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8:16:23

点击下载

作者:廖波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试读:

内容提要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

本书共12章,内容包括总论、脑与心理、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动机、情绪、智力、人格等。

本书非常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

编者的话

《普通心理学》是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学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电大、函大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员的参考读物。

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年,心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初期,心理学界派别很多。各派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以及对心理现象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派心理学出现互相融合、吸收的趋势,心理学家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渐趋一致;在吸收邻近学科研究手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研究的领域也相对稳定下来。近20年来,心理学在探讨人的认知结构、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心理现象的脑机制、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心理学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它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医疗、工业、军事、宇航、政法、商业等许多部门,都需要进行心理学的研究,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许多国家拥有一支强大的职业心理学家的队伍,心理学的各种学术团体也蓬勃发展起来,心理学不仅吸收了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对邻近学科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一切标志着心理学已逐渐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又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学习心理学一般应从学习《普通心理学》入手。

我们在编写教材中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成三部分,即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动机是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精神的还是肉体的,都是在某种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就不一样。心理过程的产生、进行和结束,都离不开人的动机。不了解人的动机,就无法解释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人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也无法预测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心理特性是指在动机和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个人特点,它代表了个体间的心理差异,如动机的差异,思维、言语的差异,情绪、情感的差异等。其中,某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为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它使个体的心理面貌与其他个体的心理面貌互相区别开来。总之,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在安排教材体系时,先讲动机,后讲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既强调了动机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又避免了由此引起的一些逻辑上的混乱现象。《普通心理学》教材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教材。为了体现这一特点,在介绍各章的内容时,注意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并注意联系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实际,说明心理学知识在不同实践领域的应用。学生牢固掌握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就能比较顺利地学习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攀登心理学的新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

廖波负责本书统稿、定稿,赵英武协助统稿。本书各章节由下列老师撰写:赵英武和廖波(第一章、第十二章),侯小花(第二章、第十章),邓丽群(第三章、第十一章),冯秀梅(第四章、第五章),郭菁华(第六章、第七章),冷霞(第八章、第九章)。他们都是从事心理学研究、教学和实践的教师。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之所以能顺利完成编写,这是集体不懈努力和辛勤创造的结晶。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有关书籍、教材和资料。但我们并没有一一注明所有注释与参考文献,而只列出其主要,在此敬请相关作者谅解并向您们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写人员学识水平及时间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与读者赐教、指正!在此还要特意感谢出版社同志对本书出版的支持与帮助!编者2012年8月

第1章 总论

【学习目标】经常有人会这样问,心理学学什么,学了心理学是不是一看就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学了心理学,是不是自己就不会有心理毛病;心理学是不是就是研究别人到底在想什么呀;跟学心理的人交往是不是特别恐怖呀,因为他们能看到你们在想什么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对心理学一种错误的认知。到底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即如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等问题,将在本章中进行探讨。

第1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各学派的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学研究什么的理解与主张各不相同。以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并且首先采用内省法来进行研究。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意识事实的一门经验科学。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为代表的机能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是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包括感觉、愿望、推理、决心、认识、意志等)的科学,心理活动是一种持续的意识流,因此不能分析出基本的心理要素。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机能。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行为科学而不是意识科学。以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既研究直接经验,也研究行为,但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内在规律的完整历程。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意识和潜意识,而中心应该是潜意识,如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虽然被意识但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等。

20世纪50年代之后,各学派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趋于折中,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动力。心理学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但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包括人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意识活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动机、能力和人格等,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1.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概括起来,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动机、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1)认知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知过程。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就会使用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如听到水的滴答声;看到光亮和各种颜色;闻到各种气味;尝到各种味道,摸到物体的软硬、粗细和冷热等,这些都是感觉。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上,人能辨别出事物是下雨还是阳光灿烂,是布娃娃还是鲜艳的花朵等,这就是知觉,所以,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简单的感觉相加。在知觉中,人的知识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离开了刺激物的作用之后,如听过的话、游览过的地方、看过的图形等并没有马上消失,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再现出来。即物像仍“历历在目”、“话犹在耳”,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是记忆。

人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例如,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脉搏、舌苔、心电图、CT影像、血液或排泄物的化验结果,推断出病人某一内部器官发生了病变。人们解决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利用思维活动来实现的。与此同时,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并接受其他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

人不仅能通过记忆把经历的事物回想起来,而且还能想象出自己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如作家在小说里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科学家构思自己的理论模型,这都是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想象是和在人脑中创造新形象的活动相联系的。(2)情绪情感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主观体验或感受,这就是情绪或情感。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常常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热爱或厌恶,欣慰或悲伤等态度体验。这里所说的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欣慰、悲伤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统称为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深厚、真诚的情绪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物真切和深刻的了解。情绪情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因素。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而消极的情绪情感会使人消沉、沮丧等。(3)意志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客观事物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地改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心理学上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有认知的成分,而情绪情感和意志又影响认知发展。同样,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和控制,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情绪情感来实现的,意志坚强或懦弱反过来对人的认知和情绪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4)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内部驱动力。例如,一个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并主动地记忆和思考,勇于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相反,一个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容易分神,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即使是像走路、开门、休息、睡眠这些简单的日常活动,也都是在一定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人有生理需要,如困则睡,渴则饮,饥则食等,也有社会需要;人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在人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不同的动机。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5)个性心理特征

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人的心理特征有些是偶然出现的,也是暂时的,但有些是稳定的,经常出现的。这种在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称为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有人记知识快,有人记知识慢;有人善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情绪稳定,有人脾气暴躁;有人思维反应敏捷,有人思维反应慢;有人坚强,有人懦弱等,这都是气质和性格的差异,也可以说是人格的差异。正是这些心理特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能彼此区分开来。

总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动机和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现象的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些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称为刺激。比如强烈的光线是使眼睑闭上的刺激,运动是使肠胃蠕动加快的刺激。在人类行为中,语言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语言发布命令,可以支配别人的行为,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使行为服从预定的目的。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所以,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就很难理解人的外部行为反应。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行为却具有外显的特点,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行为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测量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3.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动机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但人是社会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并与其他成员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师徒关系、朋友关系、民族关系等。由于这些社会团体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团体都会有自己的心理特征,于是便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在团体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它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相加。社会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关系也应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研究。概括起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有:

1.研究人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开展的,它表现为一定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如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等。以知觉过程为例,看到一个物体,先要用眼睛接受来自物体的光刺激,然后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把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从而察觉到物体;接着要将看到的物体,从它的环境或背景中区分开来,最后要确认这个物体,并叫出它的名称。这个过程发生非常快,几乎是瞬间完成。但用科学的方法还是可以把它从时间进程中分离开来。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研究人的心理结构

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大图书馆,每天都会收进许多书,借出许多书。由于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编号,都按图书馆的编目系统放在某个地方,管理员很容易找到它。而人的知识在人脑中保存的情况类似于图书馆,由于存在一定的结构,在需要时,就能很容易地提取出来,用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研究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也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研究人的心理的脑机制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的视觉和听觉是与视觉和听觉系统的复杂功能相联系的。没有人眼和人耳的特殊结构和机能,就不能看到物体的颜色、明暗、大小、形状,也不能分辨声音的高低及强弱。当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组织的某些部位受到损伤时,心理活动就会出现异常情况。如颞叶脑损伤的失语症病人,病人说话流利却毫无意义;病人虽有听觉,却不理解其语意。脑机能受到破坏,病人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前额皮质受损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心理现象是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从个体发育的角度看,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一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语言的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首先发展单个字,然后发展双词,慢慢地是多个词,最后才是句法完整的语言。再如,儿童思维的发展以及儿童社会化的过程,都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特点。正因为这样,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与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研究人的心理与环境

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和周围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例如,人们的颜色视觉依赖于可见光谱的长度,声调听觉依赖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婴儿情绪的发展依赖于亲子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交往。总之,外界刺激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的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可见,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也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近百年来,心理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心理学的许多专门领域,也产生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因此,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日渐扩大,正在成长为一棵枝叶繁茂的科学大树。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

1.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而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个体发展心理学按照人生的阶段,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其中,涉及到内因与外因、先天与后天、教育与发展、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2.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诞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心理及其规律;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测量与评定;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及形成规律。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是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即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4.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它试图以脑内的生理事件来解释心理现象,又称生物心理学、心理生物学或行为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它除用人为研究对象外,还用各种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心理行为活动的生理学机制。这一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将行为水平的研究方法渗透到神经生物学微观领域,同时将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渗透到心理学领域。从多学科、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心理行为现象展开研究。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杀、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问题等)和身体疾病(如冠心病、癌症等)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21世纪最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课题。我国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正密切地关注心身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

5.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其内容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工业心理学除了研究人际关系、人机关系、人与工作环境关系外,还研究劳动作业的内容、方式、方法与人的工作效能的关系问题,这是劳动心理学的任务。过去许多工业心理学家都是从实验心理学研究转向工业心理学的,从经典的心理物理法、反应时学习心理,到当代的认知心理学、信号觉察论等,都对工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心理咨询指导和培养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有创造力。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并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个体进行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有关结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去帮助那些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们,例如,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就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第2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心理现象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在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和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的本来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观意愿的原则。人的心理虽是在头脑里进行的活动,但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人的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从这些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进行检查的活动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如何复杂或作出何种假象与掩饰,都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或在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切忌采取主观臆测和单纯内省的方法,应根据客观事实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客观性原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是可以观察的;二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是可以测量的。

2.发展性原则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也是如此。人的心理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研究者应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后者对研究人的个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新的心理品质的出现展示了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特点。

3.系统性原则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或现象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心理学研究上的运用。系统性原则要求把人的心理现象看作一个相互联系、整体的动力系统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应把任何心理现象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非系统状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心理、意识虽然是很复杂的现象,但可以通过剖析将其分解为各种形式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而后通过综合将其看成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理解;二是在研究某一种心理形式与现实条件的依存关系时,也可以分别地考察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后将其揭示的各种规律加以综合运用。

4.教育性原则

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由于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认识能力较差,而且善于模仿,研究者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以人为对象进行心理研究时,在选择方法和程序时,不能只考虑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要考虑所用的方法对被试的身心是否产生不良的影响。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或一定控制条件下,由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详尽记录个体或团体的外部活动,从而分析判断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科学上最原始,但也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几乎从事任何研究时,都离不开观察法。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稳定性以及学生人格的某种特征。又如,观察婴儿的语言发展,就可以选择特定的婴儿团体,每日详细观察他(她)的发声,并记录当时的客观情况。这样观察一定时期,就可以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分析,找出婴儿语言发展的规律。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近30年来,有许多生态学家和动物保护学家在自然环境下,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观察设备,对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进行长达几年的观察,为研究动物行为和心理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观察法从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系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观察的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通过摄像、照相、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然后进行观察)。有时候直接观察也可以在隐蔽处装设单项视幕,观察者在另外一间房间观察被观察者的活动,即可达到不受干扰的目的。另外,从观察者的身份上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观察法所得到的研究资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但是,由于观察法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事件很难按严格的方式重复出现,因而难以重复观察,导致观察的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由于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观察者本身的主观偏差导致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等。因此,在使用观察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2)要观察的行为特征,必须事先界定,并事先做好记录表格,以便随时记下观察到的具体事实;(3)观察记录时,除笔记外,应尽量采用精密工具,如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等,以便获得更客观的资料。

2.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主动积极干预,创设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实验法不但探索问题“是什么”,而且更探究问题的“为什么”。因此,从科学研究的整个目的而言,只有采用实验法,才能达到陈述、解释、预测以及控制四个科学研究目的。实验方法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通常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的方法。例如,研究“噪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可以在实验室安排不同噪声强度(按分贝分从弱到强),让被试(同年龄组的男女各半)分别在不同噪声强度下,按一定的对照标准记录他们的成绩,这样就可以分析噪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控制,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允许人们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也称现场实验法。通常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条件下,实验者有目的地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的控制或改变,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是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条件下,由教师向两组学生传授相同的记忆材料。其中甲组学生采用单独学习,而乙组学生采用两两合作学习。10分钟后,再比较他们的记忆成绩。结果乙组的学生比甲组学生成绩好。这说明合作学习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自然实验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而且实验是在正常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自然实验的结果比较合乎实际,具有实践意义。但是,在自然实验的设计中应该注意,使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条件要大致相同,人数相等,并控制练习和实验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的结果要做统计处理,以揭示实验结果的意义。

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是自变量。也称独立变量,是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景和实验情景,它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如,反应时实验中不同的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不同的识记条件等。二是因变量。它是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或变化结果,是实验者预定要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被试的各种反应的变化,如,反应时的长短、记忆的效果等。三是无关变量。是指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被试的个别差异、被试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及实验者的偏好等。对反应时实验来说,被试的性别、疲劳程度、饥渴状态、气质、性格特点、对实验的态度等,都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为了确定照明条件与反应时的因果关系,设法控制这些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在有些实验中,实验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称为双盲控制,它对排除实验者的偏好有作用。

一般来说,实验者对研究主题有一个预期的结果,按照这个预期的结果作出假设,再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条件控制,通过这样的控制或改变了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的过程,就可得到或证实在这样的条件控制下对所引起的心理现象的影响或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实验者想要了解学习与遗忘的关系问题,于是作出假设:学习后搁置的时间越长,遗忘的量越大。根据这个假设,实验者人为地给不同组的被试者安排相同的学习材料,要求不同组被试者在学习后不同的时间间隔后回忆(再现)原学习材料。回忆数量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即表明学习后间隔时间的长短与遗忘之间的规律性,从而揭示学习后在多少时间之内复习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在这个实验中,不同组被试者进行回忆的间隔时间是设计中确定的,是自变量;不同组被试者所显示的不同的回忆量为因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显示为证实假设或否定假设。而不同组被试者的年龄、年级和学习成绩等因素为无关变量,均需予以控制。

采用实验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实验中实验者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必消极地等待它们的自然出现;二是实验者可以在实验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自变量按研究者的计划改变,从而考察因变量的变化,这样,可以精确地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三是实验法可以反复验证,能揭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3.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运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或量表)对人的某种心理特征或心理品质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心理测验法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等。第一个制定这种测验量表的是英国的高尔顿。

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比如对智力测验来说,如果这个测验的信度较高,那么某人在一个月内两次接受同一个智力测验,得分就应该相等或大致相等,而如果两次得分悬殊很大,那么该测验的信度就很低了。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程度。即是否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品质。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特征或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量表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只要按科学程序严谨地编制出来的心理量表,才可能有效而可靠地测量出人们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品质。

心理测验法的优点是:(1)测验法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量表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测验法是以量表方式进行研究的,这些量表在编制时一般都经过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程序,由于这些标准化的过程,编制出来的测验量表相对于问卷法中的问卷来说,结构上更为科学合理,结果上更为准确有效。(2)测验法是一种定量化程度很高的方法,施测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测验法的定量化水平很高,问题和答案都是以封闭式方式给出的,因此,在施测过程中,实验者很容易控制整个施测过程,减少被试者在回答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数据资料。另外,结果处理也十分方便,有很多测验可以直接用计算机进行结果处理,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研究效率。(3)测验法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一般的测验量表在编制过程中即已建立了常模,在进行某一项具体研究时,就可以通过将测验所取得的数据资料直接与常模进行比较,达到对比的目的。(4)测验法是一种方便省力的方法。无论是观察法、问卷法还是访谈法,在进行每一次具体的研究时,都必须事先设计一份与研究目的密切相关的观察记录表、问卷等,离开了这些,整个研究工作就难以进行。而测验法则不同,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在目前众多的、已标准化或修订过的测验量表中加以选择,而不用自己去编制,这是其他方法所难以比拟的。

心理测验法的不足之处是:(1)测验是一种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要测量的心理。如果行为样本未选准,就难以推断所要测量的心理。(2)测验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3)测验法对施测者要求较高。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测验技能,熟悉测验手册的各种要求。(4)测验法难以进行定性的分析。通常,无论对于能力测验还是人格测验,其结果的分析大多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者较难对其进行深入的定性分析,因此,结果多在静止的表面水平上描述和解释。(5)测验法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使用灵活性差。任何一项测验总是测量被试者某一方面特质的,其题目固定,研究者不能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随意增删,而必须按其要求严格地进行。此外,测验成绩只表明“结果”,不能反映过程。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是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方法。是指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一个家庭)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深入而详尽地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它原为医生用以了解病人病情及其生活史的一种方法。后来个案研究法使用范围扩大,在心理学上普遍用来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除临床心理学一直应用外,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法律心理学的个案调查,工业心理学的个案分析,都采用了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由于研究的是一个或几个对象,这样便于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同样,在个案追踪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结合其他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等),可以考察人的行为发展的过程,探讨发展阶段的过渡及其发展与环境教育因素的关系。个案研究法有时候也和其他研究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等)配合使用,这样可以收集更丰富的个人资料。但由于个案研究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所以,研究的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在运用这些结果或作出更概括的结论时,必须持谨慎的态度。

以上介绍了心理学中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由于人的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在实际研究中应采用多种方法,使之相互补充和验证,使研究结果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

第3节 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心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是一门渊源数千载而历史却只有百年的学科,因此,心理学又被称为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在心理学独立成为科学以前,有关“知识”“观念”“心”“心灵”“意识”“欲望”和“人性”等心理问题,一直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医生们共同关注的问题。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受两大源头的影响:一是自古流传的哲学;二是兴起于18世纪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1.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中,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物,其中首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哲学家,对灵魂的实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的种类与功能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已讨论到人类本性、人类知识的由来、五官的运用以及记忆力功能等问题。他的著作《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认知功能包括感觉、意像、记忆和思维等。动求功能包括情感、欲望、意志和动作等。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当代心理学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影响心理学发展的第二位哲学家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法国著名哲学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笛卡尔(Ren’e Descarts,1596~1650)。笛卡尔提出了身心关系二元论,他倡导先天观念,认为人类生而具备足以产生感官经验的心理功能,即人的某种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的,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按笛卡尔的解释,心为身之主。身体的一切活动,由生而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笛卡尔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人类对动物和人体做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这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有直接的影响。另外,笛卡尔只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在身心关系的问题上,他承认灵魂与身体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某些心理现象如想象、某些情绪活动、感知觉都离不开身体的活动。笛卡尔对理性和天赋观念的重视也影响到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

影响心理学发展的第三位哲学家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ke,1632~1704)。洛克倡导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洛克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在洛克看来,人类本性有如蜡板,纯然无色,不分善恶,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经验中后天获得的。洛克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种。物质世界的属性和特性作用于外部感官,因而产生外部经验。而人们对自己的内部活动(思维、意愿、爱憎等)的反省进而产生内部经验。

2.心理学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源头

近代哲学为西方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生物学和实验生理学。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对开展生物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观点。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有:(1)世界上现存的一切生物的状态和面貌特征都是经过数百万年长期进化演变而成的;(2)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的显著差异是由于遗传不同决定的;(3)同一种类生物间的个体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良否决定的。显然,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诸多观点,如遗传、环境、个别差异、适应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部分主题。

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影响到了心理学,如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三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1801~1858)、赫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费希奈(Gustav Theoder Fechner,1801~1887)的研究则奠定了生理心理学的基础,因此,后人也将他们视为心理学的先驱。从1811年英国人柏尔和法国人马戎弟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区别开始,到后来的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等一系列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分区的认识,而且对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个时期生理学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为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觉等问题奠定了基础。二、心理学的诞生

曾有人比喻,心理学的发展,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而生物学是媒人。经生物学为媒介,哲学与生理学相结合,孕育了独立门户的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所以,有时候称它为科学心理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开始于德国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实验工作。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把人的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冯特也因此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指出:“心理实验就是被试者系统地进行自我观察,而一切实验手段都是自我观察的辅助手段。”在冯特及其弟子看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通过自我观察而直接感觉到自我“经验”,也就是人的“直接经验”。

冯特的著作《生理心理原理》被心理学和生理学两界推崇为不朽之作。受当时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和化学的影响,冯特及其弟子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并由此诞生了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学派。但该学派不久就遭到反对,这种反对逐渐演进为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形成了一系列心里学经典流派。三、西方心理学派别林立

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是由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在美国建立的。这个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和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来分析意识的内容、组成部分或结构原理,找出各组成部分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按铁钦纳的解释,经过内省可以知道人的经验,经验构成意识,而意识则包括三种元素性的状态:一是感觉性的知觉元素;二是想象性的观念元素;三是情感性的情绪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构造主义学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但是,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能,不关心个别差异、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也不关心其他一切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所以显得非常狭隘。

2.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与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20世纪初创立的,其代表人物还有安吉尔、卡尔等人。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该学派反对构造主义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合的活动,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因此,他们认为,在研究对象上不仅包括成人,还应扩大到儿童和动物。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内省法之外,还可以采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在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个别差异心理学、各种心理测验、学习心理学以及知觉心理学等在美国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

3.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于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科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和柯勒(Wolfgang Kphler,1887~1967)。“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对形状、外形、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文译音。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主要研究知觉与意识,其目的在于探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

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一个完整的现象。这个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所只有的非常完整的特性,这个完整的特性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也不包含在任何单个的元素中。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派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联系,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是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多加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以三条直线构成等边三角形为例,看到的不是等长的三条线之合,而是一个完整的等边三角形,在三条直线之外,另加了一层“完形”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派在知觉、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研究,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的内容极为复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自然性和情欲,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当人的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时,就可能会导致神经病。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解释。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

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其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精神分析学是一个心理治疗的创造性的开始,但并不是心理治疗的全部。同时,精神分析学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以及其早期理论的泛性欲主义,把性欲夸大为支配一切人类行为的动机的这些理论都是错误的。

5.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同时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主要流派之一。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从而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诞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张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1)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只应该研究行为;(2)构成行为基础的是个体的反应,集中多个反应就可以知道行为的整体;(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被动学习的,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4)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认为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符合科学的标准、刻意限定为外显行为的研究,将传统心理学中一切有关“心”的成分完全排除,致使心理学内涵窄化,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是,它严格的科学取向,使心理学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与工具的品质,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的同辈中形象突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

6.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由于它兴起比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晚,而且其影响力比这两个学派小,因此又被成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当是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并且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如动机、欲望、快乐、幽默、价值、爱情、生活的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嫉妒、仇恨等真正属于人性各个层面的问题。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持乐观看法,认为人类本身是善的,而且人类本性中原就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因而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于“善”的人性的充分展现与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的对象,既反对把人看作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对人类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时代条件和具体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在反结构主义浪潮下,产生了很多的不同学派。各学派间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激荡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心理学的发展由相互敌对演变成了不同理论多元容纳的新局面。

1.精神分析论研究领域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就像行为主义理论一样,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精神分析的研究仍存在于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主要偏重在对身心发展、动机与遗忘、人格发展、行为异常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跟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同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是力比多(即性能力)活动的高潮时期。

2.人本主义论研究领域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者主要偏重在学习、动机、人格发展、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人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还认为,由于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不同,从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所以,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是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

3.认知论研究领域

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皮亚杰为代表。皮亚杰重视智力问题,注意分析智力发展的结构。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在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认知论主要偏重在学习、智力发展、情绪、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耐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收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4.生理科学观研究领域

生理科学观研究主要是指以生理心理学与神经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个体行为与心理历程所做的解释。它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身心发展、学习、感觉、动机、情绪、行为异常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5.行为主义论研究领域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接近销声匿迹,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它仍然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行为主义论认为,个体一切行为的产生与改变,都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它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在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论主要偏重在学习、动机、社会行为以及行为异常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行为主义探索的主要问题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程序学习、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对某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程序学习思想和计算机教学结合成为了个体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系统脱敏疗法在行为治疗中使用得非常普遍等。

第2章 脑与心理

【学习目标】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本章主要探讨脑与心理的关系,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节 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部分组成了人的周围神经系统。它们分布于全身,负责将神经冲动从感觉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系统,再将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肌肉、腺体等)。一、脊神经

脊神经由脊髓发出,共有31对,主要分布于人体的躯干和四肢。按照脊柱走向,分为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脊神经中的神经细胞有两种,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脊神经是由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的。脊髓前根的纤维是运动纤维,后根的纤维是感觉纤维。

脊神经具有四种不同的机能成分:(1)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的一般躯体感觉纤维;(2)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3)支配骨骼肌运动的一般躯体运动纤维;(4)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二、脑神经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有12对,按顺序分别为:(1)嗅神经;(2)视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7)面神经;(8)听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其中,第1对、第2对和第8对是感觉神经,分别传递嗅觉、视觉和平衡觉的感觉信息;第3对、第4对、第6对、第11对和第12对是运动神经,分别支配眼球、颈部、面部以及舌的肌肉活动;第5对、第7对、第9对和第10对为混合神经,第5对三叉神经负责面部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第7对面部神经支配面部表情、舌下腺、泪腺以及鼻粘膜的分泌,同时也接受味觉的部分信息,第9对舌咽神经负责味觉和唾腺分泌等,第10对迷走神经支配颈部、躯体脏器的活动,包括咽喉肌肉、内脏平滑肌以及心肌的运动,同时,还负责一般内脏感觉的输入。三、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也称为“自主神经”,它们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人们不能随意地控制内脏的活动。“植物性神经系统”这个词最早是19世纪德国学者莱尔提出来的,英国科学家兰格莱后来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系统发自脊髓的全部胸髓和上三节腰髓的灰质侧角,支配胸腹部的脏器和血管的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从中脑、桥脑、延脑以及脊髓的骶部发出,一般位于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在机体遇到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当人们挣扎、搏斗、愤怒或者恐惧的时候,交感神经马上发生作用,它会加速心脏的跳动,使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供肌肉利用;暂时减缓或停止消化器官的活动,从而动员全身的力量应付危急。副交感神经具有保持安静时的生理平衡的作用,比如协助营养消化的进行,保存机体的能量,协助生殖活动等。

第2节 中枢神经系统与心理

中枢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主干,由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大脑和脊髓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和第一颈神经的最上端为区分点。一、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略呈圆柱形,前后稍扁,它上接延髓,下端终止于一根细长的终丝,整个脊髓分为31节,与脊椎相对应。脊髓从横切面来看,中间是“H”型的灰质,主要成分是神经元的胞体。灰质外面是白质,主要成分是聚集的神经纤维。脊髓的活动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它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传导神经冲动,它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二是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二、脑干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深藏在大脑下面的一个奇特而复杂的结构。延脑在脑的最下方,与脊髓相连,它支配着呼吸、心跳、吞咽、肠胃等活动,被称为“生命中枢”。桥脑在延脑上方,是周围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信息的必经之路,它调节和控制人的睡眠。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从横切面看,中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中央灰质、中脑四叠体、大脑脚。

网状系统分布在脑干各段的广大区域,它由白质与灰质交织混杂组成,主要包括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中脑部分。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是网状结构按功能划分的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者意识状态,它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若上行网状结构受到破坏,机体将陷入持续昏迷状态,对刺激没有反应。下行网状结构对机体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三、间脑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中继站,丘脑后部有内、外侧膝状体,分别接受听神经和视神经传入的信息。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除嗅觉外,均通过丘脑再传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丘脑也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丘脑与机体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下丘脑可以调节机体的情绪,控制机体的体温、摄食、饮水、内分泌等,是内脏活动的调节中心。

下丘脑、一部分丘脑和大脑内侧的一些皮质结构组成机体的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等,与机体的记忆、动机、行为、情绪等有关。四、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面,分左右两半球。小脑与延脑、桥脑、中脑均有复杂的纤维联系。小脑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一些比较复杂的运动,如签名、走路、舞蹈等,机体一旦学会,就编入小脑,并能自动进行。若小脑损伤,机体将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的运动能力。

第3节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由大脑占据,重量大约是脑的重量的60%。大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

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其中有三条大的沟裂: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中央沟前后的隆起分别是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几个区域。

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称为灰质,即大脑皮层。皮层从外到内分为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其中,颗粒细胞接受感觉信号,锥体细胞传递运动信息。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构成,称为白质,它的功能是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及皮层与皮下组织的联系,其中胼胝体是非常重要的横行联络纤维,位于大脑半球底部,负责两半球的协同活动。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大脑皮层的分区和功能定位研究,始于19世纪欧洲的一些颅相学家,后来由法国医生布洛卡揭开这层面纱。1861年,他在解剖病人尸体时发现,大脑左半球发生病变的病人,身体右侧瘫痪,同时患者不能说话,这可以证明脑的左半球是言语中枢,位于额叶后下部,后来人们把这一区域称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也称“布洛卡区”。若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会影响病人的表达能力,但病人可以理解语言的意义。

威尔尼克研究发现,位于颞叶的后下部也是言语中枢,如果这部分损伤,病人将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但是讲话流利,称为“威尔尼克区”,也称为听觉性言语中枢。

视觉皮层与图像的接受和解释有关,它位于枕叶内,大脑的正后方,右视觉皮层与左视野相关,左视觉皮层与右视野相关。若一侧视觉皮层损伤,那眼睛只会看到事物的一半。听觉皮层位于颞叶,左边听觉皮层处理来自右边的声音,右边听觉皮层处理来自左边的声音。嗅觉皮层位于额叶,左嗅觉皮层处理来自左鼻孔的气味,右嗅觉皮层处理来自右鼻孔的气味。触觉皮层位于顶叶和额叶分开的地方,与顶叶相关。触觉皮层和身体表面是交叉对应的,左触觉皮层处理身体右侧的信息,右触觉皮层处理身体左侧的信息。运动皮层位于额叶和顶叶交界处的正前方,与额叶相关。运动皮层与激发身体不同部位的运动有关,左运动皮层控制身体右侧,右运动皮层控制身体左侧。

大脑的视觉皮层、听觉皮层、嗅觉皮层、触觉皮层、运动皮层称为第一区域,记录来自外部的信号;额叶的主体部分称为第二区域,负责分析记录信号。当这些信号被完全理解后,就进入额叶的第三区域,形成一般的行动计划,然后由第二区域负责执行行动计划,将头脑的活动变为具体的动作。三、大脑的功能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如何产生心理,心理的脑机制又是怎样的,围绕这些问题,从20世纪以来产生了关于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1.定位说

加尔和斯柏兹姆提出的颅相说拉开了脑功能定位研究的序幕。加尔专门从事头盖骨和脑的研究,他认为,颅骨的外部特征与内部脑的结构相关,并坚信心理特征与颅骨形成有一定的相关。加尔研究认为,颅骨突出表示下面的皮层发育完好,颅骨凹陷表示下面的皮层发育不足。加尔通过观察周围熟悉人的心理特征以及颅骨外形特征,提出了27种重要的功能区,并绘制成图。后来施普茨海姆加以修订,增补为35个功能区,如聪明、破坏性、忠实、自爱、好色等都有对应的颅骨特征和位置。

颅相说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没有获得科学家的认同,但是,颅相说把人的心理官能与颅骨的外形特征联系起来,企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推动了脑功能定位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失语症病人的研究,开始了真正的定位说。18~19世纪,布洛卡言语中枢、威尔尼克区、运动中枢与感觉中枢等相继被发现,表明大脑的不同部位或区域有其特定的功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加拿大神经学家潘非尔德用电刺激方法研究颞叶时发现,微弱的电刺激,病人会回忆起童年时的一些事情,这说明记忆定位于颞叶。同时,美国脑科学家斯佩里等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理论是大脑皮层定位说的延续和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海马与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这些发现进一步发展了脑功能定位说。

2.整体说

一些学者在定位说风行之际,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说,法国医生弗卢龙是最重要的代表。19世纪中叶,弗卢龙用鸡和鸽子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采用局部毁除法对动物大脑的分布进行切除,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实验结果表明,在切除小部分皮层后,动物开始很少活动,不吃不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他又进行了多次类似的实验,结果都是动物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弗卢龙的实验结果对加尔的颅相说提出了批评,但是,他所用的实验对象没有新皮层,而且动物智能和人的智能是完全不同的。

20世纪初,整体说再次引起研究学者的注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研究者拉什利。拉什利采用脑毁损技术对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在白鼠大脑损伤后,其行为习惯出现很大的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面积有关(平均相关为0.75)。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原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按照均势原理,大脑皮层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动物活动发生作用;按照总体活动原理,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活动的效率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

3.机能系统说

二战期间,苏联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鲁里亚及其同事,对在战争中造成大脑损伤的病人进行了机能恢复的相关研究。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以及对病人的相关训练,鲁里亚批评了大脑机能定位的错误理论,他从脑损伤病人的案例中发现,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会引起某种综合征,即一系列过程的障碍,而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鲁里亚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他把脑分成三个紧密相连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机体觉醒状态的系统,也称为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的功能是维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对信息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整合,并保存这些整合后的信息。

第三机能系统也称为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它的基本功能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负责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这一脑区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一级区是皮层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内,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通过此区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二级区是运动前区,位于运动区的前方,主要功能是实现对行为的组织以及制定运动程序;三级区位于额叶的前面,主要功能是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运动程序,从而实现对复杂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鲁里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他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国相关研究者的重视。

4.模块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生理学家加查尼加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提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即模块说。这种学说认为,在结构和功能上,人脑由高度专门化、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该理论认为,脑所形成的功能模块是一种快速的信息过程。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都支持模块说。

第4节 脑与心理活动

一、脑与心理发展

1.脑的进化

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地球上最早出现生物时,生命个体都是单细胞组成,不具有脑,它们各种机能的协调主要由细胞核来完成。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它们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功能。变形虫是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在变形虫身上可以看到其结构的初步变化,即有内浆和外浆之分。外浆在身体表面,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内浆则在身体里面,负责体内的相应功能。外浆和内浆的区分是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动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神经系统,然后又产生了脑,这些都为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过程如下:(1)多细脑动物

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是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多细胞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分化。低等多细胞动物身体的一些特殊细胞逐渐集中,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也出现了神经系统。如水螅、海蜇、水母等原始的多细胞动物。(2)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昆虫为例,尽管昆虫种类很多,不同的昆虫身体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昆虫的身体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头部、胸部、腹部,头部的神经节是脑的雏形,它们的神经节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3)脊椎动物

大约五亿年前,脊椎动物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动物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尾部三部分,它们的体型一般是左右对称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为脊椎。脊柱骨内有一条神经管,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脑泡最先形成,随后独立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五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层,两栖动物的前脑已经发展成为两半球。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各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也不断完善。(4)哺乳动物

最初的哺乳动物出现时,大脑皮层的上部出现了新的细胞,即新皮层。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哺乳动物的新皮层继续发展,它们的面积折叠起来,形成了大脑的沟回结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5)灵长动物

灵长动物是哺乳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类人猿是其高级代表。类人猿的神经系统已经达到了十分完善的程度,大脑的外形、细微结构及其功能都接近了人脑。在一定程度上,类人猿能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脑的进化

人脑的进化主要体现在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两个方面。(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脑或者神经系统的大小与动物行为的复杂程度紧密相关,脑的大小与身体大小的比值可以说明脑的进化水平。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物的脑指数,鼠是0.40;猫是1.01;罗猴是2.09;猩猩是2.48;人是6.30。脑指数是用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脑的大小的比值来表示的,预期脑的大小是指哺乳动物脑的大小的平均值,指数越大,表明动物行为越复杂。(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

在脊椎动物脑的进化史上,新皮层大小的增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皮层大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皮层的大小可以用皮层指数来表示,不是指皮层的绝对大小,而是相对大小,即新皮层的实际大小与某种典型的哺乳动物新皮层的期望值大小的比值。在不同的进化水平上,皮层区的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区别,比如说,松鼠有4个视觉区,猫有12个视觉区,但是人有20个左右,人类皮层的生长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功能的增加。二、脑与认知

广义而言,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推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

1.脑与记忆

许多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的容量是无限的,甚至可以与地球上的海洋相媲美,“脑海”一词是对大脑最恰当的说明,而脑海中储存的信息是大脑记忆的结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功能相当于一台1014的电子计算机,能够储存1000万个信息单位,相当于5亿本书的知识量。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人脑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感情等,都会在人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记忆。(1)编码

编码是将外界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接受和处理的信息。在感受到的信息中,只有很少部分能被大脑真正获得,并进一步地加工处理。对外界信息的获得,注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信息的获得影响很大。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某种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注意对外界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便没有大脑的记忆,如果目标和对象没有引起人脑的注意,听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信息将无法在大脑中留下印象,也无法产生记忆,古人所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记忆的编码过程,心理活动的注意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2)存储

存储是指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保存的阶段。不同类型的信息有不同的脑内加工储存方式和不同的神经环路结构基础。大脑皮层的脑叶在信息的加工、存储和提取过程中所起的所用是不同的,额叶是一个广泛的皮质区,同时,它也包含一些功能相互不同的次级区域,这些次级区域在信息编码、提取、工作记忆等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顶叶、枕叶和颞叶的某些特定区域,对长时记忆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特征的储存有着重要的作用。(3)提取

提取是指储存于大脑中的信息,在必要时再现于意识之中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回忆过程。某些信号来自于大脑皮层整合区,它们触动了那些已经发生联系的感觉信息片段,使它们处于活跃状态,形成一次回忆活动。(4)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主要有:不完全遗忘,即能再认但是不能回忆;完全遗忘,是指不能再认和回忆;临时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者重现;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和回忆。对大脑损伤或病变而引起的遗忘症病人的研究,是研究记忆领域的一个有效途径。颞叶中央系统的损伤和间脑的损伤均可以引起遗忘症,这两个地方通过海马分化出来的一个特定区域加以区分。在大脑信息加工的流程中,瞬时记忆的内容基本会立即遗忘,其中,只有一些注意的少部分信息进入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内容也只有一部分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内容若不经常再现,也会遗忘。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大脑进化的结果,人的记忆容量是无限的,但是,人的注意范围和精力是有限的。遗忘并不完全是消极现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住对重要的事情是非常有益的。积极遗忘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方法,是促成高效率记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值得记忆的研究者的关注。(5)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个较新的记忆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发现了内隐记忆现象,即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因为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称为无意识记忆、自动记忆。在20世纪70年代,有研究学者对遗忘症病人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病人虽然不能回忆刚学过的词,但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测验任务会发现,这些词对病人的检测成绩有影响。将内隐记忆从外显记忆中分离出来,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对应不同的脑区,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是杏仁核和小脑。内隐记忆的研究不仅扩充、丰富了记忆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内容,而且对大脑记忆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脑与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空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

想象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能拓宽大脑的空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再造想象帮助人们拓宽了思维空间,使人们超越时空的限制,形象地掌握无法看到的事物;二是创造想象帮助人们超越了现有事物的限制,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脑的潜能进行创造和发明;三是幻想可以引导个人开发潜能,进行自我实现。想象是头脑中的实验,借助于他,我们就能制造新奇的产品,从而拓宽大脑的空间。

3.脑与思维

思维定势有时使人们很快地认清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本质,但是,有时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思维定势有时会阻碍人们对事物新的认识,妨碍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妨碍人们从事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想要发明创造,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就是自我反省。

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则是相互连接的。线性思维如传统的写作和阅读,受稿纸和书本的空间影响,必须以时空和逻辑顺序进行。在生活中会接受很多非线性的信息,如果不超越线性思维,将无法进行创造发明,如果超越线性思维,将会发现大脑有着惊人的创造能力。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更多是来自于非线性思维的创新,世界万物的发展不是往一个方向,所以,要超越线性思维,才会有所创造发明。

4.脑与直觉直觉是人们意识的本能反应,它不是思考的结果。比以语言要素通过逻辑关系构建的反应系统要更加高效、更具准确性。或许人类在语言意识未建立前,依靠的就是这种意识的本能反应——直觉。人类语言意识建立后,直觉本能就逐渐退化了。大脑具有直接把握事物整体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能,科学史上凭借直觉做出重要发现的事例很多,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沐浴时顿悟了浮力原理;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瞬间领悟到了万有引力;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凭借直觉创立了相对论等。直觉是在大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形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出现的种种联想顺利而迅速地连接起来,并加以处理。应该争取把握稍纵即逝的灵感和直觉,以期获得创造性活动。三、脑与行为

1.脑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在大脑综合智力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特定的认知任务上,表现出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广泛存在于大脑结构、大脑的内容物和大脑的功能等诸多方面。

男女两性在脑结构和脑功能上存在着不同,是性别差异的基础。首先,在成熟的时间上存在差异,科学界公认女性比男性成熟得更早,女性胚胎发育比男性胚胎快了两周,出生时,女婴比男婴发育上快了大概一个月左右,在学会说话、走路方面,女性儿童比男性儿童学得更快。女孩子提前两到三年进入青春期,达到成长的高峰。其次,在脑结构上也存在着差异。人脑中胼胝体是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束,是大脑两个半球信息交流的桥梁,它不是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唯一联系,但却是最重要的联系,起着沟通和协调两侧大脑半球的作用。在进化史上,胼胝体成熟比较晚。早在1982年6月,美国有研究者解剖了14个“正常的”大脑(5个是女性,9个是男性),并且对脑部胼胝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女性胼胝体尾部呈球状,与体部相比,显著增宽。相反,男性胼胝体尾部大致呈圆柱形,其宽度和体部相差无几。也就是说,女性的胼胝体较男性的大。男女两性在胼胝体上的不同,导致功能上也存在不同,女性的语言功能在胼胝体还未发育完善时,已经开始发展。在进化史上,女性尚未出现极端天才的人物,在世界级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艺术家等中,女性占据的比例非常少,可能是因为女性的大脑一侧化程度比较低。在解决高水平和高创造性的问题方面,男性明显比女性要具有优势。女性解决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