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读(全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5:52:48

点击下载

作者:孙武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经典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读(全本)

中华经典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精读(全本)试读:

前言

孙子兵法

》又称《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成书最早的兵书之一。《孙子兵法》历来为军事家必读之书,被奉为“兵经”、“百代谈兵之祖”。曹操注解《孙子兵法》时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而唐太宗李世民亦对此书有“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的评价。

据史书记载,《孙子兵法》的作者为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孙武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约与孔子生活于同一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末期至公元前5世纪初期。孙武的祖先原系齐国贵族,后因齐国内乱,家族逐渐衰败,孙武毅然去齐奔吴,迁居吴国罗浮山。后经伍子胥推荐,孙武携兵书十三篇(即《孙子兵法》)觐见吴王阖闾,获重用。后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都与孙武的善用兵是分不开的。孙武以兵法和善用兵见闻于世,故被后世誉为“兵圣”。《孙子兵法》大约有6000字,共13篇,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之前的战争经验,论述了有关军事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命题和用兵原则。在论述战争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即战争的本质的同时,更揭示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孙子兵法》的13个篇章中每篇都有一个论述主题,篇与篇之间还有密切的联系,书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指导原则等的论述,都是围绕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军事思想展开的。《孙子兵法》成书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书中孙武对兵法的阐述里,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出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如书中提出了诸如敌我、众寡、利害、攻守等矛盾对立体,并提出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由此可以说,《孙子兵法》既是一部系统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闪耀着唯物论和辩证法光芒的哲学著作。《三十六计》是中国兵法家对战争计谋的总结,是根据中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出的谋略之书。它将深奥难懂的军事理论概括为三十六计,并且每一计策都配以通俗生动的成语作为计名,易懂易记,所以比一般的兵书更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因此为广大群众所熟知。“三十六计”一语的出现早于成书,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这原是王敬则讽刺东昏侯父子,面对无可挽回的败局,便以逃跑为上策。这里,“三十六”为虚数,就如三百六十行、门客三千一般,数字都概指数量多,“三十六计”表示诡计多端。及至明末清初,有心人附会俗语,采集群书,搜集整理了中国古代的战争计谋、战争经验及军事思想,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然而,究竟是何人于何时编撰了此书,于今已不可考。《三十六计》中共有六套计策,前三套为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为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一套计策包含六计,全书共三十六计。每计中包括总括计策的计名、计名解说以及按语。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有的来源于军事术语,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歌,有的直接借用成语。计名后的解说依据《周易》中的阴阳变化之说以及古代军事理论中的刚柔、奇正、攻防、虚实、主客等矛盾对立体相互转化的理论编写而成,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影子。根据研究,解说后的按语形成要晚于计名和解说,其文字较浅显,是对解说的解释和补充,其中多引宋以前的战例以及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古代军事家的名言。

虽说《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均为军事理论著作,但它们的思想智慧和应用价值早已超越了兵书的范畴,逐渐渗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日常生活中。这两部书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上,而是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运筹、商业经营、外交应对、为人处世等。

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我们编写了《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精读》一书。本书除了对两部兵书的本经进行详细的注释和翻译外,还列举了大量的古代、近现代战例、商战战例和处世智慧,更配以精美图片以飨读者,力求使读者在深入理解的同时,还能享受视觉的愉悦。倘若本书真能对读者有所启迪,那对于编者来说,真是莫大的荣幸!

鉴于编写时间和编者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和讹误之处,还望广大读者见谅!编者2012年8月孙子兵法

计篇第一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对孙子军事思想的总结和概括。“计”可以直译为计算或估算,是说战前要对整个战争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政治、经济、军事、天时、地利、人和等)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进而预测战争的走向和最后的胜负。这里尤其强调了战前的周密谋划,因其对战争的结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重战”和“慎战”是孙子对战争持有的态度,“五事”和“七计”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诡道”是制定战略战术的核心,而以上所有的这些就是“庙算”的具体内容。

国之大事

本经①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②。注释①兵:指战争、军队、兵器、兵士等。此处特指战争。②察:考察、研究、了解。精译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百姓的生死,所以必须认真深入地考察和研究。解读《计篇》一开始孙子就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由此可见,这句话概括出了本书将要论述的主要命题,地位非常重要。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轻行者也。”战争是残酷的,“胜者为王败者寇”,敌我双方为了争夺胜利,都会倾一国之力投入战斗,而战机往往转瞬即逝,稍有不慎,敌我双方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孙子在这里强调对待战争一定要极慎重。经典案例周武王抓住战机灭商纣

商朝末年,纣王在位,此人好大喜功,频繁发动对外战事,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士兵死伤惨重,导致民怨沸腾。面对国内民众的反抗,纣王一律以残酷的手段予以镇压,于是,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在浓重的恐怖气氛之下,民众们战战兢兢地度日。周武王像

与此同时,在沣水西岸,一个名叫“周”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首领姬昌非常有作为,使得整个部落兵强马壮。姬昌知道自己老了,就把“取商而代之”的任务交给了儿子姬发。

受父亲的嘱托,姬发一心要实现夺取天下的梦想。公元前约1069年,他召集各部落的头领在孟津会盟,发布檄文声讨纣王。与会的诸侯都热血沸腾,认为可以与商纣一战,便准备誓师出征。但是,姬发的军师姜尚却持反对意见,他苦苦劝阻姬发:现在还不到起兵的时候,因为纣王手中还有很强大的兵力。姬发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战争乃国之大事,不可轻动,便断然班师返回,以等待机会。

纣王对此有所警觉,但是却没有把周部落放在心上,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并且将犯颜直谏的臣子或处死或囚禁。同时,纣王继续发动对外战争,派出大军讨伐东夷。不料,这场战事旷日持久,一拖就是数年,几乎耗尽了商王朝的实力。

这时,一直潜伏着耐心等待时机的周部落趁机动手。姬发决定出兵伐纣。公元前1045年,他发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雄赳赳气昂昂地向东进发。一路上,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加入伐纣大军。这一年的12月,以周军为首的部落联军抵达了商都朝歌70里外的牧野。在这里,姬发召开誓师大会,历数商纣王之罪过,准备与之决战。

商纣王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因为此时商军的主力还陷在征讨东夷的战场上,朝歌兵力虚空。仓促之下,纣王把奴隶和战俘组织起来,发给他们武器,准备应战。

公元前1044年,两军在牧野展开决战。部落联军士气昂扬,作战勇猛;商军却是一群缺乏斗志的乌合之众。战斗没有丝毫悬念,周军大胜,趁势占领朝歌。

纣王听到敌人破城的消息,便绝望地逃到鹿台,自焚而死。

商王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姬昌登上王位,是为周武王。丰田公司的崛起

丰田汽车公司是全球有名的汽车企业。它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是一位纺织机械制造商的儿子。他的父亲却没有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去搞纺织工业。父亲临终前对喜一郎说:“我搞纺织,你就制造汽车吧!”于是,丰田喜一郎就选择了汽车制造业。

在汽车制造业,喜一郎没有经验,只得从零开始。喜一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他到世界各国去考察汽车制造业的情况,足迹遍及西方各大城市。其中,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和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两年的考察,喜一郎不仅了解到西方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的先进之处,也看到了日本与发达国家在这个行业上的差距。但是,喜一郎相信,日本汽车制造业具有美好的前景,一个光辉的“汽车时代”必将来临。所以,喜一郎坚定了开拓汽车制造业道路的信心。

丰田喜一郎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人才,是企业成功的根本。所以,考察工作一结束,他就着手网罗各方面的人才。他到有关专家、学者家中去拜访、求教,真诚地请那些人帮助自己。专家、学者们感于其诚意,纷纷倾囊以赠,令丰田喜一郎获益颇丰。制造汽车,离不开钢铁。喜一郎就多次到日本大学教授本多光太郎家中拜访,本多光太郎是研究特殊钢的国际权威。在他的指导下,喜一郎为自己的汽车公司建立起专门提供优质特殊钢的供应基地。喜一郎当时还经常去国际著名的齿轮专家成漱正男家里拜访,在成漱正男的帮助下,喜一郎成功地研制出特种丰田齿轮。隈部一雄是位汽车专家,也是丰田喜一郎的好友。喜一郎采纳了他的建议,为丰田车确定了“节油、坚固、廉价”等鲜明的特点。喜一郎还“举贤不避亲”,他看到妹夫利三郎忠诚可信、长于社交,便请他出任公司经理,自己只做了专管工厂生产及处理各种技术难题的副经理。

1938年,丰田汽车厂正式投产。10年后,“丰田”牌小轿车实现了批量生产。丰田喜一郎成功了!他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之前那两年精心的考察工作。

经之五事

本经①②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③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④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⑤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注释①经:衡量、度量,引申为分析研究。五事: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②校:同“较”,比较的意思。索:探求。情:实情、情况。③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象变化。时制:指四季。④险易:地势艰险平坦。⑤曲制:指军队的编制。官道:指各级将吏兵士的职责划分和级属关系等。主用:掌管军备、军费的后勤管理制度。在古代,曲制、官道以及主用都属于军法包含的内容。精译

所以,应该认真研究以下五个方面,通过比较交战双方的各种条件来探求战争的胜负: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度。所谓“道义”,就是使民众和君王同心同德,这样,民众就能与君王同生共死,患难与共,不怕任何的艰难险阻。所谓“天时”,是指昼夜、晴雨、寒暑、四季等天象气候条件。所谓“地利”,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艰险平坦、战场的宽广狭窄以及是生地还是死地等。所谓“将帅”,是指将帅是否有才能智慧、是否赏罚有信、是否慈爱仁厚、是否勇敢果断、是否治军严明。所谓“法度”,是指军队的编制、将吏兵士职责的划分、军备军费的掌控和管理。以上这五个方面,作为将领想必都知道,但只有清楚掌握,透彻理解了,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否则只会失败。因此,需要通过交战双方考察分析实际情况,并加以比较,才能预测战争的胜负。就是说:哪一方的君王得民心,掌握了道义?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据了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令更严格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更强?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哪一方的奖罚更公正严明?根据这些,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战争的胜负了。解读

在提出了“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之后,孙子又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用兵前必须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的五个主客观情况,即道义、天时、地利、将帅和法度,以此分析参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并预测战争的走向。孙子认为,君王、将领一般都知道这五个方面,但理解的深入程度不一定相同。理解得越深刻,获得胜利的希望就越大;反之,亦然。

提出上述五种情况之后,孙子又接着提出了预测战争胜负的七个评判准则: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其中,孙子将“主孰有道”放在了第一位,认为哪一方君王更得民心,占有了道义上的优势,哪一方就更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主孰有道”与五事中的“道”相对应,再一次强调了“君王有道”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经典案例郭子仪单骑入敌营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才得以平息。经历了“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时,一直臣服于唐王朝的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将目标对准了相对富饶的中原地带。“安史之乱”平息后的第二年,吐蕃便与回纥等其他少数民族联手,集结了二十多万的兵马进犯大唐。联军养精蓄锐多年,兵精粮足,士气旺盛,又是攻其不备;唐军则是刚刚从战争中抽出身来,休整时日尚短,加上没有防备,故而节节败退。联军势如破竹,一度攻入京都长安。

即位不久的唐代宗李豫紧急召见叱咤疆场的老将郭子仪,令其出兵咸阳,抵御联军。

郭子仪知道唐军和少数民族联军在实力上的差距,他没有把握能够抵御对方的进攻,便想凭借自己和回纥头领的良好关系来消弭战祸。因为此前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王朝的军队接二连三地被打败,精兵所剩无几,只得向臣属的少数民族借兵。就在那个时候,郭子仪率兵和回纥人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时至今日,郭子仪决定利用这种关系分化瓦解敌人,将回纥变成盟友,共同对付吐蕃。

于是,郭子仪派部将李光瓒打头阵,去见一见回纥头领药葛罗。

得知郭子仪将要率军前来,药葛罗大为惊讶:郭公不是去世了吗?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出兵的!他半信半疑,提出要见见郭子仪。

听到李光瓒转告的条件,郭子仪认为值得冒这个险,便点头同意。最终,郭子仪只带着几名贴身卫士就上路了。

听说唐军阵营中出来几骑,为首的自称是郭子仪。药葛罗感到难以置信,便命令手下严阵以待,自己也如临大敌般披挂整齐。两军阵前气氛紧张,一触即发。

郭子仪见此情景,便独自纵马上前,笑着与对方打招呼。药葛罗见果然是郭子仪本人,便召集众将,下马跪倒,迎接郭子仪入营。

稍作寒暄之后,郭子仪问起药葛罗为何进攻大唐。药葛罗说:“是大唐叛将仆固怀恩告诉我们您和皇帝都已去世,我们才兵发中原。”

郭子仪劝说道:“我们大唐和你们回纥一向友好,互不侵犯。而且,大唐人多地广、国力雄厚,即使现在打不赢,但可以和你们耗下去,终究会赢。”在郭子仪的劝说下,药葛罗决定退兵。这样一来,郭子仪成功地削弱了敌人一半的实力,他战而胜之的把握就很大了。汾阳王郭子仪像

在这场战前的较量中,郭子仪凭借自身超人的胆识,单骑入敌营,折服回纥人,这是“勇”;他又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对回纥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成功地化敌为友,这是“智”。智勇双全的郭子仪为唐王朝再建新功。土光敏夫救企业

在国际电器生产业,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是屈指可数的名牌公司之一。但是,它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曾负债累累、濒临倒闭。那个时候,站出来拯救这家企业的是土光敏夫。

当时,土光敏夫并不是东芝公司的员工,他是石川岛造船厂的总经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石川岛造船厂奄奄一息。土光敏夫临危受命,出任总经理。他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得出结论: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经济必然会复苏。经济复苏离不开石油,运输石油离不开油轮,油轮越大,客户越省钱。所以,他果断地组织全体技术人员攻关,准备建造20万吨巨型油轮。之前,该厂从没建造过这样大吨位的油轮,所以员工们信心不足。土光敏夫就不断地与各级管理人员交流,大力鼓舞士气。他还特地创办了内部刊物《石川岛》,让全厂员工随意发表意见,以集思广益。土光敏夫还建立目标管理制度,把全体员工的利益与造船厂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他们终于造出了20万吨级油轮,大受欢迎,如愿使造船厂摆脱了困境。因为土光敏夫严把质量关,所以,该厂生产的油轮十分结实。一次,一艘油轮在驶出船坞时不慎撞在了码头上,码头被撞坏了,而油轮却只有轻微的损伤。这件事让世界各地的船商都看好该厂的船,接连下了购买新船的订单。石川岛造船厂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

所以,当东芝电器公司陷入困境,他们就把目光放在了土光敏夫的身上。东芝公司看出来土光敏夫在管理方面有大将风范,希冀能借助他的能力来使公司摆脱困境。但是,东芝公司担心:土光敏夫的事业如日中天,他会选择进入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出任领导人吗?

土光敏夫却没有犹豫,坚定地许诺道:“没问题!我一定尽最大能力。”

土光敏夫就任东芝电器公司董事长后,首先做的是唤起公司全体员工的士气。他说:“诸君,东芝公司人才济济、历史悠久,是不会轻易倒下的。困难是暂时的,曙光就在前方,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激励起东芝公司员工的信心后,土光敏夫鼓励员工自我推荐,同时实行公开招聘,目的是把每一个人的潜力都激发出来。

有一次,他听业务员抱怨道:“这笔业务我真是不想做了,唉,客户方的负责人经常外出,我多次登门拜访都扑了空。”土光敏夫沉思了一会儿,说:“请不要泄气,让我上门试试。”业务员听董事长说要亲自上门做业务,大吃一惊——董事长亲自上门推销,万一又碰不到那位负责人,岂不是太丢脸了?但是,土光敏夫并不考虑什么面子问题,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够做成生意。第二天,他亲自到那位负责人的办公室,果然未能见到对方。但土光敏夫并没有马上告辞,而是坐在那里等了半天。那位负责人回来后,看到土光敏夫的名片,忙不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让您久等了!”土光敏夫毫无怒色,微笑着说了来意。那位负责人虽然知道自己企业的交易额不算多,但感动于东芝公司董事长亲自上门洽谈,觉得很有面子,便很快答应下来,谈成了这笔交易。最后,这位负责人握着土光敏夫的手说:“本公司以后一定买东芝的产品,但是董事长您就不必亲自来了。”

土光敏夫大力提倡敬业精神,他号召全体员工为公司无私奉献。土光敏夫在办公室里贴了一条横幅,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每个瞬间,你都要集中全部力量工作。”土光敏夫说到做到,几十年来,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走进办公室,且从未请过假,从未迟到、早退过。土光敏夫有一句名言:“上级全力以赴地工作,就是对下级最好的教育。”

如今的东芝电器公司已经跻身于世界著名企业行列,这与土光敏夫以身作则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因利而制权

本经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②③④⑤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注释①将:将领、将帅。一说为虚词,表假设之意。②计:分析、权衡。利:利益、优势。听:采纳、听从。③势:态势、形势,如战术态势、战略形势等。④佐:辅佐、辅助。外:战场,多在国境之外,一说指周围的客观环境。此句主要是说以谋略辅佐战场上的军事行动。⑤制权:灵活应变。权,权变,灵活应对。精译

要是将领采用我的计策,并运用到作战当中,就必能取得胜利,那么我就留下(一说是将这个将领留下,并委以重任);如果将领不采用我的计策,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指挥作战,就一定会失败,那么我就离开(一说是将这样的将领弃之不用)。

分析权衡各个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己的意见就采纳,还要想办法造“势”,以此来协助在外的军事行动。所谓的“势”,即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实际的利害关系而灵活应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解读

本篇中,孙子提出了“计利以听”,强调在战前要充分分析、权衡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即“乃为之势”。这里所说的就是“知己”。

我们知道,在实际的作战中,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如天象气候、地势地形、人力等,并且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变的,战争的形势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时,就需要“因利而制权”,即根据自身利害关系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灵活机变的应对之策,制造于己有利的战争态势。这体现了孙子重战和慎战的军事思想:用兵作战要权衡利弊,因势利导。当形势利于己方时,可与之交战;当形势不利于己方时,绝不可贸贸然出兵,应设计造势,待时机成熟才可应战。

此外,本篇中还强调了将领在作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认为将领按照既定的作战方针指挥战斗是非常重要的决胜因素之一。经典案例孙策智夺卢江郡

东汉末年,经历了“黄巾大起义”之后,汉王朝中央政权迅速衰落。此时,天下豪强纷纷起兵,在各地形成割据局面。

孙策就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军阀,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地盘和军队,但是不满足于守成,而是志在开拓。于是,孙策东征西讨,一步步地蚕食周边的地盘。

有一次,孙策准备把江北的卢江郡纳入麾下。但是,卢江郡处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仅如此,据守此地的军阀刘勋也非等闲之辈,实力强大。孙策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强攻得手,便想智取。他利用刘勋性格贪婪的弱点,想出来一条妙计。

一天,刘勋收到孙策派人送来的珍宝玉器,还有一封求救信。孙策称自己实力较弱,无法应对上缭的侵犯,请求刘勋将军发兵助之。刘勋见财心喜,便答应了,并且亲自带兵去攻打上缭。孙策像

孙策知道自己的调虎离山之计得逞,便趁着卢江郡兵力空虚,一举将其攻占。刘勋听到噩耗,大惊失色,追悔莫及。但是他已经失去了根本之地,只好去投奔曹操了。

孙策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充分分析、权衡了各方面的情况,抓住刘勋贪财好利的弱点,以调虎离山之计引诱对方主力离开老巢,这时就形成对己方有利的态势,他再趁势发动进攻,最终夺取了卢江郡。为客户制造需求

在营销界有几个著名的经典案例。

其一:某次,美国的一家冰箱生产厂要在阿拉斯加州设立。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无不哑然失笑——上帝,这个厂家的经营者们疯了吗?阿拉斯加州可是很寒冷的地方啊,那里全年气温约0℃~15℃,还需要冰箱吗?恐怕运过去也卖不出去。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批冰箱是卖给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的,他们用冰箱来“保温”食物。

其二:一位推销员宣称要到寺庙里推销梳子,听到的人都说他一定会徒劳无功。但是,他却成功地把梳子卖给了和尚!原来,他告诉和尚们:头皮发痒的时候,用指甲挠,既不卫生也不舒服,梳子是最好的搔痒工具。

这些案例说明:真正的营销,要变不利为有利,根据于己有利的情况随机应变。这就是“为客户制造需求”。

为客户制造需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制造物质上的需求;二是制造心理上的需求。前面的两个例子,都属于前者。关于后者,也有一些案例。

其一:日本有一位老人,他利用退休金买了一栋房子来经营饮食店。老先生特意挑选的那栋房子是整个东京人尽皆知的“鬼屋”,他还特意挑选了12月13日星期五这天开业。这天被人们认为是最不吉祥的日子。开业当天,老先生请了几位身披彩衣的道士驱鬼作法,此举吸引了很多媒体。日本举国争先观看。之后,这家店的客人络绎不绝。老先生巧妙地用“鬼”的噱头为大众制造出“猎奇”的心理需要,大赚其钱。

其二:美国有一家生产犁具的大型工厂,厂长了解到南美各国的农业耕作缺乏科学化的情况,就准备把犁具卖到那些国家。但是不知为什么,生意始终做不成。另一家小工厂知悉后,立即调查研究,发现了症结所在:原来,大型工厂生产的犁具只适合牛耕使用,而南美各国农民却是用马耕地的。于是,小工厂经过确切计算,改良了产品,成功地把产品打入南美市场。

所以,为客户制造需求,切实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至关重要。

诡道

本经①②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③④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⑤⑥⑦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⑧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注释①诡道:诡诈、诡秘之术。②示:显示、表示。这里有伪装、欺骗的意思。③取:进攻、攻取。④实:有实力。备:防备、备战。⑤怒:暴躁易怒。挠:骚扰、撩拨。⑥卑:卑微、谨慎。⑦佚:同“逸”,安逸、安稳。⑧胜:制胜的诀窍,胜算,奥妙。精译

用兵是一种诡诈之术,要使出各种欺诈手段来迷惑敌方。能打,要装作不能打;将出兵进攻,要装作不打算用兵;向近处进攻,要装作向远处进攻;向远处进攻,要装作向近处进攻。敌方贪利,就以小利引诱它;敌方混乱,就着力攻取它;敌方力量充实,就防备它;敌方实力强大,就避开它;敌方暴躁易怒,就故意撩拨它,使它失去理智;敌方卑微谨慎,就设计使它骄傲起来;敌方安逸,就设计使它劳累;敌方亲密团结,就离间它。攻打敌方不防备的地方,在敌方没有预料到的时候发起进攻。凡此种种,都是兵家克敌制胜的奥妙所在,是无法事先规定好的。解读

孙子在本篇中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兵不厌诈的作战主张。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也就是说“诡道”是战争中制定战略与战术时的基础。作战时,要让敌方不明我方的虚实,不断设法使敌方上当受骗,制造各种假象,让敌方摸不透我方的实力和意图,被我方牵着鼻子,一步步走向失败。这样,双方的实力及战场上的形式就会发生变化,敌方由有备变无备,由强转弱,由实转虚。此时,我方即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之后,孙子又提出了十二条诡诈制胜的诀窍,但又强调,“诡道”的应用无法事先规定,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经典案例郑成功麻痹荷兰人

明末的抗清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就体现了“兵者,诡道也”的特点。

大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二月至十二月,郑成功带领大军从厦门登陆,准备收复大明失地。不料,因为与内地义军配合失误,导致战败,被迫退守厦门。经此一役,郑军损失惨重。郑成功痛定思痛,决定占据台湾,作为东山再起的根据地。当时,台湾处于荷兰殖民者的统治下,荷兰人在此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实力强大。郑军若是强攻,恐怕难以得手,即便成功,也会伤及元气。而且,自己在厦门这边打造战船,休整军队,海峡对岸的荷兰人如何能不警惕?所以,郑成功决定在动手之前,先要麻痹对方,使其放松警惕。

这天,荷兰总督揆一收到郑成功的一封信,信上表明了郑氏对荷兰殖民政府的善意以及绝不会对台湾采取敌对行动的保证。揆一知道郑成功在大陆屡遭败绩,担心他会挥师台湾,所以,他特地加强了防务,请荷兰政府抽调12艘战舰和1400多名士兵增援台湾。如今接到郑成功的信,揆一认为这是郑成功在主动示好,便放下心来。他仅留下了3艘战舰和600名士兵守台,其余的舰只和人员都被打发去了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

郑成功得知荷兰人的动态后,便趁此机会,于1661年3月22日率精兵奔袭台湾岛。

台湾的荷兰殖民军共计2000多人,守卫松懈。郑成功根据掌握的情报,制订了一个避开荷军炮火的计划。于是,在4月2日下午,郑成功的战舰利用涨潮之机,平安穿过鹿耳门港,消灭了毫无戒备的几名荷兰士兵,驶抵台湾本岛。在台湾土著百姓的帮助下,郑军迅速登岸,抢占了粮食仓库,包围了仅有200名荷军士兵防守的赤嵌城。经过激战,郑军获得胜利。苹果公司异军突起

美国经济界一向有统计企业排名的习惯。1982年,名不见经传的“苹果”计算机公司赫然出现在美国的《幸福》杂志上。该杂志列出全美500家大企业的名单,苹果计算机公司名列第411位。而当时,它仅仅成立5年,是这500家大企业中最“年轻”的公司!

就在人们惊讶的目光中,这家公司再次创造出奇迹:1983年,《幸福》杂志再次公布了全美500家最大公司排名榜,年轻的苹果计算机公司青云直上,一举跃到了第291位!

创下奇迹的是两位年轻人。他们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领导人——21岁的史蒂夫·乔布斯和26岁的斯蒂芬·沃兹尼克。1976年,这两位头脑灵活且具有开拓精神的青年研制出了个人计算机,大受消费者欢迎。当时,美国的许多计算机生产厂家都把研究和生产重心放在了大型计算机上。他们对“更像是玩具”的个人计算机不感兴趣,因为“利润不高,没有前途”。但是,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克这两个年轻人却认定个人计算机是一块“大蛋糕”。趁着别人都忙着开发大型计算机的时候,两个年轻人集中精力,开始研制、生产个人计算机。

创业之初,自然是困难重重。为了筹措资金,乔布斯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汽车,沃兹尼克也卖掉了视若珍宝的计算机,两人凑了1300美元。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76年研制成功了一台家用电脑。他们将之命名为“苹果1号”。他们把“苹果1号”作为样机,拿到俱乐部去展示,吸引了不少钟情于电子技术的年轻人。两个伙伴一下子就收到了50台电脑的订单!两个人大喜过望,更加认定家用电脑的前景广阔,于是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个人计算机。同时,乔布斯和沃兹尼克还积极网罗人才,进一步研制和改进家用电脑,陆续向市场推出一系列新产品。

就在苹果计算机公司的业绩突飞猛进的时候,业内老资格的IBM公司却反应迟钝。这就给苹果计算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后来,苹果计算机公司又向市场推出了个人电脑网络系统,这种系统可以把许多台个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彼此交换信息。终于,IBM公司醒悟过来——这种系统将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生意。IBM公司马上着手反击。但是,为时已晚:苹果计算机公司已经今非昔比,它的羽翼已然丰满,可以乘风翱翔了。尽管IBM财大气粗,力图压制对手,但是苹果计算机公司始终在电脑市场上保持着不小的份额。时至今日,苹果计算机公司已经成为世界计算机界不可忽视的力量。

少算不胜

本经①②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③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注释①庙算:古代出兵作战之前,都会到宗庙中举行会议,权衡利弊得失,分析作战方针,预测战争胜败。杜牧曰:“庙算者,计算于庙堂之上也。”②得算多:谋划周详,胜利的条件充分。③见:同“现”,显现。精译

未交战时,就在“庙算”上获得胜利,是因为谋划周详,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未交战时,就在“庙算”上遭到失败,是因为谋划不周详,取得胜利的条件不充分。谋划周详,且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就能赢得胜利;谋划不周详,取得胜利的条件不充分,就无法得到胜利,更不用说不谋划,且没有一点胜利的条件了!我们根据这些来看,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解读

作战之前,首先要对战争态势、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将领的选择等进行分析,然后研究制敌方略,待谋划周详,且占有优势时方可出兵,这样才可能获胜;反之,则获胜的可能性会很小。即所谓的谋定而后动。可以说,“庙算”是预计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之处。战前的谋划对总体把握战局有重要意义,如果谋划不周详,考虑问题不全面,即使有再高明的战术也是施展不出来的,结局只能失败。就是看到了“庙算”重要性,孙子才在《计篇》的最后得出了“庙算胜”则胜的结论,进而强调战前谋划是制胜的必要条件。经典案例汉高祖庙算得胜

汉高祖刘邦在晚年对功臣王侯颇为猜忌,他先后以谋反罪杀了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又把目光盯向了淮南王英布。英布看到那几位同僚的下场,不得不先发制人、兴兵造反。

刘邦猝不及防,便向满朝文武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为汉高祖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说这个人足智多谋,可以帮助陛下分析当前形势。

见到薛公后,刘邦直接问道:“英布这个人曾经在项羽手下效力,能征善战。如果朕御驾亲征,领大军平叛,先生觉得会成功吗?”

薛公答道:“陛下此行一定可以旗开得胜。”

刘邦半信半疑,道:“先生为何这样想?”

薛公一笑,道:“陛下,英布在兴兵反叛后,一定能够猜到陛下会御驾亲征,他有三种应对之法,即上、中、下三策。”“请先生详细道来!”刘邦问道。“英布若取上策,则应该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攻取楚地,向北吞并齐鲁之地,并且把燕赵之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他可以固守以待陛下。陛下您也拿他没有办法。”

汉高祖一惊,忙问:“那中策呢?”“英布若取中策,则应该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攻取楚地,夺取韩、魏之地,保住敖仓之粮,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朝廷大军的入关之路。这样,陛下您和英布谁胜谁负,只有天会知道。”

汉高祖笑了,说:“先生,既然您认为朕能获胜,那么,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是怎样的?”“向东攻取吴地,向西攻取下蔡,把重兵放在淮南。这样,陛下可以长驱直入,大胜英布。”

汉高祖好奇道:“先生,英布一定会用下策吗?”“英布此人,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有勇无谋。所以我料到他必用下策!”

汉高祖大笑道:“英布的为人,朕也知道。先生目光如炬啊!朕封你为千户侯!”“谢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谢恩。

公元前196年十月,汉高祖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

英布果然是目光短浅之人,他叛汉之后,首先击败吴地的荆王刘贾,又击败楚王刘交,将军队布防在淮南一带。

汉高祖一生征战,经验丰富。他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与叛军相遇后,见敌人气势强盛,便坚守不战;等敌人师老兵疲,他才金鼓齐鸣,挥师急进。最终,英布不敌汉高祖,被杀得落荒而逃。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杀死。汉高祖刘邦像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日本军方计划偷袭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事发之前,已经有间谍把这个消息透露给美国军方。可是,美军高层不以为然。太平洋舰队甚至连防鱼雷攻击网都没有安装。其实,他们完全有条件在舰艇上装上这种防御武器。可悲的是,当时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上将刚愎自用,他粗暴地否决了这个意见,因为“安装那种笨重的防鱼雷网会妨碍舰艇的快速行动”。并且,他认为,珍珠港是个浅水港,而鱼雷会在运动中前后摆动,所以如果有袭击者发射鱼雷,鱼雷会撞到海底,失去应有的攻击力。因此,金梅尔上将得出结论:在珍珠港停泊的太平洋舰队不可能受到敌方鱼雷的攻击。

但是,金梅尔上将根本料不到:日本人早已解决了鱼雷的问题。原来,日本军方也考虑到珍珠港的地势和鱼雷攻击不便的问题,于是积极创造出使用鱼雷的条件。他们特意给鱼雷装上了木制的直尾翅,使鱼雷在运动中不会前后摆动。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出动,悄悄地奔赴珍珠港。在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的突袭之下,丝毫无戒备的太平洋舰队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日本人总共击沉美国战列舰5艘,击伤3艘,击毁其他舰艇10余艘。另外,日本人还击毁美国飞机188架,击伤291架。美军官兵死亡2408人,伤2000余人。

究其原因,正是金梅尔上将的“少算”,才导致了太平洋舰队的“不胜”悲剧。

作战篇第二

《作战篇》主要论述了庙算之后进行战争准备的问题。篇名中的“作”有兴、起之意,“作战”指的不是战争,而是指战前的准备。张预曰:“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本篇中,孙子指出当时的战争规模大,牵涉广,军队经常会深入敌境,远离自己的国土,其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依赖也日趋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战争久拖不决,就会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灾难。所以,孙子在这里提出了“速战论”的思想,并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等观点。此外,此篇还论述了将领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本篇所论述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明显地体现了孙子用兵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用兵之费

本经①②③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④⑤⑥⑦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

⑧⑨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注释①驰车千驷:套四匹马的大型战车一千辆,泛指战车数量多。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驰车,古代轻便快速的大型战车,套四匹马。驷,原指一车套四马,这里用作量词。②革车千乘:重型战车千辆。革车,重型战车,一说为运载辎重的牛车。乘,辆,量词。③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卒,泛指军队。④馈粮:运送粮食。馈,运送、馈送。⑤宾客之用:与各诸侯使节往来的费用。⑥胶漆之材:胶漆指制作、保养弓矢器械的物资,泛指用以保养、维修作战器械的各种物资。⑦奉:保养、补充。⑧日费千金:战争中,一天所需的费用数额巨大。⑨举:出发,出动。精译

孙子说:凡是出兵打仗,出动大型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运送粮草要跨越千里之地;如此一来,前方后方的用度,与各诸侯使节往来的费用,物资器械的供应,车辆甲胄的补充保养,每天要花费千金,之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兵作战。解读

本段主要阐述的是战争的基础——经济实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运输极其不便,战争的规模又日渐加大,动辄出动“驰车千驷,革车千乘”,“日费千金”。进行大规模的作战,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不行的。本篇一开始,孙子就将作战前应准备的物资罗列出来,并说只有这些物资齐备,方能举“十万之师”。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资装备,耗费巨大,所以一个国家只有具有强大的财政支持,充足的物资储备,才具有发动战争的资本。这一段文字不但论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也透露了孙子慎战和重战的思想。经典案例汉武帝削弱匈奴

汉朝自建国起,就饱受匈奴的侵扰。作为活跃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骑兵来去如风,弓马娴熟,实属大敌。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反被包围,不得不求和。从此,西汉政府采取“和亲”政策,将贵族女子嫁给匈奴,以换取和平。经过“文景之治”,汉朝的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呈现出繁荣富庶的景象。

汉武帝即位后,雄心勃勃,准备反击匈奴。他一方面加强军事建设,健全军制,大力训练骑兵,选拔青年将领;另一方面抑制相权,加强君主集权统治,通过颁布“推恩令”来削弱地方藩国。同时,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家,向商人征收车船税,筹备战争所需的物资。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军事、经济上的改革,汉朝基本上具备了打一场大仗的条件。西番木弓图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发动了酝酿已久的反击匈奴的战争。他的目标首先是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大将军卫青率领汉军北上,突袭盘踞在河套及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和白羊王,收复了河南地。几年后,汉武帝又发动了漠南之战。他委任卫青为车骑将军,从朔方出发,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同时,他派李息进军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匈奴单于和左贤王。卫青率军突袭了右贤王的王廷。右贤王大败后仓皇北逃。卫青俘获一万多名敌兵,大军凯旋。又过了几年,汉武帝发动了河西之战。他让大将霍去病率一万精兵进攻河西的匈奴。霍去病长驱直入,接连打败匈奴,之后迅速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在皋兰山与匈奴军决战,大败之。这年夏季,霍去病再次率军出征,由东南向西北追击匈奴各部,最后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流域与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歼敌三万余人。

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北方边患,决定一战灭匈奴。他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精锐骑兵十万人,分东、西两路北进;又派步兵几十万配合骑兵的行动。卫青、霍去病与匈奴在漠北展开会战,共歼灭九万匈奴!从此,匈奴失去了大规模南下的实力。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前后历时数十年。这场规模浩大的战争,如果不是以大汉王朝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根本就没法进行下去。通用公司的财务制度

190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立,至今已走过百年的历程。该公司经过市场风雨的重重考验,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财务制度。

1922年以前,通用公司没有统一的财务制度,它的每一个事业部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财务。各事业部将所有货款都存入自己的账户,再由这个账户向外支付款项。总公司在运作时,涉及支付股息分红和缴纳税款、租金以及下发工薪之类项目时,通常是由主会计师从各事业部提取现金。

1922年,通用公司开始建立起统一的财务制度。它在美国国内大约一百家银行里建立了账户,所有收入款项都以总公司的名义存入这些户头,所有支出款项由总公司的财务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在这项制度下,现金可以在各个银行之间迅速而自由地进行汇兑;总公司的财务部门会根据银行的大小,为这些账户规定存款的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任何一个账户的存款额超出最高限额时,其超过部分就自动由“美联储”银行电汇到总公司的储备银行;公司内的各个事业部需要现金,即可向总公司申请电汇,在两三个小时之内,这个城市里的过剩资金就可汇到另一个城市。另外,通用公司还在内部建立起结账程序。根据这个程序,总公司的财务部门成为交易枢纽,各个事业部之间的付款、收款和结账的票据都在此交易;通用公司用内部的结账证明书代替了现金,以此来减少在途现金的数额。同时,通用公司实行“现金收支状况预测制”,即提前一个月来预测下月的现金收支状况,总公司将实际收支情况同预定的计划作比较,若发现有不相符之处,就寻找原因,采取措施纠正。

有了统一的财务制度,通用公司扩大了可利用的资金来源,同一大批银行建立起业务关系。这就给该公司编织出一个广泛的贷款网。另外,通用公司减少了在银行里的闲置现金,也使得它可以将过剩资金拿出来投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正是因为捋顺了财务问题,通用公司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拓展业务,将市场份额做得越来越大。

用兵之害

本经①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②③④。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⑤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注释①钝兵挫锐:军队疲惫,锐气受挫。贾林曰:“战虽胜人,久则无利。”②暴:同“曝”,在外作战。国用:国家的开支。③屈力殚货:力量耗尽,经济枯竭。殚,枯竭。货,财物,这里指经济。④乘其弊:趁着军队疲乏困顿、国家出现经济危机的时机。⑤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杜牧曰:“攻取之间,虽拙于机智,然以神速为上,盖无老师、费财、钝兵之患,则为巧矣。”精译

出动大量兵力作战宜速胜,时间拖久了会使军队疲困,锐气受挫,攻城会耗尽气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国家经济就会出现危机。若是军队疲累、锐气受挫,军力枯竭,经济出现危机,其他的诸侯国就会趁机举兵来犯,到那时候,即使再高明的人,也无法挽回此种危局了。所以,出兵打仗只听说过宁可笨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取巧而久拖不决的。作战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的,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因此,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将领,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益处。解读

战争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持。如果军队在外长期征战,国家财力就会衰竭。所以,要想得到“用兵之利”,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用兵之害”,进而尽量地避免出现这种危害。因此,作战时就一定要有“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

用兵作战,讲究先发制人,速战速决,若后发则制于人,久拖则于己无利。作战消耗的时间越长,则物资用度耗费越大,士兵的锐气越受到挫败。物资用度耗费越大,对国家的经济打击就越大,导致民穷国弱,甚至会动摇君王对国家的统治;将士无心应战,甚至出现厌战、反战的倾向,这时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真是妄谈了。此外,用兵作战须行“诡道”,作战双方在制定自己的用兵策略时,也要揣度敌方的战略、战术,速战速决才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时间拖久了就等于给敌方以喘息的机会,容易让敌方识破自己的作战意图。故张预曰:“师老财竭,于国何利?”

此处,孙子还提到了如果战事拖延会带来的四种恶果:首先是“钝兵锉锐”,士兵疲累,军心动摇;其次是“国用不足”,国家财力被削弱,经济受损,民众苦不堪言;再次是“中原内虚于家”,国内空虚,民众对时局不满,奋起反抗,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内乱丛生;最后是“诸侯乘其弊而起”,国家内虚,时局动荡,别国趁机进犯,后患无穷。所以,用兵作战贵胜而不贵久,战事拖延则百弊丛生。经典案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即位前,“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他在位时,三次东征高句丽。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国王没有亲自入朝觐见为由,派兵东征。但是隋炀帝却错误地下了一道诏令:军兵凡是被征召加入远征部队的,无论现驻扎于何处,都必须在次年正月到涿郡(今北京)集结。此令一下,全国都变得兵荒马乱起来。同时,隋炀帝征调大批工匠到东莱(今山东莱州)打造战船。除此之外,隋炀帝还征调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运送洛口仓等大粮仓的粮食到涿郡。次年正月,一百万隋军将士集结于涿郡,对外号称两百万大军。隋炀帝志得意满,正式出兵征讨高句丽。他为了炫耀武力而举行了盛大的出师仪式:隋军大部队分为若干小部队,每日出发一支队伍,直到第四十天才全部出师完毕。各军首尾相接,旌旗招展,十分壮观。但是,这一盛大的举动导致隋军行动迟缓,失去了最好的战机。三月,隋军在辽水东岸大败高句丽军队,乘胜进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高句丽军死守辽东城。隋军久攻不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七月,高句丽军设伏,诱隋军入彀,隋军在隋炀帝的错误指挥下中计,隋军大败。隋炀帝只好下令班师。第一次远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可是,隋军刚到前线,礼部尚书杨玄感就在黎阳起兵造反,攻打东都洛阳。隋炀帝只好撤军回救洛阳。于是,堆积如山的军需物资、武器盔甲全部被丢弃。由于军心不稳,隋军在退兵时被数千高句丽军杀得大败,伤亡惨重。第二次远征高句丽也以失败告终。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不顾内忧外困的政局,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这时,大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及全国,兵士也大量逃亡。但高句丽国小,财力不支,便派使臣来求和。隋炀帝便趁势答应议和。

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虽然是以“胜利”收尾。但是,他的三次征讨行动已经耗尽了隋朝的国力,将隋朝逐渐带向灭亡之路。这就验证了孙子所言的“战宜速胜”的理论。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事不仅会造成国家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消耗,而且会激起民众的反抗。三井公司先发制人

日本的三井高级技术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产业集团,它位于日本北九州高速公路东侧,主体建筑是一幢白色大楼。三井公司的产品在世界集成电路基板市场上超过了三分之一的数量,东芝、日本电气、德克萨斯等60个公司都使用它的产品。该公司生产的精密仪器、马达和车床等产品也行销世界,声誉卓著。三井公司从创业之初的3个人的小厂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流电子厂家,其成功经验在于“先发制人”。

三井公司总经理三井孝昭曾经说过:“新产品的推出、市场的占领,往往是先者为胜。如果领导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就会受制于人、步步吃亏。”其实,他之所以有此觉悟,是因为他在这方面有过教训:他曾经研制出十分精巧的手摇计算机,但因为没有重视销售环节,所以未能及时形成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结果被其他公司抢得先机。痛定思痛,三井孝昭才有了上面的觉悟。在此后的经营过程中,三井孝昭以先发制人的策略为公司赚取了巨额利润。

1955年,三井孝昭对集成电路基板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最终成功地用“冲压法”制造出基板,比之前的“照相蚀剂法”降低了90%的成本。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及时把产品投放市场。德克萨斯公司首先试用,感到效果极好,便大批量订货。随后,其他几家大公司也争先下了订单。三井公司的生意顿时大好起来。此后,三井又不断开发、推出新产品,市场做得越来越大。很多人认为三井孝昭有先见之明,他总是笑着说:“不是的,我只不过是做到先发制人罢了。与其瞻前顾后,不如先干后看,以求其成。”

因粮于敌

本经①②③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注释①役:兵役。籍:名册,引申为登记、征集。②三:泛指多次。③因粮于敌:从敌人手中夺取粮草。梅尧臣曰:“军之须用取于国,军之粮饷因于敌。”因,依靠。精译

善于用兵的人,不会一再征兵,不会多次运送粮草。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草则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作战所需的粮草物资就可以充分供应了。解读

古代,国家和君王的一切用度都来源于国内民众缴纳的各种税费,同时,民众还要按照法律规定服各种徭役和兵役。国家打仗,军费及战备物资均由民众提供,因此在战争中受苦的还是民众。“兵役数起,而赋敛重”,常年的征战,往往会造成一个国家十室九空,民生凋敝,当统治者对民众的压迫达到极限时,就会引起民众的反抗,如此一来,国家局势就会不稳,前方兵将的士气也会受到影响。

在这里,孙子提出了“役不再籍,粮不三载”,这样就可以减轻民众负担,稳定国内局势,进而达到“取用于国”的目的。国内政治稳定,民众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国家才能全力备战,争取战争的胜利。孙子还提出了“因粮于敌”这一主张,粮草从敌方手中夺取,在减轻本国民众的负担,减少长途运输粮草损耗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同时,还能消耗敌国的财力、物力,拖垮敌国的经济,打击敌国的士气。敌消我长,自己国家的胜算自然增大。经典案例刘裕灭南燕

东晋时,大将刘裕奉命率军北伐南燕。

南燕君主慕容超是个军事庸才,他认为:敌人千里奔袭,兵马疲惫,粮草不济,一定不能久战。所以,慕容超没有据险固守,而是放弃了险要的大岘山(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准备“诱敌深入”。但是,慕容超却忘记了南燕境内的土地上,有大片成熟的庄稼。

刘裕想不到对方会轻易地让出天险大岘山,他在安全地进入南燕境内后,惊喜不已,便命令全军加快速度。

几天后,军中粮食将尽,部下问刘裕怎么办。刘裕指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和一片片成熟的庄稼,对将士们说:“看!有那么多的粮食就在田地里,我们还有什么可愁的?这次,我们不灭南燕,誓不回头!”将士们大受鼓舞、士气高涨。

在南燕占据的临朐城(今山东临朐)城外,刘裕的十万大军与南燕军队展开决战。战前,刘裕让晋军摆下阵势:步兵在阵中央;车兵在两翼;骑兵押后阵。步兵、车兵、骑兵彼此呼应、相互配合。战斗开始后,南燕先发制人,以骑兵向晋军展开攻击。晋军早有防备,在战车上挂起帐幔,不但可以抵挡燕军的箭镞、投石,还可以用弓箭射敌人。燕国的骑兵逼近时,晋军车兵在战车上用长矛阻挡骑兵的攻击,南燕的骑兵因此失去了威力。激战中,刘裕趁着临朐城内兵力空虚之时,派出精锐部队偷袭,一举攻克了临朐。慕容超仓皇而逃,南燕军队见国主逃走,顿时士气全无,一败涂地。

刘裕追赶着慕容超到了广固城(今山东青州西北)。刘裕认为,既然能够“因粮于敌”,便无后顾之忧。所以,他大胆地采用了“围而不攻”的策略,围困广固城达数月之久。城内的南燕军由于长时间被围困,士气渐渐衰落,军心开始不稳。这时,刘裕趁机攻城,终于将广固城拿下。慕容超在城破时被杀。南燕随之灭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