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会体质养生(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2:14:44

点击下载

作者:胡广芹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轻松学会体质养生(第2版)

轻松学会体质养生(第2版)试读:

前言

轻松学会体质养生

感谢每一位读者朋友,感谢每一位中医爱好者。在科普中医健康养生的道路上,我一路顺利地前行得益于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轻松学会体质养生》自2012年出版后,多次重印,还曾被《四川晚报》连载。很多朋友反馈说,书里面的养生方法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轻松易学、容易操作,常见病的药膳、经络养生处方有效果。这让我很欣慰,感觉自己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

健康养生教育是预防疾病最好的“疫苗”。通过健康养生教育和倡导,让老百姓了解常见的体质状态,掌握疾病和亚健康的预防方法,改变诱发体质偏颇的不良生活习惯,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我一直认为“我的健康我做主”,要把各种养生保健的方法融入生活,像日常早晨起床就洗脸、刷牙一样。当然,也有朋友觉得将健康问题交给医生就好,自己养生做得不专业;但如果等疾病来临才请医生诊治,则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因此,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普巡讲团的专家,非常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些通俗易懂的中医健康科普知识,帮助人们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特质,学习应用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法,掌握简单的中医药体质养生技术,增进和维护自身的健康。

本次再版,缘于目前热爱体质养生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学习中医体质养生的需求,提高大家健康养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编辑们结合新媒体技术,特别为本书增加了配套音频和微信读者圈问答、直播等互动方式,让大家更方便地了解书中内容,更便捷、准确地进行实践。

最后,感谢本次再版的编辑老师,感谢音频朗读主播“健康猫”的大力支持。胡广芹2018年10月前言

众所周知,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存在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人类亦不例外。但是希望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养生的需求更是日趋强烈。

中医养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身体状态出现偏颇(或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由于先天禀赋(遗传基因)与后天调养的不同,人的体质千变万化,体质的差异是形成各种机体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体质分类不仅为今天的医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帮助,也为个人自我改善饮食习惯和进行医疗诊治提供了重要基础。它就像一扇通往认知身体的门,如果打开它,不同习惯、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方式的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从而在病魔降临前改变习惯,调整机体偏颇状态,以达到防病于未然的目的。

中医体质辨识已经成为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中医体检项目,在全国广泛推广和应用,体质养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轻松学会体质养生》按照已列入国家标准的常见九种体质分别进行了体质辨识和养生方法的阐释,详尽地从情志、运动、膳食、起居、中药调养、经络腧穴等方面,介绍了具体可行的体质养生方案。同时结合全国各地“治未病”中心的工作实际,增添了血虚质的养生方案。当然,由于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不同,很多人是几种体质相兼出现,因此养生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应用,如气虚、血瘀质者,养生时注意补气的同时活血化瘀。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让广大读者能根据自己独特的体质找到适合的养生方法,以最简便、最实惠的途径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本书内容不当之处,让我们共同磋商,也请同道给予斧正。作者2012年2月漫话体质养生

几个年龄相仿的朋友去沙漠探险,晚上气温骤降,有的人瑟瑟发抖,无法前行,而有的人却能耐受得住,难道寒冷会对人有所偏爱吗?同样充满诱惑的美食,有的人会吐泻不止,而有的人会回味无穷,这是因为食物会喜欢某个人吗?聚会时,几杯酒过后,有的人已经酩酊大醉,而有的人仍意犹未尽,这是因为美酒和一些人过不去吗?在烈日下运动,有的人酣畅淋漓,而有的人却因酷热中暑,难道老天故意捉弄某些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的体质不同,在同一情况下的反应会不同。您了解体质吗扫码听书一、体质的概念

中医体质是指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待我们机体的素质,即人的天赋禀性和体格特征,是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既有不变的一面,又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相对稳定性。体质通过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和病理反应状态的不同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组织器官等的机能代谢调节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不利环境的不易适应性、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产生疾病种类的特异性和疾病传变转归的倾向性等。简而言之,中医体质就是在中医看来你区别于其他人而特殊存在的一组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体质也不同。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二、体质的构成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和病理反应状态四个不同方面去认识和研究人体,并揭示个体差异。1.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包括直观可见的外部形态结构和间接可见的内部形态结构。内部为外部之基础,外部为内部之体现。因为外部形态结构体现得最为直观,故其包含的体表形态、体格、体型方面即成为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胖瘦高矮、胸围体重、面色明暗、毛发疏密、舌脉征象等都是反映个人体质的重要指标。即使同是美女,燕瘦环肥亦分很多标准。如高贵典雅之美的有王昭君,雍容大方的有武则天,清纯脱俗有西施,活泼调皮有小燕子等。

中国古代医家曾总结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及“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等“司外揣内”的诊断原理。《灵枢·本脏》云:“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又云:“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又云:“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从体格的强弱就可以推测出内脏的盛衰。2.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是全身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反映,其个性特征又会导致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它包含了脏腑经络功能的表达及精气血津液等的生成调节与机能的协调。具体到面唇甲色、语声高低、食欲口味、寒热喜恶、二便生殖、视听触嗅、睡眠情况等。例如,有的人语高气粗,声压全场;有的人却声低懒言,半天挤不出一句话;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急得恨不得把盘子也吞下去;有的人却细嚼慢咽,总是最后一个吃完;有的人一天睡12个小时还是困懒得不想动;有的人却夜夜入睡难。这都是不同体质的人在生理特性方面差异之表现,这些生理机能的差异性亦是了解体质的重要内容。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感觉、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属于中医形神中“神”的范畴。不同个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偏颇使其表现出某种特定的心理特征,而心理特征反过来又会长期影响着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其具体表现在人格、气质、性格方面。如有的人天性豪放开朗,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的人则多愁善感,像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的则热情豪迈,像水浒中阮氏三兄弟的“这腔热血,只卖与识货的”;有的人却心胸狭隘,心里只容得下自己。4.病理反应状态

人的身体状态不同,对于各种邪气的反应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容易上火,有的人容易受寒。病理反应状态差异性包含了个人对疾病抵抗能力的强弱,在发病过程中个体对于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某些疾病的易罹患性及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变化转归的倾向性等。这为机体属于什么体质的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如肥胖的人多属痰湿体质,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而像林黛玉那样忧郁体弱的气郁气虚型,则容易患上贫血、内脏下垂等疾病。三、体质状况的评价

评价一个人的体质状态不能单看某一方面,而是要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等做综合考虑。换言之,体质的标志是通过构成体质的要素得以体现的。因此,评价体质的特点要有一定的具体指标。1.理想体质构成要素

中医体质特征主要是通过其四个要素来体现的,故评价体质状况亦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①身体之形态结构:不论外在的形态结构还是内在形态结构均应考虑其完整性及协调性。②身体之生理机能及运动能力:包括了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机能和一些基本的走跳攀爬活动能力。③心理发育水平:如上述提到的智力、情感、认知、性格、意志等诸方面。④各种适应能力:不仅包含了对外来病邪的防御能力、抵抗能力、调控能力、修复能力,还包含了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精神层面环境或者环境变更时的适应能力。2.理想体质的指标体系

中医的理想体质即健康状态,其内涵可概括为机体处于“通”“荣”“平”的状态,即人体内部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各个通路系统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1)“通”:是指在各个通路系统中的物质运行畅通无阻,经络血脉或食道、气道无阻塞。正如《吕氏春秋·尽数》所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于头则为肿为风,处于耳则为聋。”(2)“荣”:是指营养物质充足,即在各个通路系统中运行着的物质的量充足或功能正常,能够濡养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3)“平”:即运行方向与配比问题,也就是各个通路系统中运行的物质方向正常、配比平衡,包括阴阳平和、无寒热以及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正常等。3.理想体质的标志《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形为阴,神为阳,要保持强健的体魄,获得健康理想的体质,就得形神统一,使人体内部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各个通路系统之间精微物质充足,运行畅通,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即“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理想体质的标志表现如下。(1)有神:是精充气足的表现,即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情绪平稳。(2)有色:是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就中国人而言,面色及皮肤颜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3)有形:即形气有余之兆,健康者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胖瘦适中,各部组织匀称,各器官形态正常。(4)有态:是人体功能强健的表现,人能随意运动而动作协调,体态自然。所谓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5)有声:人的语声因性别、年龄、体质强弱而有明显差异。但发声自然,声音柔和圆润,语音清晰,语言流畅,言与意相符是健康的基本表现。(6)无味:正常人气血流畅,脏腑气血得水谷精微充养而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故不产生异常气味。(7)有胃气:包括舌、脉等多方面表现,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脉有胃气是指脉象有从容和缓之象。(8)气通:是指呼吸均匀、无声、规则且不费力。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婴儿、儿童频率较快。脉搏与呼吸之比约为4∶1,运动、情绪等因素也可影响呼吸频率。无咳喘,无痰阻,胸部无闷痛或胀痛。(9)水谷通:饮食口味正常,大小便无异常情况,无口渴及呕恶、腹胀等现象。(10)血通:血脉通畅,周身无刺痛,诊脉时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11)阴阳平:阴阳平和,气血调匀,无寒热表现。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遵守社会公德,能被社会接受的同时也能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12)对外界适应性好:对自然界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不易患病。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思想上要安闲清静,不贪不求。

理想体质不仅是一种标准体质,更是一份对健康的憧憬与不懈的追求,是一种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生活态度,是和谐生命的一个范本!四、体质的特点

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使得体质具有以下特点。1.先天遗传性

人的体质与父母有关。《灵枢·天年》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先天之精是来源于父母各自的生殖之精,是形成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命的本原。它与生俱来,藏于肾中,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基础。《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故一个人体质的形成,尤其是外表形态、脏腑功能、精神情志等的个性特点很大程度上遗传自父母,即体质具先天遗传性。2.相对稳定性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人的性格具有一种稳定性,体质也是如此。个体禀受来自父母的遗传信息,会在其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使其在生命过程中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点,比如子女的长相多与父母相似。个体秉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保持了生命信息的连续性,使体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一旦形成某种体质,则不会轻易发生变动。但体质是随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对人的体质有一定影响,如一个健壮之人在一场大病之后很可能在体质方面有所改变。因此,体质在生命过程的某个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不是固定不变的。3.动态可变性

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且后天环境、饮食习惯、年龄变化、精神、营养状况、锻炼、疾病、针药治疗等因素均影响着体质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随着年龄增长,一个人的体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生长壮老已是人生必然经历的,年轻时的体质和老年时的体质有延续性,但又有可能发生改变。其次,各种体质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它们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在环境因素影响下,每种体质均有可能向另一种体质缓慢地过渡发展,当然在未达到关键点之前,这种变化会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随着外来因素不断运动变化的干扰,我们的身体都有发展为其他类型体质的可能,平和质可以转变为各种亚健康体质,亚健康体质也可以向相反方向甚至向平和质转化,也可以沿着原方向不断发展,出现疾病。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健康的认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决心和日常的行为习惯。

据WHO统计,一个人能够健康长寿,其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条件占10%,气候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自我保健占60%(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4.形神一体性

体质学说强调人的精神与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人的精神状态会影响人的体质。“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特定的生理特性与心理特性的综合体,是对个体身心特征的概括。一个人知足常乐、心态平和、安分守己才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那些“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的人,则往往会“半百而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更说明了人体形态结构、生理特性与各种精神活动间的密切关系。5.群类趋同性

所谓群类趋同性是指在一起生活的人有一种趋向一致的变化。中国有句俗语:“老夫老妻越长越像。”意思是做夫妻时间久了,双方在很多方面越来越接近了。在个体体质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使其具有明显的差异,环境因素、饮食结构及社会文化习惯等也可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同一族群或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群,因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氛围、人文条件相同,彼此的饮食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相同,其生存环境、遗传背景等均趋于一致,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例如,很多少数民族的人都能歌善舞,可以说是体质群类趋同性的典型例子。6.差异多样性

人是复杂的,即使属于同一种体质,还是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我们每个人由于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在生命过程中随着年龄推移、境遇改变、智力增长,岁月将我们打造成独树一帜的个体,我们的身体与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身体会有健全和缺陷两方面,甚至还有盲区。即使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体质特征也是逐渐变化着的。正如世界上本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7.连续可测性

体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可以通过其形体特点、情绪变化、喜恶等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检测仪器和主客观量表等判断出一个人属于哪种体质。体质的特征不仅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而且具有循着某种类型体质固有的发展演变规律缓慢演化的趋势,这就使得体质具有可预测性。体质的这种可预测性,为我们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提供了依据。知道了自己的体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体内的潜藏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维持健康状态。五、了解中医体质的收获1.未病先防

如果你对自己身体状况毫无认识,就不可能采取得当的措施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每当身体不舒服时,我们头脑中的第一个念头是寻求医生和医院的专业帮助。殊不知长期以来我们对身体表达全息反应的无知,是造成机体功能失常、疾病蔓延的最大凶手。尽管“体质”一词是在清代的医籍中才明确出现,但是其核心思想在历代医籍中均有论述。《灵枢·通天》就认为:“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五种体质)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了解自己的体质,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生活方式,未病先防。2.学会调养身体

体质不同,调养的方法也不同。了解了体质的相关知识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调养。中医有“因人制宜”法则,就是指不同的体质使人有着不同的日常行为和面对疾病时不同的应对反应。这种个体差异也将导致养生方法和治疗方法的不同。《备急千金要方·论治病略例》曰:“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养生和治病都应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用不同的措施。如果我们把身体当作最亲密的人来呵护,在意“她”的表达,了解“她”的变化,知道“她”的主导特征(中医体质),就能轻松地躲开疾病陷阱。因此,中医体质体现着因人制宜的诊疗方法,强调个性亦包容了个性,完全是以人为本的体现。3.学会心理养生

中医的体质不仅是形体,也包括人的精神情志。体质不同,调理心情的方法也不同。开药治病是医生的事儿,学会与自己的身体沟通并听懂“她”的倾诉,进而科学地调节,保持一个平和的体质则是我们自己的事儿。趣话体质的形成扫码听书

体质形成的机理比较复杂,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先天禀赋与后天影响两个方面。父母给予的先天之精,不仅决定了外貌体格、肤色发质、性格气质,还决定了你的先天缺陷和对疾病的易感性。后天影响同样十分重要,适宜的调养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发育,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天的不足。一、先天禀赋

有的人出生时体重就有9斤,有人只有4斤,先天因素的影响在体质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灵枢·寿夭刚柔》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人在出生之时,已经初步具备了肥瘦、强弱、高矮、偏阴偏阳等不同的体质特征。可以说,遗传因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切包括父母双方生殖之精的质量,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特性,父母本身的体质,以及在母体内孕育过程中安胎养胎及疾病用药所带来的影响。

先天禀赋确定了体质的“基调”,就像一篇优美散文的初稿,一幅山水画的主色调,一曲乐章的主旋律,一栋大楼的地基一样。对体质的形成影响较大的先天禀赋包括元气、年龄、性别等因素。1.元气

元气是指人体的正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元气相当于遗传因子,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形成了胎儿的先天之精,而先天之精化生为元气。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正如一台机器的发动机一样,元气起着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功能,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的“量”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元气就像一堆柴一样,当它开始慢慢燃烧,它的火焰就是生命存在的象征,始而微弱,逐渐变得猛烈;当薪力将尽,火光渐暗时,就是一个人走向暮年的时候了。

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早在几千年前,《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尽终其天年。”但是,为何我们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是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阳寿呢?答案很简单,很多人不善于合理利用自己的“元气”。有的人喝酒就像喝饮料那样没有节制,醉酒之后入房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只贪图一时的欢欣,而肆意地纵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气。另外,像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元气大量耗损,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2.年龄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生、长、壮、老、已这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来适应机体。故而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一个人的体质也会随之改变。

小儿生机旺盛,如初萌的枝芽,但又娇嫩脆弱,需要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迅速,但其精气阴阳均未发育成熟,容易被病邪侵袭,故又被称作“稚阴稚阳”。《灵枢·天年》中有一段论述,是说人体在十岁左右适宜小跑,因为此时人体的血脉畅通,气血流动;在二十岁左右适宜快步走,因为此时人体的血气强盛,肌肉开始长得结实;在三十岁左右适宜行走,因为此时人体气血稳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人体四十岁左右不适宜经常走动,因为此时人体开始衰落;在五十岁左右应多休息,因为此时人体的肝脏开始衰落,而肝开窍于目;在六十岁左右切忌多担忧顾虑,因为此时人体的心气开始衰竭;在七十岁左右脾气开始衰弱,皮肤开始枯萎;八十岁左右肺气衰弱,魂开始离散,因为肺藏魂;九十岁左右肾气衰竭,五脏的经脉都趋于空虚;百岁后五脏的血脉空虚,人体已经衰老。一个人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到壮年这段时期,血气渐长渐充渐盛,至三十岁而达到顶峰。这段时期体质多表现为以阳热为主。壮年开始,眼界逐渐开阔,接触人和事物越多越复杂,加上学习工作忙碌,还得顾及成家立业,还有一家老小要操心,烦恼的事情多了,思虑的事情需要周密,生活规律出现了不正常。加上现代人的生活少不了熬夜与狂饮,吃喝不定时、不定量,故各种疾病就开始在身体内埋下种子,这就导致这个时期体质的复杂与多样性。到了不惑之年以后,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精气血逐渐衰减;到天癸衰竭时,人已经从血气方刚变为以虚性(或夹痰瘀)为主的体质了。3.性别

按性别可以将体质分为男性体质与女性体质。男女两性存在生理病理上的差异,具有不同的体质特点。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专列“男女异同论”,即是从两性体质的不同,论其证治有别。《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男女的肾气由未盛到逐渐充盛,再到逐渐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的论述。

从总体上来说,男属阳,禀阳刚之气,多体格强壮,性情外向豪迈,故多阳热、肝旺体质;女属阴,禀阴柔之气,多体格娇小,性情内向温婉,故阴虚体质多。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故多伤精耗气,病多在气分,所以气虚、精亏体质多;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故多伤血,病在血分者多,所以多血虚、阴虚体质。男子多粗犷,凡事不往心里放,心胸开阔;女子多细腻谨慎,说过做过的事会存在心里,故有时候易因钻牛角尖而转不过弯,放不下心中所虑而气机郁滞,胸胁胀闷,不思饮食,故多气郁体质。

此外,女子有经、带、胎、产、乳等特殊生理时期,故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的身体状况均有不同特点:从青春期到更年期,月经周期贯穿于女性的几十年生活中,给女性带来了多方面的生理影响,如神经紧张、易怒、沮丧、失眠、恶心、头痛等。有的人月经来潮时,可因失血而致面唇色白,一派血虚征象;有的人亦可因血行不畅,下腹剧痛而呈现血瘀征象。妊娠期由于阴血下聚供养胎儿,容易出现阴血不足、气易偏盛的现象,有人感觉腹中的胎儿就像一盆火,故又有“孕妇宜凉”一说。产后气血大虚,易自汗,易感风寒,易口唇干裂、大便燥结,故又有产后多虚多瘀之说。

肾精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人体的肾精开始衰竭时,人体的机能也开始逐步衰竭。所以,中医养生无论男女一般均以保养肾精为主。二、后天影响(一)情志“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人的心情对体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悲忧恐这五种情志变化再加上思和惊,就构成了“七情”。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正常反应,反映了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调节能力。

情志的太过与不及会导致心理状态发生改变,而又因为情志活动与人的脏腑气血二者间有密切联系,故情志异常时会对脏腑气血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体质。1.怒“怒则气上”“怒伤肝”,表现为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甚至大口喷吐鲜血,昏厥猝毙。就像三国的周瑜被诸葛亮气得太厉害了,最后吐血而死。易怒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性格急躁,容易生气。若不加以控制,容易患高血压、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等。2.喜“喜则气缓”“喜伤心”,会导致心气涣散于外,轻则精神不能集中或神志失常,重则可致心气暴脱而气息微弱、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手撒肢冷、二便自遗、脉微欲绝等。乐极生悲就是典型的例子,如大家熟悉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就是喜乐导致的心气涣散,后来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才清醒。3.悲“悲则气消”“悲伤肺”,过度的悲伤会损伤肺气,致气机宣降失和,表现为情绪低落、频频落泪、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红楼梦》中吟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林黛玉就属于悲忧太多而致的气虚型体质。4.恐“恐则气下”“恐伤肾”,过度的恐惧损伤肾,致肾气失去固摄作用,气机下陷。最典型的表现为二便失禁、腰酸腿软。长期处于惊恐状态下会损伤肾精,导致精亏体质。5.惊“惊则气乱”,惊影响脏腑气机主要影响心神,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表现为惊悸不安或头脑顿时空白、手足无措、张口结舌,甚至导致失忆。如有许多人在目睹车祸现场后会出现暂时失忆,就是惊吓太过的原因。6.思“思则气结”“思伤脾”,过多思虑伤了脾气,致脾气郁滞,运化无权,表现出不思饮食、胃脘胀满、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我们在准备重要考试时食欲下降也多和思伤脾有关。若长期思虑使气滞不畅,易形成血瘀或气郁型体质,易引发癌症等。7.忧《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能损伤脾气而影响食欲。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这主要是因为肺开窍于鼻,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忧伤肺,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耗散,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还可表现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皮肤病。

七情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气机进而影响脏腑功能盛衰而影响体质。若长期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的体能负荷范围,可导致脏腑精气不足或紊乱。(二)饮食起居

饮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五味调和,滋养五脏可增强体质。相反,若五味偏颇,则脏气偏颇而体质有所变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汲取营养和维持健康的前提条件,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来源。一日三餐,必不可少,所以说人的体质是后天吃出来的也不为过。饮食对我们的健康和体质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病从口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无论是饮食不节或饮食偏嗜,时间一长必会对体质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其趋于偏颇。饮食物有不同成分或性味特点,而人之五脏六腑各有所好,五味对应五脏,酸能收敛固摄,苦能泄下、燥湿、坚阴,甘能补益和中,辛能发散行气血,咸能软坚散结。但如果长期嗜好某种味道的食物,就会使该性味所对应脏腑之脏气偏盛,机能失调,还可致脏腑间的五行平衡关系失调而出现他脏病变。

所以,我们应该在吃的方面均衡搭配,营养全面。目前影响体质的饮食问题主要有营养过剩、营养不良及食法不当。1.营养过剩,多致痰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日益改善,营养过剩情况日益严重。中医认为,营养过剩多会致痰湿体质。这是因脾胃难于消化转输而致“积食内停”,久之则易聚湿、生痰、化热。(1)多食偏食:有的人不注意荤素搭配,光吃肉不吃青菜,而有些家长也纵容孩子,认为肉类蛋白质丰富利于长身体。殊不知一荤三素或者两荤两素才为合理的菜式搭配。肉类固然有营养,但俗话说得好:“鱼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肉类吃多了易生痰湿。而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在食品的包装设计、口味独特方面下足了心思。这些食品虽然色香味俱全,但大多数是高热量、低营养。如果把这些食品当主食,长久以往,多余的热量在体内堆积,易生成痰湿。

如果能掌握一点食物能量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控制热量的摄入。计算饮食所含的热量,首先要知道其中热量营养素的重量,然后利用以下公式计算:热量(卡)=糖类克数×4+蛋白质克数×4+脂肪克数×9+酒精克数×7。(2)过咸过辣:咸味、辣味易引起人们食欲大开,结果不知不觉之中食量大大超过了本来的计划。明代著名养生家王蔡曾说:“辛多败正气,咸少促人寿。”提倡五味应调和,任何一味偏多都会对身体不利,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北方地区烹调多用盐、酱,长期吃咸不仅形成钠水潴留之痰湿水饮,于老年还易致血瘀体质。且过食咸则伤血伤心,形成心气虚。

在我国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区,由于多雨潮湿,人们多嗜辛辣食物。辣椒味辛、性大热,有很强的发散作用。吃辣椒可以御寒袪风湿,并可杀灭容易在潮湿环境下滋生的细菌。但在北方偏食辣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上火等问题。即便是从南方到北方的人,也会因北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体质逐渐发生改变。因此,为保证体质不发生偏颇,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吃辣的习惯也应随之改变。(3)常吃夜宵:经常喜欢吃夜宵的人,如果进食的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很容易使人体内血脂升高。夜间进食太多,或频繁进食,会导致肝脏合成的血胆固醇明显增多,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阳痿等疾病的诱因之一。同时,长期吃夜宵会反复刺激胰岛,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久而久之,便造成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功能提前衰退,发生糖尿病。

此外,夜宵过饱可使胃胀,“胃不和则卧不安”,容易出现失眠。所以那些夜行狂欢一族、生活忙碌无规律一族、麻将赌博一族或是网游一族多不遵照养生规律,想吃就吃,久而久之,会致痰湿夹气虚,甚至导致阳虚、血瘀体质。(4)嗜酒成癖:如果少量而适当地喝酒可促进血液循环,节假日适量饮酒也可增加节日气氛。但若长期逢餐必酒,或饮酒过量,就容易聚湿生痰化热,危害健康。而且大量喝酒既伤脾胃(吃不下饭、腹胀、呕吐影响了正常饮食消化),又伤肝脏(解毒功能紊乱),易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一次大量喝酒还易酒精中毒猝死。2.营养不良,多致正虚

虽说“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但若由于摄食量少等原因致机体营养缺乏,气血化生无源,脏腑组织失养,则机能下降形成阳虚。且又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弱,外易招致邪入,内易自生寒湿。久不纳食,胃失所养易使胃脘不舒;长期发展,又易在心理方面形成障碍,出现厌食症等身心疾病。(1)偏食节食:若为了某种喜恶而专食某类食物或坚决不食某类食物,又或为了追求苗条身形等原因刻意控制自己少吃或不吃。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营养摄取不足或不完全。我国自古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搭配得当,才不会造成营养缺失,更有利于人体阴阳平衡与脏腑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在生活中应粗细粮搭配,荤素菜兼有。(2)不吃早餐:常言道:“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早上7~9时正是胃当令之时。胃经过了一夜的蠕动,存食基本排空,此时正处于空虚状态,需要补充水分和吸收营养。同时胆囊中的胆汁也已经准备好,食物一入胃肠便排出帮助消化。如果贪睡懒觉或图省事而不吃早餐,长此以往必然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肝胆疏泄功能,导致痰湿和气郁体质。所以,有的人以不吃早餐来减肥,结果却“越减越肥”,原因就在于此。(3)长期素食:长期素食的人因为缺少植物蛋白无法替代的动物蛋白,故有可能出现气血化生不足而致的面色少华、体乏无力、精神不振、声低懒言、意志低沉等气血亏虚症状。因此,饮食尽量荤素搭配,以1∶1为好。若已适应只吃素食的人也应多吃些补充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子、糯米之类。3.食法不当(1)食速过快: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吃得太快,使食物在口中没有被充分嚼碎嚼烂,无形中就给胃增添了负担,长久下去就导致脾胃运化不足,产生痰湿体质或耗气致气虚体质。(2)常吃生冷寒凉食物:现在冰箱普及了,不仅为保鲜食物提供了方便,更为人们无论冬夏地吃冷饮创造了条件。要知道脾胃把饮食转化为能被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吸收运输到全身,靠的是脾阳脾气的作用,冰冷寒凉之物最易伐伤脾阳。年轻人仗着气盛血旺无所顾忌,不仅夏天天天离不开冷饮,冬天也离不开冰激凌,不知此举为日后埋下了祸根。寒凉之物进入人体需阳气温化,且寒性凝滞,多吃寒凉东西易形成阳虚体质及血瘀体质(“血得温则行,得寒而凝”)。不仅从冰箱里取出之物不宜立即吃,就是一些性味寒凉的果蔬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亦少吃为妙,如冬瓜、苦瓜等。

由上可知,在饮食方面,食物种类、食品加工、饮食结构、进食习惯等诸多方面均会在一日三餐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吃的有偏差,时间一长,就能影响我们的体质。所以我们要多花心思在饮食上,让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营养水平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协调,痰湿不生,阴平阳秘,体质强壮。(三)劳逸

适当的劳作和体育锻炼可使筋骨强健,关节通利,气机条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预防心血管病,降低糖尿病发生概率,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减缓心理应激。而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尽早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故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最有效地利用精力,并保持人体身心健康,形成平和的体质。过劳或过逸都会使身体出现偏颇,影响体质。1.过度劳累(1)劳力过度: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体力劳动者或者职业运动员患有疲劳综合征。他们看上去体格健壮、肌肉结实,像是很健康的样子,可是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损性疾病。长期高强度的劳动或训练会耗伤人体正气,内脏的精气被损耗后,导致机体的生理机能下降,一是肺气损伤,表现为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喘息汗出等;二是脾气损伤,出现食欲减退、脘腹胀满等。故劳力过度易致气虚体质。形劳也易致形体损伤,“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长时间负荷重物或无间歇地运动使得筋骨、关节、肌肉损伤,积劳成疾。所以运动员为国家获得荣誉的背后是他们长期与一身的伤病做斗争的艰苦过程。(2)劳神过度:心藏神,脾主思,脾化生气血,血以养神,故劳神过度首伤心脾。用神太过不予休养则暗耗心血,导致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损伤脾气则纳呆食少、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进食少了,化生气血之源少了,又会致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情绪低迷,形成恶性循环,终致气血两虚。有的人劳神太过,血虚无以养发,故年纪轻轻便头发花白。(3)房劳过度:房事不加节制,恣意妄为,会过度动用人体的肾精、肾气,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齿脱发落、性功能减退等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