立方米。由于供需差额过大,过度开发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下漏斗区增多,缺水状况越来越严重。造成河北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受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2mm,是北方东部几个相邻省市中降水量最低的省份,而且季节上分布不均,全省汛期(6 - 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主要集中在7、8两月,导致季节性干旱时有发生,其中春旱尤为严重。全省多数河流除个别丰水年汛期外,常年无水,“有河皆干”是河北平原大范围河道断流的真实描述。二是产业结构和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匹配。河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7%。河北省高耗水工业比重达61.4 %,特别是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占比重高达30%。三是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力度落后于严峻的缺水形势。农业节水投入不足,有近半数的灌溉面积未实施节水,已实施的节水工程存在标准偏低和持续运行困难问题。此外,节水和治污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市场经济调节手段不完善,良性节水机制尚未建立。四是水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形势。由于河北省平原河道断流,水环境容量减少到罕见的程度,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极低,导致河流水污染状况在我国最为严重。河北平原“有水皆污”,使得本来十分脆弱的水资源条件进一步恶化,加剧了缺水紧张局面。

第四节 人口和行政区划

在远古时代,河北属冀州。冀州是大禹治水以后划分的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载,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因古冀州疆域广阔,是古帝王都城所在地,是中华民族的最初发祥地,故被称为“九州之首”。秦以前,九州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并没有作为一种行政机构去实行。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后,对全国的行政管理采用郡县制,全国共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其中有八郡在河北境内: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邯郸、巨鹿、代、恒山。到汉朝,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将首都地区以外的郡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以州辖郡,以郡辖县(城)。河北北部主要属幽州刺史部,中南部属冀州刺史部,张家口地区北部为匈奴、乌桓活动的地区。“州”也从此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沿袭汉朝,幽州、冀州名称未改。隋朝统一中国以后,隋文帝废除郡制,以州直接辖县。到隋炀帝时,又废除州制改回郡制,以郡统县。郡治在河北的有武安郡,统领永年、肥乡、清漳、武安、邯郸等9县。赵郡,统领平荆、高邑、赞皇、元氏、柏乡、藁城等县。恒山郡,统领真定、行唐、石邑、九门、井陉、灵寿等县。另有襄国郡、博陵郡、涿郡、上谷郡、北平郡,也统领着如今河北境内的一些县。从隋炀帝开始,冀州、幽州作为一级行政区名便消失了。

河北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始于唐代,称河北道。宋代称河北路,元代为中枢省所辖,明朝永乐年间,因其直接隶属水师,而得名北直隶。清朝初年,正式定制为直隶省,辖境依旧。雍正、乾隆以后,直隶辖境逐渐扩大。直隶省为清朝单省设总督的行政区之一,行政中心设在保定。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晚清直隶总督署宣告结束,但不久政权被北洋军阀篡夺,直隶省先后处于袁世凯、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奉系军阀的统治下。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政局多变,河北省行政机构名称变化频繁,先后更名为直隶都督府、直隶省行政公署、直隶巡按使公署、直隶省长公署,尽管名称不同,但其军政合一,军阀主政的实质丝毫没有改变。1928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一级行政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6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撤销京兆特别区域,所辖20县划归河北省。1928年7月4日,民国河北省政府在天津正式成立。同年9月,将察哈尔、热河两个特别区域改建为察哈尔省和热河省,将原口北10县划归察哈尔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于1949年8月1日成立,保定市为省会。1958年2月,天津市划归河北,省会迁往天津。1967年1月,天津市恢复为中央直辖市,河北省会又迁往保定。1968年2月,省会迁至石家庄。全省现设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廊坊、沧州、衡水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其中107个县、6个自治县、22个县级市、37个市辖区;全省共有22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8958个村民委员会,2897个居民委员会。

河北省总人口7241万人,居全国第6位。其中汉族占96%,55个少数民族成分俱全,其中有满、蒙、回、朝4个世居少数民族。

第二章 灿烂文化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着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遗址,屹立着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形势险要的“天下第一关”,丛台赵王城、邺城遗址、永年广府古城、古中山国遗址、正定古城、定州汉中山国都、燕下都古遗址、涿州三义宫等古都古城遗址,散落着河北梆子、评剧、吴桥杂技、蔚县剪纸、武强年画、衡水内画、曲阳石雕、井陉拉花、冀东皮影等文化艺术瑰宝,生动演绎着燕赵历史根脉文化的不朽传奇。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名垂史册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数学家、医学家、建筑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节 历史悠久

河北最早是作为一个地域名称出现的,泛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的广大地区。由西汉学者编辑而成的《尔雅》一书记载说:“天下名丘有五,其二在河北。”这是“河北”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说的河北,主要是指这一含义。历史上,河北的行政区划历经了多次变革。据《禹贡》记载,河北省中部和南部最早为冀、青二州之城。河北省北部为传统游牧民族山戎等发源地。春秋时分属燕、晋、卫、齐诸国,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中山及魏、齐等国,其中以燕、赵最为有名,故河北又有“燕赵”之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河北一带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代、邯郸、巨鹿、广阳、恒山八郡。汉代设幽、冀二州,三国时大部分为魏国的属地,隋置幽州总管府,唐代设河北道、宋朝则分为河北东、西两路。元代称中书省,明永乐年间改为北直隶省,清代称直隶省。民国初仍称直隶省,1928年改为河北省至今。

河北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早在一百多万年以前,河北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张家口阳原县泥河湾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考古学家发掘出数千件旧石器。从旧石器时代起,历经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遗址遍布河北各地,有著名的“北京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细石器文化遗址。位于今保定徐水南庄头村的南庄头遗址,是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反映了河北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周边环境。邯郸武安距今约七千三百年的磁山遗址,则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早期人类的生活场景。石家庄藁城台西村东北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是人类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后的重要文化遗存,为研究商朝人在河北的历史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河北历史悠久,传说伏羲就是在邢台一带生活,涿鹿较完整地保存了华夏三大始祖炎帝、黄帝、蚩尤的遗址遗迹。《 史记·五帝本纪 》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之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融合各部族图腾创造出龙的形象,选定涿鹿建造都城,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由于黄帝部落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也较高,流传下来的关于黄帝的传说也比较多,不管是黄、炎部落、蚩尤部落的后裔,还是夷人、羌人部落的后裔,都认为是黄帝的子孙。通过各民族的长期融合,“中华”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中华民族成为我国各民族的总称。“炎黄子孙”随之带有更广泛的含义,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称谓。黄帝之后,便是传说中的尧、舜、禹活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河北在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书》记载:“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也。”春秋时期山戎国首都,孤竹国首都都在今唐山市附近。孤竹国原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齐桓公称霸时,齐燕联军最终“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战国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保定市是当时的燕赵分界线,在保定市中心原存有“燕赵分界石”。当年燕国太子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就是在燕国国界易水河分别,现在易县的易水旁尚有古迹荆轲塔。赵国,战国时期的中原强国,都城就在现在的邯郸,现仍保存有赵武灵王修建的“丛台”,市里有传说中赵国丞相蔺相如为避免和老将廉颇争执而让路的“回车巷”。魏国,临漳县一带的漳河是西门豹修建的最早的水利工程,因为“河伯娶妇”的故事而出名。中山国,春秋战国时期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的千乘之国,国都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境内。中山原称鲜虞,是北方游牧民族白狄别种。春秋时期,鲜虞转移至唐县,改称中山,中山武公建都于顾(今定州)。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中山为魏所灭。至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80年)左右,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最终于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为赵所灭。中山国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所欺而变强,为强国所占而复生。其不屈不挠、顽强自立的精神使原本弹丸之地的中山国最终发展壮大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在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中,为燕赵的历史书写了绚丽的篇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河北建立了右北平郡、渔阳郡、广阳郡、上谷郡、代郡等机构。汉朝时在河北设立幽州和冀州,三国时曹操曾在漳河畔修建“铜雀台”,命其子曹植作名篇《铜雀台赋》。西晋时为右北平郡,平州。东晋被晋朝官方建制营州所管辖,而实际上五胡乱华后相继存在了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政权管辖。在北魏统一北方(除了辽东以北)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国有前燕,前秦,后燕,其中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后成为北魏的重要军事重镇。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来发展为北齐和北周,其中东魏,北齐定都于今河北邺城。隋朝建立后,河北地为河北道。唐代安禄山曾任平卢(今河北)节度使,从今河北北部起兵反唐。五代时河北地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统治,其中后晋时沙陀人石敬瑭向契丹人投降称“儿皇帝”,并且割让“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北京、河北、天津等在内的幽云十六州为辽国和金国后来对宋朝长江以北地区的威胁打开了门户。辽国管辖时,河北渤海湾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意图收复被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未果;辽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北宋末年联金灭辽,曾短暂收复幽云十六州,并设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天津属于燕山府路。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宋代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幽云十六州属于辽国,是两国经常交战的地方。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享有盛名的辽代瓷大罗汉像就是从易县的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水浒传》中的人物林冲曾被发配沧州,卢俊义是大名府人。宋联金灭辽后曾短暂地夺回幽云十六州,但后来整个河北地成为金国的范围。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明代为北直隶省,仍属中央直辖,天津开始设县(天津卫),徐光启开始将南方的稻向河北沿海移植,开启了中国北方种稻的历史。清代仍为中央直辖的直隶省。唐山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现代化煤矿。京张铁路是北京通往张家口的铁路,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的许多发明被世界各国铁路采用。中华民国时被分为察哈尔、热河、河北三省,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现存有当时的都督府遗址。热河省会承德市和察哈尔省会张家口(当时叫张家口厅,同时张家口以叫张垣而闻名)现在都在河北省的范围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察哈尔、热河的一部分并入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1958年天津市并入河北省,省会迁往天津。1966年天津升为直辖市,省会迁回保定。1968年迁到现在的石家庄市。

河北是文物大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930处,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68处,居中国第三位;拥有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3项世界文化遗产;拥有邯郸、保定、承德、正定、山海关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北是长城途经距离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省份,境内长城遗存达2000多公里,老龙头、山海关、金山岭长城等长城精华均在河北境内。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其周围的外八庙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寺庙群。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赵州桥被誉为“世界拱桥之祖”,是世界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河北大地孕育出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和丰宁剪纸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评剧、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唐山皮影、武强年画、衡水内画等1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吴桥是“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世界三大杂技大赛场之一。河北具有古老的传统戏曲。金、元杂剧就是在河北省境内盛行之后,南下传播到江浙一带的。明清以来,弋阳、昆山、梆子、二黄等戏曲声腔,先后在河北盛行。20世纪40年代末,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剧种,主要有河北梆子与评剧。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调、安国老调、平调落子、新颖调、横歧调、哈哈腔、四股弦剧、评剧、唐剧、唐山皮影、保定皮影、南辛庄木偶戏、固义傩戏、丝弦戏、坝上二人台、海兴南锣等。河北省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品,数量众多,艺术成就丰厚。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传统陶艺,如定窑、磁窑、邢窑和黑陶等,还有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如石雕、骨雕、木雕、贝雕等;不仅有惟妙惟肖的装饰工艺,如滕氏布糊画、花丝、花丝首饰、花丝摆件、人造琥珀等,还有做工精致的编织工艺,如挂毯、柳编、苇编、补花、刺绣等;不仅有用途各异的文体用品,如毛笔、古砚、健身球等,还有生动逼真的手工制作,如剪纸、泥塑、面塑、风筝、宫灯、花灯等。民间武术源远流长,中国有民间武术129个拳种,其中52个发源于河北省。这52个拳种主要分布于沧州、邯郸、保定、唐山、廊坊、衡水、邢台等地。现存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沧州的八极拳、劈挂拳、燕青拳,邯郸永年的杨式、武式太极拳,廊坊的八卦掌、邢台的梅花拳、深州的形意拳等。

河北宗教文化也很兴盛,其中尤以佛教和道教的资源最为丰厚。河北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位于邢台南宫市的普彤寺,建寺时间比有“中国第一寺”之称的洛阳白马寺还早一年。晋代高僧道安法师,是中国第一批佛学理论研究者,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佛教史上享有盛誉。在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寺院或遗址遍布河北各地。河北也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道教遗址、遗迹多分布在河北中南部地区。东汉末年的太平道,由河北巨鹿人张角所创,今河北南部是其主要活动地区,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宗道教音乐”(太平道乐),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太平道的这段历史。鹿泉市境内的金阙宫,建于清康熙七年,是全国最早的道教学院之一,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地位。曲阳县城内的北岳庙始建于北魏,是历代帝王祭祀北岳大帝的宗教活动场所,在道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全真教是产生于宋金元时期的道教新派别,“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在今保定市一带留有多处活动遗迹。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道教与河北地域文化相结合,成为燕赵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上述佛道两教,河北省还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聚居区之一,又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点传播地区。定州市清真寺内所藏元代碑刻“重建礼拜寺记”,是中国伊斯兰教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物,弥足珍贵。建于清初的沧州泊头市清真寺,规模宏伟、庄严肃穆,其以典型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在伊斯兰建筑中独具特色。

河北历史上名人辈出。造就了荆轲、张飞、赵云等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也孕育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政治家荀况,提出了“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唯物主义观点,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战国时期有名将廉颇、李牧,名相蔺相如,汉代有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三国时期有建立蜀汉政权的刘备,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唐代名相魏征等;医学家扁鹊、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天文学家郭守敬、诗人贾岛和高适、戏曲家关汉卿、大文学家曹雪芹,近代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爱国武术家霍元甲、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荀慧生均出自河北。

河北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李大钊、邓培、郭隆真等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北人民同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李大钊播下革命火种,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大名七师的学生运动,保定二师的护校斗争,潴龙河畔的高蠡暴动,冀热边界党领导下的长城抗战,共产党员吉鸿昌和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在察哈尔组织并领导的抗日武装。“七七事变”以后,河北相继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8年1月聂荣臻、宁劭文领导建立了晋察冀边区,刘伯承、邓小平创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其间涌现了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冀南人民的游击战,冀东大暴动,活跃在白洋淀的雁翎队、狼牙山五壮士、冀中地道战等英雄事迹。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这个小山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了世界闻名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第二节 五大文化脉系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省委七届六次全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鲜明提出“十二五”时期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传承中创新、在普及中提高。从河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特点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文化脉系,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这是推动河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义。

一、红色太行:英雄河北的文化血脉

巍巍太行是一座革命的大山,是河北文化血脉的标志性符号。河北省境内太行山区分布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前南峪抗大旧址、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处等全国知名的革命圣地或遗址。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太行儿女展现出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精神财富。为了激发人们爱党爱国、建设河北的热情,近年来河北省立足弘扬革命传统、传播太行精神,坚持建、管、用并举,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以重大节庆、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了教育基地巡学、共建共育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进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出电影《谁主沉浮》、交响乐《柏坡交响》、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电视纪录片《毛泽东1949》等系列重点作品,热情歌颂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太行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英雄历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进一步打造提升“红色太行”文化品牌,结合发展太行山红色旅游,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心坎里;继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连点成片的思路,精心打造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群,构建太行山文化产业带,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围绕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庆祝纪念活动,以弘扬太行精神为主要内容推进精品创作生产,形成系列、扩大影响,成为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载体。

二、壮美长城:古老中国的文化象征

万里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最好历史见证。河北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省份。长城沿线底蕴深厚、风光雄奇、故事众多、文化独特,应当不断挖掘、展示和宣传,大力弘扬长城文化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将爱国文化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河北省完成了长城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山海关长城修复工程,加大长城沿线重要文物古迹保护力度,实施了鸡鸣驿文化遗产保护等工程,举办山海关国际长城节、中华龙抬头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推出以电视剧《大境门》等为代表的一批反映长城历史文化的文艺作品,有效扩大了长城文化的影响力。

进一步打造提升“壮美长城”文化品牌,扎实做好长城文物遗产维护和相关产业发展工作,保护好、利用好与长城相关的文物古迹和遗迹遗址,发掘整理涉及长城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长城修复维护工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深入发掘长城文化的当代价值,注重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新的实践发展,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拓展长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彰显长城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持久魅力;充分发挥长城文化的教育功能。利用长城宝贵的文化资源,深化拓展思想教育内容,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大力发展长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吸引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参观游览,激发热爱祖国、建设中华的动力和热情。

三、诚义燕赵:人文河北的历史源头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张家口阳原县泥河湾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涿鹿较完整地保存了华夏三大始祖的遗址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境内燕、赵双雄并峙,还有号称“战国第八雄”的中山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分布着丛台赵王城、邺城遗址、广府古城、古中山国遗址、正定古城、定州汉中山国都、燕下都、涿州三义宫等古都古城遗址,散落着河北梆子、评剧、吴桥杂技、蔚县剪纸、武强年画、衡水内画、曲阳石雕、井陉拉花、冀东皮影等文化艺术瑰宝,生动演绎着燕赵历史根脉文化的不朽传奇。“燕赵”这一称谓直观体现着河北的历史,也凝结出了仁厚诚朴、重信尚义、慷慨忠勇的人文精神底蕴。近年来,河北省切实加强燕赵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推出“唐山十三义士”等一批弘扬忠诚大义精神的先进典型,创作推出了一系列历史和现实题材的戏剧、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出版了多部反映燕赵历史文化的图书,深入推进“诚信河北”建设,优化了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进一步打造提升“诚义燕赵”文化品牌,大力实施燕赵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工程,推进燕下都古遗址、永年广府古城、正定历史文化名城、古中山国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整体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充分运用数字、网络等新技术研究、修缮、保护文化遗产,开发丰富多彩的数字和网络文化产品;深入推进“文化名人名品名栏目”建设,推出一批体现燕赵文化特色、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培育催生具有燕赵风骨的文艺形式和文艺流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使“诚义”精神转化为全省人民群众的道德认同,转化为促进河北科学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四、神韵京畿:护城河畔的文化之春

河北环绕北京,元、明、清时期至今,一直为畿辅之地。分布着直隶总督署、承德避暑山庄、遵化清东陵、易县清西陵、张北县元中都遗址、宣化钟鼓楼、义和团廊坊大捷等文化遗迹,体现出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浓郁京畿文化色彩。近几年,河北省主动承接京津文化辐射,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极,重点建设了保定亿万泰动漫基地、石家庄动漫基地、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曲阳雕刻艺术城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修缮维护等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大力发展环京津文化休闲旅游。聚焦“京畿之地·希望河北”加强对外宣传,在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开展文化展演和交流,在加拿大、美国等举办河北文化周,有效扩大了河北文化的影响力。当前,河北充分利用环首都地缘人文优势,着力打造体制、政策、服务和综合环境梯度差,增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借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加快推动河北文化建设,正在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打造提升“神韵京畿”文化品牌,推进环首都文化产业带建设,深入挖掘环首都有关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组团式、集约化发展;突出抓好重大文化项目建设,重点建设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梦廊坊·杂技谷”项目、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区;继续深化以“京畿神韵·希望河北”为主题的对外文化宣传活动,积极参与区域性、全国性和国际性的重大活动,增强宣传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河北的知名度、美誉度。

五、弄潮渤海:崛起的海洋文明

河北外环渤海,海洋文明是助推河北腾飞的重要引擎。这里有著名的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唐山,有始建于1898年的目前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秦皇岛港,还有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等系列综合性大港。特别是唐山,现代工业文明底蕴深厚,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座机械化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和第一件卫生瓷,唐山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抗震精神更令世人瞩目。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进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近代工业文明迸发出新的活力,丰富的开放文化为全省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领域。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打开解放思想“总阀门”,坚定人们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挖掘沿海和近现代化工业文明资源,扎实推进河北(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秦皇岛玻璃博物馆、黄骅盐业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了临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出电影《唐山大地震》,创国产电影多项票房纪录,创排《海上生明月》等大型实景演出,办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对深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打造提升“弄潮渤海”文化品牌,着力构建海洋文化产业带,探索推进开滦中国矿业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园、唐人主题公园、北戴河创意文化产业园、纪晓岚文化产业园、大运河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注重河北现代工业文明和改革开放题材的精品创作,生产一批有影响力的影视剧、舞台剧和实景演出,充分展现河北海洋文明;积极推进文化形式内容、方法手段创新,用艺术形式引导干部群众向开放要发展、向开放要转变、向开放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海洋的胸怀构建河北内外融通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围绕省委、省政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部署,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惠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文化民生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设施建设,健全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设施是政府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人民群众汲取文化营养的重要载体。坚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积极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建设。各地积极推进文化设施“3311”工程,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9.4亿元新改扩建的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成为省会标志性文化建筑。目前,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已建成53个县级宣传文化中心、2.5万个村民中心、632个市民中心、4.4万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3.59万个农家书屋。与此同时,不断深化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我省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已基本实现免费,文化为民服务的载体逐步增多、方式日益丰富、效果明显体现。为基层配备了116台流动舞台车,向5.1万个农村党支部赠阅了《河北日报》。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建设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基层延伸,全省新组建了16家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149个县级城市全部建成数字影院,签约农村电影放映队2264个,拥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500多套,完成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任务目标。目前,“10分钟文化圈”在全省农村普遍推行,广大农民群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文化设施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好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意图

2.创新特色文化活动。创新服务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项目,创作生产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基础、广受群众喜爱的大众文化作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倡导人人参与、人人享有,鼓励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在农村、企业、社区广泛开展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办好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突出公益性,组织开展“彩色周末”、“西柏坡红色电影周”等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打造公益性文化活动品牌。推动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突出群众性,坚持行政主导、市场运作、文企联姻、群众参与,引导群众自办文化,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开展“激情广场”和“欢乐乡村”文化活动,自下而上、层层发动。2012年以来,全省大型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已开展400多场,形成了季季有汇演、月月有演出、天天有活动的文化景象。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保障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优化是内生动力。坚持把握节奏力度和重要节点,加强综合协调,推动投入供给结构和生产方式优化提升,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率。活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转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理“小文化”向管理社会“大文化”转变,由以事务管理为主向事务管理和政策制定兼顾转变。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鼓励支持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兴办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公益性文化产品、项目和活动扩大范围、提高质量,不断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延伸。鼓励企业通过冠名、广告、购买、捐助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社会价值。改造提升传统文化载体,实施“电子农家书屋”计划,鼓励地方民间表演艺术和传统工艺实现网上传播和经营,加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惠民活动,适应不同群体的网络文化需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学习、竞技、娱乐活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明确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扶持办法和政府补贴购买文化产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办法。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方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制定出台具体办法,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跨部门项目合作机制,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立社会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项目库和资金专户,在尊重捐助人意愿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合理使用文化捐助资金。

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加快文化建设,需要强大的文化产业作支撑。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立足河北丰厚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特殊的区位优势,树立开放理念、市场理念、产业理念、创意理念,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走以内容为王、创意为手段、体验为特色的多元化融合发展之路,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1.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运作,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不断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最大程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成立了省级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正式履行省级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职责,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全面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现广播、电视两台合并;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和各市广播电视台全部完成制播分离;整合广电网络传输机构,形成全省“一张网”;各级党报党刊实现宣传与经营“两分开”,提前两年基本完成了中央确定的改革重点任务。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文化单位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倒排工期,强力推进。目前,全省169家出版发行单位、223家电影制片和发行放映单位、92家文艺院团、1家新闻网站全部完成了转企改制。在2012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会议上,我省以及11个设区市全部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获奖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根据中央部署,我省第一批44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于2012年5月底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提前1个月完成改革任务,走在全国前列,第二批体制改革工作也全面启动。出版传媒集团、文艺院团、影视制作发行放映单位改革深入推进,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股改上市和河北演艺集团、河北影视集团组建工作抓紧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稳步实施,调动了文化单位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焕发了文化单位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活力。

2.强化文化产业发展引导。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工程,每年在全省选择“十个文化产业重点县、十个大型文化产业集聚区、十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以点带面,强筋壮骨,提高全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组织召开了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修订印发了全省文化产业“十强”县评选奖励办法、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认定办法,举办开展了全省“三个十”评选工作,有效激发了各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各地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项目落地,不断发展壮大县域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蔚县、曲阳、宁晋、藁城、饶阳等县(市、区)按照“小单元、大群体、大产业、大就业”的工作思路,推动“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积极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剪纸、雕塑、工笔画、宫灯、内画等产业成为重要的富民产业。武强、新乐、吴桥、北戴河、双滦等县(市、区)依托重点文化企业,放大“辐射效应”和“磁吸效应”,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增强了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3.重视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项目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借助河北省(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平台,成功组织了冀港文化产业项目合作对接会,达成了9项合作意向。精心组织我省企业参加第八届深圳文博会,洽谈签约项目41个,总投资681亿元,创下我省参加文博会之最。深化“百家院所校进河北”活动,借力北京优势文化资源,11个文化产业项目与首都院所校成功签约。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华录集团、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等单位和专业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在文化产业融资、信息交流、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各地立足特色文化资源、立足互促融合发展、立足培育壮大品牌,谋划实施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列入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30个重点项目已有27个开工建设,总投资1100亿元,10个国家级和4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相继建成。承德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唐山丰南文化产业集聚区、张北成龙文化产业园等多个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各地用好“金(皇家)、银(冰雪)、红(红色)、绿(生态)、蓝(海滨)”五色旅游资源,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经营强项、错位发展”的原则,贯彻“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深度融合、协调推进”的要求,新谋划了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500多个,其中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16个、50亿元—100亿元的12个。

4.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基地是产业集约发展和集群建设的“催化剂”“孵化器”“助推器”,是项目建设和企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各地借鉴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大手笔谋划、大气魄运作、大力度推进,积极培育成长性好、发展空间大、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促进文化产业由“小、散、单一”的发展模式向园区化、基地化转变。河北数字印刷产业园、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创业孵化园、山海关古城文化产业园、唐山中国矿业文化旅游发展产业园、武强乐器文化产业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增长极,全省文化产业呈现点上开花、面上突破、整体跃升的生动局面。

5.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转化和双向改造,鼓励出版产业向数字化转变;注重用高新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网游、动漫等新兴产业;注重用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秦皇岛“龙城帝国”网游体验基地、邯郸汉字动漫产业园、石家庄动漫大厦、廊坊国华影视基地等文化科技项目,在河北省(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深圳文博会和杭州国际动漫节上,受到众多知名文化投资商的青睐,达成一批投资意向,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

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河北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各项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推进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人民的呼唤、时代的召唤。以“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为抓手,大力倡导“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之风,从点滴做起、从身边抓起,引导人崇善、影响人乐善、鼓励人行善。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地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行动,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善行邢襄”“爱心承德”“德润狮城”“情暖张垣”“温暖邯郸”等各种形式及时跟进并推行开来,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善曲高奏的大氛围、典型群体的大支撑、好人好报的大环境。截至2012年12月中旬,全省各级主要媒体共发现、报道“平民英雄”“身边好人”6000多个,涌现出“大孝闺女”周汝珍、“爱心小院”高淑珍志愿者群体、“人民的好医生”刘琼芳、“最美援疆女医生”余文丽、“扶贫帮困榜样”马金平、“特教模范”盲人穆孟杰、“诚信油条哥”刘洪安、“最美农民工”王俊旺、“优秀计生干部”姚明河、“最美90后”张珊珊、“道德90后”陈红等30多个有较大影响的好人典型。央视《新闻联播》等节目先后20多次播出“爱心小院”故事,形成了“新闻连续剧”;反映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毕业生群体先进事迹的话剧《约定无期限》在省内外巡演90多场;与中宣部、光明日报社共同召开了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座谈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经验报告会,好人扎堆的“青县现象”引起全国关注;组建了时代楷模报告团,先后在全省11个设区市巡讲,社会反响强烈。各地各有关部门也切实加大对“善行河北”的宣传声势,通过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专题、举办理论研讨会、开办河北好人网、开通官方微博、编辑出版图书、创排文艺作品、投放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等方式,大力褒扬善人、善事、善举,形成了学习好人、尊敬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善行河北”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感知、认同和践行。

二、打造文化精品力作

电视剧《先遣连》剧照

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积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百姓笑在脸上、喜在心上。围绕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开展了“走在文艺的春天里”系列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立足河北特色文化资源,深入火热的群众生活中,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创作灵感,推出了一批具有中国气派、燕赵风韵的精品佳作,创作出了一批群众喜爱、广为传颂的优秀力作。8部作品入选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各艺术门类的“大满贯”。京剧《响九霄》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实现了零的突破。电视剧《节振国传奇》《先遣连》《丑角爸爸》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交响乐《燕赵风华》在国家大剧院展演。电视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电影《一诺千金》、歌曲《做个好人并不难》、图书《明星书记》、话剧《赶考》等重大题材作品生产进展顺利,电视剧《营盘镇警事》列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作品。全省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硕果累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三、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指导委员会,完善社会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各设区市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在社区推广建立志愿服务站,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进一步活跃,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500万。把学习雷锋、善行河北、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形成“月评河北雷锋”工作机制,引导各地建立“好人后援会”,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性。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注重把文化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倾斜,打牢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根基。目前,群众身边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在燕赵大地蔚然成风,遍及各地的文化广场、小戏台、文化站(室)、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如火如荼地建立起来,各种形式的群众演出队伍、群众文化团体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批基层文化活动指导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群众之中,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幸福感日益增强。

四、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环境支撑。河北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全省共有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建筑物113处,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1995、1999和2009年,河北省分三批共命名了65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18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坚持建、管、用并举,总体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多方建设,在继承革命传统、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改陈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紧紧抓在手上,按照“突出重点、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建或改扩建展馆工作,丰富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拓展教育功能。完善教育功能,以组织开展多种主题宣传活动为抓手,以深刻内涵为内容,以创建长效机制为保障,最大限度地吸引干部群众到基地参观学习。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设计安排层次高、规模大、影响广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基地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围绕“追寻先辈足迹、缅怀峥嵘岁月,继承革命传统、投身改革发展”主题,组织举办纪念晋察冀边区成立70周年暨革命后代“情系太行”大型纪念活动,产生了广泛社会效应。积极探索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与学校、机关、部队、厂矿建立共建共育机制,在全省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以“五个一”,即参观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革命先烈敬献一次鲜花、聆听一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阅读一本爱国主义图书、撰写一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章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学活动,参与青少年达500多万人次。近几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随着基地教育功能的完善,到教育基地参观瞻仰的群众越来越多。同时,既强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促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创造了显著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1年底,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人数2395万人次,其中西柏坡纪念馆接待人次已达450万,保定白洋淀、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等景区年接待人次也已达175万;一二九师司令部、冉庄地道战遗址、李大钊纪念馆、邢台抗大纪念馆、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景区年接待人次也已超过100万。

第三章 雄厚实力

第一节 农业大省

河北是中国古农业发祥地之一。一百万年前,河北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五十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太行山东麓,滦河、桑干河、壶流河流域广阔地带,使用粗石器狩猎、采集植物果实,原始农业开始萌芽。新石器时期,邯郸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大量房屋残迹、粟窑和炭化粟粒等,表明7300年前河北先民就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以粟为主的原始农业已有所发展。大禹治水始于衡水冀州,由利用自然发展到改造自然,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化。河北位于中原古农业文化与北方古农业文化交汇处,形成南部农耕为主、北部农牧结合的两大生产方式。尧立国于唐,立初都于邢(今邢台),其后燕、赵诸国,曹魏、北魏、金、元、明、清各代,均建都河北,多以农立国,劝勉农桑,对发展河北农业起到重要作用。河北是北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商代发明牛车;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粪田法”;汉代推广牛耕,提倡“深耕易薅,多粪肥田”;魏晋南北朝时期,粟、黍、稻、粱、秫、大豆、小豆、绿豆、麦、麻、芋等普遍种植;唐代推广曲辕犁;宋代传入踏犁;明代棉花遍植长城以南,小麦成为主栽作物,玉米传入;清代麦、秋一年两熟制和粮棉与豆菜间作混种普遍发展,栽培管理技术日臻完善,棉纺技术已胜于江南。

河北是农业大省,拥有耕地面积9471.7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亿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400万亩,占用耕地6000万亩,复种指数1.5;蔬菜播种面积1800万亩,占用耕地1000万亩,复种指数1.8;棉花播种面积880万亩,占用耕地880万亩(其中220万亩套种瓜菜、杂粮杂豆),复种指数1;油料播种面积690万亩,占用耕地690万亩(其中200万亩为麦田套播)。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0元,比2010年增加1162元,增长19.5%,年度增量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7∶1。河北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595.2亿斤、居全国第7位,其中小麦总产246.12亿斤、居全国第3位,玉米总产301.74亿斤、居全国第5位,蔬菜总产7560万吨、居全国第2位,棉花总产57.9万吨、居全国第3位,油料总产140万吨、居全国第8位,肉类总产416.8万吨、居全国第6位,禽蛋总产339.1万吨、居全国第3位,牛奶总产439.8万吨、居全国第3位。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密集出台,扶农措施坚强有力,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十一五”期间,全省落实粮棉油良种补贴34.8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5.8亿元。粮食方面,扎实开展稳定增产行动,以4000万亩核心区和358个万亩示范片为载体,推进资源整合、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2011年,面对50年不遇的冬春严重旱情,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在中央下拨2.18亿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先后安排3.15亿元专项资金对麦田浇水追肥和病虫害防控给予补助。全省粮食总产首次突破600亿斤大关,实现“八连增”,总产、亩产达到634.5亿斤和672.9斤。蔬菜方面,2010年省政府启动24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确定连续3年每年每县安排1500万元资金,出台扶持蔬菜生产标准园建设、龙头企业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创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蔬菜行业发展联合总社,连续两年在北京举办河北蔬果节,建网络、创品牌、进京津、上超市,推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2011年全省首批15个示范县150个示范村标准园基本建成,质检站和专业合作社全部建立,“三品一标”认证快速发展。省蔬菜联合总社会员发展到177家,“冀园一品”省级集体商标投入使用。与北京新发地、京津大中型超市、社区直营店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实现了品牌建设和农超对接“双提速”,京津市场占有率达到54%。棉花方面,着力推进棉麦一体化和间作套种,示范推广轻简育苗移栽,开展滨海盐碱旱地种植试点。2011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达到948.8万亩,总产65万吨,分别增长8.7%和14.7%。青县司马庄有机蔬菜

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壮大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等重点产业,育龙头、建基地、改机制、创品牌,取得新突破。截至201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45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4%。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66家,其中国家级46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382家,10亿元以上的26家,50亿元以上的8家,金海粮油等3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拥有中国名牌16个,河北名牌103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河北著名商标185个;产业化项目投资完成530亿元,同比增长10%,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1个,同比增长36%,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全省上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60%的省级龙头企业设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新增3个国家级研发中心,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增长15%。强力推进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建设,邯郸大名县、廊坊三河县、承德平泉县、邢台隆尧县等4个县(市)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崇礼县彩椒

畜牧业保持了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地位,特别是2011年省政府制定印发了扶持力度大、含金量高的《关于促进半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为加快河北现代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截至当年年底,畜牧业产值达到1674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4.2%,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445万吨、367万吨和53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8%、8.2%和18%。通过对奶业市场连续三年进行整顿治理,奶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家庭散养向规模养殖的重大转变,300头以上养殖场(区)奶牛存栏占全省总量的95%,居全国领先地位。

大力推动种养业示范方、标准园和示范场创建,加大科技服务力度,科技增粮增收成为农业发展亮点。成立省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和25个专家顾问组,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咨询,连续三年大力实施“百千万”农业干部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行动。依托10个部省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对2340名农技人员进行了异地培训,对3080名专业农民开展了新型科技培训。推动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播后镇压、化肥深施、玉米贴茬播种等关键技术,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尚义县蔬菜标准园(莴笋标准化生产)

特色水产业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落实渔用柴油补贴资金7.5亿元,争取省级以上渔业基建投资1.4亿元,增殖放流苗种140亿尾粒,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全省渔业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稳捕增养,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唐山对虾、秦皇岛海参、昌黎扇贝、黄骅海蟹、胜芳河蟹、中华鳖等六大特色开发稳步发展。2011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12万吨,同比增长5.7%。

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日益完善。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和《关于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截至2011年底,全省县乡两级普遍建立了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流转面积1053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12.7%,提高4.1个百分点,并启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和农村资源确权工作。近5万个村普遍建立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农村“三资”管理逐步规范,新增村集体收入12亿元。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专业合作社4383家,总数超过2万家,辐射带动700多万农户。

第二节 工业大省

河北工业有历史,尤其是钢铁产业有历史,说河北是工业大省,主要指的是钢铁大省。河北自古以来就以“冶铁”见长。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以冶铸为业”,冶铁业是赵国的主要支柱行业,邯郸是我国三大冶铁中心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郭纵是邯郸的冶铁巨商,“富比王侯”。考古发现的易县燕下都城址内有冶铁遗址三处,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河北现代钢铁工业始于1917年的宣化钢铁公司前身龙关铁矿公司,1943年建设唐钢,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河北钢产量仅为3684吨,1958年是个转折点,邯郸钢铁、承德钢铁、邢台钢铁、石家庄钢铁、衡水钢管、邢台轧辊等钢铁企业动工兴建,当年钢产量就达到36.9万吨。以此为基础,河北钢铁产业逐步形成一个从铁矿采选—铁钢冶炼—机械制造与金属制品构成的产业链完整的产业体系。河北的地图形状像一把工业扳手,发展钢铁既有历史渊源,又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具有持续发展、做大做强的强大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资源能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河北钢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7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钢铁第一大省,2011年钢铁产量达到2.86亿吨,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河北钢铁集团钢产量达到4436万吨,跃居为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连续3年位居世界企业500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北钢铁产业逐步形成了两个产业集群,南部集群和北部集群。南部集群以邯郸钢铁公司为中心,石家庄钢铁和邢台钢铁为辅助,众多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共同发展,仅在邯郸地区就分布有40家钢铁企业,占全省20%左右;北部集群以唐山钢铁和承德钢铁为骨干,中小型钢铁企业遍地开花,仅唐山地区就分布钢铁企业57家,占全省28%。河北钢铁产业不仅是区域乃至全国工业化发展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之一, 同时也是河北第一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23%,在整个工业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炉雄姿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河北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第一袋水泥、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段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口机械化矿井都诞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单一,以私营小手工业为主。建国六十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苦建设,河北工业经济发生了沧桑巨变,经济总量、效益、结构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建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建材、食品、医药、纺织等产业为主导的门类齐全、富有河北特色的工业体系。到2011年,在国家划分的39个行业大类和191个行业中类中,河北覆盖了38个行业大类、154个行业中类,覆盖率达到97.4%和80.7%;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达到1591家,比1978年增加1170家,增长8.4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2%,比197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1741.9亿元,比1952年增长759.01倍,年均增长11.9%;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8.5%,比1952年提高3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509.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255.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726.3亿元。河北许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钢材、粗钢、生铁、平板玻璃、铁矿石等居全国第一,液体乳、新闻纸、焦炭、洗精煤、卫生陶瓷、水泥、白酒等居全国前十位。名牌产品不断增加,今麦郎、华北制药等享誉全国。开滦集团亚洲最大的选煤厂

河北工业发展进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偏重外延式发展,结构改善滞后,造成了高速度低水平,能耗高,污染重的不利局面。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河北省委、省政府把贯彻国家政策与河北实际紧密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以及工业提速增效等重大决策部署,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深化对标行动,狠抓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兼并重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着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十百千”工程。制定出台《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实施意见》,筛选十家发展基础好、带动作用大、辐射能力强的工业基地予以重点培育,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选择百家优势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予以重点扶持,选择千项实物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用户满意度高的产品予以积极培育。对列入“十百千”工程的重点基地、企业、产品,逐一明确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在项目和资金安排、投融资、技术研发、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土地、环评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河北钢铁集团唐钢3200立方米高炉

着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提升竞争能力。2011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河北省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2012-2013年)》,明确提出钢铁、装备制造、化工、食品等9大行业发展重点和方向,首次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全省共申报技改项目1324个,1023个项目通过审核,总投资 2380.7亿元。省财政安排17.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改,11个设区市均设立专项资金,合计6.73亿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着力开展对标行动,加快提高工业水平。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2009年11月,河北省在国有企业启动开展对标行动,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工业企业、各级各类企业。经过两年多努力,基本形成了企业、政府、协会、媒体“四位一体”和区域对标、行业对标、企业对标、岗位对标“四级对标”的推进模式。省级建立了63个分行业、1074项对标指标。全省工业企业创建行业“第一”或“唯一”883项,省市县企四级累计培训14万余人次。积极开展管理对标,组织实施河北省2012-2013年“工业企业对标培训暨企业管理提升工程”。通过对标,企业发现了“软肋”,弥补了“短板”,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河北省开展的对标工作得到习近平同志的高度评价。2010年6月28日,河北航空投资集团、河北航空公司成立新闻发布会

着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激发市场活力。河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督导落实设区市、县(市、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规模超过9亿元。规范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全省担保机构达到582家,资本金387.5亿元。新建辅导基地16个,组织认定32个省级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基地。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276.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1%。

着力抓好运行协调,加快工业提质增效。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开展“帮企业、促转型、保增长”活动,组织各级银企对接226次,为企业协调解决发展建设资金1300多亿元;开展产需衔接96次,达成合作项目1200多个,签约金额560亿元。扎实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在治理规范涉企收费、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和加大案件查处方面成效明显。根据宏观调控形势,加强运行调度,制定印发了《关于支持工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十条意见》。加强重点亏困企业帮扶,重点开展“复产补损”活动,建立亏损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与行业内标杆企业“结对子帮扶”机制。河北航空城建设河北航空冀中能源号

着力推进兼并重组,加快优化组织结构。其中河北钢铁集团和冀中能源集团的成立是显著标志。河北钢铁集团于2008年6月,由原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现有员工14万人,总资产3162亿元,直属子分公司16家,形成以钢铁为主业,金融服务、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协同发展格局,年钢产量由3108万吨增长到4436万吨,年营业收入由1248亿元增长到2503亿元,总资产由1480亿元增长到3162亿元,累计实现利税351亿元、利润154亿元,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连续三年位居世界企业500强,并由2009年的375位前进到2011年的279位。冀中能源集团于2008年6月,由河北金牛能源集团和峰峰集团强强联合重组,2009年6月重组华北制药,2010年6月组建了河北航空集团和河北航空公司,目前下辖11家子公司,拥有冀中股份、华北制药和金牛化工3个上市公司,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医药、航空、电力、化工、机械装备、建材、物流等多个产业板块综合发展的特大型企业,现有员工13万人,资产总额930亿元,2011年7月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并由2011年的457位前进到2012年的330位。开滦集团作为河北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三家企业,现已形成一基七线一区,即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现代物流、煤化工、装备制造、文化产业、节能减排环保产品、精品钢铁产业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7线和临港工业园区的现代产业格局。目前,全省煤炭行业基本实现了由单一到多业、由省内到省外,由国内到境外、由黑色到白色,由地下到空中、由陆地到海洋的多机制、多形式、多元化发展格局。

着力推进淘汰落后和工业节能减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研究出台《河北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一系列引导、激励和倒逼措施予以推进,建立完善了目标分解、集中推动、层级验收、公告通报等一整套工作流程,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验收标准和验收程序。2009年以来省政府连续两年组织淘汰落后产能集中行动,全省列入国家计划的行业和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部提前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行业共淘汰炼铁落后产能4633万吨、炼钢落后产能3496万吨、水泥落后产能8836万吨、平板玻璃落后产能6819万重量箱、造纸落后产能317万吨、焦炭落后产能1089万吨。制定了《河北省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指导意见》、《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意见》、《关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示范企业工作指导意见》,引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征集节能减排增效专项技改项目179个,总投资298亿元。冀中能源峰峰“煤 — 化 — 电”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等23个项目列入工信部首批重大示范工程,44家企业纳入工信部首批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2012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为8767.63万吨标准煤,同比上涨1.1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0.54 %。

2011年11月召开的河北省第八次党代表大会提出,在河北的工业发展道路上,要坚持以打造拳头产业和支柱企业为重点,确保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关键是调整工业结构和产业的组织结构,一手抓优势产业,坚持改造旧的、发展新的、培育好的,培育一批“行业巨人”;一手抓强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航空母舰”。目前,河北工业正在向着更优更大更强的目标稳步迈进。

第三节 服务业发展

一、商贸流通

河北人文历史悠久,物产资源富饶,区位优势独特,自古以来就是商业发展发达地区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漳河流域的夏代商族人就开始与其他部落有较为活跃的商品交换活动。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河北商业不断繁荣发展,造就了一批巨商大贾、商业帮派和商业中心,代表人物有郭纵、卓家、吕不韦、张世平和苏双等,著名商帮有“冀州帮”“张库帮”“高阳帮”,历史商业中心有邯郸、涿郡、大名、保定、张家口等。河北近代商业随着洋务运动兴起,由于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流通不振,商业萧条。新中国成立后,河北商贸流通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道路并不平坦;1949-1957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建立了以国营商业为主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河北商业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1958-1976年受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影响,河北商业一度陷入停滞甚至倒退;1978年改革开放后,商贸流通发展发生重大转折,所有制结构和管理体制实现重大突破;1985-1995年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等多元竞争、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新时期,河北商贸流通业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201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35.5亿元,位居全国第8位,年均增长18.2%;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实现1.7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25%;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实现12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实现2074亿元,同比增长11.3%,分别占全省和第三产业GDP的9.94%、29.27%;就业人员590多万人,分别占全省和第三产业的14.8%、49.7%;纳税总额约占全省税收收入的近五分之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8%。一是农产品流通体系日臻完善。大力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试点,积极探索农产品直采直供直销模式,缓解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2011年,全省共有44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和农贸市场企业列入国家“双百市场工程”,建设交易厅棚、冷链系统、服务设施等项目49个,拉动社会投资9.7亿元;“农超对接”连锁企业达60多家,共与近700个农产品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直接购销关系,年销售鲜活农产品46亿元;通过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建设交易设施、配送中心、检验检测、电子结算等项目95个,带动社会投资14.7亿元、社会就业16.6万人、70万户农民实现增收。二是城乡便民服务功能稳步提升。着眼改善消费环境,在农村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省累计新建和改造商品配送中心319家、农家店43782个,农家店覆盖面达9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以城市大型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在城市着力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城市商业示范社区、标准化菜市场、“早餐工程”和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城市商业示范社区15家、省级城市商业示范社区55家;新建和升级改造社区标准化菜市场200余个,拉动投资5.5亿元;新建和改造城市主食加工配送中心18个,设立各类早餐店(亭、车)1600个;建成了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邢台5个市级家政网络中心,累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万多名。三是大型商贸设施建设亮点纷呈。推进城市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和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促进商贸设施功能改善和城市品位提升。近两年来,全省投资3亿元以上的大型商业项目达152项,总投资额3813亿元,其中单体投资规模在20亿元以上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达63个,先后有万达广场、天一城、勒泰中心等一批业态新颖、功能复合、品位高尚、环境优美等大型商贸设施建成运营。2011年,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分别占全省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75%、7.79%。加大招商外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零售商、国际连锁酒店和战略投资者,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华润万家等50多家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落户河北。四是多元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支持引导流通企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通过主体裂变、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引导发展特色经营,鼓励流通品牌创建,培育和扶持中华老字号,打造旗舰名店和知名市场。全省年销售额超50亿的批发企业10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零售企业13家、年营业额超亿元的餐饮住宿企业5家、年成交额过百亿元的商品市场7家,开滦物流、冀运集团等8家物流企业进入全国物流百强,北人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全国零售百强,保龙仓连锁公司等3家企业进入全国连锁百强,27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五是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创新流通模式,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发展。2011年限额以上商贸流通连锁经营企业总店发展到近百家,分店4184家,年销售额10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14%。社会物流总额突破4万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0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货物运输总量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货物运输周转量9640.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电子商务交易额3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8.5%。六是消费促进工作扎实有效。积极开展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全省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357.5万台,销售额达到329.5亿,位居全国第三批实施省份的第一位;家电以旧换新销售新家电201万台,金额76亿元,回收旧家电205万台,位居第二批试点省份前列。大力发展城市夜经济,河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夜经济的指导意见》,石家庄、秦皇岛、邯郸、邢台等市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夜经济发展,建成了石门1925、秦皇岛保二路等25条特色街区,极大丰富了城市夜经济,拉动了夜消费。精心搭建商品促销平台,先后举办了“元旦春节”消费促进月、承德国际美食节、秦皇岛昌黎葡萄酒节、张家口坝上草原音乐节等一系列大型消费促进活动,有效地活跃了市场和消费。七是市场监控能力不断增强。围绕保供应、稳物价,强化市场监测预警,搞好市场应急调控,设立冬春蔬菜储备5500万吨,增加猪肉储备137万吨,建立健全货源组织和快速投放体系,实行重要节假日惠民廉价销售政策,保障了市场平稳运行。在石家庄、邯郸等市开展了肉菜、酒类流通追溯体系试点,推进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八是流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关于推动商贸流通大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省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河北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规定》等政策措施,从财政、税费、用地、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大对流通业发展的支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暂缓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291家企业年可节约电费7000万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于1949年8月24日在保定成立,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建国初到1957年,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指针,在全省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的流通网络,成为连接城乡,组织农村商品流通,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主渠道,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58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三合三分”,产权性质、组织体制、机构设置几经调整,事业发展出现曲折与徘徊。供销合作社以为农服务为宗旨,坚持两个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发挥了发展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物资交流的重要职能作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到90年代中后期,供销合作社推进以改全民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改官办为民办为核心的体制改革,着重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和灵活性),力争取得“五个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和价格管理五个方面实现突破),实现“六个发展”(系列化服务、横向联合、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方式、农村商业网点和科技教育六个方面取得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供销合作社把自身发展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之中,坚持服务“三农”宗旨,坚持合作制改革方向,坚持复兴流通功能,确立了打造“三种力量”(农民合作经济的主导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体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的改革方向,在全系统大力推进“两大体系、一个中心”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项目兴社”战略,加快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社有企业改制,供销合作社发展逐步走出低谷。2011年以来,着力实施了“两大重点工程”(基层社组织体制改革和县城商贸综合体项目建设),全系统实力、活力、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全系统实现购销总额1385.6亿元,实现利润3.2亿元,所有者权益7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7%、29.55%和16.1%。

二、电子商务

河北电子商务2000年才开始起步,但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全省互联网网民总数达2597万,年增长率18.2%,网民规模居全国第5位,网民普及率达到36.1%;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31%的小型企业建立了网站,企业网站达68193家,打造了一批以“中国枣网”、“中国搜丝网”、“晨砻采购网”等为代表的特色专业网站和以沧州河北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高阳河北纺织原料电子交易市场、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形成了一批如中远、中外运、河北远洋运输、沧运集团、开滦物流、省快速货运和中国邮政、宅急送、申通快递等电子商务应用重点企业。河北数字认证中心累计向8万家企业发放数字认证证书26万张,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基本形成。2011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3300亿元,同比增长50%,网络购物额340亿元,同比增长4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2%。据权威机构评估,目前河北省电子商务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八位。抓试点示范,在29家省电子商务试点示范企业的基础上,2011年新确定16家示范企业。通过创建示范企业,直接带动河北1万多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2012年5月石家庄市被列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抓优势产业,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发展电子商务,2010年河北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46亿元,河北航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纺织原料电子交易市场交易额达24亿元,河北鑫江不锈钢电子交易市场交易额15亿元,电子商务已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抓特色产业,着力推动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与电子商务结合,加快沙河玻璃、安平丝网、高阳纺织、白沟箱包、清河羊绒、曲阳石雕、孟村弯头、容城服装、永年紧固件、肃宁裘皮等30个特色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步伐。通过推广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展现区域产业特色,吸引商家采购,打造国际化品牌。抓农村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推介农产品网上对接,全省已有1908个种养大户、7227个农村经纪人、521个农民协会、4779个涉农企业成为新农村商网建立信息发布平台会员,2011年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实现农产品销售13.97亿元,常态化的农产品网上对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5500万元。

三、会展服务业

伴随远古人类商品交流的需求,最初以“庙会”、“集市”为代表的河北会展交易形式逐步形成,但受小农经济影响,会展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实行国家统购统销政策,会展业仍以各级各类“订货会”为主,市场属性难以有效发挥,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河北省会石家庄曾举办过11届“全国糖酒订货会”,但由于场馆条件限制,不得不移师外省。改革开放以后,会展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逐渐成为集商品展览展销、经济技术合作、信息传播、招商引资等多种功能的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河北会展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以河北5·18经贸技术洽谈会、唐山陶瓷博览会、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中国(辛集)皮革博览会、中国(正定)小商品博览会、河北省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承德经贸洽谈会、冀菜饮食文化大赛、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等为代表的一批在国际国内颇有影响的品牌展会。2010年,河北会展场馆总建筑面积达33.47万平方米,年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73场,全省会展企业达到83个,从业人员达到3.4万人,会展管理、服务、研究机构达到了10个,开设会展专业及相关课程的高等院校达10余所。河北经济贸易洽谈会自1981年10月1日第一届举办至今,参展团组的规格和档次稳步提升,2010年被商务部列为国家级展会。在香港连续举办23年的河北省(香港)投资洽谈会已形成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廊坊市主办的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及中国(廊坊)农交会夺得“中国会展之星”大奖。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荣膺“2007全国政府主导型展会100强”和“2007中国十大优秀节庆活动”称号。中国(廊坊)农交会荣获“中国农产品十大品牌展会”称号。唐山陶瓷博览会、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中国(辛集)皮革博览会等各类专业性展会已成为推介河北商品的重要平台,其中唐山陶瓷博览会于2011年列入国家商务部重点引导支持的展会目录。

第四节 对外开放

河北是中国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沿海省份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历了从渐进扩大到全面开放的过程,大致分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3年为起步阶段,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同时为工农业生产融进了一批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外资数量很少,外贸规模也较小,1984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分别仅有546万美元和7.6亿美元;1984年至1991年为扩大试点阶段,1984年5月国务院正式确定秦皇岛市为沿海开放城市,1988年3月国务院又批准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12县为沿海开放市、县,形成了秦、唐、沧沿渤海开放区。七年累计到位外资1.49亿美元,1990年实际利用外资4447万美元,当年外贸出口近20亿美元;1992年至200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河北省开放领域和区域进一步扩大,从沿海向腹地推进、从铁路沿线向两侧推进、从城市向农村推进,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九五”时期累计利用外资70.4亿美元,2000年外贸进出口规模突破50亿美元;以党的十六大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水平新阶段。2001年至2011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300亿美元,占全省历年累计利用外资总额的70%,外贸规模也从50亿美元发展到500亿美元以上。

1980年7月,河北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河北燕华电器有限公司在石家庄正式成立。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秦皇岛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这也是河北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8月和2010年11月,国务院先后批准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石家庄设立国家级高新区,这是河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1992年11月、2006年4月和2010年11月,国务院先后批准保定、唐山和燕郊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11个。其中唐山曹妃甸和沧州渤海新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两大经济增长极,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聚集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2009年和2010年,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河北省先后有47家开发区进行了扩区,规划面积扩大416平方公里。

近年来,河北省对外开放主要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十一五”期间,对外贸易连上三个台阶,进出口连续突破200亿、300亿和400亿美元,年均增长21%,位居全国外贸十强。2010年进出口419亿美元,其中出口226亿美元,同比增长44%。利用外资实现倍增,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0.8亿美元,比“十五”增长1.2倍。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43.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外资项目平均规模1337万美元,比“十五”末增长2.1倍。对外投资猛增10倍,五年累计核准对外投资企业154家,对外直接投资14.9亿美元,比“十五”增长10.2倍,年均增长36%。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94.2亿美元,年均增长38.9%。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7.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大幅提升,1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4803亿元、财政收入556亿元、外商投资24.7亿美元、外贸出口129亿美元。以不到全省0.8%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省23.8%的生产总值、25.2%的财政收入、56.5%的外商投资和57.1%的外贸出口。2011年,对外开放主要指标再创新高,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2.6亿美元,增长20.5%;外贸进出口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完成536亿美元,增长27.4%,其中出口285.8亿美元,增长26.7%;对外直接投资9.1亿美元,增长20.6%;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分别增长82.1%、56.9%、90.6%、33.7%和45%。

外贸结构日趋优化。强力推动出口基地建设,6个基地进入国家级出口基地行列,认定了一批省级出口基地和重点培育的省级出口产业聚集区,对出口基地实行“五个优先”政策,从资金使用、展位分配、资质配额、权限下放和网上贸易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2010年各类基地出口75.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出口品牌,2010年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比重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6.6和13.7个百分点。推进市场多元化,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对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保定天威英利、廊坊富士康等成为拉动全省出口增长的龙头。加快石家庄、秦皇岛等重点地区服务外包发展,提升服务贸易水平。同时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能源资源进口。

对外投资驶入快车道。围绕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发资源和并购实体企业,文丰实业并购加拿大矿业公司、开滦股份与河北钢铁共同开发加拿大煤矿、巨力新能源建设捷克太阳能电站、河北建投开发老挝铁矿等项目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全省对外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52个,2010年核准对外投资项目68个,投资总额9.5亿美元,中方投资额7.5亿美元,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投资总额、中方投资额增速均超过100%。同时,对外承包工程继续保持较高市场份额,对外劳务合作健康发展。

开放环境不断改善。多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围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推进对外经贸等方面,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改善河北开放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实现河北对外开放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推行“外网受理、内网审批、网上网下发证并举、审批与公开同步”的审批模式,政务环境明显改善。加强银贸、信贸、税贸、关贸、检贸对接,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开发区引擎作用凸显。按照“做大做强一批、升级扩容一批、规划建设一批”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建设发展步伐。廊坊经济开发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达到7家。4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分两批实现了扩区,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承载能力。2010年省政府启动新设省级开发区工作,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111个。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2010年3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开发区发展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问题,为开发区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目前,全省90%的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和35%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在开发区,开发区集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第五节 沿海地区发展

河北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市所辖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0.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87.3公里,总人口1783万人。秦唐沧地区内接京津,外临渤海,连接东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背靠大西北,面向东南亚,具有突出的自然、经济、交通和开放区位条件。《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于2011年10月29日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沿海地区开发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河北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海洋生物1000余种,盛产鱼、虾、蟹、贝类等多种海产品。矿产资源品种多,主要金属矿藏有铁、金、银、铜、铝土等,非金属矿藏有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等。能源资源储量大、易于采选,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中华北、大港两大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5亿吨、天然气650亿立方米,南堡油田探明原油储量达10亿吨。原盐产量很高,主要集中在沧州地区,盐田面积达到45万亩,年产量达200万吨,是全国四大产盐基地之一。沿海地区拥有大量待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仅渤海新区就有1700多平方公里的非农用地、307平方公里滩涂、1051平方公里浅海,是大规模工业开发非常宝贵的资源。

河北沿海地区交通网络发达,是华北地区咽喉地带和交通要塞。公路方面,京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秦皇岛全境,京沈、津唐、唐港、唐承、沿海高速公路与唐山环城高速公路、国道相交连接,京沪高速、石黄高速、津灿高速、东部沿海高速公路交汇于沧州。铁路方面,秦皇岛拥有京沈高铁、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京哈、京山、大秦、七滦、迁曹、滦港铁路纵横穿越唐山全境,沧州境内有京沪铁路、京九铁路、朔黄铁路。民航方面,已开通至上海、广州、杭州、大连、黑河和韩国仁川等国内国际数十条航线。港口方面,秦皇岛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唐山港、黄骅港与天津港,山东、辽宁各港口形成环渤海港口带,拥有众多国际国内航线,逐步成为国际通航的重要港口集中区。

河北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原煤、原盐、水泥、玻璃、陶瓷和焦炭生产基地,产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地位突出、影响深远,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发展条件,形成了以钢铁、化工、装备、建材为支柱的制造业体系,以电力、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产业体系,以物流、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体系。培育出一批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建成了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产业聚集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实力雄厚,服务业特色突出,为该地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河北沿海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唐山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北戴河海滨、山海关古长城已成为国际著名旅游胜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沧州有清朝才子纪晓岚、近代冯国璋、张之洞、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唐山有北宋名相赵普、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革命先驱李大钊等。

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十一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河北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91.6亿元,占全省37.5%,同比增长11.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37.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51.1亿元,增长4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21.8亿元,增长14.5%。

河北沿海地区产业区域特色明显。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秦皇岛拥有以玻璃、水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以钢材、铝材为主的金属压延工业,以复合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汽车配件、铁路道岔钢梁钢结构、电子产品为主的机电工业,以果酒、啤酒、粮食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工业等五大支柱产业。目前,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0%,成为带动发展的生力军。唐山形成了几个大规模特色产业基地,如精品钢材基地、优质建材基地、基础能源基地、机械和零配件工业基地、煤化工和盐化工基地,以及海港区开发、曹妃甸码头和工业区等大型开发区。沧州形成了石油化工、管道装备、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五大支柱产业,石油加工能力1500多万吨,管道装备加工制造能力2000多万吨,拥有大企业大集团100多家。

河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迅速,分布有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和黄骅港,是河北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重要的贸易口岸集中地。2011年,三大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1亿吨,增长17.7%,在全国沿海排名第五位。其中煤炭吞吐量4.8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港口吞吐量占全国沿海港口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5.7%上升到2011年的11%,煤炭下水量占北方七港的73%。1.秦皇岛港: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是水路、铁路及水路、公路联合运输港口,其前身碣石海港早在战国时代就是燕国通海门户,商贸活动远及朝鲜和日本,成为中国沿海交通线上最古老最著名的海港之一。该港是中国以煤炭、原油输出为主的综合性的国际贸易重要港口,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口之一,在中国“西煤东调,北煤南运”及外贸出口的战略通道上发挥着主枢纽作用。海域海岸线总长13公里,港湾曲缓、海域开敞、水暖不冻、水深不淤、浪小潮平、沿岸沙软、基岩稳固、气爽风柔,在中国的海湾型、河口型港口中,惟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以不冻天然良港著称于世。2011年货物吞吐量达2.9亿吨,跻身世界大港之列,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2.唐山港京唐港区:位于唐山市东南部,距市区80公里,规划建设5个港池。1989年8月动工,1992年7月投入运营。目前已建成一号、二号两个港池,三号、四号港池部分完工。现有0.7万-10万吨级泊位32个,航线通达国内90多个港口,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了业务往来。运营货种涵盖煤炭、矿石、钢材、水泥、原盐、粮食、纯碱和集装箱等。201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7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5万标箱。3.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东距京唐港区33海里,北距市区80公里。早在1919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把深邃的目光投向这里,在《建国方略》中他写道:“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顾吾人之理想,将欲于有限时期中发达此港,使之与纽约等大。”从中寄托了一代伟人强国的蓝色梦想。曹妃甸从1992年开始谋划论证,2004年底国务院原则通过包括曹妃甸进口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曹妃甸水深岸陡、不淤不冻,岛前500米水深即达25米,深槽达36米,是渤海最深点;-30米等深线水域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由曹妃甸向渤海海峡延伸,有一条水深27米的天然水道直通黄海。水道和深槽的天然结合,形成了建设大型深水港口无与伦比的优势,使曹妃甸成为“钻石级”港址。曹妃甸港区依据规划,重点建设进口矿石、原油、液化天然气和下水煤炭等专业化、大型化码头,最终可建成生产性泊位260余个,形成5亿吨以上的综合通过能力,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能源原材料集疏港。截至目前,4个25万吨级矿石泊位、1个30万吨级原油泊位及22个4万-10万吨级干散货泊位建成并投入试运营。2011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75亿吨。4.黄骅港:位于沧州市区以东约90公里的渤海之滨,由煤炭港区、综合港区和河口港区3个港区组成。始建于1984年,2001年至2008年黄骅港一直是单一的煤炭输出港,对临港产业和冀中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2008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尽快启动黄骅港综合港区建设,同意开挖综合港区航道,抓紧立项,具备开工条件后,要尽快开工”。黄骅港综合港区10万吨级航道和4个通用散杂货泊位、4个多用途泊位于2009年3月正式开工,2010年8月建成通航,一举改写了沧州没有综合港口的历史。2011年,黄骅港完成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达到1.1亿吨。其中,综合港区吞吐量突破千万吨。两个年通过能力40万标箱的集装箱码头于2011年建成通航,5万吨级液体化学品码头启用,进一步完善了港口功能,增强了港口对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泊位曹妃甸港区25万吨级矿石码头黄骅综合大港

大海具有神奇的魔力。省八次党代表大会后的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洞察到,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是推动河北沿海地区崛起的战略“高地”,必须切实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和渤海新区两大经济增长极,促进河北沿海地区的加速崛起,为河北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在唐山市召开加快曹妃甸区开发建设办公会议,现场研究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政策、资金等问题,作出了一揽子支持曹妃甸加快开发建设的决策部署;3月底又在沧州市召开了加快推进渤海新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提出经过5到10年努力,把渤海新区建设成为河北重要增长极、东出西联的龙头、亚欧大陆桥新的桥头堡,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这些战略举措,为河北沿海地区乃至全省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2012年,河北沿海三市共列入省重点项目142项,其中新开工项目103项,总投资3243.7亿元;续建项目28项,总投资1404.6亿元;前期项目11项,总投资1109.9亿元。旭阳化工己内酰胺、中信戴卡高强度轻量化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基地、中铁山桥大跨径桥梁钢结构及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基地、邯黄铁路、邯港高速公路等续建项目加快推进;黄骅市北汽集团40万辆整车、河北浅海石油化工、北京国华置业北戴河新区国际旅游度假中心、中冶京唐大型多向模锻件及重型装备自主化产业基地等新开项目如期开工;首钢京唐钢铁二期、中石化曹妃甸千万吨炼油、华润曹妃甸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和100万吨/日海水淡化、黄骅港20万吨级航道、石钢搬迁、沧东电厂2×100万千瓦发电等前期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第六节 生态环境建设

一、水环境状况

2011年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5.2%,Ⅳ类水质比例为17.5%,Ⅴ类水质比例为10.3%,劣Ⅴ类水质比例为27.0%,比上年下降6.6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全省七大水系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均值和氨氮浓度均值分别下降12.8%和28.0%。

2011年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七大水系中,滦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为轻度污染,大清河水系和漳卫南运河水系为中度污染,北三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和黑龙港运东水系为重度污染。

河北与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和河南相邻,共有37个省界断面,其中包括19个入境断面和18个出境断面,出境断面水质好于入境断面水质。18个出境断面中入北京的水质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功能区要求。19个入境断面中山西来水水质较好,河南、北京、山东来水较差,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不考虑总氮指标,11座水库水质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邱庄水库、安格庄水库和龙门水库水质为Ⅲ类(总磷超Ⅱ类水质标准);衡水湖水质为Ⅲ类;白洋淀水质在Ⅳ类-劣Ⅴ类之间,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陡河水库、邱庄水库、石河水库、洋河水库、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格庄水库、龙门水库、岳城水库、临城水库和朱庄水库为中营养,东武仕水库、衡水湖和白洋淀为轻度富营养。

2011年河北省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以一、二类水质为主。全省共8个海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其中秦皇岛市4个点位,水质均为一类,清洁水质;唐山市3个点位,水质均为二类,较清洁水质;沧州市1个点位,水质为三类,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超过二类标准,水质为轻度污染。

保定市地下水水质优良,邢台、唐山、廊坊、秦皇岛、衡水和张家口六个城市地下水水质良好,石家庄、承德、沧州和邯郸四个城市水质较差,其中石家庄、邯郸、沧州水质较差是由于地质原因造成的。石家庄总硬度超标,超标率为75.8%;邯郸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超标,超标率分别为68.4%和31.6%;沧州氟化物超标,超标率为100%;承德氨氮、总硬度和总大肠菌群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2.0%、75.6%和29.3%。

二、大气环境状况

2011年全省空气质量总体良好,设区市平均达到或优于Ⅱ级的优良天数为339天,全省设区市平均污染物浓度总体下降。其中:可3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0.076mg/m,与2010年相比降低1.30%,3各市年均值范围在0.055-0.099mg/m之间,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30.10mg/m的限值;二氧化硫(SO)浓度为0.042mg/m,与2010年相23比降低6.67%,各市年均值范围在0.035-0.055mg/m之间,均达到国33家二级标准0.06mg/m的限值;二氧化氮(NO)浓度为0.028mg/m,23与2010年相比降低3.45%,各市年均值范围在0.022-0.041mg/m之间,3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0.08mg/m的限值。

2011年全省共获得585个降水样本,pH值范围在4.47-9.0之间,最低值出现在秦皇岛市,最高值出现在唐山市。

全省酸雨发生频率为2.91%。秦皇岛、保定和承德3个市共出现17次酸性降水,其他城市未出现酸雨。

三、声环境状况

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全省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是52.6dB(A)。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50.7-54.9dB(A)之间,11个设区市区域声环境均为较好;全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3 dB(A)。全省11个设区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63.0-68.8dB(A)之间,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石家庄市道路交通声环境为较好,其余10个设区市为好。

四、固体废物状况

2011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45140.8万吨,处置量为6236.4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8833.6万吨,倾倒丢弃量为0.40万吨;危险废物产生量为50.7 万吨,处置量为18.48万吨,综合利用量为32.27万吨,倾倒丢弃量为0。

五、辐射环境状况

2011年全省11个设区市的环境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43.4-91.9nGy/h,平均值为57.9nGy/h。位于石家庄的辐射环境自动站监测的连续环境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75.3-119.6nGy/h(未扣宇宙射线响应值),平均值为91.7nGy/h(未扣宇宙射线响应值)。环境γ辐射水平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的监测值相比,无显著升高,维持本底水平。土壤放射性核素和空气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监测表明,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污染。环境中电磁辐射污染源数量增长较快,电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满足国家相关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规定。

六、自然生态状况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一般。其中承德和秦皇岛两个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良。其余九个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一般。

201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486.6mm,比上年减少39.3mm,比多年平均值减少45.1mm,属偏枯年份。全省各河天然年产水量多属偏枯或枯水,部分河道为平水。

2011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16.19m,与上年同期3相比,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0.10m,地下水蓄存量减少8.94亿M。深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邢台中东部平原55.84m、衡水56.93m、沧州58.30m,与上年同期相比,深层地下水位分别上升0.10m、4.01m、0.02m。33

2011年末省辖大中型水库蓄水35.02亿M,比年初增加7.25亿M。海委管辖的潘家口、大黑汀和岳城三座大型水库2011年末总蓄水量33为19.03亿M,比年初增加7.38亿M。2011年末白洋淀蓄水量为1.41333亿M,比年初增加0.81亿M;2011年末衡水湖蓄水量1.14亿M,比3年初增加0.54亿M。3

2011年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约为67.34亿M,水资源总量约为3152.69亿M。

2011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为6286.11千公顷,产量3172.6万吨。2011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326.28万吨;农药使用量为8.3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123785吨,其中地膜使用量65900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096.6千公顷。

全省共有林地1115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6%。现有森林面积7313万亩,森林覆盖率26%,森林蓄积量1.2亿立方米。全省果树种植面积2363万亩,居全国第1位。2011年完成造林430万亩,中幼林抚育416万亩;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746亿元,果品总产量124亿公斤。

全省共有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4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5个,总面积超过7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

河北省环境管理从发展阶段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河北省是全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最早的省份之一。1972年,因官厅水库污染告急,河北省即开始了对上游张家口地区工业废水的调查和治理工作。1972年7月,河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三废”管理办公室,负责环保工作,1973年改为“河北省环境保护办公室”。1974年白洋淀污染加剧,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从此,以防治官厅水库和白洋淀水质污染为重点的环保工作在全省陆续展开。2.发展阶段:1979年7月16日省革委发出通知,决定将环境保护办公室改为河北省环境保护局,隶属河北省革委。1994年编制了《1995-2010年河北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纲要》(即《碧水、蓝天、绿地计划》),从此环境保护正式纳入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创新阶段:近十年来,河北省环境保护管理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初步建立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企业治理,群众参与”的局面。探索实施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权交易。按照重要生态功能区抢救性保护、重点资源开发区强制性保护和生态良好区积极性保护的要求,努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还草、21世纪首都水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及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发布实施《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冀中能源绿色生态矿山

在工业化加速发展中,突出工业污染减排,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环境容量。“十五”以来,河北经济平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作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第二产业比重由49.86%增加到52.50%。“十一五”期间,面对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压力,环保工作抓住污染物减排这一核心,重拳出击,强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完成减排项目5183项(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2398项,二氧化硫减排项目2785项),形成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削减能力51.25万吨、133.69万吨,既完成了国家确定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又保障了河北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容量。

在城镇化大幅提升中,突出综合整治,不断增强城市环境承载力。2005年到2011年,河北城镇化率由37.7%增加到45.6%,城镇人口由2582万增加到3302万,由此带来了生活污水、燃煤以及其他生产、消费与排放的大幅增长。顺应城镇化发展要求,各地着力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加快环保及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污染企业搬迁,大力改善城市环境。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从城市中心区搬迁重污染企业135家,建成并运行污水处理厂193座,比2005年增加158座。每个县(市)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实际日处理能力达到805.8万吨,比2005年增加577.9万吨。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51座,形成无害化处理能力2.52万吨/日,比2005年增加1.56万吨。目前,设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8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76%。

在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中,突出在开发中保护,有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2000年到2010年,河北原煤产量增加了76.41%,原油产量增加了16%,天然气产量增长了1.37倍,铁矿石(原矿量)产量增长了6.58倍,水泥产量增长了1.68倍。这些资源类产能的大幅增加,在给全省带来巨大经济拉动的同时,也对河北十分薄弱的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遏制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着力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深入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积极修复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十一五”期间,全省大力开展生态省建设,共建成9个自然保护区,新增保护区面积9.98万公顷。扎实推进生态造林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17.3万亩,荒漠化土地减少270.3万亩。建立200多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42.7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民生水利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80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保护面积2760平方公里。

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突出机制创新,大力探索并建立综合防控体系。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2008年子牙河水系成功试点基础上,2009年起在全省七大水系全面实行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与财政挂钩的生态补偿制度,并三次调严了考核断面水质标准。截至2012年5月,累计扣缴生态补偿金11670万元。补偿机制的实施,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治理责任,促进了主要河流水质的持续改善。据2011年监测数据显示,三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为45.2%,劣五类水质比例为27.0%,与2007年相比,分别提高17.5个百分点和下降22.2个百分点。这一机制于2011年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二是落实环境准入制度。在全国率先出台区域禁(限)批建设项目实施意见,明确了区域禁止和限制项目类型,制定了环境敏感区项目管理措施。组织开展了环渤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完成了228家各类园区的规划环评审查。三是强化执法监管措施。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审批新建项目环评,严肃追究环境监管失职责任,查处和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核与辐射等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进行全面调查与综合评估,建立了环境风险源分类档案、信息数据库和环境风险防范、预警、应对、处置体系,妥善处置了一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了环境安全。

第四章 和谐家园

第一节 城乡居民生活

一、综合情况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2422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0%、54.1%、33.9%。全部财政收入3020.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37.4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276.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1%。2006-2011 后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

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35.5亿元。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0.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1%,日用品类增长26.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6%,金银珠宝类增长46.7%,家具类增长42.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4.1%,建筑及装饰材料类增长41.9%,汽车类增长18.3%。2006-2011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9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19.7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32.2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4.1平方米。2006-2011 年全省城乡屠民收入

2011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240.51万人。出生人口94.27万人,出生率为13.02‰;死亡人口47.21万人,死亡率为6.52‰;自然增长率为6.5‰。

全年接待国际游客114.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27.6%;接待国内游客18626.7万人次,创收1192.2亿元,分别增长25.4%和33.8%。旅游业总收入1221.3亿元,增长33.5%。

2011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563.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824.3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144.0亿元。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新加强

农村劳动者报名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班

关于就业。“十一五”期间,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活动,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转移就业,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共转移农村劳动力374.1万人。不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12余万个,对困难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援助计划,免费培训城乡特困家庭子女1.8万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累计有190万人取得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劳动者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创业政策,加强创业培训和服务,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4.3亿元,扶持18.4万人成功创业。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6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截至2011年底,城镇新增就业71.1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6.2%;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78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26.3%,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0.01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25.1%;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75%;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18.4万人,完成计划的118.4%。农村居民领取新农保养老金

关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出台养老保险中断接续办法,逐步解决“五七工”、“家属工”参加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部分地区探索建立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基本解决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工伤、失业保险实现设区市统筹。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挂钩机制,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一五”末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88.4万人、1518万人、594.4万人、493.4万人和561.5万人。37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到840.3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达到1417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最高支付限额达到9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50%,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均达到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1年底,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059.81万人,2011年7月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年底参保人数达到39.98万人,参保率为40.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扩大到106个,参保人数达到2317.70万人,参保率为95.31%。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75.5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86.65万人。全国城镇参加工伤保险640.3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98.7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593.10万人。

关于社会救助。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93.5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87.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206万人,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320元/月和1693元/年。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到了6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建立和完善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活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1800人。建成农村社会互助幸福院11454所,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47858张,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入网用户达到373905户。

三、住房建设稳步推进

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健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初步构建起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完善配套的规划体系。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重点区域规划不断完善,相继完成京津冀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总体规划、沿海地区总体规划以及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正定新区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全部完成,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详规实现全覆盖。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比“十五”末提高7.9个百分点。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将中心城市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县(市)和乡镇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管理。全省设区市城市规模扩大114平方公里,新增产业聚集区32个,极大提升了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聚集能力。2008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9200多亿元,相当于前十年的总和。全省新增供热面积1.4亿平方米、供气总量130万立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58%、99.07%。建成污水处理厂126座、垃圾处理场123座,实现县以上城市两场(厂)全覆盖,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和80%。

城乡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3.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756公里,居全国第3位,密度达到2.53公里/百平方公里。普通干线公路通车里程1.7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1.4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实现了全省11个设区市和95%的县(市、区)30分钟上高速,所有县(市、区)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达到99%。全省新增城市道路250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35平方米。港口泊位达到130个,通过能力达到5.6亿吨,居全国第三位,2011年完成吞吐量7.1亿吨,位居全国第五。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全部跻身亿吨大港,亿吨大港数量与山东、广东并列全国第一。

推进旧城有机更新。坚持拆建结合、综合整治,累计拆迁1.9亿平方米,优化了城市空间资源。深入实施“三改”工程,拆迁改造城市棚户区1418万平方米;完成289个城中村改造,10万多户村民乔迁新居;改造功能不健全、设施不配套、环境脏乱差的旧小区406个,受益群众22.1万户。实施建筑外观改造和街道景观整治,整治小街巷1900多条,包装改造既有建筑7200多栋,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示范街。大力实施“十小”便民工程,整治建设了一大批小街巷、小游园、过街天桥、小型停车场、小型体育设施、便民市场、社区卫生站、街巷地名标志及道路指引牌、无障碍通道、公厕等。

深入开展景观环境整治。以园林绿化、河湖水系整治为重点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新建改建城市公园487个、城市绿地1.2万公顷,其中水面5700多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1.9平方米。加大园林城市创建力度,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县城、城镇)达到45个。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达到33个。城市建成区和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11.5平方米和5.67平方米,完成所有设区市绿地遥感普查,建成绿道绿廊253.05公里。

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使百姓住有所居。“十一五”期间,全省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户数达到56万户,2011年全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8.5万套,竣工17.7万套,10.7万户住房困难家庭乔迁新居。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率达到95.5%,“人才家园”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5万套。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率达到38.6%,共有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2个、示范县城7个。2009-2011年,全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77万户,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四、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有力

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积极开展现代女性大讲堂、科学建家、评选好婆媳好妯娌等群众性活动,不断提升妇女地位和作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健全基层妇女维权网络,开展“妇女维权进万家社区行”等普法宣传活动,一批侵害妇女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得到有效解决。制定了《河北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有关重要指标列入了省“十二五”规划。深入推进“困境妇女儿童关爱行动”,仅2011年就为34万多名农村妇女进行了“两癌”免费筛查和免费妇科病检查,为2700多名贫困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救助贫困儿童14662名,为450多名贫困先心病儿童进行了减免费手术治疗。开展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干预工作,开通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热线,举办了100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残疾人就业和生活得到全面提升。全面实施“十项助残工程”:康复工程共康复83万人,社保工程使43.3万残疾人享受低保、97万残疾人得到救助,教育工程提高入学率95% ,扶贫工程使48万残疾人实现脱贫,就业工程新增就业18.6万人、农村从业81万人,危房改造工程 1.8万户,托养工程托养残疾人1.5万人,无障碍建设工程4个城市被国家授予先进城市称号、6个城市通过了国家无障碍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验收,体育工程北京残奥会、广州亚残会均获得金牌全国第三,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助残环境工程办理残疾人援助案件860件、注册助残志愿者20万人。另外,分别完成对4.8万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为4000名缺肢者免费安装假肢,对1万名聋人免费安装助听器(电子耳蜗),为1万名低视力者免费验配助视器。2008年建成省残疾人体育中心,建筑面积1.5万平米。2012年建成省残疾人培训托养中心,建筑面积2万平米。

五、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河北区位特殊,拱卫京津,承担着首都“护城河”的作用,责任重大。维护社会稳定既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迫切需要,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河北的一项特殊的政治责任。河北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和谐河北为目标,以实施“护城河”工程为抓手,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以加强群众工作为基础,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社会管理纳入改善民生重要内容,探索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的肃宁“四个覆盖”、承德市社区管理“四有一创”等经验做法。同时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控、治安乱点整治和虚拟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地排查化解治安隐患。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视频监控网、治安卡口查缉布控网,城市封闭小区视频探头安装率和旅店信息系统管理覆盖率均达到100%;对实有人口和房屋建立入户访查常态工作机制,对重点人员建立滚动排查和衔接管控机制;建立易制爆原材料实名购买和流向登记制等各项制度。三是深化完善大调解体系。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化解,全面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化解了一大批涉稳隐患。四是积极构建大维稳格局。坚持党政统揽、部门履责、政治担当、群众参与,构筑维护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建立维护社会稳定预警机制、重大问题挂牌督办制度、社会稳定指标评价考核体系,推动重点任务的落实。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治安问题,大力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斗争,截至2011年底,全省安全村居创建比例达到70.3%。目前,全省社会治安大局平稳,社会管理积极有效,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2005年以来,河北连续6年被中央综治委评为全国综合治理优秀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

第二节 科教兴省

一、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1.河北科技源远流长。《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阪泉”和“涿鹿”两地即在现今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怀来、涿鹿县一带,说明远古时期的河北就已生存着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人们改变了游猎生活,修盖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创造了文字,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传承。发明了算术计数,创造了天干地支,发明了磬、鼓等乐器,懂得用医药来治疗疾病,著名的代表作为《黄帝内经》。此外,黄帝的妻子嫘祖还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染色、做衣服等技术。在尧、舜、禹时期,河北在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汉书》记载:“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也。”

河北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名垂千古的科技名人。有战国时医学家扁鹊(秦越人);祖冲之(429-500),南朝宋齐间科学家;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祖暅之,南朝齐梁间数学家;刘焯(544-610),隋朝天文学家;一行(673-727),原名张遂,唐朝天文学家;贾耽(730-805),唐朝地理学家;李吉甫(758-814),唐方志地理学家;刘完素(约1110-1200),金朝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元素,金朝医学家;李杲(1180-1251)金末元初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李冶(1192-1279),元代数学家;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学家;王清任(1768-1831),清朝著名医学家,等等。近代科技名人有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任两广总督时首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立枪炮厂,开矿务局,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湖北制麻局等工业企业,并筹建芦汉铁路。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观点。此外,有著名工程教育家、机械工程学家刘仙洲(1890-1975);王竹泉(1891-1975),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何作霖(1900-1967), 著名地质学家,矿物岩石学家;岳美中(1900-1982),著名中医学家;裴文中(1904-1982),著名地质古人类学家,1929年在他主持下,在北京房山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中国猿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化石。这一震惊全世界学术界的发现,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2.科技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河北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科技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科技人才。有“两院”院士15名,其中省属单位院士5名,中直单位驻冀院士10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5名,主要在廊坊新奥集团、中石油涿州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保定天威等企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167名,省管优秀专家228名。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万人。

研发机构。国家驻冀科研机构18个,主要有中科院农业资源中心,中电科集团13所、45所、54所,中船重工718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正定水文地质所、廊坊地球物理化学勘察所等。全省有省属公益性科研机构35个、转制科研机构42个。全省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7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128个。建有院士工作站6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103个。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6个。

科技投入。2011年,省级财政科技拨款为7.35亿元,省科技厅管理的科技专项经费3.97亿元。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河北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55.4亿元,居全国第16位;R&D占GDP比重为0.76%,居全国第22位;全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为29.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05%,居全国第20位。

科技产出。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十一五”期间平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17595件,较去年增长43%。1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其中河北医科大学从斌教授主持的法医检测技术成果获一等奖。省级科技奖励设有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5个奖项,每年评选出奖励项目近300项。

3.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明显增强。一是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2011年,争取国家863、973、科技支撑等计划项目800多个,项目资金超23亿元,有力支持了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取得植物钙调素、五十米大口径天线等一批标志性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动车技术、光伏和风电产业装备、特高压输电技术装备、重大新药创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二是以科技园区、基地为重要载体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全省建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及一批省级科技园区、基地,在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家,享受15%所得税税率征收优惠。其中,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借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对新竹科技园区和台湾产业技术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面向河北钢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和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组建了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这些平台,转化产业的成熟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每个产业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科研院所和高校支撑,产业创新平台已形成聚集人才的高地。建设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多家,牵头组建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抗生素、维生素、导航芯片4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了8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全省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3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104家,其中国家级20家。通过发展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河北省政府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座谈会暨“十二五”全面战略科技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科技开放合作不断上层次上水平。建立健全部省科技工作会商机制,有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河北省与国家科技部分别在2007年、2008年及2010年三次召开会商会议和工作会议,对标国际、行业先进,确定了一批共同推进的重大科技任务,实现了地方优势领域与国家科技战略的有效对接,也使更多的国家创新资源支持了河北发展。开展国际性的科技合作取得很大成效。唐山轨道客车公司从德国西门子引进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研发出CRH3型时速35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世界一流,促进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大院大所大集团科技合作日益紧密。2010年,举办了河北省国防民用科技成果展洽会,河北与国家九大军工集团、七大军工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军转民技术转移。2011年,科技部与河北省政府在秦皇岛联合主办了北戴河全国科技成果展,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与中国科学院签订省院合作协议,确定了双方“十二五”共同合作的重点领域。与13所、54所、45所合作建立了光谷、卫星导航基地,邯郸与中船集团合作建立了科技园区,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在河北转化。张家口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采用世界首创风光储联合运行模式,是国内最大的并网太阳能光伏电场、国内陆上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化学储能站

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不断加强。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北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型团队和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新奥集团、英利集团、晶龙集团等依靠引进人才团队的创新发展模式,加大对企业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在培植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培育自主创新成果上的引导作用,在项目安排上对优秀人才及团队给予重点支持、连续支持,涌现出吴以岭、郭进考、赵治海等一批领军人才和一批创新型团队。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设立了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青年科学基金专项,每年有100人以上得到支持。提升与“两院”院士的合作水平,积极开展重点引智工程,建设院士工作站60家。自2000年开始,省科技厅与省委组织部联合,每两年在北戴河召开一次河北省院士会员联谊会议,至今已举办了6届。目前与河北有合作关系的“两院”院士达到260多名,签订合作项目200多项,建立了一批合作基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层次人才支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直径50m天线保定天威集团自主开发的1000kV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生产的CRH3型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张家口农科院选育的杂交谷子新品种具有高产、节水、高效等特点

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有399家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研发费达44.5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减税用于创新达20亿元。修订《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涉及财政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投入、金融支持科技、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有效做法纳入法律规定。确定实施十二个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八大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八项重大科技行动的“1288”重大任务,已相继启动。同时出台农业、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专利、科普等“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促进“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知识产权工作不断深化,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取得新进展,2011年河北四方通信等11家企业运用专利权质押贷款1亿多元,组织优势企业转化专利成果,有38项重大专利项目实现产业化。秦皇岛市海港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模型展

二、教育事业全面开花

河北是教育大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6万所,在校生数1315.1万人,专任教师74.66万人。其中,小学13274所,在校生541.09万人,专任教师316537人;特教学校148所,在校生1.26万人,专任教师2800人;幼儿园8183所,在校生183.46万人,专任教师59116人;普通初中2534所,在校生215.03万人,专任教师172505人;普通高中598所,在校生123.32万人,专任教师83476人;中等职业学校696所,在校生106.6万人,专任教师48323人。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13所,其中公办79所,民办16所,独立学院18所。成人高校13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114.93万人,在学研究生34085人,成人高校在校生26万人。国家重点学科总数12个,省级重点学科9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3个。国家“211”高校1所,省部共建高校3所,省属重点骨干高校11所,国家高职示范校、骨干校8所,省示范校11所。本科高校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1817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6917人。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目前,小学入学率99.89%,初中入学率99.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1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9%。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努力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由重点抓学前一年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转变、由举办学前班向举办规范化幼儿园转变。建设农村规范化幼儿园战略,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三为主”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截至2011年底,全省公办幼儿园数量和公办园在园幼儿数量比例均超过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居全国前列。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总结和推广承德农村学区改革、石家庄“一托二”联合校、邯郸城市区“四种模式”治理择校问题等一系列经验做法部署和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促进初中生源均衡,全面推行将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部分公助生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2011年分配比例提高到80%。为促进师资均衡,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建立完善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高度关注特殊教育发展,通过提高特教学生公用经费标准、补助标准等措施,使全省残疾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0%。

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坚持内涵和外延协调发展,不断加强示范性高中建设, 组织实施了“23515”工程,即每所普通高中每个年级规模达到20班以上、在校生达到3000人以上、建筑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占地面积达到150亩以上,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截至2011年底,全省615所普通高中中,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256所,70%以上普通高中学生在省级示范性高中就读。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招生规模从2004年的27万增加到2010年的51万,年均递增15.6%;在校生由2005年的7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29万人,年均递增14.3%,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实现了大体相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牢固确立,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办学,组建了15个集约化、规模化、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

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为适应河北农业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着眼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2009年4月,开始改革创新农村职教办学模式,启动“送教下乡”、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把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重点由应届初中毕业生转为45岁以下务农的青壮年。全省近30万青年农民,包括农村党员、村干部、返乡农民工、种养殖专业户、复转军人等,在150多所试点学校、1500多个教学点接受着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此举被教育部誉为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

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由2005年的25.03万人增加至2011年的35.92万人,在校生总数由77.4万人增加到114.93万人,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05年开始启动了强势特色学科建设带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数量增加,国家重点学科总数12个,省级重点学科95个,河北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程大学被确定为省部(委)共建学校。共设有本科专业235种1604个专业点、专科专业451种3372个专业点。组织开展了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103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高校专业布局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十一五”期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作为首席单位承担国家973科研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获国家级奖励20项、省部级一二等奖410项。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燕赵学者达到12人,其中3人已当选两院院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新增2所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1所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20个增加到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87个增加到213个。河北金融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传媒学院获得国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批准。全省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已覆盖了国家学科、专业目录全部89个中的45个,覆盖率达到了50.56%;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了89个中的81个,覆盖率达到了91%。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在国家设立的3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种类中河北涵盖了35种、工程硕士的40个领域中河北涵盖了31个。农村寄宿制小学(围场)

教育发展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一是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到2010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由355.44亿元增加到719.27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37.28亿元增加到564.75亿元,年均增长24%。建立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11年,小学生均达到892.25元,初中生均达到1305.69元。二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615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98.8万平方米,为全省1.9万所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改造取暖面积1828万平方米,结束了农村学校冬季靠火炉取暖的历史。启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