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语篇结构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1:59:01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丕承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语篇结构研究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语篇结构研究试读:

前言

汉语教学研究应当走向教学本位,这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对汉语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需要。这也必然会带来汉语教学研究观念的转变。

汉语教学研究之中,有许多问题不能纳入对于语言本体的研究之中。研究观念和对研究的认识应当改变,对研究的要求也应当转变。汉语教学研究也应当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均不能偏废,既应重视理论研究,更应重视应用研究,这是学科特性所决定的。汉语教学作为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水平不高,积累不够,空白点较多,而且大规模、整体性的研究做得少,局部的、经验总结式的研究比较多。在后者的这种研究中,缺乏理论的应用和指导,也是造成研究水平徘徊不前的原因。

应用研究有自身的规律和特性,但一定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则必然走回基础研究,或者说走不出基础研究。这样的话,应用研究仍然无立身之地,无自身独存的价值。有学者就提出质疑:“真的应用研究就是现成理论的应用吗?我个人的学术研究和许多人的学术研究证明不是这样。”(杨自俭,2003:Ⅵ)该学者还提出了自己对此问题的回答:“那种认为应用研究比理论研究简单、把学的理论拿出来套上就行的观点应该放弃了,不然应用研究无法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实际上,人们对应用研究的认识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发展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应用研究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价值,而且绝不能用理论研究的评价标准来衡量。

对于语言应用研究,应当另有一套与理论研究不同的评价体系与认识角度。汉语教学的应用研究,其价值不在高深的理论,而在恰当的应用,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因而可以以此之印证已有,探索未知。应用研究当然也有对规律的总结,也有自身的理论,但应用研究中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中的理论有不同的特点。对应用学科研究价值的评估,如果用理论学科的单一视角和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估,恐怕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较高的评价。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研究价值,当然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前言部分,本书作者还想声明,本书的研究和结论,并不是要否定语言本体研究在汉语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是针对具体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提出研究的新路向和新方法。本书主要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口语教材编写,依据口语课程的类型特点,有所侧重而不是整齐划一地提出对口语教材编写的一些新思考,并提出一些改进和提高口语教材的建议。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提出针对汉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和口语教材编写的特点,加强对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以期使教学和研究回归或聚焦到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上。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当然要建立在对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对语言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但仅限于此又是远远不够的。本书只是希望在口语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中,从对语言本体知识的注重,转向对语言本体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并重。这并非是做研究、做论文的需要所决定的,而是由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口语教学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这背后其实有着汉语教学观念和研究观念的重大转变。

对于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研究,应当特别关注汉语口语的特点,重视语言的使用和灵活运用,关注汉语注重实用的特点,而不是把汉语通过反复仔细的分析,硬纳入到一个框架中,尤其是纳入到西方外来语言理论的框架中,那样会方枘圆凿,扞格不入。汉语有大大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特点,这毋庸多言,但在研究时那种经常出现的忽视汉语特点的倾向还是要避免。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应根据汉语的特点,走向综合。而西方语言研究学术思潮的发展,也是在发现以往只重视分析所带来的弊病和研究方法上的偏狭之后,日益走向了综合性的研究。这样才能避免分析性研究的偏狭对研究结论的影响,避免得出片面的研究结论,从而能够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

当然,走向综合性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分析性研究的重要性。因为综合性的研究,是建立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整体,关注实际和实践中富有活力的整体,从已有的分析走向综合的。这样的研究是在大量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宏观的研究,进一步把微观的研究与宏观的研究结合起来。经过这样的一个“正、反、合”的过程,研究才能更上一层楼。因此,在进行汉语教学研究时,只局限于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注重应用研究,不面向汉语教学的实际,在汉语教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上恐怕都会带来问题。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如果不关注研究的实用价值,而只重视研究的理论价值,这实际上就没有把握住学科的特点,偏离了学科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应用学科的研究,自然要吸取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吸取和应用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注重创造出新的研究特点从而得出新的研究结论,以便形成学科独立的特点。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也给应用学科的创新和独立提供了基础和契机。这样还可以使应用学科不会沦为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的附庸。应用学科对基础理论只是借助,其目的是要关注和解决自身学科的问题,而并非是对基础理论学科的有关结论进行实际验证。每一学科和每一研究领域,都要注重对自身的客观规律的探寻,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价值,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其他学科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地位。当然,对于基础理论的应用本身,也是可以成为学科建立的充分理由和基础,对学科的认识也要避免局限性,不能囿于只重视理论研究的狭隘视角。

新学科发展的起始阶段,对其他学科和基础理论的借鉴会比较多,这是由于许多研究者是从原有的基础学科或者其他学科抽身而出的,仍然会带有原有学科的影响。这也是由继承和创新关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新学科并不能凭空产生,但在学科的发展进程不断向前以后,学科独立性特点的建立和探索,就应当成为研究的焦点和学科发展的重点。新学科的发展当然不能脱离传统学科,但是也不能单纯只依靠或依附于传统学科,否则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语言教学研究作为应用学科是直接面对鲜活的语言教学实际,更易于得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见解,更接近于学术研究的本真目的:为人类的生产实践和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

研究视角的改变,会带来研究结果的变化,甚至如果能够取得理想的、有成效的研究结果,可能还会带来研究范式(paradigm)的创新。尽管本文的研究不会带来研究范式的创新,但对于研究有所创新还是非常渴望的,也难免因急于达到此目的而带来研究的粗疏和不成熟之处。

应用性学科的研究成果难于“形式化”(formalizability),因而处于“非形式化”(unformalizability)状态。应用性学科的特点,也许就是如此。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分析性学科易于得到形式化的研究结果,而综合性学科的研究成果则难于形式化。但是形式化并非是显示学科科学性的唯一途径,因此也不应当作为评价一个学科科学性的唯一标准。效用(实用性、适用性、应用性、有效性等)也是判断学科价值的重要方面。如果一个学科能够提供对客观现实新的、合乎规律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认识与改造客观现实,就应当判定该学科为人类、为社会提供了“新知”(对现实的新认识),该学科同样具有认识建构的价值、知识建构的价值和理论建构的价值,而这些价值的最终判定是要以为提升人类活动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标准。非形式化的知识,同样也是知识,尽管难以作形式化的验证,但并非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例如,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理论”,固然尚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但其提高和推进人类对于宇宙现象的认识,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如果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推进了对问题的认识,就是一种验证该学科价值和水准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和途径。为汉语教学学科发展作出一点贡献,是本书研究和写作的最高目标和宗旨。

本书实际上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扩展和修改的结果,博士论文能够完成,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恩师许嘉璐先生,和我的副导师朱小健教授,有了两位导师悉心和耐心的指导,我的博士论文才得以顺利地完成并且通过论文答辩。在博士论文答辩期间,答辩小组的各位老师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论文答辩小组德高望重的组长陈章太先生,以及李宇明教授、陈绂教授、王魁京教授、王若江教授、丁崇明教授。

虽然作为本书写作基础的博士论文是我在7年前完成的,虽然在这7年里汉语教学的研究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是与本书研究课题相关的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所以本书依照老师们的修改意见,又加上了一些本人新的思考和所读到的近年来新的有关研究成果而成书,我冀望通过此书的出版填补汉语教学的研究空白、推进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本书出版的另一个目的既是为了向许先生和其他老师们汇报一下我的学习成果,也是为了与同行交流,衷心期待着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作者2014年12月第一章绪论1.1本书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书的研究主要关注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汉语口语教材会话课文的编写问题。语言教材编写及对教材编写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而且教材地位重要。“教材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课堂四大教学环节的纽带。”(丁安琪、吴思娜,2011:105)本书无法对与教材相关的所有课题都进行研究,因此,就选择了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会话课文进行研究,主要是从语篇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

汉语教材的编写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尚需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之处。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教材的发展也应当跟上,但是教材发展由于编写和试用的周期较长,通常会滞后于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所以容易形成“瓶颈”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教材编写只能被动地滞后,对新型教材的迫切需求也是促进有识之士反思和主动创新的契机。目前,汉语教学界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教材建设是汉语教学(特别是海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急待解决。教材编写质量不高的问题,随着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放大和凸显出来,也引起了有识之士解决此问题的不断呼吁。但是,解决这一问题却并非易事。

教材编写水平不高,形成“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最重要的原因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材编写观念陈旧。

传统的汉语教学观念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不太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尽管教学观念的更新已经被许多有识之士注意到了,但是要真正使新观念发挥作用、达到效果,还需要在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教学环节落实。这自然也包括在教材编写方面更新观念,以编写出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的汉语教材。以旧理念编写汉语教材,既无法编写出新型的教材,更无法开展新型的教学;而新型的教材必然能够引导及强化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与改造。

汉语教材编写的新突破,观念的转变最为根本。教材编写观念和教材评估观念有了转变,产生的编写成果和评估结论才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教材适用性的问题上,追求“大而全”,寻求普遍而广泛的适用面,试图编写出一种所有人觉得完美并在世界各地都通用的教材,是不符合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科学规律的一种观念,也是对教材编写的苛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材编写要放弃适用性。

目前的教材编写在适用性方面,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很多需要填补的空白、必须改进的缺陷和可以改善的余地,但是对于适用性的认识必须先进行改变。首先,是要在观念上重视教材的适用性。在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趣味性等方面都已经有所提高,教材适用性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突出,但目前的汉语教材在适应已经细分的多样化需求方面,恰好是薄弱环节。其次,改变追求教材大范围普遍适用性的观念。如果再固守一本教材通行世界的汉语教学初创期的做法和期望,将会寸步难行。“对外汉语教学50年,我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开发所谓‘通型教材’包打天下。但是对外汉语教学市场的细分,海内外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通型教材的市场会越来越小。”(王建勤,2008:71)一本教材走天下的局面,正是初创期汉语教材编写主要受教学市场狭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成熟而且贫乏的表现,而非汉语教材真正的辉煌。在汉语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如果还抱持着这样的教材编写观念和期望值,教材编写将走入误区。再次,面对细分的教材使用市场,应当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针对性增强了,各种不同教材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丰富性、多样性也就出现了。只有繁荣的、丰富多样的汉语教材,才能够适应汉语教学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教材编写的观念和评估标准,也还有许多需要适应新情况而重新厘定之处。例如,针对性与适用面的矛盾等。

第二,教材编写水平不高,也因为目前尚未制定出成熟的适应汉语教学新发展的,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有关大纲和标准。这些大纲和标准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大纲、教材编写大纲和测试标准等,可以用来确定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标准,成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性纲领。教材编写如果缺乏科学和权威的指导,教材编写的水平必然无法得到保障。教学大纲的制定也是一种繁难的工作,目前汉语教学大纲和标准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汉语教学的新发展、新情况,对大纲的建设又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加强教学大纲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在大纲的细化和“成龙配套”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第三,教材编写水平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和总结以往的教材编写经验不够充分。对教材编写经验的总结和研究远远不够,就会因此带来其后教材编写的许多盲目性。教材编写的研究,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再加上以往对此重视得不够,因而与汉语教学全过程其他环节的研究相比,对教材的研究不够充分,成果较少,起步也较晚。在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对教材编写的研究,进行得也不是很充分、全面,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这也就充分说明教材编写研究的难度。但即使是这些其他语种有限的一些教材编写经验和研究成果,目前汉语教材编写的研究和实践也都借鉴得极少。相关的研究进行得不够充分,必然影响教材编写的水平。即使能够开展充分的研究,研究成果最终落实到教材编写的实践中去,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这也是汉语教学研究急迫的任务。而且,教材编写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有一个反复实践、逐步积累的过程。因而,应当提早加紧开始进行对教材编写的研究和以往教材编写经验的总结。

第四,与教材编写有关的相关基础研究,对教材编写的有效支持不够,也会影响教材编写的水平。例如,对汉语特点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实用,与教材编写有关的汉语本体的许多方面描述得不够详尽、全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得不够充分,还有许多方面的研究是空白点或刚刚起步。汉语本体研究支持和服务汉语教学的意识不强,造成其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汉语教材的编写。而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应用性的工作,离不开多方面基础研究的支撑。

第五,对教材编写本身的一些核心问题,缺乏研究或研究得不够充分。例如,课文的编写方法和编写规律、练习的编写方法和编写规律等问题,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有权威性的成果可供教材编写者参考,尤其是教材编写操作层面的许多具体的问题,尚未得到细致的研究。而目前教学手段(特别是新技术手段)的发展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广播、电视、多媒体、网络、移动通讯等),会吸引教材编写和研究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掩盖一些尚未研究和解决的教材编写的基础性核心问题。既要重视教材外在形式的变化,研究教材编写适应新的教学手段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更要在教材编写的一些核心、本质问题的研究上下功夫。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尽管新型教材的外在形式有变化,但其基本构成要素与传统的纸本教材是一致的,基本特性也是相同的,汉语和教学这两个核心因素没有变化。只是在编写时要依新的教学形式,对这些基本构成要素进行调整和增减。如果这些教材编写的基本构成要素研究得不够充分,同样也会影响这些新教学形式教材的编写质量,不进行基础研究,只试图依靠教学形式和手段的改变并不能解决以往教材编写和研究的不足,不能真正提高教材的编写水平。

在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在变化,汉语教学也要随之调整以适应这样的变化。如果教材编写不随着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变化而发展,则必然会形成“瓶颈”。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比较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可是进入教材的编写则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教材如果不发展或者变化缓慢,则会制约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立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教材就必然会成为滞后环节、制约因素。教材编写的发展创新,要在教学过程其他环节(总体设计、课堂教学和测试)的发展之后。在处于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如果不抓紧提前进行研究和准备,教材编写的滞后是必然会出现的。

教学观念和教材编写观念的转变,固然是教材编写水平提高的第一步,最为重要的一步,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并无益处。要把新观念落实在教材编写内容和操作方法等层面,也需要在许多相关的其他方面有具体的实质性的转变才行。因此,要深入地进行研究,探索适应观念转变的新的教材编写方法和途径。提高对于教材编写规律的认识,加强对于重要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提高教材编写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能够产生广泛而持久影响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教材编写实为一项艰苦、艰巨而繁难的任务,亲历者皆有体会,而且要编写出水平较高的教材,还与时间、精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等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有关。实际上,编写出在科学性、适用性和趣味性等各方面都十分完美、令各方面使用者都满意的教材,即使不说是奢望,也是极难达到的目标。虽然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认真的研究去提高教材的编写水平,而逐步趋近于这一目标。值得庆幸的是,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例如,在同济大学2007年6月举行的“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国际推广论坛”上,与会专家的共同看法是,“目前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对外汉语教材和对外汉语教学人才是两大瓶颈。”尽管受到如此的重视,但若想真正突破教材编写这一“瓶颈”,还需要对其加大投入和研究,并通过具体的编写实践而不断提高水平。1.1.1 口语教材课文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难度,其实还远远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语言教材是反复诵读、背诵、模仿和操练的对象,在人类所创造的文字作品中,可以反复诵读并且能够经得起反复诵读的。由此可见,语言教材要能够经得起反复诵读的考验,也是造成教材(特别是教材的课文)编写难度大,对教材编写要求高的重要原因。

目前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研究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涉及教学法、话题、语法点、词语、口语成分、语域风格、功能项目的选取和练习的设计等许多方面。关于口语教材课文的编写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例如,课文形式的多样化(王若江,1999)、课文的作用(刘晓雨,2001)以及课文语言特点(刘德联,1997)等。但是,口语教材课文的编写并非易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涉及许多相关的方面,并且许多有关问题尚未研究或研究得还不够充分。

课文作为语言学习中反复诵读、背诵、模仿与操练的对象和基础,是语言教材的核心内容,课文的编写质量决定着整部教材的质量。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文也处于重要的地位。课文既是学习者课前、课上与课后学习的主要对象和语言知识输入及技能操练的主要基础,也是教学者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和讲解操练的主要依凭。课文的编写质量与教材使用者(学习者、教学者)的学习和教学效果关系极大。“我们知道在学习者、教师和教材这三项教学要素中,教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依据。没有好的口语教材,教师在口语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展开,学习者的口头交际能力就无从提高。”(戴悉心,2000:20)课文编写得不理想,就会使语言点的展示、讲练和练习的设计、编排都失去了依托和指向,尤其会影响到学习者模仿课文生成句子和语篇并进行交际练习,及其进一步展开实际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口语教学课程设置和口语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而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程序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反复的操练才能够达到训练目标。“依照克拉申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它必须靠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不断修正的‘习得’方式来获得,而不像所谓的‘陈述性知识’仅仅靠老师讲,学生听,听懂了,就会了。”(翟汛,2002)口语教材的课文作为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口语交际的书面记录,可以反复言说,反复操练,与实际交际中真实口语的稍纵即逝有所不同。依靠口语教材的会话课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口语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帮助教材的使用者(学习者、教学者)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因此,其作用应当引起重视,认真地对其编写进行研究。课文编写的质量高,就为口语训练目标的完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会话课文对于汉语口语交际特点的呈现,是进行交际能力训练的基础,通过训练进而掌握口语交际能力正是进行这种呈现的主要目的。

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与中高级阶段相比,在教材内容和训练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内容方面,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更关注日常性的言语交际互动;在话题方面,更多地涉及学习者近身性的内容,这与中高级口语教学更多关注社会性话题有所不同;在训练形式方面,初级阶段更注重交际中的言语互动,中高级阶段更为注重成段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高级阶段的口语表达训练更多地是为了一些特殊的交际目的,如演讲、讨论和辩论等,更突出学习者对自身观点的系统表达与论证。有学者指出,“初级阶段以后,口语教学的重点逐渐从简单句子会话过渡到成段表达。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出现一个相对停滞的阶段。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不能较好地进行成段表达,不能正确、完整地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甚至不能较好地说明现象和叙述事件。”(刘荣、刘娅莉,2009:14)可见,中高级阶段的口语教学与初级阶段有着很大的不同。

当然,在初级口语教学阶段,也并不排斥训练学习者对自己观点的表达,因为这也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类型的口语表达训练在整个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地位以及训练比重,与中高级口语教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对初级阶段的口语教材而言,会话是较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方式和训练途径。“初级阶段话语操练的最佳方式是会话,因为会话是所有的交际方式中最简单、最有效的话语操练方式,可以作为其他形式的操练的基础。”(田原,1996:27)而且,会话是每一种语言的交际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形式。所以,会话课文在初级口语教材中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范例作用。

会话课文在初级阶段口语技能训练中的作用至为重要,是因为:①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处于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起始阶段,会话则是交际最原初、最基本的形式,因而可以作为口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开端。②会话课文是学习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更是学习者课上和课后反复诵读与模仿的范本。“课文中的‘说’,给了学生以说的内容和说的语言形式,供他们模仿,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训练活动。通过这样的训练活动,学生可以熟悉词语,熟悉句子,把课文中所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辨析、选择词语和产生句子的程序性知识,从而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水平。”(徐子亮,2000:205)课文是口语学习和训练的基础,没有课文的教材使学习者的学习失去了依托。③在初级阶段,学习者初步接触目的语,模仿性的操练要更重于灵活运用的操练,而会话课文正是可以让他们方便地进行模仿的主要对象。“还有课文的作用是范例、话题引入还是仅提供表达框架?我们认为,各种作用并不冲突,也不应取一而排他,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机地融合。通常初级教材课文范例的作用更大,课文中出现的语句基本上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刘晓雨,2001:275)口语教材的课文需供学习者模仿和复诵,是其突出的特点。对会话课文并不是仅仅要求学习者理解了就达标,而是要求他们掌握。这种掌握是复用性的掌握,是要求学习者会使用课文中的语句、语篇等。④会话课文也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选择、一种控制,使教与学都有了依据和目标。因为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中展开的,必须要在有选择、可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所进行的口语教学,更需要依赖教学者的指导,更需要依据教材所提供的训练内容与基础,首先进行有控制的交际训练,然后才是突出强调灵活运用。⑤会话的交际方式是双向互动的,而初级口语教学也更加强调和突出这种互动性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课文以会话的形式出现,才能够有效地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

尽管目前口语教材的编写现状有了许多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令人满意。许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这一点,“综观现有的口语教材,大部分的口语课文都着眼于交流的内容,没有切中口语课的要害。也就是说,没有抓住口语教学的语言点。我们认为贯穿于口语教学的语言点,应概括为三种话语:承接性话语、施为性话语和叙述性话语,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这几种话语的搭配和协调上。”(徐子亮,2002)“目前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听、说、读、写分技能进行,口语课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为目的,教学上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口语课堂上的开口率,教师尽量少讲,学生多说多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使教师少讲,教材的语料选择及编排方式起着重要作用,假如教材里的词汇、语法过多过难,教师势必要多讲,否则课就难以进行,因为成年人的学习特点是理解基础上的练习。减少难点并不意味着不要新的内容,关键是要控制数量和难度,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精心组织语言材料。”(李海燕,2001:18-19)改进口语教材课文的编写状况,解决教材课文编写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其编写质量和教学的适用性,就成为今后口语教材编写的重要任务和有关研究的重要课题。

就其重要性和编写难度、所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现状而言,会话课文的编写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会话交际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使用话语表达意义的过程。也可以说,意义表达是使用语言的目的之一,但必须通过语言的实际使用,也就是形成话语,完成话语的交际互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意义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形成,而意义表达的目的,其实仍然是为了交际。

基于对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会话课文重要性的这些认识,本书集中研究初级阶段口语教学所使用的口语教材会话课文的编写问题。1.1.2 本书对口语教材课文编写研究的角度及意义

对口语教材会话课文的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进行。本书选择从会话语篇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是考虑到语篇结构在会话课文的编写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在会话课文语篇结构方面存在的一些编写问题尚未引起关注,可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影响到教材的编写质量,因此应当对此加以研究,以便有助于提高教材的编写水平。

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会话课文作为言语作品,是对实际交际中自然会话(natural conversation)的模仿,但并非是原样地照搬,而是为教学的目的由编写者对自然口语交际进行加工而编写的。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会话课文具有汉语口语语篇的特质,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是以往的语篇分析研究所未涉及的,但这种分析研究对于会话课文的编写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对汉语日常自然口语交际的分析也有辅助和印证的作用。

尽管研究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会话课文,并非是语篇分析研究领域通常所进行的对自然口语的研究,而且研究的结果也并不能直接用于编写教材课文(会话课文的编创是复杂的写作过程),但是,本书的研究会有助于改进课文的编写情况,研究的结论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尽管本书的研究不一定能直接有益于编写者创编课文时的最初构思,不一定能完全解决课文的构思和生成问题,但可以使课文的构思和生成获得更加理性的指导。

本书的研究并非要否定对语言结构的关注在教材编写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摈弃对于话语表达准确性的追求,而是要在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口语教材课文编写值得改进和提高之处,使之能够更充分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希望由此能够促进汉语口语教材编写水平的提高,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多方便,使之在学习汉语的初始阶段就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书借鉴和参考语篇分析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也是认为语言学研究应当开拓视野,而不能仅仅把研究的目标局限于语言的本体研究,应当关注与语言有关的更多因素,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和视域研究语言,这样也可以使语言研究“更上一层楼”,更加全面、深入,而不是“固步自封”。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也在不断拓宽着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我们的研究也应当跟上这一发展趋势。

本书所涉及的这一研究领域,有待探索的空白之处较多。这在一方面给后来的研究留有较大的空间,但另一方面可借鉴的成果有限,因此本研究课题存在较大的难度,需着力开拓与挖掘之处甚多。对于这一有较大难度又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书力争在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编写成果中的实例,探索口语教材会话课文语篇结构的特性和编写规律。本书的研究意在能够深化这一领域现有的研究,填补一些相关的空白,有助于汉语口语教材会话课文编写水平的提高。1.1.3 语篇分析在语言教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语篇分析的意义,韩礼德提出,“语篇分析的目的不是理解语篇表示什么(what)意义,而是说明对于读者或受话者来说语篇是如何(how)并且为什么(why)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以及读者或受话者是如何并且为什么以某种方式来评价语篇的,这一点与布朗和尤尔(Brown & Yule,1983:ⅸ)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语篇分析的目的是说明语言形式如何用于交际。后来,韩礼德(Halliday,1994:XV)又进一步指出,语篇分析的目标总是有两个可能的层面。在较低的层面上,语篇分析有助于对语篇的理解……在较高的层面上,语篇分析有助于对语篇的评价。”(张德禄等,2005:224-225)显然,语篇分析并不仅仅是为了进行语言形式的分析,一方面要注重语言的意义表达,另一方面要联系社会实际。

关于语篇分析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正如一个单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句法功能一样,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篇和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中也会有不同的表意作用和交际功能。如果不把句子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考察,那就无法确定其真正的意义。离开了语言的使用场合,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确定语言单位的交际功能,语言单位也无法充分起到交际的作用。”(黄国文,1988:5)这虽然主要是说明语篇分析在语言结构单位研究中的作用,但是也昭示了语篇分析理论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提出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从语篇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

语篇分析不同于传统的句法分析,绝不仅仅是语言研究单位的扩大,除了语言观和语言研究观的变化外,在语言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和拓展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指出,“以前适用于句子的抽象方法和纯化方法对语篇行不通,构成语篇的因素比句子远为复杂。”(胡壮麟,1994:5)并且一再对此强调,“要说明的是语篇范围的句子间理解不仅仅是句子范围间的小句连接的放大,它有自己的法则……在语篇范围内,句子语法的规则有时不能起作用。”(胡壮麟,1994:95)研究对象的特性大为不同,就必然要求创造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够胜任对其的研究。语言研究方法论方面的创新,也必然会扩展到语言教学研究的领域。

有学者以十分肯定的话语断言性地指明了语篇分析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学就是以语篇为中心,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运用语言实施各种功能,并以此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教学其实就是语篇教学。”(张德禄等,2005:218)为什么可以有如此的断言,他们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语言交际不是通过孤立的句子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语篇去实现的。存在于意义潜势中的各种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语篇才能变得有意义。”(张德禄等,2005:218)这种突出语篇在语言教学中重要地位的观点,实际上基于对语言意义表达的新的认识,在语言教学观上也与传统的以句法分析为代表的局限于句子之内的语言教学有着重大的区别。

语篇分析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从语篇的视角来研究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的目的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着密切而一致的关系。学习语言的目的主要就是学会使用这种语言,语言教学就是以培养学习者达到此目的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语篇分析正是从交际互动和语言使用的角度来分析语言现象的。

语言教学经常需要重视前文所引文献中言及的语言的“表意作用和交际功能”,而侧重于输出表达的口语教学就更是如此。对语言教学进行研究必然涉及语言的使用,因此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词语和语句,也要进入语篇的层面,从语篇的角度考察语言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同样,编写口语教材会话课文时,必须注意从语篇的角度考虑各个会话语句的编写以及整篇会话课文的安排,使课文中的各个语句和整篇课文能够充分发挥其表意作用和交际功能,由这样的会话语篇所构成的口语教材课文,才能将其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作用和功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可见,语篇分析理论在语言教学研究和口语教材编写研究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语篇具有可分析性,是因为尽管语篇的内容千变万化,但其结构类型是有限的,因而其结构规律是可以分析、总结的。语篇结构类型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有关。“语篇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thought patterns)组织起来的,语篇的内容决定了语篇的结构;尽管语篇的内容千变万化,但语篇的结构是有限的,思维模式也不是无穷无尽的。”(黄国文,1988:142)作为语篇一个组成部分的会话语篇,其形成和类型特性也同样与思维模式相关,其结构模式也同样是有限的,因而是可以进行分析研究的。

对语篇进行分析可以有多种角度,“对一个语篇进行分析,可以在语音、书写形式、音位、拼写形式、词汇、语法、语义、语篇结构、语篇指向性等各个平面(level)上加以全面考虑。”(黄国文,1988:37)但在具体进行研究时,应当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类型和特点,集中、突出地分析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一些方面。“由于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语篇的体裁有异,语篇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所以不同的语篇有不同的‘突出’(foregrounded)特点。在实际分析中,在各个平面上对每个语篇进行分析往往是不经济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语篇分析中,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具体情况,抓住要点,在几个最突出、最有代表性、与语篇的交际功能关系最密切的平面上进行分析。”(黄国文,1988:37)语言教学研究中对于语篇的分析,也应当寻找与语言教学特性相关的分析角度。对于会话语篇的分析研究也同样是如此,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能根据会话语篇本身的特点,并且结合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在研究时抓住重点,有所侧重。由于本书所进行的是关于口语教材会话课文编写的研究,因此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选择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语篇结构问题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语篇分析在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的重要作用,有些学者已经认识到,并加以论述:“话语分析从调查实际会话入手,注意语境、文化、共有知识对会话的影响,分析会话的结构等,所以这些对我们编写口语教材、进行口语教学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别的不说,如果我们能通过口语教学让学生学会在某种情境下如何开口说话,这就是很大的收获——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我们在国外也是一样)最伤脑筋的就是这特定环境下的第一句话。我们教口语就是要教这样的说话‘规则’,而不是背课文。”(杨石泉,1984)其实,这段论述同时既显示出语篇分析在口语教材编写和口语教学中的指导意义,也透露出口语教材会话课文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1.4 对会话过程进行分析的研究价值

口语交际中的会话交谈,是人类交际中最基本、最普遍的语言运用形式。“会话之所以获得一个特殊的地位是因为它是语言活动的原始形式,在语言发展史上先于语言所有的其他形式。因此,似乎完全有理由把会话看作是人的一切语言活动的原本形式。”(钱敏汝,2001:320)在这里,会话过程被认为是“原始形式”、“原本形式”,并非等于认为会话过程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运用过程。实际上,会话过程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牵涉因素很多的复杂过程。交际社会语言学就认为会话过程具有复杂性。“交际社会语言学的最重要发现是,会话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罗列语词的过程。人们在会话过程中既要利用语法词汇知识,也要了解语义框架和解读话语的线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语用知识。”(陶红印,2001:3)会话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受到重视,这既说明了对会话过程研究不够充分的原因,也说明了研究的难度。

会话过程的复杂性,还因为会话是在人际之间展开,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而且带有互动性的特点。有学者就指出,“会话是语言互动行为的最佳体现形式,是会话参与者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直接作出互动行为的形式,是一种需要协调和合作的活动。”(钱敏汝,2001:320)社会性、互动性等因素也增加了会话的复杂性。“交际活动是一种针对对象的社会性活动,它由具体的行为组成……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的是,交际活动总是针对人的,所以交际活动从它产生开始就是一个合作性的互动行为,并且以社会状况和在同一社会中共同生活的他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这种互动性是交际活动的重要标志,交际活动也就成为一个社会中种种关系和因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钱敏汝,2001:230)会话过程的这些特殊性质,尤其是互动性的特点,实质上是会话作为人类一种主要的言语交际活动的本质属性的显现,也标示出会话过程在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互动性的特点,使会话“有规可循”。“互动,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些有序的事件。”(肯顿,2001:1)正是因为会话的“有序性”才使对其的研究成为了可能。

对会话互动性特点进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会话结构分析,就是由于其对会话话语之间互动性的关注而带来了研究观念和研究视角的转变,开启了语言研究的新天地。“会话分析充分考虑具体的社会活动在互动中的完成情况,而这些活动体现在具体的社会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的先后次序之中,因此会话分析的研究重点是在某些情境中发生的具体的行为、行为背后的社会组织以及这些行为和由行为组成的活动得以实现的各种方式(Drew & Heritage,1992:16-17)。”(王彦,2007:74)

由于会话过程是人类语言使用的典型范例之一,研究语篇分析的学者也把会话视为最佳的研究对象。尽管语篇分析更多地是研究实际交际中的自然会话,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会话过程无论在人类的交际实践还是语言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书研究的对象尽管并非是会话分析通常所研究的日常自然会话而是汉语口语教材中的会话课文语篇,但是实际上会话分析的研究也并不都局限于日常会话。“会话分析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表达,而实际上是一种分析方法,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日常会话(ordinary conversation)的研究;相反,它可以被用来研究所有类型的言谈应对,而这些类型的言谈应对并不一定是以会话的形式展开的,如出庭作证、参与谈判、讲授课程,等等,因为会话分析对于言谈应对的序列组织(sequential organization)的关注,同样适用于日常会话之外其他的交际方式或语体。”(于国栋,2008:3-4)会话分析的广泛适用性,也是本书采用这种分析理论和研究视角分析汉语口语教材课文的可行性的坚实基础。

语言教学中的会话活动虽有特殊性,与自然会话不尽相同,但也必然带有自然会话的普遍共性,也应当受到重视,使之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当前的语言学研究,有日益关注语言具体运用过程的趋势,对会话过程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乔姆斯基革命’后不久,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研究的不是脱离特定语言交际环境的理想的说话者的语言能力,而应是处于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生活的特定的说话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左思民,2000:5)对会话过程的研究,也是语言教学研究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体现了对语言教学关注交际能力培养这一本质属性的回归。会话分析重视对语言交际的实际进行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会话分析的研究无论从对象和方法来看,都体现出如下的特点:语言和交际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交际活动的分析。”(刘运同,2007:107)实际上,会话分析的研究也回归到了对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本质的关注。1.1.5 口语教材会话课文语篇结构分析的作用

口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特别是对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会话能力的培养,又是口语教学中最为基础和基本的。一种语言的会话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Hymes(1972)认为,说话规则(rules of speaking)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对说话方式起支配作用的规则:这些规则规定对话者开口说话的时机、说话时的内容、开始和结束对话的方式等。”(郭宏丰,2008:9)对这些“说话规则”要通过教学使学习者掌握,首先要使学习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说话规则”,这就要在口语教材中把它们呈现出来。

这些“说话规则”实际运用的成果所形成的会话语篇,必然有其一定的结构。俗语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所言即是语篇表达的结构散乱,但还不是“零”结构。零结构则是无组织性了。说话者对语篇结构组织特性(或“组篇机制”)掌握得不好,多为没有受过教育或受教育较少者,其表达使接受者理解时很困难,认知负担加重。这说明会话语篇的表达是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的,是掌握语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是口语学习和训练的必要内容。

口语教材中的会话课文,正是培养语言学习者交际能力的重要范本,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虽然编写会话课文不是对目的语自然会话的原样照搬,但教材编写者也不能凭空臆造。

目前,汉语口语教材会话课文本身的编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口语教材的课文(尤其是初级口语教材的课文)通常都是编写者自己编写的,而不是目的语口语交际的实录,所以编写者必然需要对会话课文有所设计,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就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口语教材的编写,往往因担负着多方面的语言教学任务而涉及许多方面。例如,语言点的展示和说明、词语的选择和覆盖面、课文的话题与内容、练习题的编纂等。编写者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于课文本身的编写,就可以完成编写任务。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写者主要致力于课文内容和语言点的编排,因而不太关注会话课文在语篇方面的构成,或者无暇过多地致力于组织会话语篇。所以,会话课文的语篇构成,往往不能得到较多的关注,不能列为主要的编写议题,不仅编写时不能得到重视,而且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这就会给课文的编写带来许多问题。会话课文在语篇构成上编写得不理想,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汉语会话交际的特点,也影响学习者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口语的特点,导致进行实际的口语交际时,在话语组织和话语运用方面出现问题。这也会进而影响到口语教材的教学使用效果和编写质量的提高,带来对口语教材较多的负面评价。

对会话语篇的编写进行分析和研究的途径,除了关注会话语篇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结构单位(词语、句子)等方面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应当重视语篇结构的维度,因为从这一维度进行研究,其成果与语言交际、语言运用有直接的关系,如此才能使研究能够针对口语教学的特性,研究成果易于落实到课文的编写操作上,对会话课文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作用。

对会话语篇进行结构分析,可以为研究汉语会话的结构框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为探索汉语会话语篇的结构规律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新途径。会话语篇结构是会话语篇生成的最基本层面,只有分析清楚话语表达的组织结构规律的特点,才能对口语教材会话语篇的组成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而且,从这一途径进行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使评价汉语口语教材课文的编写情况有一个切实的依据。

如何才能组成一篇较好的会话语篇,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汉语口语交际的特性和口语教学的特性,是编写口语教材时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因而口语教材的编写不能只关注词语、句子方面的问题。如果口语交际是处于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形成互动性的会话语篇。分析会话课文语篇的结构特点,有助于编写出更能体现口语交际特点的会话课文来。而且初级口语教材课文中的会话语篇,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更应当对汉语会话语篇的结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在编写口语教材时,在相关研究成果的指导下,通过目的更为明确、操作更为有效的编写设计,从结构上控制与把握课文的编写,更好地在课文中呈现出汉语口语交际的特性,从而编写出充分体现汉语会话结构特性的课文。

由于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初级口语教材课文的编写问题,因此论述时所涉及的并非是话轮内的语篇结构,即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并非是长篇口语话语内部的语篇结构,而是着眼于分析由会话交谈者不断互动形成的会话语篇。本书的研究力求通过对会话课文语篇结构的研究,帮助口语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会话课文时,能够形成互动性强、充分体现汉语口语交际特点的会话课文语篇。通过对会话过程的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使会话课文的编写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互动性和实用性,使编写出来的会话课文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强的口语交际语篇,这对学习者在实际的汉语口语交际中提高互动应对能力从而形成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也会有所帮助。1.2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会话语篇结构的研究及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尽管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但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本书的研究还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2.1 与汉语教学相关的汉语语篇分析研究

汉语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汉语口头话语的特点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对口语教材课文的编写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汉语教学相关的汉语语篇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涉及汉语语篇的许多方面,对本文的研究有借鉴和启示作用。1.2.1.1 有关话语分析与会话分析的关系的研究(1)对话语分析与会话分析的区别的认识

对于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之间的区别,学术界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区别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两者研究的范围有所不同。话语分析研究的范围大,会话分析研究的范围小。话语分析对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都进行研究,会话分析尽管有广狭义之分,但都是只对会话进行研究。二是两者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更广。话语分析主要研究话语结构形式、话语规则、言语行为和话语模式等内容,其定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话语分析是对超句单位结构的静态描写;二是话语分析是对交际过程意义传递的动态分析。”(李悦娥、范宏雅,2002)广义的会话分析是任何对会话的研究,狭义的会话分析则只是对会话的结构进行分析,重点是研究会话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模式(刘虹,2004)。(2)话语分析与会话分析的关系

对于话语分析与会话分析的关系,学者们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会话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刘虹,2004),有的学者认为会话分析是与话语分析相对立的研究方法(吴平,1999)。1.2.1.2 对汉语会话中一些特有现象的研究

目前对于汉语会话中的“话头”、问句连用现象、反馈信号等一些汉语特有的语篇现象,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对于汉语话语中经常位于句子开头以引出某种观点的“话头”,李芳杰(1992)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对其类型、特点和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话头”的主要作用是引出观点或议论。

汉语交谈中的问句连用现象,是指说话人连续给出两个问句,听话人只对后一个问句作答。对于这一现象,王志(1997)分析了两个连续问句的形式组合规则、语义关系和表达功能,认为由于两个问句在语义上密切相关,尽管听话人只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但答句与第一个问题往往在意义上产生关联。

对于汉语会话中的反馈信号,吴平(2001)用会话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采集汉语口语实际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反馈信号的类别、使用频率、形式和分布及功能之间的关系、与语篇类型的关系,认为反馈信号对于会话的“互动过程”(interaction)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使会话参与者的共同活动过程得以顺畅进行的重要因素。1.2.1.3 对汉语会话中特有的一些话语使用规则的研究

目前对于汉语会话中的,如“亲近表现”、称呼语、打招呼的限制因素等汉语会话中特有的一些话语使用规则,也都进行了一些研究。“亲近表现”是汉语会话中礼貌语言的一种运用形式,即会话中发话者积极接近交际对象的表现。卢万才(2001)分析了汉语表达这种“亲近表现”的运用心理和称谓语、应酬语、副词和詈骂语等语言表达形式。掌握亲近表达运用心理和语言形式,对汉语学习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特有的礼貌表达方式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汉语会话中的称呼语,李经伟(1999)从语用分析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从会话结构、语码转换和礼貌策略的研究视角分析了称呼语的作用,认为“称呼语的使用范围极广且语用功能极强。”(李经伟,1999)称呼语可以用于转换话题,保持、打断、维护和抢占话轮,常被用来传递感情、建立友谊和协调关系,还可以用来缩短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