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忧虑,你的人生可以改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0:35:24

点击下载

作者:(美)卡耐基(Carnegie,D.)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停止忧虑,你的人生可以改变

停止忧虑,你的人生可以改变试读:

序 如何从本书中获益

一、具备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一个渴望提高与人相处能力的坚定决心。这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否则你再怎么研究也没用。

要想达到这个条件,你就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这些原则对你的重要性。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能熟练自如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你会有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厚的经济收入。你要反复告诉自己:“如果我能长期应用本书所教的道理,我就能享有心中的平安和快乐。我的收入也可能大大增加。”

二、希望你快速浏览每一章,获得一个整体的概念,这样你可能会想快点看下去。但是如果你是为了打发时间,就不要翻看此书。倘若你是抱着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想法,那么,你就应该回过头去,仔细阅读每一章。这才是既节省时间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时常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反省自己该如何、该在何时运用每一条建议。这样阅读比一口气读完要有帮助得多。

四、阅读的时候,手中准备一支笔。当读到你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建议时,可以用笔做一下标记。如果读到一个非常好的建议,那就可以把每句话都画下来,并在旁边做上记号。在书上画线做记号,不但可以增加阅读趣味,还容易回顾复习。

五、我们健忘的速度之快真是令人震惊。如果你真的想从此书获得持久的收益,只随便看一遍是不够的。全书浏览之后,你应该每个月都花上几个小时温习一下。请谨记,只有经由持续不断、积极的温习和运用,这些原则才可能演变成你惯常的行为举止。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六、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教会一个人所有事情,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学有所长。”萧伯纳说得对。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只有实践才能学会。否则,你很快就会将原则抛在脑后,只有活用的知识才会储藏在你的脑海里。

如果运用时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不要冲动,那通常都不是正确的方法。还是翻开此书,看看你曾标记过的段落,试着采用新方法,看看它们能带来什么奇迹!

七、将你实践本书原则的过程看作一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游戏,每当你的伴侣、孩子或同事发现你违背某一原则时,奖赏他们一枚硬币。

八、坚持每周自我分析、自我教育,检查自己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所取得的进步,以及所学到的教训,以检查自己的进步状况。如果你能够这样做,则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

第一,你将感觉自身处于一个宝贵而神奇的受教育过程中;

第二,你会发现自身的沟通能力迅猛提升。

九、建议你常写日记。你应把自己成功运用本书原则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记录下来。尽量具体,记下人名、日期及结果。做这样的记录,会激励你更加努力。多年之后,当你无意中回顾时,你一定会觉得其乐无穷!

第一章 什么在吞噬你的身心健康

一个人如果总是对往事耿耿于怀,或者对未来忧心忡忡,或者对别人的话思前想后,陷入过度忧虑状态,将不利于身心健康。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积极健康的心理,他就很难取得成功。可以说,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就像机器的零件需要维护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维护,否则,我们的心灵就会退化。

1 精神失常的原因

著名的梅育医师宣称,现在医院里半数以上的病床上,躺着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可是,在高倍显微镜下,以最现代的方法检查他们的神经时,却发现大部分人的神经都非常健康。显然,他们“神经上的毛病”不是因为神经本身有什么反常,而是因为悲观、烦躁、焦急、忧虑、恐惧、颓丧等负面情绪引起的。

柏拉图曾说过:“医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他们只治疗生理上的疾病,却忽视了精神上的疾病。其实,精神和肉体是一体的,怎么能分开呢?”医学界发展了2300年的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开始发展一门新的医学,即“心理生理医学”,用来同时治疗精神和肉体。

现代医学已经控制了由可怕的细菌病毒引起的疾病——比如天花、霍乱、疟疾等曾剥夺了千万人生命的疾病。可是医学界还不能治疗心理生理上那些不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而是由于情绪上的忧虑、恐惧、憎恨、烦躁以及绝望所引起的病症。这种情绪性疾病所引起的灾难正日益加重,日渐广泛,而且速度快得惊人。

医生们估计,目前美国人当中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某段时期得过精神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召的美国年轻人,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因为精神失常而无法服役。

人为什么会精神失常?没有人知道全部答案,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极可能是由恐惧和忧虑造成的。焦虑和烦躁困扰得人们不能在现实的世界中调试自我,他们渐渐地跟周围的环境断绝所有的关系,退缩到自己幻想的世界中,以此逃避他所忧虑的问题。

卡尔·曼宁格博士所著的《与自我为敌》是一本谈论忧虑的书。书中并未告诉你如何克服忧虑,但是却揭露了一些可怕的事实,让你看清楚人们是怎样用忧虑、烦躁、憎恨、懊悔等情绪不自觉地伤害身心健康的。你可以在图书馆里找到这本书。

忧虑能使到强壮的人生病。在美国南北战争就要结束的那几天,格兰特将军发现了这一点。

格兰特将军的部队包围里士满九个多月了,此时南方军队将领李将军的部队衣衫不整,食不果腹,已经被打垮了。整个军队士气涣散,有些士兵在他们的帐篷里开祈祷会——又哭又叫,还有人看到了种种幻象。眼看战争就要结束了,李将军的手下放火烧了里士满城里的棉花及烟草仓库,也烧了军火库,随后乘着烈焰升腾之际连夜弃城而逃。格兰特部队乘胜追击,从左右两侧和后方夹击南部联军,骑兵队又阻绝了补给线。

由于剧烈头痛而眼睛半瞎的格兰特无法跟上队伍,就在一家农舍停留了下来。“我在那里过了一夜,”后来,格兰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把我的双脚泡在加了芥末的热水里,还把芥末药膏贴在关节和后颈上,希望第二天早上不再头疼了。”

第二天早上,头果然不痛了。但是那跟芥末无关,而是因为一个骑兵带来了一封李将军的投降信。“送信的军官到达农舍时,”格兰特写道,“我的头还疼得很厉害,可是我看了那封信后,立刻就好了。”

显然,格兰特的头痛是因为忧虑、紧张和情绪不安所引起的。一旦在情绪上恢复了自信,想到胜利,他的病就马上好了。

罗斯福总统的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发现,忧虑让他头晕眼花。他在日记中写道,“当罗斯福总统为了提高小麦价格,一天之内购买了440万蒲式耳的小麦时,我非常担心、焦虑。”他还写道,“在这件事没有结果之前,我每天都觉得头晕眼花,午餐后我得回家休息两个小时。”

假如我想知道忧虑对人会有什么影响,我不必到图书馆查书,也不用询问医生,我只需坐在家里望着窗外,就能在一条街上看到某一个人因为忧虑造成精神崩溃,还有一家的主人因忧虑而患上了糖尿病——股票一跌,他血液中和尿液中的糖分就会升高。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上帝可能原谅我们所犯的错,可我们自己的神经系统却不会。”忧虑就像不停地往下滴的水,而那不停地往下滴、滴、滴的水,通常会使人神经失常以至自杀。

有些残酷的战胜者在折磨俘虏时,常常把俘虏的手脚绑起来,放在一个日夜不停地往下滴水的袋子下面。水滴不断地落在头上,听来像是一次次的锤击——最后总能把人给逼疯。这种折磨人的刑罚,在西班牙内战及希特勒统治的纳粹德国集中营都曾使用过。

当我还是密苏里州的乡下少年时,我就曾经因为在教堂里听到了有关地狱里炼火的描述而被吓得半死。如果你长期忧虑下去的话,你总有一天会得最痛苦的病症——心绞痛。

人要是真的得了那种病,肯定会痛苦地大声尖叫的。与人的尖叫比起来,但丁的《地狱篇》听起来简直是“儿童游乐园”了。到那时,你就会对自己说:“噢,上帝啊!要是能让我好起来的话,我永远也不会再为任何事忧虑了——永远也不会了。”你热爱生命吗?你想健康长寿吗?下面就是你能做到的方法。我引用亚力西斯·柯瑞尔医师的一句话:“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只有能保持内心平静的人,才不会变成神经病。”

你能否在现代城市的混乱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答案应该是“可以的”、“绝对可以”。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比我们所认识的更坚强。我们有许多从来没有发现的内在力量,正如梭罗在其不朽名著《瓦尔登湖》中所写的:“我坚信人的生活被他的意识力量所左右——如果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努力,下定决心过他所想过生活,他终将会取得梦想中的成功。”

2 忧虑会腐蚀你的青春

我采访过好莱坞女明星曼尔·奥勃朗,她告诉我她拒绝忧虑,因为她知道忧虑会摧毁她在电影发展事业上的主要资本——美貌。

她告诉我说:“我刚开始步入影坛时,既担心又害怕,那时我刚从印度回来,在伦敦一个熟人也没有。我见过几个制片人,没有一个肯雇用我,我仅有的一点儿积蓄也渐渐用光了。有两个星期,我只靠一点饼干和水充饥。当时我不仅仅是内心感到恐惧,肉体上还饥饿难忍,我对自己说‘也许你太傻了,也许你永远也不可能闯进电影界。你没有经验,没演过戏。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你还有些什么呢’。“我站在镜子面前,开始端详里面的自己,才发觉忧虑已经开始毁坏我的容貌了!眼角有了皱纹,一脸忧愁,我对自己说‘你必须立即停止忧虑,你唯一的本钱就是容貌了,而忧虑会毁掉它的’。”

再没有什么会比忧虑使一个女人老得更快。忧虑会使我们的表情难看,会使我们咬牙切齿,会使我们脸上出现皱纹,会使我们总是愁眉苦脸,会使我们头发灰白,甚至脱落,忧虑还会让你脸上出现雀斑、溃烂和粉刺。

曾经有一段时期在日本掀起了第一次“自然化妆品”的热潮,与现时的“自然”有所不同,主要以使用更加原始的原材料生产化妆品为特色,比如使用赤豆、丝瓜等所谓“传统智慧”的化妆品,使那些对流行时尚极为敏感的年轻女性完全陷于其中,不能自拔。这种自然化妆品的依据便是“绝不使用任何界面活性剂、防腐剂以及香料等成分”,使用这些“含对皮肤有害物质的大型化妆品生产厂家的化妆品对人的肌肤是极其危险的”,等等。这种极端的论调使陷于其中的女性们纷纷对著名厂家的化妆品敬而远之,甚至持否定态度,一心追捧赤豆和丝瓜。

在这一片热潮中,有一位为“自然化妆品”立下汗马功劳的女性,她在接受各种杂志的采访时曾语出惊人,发出豪言壮语:“除了纯自然的化妆品之外,其他都令人可怕,使用不得!”

可是大约一年之后,她又突然宣称自己是“敏感性肌肤”,开始热衷于由皮肤科医师开发研制的化妆品,说“即使使用不含有防腐剂的自然化妆品也令人可怕,使用不得”。再过了大约两年,她又转而竭力称赞起所谓“无任何添加物”的化妆品来,对皮肤科医师开发研制的化妆品也变成了否定:“那只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毫无疑问,她就是那种化妆品信息源的“超级时尚发布中心”,同时又是稍显不成熟的狂热的化妆品爱好者。

在各种化妆品间彷徨而无法确定自己所适合的,这本是在谁身上都会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好,可是她的情况却稍稍有些病态,对各种化妆品一一热衷又一一幻灭,因而肌肤老是不能变得光滑美丽。尽管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化妆品,但是她一点儿也没有美丽起来,脸色总是那么黯淡无光,一直在为脸上的疙瘩而烦恼。

后来这位女性又随着时尚潮流开始为“冥想化妆品”而倾倒,但是脸上的肤色仍未见丝毫好转,她终于发出了“难道所有化妆品都没有什么效果吗”的疑问,即使这样,她还是没有停止尝试和彷徨,先后使用了各种“冥想化妆品”。

她将毫无改善的原因统统归结为化妆品,而旁观者则清清楚楚地知道这绝不是化妆品的原因。三年前,她结婚当了一名全职主妇,她听从住所附近主妇们的推荐,又试着换用了在主妇中间很受欢迎的上门推销的化妆品,结果如何?令人简直不敢相信,她的肌肤一下子变得光滑美丽起来。“真的是好不容易才遇上了这样好的化妆品啊!”她兴奋异常地给我打来电话。我问她:“怎么个好法?”她说:“脸上的疙瘩全都不见了,皮肤也变白了……”

我情不自禁地想:“果不其然!”

她为肌肤持续烦恼了约10年的时间,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没有遇见好的化妆品”,而是她身体内反反复复蓄积下来的令人感觉不适的精神压力,巨大的精神压力会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失调,血液循环不畅,皮肤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出现紊乱。她总是脸色黯淡,稍有不悦脸上便长出疙瘩,这全都是内在的精神压力所致。那么,持续了10年的讨厌的问题为什么会在一瞬间全面解决了呢?

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吧,那就是结婚。年过35岁的“闪电式结婚”,不要说周围人都觉得惊讶不已,她本人可能也最最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位皮肤粗糙不堪的女性先后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化妆品,在某次人事变动后被调到了其他科室,突然间仿佛全身的毒素全部排出似的,肌肤变得光滑润洁起来;还有一位女性在与长期同居的男友分手,重新搬家之后,立即显得容光焕发,终于告别了彷徨于各种化妆品的生活。很多人的肌肤都是在变换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所后才发生了质的变化。

然而更重要的却是,现今的时代在被称作狂热的美容爱好家的人群中,像这样类型的人——将自己不幸的原因指向毫不相干的化妆品,漫无目标地热衷于化妆品——其实真的是很多。

这些人往往不信任“主流”化妆品,而宁愿更相信自然化妆品、邮购化妆品等“支流”的化妆品,热衷于从一些二线品牌的化妆品中发现所谓的“价值”,因而她们“追求更好更有效的化妆品”的意识比一般人更加强烈,以至一直彷徨于频繁地更换化妆品的病态之中。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庞大的浪费”,不过我却觉得靠着化妆品或多或少解救了深陷于“暗无天日”的巨大精神压力中的她们,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就拿上述那位女士来说,大概甚至将“或许结不了婚”的原因也归罪于“化妆品一点也没有效果”,假如真是这样的话,这种归罪也就不至于使她产生“我不是一个好女人”、“我缺少女性的魅力”一类的自卑感。她之所以能够结婚,可以说也正是因为她并没有这种自卑感的缘故。她所反复尝试和彷徨于其中的许许多多的化妆品,即使没有治愈她肌肤上的问题,但至少减轻了她精神上的自卑感,所以说还是产生了效果的,一点也没有浪费。

日本一位知名的女性心理专家说得好:“我觉得化妆品不只是搽在肌肤上的东西,它更应该是搽拭在精神上的东西。我们经常说使用化妆品后人会变得心情舒畅,其实它还从更深层次上减轻了女性们的精神苦痛。”

忧虑会腐蚀你的青春,是女人容貌的最大克星,拥有一份好心情就是最好的天然化妆品。如果你不想让你的眼睛周围那些皮肤特别薄的地方过早出现皱纹,请及时脱离忧虑吧!

3 忧虑在危害你的健康

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一个邻居来按门铃,催促我们一家人去种牛痘,预防天花。他是纽约市中几千名志愿工作者之一。人们惊恐地排起长队,等待注射。疫苗接种站不仅设在所有的医院,连消防队、警察局和大型的工厂里都有。

两千多名医生、护士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为大家种牛痘。这场骚动是怎么引起的呢?原来纽约市有八个人得了天花,其中有两个人死了。

我在纽约已经住了37年了,可是至今还没有一个人来按我的门铃,警告我提防忧虑症。这种病,在过去37年里,杀伤力高过天花上万倍。也从来没有人告诫我,目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每十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将精神崩溃,主要原因就是忧虑和情绪困扰。所以我现在所做的,就是来按门铃警告你。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卡瑞尔博士曾经说过:“不知如何对抗忧虑的人,往往英年早逝。”事实上这句话对任何人都适用。

几年前,我与格伯医师——当时他是圣太菲铁路公司的医药主管——一起度假,开车穿过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我们在一起谈到了忧虑对人的影响,他说:“如果病人能袪除恐惧与忧虑,70%的人就不用看医生了。我倒不是说他们的病是想象出来的,”他继续说,“他们的疾病跟牙疼一样真实,甚至比它严重上千倍。我指的是消化性疾病、胃溃疡、心律不齐、失眠、头痛,甚至某种瘫痪。“这些病痛绝对是真实的,我说这些话是有根据的,因为我自己就被胃溃疡折磨了12年。“恐惧使人忧虑,忧虑使人紧张,从而影响到人的胃部神经,胃液分泌紊乱,引起胃溃疡。”

曾写过《神经性胃病》一书的约瑟夫·蒙泰格博士也说过同样的话。他说:“你吃的食物不会引起胃溃疡,引起胃溃疡的是折磨你的心事。”

梅育诊所的阿尔瓦雷斯医师曾说过:“溃疡随着情绪的压力起伏。”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在研究了梅育诊所15000名胃病患者的记录之后得出的。其中4/5的胃病患者的病因并非是生理因素,相反,精神上的恐惧、忧虑、憎恨、极端的自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法适应是导致胃病的主要诱因。据《生活》杂志报道,胃溃疡现高居导致人类死亡的第十大疾病了。

我最近与梅育诊所的哈罗·海滨博士通信,得知他在全美工业界医师协会的年会上宣读过一篇论文,指出他研究了176位平均年龄在44.3岁的企业主管,大约有1/3的人由于生活过度紧张而受到心脏病、消化系统溃疡、高血压三大疾病的困扰。想想看,竟然有1/3的企业主管在45岁之前就受到这些疾病的困扰!成功的代价何其昂贵!

心脏病是当今美国头号刽子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在战场上的大约有30多万人,而同一时期却有200万平民死于心脏病——其中有100万人是因忧虑和生活过度紧张引起的。前面提到的卡瑞尔医师说过:“不能对抗忧虑的人只有早逝。”而心脏病正是最主要的原因。

著名法国哲学家蒙田在被推选为家乡的市长时曾对市民说:“我愿意用我的双手来处理市政事务,但不想为了市政损坏自己的身体。”

忧虑可以让你身患风湿病、关节炎,使你不得不以轮椅代步。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的罗素·西基尔博士是世界著名的关节炎治疗权威,他列举了四种最容易得关节炎的情况:(1)婚姻破裂。(2)财务危机。(3)孤独和忧虑。(4)积怨未消。

当然,这四种情绪状况不是导致关节炎的全部原因,不同的原因造成不同类型的关节炎,但这四种是最常见的成因。举例来说,我的一位朋友在经济萧条时饱受打击,煤气公司停止向他供应煤气,银行提前结束了房屋抵押贷款。他的夫人便患了关节炎,发病突然,多方治疗仍不见效,直到他家的经济状况好转时,她才康复。

忧虑还会造成龋齿。威廉·麦格纳格尔博士在全美牙医协会的一次演讲中提道:“焦虑、恐惧等产生的不快情绪,可能影响到人的钙质平衡,使牙齿容易受蛀。”麦格纳格尔博士谈到他的一位病人,这个病人原本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但是在他的妻子得了急病住院后的三个星期里,他却因为担心妻子的病而有了9颗蛀牙,这都是由于忧虑引起的。

不久前,我陪一位甲状腺病患者朋友到费城去找一位著名专家,他在这方面已有38年的医疗经验。在他的候诊室里,墙上挂着一块大木牌,上面写着他给病人的忠告。我在等候的时候把那些忠告抄在了一个信封的背面:

放松与娱乐。

最能使你轻松愉快的是拥有健康的信仰、睡眠、音乐和欢笑。

——相信上帝。

——学会健康的睡眠。

——喜欢动听的音乐。

——乐观地看待生活。

健康和欢乐就会属于你。

他向我的朋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情绪上有什么困扰吗?”他警告我的朋友,如果继续忧虑下去,还可能会得别的并发症,如心脏病、胃溃疡,或者糖尿病。这位名医说:“所有这些疾病,都是互相关联的,它们就像亲戚一样,都是因忧虑而产生的。”

4 忧虑与你的生活方式无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必须亲自处理各种各样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不仅满足我们生存的需要,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快乐,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其中的一些人却享受不到工作的快乐,而是痛苦于由工作压力带来的种种忧虑。

我曾参与过一项名为“压力下的家庭健康”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0000人中有近85%的人认为,绝对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压力。根据过去10年美国家庭医师协会的调查估计,一般的病人中,有近3/4具有与压力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调查和其他类似的调查统计,引起许多公司机构与企业界领导人的关切,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怠工以及与压力相关的疾病而造成的生产效益低下,已使得他们的公司损失了500亿美元。而且他们相信在两年以内,这种花费会增至750亿美元——平均每位美国的工人要花750美元。家庭与婚姻是受压力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一般来说,压力是婚姻问题与人际关系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艾柯森博士在他的一篇医学报告中为我们总结了一些关于工作压力带来的忧虑症状。他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外在事件的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具有下列特征。A.主观性——同样的事件有人觉得有压力,有人却觉得不怎么样;B.评价性——同样的压力有人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然而有人却认为对自己有副作用;C.活动性——压力会因为对每一个人造成的严重性不同,从而产生程度不同的压力。”艾柯森仔细地观察他的病人,发现80%的人因为工作的压力产生忧虑,而烦躁和忧虑致使他们的身体经常呈现如下这样一些症状。

情绪:紧张、敏感、多疑、不稳定、焦躁不安、忧虑烦恼、难以放松等。

生理:口干舌燥、心跳急速、异常出汗、肌肉紧绷僵硬、便秘、头痛、失眠、血压升高、全身酸痛、疲劳、精神不济、消化系统不良、新陈代谢失调等。

行为:抱怨、争执、挑剔、责备、暴力、滥用药物、生活作息混乱、坐立不安等。

不错,工作的压力是忧虑的主要来源,但忧虑最能伤害到你的时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动的时候,而是在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之后。你曾否注意到,当你在工作出现过失或者差错的时候,你害怕别的同事或者上司会发现这事时,你心中有着一股怎样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因为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在工作中出现过失误。

在得州举办的成人教育班上,一个叫玛丽·苏伊曼的女士讲述了她一段至今难忘的经历:

十年前,我刚刚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毕业进入一家洗涤品公司销售部工作,当时公司新研制出了一种冰箱除味剂,首先在几家超市做了试销,效果还不错,接着上司肖恩向我布置了新的销售任务——一星期内作出一份销售除味剂的策划案。

当时我异常紧张,“我只是个新手,为什么让我来做挑战性这么大,风险又这么高的策划案?为什么肖恩不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的彼得去做。”在这样的不安中我度过了前两天,我当时真实的感受是,当黎明到来的时候,我迅速起床赶到一个个社区,给每个家庭主妇分发除味剂,然后就在现场统计关于价格、包装、气味等方面的调查结果。

到了晚上我面对摆在桌子上的一堆资料开始忧虑:“这样能行吗?别的同事是否会取笑甚至在会上反对这种销售方式?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少?”整个夜晚就在这样的质疑中迷迷糊糊度过。到了第四天事情开始出现转机,一位退休在家的老教授找到我们公司,急切地询问为什么在超市的货架上找不到这款除味剂。这样简短的一个问题使我打消了忧虑,我自信地告诉肖恩我的策划案已经完成。压力消失了,困扰也不在了,我们成功地推销了新除味剂。

虽然事情时隔10年了,玛丽依然很激动,可能很多人生活中的忧虑和不快乐来自工作中的压力,其实更多的情况是,工作的压力不是因为工作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压力。

著名的心理学者哈里·赖文生博士谈到我们对自己将来的光明前景的期待的问题。他说,我们总是尽力使每一件事尽善尽美,因为我们希望能活得更像心目中的自己。但在实际状况与自我期望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这距离就是引起压力的根源,也称为自我的压力。因此,理想中的我是导致潜在问题的原因。

前几年一个经常和我联系的商人谈到了他在这种压力中挣扎的经验。他说:

许多年前我的公司曾经问过我,是否愿意考虑调职到日本。那真是表现自我的好机会,但我知道,若我接受,很可能会造成家庭问题。

我已因职业的关系,而搬家至四个不同的城市。某一次搬家之后,当时我那15岁的大儿子,离家出走了几天,以示抗议。我知道我不应再考虑为事业而搬家,因为我另外一个儿子,那时也恰好15岁,正值青春期的危险年龄。

但我仍让上司将我列入考虑人选中达六周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我说“我不会自我推荐的,上帝啊,我会让别人来决定。”我的太太琼说:“我祷告,求神指示我们。”而我知道,这是她表示不愿意去的方式。我那15岁的儿子则坦白地对我说:“爸爸,我不要再搬家。”在六周后事情决定了,是由另一位同事去。

虽然我嘴里说“那好啊”,但两天以后,我患了肠疾,而且并没有很快就好,就在那个时候我才明白我的挣扎有多严重。病了四天后,半夜肚子不舒服使我醒来,我轻声地祷告“我现在才知道我一直在苦苦挣扎,请赦免我只想到自己的需要。请医治我与家人的关系……并且也请医治我身体上的不舒服”。那夜我也不必再爬起来了,因为我的罪已得赦免,而我的难处也随着紧张一并消失。

结果我得到宝贵的教训,当一个人不顾一切要得到一个工作上的地位,而甘冒失去家庭和邻里的和谐关系这种风险时,就会丧失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

在忙碌的生活中,自我管理的能力实在很重要,而正确处理理想的自我便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或许我们生命中有90%的时间是花费在自己的事情与追逐自我的理想中。我们只为自己着想,因为那会使我们陷在自我的捆绑中。古罗马有这样一句谚语:“不是负担,而是过重的负担杀死熊。”换句话说,是每日的压力,加上过多的焦虑伤害了我们。

另外还有一种压力,是来自犹豫不决的困扰。

有的时候你在工作中受到的压力,就和你得了感冒一样,是渐渐形成的。没人能事先警觉,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点点的压力不会伤害你,或许还有些好处呢。但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你受到的压力,已超过了负荷量,而你甚至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于是,你必须寻求一种医治的方法使你从十分疲惫的争斗中得以解脱。在这项个人与压力的搏斗中,你若放弃自己的一意孤行,压力就可以减少许多。

记住,你的生活与忧虑无关。

第二章 不要让忧虑禁锢你的人生

桃乐塞·迪克斯说:“我曾遭受过极严重的贫乏和疾病痛苦。人们问我如何渡过那些难关,我总是这样回答:‘我既已度过昨天,就能熬过今天。’我不允许自己去猜想明天将发生什么事。”在困苦的环境中,我们学到一些宝贵的生活哲学,是那些环境舒适的人所学不到的。我们学会了珍惜每一天,不为恐惧明天的来到而自我烦恼。恐惧会使人变得懦弱,把恐惧感从我们身上排除,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当你害怕的那一刻来到时,自会滋生勇气和智慧来应付它。

1 付出的代价“到此为止”

查尔斯·罗勃兹是一位投资顾问,他告诉我说:“我刚从得克萨斯州到纽约来的时候,身上只有两万美元,是朋友托我到股票市场投资用的。原以为我对股票市场懂得很多,可是我赔得一分也不剩。若是我自己的钱,我倒可以不在乎,可是我觉得把朋友的钱都赔光了是件很糟糕的事。“我很怕再见到他们。可没想到,他们对这件事不仅看得很开,而且还乐观到不可想象的地步。“我开始仔细研究我犯过的错误。下定决心要在再进股票市场前先学会必要的知识。于是,我和一位最成功的预测专家波顿·卡瑟斯交上了朋友。他多年来一直非常成功。而我知道,能有这样成功事业的人,不可能只靠机遇和运气。“他告诉我一个股票交易中最重要的原则,‘我在市场上所买的股票,都有一个到此为止的限度,不能再赔的最低标准。例如,我买的是50元一股的股票。我马上规定不能再赔的最低标准是45元’。这也就是说,万一股票跌价,跌到比买价低5元的时候,就立刻卖出去,这样就可以把损失只限定在5元之内。“‘如果你当初购买得很精明的话,你的赚头可能平均在10元、25元,甚至于50元。因此,在把你的损失限定在5元以后,即使你半数以上判断错误,也还能让你赚很多的钱。’“我马上学会了这个办法,它替我的顾客和我挽回了不知几千几万元钱。“后来我发现,‘到此为止’的原则在其他方面也适用。我在每一件让人忧虑和烦恼的事上,加一个‘到此为止’的限制,结果简直是太好了。“我常和一个很不守时的朋友共进午餐。他总是在午餐时间已过去大半以后才来。我告诉他,以后等你‘到此为止’的限制是10分钟。要是你在10分钟以后才到的话,咱们的午餐约会就算告吹——你来也找不到我。”

我真希望在很多年以前就学会了把这种限制用在我的缺乏耐心、我的脾气、我的自我适应的欲望、我的悔恨和所有精神与情感的压力上,常常告诫自己:“这件事只值得担这么一点点心,不能再多了。”

我在30岁出头的时候,决定以小说写作为终生职业,想做哈代第二。我充满信心,在欧洲住了两年,写出杰作——我把那本书题名为《大风雪》。这个题目取得真好,因为所有出版家对它的态度都冷得像呼啸着刮过得克萨斯州大平原上的大风雪一样。

当我的经纪人告诉我这部作品不值一文,说我没有写小说的天赋和才能的时候,我的心跳几乎停止了。我发觉自己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上,必须做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几个星期之后,我才从这茫然中醒来。当时我还不知道“为你的忧虑订下到此为止的限制”,但实际上我所做的正是这件事。

我把费尽心血写那本小说的两年时间,看作一次宝贵的经验,然后,“到此为止”。我重新操起组织和教授成人教育班的老本行,有时就写一些传记和非小说类的书籍。

一百年前的一个夜晚,梭罗用鹅毛笔蘸着他自己做的墨水,在日记中写道:“一件事物的代价,也就是我称之为生活的总值,需要当场交换,或在最后付出。”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如果我们以生活的一部分来付代价,而付得太多了的话,我们就是傻瓜。

这也正是吉尔伯和苏里文的悲剧。他们知道如何创作出欢快的歌词和歌谱,可完全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快乐;他们写过很多使人非常喜欢的轻歌剧,可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

苏里文为他们的剧院买了一张新的地毯,吉尔伯看到账单时大发雷霆,这件事甚至闹到法院。从此两人“老死不相往来”。苏里文替新歌剧谱完曲后,就把它寄给吉尔伯,而吉尔伯填上词后,再把它们寄回苏里文。一次,他们必须一起到台上去谢幕,两人就站在台的两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鞠躬。这样才可以不必看见对方。

他们就不懂得在他们彼此的不快中,订下一个“到此为止”的最低限度,而林肯却做到了这一点。

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的几位朋友攻击他的一些敌人,林肯却说:“你们对私人恩怨的感觉比我要多,也许我的这种感觉太少了吧。可是,我一向认为这很不值得。一个人实在没有必要把他半辈子时间都花在争吵上。如果那些人不再攻击我,我也就不再记他们的仇了。”

我真希望伊迪丝姑妈也有林肯这种宽恕精神。

她和法兰克姑父住在一个抵押出去的农庄上。那里土质很差,灌溉不良,收成又不好,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很紧,每分钱都要节省着用。可是,伊迪丝姑妈喜欢买一些窗帘和其他小东西来装饰家里,为此她常向一家小杂货铺赊账。法兰克姑父很注重信誉,不愿意欠债,所以他悄悄告诉杂货店老板,不要再让他妻子赊账买东西。伊迪丝姑妈听说后大发脾气。

这事至今差不多有50年了,她还在发脾气。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她说这件事,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已经70多快80岁了。我对她说:“伊迪丝姑妈,法兰克姑父这样羞辱你确实不对。可是难道你不觉得,你已经埋怨了半个世纪了,这比他所做的事还要糟糕!”

伊迪丝姑妈为她这些不快的记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付出了半个世纪自己内心的平静。

富兰克林小的时候,犯了一次70年来一直没有忘记的错误。他7岁时看中了一支哨子。他兴奋地跑进玩具店,把所有的零钱放在柜台上,也不问价钱就把哨子买下了。70年后他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写道:“后来,我跑回家,吹着这支哨子,在房间里得意地转着。”他的哥哥姐姐发现他买哨子多付了钱,都来取笑他,他懊恼得痛哭了一场。

富兰克林在这个教训里学到的道理非常简单:

长大后,我见识了人类许多行为,认识到,许多人买哨子都付出了太多的钱。简而言之,我确信人类的苦难,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了错误的估计,也就是,他们买哨子多付了钱。

托尔斯泰娶了一个他非常钟爱的女子,他们在一起非常快乐。可是,托尔斯泰的妻子天生忌妒心很强,常常窥测他的行踪,他们时常争吵得不可开交。她甚至忌妒自己亲生的儿女,曾用枪把女儿的照片打了一个洞。她还在地板上打滚,拿着一瓶鸦片威胁说要自杀,吓得她的孩子们躲在房间的角落里直叫。

如果托尔斯泰跳起来、把家具砸烂,我倒不怪他,因为他有理由这样生气。可是他做的事比这个要坏得多,他记一本私人日记!这就是他的“哨”。

在那里,他努力要让下一代原谅他,而把所有的错都推到他妻子身上。他妻子如何对付他呢?她当然是把他的日记撕下来烧掉,她自己也记了一本日记,把错都推到托尔斯泰身上。她甚至还写了一本小说,题目就叫《谁之错》。在小说里,她把丈夫描写成一个破坏家庭的人,而她自己则是一个牺牲品。

结果,他们把唯一的家变成了托尔斯泰自称的“一座疯人院”。这两个无聊的人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0年的光阴都生活在一个可怕的地狱里,只因为两人中没有一个有头脑说“不要再吵了”;只因为两人都没有足够的价值判断力,能够说:“让我们在这件事上马上告一段落,我们是在浪费生命。让我们现在就说‘够了’吧。”

不错,我非常相信这是获得内心平静的秘诀之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要在忧虑毁了你之前,先改掉忧虑的习惯。

任何时候,我们想拿钱买东西或为生活付出代价,要先停下来,用下面3个问题问问自己:(1)我现在正在担心的问题,和我自己有何关联?(2)在这件令我忧虑的事情上,我应在何处设置“到此为止”的最低限度,然后把它整个忘掉。(3)我到底该付这个“哨子”多少钱?我所付的是否已超过了它的价值?

2 你的人生取决于你的思想

几年前,我在电台接受访问:“你一生中所学到的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这很容易回答,至今我所学到的最大教训是人的思想的重要性。

如果我了解你的思想,我当然就了解你这个人。我们的思想造就了我们这个人。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的命运。马卡斯·奥勒留不但是统治罗马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总结了一句话:“思想决定一生。”

不错,如果思想是快乐的,我们当然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之事,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有恐惧的想法,就会心生恐惧;如果我们想的是不好的念头,我们恐怕就不得安宁了;如果想到的是失败,我们就注定要失败;如果我们总是自怜,恐怕别人都将唯恐避之不及了。诺曼·皮尔说:“你所认识的,并非真正的你;反倒是你心里想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人。”

为了充分说明思想的力量,让我告诉你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可以为这故事写一本书,不过我只在此简述一下。

一个10月的夜晚,内战刚结束不久,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格洛佛太太在街上茫然游荡,她晃到一位退休船长的太太韦伯斯特太太家门口,敲门。

门开了,韦伯斯特太太看到一个可怜的瘦小女人,体重不会超过100磅,一身皮包骨。格洛佛太太解释说,她正在找个落脚处歇下来,思考并解决日夜困扰她的问题。

韦伯斯特太太说道:“那就在这里留一宿吧!这座大房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后来,韦伯斯特太太的女婿比尔·艾利斯刚好从纽约来此度假,发现格洛佛太太住在家里,当即咆哮说:“我可不要一个无赖住在家里!”

他把这个无家可归的女人赶出门去了。她在雨里呆站了几分钟,只好在街上找个遮蔽处。

这个故事的惊人之处是,被韦伯斯特太太的女婿赶出去的这个“无赖”,后来竟成为世界上极具思想影响力的一位女性——玛丽·贝克·艾迪,后来有几百万信徒——因为她正是基督科学教派的创始人。不过,当时生命对她而言只是一连串的病痛、愁苦与悲伤。

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后不久便去世了。她又遭到第二任丈夫的遗弃,不过这第二任丈夫爱上了有夫之妇后,最后死于贫民窟。她只有一个儿子,可是因为贫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岁时把他送给别人抚养,她失去了与她儿子的一切联系,31年来未曾再见过他。

因为自己健康情形太差,几年来她一直对自己声称的“心灵治疗科学”极感兴趣。不过,真正戏剧性的转折是发生在马萨诸塞的一个寒夜里,她一个人在街上走着,却在结冰的人行道上滑倒了,摔得人事不知。她的脊椎受到重伤,引起全身痉挛。连医生都宣告她快死亡了,即使发生奇迹,她活下来也将终身瘫痪。

几乎是躺在床上等死的玛丽打开她的《圣经》,她认为是受到圣灵的引导,使她看到了《马太福音》的一段话:“于是,他们带了一位不能行走的人,躺在床上来到耶稣跟前……耶稣对他说‘孩子,平安吧!我已赦免你的罪……站起来——拿着你的东西回家去吧!于是那人就起身回去了’。”

后来她说,耶稣的话在她内心产生了一股力量,那是一种真正的信念,一种治愈的力量,使她“立即可以下床走路”。

玛丽说道:“那次的经历,引导我发现如何治疗我自己还有别人的方法……我有科学上的把握,认为这都是人内心的力量,是一种心理现象。”

就这样玛丽创始了一种新宗教:基督科学——一位女性创立的伟大宗教信仰——现在已流行于全世界。

你现在一定在想:“这个卡耐基已经皈依基督科学教了。”不,你搞错了,我不是基督科学派的教友,只不过,我年事愈长,愈深信思想的巨大力量。多年教授成人的经验,使我知道人真的可以改变想法,来克服忧虑、恐惧甚至各种病痛,并改变自己的人生。我知道!我确信!我看过这种改变不下数百次,我看过这么多次,我一点都不再怀疑了。

失明了的弥尔顿在300年前就发现了同样的真理:“心灵,是它自己的殿堂,它可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拿破仑与海伦·凯勒都是弥尔顿的最佳诠释者。集荣耀、权力、富贵于一身的拿破仑说道:“在我的生命中,找不到6天快乐的日子。”反观既聋且哑又盲的海伦·凯勒却曾在她的书中写道:“我发现人生是如此美妙!”

活了半百,如果我真的学到了什么,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别人能带给你平安”。

伟大的法国哲学家蒙田把下面这句话奉为圭臬:“伤害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他对事件的看法。”而对事件的看法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当你受情绪困扰、神经紧绷时,你完全可以凭借意志力来改变你的心境,正是如此!但还不是全部,我还可以告诉你怎么做,也许要费一点事,但秘诀却很简单。

威廉·詹姆斯是实用心理学的顶尖大师,他曾有过这样的心得:“行动似乎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行的,多以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也就是说,我们虽然不能一下决心,就立即改变情绪,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做到改变行动。当我们改变行动时,就能自动改变感觉。他的解释是:“如果你不开心,那么,能变得开心的唯一办法是开心地坐直身体,并装作很开心的样子说话及行动。”

这简单的小魔法真有效吗?你自己去试试看吧!很快地,你就会明白威廉·詹姆斯的意思——如果你的行为散发的是快乐,就不可能在心理上保持忧郁。

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只要想得开心积极,就能救回这个人的生命,我们何必还要为一点芝麻小事去烦躁呢?让我们一起谨记威廉·詹姆斯的名言:“只要将一个人内心的态度由恐惧转为奋斗,就能克服任何障碍。”

3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理由

快乐是一种能力。快乐和愉悦并不是一回事。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快乐是一种礼物,创造了绝大多数生活。愉悦则来自不计后果的狂欢,让人忘记生活。”“快乐并不是不快的缺席,”伦肖说,“它是一种善待自己的能力,不管你感觉如何。”但快乐和愉悦可以密切连接在一起。因为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痛苦而不是快乐上,所以我们无法得到快乐。

所有有关快乐的研究都表明,快乐的人忙碌、有活力、外向。生活在个人郁闷世界里的人会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本我,孩子们则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去。当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把注意力集中在正在完成的事情上时,快乐就会来临。

有人讲述了一个好学的年轻人的故事。

这个学生认识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禅宗大师,向他询问永远快乐的秘密。大师笑着拿起粉笔写道:“专心。”“这就够了吗?”学生问。“专心就已经足够了,”大师说,“如果不专心,快乐就没有栖身之所;有了专心,快乐现在就在。专心是心无旁骛。专心就是一切。”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理由,但我们总认为我们没资格快乐,或者做得还不够,还不到快乐的时候。这种等待心理的表现是我们常常说“如果……的话,我一定非常快乐,但是……”事实是我们永远也到不了那个境界。如果快乐要待实现某个目标后才能享受,人就会藏起自己的快乐,一直等到那个时刻。不幸的是,不管这愿望是关于金钱、汽车、工作或者爱人,即使真的实现了,你却会发现自己仍然快乐不起来。当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为了明天,生活已经失真。

很多人试图通过成功来创造快乐,是因为他们错误地理解了这些东西带来快乐的质量和持续时间。新的幸福感很快就会暗淡,快乐开始变得平淡无奇,你只好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制定目标,只是鼓励大家将目标放在现在。问问自己今天可以为明天的目标做些什么,不管那目标是健康、工作成功、减肥还是别的什么。我们能控制的唯一时刻就是现在。

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言,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尺度。我们用它来丈量生活的品质,丈量我们喜欢生活的程度。

实际上,我们能否快乐主要决定于下面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

即看待生活的方式,也是快乐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思维决定感情,所以我可以通过“想”某些事来促进相同结果的发生,即用思想指导行为。

2.价值观念

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规则同样非常重要。如果成功是你生活的信条,那么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赚钱。这个规则——价值系统对制造快乐并没有必要。

绝大多数人继承了父母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社会行为,我们甚至在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已经习惯了这些东西。如果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满意——很多人确实如此——那么我们首先担心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而这种想法只能带来不快、气愤、压力和疾病。过于在意外部环境会带来压力感。快乐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的目标并明确了解完成目标的方法的人。

3.角色认知

平衡我们的角色对快乐来说也很重要。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工作的、家庭的。人们当然会更重视能得到更多承认的那个角色——工作的还是私人的。但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角色上,只能给自己带来不快和压力。

可能你在自认为最重要的角色上表现不错,不过要记住,为此而忽视其他角色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将制造快乐的方法称作“更高使命”,或者目的。一旦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明确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为什么要这样度过,你就能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步骤去实现它。

4 保持自我本色

保持自我本色这一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了”。詹姆士·戈登·基尔凯医生指出“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很多精神、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其隐藏的病因往往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

安吉罗·派屈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训练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并且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可是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在好莱坞就相当严重。

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最令他头痛的事是帮助年轻演员克服这个问题,保持自我。他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诫他们,“他们现在需要点新鲜的。”

山姆·伍德在导演《别了,希普斯先生》和《战地钟声》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从事房地产,因此他培养了自己的一种销售员的个性。他认为,商界中的一些规则在电影界也完全适用,完全模仿别人绝对会一事无成。“经验告诉我,”山姆·伍德说,“尽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员,这是最保险的。”

我也问过保罗·伯恩顿,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他面试过的人超过6000人,也写过一本《求职的六大技巧》,所以对这个问题他应该知道得很清楚。他回答说:“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们常常不坦诚地回答问题,只想说出他认为你想听的答案。”可是那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一种不真实的、虚伪的东西。

我知道有一位公共汽车驾驶员的女儿就是很辛苦才学到这个教训的。她想当歌星,但不幸的是她长得不好看,嘴巴太大,还长着龅牙。她第一次在新泽西的一家夜总会里公开演唱时,一直想用上唇遮住牙齿。她企图让自己看起来显得高雅,结果却把自己弄得四不像,这样下去她就注定要失败了。

幸好当晚在座的一位男士认为她很有歌唱的天分,他很直率地对她说:“我看了你的表演,看得出来你想掩饰什么,你觉得你的牙齿很难看?”

那女孩听了觉得很难堪,不过那个人还是继续说下去,“龅牙又怎么样?那又不犯罪!不要试图去掩饰它,张开嘴就唱。你越不以为然,听众就会越爱你。再说,这些你现在引以为耻的龅牙,将来可能会带给你财富呢!”

凯丝·达莱接受了那人的建议,把龅牙的事抛之脑后,从那次以后,她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观众身上。她开怀尽情地演唱,后来成为电影及电台中走红的顶尖歌星,别的歌星倒想来模仿她了。

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我们还有一半以上是未醒着。我们只运用了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功地运用它们。”

既然你我都有这么多未加开发的潜能,又何必担心自己不像其他人。你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既没有像你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

遗传学告诉我们,你是由父亲和母亲各自的23条染色体组合而成,这46条染色体决定了你的遗传,每一条染色体中有数百个基因,任何单一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事实上,人类生命的形成真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奥妙。

即使你父母相遇相爱孕育了你,也只有300万亿分之一的机会有一个跟你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也就是说,即使你有300万亿个手足,他们也都跟你不同。这只是猜测吗?当然不是,这完全是科学的事实。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读读这方面的书。

我很有资格谈这个主题,因为我自己就有过深切的体会,而且是一次痛苦昂贵的经历。

当我由密苏里州的玉米田来到纽约时,我报名美国戏剧院,我向往成为一位演员。我当时有个自作聪明的主意,通往成功的捷径,这么简单易行的道理,真搞不懂别人怎么会想不到。这个主意是,好好研究当时的几位名演员,把他们的优点都集合起来变成我自己的。多蠢啊!害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模仿别人后,才发现我学不了任何人,我只能成为我自己。

那样的惨痛经验总该让我一辈子不模仿别人了吧!但是,不,我实在太愚蠢了,我得再经历另外一次痛苦。

几年后,我写了一本有关公众演说的书。我又有了同样愚蠢的想法,就是借用其他书的一些主意,汇编成一本书,一本包罗万象的书。于是我弄来一批有关公众演说的书,花了一年的时间吸收他们的想法,变成我的文章。

最后,我再次发现自己又当了一次傻瓜。把别人的想法变成自己的文章,只会把文章弄得枯燥乏味,不会有人读的。于是我把这一年的工作成绩全丢进废纸篓里,从头再来。

做你自己!这也是美国作曲家欧文·柏林给乔治·格希文的忠告。

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柏林已声誉卓著,格希文却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以格希文所赚薪水的3倍请他做音乐秘书。

可是柏林也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个欧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格希文接受了忠告,并渐渐成为当代极有贡献的美国作曲家。

像查理·卓别林这样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曾经学到这个教训,而且多数人得先付出代价。

卓别林开始拍片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结果他一事无成,直到他开始成为他自己,才渐渐成功。

鲍勃·霍伯也有类似的经验,他以前有许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红。

当玛丽·马克布莱德第一次上电台时,她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明星,但不成功。直到她以本来面目——一位由密苏里州来的乡村姑娘——才成为纽约市最红的播音明星。

吉瑞·奥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得州口音,打扮得也像个城市人,他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只能招致别人背后的讪笑。后来他开始重拾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才奠定他在影片及广播中最受欢迎的牛仔的地位。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独特的自我,为此而高兴吧!善用你的天赋。归根究底,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你的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只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也不论好坏,你只有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自己的一份乐器。

爱默生在他的短文《自我信赖》中说过:“一个人总有一天会明白,忌妒是无用的,而模仿他人无异于自杀。因为不论好坏,人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只有耕种自己的田地,才能收获自家的玉米。上天赋予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你自己努力尝试和运用时,才知道这份能力到底是什么。”

5 看到事情最好的一面

我认识哈洛德很久了,他住在密苏里州,曾经是我巡回演讲的经理。我们有一次在堪萨斯城相遇,他送我回农庄。我在途中问他是如何克服忧虑的,他说了一个使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我以前经常担忧,不过1934年春的某一天,我在一条街上所看到的一幅景象驱逐了我所有的烦恼。前后过程不到10秒钟,不过这10秒钟内,我所学到的比过去10年还多。

我经营一家杂货店已经两年了,不但用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得7年才能还清。杂货店正是那天的前一个周六停止营业的。我正打算到银行借点钱,好动身到堪萨斯城找个工作。我像只斗败的公鸡,失去了斗志和信心。

忽然间,我看到对街过来一个没腿的人,他坐在一块小木板上,下面用溜冰鞋轮做了四个滚轮,两手各拿一块木头在地面上支撑划动自己。他过了街,正要把自己抬高几英寸以越过马路到人行道来。正当他费力抬高他身下的木板时,他的眼光与我相遇,并向我灿然一笑。“早安,先生!今天天气真好,不是吗?”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朝气。我看着他,不禁感到自己是多么富有。我有两条腿,我可以走,我对我的自怜感到羞耻。我告诉自己,一个失去了双腿之人还能开心、快乐、充满自信,我既然还有双腿,当然也可以做得到。我顿时觉得精神多了。原来我只打算借100美元,现在我有勇气要求借200美元。本来我只打算试试看能不能找个工作,但现在,我有信心宣布我要去找个工作。我拿到借款,也找到了工作。

现在我在浴室的镜子上贴了一段话,每天早上刮胡子时都要念一遍:“我正在因为自己没有鞋而难过,忽然遇见一个没有双脚之人,我的难过顿时消失了。”《时代》杂志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太平洋受伤的一位士官的故事。他的喉咙被碎片击中,接受7次输血。他写了一张小条子给医生:“我能活下去吗?”

医生回答:“可以的。”

他又写道,“我还可以讲话吗?”

回答也是肯定的。

他再写了一张纸条:“那我还操什么心呢?”

你何不现在就问自己:“我到底在烦恼什么呢?”你多半会发现,你担心的事既不重要,也没意义。在英国的许多教堂里都可以看到这两个字:“感恩。”我们的心中也应该深深铭记着这两个字。想想所有我们应该感谢的事,并真正感谢。《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福特可以算得上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悲观的人,他觉得自己根本不该出生,生日时他常穿着黑色的丧服守斋。即使在那样的绝望中,他仍没有忘记只有快乐的心境可以带来健康。他曾宣称:“世上最好的医生,是饮食有度、保持平安与愉悦的心情。”

我们如果愿意,大可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可能胜过阿里巴巴的宝藏而感到满足开心。给你一亿元交换你的双眼,如何?两只脚值多少钱?你的双手呢?听觉呢?你的子女?你的家庭?算算你所拥有的资产,你一定会发现,即使给你世上所有的财富,你也不会愿意出让自己现在拥有的这些。

但是,我们会感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吗?噢!不!叔本华说:“我们很少想我们所拥有的,却总是想自己缺失的。这种倾向实在是世上最令人不幸的事之一。它带来的灾难只怕比所有的战争疾病都重大。”

我的朋友露丝,也因为成天烦恼自己所欠缺的而差点酿成悲剧。

几年前,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写作班上认识了,她给我讲述了她的一个经历:“我的日子排得很紧凑,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习风琴,在城里主持一个演说训练班,又在另一个城里讲授音乐欣赏。我忙着出席宴会、跳舞,在星空下骑马驰骋。直到一天早上,我完全崩溃了。医生说‘你得卧床休息一年’。他一点没有让我相信我会再恢复健康。“在床上躺一年!简直是个废物,倒还不如死了算了。我惊恐极了,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人之事,而要受这种报应?我哭了好久怎么也无法接受。不过,我还是很遵从地按照医生的嘱咐卧床休息。“邻居鲁道夫是一位艺术家,他来看我,告诉我说,‘你以为在床上躺一年就很悲惨,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真正了解自己,这几个月,你在心灵上的成长可以抵得上你过去的几十年。’我慢慢平静下来,开始努力建立另外一套价值观。我阅读一些启发人心的书。一天我听到收音机里播音员在节目中说‘你所表现出来的永远只是你内心世界的反应’。我以前听过这种话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但这次才真正深植内心。我开始去想些令我活下去的想法——一些开心、健康的想法。每天早晨一醒过来,我就强迫自己想一遍我所拥有的应该对这一世界充满感激之事,我的身体没有疼痛,我有个可爱的小女儿,我的视力、我的听觉、收音机里悦耳的音乐、有看书的闲暇、美味的食物、一些好朋友,来看我的客人很多,医生不得不限制一次只能容许一位来访——而且还有时间限制。“许多年以来,我都能过着丰富、活跃的生活,现在我深深地感谢躺在床上的那一年,那是我在亚利桑那州最有价值、最快乐的一年。那一年中我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早上先清点一下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到现在我还沿袭这个习惯。这已成为我最宝贵的财产。我得承认在害怕死亡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活过。”

我亲爱的露丝,你可能并不知道,你学到的教训和200年前英国作家约翰逊所发现的是完全一样的。约翰逊曾说过:“能看到每件事情的最好一面,并养成一种习惯,这真是千金不换的珍宝。”

我得提醒各位,说这句话的人可不是职业性的乐观主义者,事实上,他二十几年来深受焦虑、饥饿、穷困之苦,遵照这句箴言终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作家与评论家。

罗根·史密斯有一句智慧之言:“人生有两项主要目标,第一,拥有你所向往的;第二,享受它们。只有最具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第二点。”

6 热忱帮你实现梦想

热忱的威力是不容被低估的。爱默生曾经说过:“每一个伟大的时刻,都是热忱凯旋的时候。”“没有一桩丰功伟业能缺乏热忱。”许多人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才智、能力、机会或天分,而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尽力去处理问题。

热忱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卓越的能力与努力地工作。我们都认识一些聪明但一无所成的人,也总认识一些辛勤工作但一事无成的人。青年人应该记住,只有热爱工作、投入工作且满怀热忱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热忱有一种特性,那就是它具有感染力,并且能令人有反应。不论在教室里或其他活动中,都是一样的。就算是冰上曲棍球比赛,也同样需要热忱。如果你自己对一个想法或计划不够热忱,别人更不可能有热忱。如果公司领导人自己不能全心热忱地相信公司的目标与方向,就不要指望员工、顾客或股市会相信它。想使任何人对一个想法或是一个计划、一个活动兴奋起劲的最好办法,就是你自己要先兴奋起来,而且要把你的兴奋表现出来。

汤姆·德尔夫最近在加州一家进口公司考尔佛电子销售公司找到了一份业务员的工作。按照公司历来的做法,公司会交给汤姆·德尔夫一份很难缠的潜力客户名单。其中有一家公司以前是公司的大客户,但是却在多年前停止往来了。

汤姆·德尔夫说:“我决定把跟他们做成生意当作我个人的一项挑战。这表示我得先说服老板我可以把这家公司扳回来。他本来不太肯定,但是他不想浇我的冷水。于是他允许我去拜访那家客户。”

当汤姆·德尔夫第一次与采购处长面对面谈话时,他的热忱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面带微笑地走进会客室,并说道:“很高兴能再回来,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合作。”

汤姆·德尔夫从来没有想过他可能无法成交。他完全忽略他的公司已经丢掉了这个客户的事实。他以最高昂热忱的态度说服他的客户,考尔佛公司已准备好再为他们服务。“后来,采购处长告诉我们老板,他们考虑我们的唯一理由是因为我的热忱。他们的订单一年能带来50万美元的利润。”

热忱,可以保养灵魂,培养并发挥热忱的特性,我们就可以对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加上火花和趣味。

我有一次请教一位友人,问他如何挑选管理人员。这位友人的回答听起来可能蛮令人惊奇的:“这些成功者与失败者,他们的能力与聪明才智其实差异不大。”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总裁佛多利·威尔森说:“如果两个人各方面条件都相近,那么,更热忱的那一位一定更快达到成功。一个能力平庸但是很热忱的人,往往会胜过能力杰出却缺乏热忱的人。”

热忱是一把火,它可燃烧起成功的希望。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的最大奖赏,你必须像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那样将梦想转化为全部有价值的献身热情,来发展和销售自己的才能。

有一次,我在加州一家饭店投宿时,点了客房服务,侍者是一位墨西哥人,他说着一口吞吞吐吐不流畅的英语:“早安!早安!早安!”奇怪的是,他重复了三次问安,却不显得啰唆,反而让人觉得很舒心。

他用那种墨西哥人独有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满面春光地告诉我,他有一份好工作,而且身在美国。接着他满怀热情地为我倒咖啡,同时又很友好地同我谈论天气:“对啊!不过下雨也很好,雨水可以让草地青翠,而且花草树木也都需要雨水,不是吗?”

在他离开房间之时,我深深地被他打动了。我对自己说,我知道为什么他有一份工作。最聪明和最热忱的人能更快地得到工作和做出成绩。要满怀着热忱,将你自己奉献给积极的人生,你将会惊讶人们有多么想要雇用你。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告诉我的学员们,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于首位的就是热忱,一个人、一个团队只要有热忱,其结果必然是积极的行动、成功和幸福。

激情增加一盎司,我们的人生就会大不一样。著名人寿保险推销员弗兰克·贝特格在他的自传中,向我们充分诠释了这一点:

在我刚转入职业棒球界不久,我就遭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我被开除了。理由是我打球无精打采。老板对我说:“弗兰克,离开这儿后,无论你去哪儿,都要振作起来,工作中要有生气和热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忠告,虽然代价惨重,但还不算太迟。于是,当我进入纽黑文队时,我下定决心在这次联赛中一定要成为最有激情的球员。

从此以后,我在球场上就像一个充足了电的勇士。掷球是如此之快、如此有力,以至于几乎要震落内场接球同伴的手套。在烈日炎炎下,为了赢得至关重要的一分,我在球场上奔来跑去,完全忘了这样会很容易中暑。第二天早晨的报纸上赫然登着我们的消息,上面是这样写的:“这个新手充满了激情并感染了我们的小伙子们。他们不但赢得了比赛,而且看来情绪比任何时候都好。”那家报纸还给我起了个绰号叫“锐气”,称我是队里的“灵魂”。三个星期以前我还被人骂作“懒惰的家伙”,可现在我的绰号竟然是“锐气”。

于是我的月薪从25美元涨到185美元。这并不是我球技出众或是有很强的能力,在投入热情打球以前,我对棒球所知甚少。除了“激情”还有什么能使我的月薪在十天内竟上升700%呢?

退出职业棒球队之后,我去做人寿保险推销工作。在10个月令人沮丧的推销之后,我被卡耐基先生一语惊破。他说:“贝特格,你毫无生气的言谈怎么能使大家感兴趣呢?”我决定以我加入纽黑文队打球的激情投入做推销员的工作中来。有一天,我进了一个店铺,鼓起我的全部热情试图说服店铺的主人买保险。他大概从未遇到过如此热情的推销员,只见他挺直了身子,睁大眼睛,一直听我把话说完,最终他没有拒绝我的推销,买了一份保险。从那天开始,我真正地展开推销工作了。在12年的推销生涯中,我目睹了许多推销员靠激情成倍地增加收入,同样也目睹更多人由于缺少热情而一事无成。

弗兰克·贝特格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与其说是取决于他的才能,不如说是取决于他的激情。凭借激情,他在烈日当空的酷热中超常发挥;凭借激情,他说服了自己的客户,最终创出不凡的成就。

第三章 消除忧虑的方法

勇于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和悲剧,运用意志力,做出勇敢的样子,必能以勇气取代恐惧,并最终走出悲伤的阴影。在必要的时候,我们都能忍受灾难与悲剧,并且战胜它们。我们常以为自己做不到,其实我们内心拥有的强大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懂得善加利用,就能帮助我们战胜一切忧虑和悲伤。因为,我们比自己想象的强壮得多。

1 “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捧起一本书读到了影响他将来一生的一句话。当时他还是蒙特利尔综合医院的医学专业的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如何开一个诊所?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在1871年读到的这句话使他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好医生。他创建了闻名全球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这是大英帝国医学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王封为爵士。

在他死后,人们搜集了长达1466页的两卷书来讲述他传奇的一生。这个人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句话帮助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

这句话就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事,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

这是苏格兰史学家汤姆斯·卡莱尔所写的书中的一段话。

42年后的一个温暖的春夜里,正是郁金香开满校园之时,威廉·奥斯勒爵士向耶鲁大学的莘莘学子做了一次演讲。他这样对耶鲁大学的学生们说道:“像我这样曾经在四所大学里当过教授,写过一本很受欢迎的畅销书的人,在别人看来似乎应该有着非凡的才智,其实不然。”他透露自己的一些“秘密”,他其实资质平庸。

那么,他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他认为完全归功于“活在今天的方格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在去耶鲁演讲的几个月以前,他曾乘一艘很大的海轮横渡大西洋。他注意到船长站在驾驶舱里按了一个按钮,在一阵机器运转的响声后,船的几个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绝开了——隔成几个防水的隔舱。奥斯勒博士对那些耶鲁的学生说:“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副比轮船精密得多的有机体,而且有更遥远的航程。我想奉劝诸位你们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一切。”

只有恪守“活在今天的方格中”,才能在航行中确保安全。在驾驶舱中,你会发现那些大隔舱都各有用处。按下一个按钮,用铁门把过去隔断——隔断那些已经逝去的昨天;按下另一个按钮,用铁门把未来也隔断——隔断那些尚未诞生的明天。然后你就安全了——你拥有所有的今天,与过去隔绝!埋葬已经逝去的过去,切断那些会把傻瓜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担加上昨日的负荷,要在今天一起背负,再坚强的人也会胆怯。要把未来像过去那样紧紧地关在门外。未来就在于今天,不存在所谓的明天,人类的救赎就是现在。浪费精力,整日为未来而焦虑发愁只能拖累自己。那么,紧紧地关闭舱门吧!准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难道奥斯勒博士是主张人们不要努力为明天做准备了吗?不是,绝对不是。在那次讲演中,他接着说道:“集中所有的智慧,聚集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

奥斯勒爵士鼓励耶鲁大学的学生们在新的一天来临时,祈祷:“请赐予我今日之粮。”

记住,这句祈祷词中仅仅要求今日之粮,并没有抱怨昨天我们吃的酸面包,也没有说:“噢!主啊!麦子地里的麦子一片干枯的样子,我们可能又遇到一次旱灾。那样的话明年我们还能吃上面包吗?或者,万一我失业了,噢!主啊!那时我又吃什么呢?”

这句祈祷词告诉我们只能要求今天的面包,而且也只有今天的面包我们才可能吃到。

很久以前,有个身无分文的哲学家,流浪到一处贫瘠的乡村,那里的人们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某一天,在山顶上一大群人围拢在他的身边听他讲学。就在当时他说出了一段也许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最多的名言。这段包含哲理的话仅有29个字,却经历了几个世纪,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烦恼,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很多人都不赞同这句至理名言“不要为明天烦恼”。这些人把它当作一种多余的忠告,认为那只是具有东方神秘主义的教条,太认命了,始终不肯相信。他们说:“我一定得为明天着想,我必须得买保险来保证我家人的生活;我得把钱存起来以备年老之时的需要;我一定得为将来做计划和准备。”

不错,这一切当然都必须做。实际上,那句300多年前翻译的耶稣的话跟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意思还是有误差的。现在忧虑一词所代表的意义和当年詹姆斯王朝时期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300多年前,忧虑一词通常还有焦急的意思。新译《圣经》把耶稣的这句话译得更加准确:“不要为明天焦虑。”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目前医院里住着的一半以上的病人都是因为精神问题引起的疾病而住院的,他们被昨日的负担与对明日的恐惧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实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根本不必住院治疗,只要他们能牢记耶稣的这句话“不要为明天忧虑”。

此时此刻,你我都站在两个永恒的交汇点上,一个是无法磨灭的往日,另一个是永无尽头的未来。但是,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这两个永恒之中,哪怕是一秒钟也不行。如果你要勉强那样的话,只会摧残你的身心健康。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以生活在这一刻而感到满足吧,从现在到上床睡觉的那一刻。罗勃特·史蒂文森说:“不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人都能坚持扛下去,直到夜幕降临。不论工作有多苦,人都能努力完成。如果人能这样度过每一天,那么他就会生活得甜美温馨、耐心认真、内心纯洁而高尚。其实这也就是生命的真谛。”

总之,尽量为明天做好周全的计划吧,但是不要为明天担忧。

2 不要为明天忧虑

住在密歇根州沙支那城法院街815号的杰尔德太太曾感到极度的颓丧,甚至于想自杀。她讲述了这一段的生活:“1937年我丈夫死了,我觉得非常颓丧,而且我的生活陷入了经济危机。我写信给我过去的老板里奥罗西先生,他是堪萨斯城罗浮公司的老板,我请求他让我回去做我过去的老工作。我从前是靠向学校推销《世界百科全书》维持生计的。两年前我丈夫生病时,我把汽车卖了。为了重新工作,我勉强凑足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又买了一部旧车,开始出去卖书。“我原以为,重新工作或许可以帮助我从颓丧中解脱出来。可是,总是一个人驾车、一个人吃饭的生活几乎使我无法忍受。加上有些地方根本就推销不出去书,所以即使分期付款买车的数目不大,却也很难付清。“1938年春,我在密苏里州维沙里市推销书,那里的学校很穷,路又很不好走。我一个人又孤独又沮丧,以至于有一次我甚至想自杀。我感到成功没有什么希望,生活没有什么乐趣。每天早上我都很怕起床去面对生活;我什么都怕,怕付不出分期付款的车钱,怕付不起房租,怕东西不够吃,怕身体搞垮没有钱看病。唯一使我没有自杀的原因是,我担心我的姐姐会因此而悲伤,况且她又没有充裕的钱来付我的丧葬费用。“后来,我读到一篇文章,它使我从消沉中振作起来,鼓足勇气继续生活。我永远地感激文章中的那一句令人振奋的话,‘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我用打字机把这句话打下来,贴在汽车的挡风玻璃窗上,使我开车的每时每刻都能看见它。我发现每次只活一天并不困难,我学会了忘记过去,不考虑未来。每天清晨我都对自己说‘今天又是一个新的生命’。“我终于成功地克服了自己对孤寂的恐惧,整个人都非常快活,事业也还算成功,并对生命充满了热诚和爱。我现在知道,不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不会再害怕了;我现在知道,我不必惧怕未来;我现在知道,我每一次只要活一天,而‘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就是一个新的生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像杰尔德太太这样的经历可以说是非常悲惨,但是,就一句话——“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改变了她的一生。失去丈夫的痛苦、巨额生活费用及债务压力、毫无前途的明天,就因为这一句话烟消云散。

许多人面临同样的境遇时,都难免会消沉。然而很少有人会认真想一想:逝者长已,他们会希望你这么一直痛苦下去吗?未来还长,难道真的就毫无机会了吗?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只要活着,我就有希望,因为每一天都会给我提供不同的机会。”

眷恋过去,生活在回忆中,或者杞人忧天,生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或忧虑中,都会使我们丧失生活的勇气,伤害我们的人生。我们为什么不去把握现在,利用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呢?罗勃特·史蒂文森曾经说过:“任何人都有足够的精力去承担一天的压力,不论这一天是多么疲惫、多么忙碌,我们都可以支持。从日出到日落,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可以任意支配它、控制它,使这一天充满朝气和活力,使这一天充实而珍贵。”是的,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亚瑟·苏兹柏格是世界上著名的《纽约时报》的发行人。据苏兹柏格先生讲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欧洲时,他感到非常吃惊,对前途的忧虑使他彻夜难眠。他常常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拿着画布和颜料,照着镜子,想画一张自画像。而他对绘画一无所知,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想以此驱逐内心的紧张和恐惧,另一方面想为自己留下些什么,以备万一发生意外。

幸好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一段警世名言,否则他是没有办法摆脱深深的忧虑的。这段伴随着教堂钟声的赞美诗拯救了他,帮助他重新树起了正确而欢乐的人生观:

仁慈的上帝,我亲爱的父亲,

请你带着我,

我不要求你告诉我遥远的未来,

我只请求你一步一步地带着我。

耶稣在《圣经》中说过一句话:“不要为明天忧虑。”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每天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应当把每一天都看成如生命一样珍贵,努力去珍惜每分每秒,这样我们就可以享受到至高无上的快乐。

3 如何快速克服忧虑

你想掌握一种快速、有效的排解忧虑的方法吗?而且还是即学即会的方法。让我告诉你威利·卡瑞尔先生所使用的方法吧。

卡瑞尔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师,他开创了空调制造行业,现在他是世界著名的卡瑞尔公司的负责人。这是我所听说过的最有效的缓解忧虑的方法之一,而且是我与卡瑞尔先生在纽约的工程师俱乐部共进午餐时,他亲口告诉我的。“年轻的时候,”卡瑞尔先生说,“我在纽约州水牛城的水牛钢铁公司做事。一次,公司派给我一项任务,是去密苏里州水晶城的匹兹堡玻璃公司的下属工厂安装瓦斯清洗器,这种装置的目的是清除空气中的杂质以避免伤害发动机。这种清洁空气的方法是十分先进的,以前我们也只安装过一次这种装置——而且当时的情况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但是,这次在密苏里州水晶城的安装工作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费尽周折安装上后,机器能够运转工作了,但是性能却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指标。“我对自己的失败深感惊诧,仿佛挨了当头一棒。我的胃、内脏都翻搅扭曲在了一起,那段时间我焦躁得无法入睡。“最后,理智告诉我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找出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再烦恼。这个方法非常有效,30多年来我一直采用这种方法来排解忧虑。方法其实很简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我坦然地分析目前的状况,以及由于失败而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我总不至于会被投入监狱或者遭枪决,这一点是肯定的。当然我可能因此会丢掉饭碗,我的老板会收回机器而损失两万美元的投资。“第二步在考虑过可能发生的最坏的状况后,我鼓励自己接受它。我告诫自己,这次失败会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一个污点,也可能让我丢掉工作。但是就算我失去了这份工作,我还会找到新的工作。失败的后果也可能会更严重;至于我的老板,他会投入资金试验一种新的清洁空气的方法,他还是承担得起另外两万美元的试验费用的。“一旦估计出了可能的最坏状况并接受了它,立即产生了重要的结果,我紧绷的神经马上放松了,并感受到了许多天来不曾有过的平静。“第三步心情平静下来后,我就开始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改善我已经接受了的最坏结果中去。“接着我努力想一些补救办法,来减轻可能造成的两万美元的损失。经过几次测验,我发现只要再多花5000美元安装一个辅助的设备,问题就可以解决。果然,这样做了以后,公司不但没有损失那两万美元,反而赚了一万五千美元。“如果我当时一直担心下去的话,恐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了。忧虑的最大坏处之一就是它会降低我们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忧虑使人思维混乱。但是,一旦强迫自己去面对最坏的状况并从心底里接受它,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并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了。“这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过从那时起,我一直都使用这个方法,而且非常有效。结果,我的生活里几乎很难再有烦恼了。”

卡瑞尔的这个魔术方程式为什么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这么行之有效、有价值的作用呢?因为它能够把我们从漫无边际的烦恼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一旦我们认清了自己的立场,就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假如我们没有认清自己的处境,又怎么能指望自己有清晰的思考力呢?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已经去世38年了,假如他还活着,听到这种面对最坏状况的方法,想必也会赞同的。至于为什么我会这么肯定地说,是因为他曾说过:“要乐意接受既成事实,因为接受现实是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林语堂在他那本深受欢迎的《生活的艺术》里也阐述了同样的理念。这位中国哲学家说:“心理的宁静来自能接受困境。因为它能释放心灵的能力。”

这话太对了!它能释放心灵的能力!一旦我们接受了最坏的结果,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可损失的了。这就意味着失去的一切都有希望回来了。“有能力面对最坏的状况后,”卡瑞尔说过,“我就会立即放松下来,烦躁的心情也恢复了平静,心情放松下来我也就能够思考了。”

很有道理吧!可是现实生活中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为愤怒而毁了生活,因为他们拒绝接受最坏的境况,拒绝改善,拒绝拯救自己。不去重建自我,却沉浸在过去错误的悔恨之中。他们不但不重新构筑自己的大厦,反而成了忧郁症的牺牲者。

所以,当你面临忧虑,最好的捷径就是应用威利·卡瑞尔的万灵公式,分三步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1)问你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状况是什么?”(2)如果你不得不如此,你就做好准备迎接它。(3)镇定地想方设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4 如何彻底摆脱忧虑

用前面提到的卡瑞尔的“魔术方程式”,能解决所有那些令你忧虑的问题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除了这个公式,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掌握以下三个基本步骤来分析问题,就能彻底解决那些形形色色、让我们忧心忡忡的难题。这三个步骤是:(1)查清令你忧虑的事实。(2)分析事实的真相。(3)作出决断并付诸行动。

你觉得太简单了?不错,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教给别人,并且很多人用了屡试不爽的简单方法。如果忧虑一直对你纠缠不休,让你日日夜夜如在地狱中煎熬,那么这一招必定能派上用场。

我们不妨先来看第一个步骤——查清令你忧虑的事实。这个步骤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如果连事实都查不清楚,我们又怎么能理性客观地解决问题呢?如果理不清实际情况,我们又该从何处着手呢?查清事实——已故的哥伦比亚大学郝伯特·赫克斯院长主要使用这种方法,曾帮助20万个学生解除了忧虑。他告诉我说:

认识不清、困惑不解是使人产生忧虑的主要原因。世人之所以忧虑,大多是因为对引发忧虑的事实缺乏了解,进而胡乱猜测,最终妄下结论所产生的。要是我有一个问题,必须在下星期二下午三点之前解决,那么在本周,我肯定不打算作出决策。这段时间我只会集中精力去查清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事实,我不会为此忧虑操心,更不会辗转失眠,除了专心致志查清事实以外,其他都抛之脑后。等到下周星期二,我已经大体上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问题基本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问赫克斯院长,这是否意味着他已经彻底从忧虑催生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了呢?他回答说:“是的,坦白讲我的生活已经彻底与忧虑无缘了。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够以理性、客观的姿态,竭尽全力去查明事情发生的真相,那么他的忧虑将会在理性之光的普照下消失无踪。”

请允许我赘述一遍:“倘若人们能够专注于查明真相,他们的忧虑便会在理性之光的普照下自动消亡。”

思考问题的时候最忌讳过于主观、感情用事,我们必须要像赫克斯院长倡导的那样,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查明引发忧虑的事实真相。

深陷忧虑之中的人们要做到“理性、客观”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往往已经为情绪所控制而不能自拔。不过,以下两种办法有助于我们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慧眼识真相:(1)在查明事实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假装是在为他人搜集资料,而不是在为自己,这样就可以保持冷静而客观的态度。(2)假如一定要在陷于忧虑时去调查引发忧虑的根源,我会让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甚至做对方的辩护律师,这也意味着,我得同时清楚那些对我不利的事实。尽管这样做我并不愿意,但为了做到“理性、客观”,我必须如此。

当正反两方面所有事实都一一呈现,你往往会发现,真理其实就隐藏在它们中间。在此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无论你我,即便是爱因斯坦,甚至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也无法在查明事实真相之前作出明智正确的决断。临终时,爱迪生多达2500本的笔记满满记录着他分析处理问题的事实根据。

因此,解决问题的第一个办法是查明引发忧虑的事实。我们必须谨记赫克斯的忠告:在未曾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查清全部事实之前,切勿匆忙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是,如果仅查明事实,而不对事实加以分析,也可能对我们产生误导,这样没有丝毫好处。根据个人的体会,我觉得把事实写下来更便于进一步分析。实际上,仅仅只是把查清的事实和面临的问题直观地写在纸上,就非常有利于我们作出合理决定。正如发明家查尔斯·凯特林所说的:“把问题陈述得条理清楚,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果断作出决定对于解决问题大有帮助。老是不能作出最终决定所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自己深深堕入彷徨无助、如坐针毡、濒临崩溃的境地。在我看来,一旦明确无误地作出决定,那么一个人50%的忧虑就已经烟消云散;此时如果再趁热打铁,具体实施该决定,余下40%的忧虑也将消失无踪。

综上所述,只要把以下4个步骤落到实处,我就能消除90%的忧虑:(1)准确写出我所担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2)列举我可能的做法。(3)选择并作出最终决定。(4)果断按照决定去做。

后来,格兰·里奇费尔曾担任斯达·帕克·菲里曼公司远东区负责保险业务的总裁,并成为亚洲地区最著名的美国商人。再后来,我聆听了他诚挚的忠告:这种分析原因、正视并化解忧虑的方法是他成功的法宝。

为什么他的办法确有效果呢?因为这些步骤细致周密,极具实用性,直指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中第(4)步——果断按照决定去做,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另外,查清令你忧虑的事实,分析事实的真相,作出决断并付诸行动这3个环节必须有效结合、缺一不可,否则查清事实并进行分析就完全徒劳无功,不能落到实处,最终没有任何意义。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得好:“一旦作出决定,就要果断付诸实施,切忌犹豫不决。”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基于事实和深入分析,已经作出了审慎周详的决定,就应该立即转化为行动,不要迟疑犹豫、摇摆反复和自我怀疑。

我跟怀特·菲利浦——俄克拉荷马州最成功的石油商人谈到决策实施问题时,他说:“不要想得太多,否则容易造成疑虑和困惑。有时候,过多纠缠于查证和思考反而没有好处,我们必须当机立断,坚决按照既定决策实施,绝不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针对困扰你的忧虑,你为什么不赶紧试试格兰·里奇费尔的方法来解除呢?(1)我所担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2)对此我可以采取的应对方式有哪些。(3)选择并作出最终决定。(4)确定实施时间,果断按照决定去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